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人文 > 费孝通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6
ISBN:9787802562134
作者:张冠生
页数:630页

后记

在《民盟历史人物》和《民盟历史文献》丛书付梓之际,掩卷回首,民盟先贤们的音容笑貌挥之不去,不绝如缕,久久难忘。在编辑此丛书的过程中我们每每被他们为信仰、为理想奋斗的坚定精神所感召和感动。    人不能没有理想和信仰,一个民族也不能没有自己的理想和信仰。我们的先辈们,正是怀揣民族富强、人民福祉的赤诚之心,身先士卒、鞠躬尽瘁;凭借自身高尚的人文品格和社会良知,与共产党团结合作,为中国社会的前途和命运探索了一条新的宪政之路;和平、民主是人类社会的两大主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各民主党派所共同追求的理想。    如今,面对着他们的拳拳之心和丰功伟绩,我们感叹!赞叹!怀念!更要继承!    《民盟历史人物》和《民盟历史文献》在整个创作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厚爱。我们要特别感谢为此丛书孜孜不倦的考证、核实、梳理、完善的各位专家、学者,是他们的认真严谨,才使此丛书能够客观地展现历史的真貌;更要特别感谢中共中央统战部与民盟中央给予我们的鼎力支持和重视,没有他们的指导和帮助,我们不可能完成如此厚重的出版工作任务;还要感谢各省、市、地区的民盟组织,为搜集、挖掘、抢救民盟的历史文献资料做出的不懈努力和贡献;感谢每一本书的作者,是他们的辛勤笔耕和一点一滴的忠实记录,才集成了民盟历史的全貌;感谢为此丛书付出辛劳的编辑以及所有工作人员,感谢你们辛勤的劳动和无私的奉献。    谨以此丛书献给所有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者;献给为共和国诞生抛洒了智慧和热血的先贤们;献给那一段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峥嵘岁月。    《民盟历史人物》《民盟历史文献》编委会

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2005),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
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1944年加入民盟,曾任全国人
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
《费孝通(民盟历史人物)》以“自然史”的写法,通过丰富翔实的资
料记述了费孝通“行行重行行”的一生。
张冠生为费老写传,“尽力求真”遂成宗旨。《费孝通(民盟历史人物
)》是迄今为止关于费孝通先生的最权威的传记文本,传主的阅历、志趣、
思想、性格等不仅跃然纸上,其理论来路和提炼过程也清晰可见。

书籍目录

前言
叠印的背影
自序
第一章 早年时光
一、古镇世家
二、父母贤达
三、家教肃正
四、师德温润
五、手笔初试
六、兄姐上进
第二章 从燕园到清华
一、对国家的关心又复活了
二、倾听学术改革的号角
三、领悟人类生活的真相
四、进入体质人类学的堂奥
五、一生中难得的好时光
第三章 从瑶山到江村
一、进人瑶山
二、甘苦自知
三、花蓝瑶调查
四、飞来横祸
五、无心插柳
第四章 从北京到伦敦
一、水路回望
二、登堂人室
三、“今天的人类学”
四、良师益友
五、完成学业
第五章 风雨如晦
一、一头扎进农村
二、魁阁学风
三、艰难时世
四、“野性的呼声”
五、学术的进展
第六章 鸡鸣不已(上)
一、初访美国
二、加入民盟
三、民主教授
四、重访英伦
第七章 鸡鸣不已(下)
一、文坛快手
二、“乡土”双璧
三、讲坛内外
第八章 从“旧时代”到新社会
一、真心接受“改造”
二、六天里的民主课
三、清华的“大课”
四、六个半月的民族课
五、告别社会学课
第九章 从“早春”到严冬(上)
一、“早春”前后
二、关于社会学的“几句话”
三、重访江村
第十章 从“早春”到严冬(下)
一、科学体制问题讨论
二、六月六日的“紧急会议”
三、“所有的脸都突然转过去”
第十一章 经历“文革”
一、一夜之间
二、欲加之罪
三、干校生活
四、“我看人看我”
第十二章 第二次学术生命
一、复 出
二、重建社会学
三、改 正
四、三访江村
第十三章 从“草根工业”到“草根民主”
一、追踪“草根工业”发展
二、追踪小城镇发展
三、追踪区域发展
四、追踪温州发展
五、追踪社区发展
第十四章 从“生态研究”到“心态研究”
一、重提“心态”问题
二、重读《生育制度》
三、重读《江村经济》
四、重释“美好社会”
五、重续“民族”篇章
第十五章 从学术反思到“文化自觉”
一、回到老师那里
二、回到亲友那里
三、回到乡亲那里
四、回到先贤那里
五、回归文化问题
六、“汇归大海洋”
终篇:应是鸿蒙借君手
引用、参考书目

