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重与惜别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评述 > 敬重与惜别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9.01
ISBN:9787505725126
作者:张承志
页数:288页

作者简介

中日关系,始终是每位中国人都应该直面的一个现实
中日两国百年恩怨的前世今生
两国未来趋势最具预见性的著作
本书是作家张承志总结八十年代以来几次居留日本经历的一部心血之作。虽然没有面面俱到,但若干章节勾勒了中国读者渴望了解的一些日本历史文化梗概;尽管时而披沥胸臆,但独自的体验里,凝结着对天下大势的估计。不同于往昔的名人旅日谭,也不同于当今的学者论文集,虽是一册散文,但力求处处考据。此书以良知与自省为武器,把中国同时作为剖析和批判的对象,大声疾呼着历史的大义、国家的和平,以及民族精神的升华。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引子:东苏木以东
第二章 三笠公园
第三章 长崎笔记
第四章 赤军的女儿
第五章 四十七士
第六章 解说·信康
第七章 文学的“惜别”
第八章 亚细亚的“主义”
第九章 束尾:红叶做纸

编辑推荐

  《敬重与惜别:致日本》是中日关系,始终是每位中国人都应该直面的一个现实、中日两国百年恩怨的前世今生、两国未来趋势最具预见性的著作。  张承志数次居留日本经历的一部心血之作,独自的体验里,凝结着对天下大势的估计。

内容概要

张承志,1948年秋生于北京。
高中毕业后在内蒙古乌珠穆沁草原下乡,放牧四年。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现为自由撰稿人、散文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
1978年以来,多次获得全国优秀短篇、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1995年获首届爱文文学奖。
1983年、1991年两次长期居留日本,任东洋文库外国人研究员。1993年任日本爱知大学法学部助教授。
迄今出版著作(单行本)约八十部,主要有《黑骏马》、《北方的河》、《心灵史》、《谁是胜者》、《聋子的耳朵》、《鲜花的废墟》等。其中在日本出版的有:《モンゴル大草原遊牧誌》、《黒駿馬》、《紅衛兵の時代》、《殉教な中国イスラーム》、《回教から見た中国》、《北方の河》、《鞍と筆》。

