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人文 > 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0
ISBN:9787802251182
作者:胡颂平
页数:284页

作者简介

这本书收录了胡适之先生晚年的言谈。胡颂平先生在他随侍胡适之先生的岁月里,把胡适之先生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下来,除了编入《年谱长编》的以外,都收入这本书里。胡适之先生学识渊博,见闻广阔,他们谈话的内容,小到一个字的读音,一首诗词的字句,大到国际局势的演变,社会背景的探索,无所不包。或茶余饭后,娓娓道来,逸趣横生;或有感而发,意气飞扬,跃然纸上。不仅呈示了胡适之先生幽默风趣的谈吐,忧国忧民的情怀,更足以代表他晚年的智慧。

书籍目录

序1958年1959年1960年1961年1962年后记

编辑推荐

《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的胡适之先生是是中国现代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为我国的思想文化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本书收录了胡适之先生晚年的言谈。胡颂平先生在他随侍胡适之先生的岁月里,把胡适之先生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下来,让读者能够深入地了解这位文化界伟人的崇高思想。

内容概要

颂平先生1904年出生于虹桥镇杏庄(现建强村)一个耕读人家。乃父子和,为邑廪生,以医术闻名乡里,著有《临症辨证》、《菽茸子医案》。颂平在家排行第五,字企常,蕴意其兄弟五人像三国马良、马谡“五氏五常”一样,均有才也。颂平三岁时丧父,母亲代行父职,亲自督教诗书,并一度从读家塾,后肄业于虹桥高小。1922年考入温州省立第十师范学校,曾师从朱自清、马孟容等名师,1926年考入广州中山大学,翌年其母病故,他辍学返乡奔丧,越年转入上海中国公学继续读书,曾从伍叔傥习汉魏古文,1930年毕业,得法学学士。颂平自幼天资聪颖,精读经史,过目不忘,思路开阔,志向高远。他在温州师范学校读书期间,曾作联语云:立志应期名有寿,读书岂仅俗能医。其师特为此批十六字:语壮才宏,必伸其志,名垂久久,勉矣胡生!

章节摘录

书摘1月9日(星期五)    今晚,先生交给胡颂平一本《钝夫年谱》,说:“这是我父亲自编的年谱。这是钞本,原稿留在北平。你拿去看看,非常有趣的。我预备把他印行。”颂平带着这本年谱回家,夜里十时许,开始来看,只觉得太老师铁花先生那种坚苦卓绝的志行,那种求真负责绝不苟且的精神,和他的内行之笃,天性之厚的种种行谊,一口气读完,已是清晨两点多了。读后感到先生那种弘毅的德性,好像是太老师的缩影,真是“其来有自”。第二天颂平还给先生时,说已读了一遍,非常感动。先生说:“我父亲是一个怪人,不过文章写得很好。”    1月23日(星期五)    下午,先生翻看一本小说《风暴十年》,翻到ll页,里面有“甲午战败,八国联军进北京”一句话。先生笑着说:“这位作者会编造历史,该打手心。”    近来接到一些很潦草的信,连写信人的姓名也认不出来。先生指示颂平说:“以后我们写信,遇到重要的字最好要写正字。我总觉得爱乱写草书的人神经不太正常,往往为了一个字,要人费时去思量,去猜想,这就是对别人的不负责任。我们随便写一封短信,也要对别人负责的。”    1月24日(星期六)    中午,留胡颂平便饭。在饭桌上,问起当年在中国公学读书的情形。胡颂平说:“我在中公时是读政治经济系,所以只选过先生在暑期班开的‘中国最近三百年来的几个思想家’,又旁听过在大礼堂上主讲的‘文化史’。‘文化史’里有好几章是请别人代授的;如甲骨文字,就请郑仰之先生讲的。”先生说:“郑仰之也是我的学生。”胡颂平又说:“先生在‘中国最近三百年来的几个思想家’里,最后讲到宋衡(又名恕,1862—1910)的《平子刍议》。宋平子先生是我的乡前辈,所以我特别注意。他是平阳人,我是乐清人,我们温州人很敬佩他的思想行谊的。”可惜这本笔记于抗战期中失掉了。    今午饭后的水果是木瓜。先生又问:“《诗经》里‘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是不是就是今天吃的木瓜?”胡颂平说:“这种木瓜好像只有南方各省才有的,台湾也有;但‘卫风’是现在河北省大名县及河南省卫辉、怀庆两府一带的地方。