前言

一    这是一部全景式的传记,分阶段呈现了传主一生的历程。    我不用“传记文学”四字来定义此书,乃出于我对此书“传”性品质的敬意。    倘言文字水准表明所谓“文学性”水准的一方面;那么我觉得,此书的文字水准是上乘的——一种避免炫丽,直取简朴的文字风格。    文字炫丽的传记之书我是读过一些的,每有种印象那就是——“传”性的“真”与“实”,往往被文字的“华”与“采”所稀释了,“炫”宾夺主。最终,只能认为自己读的是“文学”,非严格意义上的“传记”。    而本书作者不然。    分明的,他为费老写传,“尽力求真”遂成宗旨。    故我读到的一行行文字,传性及史性含金量高,客观组合言事,摈弃主观臆测。故,“真”多也,水份少,无杂质。至于感悟,被视为思想权力,谦恭地留给了读者。    而这一点,依我看来,正是严格意义的“传记”与“传记文学”的区别。    本书作者深谙此理,克己而为,证明了他之目的无私,纯洁。    故敬之。    二    诚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费老“是一部已载入史册的无字大书,其生命几乎跨越一个世纪”。    写这样一位继往开来的人物,无角度不能成书,且足成厚重之书。    而本书作者所选的角度,乃是“尽量还原传主的文化生命史,以及与其相伴的一段社会变迁”。    每一个人都有生命史。    却非每一个人都有堪称“文化生命”的生命史;尽管不论有文化的还是没文化的人,大抵也皆活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中。    有文化的人都未必有什么“文化生命”可言;因为也许他或她的生命只不过被不同的文化不同程度地所“化”,却对文化无所回报。    而费老却是一位生命过程不但被古今中外之文化精要“化”透彻了,而且对文化的回报也是丰富优质的。    对于这样一位已经逝去的文化垂范者,“尽量还原传主的文化生命史”,体现出本书作传者对费老“文化生命”价值的真诚仰慕;也是对读者最有意义的奉献。    在文化乱象丛生的当下,如此这般的写作理念,是一种庄严的态度,亦需具有深厚的情怀。    我据此点认为,费老生前所一再倡导的“文化自觉”,起码深深地“化”了作传者。    是以,又敬之。    三    也诚如自序中所言,此书着实地反映了与费老之文化生命“相伴的一段社会变迁。”    近来我时常感叹许许多多当下人的视域之窄,视线之短。    “回顾”一词在中国当下成为了黑色幽默。    究竟还有多少人保持回顾的本能和自觉?    仿佛人人都大瞪双眼气急败坏地往前猛冲——如同对人最重要的东西只在无目标的前边,并且所剩无几。后别人半步的话,这世界上的好东西自己就一点儿也捞不着了似的。    对于一个人也罢,一个国家也罢,“好东西”确实只在“前边”吗?“后边”就真的是一片虚荒,什么值得宝贵的东西也没有吗?    文化在人所未至的“前边”吗?    如果“前边”连文化尚且还不存在,那么真正的“一无所有”岂非恰在盲目的“前边”?    即使在某些还肯于“回顾”一番的人士中,那视线往往达至80年代便中断了。在中国,太多的人连对70年代、60年代、50年代也不甚了了。有时简直一无所知。或者,越过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史,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史,一下子兴趣浓厚地“回顾”向清明元宋唐……去了。    又有几多人,愿以文化的眼,而非以洞察改朝换代之权谋手段的眼,对一个人物、一些人物、乃至我们国家的并不久远的史作回顾式的,文化解读式的嘹望呢?    多乎哉?不多也。    现在,我们有理由欣慰了——因为又增加了这样一部传记书。    此书足以延长当下人太短的回顾视线;对于那些习惯了“跳跃”回顾的人,是一种必要的视域补充。    我个人认为,就近100年的历史而言,文化之化人的魅力,在费孝通那样的人物们身上,才体现得尤为动人。    让此书引领我们回顾吧。    领略吧!    四    由费孝通而联想到了潘光旦。    师生二人,五七年都成了“右派”,“文革”中自然都被划入“另册”,饱受身心摧残与凌辱。    在那种邪恶的年代,老师潘光旦死在学生费孝通怀中……    其情形是令人唏嘘不已的,此不赘言。    仅想叩问一问——当别人被宣布为“政治SARS”传染者了,只因为他曾是自己的老师,我们会否将他一整夜地搂在怀中以减轻他死前的痛苦;全不顾天亮了以后,我们自身又会罪加一等?    这种叩问,也包括是对我自己的。    一个人只有被文化“化”到了此境,才配是一位大写的文化知识分子。    我随此书的文字而回顾——但见一些发出着文化光辉的背影,仍在并不久远的史中前行,前行……    他们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我忧伤。    他们的背影,于自信的前行中重叠,重叠……    最终在我的回顾中叠印为一个我很熟悉的背影——费孝通的背影。    我明白,对于他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他的背影是他们自然生命的休止符。那光是他们的“文化舍利子”所发的。    我悲欣交集。    因为毕竟,回顾之际,那光照耀到了我——和我的思想;我的灵魂……    梁晓声    2011年5月6日    于北京

