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世界名著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4
ISBN:9787540716257
作者:[苏]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页数:467页

作者简介

这是一本有自传色彩的小说,一部心灵史诗。保尔和冬妮亚之间产生了朦胧的爱情,可是他俩却属于不同的阶层,后来终于分手,保尔参加了红军。从此,无论是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去攻占一个城堡,还是在身患伤寒的情况下踩着寒冷彻骨的烂泥去修建小铁路,无论是在与达雅姑娘的友谊和爱情中遍尝甜酸苦辣,还是在布尔什维克党同托洛茨基派的斗争中徘徊摸索,保尔都咬着牙关挺了过来……无数的磨练使保尔变得成熟又坚强!小说既再现了与白军较量的血雨腥风,又展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热火朝天,同时还饱含激情地描写了红军战士谢廖沙、丽达等的甜蜜爱情与崇高理想。

书籍目录

目 录
译者前言
主要人物表
第一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二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后 记

编辑推荐

  影响几代人的文学名著  一生必读的励志经典

内容概要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前苏联作家。出生在乌克兰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11岁便开始当童工。1919年加入共青团,随即参加国内战争。1929年,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1930年,他用自己的战斗经历作素材,以顽强的意志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5年底,苏联政府授予他列宁勋章,以表彰他在文学方面的创造性劳动和卓越的贡献。1936年12月22日,由于旧病复发,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

章节摘录

  “节前上我家去补考的,都给我站起来!”  一个脸皮松弛的胖神甫,身上穿着法衣,脖子上挂着沉甸甸的十字架,气势汹汹地瞪着全班的学生。  六个学生应声从板凳上站了起来,四个男生,两个女生。  神甫两只小眼睛闪着凶光,像要把他们一口吞下去似的。孩子们惊恐不安地望着他。  “你们俩坐下。”神甫朝女孩子挥挥手说。  她们急忙坐下,松了一口气。  瓦西里神甫那对小眼睛死盯在四个男孩子身上。  “过来吧,宝贝们!”  瓦西里神甫站起来,推开椅子,走到挤作一团的四个孩子跟前。  “你们这几个小无赖,谁抽烟?”  四个孩子都小声回答:“我们不会抽,神甫。”  神甫脸都气红了。  “混帐东西,不会抽,那发面里的烟末是谁撒的?都不会抽吗?好,咱们这就来看看!把口袋翻过来,快点!听见了没有?快翻过来!”  三个孩子开始把他们口袋里的东西掏出来,放在桌子上。  神甫仔细地检查口袋的每一条缝,看有没有烟末,但是什么也没有找到,便把目光转到第四个孩子身上。这孩子长着一对黑眼睛,穿着灰衬衣和膝盖打补丁的蓝裤子。  “你怎么像个木头人,站着不动弹?”  黑眼睛的孩子压住心头的仇恨,看着神甫,闷声闷气地回答:“我没有口袋。”他用手摸了摸缝死了的袋口。  “哼,没有口袋!你以为这么一来,我就不知道是谁干的坏事,把发面糟蹋了吗?你以为这回你还能在学校待下去吗?没那么便宜,小宝贝。上回是你妈求情,才把你留下的,这回可不行了。你给我滚出去!”他使劲揪住男孩子的一只耳朵,把他推到走廊上,随手关上了门。  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一个个都缩着脖子。谁也不明白保尔·柯察金为什么被赶出学校。只有他的好朋友谢廖沙·勃鲁扎克知道是怎么回事。那天他们六个不及格的学生到神甫家里去补考,在厨房里等神甫的时候,他看见保尔把一把烟末撒在神甫家过复活节用的发面里。  保尔被赶了出来,坐在门口最下一磴台阶上。他想,该怎么回家呢?母亲在税务官家里当厨娘,每天从清早忙到深夜,为他操碎了心,该怎么向她交代呢?  眼泪哽住了保尔的喉咙。  “现在我可怎么办呢?都怨这该死的神甫。我给他撒哪门子烟末呢?都是谢廖沙出的馊主意。他说,'来,咱们给这个害人的老家伙撒上一把。'我们就撒进去了。谢廖沙倒没事,我可说不定要给撵出学校了。”  保尔跟瓦西里神甫早就结下了仇。有一回,他跟米什卡·列夫丘科夫打架,老师罚他留校,不准回家吃饭,又怕他在空教室里胡闹,就把这个淘气鬼送到高年级教室,让他坐在后面的椅子上。  高年级老师是个瘦子,穿着一件黑上衣,正在给学生讲地球和天体。他说地球已经存在好几百万年了,星星也跟地球差不多。保尔听他这样说,惊讶得张大了嘴巴。他感到非常奇怪,差点没站起来对老师说:“圣经上可不是这么说的。”  但是又怕挨骂,没敢做声。  保尔是信教的。她母亲是个教徒,常给他讲圣经上的道理。