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杂谈

当前位置:首页 > 烹饪美食 > 地方美食 > 川菜杂谈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4-01
ISBN:9787108019837
作者:车辐
页数:288页

作者简介

《川菜杂谈(闲趣坊)》讲述了:车辐善吃、懂吃,且身经各种场面,广交三教九流,广识士夫名流,与张大千、谢无量、李(吉力)人诸先生游,又如引车卖浆之流,贩夫走卒之辈同饮食,于是车辐之美食,兼得士大夫之上流品位与下层社会之苦食。除精于食,复博闻强识于四川的文化、民情、风俗与政事,是以四川的文化名流。

书籍目录

吾友一食家(代序)   唐振常

辑一 文化人与川菜
“一台酒欢宴张学良”
张大千之吃
去嚼张大千
车耀先・努力餐
李�人与食道
艾芜谈川菜
流沙河为“市美轩”题壁
陈若曦吃“市美轩”
名人荟萃东坡宴
“东坡”宴饮黄宗英
从李济生谈成都小吃说开去
沈醉说吃
柳倩之“吃”
从冒舒湮谈吃想到的
吴茂华善烹粉蒸牛肉
一次不寻常的上海夜宴
名人名家之吃
难忘相聚“大同味”
美食家知味
从“明油”说开去
美学家与锅魁
说说南北二张
名品“Y”了向谁说
――答胡绩伟
千方百计保持川味名牌的声誉

辑二 川菜杂谈
成都“肺片”杂谈
“夫妻肺片”郭朝华
成都的“鬼饮食”
成都花会、灯会中的小吃
竹林小餐的白肉
薛祥顺与麻婆豆腐
家常味
新繁“何泡菜”
嘉腐・雅鱼・汉阳鸡
正发园的胖子肉丁
从洞子口凉粉说开去
一席“姑姑筵”
猪肠小吃之类
怪吃
杂谈美食家
以左道 请正宗
重庆毛肚火锅
杂谈重庆菜的魅力
“百花奖”到成都小吃

辑三 川菜的历史文化
出土文物与四川饮食
肉八碗、九大碗的发展史
杂谈“烹饪艺术”
黄保临谈炊事十则
吴教授的川味比较学
烹饪比赛评审侧记
回眸世纪说川菜
杂谈酒能消愁
筷子、食道及其也

辑四 名厨名酒
曾国华大师
登长城,我想起了名厨史正良……
厨师们与茶馆
从黄酒说开去

附录
立此存照  ――巴波
“饮食菩萨”     ――吴茂华

编辑推荐

  车辐先生40年代就是成都名记者,时称“车大侠”。这些年我和先生流沙河常在车辐家走动,谈天说地,道古论今间他的话题杂多,但百川归于海,万变不离其宗,最后都说到饮食和吃的上面去。心明天下事,肚知百有味,胃口牙齿宝刀不老,鹤发童颜风韵犹存,一副饮食菩萨的器度。90岁的车辐推出了他的20余万字的《川菜杂谈》。书中自称为“好吃嘴”的车老,不仅把他多年来总结下来的川菜绝活毫无保留地展现给读者们,而且还收录了不少车老写的名人谈川菜的文章。该书分为“川菜历史文化”、“川菜杂谈”、“名人谈川菜”等部分。书中将车老早年发表过和未曾发表的关于川菜的文章收入其中,用川菜表现老成都的文化。在“名人谈川菜”中,提到,艾芜老对家乡新繁泡菜情有独钟。在他家乡,媒婆去说媒,首先要看泡菜坛子和大姑娘的泡菜手艺。而李吉力人对吃川菜更是在于会吃、会做,难得的是他还喜欢将吃到的川菜精到处用文字记载下来。诸如此类的小故事,把名人的“小隐私”一一“揭发”。

内容概要

车辐,1914年生,成都人。1930年代开始从事文艺写作,职业记者。先后出任《星芒报》、《民声报》、《四川时报》、《人物杂志》、《华西晚报》等报刊记者、编辑。著有散文集《采访人生》、小说《锦城旧事》等。四川烹饪学会理事,人物“饮食菩萨”。

