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人文 > 本雅明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8
ISBN:9787532748204
作者:[以色列]格肖姆·肖勒姆
页数:238页

作者简介

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和文学家,被誉为欧洲真正的知识分子,其罕见的才华和悲剧的人生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话题。本雅明的生平和思想变动不拘,文风亦不像一般理性主义者般循规蹈矩。在阿伦特、阿多诺或是桑塔格的笔下,各自呈现给公众的似乎是他矛盾的多侧面。肖勒姆以两人间的私人信件为底本, 步步揭示了徘徊于犹太神秘传统与锡安主义,欧洲与巴勒斯坦之间的本雅明。尤其重要的是,肖勒姆的回忆,解释了本雅明思想中的 个大变革,即他如何因为受了阿多诺、布莱希特,甚至其苏联女友的影响,而从犹太神秘主义传统转向马克思主义。

书籍目录

序言初次相遇(1915年)友谊渐进(1916—1917年)客居瑞士(1918—1919年)战后头几年(1920—1923年)远方的信任(1924—1926年)巴黎(1927年)失败的项目(1928—1929年)危机和变化(1930—1932年)流亡岁月(1933—1940年)附录  1931年春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通信

编辑推荐

《本雅明:一个友谊的故事》:世纪人文系列丛书

前言

自中西文明发生碰撞以来,百余年的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即无可避免地担负起双重使命。梳理和探究西方文明的根源及脉络,已成为我们理解并提升自身要义的借镜,整理和传承中国文明的传统,更是我们实现并弘扬自身价值的根本。此二者的交汇,乃是塑造现代中国之精神品格的必由进路。世纪出版集团倾力编辑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之宗旨亦在于此。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包涵“世纪文库”、“世纪前沿”、“袖珍经典”、“大学经典”及“开放人文”五个界面,各成系列,相得益彰。“厘清西方思想脉络,更新中国学术传统”,为“世纪文库”之编辑指针。文库分为中西两大书系。中学书系由清末民初开始,全面整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学术著作,以期为今人反思现代中国的社会和精神处境铺建思考的进阶;西学书系旨在从西方文明的整体进程出发,系统译介自古希腊罗马以降的经典文献,借此展现西方思想传统的生发流变过程,从而为我们返回现代中国之核心问题奠定坚实的文本基础。与之呼应,“世纪前沿”着重关注二战以来全球范围内学术思想的重要论题与最新进展,展示各学科领域的新近成果和当代文化思潮演化的各种向度。“袖珍经典”则以相对简约的形式,收录名家大师们在体裁和风格上独具特色的经典作品,阐幽发微,意趣兼得。遵循现代人文教育和公民教育的理念,秉承“通达民情,化育人心”的中国传统教育精神,“大学经典”依据中西文明传统的知识谱系及其价值内涵,将人类历史上具有人文内涵的经典作品编辑成为大学教育的基础读本,应时代所需,顺时势所趋,为塑造现代中国人的人文素养、公民意识和国家精神倾力尽心。“开放人文”旨在提供全景式的人文阅读平台,从文学、历史、艺术、科学等多个面向调动读者的阅读愉悦,寓学于乐,寓乐于心,为广大读者陶冶心性,培植情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温古知今,止于至善,是人类得以理解生命价值的人文情怀,亦是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精神契机。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先培育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由此,我们深知现代中国出版人的职责所在,以我之不懈努力,做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脊梁。

内容概要

G·肖勒姆是20世纪最为深刻的犹太神学家,年轻时因研习灵知主义同本雅明相识,并成为至交。

章节摘录

当时我还不知道本雅明在1912年和1913年就进行过很多关于犹太复国主义的口头和书信的激烈辩论,其中跟库尔特·图赫勒尔的辩论失落了,跟路德维希·施特劳斯(1913年)的辩论却保存了下来。施特劳斯是弗里茨·海因勒的同学,从他离开格廷根来到弗赖堡的1913年4月直到1914年战争爆发,海因勒在本雅明的生活中起了关键作用。施特劳斯和海因勒两人都来自亚琛,都从事创作,在弗赖堡和柏林就读期间都跟“自由大学生联盟”保持着时而密切时而松散的接触。当我认识本雅明时,这一切都已经过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扫除了“青年运动”。我正在上第一学期,读数学和哲学,除此以外还至少同样努力地学习希伯来语和犹太文献的原始资料。1915年6月底我听了一回库尔特·希勒的讲座,读过他写的一本书《无聊的智慧》。他可以说是踏着尼采的足迹,猛烈地揭露历史是一种敌视精神和生活的力量,我觉得那正是我根本做不到和缺少的。历史?废话!我们没有历史地生活着,那数千年的琐事跟我们有什么相干?我们带着跟我们一起诞生的性别生活着!当时我在日记里总结了他的演讲内容。演讲结束时宣布一个礼拜后将在“自由大学生联盟”的办公地点、夏洛滕堡的某个地方,就这场演讲进行讨论。我去了,跟着许多讨论会演讲者发言了,以相当无可奈何的讲话抗议希勒的历史观念,导致希勒的朋友鲁道夫·凯泽博士的不满,他在我停顿时猛地抢过了我的话头。

