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钟为谁而鸣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世界名著 > 丧钟为谁而鸣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8-1
ISBN:9787532739868
作者:(美)海明威
页数:426页

作者简介

海明威(1899-1961),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丧钟为谁而鸣》是他的主要作品之一。
美国青年罗伯特·乔丹志愿参加西班牙政府军,在敌后搞爆破活动。为配合反攻,他奉命和地方游击队联系,完成炸桥任务。在纷飞的战火中,他与被敌人糟蹋过的小姑娘玛丽亚堕入爱河,藉此抹平了玛丽亚心灵的创伤。在三天的时间里,罗伯特历经爱情与职责的冲突和生与死的考验,人性不断升华。在炸桥的撤退途中,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自己却被炮弹炸断了大腿,独自留下阻击敌人,最终为西班牙人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本书以其深沉的人道主力量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前言

  一九三六年初秋到一九三九年春的西班牙内战早已成为历史陈迹,今天已不大为人们所提及。然而它实际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线的序幕,是全世界进步力量和德意法西斯政权之间的第一次较量。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进步力量在这场斗争中失败了。以文学形式来反映这一页历史的作品为数不多,而今天尚被人推崇、广泛阅读的恐怕就只有这一部《丧钟为谁而鸣》了。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  一九二九年席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大恐慌,对经济落后的西班牙打击极为沉重。在强大的群众运动的推动下,共和党、社会党和一些资产阶级政党于一九三一年四月组成联合政府,建立了共和体制。当时工人阶级处于分裂状态,其中以推行温和的改良主义的社会党势力为最大,而无政府一工团主义也吸引了不少群众。年轻的共产党不得不在对这两股势力作不断斗争的情况下逐渐成长起来。  共和国初期,执政的社会党人和共和党人不能坚决贯彻最起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而逐渐被右派政党组织占了上风。一九三三年秋,右派政党在大选中获胜,新政府倒行逆施,工人以大规模的罢工和示威游行来回答,农民也展开了夺地运动。西班牙共产党纯洁了队伍,建立了以伊芭露丽等为首的战斗的领导班子,迅速壮大起来,在第二年十月各地工人总罢工及武装起义中起了骨干作用,但结果被政府的优势兵力所镇压,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一九三五年,人民阵线在法国大选中获胜,在这种形势的鼓舞之下,西班牙进步势力各派克服了分歧,团结起来组成人民阵线。共产党又转为公开活动,积极参加人民阵线的工作。一九三六年二月国会选举中,人民阵线获胜,在四百七十三席中得到了二百六十席,着手组成联合政府。共产党只得了十四席,因此总理和各部部长基本上由左派共和党人及社会党人担任,成分复杂,矛盾不少,这是导致最后失败的原因之一。  这时国内的反动势力不甘心于失败,阴谋叛乱。西班牙的军队一向掌握在贵族地主资本家的子弟之手,共和国成立后,仅仅要求他们宣誓对之效忠,没有改组。因此,佛朗哥将军于那年八月十四日在西属摩洛哥发动叛乱,立刻得到各地驻军及法西斯组织长枪党等右派集团的响应,很快就占领了西北部及西南部,使位于全国中央的首都马德里处于三面受敌的境地中。一开始形势就对共和政府不利。  西班牙的法西斯分子早就和纳粹德国和墨索里尼独裁政权勾勾搭搭,这时德意两国公然以飞机、大炮、坦克等军用物资源源不绝地支援佛朗哥,并派教官及军队参战,残酷地屠杀西班牙人民,激起了进步人类的公愤。但英法等国却对希特勒采取所谓的“绥靖”政策,害怕西班牙人民阵线的胜利会影响自己国内的政局,在“不干涉”政策的幌子下对西班牙实行可耻的封锁。以各国共产党人为中坚的工人阶级以及知识分子中的先进分子,纷纷以实际行动来声援西班牙人民,把共和政府的事业看作全体进步人类的事业。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有的志愿参加医疗队,抢救伤员,有的直接参加作战,如著名的国际纵队,在第一年冬季马德里保卫战中,和英雄的首都军民并肩作战,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有不少人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例如英国年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拉尔夫‘福克斯及克里斯托弗·考得威尔。其他在内战期间亲赴西班牙的知名人士有白求恩大夫、荷兰电影大师伊文斯、智利诗人聂鲁达、苏联作家爱伦堡等,而本书作者海明威也是非常活跃的一个。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在意大利北部前线经受战火洗礼并受了重伤的海明威,对西方文明的传统价值观念感到幻灭。战后,于二十年代初在巴黎从通讯记者成为专业作家,在第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1926年)中,形象地刻划了一些在精神和肉体上受到战争创伤的英美青年男女,浪迹巴黎、西班牙等地,在酒吧间、斗牛场等等场合寻找刺激及解脱。