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松堂自序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人文 > 三松堂自序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8
ISBN:9787539938141
作者:冯友兰
页数:346页

作者简介

《三松堂自序》以蔡仲德先生编纂的《三松堂全集》为底本选编,以时间为序,回顾式的展现了冯友兰一生的经历。
《三松堂自序》是“现代文化名人自传丛书”之一。《三松堂自序》有助于读者了解冯友兰其人和思想。

书籍目录

《自序》之自序壹  社会  第一章  清末帝制时期  第二章  民国时期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贰  哲学  第四章  二十年代  第五章  三十年代  第六章  四十年代  第七章  五十年代及以后叁  大学  第八章  北京大学  第九章  清华大学  第十章  西南联合大学肆  展望  第十一章  明志

编辑推荐

《三松堂自序》为现代文化名人自传丛书之一。

前言

古之作者,于其主要著作完成之后,每别作一篇,述先世,叙经历,发凡例,明指意,附于书尾,如《史记》之《太史公自序》,《汉书》之《叙传》,《论衡》之《自纪》,皆其例也。其意盖欲使后之读其书者,知其人,论其世,更易于知其书短长之所在,得失之所由。传统体例,有足多者。本书所及之时代,起自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迄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中国历史急剧发展之时代,其波澜之壮阔,变化之奇诡,为前史所未有。书于其间论往思,述旧闻,怀古人,望来者。都凡四部分:日“社会”,志环境也;日“哲学”,明专业也;日“大学”,论教育也;日“展望”,申信心也。长短不同,旧日小说家所谓“有话即长,无话即短”也。挟之旧例,名日《自序》,乃余以前著作之总序也。世之知人论世、知我罪我者,以观览焉。“三松堂”者,北京大学燕南园之一眷属宿舍也,余家寓此几三十年矣,十年动乱殆将逐出,幸而得免。庭中有三松,抚而盘桓,较渊明犹多其二焉。余女宗璞,随寓此舍,尝名之日“风庐”,谓余日:已名之为“风庐”矣,何不即题此书为“风庐自序”?余以为昔人所调某室某庐者,皆所以寄意耳,或以松、或以风,各寄所寄可也。宗璞然之。书中所记,有历历在目、宛如昨日者,而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余亦届耄耋,耳目丧其聪明,为书几不成字。除四、五、六章外,皆余所口述,原清华大学哲学系涂生又光笔受之,于书之完成,其功宏矣,书此志谢。冯友兰1981年11月。

内容概要

冯友兰(一八九五—一九九0),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史家,哲学家。现代新儒学八大家之一。一九二四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一九三一—一九三四)、《新理学》(一九三七)、《新世训》(一九四0)、《新事论》(一九四0)、《新原人》(一九四二)、《新原道》(一九四五)、《新知言》(一九四六)(后六种合称“贞元六书”).英文《中国哲学简史》(A short Historv of chines0Philosophy),和七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一九六二—一九九0)等。