世界是上帝创造的,而且并非几百万年以前,而是不久前创造的,保尔对此深信不疑。  圣经这门课,神甫总是给保尔打满分。新约、旧约和所有的祈祷词,他都背得滚瓜烂熟。上帝哪一天创造了什么,他也都记得一清二楚。保尔打定主意,要向瓦西里神甫问个明白。等到上圣经课的时候,神甫刚坐到椅子上,保尔就举起手来,得到允许以后,他站起来说:“神甫,为什么高年级老师说,地球已经存在好几百万年了,并不像圣经上说的五千……”  他刚说到这里,就被瓦西里神甫的尖叫声打断了:“混帐东西,你胡说什么?圣经课你是怎么学的?”  保尔还没有来得及分辩,神甫就揪住他的两只耳朵,把他的头往墙上撞。一分钟之后,保尔已经鼻青脸肿,吓得半死,被神甫推到走廊上去了。  保尔回到家里,又挨了母亲好一顿责骂。  第二天,母亲到学校去恳求瓦西里神甫开恩,让她儿子回班学习。从那时起,保尔恨透了神甫。他又恨又怕。他不容许任何人对他稍加侮辱,当然也不会忘掉神甫那顿无端的毒打。他把仇恨埋在心底,不露声色。  保尔以后又受到瓦西里神甫多次小的侮辱:往往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把他赶出教室,一连几个星期,天天罚他站墙角,而且从来不问他功课。因此,他不得不在复活节前,和几个不及格的同学一起,到神甫家里去补考。就在神甫家的厨房里,他把一把烟末撒到过复活节用的发面里了。  这件事谁也没有看到,可是神甫马上就猜出了是谁干的。  ……下课了,孩子们一齐拥到院子里,围住了保尔。他愁眉苦脸地坐在那里,一声不响。谢廖沙在教室里没有出来,他觉得自己也有过错,但是又想不出办法帮助他的伙伴。  校长叶夫列姆·瓦西里耶维奇的脑袋从教员室的窗口探了出来,他那低沉的声音吓得保尔一哆嗦。  “叫柯察金马上到我这儿来!”他喊道。  保尔朝教员室走去,心怦怦直跳。  车站食堂的老板是个上了年纪的人,面色苍白,两眼无神。他朝站在一旁的保尔瞥了一眼。  “他几岁了?”  “十二岁。”保尔的母亲回答。  “行啊,让他留下吧。工钱每月八个卢布,当班的时候管饭。顶班干一天一宿,在家歇一天一宿,可不准偷东西。”  “哪儿能呢,哪儿能呢,我担保他什么也不偷。”母亲惶恐地说。  “那让他今天就上工吧。”老板吩咐着,转过身去,对旁边一个站柜台的女招待说:“济娜,把这个小伙计领到洗刷间去,叫弗罗霞给他派活,顶格里什卡。”  女招待正在切火腿,她放下刀,朝保尔点了点头,就穿过餐室,朝通向洗刷间的旁门走去。保尔跟在她后面。母亲也赶紧跟上,小声嘱咐保尔:“保夫鲁沙,你可要好好干哪,别丢脸!”  她用忧郁的目光把儿子送走以后,才朝大门口走去。  洗刷间里正忙得不可开交。桌子上盘碟刀叉堆得像座小山,几个女工肩头搭着毛巾,在逐个地擦那堆东西。  一个长着乱蓬蓬的红头发的男孩,年纪比保尔稍大一点,在两个大茶炉跟前忙碌着。  洗家什的大木盆里盛着开水,满屋子雾气腾腾的。保尔刚进来,连女工们的脸都看不清。他站在那里,不知道该干什么,甚至不知道站在哪里好。  女招待济娜走到一个正在洗家什的女工跟前,扳着她的肩膀,说:“弗罗霞,这个新来的小伙计是派给你的,顶格里什卡。你给他讲讲都要干些什么活吧。”  济娜又指着那个叫弗罗霞的女工,对保尔说:“她是这儿的领班,她叫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说完,转身回餐室去了。  “嗯。”保尔轻轻答应了一声,同时看了看站在面前的弗罗霞,等她发话。弗罗霞一面擦着额上的汗水,一面从上到下打量着他,好像要估量一下他能干什么活似的,然后挽起从胳膊肘上滑下来的一只袖子,用非常悦耳的、响亮的声音说:“小朋友,你的活不难,就是一清早把这口锅烧开,一天别断了开水。当然,柴也要你自己劈。还有这两个大茶炉,也是你的活。再有,活紧的时候,你也得擦擦刀叉,倒倒脏水。  小朋友,活不少,够你出几身汗的。”她说的是科斯特罗马方言,总是把“a”音发得很重。保尔听到这一口乡音,看到她那红扑扑的脸和翘起的小鼻子,不禁有点高兴起来。  “看样子这位大婶还不错。”他心里这样想,便鼓起勇气问弗罗霞:“那我现在干些什么呢,大婶?”  他说到这里,洗刷间的女工们一阵哈哈大笑,淹没了他的话,他愣住了。  “哈哈哈!……弗罗霞这回捡了个大侄子……”  “哈哈!……”弗罗霞本人笑得比谁都厉害。  因为屋里全是蒸汽,保尔没有看清弗罗霞的脸,其实她只有十八岁。  保尔感到很难为情,便转身同那个男孩:“我现在该干什么呢?”  男孩只是嬉皮笑脸地回答:“还是问你大婶去吧,她会统统告诉你的,我在这儿是临时帮忙。”说完,转身朝厨房跑去。  这时保尔听见一个上了年纪的女工说:“过来帮着擦叉子吧。你们笑什么?这孩子说什么好笑的啦?给,拿着,”她递给保尔一条毛巾。“一头用牙咬住,一头用手拉紧。再把叉齿在上头来回蹭,要蹭得干干净净,一点脏东西也没有才成。咱们这儿对这种事挺认真。那些老爷们很挑剔,总是翻过来覆过去,看了又看,只要叉子上有一点脏东西,咱们可就倒霉了,老板娘马上会把你撵出去。”  “什么老板娘?”保尔不解地问,“雇我的老板不是男的吗?”  那个女工笑了起来:“孩子,我们这儿的老板是摆设,他是个草包。什么都是他老婆说了算。她今天不在,你干几天就知道了。”  洗刷间的门打开了,三个堂倌,每人捧着一大摞脏家什,走了进来。  其中有个宽肩膀、斜眼、四方大脸的堂倌说:“加紧点干哪,十二点的车眼看就要到了,你们还这么磨磨蹭蹭的。”  他看见了保尔,就问:“这是谁?”  “新来的。”弗罗霞回答。  “哦,新来的。”他说。