海明威就此被公认为这“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一九二九年出版的著名作品《永别了,武器》写主人公不堪忍受战争的残酷,毅然向武器告别,做了逃兵,和爱人逃到风光旖旎的瑞士,过着田园诗式的生活,但好景不常,爱人在难产中死亡,使主人公不得不向爱人的怀抱告别。作者表达了强烈的反战立场及对人生命运的绝望态度。  但是时代在前进。经济大恐慌激化了阶级矛盾。三十年代美国出现了无产阶级文学的高潮。不少有良心的作家通过思考,开始向左转。这时海明威早已回国,因不喜欢跟纽约等大都市的文艺界人士来往,定居在美国东南端佛罗里达州南端的基韦斯特岛,和古巴首都哈瓦那仅一水之隔。他出入于那一带海滨小酒店、码头等场所,经常和渔民打交道,观察社会众生相。他笔下的人物开始起变化,觉悟到“一个人单枪匹马是……什么也干不成的”(以基韦斯特岛和哈瓦那为背景的小说《有钱人和没钱人》中主人公亨利·摩根语),这反映了他本人当时的思想。  这时西班牙正面临着一场生死搏斗。海明威二十年代初任驻欧通讯记者时,就和西班牙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爱上了这片浪漫的土地和热情的人民,尤其爱上了斗牛赛。他在作品中歌颂这种在死亡面前无所畏惧的斗牛士,充分体现了他提倡的“硬汉子”精神:人终有一死,但不能死得窝囊,在紧急关头要保持尊严和体面。他精通西班牙语,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于一九三二年发表了关于斗牛和斗牛士的长篇专著《死在午后》。当法西斯魔爪企图扼杀西班牙人民的革命成果时,海明威挺身而出,写文章,作讲演,挞伐法西斯主义。他以记者身份于一九三七年初来到被围困中的马德里,借了钱买救护车支援共和国政府。他出入百花旅馆和盖洛德饭店,广泛接触政府军人士、国际纵队的军官、各国记者和普通的西班牙士兵。第二年,为影片《西班牙大地》撰写脚本并发表了他唯一的剧本,以马德里为背景的《第五纵队》。由于缺乏武器和粮食,加上内部敌对分子的破坏,政府军的防线于那年年底被叛军突破,一九三九年一月下旬不得不放弃东北部滨地中海的大城市巴塞罗那,二月底,英法即迫不及待地承认了佛朗哥政权,英雄城市马德里终于在三月底陷于敌手,人民阵线的政府就此被葬送了。  海明威这时在哈瓦那郊区“观景庄”别墅里开始埋头写作《丧钟为谁而鸣》。该书于第二年问世,得到批评界和读书界的一致好评。  这是海明威篇幅最大的一部小说,但全书情节局限于三天之内(一九三七年五月底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到星期二上午),写得紧凑非凡。那时候,由于三月中政府军在首都东北瓜达拉哈拉城附近大败意大利侵略军,首都已转危为安。戈尔兹将军这时正准备在首都西北向瓜达拉马山区叛军山上防线发动进攻,为了切断敌人的增援路线,派美国志愿人员罗伯特·乔丹到敌后深山中和游击队接上关系,等战斗一打响,炸毁一座铁桥。本书即从老向导安塞尔莫带乔丹到桥头哨所侦察写起,接着两人就向游击队的营地进发。老人唤来了小组头头巴勃罗,乔丹和他立刻进行了交锋,矛盾就一步步展开了。巴勃罗当年原是马贩子,给部队和斗牛场供应马匹,后来在斗牛场做帮手时结识了和斗牛士菲尼托同居的比拉尔,菲尼托被牛挑伤死去后,她跟巴勃罗待在一起。革命爆发时,巴勃罗率众在家乡小镇包围了民防军的兵营,逮捕了所有的法西斯分子,把他们都处死了。三天后,遭到反动军队的反攻倒算,撤至深山中打游击,一年来,袭击了几次敌人的据点,炸了一次火车,弄到了几匹马,开始酗酒,意气消沉,只求能在这山区混下去。他得悉了乔丹的来意,当场提出他所谓的狐狸的原则:要在一个地区待得下去,就只能到别的地区去活动,不然会被敌人赶走。比拉尔是个直爽热情的妇人,和几个苦出身的斗牛士生活过来,多少尝到了些人间的欢乐,因巴勃罗当初富有男人气概而倾心于他,但如今年近半百,看他堕落成个鼠目寸光的酒鬼和胆小鬼,心里非常懊恼,和那些苦大仇深的游击战士一样,正苦于无法为他们所热爱的共和国作出贡献。在这节骨眼上,共和国派来了爆破手。当晚大家聚集在山洞里,比拉尔带头反对巴勃罗,赞成炸桥,大家一致表态支持她,她豁出去说:“这儿我作主。”在这剑拔弩张的关头,乔丹不由得伸手按在手枪上。巴勃罗屈服了,但后来出尔反尔,处处只从他个人的安危出发,乔丹不得不在比拉尔和大家的帮助下,克服了他的破坏活动以及敌机敌骑兵的干扰所带来的困难,于星期二早晨及时完成了炸桥任务,但不幸以身殉职。  海明威发挥他独特的叙事艺术,以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及丰富多彩的对白,紧紧环绕着罗伯特·乔丹的行动,一气呵成地把这故事讲到底,同时,插入了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及回忆,使这个主人公的形象非常丰满。这位美国蒙大拿大学西班牙语系的青年讲师,十二年来,常常到西班牙度假,寻访名胜古迹,走遍了全国,对西班牙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痛恨法西斯主义,一九三六年夏,向校方请了一年假,志愿赴西班牙,怀着“为全世界被压迫的人们鞠躬尽瘁的感情”,“反对所有的暴政,为你所信仰的一切,为你理想的新世界而斗争”。他投入了马德里保卫战,后来转到西部敌后搞爆破,炸火车和铁桥。他从小受他祖父,南北战争中的北军骑兵军官的熏陶,爱好军事,自以为在西班牙干得不错,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星期一清晨突然出现敌骑兵巡逻队时,他能沉着应付,领导大家布置阵地,排除险隋。雷管和引爆器被巴勃罗偷走后,他想出用手榴弹引爆来解决问题。但他毕竟人世未深,不脱书生本色,因此对革命队伍里的一些落后现象的态度有时不免有些偏激。当深夜得悉引爆装置被盗后,回到睡袋里,跟自己大发脾气,怨天尤人,把巴勃罗和所有的西班牙人都骂到了,活像个任性的孩子。作者还特意在书中加上一段爱情插曲。