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0902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评述 > 读库0902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5
ISBN:9787802256736
作者:张立宪 主编
页数:317页

作者简介

2009年是“五四”运动九十周年,有着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和纪念文字。本辑《读库》刊发的《穿越“五四”》一文,是一部正在筹拍的同名电视纪录片的解说文稿。按照一位学者的说法,“五四”研究应该“删简就繁”,不再依从简单的历史评价,而还原其更为丰富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细节。本文在这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本文作者,多是中学教师,或有过中学执教经历的人。
威廉·林赛是一个英国人,1987年开始,他从嘉峪关出发,计划沿长城跑一趟。就在这一年,榆林地区公安处以“非法入境”的罪名将他遣送出境。他再次申请入境。这一次,他终于完成了自己艰辛的独步长城之旅。
为了在一百五十个地点重摄长城,林赛从玉门关到老龙头,行程估计超过三万五千公里。许多地方他去过多次,为的是确保新照片在取景、光线、背景、拍摄季节等方面尽可能与老照片一致。林赛表示,重摄长城的工作还会继续。
2007年,榆林市政府授予威廉·林赛“荣誉市民”称号。
1989年3月25日上午,海子从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学院路校址出发,前往山海关。到达山海关并在那里住了一个晚上后,第二天中午,他沿着铁道朝龙家营方向慢慢行走,最终在山海关与龙家营之间的一段铁轨上躺下。列车呼啸而来,他持续了二十五年的人生随之结束。
海子之死,是一曲唱给田园与淳朴精神的挽歌。
二十年过去了,当今时代更多的是仰慕钢铁的秩序,不再需要古典而温润的心灵,而海子依然被大家纪念。
每年清明节前后,全国各地都会有大量诗人和读者用自己的方式怀念这个早逝的诗人。2009年是海子去世二十周年纪念日,各种纪念活动层出不穷,他的家乡县政府甚至要把海子作为一种文化产业。
《海子的事》一文,写的就是海子的生前身后事,当然,还有海子的诗。
十七年,用来指称从1949年到1966年。有一个概括是“三红一创,青山保林”,“三红一创”即《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青山保林”即《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藏书家谢其章先生又自编了“三花一铁,新敌艳野”,“三花一铁”即《苦菜花》、《迎春花》、《朝阳花》、《铁道游击队》;“新敌艳野”即《新儿女英雄传》、《敌后武工队》、《艳阳天》、《野火春风斗古城》。
谢先生写的并不是如何淘这些书的故事,而是如何发现了这些书背后的故事。
1947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美国电影学院把特殊荣誉奖颁给了德裔喜剧导演恩斯特·刘别谦,表彰他二十五年来为美国电影作出的贡献。刘别谦是第三个获得这一殊荣的导演,在他之前是卓别林和格里菲斯,两位电影巨人,而在他之后的获奖导演是西希尔·戴米尔,好莱坞的奠基人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刘别谦是一位可以和格里菲斯、卓别林、戴米尔相提并论的导演。
刘别谦是喜剧大师,他的轻喜剧如同希区柯克的悬疑惊悚片、约翰·福特的西部片一样家喻户晓。同样的,正如悬疑是希区柯克的标签,刘别谦也有自己特有的一个商标,叫做“刘别谦式触动”。
《刘别谦式触动》和《谁是刘别谦》两篇文章,向我们形象而细致地呈现了“刘别谦式触动”。
竹久梦二是日本明治、大正年代的画家。作为从未受过专门艺术教育的在野艺术家,他娴熟地运用传统日本画和洋画的各种技法,在自身独特而纯粹的审美观的观照下,独创了被命名为“梦二式美人”的东洋风俗画,风靡了何止一代人。川端康成评价说:“无论是作为明治到大正初期的风俗画家,还是作为情调画家,梦二都是相当卓越的。他的画不仅感染了少女,也感染了青少年,乃至上了年纪的男人……我少年时代的理想,总是同梦二联系在一起。”
他的漫画,成为后来“子恺漫画”的艺术酵母。我们在丰子恺先生的画作中,也能找到竹久梦二的影子。
本辑《读库》,同时辑选了梦二的绘画作品,特别是他风格独特的美人画,这种后来被称为“梦二式美人”的作品。

书籍目录

穿越“五四”
傅国涌 郭初阳 蔡朝阳 吕栋 林建刚
威廉·林赛的长城二十年
赵萌
母亲和我
熊景明
主场作战
何伟
海子的事
刘春
淡水天文
刘志凌
十七年间的小说
谢其章
刘别谦式触动
张明
谁是刘别谦
张明
乡愁诗人
刘柠
“我猜想,他就是人民”
张铁志
中国宝贝
李多钰
一沙一世界
刘旸
神物
赤军

编辑推荐

《读库0902》是一本可以改变人的阅读偏见,甚至阅读习惯的刊物。文章的作者都是善于驾驭文字的高手,没有当下许多翻译文章的生硬,也没有那些时尚小资杂志故作的高雅。文字是平实的,内容是充实的,不浮夸,不矫揉。

