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厨记

当前位置:首页 > 烹饪美食 > 饮食文化 > 下厨记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
ISBN:9787807403074
作者:邵宛澍
页数:245页

作者简介

《下厨记》用随笔形式写的家常“小菜”,可以阅读,可以神往,更可以下厨一试身手,在平常的日子里品尝不一样的滋味。说的都是普通人家日常餐桌上见得到的"小菜",偶尔有些似乎"想象中"只能在饭店吃到,但也可在家中用最一般的煤气灶、最一般的锅碗瓢盆做出来。那些或细腻,或大气,或调侃,或朴实的文字,将一道道家常小菜娓娓道来,读来让人垂涎欲滴,但又仿佛已经享受到了美食一样爽心爽口。

书籍目录

无肉不欢腾
葱爆大排
正宗上海炸猪排
糖醋排骨
苏式红烧肉
清炖蟹粉狮子头
小墨鱼大爆
肉饼子炖咸鲞鱼
香菇肉酱
腌笃鲜
咖喱洋山芋炖牛肉
葱爆羊排
甜椒炒童子鸡
人间绝品——香菇蒸鸡
荷叶糯米鸡
日式照烧鸡腿
龙穿凤翼
蜜烤鸡翅
葱油鸡翅
苏式酱鸭
笋干老鸭芋艿煲
冬瓜扁尖鹌鹑汤
茭白炒鸭丝
非常河海鲜
糟溜鱼片
苏式熏鱼
松鼠鳜鱼
清蒸鳜鱼
河鲫鱼塞肉
红烧甩水
毛豆子炒咸鱼
干煎成带鱼
鱼头粉皮砂锅
大闸蟹
食蟹六月间——醉蟹与油酱蟹
海派盐烤蟹
陈皮油爆虾
清炒河虾仁
太湖三白之白米虾
黄金炸虾
干烧明虾
小龙虾
响油鳝糊
生煸蝴蝶片
苏式爆鳝
蒜子鳝筒煲
芹菜花枝卷
炒螺蛳
葱油蛏子
葱油蛤蜊
葱油海蜇头
广式扇贝
蔬食好营养
冷拌马兰头
蝉翼黄瓜
荠菜冬笋
炒青菜的艺术和战术
葱油蚕豆
油焖笋
西芹百合
忆苦思甜——芹菜拌开洋
蚝油西兰花
卷心菜炒榨菜
糖醋虎皮椒
酱爆茄子
茄夹
花莱炒肉片
菠菜线粉炒肉丝
糖醋藕片
毛豆子炒酱瓜
夏日佳品糟毛豆
西瓜皮:一道不花钱的菜
宁波咸“鸡”
豆蛋亦解馋
香炸臭豆腐
海派烤麸
皮蛋榨菜拌豆腐
酿豆腐
素鸡
大煮干丝
咸菜拌百页
香菇厚百页丝
蝉衣包
响铃儿
糖醋虎皮蛋
幼滑水嫩炖蛋汤
似易实难的番茄炒蛋
小吃有滋味
新年新岁吃春卷
重糖猪油八宝饭
猪油黑洋酥汤圆
黄芽莱肉丝年糕
鸡鸭血汤
上海阳春面
上海冷面
竹笋鸡汤面
上海日式煎饺
香煎南瓜饼
迟到的母亲节——上海面饴饼
爱心蛋炒饭
糯米塞藕
旁门不左道
正宗海派罗宋汤
牛奶蘑菇鸡茸汤
上海土豆色拉
牛奶文蛤番茄盅
培根芦笋卷
上海炒酱
火腿扁尖豆瓣酥
冷拌绿豆芽鸡丝蛋皮
海派蚂蚁上树
平安是福——番茄猪肝汤
和白切猪肝
葱油牛百页
京葱牛筋煲

编辑推荐

《下厨记》不是一本菜谱,除了原料,做法等技术性的内容外,更多的是和做菜、吃菜有关的趣闻轶事,心情文字。写的是一些家常“小菜”,却融入了作者家传厨艺的精髓。读者诸君可以阅读,可以神往,更可以下厨一试身手,在平常的日子里品尝不一样的滋味。