内容概要

张冠生,生于1954年,祖籍江苏,现居北京。公务员、学者,供职于民盟中央委员会。曾作为费孝通先生的助手十多年,深受费老先生田野调查的熏染。近年来对口述史颇有研究,有记录“平民口述历史”的业余爱好和实际操练。著有《乡土足音——费孝通足迹、笔迹、心迹》、《费孝通传》、《知道:沈昌文口述自传》、《纸年轮》等。

章节摘录

1916年到1920年,费孝通在吴江初等小学读书。这所初小的校址,是原先供奉雷神的雷震殿,通常叫雷震殿小学。当时的课程有国文、算术、地理、修身、作文、理科、体操、乡土志、历史、图画。在这些课程中,费孝通最喜欢听的课是乡土志。    费孝通回忆自己喜欢听这门课的原因时说:    讲这门课程的老师是这个小学的校长。我记得他是姓沈,名天民。我很敬重他,不怕他。他不像有些老师那样老是背着脸流露着讨厌我们这些孩子似的。他会拍拍我的小脑袋,微微带着笑容问我这一阵身体可好些了?原因是我这些年常常生病请假,大概在他的眼中我一直是个怪可怜的病娃娃。他对我的关·心抚慰使我感到亲切温存,每一想起还是音容宛在。    我敬爱沈校长,也喜欢听他讲的乡土志。他在课堂上讲给我们听的,都是些有关我们熟悉的地方,想知道的知识。他讲到许多有关我们常去玩耍的垂虹桥和舻香亭的故事。至今我每每想起“松江鲈鱼肥”这句诗时,这些桥亭的画面,悠然在目,心旷神怡;同时浮现着沈校长那样摇头吟诵的神态,更引人乡思难收。    和“乡土志”比起来,有些功课可能呆板一些。费孝通说,在课堂上,他经常有小动作,不能始终安心听讲。算术课上做习题时,他往往定不住心思,总想着课后去操场和走廊玩“捉逃犯”游戏。手上写着习题,脚下跃跃欲试。题目做得飞快,时常急中出错,把“6”写成“8”,把“2”写成“3”,过后也不再看一遍,转眼间人已飞出教室。每逢课堂小测验或是正式考试,都是费孝通争先的机会,总要抢着第一个交卷。    老师曾要求同学们学写日记。费孝通用8个字就写完了一天的生活:“晨起,上课,游戏,睡觉。”在起床和睡觉两端之间,除了上课就是游戏,连吃饭都忽略,可见游戏对于幼年费孝通的吸引力。    费孝通活泼好动,身体却赢弱多病,时常因病请假,缺课在家。伙伴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小废物”。有一次,他病在床上,拉住母亲的手问:“为什么我要姓费?为什么人家叫我小废物?”    对这样多病却又爱动的小儿子,母亲为之操心费神的程度不难想象。活跃多动的性情,容易使他和顽皮好斗的孩子玩到一起。一旦在游戏中发生冲突,矮小病弱的费孝通难占优势。为此,1920年费家从吴江搬到苏州后,杨纫兰不敢把他送入普通的学校。    事有凑巧。费家住在苏州十全街132号,这条街上有一所很出名的振华女校,校长是杨纫兰的一个朋友,名叫王季玉。费家住址距振华女校较近,费孝通入学不仅有地利之便,而且女生一般不像男生那样顽皮,也不像有些男孩子喜欢欺负人,至少欺负时不大动用武力。于是,杨纫兰把最小而多病的儿子领到了王季玉面前。    费孝通成了振华女校的少数男学生之一。    他的同班同学中有后来成为著名作家、钱锺书夫人的杨绛。    进入振华女校之前的四年初小课程中,除了沈校长的乡土志以外,给费孝通留下好印象的教学方法似乎不多。