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化史(上下第2版)》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世界各国文化 > 欧洲文化史(上下第2版)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6
ISBN:9787214081896
作者:(荷兰)彼得·李伯庚
页数:585页

很好的入门著作,不是书评,借地年度读书总结。

突然想了解欧洲史,图书馆借了几本回来,前两本都是教科书式年代数据陈述,干巴巴木乃伊一样难啃,直到随机遇到本书,虽然反其道没了年代数据陈述,读完也没能了解历史细节,但是,很痛快,很满足,获益匪浅,作为欧洲文化入门著作,还能要求更多么?文史类才开始读,很不好意思写评论,就不费劲心思写总结了,哦,点开本页的书友抱歉,这里没有干货,算是私人的无关感慨吧。认真读完上下两册,跨越1516新旧之交,14年底12月在图书馆办下读书证,为的是能读到PKD的《仿生人能梦见电子羊》一套科幻小说,然后一整年都在读科幻小说,平均一天一本,不夸张,有时两本,这么泛读持续一年,一来科幻类无新书读了,二来审美疲劳,夹杂读的推理犯罪冷硬派也读腻了,目光转回文史类,嗯,其实一直都喜欢文史类著作,买过不少书,但书非借不能读也,都摆在搁架上落灰了。现在借书能认真读了,因为每次借满15本,再加上老公的读书证,每次至少借25本以上,还期催债似的逼着赶紧读赶紧读不然对不起来回背书的辛苦劳累,于是这本500多页的欧洲文化史也和其他通俗小说同等对待,速度阅读,一句一句认真啃完,很累很专注,很满足,忍不住要写点什么,但是肚子里没有墨水,就跑偏写成总结,鸠占鹊巢,厚脸皮不管。译者赵复三先生的跋字字箴言,它山之石,还可以攻玉吗?答案是明显的。16-1-4