内容概要

邵宛澍,1971年生于上海,美国圣母大学MBA,现任美国商务部驻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系统主管,同时也是中国LINUX协会的副理事长。喜欢写作,建了一个网站(www.yuleshow.com),以梅玺阁主的网名,放了些自己的涂鸦。

章节摘录

写了一段时间的菜话,也算有了些读者,他们往往会来问我一些小问题。我呢,也常常会说:“想吃什么?我明天写给你!”他们就会说:“你什么时候烧一次给我们吃啊?”昨天,我又说了“想吃什么?我明天写给你!”结果,居然有好几个朋友都说要吃红烧肉,我说:“红烧肉最容易了,肉放水中煮,煮熟加酱油,加糖就起锅,到此就好了。”红烧肉真的这么容易烧吗?当然不是。否则为什么只有少数的几家饭店有红烧肉卖?有人说是因为红烧肉“不上台面”,所以店里不卖。其实不是,这年头咸菜猪头肉都上得了台面,还有什么上不了台面的?全是因为红烧肉很难烧好,大多数饭店不敢砸了自己的牌子。当年秘鲁哲学家门德斯访问中国,我们的毛主席就请他吃过红烧肉。当然,那是御厨烧的。席间,毛主席还说了如此的名言:“这是一道好菜,百吃不厌。有人却不赞成我吃,认为脂肪太多,对身体不利,不让我天天吃,只同意隔几天吃一回,解解馋。这是清规戒律。革命者,对帝国主义都不怕,怕什么脂肪呢!吃下去,综合消化,转化为大便,排泄出去,就消逝得无影无踪了!怕什么!”前辈就是前辈,吃一顿红烧肉,还能悟出革命的道理。我呢,则是烧红烧肉,悟出了些心得,说出来给大家听听,也算抛砖引玉吧。红烧肉起码有上百年的历史,也起码有上百种烧法,硬的、软的、不软不硬的;甜的、咸的、辣的,甚至连淡的、酸的都有。但最最好吃,最最好看,最最滋补却最最不会使人发胖的,恐怕是苏式红烧肉了。郑逸梅老先生就是苏州人,酷爱吃这道苏式红烧肉;乃至耄耋之年,步履维艰,仍爱吃肉。到后来,赴宴归来,只有一句话,要么是“红烧肉烧得蛮好格”,要么是“连红烧肉也呒没”,满桌鸡鸭鱼虾,全不在眼中。苏式红烧肉,当然源自苏州;苏州人烧菜,“做人家”佐料,着色并不厉害,但“浓油赤酱”四个字,是一定要用来形容苏式红烧肉的。肥而不腻、酥而不碎、甜而不黏、浓而不咸,也是苏式红烧肉的特色。