乔丹头天下午到达营地,小姑娘玛丽亚端来饭食时,两人彼此就产生了好感。这苦命姑娘亲眼看到父母亲被民防军枪杀,自己随后被长枪党匪徒们铰掉了头发,然后被糟蹋了。后来被解往南方,半道上火车被炸,比拉尔吩咐把她带回营地,做了她的保护人。老于世故的比拉尔知道只有真挚的爱情才能治疗玛丽亚心灵和肉体上的创伤。她成全了他们俩。乔丹那年轻的心灵渴望着爱情,想不到在这奇突的环境中找到了。他明知道这次任务艰险,而且认为“只要炸掉桥,送命不送命关系不大”,然而这一来使问题复杂化了。他憧憬着和玛丽亚一起到马德里度假,甚至战后带她回蒙大拿,做他的妻子。作者通过乔丹的内心独白,淋漓尽致地探讨了生与死的问题、爱情与职责的问题、个人幸福与人类命运的问题。凭着坚强的政治信念,乔丹胜利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当炸桥后撤离现场时,他不幸受伤,大腿骨折断了。他不愿带累同志们,决意独自留下,想起和玛丽亚两情缱绻时,感到心灵沟通,合二为一,这时就坚决劝姑娘跟大家一起撤走,因为这是她的责任,她走就等于他们俩一起走。乔丹一心以集体利益为重,要求最后走的游击队员把那支子弹剩下不多的机枪留下,因为其他那两支能弄得到子弹。他独自等待敌人前来。当屠杀另一个游击小组的刽子手,骑兵军官贝仑多中尉终于露面时,他激动地感到心脏抵在松针地上怦怦地跳。乔丹以他最后的一些行动深刻地体现了本书的题旨:人们的命运息息相关,因为每个人都与人类难解难分。  作者在本书中还塑造了一系列活生生的西班牙人的形象,其中着墨最多的为比拉尔和巴勃罗。比拉尔热爱生活,热爱共和国。她爽朗泼辣,嫉恶如仇,眼看巴勃罗一天天沉沦下去,恨铁不成钢,冲着他就骂“醉鬼!”乔丹长得壮实,生气勃勃,她一见就打心眼里喜欢。她看出玛丽亚对乔丹的爱意,就要求他爱护这姑娘,炸桥后把她带到共和国去。她全力成全他们,但看到他们相亲相爱,不禁有些妒忌。她缅怀自己过去的好时光。她自称曾和西班牙三个收入最少的斗牛士生活过九年。当年轻的游击队员轻蔑地说菲尼托没什么了不起,患着肺病,长得矮小,本来就不该做斗牛士时,她沉不住气了,满怀激情地讲述菲尼托这苦孩子如何为了出人头地,发愤苦学,好歹当上斗牛士的经过。她当他孩子似地疼他,一直侍候到他悲惨地死去。她巴不得到共和国去,为此和乔丹争吵。多亏她的帮助,乔丹完成了任务。  巴勃罗当初拿下了民防军的兵营,亲手枪杀四个俘虏,后来组织群众,在广场和镇公所内把逮住的二十多个法西斯分子都活活打死,做得未免太过分。但内战期间法西斯分子干下的暴行罄竹难书,令人发指。例如一九三七年四月二十六日,纳粹飞机疯狂地屠杀了西班牙北部滨海小城格尔尼卡的几千手无寸铁的平民,毕加索为此创作了巨幅油画,向全世界控诉敌人对他祖国的暴行。出于对剥削阶级的深仇大恨,巴勃罗当年的作为似乎还情有可原,但当他在山中待了一年,滋生了苟安保命的思想,他竟拿了乔丹的爆破装置出走,但又合不得自己的人马,才到别的小组去招了五个弟兄和五匹马,及时赶回来。乔丹炸桥后,巴勃罗带那五人拿下了公路下段的哨所,但在向断桥靠拢的半途,他返身一梭子杀了那五人,为了把那五匹马给自己人骑着撤走。小私有者的思想使他干出了伤天害理、背叛革命的行为。  另一游击小组的领导人,聋子圣地亚哥,和巴勃罗构成鲜明的对比。他对革命忠心耿耿,乔丹找他谈时,他语简心长,实事求是地摆了情况。当他知道事后撤走时马匹不够,就二话不说,主动连夜去搞马,哪知偏偏雪停了,敌骑兵巡逻队追踪他的脚迹,把他和四个部下逼到一个山头上。他们据险固守,聋子机智地诱敌暴露自己,杀了一个军官,但最后被敌机炸死在山头上,被敌人割下脑袋回去报功。老向导安塞尔莫心地善良,杀了敌人也感到内疚,想不出战后该怎样来赎这份罪,因为对天主的信仰已经被否定了。作者在小说中不止一次地写到天主教对西班牙人根深蒂固的影响,但对安塞尔莫来说,与其说这是宗教思想的烙印无法磨灭,还不如说是这无邪的心灵在被最基本的道德问题所折磨。最后炸桥时,他伏在白色的石路标后面,被碎铁片击中,默默地死了,手腕上仍然挽着那圈引爆的电线。乔丹痛心地想,如果用引爆器的话,这个好人是不致牺牲生命的。除了比拉尔,全书中只写了一个女人:玛丽亚。她生性温柔,天真无邪,和比拉尔适得其反。身心受到了粗暴的摧残,她遇到了乔丹这样的好人,毫无保留地以身相许。听到了聋子手下的青年哨兵华金的悲惨家史,她搂着他说,“我把你当哥哥,……你有家啦。我们都是一家人。”乔丹感动地也搂着他说,“我们都是兄弟。”她告诉乔丹,她父亲喊着“共和国万岁”被枪杀,她母亲接着高呼“我丈夫,本村村长万岁”而从容就义。想到此事,乔丹吻着熟睡中的玛丽亚,小声说,“我为你的家庭感到非常自豪。”在斗争中,乔丹和这些普通的西班牙人民打成了一片,心甘情愿地为他们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海明威用这一系列感人肺腑的小故事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同仇敌忾地抗击法西斯匪帮的历史画面,奏出了一支人类兄弟情谊的赞歌。  海明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先后到我国和欧洲当战地记者,在欧洲时屡次亲身参加战斗。一九四六年初回到“观景庄”,声称正在写一部关于“陆地、海洋和天空”的长篇小说,但直到一九六一年七月自杀身亡,没来得及定稿。在他晚年发表的两部小说及由他妻子发表的两部遗作中,只有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2年)博得了一致的好评,并使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金(1954年)。从海明威所有作品的主人公身上,或多或少地可以看到作者本人的影子。罗伯特·乔丹说自己不是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而是反法西斯主义者,这实际上正表达了作者本人的立场。但是,从《永别了,武器》中在不正义战争中幻灭的美国青年军官弗瑞德里克·亨利,到《丧钟为谁而鸣》中为人民的事业献出自己的青春的美国志愿人员罗伯特’乔丹,再到《老人与海》中在墨西哥湾一叶扁舟上单身和大自然搏斗的古巴老渔民圣地亚哥, “海明威的主人公”似乎经历了一个从小我到大我再回到小我的心灵探索过程,而《丧钟为谁而鸣》作为作者本人投身有关人类前途的大搏斗的见证,可被看作他的代表作而无隗。  吴劳  一九八二年六月二十八日

