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全集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外国诗歌 > 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全集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3
ISBN:9787541134111
作者:[瑞典]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页数:370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一本诗集,是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瑞典著名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全集,收录了诗人从1954年至今创作的《17首诗》《途中的秘密》《完成一半的天空》《音色和足迹》等13部诗集近200首诗歌,囊括了特朗斯特朗姆迄今为止的所有作品,还收录了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译者序言和作者创作于1993年的回忆文章。译者李笠是旅居瑞典的中国诗人,曾于2001年在国内翻译出版过《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该书收录了1999年前诗人的作品。本次出版的全新版本增录了新作60余首,此外,李笠还对一些旧作的中文译文内容进行了修订,以前有些误译的地方,这次已经修改过来,译文打磨上也更为精致。

书籍目录

授奖词
译者序
17首诗(1954)
第一部分
序曲
第二部分
风暴
夜——晨
复调
第三部分
致梭罗的五首诗
果戈理
水手长的故事
节与对节
激奋的打坐
石头
联系
早晨与入口
静息是溅起浪花的船头
昼变
第四部分
悲歌
尾声

编辑推荐

《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全集》编辑推荐: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品全集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全集中文首版对中国当代诗坛产生重大影响的瑞典诗人首次加入作者自传

前言

译者序,授奖词,作者自传,答谢词

内容概要

特朗斯特罗姆(Tomas Transtromer,1931-)瑞典著名诗人。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54年发表诗集《17首诗》,轰动诗坛。至今共发表两百余首诗。1990年患脑溢血导致右半身瘫痪后,仍坚持纯诗写作。
15年来,唯一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
20年来,偏瘫的身体,仅靠一只手写作
30年来,他的诗歌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实力派诗人
80年来,他坚持用只用诗歌一种文体进行创作

媒体关注与评论

特朗斯特罗姆的天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愈加宽广。瑞典版图扩展成闪耀的螺旋状银河、纽约以及“奔醒我们宁寂地球”的上海人群。他的诗常常闪现世界的政治风云,同时,它们的淡定姿态也变得更为明晰。    特朗斯特罗姆正是以这种轻松的权威性语气,替我们很多人道出了心声。每个人,诗人在早期写道,“每个人都是一扇半开的门通往一间共有的房间”。我们最后置身在那里——那间容纳所有瞬间的屋子,此刻容纳了我们所有的人。    不言而喻,一首用三年写的短诗,一定比一部用三礼拜写的长篇要好。这便是特朗斯特罗姆的写作信条:写得少,但写得好,让每首诗都通过词语的炼金术成为一流产品。也正是这信条,最终让诺贝尔文学奖给他带上“用凝练、透彻的意象,为我们打开了一条通往真实的新径”的桂冠。    