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噪音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世界名著 > 白噪音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12-1
ISBN:9787806573914
作者:唐・德里罗
页数:384页

作者简介

小说《白噪音》以美国中部小城镇——铁匠镇和座落于该镇的“山上学院”为背景,描绘了杰克·格拉迪尼教授的家庭生活、山上学院的校园生活,以及小镇居民的日常生活和一次灾难事件中形形色色的表现,从而生动地展示了美国后现代社会生活。

书籍目录

唐・德里罗致译者信(附:原信)
美国后现代社会的“死亡之书”(译序)
一 波与辐射
1
2
3
4
5
……
二 空中毒雾事件
21
三 “戴乐儿”闹剧
22
23
24
25
26
……

图书封面


 白噪音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之所以想要读读德里罗是因为看了《大都会 COSMOPOLIS》的电影。据说里面的对白基本上都是直接从小说里摘出来,其短平快风格、奇怪的用词、绝妙的荒谬可笑之感听起来相当对我胃口。1985年出版的《白噪音》是他的代表作,读了两页就感觉来了,果然乐不可支。小说主题大概是中年知识分子无法摆脱“人类必死”这个想法而产生的……精神危机。主人公是意大利裔美国人,教授,北美希特勒研究的奠基人。其他角色主要为他的第五任(第四个,因为第一任和第四任是用一个)妻子和双方从不同婚姻中带进来的大大小小的孩子、他的同事默里(来自纽约,主攻猫王研究)、同校的一位神秘女化学家。当然,在第三部分中还会登场一两个关键人物/强力配角。全书分三部分:1.主角家庭和大学镇社会百态,类似一系列素描或短剧,洞见和冷笑话随处可见。不得不说德里罗的笑话风格极端独特。2.一场毒雾事故,全镇疏散。头脑聪明趣向离奇举止离谱得像外星人一样的大儿子海因里希(和他相比史波克先生还算懂得人类社交)似乎找到了人生舞台,主人公则遭遇了将他的思想全部引向对“死”之考虑的事件。3.第一部分中妻子举止怪异的隐线现在浮上水面,和1相比3是情节剧,虽说是后现代小说但这部分有传统的叙事结构的,没有玩弄任何解构,并且冲突高潮颇为有力,剧情还有反转。结局宏伟而富有启示录般的美感(作者称之为”后现代落日“)。我的喜好度:1>3>2。【忠告醒目】本书虽然非常有趣但其中惊现“注释剧透”!!!!对,第218页的注释赫然写出了结局!!!令人发指!!!!!!!!!!编辑你为什么不阻止翻译!!!!读者,记住第218页!不要往左下角看!不要让左下角毁了你后100页的阅读体验!!!!!!!!!!!!!!【忠告醒目】前言是一篇通过全盘剧透来解析小说内含的长文,引用了一些美国研究者的分析,最好读完正文后再看。翻译虽然有一些明显的名词错误,不过看起来跟原作者进行了积极的沟通,实在看不懂的地方都有发邮件去问德里罗,可以的。最后来点有用的,精彩段落摘录。不含剧透。我个人最爱的笑话是主角不会德语这个梗、主角和默里的哲人散步、还有一句极其极其极其极其大卫林奇的莫名奇妙的预言:“你手上的热量真的会使金黄色涂层粘到蜡纸上去”。像不像The gum you like is going to come back in style ? 顺便说说出这句话的关键人物,一个盘踞汽车旅馆像吃糖一样往脸上抛药的家伙,虽说作者描述他外貌有少数族裔特征但我光凭”月亮脸“这个关键字就自动cast了90年代中期的昆汀塔伦蒂诺,不信你读后也试试,那语气,那缩卵又语无伦次的范儿,可传神了。