这些地方产生的木瓜,怕不是我们今天吃的这种木瓜?”先生随手在饭桌旁边的书架上抽出《诗经》来翻,《注》里说是■木,《疏》里也说■木瓜,酸可食,但仍不知是否就是现在的木瓜。得空时不妨查查看。后来颂平将《植物大辞典》上记载“木瓜”的各点摘录下来,先生看了说:这种木瓜是很小的,所以说“投”;一定不是很大的了。    1月26日(星期一)    胡颂平做好《四十自述》的勘误表。先生看见“立大嫂”的“嫂”字,说:“绩溪的妇女是跟孩子称呼他人的。譬如父亲哥哥的太太,我的母亲跟孩子的口气喊他伯母。伯母两个字念得快时便念成‘嫂’字;父亲弟弟的太太叫作‘婶’。你们温州怎样称呼的?”胡颂平说:“也是跟小孩称呼的;不过把伯母两字念成‘姆’字,婶字还是念‘婶’的。”先生说:“这个‘嫚’字应该做个注解。”    2月11日(星期三)    今天先生谈起二次大战初期,麦克阿瑟在菲律宾坐潜水艇逃去时,把部队交给他的副手去投降。这个投降人以后是有功的,这点中国人还不懂。外国对俘虏是用他的军阶分别待遇的。这在中国人也是不懂的。    2月12日(星期四)    今天给黄建中70岁寿笺上题了下面的话:    得某壁立万仞,岂不益为吾道之光?    朱子晚年语,录以奉祝    离明吾兄七十大寿,并贺    嫂夫人大寿。    胡适    黄建中是先生北大的学生。颂平在看先生题了朱子晚年对他的学生说的——“壁立万仞”——这句话,真如醍醐灌顶,似有所悟。    2月26日(星期四)    马逢瑞是先生很熟悉的中公学生。他这时写信来想请先生替他介绍台湾省物产保险公司的工作。先生看了他的信后对胡颂平说:“我是向来不替人介绍工作的。我这次到院里来不带一个人。从前在北大时也不曾带一个人,就是在中公当校长时,我请杨亮功当副校长,那是请他帮忙我的。那时江宝和当会计,不是我的意思,是校董会请他,丁彀音硬要他去担任的。    P6-8

图书封面


 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4条)

  •     访谈录中61年的言论很多,胡先生不会知道,他会在62年逝去,尽管在61年,胡先生的身体已多次濒危,当然,62年这一点,他周围的人也不知道,所以,所有的对话依旧生机勃勃,但今日读来,则不免有视死如生之叹~人类的智慧有他的界限,这是此道生灵修来的福份,,胡适这人,学问上一定要旧派,观念上一定要新派,,对内口径是崇洋,对外表现则是爱国,,外语要童子功养成的地道漂亮,老礼节是面面俱到一点不可疏忽~胡适的身上有太多矛盾之处,但在一个本就矛盾的时代,却显得左右逢源非常和谐~和谐到,足以让胡先生沾沾自喜的地步~而从大历史的时限上论,我们,仍旧生活在胡适的时代~
  •     这本《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看网上打半价,就买了下来,想没事的时候随便翻翻。收到一堆新书,照例先浏览,看了几页此书,当晚就将它放到了我的床头。每天睡前看几页,都是一件件的小事,看得很是轻松。这本书可以说写的是胡适先生最后的日子,从他1958年回到台湾,到1962年心脏病发突然辞世,差不多四年时间的事,由随侍胡适先生左右的胡颂平娓娓写来,从一个方面让人们了解了胡适最后一段生活片段。书是按日而记的,所记的差不多都是日常的小事,还有先生一些日常的话语。事虽琐屑,但从中亦可看出胡适先生的人格力量。对于处于大陆的我们这一代来说,胡适是一直被妖魔化了的。虽然知道他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名主将,但往往是将他放在了鲁迅等的对立面。对于他,大陆的读者了解得最多的大概一是他的《尝试集》,再就是他的所谓“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两句话了。《尝试集》在大陆的文学史里评价并不高,不过这本诗歌集与它的名字一样,确实只是尝试而已。而后面的那两句话,一直被作为胡适反动的言论而广为大陆人所知。至于他的其他著作,大多数人都只闻其名而不见其书。这些年胡适在大陆重新热了起来,他的著作我们也逐渐看得多了起来,关于他的书各个出版社也在出,有许多还卖得不错。但真正对胡适先生有研究有深入了解的又有几人,至少从国内对其研究著作来看,似乎并不多,我们平日所熟知的几部关于先生的书,大多都是来自台港台及海外。我对胡适先生的兴趣及了解,就首先来自于唐德刚先生的几本书。对于唐德刚的著作,国内学界颇有些不同的看法,但对于如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他的著作还是颇有教益的,最少他的许多资料都是第一手的,而且写的书还很可读。