章节摘录

  李劼人做菜李璜跑腿  李璜写道:“一次,劼人忽发奇想,要烟熏兔肉,巴黎人则喜欢吃红烧兔肉,以红油焖出,甚为爽口,但劼人要照成都吃法,烟熏凉拌,如棒棒鸡一样,用以下酒。劼人要用落花生的外壳来熏,认为这才香。这一购办落花生的差事,又把我跑苦了!法国不产花生,我亦不知其洋名称,图画捉拿,才在巴黎郊外吉卜赛人游乐场买到手,原来此物出自北非洲,只有吉卜赛人称之为瓜瓜里赤,带来卖与儿童。我买得的花生厅两也不多,劼人视为异宝。”由此可见劼人先生精于食道,讲究美食美料,且小处不苟。他在50岁生日,成都东大街崇德里嘉乐纸厂的同事们为他在外东沙河堡菱窠祝寿,我也参加了。由城内抬了一坛绍兴黄酒去,就餐时有人揭去坛子上泥封的盖子,劼人先生态度十分严肃地认为万万不可,应以铜铸的、弯弓形的“过江滤”过酒才好,好在不因打开泥封盖子一下子而敞之,从细“过江滤”徐徐过滤中出来,保持其陈年绍酒的陈年味才好。他当时怕大家不懂,又打比喻说:铁厅子纸烟,刚刚开厅于的第一支香烟,特别香且分外吸引人;又举出如泡成都三熏黄芽(当时花茶中的上品)以鲜开水冲入三件头的江西瓷盖碗茶内(他还说以彭县瓷茶碗泡茶也要差错味道,非用江西瓷不可),揭开茶盖子,不必忙进口,宜先用鼻闻鲜开水蒸发出三熏黄芽的香味,那是一种享受,沁人心脾。——食道、文化、作家、写作,都有关系,反映到他的作品里,该做细致描写或应当详细交代的地方,他都一丝不苟,谨严朴质,作家不懂得生活行吗?关于他们在巴黎之“文艺沙龙”,李璜说:1922年“每聚必到者,忆为李劼人、李哲生、周太玄与黄仲苏。徐悲鸿与常玉这两位画家,则不去卢浮宫临古画,亦偶听见劼人或太玄要做拿手好菜时,便也欣然参加餐会”。(以上李璜所谈各节,均见台北《传记文学》杂志190期《李劼人小传》。)对徐悲鸿与李劼人这段与吃有关的记载,尚是初见。

图书封面


 川菜杂谈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7条)

