季羡林的一生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人文 > 季羡林的一生

出版社:长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
ISBN:9787544511551
作者:蔡德贵
页数:252页

作者简介

《季羡林的一生》内容简介:季羡林先生的讲演有一些是既无稿子,也无提纲,只是考虑长时间形成腹稿,到时候滔滔不绝地讲出来,有心人则根据当时的录音整理出来。《季羡林的一生》收入的讲演,有的已经在其他著作中看到过,有的是第一次发表。第一次发表的讲演,大多是根据当时的记录整理的,本来是准备请季老过目的,但是季老因为驾鹤西去,终于不可能了。这是永远的遗憾。
讲演稿的编辑是根据时间先后排列的。

书籍目录

小引为什么有季羡林热?  一、季羡林已经成为学问和气节的象征  二、写季羡林的偶然性  三、出现季羡林热的原因从启蒙到开悟  一、几字之师马景恭  二、投奔严而慈的叔父  三、从私塾到新式小学  四、造反成性  五、开始对英语感兴趣  六、爱国教育  七、王崑玉老师的语言训练  八、山大校长王寿彭的奖励机制  九、胡也频培养了文学兴趣  十、业师董秋芳  十一、学无常师    1.“真正念书”的祁蕴璞和尤桐等老师    2.“唯美主义的颓废派”夏莱蒂和张默生    3.一生坎坷的董每戡从布衣之子到天之骄子  一、风华正茂的四剑客和同学们1.“感伤主义者”吴组缃    2.诗人兼学者林庚    3.“屡遭批判的”批评家李长之    4.革命家和政治家胡乔木    5.朴实无华的李广田  二、恩师教授    1.“教授的教授”陈寅恪    2.西洋文学系老师们和达官兼名士叶公超    3.性格乖戾的吴宓    4.女作家冰心    5.美学家朱光潜    6.逻辑学家金岳霖    7.抬杠会长郑振铎    8.有独立风格的沈从文  三、负笈游学    1.无奈之时:风云人物宋还吾发出丢饭碗的暗示    2.“大胡子”哲学家冯友兰给了根救命稻草    3.与哲学家和外交家乔冠华一起踏上游学路  四、彻底性的学术训练    1.“博士父亲”瓦尔德施米特教授    2.“祖父”般的西克教授    3.多才多艺的布劳恩教授  五、生活万花筒    1.房东欧朴尔夫妇    2.永远难忘的伊姆加德    3.知己朋友章用    4.职业翻译家田德望学界泰斗一、
受聘北大 1.北大校长胡适 2.“大炮”傅斯年 3.不能超越的国学大师汤用彤 二、组建东语系 1.性格倔强的金克木 2.伊斯兰教权威马坚 3.藏文专家于道泉 4.东语系的大发展 5.成为不可接触者 三、笔耕丰收 1.忠实助手李铮 2.“301编外”的工作 四、新论迭出 1.学术研究的范围和特点 2.四大文化体系论和东西文化互补论 3.拿来主义和送去主义 4.糖史研究以小见大 5.佛教传入中国的途径和时间 6.吐火罗语A《弥勒会见记剧本》 7.人文社会科学是帅,自然科学是兵 五、生活情趣 1.“养生无术是有术” 2.坐拥书城,绕膝双猫 3.也得念念消费经 4.人生座右铭 六、回报社会 1.山东故乡情深 2.北大 3.清华 4.有求必应后记