图书封面


 下厨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美食书在我心中分这么几种,一种是引经据典型的,一种是实用菜谱型的,但不管哪种型吧,反正写得好的,就是看了以后会让你流口水的。写这本《下厨记》的邵宛澍,其实就是以前在西祠颇有名气的梅玺阁阁主,对于下厨,绝对是个实战派的行家。这本书的特点是我觉得实用与欣赏都结合了,不但是有很多菜的做法,连怎么去菜场挑菜都有了。比如他说选鸡,就要挑“三黄鸡”,皮黄嘴黄脚黄,绝对不能选那种青脚鸡,因为煮不烂。类似的例子书里还有很多。不过虽然书写得相当不错,不知为何我却总不会流口水,大概我看的时候吃得太饱了吧囧,后来仔细想想,大概是因为写的吃食主要是上海菜,当然就如同上海这座城市一样,上海菜式也海纳百川,当然主要还是江浙一带,所以于我,虽然能欣赏,但到底不至于垂涎三尺。推荐给江浙沪热爱美食的同学,看着解馋,还能照着吃照着买,其他地方的热爱美食文化的也可以看看,吃货的心是相通的嘛,嘿嘿。
  •     耐心看起来,还是内容的一本书。当然,由于能力的问题,邵先生的文字距离美文还有千万里,诚需追寻着你。
  •     作为热爱文字同时酷爱美食的人,一般来说,就是最简单的菜谱也能够读出色香味。而稍稍用心写的文字,不管是调侃戏谑的网络文字还是精心叙事的杂志读本,大多都能让我读的不亦乐乎。偏偏,就有这么一本书,每次拿起来读个三五页,就忍不住想把它扔到窗外。对,就是这本《下厨记》。不是说这本书里选择的食材或者菜肴不中我的意,实在是,作者的叙述让我觉得,再读下去怕是连某些原本不错的菜都让我提不起兴趣了。OK,上海人杰地灵,上海人很有特色,有生活情趣,过得优雅舒适。可是作者,您实在不用在每篇文章里反复强调这一点。随便翻了一下,篇篇提到上海,每三篇必有1-200字是在赞颂上海和上海人。我不是不能体会作者身为一个土生土长上海人的自豪,想必作者不会忘记当年在天涯用错账号,结果乌龙的用主账号发了社会底层人民如何不堪如何卑劣的感叹。只是,您这地域自豪感真的有必要在书里反复歌咏么?介绍蛋羹的部分,原文如下:“各地对这种食物的叫法各不相同,南方以‘蒸蛋’或‘蒸鸡蛋’为主,北方则以‘鸡蛋羹’、‘鸡蛋膏’或‘鸡蛋糕’居多。这件东西,还是上海人叫得最有神韵——‘炖蛋汤’。”忍不住笑了,梅玺阁主邵先生,您的价值观美学观真是让人叹为观止。草草翻了一部分,结果我记得的内容无非是,如作者一般的上海人买真空包装的百合是要当场拆开看的,以防止塑料袋子不透明的部分装的是质量差的。又比如买笋,是要一个一个当场剥开以免坏摊主往里面注水的。。。如此种种,让人在叹服作者身为一个大男人却拥有这些“精妙”的小心思的同时,难免对他随后提到的精美菜肴的好感打一些折扣。如果不是作者告诉你,你又怎知菜场里那些新鲜,清香,水灵灵的食材背后,可能藏着如此丑陋不堪的另一面。当然,只是可能。然后,又很快在另外一篇看到作者嘲笑苏州人,说他们太精打细算,太会过日子。。。又比如,作者自称信佛,所以不吃韭菜。当然,作者是守规矩的人么。可惜,肉还是要吃的,葱姜蒜也是不能不吃的哦。你敢不佩服他神奇的逻辑么。也许书中做菜的部分是精华吧,可惜我没能读进去,总是被作者某些语句倒了胃口匆匆往后翻下一篇,实在遗憾。更为遗憾的是,我极少把长篇大论浪费在自己不喜欢的书上,这次破例了。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70年代的作者,笔法和生活经历却非常丰富~~~
  •     2012年7月阅读。一般。更像菜谱。
  •     印刷装帧有点差 弄的盗版书一样的
  •     从广东梅州寄来,居然要四五天时间,运送速度非常不满意。下厨记I本身的内容,还是比较满意的一本解闷美食散文集。下厨记III的书本切割纸质较好,最差最粗糙的横切面就是下厨记I!
  •     很好看 经常有下厨的冲动 食谱也可以不要图的嘛
  •     是我在当当上买过的最好看的一本书,主要是讲经典的海派菜,里面的菜都非常具有可操作性。而且不只讲菜的做法,也将上海的风土人情细细道来,非常好看,时候一遍遍的细读。
  •     挺好看
  •     对厨艺有兴趣的同志们可以一看。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     蜜李说我现在连切肉都是带有感情的。
  •     这个作者移民美国之后 各种微博舔美国屎 一口一个你国辣鸡 你国不行 用中文
  •     终于知道好吃红烧肉该怎么做了,其他菜谱都可以扔掉了!
  •     喜欢它的笔调,很恬淡,让人读来很舒服,像看一出老老的电影,喝一杯暖暖的咖啡。