当然,可以勾起通俗文化的联想大概是一些后现代文学的特征,不过不要害怕,这本书一点也没有仰赖指涉、光会抖捏他的那种廉价感。这些不好的联想都怪我自己。哦还有,最前面这段摘抄里主角与默里对话、不对,是主角听默里独白的场面……我觉得两个男人之间这样的场面相当带感,如果有什么slash文写手能写出这样的场面我一定会热烈的fo她。我的点大概比较奇怪。以下是摘抄:p12“没人看见农舍。”他说道。一阵长久的沉默。“一旦你看见了那些关于农舍的标识牌(美洲照相之最的农舍),就不可能再看见农舍了。”他又一次陷入沉默。带照相机的人离开高地,立刻被别人取代。“我们到这儿不是来捕捉一种形象,我们之所以在此是来保持这种形象。每一个照相的人都强化了这儿的气氛。你能感觉到这一点吗,杰克?无名能量的一种积累。”一阵更长时间的沉默。亭子里的男人出售明信片和幻灯片。  “来到此地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投降。我们所见的仅仅是旁人之所见。过去来此的成千上万的人,将来要到此一游的人。我们心甘情愿地成为一种集体感觉的组成部分。这一点实实在在地丰富我们的想象。这与所有的旅游活动一模一样,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宗教经验。”  又是一阵沉默。  “他们拍摄人家拍照。”他说。  他好一阵子没有说话。我们听着快门不停地喀嚓声和卷胶片的手柄簌簌作响。  “这座农舍没有被人拍照之前是个什么样子?”他说,“它以前看起来像什么?它与别的农舍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我们无法回答这些问题,因为我们已经读过标示牌上写的东西,看见过人们喀嚓喀嚓地照相。我们不能跳出这个氛围,我们是它的一个部分。我们身处此时此地。”  他似乎对此感到极其高兴。p31“我来读。”她说,“但是我不要你挑选任何说什么男人在女人里面,等等,等等,或者什么男人进入女人之类的东西。‘我进入了她。’‘他进入了我。’我们又不是门厅或电梯。‘我要他在我里面。’这种话听起来好像他能整个潜入,然后登记、睡觉、吃饭,等等。我们可以讲好不要那种东西吗?只要这些人不进入或者被进入,我不在乎他们干些什么。”p33我在十月中旬开始艰苦的德语学习,坚持了将近整个学年。我作为北美希特勒研究最著名的人物,一直设法隐瞒不懂德语的事实。我既不会说和读,也听不懂,连最简单的句子也写不下来。希特勒研究中心我的同事当中,只懂一点儿德语的是极少数;其他人要么可以流利地使用这门语言,要么基本熟练掌握。学生没有学过至少一年的德语,就不能在山上学院主修希特勒研究课程。总之,我生活在奇耻大辱的边缘。p36我看着丹妮斯,她心里正在把她妈妈滴水的衣服与她扔进压缩机里的湿垃圾袋作比较。我可以从她眼睛里看出这一点。这是一种具有讽刺的联系,属于生命的第二层次,超感觉闪念和生存的细微浮动,出人意料地形成的细小联系。它使我相信,我们无论大人和小孩,都是某种魔术所为,共享不可言喻的事物。P168“我想不再对自己感兴趣。”我对默里说,“有没有机会做到这一点?”“没有。比你优秀的人已经尝试过。”p250温妮刚过三十岁,但是她有一双睿智和见过世面的眼睛,能洞察生活中少不了的半隐蔽的灾难。一张狭长的脸部分藏匿在棕色的细长鬈发里,眼睛明亮而且兴奋。她的模样像一只长着鸟嘴、有一副空骨架的大型涉禽动物。嘴巴小而拘谨。微笑起来像是永远在与某种内在的束缚搏斗,抵制幽默的诱惑。