在唐德刚的书中,对于胡适记述与描摩,带有一种正式的味道,从宏观着眼,写的是大的事件,虽然也有许多细节的描写,但毕竟放到了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之中。而胡颂平的这本书,应该属于私人日记,是近距离的观察,虽然也有胡适之先生点评天下的时候,但更多的则是生活中的琐屑小事。在阅读此书时,你没有了高山仰止的那种感觉,能以平视的目光去打量胡适,甚至带着一种偷窥的悦愉感,能了解生活中的胡适。这个生活中的胡适带给我三点感受。一是宽厚。胡适性格一向很平和,到了晚年,似乎更是修炼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对一切皆能宽容待之,似乎再大的事情也激不起他的愤怒了。二是睿智。他对世事有着一种洞悉,对学问有着一种触类旁通,对生活则是了然于心、游刃有余了。有时让人觉得其实胡适也是狡猾狡猾的。三是博学。这很让我惊讶,特别是他对国学那些东西,似乎到了信手拈来的地步。也许缺乏对胡适的了解吧,以前总认为胡适的国学底子有一些,但不会有深入的研究。但从此书中可以看到,他其实对很多典籍相当的熟悉,不但能随意说出某书中的典故,而且能举一反三,相关的知识也给你一一道来。看来学问做到胡适的份上,一切都通了。在现代中国思想史上,我觉得有两个人物的影响是最大的,而且也是难以绕开的,一就是胡适,再就是鲁迅。在四九年之后,鲁迅在中国是红透了半边天,而现在则反了过来。前段时间,有人在论坛上对此二人进行了点评,引起许多的争议。其实此二人应该属于一体两面。鲁虽被人利用,但亦难减其实思想的锐利;胡虽被冷落,但其人格的光芒亦难掩盖。中国既需要鲁迅这样目光敏锐、敢做敢为的呐喊者,也需要胡适这样坚持理念的温和践行者。不过此书在大陆与其他的台版书有着同样的命运——惨遭删节,有人在网上将删节之处列了出来,我未看过原版,但感觉恐怕删节的不止那么多。看来以后还得去香港买本原版的来看看。
  •     内容不讲了,只讲编辑上的一点:蒋“总统”、陈“副总统”加个引号吧,也就算了连罗斯福“总统”也加引号恐怕是编辑偷懒了,以为ctrl+F,然后替换就OK啊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对于了解胡适之先生的人格与思想非常有帮助。
  •     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胡适之!先生之风,辉映千古。
  •     啊 你们这班信心浅薄的人啊
  •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人物的胡适先生在国内外以及海峡两岸所获得的评价有很大差别,尤其是建国后到70年代之前那段特殊的时代。
    国内对于胡适的文章著作的发行和出版一直比较保守谨慎,即便是这本近几年出版的《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也有所删减。好在只是对一些有碍于意识形态脸面的政治领袖称谓、纪年习俗以及一些敏感词汇做了特别调整,对于胡适先生的广博学识、严谨治学的态度、幽默诙谐的志趣以及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我们还是能够从中得以窥见一斑的。
    有时间有志趣的话可以多读读胡适先生的著作,想想当年蒋中正对于胡适的一句“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即可窥见此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分量!
  •     胡颂平给胡适先生当了四年的秘书,在这四年中,将胡适先生最后四年在台生活的点滴都记录了下来。看这本书可以看到胡适先生对于学术的严谨态度,尤其是在考据上,非常强调查原书和反复核对。看这本书,也可以看到先生的为人,不愿意说违心的话。
  •     特价的时候买的,非常好,胡适先生的思想还是值得看看。
  •     适之先生,爱惜羽毛。所以关乎胡适的材料,即使是其亲笔日记或书信,也不免因先存了要发表的意思,而有所虚饰或言不由衷。此书多少也会有这个问题,但毕竟由他人记述,且终于胡氏过世的当日,当更客观些。胡适晚年,言谈举止都已从心所欲,接近其所谓圣人的状态。但观其思想,则始终不出一个“容忍与自由”的核心,令观者如沐春风,不胜欣喜。然而欣喜过后,难免生出时代的悲叹。作为那代学人中并不以学术见长的胡适,学问竟也如此之高,高耸入云。作为生于晚清,经历战争和专制时代的胡适,胸襟怀抱乃有如此开阔,海纳百川。我们今天的人,不该惭愧无地么?