  •     到目前为止,川菜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还是上大学时,学校的川菜食堂。学校从四川请来了几位师傅。我不敢说他们做的正不正宗,因为正宗的川菜我也没有吃过。不过那几位师傅做的小炒却是十分好吃,以至于一谈起川菜我就会想起食堂。后来在饭店里吃的川菜反而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只是觉得红通通的太过麻辣,不怎么喜欢。看了这本《川菜杂谈》,才知道原来川菜不是想象中的一味的麻辣,而是最讲究“鲜”这个字。作者说川菜中的麻辣并不会喧宾夺主,掩盖了食材本身的味道,而是会将食材的味道更加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这就是为什么美食家要说“食在广东,味在四川”的缘故了。说起来有点不好意思,我几乎是一边咽着口水一边看完这本书的。虽然书中一张图片也没有,但是作者的描述栩栩如生,一道道好吃的菜就像摆在眼前一样。比如说那“夫妻肺片”,就是“用香卤水煮好,又用熟油辣汁和调料拌的红彤彤的。牛脑壳皮每片有半个巴掌大,薄的像明角灯片,半透明的胶质体也很像。吃在口里,又辣,又麻,又香,又有味,不用说了,而且咬得脆砰砰的,极为有趣。”而“早年成都市民口谚:辣乎儿辣乎儿又辣乎,嘴上辣个红圈圈儿。”又让人觉得非常有趣。“坛子肉”我自己也曾经过做,当时还觉得味道好,但是看过书后,就觉得我做的根本就不算是“坛子肉”了。真正的“坛子肉”做起来可不是那么简单的:“用的是陈年绍酒坛子,因其年代久远,酒汁进入内坛皮层,洗净后,装入坛子肉的各种作料:公鸡或老母鸡,宣威火腿,鸭子,猪排骨等,加热后用文火煨,煨出陈年绍酒坛子内蒸炙出的酒汁... ...”书中还谈到成都的小吃,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鬼饮食”,这些小贩晚上10点钟以后才出现,有卖“椒盐粽子,卤鸡翅膀,鸡脑壳,烤叶儿粑,娃娃花生米子,卤帽结子(小肠打结),肥肠头头夹锅魁,马蹄糕酒米粑,香油卤兔,油酥麻雀... ...”光是看到这些名字,就感到香味扑鼻了。看来,成都是非去不可了。
  •     前段时间看《川菜杂谈》,看得我口水长流。作者是个曾经当过记者的老头子,在成都长居,对于曾经的川菜馆子都可以纬纬谈来。只是这些川菜馆子,好多都已经不在了。成都拆除旧房子的爱好,比哪个城市都要疯狂。曾经在红星路工作的那些日子,每天坐着公共汽车飘忽过大慈寺,穿过书院街,经过如是庵街,我一天天地看着那些老房子是如何一点点的消失。包括王府井后面那一片华兴街。我刚回去的时候还找得到杂志上介绍的、纯阳观街的王肥肠,一年以后当我离开的时候,纯阳观街早成了一片废墟,王肥肠也终于不知所终。无数关于从前的记忆,就湮没在老房子支离破碎的尸体里了,零落的瓦片撒了一地,露出光裸的梁柱。当然,我们那历史悠久的蜀都,依然拥有簇新的伪古街锦里文殊坊和玻璃房子封起来的金沙遗址,真是足以令我们沾沾自喜。偏题了。说到《川菜杂谈》里的吃,其实也不是想看曾经那些赫赫有名的川菜馆子,几十年前我压根儿就没来这个世界,找不到回忆的认同感。我喜欢看作者说那些曾经有过的、遍布大街小巷的民间小吃,而今渐渐地在街头巷尾间销声匿迹。要不然就是没落以后得到了商业化的重新包装,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众人面前,却显得那么几分可笑的不伦不类。偏偏地,还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登不得大雅之堂的街头小吃,却是一直潜伏在内心深处的记忆,只要说起,眼耳口鼻似乎都浮起食物的香味。车辐的这本书里,几次都说到笼笼蒸牛肉。可见车辐自己不知道有多么喜欢笼笼蒸牛肉。印象最深的是说张大千在台湾宴请张学良夫妇的时候,就有笼笼蒸牛肉。传说张大千是个很会吃的人,也很会做菜。张大千的家乡,离我的家乡只有三十分钟的车程。在我们那个小城还叫做资州府的时候,张大千的家乡内江是归资州府管的。几百年以后,现在我们的小城划在内江的辖地了。不过,因为内江出了一个张大千,总归是全市人人自豪的。虽然我连一幅他的画也没有看过。说起笼笼蒸牛肉,乃是我们那个小城的一大特色。内江出名的是牛肉面,我们那里出名的是蒸笼水粉和兔儿面。蒸笼水粉不是蒸的水粉,是水粉煮好后捞起,像放佐料一样的倒几格蒸笼肉进去和着水粉一起吃。所谓蒸笼,就是粉蒸肉,也就是笼笼蒸肉。鲜肉,用炒香磨碎的米粉裹好,腌入味,上笼蒸熟。蒸笼是用竹制的,一格一格可以叠得很高,放在有孔的平底铁盖上,下面是滚滚沸水,热汽薰蒸,几分钟就熟了。新放的生肉可以继续叠在下面,熟肉可以放在上面,不用担心热气尽失。我们的小城喜欢用小笼蒸,大概一格只放得下几片肉。