    写的是菜,说的是生活。

    我总觉得一本书能够带给自己一点什么东西,就是值得的一本书。
    这本书告诉我,每一道菜,都要找到合适的食材,而并非越高级越好,高级过头了,就显得浪费。
    这本书还告诉我,看起来不怎么样的食材,哪怕是边角料,只要用得得当,就能发挥它最大的功效。

    其实为人处事,不也正是这些个道理么?
  •     我很强烈的感觉到地道的家常菜就是人间美食!
  •     优美的文字,充满着对生活的热忱,好婆,多么让人羡慕和敬仰的老人。不是传统意义的菜谱,没有一般菜谱的图文并茂,但“此时无声胜有声”,优美的文字,让人遐想,字里行间流淌着美味……书的装帧,没有华丽的图片,简洁而质朴,大爱。
  •     以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每个菜的做法,喜欢下厨的人不要错过
  •     书展上翻过几页觉得有趣,买下后一直读就有腻感。最适合在饭前读几章,刺激食欲。
  •     如果你热爱美食,又想吃的有文化底蕴不放看看。我老公看了这本书厨艺进步很快。
  •     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说的都是普通人家日常餐桌上都见得到的小菜。偶尔有些似乎只有在饭店才可以吃饭的菜品,其实也是可以在家中用煤气灶,最一般的锅碗瓢盆做出来的。关于每道菜的做法都记录得很详细。包括食材的选择,食材的场地,最佳季节都有很准确的描述。看到文字的时候,详细的描写或许已经就让你留下了口水。虽然没有配图片,但想像已经够让你流口水的了。做菜的各个步骤都描写得十分详细。中间还会穿插一些生活经验。对于不会做菜的人,一看就会懂。可以说是看完这本书,你不但会做这里面的菜了,而且还掌握了很多人都不知道的生活常识和小窍门。
    也可以说这不是一本菜谱,除了原料,做法等技术性的内容外,更多的是和做菜,吃菜有关的趣闻轶事,文字心情。写的是一些家常小菜,却融入了作家家传厨艺的精髓。读者诸君可以阅读,可以神往,更可以下厨一试身手。在平常的日子里品尝不一样的滋味。
  •     看得搓火,作者这要命的得意劲儿到底从哪儿来的啊
  •     作者将自己做菜的点滴经验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字展现,很多都是家常菜,易学易懂。细微之处是解释了些一般人不太懂的菜名,愉悦舌尖的同时长了不少知识~~~
  •     这不单单是一本食谱,也不单单是一本散文集。每一道菜肴在作者眼中都有其特殊的情感,私人秘方,还有菜场中的小窍门都非常实用。作为一个厨艺爱好者,一口气三本都买齐了,打算以后回家学着做。
  •     这实用性简直赶上真菜谱了
  •     非常好的书 按照作者所写 所有的菜都能做出来
  •     平实亲切
  •     上学的时候曾经在苏州住过一段时间,虽然那时的物资仍然匮乏,可是既本着节约又能改善生活品质的原则,大人们总是变着法利用有限的资源,做出令人回味无穷的美味。离开江南已有20余载,午夜梦回对故乡的思念竟是那滋味的回忆。学着书中的方法,实验了几个小菜,乡味无穷。。。
  •     启发了我对于厨艺的兴趣
    照着里面做了几次 都比较成功 可操作性很好
    读起来也颇为有趣
  •     作者是我初中校友,后来知道他做了电脑方面的工作,再再后面很久以后,再取得联系,发现他居然成了美食作家!人生的路真是变化多端。他能把我们从小吃的那些食物描绘的那么让人兴致勃勃,自己还做得一手好菜。作为他的只会吃不会做的初中女同学,我只想说一句话:“早知如此,当年怎么没有想办法找到他,嫁给他呀。”哈哈哈哈。
  •     爱好美食者应该细细阅读,给老妈也买了一套,2,3的货色不如1 实在,1作者实在写的用心。菜系主要是江浙沪菜为主,期待其他地域也有类似的书籍出现,是对于生活的追求,对于吃的美好的总结,不是菜谱。 非常好的书
  •     很不错的书,就像之前有朋友评论的一样,没有插图胜似有插图,细腻的文字很容易让人发挥联想,不觉就感觉一道道菜出现在眼前。让人有跃跃欲试的感觉,看了这本书试着做了2道菜,味道还是很不错的,不过卖相有待改进,哈哈~!
  •     相当细腻的一本书,不仅文字细腻,作的菜也细腻。