内容概要

张立宪(老六),河北汉子,60年代出生,80年代读大学,90年代初从中国人大新闻学院毕业以后,一直在新闻出版行业游走。出版个人专著《记忆碎片》。现代出版社原副总编,《大话西游宝典》和梦工厂系列丛书总策划,《读库》系列丛书主编。

章节摘录

穿越“五四”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陈独秀一 “五四”新潮1920年1月,“五四”高潮渐渐退去,来自北京、天津的四个学生代表张国焘、许德珩、康白情、刘清扬,来到上海法租界莫里爱路29号的孙中山住宅。费了一番周折,他们才见到孙中山。张国焘和许德珩的回忆录都记下了见面时的情景。孙中山和他们谈了三个多小时,在肯定学生的行动后,他话锋一转:“你们无非是写文章、开大会、游行请愿、奔走呼告。你们最大的成绩也不过是集合几万人示威游行,罢课、罢工、罢市几天而已。北京政府只要几挺机关枪就可以把几万示威的学生解决掉。现在,我愿意给你们五百条枪,如果你们能找到五百个真不怕死的学生托将起来,去打北京的那些败类,才算是真正革命。”此前,还在“五四”高潮的1919年七、八月间,孙中山给代理蔡元培执行北大校务的蒋梦麟写信,希望蒋“率领二千子弟,助我革命”。那个时候,绝大多数中国人还没有机会听到托马斯。杰弗逊在1801年总统就职演讲时说的那句话:“武力是专制的首要原则与直接源头。”几千年来,古老的中国一直处于以暴易暴的血腥轮回中,暴力决定论根深蒂固,似乎任何的社会变革都只能依赖于暴力。手创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孙中山,也未能跳出这一观念的怪圈。“五四”是一次和平、非暴力的集体行动,通过上街游行示威等方式,直接诉诸人的良知和理性,希望动员社会舆论的力量,迫使当权者作出正面的回应。孙中山虽然支持学生反对北京政府的行动,对于非暴力的抗争方式却有些不以为然。确实,“五四”学生手无寸铁,也并不打算拿起武器,他们只是办刊、结社、写文章、做演讲、游行示威、奔走呼告,如此而已。去见孙中山的四个学生中,三个是北大新潮社、国民社的成员,刘清扬则来自天津的觉悟社。这一代青年学生,热烈地追逐、讨论各种新思潮、新价值,发出自己独立的声音。从《新潮》、《国民》到《觉悟》、《浙江新潮》、《湘江评论》,这些学生刊物无不充满青春的气息,带着露水般的清新。他们努力摆脱旧观念的束缚,热切地拥抱新文化,他们就是新文化塑造的新一代知识公民,尽管后来踏上了各不相同的道路。在学生的背后,是比他们大不了多少岁的老师辈,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高一涵、陶孟和、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这些人。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专长和兴趣,在那个时代,他们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磁心,彼此吸引和靠近。这一聚合,形成了巨大的能量。正是《新青年》首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建设新道德,反对旧礼教;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大旗,不留情面地批判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在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相继失败的背景下,这些不以政治为业,而把学术视为立身之本的新型读书人站到了时代的前面,他们试图为这个古老民族呼唤出一种新的精神生活。许多年后,《新青年》早已消失,当事人之一胡适这样评价这本杂志:“《新青年》是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划分一个时代的刊物,最近二十年中的文学运动和思想改革差不多都是从这个刊物出发的。”堪称这本杂志护法的蔡元培则说:“《新青年》杂志为五四运动时代之急先锋。”如果不是蔡元培在1916年接受总统黎元洪的任命,出掌北大,也许就不会有“五四”这云蒸霞蔚的一幕。历史选择了蔡元培,正是他“三顾茅庐”邀请陈独秀担任文科学长,直接把《新青年》以及它所裹挟的新思潮带进了北大,推向了全国。也正是因为蔡元培,教授治校、学生自治这些基本的现代大学理念才会在北大生根发芽,形成制度。学生社团和学生刊物才应运而生,百花齐放。拖着长辫讲英文的辜鸿铭、信奉帝制的国学大师刘师培,才会和刘半农、胡适、周作人这些新人一同站在北大的讲台上。一个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北大放射出迷人的光华,映照在那一代知识人的脸上。北大二十周年校庆,以曲学名世的北大教授吴梅写下的校歌中有动人的一句:“喜此时幸遇先生蔡”。八十年后的北大百年校庆,剧作家沙叶新创作的话剧干脆就叫《幸遇先生蔡》。1940年3月,蔡元培在香港去世,陈独秀在《中央日报》发表悼念文章说:“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之必然的产物,无论是功是罪,都不应该专归到那几个人;可是蔡先生、适之和我,乃是当时在思想言论上负主要责任的人。”