章节摘录

版权页:第一章 清末帝制时期1895年12月4日(农历乙未年十月十八)我生在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祖父的家里。祖父名玉文,字圣征,有三个儿子。我的父亲行二,名台异,字树侯。伯父名云异,字鹤亭。叔父名汉异,字爽亭。父亲后来成了清光绪戊戌(1898年)科进士。伯父、叔父都是秀才。在祖父教育下,我们这一家就成为当地的书香之家,进入了“耕读传家”的行列。听家里传说,祖上是从山西省高平县来到河南省唐河县做小生意的,后来就在唐河县的祁仪镇落户了。祖父曾经去考过秀才,本来是可以录取的,不知道怎么跟当时的县官闹了点别扭,有人劝祖父去疏通,祖父不肯,就没有录取。祖父从此就不再去应试了,一生没有取得任何功名。可是他的诗做得很好。他做的不是应付科举的试帖诗,而确实是一种文学作品,传下来的几十首诗,编为《梅村诗稿》。他的诗有一种冲淡闲适之趣。当时邻县的新野县有位名士赵一士,为这部诗稿题了一首诗:身处人间世,心怀太古春。风流伊上叟,击壤作尧民。是以邵雍的《击壤集》来相比的。我的伯父也能做诗,他把他自己的诗编为《知非斋诗集》。父亲也能做诗,有《复斋诗集》。我的一个姑母也能做诗,可惜十几岁就去世了,留下的诗,家里的人编为《梅花窗诗草》。我们这一门有一种做诗的家风。我有一个偏见,认为做诗必须有一点天赋才行。宋代的严羽说:“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沧浪诗话·诗辨·五》)这两句话说的是实际情况。有些人学问很大,可以下笔千言,但写出来的诗并不是诗,尽管可以完全符合格律,也可以分成一行一行地写出来,但就是不是诗。我祖父大概有一千五百亩土地,在我们那一带还不算大地主。在清朝末年,我们那一带土地很集中,大地主有两万多亩土地。有几千亩土地的地主很不少。祖父带着他的子孙生活,家里经常有二三十口人吃饭,也算是个封建大家庭了。照这个大家庭的规矩,男孩子从七岁起上学,家里请一个先生,教这些孩子读书。女孩子七岁以后,也同男孩子一起上学,过了十岁就不上学了。在我上学的时候,学生有七八个人,都是我的堂兄弟和表兄弟。我们先读《三字经》,再读《论语》,接着读《孟子》,最后读《大学》和《中庸》。一本书必须从头背到尾,才算读完,叫做“包本”。有些地方读“四书”不仅要背正文,还要背朱(熹)注,不过我们的家里没有这样要求。当时一般的私塾,叫学生读一些记诵典故和词藻以备作八股文、试帖诗之用的书,如《幼学琼林》、《龙文鞭影》之类,我们的家里也没有这样要求。在我们家的私塾中倒读过一本新出的书,叫做《地球韵言》,这是一种讲地理的普及读物。地理在当时也算是一种“新学”。我们家的那个私塾,也算是新旧兼备了。照我们家里规定的读书顺序,于“四书”读完之后,就读经书。首先读《诗经》,因为它是韵文,学生们读起来比较容易上口。我于读完《诗经》之后,就随母亲到武昌去了。我的父亲成进士以后,以知县任用,分发到省里去。照清朝的传统的办法,分发到哪一省,是由吏部抽签决定的。在清朝末年,这个朝廷公开卖官,一个人捐给朝廷多少钱,就可以得到一个什么官,当时称为“捐官”。即使是由科举得来的官,在吏部分发的时候,也可以出一笔钱,不由抽签,而由自家指定,愿意到哪一省,就到哪一省去。除了本人原籍那一省之外,其余的省可以自己指定,称为“指省”。我的父亲以母老为辞,不愿到边远地方去,用“指省”的办法,分发到湖北。因为湖北是河南的邻省,唐河县跟湖北省枣阳县是邻县,唐河这条河在襄樊入汉江,一直通往汉口。我们家乡这一带,按政治区域说属于河南,按经济区域说属于湖北。我们那一带的贸易往来和货物出入,都是通过唐河、汉江,到汉口的,所以汉口、武昌这些地名,对我们那一带人说都是很熟悉的。我的父亲是哪一年往汉口、武昌去的,我现在记不清楚了,只记得他是一个人先去的,去了以后还回来过一次,那一次他是到襄樊出差,公事完毕后到家里看看。当时父亲在武昌还没有得到固定的差使,只是一个人在那里候补。所谓“候补”,就是等着哪一个县的县官有了缺,去补那个缺。补上了缺,称为“得缺”。本来这些有资格候补的人,都是科举出身的,后来因为有捐官,所以候补的人越来越多了,可是缺还就是那么些,所以“得缺”越来越困难。朝廷又开了一种卖官的办法,就是候补的人可以再花一笔钱,买到一个优先补缺的权利,称为“遇缺先”。没有“遇缺先”特权的人,就成了“遇缺后”了。所以《官场现形记》写的那些情况都是有的。