内容概要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899年7月21日生于芝加哥市郊橡胶园小镇。父亲是医生和体育爱好者,母亲从事音乐教育。6个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从小酷爱体育、捕鱼和狩猎。中学毕业后曾去法国等地旅行,回国后当过见习记者。第一次大战爆发后,他志愿赴意大利当战地救护车司机。1918年夏在前线被炮弹炸成重伤,回国休养。后来去加拿大多伦多市星报任记者。1921年重返巴黎,结识美国女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诗人庞德等。1923年发表处女作《三个短篇小说和十首诗》,随后游历欧洲各国。192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初获成功,被斯坦因称为“迷惘的一代”。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巨著《永别了,武器》的问世给作家带来了声誉。 30年代初,海明威到非洲旅行和狩猎。1935年写成《非洲的青山》和一些短篇小说。 1937年发表了描写美国与古巴之间海上走私活动的小说《有钱人和没钱人》。西班牙内战期间,他3次以记者身份亲临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他曾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斗争。1941年偕夫人玛莎访问中国,支持我国抗日战争。后又以战地记者身份重赴欧洲,并多次参加战斗。战后客居古巴,潜心写作。1952年,《老人与海》问世,深受好评,翌年获普利策奖。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卡斯特罗掌权后,他离开古巴返美定居。因身上多处旧伤,百病缠身,精神忧郁, 1961年7月2日用猎枪自杀。 海明威去世后发表的遗作,主要有:《岛在湾流中》(1970)和《伊甸园》(1986)。他那独特的风格和塑造的硬汉子形象对现代欧美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章节摘录

  他匍匐在树林里积着一层松针的褐色地面上,交叉的手臂支着下巴; 高高的上空,风在松树树梢间刮着。他俯卧着的山坡不太陡,但往下却很 陡峭,他能看到那条柏油路黑黑的,蜿蜒穿过山口。沿路有条小河,他看 到山口远处的这条小河边有家锯木厂,拦水坝的泄水在夏天的阳光下白花 花的。 “那就是锯木厂?”他问。 “是的。” “我不记得了。” “那是你离开这儿以后造的。老锯木厂在再过去一段路的地方,往下 离山口很远。” 他在林地上摊开影印的军用地图,仔细端详。老头儿从他肩后看着。 他是个结实的矮老头儿,身穿农民穿的黑罩衣和铁硬的灰色裤子,脚上穿 着双绳底鞋。他刚爬了山,在沉重地喘气,一手搁在他们带着的两只沉重 的背包的一只上面。 “这么说从这儿没法望到那座桥了。” “是的,”老头儿说。 “山口的这一带地势平坦,水流不急。下面 ,公路拐进林子就不见了,那儿地势突然低下去,有道挺深的峡谷一” “我记得。” “峡谷上面就是那座桥。” “敌人的哨所在哪儿?” “你看到的锯木厂那边有一个。” 这个正在仔细察看地形的年轻人,从他褪了色的黄褐色法兰绒衬衫口 袋里掏出望远镜,用手帕擦擦镜片,转动目镜,直到锯木厂的板壁突然显 得清晰,他看到门边的一条长板凳,还有安放圆锯的敞棚后面堆起的一大 堆木屑和小河对岸山坡上把木材运下的滑槽的一段。小河在望远镜里显得 清澈而平静,流水从拦水坝急转直下,下面的水花在风中飞溅。 “没有岗哨。” “锯木房在冒烟,”老头儿说。“还有晾衣绳上挂着衣服。” “我见到这些,但不见岗哨。” “说不定他在背阴处,”老头儿解释说。“那儿现在挺热。他也许在 我们看不到的背阴那头。” “可能。另一个哨所在哪儿?” “桥下方。在养路工的小屋边,离山口最高处五公里的里程碑那儿。 ” “这儿有多少兵?”他指指锯木厂。 “也许有四个,加上一个班长。” “下面呢?” “要多些。我可以去打听。” “那么桥头呢?” “总是两个。每边一个。” “我们需要一批人手,”他说。“你能搞到多少?” “你要多少我就能带来多少,”老头儿说。“这一带山里现在有不少 人。” “多少?” “有一百多。不过他们分成了小股。你需要多少人?” “等我们察看了桥以后再跟你说。” “你想现在就去察看一下?” “不。现在想去找个地方,可以把这炸药藏到要用的时候。我希望把 它藏在绝对安全的地方,可能的话,离桥不能超过半小时的路程。” “这简单,”老头儿说。“从我们现在要去的地方到桥头全都是下坡 路。但现在要去那儿得认真地爬一会儿山。你饿吗?” “是的,”年轻人说。“但我们以后吃。你叫什么?我忘了。”连名 字都忘了,这对他来说是个不祥之兆。 “安塞尔莫,”老头儿说。“我叫安塞尔莫,老家在阿维拉省巴尔科 城。我来帮你拿那只背包。” 这年轻人是瘦高个儿,长着被太阳晒得深深淡淡的金发和一张饱经风 吹日炙的脸,他穿着—件被太阳晒得褪了色的法兰绒衬衫、一条农民裤和 一双绳底鞋。他弯下腰,一条胳臂伸进背包的一条皮带圈,把沉重的背包 甩上背部。他把另一条胳臂伸进另一条皮带圈,让背包的重量压在背上。 他衬衫上原先被背包压住的地方还是汗湿的。 “我把它背上啦,”他说。“我们怎么走?” “爬山,”安塞尔莫说。 他们被背包压得弯了腰,出着汗,在遍布山坡的松树林里稳健地爬坡 。年轻人发现林中没有路径,但他们继续攀登,绕到前坡,这时跨过一条 小溪,老头儿踩着山石河床的边缘稳健地走在前面。