“那好吧,”他一只手使劲按住保尔的肩膀,把他推到两个大茶炉跟前,说:“这两个大茶炉你得烧好,什么时候要水都得有,可是你看,现在一个已经灭了,另一个也快没火星了。今天饶了你,要是明天再这样,就叫你吃耳刮子,明白吗?”  保尔一句话也没有说,便烧起茶炉来。  保尔的劳动生涯就这样开始了。他是第一天上工,干活还从来没有这样卖过力气。他知道,这个地方跟家里不一样,在家里可以不听母亲的话,这里可不行。斜眼说得明白,要是不听话,就得吃耳刮子。  保尔脱下一只靴子,套在炉筒上,鼓起风来,能盛四桶水的大肚子茶炉立即冒出了火星。他一会儿提起脏水桶,飞快跑到外面,把脏水倒进坑里;一会儿给烧水锅添上劈柴,一会儿把湿毛巾搭在烧开的茶炉上烘干。总之,叫他干的活他都干了。直到深夜,保尔才拖着疲乏的身子,走到下面厨房去。有个上了年纪的女工,名叫阿尼西娅的,望着他刚掩上的门,说:“瞧,这孩子像个疯子似的,干起活来不要命。一定是家里实在没办法,才打发来的。”  “是啊,挺好个小伙子,”弗罗霞说。“干起活来不用催。”  “过两天跑累了,就不这么干了,”卢莎反驳说。“一开头都很卖劲……”  保尔手脚不停地忙了一个通宵,累得筋疲力尽。早晨七点钟,一个长着胖圆脸、两只小眼睛显得流里流气的男孩来接班,保尔把两个烧开的茶炉交给了他。  这个男孩一看,什么都已经弄妥了,茶炉也烧开了,便把两手往口袋里一插,从咬紧的牙缝里挤出一口唾沫,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架势,斜着白不呲咧的眼睛看了看保尔,然后用一种不容争辩的腔调说:“喂,你这个饭桶,明天早上准六点来接班。”  “干吗六点?”保尔问。“不是七点换班吗?”  “谁乐意七点,谁就七点好了,你得六点来。要是再罗嗦,我立马叫你脑瓜上长个大疙疸。你这小子也不寻思寻思,才来就摆臭架子。”  那些刚交了班的女工都挺有兴趣地听着两个孩子的对话。那个男孩的无赖腔调和挑衅态度激怒了保尔。他朝男孩逼近一步,本来想狠狠揍他一顿,但是又怕头一天上工就给开除,才忍住了。他铁青着脸说:“你老实点,别吓唬人,搬起石头砸自己脚。明天我就七点来,要说打架,我可不在乎你,你想试试,那就请吧!”  对手朝开水锅倒退了一步,吃惊地瞧着怒气冲冲的保尔。  他没有料到会碰这么大的钉子,有点不知所措了。  “好,咱们走着瞧吧。”他含含糊糊地说。  头一天总算平安无事地过去了。保尔走在回家的路上,感到自己已经是一个用诚实的劳动挣得了休息的人。现在他也工作了,谁也不能再说他吃闲饭了。  早晨的太阳从锯木厂高大的厂房后面懒洋洋地升起来。  保尔家的小房子很快就要到了。瞧,就在眼前了,列辛斯基庄园的后身就是。  “妈大概起来了,我呢,才下工回家。”保尔想到这里,一边吹着口哨,一边加快了脚步。“学校把我赶出来,倒也不坏,反正那个该死的神甫不会让你安生,现在我真想吐他一脸唾沫。”保尔这样思量着,已经到了家门口。他推开小院门的时候,又想起来:“对,还有那个黄毛小子,一定得对准他的狗脸狠揍一顿。要不是怕给撵出来,我恨不得立时就揍他。早晚要叫他尝尝我拳头的厉害。”  母亲正在院子里忙着烧茶炊,一看见儿子回来,就慌忙问他:“怎么样?”  “挺好。”保尔回答。  母亲好像有什么事要关照他一下,可是他已经明白了。从敞开的窗户里,他看到了阿尔焦姆哥哥宽大的后背。  “怎么,阿尔焦姆回来了?”他忐忑不安地问。  “昨天回来的,这回留在家里不走了,就在机车库干活。”  保尔迟疑不决地打开了房门。  身材魁梧的阿尔焦姆坐在桌子旁边,背朝着保尔。他扭过头来,看着弟弟,又黑又浓的眉毛下面射出两道严厉的目光。  “啊,撒烟末的英雄回来了?好,你可真行!”  保尔预感到,哥哥回家后的这场谈话,对他准没个好。  “阿尔焦姆已经都知道了。”保尔心里想。“这回说不定要挨骂,也许要挨一顿揍。”  保尔有点怕阿尔焦姆。  但是,阿尔焦姆并没有打他的意思。他坐在凳子上,两只胳膊支着桌子,目不转睛地望着保尔,说不清是嘲弄还是蔑视。  “这么说,你已经大学毕业,各门学问都学到手了,现在倒起脏水来了?”阿尔焦姆说。  保尔两眼盯着一块破地板,专心地琢磨着一个冒出来的钉子头。可是阿尔焦姆却从桌旁站起来,到厨房去了。  “看样子不会挨揍了。”保尔松了一口气。  喝茶的时候,阿尔焦姆平心静气地详细询问了保尔班上发生的事情。  保尔一五一十地讲了一遍。  “你现在就这样胡闹,往后怎么得了啊。”母亲伤心地说。  “唉,可拿他怎么办呢?他这个样子究竟像谁呢?我的上帝,这孩子多叫我操心哪!”母亲诉苦说。  阿尔焦姆推开空茶杯,对保尔说:“好吧,弟弟。过去的事就算了,往后你可得小心,干活别耍花招,该干的都干好;要是再从那儿给撵出来,我就要你的好看,叫你脱一层皮。这点你要记住。妈已经够操心的了。你这个鬼东西,到哪儿都惹事,到哪儿都得闯点祸。现在该闹够了吧。等你干上一年,我再求人让你到机车库去当学徒,老是给人倒脏水,能有什么出息?还是得学一门手艺。现在你年纪还小,再过一年我求求人看,机车库也许能收你。我已经转到这儿来了,往后就在这儿干活。妈再也不去伺候人了。见到什么样的混蛋都弯腰,也弯够了。可是保尔,你自己得争气,要好好做人。”  他站起来,挺直高大的身躯,把搭在椅背上的上衣穿上,然后关照母亲说:“我出去个把钟头,办点事。”说完,一弯腰,跨出了房门。他走到院子里,从窗前经过的时候,又说:“我给你带来一双靴子和一把小刀,妈会拿给你的。”  ……

图书封面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像保尔一样,像书里面哥的留言一样,真心的生活,真心的祝福,我相信,我的未来会幸福的;哥,我也祝福你,幸福。