他的诗如精心打造的一只首饰盒,那里镶嵌着黄金、玛瑙、珍珠和宝石,有高贵的整体平衡,也有极致的细节的精美。但每一首诗同时都具有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读者时时刻刻都能看到诗人的心脏,那“被锁住的捶击的拳头”,感受它的迫切性,好像每一节诗歌都围绕着心脏,每一行都在捕捉焦灼,每个词都在谛听将发生的奇迹……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记忆 “我的一生”。想到这几个字,我眼前就出现一道光。细看,是一颗彗星。最亮的一端,头,是童年和成长时代。核心,最密的部分,是童年早期,我们生活最主要的特征在那里已被决定。我试图回忆,试图穿越那里。但在这密集的领域里移动很难,很危险,感觉我在接近死亡。彗星越往后越稀疏——那是那较长的部分,尾巴。它变得越来越稀疏,而且越来越宽。我现在处于彗星尾巴靠后的部分,写这些字的时候我已到了六十岁。 最早的经验是最难接近的部分。复述,关于记忆的记忆,重建突然燃起的气氛。 我可追溯的最早记忆是一种感觉。一种骄傲的感觉。我刚满三岁,人说意义重大,即我已经长大了。我躺在一个明亮房间的床上,然后爬到地上,清醒地意识到我已长大成人。我有个娃娃,我给它起了个我能想到的最美的名字:古琳·斯宾娜。我没把她当做女儿对待,而是当做朋友或情人。 我们住在斯德哥尔摩南城,斯维登堡大街33号(现在的格林德大街)。父亲仍是家庭成员,但很快就要离开。我们的方式很“现代”,一开始我就对父母直呼其名。外公外婆住得很近,就在街角,在布莱金大街。 我外公,卡尔·海尔默·维斯特贝里,生于1860年。他当过领航员,是我的亲密朋友,比我大七十一岁。奇怪的是,他跟自己外公的年龄也差这么多,他外公生于1789年:巴士底狱被攻占,安杰拉兵变,莫扎特完成他的单簧管五重奏。好像在时间里退了两个相等的步子,两大步,其实没那么大。我们能触摸历史。外公讲着19世纪的语言。 他的很多表达显得惊人的老旧。但在他嘴中,对于我,却显得十分自然。他个子很矮,长着小白胡子,弯钩型的大鼻子——按他的话说“像土耳其人”。他不缺脾气,会突然发火。但他的火从不被当一回事,它很快就会过去。他缺少持久的攻击性。说穿了,他是一个很随和的人,几乎可扣上软弱的帽子。他也总护着那些不在场却遭受非议的人。 ——但爸爸,你必须承认X是个混蛋! ——听着,我不认为如此。 离婚后,母亲和我搬到南城一个中下等阶层居住的公寓。那里各色各样的人彼此挤在一起。来自那里的记忆如三四十年代的电影里的人物被安排得有条不紊。可爱的门房太太,我崇拜她那沉默寡言的丈夫,传说他由于勇敢地接近危险的机器而煤气中毒。 楼里时不时会出现不属于那儿的客人。醉鬼会坐在楼梯上。乞丐每周会来按一次门铃。他们站在门厅嘟哝。母亲给他们做三明治——她不给钱,她给面包。 我们住在五楼。最高一层。楼里有四扇门,外加一个通风口。其中的一扇门上挂着“欧儿克”的名字,一个报纸记者。和报纸记者做邻居让人感到莫大的荣幸。 隔壁邻居——经常能听见他的动静——是个皮肤微黄的中年单身。他在家里上班,用电话作房产交易。打电话时,他常常发出穿墙而至的感人笑声。另一种声音是瓶塞的声音。当时啤酒瓶还没有瓶塞。这些酒神式的声音,笑声和瓶塞的腾飞声,同我常常碰到的那个鬼一样苍白的大叔毫无关系。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开始疑神疑鬼,笑声也越来越少。

图书封面


 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全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读完两本特朗斯特罗姆的中译本,很明显得感觉得,李笠是一个诗人,而董继平是一个翻译。李笠更懂得瑞典语和诗人之语,而董却比李更懂得汉语。当两个译者的表达并无分歧时,董能找到更易理解的词,也更呆板。总体上,我是读李的译本,而后扫一遍董的译本作为补充理解。各举一例,就董译本的最后一集《悲哀的贡多拉》里,我喜欢董译的《四月的沉默》,喜欢李译的《夜晚的书页》。然而我并没有读懂诗人,即便说懂了两三成也像是大话。我冥思苦想,为何死者都能比诗人更好地阅读他的思想。也许授奖典礼上那首《自1979年3月》也许是最明晰的一首的。有零星文章批评诗人在政治问题上,不表态,不站队,只顾钻研纯文学。不能苟同。作者的诗,并不是他自己内心的孤独,整个单调的现代社会,用尽了种种光怪陆离的变化,都难掩其空虚的社会问题,这一切皆在他笔下展现。“火葬场风格的白宫让穷人的梦化为灰烬。”而且特朗斯特罗姆也并没有在他的事里回避政治。《东德的十一月》。一个真正的作家,他不会是左的,也不会是右的,不会喊着口号,也不会鼓吹为艺术而艺术。他只作现实的见证,见证社会,见证心灵,真实地记录——“真理就在地上但没人敢去拾取真理就在街头但无人化为己有”