他们三个人,蔡元培年龄最大,当时已年过半百;胡适最小,进北大时只有二十六岁。一个小小的巧合,他们都属兔。三只小兔子,开创了一个大时代。1915年2月21日,青年胡适在留学日记中写道:“国无海军,不足耻也。国无大学、无公共藏书楼、无博物院、无美术馆,乃可耻耳。我国人其洗此耻哉!”1916年他在写给一位美国教授的信中说,通向开明而有效的政治,没有捷径可走。他不赞同革命,而宁愿从基础建设起,“不管怎样,总以教育民众为主。让我们为下一代,打一个扎实之基础”。2001年8月,老北大门前那条繁华的五四大街上,出现了一个三角形的大型不锈钢浮雕,名为“翻开历史新的一页”,上部有“1919.5.4”字样;浮雕在醒目位置镌刻着蔡元培、李大钊、鲁迅的头像,青年毛泽东的头像位居中心,陈独秀的头像则在左下方不显眼的地方,甚至不如他自己创办的《新青年》封面大。如此布局,显然有违历史的真实。“历史新的一页”从哪里翻开?不正是从陈独秀和他创办的这本小小的杂志吗?在选择办刊之前,陈独秀反思过亲身经历的辛亥革命,意识到这块古老的土地缺乏深入人心的启蒙,所以总有人想做皇帝。他创办《新青年》,重心不在批评时政,他主张“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当然,这不意味着他不关心时政。1918年7月15日,他在《新青年》发表《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得出了三条极为重要的结论:一要排斥武力政治。“'武人不守法律'为恶因中之根本恶因。无论何人,一旦有枪在手,便焚杀淫掠,无所不为,国法人言,无所顾忌,尚复成何世界!”二要抛弃以一党势力统一国家的思想,培植容让敌党的雅量。三要下定决心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2003年,也是在五四大街上,出现了另一座几十米的长方形浮雕《曙光》。在这个浮雕上,第一个大的头像就是陈独秀,然后是蔡元培、李大钊、鲁迅……以及他们的作品、警语、格言等,整个浮雕重现了“五四”的氛围,让关注中国历史的人们稍感欣慰。有人说,“五四”最大的功绩是提倡白话文。从文言的“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到白话的“堂堂正正以个人主义为前提”;从文言的“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到白话的“不该单独提倡女子的贞操”;从文言的“凡三十人聚会,一律处斩”,到白话的“司法独立与教育独立”;从文言的“水火金木土”,到白话的“我们相信尊重自然科学实验哲学”,这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表达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展开。1917年,《新青年》开始采用白话文,1920年,教育部就在小学推广白话。不过三年时间,文言和白话,就像胡适诗里的两个黄蝴蝶,可以名正言顺地双双飞上天了,一个口语与书面语合一的新中国悄悄浮现。面朝大海,敞开胸怀,这是“五四”的开放姿态。在梁启超、胡适等人推动下,由北大和民营的商务印书馆资助,美国哲学家杜威、英国哲学家罗素和东方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诗人泰戈尔等重量级人物相继登陆,他们到处讲演,给中国人带来了许多新的精神资源。杜威访问中国之后,得出这样的印象:“似乎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学生这样,对现代的和新的思想,特别是社会经济方面的思想,怀有这样一致和热烈的兴趣。”罗素访华回国后,写了一本《中国问题》,称赞中国的新式学校和大学,“不是培养强烈的国家主义的温床,而是教学生以自由的思想的场所”。就是在送别杜威回国的当天,北大学生孙伏园在北京《晨报》发表的文章中写道:“我们抱着万分痛心,感谢他们都尚不厌弃像我们这样的野蛮民族。”乍看令人气馁,多读几遍,就可以发现里面可贵的自我反省精神。美国学者林毓生在《中国意识的危机》一书中认为,“五四”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文化上的“全盘性反传统主义”,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代表人物的思想都太激烈了。这个论断也影响了一些中国学者。在“五四”的报刊上,我们的确能读到一些激烈甚至显得极端的言论。鲁迅说,中国历史满本都写着“吃人”,要少看或者竟不看中国书;钱玄同说,救中国的唯一方法是推翻孔学,而前提是废除汉字;胡适说,中国百事不如人。学生领袖傅斯年把旧式家庭看做万恶之源,“想知道中国家族的情形,只有画个猪圈”。他还说,中国人就和中国的狗一样,虽然聪明,却没有责任心。称“五四”代表人物激烈地全盘反传统,大概就体现在这些片言只语里。事实上,他们对于传统文化不仅有着深刻的理解,而且有着实际的贡献。胡适主张整理国故,晚年最热衷的是《水经注》版本研究;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著述谨严,开拓了古典文学研究的新视野;傅斯年主持整理清朝内阁档案,发掘殷墟,在古史研究上卓有建树。

