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世界名著 > 双城记

出版社:中国对外翻译
出版日期:2010-5
ISBN:9787500124405
作者:狄更斯
页数:355页

作者简介

《中译经典文库•世界文学名著:双城记(全译本)》深刻描写18世纪封建制度下日渐腐败的欧洲贵族,鲜明地将贵族长期残害百姓、草营人命的恶行公诸于世。狄更斯生动地刻画出平民百姓受苦受难的悲惨生活。人民生活在困苦无助、饥寒交迫、贫病连连、受尽欺压的困境中,他们心中郁积了对贵族的刻骨深仇,终于引发了推翻政权、争取自由的法国大革命。在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里,英、法两国的关系更加紧张,频繁来往英法两国的人们,常常被怀疑为通风报信的间谍。巴黎最贫困的圣·安东尼区里,汇集了许多穷苦的人民。酒店成为农民“雅客”的大本营。人民暗中商讨对策、招兵买马,进行着推翻政府的计划。残暴的埃夫勒蒙德兄弟,以胡作非为、凌虐百姓而臭名昭著。身为埃夫勒蒙德家族的查尔斯背负着家族的历史罪名。查尔斯与西德尼拥有诸多相似之处,甚至爱上同一名女子,为了女主角露西的幸福,西德尼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精神恍惚的曼内特医生遭遇离奇,北塔105号暗藏玄机。《中译经典文库•世界文学名著:双城记(全译本)》深刻描绘了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以及为历史现实而牺牲的儿女情长。

书籍目录

译本序初版序主要人物表第一部 复活  第一章 时代  第二章 邮车  第三章 夜影  第四章 准备  第五章 酒店  第六章 鞋匠第二部 金线  第一章 五年以后  第二章 看热闹  第三章 失望  第四章 庆贺  第五章 胡狼  第六章 成百的人  第七章 侯爵老爷在城里  第八章 侯爵老爷在乡下  第九章 蛇发女怪的头  第十章 两个诺言  第十一章 一幅伙伴图  第十二章 知趣的人  第十三章 不知趣的人  第十四章 本分的生意人  第十五章 编织  第十六章 仍在编织  第十七章 一个夜晚  第十八章 九天九夜  第十九章 一条意见  第二十章 一个请求  第二十一章 回响的脚步声  第二十二章 大海仍在汹涌  第二十三章 起火了  第二十四章 吸往磁礁第三部 暴风雨的踪迹  第一章 秘密监禁  第二章 磨刀砂轮  第三章 阴影  第四章 在风暴中镇定自若  第五章 锯木工人  第六章 胜利  第七章 有人敲门  第八章 斗牌  第九章 定局  第十章 阴影的内容  第十一章 暮色苍苍  第十二章 夜色茫茫  第十三章 五十二个  第十四章 编织到头  第十五章 足音永逝国外评论选择作者年表

编辑推荐

《双城记》:中译经典文库·世界文学名著

前言

当我和我的孩子们、朋友们一起演出威尔基·柯林斯先生的剧本《冰海深处》时,我开始有了这个故事的主要构想。当时我就有一种强烈愿望,想要亲自把这种构想具体地表现出来;于是我刻意精心、兴趣盎然地在我的想象中勾画出了故事人物的经历和心境,而对于一个富于洞察力的读者来说,这一切都是必不可少的。故事在我的脑子中慢慢成熟,逐渐形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故事完全攫住了我的心;我深深体验到,本书中人物所做的事情和他们所受的苦难,全都好像我的亲身经历一般。凡是书中涉及(哪怕是略为涉及)大革命前及大革命期间法国人民状况的地方,材料均来自最可靠的目击者,如实予以引述。我的一个希望是增添一点大家都乐于接受的形象的东西,来加深大家对那个恐怖时代的了解。当然,像卡莱尔先生那本辉煌巨著中所包含的哲理,那是谁也不能奢望再增添什么的。