  •     从一个淘气的学生到有着钢铁毅力的青年,保尔完成了一个时代赋予他的任务。他总是那样的积极乐观,从不畏惧困难,在一些黑暗的社会面前总是用于指出,其号召力的性格成为了身边无数人的榜样,非常幸运自己在这个时候读了这本书,保尔在最会似乎是一个华丽的转身,在病重期间任然坚持写作,用另外一种方式来奋斗。
  •     过年了,我把自己的书柜“整理”了一下,那乱七八糟的书啊,该保留的保留,该卖钱的卖钱。当把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小说翻出来的时候,一本封面破烂不堪的小说进入我的眼帘。那是前苏联作家尼·奥斯特洛夫斯基著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买这部小说时,只是个中学生;那时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推出了一个新节目叫《佳片有约》,头一期就播放了前苏联70年代的影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影片结尾还有影评人点评。当影片播出时,我立刻就被电影情节深深地吸引住了,第二天就到书店去买了这本小说,虽然小说远比电影要冗长,复杂,故事情节也有很多不同,但我还是一口气把他读完。后来,央视版的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一套播放,全国掀起起了“保尔热”,我的那本书顿时成为抢手货,在同学之间借来借去,我颇有点洋洋自得的感觉。小说的作者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乌克兰沃伦省的奥斯特罗什县的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11岁便开始当童工。1919年加入共青团,随即参加国内战争。1923年到1924年担任乌克兰边境地区共青团的领导工作,1924年加入共产党,1927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引病瘫痪,卧病在床,他的双目开始失明,他决意通过文学作品,来展现自己所处时代的面貌和个人的生活体验。他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是这样完成的。现如今,几年过去了,翻起这本小说,读起来感受大有不同。众所周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很大篇幅是描写乌克兰在1917年十月革命前后,从乌克兰独立,革命,到加盟苏联这一段历史;其中有很多笔墨描写了苏联红军与乌克兰民主主义者彼特留拉“匪帮”和波苏战争这一历史背景。下面简单叙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所反映的乌克兰内战和波苏战争背景: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乌克兰民族爱国团体于1917年3月7日成立“乌克兰社会团体联合拉达”(“拉达”为乌克兰语,“会议”、“议会”、“代表大会”之意,俄语则为“苏维埃”)。中央拉达推举著名历史学家格鲁舍夫斯基为主席。格鲁舍夫斯基曾因反对大俄罗斯沙文主义而被沙俄政府强制留居莫斯科。起初,乌克兰中央拉达与俄临时政府于7月16日双方并相互承认,但是8月17日,改组后的俄临时政府推翻了7月间达成的协议,不承认乌克兰总书记处的合法性。中央拉达起初拥护布尔什维克,但不久又宣布乌克兰自治,十月革命之后,11月20日乌克兰中央拉达宣布乌克兰独立,成立乌克兰人民共和国。12月17日,俄国人民委员会向乌克兰中央拉达发出“最后通牒”:一方面承认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另一方面却要求它服从苏俄政权管辖。这样荒唐的通牒,乌克兰中央拉达当然不会响应。由于乌克兰中央拉达成员多半是民族主义者和资产阶级,支持布尔什维克的乌克兰工人和士兵代表“苏维埃”通过了把基辅政权交给彼得格勒军事委员会的决议。12月24日,在苏俄的支持下,他们在哈尔科夫召开了第一次全乌苏维埃代表大会,大会宣布乌克兰为苏维埃共和国,与中央拉达抗衡,至此,乌克兰分裂,内战爆发;在苏共的帮助下乌克兰各地不断起义,中央拉达无法镇压住起义,就只好同德国媾和,签订的《布列斯特-立陶宛协议》,以提供粮食和农副产品为代价,换取德国派遣45万军队进入乌克兰,帮助镇压,抵抗苏俄武装。这一招纯粹是引狼入室,没想到德国人和苏俄都无力把战争支持下去,在1918年3月,苏德双方妥协,签订了《布列斯特合约》,苏俄放弃波兰,芬兰,乌克兰,爱沙尼亚,土耳其一大片约1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主权。1918年4月,德国占领军解散了中央拉达,并建立由哥萨克人斯科罗帕茨基为首领的政权。斯科罗帕茨基主张乌克兰文化复兴,原达拉中央成员西蒙·彼得留拉(就是小说中那白匪头子)也参与其中。1918年秋,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11月13日,俄国废除了《布列斯特和约》,开始收回失去的领土。