  •     有时候我会认为好的东西没有意义。它只是在某一瞬间令你销魂。而这难道不是最大的意义?   生何乐,死何苦?退到比宇宙还要空虚的背景里去的话,谁不是莫名偶然的存在体?却被传袭、教育以及环境,自我暗示附载了太多概念,意识,这些概念,意识又发酵成了一个人生安全套。而现在我想一层一层,连皮带肉,慢吞吞地剥它们下来,凡不是自身内在浮现和真切体悟的,一律存疑。   写诗。我一直认为他们就是那群在任何类型的深渊里钩沉销魂瞬间的人。所以,特朗斯特罗姆写,“我像一只抓钩在世界底部拖滑”,我会以为自己立即懂得,且感同身受了。说不出的碜人。抓钩从泥土,岩石,火中,水面,黑暗的风里拖滑,皮肉骨血皆淋漓。难道这是值得付出的一生吗?然而,难道这不是值得付出的一生吗?我想界定的销魂,就是那种找到并表达出了很准确的瞬间的,能力和快意。准确。准确的悲伤,准确的欢乐,准确的安慰,准确的沉沦,绝望,矛盾,虚妄。这转瞬即逝的所有一刻,他们像抓钩一样刨翻出来,因而粉碎了它们,并让它们永恒地重建在最轻的纸上最重的语言里,再与我们辟面相遇。   “我来这里是为了和/举着灯笼/在我身上发现自己的人相遇。”   你并非因此而写诗,但我还是认为,一只抓钩所沉重拖滑而过的一切路途,是所有人,每一个人的路途。这一切既非悲伤,亦非不悲伤,既非快乐,亦非不快乐。既非意义,亦非无意义。如果用我自己的体会,我就想说它只是销魂,而已。   特朗斯特罗姆写了一首《六个冬天》,最后一节是,“今夜雪雾。月光。月光水母/在眼前飘浮。笑声/在回家的路上。/销魂的林荫路。”   我说的销魂就是这种销魂。   最后说一句版本,译序写得太长了。译者与作者的私谊交待得太多了。也不是说不好。如果没有,如果克制一点,我的感觉也许会更美妙吧。没啥缘由就是这么觉得。
  •     姑娘要离开北京回到江阴,她把她所有的书都送给了我才想起来 我以前挺爱诗的 读过很多诗集我看这本书看得泪流满面,我也不知道原因或许没有原因,只是我很爱哭我说去你大爷的,我只是为各种那么原始而粗犷的生命力 那么生动而有画面感的描述情不自禁了姑娘是在北京看我哭过最多的人 我不愿意在在乎的人面前哭 但我觉得对她哭没有关系昨天晚上她非要吃煎饼 我陪她去买我说:姑娘 我嫉妒的快发疯了 我付出那么多努力都得不到的东西 别人轻而易举就得到了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我就骚吧 骚死也不是我的然后我就在街上放声大哭 我穿的那么少 风和雨都那么冷 我觉得难以忍受 我哭了又哭 可痛苦一点没有减轻姑娘很慌 笑的很夸张 她把我挤到墙角 她没有丝毫的心疼我 她只是觉得很丢人 但是她告诉我 我的感觉她完完全全都懂我说过要为姑娘学一首歌 南方姑娘 觉得不合适 南国的孩子 还是不合适姑娘的眼角有点下垂 胸小小的 腰巨细 屁股圆圆的 我觉得真好看 我总是说:“亚楠啊,你可长点儿胸吧”姑娘说:“我不能说分手,他可以说。他说了我可以去挽回,我说万一他同意了怎么办”你信不信离开了你 你男人这辈子都找不到媳妇儿啧啧希望我们以后不要再嘲笑彼此看上的男人姑娘,我讨厌煽情我不说了我爱你我为纪念你的离开下了一个决定我得不到的我!不!要!了!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我终于发现这一年多为啥我一直吐槽这书读起来不舒服了,我这本印歪了!
  •     很有禅意的诗
  •     一本需要用很长时间重读的书.
  •     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全集好
  •     特朗斯特罗姆大师意境悠远而高深的诗歌境界,翻译精准,具备了很高的文学水准,给读者带来了非同凡响而美妙的感受。大师的书,绝对值得拜读!