  •     这本书差不多就是闲话版叙述菜谱,基本都是上海江浙菜,无功无过型,对我属于看完就忘,但对于想做家常菜的新手来说,肯定比公式一样的单纯菜谱好看。
  •     首图,上海男人下厨房,大牛。
  •     即便都是家常小菜,也被描写的垂涎欲滴,而且想冲进厨房做起来
  •     人生典范:会吃~会写~会做
  •     同样是说吃的事情,比《美女私房菜》可讲究多了。
  •     比老波头那本又是恩物又是嘻嘻一笑的文笔是好多了, 可以当菜谱
  •     作者想来是个很细腻的男子,行文也非常细致周到,连一般书上不会介绍的如何挑选食材也细细地写了进去,对新婚的没啥生活经验没怎么去过菜场的小夫妻蛮适合的。
  •     家里有很多做菜的书,大多图片精美,但是介绍步骤简单,这本从原料采购开始详细说明,包括常见错误做法也有提醒,对着一步步的做菜真的可以做出来,比那些华丽的书实用多了
  •     似菜谱又非菜谱,再了解做菜的同时又能知道其背后的小故事。非常值得推荐的一本书。
  •     原先借阅的,不过里面的本帮菜谱实在经典。关于吃,也能写出实实在在的上海记忆。
  •     推荐,不错的饮食小文
  •     算是有操作性的一本书吧,虽然也蛮喜欢重糖红烧肉的,但是什么菜都说放糖,放到水里融解不了,这个真心有点接受不来
  •     描写的菜色好精细,有很多都有想把菜谱抄下的冲动,但问题是,排版上不太友好,看多了稍稍觉得腻。
  •     其实就像阁主说的,这不是本菜谱,只是大概的讲了讲的菜的要点~但也正因为不是菜谱,所以更有可读性~
  •     很喜欢这种形式的餐饮书籍,在阅读的同时得到很多乐趣,非常的好
  •     非常实用的一本厨艺书,没有浮华的彩页,有的是象潺潺流水一样讲述的厨艺故事,展现的是上海江南寻常百姓餐桌的一幅幅美丽图画
  •     在图书馆偶尔借到这本书,看了以后爱不释手,照着做菜,确定不同于一般的菜谱,就是光读着也是一篇篇上口的美文。于是仍不住买了一本收藏。
  •     描写的让人跃跃欲试~不过是上海系~好可惜。。没有辣。。
  •     书和人都很不错 上册赠与melibrary馆主罗奇先生 下册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聚赠予
  •     我挺喜欢看谈吃的书的,但是这本看得我有点难受,不是太能读下去。作者是有实战经验的,但是书中反反复复提上海也是蛮烦的。至于下厨记2和3就算了吧。
  •     上海男人细腻而生活的笔触,诠释食物的本来滋味~
  •     很少上来写评论,但此书让人忍不住上来说几句。收到之后日日放在床头,晚上睡前权当夜霄读上几篇,周未忍不住如法操刀。没少买菜谱类的书籍,买时总以为买了菜谱就等于请了一位大厨回家,怎耐数位“大厨”最终都落莫地呆在书架上,少有真正地下厨机会。而这本不同,没有精美的铜板插图(后来我才知道,那些菜式图片都是摆拍,出菜后在上面刷油,或是半生状态拍摄,为取其鲜艳--骗你没商量),但里面的文字却平实诱人,平实是书中各道菜材料易得,一般菜场上都能遇见;二则做法简便,普通人家都不会免为其难,绝不会出现:用油二斤实耗二两。而诱人之处在作者爱把菜式的来龙去脉尾尾道来,让你有品尝此菜的冲动。如果你知道这是上海滩上“红房子”里罗宋汤的滋味,你怎能克制住如法炮制的欲望呢!再说句题外话,我们家买过N多把各式各样的拖把,每次买时都想象着从此以往家里拖地问题就彻底解决了,但后我们发现,原来我们缺的不是拖把,而是拿拖把拖地的人!此书我推荐的理由是:这不是一本菜谱,而是一本激起你下厨欲望的好书!请买此书献给你愿意让他或她给你做饭的人吧!
  •     虽然写的是一道道菜 但也透露出生活的酸甜苦辣
  •     我们每个人的下厨记。
  •     可能我还不太习惯伯伯这样讲故事,还是姐姐或者阿姨讲得美。
  •     所买的美食书中,到目前为止最满意的一本。虽然没有漂亮的图片,精美的铜版纸,但是只靠文字就足够吸引读者了,很实用。
  •     不是简单的菜谱记录,记录了上海乃至江南各色荤素家常菜的挑选、做法等,推荐给爱吃的你.
  •     以一个广州人的眼光来看,感觉作者介绍菜式都不大吸引,大多菜式都离不开冰糖,酱油,虽然菜名各异,但成品味道相似,远离食材本色,书中介绍的粤菜做法也不甚地道.