  •     现在掀起对胡适先生的重新认识,很有必要
  •     很有趣,知道了一些胡适晚年的状态
  •     细碎而真实, 有趣。随意翻翻而读,挺好。
  •     好极!我像是也有幸同适之先生生活了一段时间似的。
  •     胡适先生的学生胡颂平记录的这本书比任何相关的图书都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胡适。比如第214页写道:先生近来看了一些谈道统的文章,笑着说,“你看他们好像是拍拍胸口的说,道统在我这里”。这话多说得多可怕。
  •     胡夫子,君子之风,跃然纸上
  •     一直对胡适先生的人格,见识很佩服,实用主义的学术思想,谦和稳重的人生态度使得一些人即使对老先生的学术观点有所不同,但也无法不为他的人格所折服
  •     胡适先生是20世纪中国学人开风气的人物,编者于胡适先生晚年随侍身边做的记录,于我们了解胡适提供了难得的资料。胡适少得大名,晚年更是德高望重,名满天下。而我们在书中见到的还是他还是一个老学究,沉于学术研究,关心研究院的工作,偶尔出去吃吃饭,抱怨属于自己的时间不够,还开开年轻同事的玩笑。联想到与他同时代中国学人的命运,或可慨叹。更让人感动的是,胡先生倒在新选院士的欢迎大会上,他最后的发言还是关心中国文化和科学的发展,倒下后就没能醒来。对他来说,正是死得其所。从本书来看,我不知是否是因为删节本的缘故,或者编者其实是秘书的职责,胡适与其沟通的深度不够。从书中得到的东西还是比较浅显。15年前,曾读过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也是删节本,开阔、大气、思想深邃、包罗万象。或者这是歌德与胡适的区别,我的要求有点太高了。
  •     备课重读。
  •     日常的一言一行,足可见大师风范虽然由于政治原因,标明了是做了些删节,不过管中窥豹,还是领略到一代大师的风采和修为待人以诚,做学问脚踏实地。虽然学识渊博,也不以为傲对后生晚辈尽力提携,或尽心指点文化,政治皆从心出发,尽其所能。包容,广博,拳拳赤子之心。从一些对时人时事的点评言论也足可看出胡适先生为人和价值观道德观有些小细节很令人感动也很令人受教每天中午翻看几页,也看了很久了,还是受教良多
  •     本书收录了胡适之先生晚年的言谈。胡颂平先生在他随侍胡适之先生的岁月里,把胡适之先生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下来,让读者能够深入地了解这位文化界伟人的崇高思想。
  •     无体例无注解,不能因胡适是好胡适而认为编者亦是好编者。同是锦上添花人,何帆在此衬托下,险些成神。
  •     了解胡适先生晚年心境的重要一部著作。装帧印刷皆好。
  •     先生的谈话是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很具有研究价值,了解胡适必备。。
  •     想了解胡适又不太想花太多时间,可以读一读这本书。
  •     能够充分反映胡适先生的思想,形式也很新颖,很不错的一本书!
  •     就是现在的博客和微博嘛,每一篇都有亮点
  •     虽然买的时候是搞活动买的很便宜但是看完之后才觉得,真是太值了 胡适乃大师,一言一行都渗透着一个学者的作风读完之后 我对胡适先生顿生倾慕之心啊从这本书里看到一个学识渊博,幽默,善解人意的胡适,真是一个真是的胡适啊而且这本书是胡适晚年的秘书写的,较为详实真的很喜欢 强烈推荐啊
  •     研究胡适,先看台湾的书,比如潘光哲,比如胡松平。胡先生除了这本书,还有一本很有份量的书,就是<胡适先生之年谱长编初稿>。
  •     史料并不多。又费半日功。
  •     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先生之言,值得一读。
  •     是因为陈丹青在谈鲁迅时的推荐,才留意这本书并找来看的,确实很生动、有趣,应该感谢胡颂平先生(尽管他很谦逊),为后人记录了这些精彩的片段,在大师人生的最后几年。过他的记录,才感觉到,原来“胡适”并不只是一个高高在上、后人激赏抑或针砭的名人,而是真真切切的离我们很近很近的一位智者,一位有血有肉的大师。
  •     一直就喜欢胡适先生,学识渊博,幽默风趣
  •     谁能给我讲一下,“昆明池水汉时功”这诗和女人到底什么关系啊?