图书封面


 读库0902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开始看这一本读库。扑面而来的就是五四的前生今世。有人问过六哥,说我在这个社会中,看到很多黑暗的东西,我是向他们屈服妥协,和他们走同样的路,还是要抗争。我不知道六哥的答案。但是我知道他已经在他编的书里回答了。我们不说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们给他们看看什么是好的。再度穿越五四-2011-1-4又把读库0902上的这篇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发现第一遍看过的思考真是肤浅。重要的不是蔡-元培如何爱护学生高尚的品格让人感动,而是如何孕育出更多这样的人。暴力是专制的根源,以暴制暴只能让中国走轮回的老路。NB网上的那些人,xB这些人,其实都想绕开这条路,去走让当政者放开党禁,报禁,从而最后社会可以和平转型的路。苏联以暴力始,以和平转型终,让人欣慰。问题是,人民还等的到吗?
  •     很喜欢收到邮件。《读库0902》飞一样送了过来。走在路上,摸摸娑娑,随意翻,竟然发现有一篇“天文小姐”——《淡水天文》,于是,回到屋里,我先坐在床上看这一篇不算太长的淡水行纪。一会儿,看完了,书摆在书堆里,干别的什么去了……睡觉醒来,淡淡书香,匆匆看一眼,望望窗外,洗脸刷牙……平常找来随意翻,“刘别谦”“长城”“五四”,看见了一张张笑脸,有一次很好奇,看了几段,觉得很有情感,上完厕所,走回屋,我坐在床上认真的读着这篇回忆。看了许久,暖暖的。待到结束,觉得很感谢作者,为她有一个这样好的母亲高兴,我也很高兴。
  •     我一直在想爱到底像什么,那一刻终于想明白了,爱就像微风,带着花香,顺着阳光,和着细雨,温柔,细腻,体贴的抚过水面,了无痕迹。-------爱不落官方QQ群61452738盛大开幕,原《萌芽》连载小说《青春—36℃》,作者马广倾情演绎唯美爱情,群里你我共同探讨爱的真谛,敬请加入!!!官方博客:http://blog.sina.com.cn/aibuluo2009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这期有2篇好文!《穿越“五四”》,五四!总是让人如此神往!《母亲和我》,件件家庭琐事,却从中体会到母女情深!也不由让我想起我和奶奶的种种,仿佛她还在,不由泪下!
  •     2012年12月08日——2013年01月10日
  •     这本整体质量都很好,由电影,访谈,随笔......
  •     历史是需要过一点时间回头反思一下的。凡事站在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感受。但是过去的事以现在的眼光挑剔的理论之,也许会有新的发现。《读库》只要我还有银子,就会继续支持和关注的。
  •     好多年来,我热衷于在网上阅读,觉得省钱省心.有一天在一家书店里闲逛,无意中看见一册读库,抽出一看,觉得太精彩了.可以看见趣味,可以看见深度,耐读.然后就觉得还是买点实体书看看,很有必要.如今,我买齐了06-10年的读库.觉得完成了一件大事.
  •     藏书票设计的很有意思,印刷质量也很好,内容涵盖面较广,很满意
  •     为什么对于我们自己的文化更为关注和保护的是外国人?
  •     有些篇目有点学术味道,看得一知半解,主要是对话题的背景缺乏了解,能看懂的篇目都觉得还不错。
  •     读了这么多期,总体上没有失望。
  •     这本文章都是什么水平 无语
  •     视野有界,想象无边
  •     最喜欢这两篇1、《母亲和我》;2、《中国宝贝》从女性的角度,我喜欢佩服作者的见解独到、语言犀利、论说精辟,思考者的睿智光芒闪烁于字字句句里。
  •     休憩78th。长城沿线今昔照片对比触目惊心,海子的德令哈那首诗让我昨日重现,大一时菜B少年参加省高校的诗歌朗诵赛,其他高校代表朗诵此诗,效果惊人,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诗歌的震撼力量,尤其是那个妹子,洋溢的气场和张力十足的声线…我说的太多了咳咳,最后是刘别谦,我非常欣赏他的幽默方式和幽默感,回到帝都三十一部逐渐看完是必定之事了