    以一个读者的眼光来看,书中烹调的手法写得很详尽,但文字不甚精彩,可以说是作者的下厨笔记,私家经验总结.网上挑喜欢的菜式看看即可,不值得购买.
  •     这本书好就好在不是枯燥单调乏味的菜谱,而是把烹饪和生活结合在一起的小品文。介绍了做法,也提供了菜肴的购买,实用至极。
  •     会吃,会做!
  •     上海人的食材,菜谱。做了些笔记。内容很细,但是不习惯看啰嗦的书。
  •     呵呵,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风趣幽默的美食书,而且真的是道道菜谱都是精品。
  •     作为一个吃货,阅读的同时还可以学习做法,非常实用的一本书。阁主的文笔也是喜欢的风格。必须五分好评
  •     书中传递的不仅仅是做菜的心得,更是一种从容美好的生活态度,简直可以让人从饭熟酒温中体味幸福。所谓文化,乃是居于一处一地之人历代所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之积累,该书作者的笔触,虽是写料理佳肴的点滴,却正若为读者开了一扇海派文化的门户,使我们能在亲切熟悉的氛围之中管窥沪上以至江南人家的生活方式及市井情态。
  •     不仅是做菜,还有相关的文化,满满当当的文字,这得很有质量,很有生活,喜欢
  •     上海菜的实用操作书册,应该这样说比较客观,很多上海菜之前做的时候总是不得要领,这下明白了很多小地方的精妙之处,准备实践操作一下
  •     可以边看边做,大多都是苏州、上海、宁波菜,熟悉~
  •     有真正的烟尘气,人间气,是好书,值得一读,更该一赞。以后,该会带着《下厨记》入厨房,烧小菜。
  •     书中没有花花绿绿的美食图片,必须要耐着性子慢慢看下去。但越看越放不下手。操作详细,带有浓浓的生活味道。我就是江南一带的人,看了格外亲切,也非常想尝试。这本书我认为已经超出了菜谱的范围,而是一本美文小品。
  •     购买的最好看的厨艺类图书强烈推荐!!!
  •     给自己买的,书很好,散文式的菜谱,喜欢!
  •     额。。。还以为作者是个上海阿姨。结果是个阿叔。。。
  •     放在家里的,看完了,很有特别的味道。
  •     挺有趣的。
  •     菜式很多菜谱书籍里都介绍过,但作者还是很细致地告诉大家一些细节及菜的出处,可操作性极强,有些菜做过,但看过作者的介绍后很想再试做一下,值得推荐!
  •     一个合格的美食家,至少该具备以下条件:
    热爱生活,喜欢旅游.文笔不错,善于钻研.还有,喜欢/.善于下厨.
    靠!这小子全具备了!羡慕嫉妒,不恨!哈哈
    作者还有一个很牛的身份,这里就不卖广告了!买了书就知道!
    作为现代人,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爱好,这个世界将会是怎样?无法预知!
    作为现代人,如果正好热爱美食与旅游,世界一定非常美好!家庭绝对不会不幸福!
    向下厨记作者学习!再学习!
  •     作者可能是会做菜,可惜字里行间太过矫情,格调不高