  •     在杂志上读过一两首他的诗,感觉不错就买了,这本大概翻起来挺过瘾的
  •     最喜欢他的诗歌了
  •     一生只写诗的人,值得你去认真的体会
  •     每一本里都有喜欢和不喜欢的
  •     看了马悦然的那篇书评,但还是喜欢,特别喜欢。
  •     董李两人翻译能结合一下就好了。
  •     特朗斯特罗姆的诗的意象特别而又精当,令人叫绝。有的诗有唐诗之妙
  •     “我被携带与我的影子中 像一把被携带在黑色琴匣中的小提琴 我要说的唯一的东西 闪耀在无法企及之处 就像当铺中的白银一样”——《四月与沉默》读过四版,还是更爱琢磨李笠老师的译本。
  •     诗歌很好,译得不错
    价格不低,纸可以更好些吧
  •     是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诗歌全集,值得一看哦。
  •     奇崛。
  •     李笠先生的译文肯定比初版好。诗人译诗。不过对应于这样一个作者,语言的凝练也许无止境吧!
  •     书很大方。纸张很好。字体设置也很喜欢。《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全集》,是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瑞典著名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全集,收录了诗人从1954年至今创作的《17首诗》《途中的秘密》《完成一半的天空》《音色和足迹》等13部诗集近200首诗歌,囊括了特朗斯特朗姆迄今为止的所有作品,还收录了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译者序言和作者创作于1993年的回忆文章。译者李笠是旅居瑞典的中国诗人,曾于2001年在国内翻译出版过《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该书收录了1999年前诗人的作品。本次出版的全新版本增录了新作60余首,此外,李笠还对一些旧作的中文译文内容进行了修订,以前有些误译的地方,这次已经修改过来,译文打磨上也更为精致。
    推荐。
  •     不甚完美,有些地方翻译味太重。
  •     这书中的诗,虽然篇幅短,但精炼,而且每首气势恢宏,表现出诗人的内心起伏
  •     很深邃的诗。不过似乎翻译不太好。诗歌收录很全,不错
  •     翻译反而退步了,遗憾~~
  •     一开始读并不很有感觉,但就像诗人的风格,要慢慢读慢慢品才能感悟个中滋味。
  •     簡。虛。空。迷。獨。流。令人啞然無語的真切。
  •     他活着,但早已是不朽的诗人了。诺奖,只不过为他做了一个广告而已。特朗斯特罗姆作品少,所有的版本都值得收藏。
  •     50年只有200首诗,每一首都是伟大而精彩的作品,需要细细品味。
  •     天亮之前,断断续续翻完。某次急切的起身,它从我膝盖上摔下去。好在无眠的急诊间从不安静,没有人会听见。
  •     特朗斯特罗姆打动世界,诗歌之神莅临我们的生活,别有一番风采和韵味。
  •     书质量很好,很喜欢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
  •     我最喜欢的诗人之一
  •     译者毁掉了一本多美的诗集
  •     配《航空信》比较好懂
  •     多少个无聊的夜晚都是在和女友共同读他的诗中度过的。
  •     因您写,爱您。(译太差)
  •     13年,回家的第一件事情是翻开特朗斯特罗姆诗选看两页,感到愉悦后才开始做别的事。现在我发现越来越读不了他了。甚至由欣赏转为厌倦。
  •     雪中的三棵黑橡树   粗糙但细腻   它们巨大的瓶身   在春天将喷溅绿荫的泡沫
  •     诗人必须敢于放弃用过的风格,敢于割爱、消减。如果必要,可放弃雄辩,做一个诗的禁欲主义者。 诗是某种来自内心的东西,和梦是手足。 诗是对事物的感受,不是再认识,而是幻想。一首诗是我让它醒着的梦。诗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精神生活,揭示神秘。 醒悟是梦中往外跳伞。 厌倦了所有带来词的人,词而不是语言。我走向白雪覆盖的岛屿,荒野没有词,空白之页向四方展开!我触到雪地里鹿蹄的痕迹,是语言而不是词。 那匹马说:“我是惟一的我甩掉了骑在我身上的空虚。这是我的棚。我在慢慢生长,我吞噬着这里的荒寂。” 懦弱中断自己的行程,恐惧中断自己的行程,秃鹰中断自己的翱翔。急切的光进溅而出。湖泊是对着地球的窗户。
  •     很厚重。需要阅读相关书籍,辅助理解。诗人对待诗歌的态度值得深思。
  •     我爱这个诗人,诗风很棒,就像阳光照在清晨的露珠上
  •     特朗期特罗姆的诗有着刁钻的意象
    松散的结构
    但是却总是在最后给人以整体的感受
    让人不想去追寻他的意义
    而只在乎语言所能发出的声音本身
    我认为这就是最好的诗歌

    还有,李笠的翻译十分棒!!
