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盛宴

当前位置:首页 > 烹饪美食 > 饮食文化 > 昨日盛宴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4
ISBN:9787220065651
作者:张征雁 王仁湘
页数:192页

作者简介

从人工火的发明到农耕文化出现,从茹毛饮血到煎炒烹炸,从羹饮脍炙到四大菜系,从勺子到筷子……中国饮食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我们从昨日的盛宴中,看到了它的缤纷色彩与博大精深。

书籍目录

从茹毛饮血开始――史前时代
鼎食钟鸣――青铜时代
奢靡时世――两汉时代
乱世食风――魏晋南北朝
和神娱肠享盛世――隋唐时代
美食荟萃――宋代
回汉大餐――元明时代
满汉大筵――清代

内容概要

张征雁,女,1961年生,文物出版社编辑。主要作品有《穿越时空——中国重大考古发现》等。
王仁湘,男,195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著有《中国史前考古论集》、《饮食与中国文化》等。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王仁湘    无论阅历丰富还是闻见浅显,在你我他心中总会有净土一方,那里存放着自己用理解拼对出的一部珍贵的古国历史,或隐或现,或晦或彰。    虽然它也许只是一些残缺篇章,或是断断续续,或是不拘短长,有精彩有平淡,有许多的片断模糊蒙胧,也有许多的片断让人铭心难忘。    那些片断是那样的悠远晦暗,那样的不可捉摸,又是那样的不可言喻。    那些存留在我们脑中千差万别的影像,却原来只是我们的主观重构与想象,是我们从故纸堆里提炼出来的故事,或是由口口相传中获得的感悟。    它们虽是曲折流荡,却又影踪难寻,它们虽是波澜壮阔,却又声色俱无。    久远的历史已然逝去,它成了只能追述的数不清的往事。但是历史却并没有完全消失,它被后来的时光深深地埋藏起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千年万载,由新而旧,由旧而古,在人类的记忆中渐渐忘却,变得不再那么清晰。    当历史的尘埃被层层拂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幕幕生动的活剧,有影有形,有声有色,这是色彩斑斓的真实的历史。    历史原来可以复活,历史原本是五彩斑斓。历史是看得见的真实存在,它是可以用十指触摸的陈迹。这不是历史学家发黄的书本中的平面历史,而是考古学家们从大地下发掘出来的立体场景。    在作为考古学家的丛书作者们奉献的这些册子里,我们发现历史的本相原来是这般的丰富多彩,是这般的亲切自然。    让我们一起开始这次古代文明之旅,你很快便会有许多发现,古老的历史原来可以观摹可以摩挲,千万年的往事原来可以直接面对面。考古学家寻找回来逝去的辉煌,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慧眼穿透千万年的迷雾,来感受历史长河泛溢的斑斓。