  •     天天陪着这样一位老先生聊天、问学,那真是梦寐以求的生活。
  •     此書充滿智慧的光芒,學問與人生相結合的心得體悟,強烈推薦
  •     看到格非《隐身衣》中“蒋颂平”这个人名,立刻想起了这本书。胡颂平是胡适在台湾时期的秘书,其有两大功绩,其一是编纂了《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1-10册),其二就是这本《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当初买了两本,一本自己收藏,一本送给了朋友
  •     三星给的是版本,当当29选3入手,近两日公交地铁翻完太半。十年前看四十自述,前年看胡适杂忆,看到这本莫名有以完此劫的感觉。想去年那部实在糟透了的重回适之路,编导若肯好好看完这三本,也不至于在片中树一个中学教科书式的傀儡然后欣欣然推倒重建,以为完成了多么伟大的壮举
  •     细节之中见大节
  •     是通过读陈丹青先生的作品得知此作的,虽然很薄一本,却是爱不释手,胡公畅快典雅,让人跟随。
  •     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到胡适先生晚年在台湾生活和工作的点点滴滴,并从他的言谈举止中学习到很多知识。新星出版社还真出了不少好书
  •     胡适先生,慷慨之人,君子之德;学识深厚,足以谓之大师。
  •     适之先生秘书胡颂平先生的日记体传记,记录适之先生言行,看似琐碎,通读全篇,管中窥豹,可了解泰斗胡适先生的学品和人品。另外,这本书的纸质和印刷质量极好。
  •     此書中,胡適完全是聖人的風度,胡頌平的亦步亦趨亦如顔回侍奉孔子一般。
  •     先生生活里很可爱嘛 学问真是高啊 随口就能谈
  •     : K825.4/4633-47
  •     看后对胡适印象深刻的这么几点:一是博学、二是谦逊、三是幽默,还有就是心细周到。胡颂平又记录到,先生言古今能成就大事者,除了绝顶聪明,还得肯下苦功夫。我辈泛泛之才力,自是下再多的苦功夫也不足为多,是以共勉之。不过本书达不到追捧的年度最佳行列,要是如此,真是出版界的悲哀了。
  •     颂平先生是个有心人,为我们传神地录下了胡适先生最后的留影,也为我们带来了哲人其萎的哀伤。
  •     这本书装潢很简洁,主要以白色为主,里面也没用什么配图,但内容很好,胡适的秘书每日细心记录着他言行,看过什么书,写过什么文章,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一五一十地写出来,一个胡适晚年的形象在我们脑中浮现。胡适过去批判太多,因为贬低他的学术成绩和思想高度,今天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知道胡适是怎么的一个学者。这本书我估计从台湾那边的版本简体重排,但是没有标出是什么版本。而且书前说明,有删节,很遗憾没有标出那里删了,这不好,即使删了,也应该写明。但总体说来书的内容很好。
  •     挺好的书,文风温婉,感情真挚,知识很多有似艾克曼的《歌德谈话录》。不过美中不足的是,不知是否是编者的个性的原因,导致行文中胡适先生的个性不彰,立体感不够,就只有一个谦祥和气的老人家形象。
  •     一边读一边摘抄笔记和朋友分享。最后几页狠不下心读下去... 还是受益匪浅。每次读这样的书都可以让我为很多似是而非的问题找到肯定的答案。还是只有读书让我感到内心安稳踏实。
  •     全书有一段记忆深刻。徐志摩请胡适吃饭,郭沫若作陪,徐说,郭兄,胡先生很欣赏你的一篇文章。郭跑到了上座,抱住胡,吻了胡的脸蛋儿。胡说“我恭维了他下,他就跳起来了”哼哼哼!!嗷嗷嗷太有OO了
  •     胡适先生的秘书胡颂平于1958~1962年间所记录胡适日常言行,是一本非常详实,细节化与私人化的记录笔记,虽然都是日常生活的琐碎片段,但贵在真实,还原出活生生的胡适晚年生活状态。我们近几十年太缺少这样的第一手资料,各种出版人物传记与回忆录,都总脱不了官方化,脸谱化,扁平化的程式窠臼。细节,才往往最具有不可思议的价值。
  •     读着胡适先生晚年生活的点点滴滴,平凡的语句间无不透露出大家从容与淡定。
  •     这本《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看当当网上打半价,就买了下来,想没事的时候随便翻翻。收到一堆新书,照例先浏览,看了几页此书,当晚就将它放到了我的床头。每天睡前看几页,都是一件件的小事,看得很是轻松。 这本书可以说写的是胡适先生最后的日子,从他1958年回到台湾,到1962年心脏病发突然辞世,差不多四年时间的事,由随侍胡适先生左右的胡颂平娓娓写来,从一个方面让人们了解了胡适最后一段生活片段。书是按日而记的,所记的差不多都是日常的小事,还有先生一些日常的话语。事虽琐屑,但从中亦可看出胡适先生的人格力量。 对于处于大陆的我们这一代来说,胡适是一直被妖魔化了的。虽然知道他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名主将,但往往是将他放在了鲁迅等的对立面。对于他,大陆的读者了解得最多的大概一是他的《尝试集》,再就是他的所谓“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两句话了。《尝试集》在大陆的文学史里评价并不高,不过这本诗歌集与它的名字一样,确实只是尝试而已。而后面的那两句话,一直被作为胡适反动的言论而广为大陆人所知。至于他的其他著作,大多数人都只闻其名而不见其书。