  •     01-21穿越“五四”就象沉睡了十几的荷尔蒙有朝一日突然被激活,带动沸腾的血液爆发出惊人的青春活力一样,上世纪初的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思想正经受着新文化、新思想带来的巨大冲击,民族主义意识夹带着民主、民权思想蓬勃发展,终于在一个春夏之交的日子刻出了历史的铭记。虽然“那天窗外刮着大风,槐花的浓香熏得头痛”,“天安门前,正阳门里大道两旁的槐柳,被一阵阵和风吹过摇曳动荡”,看似平常的表面掩盖了暗藏的冲动……穿越“五四”就好象穿越了整个世纪。22-53威廉.林赛的长城二十年一个与长城毫不相干的英国青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与长城、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被“驱逐出境”到获“荣誉市民”称号,他花了整整20年。长城在他心目中已经不单单属于中国,它是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他的行为对国人多少应该有点醒示作用吧。54-88母亲和我以一位中国普通母亲为主线展现了一个普通的大家庭在过去百年中的生活演绎,虽然故事平淡却真情灼灼、虽然朴素无华却真实可信、虽然读到的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我们看到的却是自己母亲真真切切的母爱。89-102主场作战通过一个美国记者的视野窥视北京奥运的点点滴滴,非常精彩,值得一读。103-127海子的事有些人天生执着于对生命现象本质的探索却同时对由此带来的痛苦过敏,这种人最好的选择是一辈子做文盲,生活在自然环境优美、生活条件简单的山区,因为只有这样,他的内心对生命的思考的阀门才不会被打开,他的生命的延续才能得以保证。而本文的主人翁却偏偏选择了读书、选择了以人生为研究模本的哲学,于是,他的诗人气质被充分发挥的同时也将他推到了生命的终点——海子,一个20年前才25岁就选择诀别生命和抛弃我们的年轻诗人,今天的缅怀一定摆脱不了我们发自内心的惋惜之情:如果他是文盲,现在应该还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吧。128-139淡水天文文人们台湾访友的琐碎记录,可资闲阅。140-159十七年间的小说1949-1966这十七年间出版的小说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此文让我了解了许多关于书籍收藏方面的知识。160-189刘别谦式触动190-205谁是刘别谦刘别谦,一个与当红魔术师一字之差的著名导演,他是著名导演是在我读了这两篇文章之后才知道的。说实话,看了他的作品目录,几乎没有一部我敢肯定自己曾经看过。作为一名德籍犹太人,上世纪20-40年代活跃在好莱坞的知名喜剧导演,运用独特的表现手法,创造了自己的风格电影。应该说他的风格一部分得益于自身对艺术的理解、另一部分则得益于那个时代——电影由无声到有声的转换。当卓别林正陶醉在自己的无声世界、不削于有声时代到来的时候,刘别谦已经开始热衷于“哑语加嗓门”的表现技巧的操练了。所谓“刘别谦式触动”就是指那些运用场景、道具、对白与镜头的切换、组合来说明情节的表现技巧,给观众留出充分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自己演绎情节的发展,用观众的大脑来推理出导演想要留给观众的剧情效果。虽然情节并没有出现在影幕,你却看到了故事的发展;他给出的是2+2,观众看到的却是4,真不亏为大师。206-240乡愁诗人好象每期中总有几篇文章属于“非主流”,这篇就是。介绍一位日本画家,略过。241-252“我猜想,他就是人民”与上一期介绍的乔希里一样,这次介绍了另一位美国“工运歌手”伍迪.格思里。我不明白为什么《读库》热衷于此类歌手的介绍,但至少让我产生了这样一个印象——有些歌手叫“政治家”。253-295中国宝宝应该是我水平有限,一篇读后不知所云的文章。扬扬数万字全是胡扯,抓住一些历史小人物作为“冰核”,结成的晶体貌视体积不小,化开了竟全都是水。296-310一沙一世界一颗沙子一个世界?应该是介绍微观世界吧?猜对了一半:应该是关于观察微观世界的工具——显微镜。从光学显微镜到电子显微镜再到电子扫描显微镜的发展历程,有趣、长知识。311-317神物虽然文章的引子这样写到:“这个故事并不是志怪传奇,它被珍而重之地记载在官修史书《晋书》中”,但作为无神论者,多少还是觉得有怪诞之意。故事是关于古剑“干将”、“莫邪”的传奇,抛开真实性不讲,故事本身倒是武侠小说的极佳素材。
  •     记得是看某人的博客,了解到这本书的,然后就毫不犹豫的追随到现在。