图书封面


 本雅明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与一般的回忆录或传记不同,《本雅明》一书非但没有减轻本雅明身上已经叠加的神秘性,反而增强了本雅明的神秘性,在汉语语境来说。《本雅明》一书从1915年本雅明23岁、作者17岁开始写起,以大量的书信摘录、谈话记录描述了本雅明的研究及日常生活;直到1930年本雅明38岁,都没有写到本雅明大规模地阅读及实践辩证唯物主义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然这有可能是由于作者本人与本雅明后期的直接接触减少,和作者本人对新兴左派理论的不热中有关,但考虑到作者的学术身份及严肃态度,这种遮蔽的可能性相对较小);而始终贯穿回忆的一些细节与习惯,例如本雅明对笔相学与喀巴拉的终生爱好,则从侧面映证了本雅明若干著作已有译本的神秘性之起源。总的来说,本雅明是一个神秘分子,虽然他的身份、历史已经被汉语读者翻炒无数遍。看看本雅明一生热中的笔相学——字行高低不平是机智或狡猾的人的笔迹;字迹有棱有角说明书写者意志坚定、观点鲜明,不会改变立场;字迹圆滑者则是性格随和、办事老练,能一唱百合;笔画轻重均匀适中,说明书写者有自制力、稳重;笔画不均匀的书写者多半脾气暴躁、喜欢破坏和妒忌心强;笔划过重的人比较敏感,笔划过轻的人往往缺乏自信……何止是神秘学,简直就是跑江湖卖跌打伤药的。专注、深入地沉迷于此,不是作为娱乐,而是真正的钻研一生,这对于一个学院知识分子绝对是不可想象的(大概多少也是因此,本雅明一生没有以正式从业者身份进入过学院系统)。充其量,他只是个自由撰稿人(和在下一样)。因此,冲破犹太知识分子们出于种种理由加于本雅明身上的若干光环,说白了,他主要是个有才华并且有意思的读书人(但这绝对不是说他没有意义或没有价值,或意义与价值仅止于此,最起码,他丰富而横野的趣味增加了当代学术的向度)。本雅明始终没有被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接受过,即使阿多诺也只能很有保留地对待他的成就。他对于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更多地是一种严肃的杂耍,正如阿伦特指出的,“外表上令人迷惑的地方,始终是他关注的中心”(《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他最热中的无非是马克思及其徒众大量隐喻式的论断,是被一个持续的、辨证实用的、理智上可解释的过程所困扰的而在他本人看来明显是荒谬的一种思想,他所着迷的是无需解释、富于直观性的抽象联系——就正如他所爱好的笔相学,或更直接的犹太教神秘主义主流——喀巴拉。只有喀巴拉才能解释为何本雅明能够毫无障碍地把上层建筑理论理解为隐喻性思想的终极理论。他回避中介。这种回避,在他早期使《德国悲剧的起源》无法被人读懂,在他后期使拱廊研究被布莱希特拒斥。总的来说,世界对于本雅明来说是神秘莫测的,不仅他个人的命运如此,整个世界对每个人都是如此。这种因其全面的荒谬而更加彻底的悲剧感,也在他的研究对象身上体现,比波德莱尔更显明的是卡夫卡——又一个犹太人。喀巴拉是个复杂的话题。或许可以将本雅明的信仰及兴趣简单地表述为受难意识,这也与卡夫卡一致。总的来说,世界是个神秘莫测的系统,只有放弃得救时,上帝才会出现,其出现也许是于事无补的,但这并不表明上帝或救赎的无意义或无价值。而这种简单的解释当然可以直接导向一种趣味:对细节的无限癖好——正如本雅明一生所致力……最后说一下这本书的翻译。几个熟人都说这书翻译很差,但在我看来,译者没有什么大问题,主要意思都翻译到了,主要的问题在于编辑:人名、地名不一致几乎每页可见;Kabbala第一次出现在第37页,但只注为“犹太教神秘教义”,没有专门对“喀巴拉”出注,而下文中“喀巴拉”或“卡巴拉”反复分别面目出现并且没有出注——这种处理对读者来说,是非常不公平且不合理的。就编辑水平来说,此书非常给世纪出版集团丢脸。2009/09《新京报》
  •     与德国亲近的人,自然会亲近这本书。如繁星样的思想者以友人和路人登场,编制了友谊故事的背景。我看到了一个我所不知的会歇斯底里的暴君一样的本雅明,一个会通过笔迹看相的巫师般的本雅明,当然两者或许都是敏感的副产品。玄学和物质性的完美结合。那个说黑格尔的哲学是“暴力”的人,必然迷恋“小东西”,未发育的,颓败的东西。看看本雅明和肖勒姆的私房话:看不懂也看不完的康德;深度不足的李凯尔特;代表女性思维的马丁·布伯;根本无法翻译的福楼拜;没有被当盘菜的弗雷格;柯亨关于逻辑的著作被称作“哲学的马蜂窝”;象征德意志民族特征的朗格;失之交臂的卡夫卡;能为无法解决的大问题找到天才的错误答案的艾斯勒……我惦记的一个细节:本雅明在巴黎的寓所比床大不去太多。