章节摘录

  (一)  初遇服部幸雄,是在一个读书会上。  如今回忆着,那回讲演的组织者确是茉莉会。那个会名,意味着他们对喝茉莉花茶的中国的兴趣。讲罢时记得有鼓掌,听众们仿佛也满足。我虽然眉飞色舞,其实心情黯淡。曲终人散,我要的不过是赖以支撑漂泊的讲演费。那种讲演,那种对日本读书人胡扯一番乌珠穆沁牧人掌故的行为,于我虽是熟练惯技,但却常诱发莫名的烦恼——草原、我、日本,这三者之间,太不协调了。  讲台下,一个白发的老头走近来,递给我一张名片。  我和服部老人相遇的时候,全然没想到会与他发生一段友谊,更不能想象会因他激起写作的冲动。他走过来,对我说的话是:  “您讲演时总说到:在东乌珠穆沁的东部,有一个新苏木。我怎么记得有噶黑勒苏木,有农乃苏木……而没有新苏木呢?”  显然这是个熟悉东乌旗的人,但在日本这并不新鲜。我急着想回家,不想花费口舌。我哦哦着,敷衍着他唠叨的一串地名。但是他接着说出的下一句,不能不使我停住了脚:  “我和你,在东乌珠穆沁,在同一个地方,送走了青春!……”  他的那个“东”字不是用日语而是用蒙语说的,ju,说得特别清楚。这有点像我,总喜欢强调我们是在“东部的”乌珠穆沁插队,生怕别人误认我们是baran husuu(西部诸旗)的二等草原沙窝子出身。说实在的,最开始我怀着的是一丝嘲讽。虽然我意识到这个人与东乌旗有着纠葛。  我端详着他,问道:“您在东乌珠穆沁住过?在哪里?”  “在你说的最东边的苏木以东,你知道农乃苏木吗?”  “当然知道。您说的农乃苏木,离我所在的新苏木,只有一百二十里,用公里算是六十公里……在一九六九年的冬天,我骑马去过那儿一次,但是它已经叫做……”  这就是我和服部幸雄老头的第一次谈话。  他满嘴的苏木,就是蒙语的“庙”(sum)。他会说一点蒙语,尤其喜欢反复地用蒙语说东乌旗的一些地名。我也喜欢这样。那天有点像比赛谁说出的蒙古地名多,而不是要交流青春。我恍惚听他自我介绍是当年的关东军,就住在我们公社以东的、过去叫农乃庙的乌拉盖牧场。  当然,关东军听不懂公社化以后的地名,而知识青年也不熟悉寺庙的事。幸好我当年对什么都感兴趣,多少还知道几座喇嘛庙,否则在日本还真没办法和“下乡”的关东军对话!  服部的话题其实并不多。聊起来,有时不知他是陶醉于蒙语,还是暗中回避询问。接触多了,甚至我觉得他是个封闭很深的人。不过是因为我讲话中提及的地名离他的记忆太近了——这使他兴奋。至于这兴奋本身究竟是什么,它导致什么结论和思想,他不清楚也不在意。好像,他也找不着词儿,所以酸溜溜地只是唠叨“送走了青春”。  您是日本关东军,我是北京新牧民,咱俩能算有共同青春吗?顶多是有着共同的青春地点而己!……我暗自揶揄。那时人在花之东京,那里无奇不有。应酬一番之后,我便忘掉了他,不管他怎么在农乃庙吃过奶豆腐。  (二)  好像接到过一两个明信片,依稀写着服部的名字。回国后有一两年,偶尔感到他似乎在寻找我。但那时对一些语焉不详的来信,我不仅顾不上回复,甚至不在意是谁寄来的。直至有一年电话中响起他的声音,互相已经说了一阵子,但我其实并没想起这个“服部”是谁。  不过,再次见面后“东”乌珠穆沁的话题,又使我们热闹起来。  他大咧咧地盘着腿坐在中协宾馆的沙发上,语气短促,滔滔说着。一头银发散乱,只是嗓音和那年东京一模一样。他不在意地说:“他们总想让我讲过去的事,我不答应。”边说着,他一边靠向我:  “他们怎么会理解呢?”  那口气给人一种暗示或误解。他好像在说:理解他的,唯有也在“东乌珠穆沁”打发过青春的我。不能说没有一点感动。很难总是敷衍,我开始想了解他了。“您那时,名义上是关东军……”  “关东军情报员。”他正式地说。这个词,即便后来若干年后和他畅谈了若干次,我也没有完全弄懂。什么什么“员”,就像“研究员”一样,并不标明阶级学衔,只是一种职业性质的描述。  “那么在乌珠穆沁,具体地说,您那时干什么呢?”  “那边是外蒙古,嘿,苏联军。我们趴着,嘿。”  他双手握成望远镜的筒状。观察哨?把守国境?……我再追问时,话头已经移开了。“哈,霍洛特,好吃吧?哈哈,好捏,吃过吧。”霍洛特(horod)是奶豆腐,好捏(honi)是羊。“当然吃过。”我烦他打断了关东军的话题。但我觉得他倒不像闪烁其词,而不过是要享受说着这些词儿的滋味。  对他做出这一心理判断,费了我很长时间。是这么回事么?一些古旧的词儿堵在心里,要找个地方,用嘴巴说它一说。说的时候需要一个听众——或者说,是需要一种确认。所以,同在一地、同在“东”乌珠穆沁的“东边”住过的我,就成了必需的存在。  他凡来中国必要会我。每次都一样,说一阵子东乌珠穆沁,再说一些别的。我和他的交流断断续续,更因他的这种习惯,一次次的话头接不上茬。  我渐渐漫不经心,虽然现在不禁后悔。每次挥手告别后,我就忙自己的事,而把他忘却净尽了——直至他再来到中国,又一次拨响我的电话。  那一年在北京,三里河的宴宾楼,还没堕落为“啃得鸡”。我俩在饭馆吃着,话题全在蒙古。  我给他夹菜:“这是烧羊肉。”他看着夹在筷子里的肉,古怪地一笑。似乎关东军情报员接受了一个信号。“羊肉!……嘿嘿,马哈以德(吃肉)……好捏乃马哈(羊肉)。”  他享受着被唤醒了的两个蒙语词儿。其实,他的乌珠穆沁记忆,只有很少的一些细节。我开始询问他屡来中国的目的。  没想到——老头子把一条腿垫坐在椅子上,毫不在意喧杂的餐厅,接着羊肉的开头,他给我讲述了一个一匹狼般独往独来、在青海境内逐村支教、扶贫助穷的个人行动。他显然并不自觉了不起,好像这些事只是在与我谈论东乌珠穆沁之外的小事末节。我有些头晕,原关东军分子在中国支援贫困地区的教育——这不同寻常的行为令我吃惊。  “教育可是重要的!……”他晃着大脑袋,严肃地对我说教。  “那您怎么具体做呢?是办了所学校,还是……”  但是这老头的自语症又来了。三里河夜间的街道上,寒风掀动他飘飘的一头银发。他解释般笑道:“我讨厌帽子!”我发觉,老头是个很有魅力的男性。我打算认真和他做忘年交了,也对他自我开张的事业开始感兴趣。但是我了解他的梗概,还要等到下一次。

图书封面


 敬重与惜别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9条)