有的老师从私塾沿袭下来的体罚方法,给不足10岁的费孝通留下了“可怕”的印象。记忆当中,打手心的是老师,罚站墙角的也是老师。    费孝通在振华女校高小班遇到的沈骊英,却是一个拉着他的小手,满面笑容,手里不拿戒尺的老师。往后的日子里,无论费孝通怎么顽皮,怎么冒失,沈先生从没有打过他的手心,也没有关过他的禁闭。看着他匆匆的神色,忙乱的步伐,沈先生只是微微地摇头,轻声地问:“你什么时候才会定心做一个算题?”    沈骊英不光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而且人格高尚,急公好义。离开讲台后,她到当时的中央农业实验所工作,专心改良麦种。从南京逃难出来时,自己的衣服什物都没有带,却把所里的麦种全部运到了重庆。这种做人做事的风范,对早年费孝通的精神成长具有很大影响。虽然他初见沈骊英时还只有10岁,但他天资聪颖,观察细致,感觉敏锐,尤其是对人格因素,似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敏感。匆匆的神色,忙乱的步伐,醉心的游戏,冒失的奔突,没有耽误他对周围人与事的感知,尤其是对能够提升人格的人与事的心仪神会。出自费孝通之手的下面这段文字,说明他对老师的功德具有深刻领悟:    天上的雨,灌溉了草木,人家看到苍翠,甚至草木也欣然自感茂盛,雨水已经没入了泥土,没有它的事了。多少小学里的教师们,一天天,一年年把孩子们培养着。可是,培养了出来,向广阔的天地间一送,谁还记得他们呢?孩子们的眼睛望着前面,不常回头的。小学教师们的功绩也就这样被埋葬在不常露面的记忆中了。    王季玉,这位被孩子们亲切地称呼为“三先生”的蔼然长者,是让费孝通铭记终生的又一位早年老师。作为振华女校的校长,她主持全校校务,还每天给学生上课。这是一位20世纪初留学归国、一心从事小学教育、充满爱心的女性。    苏州的冬天很冷,学校没有保温设备。费孝通描述说,同学们穿得厚厚的,偎着课桌,袖着手,私语着盼望老师不叫他们上台写黑板字。王季玉懂得孩子们的心思,不让他们作板书,自己-在黑板上写字给他们读。P17-21

图书封面


 费孝通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认识人类的生存状态也是我的理想。
  •     挺厚的一本书,不知道是不是正版,印刷还可以
  •     书本纸张和印刷质量都很好,内容不失真,对了解费孝通的思想,一生的志在富民的宏愿,是一本很全面的书。
  •     费老扎扎实实的一生跃然纸上。家庭氛围的渲染,社会调查的热爱,良师诤友的关怀……他一生都在诚实说话,为中国人民寻一条物质和精神上的出路。这样的人才,在本可以进一步取得学术成就的中年时期遭受批斗和文革,实为可惜。但正如他自己所言,在这种思想极为混乱、社会扭曲的状态下,作为一个社会学家,他反倒对人性有了深入的理解,这或许也为他老年的反思埋下伏笔,才有了文化自觉。而如今,这条精神救赎之路的重担落在当代青年身上。
  •     史料翔实,脚注随处可见,有些脚注还颇为详细。本想加上“珍藏”,可对比《盲人奥里翁》,着实要矮上一截。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