  •     我真不知道自己为何买下这样一本无意义的书,对一个不研究本雅明的人而言,这本书没多大价值,它没有独立阅读的意义,只宜于配合本雅明传记来阅读。但我没有本雅明传,读完此书,对本雅明的一生还是挺模糊的。本雅明对后来的学者们形成一个谜,让大家去研究他,于外国人而言有如红楼梦对中国人,或者徐志摩对中国人,大家拼命去发现与研究那些“微言大义”。本雅明的名言时见于中国学者们或学徒们的文章中。但我本人不喜欢本雅明,因为它没有自己一个完整的体系,留下的都是残篇断简,尤其不喜欢他那夹杂着犹太神学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但最不喜欢的,是他的生平。我不喜欢本雅明的生平,也许这是一种对自己生活的厌恶。在我看来一个学者或文人,应该是安静地、内心宁静地、平安地呆在自己书斋中,生活不应该太丰富、太波折。而本雅明则不是个安分守己的人,他太喜欢折腾,爱情太过于波折,生活太过于窘迫、情感太达于激烈,这在很大程度上很像我。我对他的不喜欢,本质上是对自己过去生活的不满意。关于此书,我没有多少话要说,摘几段书中的片断于下:他有一次给我写信道:“其他人到底有没有安静的时候?我很想知道此事。”(因为他自己本身不安静)“拥有真理足以有资格获得生活的权利。”本雅明说道。(所有政治上的与精神上的独裁者都会这样想)本雅明在谈到这些时已经讲到司法和公正的区别了,说司法是一种只能在神话世界里建立的秩序。(我想美国人一定反对这种观点,二战后的欧洲也不会赞同)大约一个礼拜之后本雅明和多拉去了瑞士,他们跟赫伯特·布卢门塔尔和卡拉·塞利格森在苏黎世相聚,而在9月9日和10日发生了最后的决裂。原因既在于多拉和卡拉之间的紧张关系,首先也在于本雅明对布卢门塔尔在精神领域提出的绝对领导权,要布卢门塔尔将来服从它。布卢门塔尔拒绝了,青年一代的一段多年交谊就此结束了。这里显露出的本雅明身丰的暴君特征,据他的青年运动年代的一些熟人讲,在那些年里爆发的不在少数……(天才身上总是有暴君特征,它可以用于文艺,用于生活与政治就是悲具了)在本雅明跟日常生活的关系中却存在一种极其反道德的因素。(反道德者最后会被道德狠狠地抽上致命的一耳光)本雅明对资产阶级世界的立场是一种激怒我的肆无忌惮,具有虚无主义的特点。他只承认他在周围建立起的生活范围和宗教世界里存在道德标准。(自我的虚无主义者)他顽强地捍卫那个奇怪的论点,在别人面前也一样:没有不幸的爱情,这个观点遭到了他自己的生平的坚决驳斥。(爱情的本质是悲剧,所有爱情都是不幸的,我们看到的幸运的爱情,只是爱情的上半场)大家都强调,本雅明作为男人对她们没有影响力,她们主要是被他的精神和他的谈话感动,甚至心醉神迷。他的一位关系很密切的女熟人告诉我,对于她和她的女友们来说,他作为男人从没有存在过,她们根本没有想过在他身上还有这一面。“瓦尔特可以说是没有身体的。”(他更像一个精神的人而不是一个肉体的人,许多天才都这样,比如海子)它的玄学思维方式和他试图将它转化为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冲突从1929年起才主宰他的精神生活。(法兰克福学派对他的资助毁掉了他,汉娜·阿伦特也这样认为)(本雅明的信)将历史表现为一场诉讼,人类同时也作为沉默的大自然的代言人起诉创世和预告的弥赛亚的爽约,但法庭决定为未来讯问证人。出场的有诗人,他感觉;有画家,他观看;有音乐家,他聆听;有哲学家,他知道。他们的证词互不一致,尽管大家都为弥赛亚的到来作证。法庭不敢承认自己没有主见。因此没完没了地进行新的起诉,就像新的证人很少一样,进行了拷打和迫害。陪审席上坐满了活人,他们怀着同样的不信仰听起诉人世间证人讲话。陪审员的位置遗传给他们的儿子,他们的心中终于出现了恐惧,担心他们会被从他们的席位上赶走。最后所有的陪审员都逃走了,只留下起诉人和证人。(这一段证明他是一个很好的文学天才,而不是一个很好的评论家,评论家需要洞察力大于想象力,而不是在文本之间作比喻)很明显瓦尔特经常料到他可能会自尽,为自杀做好了准备。他坚信新的一场世界大战将是一场毒气战,它将招致所有文明的终结。这样,在越过西班牙边境之后终于发生的事情并非意外的冲动行为,而是他心里早就准备好了的。(一个看透世界的人应该是乐观者,而玄想者容易成为悲观者,因为悲剧会增加玄想的分量,给它抹上它需要的神秘感)(古德兰夫人的1940年10月11日信)……早晨七点李普曼夫人叫我们下去,因为本雅明叫我过去。他告诉我,他晚上十点服用了在量吗啡,要我设法将过件事说成疾病,交给我一封写给我和阿多诺的信……然后他就昏过去了。我叫来一位医生,他诊断为脑溢血……(死于对人类的绝望的,还有史蒂芬·茨威格夫妇)