  •     这是一本讲述灾难一成长的书,若干章节勾勒了中国读者渴望了解的一些日本历史文化梗概,除去历史事件和记忆,更多的是张承志老师关于苦难和正义的情怀,关于和平的向往,这一切都和他尊重和理解的品质息息相关,良知在这里有了更深层次的升华,而自省,则是每个国家,每个人在力求进步的道路上,必备的武器。
  •     自从借出来看完第一章,大概一个多月了吧,要不是手头没书可看了,绝对不会再碰的……全书八个章节,要么是历史事件,要么是风景典故,读这种书确实挺让人头疼的,真不是作者写的不好,还是自己肚子里的货不够多,好多事件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精神不能充分了解,好比把鱼翅当粉丝吃……没辙,尽量硬着头皮多读书呗——怎么也比职称考试的那几本操蛋书强吧?妄自菲薄一下,我知识面不够,别糟践了这碗“鱼翅”,给四星吧……
  •     缘,就是未遇之前,不曾期待遇见;遇到之后,即知——这就是我要的。张承志先生的书,与我就是这样一种有缘的感觉。上次读到张承志先生,也是在图书馆,不过是高中时代的事情了。那是一套中篇小说集,里面有两篇让我印象很深。一是毕淑敏的《昆仑殇》,再就是张先生的《黑骏马》。两篇里面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都是关于日出的描写。毕先生写的是青藏高原,张先生写的是蒙古草原,迄今我仍记得当时的震撼与惊讶,惊讶与文字的美,惊讶于那激发作家如此描写的大自然的壮丽。大致记得毕先生那段让人读到隐忍中的希望,而张先生则写出了青春的无限阳光。这次再见到张承志先生的书,是在学校图书馆偶遇他的《敬重与惜别:致日本》。  读书也是缘。如果是在几年前读到这本书,或许不会有今日之喜爱了。若非见过那些欲说还羞乃至胡说八道,大概不会觉得张先生的书有这般难得。最近几年也看了一些关于中日关系和日本历史的资料,觉得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总是一个让人无法回避的话题。既爱又恨,甚至让人彷徨不知所措。 读张先生的书,并不是学来他的技法或者得了更多的知识。对我而言,这次阅读,更主要是让我体验到了一次心灵之旅。是旁观了一位智者的思考之路。与我来说,这样让我不忍释卷意犹未尽的好书,已经有一阵子没有遇见了。唯有正视,才能真正深入。也唯有正视,才能真正进入当下,并借此直达永恒。我从来不是个勇敢的人。别人说什么,我总想照着学;别人看什么电视,我就会跟着去了解;别人爱什么电影,我就会跟着去说好,即使我根本没看明白。但凡是有影响力的,我总会做出一副崇拜的表情,哎,这样啊~并在追逐中以成为一个社会人而自满,进而忘记了自己真正的想法。更惶论批评他人。如“男性在逢迎和辩白之间狡猾观察,女人在顺从与自欺之间半推半就”(P269)这样的话,我从未读过,更未曾想。所谓独立,并不仅仅是经济,当然这是必须的基础。然而经济之后,必须有独立的思考。你对物质的追求,到底是以自己的需要为满足,还是以他人的比较与评判为满足?我也觉得写《瓦尔登湖》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生活方式,青年有着充裕的体能,自会有精力。青年未曾经历过衰老,也常常误以为青春必将永恒。曾记得在某处读过一则花絮,说胡适老时与身边人抱怨,说自己年轻时候赚钱太容易,不懂理财,现在看病处处捉襟见肘(我忽而觉得这是理财专家的杜撰……)。所以说,年轻的时候,应该好好积累生涯,以备不时之需。然而,若年轻的时候不能冲动,总是为了他人而活着。这所谓年轻,又何来与不年轻有不同之处呢?活在什么时候,就当做什么时候该做的事情。想要吓到自己,其实很容易。要鼓起勇气,也不过是一瞬间的盲目,以后始终为自己负责的信念。不过要记得,任何的胜利与得到,都是短暂与渺小的。无论是谁,再无别的前途,唯有自尊与敬人。扯远了。张先生在《敬重与惜别》中,无疑是有着自己的思考的。他选择了自己的生活,选择了自己的思考。也许不免偏激,但是毕竟,他拥有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灵魂。无论代价为何,这结果,不免让人艳羡。所以,张先生的书,与我最大的启示就是,坚持自己,无论代价多大,相信最终会收获属于自己生命的价值。以张先生的文字结尾吧。“别非要追求什么永恒,权当一册文章,不过几片红叶。时过境迁,来年会有新叶替代。不必迟疑!径自显示自己的颜色,趁着这白霜的季节。(P275)”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广岛长崎内一章 很好~
  •     看完了这本书,不予以推荐。不懂的人看这本书会迷惑,而懂的人则会心生厌恶,这不该是张承志应有的风格,虽然他一直没变,还死死坚守,但有些事情他并未看清。这本书里有他的不理解,也有他的同情和愤怒。他对日本的矛盾和幻想让人心生不满——这最后一句,应该是不满者错了,人心关国家何事?
  •     “叙述的难处,以及情感的纠葛。”听写小说的人讲历史还是学历史的人写散文呢?张承志是难以定位的。这也像中国之于日本,日本之于中国。
  •     对于日本,以前有太多误解和仇恨。抛却政治层面的东西,对日本,我始终恨不起来。当听着日本音乐、看着日本动漫、读着日本小说、品着日本茶道、悟着日本的武士道,很多时候真是有种“本是同根生”的感觉。日本的传统文化无不渗透着华夏精髓,那些我们不知不觉丢掉的东西却深深地浸入日本的血液中,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无不透着汉风。但是面对这些,身为一个中国人却不得不说“哦,那是日本的传统”,那时自己的心里真是在流血。无论嘴上承不承认,事实似乎就是最纯正的汉文化已经悄然化作了大和文化,就像雪融于水,分不出来彼此。