图书封面


 三松堂自序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经老师的推荐,看了这本冯友兰先生的《三松堂自序》,感悟有三:一、哲学上:摘抄:西方人精神境界空虚,没有找着精神上的安身立命之地,才寄希望于宗教,而其实,中国哲学在这一点上代替了宗教。感想:在书的前一部分讲生平的时候提到这句话,但在书里没有过多描述,然而,这和路老师认为的“中国人有信仰”并且“从儒家思想中获得了信仰”的观点中有部分一致,让我有一种想去翻阅中国古代典籍、寻找信仰的冲动,有空定得先把冯先生的其他书看一下。二对于文革:摘抄:50年代,中国人民都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只要共产党一声令下,全国人都是同心同德、全力以赴。毛主席所说“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大概就是这种精神。十年动乱,表面上是打着革命的大旗,实际上是打击了这种精神,挫伤了这种精神。因为这种精神是一种理想,一种信念鼓舞起来的,,一鼓作气,势不可挡。经过十年动乱,有些人的理想幻灭了,信念动摇了。气可鼓而不可泄,要是泄了气,在想鼓起来就不会像泄气那么容易,这是十年动乱给中华民族最大的创伤,最大的后遗症。……以上,我不厌其烦的讲了一些细节,以见“四人帮”是如何利用毛主席、党中央的威信,以欺骗人民,诱人跟着他们走极左路线的。我当时自以为是跟着毛主席、跟着党中央走的,鼓励我的那些群众也是这么想的,至少也是这样说的,可是我当时的确有哗众取宠之心。有了这种思想,我之所以走了一段极左路线,也就是自己范了错误,不能说全是上当受骗了。……还有一件大事牵挂着,那就是祖国的旧邦新命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前途。感想:这是我所看到的关于关于文革的资料里最恰当的描述,从他的描述中,我有一次认识了文革,也领略到了大师的胸襟和风范。那一段历史,很多细节可能还没有办法评说,但是,如何去看待它并以后尽力的避免它,我觉得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一下的。三、学术上:摘抄:通史有三个阶段,哲学亦然,大的哲学体系还未出来,我所研究的是子学时代(百家争鸣),经学时代(儒家经典),当时,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哲学的开山之作,后来我的《中国哲学史》获得了陈寅恪和金岳霖的好评,但是,我的这部书也有两大弱点……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无论什么事物,都是后来者居上,这是因为后来者可以以先来者为鉴,从其中取得经验教训,胡适的创始之功,不可埋没。对于历史的解释,要尽可能把古代已经有的解释包括进去。比如说,《诗经》里的《国风》男女情欲在淫奔之诗,儒家重“男女之防”,那何以将淫奔之诗放于《诗经》?其实这一类诗本来是古代原始社会中男女求偶的聚会中所唱的诗,是当时的一种社会制度,一种礼,故无所谓淫奔。感想:很少有人在书里公开指出自己的弱点和自己作品的错误,冯先生真让人佩服,他对学问的认识也是站在一种历史的高度的,可见他治学很严谨,值得学习。
  •     周质平在《光焰不熄》里提到冯友兰晚年的自序,评价说他这本书还算通。兴致勃勃买来一看,失望透顶。除开拉了一遍自己的简历外,没有什么东西了。哲学家的深刻完全没有,搞得还是49年来接受的那一套马列,作为哲学家,他的思想早就死掉了。原以为到老会清醒些,没料到仍操着老把戏,表忠心给谁看呢?这一代知识分子,真可悲。
  •     对冯友兰的第一印象并不好,感觉他是个被毛主席批评“要以老实态度为宜”, 而且在文革期间参加梁效晚节不保的的倒霉蛋。所以在买中国哲学史的时候,毫不犹豫地选了胡适的版本——虽然大家都说冯友兰写得更好。后来发现胡适的书简直不能读,于是又折返回去买了冯的中国哲学简史,发现写得确实优美简洁,说理清晰,比胡的强多了。这样对冯友兰产生了兴趣: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高尚和失节如何交织在他身上的。冯友兰出生于官绅之家,祖上是地主,这似乎决定了他的政治取向是中立但有一些偏右的,说他中立是因为他自己对政治的兴趣并不大,并不愿在政府里任职,偏右是说他在不当官的前提下不反对和国民党有一定程度的合作。像这样的人在解放后敢于留在大陆,无怪胡适要说他蠢了。冯友兰在政治上犯了错误,与其说其是投机,不如说是知识分子的通病,自古以来知识分子从总体来看都是软弱的,特别是哲学家,其政治思想和国家的意思形态关系太深,所以不得不与政治纠缠不清。很不幸,他的唯心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不搭界。值得一说的是冯先生的哲学思想:新理学,可能和他犯错误有一定的关系。新理学是儒家的一个分支,它的特点是积极入世的,参与世界,改造世界,正如他在书上所说,在写批判孔子的文章时有哗众取宠之心,这和道家就不同,在文革这样的乱世中,一个人如果采用道家出世的态度就安全很多。总之冯先生犯了错误,但是并不大,而且坦白得很直接。突然想到两个细节:1、书中提到当年国民党也搞过一个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运动,要求“不盲从”,即不盲从外来的革命主义。这和现在的“三个自信”有些相似。2、书中说冯先生曾经给罗素写过信,罗素还回复了,好像围城里面讽刺过中国哲学家给外国哲学家写信的情节。