他们爬着爬着,这时 山路更陡峭,更难爬,直到最后溪水似乎从他们头顶上方一个平滑的花岗 石悬崖的边缘上突然直泻而下,这时老头儿正在悬崖下等着年轻人赶上来 。 “你怎么及时到得了?” “没问题,”年轻人说。他正大汗淋漓,因为爬的山坡陡,大腿肌肉 在抽搐。 “现在在这儿等我。我先走一步去通知他们。你带了这玩意儿,不希 望人家朝你开枪吧。” “哪怕开开玩笑也不希望,”年轻人说。 “路远吗?” “很近。怎么称呼你?” “罗伯托,”年轻人回答。他已卸下背包,轻轻地放在河床边两块大 圆石之间。 “那么在这儿等着,罗伯托,我就回来接你。” “好,”年轻人说。 “难道你打算回头走这条路去下面的桥头?” “不。我们去桥头得走另一条路。要近些,也容易走些。” “我不想把这东西藏得离桥太远。” “你瞧着办吧。要是不满意,我们另找地方。” “我们就瞧着办,”年轻人说。 他坐在背包旁,看老头儿攀登悬崖。悬崖不难攀登,年轻人发现,从 老头儿不用摸索就找到攀手地方的样子看来,这地方他以前爬过好多次了 。然而凡是爬到上面的人都一向很小心,不留一丝痕迹。 这年轻人名叫罗伯特·乔丹,正饿极了,并且在发愁。他常挨饿,但 不常发愁,因为对自己碰到的事根本不在意,并且凭经验知道,在敌后整 个这一带活动是多么简单。在敌后活动跟在他们防线中间穿插一样简单, 如果有个好向导的话。关系重大的只在于如果被抓住你会有什么遭遇,这 才不好办;此外就是判断可以信任谁的问题。你要么完全信任和你一起工 作的人,要么丝毫也别信任,在这方面你必须作出决定。这些都不使他发 愁。但是还有别的问题呢。 这个安塞尔莫一直是个好向导,他在山区赶路本领特别棒。罗伯特. 乔丹自己也挺能走,但是从天亮前一直陪他走着的情形看,他知道这老家 伙准能叫他走得垮下。到目前为止,除了判断力以外,罗伯特·乔丹事事 都信得过这个安塞尔莫。他还没机会考验这老头儿的判断力,不过不管怎 么说,应该由他自己来负责作出判断。不,他不愁安塞尔莫,而炸桥的事 也不见得比许多别的事要难办。他会炸你叫得出名称的任何种类的桥,而 且炸过各种大小和结构的桥。这两只背包里有足够的炸药和一切装置能恰 当地炸掉这座桥,即使它比安塞尔莫所报告的大两倍,因为他记得一九三 三年徒步旅行到拉格兰哈去的时候曾一路走过这座桥,而且戈尔兹前晚在 埃斯科里亚尔城外一幢房子的楼上曾给他念过有关这座桥的资料。 “炸这座桥没什么了不起,”戈尔兹当时说,用铅笔在一张大地图上 指着。灯光照在他那有伤疤的光头上。“你懂吗?” “是,我懂。” “根本没什么了不起。仅仅把桥炸掉只能算是一种失败。” “是,将军同志。” “应该采用的办法是根据发动进攻的时间,在指定的时刻炸桥。你当 然明白这一点。这就是你的权利和应该采用的办法。” 戈尔兹看看铅笔,然后用它轻轻地敲敲牙齿。 罗伯特·乔丹没说什么。 “你明白,这就是你的权利和应该采用的办法,”戈尔兹继续说,望 着他,并点点头。他接着用铅笔敲敲地图。“这就是我应该采用的办法。 这也正是我们无法做到的。” “为什么,将军同志?” “为什么?”戈尔兹气愤地说。“你经历过多少次进攻,还问我为什 么?有什么能保证我的命令不被变动?有什么能保证这次进攻不被取消? 有什么能保证这次进攻不被推迟?有什么能保证在六小时内发动进攻,按 时行动吗?有过一次按计划进行的进攻吗?” “如果指挥进攻的是你,就会准时发动、”罗伯特·乔丹说。 “我从来也指挥不了,”戈尔兹说。“我只是发动而已。但我就是指 挥不了。炮队不是我的。我必须提出申请。我从没得到过所要求的,即使 他们有东西可以给。这还是最小的事情。还有别的。你知道这些人的作风 。这一切没必要详谈了。总是出问题。总是会有人来干扰。所以你现在一 定要放明白。” “那么该什么时候炸桥?”罗伯特·乔丹曾问。 “进攻开始之后。进攻一开始就炸,不能提前。这样,敌人的增援部 队就不能从这条公路开来。”他用铅笔指着。“我必须肯定敌军不能从这 条公路上开来。” “那么什么时候进攻呢?”P1-5

图书封面


 丧钟为谁而鸣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这本书的评论是不是很难写?那么多条评论里没看到几篇是跟内容有沾边的。对西班牙内战我了解并不多。短短三天里的故事,中译本洋洋洒洒四十万字。也可以说是主人公罗伯特·乔丹——一个思想复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三天里的心灵轨迹。生与死的问题,爱情与战斗职责的矛盾,道德伦理与严酷现实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你反对一切杀人的行为,可你既杀过人,而且还要继续杀人。因为要打胜仗就必须多杀敌人。双方都在屠杀,游击队员绞死长枪党,法西斯分子血洗拥护社会党的村庄。为了自由,尊严和所有人都有工作而不致挨饿的权利,我们对他们也干下了令人发指的暴行,“但那是因为我们缺乏教养,不知道该怎么办,而他们是蓄意地、深思熟虑地干着。”游击队员们射击,投掷手榴弹,炸火车。可是杀掉的人有几个是真正的法西斯分子?那些铁杆儿长枪党们都躲在后方屠杀平民。而在战壕里向我们瞄准的是和我们一样的穷人。联合政府内部也是成分复杂,斗争重重,军队缺少武器装备,指挥不畅。有着种种官僚主义,工作无能。党内的清洗斗争连在国际纵队里也难逃一劫。内部还有第五纵队活动。奥威尔当年志愿参加西班牙内战,身负重伤后回国,还有他的同志因为政见不同要追杀他。尽管这样,为了所拥护的一切,为了这种感情以及这种必要性,你还是参加战斗,为你接受的教育中所提到的新世界而战斗。然而,有谁能像青年牧师和军人始终保持着忠诚?是我们蜕变了,还是世界并不是我们原先想象的那样?根本没有完美的事业,以前没有,今后也不会有。我们意识到这一点,但我们并不能心灰意冷,就此投降,还是要接着进攻,继续杀人。因为不这样干战争就要失败。那些行不通的混蛋命令明明会夺去你的命,你也只能去豁出命来坚决执行。是啊,谁也没权夺取别人的生命,可不这样我们自己就要遭到更大的不幸。谁也不想和爱人分别,白白送死,可不这样最终的危险就不会过去。这确实是陈词滥调,但这也是真话。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是比战争更坏的呢?