但是卖价很便宜,在CPI要逼死人的今天,还可以两、三角买到一笼,只是分量比以前更少了。小的时候,我们最大的人生乐趣就是获得批准去吃蒸笼水粉。那时小城到处都是卖蒸笼水粉的苍蝇馆子。一般蒸笼会分为三叠来蒸,每一叠蒸不同的肉,一般是蒸牛肉、蒸羊肉和蒸肥肠。我们一般走进店,就开始扯起嗓子喊:老板儿,二两水粉,再倒两格蒸笼。老板回应都很热情:要得!然后水粉几下煮熟出锅,下酱醋盐海椒油,加点炸好的脆黄豆和香煎花生米,两片在沸水中滚了一圈的小白菜秧子,撒上绿油油的芫茜,先端到桌上来。一会儿再拿两格蒸熟的肉过来,当着你的面倒进碗里,以示绝对足量。把水粉与调料、粉蒸肉和匀,一股热气升腾出来,送进嘴里,绵软的粉丝里还有油汪汪的米香肉香,那个滋味简直不摆了。如果你嫌不够,还可以再喊几格。甚至可以单独只叫几格蒸笼,倒进一个盘子里,攒成像外面小炒馆里卖的粉蒸肉一般,洒上芫茜和海椒面,就是一道极好的佐酒菜。有的时候,我就喜欢剩下的水粉汤汤也要拌着粉蒸肉吃。这样一顿,一般就在2块钱以内。基本上所有的小城人民都对这种水粉上瘾,形成了吃早饭就去蒸笼水粉的良好风气。几乎只要口味合适,每家水粉店的生意都是络绎不绝。水粉店大多没有招牌,只是占个地头就开始做生意,但是他们也会想些生意的招数,各有特色。比如以前在七巷街的那家水粉摊摊,只有下午三点以后才开始出来直到晚上宵夜,老板粮身材相当粗大,于是我们都喊他家是胖水粉。全城只有她家的水粉,是会在水粉里面下点豆花的,就更多了一番滋味。此外还有汪水粉、潘水粉……蒸笼水粉为我们发展同学友情奠定了伟大的基础。我和队长,当年做了三年的初中同学,都没有什么语言。直到中考结束以后有一天,我和她一起在某老师那里学电脑。早上都不吃早饭,就趁着课间时间溜出去。我们都是热爱蒸笼水粉的人,再加刚好楼对面的巷子头那家蒸笼水粉做得好,我们就天天结伴去吃,可谓风雨无阻。就是在吃水粉的间隙,我们一边品尝美味一边畅谈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忽然间觉得心心相吸,终于在初中毕业以后结成了伟大的无产阶级友情,直至如今。是的,直至如今,我们一回到那个小城,第一件事就是结伴去吃那家胖子水粉。时移事易,胖水粉已经从七巷街搬到了王爷庙,蒸笼涨到了五角钱一笼,我们依然坐在那个脏乎乎的条凳上吃得不易乐乎,食毕还是依然用那个一擦就破的沙漠王子牌卫生纸擦净满嘴的油。胖水粉已经成为了老同学汇聚地,每次回去必去那里吃蒸茏水粉,然后必会遇见一两个熟人。直到有一天,发现胖大娘已经消失无踪,也许已经赚钱赚到手软,退居江湖了。剩下的人,也是熟面孔,MS嫌生意太好,对待客人之凶悍,令我等伤透了心。我们愤而舍弃了胖水粉。小城里面依旧到处是蒸茏水粉。所谓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在鼓楼坝的好吃街里面,我们仍然找到了几家蒸茏加砂锅一起卖的店。只是没有小竹笼笼,代之以大竹笼甚至是不锈钢笼子。总是觉得不锈钢笼蒸出来的肉少了一股香味,所以我们依旧迷恋木蒸笼。还好大竹笼也不鲜见,也足可让我们尽享粉蒸美味。尤其BH的一件事是,今年春天,因为有事从成都去重庆,回来途经小城。我和少妇司机志同道合,下了高速公路,直奔鼓楼坝的蒸笼而去。她吃砂锅抄手我吃水粉,唯一点的菜就是蒸笼。“老板,三格蒸茏!”“啥子喃?我们是大格的蒸茏哦,妹儿!”“我晓得,你上三格嘛!”老板战战兢兢地端了三格上来,于是我和少妇就如饿虎抢食般瞬间一招而空。“老板,再来两格!”…………那一次吃的蒸茏达至八格。还打包了两格。老板绝对是被震憾了,因为我们当时付钱走人的时候,她不断上前询问我等身世背景,只是恨不得让我们两个人跟她合影留念签个名再走了。可能是不好意思。然后,我过家门而未归,直奔成都而去。车辐说,成都有很有名的小笼蒸牛肉。可惜我一直没有找到。成都比小城大多了,却找不到一家如同以前那般的蒸茏水粉店。SCU的学府餐厅一度出现过小笼蒸牛肉,我那个激动啊,恨不得天天都吃。可是那个。。。一格就要1块,花得我心痛。到后头,连学府的小笼蒸牛肉也没有了。食堂里找得到粉蒸肉,但却是大碗蒸,而不是竹笼蒸了。总觉得难以下咽。毕业,工作,离开成都。粤菜的单子里却找不到粉蒸肉。迫不得已自己在超市买已经炒好的米粉,自己裹了排骨来蒸。吃着吃着就想起小时候,妈妈做的粉蒸羊肉。兴师动众的,在头一天晚上就开始加上香料把米炒熟 ,放进微型的铁磨盘里手推着咯吱咯吱的磨得细碎,第二天就可以买肉来蒸。手磨的米粉绝没有机磨的米粉那么细腻。可是想起那从磨到蒸的每一个程序,都是一丝不苟的亲力亲为,便觉得蒸出来的肉特别香甜。
  •     长于掌故,而短于烹饪赏鉴的真材实料。人,是一个用耳朵--而不是舌头--吃饭的迂阔的人;书,是一本十分空泛的书。其实掌故何尝不可以让读者来津津有味;邓云乡先生即是好例,因为它的回忆描摹有生趣,有童心在。车辐老则不然,缺的是生活气息也。