默里告诉我,他曾经迷恋上她,觉得她身体的笨拙是智力开发太快的迹象——我想我明白他说的话是什么意思。p251 (温妮请主人公想象自己遭遇大灰熊即将被吃掉的情景)“……你以一种新颖和强烈的方式观察自己。你重新发现自己。你面对自己即将被肢解而极度兴奋。那头坐在自己后腿上的畜生,使你好像第一次能够明白自己是谁,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独自、清晰、全面地看清你自己是谁。我们赋予这一复杂过程的名称叫恐惧。”“恐惧是更高层次的自我意识。”“对,杰克。”“还有死亡呢?”我说。“自我,自我,自我。假如死亡可以被看作不那么陌生和无所参照,你关于与死亡相关联的自我意识就会逐渐减少,你的恐惧也将如此。”p252“我还在愁,温妮,但是你赋予我的忧愁以一种从未意识到的丰富性和深度。”她转过身去,脸红了。我说:“你比一位不能共患难的朋友还过头——你是一个真正的敌人。”她的脸变得红极了。我说:“聪明人因为聪明,从来不考虑他们所毁灭的生命。”我看着她脸红。她用双手将她的针织帽拉下来罩住自己的耳朵。我们向天空看了最后一眼,然后开始向山下走去。p260默里和我步行穿过校园,我俩摆出一副我们的欧洲传统架势:好像在安详地沉思的步态,交谈时低垂着脑袋。有时候,我们中的一个人抓住另一个人的胳膊肘——一种亲密和相互扶持的姿势。还有时候,我们稍稍分开一点儿行走,默里背着双手,格拉迪尼则像僧侣似的将双手交叉在腹部,显出略为忧愁的模样。p273日常杂务一旦走到极端,弗南啊,是可以要人命的。我有一个朋友说,那就是为什么人们要休假——不是为了放松,或者寻找刺激,或者参观新景点,而是为了从存在于日常杂务的死亡中逃脱出来。p283我告诉默里说,阿尔伯特·施佩尔想要建造坍塌后会像罗马废墟遗迹那样宏伟壮观的建筑,而不是锈渍斑斑的残骸,或者弯弯曲曲的钢筋和蹩脚水泥造出来的破屋陋巷。他知道希特勒一定会赞赏任何可能震惊后世的东西。他画了一幅将用特殊材料建造的第三帝国式建筑物浪漫地倒塌的图画,画的是颓垣残壁和紫藤盘绕的断柱。我说,废墟遗迹的创造,就是要显示藏匿在权力原则后面的某种怀旧情愫,或者想构建后人渴望的倾向。默里说:“除了我自己的怀旧情愫之外,我不相信任何人的这种感情。怀旧情愫是不满和愤怒的产物。它可以抚平介于现在和过去之间的不满情绪。怀旧情愫越是强烈,你离暴力就越近。当人们被逼发出赞美自己国家的呼声时,怀旧情愫采取的形式就是战争。”p319“你是否认为,因为我不知道如何自我压抑,我就更健康一些?经常性的恐惧有没有可能是人的自然状态?和恐惧一起生活,我是否实际上在做着某桩英勇行为,默里?”“你是否感到英勇?”“没有。”“那么你或许就不是这样。”“但是,自我压抑不是不自然的吗?”“恐惧才是不自然的。闪电和雷鸣是不自然的。痛苦、死亡、现实,这些统统是不自然的。我们不能按它们的现实模样去忍受这些东西。我们知道得太多。所以我们自我压抑、妥协和伪装。这是我们如何幸存于宇宙之中的方式。这就是人类的自然语言。”p320“我们创造美丽和永恒的东西,建设浩瀚的文明。”“漂亮的遁辞,”他说,“伟大的逃避。”P341“戴乐尔无奈的失败了。但是它的成功肯定会到来。也许就是现在,也许永远不。你手上的热量真的会使金黄色涂层粘到蜡纸上去的。”p345我们的佯装就是一种奉献……已经摈弃信仰的人必须相信我们。他们肯定自己不相信是正确的,但是他们明白信仰不应该完全消失。没有一个人相信时,就什么都完了。永远必须有一些有信仰的人。傻瓜、白痴、那些听得见声音的人、那些用舌头说话的人。我们就是你们的疯子。我们贡献自己的生命来使你们的无信念成为可能。