  •     词而不是语言。
  •     国王。
  •     醒,就是梦中往外跳伞。
  •     又厚又大,特朗斯特罗姆是名人写的诗歌不错
  •     李笠译的很好,偶然遇到这一本,想都没想就买了。书也很好。
  •     这本书里面谈到的关于诗歌的创作方法很值得提倡,好书
  •     用心灵写成的诗句,果然是最好的诗,伟大的诗人
  •     我喜欢他的树
  •     诗是醒着的梦。
  •     我们都是梦游者,是漂浮的月亮。
  •     所以不爱读诗,但是有的诗人的作品还是得涉猎一下的。
  •     201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是一位诗歌上的禁欲主义者。从实际意义上来说,这是因为特朗斯特罗姆从上个世纪九零年代中风后,诗歌写作已经变成了一种更具象征意味的沉默的言辞;从隐喻意义上来说,诗人的失语可以看作整个时代的写作语境中,诗歌写作已经逐渐被逼迫到了狭路相逢岌岌可危的境遇。 特朗斯特罗姆获奖之前,诺贝尔奖上一次对诗人抛出橄榄枝还是在1996年,颁给了波兰女诗人辛波斯卡。这十几年中,诺奖评委更青睐的还是小说家,因为小说这种形式的写作似乎更能反映我们时代瞬息万变的全貌。译者李笠1987年第一次拜访这位诗人时,提到了这样一个小插曲。他问到了一位瑞典的知名小说家。特朗斯特罗姆回答说:“他去中国三个礼拜,回来写了一部长篇,假如我去中国三年,我会写一首短诗!”这个段子的含义当然是说明诗人是语言的炼金术师,他为了锤炼诗歌的意象可以浓缩所有的时间:“我站在一间容纳所有瞬间的屋里。”(《途中的秘密》)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审视,我们会用实用主义的眼光说,诗歌的重量显然不及小说的影响。小说的作用不但可以是文学的审美的,还可以是政治的国际的,这些年的诺贝尔奖总有争议之处,究其原因,很多人总觉得它已经脱离了一个文学奖项的存在意义,仿佛一个政治风向标。 我们的时代变化太快,这种迅疾的速度需要一种更为贴近现实的表述方式,那种不假思索,信手拈来,洋洋洒洒,就能下笔千言的情绪性书写更为符合这个时代的精神质地。诗人注定会落后于时代的步伐——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其实是超越时代更为合适。诗人在他的诗歌写作中发出的声音,虽然单调、刺耳,甚至伴随咆哮般的呐喊,但往往更更穿透人的心灵。那些简短的言辞所具有的力量,直指人心,拷问人的灵魂,走到了时代的前沿:“风暴推着风车疯狂旋转/在夜的黑暗里碾磨虚无——你/因同样的法则失眠。”(《激愤的冥思》) 我们生活中不需要诗人,他不合时宜的声响,总会让人觉得是个异类存在。在我们的国度中,当各种文化的虚假繁荣蒸蒸日上的时候,诗歌写作反而走向了地下,变成了一种单纯的自我呢喃。帕斯所言的诗歌是介于宗教与革命之间的另一种声音,在我们耳边响起的时候仿佛是一个遥远的神话。诗歌的作用仅存于小圈子,小团体,成了一种专业化写作方式。但在瑞典,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家喻户晓,足球运动员、工程师、家庭妇女、走在街上的普通人都能复述他的诗歌。特朗斯特罗姆全部的诗歌只有二百多首,但如果每首都能被人吟诵,这才是对一个诗人最大的荣耀吧。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永远大于诺贝尔奖。 “我听见我们扔出的石头/跌落,玻璃般透明地穿过岁月。山谷里/瞬息迷惘的举动/叫喊着从树梢飞向树梢”。(《石头》)这样的石头,是言辞的石头,它的重量需要的是时间的秤砣。小说家穆齐尔在他的诗人札记中,把诗人定义为“最强烈地意识到自我在世界上以及在人与人之间是个无可救药的孤独者”。