    朴素的封面,不俗的内容,不大的发行量,确实是一本高端小说,而且其中的文章每次都能给人意外,谈些别人所不谈的东西,选文的确用心。

    这本0902中,

    《母亲和我》,好几期中都有此类作品,在如今独生子女将成父母的年代,这类无私奉献的母爱需要再度宣扬;

    《刘别谦式触动》每次都有谈电影的文章,也是我最爱的,角度和观点都很独到;

    《中国宝贝》中的古代女子从红拂女到赵飞燕姐妹到薛涛,值得一读。
  •     最近一直在读读库
  •     看他们的文章总是有种莫名的心碎
  •     坐汽车还是坐火车,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如果动车组的提速还没有提到足够快,那么,可能还是汽车比火车快。而且,往往是汽车的班次比火车多,因此搭乘时更为方便。然而,坐长途汽车的一大担心是,车上的VCD音量太大,打打杀杀,喧嚣一路。有时,司机忘了放或懒得放VCD,有乘客大声抱怨:怎么片子都没有呵?于是,司机只能不情不愿地开始再次聆听已经听了无数遍的台词。此时的我,与司机一样郁闷:本来以为逃过一劫了,哪里知道却是命中注定。坐长途汽车旅行的坏处不止于此。其他坏处包括:你不敢喝水,因为你不知道下一个排水处将在哪里。而且,有时压根就不去排水处。另外,大多数人认为,汽车过于颠簸,不适合阅读。而火车上是非常适合阅读的。火车不仅行驶平稳,而且车厢内的灯光比汽车好得多。现在的火车坐位,又往往设有小桌板,平摊一本书,大小正好。旅行中,我一般会带两本书,一本是有兴趣读的,另一本是有必要读的。前者就是所谓“好看”的书,后者就是“不好看”的书。对我而言,那本好看的书就是《读库》。只要新买的那本《读库》还没有看完,它就是旅行阅读中的首选。最近一次旅行中看的是《读库》的0902期,可以说是篇篇精彩。开篇《穿越“五四”》为正在筹拍的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现摘两段:第一段“几千年来,古老的中国一直处于以暴易暴的血腥轮回中,暴力决定论根深蒂固,似乎任何的社会变革都只能依赖于暴力。手创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孙中山,也未能跳出这一观念的怪圈。”第二段“2001年8月,老北大门前那条繁华的五四大街上,出现了一个三角形的大型不锈钢浮雕,名为‘翻开历史新的一页’,上部有‘1919.5.4’字样;浮雕在醒目位置镌刻着蔡元培、李大钊、鲁迅的头像,青年毛泽东的头像位居中心,陈独秀的头像则在左下方不显眼的地方,甚至不如他自己创办的《新青年》封面大。如此布局,显然有违历史的真实。‘历史新的一页’从哪里翻开?不正是从陈独秀和他创办的这本小小的杂志吗?”我感兴趣的是,这部筹拍中的电视纪录片内的这些一家之言,在正式播出时,我们是否还会听到原样的解说词。这是一种期待,也是一个悬念。此文的结尾,也颇具深意:“1957年‘五四’前夕,北大女生林昭,浅色上衣,雪白围巾,重走‘五四’路。她用照相机拍下了北大挂在树杈上的老钟,拍下了天安门前阅尽沧桑的石狮子,拍下了东四赵家楼胡同的曹宅。两年后的5月4日,‘五四’四十周年,已成为‘右派’的林昭再度来到天安门广场,她抚摸着纪念碑的‘五四’运动那幅浮雕,痛哭流泪。”第一篇文章就此结束。第二篇文章是关于长城的,题目是《威廉·林赛的长城二十年》。林赛是英国人,他与长城的缘份历经了这样几个重要时间结点:1967年,小学生林赛从老师那里得知长城是“唯一一个能在地图上标出来的人造景观”。1986年,从利物浦大学地质地理系毕业两年的林赛第一次来到中国,沿着长城跑了几天,因水土不服,被迫终止行程。次年(1987年)林赛借道香港进入大陆,在陕西境内被公安局逮捕,然后逃脱。六天之后,在榆林市再次被捕,交由当地公安局里唯一能说英语的小伙子周吉斌审问及看守。结果是被送往距榆林市最近的“对外开放城市”延安,以“非法入境”的罪名受到罚款人民币150元、没收胶卷5个、终止行程的处罚。2007年,成为“国际长城之友协会”(http://www.friendsofgreatwall.org/)会长的林赛,为纪念自己徒步穿越长城二十周年,组织了一次穿越长城自驾游。林赛带领的车队在陕西府古县受到警车拦截。已经成为榆林市神木县公安局局长的周吉斌迎了上去,并送给林赛一份大礼——榆林市政府向林赛颁发的“榆林市荣誉市民”的证书。此文之精彩不仅在于林赛与长城之间的传奇故事,更具价值的是文章当中22幅今昔对比的长城照片。林赛收集了在不同时期由不同的中外人士拍摄的长城老照片,然后在同样的角度,拍摄长城今天的样子,以此对比,令人感慨万千。新旧照片的对比显示:长城沿线,河流消失,敌楼坍塌,石雕被盗,长城砖被用于建民房。不过,林赛对此的评价是:“在我看来,正是中国巨大的变化造成了长城的今昔对比。”(未完待续)
  •     有能力真该收藏
  •     原本还是将信将疑的,就试着买了一本,翻阅后觉得写的很不错,值得推荐。
  •     张立宪用心的做的书,值得珍藏和阅读!
  •     很爱的一本 开篇写五四运动的那篇尤其好
  •     因为喜欢,所以收藏
  •     中国宝贝写的好玩,像钟鸣
  •     惊讶于读库的成功,却又乐于看到这种文化事业的成功,佩服编者的勇气与精力,真想成其走卒一起去干一番喜欢的事业,可惜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一本杂志可以一如概往的坚持自己的风格以不多见了,希望可以一起支持下去。现在看读库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幸好编者只有一个。希望永远只有一个,虽然累了点,但是请坚持。看好老六成为中国出版人中的革命者。