11月28日,乌克兰布尔什维克的支持者组成了临时工农政府,1919年1月29日,乌克兰临时工农政府被改组成为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另一方面,乌克兰民族主义政党在1918年11月14日,成立了民族主义的执政内阁,12月14日执政内阁部队在彼得留拉率领下进驻基辅,推翻斯科罗帕茨基政权。次年2月彼得留拉就任执政内阁首脑。与此同时,原奥属波兰城市利沃夫发生乌克兰人起义。起义军领袖维克多夫斯基宣布成立“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定都利沃夫,并声称对整个东加里西亚地区拥有主权。而由波兰共和国支持的反对乌克兰人起义也由此爆发,起义的波兰人宣布脱离“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西蒙·彼得留拉将军率领乌克兰军进入西乌克兰,与波兰军队战斗,由此引发了波乌战争;这也是波苏战争爆发的导火索。自波兰共和国成立以来,约瑟夫·毕苏斯基一直想收复被俄罗斯1772年掠夺的土地,此次战争正好提供了机会,把整个乌克兰和立陶宛重归版图,但毕苏斯基的波兰军和彼得留拉的乌克兰军混战的同时,苏俄红军也来了。由于面临苏俄红军的进攻,彼得留拉与波兰人签订了停火协议,在毕苏斯基看来,布尔什维克只是个纸老虎,不堪一击,而彼得留拉,这个乌克兰的民族主义者却能顽强抵抗,虽然彼此是敌人,但同是反共反俄人士,却加深了“亲近”。1919年11月21日,巴黎和会最高委员会确认波兰对东加里西亚拥有25年的行使主权,1920年4月21日,毕苏斯基和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的西蒙·彼得留拉签署波乌联盟条约。毕苏斯基答应帮助彼得留拉“保卫”基辅,赶走俄国人,以此换取彼得留拉承认兹布鲁奇河为乌波边界。4月25日,波兰和乌克兰两国军队在毕苏斯基的统帅下,向苏维埃俄国发动了进攻,史称波苏战争。1920年8月苏俄红军兵败华沙城下,以苏俄兵败而告终,在此战争中,波军损失5万人,苏俄红军损失15万人,但双方已无法把战争持续下去,1921年3月18日,波兰与苏俄在里加正式签订《波兰与俄罗斯和乌克兰和平条约》,即《里加条约》。波兰获得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的领土,而苏俄则在1922年获取到了乌克兰苏维埃的加盟。现在,从当今乌克兰人的角度来看,无论是苏俄也罢,还是波兰也罢,其实都是乌克兰的瓜分者,而彼得留拉才是乌克兰的英雄,只不过他太相信波兰人了,后来兵败,遭到了波兰人扣留,以至于他流亡海外。历史中的彼得留拉并非小说中说得那么坏,至少他是个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彼得留拉一生追求的是乌克兰的独立,十月革命后,他成为乌克兰中央拉达总书记处下属“保卫乌克兰特别委员会”三位领导人之一。他反对德国和波兰的侵略,又反对苏俄对乌克兰的野心。其实苏联人最擅长的把戏就是“革命输出”,支持别国,特别是在邻国搞苏维埃政权,然后堂儿皇之把别的国家以“加盟”的形式,纳入自己的版图。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暗暗透露出这种思想:“同波兰白军的战争结束了。红军几乎已经打到华沙城下,只是因为远离后方基地,得不到人力和物力的补充,没能攻破波军的最后防线,就撤了回来。波兰人把红军的这次撤退叫做“维斯瓦河上的奇迹”。这样一来,地主老爷的白色波兰又存在下来了,建立波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理想暂时没有能够实现。到处是血迹的国家需要休息一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北京燕山出版社 196页]我由此想到了在二战后,斯大林对苏维埃大家庭的模式更是情有独衷,斯大林希望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合并,罗马利亚和匈牙利合并,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合并,然后这合并了的三个国家再“自愿”加入苏维埃大家庭;但这回并没重蹈波罗的海三国的覆辙,铁托与斯大林的率先决裂,打乱了这个进程,使斯大林的“巴尔干联邦”计划胎死腹中。从波罗的海三国乃至芬兰,伊朗北部,中国的新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遭遇上看,苏联的那套大家庭的模式比沙俄更具有“侵略性”。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小说中,还大量描写了彼得留拉匪帮屠杀犹太人的情况,其中那戈卢勃上校和帕夫柳克的罪行令人可憎,但实际情况是除了彼得留拉匪帮,波兰白军外,苏俄红军哥萨克骑兵也有屠犹的情况,而且不是红军哥萨克的个别情况,在另一本苏联文学,伊萨克·巴别克的《骑兵军》中,作者把哥萨克对犹太人的仇恨描写得淋漓尽致,也把红军哥萨克的嗜血的野性真实地反映出来。无论是苏俄哥萨克的红色骑兵,还是争取独立的“乌克兰人民军”,都从没有停止对犹太人的暴行和杀戮。“我被分派在一个艳闻四播的红发寡妇家住。我一安顿好,便梳洗一下上街了。