精彩短评 (总计45条)

  •     看了《三松堂自序》,了解到冯友兰的思想历程,以及著作产生的时代和背景。对此后选冯友兰的书会有帮助。经历过文革的人,谁会没有改变。看看是值得的。
  •     冯氏一门,英才辈出,了不起啊
  •     撇开冯友兰私德不谈,就起个人经历还是很有研究价值的
  •     书中文字多处指出有相应照片对应,看完全书,前后均无配图,应有的老照片也不见踪影。既然文中讲述对应配图及照片,不知是什么原因一张都没有???? 出版社难道不负责任????
  •     这才真是只有苟且~
  •     对了解20世纪初中国士人变为现代知识分子的历程很有帮助
  •     虽然还没看不过相信不错的!
  •     有些轻描淡写的地方还是让我震撼了。
  •     真正的大师之作。读了它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大师!
  •     帮妈妈买的应该是本好书
  •     老马读书会念过此书,不过当时没有去读。后来蹭王锟的课萌生了念头,虽然我不想,也当不了哲学家。这本书真是极好的自序……
  •     书很好,已读完。了解了一个如“十三岁孩子一般天真”的哲学家,尤其是1949年后。
  •     印刷质量之差、所用纸张之劣,真是愧对冯友兰先生的自序。
  •     一般的自序相对于正文来说,是比较短的,多是介绍一下书的写作缘起,或是书的中心思想,或是在序中表示一下对配偶或是朋友的感谢。冯友兰先生的这个自序可真够长的了!有二十多万字之多!这个自序是完成可以独立成书了!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个自序看作是冯友兰先生的自传。这本书共分成四篇,每一篇中含有长短不一的章节,一共是有十一章。 第一篇《社会》记录了冯先生的人生发展的社会环境。从作者出生的家庭环境,发展过程中的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一直写到周总理和毛主席的去世。 第二篇《哲学》主要介绍了作者的专业,实际上介绍作者的学术成果:“三史”和“六书”。“三史”是指他的散步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著作,即《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分别代表了冯先生在30年代、40年代、80年代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当然自序中冯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新编》还没有最后完成。冯先生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可谓是与时俱进。在他逝世前几个月才完成了《中国哲学史新编》这部著作,而且是他一个人独立完成的。真是不简单啊!“六书”是指《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这是冯先生在抗战期间所写的六部哲学著作,合称“贞元六书”。在这本《三松堂自序》中冯先生反思了自己的哲学著作。否定了以前“理在事先”、“理在事上”的观点,肯定了“理在事中”的观点。 第三篇《大学》主要介...绍了作者工作和学习过的大学,实际上谈了作者和教育的关系。 第四篇《展望》实际上谈了作者对未来的信心。冯先生对未来是充满信心的! 这本书是冯先生的夫子自道,对理解他的学术著作有很大帮助,值得一读! 阅读更多 ›