  •     为了凑齐全套买的,真的好 ~!~!·!~!~
  •     海子;刘别谦;红拂夜奔。
  •     一直以来买万象,现在觉得书看不过来,买读库放弃万象好了。
  •     读库很耐看,这期也一样
  •     平实有趣
  •     刘别谦
  •     喜欢藏书票。
  •     原来就知道竹久梦二,现在才知道他创作的背景,丰子恺还是受他影响。刘别谦电影每个镜头原来可以那么讲究,以前从没发现电影那么有意思。中国宝贝那一篇文章描述赵飞燕、薛涛才知道赵凤燕和班昭的故事原来这样,作者的文笔很有意思,薛涛故事让我知道了原来中国女性想要有才并表现才能是那么难。
  •     2014.03.11 buy
  •     最喜欢的文章是海子的事(我果然是八卦的。。。。
  •     穿越“五四”!
  •     改日再评。
  •     很好的书,一直在期待中
  •     是我的固定杂志,每期必买,一定要顶
  •     老六团队的读库很值得一读,很值得收藏。
  •     有质地的内容,简洁干净的排版,以及别致的藏书票,从这期中知道了朱天文
  •     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只身打马过草原。 ——只身打马过草原,应该把孤独说尽了吧……
  •     读过《威廉·林赛的长城二十年》、《海子的事》、《中国宝贝》、《神物》。
  •     09年的读库只差这一本了。
  •     《主场作战》一贯的何伟风格,一个老外眼中的奥运。没有宏大,没有激情,有的只是无名。对于普通老百姓,奥运远没有过日子来的重要。而真正参与奥运的那些运动员们,也并非都有什么宏远的志向,很多只是为了走出生活的困境。何伟没有否定奥运,但也言明,那些真正热衷奥运的只是10%左右的中产阶层。
    《海子的事》重新把海子拉到我的眼前。即使对诗歌没有兴趣的人,也知道这位诗人。不过不是他的诗,是他的死。太多的文人,采用各种死亡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他们不屑这个世界,还是世界不屑他们?
    《刘别谦式触动》《谁是刘别谦》向我展示了一位另类喜剧的大师。前者用详细的影片镜头,向我描述“刘别谦式触动”是怎么一回事。那些看似庸俗的艳情片也可以隐藏着这么多的高雅幽默。刘别谦喜欢与观者互动,喜欢考验观者的智慧。他不认为电影是导演一个人所有。刘别谦让我知道,不管多么媚俗的题材,都可以融入拍摄者的智慧。那些侮辱观众智慧的导演,只不过是个庸者罢了。
    《中国宝贝》诙谐的讲述了历史上几位名声响亮的女性。虽有戏说之嫌,却颇有点另类解释的意味。无论红佛是不是投机者,赵合德又是不是老谋深算,于今人都无意义。戏说也好,正史也好,于今人也最多算个真人真事。
    《乡愁诗人》讲述了日本插画家,版画家,诗人,歌人竹久梦二的一生。似乎真正在文学艺术领域有成就的人,一生都孤独寂寥。无论世人对他们是何种态度,他们也走不出自身的围城。
    《一沙一世界》虽然讲述的是枯燥的显微镜发展史,不过胜在语言妙趣,颇有点松鼠会的味道。
  •     可获评年度好书
  •     这次收到的书,包装得很好,崭新的书和精美的装帧赏心悦目
  •     读库0902,最感兴趣的是刘别谦,关于五四,以林昭痛哭结束,令人唏嘘!其余不足观。
  •     李多珏的《中国宝贝》读起来真有趣
  •     五四是属于青年的。
  •     一直在追的书,每期必买
  •     阅读《读库》已完全成为生活习惯,去年经济波动期间,《读库》的出炉时间表也波动不定,颇让人担心。今年好了,归于平和、平淡的总会是福:)本期有三篇文章印象最为深刻:《穿越“五四”》:首次在《读库》中见到带有明显政治主张色彩的文章,谈不上福祸,只是印象深刻。《海子的事》:八十年代文化启蒙时期的那批诗人,是当代中国少壮精英层的一个情结,在他们的人生、性格中都有无法磨灭的烙印。往期《读库》介绍过另一位代表人物食指,我还因此买过一本人物摄影集。这次的海子的故事同样耐看。“刘别谦”二文:一半聪明在己,一半聪明在人,相呼相应而成佳话。这就不只是电影技巧了,这是人生艺术、处世哲学。——我极认同!
  •     《母亲和我》、《中国宝贝》。
  •     在去湖南的火车上一口气读完《这是湖南》感觉文章中比一般的出版物有更多的激情,到了长沙才知道作者是潇湘晨报湖湘地理栏目中连载过的!正好当当网关于《湖湘地理》的三本一套折扣太高,读库为我精选了!
  •     五四、长城、母亲、何伟那几篇我都喜欢,但最喜欢的还是最后一篇神物,读完意犹未尽,凌晨了还爬起床从书架上又翻出其它科普读物继续看。挺好的。
  •     非好好,非常喜欢
  •     收集ING,期期精彩,值得收藏
  •     每次看完读库,都有种新心满意足的感觉。本期推荐文章如下:《穿越五四》——五四时期,正是北洋政府的军阀割据时期。五四是个奇异的时代,思想自由,各种流派、思潮大方异彩,在中国几前年的历史上,只有春秋战国才能与其媲美。可笑的是,到了而立之年的我,才明白“五四”的可贵之处,而在自己过五四节的时候,却是浑浑噩噩的。《威廉。林赛的长城20年》——是个英国的长城发烧友。长城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一些东西是跨越国界的。此篇文章,也是图文并茂的,看了很震惊,我们正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还茫然不知。谢谢有林赛这样负责任的人,点醒我们。爱之深,责之切,谢谢他对长城的热爱,对中国的热爱。《母亲和我》——其实是一个大家族的变迁,作者的母亲闪亮着人性的光辉,这样的母亲,的确要发扬光大。《乡愁诗人》——原来丰子恺就是受他影响。《中国宝贝》——是写可爱的女人们的。从红拂女到赵飞燕姐妹到薛涛,还蛮精彩的。