内容概要

作者:(英国)查尔斯·狄更斯 译者:宋兆霖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译本前言狄更斯是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包罗万象的社会图景,塑造出众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他的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为英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代表作《双城记》,一百多年来在全世界盛行不衰,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查尔斯·狄更斯于一八一二年二月七日出生于朴次茅斯市郊的波特西地区,一八一四年全家迁居伦敦。狄更斯十二岁便被迫辍学独立谋生,他只上过四年学,主要靠自学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文学素养。一八三三年,二十一岁的狄更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把他的第一篇以“博兹”署名的随笔《明斯先生和他的表弟》投进了信箱,结果一举成功,在同年的《月刊》十二期发表。此后他的作品不断刊出,到一八三六年二月,结集成两卷本的《博兹特写集》问世,其中有随笔、特写,也有短篇小说。同年三月,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开始在杂志上连载,这部小说使他一举成为最受大众欢迎的作家,从此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直至登上英国文学以至世界文学的峰巅。他一生勤奋,除刻苦写作外,还编辑杂志、组织剧团演出、登台朗读自己的作品,等等。繁重的劳动,家庭和社会上的烦恼,以及对改革现实的失望,损害了他的身心健康。一八七0年六月九日,正在写作长篇小说《德鲁德之谜》的狄更斯,因脑溢血猝然离世。六月十四日,他被安葬于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诗人之角”。   狄更斯在自己的三十多年创作生涯中,写了十五部长篇小说(其中《德鲁德之谜》未完成),许多中短篇小说,以及随笔、游记、时评、戏剧、诗歌等。他是一位以反映现实生活见长的作家,他的作品一贯表现出揭露和批判的锋芒,贯彻他惩恶扬善的人道主义精神,但从他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看,显然有一个变化发展、丰富完善的过程。    他的前期作品,如《匹克威克外传》、《奥利弗·特威斯特》、《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老古玩店》、《巴纳比·拉奇》等,触及社会都较肤浅,只是对贫富悬殊、道德堕落、摧残妇女儿童等社会不公和不良现象,进行温和的批判和善意的嘲讽,作品洋溢着充满幻想的乐观情绪,受苦的“小人物”最终往往赢得“仁爱”的有钱人的庇护,找到了幸福生活。而且均采用流浪汉小说的形式,结构显得松散冗长,有的完全是以主要人物串联起来的短篇故事。    狄更斯写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中期作品,和前期作品相比,创作思想显然有了变化,随着他对社会认识的加深,乐观的幻想已基本破除,“仁爱”的有钱人已不复多见,流浪汉小说的形式已被基本抛弃,这一时期的艺术特点是通过辛辣的讽刺和夸张手法,较深地揭示人物的本质和时代的特色。作品有《马丁·朱述尔维特》、《董贝父子》以及《圣诞颂歌》等。    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狄更斯创作的后期,在这个时期内,特别是五十年代前后和六十年代上半叶,他的创作成就达到了顶峰,他的思想上最深刻、艺术上最完整的作品,都是在这十多年中完成的。他先后写了《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小杜丽》、《双城记》、《远大前程》、《我们共同的朋友》等著名长篇和未及完成的《德鲁德之谜》。狄更斯后期作品的题材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全面地揭示了英国的社会面貌:议会政治的黑暗、统治机构的昏聩、金钱社会的罪恶、人民大众的贫穷。作品中乐观主义精神已被严肃、沉重、苦闷的心情和强烈的愤懑所代替,幽默和讽刺逐渐减少,感伤和象征相应增加,结构更加紧密,戏剧性有所加强。总之,这一时期的创作使狄更斯成为世界文坛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使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得以长盛不衰。    ……