  •     读罢方觉先生晚年之可爱,真是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想跟着先生做几,年助教啊。
  •     一
    近日在翻阅<<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就冒出些许感想.
       胡适曾说,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我对此深有感触,也著文谈了体会.而在谈话录中胡适又说,容忍就是自由,这是对自由的深度理解.想到现今一些提倡自由主义者,其推销和传播的方式却是独裁和专制,对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一般都是骂杀,若握有行政法律权力当可能和其对手并无两样.
       胡适在解释孔子"耳顺"一词时,从逆耳一词来反证,认为人达到一定年龄会容忍别的不同意见,这亦是自由的一种.如此有意思的话还有他举搜集的世界各国怕老婆故事说事,以此来划分民主和独裁政府.比如他举二战时的例子,在日本和德国都没有怕老婆故事,所以那里会产生专制政府,而意大利当时虽然和徳日站在一起,因有这类故事所以终会脱离独裁.对这些话若往深处想,就会感到任何事物都会随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变化,有些词语的内涵也会不同,硬要把这些不同拉在一起想说明什么往往会漏洞百出.
       胡适对本国学者的粗疏是很不满意的,确实这本谈话录也是如此.不用注解的注了,该让人了解的却无答.对我聊胜于无吧.

    对杜威的大名早已知晓,因为胡适是他的学生,所以有关他的一些东鳞西爪也是从胡适那里连带过来。但是我并没有读过杜威的任何著作,对他的知晓仅限于一些名词定语和几顶帽子,如“实验主义”等等。近读到他有关科学的言论,一下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曾谈过自己对科学的一些看法,这些看法的产生是因为我的职业关系,因为我徘徊在科学的边缘,这些边缘人的看法都是自己从现实工作中“悟”出来的,不全面不系统那是肯定的,自己也没去想非要让科学殿堂的专家们的认可。而我发现在杜威有关科学的言论中也说了同样的观点,比如他也认为科学不但是一种方法,一种技巧,一套知识系统,而且是一种勇于求真,勇于探索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培植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因为它是科学的灵魂。又比如杜威认为,科学的发展可以减少迷信与无知,技术的进步可以解决技术自身衍生的问题。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受到政治决断和社会意志的影响,潜存着被邪恶势力进行不道德运用的危险。这些看法我也有表述,可杜威说的精辟多了。能在大家的言论中发现共鸣虽然喜欢,确也产生一点隐忧,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受政治决断和社会意志的影响越来越强烈,而且还要加上经济利益驱动的影响因素,所以产生负面的危险也在加大,这确实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的。
  •     胡适之先生里面说一句“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真是越想越有味。俗语说“退一步海阔天空”,那么这话是对的,但又有一俗语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可见理解这句话是需要分语境的。
  •     胡适先生的谈话录,读着感觉很好
  •     在谈话中可见学人风骨。胡适先生的学养于此可见一斑。
  •     胡颂平记录的这本书比任何相关的图书都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胡适。陈丹青在《笑谈大先生》里提到,有一年读到的最好的书,便是这本胡适先生的晚年谈话录。