精彩短评 (总计79条)

  •     《川菜杂谈》,作者是98岁的四川老人车辐,他写民国以来的川菜典故,有名流墨客,有菜品由来,其中又穿插诸人命运,历史兴衰,行文古朴清秀,读来余香满口。其中写到张大千是不折不扣的美食家,有一次大千又请车辐吃饭,“这一席吃了快50年,而今回味,仍有清口水在齿颊间流动”,有趣!
  •     好多吃的都销声匿迹了。︶︿︶
  •     第一本能把我看胖了的书!书里提的一些绝妙味觉体验,只有亲口吃到过类似的食物,才能懂得、认同,更多只能脑补,还有的已绝迹,脑补不能⋯⋯馋!
  •     闲暇时读读车辐老前辈的这本“川菜杂谈”,不失为一种难得的享受。
  •     必有风味
  •     不怎木样
  •     写得也没大家说的那么遭啦,只是少了点人味,看得咽口水的地方还是很多的。
  •     研究川菜绕不开的文学作品,书中有太多宝贵的失传信息。
  •     车老作为资深报人,一枚吃客,对川菜潜心研究,但写饮食文字还是敌不了那些雅舍谈吃,汪曾琪谈吃这些人将食文写得如水流畅,字句简洁明了,食趣跃然于纸上。
  •     川人底色立马显形
    一家老小仰仗鼻息
    横批:镇厨之宝
    从mm文中找出的句子,不过不是很对仗:(
  •     车辐老先生是成都大侠。
  •     看的口舌生津,垂涎欲滴恨不能马上飞到四川大快朵颐。
  •     谈不上什么文字好不好,连不好都算不上。按道理呢,自己不会喜欢。但曾经是睡前的舒适的读物,觉得读起来很放松。人真是很怪的东西。
  •     一说泡菜,我也口水横飞
    一到夏末秋初,马路立即变窄,泡菜之前务必要晒,因此上,从人行道到车行道,到处是红的辣椒绿的豇豆- - -
    不行了,接口水去
  •     车辐先生的一本老书。讲川菜的好书。
  •     刚刚看完,这本书专注于川菜,不拘泥于口味,更发散到名人轶事、川菜钩沉,从市井的夫妻肺片、回锅肉到荣乐园、姑姑宴,川菜的每一颗花椒都在发光,每一片辣椒都在闪亮。
  •     确实是本写得很糟糕的书
  •     看不出川菜有什么深奥的地方,与川菜有关的人和事情,倒还比较有趣。
    还有1958年川厨高手给毛泽东做菜,知道了毛泽东不是不喝酒,每天要有茅台的。
  •     羡慕书里的食材。
  •     写饮食小文,最忌讳没有情趣。车辐老先生一身老干部的朽味,文字乏味至极。
  •     文笔一般,好看的是关于川菜的典故轶闻。还是可以读一读的
  •     饮食小品,本就需要烟火本色。与唐鲁孙先生相比,车辐老缺的是生活气息也。
  •        今年暑假又回了一趟成都,转了不少地方,拽着哥哥带我又去找了些所谓的“小吃”。姑姑姑父知道我爱吃,便开着车带着我们换着地方每天到处吃。老妈的蹄花,正宗的渣渣面,狮子楼的火锅,新津的鱼,经典的串串香与钵钵鸡,各色锅盔,双流的兔头与肥肠粉,宽窄巷子的三大炮......走在大街上有时便能遇见经典的成都小吃,有的是街边小摊,有的只是简单的一辆三轮车搭载的简单小吃。蒸蒸糕是我非常喜欢的,最初了解它是在我初中开始读巴金的《家》,《春》,《秋》。里面经常会出现的一项小吃便是那街上敲得叮叮作响,让屋里的人顿时明白“啊,卖蒸蒸糕的来了”的成都小吃。最初吃蒸蒸糕是在成都的锦里,几声叮叮响之后热腾腾的蒸蒸糕就出来了。如同发糕般白,却比发糕更加细腻。入口有一丝甜甜的感觉,甜软细腻,既有糯米的润滑,又混入了白糖的香甜,那糖明明已经融入了蒸糕之中,吃起来却仿佛口中仍含有丝丝白糖,香留齿间,令人回味。
       锦里是我非常喜欢的地方,虽然很商业化了,但也许是因为离姑姑家很近吧,我有空便喜欢去那里逛逛,吃点小吃。成都的冬天不冷,夏天不热,锦里的路面是我喜欢的那种石板路,在有阳光的白天漫步在那里感觉很愉悦,而晚上点灯再来到那里,便由是另一番景象了。在晚上的锦里吃蒸蒸糕真的是别有一番趣味,尤其是在冬天,来一份热气腾腾的蒸蒸糕,整张嘴都充斥着甜丝丝的热气,令人回味。
      