这种存在的孤独感如此强烈,以至于“他在友谊和爱情中都能感觉到厌恶的气息,这一气息使每一个生物与其他生物疏离,构成了个体的那种痛苦虚无的秘密”。诗人与这个浮躁的时代格格不入的原因就在于,他没法与人们交流和沟通,失语似乎是诗人的常态,而特朗斯特罗姆的病症只不过凑巧迎合了这种时代失语的精神隐喻。 诗人总会感觉到孤独:“我长时间在/冰冻的东哥特原野上行走/半天不见人影/而在世界其他地方/人在拥挤中/出生,活着死去。”所以诗人只能生活在精神的荒原中:“我必须孤独/早晨十分钟/晚上十分钟/——无所作为。”(《孤独》)我们似乎能从最后的句子中察觉到一种自我嘲讽,当孤独成为了一种姿态,而不是必须,它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特朗斯特罗姆似乎有一种特质,总能从自我中观照自我,像照一面有些变形的镜子。换句话说,他似乎有种抽身而退的“特异功能”,当自我感觉到孤独时,又能从这种精神中抽离出来一个自我观看那个孤独的身影。当孤独与对孤独的审视合为一体时,对这种孤独进行的诗歌写作才不会凝练成一种抒情性的表达,反而具有了一种冰冷的意味。正如他在《自1947年冬》中写的:“我读玻璃之书,看到的却是别的/穿过墙纸的污点/那是活着的死人/他们想要自己的肖像!” 特朗斯特罗姆在他的自传性文本中提到过一次自我的迷失,记忆中中的精神创伤。小时候的很多记忆都消散了,但是那次在斯德哥尔摩不小心与母亲的走散,成了他难以忘怀的记忆。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在参加学校的音乐会过程中,与母亲走散了。因为太小没有被发现,直到黑暗降临。他站在音乐厅外的草垛广场,失去了所有安全感,“我周围有人,但是都在忙自己的事。我无依无靠,那是我第一次的死亡经验”。 他暗示自己,走回家是可能,绝对可能。他上了公共汽车,像往常一样贵在座位上看窗外的风景,一条条街道从眼前飘过。他说他要做的事情很简单,顺着原路一站一站走回去。我们能从中察觉到孩子的心理,他要像往常一样,就像自己没有跟妈妈走失一样,他需要这种秩序的安全感指引他寻找到原有的秩序。他的生活没有破裂,没有出轨,没有迷失,一切都像原来一样。他走回了家,一切都那样安全自然。 迷失与孤独,秩序与安全,黑暗与太阳,死亡与囚徒构成了特朗斯特罗姆写作中特有的诗歌意象。瑞典的文学批评家爱莎?贝克曼曾列举了阅读特朗斯特罗姆作品的十大理由,主要有大自然、太阳、梦境、世界、死亡、音乐等等。其中的太阳常常出现在特朗斯特罗姆的作品中,黑暗和夜晚可能看似更常见,但如果你细细品味,那金色的太阳正照耀着人们的生活。他的太阳是温暖而仁慈的,但有时也令人恐惧,它发热、发光、发亮。“我不写上帝,而写太阳。”特朗斯特罗姆曾这样说道。在他的笔端,有“一只非鸟在星星的空虚里叫喊/患白化病的太阳站在翻滚的黑暗湖上”;有“一道立正的闪电看见散发兽味的太阳”;有“冰像天一样蓝,在阳光下破裂/而阳光也在冰被下的一只麦克风里低语”;还有“阳光里的鹿/苍蝇不停地缝着/地上的影子”…… 在中译本《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全集》中,按照年份收录他的诗集与散文的一个好处,我们能从中窥探出一种悄然的变化。比如他早期的作品,尤其是他在1954年,23岁出版的第一部诗集《十七首》中,梦境是一种强烈的意象:“醒,是梦中往外跳伞/摆脱令人窒息的漩涡/漫游者向早晨绿色的地带降落”。(《序曲》)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宣称自己最难忘的经历是在清醒时发生的。特朗斯特罗姆则不然。对他而言,梦境是同样丰富而重要的。他打破常规,使得我们从梦中跳下,跌落到醒来的生活中,我们的生活似乎是颠倒过来!