  •     三天时间,情节紧凑,大量的刻画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英雄的形象,战争是残酷的,它摧毁着人性也考验着人性。
  •     二战,似是一个永不褪色的命题。自一九四五年夏欧洲战火熄灭,日军代表于同年九月二日在美国列舰“密苏里”号上签字投降,这段深烙人心的峥嵘岁月终告一毕,距今算起业已六十余载。半个世纪以降,后人纪念二战的方式各色不一。有人说,那是一段永无忘怀可能,却难以轻启、娓娓道来的特殊记忆;也有人说,那是一卷满载光荣与梦想、镶着金边的巨篇史诗。时光流转,往事漂淡。当挥斥方遒的肆意、卸甲凯旋的浪漫复归于平静的现实,时代的强音亦消弭于无形。那些被战争铁骑碾碎的梦,被遏制了绽放、连根拔起的生命,以及被强行改变了轨道的命途,一代人的伤痕记忆这才渐渐浮于水面,连同陌路同行相依取暖的点滴温情,就这样在历史细致入微的长镜头下,缓缓地铺展开来。只是现实的铁栏,从来都不曾稍歇。那些曾经与青春相伴、支撑着困境中人前行的信念,那些被留在暗处独自品味、无从诉说的坚持与孤独,在这个喧嚣浮躁、讥笑理想的和平年代,也忽然有了更多被提及的价值。人之战役,战役中人。一九三一年初秋至一九三九年春的西班牙内战,于今已成为历史陈迹,在二战浩如云烟的篇章中,这一页的影响力也远不如珊瑚海战役、诺曼底登陆等名役那样的重。虽然西班牙战场曾担负了欧洲战线序幕的角色,可意义虽重,没有二战样板戏那般具备摧枯拉朽、惊心动魄、可供再加工的戏剧化元素,作为以战争为主要旋律的文学作品,它无疑不是最佳的选择。战术的精妙绝伦,局势的百转千回,在这册《丧钟为誰而鸣》里,并无更多着墨,海明威之所以颠覆了传统史书自上而下的“俯视”叙事观,轻“战事”而重“人情”,一是以战争本身为主角的作品已然俯拾皆是,二是战场之上,千帆并进、万炮齐鸣的画外之音,他已然洞悉:战争,是人的战争。作为军事战略中最小的计量单位,“人”被抽象为没有位格意味的战力代号,战地记者口中毫无感情色彩的死伤数量。随着战火的不断蔓延,“人”的社会属性,一并它的生物属性,都正被有意无意地淡化。海明威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对于在一战中曾投身意大利战场、亲历战火洗礼的他而言,他清楚地知道,沉溺麻痹来驱散萦绕心头的阴霾,不过是变相的饮鸩止渴。唯有去窥察被集体主义历史观所湮灭的人性幽微,重新去解读战局中人随战势起伏而跌宕不安的心境,在纷乱战火之中梳理出他们荒诞不经的行为逻辑,自下而上地解构庞大的战争机器,才能让反战文学更具反战的说服力。《丧钟为誰而鸣》是海明威写作生涯之中篇幅最大的一部小说,但全书从头至尾横跨的时间维度却只有三天(一九三七年五月底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到星期二上午),时间局促,并不影响海明威在节奏的控制上张弛有度,行文从容流畅,毫无仓促之感。故事讲述发生在马德里西北部——瓜达拉马山脉的敌后武装区中,义军历尽千辛、成功执行的一次爆破任务。时值政府军击溃意大利侵略军,挽回颓势,首度马德里稍获喘息,共和政府将领戈尔兹正欲对占领瓜达拉马山头的叛军反动进攻,以此截断敌人的增援路线。美国志愿军罗伯特•乔丹被戈尔兹将军委派至敌后深山,与游击队接头,待正式进攻打响,炸毁一座负责敌军物资运输的铁桥。在遭遇了奉行犬儒主义、“狐狸原则”的游击队首领巴勃罗的干扰,以及队中其余队员的竭力协助(包括老向导安塞尔莫、巴勃罗的老婆比拉尔、聋子圣地亚哥等人)之后,炸桥任务终于在剑拔弩张的紧要关头坎坷完成,罗伯特也在敌机敌骑兵的炮火之下因公殉职。正义、果敢、冷静,罗伯特•乔丹这个人物汇集了海明威反战系列作品中所有能够彰显男子汉气概的要素。最终舍生取义的归宿设定,也满足了大多数人对于英雄光辉形象的预设心理。但仔细端详之后,可以辨别得出,和《老人与海》里他所塑造的硬汉渔夫圣地亚哥不同,罗伯特的硬气和粗犷,并没有那种与生俱来的意味。在战前曾是美国蒙大拿大学西班牙语系一名青年讲师的罗伯特,他的身世与经历更让人想起《拯救大兵瑞恩》中的米勒上尉,温文尔雅的教职工作者,阴差阳错因战火折磨被改造为一尊战争机器,压抑私念,听令服从。执行决策的果决,处惊不乱的冷静,即使再严不漏风,都会有倏忽闪过的一丝犹疑,哪怕至短至暂,皆让人泛泪唏嘘,英雄也有“演”累的时候。罗伯特惯于在闲暇之余饮酒自酌,躲避清醒时刻的孤独,在酒酣耳热的幻境之中体验片刻的宁歇;他自称毫不迷信,却在任务成功前避谈不吉利的字眼,对比拉尔随性拈来的占卜也是耿耿于怀,静若止水的外表下蕴藏着被心理暗示所压抑的不安与躁动。和玛利亚速成的爱情也是这般,这位曾遭强暴蹂躏、后被游击队救起的战争遗孤,唤起了罗伯特怜惜和爱慕界限难定的情愫。冷彻入骨的寒夜,相依相偎的情人互诉衷肠,无声的默契让两人不愿开口戳破,言之凿凿的承诺将因流变莫测的时局虚妄如影,乃是因为当下的赤诚已是无限的快慰。时光在月明星稀的夜晚静静流淌,疲乏中悠悠地沁透着纾缓的快意,空气中仿若响起了加泰罗尼亚的歌谣,轻奏的和弦,重音的弹拨,悠扬灵动。如约而至的梦境终于姗姗降临,一切诗意的憧憬化为云烟。明净、空旷、蔚蓝的天空在书中出现过不下数次,这位无声的配角俯瞰而下,见证了每位主角向往美好的纷呈心绪。比拉尔追忆起战前在巴伦西亚生活的过往,如数家珍。绷脆多汁的甜瓜、盆子里成堆的鳗鱼、冰凉的大罐啤酒,在阳台上挂着细木条帘子的屋里做爱。与亡故前夫菲尼托共同缔造的甜美回忆,悉数泛上心头,不禁泪盈于睫。即使风雨飘摇,依然嘴角泛笑,比拉尔转过身去,不再年轻的硕大背影再度消失在操持军务的忙碌之中。以反派形象示人的巴勃罗,其实也有其顽冥固执的另外一面。在铺展松针的树林里与心爱的马儿交心深谈,他苦恼愤懑,仅对自己和自己人负责,错在哪里。他在罗伯特面前流泪倾诉,昔日被封为“比瘟疫还会杀人”的硬汉,叹息如今的软弱无能。“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如果真要将罪归于一人,那么错在时代,错在宿命,错在“危巢之下,安有完卵”。想起在故乡阿维尔镇亲手策划、私刑处决法西斯势力的那一幕幕,又或许使他重新审视了正义以外的暴力与嗜血?杀戮合法性的崩塌是否加剧了他的怯弱,都已不得而知了。可以说,《丧钟为誰而鸣》里的每一个角色都在执着地追寻属于自己的乌托邦世界,有人迷醉于绚丽多姿的过往,有人苟安于风雨飘摇的当下,亦有人憧憬于远不可及的未来,而能否将三者顺利地转化切换,一般是后人奉为褒贬前人功过的圭臬。而我却以为,比起歧见纷呈的品格议论,以书中人的纠结无奈为镜,管窥出那个时代选择艰难的一个缩影,方才是海明威的本意。二战结束之后,美利坚朝野遂将海明威奉为了美国精神的代言人,加上之后的诺奖加冕,的确都有一定应运而生的成分所在。在那个传统价值认知体系被炮火重创粉碎为瓦砾的年代,海明威用尖利的笔锋划开了集体记忆不忍揭起的疮口,使当时的读者原本浸淫于安宁之中麻木许久的神经,恢复了本有的律动。“迷惘的一代”也因而重拾起了一度质疑的信念与理想,哪怕时隔半个多世纪,那份幽藏于灵魂深处的共鸣与悸动,依然炽热滚烫。