精彩短评 (总计39条)

  •     回忆录!
  •     或许本雅明不应该生活在那个年代
  •     很喜欢。f非常便宜,真的很不错
  •     相当于还没有读过本雅明
  •     ben.
  •     失望
  •     大哥是對的。那大哥的老婆……
  •     研究者,学习者必备书目
  •     在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匆匆翻过 2011
  •     翻译确实不大行啊。
  •     有的人活着孤独
  •     书的品相不错,送货也很及时
  •     本大人也是我曾经追过的。
  •     本雅明:一个友谊的故事
  •     珍贵的书信。
  •     译笔糟糕。
  •     有些地方不明所以(或许翻译问题?),但可信,了解本雅明,这本还好。09112
  •     算是看完了吧。
  •     不清楚这是什么东西
  •     糟糕的翻译 臭不可比,捂着鼻子恶心到最后
  •     是翻译太烂还是我储备太少 看不懂啊
  •     最近对本雅明有点着迷~ 几乎花了一晚上时间读完。很不错的回忆录,尽可能避免主观判断,就是翻译有点烂~ 最欣赏之处,莫过于肖勒姆和本雅明对卡夫卡的解读。之前翻了两遍审判,还是一头雾水,原来是一直忘了卡夫卡的身份...
  •     除了书名,乏善可陈,行文琐碎,译文更是不知就里。
  •     以肖勒姆和本雅明书信为线索写成的这本自传,可以看出本雅明个人的性格、行为方式,思想在神学与唯物辩证之间的暧昧矛盾也可窥见一斑
  •     翻译不太好。主要谈论的是本雅明早年受犹太神学的影响,当然这和作者自身的身份有关。对本雅明后期受实践哲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影响言之甚少,也没有理清本雅明的文艺批评理论。我需要再读读本雅明的语言哲学、对马克思的隐喻运用相关的研究资料。
  •     我其实是想看八卦才来翻这本书的。果然是朋友,揣测都很少,也因此少了传记的趣味。我倒是对他的神学体系忽然感兴趣起来。
  •     当传记故事看看就OK
  •     思想家本雅明
  •     深了点。
  •     这书选题不错,肖勒姆的知名度在中国还是靠本雅明打响的……
  •     "第一是要尊重他的孤独 这一条容易遵守..第二条我也容易做到 即他彻底反感谈论日常的政治事件和战争进程..难的是要遵守第三条 即默默地忽视他的故弄玄虚,,,这经常需要真正的努力,"
  •     大师的故事
  •     有点像传记的文笔,但翻译不是很好,其中又有太多人物看的不是很明白,作者与本雅明的友谊在书信中可以看出。
  •     这本书的名字应该叫做《肖勒姆:一个友谊的故事》 。 。
  •     理解和研究本雅明,必读
  •     叙述者介入太多
  •     读毕,心里竟满是失落,倘使人生漂泊如此,幸否?智否?
  •     不算传记,算什么?
  •     读得云里雾里,正如作者所言,这书不算传记……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