年复一年,他把梦境融入到所有诗集中。而随着年龄见长,他诗歌中的黑暗与死亡的意象似乎愈来愈多,正如爱莎所言,在特朗斯特罗姆的作品中,死亡常常是鬼鬼祟祟、令人不快的。我们人类在生活,而死亡却在吞噬生命的时间。就像在诗作《黑色明信片》中,他所写的句子:“生活中,死亡有时会登门/丈量人体。拜访被遗忘/生活依然在继续。但尸衣在无声中做成。”《音响》中开篇的诗句,十分惊艳:“乌鸫用自己的歌声吹奏私人的骨头/我们站在树下,感到时间在下沉,下沉。” 还有《自1990年7月》:“这是一次葬礼/我感到死者/比我更好地/在读我的思想。”我们会注意到这个特殊的日期,特朗斯特罗姆正是在这一年因为中风而半身不遂,从此陷入了失语症,写作停滞,他积聚着沉默的言辞
  •     反复读,随手翻,任一首都会让我停滞一刻而心中赞叹不已。译得也好。唯一的缺点是部头太大,不好携带。托马斯也会同意把多余的空白装帧删去的。
  •     喜欢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夜喜欢译者的风格。
  •     记忆看见我
  •     名诗风格独特,加上翻译能深刻了解作者人生概况,使得翻译的诗歌水平较高.能直/意结合.诗句不生硬,不是颠三倒四的,流利顺口.合乎中国人阅读习惯.
  •     最喜欢果戈理那首诗
  •     书包装的很好,本地仓库快是应该的。之前读过几首北岛的翻译,感觉北岛翻译的或许更好吧。不过李笠的不差。特朗斯特罗姆的诗诗性特别强,真的很纯粹,感觉他在写诗的时候,是把自己完全隐藏起来的。这种高度鲜有人及,绝对是诗歌的最高境界。而且这样写诗也是孤独的,特朗斯特罗姆实在了不起!他的诗显然也不是读后就抛之脑后的那种,是在反复阅读中得到某种渗透灵魂的顿悟,并在其中得到繁复的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启示,同时又无迹可寻,真是诗歌界的高斯!
  •     李笠的译本终于重版了,喜欢。
  •     醒,是梦中往外跳伞。
  •     翻完了。总结能力不行,感受散碎,收集不起来,最终还得求助于译序。开本太大了,用不着这么大的。
  •     特氏的诗的确很空灵,意境再造手法很高。
  •     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有很多翻译版本,觉得李翻译的还是不错的
  •     特朗斯特罗姆 内心深处的震撼
  •     真的不错!诗人的笔触深刻冷静,给人心灵上的震撼,尽管是翻译的,但文学价值不打折扣。
  •     这可以说是我首次看外国某个人的诗歌集吧。。。。希望有收获
  •     翻译的真是不太好。
  •     前后买过四种汉译特朗斯特罗姆诗集,除了董继平译本外,其余三种均是李笠的译本。在诗歌翻译上,诗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对于母语的敏感和独到把握,不是其他译者可比的;而李笠本人长居瑞典、出版多种瑞典语诗集并与特氏有较深交往的事实则告诉我们,他的翻译同时有着另一方面的优势——对原作的高度熟稔和理解,而这是一般诗人翻译家不具备的,因此他的译文就具备某种相对的“权威性”。而他对这些译诗的反复修订,则使其质量不断上升,这是尤可感念的。本书是我购买的第三种李笠译本,也是最全的一本。全书增加了上世纪90年代南海出版公司版出版时特氏尚未写出的作品,又增加了特氏获诺贝尔奖的授奖辞等等,篇幅的增加自不待言,而译文质量的提高也是明显的。此外,大方的装帧设计也是一个亮点。这一切都使得本书成为一件可以收藏的艺术品。
  •     超级棒的书!!诗人是超级伟大的诗人,译者是非常优秀的译者,这本书不可多得,堪称伟大、完美!建议爱诗歌的同学都来读!印刷也是很精美的,大爱!