    读这本书,更是体会着一个与平时认知所不同的日本。作者多次去过日本,有许多日本友人,又查了很多相关资料,他笔下的日本或许应该是可信的、活灵活现的,有血有肉的。日本这个民族体现的矛盾性,有时归因于什么,真的不太好说。个体的日本人和整体的日本民族,有时也有很多矛盾之处,很多东西都很难说得清。也许作者也只是写出他对日本的感情,绝对的正确与客观恐怕谁都做不到。
  •     张承志对中日关系的认识很透彻,这本书很好。
  •     很好的书,对了解日本很有帮助
  •     ”李志绥卑鄙下流的政治背叛,张爱玲隔岸观火的自私写作。“咬着牙看完,平心而论,哔哔啰啰多是偏颇。
  •     在特价的首页看到,在网上查了相关内容后决定入手。现在看到一半,觉得很不错。现在很少不随大流而坚持自己观点的作者了。相当不错。
  •     节奏有些慢。
  •     填补了几个空白。中间有一段话:日本是一个古怪的国度:数不清的人向它学习过,但是后来都选择与它对立的原则;数不清的人憧憬着投奔过它,但是最终都厌恶地离开了它。它象一个优美的女人又象一个吸血的女鬼;许多人在深爱之后,或者被它扯入灭顶的泥潭深渊,或者毕生以揭露它为己任。
  •     开头是在飞往重庆之前,中段和结尾是在西西弗书店,对于邻国的评价,此书的确是客观又深刻。
  •     张承志的观点和视角都很独特,值得好好一读
  •     只有在长途旅行中才适合看这种费脑子的书。第五章里每写10页夸一遍鲁迅,写10页骂一遍张爱玲;再写10页夸一遍鲁迅,再写10页骂一遍张爱玲,让我在飞机上笑出了声:)
  •     我所看过的写中日关系的最理性\最有智慧的一本书,非常值得一读.
  •     作为学者的张承志,不停地提出他的洞见。特别是其中的《长崎笔记》一篇。看了大半年了,还是常常想起他对长崎命运的那种独到分析。国内少有像此书这样的文本,作者既是作家又是学者,张出自北大考古专业,搞材料很有一套,而且有在日本生活交流的经历,问题提得非常深邃,对日本这个国家的历史有一种世界史的视野。
  •     了解日本,共同反思
  •     张承志先生的书,需要细细地读才行。
  •     不知是神的旨意,还是纯属巧合,在这桃花盛开的四月之晦,端午佳节的五月之朔,我接连被日本—这自咿呀学语,到而立之年始终愤恨的名字所感触。《南京,南京》是时下热映的一部电影,在惨烈,悲痛之余,使我从另一个角度,感受到导演想表达的情绪,(之所以还称不上思想,源于电影本身的表现力)如果你注意到整部剧是以一位叫角川的日本战士为导线,以他为第一男主角时,自己就知道这绝不单单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片,那么简单。片中的日本兵在大日本军国主义的驱使下来到了中国这个陌生的国度,与同伴一起做出了无数灭绝人性,不可饶恕的罪行,但他却还是个良心未泯的年轻人,他的同情心,爱心,最终使他以自杀结束了孕育在体内的矛盾。影片首先要告诉我们的就是日本人绝不全是丧尽天良的“禽兽”。其次,影片中在大量展现中国军民惨状的同时,间杂着日军或死或伤的情景,最有表现力的当属结尾时盛大的日本祭奠仪式,一副副白灵,挽幛,似乎是那些不会被原谅亡灵哀默的哭泣,的确,战争夺走的不仅是无辜中国百姓的生命,也有无数风华正茂大和民族的壮丁,其间不知道会有多少角川,这样的“矛盾”体。战争带给人们的只有伤害,无论是获利一方,还是失败之国,在尸骨如山的血泊中谁也无法摆脱对无辜死者的愧疚,战争永远没有真正的胜利者。和平,是人类最珍贵,最该去珍惜的瑰宝。在这几日刚好看到了一本叫做《敬重与惜别》致日本的佳作。作者有着深厚的日本情节,掌握大量资料,为我开启了认识日本的另一扇门。我始终是个提到日本就咬牙切齿的“愤青”,对日本的仇恨发自肺腑。中国有句古话:仇恨往往会蒙蔽我们的双眼。是啊,突然发现我对这个“仇人”似乎毫无了解,对这个民族更是茫然不知。当然想通过一本书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能的,但至少需要有这么一本书,一个窗口去让人们了解,认识。我不曾想到会有这么位日本老人,将毕生精力,积蓄全部投放在浩瀚无边的中国西北大地上,满,蒙,藏,回,汉各族人民视其为最珍贵的朋友,最重要的恩人。尽管这位老者曾经为关东军服务过。读罢此章,我不禁在想,难道“矛盾”是大和民族血液里流淌的必然产物吗?通过作者的“长崎笔记”我得知了二战给日本带来了挥之不去的伤害,和阴影,也许就广岛和长崎来讲,其受伤害程度,心里和感情上的恢复难度,甚至要大于饱尝八年摧残的华夏神州。更值得思考的是,美国人,或者说白种人宣扬的这种为了减小伤亡(白种人的伤亡),就悍然对无辜百姓投下放射性,摧毁性武器,这种所谓的西方文明,难道只有对自己才适用,而对有色人种,异族就另当别论吗?如真是若此,那他们和那些将我们视为低等支那人的日本侵略者有何不同呢?从“赤军的女儿到四十七士”令我认识了日本人,了解了大和文明。为了千里之外的巴勒斯坦人,几个平凡的日本人竟然拿起武器为他国的独立解放开了第一枪,这是我这个狭隘的爱国主义“愤青”所难理解,但敬佩的。四十七士是幕府时代的日本英雄,或称之为义士更加妥当。其实,中国自古就有养士之道,从著名孟尝君鸡鸣狗盗之士,到吕不韦三千门客,无不昭示着士为知己者死的文化。只是到了秦汉,中国重归统一,有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大臣唯恐主上猜忌,不敢私养义士。无论是“援助”西北的服部老人,还是赤军女儿等为巴勒斯坦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日本青年,都源于“亚细亚”主义,也就是后来被日军方引申的大东亚共荣思想。在这个养士为风的武士道精神国度里,任何稍带“攻击性”的思想都很容易产生共鸣,“蛊惑民心”。所以,侵略中国也好,拯救巴基斯坦人也罢,在他们看来都是为了至高理想,都是为了黄种人自强。最后我想说,一个民族如果想征服另一个民族,妄图凭借船坚炮利,兵强马壮,是万万难行的,强大的汉朝,千年难得一见的卫青,霍去病,也并没消灭匈奴人,无敌的罗马帝国也没能阻止蛮族的入侵。那么,什么才是征服其他民族的武器呢。我想,只可能是思想,文化,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而民心绝不是减减税,给几亩土地就能获取的,就算得,也是得一时,很难得万世,唯有,一个强大的思想,进步的理念,才能深入人心,抛弃种族,肤