  •       川菜的精华何在?更多是作者与各色文化人物宴游之记。只知人家如何入庖,却不知妙在何处。侃大山的话题登在市井小报的专栏尚可,只有车老的口腹明白的妙处,又何苦著述成书?
      文字实在欠佳,令最近常常看稿的我有拿笔修正误用的标点和错字的冲动。可恨居然有一两篇一事多写,初读以为是装订错误,居然编排在一起。又不是个人全集,未免不够尊重读者的荷包。
  •     1
  •     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这就是川菜的魅力。
  •     文不对题,空泛无趣。
  •     读书时晚间的枕边书…不过晚上读虐肠胃,经常流口水~
  •     麻婆豆腐的经典做法,不放酱,只放辣椒面。
  •     翻翻还行
  •     谈美食的时候态度太严肃了,不过有很多八卦可以看。
  •     只知人家如何入庖,却不知妙在何处。
    -------------------------------------------------
    川菜不是粤菜,有什么复杂的操作。
    复杂如回锅肉麻婆豆腐,也都是三分钟学会。不像粤菜发一个海参要三天三夜。
    川菜,讲究的是灵魂,气氛,地道。而不是张艺谋。
  •     滇味腌菜也不错,等我有时间再慢慢道来。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194856/
  •     八卦与食物。
  •     作为美食评论来说,真是just soso
  •     原来努力餐这么辉煌过!
  •     本來就是記者,記者的水平應該是咋樣呢?
  •     确实是本写得很糟糕的书
    +1
  •     这本吃书就一般,读时不馋,读完啥也想不起来。
  •     “川菜”一概未见 各色名人扎堆儿 连泛泛之谈都算不上
  •     中国人谈吃的时候,常常也是在谈一种哲学
  •     川菜不是粤菜,有什么复杂的操作。
      