精彩短评 (总计85条)

  •     内容简介刻板俗滥,不能概括全书亮点的千分之一还将结局那无比神妙的千钧一发的距离感用一句教科书般的剧透给破坏了。作为一个标题党我被书名吸引又差点被简介顶回去。幸亏最终我肤浅的标题爱打赢了==
  •     西班牙内战
  •     丧钟为你而鸣
  •     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此套丛书质量很好,翻译水平非常优秀,意思表达的非常细致逼真,值得广大文学爱好者收藏。此套书印刷清晰,胶版纸印刷,字体略小,但并不伤眼。
  •     书的标题有点意思,是从一个英国人的诗里截取的。丧钟为谁而鸣?为天下人而鸣。在法西斯势力的影响范围内,这很有点胸襟,跟马列主义、共产主义的初衷很近似。(呵呵,悲观一点说,至少也是兔死狐悲吧。)故事内容不说了,看小说或者内容简介吧。把一个不到72小时的故事写成这么厚的一本书,并且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曲折,不能不承认海明威老儿还是有一手。要命的是,看了这本书让我感觉在不到3天的时间内认识了解一个人甚至一群人是可能的,这太匪夷所思了。我跟身边的人有的相处数年了,可都不觉得自己有多了解人家呢。当然从患难中认识人也是最容易的。哎,好多东西是说不清的,我毕竟不是海明威。还是自己看看吧。
  •     丧钟为所有人而鸣
  •     海明威的战争篇的确精彩!!
  •     典型的海明威故事,很喜欢。
  •     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
  •     书的内容很好,但字小了一点,如果能把封面换成硬皮的就更好了。
  •     见新浪微博
  •     我花了很长的时间看了序,已经不能自拔,书的内容很多,需要耐心看完.不过这本书决不比<老人与海>差,堪称代表作!!
  •     孟哥说,里面有卡帕的影子
  •     大体看完了,有时间再看看,因为字太小,搞的像盗版的
  •     海明威的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主人公的承受的痛苦,生活虽有痛苦,但是我们还要勇敢面对。
  •     丧钟为战争而鸣,尤其当生命的尊严,纯真的爱情,简单的人际,松软的床褥,干净的袜子都成为一种奢侈的时候
  •     还没看,想来应该不错吧
  •     一般可能电影看多了.感受不到当时的时代感召力
  •      今天正好读完《丧钟为谁而鸣》,战争给予的死亡,对任何主义信仰下的人来说都是无奈、孤独和恐惧的。裁军30万,愿世间和平更少战争,也许就是今天的纪念活动最大的意义所在吧!
  •     书很不错,名著,人类瑰宝
  •     翻译不好。海明威,没得说。
  •     永远为大师的作品而感动
  •     这个版本的真不怎么样!字太小,纸张还不好,真是不怎么样
  •     革命很血腥。双方都一样。冒出个美女直接上床,太假了吧。
  •     包装,质量都很好。一般书店买不着。当当什么能把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收集全了最好。要真有我愿意买一套。
  •     质量很好 送来的时候书包装的很仔细 还有外封塑料薄膜 但是里面的字体很小 读起来有点吃力 感觉不如上海译文出的书
  •     永远的海明威
  •     三天 美国志愿者罗伯特·乔丹 炸桥任务 西班牙 生与死 爱情与职责 “小兔子,我们不去马德里了。”
  •     结局太让人心碎了。。
  •     在伊朗贫民区的旅店大堂 喝一口红茶 开始读书
  •     其实不是很喜欢这本书,海明威对于我来说还是太过沉重和压抑。#健身听书#
  •     重读
  •     丧钟为你而鸣!
  •     由于背景知识的缺乏看得相当坎坷。但那种 人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的无力感着实浓厚。
  •     如题,而且字体也不是很清晰,不是适合收藏的版本。
  •     书当然是好书,可惜字太小了。有一点要提出表扬,我拿书的那天正好下雨,拆开后发现书外套了塑料带,所以感觉蛮好的。
  •     三天就是一生
  •     所以千万不必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
  •     海明威在故事的几个小时内写出了人生的悲辛欢喜与决绝,想了想加了一星。干净利落,透彻
  •     结构好,立意好。是本好书,而且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翻译都比较符合原著。
  •     替人购买!
  •     海明威的作品,我都非常喜欢.尤其是这个作品.细腻的笔触,感人的情节.通过阅读,使我更加了解了当时的历史场景,懂得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对年轻一代人心灵和身体的摧残.谁都不会从战争中获利,丧钟为谁而鸣,为你鸣.