章节摘录

书摘    食补与食疗    在古人看来,五味不仅会对人的口舌带来直接的感受,而且对人的肌体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五味调和不当,不仅使人的味觉感到不适,而且会对身体造成危害。周官设食医一职,表明周代时对食疗、食补和食忌的认识已有相当深度,初步总结出一些基本的配餐原则。随着饮食生活的发展和烹饪水牛的提高,人们对食物的作用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认识到  些美味佳肴,有时吃了以后并没有好的作用,于是有“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曰烂肠之食”(《吕氏春秋·本生》)的说法。    春秋时齐国有位神医秦越人,亦即扁鹊,相传中医诊脉之术是他的首创。扁鹊是一位较早阐明药食关系的人,他认为人生存的根本在于饮食,治病见效快靠的是药。不知饮食之宜的人,不容易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不明约物之忌的人,则无法治好疾病。食和药的作用问题,对人体至关重要。饮食叮以健全肌体,悦神爽志,如果能用饮食治病,算是真正懂得养生之术的人。作为一个医生,首先要弄清疾病产生的根源,以食治之,如果食疗不愈,再以药治之。这样的食疗原则,历来为中医学所尊重。    成书于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素问》,系统地阐述了一套食补食疗理论,奠定了中医营养医疗学的基础。如《素问  藏气法时论篇》,将食物区别为谷、果、畜、菜四大类,即所谓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五谷为黍、稷、稻、麦、菽,五果指桃、李、杏、枣、栗,五畜为牛、羊、犬、豕、鸡,五菜即葵、藿、葱、韭、薤。其实所言“五”,都是为附会阴阳五行说的,所指不一定是具体的某五种,都可以是泛指.这四类食物在食生活中的作用及应占的比重,《素问》有十分概括的阐述,即“五谷为养,五果为肋,五南为益,五菜为充”。就是指以五谷为主食,以果,畜,菜作为补充。    按现代营养学观点,谷物巾土要成分为淀粉和蛋白质,豆类含有较多的脂肪。人体热能来源于糖和脂肪、而生长修补则靠蛋白质,谷豆类食物基本可以满足这些要求,这应当就是古人“五谷为养”所包含的内容。动物蛋白有优于植物蛋白的特点,动物类食品对提高热量和蛋白质的供应提供了一条辅助途径。蔬菜果类中有多量无机盐和多种维生素,义有纤维素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和肠胃蠕动。《素问》的营养理论,确实足一种科学的饮食理论。    墨家、道家、儡家的饮食观    在东周时期社会大动荡大变革中,涌现出许多学派,它们的代表人物著书立说,开展争辩,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各个学派几乎都有与自己学术思想相关联的饮食理论,这些理论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其中有代表性的学派主要有墨家、道家和儒家,其学术代表人物是墨子、老子和孔子。    墨子生活极其俭朴,提倡“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他的学生,吃的是藜藿之羹,穿的是短褐之衣,与一般平民无异。为了解决社会上“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和“劳者不得息”的“三患”问题,墨子除提倡社会互助外,又提出积极生产和限制消费的主张,反对人们在物质生活上追求过高的享受,认为只求吃饱芽暖即可。他反对不劳而食,自以夏禹为榜样,自愿吃苦,昼夜不息。而且还造出一条圣工制定的饮食之法.即“足以充虚增气,强股肱,耳目聪明,则止。不极五味之调、芬香之和,不致远国珍怪异物”(《墨于  节用》)。也就是说,墨家不求食味之美、烹调之精,饮食生活维持在低水平。    老子以为发达的物质文明没有什么好结果,主张永远保持极低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老子提倡“节寝处,适饮食”的治身养性原则,比起墨家来,似乎倒退得更远。老子学派的门徒末流既有变而为法家的,也有变为阴谋家的,更有变为方土的,他们以清虚自守,服食求仙,梦想长生。    孔子的饮食思想同他的政治主张一样著名。他把礼制思想融汇在饮食生活中,其中一些教条法则直到今天还在起作用。儒家的食教比起道家和墨家的刻苦自制更易为常人接受,尤其易为统治者所利用。儒学就是礼学,孔子所创立的儒学,主要内容为礼乐与仁义两部分。礼实是统治阶级所规定的一切秩序,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足礼的根本,由此制定出无数礼仪,用以区别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确定每一个人应受的约束,不得逾越。乐则是从感情上求得人与人相互间的妥协和中和,使各安本分。礼用以辨异,分别贵贱的等级;乐用以求同,缓和上下的矛盾。   孔子说吃   典籍中关于孔子饮食生活的实践内容,比起其他学派的代表人物既丰富又具体。《论语》一书是孔子言行的记录,其中包含不少食教内容,尤以《乡党》一篇为代表。孔子曾说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将美食作为第一追求。他还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对于那些有志于追求真理,但义过于讲究吃喝的人,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可是对苦学而不求享受的人,则给予高度赞扬。他的大弟子颜回被他认为是第一贤人,说:“颜回要算是最贤的了!一点食物,一点饮料,身居陋巷,别人都忍受不了,可颜回却毫不在意。贤哉,颜回!”孔子自己所追求的也是一种平凡的生活,即粗饭蔬食,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    孔子的饮食生活确也有讲究之处,只要环境允许,他还是不赞成太随便。饮食注重礼仪礼教,讲究艺术和卫牛,是孔子饮食思想的主要内容。他提倡“食下厌精,脍不厌细”,要求饭菜做得越精细越好;“割不正,不食”,切割不得法的食物不吃;不吃那些变质的饭食和腐败的鱼肉,不吃烹饪不得法、颜色不正、气味不正的食物;不随便在街市上买食物吃,不逛酒肆,不上饭馆;“食不语,寝不言”。    圣人孔子对于自己的一大套饮食说教,大部分是身体力行的,在异常情况下,才有某些违越。如有时赴宴,主人不按礼仪接待他,他也以无礼制非礼。不合礼法,给肉鱼也不吃,若以礼行事,蔬食也当美餐。如《吕氏春秋遇合》载,孔子听说周文王爱吃菖蒲菹,自己也皱着眉头吃那味道极不宜人的东西,三年之后才习惯厂那怪味。为了体会周礼的精髓,孔子不惜受三年的苦熬,去吃那井无美味的食物,他也真是够实在的。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饮食思想与观念是古代中国饮食文化的核心,它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儒家所追求的平稳社会秩序,也毫不含糊地体现在饮食生活中,这也就是他们所倡导的礼乐的重要内涵所在。    ……

图书封面


 昨日盛宴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大学看的
  •     那会,对美食疯狂的时候
  •     我希望有各个朝代的一些典型菜谱,这个还差些
  •     这本书之前在图书馆看过,觉得很精彩,对于了解过去的饮食文化真的是一本好书~~买来自己收藏,有空就翻翻~~
  •     我是学酒店的,这个很好!!!1
  •     读了《往古的滋味》后,就可以不用看这本了,内容都一样,配点彩图而已。
  •     单位购入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