前言

  2003年9月9日9时45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解放军301医院,看望季羡林先生,说他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渊博的学识和不断创新的治学精神,堪称学界楷模。在不到二年的2005年7月29日上午9时许,温家宝总理又到解放军301医院康复楼探望季羡林先生,祝贺他的94周岁生日。温家宝对他说:“您的《留德十年》和《牛棚杂忆》我都学习过。去年我访问德国时还专门引用您的一段话: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温家宝还特别说到他“最喜欢的话:真情”,“常讲做人要真情、真实、真切。”季羡林坦承“三真”是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这次短时间的探视和拜访,揭示了季羡林的两个优秀品质:爱国主义和“三真”。在这之后的8月17日,温家宝又写亲笔信,对季羡林进行了全面的评价,赞誉“先生苦学不倦,笔耕不辍,著作丰厚,学问深刻,用力甚勤,掘发甚广,实为人中麟凤。先生待人真诚,行事正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尤为人之楷模。先生的人品深为我所景仰”。高度评价他的学术成就和人品道德。2006年8月6日温家宝第三次去给季羡林祝寿,给他送来一盆枝繁叶茂的君子兰,向这位学贯中西、笔耕一生、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学者表示敬意。说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还对他说:“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中国知识分子历经沧桑、艰难困苦,但爱国家、爱人民始终不渝,他们不懈奋斗,把自己的知识奉献社会、服务人民。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那时,您利用在传达室看大门的时间,翻译了280万字的梵文作品。这不仅是个人毅力决定的,也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对真理的追求,对国家充满信心。”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兼容百家、学贯中外的学界泰斗,其道德文章、学品人品是国内外学人所称道的。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不是出自名门望族,小时候平时很难吃到一次“白的”面食和“黄的”玉米饼子,当然是深厚的中华文化养育出了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人,但是作为一个农民之子的他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啊!他从一个农民之子、淘气少年成长为一个学界泰斗的经历,给无数学子以极大的鼓励。他身上有一种奇特的吸引力,既有学识的吸引力,也有人格的吸引力。他的成长会给你留下一个深刻的启迪,他的成功告诉你一个秘诀:成功等于天才加勤奋!  季羡林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就被范文澜先生誉为“国宝”。近年来饶宗颐先生说他是“博大长者”。2005年在北京举行的季羡林研究所成立大会上,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席郝斌教授又誉他为北京大学的“镇校之宝”。他学富五车,涉及的领域包括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宗教学、民族学、翻译学、哲学、教育学等多方面,所通语言近十种,其中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几乎是绝学,其学术著作在文化交流、佛教、语言学、糖史等方面均成一家之言,有传世之作,所出版的散文则平实质朴,充满了真情实感,拥有众多读者,一版再版。多年来季羡林先生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人物,也成为年轻学人热爱的老一辈学者。季羡林先生为什么会取得这么杰出的成绩?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季羡林先生?除了他个人的内在因素,是否外在的环境在他成才的过程中也起了重要作用?年轻人对这些问题非常感兴趣。从一个淘气孩子到学界泰斗,这中间有什么必然性吗?这本书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内容概要

季羡林(1911~2009),山东清平(今临清市)人。生前为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国际著名东方学家、印度学家、梵语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教育家。他的一百多部著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
蔡德贵,男,l945年7月生,山东招远人。l970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阿拉伯语专业,1982年研究生毕业于山东大学中国哲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现为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曾任《文史哲》主编、季羡林助手。
主要著作有:《阿拉伯哲学史》、《沙漠里的沉思——阿拉伯人的哲学与宗教》、《季羡林传》、《阿拉伯近现代哲学》(主编)、《中国和平论》、《孔子VS基督》等。

媒体关注与评论

  先生苦学不倦,笔耕不辍,著作丰厚,学问深刻,用力甚勤,掘发甚广,实为人中麟凤。先生待人真诚,行事正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尤为人之楷模。先生的人品深为我所景仰。  ——《温家宝致季羡林的信》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2006年感动中国给获奖者季羡林的颁奖词》