  •     如何看待历史,如何看待正义与邪恶,如何看待自己,张承志给了我新的思考方向。
  •     张承志依然在他的道路上,我又感到愉快,他固执着,给予其他固执着的人们以鼓舞。
  •     难得看到一本评价中日关系时,如此理性又不失爱国情愫的书。一方面惊叹作者的写作功底、文化积累,另一方面又佩服作者的理性与冷静。再如此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历史纽结面前,作者能于情于理说得入木三分,不至于让自己的感性如脱缰野马,同时也不至于让自己的理性如牵强附会。佩服。
  •     堀田善衞说:我们互相握手,手掌之间渗出了血。即便努力忘却,还有不可忘却的东西。从一个更为切近的角度 去看待日本国 历史 国民性还有亚细亚主义 相关的阐述中所能领会的是民族偏见和历史裂痕之外 别样的思绪 那是回顾很久的从前 也是在眺望一个值得思虑和期许的未来。
  •     一向对日本感兴趣的我,一见到这本书就想买了,感觉还可以~
  •     既严谨又深情,欲罢不能。
  •     关于中日关系反面的书很多,也读了不少,然而这本书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作者用心写了,我也用心读了的书。承认人性的复杂,承认民族间的隔阂,承认民族间的差异,承认国家间的差距。用心去认识人性的多样,用心去寻找民族间的隔阂,用心去发现民族间的差异,用心去体会国家间的差距。奋青式的逻辑推理和肤浅想法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日本这个邻居真的需要认真对待!
  •     文笔非常好的书,对了解日本文化有好处。
  •     值得一阅
  •     了解日本,了解中日关系。
    专心致志地读了一周,心头很沉重。
  •     应该有一批人向张承志这样思考,并把他们的想法传达给更多的人.
  •     真的很意外能读到这本书,当初特价买的,觉得很值,作者的角度与观点都让人感到耳目一新,最喜欢他的长崎日记那一篇,从大义的角度很深刻的解读了长崎,读起来很能感受到那种跳动的,深沉的文字给人的力量...全书有黑白印刷的照片,有彩照,字体看着也很舒服,总之呢,是一本很不错,很值得阅读的书...
  •     视角独特 不过太过偏执 典型的五毛
  •     好文字。有时会想,对中国“大国梦”的批判,是不是作家太敏感了?可是举世汹汹,尤见这种声音的可贵。
  •     顾此失彼。
  •     1.张承志,从红卫兵到ISIS;2.把泛亚主义置于老旧的帝国话语下考量,无疑是一人骑二马,虽然他自己已经感觉出来,但他的天花板仍然限制着他正确的认识泛亚主义的问题;3.堀田善衞:我们互相握手,手掌之间渗出了血;4.张承志的文笔很好,内容也是很丰富,但对我来说他是敌营的人。
  •     : I267/1214-34
  •     有文化的穆斯林见解尚且如此,那没文化的得有多可怕
  •     有段时间没一口气读完一本书了。虽然情感爆炸所以不是特别细致(如对忠臣藏的处理太简单了),倒也真诚感人,故长一星。长崎笔记与赤军的女儿两篇连起来读可谓佳作。我又想重复那句不断引用过的「帝国主义无法审判帝国主义」。如果不能明白帝国的虚妄,那么革命者的鲜血总有一天会被遗忘的。从长崎到特拉维夫,那个永恒的,倒错的审判者如影随行,但是,它的权能也终将化归虚无。
  •     感触很深,脱离了那种让人感觉很肤浅的东西,通过作者自己在日本长时间工作的资深经历,以不同的视角谈日本,激发我们去思考!从日本过去的得与失,错与对…………中提取到一点属于自己的东西!
  •     好书 便宜 体会下日本
  •     张承志君的文字非同一般,不只是字句,还有,也许是更要紧的是他忠实自己,忠实真相的毅力与勇气。在眼下的华夏,以及后此,相当的时间之内,可遇不可求的文家笔手。而本部小书,更是道深义远。力为推荐夜读灯下。
  •     读得很慢,很厚实的一本
  •     惊艳 爱不释手。作为一个亲日派,我更加叹服于这个国家的坚韧与深刻内涵。
  •     7月读的。刚刚想到里面提过的某些内容来查资料时,才发现居然木有记录。
  •     版本不错,看介绍挺不错的,主要是看了他的《金牧场》,里面有很大的写日本的篇幅。而且他的很多的散文都写了日本,还是想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一些我们的邻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昨天下的订单,今天上午就收到了,当当在提速呢,非常感谢。其实,晚几天收到了也没有关系的,我就担心发错了,少发了,如此,从北京送到广东千里迢迢,却不能收货,多可惜呀!
  •     很不错的一本书 独特的侧面讲述日本 尤其是重新房子、赤军、重信五月……对日本赤军以及日本左翼学潮运动感兴趣的 可以去看看《联合赤军实录——通向浅见山庄之路》这部纪录片 作为纪录片也是很好的作品
  •     用一句笑话可以简单地描述中国人心中的日本:日本可能是是日本,也可能是一本(东北话),也可能是二本(湖北话),还可能是十本(上海话)。中国人就是没有搞清日本是几本。
  •     作者很左啊,毛主席的拥趸
  •     两国文化的美感,交往的真挚,不断与国家历史相叠加,冲撞齿咬,给每一个忆旧者折磨。
  •     幕府时代:传教士;长崎原子弹;左翼、赤军;石原慎太郎和芥川奖;鲁迅;*亚细亚主义与东洋学
  •     书很好,纸质,印刷一切都很好,此书更是全面的对日本文化做出了评论,值得一看。
  •     《敬重与惜别》张承志