  •     胡适先生是个好人,在中国,当个好人不易
  •     纪念胡适先生诞辰123周年……胡颂平先生是胡适先生晚年在台湾的秘书,整理出的言行录自是价值不凡,而对于大陆读者而言,更是能够借此一窥两岸相互隔绝的1958~1962年台湾的文化生态。读此书很过瘾,因为胡适先生每每开怀大笑,读者也仿佛能被这朗笑声和精警的评论感染。生命的最后四年,胡先生的精神状态相当不错,只是身体欠佳,心脏病屡犯,最后因此去世也实属正常了,可惜可惜。
  •     这本书的价值和吴宓日记一样。不过吴宓日记是自己记的,这本谈话录得益于胡颂平先生笔耕不辍,很不容易。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胡适先生从资料中推断出齐白石老先生因为迷信把自己跳过了两岁。。。据说后来白石老人很不高兴。。。= =
  •     其实,读这本书,就是打破自己旧的思想的过程。以前是从胡适学术的角度去审视他,认为他在学术方面,尽管开创,但不能深入。对他的人本身并无什么认识。但是从胡颂平的记述中,你能够感受到,胡颂平并不是简单地为了去拍上司的马屁而要记述那些东西。从胡适的言行中,我们确确实实能够看到一个深入儒家文化精髓,而又不被其局限的学者的风范。他不同于鲁迅。尽管他的生命历程在时间上与鲁迅平行,但他走的是完全不同的一条路。他面对生命,更加克制、更加理性,更加地透过君子儒的眼光去判断。这一点,说实话,是实在高于鲁迅的。当然,人是复杂的。不可能有谁能让天下人都喜欢他。胡适也一样。此版有删节、篡改。有的地方甚至十分可笑。譬如书中将“总统”全加了引号。所以,不单“蒋总统”成了伪总统,连美国的各位总统也成了伪总统。另外将原书中的民国纪元改为公元纪元。想来也似乎没有必要。毕竟尽管我们不认可,民国纪元还依然是存在的。
  •     《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这本书读来给人以亲切感,从日常小事中,显现出胡先生的智慧豁达,宽容之心,比起大部头的著作,读来有一种亲和力,好比坐在大师面前听一样,久久不能忘怀,既然无缘听大师的当面教诲,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书吧。
  •     因为都知道的原因,胡适之先生的名字在国内几十年看不到,从这本书中可以了解先生晚年的生活及先生的儒雅和博学。
  •     想多了解胡适。还有作者的《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只是这书不好找
  •     胡适先生的思想经过这么多年还是有很多指导意义。
  •     阅读时必备一本字典和一个度娘。
  •     胡适先生曾被称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曾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为我国的思想文化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内50年代,曾对胡适先生展开大规模的批判运动。 《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是胡适先生的秘书胡颂平根据日积月累汇集编写的。把胡适之先生晚年的生活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真实的反应了胡适先生晚年的思想和博学。能让我们重新认识先生和他的思想。 如果没有删节就更好了。
  •     是对胡适之先生晚年的记录.属人生记忆中的碎片吧.
  •     书看着不错,印刷也不错,胡适先生的一些观点对自己有较大影响,所以买了一本,看着还算不错
  •     而且又是胡适先生,不禁想起他日记中关于打牌的记载了,咔咔
  •     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     有些琐碎,很多感兴趣的地方又蜻蜓点水
  •     流水账嘛。太琐碎了。文献而已。
  •     这是一部很亲切的书,在它的字里行间,在胡颂平与胡适先生的对话中,你能感觉到胡适先生的渊博,你能感受到胡适先生的诚恳,胡适先生的幽默,胡适先生对那个时代大陆文人的评论等等.这虽是一部不足300页的书,但你能从中体验到胡适一生的东西,如著作\行事\为人等,当然有许多的评论受他观点或思想的原宥,感情影响较深,你可以不赞同.但他的老师伯尔先生所说的容忍与自由与他自己的容忍与自由的演讲和行为,如果你能吸取一点点,那将是你重新生活的开始.
  •     胡适先生是中国新文学的开拓者,是白话文的首创者,是家喻户晓的国学大师.这是胡适先生的公子胡颂平记录的胡适先生晚年的言谈.全面反映了这位大师的学识见解.