章节摘录

  一、季羡林已经成为学问和气节的象征  胡适对台湾“中央研究院”李亦园先生说:“做学问应该像北京大学的季羡林那样。”  香港学界泰斗饶宗颐说:“他(季老)是一位笃实敦厚、人们乐于亲近的博大长者,摇起笔来却娓娓动听,光华四射。他具有褒衣博带从容不迫的齐鲁风格和涵盖气象,从来不矜奇、不炫博,脚踏实地,做起学问来,一定要‘竭泽而渔”’;“季老领导下的多种重要学术工作,既博综,又缜密,放出异彩,完全是‘海涵地负,的具体表现,为中华学术的奠基工程做出人人称赏的不可磨灭的劳绩。”(饶宗颐:蔡德贵《季羡林传·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已经过世的张中行生前说过:季羡林先生是中外知名的学者。知名,这名确是实之宾,与有些人,舍正路而不同,也就真像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不同。可是这实,我不想说,也不能说。因为他会的太多,而且既精且深,我等于站在墙外,自然就不能瞥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他以一身而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三种难能之中,最难能的还是朴厚,像他这样的难于找到第二位。 (张中行:《季羡林先生》,收入《人格的魅力——名人学者谈季羡林》,延边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袁行霈说:和他在一起,矜可平,躁可释,一切多余的雕饰的东西都成为不必要的了。他是集中了朴实的美德并展现了朴实的力量的典范,他的朴实带有豪华落尽的真淳,好像元好问所称颂的陶诗,这就更加令人尊敬。  谢冕说:他是那样的普通,普通得无法和周围的人加以区分。他如同一滴最平凡的水珠,无声地消融在大江大河的激流之中;他如同一粒最平凡的泥土,加入了无比浑厚的黄土地的浑重之中。伟大无须装饰,也不可形容,伟大只能是它自身。他是极为单纯的,单纯到不染毫纤的自然,从那朴素、平淡和普通中感受到那种崇高人格的震撼力。  韩素音说:我在他身上发现的不只是博学,而且是睿智。不仅是睿智,还且还有非常地谦恭有礼和幽默。他的博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是一位完全具备知识分子品格的人,决心要做出最好的学术成果,他从来没有放弃坚持一切都要优秀的原则。他人格的尊严,他对于物质利益的毫不动心,他对于书的热爱,他的耐心,还有他充分的真诚,对我来说,他将永远是气节的象征。(韩素音:《谈谈季羡林教授》,《人格的魅力——名人学者谈季羡林》,延边大学出版社1996年)  梁披云为季羡林题写了这样的条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题写的对联是:德寿无量,日月长明。  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评价季羡林说:“季羡林大师,著作等身,文通中外”。  2005年8月6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北京举行季羡林研究所成立暨揭牌仪式,汤一介教授、郝彬教授、郝平教授都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们高度赞扬了季羡林对中国人文学术的伟大贡献,郝彬教授深情地指出季羡林先生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今天北京大学的镇校之宝。  读者刘金祥在哈尔滨出版社2006年推出《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后写的书评《大象无形清音独远》中评价说:季羡林先生是高山仰止的硕彦鸿儒,其有空明高蹈之气、贯通博雅之学、深邃峭拔之思、颖慧奇绝之悟,在多学科多领域建树卓著;季羡林先生是誉满中外的宗师泰斗,其有磊落嵌崟之行、敏辨通融之理、旷达疏宕之情、槌幽击险之才,纵横开合之笔,对中西方文化研究功德无量。季羡林先生出手就是一种风范,亮相就是一座峰峦,其言其文都会在历史文化屏幕烙上耀目的印痕,都会在历史隧道深处发出绝妙的回响。  季羡林自己说:“我向不敢以名人自居,我更没有什么名作。”(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自序》,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还说:“我追求的风格是:淳朴恬澹,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涵,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有节奏性,有韵律感,似谱乐曲,往复回还,万勿率意,切忌颟顸。”(同上书,第3页)  对于自己一生的学识,季先生一向都非常谦虚谨慎,自我评价十分低调。他在审阅《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编者前言》时,不止一次说过:“不要提什么‘国学大师’,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大师?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  季羡林的父亲是一个赤贫,季羡林出生在穷乡僻壤的山东临清。按他出生的环境,他似乎只配一辈子当农民,但是造化小儿却偏偏把他播弄成一个知识分子。  他初中毕业时的最高理想是当一个邮局职员,以便能够找到一只吃饭的铁饭碗,担当养家糊口的重任。但是命运之神却把他送进了山东大学附属高中,被王寿彭、王岜玉诸位先生发现了他的天才,一发不可收拾,成为高中三连冠的好学生。1930年幸运地考上了清华大学。  他清华大学毕业时,也遇到了毕业即失业的困境,不得已只能回到母校当中学教员。  留德前夕,一位好心的清华校友劝他去学保险,将来必定成为腰缠万贯的富翁。然而他选了印度学作为自己的专业。留德十年回国后,他被聘为北京大学正教授兼东语系系主任,并且还兼任文科研究所的导师。他自认前二者已经不敢当,后一者人数极少,都是饱学宿儒,自己一个30多岁、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伙子,竞也滥竽其间,真是既感光荣,又感惶恐不安。他知道这是前辈师长对自己的提携和爱护,这对他50多年在北大的工作一直起着激励的作用。1949年后,他继续“鸿运亨通”,刚过不惑之年,一个中国读书人所能期望的最高荣誉和利益,他都已稳稳地拿到了手中。他说:“至今我在燕园内外有算令人满意的口碑,好像我真是淡泊名利,与人无争。难道我真就这样好吗?我的道德真就这样高吗?不,不是的。我虽然不能把自己归于坏人之列,因为除了替自己考虑之外,我还能考虑别人。但我也决非圣贤,七情六欲,样样都有;私心杂念,一应俱全。可是,既然在名利两个方面,我已达到了顶峰,我还有甚么可争呢?”

图书封面


 季羡林的一生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读完之后猜测,这是一本出版得比较赶时间的书。内容还算详实,但书中重复语句有多处。茶余饭后拿来消遣,能了解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一生也算值了~~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大事身旁宜聆教,未名湖畔好读书。
  •     我对读书人有偏爱,格外尊重读书老人,读这本书,像一位老人在耳边絮叨,琐碎中不失可爱。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