  •     读库的内容有点八卦,尤其是讲名人时...
  •     家教路上看《母亲和我》不能自已 ;何伟的《主场作战》写作真是一门手艺活
  •     海子的死就是当代中国的神话
  •     从0600追随到0902.什么是品牌,这就是最好的说明!厚重无比的《读库》!!!
  •     读库的读者群应该很大,它每期都有给人印象很深的文章。
  •     文章的水平令人赞叹。将这些文章摘录聚集的人更是令人佩服。老六令人佩服。
  •     很好的杂志。这一本借人少掉了。再补得
  •     反正是好书哈哈
  •     《寻路中国》的作者何伟其中有一文《主场作战》,写中国人如何经历北京奥运,从报道视角到译者语言风格都非常赞!
  •     我最喜欢的文章如下:
    穿越“五四”
    威廉·林赛的长城二十年
    母亲和我
    海子的事
    十七年间的小说
    乡愁诗人
    中国宝贝
    一沙一世界
  •     这本的内容不错,不过因为适应的读者面比较广,所以个别文章不是很稀饭,呵呵!
  •     在浩瀚的书海里,我经常感到选书的苦难,这是一本难得安静的好书。里面的文章安静的让人不安。没有惊涛骇浪,有的只是波澜不惊。作者娓娓道来的文字,让我深深侵润在文章的感情里。
  •     纸张很好,内容不用说,送货速度一般
  •     这期不错,所有的文都喜欢。
  •     五四比较好。
  •     第一篇写五四,很乱,逻辑性差,时间反复颠倒。长城、海子、梦二三篇很喜欢。
  •     每一篇都非常有特点,看到《我的母亲》这篇时,题目虽然是每个人做学生时都曾经写过的可还是有不同的感觉,好好爱自己的父母吧
  •     最喜欢海子的事这篇
  •     母亲和我这篇不错
  •     看海子和朱天文
  •     好文好杂志
  •     李多钰的文字怎么能不好呢
  •     比较喜欢的,《穿越五日》《淡水天文》和《中国宝贝》。
  •     《穿越“五四”》林长民:“适之我们不怪他,他是个处女,不愿意同我们做过妓女的人往来。但蔡先生素来是兼收并蓄的,何以也排斥我们?”《刘别谦式触动》世俗故事,留白想象与门 《中国宝贝》红拂/赵飞燕/薛涛
  •     久违了的阅读快感!好文好字!喜欢《中国宝贝》、《一沙一世界》。
  •     这期做得非常好,或者应该说我对这期的大部分文章感兴趣。应该没人会对所有文章感兴趣。
  •     一定要给5颗星,只为那篇有陈独秀、林昭的五四一篇就足够。关于长城、海子的两篇也很好。
  •     小众
  •     这期内容我很喜欢,收到读库是我最高兴的事之一。
  •     《威廉·林赛的长城二十年》真令人唏嘘。《穿越“五四”》内容很翔实。
  •     20140720 -。。-
  •     什么样的人的死可以预示一个时代的结束?我要的世界没有神也没有英雄,不需要史诗和赞歌。与其春秋征战,不如在罗马饮酒。
  •     读库一直是我很喜爱的杂志书。已经把06到10年收全了。等着打包买11年的呢。书的封面有点脏,稍稍影响心情。不过总体还不错啦。
  •     读库的忠实粉丝,每期都买了,会一直支持
  •     很喜欢《母亲和我》,看的我都热泪盈眶了。
  •     支持读库
  •     <中国宝贝>十分精彩
  •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熊景明的书一定要看。
  •     读库的魅力在于图文并茂,这里不但有黑白图片,还有彩图,给阅读以舒适。
  •     刚刚卸下高考的负担,丢弃了厚厚的教科书。心里一阵轻松。但翻起读库0902,心里还是变得很莫名其妙的伤感。看看读库的《穿越“五四”》,历史好像如我在演电影,任务就在身边,21页纸仅仅是说五四,以及那些与五四的事,可是教科书上,五四只是占了半本书,而且还夹杂着图片。显得苍白无力。也终于明白,老师在台上讲历史的时候,我们总是一脸苍白的表情,没感觉。原因在于,文字的力量。喜欢威廉·林赛这个男人,喜欢这个在无形中让我们看见历史的容颜的人,看见长城在老去,我也看见这个男人对长城的留恋和心疼。感谢他用镜头,捕捉到这些。海子,学生时代最喜欢的诗人,总该一边一边念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对他的死亡,沉默不语。这篇文字,说起海子那些事儿,文字里包含一种缅怀的情愫。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个男人吧。那些沉迷他的岁月,是我难以割舍的记忆。喜欢读库,给我历史这扇窗。让我看见外面的世界,不一样的故事,同样地上演。
  •     值得收藏,有点人文关怀,能引人思考。
  •     读库总能让人感到生命的厚重与世间的多彩。2010.9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