路灯柱子上挂着告示,说是师政治委员维诺格拉多夫今晚将做报告,传达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精神。在我窗前,有几名哥萨克正以间谍罪处死一名白发苍苍的犹太老人。那老人突然尖叫一声,挣脱了开来。说时迟,那时快,机枪队的一名鬈发的小伙子揪过老头的脑袋,夹到胳肢窝里。犹太老头不再吱声,两条腿劈了开来。鬈毛用右手抽出匕首,轻手轻脚地杀死了老头,不让血溅出来。事毕,他敲了敲一扇紧闭着的窗。“要是谁有兴趣,”他说,“就出来收尸吧。这个自由是有的……”[《骑兵军》人民文学出版社 小城别列斯捷奇科]巴别克这样的描写,惹恼了第一骑兵军的军长布琼尼,布琼尼指责巴别尔诬蔑纪律严明的红军,把他们描写成一群彻头彻尾的“马赫诺匪帮”。在高尔基的保护下,巴别克安稳地过了几年,但高尔基死后,巴别克失去了保护人,于1939年5月15日被捕,以间谍和颠覆国家的罪名,在1940年1月被秘密处决,就像《骑兵军》中描述的哥萨克以间谍罪处死那个犹太老人一样,被干掉了。(巴别克也是个犹太人,当初他隐瞒了犹太人的身份以随军记者的名义去体验苏波战争,写下了这部《骑兵军》)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小说中,红军战士安德罗修克说过一个故事:苏联红军的三个侦察兵强奸了波兰妇女,结果全被连长枪毙了。保尔也曾说过虐待波兰白军俘虏,是要被枪毙的。但实际上在波苏战争中,苏俄红军,特别是红军哥萨克骑兵杀人如麻,嗜血如命在当时是最臭名昭著的。在1920年6月在波兰小城Berdyczow,红军哥萨克骑兵把600多名波兰伤兵和修女关在一起,活活烧死。在波兰人眼里,苏俄红军并不是俄国人所宣传那样,把波兰贫苦人民从罪恶的资产阶级手中解放出来的“解放者”,而是地地道道的侵略者,在苏俄红军从波兰撤退途中,如果有某一战士或伤病员落了单,往往会招到波兰人棍棒的“招呼”,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做出这种事的大部分人不是什么地主白匪,资产阶级残余,而是苏俄红军所要“解放”的波兰农民。苏军将领托多尔斯基曾在日记中气愤的写道:“波兰农民的觉悟是如此之低,他们的脑筋竟然被狭隘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所填满,向阶级兄弟舞枪弄棒。”在《钢铁》一书中作者描述苏俄红军兵败是由于“因为远离后方基地,得不到人力和物力的补充。”从另一个侧面上讲也反映了苏俄红军无法从波兰农民那里弄到多少粮食。波苏战争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骑兵作战”,几乎在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上找不到影子的战争,却被西方历史学家赋予了“欧洲保卫战”的头衔,有重大的历史政治意义,在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看来,如果波兰被苏俄占领,那么中欧的德国,匈牙利,捷克将会不保,整个欧洲将会陷入多米诺骨牌效应,整个欧洲将会淹没在红色的革命浪潮之中,而毕苏斯基则是保住了欧洲文明免遭赤色浪潮吞没的英雄。“妈妈,我发过誓,只要全世界的资产阶级还没消灭光,我就不找姑娘谈情说爱。什么,你说要等很久?不,妈妈,资产阶级的日子长不了啦……一个人民大众的共和国就要建立起来,将来你们这些劳动了一辈子的老头老太太,都送到意大利去养老。那个国家可暖和了,就在海边上。那儿根本没有冬天,妈妈。我们把你们安顿在资本家住过的宫殿里,让你们在温暖的阳光底下晒晒老骨头。我们再到美洲去消灭资产阶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北京燕山出版社 273页]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小说中保尔的这段话透露当时的布尔什维克普遍有种世界革命成功的理论,上至列宁,下至普通党员都有种无比的自信,坚信能在不长的时间“解放全人类”,不但能解放欧洲,大西洋彼岸美洲也不例外。而波苏战争的失败对于苏俄也是冲击巨大的,苏俄的输出革命遭到了惨败使列宁认识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想要一下子使世界变成社会主义,完全是不可能的事;与其不顾一切地搞输出革命,倒不如先消灭盘据境内的反革命匪帮,回归到本国的建设上来,完成本国的工业化,使国力强盛,与西方国家暂且妥协,改变成天宣传推翻资本主义国家的口号,使国与国之间外交正常化,打破西方封锁再说。这一转变引起了西方金融集团在俄国获得经济利益的希望,于是美国的赈灾粮食与大量的资金投资纷至沓来。在苏联时期,乌克兰在苏联的领导下得到一定的发展,农业发达的乌克兰一直是苏联的“粮仓”,但在苏联建立初期,由于领导人推行强制征粮政策和强行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乌克兰出现大饥荒。上世纪30年代,乌克兰又成了“大清洗”的重灾区,大批乌克兰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监禁和枪决,还有大批乌克兰民众被迫迁往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这些都让俄乌两族之间的裂痕不断扩大。