精彩短评 (总计36条)

  •     每时每刻,我们都在努力隐藏对死亡的恐惧。
  •     后来才知道,这是一种深深的绝望情绪。
  •     如影随形的白噪音...文笔不错
  •     【speechless
  •     我们一直不敢碰触的,往往就是解决我们的关键..
  •     是我读不懂还是翻译的毛病?反正感觉很无聊。
  •     夜间安静,我总能注意到自己耳边的嗡嗡声---那种持续的像供电间或机房的机器稳定运转的声音,单一又尖锐的噪声,如水烧开之后的持续蜂鸣。只能尽量转移开注意力。我常问别人是否也这样,还是只有我周围噪音不绝。
  •     平静下来去认识死亡。
  •     这翻译真是无语,资金都用来买版权了,没钱给译者了是不是?
  •     说实话,没看明白!琐碎的生活里充斥着各种琐碎的声音:超市、家庭、药丸、污染,白噪音。
  •     小说探讨的问题是我所钟意的,但是展示的方式不是。后现代文学总不如19世纪的小说那么让我适应。。。可以说杰克是主人公,也可以说不是,在反英雄叙事后,这本里面出现的“我”其实更像是一种“无我”的状态,太庸常的主人公,他对死亡的恐惧如同是每个人的恐惧,他对恐惧的压抑又如同是每个人的压抑,于是“他”这么一个独立的个体反而在行事过程中越来越无味。尽管在第三部分的最后,他拿起枪要去杀人,但是这依旧乏味得很。。。
  •     后现代真不是我喜欢的小说类型,总感觉看不下去看不完。
  •     看不懂
  •     不是我喜欢的小说类型。整体来讲没有什么情节,第二章泄漏事件似乎想营造出恐怖的氛围?但什么也没感觉到。情节的弱势被几个人物之间非常深奥的对白所取代,不禁让我怀疑哪儿有人天天讲这么多深奥的探讨死亡意义的话啊,这是生活么?既然要探讨的话,还这么直白,干脆散文得了,小说怕是别扭。另外翻译的也有点生硬,特别受不了的就是什么都要加个注释比如佛洛伊德,囧。可读性真是较低。
  •     三个部分喜欢度1>3>2,到处是令人失笑的幽默感和风格独此一家的对白,哪怕动不动把死亡挂在嘴边也不会令我厌倦。强词夺理的大儿子绝了,男主与同事西方哲学家式的校园漫步也很搞。看来大卫柯能堡推荐的后现代文学都挺对我胃口
  •     后现代社会的人类 生活在被消费文化充斥的社会 在享受消费文化带来的浮华与虚荣感的同时 也遭受到严重的危害~到底是人类利用高科技 还是高科技反过来利用了人类呢?精神上的焦虑往往使现代人得各种心理疾病 现代生态环境也应该得到理性的利用 否则将对人类产生不可磨灭的消极影响!
  •     这书一开始的印象是“不明觉厉”。翻译有点乱七八糟的,倒是和书的调调挺搭。全书平均每三页出现一次“死”这词,人物间关于它的争论牵扯出了很多其它有意思的话题,而且论述都颇为有力,越到后面越是精彩。
  •     比作者另外的作品《名字》、《大都会》等都要好
  •     人类正慢慢机械化没有血肉漠视情感,机械正在渐渐有温度……
  •     喜欢这本书关于死亡的阐述
  •     死亡是过去、现在、将来人类都必须面对的恐惧。这不是风险社会中的风险防范意识,而是一种对死亡实在的恐惧。德里罗的“美国死亡之书”。 2013.1.11读毕。
  •     后现代风格,就是记住了又马上混淆了自己的一种风格。
  •     没太看懂
  •     哲学与文学的难产现象
  •     三年前读的时候觉得不知所云,现在觉得如此的贴进生活。
  •     算了,情节完全像白噪音一样没有过脑子。
  •     年度TOP10
  •     相比那些纠缠回忆的作者,深谙叙事游戏的德里罗将时间维度玩于股掌:叙事视角的临时偏离与不断越界、经验自我与叙述自我合力作用、艺术建构(铁匠镇山上学院和塔布市嬉皮士村)与(消费社会)家庭日常的平行交互制造出令人错愕的时空距离以及反讽张力,另一方面,对大量共时性意象和场景进行拼贴凸显真实生活的跳跃性和不确定性。
  •     始终如一,白色的
  •     [049]
  •     喜欢书中的对话,值得反复读,反复思考。小说三部分相对独立,第一部分琐碎,第二部分集中,第三部分相对正常(也只有这部分有比较传统的故事情节),这种结构划分耐人寻味。世界的复杂、现实的模糊、人生的符号化与不可控性,都在小说中有所体现,堪称完美的构思!居然没多少人读过!
  •     原来有译文……
  •     感觉译者不懂美国。有几处显著疏漏。希望以后有更好的体验。
  •     后现代主义的落日、失语和死亡。译者真是让人忍不住呵呵呵,太爱抖机灵就算了还热衷剧透好想把他从书里揪出来掌掴。
  •     对现代人细微情绪和感觉的捕捉达到了极致,处处显现过人的哲思,恰当的讽刺和黑色幽默。即是对现实的描写,又是对未来的科学预言。
  •     令我激动欣喜的后现代的世界 。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