  •     丧钟~
  •     尽管翻译得很“意识形态”,然而我不觉得这是一本仅仅“反法西斯”的书。战争是全人类的丧钟,法西斯是一个标签,让昔日的邻居有理由自相残杀。人需要爱和信念,战争塑造了虚假的信念,而真正让人生得以有意义的信念,是相爱的人相依相伴,是朋友邻里安宁生活。悲剧就是把美好撕碎了给你看。乔丹与兔子三天的相爱,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被战争残忍地撕碎。和平的吉普赛人不得不去杀人。斗牛士最美好的时刻是看到了下雨自己不必再去作战。战争逼得人们没有选择,战争是每一个人的丧钟。
  •     絮絮叨叨,没看完真的觉得不怪我Ծ ̮ Ծ
  •     看了一个月也没有看完,看着看着就看不下去了
  •     海明威的这本书我想看很久了就是没空去买现在买来了慢慢看啊
  •     不得不承认佩服海明威讲故事的能力,短短三天三夜不到可以用五百页来描写,在阅读过程中却以为过了好几天其实刚刚半天没过去,海明威书中关于战争环境的描写虽然不多,可都是让我能看到当时的场面,残忍血腥暴力......但是我也必须诚实我并没有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
  •     总读深刻的书是不对的,读书也需要放松。
  •     海明威的这本尤其不好读
  •     买了才发现居然是之前已经买过的同一个出版社同一个翻译者只是改了书名--原本叫“战地钟声”!真是气人!
  •     书的包装挺好
  •     海明威的文笔要很有耐心才能品出味道,相对来说电影就通俗易懂了。
  •     2016-38 Fuck the war!在海明威的故事中,深刻地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无理,甚至是荒诞,就是某些人的游戏,全然不顾更多人的生命。而在书中,多次感受到死亡的气息,那个炸火车的人、那位斗牛士、罗伯特自杀的父亲,最后是罗伯特。在看到最后几页时,罗伯特也忍不住想要自杀,满满一页自杀吧、自杀吧,感觉海明威写到这时,也忍不住想要放弃生命了。疼痛,太多失去,无辜的人,跟着死人而消逝的美好回忆。如果生命只有三天三夜,就要活得充实。“世界是个美好的地方,值得为之战斗”,原来出于此处。
  •     看了0.6,好累的一本书,思想太宏大了,费脑,断断续续一个月了呀,读完,感触不多。
  •     书的内容结构都很容易接受,我最喜欢的是作者对自身经历的感悟与提炼到升华。丧钟为谁而鸣,或许那一天就是为你,为我们而鸣,身边的正义不能声张,黑势力不错除掉,有害的食物得不到消除,矿难得不到解决等等,或许这些事今天与你无关,明天与你无关,你能肯定以后就与你无关,与你的亲人无关吗。。。只要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或许某天就会发生在你的身边。 至此我们需要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看到身边不平的是,大家要团结起来,为美好和谐的环境而努力。
  •     字体有点小,看的时候不方便
  •     需要用放大镜才能看的见字
  •     铁汉也有如此的柔情,看小说,画面感扑面而来,就像布满雪花老的战争片
  •     喜欢海明威的书
  •     还挺厚。。。
  •     很凄凉的一本。人生很荒谬,战争就更混乱了,最起码的节操都掉完了,自私,贪婪,恐惧,下流...
  •     看得迷迷糊糊算是囫囵吞枣
  •     不了解那个时期西班牙内战的历史读起来还蛮累的,也有可能是翻译的问题,很多东西理解不了。一个三天炸桥的故事硬是被海明威写了40多万字,不免还是有些拖沓。
  •     字实在太小了,看起来很不舒服
  •     有外包装,很好~
  •     死没什么了不起,他心中没有死的图景,也没有对死的惧怕。但是活在这世上,就像山坡上一片麦浪在风中荡漾。活在世上,就像一只苍鹰在空中飞翔。活在世上,就像打麦时麦粒和禾末屑飞扬中喝一陶罐水。活在世上,就像两腿夹着一匹马,一条腿下夹着一支卡宾枪,经过一个山岗,一个河谷,一条两岸长着树木的小溪,奔向河谷的另一头以及远方的山岗。
  •     三星半
  •     现已加入脑残粉豪华套餐。帕布罗率民众处决法西斯那一段太难忘了,谁也别站在道德高点指责谁,人性真是复杂可怕而又潜力无穷。还有海明威塑造的纯爷们儿形象真是太爱了,就像他一样完美。
  •     读的时候犹如身临其境,发人深省
  •     不要问我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
  •     “任何人的死亡使我有所缺损,因为我与人类难分难解;所以不必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 海明威或许就是那种天生的说故事高手,短短三天炸桥行动硬是给写成580多页的长篇巨制,也是他作品中篇幅最多;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并伴随着扑鼻的血腥气。这是令人羡慕的本事:文风接地气、叙事琐碎、观察细致入微、大量生动精悍对白、主角们有作者自己个性的同时每一个配角人物的个性也出来了。以至于让人觉得这些不过就是海明威坐在咖啡店里喝着咖啡码出来的。PS:同名电影《战地钟声》女主居然是英格丽褒曼……和我想象中的差距有点大。
  •     牺牲的意义
  •     有点难读,铺垫很长,真正的战争部分仅仅是最后一章。战争之于个人来说,哪怕知道执行这项任务是错的,哪怕会因此失去生命也不能做逃兵,因为纵观全局自己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但是,我之于我,却仅仅只有这一生。
  •     其实看这本书的时候,是弊着劲看完的,但是看完之后,才发现引起了心中的共鸣。如果是喜欢海明威的人,不能错过他的任何一本书。如果是不喜欢海明威的人,也会被书中那种人道主义所感动。但是,看海明威的书之前,还是先了解一下书中的背景吧,然后是西班牙的历史,这些都会帮助理解
  •     难得读过的有关战争的书,感觉三天的东西能写出这么多首先就不容易,另外细致的描写真的很入人心。
  •     40万字的小说描写了短短三天内发生的故事。很多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很多美好的句子!生命的厚度和长度没什么太大关系,不抱怨,不去强求得不到的东西,就能享有美好的一生,72小时和70年是一样的
  •     “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我们为之奋斗”即出于此。《七宗罪》借用剧中人的嘴引出来这句话后并加上了一句“我只同意后半句”。
  •     几年前从图书馆借来度过,那一段时间特别喜欢海明威,“迷惘的一代”也令我印象深刻,现在回想已经不太记得这么书讲了些什么,我还是喜欢“太阳照常升起”。
  •     有时间要好好读一下哦
  •     书名说明了一切
  •     太阳一升起,悲哀就消散。悲哀就像迷雾。
  •     对西班牙内战了解不多
  •     三天,一个很小的战斗任务,形成了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主线高度凝炼,叙述无限扩展。看的时候最惊叹作者扎实的生活细节,对战争的洞然一切却又硬朗凛冽。大段心理描述非常动人,对每个人的挣扎纠结冷静的叙述,真实得好像身临其境又不洒狗血。作者真是个传奇
  •     没太看懂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