      复杂如回锅肉麻婆豆腐,也都是三分钟学会。不像粤菜发一个海参要三天三夜。
      
      川菜,讲究的是灵魂,气氛,地道。而不是张艺谋。
    赞同这个。
  •     从《四川烹饪》这本杂志看过车幅写纪念他父亲车耀先烈士和他家的几个饭店,所以看到他的书很开心,超好看。特别是成都的鬼饮食,卤兔肉夹锅盔,粉蒸牛肉,耗子洞凉粉,肥肠粉,麻婆豆腐,烤小粽子里的腊肉香,口水直流,现在都不敢躺床上看,免得减肥失败。
  •     闲着翻了一个暑假,是无论挪移到家里任何方位都要带着此书。每看每饿,幸好去成都时带了一大包额外的红星兔丁辣酱调料,于是去年大半年的干锅、凉拌、打卤面之类的东西都仰仗此物。顺便吃出了20斤肥肉和萎缩性胃炎。戒辣已达半年,想起辣椒不禁老泪纵横……
  •     当成散文看还行吧
  •     文化人的吃法果然和叼丝们不一样,还算很详细地介绍了川菜的细处,可惜后半部分不知为何读不下去了。
  •     许是年纪上来了,现休闲在家,特别喜欢阅读有关美食和旅游的书籍,盼望在出外旅游的路途上,一边看美景,一边吃美食,这才是生活。
  •     有时候像流水账,有时候很文化,但大多时候都能看饿。
  •     文字差不多就新民晚报的夜光杯专栏水平吧……但还是看得我好饿。妈的我太没用了。
  •     内容有些杂。闲书而已。
  •     确实写得糟糕
  •     川菜不是粤菜,有什么复杂的操作。
        