  •     文字有些晦涩,目前心浮气躁没太看进去。日后找机会要再读。
  •     纸质不太好,内容还没看。
  •     虽然此书为自传,但是绝非自传那么简单。欲研究冯友兰,此书不能错过。欲窥社会变革、思想变迁,此书不能错过。真是令人唏嘘感叹的一本书。
  •     冯友兰作为大师的地位是确切无疑的,至少它开创了一种新的哲学研究方式。但看了一些书评,尤其是《自序》,似乎关于事与理的关系未明?有此等事?如此,不胜惊讶,但不妨碍阅读,只不过,要分辩些读而已。
  •     下午翻看这本《三松堂自序》,因为想在第三部分末尾誊录冯先生致民国教育部的一封抗辩书,结果摊开书本的时候稍一用力书脊就开裂了,等将文章录完,开裂处的两页纸已经只剩下两三厘米的胶连在书本上。书的纸张一般,印刷质量尚可,只是封面设计实在不敢恭维,草绿色的底纹,中间一个十字形的黄褐色大色块,下方又加一个中国印,看起来不中不西,不伦不类,殊碍观瞻。内容方面,基本上是80... 阅读更多
  •     大家风范!
  •     冯友兰真不愧为国学大家,见解见识都够!!!
  •     冯友兰著,内容有:社会、哲学、大学、展望。他是很有思想的哲学家。
  •     冯老给我开了很多眼界,中间哲学部分比较难读!
  •     很不错的书,买不到三联版的了,刚好这版性价比比较高。
  •     文化名家的书,收一个,慢慢看
  •     一部活的历史。
  •     那一代的人在今天都已经成为经典,可怜现在没有大家了
  •     前半部分不错,后半部分自文革始冯老不一样了。值得看。
  •     哲学是要解决“人的安身立命之地”的问题
  •     书的质量很好,都是我喜欢的书。
  •     现代人已写不出这样的文集。值得深读,学习。
  •     还不错哦~可以好好看看!
  •     一次买了好多,只能慢慢看了,倒都是好书
  •     文言文有点多,读起来慢
  •     极好的一本自传,是读冯友兰的一部目录。
  •     书的内容我还没有看完
  •     难得的好书。我已推荐给上大学的女儿了,看后也喜欢。冯先生是我尊崇的哲学大师。
  •     大师之作,值得读。向往西南联大的岁月。
  •     将民族与国家命运的思考融入自己的学术生命中,或许是这一代学者共同的特点,这一点既决定了他们的可敬,也促成了不少文人的悲剧。所谓承前启后,薪火相传,如冯老所说,都是以学者的生命为燃料。这一代人所经历的苦与痛,应该被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对于他们,我们所需要做的不只是缅怀,更是传承。所谓旧邦新命,仍是个未竟的课题。
  •     这是一本冯老先生的自传。读一读就知道了
  •     冯老的书。。。肯定不错。。。
  •     冯先生仿佛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之中,无论大事小事他的回忆都能寻出趣味来。文革中如此,回忆师友,诸如陈独秀、顾颉刚等都有此感。
  •     个性与学术。
  •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大师级的书如不读,就无书可读了
  •     帮同事代买的,印刷很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