  •     因为一贯接受的宣传,没怎么看过胡适的书,这本是个惊喜,记的生活琐事,能看出来胡适的博学、严谨、真诚。
  •     诚可待人
  •     胡适先生也是一个时代的重要人物啊
  •     为了筹够打折而买的书,却给人惊喜。记录胡适晚年生活中的言谈,细节体现整体,每篇篇幅虽小,言句甚少,却发人深省。最喜欢里边一句“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其实容忍就是自由,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适合每晚睡前细细品读,学会处事,学会人生。
  •     真实的展现了最后的胡适,其具体评价倒是次要的
  •      这本书,两句话我受益,“容忍就是自由,没有容忍,没有自由” “凡是有大成功的人,都是绝顶聪明而肯笨功夫的人才有大成就。”
  •     娓娓道来,评人论事,渊雅纯熟,不乏犀利卓见。此本删节多,减星。
  •     这本小册子收录了好多胡适的谈话,从中不仅可以领略到胡适的修养,更能了解到一些鲜为人知的文化。
  •     在平凡琐事中可以领悟到胡适之先生的人格力量,最后一篇日记让人动容。今年读过的最好的书
  •     胡适之先生大作。
  •     是应为看到陈丹青先生写的《笑谈大先生》中提到说他在07年看到的最好的一本书正是这本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所以才想要一看,才看了一小部分,感受到这本书的客观和真挚,这才是描述的真实的生活中的胡适,确实值得品味!
  •     读这书,拿骆玉明老师的话来印证再合适不过了:胡适之是一个漂亮的人。胡适对具体问题的见解,现在也许只剩了学术史或思想史的价值。但对胡适其人,至今想望其风采。
  •     讲胡适先生晚年中极其琐碎的小事(当然也有大事)。小中见大,足以窥见人格力量。这个本子编校很有问题:1.对1949年后的纪年、官职等技术处理虽可理解,但很恼人。2.缺少注释,有些内容非专门人士很难通透。3.删窜多。
  •     表面看起来很乏味,却处处都有很多小惊喜的书。除了先生的做人做事的态度和哲学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之外。另外个人经历于先生的2点相似之处,更让我对此书的理解有所加深。1.同样作为留学一族;2.同样作为researcher,胡适之先生对学术的认真和严谨,着实让我佩服!生活细节处处都能体现出来!感动之余更让人感慨现在国内的整个治学的态度!很好的一本书,有空可能会再看一遍,很多细节会忘记。
  •     胡适之先生的晚年谈话录,仔细读之,平实言语间真性情满溢而出,学者的典范。
  •     胡适先生晚年谈话录,一代大师的人生述往,极具教育与启发意义。趁着活动,赶紧买下。
  •     在为人方面,胡适是个很风趣乐观的人,处处为人着想,脾气很好。在学识方面,可以说是一个移动百科全书,他不记得的地方,随手就能在书架上抽出那本书,找到想要的答案,他非常注重考据,总强调记忆是不可靠的。在政事方面,胡适也并不是完全同意国民党的,印象中蒋介石通过修改宪法来延长自己的任期。他认为年纪大的人对自己总有信心,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一旦修宪的门闸打开了,以后无论任何事情都可以随心随意地修宪了。还有很多话,某党是听不得的,国民党的容忍度比某党高。从《容忍与自由》里,胡适谈论陈独秀晚年觉悟的那部分可知,此后二十年的历史他早预料到了。胡适在台湾,真是俨如“国父”待遇,住院连总统都去探病的,我真是孤陋寡闻,在大陆还没有听说过哪个知识分子能有这般地位。再去多看书吧,胡适养病三天不看书只看报纸都算新闻的。
  •     书中没什么大事,却在这些小事中愈见胡适的光辉,让人觉得温厚可亲的老者,这总让我想起《论语》中的孔子,同样风趣幽默和蔼,却被后世弄成了不人不鬼。
  •     从胡适先生的点滴言论中,可以看出先生的风范,人品,学问,的确是一本值得看的好书。
  •     读完之后有种“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是胡适先生写的的错觉,孟子讲知人论世,胡颂平写出来的胡适有一种老辈学者可爱的认真在里面。里面也散记了一些关于胡适学术观点和学术方法的言行,可备作研究胡适的研究资料。
  •     字里行间感受到一个有思想的人的为人处世,生活习惯。让年轻人很受益~
  •     很干净的书,纸质包装都好。内容像日记的感觉,很亲切。以前听人说胡适之先生提倡宽容比自由更重要,看了此书后才知道,原来这话是康奈尔大学的史学老师伯尔先生说的。
  •     想要了解一个人 无外乎从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最得精要 这本就从胡适之先生的起居生活谈起 让我们更了解一代大家的点点滴滴。
  •     胡适先生真乃蔼蔼长者,其音容笑貌从书中出,令人不禁悠然心往
  •     很好,可惜是经过处理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