章节摘录

看见他的语气和态度温和起来,女儿高兴地在他面前跪了下来,双手祈求似的放在他的胸前。“啊,先生,你以后自然会知道我的名字,会知道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父亲,以及为什么我对他们那悲惨凄苦的命运竟会一无所知。可是现在我不能告诉你,也不能在这儿告诉你。此时此地,我能对你说的只有:求你抚摸我,祝福我。吻我,吻我呀!哦!亲爱的,亲爱的!”他那头冰凉阴冷的白发和她的光辉灿烂的金发混在一起了,金发温暖,照亮了他的白头,仿佛是自由之光照遍了他的全身。“要是你在我的说话声中,听出——我不知道是不是这样,不过我希望是这样——要是你在我的说话声中,听出一种声音,和你从前听来如同美妙音乐的一种声音有相似之处,那就为这哭泣、为这哭泣吧!要是你在抚摸我的头发时,产生了某种感觉,使你回忆起年轻自由时依偎在你胸前一个可爱的头,那就为这哭泣、为这哭泣吧!要是我对你说我们会有一个家,我要尽我所能孝顺你,服侍你,从而在你那颗可怜的心痛苦得日渐枯萎时,使你回想起一个荒废已久的家,那就为这哭泣、为这哭泣吧!”她把他的脖子搂得更紧了,像摇孩子似的把他抱在怀中摇着。“要是我告诉你,最亲爱的亲人啊,你的苦难已到尽头,我特地到这儿来接你脱离苦海,到英国去过和平安宁的生活,从而不再使你想起你的有为之年已被糟蹋,想起对你这般毒辣的法兰西祖国,那就为这哭泣,为这哭泣吧!要是我告诉你我的名字,谁是我那还活着的父亲,谁是我那已死去的母亲,使你明白我为什么不得不跪在可敬的父亲面前,求他宽恕,由于我那可怜的母亲为了爱我,向我隐瞒了他受难的真情,所以我从未为他奔走,不曾为他彻夜不眠,通宵哭泣,那就为这哭泣,为这哭泣吧!为她哭泣,也为我哭泣吧!两位好心的先生啊,感谢上帝吧!我觉得他那圣洁的眼泪濡湿了我的脸颊,他的抽泣呜咽叩击着我的心房。啊,看呀!为我们感谢上帝,感谢上帝吧!”他倒在她怀里,脸埋在她胸前;此情此景,如此感人肺腑,他曾经经受的奇冤大难,如此令人不寒而栗,使得那两位在旁看着的人不由得掩住了脸。好大一阵子,阁楼里寂静无声,他那急剧起伏的胸膛和不断颤抖的躯体已经归于平静,这是暴风雨后必然到来的平静——这是人性的标记,那叫做“生命”的暴风雨,最后必将归于宁静和沉默——那两人走上前来,把父女俩从地上扶起。原来,那位父亲已经渐渐滑到地上,疲惫不堪、昏昏沉沉地躺在那儿。那位女儿也顺势躺下依偎着他,好让父亲的头枕在她的胳臂上;她的头发披散在他的身上,替他遮住了亮光。“要是不去惊动他,”当洛瑞先生连连擤了几次鼻涕,俯下身来看他们的时候,她做了个手势招呼他,“能立刻办好离开巴黎的手续,那样,就可以直接从这儿把他接走——”“这得好好考虑考虑,他经受得住这趟旅行吗?”洛瑞先生问道。“总比留在这个城里好,这里对他来说真是太可怕了。”“说得对,”德发日说道,他正跪着一面察看,一面倾听,“总比留在这儿好。不管怎么说,马奈特先生都是及早离开法国为好。要不要我去雇一辆马车和几匹驿马来?”“这是业务,”洛瑞先生说,他又恢复了他那有条不紊的态度,“要是有业务上的事要办,还是我去办为好。”“那你们就去吧,让我们留在这儿,”马奈特小姐催促说。“你们看,他已经很平静了,把他留给我照看,你们用不着担心。有什么好不放心的呢?最好把门锁上,免得有人来打扰,我准保你们回来时,会看到他像现在一样安静。不管怎么样,我都会好好照看他,一直等你们回来,然后我们就马上把他带走。”洛瑞先生和德发日都不大赞成这个办法,主张他们两人中留下一个。可是天快黑了,时间紧迫,不但要去找好马车,还得办妥旅行证件。最后,他俩只好匆匆忙忙分了分工,赶紧分头去办各项事情了。随后,夜幕渐渐降临,女儿把头枕在硬邦邦的地板上,紧靠在父亲身旁,守护着他。夜色愈来愈浓,他们俩都安安静静地躺着,直到一线灯光从墙缝中透了进来。