  •     中华饮食博大精深啊。。。这本书里是满满成长的记忆,大部分的菜都登上过家里的餐桌,而且做法原来那么考究繁复,这才惊觉爸妈原来那么腻害能干~~
  •     照方抓药,照菜谱做菜,这书绝对靠谱,相信我没错的。
  •     写得很好吃
  •     看得人食欲大振,蠢蠢欲动,食指大动。不过毕竟是个上海人写的,所以一些回忆啊,菜式啊还是有地域局限性。满满的都是上海菜和上海怎么怎么样,上海人怎么怎么样,叫一个外地人的我看起来还是比较难产生共鸣。写得倒是不错,看起来也诱人,不过自己真心想尝试的,不多。不过刀工和做菜都是刚开始接触皮毛的我,对于这些中高阶段的菜系,自然是还没有尝试的勇气。不过当做一本美味的书看,还是可以的。
  •     写吃写的很有一套 喜欢 本帮菜其实很和我的口味
  •     不是我读,而是老婆大人读。
  •     看到3/4弃书 以为「吃类」图书几乎很少出错 但确实受不了作者的某种卖弄说教以及诡异的地域优越感
  •     噫,大隐隐于厨
  •     很朴素的书,没有时下流行的腰封,花哨的包装,朴素的文字写的是真真切切的吃的故事~
  •     北方人来到江南,很多菜都不认识,看到嫩蚕豆无从下手,卖菜阿婆说烧一烧就好,可是这个烧好麻烦呀,到底是煮还是炒呢,真是为难。
    很高兴有这个书,适用性很强。买了不少菜谱,大部分都是全国通用,很少考虑地方特色,诸如葱烧蚕豆之类,很难看到。很开心从这里找到不少地方时令菜的做法,解除我心中疑惑呀,哈哈!
    今天要去试试苏式红烧肉,看看书里写的就诱人呀!
  •     和梅玺阁菜话好像一样呢。不过再看一遍又学会不少。喜欢。要把他的书看完。
  •     日常闲话与美食并重
  •     还活着的有品会吃会做的极少数美食作家之一。
  •     等好久了北京这边好不容易有货,这本书的好处多多,只有由衷的喜欢美食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这样平实却又精彩的好书真是久违了,市面上到处充斥的美女私房菜等等远不如这样一本小书来得实在和美好
  •     有些是复杂了点,适合有心情的时候慢慢做,文字写得很好,适合慢慢品味。苏杭上海菜式多,写得很用心,看着文字心情也很好,好像菜就摆在面前。一本不需要图也能勾起食欲的书。
  •     凑合吧,有些东西会讲讲怎么做、怎么买。至于抒发的各种人生感悟直接跳过。
  •     无趣至极
  •     哈哈 里面的菜好熟悉哈~~~好有家的味道~~~让我爸爸去看看 嘿嘿
  •     N年前在天涯就追梅玺阁主的菜话了。很专业,会吃也会做,就是文笔不好。哈。
  •     最近喜欢的美食作家
  •     吃货,上海吃货专用
  •     对于没有图片的食记,其实才是更考验作者功力的,当然读着读着会回味无穷才是真正厉害的~
  •     文字朴实,但很有味道
  •     上海传统各式菜的介绍,学问很大、大开眼界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