以至于到了二战的时候,德军入侵,而相当多的乌克兰妇女拿出了自家的农产品欢迎德军的到来,把纳粹德军当成民族的“解放者”,这不能说不让人感到悲哀。另外苏联极力干预和阻挠乌克兰人对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研究,采取了一种偏激和压迫的手段来消除乌克兰的文化特性,这样大大伤害了乌克兰人的民族感情。中国华东师范大学赵云中教授在他的著作《乌克兰:沉重的历史脚步》中叙述道:“自20世纪20年代末起,苏联在文化和科学领域开展了反对“敌对意识形态”的斗争。乌克兰史学被贴上“民族主义”的标签,其代表人物被打成“民族沙文主义者”。这类意识形态的整肃,在随后的数十年中反复进行,许多乌克兰史学家受到谴责,罪名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实际上就指民族分裂主义。依靠政治高压建立了官方的乌克兰史学,一些献媚的著作被奉为金科玉律,不容争辩和非议。这些官方的口径几乎一字不差地从一本书搬到另一本书。于是,在乌克兰历史书籍中只有一种声音,重复着曲意逢迎政治需要的一模一样的词句,一切都以对待俄罗斯的态度为评价标准。”有恶因就有恶果,在1991年12月1日,乌克兰举行全民公决中,3700多万乌克兰选民,83%的人参加投票,结果90%以上的人赞成乌克兰脱离苏联,成立独立的国家,绝大多数乌克兰人对苏联没有丝毫的眷恋。我认为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这本小说还是要把文学和历史一分为二来看。其实抛开历史争议和意识形态,客观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这本书的确能使读者热爱生活,是部励志向上,鼓舞人心的作品。但现在乌克兰已是独立的主权国家了,苏联也不存在了,中国人对乌克兰的历史了解太少了,许多乌克兰人很恼火中国人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小说的热情崇拜。本人喜好俄罗斯和苏联文学远胜过英美文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骑兵军》都是我喜欢的,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钢铁》虽然与我所知的历史有差异,但他在书中表露的那种情感和精神是真实的,他的品格是崇高的,是令人尊敬的。至于伊萨克·巴别克,这个犹太天才作家,他的《骑兵军》在中国的影响虽然比不上《钢铁》,但这本禁而不绝的《骑兵军》以他的新颖独特,震撼人心的真实性更值得让人细细品位。如果说尼·奥斯特洛夫的早死是历史的遗憾的话;那么伊萨克·巴别克被冤杀则是历史的悲剧。“我是无辜的,我从未做过间谍......我只请求一件事,让我完成我的作品。”这是巴别克被枪决前,他最后的陈述。

精彩短评 (总计88条)

  •     读了三遍,最难的是记名字
  •     把小小的我看!哭!
  •     当时看哭了。
  •     终于可以看看这本书啦
  •     世界名著应该不错,我还没看呢
  •     书页有破损。书面不大整洁。
  •     初中度过一部分,没有耐心看完。喜欢冬妮娅!车站故人相遇的情节最为感动。
  •     只是名著
  •     小学在最靠近家的那家新华书店买的,现在回想起还是会热泪盈眶,。
  •     小学的回忆。说实话,太小了,看不懂
  •     这个商品不错,经典之作
  •     小时候看了一遍又一遍,名著启蒙读物
  •     影响几代人的一本好书,我八岁的女儿几天前就吵着让我给她买,很喜欢,买回来后就急着读呢。很喜欢女儿这样。希望对她能够有好的启迪吧。
  •     理想的发起
  •     还没有来得及看,但是这本书一定不会选错。
  •     保尔的一生,从无赖到心怀梦想的军人。狠励志,不错
  •     初中时期看过的第一本外国名著,印象最深的还是“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     这是一本值得学生反复咀嚼的书
  •     好好好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或许是年代太过于久远,无法理解保尔的那种奉献精神,整部书读完后,除了认为他受了很多苦,不认为他有多么的伟大,或许他的内心很充实吧,但还是无法赞同。
  •     值得一读,给孩子看的
  •     “岔道口上并排站着两个亲切熟悉的身影:高大的阿尔焦姆和苗条娇小的冬妮亚。”印象最深的是少女冬妮亚。
  •     这本书真的不错,看了对人有很多的帮助。
  •     老师指定让买的书。
  •     初中时的读物,到了现在,整个社会的思潮已完全改变了,对其的评价也越来越低。
  •     这个书不错,帮同事买的
  •     孩子的课内读物,孩子很喜欢
  •     挺厚、挺好的
  •     时隔20年重读,感觉完全不同了。#从小就左#
  •     童年的泡沫破裂,冬妮娅不再是我的初恋
  •     不过尔尔。
  •     主角是干嘛来着的???
  •      虽然有些东西不客观,但保尔的这种精神值得俺们学习。坚强的男人哈!