    读张承志的书是从很久很久以前的《北方的河》开始的,那时候文革刚刚结束,老作家都不写东西了,新出现的作家就好象从土里冒出来的新芽,那么稚嫩,无法让人联想到我们是一个有五千年传统的文学大国。像刘心武的《班主任》,现在简直没法看,都不如一些初中生都写得好,可是那时什么时候,文革刚结束啊。

    后来很多年以后看到张承志的《心灵史》,才知道张承志一直跟着时代在成长,《心灵史》是我读过最震撼心灵的小说之一,读过的人都无法让你忘记。又过了很多年,读了他的《敬重与惜别》文风又一次转型,变化很大,越来越深沉了,很多男作家老年以后,都不再写小说,改写散文,写那种比较厚重,比较复杂,比较有思想的散文。这是也是每个男性知识分子都走过的路吧。

    《敬重与惜别》写的是日本,张承志所接触的日本,不是浮光掠影的旅行,而是真正的面对日本,面对日本文化,面对日本人,面对日本的历史,当你走进历史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每件事情的细节一点一点展现出来的时候,所有的我们所了解的事情都发生了变化,原来的观点都变得模糊不清,是非善恶都变得异常复杂。当年的鬼子,现在却在用并不宽裕的资金在资助中国西南贫困失学的儿童上学,赤军的女儿为了阿拉伯人甘心进行自杀性攻击,四十七士为什么要复仇……也许这些问题永远都会引起争议,但是比起教科书里面单一的答案,生活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没有标准答案,应该让每个人都发出自己的声音。