  •     几年前就读过他的诗,喜欢。可惜那时不知道网购,农村还没有网络。多年后,当他获奖于我,不喜不忧。这是写作之外的事。只是喜欢,就订了。有空,慢慢读上几页,然后全上书,慢慢回味。
  •     大开本的诗集,书前有作者的照片,纸页装帧都很精致。
  •     买了本平装本,朋友借走,迟迟不还,后来又买了本精装本。现在倒好,两本诗集都在。
  •     我内心,那些尚未察觉、习惯隐形、已然消逝的东西,在他的诗句里解冻,归省,现身……一场穿刺全身的阅读!
  •     十分喜欢
  •     好诗啊,看了一些,很棒。设计很大气,开本也大,诗人的全集,基本全了。后悔没买精装本的,决定过几天买个精装本的,很收藏用,这本就作阅读用了。
  •     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是朋友推荐我看,于是买了一本全集,很不错,是我喜欢的诗风,值得一读
  •     高中的时候在读者上第一次看到他的诗就被震撼了,或者说是强烈的情感共鸣,利用各种独特有力的意象直达心底印象深刻。唯一一本从头看到尾看了好几遍的外国诗集,对于寻找乐趣的人绝对是一种享受。
  •     “我来这里是为了/和一个举着灯/在我身上看到自己的人相遇”
  •     早就听过诗人的大名,今天终于买了!
  •     非常非常克制的写作,每首诗都像慢慢托举出来的一轮红日
  •     读了两次,第一次是14年,这是第二次。那次不怎么明白,但是有一些意象,“铁钩”“半完成的天空”这样一些很抓人。这是带着虔敬去读,不得不说,诗完全就是词语的秘密,甚至不接受思想的侵入。
  •     和其他诗人不同,特朗斯特罗姆早年的诗更让我喜欢,而1970年后的转变,则没有让我看到这种形式转变的必要性——虽然在有些时候,我也极力去体会,是不是速度变快了呢,更复杂了呢,但还是不能代表整体。能感受到那种平稳发挥的高水准,不过,有时候这种优雅也让人厌倦,让人感到平庸。
  •     可我还是更喜欢博尔赫斯(我想偷图书馆的这本!)
  •     三年前看的。那些意向是怎么被拼到一起的呢?灵感?大师级难以超越。
  •     我来这里是为了和/举着灯笼/在我身上发现自己的人相遇
  •     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意象丰富。现代诗读来晦涩,但绝对给人眼界的震撼力
  •     新版本有修订,更显特朗斯特罗姆诗歌神韵。
  •     凝炼,惊叹其中的词藻。
  •     这本是在南京先锋书店买的第一本诗集呢。 ——‘醒,是从梦中向外跳伞” 我是一朵轻巧的蒲公英 悠悠荡荡,悠悠荡荡——在梦的 碧海蓝天~
  •     再一次证明诗的不可翻译性,以及汉语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但即使如此,一些短诗依旧引人入胜,任务就已经完成了
  •     很喜欢特朗斯特罗姆的诗,也是第一次读,正如译者所说的确意象精炼,读他的诗让人沉静
  •     特朗斯特罗姆的伟大在于,他无限的拓展了诗歌的可能性
  •     写了很多树,还喜欢最后的几篇小短文
  •     老爷爷弯手拄着头,在我的床头柜上停留了一段时间。
  •     挺好的 喜欢现代诗
  •     特朗斯特罗姆那么帅可不可以换一张好看一点的照片当封面!!!以及我愿意出钱做个精装本啊!!!这么好的诗不该有这样的装帧!!!
  •     灵感 思考 爱
  •     收集的诗歌很全面,还有几个散文性质的回忆录,很不错!
  •     这是站在金字塔顶端的诗歌,具有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值得细度。
  •     沉默的力量。— —灵魂与生命,一首歌。
  •     这几个月一直在看Robin Fulton翻译的版本,作为特老的好基友我几乎无条件相信Robin的版本,因为读起来也很流畅。回家以后翻出这本发现有很多不妥的地方。比如Robin版本中的coarest(最粗鲁的)与李笠版本的“最粗糙的”,我不懂瑞典语,但怎么想都是Robin的更合理,而且粗糙和粗鲁几乎是两个意思了。 中文翻译里面,董继平和李笠半斤八两,黄灿然还是值得信赖的,可惜翻译得不多。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