        复杂如回锅肉麻婆豆腐,也都是三分钟学会。不像粤菜发一个海参要三天三夜。
        
        川菜,讲究的是灵魂,气氛,地道。而不是张艺谋。
      
      
      赞同这个。
    -----------------------------------------------------------------------------
    不敢苟同,就如麻婆豆腐,这本书和唐泽铨先生的叙述里都能看出,川菜,尤其是成都,自贡等地的菜肴,有大部分其实是很讲究的。
  •     看【老饕漫笔】时有人推这本、于是找来看,没有想到这本相当不合口。缺的是人间烟火味。【老饕漫笔】里有些篇章里人物描写相当赞,比这本立体得多。不是菜谱文字又不吸引人的饮食类书籍真没什么好看的——有些费解觉得这本赞的人怎么理解饮食呢,在某的话、饮食中包含着人情味道呢。
  •     作为一本杂谈闲书,挺好看
  •     en,就是。木犀写得真有趣,引人食指乱动。
  •     沉迷于市井和文人之间,在以前,二者本来是一体的,里面一句“荣誉归于党“还是让人大倒胃口,好像他们那代人似乎还是真心的
  •     这本把川菜写的太单调了,其实川菜的重口味 要用平淡的生活才可以衬托。
  •     我靠真难看,大概说了十遍“鲁迅先生说”和“治大国如烹小鲜”吧
  •     车辐这本书烂得我都不给它编号
    木樨写的比他有趣
  •     说的是吃食,讲的是文化,不错
  •     “薛祥顺与麻婆豆腐”篇强调:“那时是黄牛肉燉(?)豆腐,现在用的是猪肉,大异其趣,那种黄牛肉燉出来的香味消失了!”蓦然思及《中华小当家》第一个故事里面“小当家”以豆类代替牛肉追求“酥”的情节以及“薛祥顺与麻婆豆腐”篇后文提及的和制“麻婆豆腐”罐头,日本人对于麻、辣、烫的“麻婆豆腐”的执著程度令人惊奇。“怪吃”篇评论清江浦寡妇嗜驴阳事,口吻实在令得今日拥有正常人道主义素质的哪怕是老饕不由地皱眉。行文芜杂,作者文笔的地域味道和记者习气难以仰仗郫县豆瓣遮盖。是著的价值自然在于为文化史学和所谓“掌故学”提供介乎一二手间的材料。(“掌故学”的“建立”则迟至迄今未遑一季的上海书市,“学问”的“主将”赵珩先生的著作并列于“闲趣坊”丛书。)衍讹时见,句读存在错误。
  •     川菜博大精深,愿其长久。
  •     看了三分之二,实在看不下去了。写写美食就好,不要牵扯出那么多名人轶事
  •     无聊,都是些文人清客自以为有趣的小圈子互捧。
  •     内容还行,这文笔真不咋滴
  •     嗜辣者斗胆借用书中一句表达对川菜的情意:情到浓时凝川汤。
  •     好看。
  •     “最美不过家常味”
  •     “闲趣坊”系列已经看了《吃主儿》、《寒夜客来》和《老饕漫笔》,相比较,这本真是很差,都是一些零碎文章集合,而且前前后后很多内容都是重复的,文笔也一般般。看完以后,对川菜没有留下啥印象。树老根多,人老话多——如果是有趣的话儿,估计再多也不嫌多,让人嫌的是废话!
  •     文人嗜雅,我辈啖味
  •     川菜饮食博大精深,每一种我们川菜中的小吃也罢,火锅也罢,他们都是在历史中传承下来的,现在虽依然是我们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原来所赋予的文化正被悄悄遗忘。食在中国,味在四川,这话不假。
  •     拾贝。趣事多多。
  •       每天可以躺着坐着,啥也不做,啥也不想,但是不能什么都不吃,什么都不喝。
      看着别人吃,不如自己亲自吃,吃别人做的,不如自己亲自烹饪。
      食物面前人人平等,不管你是布尔乔亚,还是劳苦大众,不论你是文艺小青,还是愤世嫉俗。
      吃饭的时候应该是人最为放松,最表现真实的一面的时候。就像光着膀子吃火锅,谁都不会觉得谁奇怪。
      川菜的变化丰富,口味杂合,从小食到大菜,满足了各类人群的各种要求。
      而饮食不止是让人满足基本的欲望,也可以使人悟出治大国如烹小鲜,风格即菜,风格即人的道理。
  •       先前听别人把车辐夸得俨然一大仙,看了他的文章,发现上当,这不就是报社记者的水平吗?而且还是《人民日报》那种党政机关报的。
  •     不能晚上读这个,容易饿,不过小散文写的不错,不爱看散文的我也每天睡前看一点儿,适合放在手头看
  •     其其如也 可以考据 不带情感
  •     我爱川菜
  •     重看纪念刚刚去世的车老爷子,关于川菜的掌故基本上都是从这本书里学来的。
  •     本以为是本极度饕餮的书,从中却读出了车老的静与性情。不过...钟水饺->"丝绸般的小水饺"......好彻底的勾起我的味蕾记忆啊......心心念念玉林的串串儿青石桥的肥肠粉儿文殊院背后的素椒面冰粉儿担担面......还有鱼香茄子老妈蹄花儿.....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