  •     一本需要好好读的书
  •     里面所提到的一些景点和事物,我们一般的人都比较熟悉的,感觉就是深度不够,是不是觉得写给我们这些一般的中国人看,写的浅显些。书名很好才买的,就是觉得敬重的不够深,惜别的不够情。题外:当当的价格非常给力,感谢当当网。
  •     豆瓣猜推荐的硬装本,作为初中时代的回忆
  •     能感受到日本的文化
  •     当下,谈日本的书可能不那么讨巧,书中的话题也多让人感觉沉重,但阅读这些内容很有必要,我们需要更多反思
  •     与一本书的结缘,常常是个奇妙的偶然。这本书也是如此。已经不知从哪里,以什么方式,从茫茫书海中寻到这本书的。2009年初出版的书,不久前才到我手上,真怪。

    应该说,这注定了不会是一本畅销书。书底的专供二字钢印,我猜似乎是实体书店卖得不好,才转而供网销的吧。

    不会畅销,一是因为这是一本散文,而且是一本严肃文学类的。但我一直敬重张承志,以为他的诸多小说颇多男儿气,所以买了这本他说日本的集子。

    细细读来,张承志显出了对史识的丰富驾驭,以及观点的独到有力。所以说,这是我近几年看到的最好的文学。真正的文学,真正的文字!

    其实,张承志作为一个留日多年的学者及作家,面对的又是国内一波又一波的反日潮,他的作品要想经得起两方的审视,确实是件很为难的事。但是张确实做到了!!!

    他反对日本的“脱亚入欧”欺凌弱邻的心态,也自省中国的大国情结,还考察了日本人的亚细亚主义、左翼运动等,见识深刻而史料翔实,体现了一个作家的大功力!