我们谁也离不开谁

刚开始买的时候,是上半年,为的是系统了解欧洲文化,总觉得国内学者写的书,多会有点隔靴搔痒的感觉,所以就挑了一本外国人写的。但是部头太大,一放就是小半年,这次捡起来,没想到却出奇地轻松,安安静静两天就啃完了。之所以能啃那么快,我想和翻译应该密不可分,我觉得原文应该也是通史类书籍中笔调比较明快的。记得导师的一次成果介绍会,另一个教授评论我导师的文笔,说这种通俗的笔调,没有几十年功力是写不来的,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大致就是这样,因为很多东西都吃透了,所以都不需要用很艰深的语言,这些历史、文化、人物,甚至都积累到了作者的日常生活,所以才能这么轻松地写出来。则其中,翻译也有很大功劳,把这种笔调比较原汁原味地翻译了出来,晚上读到欧洲妇女“温良恭俭让”,真有拍案叫绝的快感。所以这本书到中国来,实质上也是融合了这种中西文化的优长,进而也真的实现了这本书想说的一个比较核心的观点——欧洲文化也离不开世界。如果把文明简单分隔为东西两个文明,那么这两个文明的发展实在是大相径庭。环绕地中海的文明从诞生之日起就没有消停过,内部一开始就爆发着一个又一个的战争,但是我们似乎在秦始皇以后,真正就进入了一个大一统的时代。而文化的争鸣则更为强烈,我们的文化在周以后就进入了一个核心文化的年代,但是从《欧洲文化史》中反映出来,却是当时几个支流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这就包含以古希腊为代表的思辨文化,以希伯来——中东为代表的崇拜文化,以腓尼基为代表的商业文化,这些类型文化杂糅到一起,形成了欧洲文化的性格,乃至继续发展,推进了欧洲最后的启蒙以及现代化进程。原来没有一种文明是能独立发展的,欧洲的文化发展得到世界助益颇多,而中国文化的发展又何尝不是。中国本土没有宗教,得到佛教影响形成了自己的道教,而佛教带来的思辨,又推动了中国文人对本身智性的认识,最后形成心学。至于制度文明,则更不用说,陈寅恪先生的隋唐制度考证,已经证明了我们鼎盛时期——唐代的政治制度,实际上离不开西域各少数民族,尤其是南北朝的魏齐周。进而就是一个文化和民族的问题,近代国家理论最为重要的就是民族文化,在民族文化语境下,国家和国家都分裂成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单位,彼此之间还有竞争,在作者看着,这极大程度上造就了欧洲的分裂格局,而这种格局却恰好应该被警惕。应该说,作者整体思路还是立足于“大欧洲”的观念,一个强盛、文明、开化的欧洲,才有可能对世界作出贡献,我想这也是作者写本书的立足点所在,梳理历史源流,欧洲并非某个民族的欧洲,现在很多观念都是被当局所重塑的,因此欧洲人更多强调自己是法兰西、英格兰或者德意志民族,而忘记了,其实不论哪个民族,都只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并且不断融合的产物。以法兰西国家为例,作者指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法国境内的语言都是不统一的,只是随着教育的普及,以及王政的强势,这才统一了整个法国的语言。而作者也不在一处论证民族观念也仅仅是在某个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我想这就是所谓“全球视角”的真正含义,如果我们破除总总民族的视角,回归到人的本质,也会发现,其实很多民族问题,也都只是经济、政治上的问题而已。所以这样的书放到现在的中国就显得特别有意义,对于如何认识中国,以及建设怎样的一个中国,或者说官方一点,中华民族的崛起,都有值得思考的地方。其实一本好书真的就是能激发人的思考,而不是说这本书的观点多么引人入胜。中国的民族问题很复杂,但是以往都能比较好解决,至少没有出现很大的民族问题,而当民族国家的概念输入到中国以后,却发生了许多危机,包括领土的。孙中山先生是最早接受民族国家观念的人,然后提出了三民主义,但是就辛亥革命的结果来看,三民主义没有一个最终实现。民生中所谓的平均地权,直接流产。当初想建设成美国式的三权分立国家,最后也不得不临时变成了责任内阁制,而以政党政治为核心的责任内阁,最终也没有实现,反到在北洋史上还经历了两次帝制复辟。而民族问题,在最初提出的时候,是一个排满的口号,主打的就是驱除鞑虏,但是最后随着辛亥革命的和平终结,最后也变成了一个“五族共和”的口号,这个口号至于原来孙中山对民族国家的认识,其实已经大大退步了。因此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孙中山后来所谓的卖国协议,其实在他的民族国家概念下,已经都不是问题。比如让出满洲权利给日本,让出外蒙权利给俄国,其实都不是只是一个空头支票——因为这些都不是汉族的地界。其实,很大程度上,清朝统治者,也并没有将关外视为汉族的地界,不然也就不会有当年闭关之举。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则极大规避了这样一个问题,创造性共冶一炉,把中华民族的概念提出来,这个比五族共和更加先进,直接否认了民族差异,而在改写历史的过程中,提出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尽管这种说法十分牵强。这种史观明显不合于历史的真实,历史上其他民族跟汉族就是对立而仰慕的关系,觉得共同创造灿烂文化,而且很多民族的确现在看就是别的国家,比如阿富汗、越南等,和当时的西藏、蒙古并没有多大区别。但是这个史观可以面向未来,文化始终是一个融合的过程,欧洲文化从小萌芽,发展到现在蔚为大观,离开世界的帮助是不现实的,如果世界能从对立走向合作,正如同我们现在处理国内民族问题一样,那么人类的未来才有可能。

一场洗礼

我也是因为课程作业才买了这本书来读的,我本来记忆就不好,像这种大量史实类的书我差不多看过就要忘记大半部分。但因为作者很生动的描述,把自己史观融入进了作品里,这本书就看起来不是那么死气沉沉了。虽然花了两个星期才看完,用平时边角料一样的时间终于把它看完。直到一个学期以后的我才又想起来我们的课程作业快要教了,书评还没动笔,就赶紧来豆瓣找找大家的看法。没想到书评这么少,而且质量不好,短小,而且几乎都是老生常谈。说什么文笔好,结构好,观点好,这些要么点到为止,要么遵循常规,真正有感而发几乎没有。这样的程度显然达不到要求,之前我是这么觉得。那么怎么样的书评才是真正值得看的呢?创意。一篇书评就像是一篇独立创作,已经写过一万字的调研报告的我岂会怕这8000字的书评?只是最后需要上台演讲将所感所想表达出来还正是不简单。


 欧洲文化史(上下第2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