图书封面


 双城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小说的本质是虚构,虚构的基础是现实,历史是现实的尸体。《双城记》是小说,文学小说,是一个发生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故事story或是传说tale。历史真实地发生然后死去,而文字未死,于是从文字里又重筑起一个本已消逝的时代,以虚幻建构已逝的真实,是可为小说的意义。小说以类似上帝的言语述说,知晓一切于最初始,又不说破拆穿。故事在发生,循着命运乃至预想的路线发生,其实所有的情节都早在故事未叙前,人物的展示里都已说尽,而震撼依旧。所有不可思的,一步步向读者走来,最熟悉的也最不被熟虑的,一个时代沉淀在记忆里不曾泯灭。真到了炮火再次轰向巴士底的时刻,虚构的真实化作真实的虚构,只能一次次纵容一个虚假的时代眼睁睁任其狂乱燃烧,无可奈何作者对历史的玩弄。我们知道这是小说,书中是一个虚构的世界。真实的世界不会说话,也没有文字在哭诉在怒吼,一切都被容忍发生,哪管历史一次一次重复体验愚蠢的自相残杀。不会改变的,这个世界。它不会像小说里那样,轻易就有了美好结局,哪怕过程多么苦难,我们知道它会有美好结局的。现实不会,现实的过程苦难着,我们不会知道结局。给予结局,就是意义。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看完很震撼,感觉作者的笔充满了愤怒但是又依然热爱善良的人们! 当人们失去理智,热爱变成狂热,一切都失控了,法国大革命从教科书上冷冰冰的字眼变成了残忍的画面,一度不忍心看下去!其实每一个时代都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只是眼前把我们局限了。
  •     好看!!!
  •     和红与黑一起成了一部令人头疼的法革史
  •     值得一读的经典名著
  •     自由啊,多少罪恶是假你的名义干出来的。
  •     名著里最喜欢的一本,电子书看到一半就忍不住买了书,这版的翻译也很好。最喜欢卡顿处刑的一段,他用死亡换取希望,永远地成就了自己,每次看到结尾都会感受到无尽的平静和力量。
  •     同事在图书馆看过这本书,觉得写得不错,就让我帮着买。我想应该不错。
  •     总有人假借自由之名趁火打劫。
  •     特意找宋兆霖译本来看,虽然是同一个出版社的但封面比豆瓣页面的要好些。由自由之名转向暴力血腥的令人恐惧的描述还有那从一出场就让人喜爱的西德尼·卡顿,简洁的描述和丰富的人物、情节,真是一部动人的作品。通过近来阅读的两部作品彻底摆脱了以前对狄更斯愚蠢的偏见。
  •     名著就是名著,看了电视双城记,所以买了这本书再看一遍
  •     卡顿。不过这本翻译不是很出彩。
  •     印象最深的是革命殺人。。
  •     最后卡顿很出彩~~~
  •     哦 我看的是这本 里面还有错别字
  •     本书较《雾都孤儿》有很大进步。只是与那个时代的英国文学一样,语言略显繁复冗杂,但胜在逻辑感强。至于双城,我认为无非是希望与绝望,活跃与麻木,自由与专制都存于当时的法国与英国,故而称“双城记”。
  •     我将得到最安静最安静的休息
  •     中午看了豆瓣上的评论之后,非常激动的买了这本书。希望不会失望吧。~
  •     看完的时候没有意识到已经结尾了。他不大像一部爱情小说,更多的是反映社会的,巴士底狱被攻占的那段光环也被肢解了,只能说:原来是这样。
  •     叙述风格是典型的十九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味道,精致细腻(罗里吧嗦),作为一个当时的畅销作家,有意识的在连载过程中保留故事悬念是很重要的技巧,但当其成为名著后,提前剧透会让小说的魅力大打折扣。今天这个故事让人记住最多的,除了经典的开头和那个伟大的牺牲者卡顿,应该还有狄更斯对于法国大革命的态度。狄更斯对历史的思考绝对算不上深刻,在其思想深处起支配作用的,仍是文人共通的人道主义精神,血流成河的资产阶级革命与草菅人命的封建统治,不过是硬币的两面,对暴力与恐怖的谴责,或许也潜藏着一个英国人骨子里的优越感(但不要忘了,你们的国王也被送上了断头台)。但总的来说,小说里流露出的还是十九世纪的精神——尽管社会很糟糕,但在人的善良本性的驱动下,我们终将进入美好的天国。而这种乐观,在二十世纪几乎无法寻觅到一丝踪迹。
  •     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不可思议得完成了,不断重复着的排比大有不绕晕人不罢休的气势。所幸的事,没有放弃掉,不然就不会被卡顿的牺牲,马奈特医生的无私所感动,狄更斯笔下,如同露西这样众星拱月的姑娘,总是不缺的。
  •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     狄老先生一向擅长于幽默诙谐中反讽时政、赞扬人性之美。开始就把压抑庄重的气氛描述得惟妙惟肖、让人忍俊不禁,笑过之后,又不免唏嘘感慨!故事层层铺开、丝毫不乱,可谓大师,只是译成中文难免拗口生涩,而宋先生的译本堪称经典!
  •     卡顿
  •     经典名著,就说寄来时封皮摔的不太好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