    推荐对“知识分子担当”这个话题还有兴趣的朋友一阅。

    另: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尤其是文化方面,异见太多。张对美国霸权的痛恨,对精蝇和对世俗之风的同样憎恶,也深得我心——————当然,有些人看了也许会有不快的。
  •     这本书前前后后看了似乎是很长的时间。主要是自己才疏学浅,书中提到的好多人物和事件我都是第一次听到,张先生对某些见闻的细节描写和合情的分析很是到位,最后对文学的评议也很耐读。暂收起来,以后必有更加细致的重读的一天。
  •     少数民族印记太深,对中国的强国梦太过乐观,哪里还有资本实现万邦来朝。一面呼吁和平,一面又鼓励左翼革命。明明是散文,却不断普及历史知识,强迫读者思考,感觉日本对中国还真是爱之深责之切啊。收获尾崎丰的I love you一首。想去长崎看教堂,去东京看清真寺。
  •     笔力雄壮,文思切切。此书,「张承志文集」里的那个版本较印刷和收藏要更好一些。
  •     唯一遗憾的是,老张怎么被“拉到了”“乌有之乡”。
  •     提起日本,中国人一般是五味杂陈,但是从深层看,我们对日本确实了解太少,尤其是从文化角度思考中日关系太少。总之,看看本书或许能帮助我们敞开自己的另一扇心灵窗口。
  •     性价比高 装帧不错 平装适合阅读 内容更好 为读者了解日本提供一个清晰的窗口
  •     中日关系,帝国前途的沉思。近代中国思想史,必读。
  •     实实在在的好书。好像一位明辨是非的好朋友,给我们换个角度讲日本。给我们换个角度看自己。
  •     角度
  •     他出版于二○○九年度的《敬重与惜别———致日本》,以良知的指引面对历史,以沉重的追问逼视自身,在灼烫的现实中辨识清明的过去,从异国兴衰史里照见不安的未来。这部写给中国和世界的殷鉴之作,立意峭拔,思力深广,它既为一百年来言路幽暗的中日对话提供了缜密的阅读考辨和冷峻的个人体验,也为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如何才能理性地正视他者的尊严发出了急切的长喊。
  •     张承志的风格,很好
  •     中国是到了应当思考的时候了
  •     这本书一般,看了五页就没兴趣了,也就值这个价格
  •     张承志在书里大骂了张爱玲、夏志清、三岛由纪夫之流。依然是理想主义的壮怀激烈,别人这种口吻,会让人厌恶,但张承志却不一样,他让人感动,让人血脉贲张。
  •     今天突然想起这本大约6年前看的书,已经忘却了不敢妄加评价。唯一还记得的内容是讲原子弹怎样被选在广岛和长崎的历史。此时有些想重看,获得的又会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吧。
  •     好久没看当代中国作家的东西了,抱着很大期望看的,结果发现作者是拳民。不过当然,并非作者的所有观点都是错误的,例如警惕民族和大国沙文主义
  •     张承志的观点总是很尖锐,也总是从穆斯林的角度来写,很独特
  •     张承志这本书很好,被刘苏里评价为去年被忽略的好书。其中关于日本大国崛起的论述值得我国警醒。
  •     所谓国民需要追求与留存的“美的人道精神”,张承志隐瞒却不言而喻的是——(殉)美的人道精神?士的根性,差一步或多一分,就可能演变为虚荣的沦丧败德或极致的狂热暴虐。即使那些关于道义的精诚热血不免可疑,但敬重与惜别无疑是刻骨和锥心的,多难啊。心情好复杂。
  •     图书馆借来看的。刚看完就被人recall。没想到村里还有人也想看这本书。
  •     从题目来看,作者还是对日本有着宽仁的怜悯之心的。
  •     憎贫不及义,逞富不知耻,都需要好好读这本书。
  •     值得一读再读
  •     比<菊与刀>深刻,张承志的文字总是那么的令人着迷,此书应该是张承志的另一个高度。
  •     拥有伟大的文化教养背景的民族,敢于对自己实施思想的追问。中华帝国的陈旧体系中,是否也隐藏着歧视弱者、尊崇强权、以及霸权主义的因素?
  •     张承志的笔锋和控制力,即使是他在表述一些我完全无法同意的观点时,也显得极其有力和动人。第一位红卫兵,最后一位真正的毛左。他所描述的日本,是左翼眼中的日本。人道主义、国际主义、浪漫主义、民族主义……他是我所畏惧的那种为了达到一个高尚目标不择一切手段的人,并且他欣赏这种狞厉而不顾一切的美。我在读西省暗杀考的时候就觉得他会喜欢四十七士和刺客列传。他以清洁而高傲的态度去相信一些我觉得再走一步就是恐怖主义的东西,但是我尊敬他。一切与政见无关,唯有文学纯洁。
  •     字里行间有切肤之痛、 贸易和往来意味着影响力、被淡化和遮蔽的历史、是否可以忘却 韩毓海老师的现代文学课上推荐的书,以前的确没看过这种风格。应该算叙事散文,情感非常浓郁,作者个人风格突出。
  •     张先生的作品总能带给人无尽的思考,不多品评,推荐阅读。
  •     书拿来有段时间了,前天简单翻开了三五页,感觉到作者有着对日本社会的很深的了解,又有着中国文人的那种敏感,带着过往50年中国现实社会带给他的深深烙印,看到了一个我根本不曾了解过的日本!有种莫名的恐惧没敢细看这本书!的确应该是深夜里慢慢细看,而且应该是一气呵成地看!希望自己尽快看完!
  •     只见对中国的批判与建议,不见对日本的指责与反思。
  •     随笔感觉,写的有点乱...随便翻翻。
  •     张承志总用力过猛,和他的小说一样。但总体上还是喜欢,尤其在侏儒哲学盛行的当下
  •     历史往往是多面的,不可能仅仅是教科书上所说的那么片面那么简单。张承志的这本书恰恰是历史的另一面,用他特殊的笔调向我们娓娓道来另一个历史的故事。我想过多的话是不需要的,当读者进入了那段历史的时候,进入另一个历史层面的时候,这本书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     好书总是复杂的,不赘言了,确实是好书,在这里,赞张承志是条有血性\有思想\自由\热烈\有一些些草莽气的汉子!此文底料扎实,评断合理,确是好文!
  •     第一次读张承志,读到一半,给了4星,再往后读,因为【文学的“惜别”】,从4星改成5星/冈林·信康一节读得有点马虎,其余诸节都认真对完了。通过此书,初步了解了日本左翼,知道了日本“四十七士”的故事,并且看了一部相关的电影《最后的忠诚藏》,对日本人的认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并且被可音所展示的美感完全征服,也因为可音这个形象,日本女人在我心中又有加分。
  •     关于大国情怀和强国梦,不幸被怹言中了
  •     写得很好,打算再阅读几遍!
  •     意识流得很。珍重且惜别,破除万难,其路漫漫。
  •     知日知己
  •     在旅行发现历史的本来面目,用简单的语言回答人类普遍性的问题。
  •     对历史的正确看待,好书。
  •     因为专家推荐买的,还有仔细阅读.
  •     我知道一定会有人说张承志骨子里狂热的红卫兵情结至今没有褪去,可他已经在书中说明了一切,“过分专业的事情不必由我来做,我还是只俯拾熟悉的片段,只求抒发的自由。我只想了却这笔残愿。”读的极畅快,骨铮铮然如中宵剑鸣。读的也极辛苦,对历史与文化知之甚少致使最终也不能完全理解词句的推敲,事件的排列。但总觉得,似乎在或风花雪月或冷峻理性的小说读多了后终于回到了自初中始的让我最舒服的读书方式。“中国大致仍是散文的国度。”这话真真是不假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