  •     说来惭愧,这本书还是在监狱里面读到的,也就是从那以后,保尔·柯察金这个名字和他钢铁的意志,使我至今没忘。后来我很感激那段在监狱里的时光,虽然失去自由,但也重新认识了自己,只记得读了好多书,做了好多摘抄。
  •     居然有这个版本!哇哈哈!冬妮娅特别漂亮!
  •     小学生的课外读物,儿子喜欢
  •     不错的书,孩子们应该看看
  •     质量不错,快递超快。
  •     大多数国人听过却未看过的一本意识形态很重的书,不过在青少年时期看的话应该算是本励志小说了吧。
  •     小时候不怎么看书,这貌似是看的第一本吧,唉,往事不堪回首
  •     初中时候看的
  •     比较励志的一本书
  •     经典的好书一本。。。。
  •     很值得去看!书的质量也还不错
  •     记得小学时候因为什么原因来着,同学中流行过读这本书,然后好多人都把那句名言当做了座右铭,那时候没有读,因为在读自己喜欢的军事书。最近忽然想把之前被疯狂推荐的一些书看了,其中就包含了这本。我原本以为那句名言要反复出现,可实际上我记得只出现了一次。现在想想觉得非常可笑,小学生怎么可能理解什么是“全人类的解放运动”呢,现在的大人也未必能有几个有明确想法的。如果不了解十月革命和共产党历史背景,很难理解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以现在的价值观念来看有些其实是有些扭曲的,小孩子知道托派到底是怎么回事吗?为什么他们为之奋斗的国家解体了?还有小小年纪就跟白富美乱搞,不怕教坏青春期的小孩子吗?
  •     读的第一本名著,把自己代入了
  •     当初读寄宿学校没有什么消遣方式,读书就成了唯一的消遣,直到现在印象依然深刻,信仰的力量。
  •     孩子读了,很受感动。
  •     这是一本值得学生反复咀嚼的书,尤其保尔那种坚强不屈的精神。
  •     把最好的年纪献给了革命事业。
  •     字体有些小
  •     童年的记忆啊
  •     印刷质量挺好,经典名著,励志小说,适合中学生阅读。
  •     小孩嚷着要买这本书,内容不错,觉得字太小了一点。
  •     看了好几遍了,很多人都说这本书是很好的励志枕边书,每天睡觉之前看一点,对自己的勉励,原来一本搬家的时候丢了,重新买来一本。推荐大家看,尤其给孩子看更好,我就是上初中的时候喜欢上看他的
  •     人一定要有信仰
  •     作为一个资源稀缺的农村娃,偶的此书,拜读N遍,初中时候偶然读过几遍,不太懂,只记得故事情节,没有觉悟~
  •     帮同事孩子购买的,据说比书店省不少钱,当当确实是个不错的平台,感觉比淘宝给力
  •     红色经典,百读不厌
  •     一本我从小就知道的名著,让孩子读读有好处。
  •     为了革命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到底好不好?
  •     脍炙人口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     给外甥女买的,书很好,是正品
  •     可以不列人物表的文学作品!
  •     洗脑的教材,欺骗的样板。
  •     小学的回忆
  •     孩子非常喜欢 所以买了
  •     给儿子买来做课外读物的,孩子兴趣还挺大
  •     小时候看的,印象最深的就是保尔和冬丽娅在铁轨上重逢的场景,雪白的冬丽娅…白色总给人一种脆弱的感觉…我当时一定伤心死了
  •     抱歉。。。我真的不能认为这部小说是一部名著。
  •     名著来着,没看
  •     名字不错,故事无聊到爆!
  •     小学读物 当年在暗恋一个男孩子的我特别理解冬妮娅的感受啊 美好纯洁的少年时光
  •     很小时候在表哥家拿过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但是好像一直在第一章徘徊。知道2017年1月才花力气看完了。感觉甚是无聊,也许小时候对政治异常感兴趣的我会喜欢这些斗争的情节吧。一心投入工作为此命都可以不要,对我而言也太过激进,保尔很热血,但我觉得这并不能算适合当下社会。但是读完此书,完成了小时候的又一个未完成的愿望,还是很有成就感。
  •     从小学就每每被老师提及的一本小说,真正的革命者,拥有平常人难以想象的坚毅。
  •     哈哈,找到你了
  •     额……很是不聪明的叙述。
  •     不错,这商品
  •     当人的生命融入历史,青春就不会随肉体的衰败而消逝。当人的生活与全人类的幸福联系在一起,个人的不幸就无法击垮他。就像水滴回到了大海,就像尘土回归了大地。找到了一个永远温暖的家,死亡已不再是尽头,还有什么事情可令他害怕的呢?
  •     曾经的记忆啊!
  •     我好讨厌现在我们那个思想不能更红色的语文老师.....竟然还要写这本书的书评.......这是我最讨厌的名著之一了好嘛
  •     很好的一本书,自己在读书时就看过这本书,现在买来儿子看,儿子很喜欢,物流很给力。
  •     儿子十岁,非常喜欢,我们是当当的老客户。
  •     投身于革命,不灭之火燃烧青春无悔。没有精神,没有信仰,就等于活死人。保尔~仿佛看到中国50~80年代人的那种忘我精神。
  •     这是我上初三时看的,当时真心喜欢冬妮亚,但是上课讲的都是冬妮亚不好,挺无奈的。
  •     读过的第一本大部头
  •     不能平平庸庸过一生
  •     同样,也是老师要求读的,除了那段话,其他并无特别的感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