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翁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伊翁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5
ISBN:9787561759868
作者:(古希腊)柏拉图
页数:165千字224页页

作者简介

本书属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是柏拉图的对话中,唯一从艺术角度谈诗的对话,也是西方思想史上最早谈及艺术灵感的文献。

书籍目录

引言柏拉图伊翁(译注)苏格拉底与城邦诗人:《伊翁》义疏/幻 1  开场:从医神到雅典娜(530a1—b4) 2  苏格拉底的“艳羡”(530b5—d8) 3  诗的题材(530d9--531d11) 4  伊翁的矛盾(531d12—532b7) 5  清醒与沉睡(532b8—533c3) 6  诗人的沉默(533c4—535a10) 7  清醒抑或迷狂(535b1—535e6) 8  磁石环链中的上与下(535e7—536d7) 9  苏格拉底重建技艺的原则(536d8—539d4) 10  伊翁试图建立诵诗技艺的标准(539d5--540d3) 11  诵诗人与将军(540d4—541e1) 12  伊翁的尴尬(541e1—542b4) 结语附录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苏格拉底与城邦诗人:《伊翁》义疏/幻  1 开场:从医神到雅典娜  苏格拉底与伊翁在雅典相遇。我们无从知道,他们的谈话发生在街角,市场,抑或溪畔,也不清楚是在某一天的清晨、黄昏,抑或烈日当空的午后。不像其他作品,例如,我们知道《斐德若》发生在正午,苏格拉底与斐德若从城里来到伊利索斯溪畔;《会饮》发生在晚上,雅典的精英们聚集在阿伽通家中畅谈。《伊翁》场景、情节非常简单,柏拉图没有给我们更多提示,也正因此,《伊翁》倒像个饶有趣味、耐人寻味的谜面。  这是两个人之间的谈话,没有第三者在场。或许因为苏格拉底首先发现了来到雅典城的伊翁,他主动上前致以问候,这在柏拉图的对话中并不常见,因为通常是他人主动找苏格拉底搭讪。除了苏格拉底表示欢迎的问候语之外,两人并未介绍和寒暄,显然他们相互认识——这并非第一次碰面,伊翁也不是第一次到雅典。  伊翁似乎没有多大兴趣交谈下去,正如布鲁姆指出的,倘若苏格拉底不能或不想继续这场谈话,交谈随时都可能结束。在对话你问我答的前四个回合中,苏格拉底满怀关切和兴致提问,他希望了解这位诵诗人及其相关的一切,从哪里来,参加了赛会,是否得奖等等;而伊翁除了简短的回答之外,没有提问苏格拉底任何问题。这表明,伊翁并不关注苏格拉底以及苏格拉底所生活的城邦。对于置身其中的世界,苏格拉底以提问的方式表示关切,而伊翁则漠不关心,显然他们关注的对象不同。苏格拉底的第一句话已经暗示出了差异。“伊翁,你好啊!  ……

图书封面


 伊翁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东方人把艺术看做技术,最为典型的是《韩非子》中对“楮叶”的表达,只是技术,是对自然的模仿“道法自然”,但是柏拉图这里,艺术不是对自然的表述,而是对上帝的传达,很明显与其说这是理性的,还不如说是是以理性论证的非理性的先验性的观点。这种逻辑恐怕是一直延续的。
  •     标题:不是谁都能注疏VS我也来注疏——从《伊翁》注疏本的(我以为的)一个错误说起   本书译者在义疏(本书第96页)中找出了一个苏格拉底的逻辑错误:“但是表述2中关于占卜的举例存在歧义。如果仅仅讲解作为技艺的占卜,涉及占卜的仪式、过程等等,当然占卜者比伊翁解释得好。如果讲解某位诗人描述占卜的不同段落,或者不同诗人关于占卜的不同描述,只需要解释占卜的技术操作层面即可,毫无例外,占卜师总要比诵诗人更胜任做解释;但是,如果抛开技艺层面的东西不谈,涉及占卜的作用,什么事情应该求占,什么事情不应占卜而应求诸自身,占卜的情节在诗中的作用等等问题,占卜者就未必能比诵诗人解释得好。      事实果真如此吗?苏格拉底在这里犯了逻辑错误吗?   译者区分了两种情况。就第一种情况来看,当然没有争议。既然技艺是“一对一”的,而诵诗人又确实没有占卜技艺(排除一个诵诗人恰好又是占卜师的情况),那么自然在占卜的解释上不可能比专业占卜师更好。   再来看第二种情况。在这个层面上,作者提出了两类解释对象:一为是否该占卜,二为占卜在诗作中的作用。   事实是,第二类对象恰恰是最先被否定掉的。试问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追问某一情节在一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答案是在探讨文学创作手法时。如果一部作品是纪实类的,那么我们不会去追问这一情节是否真的发生;如果是虚构的,我们更不会去追问这一情节有多少真实性或者是否影射现实。我们只会问作者安排这样一个情节像表达什么思想?这样一种表达方法运用了文学创作上的什么手法?但问题在于,对于创作手法的探讨在《伊翁》中又恰恰是苏格拉底忽略掉的(为何不用‘否定’这一较强说法?)。正因为如此,他才不断强调不同诗作内容的同异,而愚蠢的伊翁却以为他说的是不同作品的创作手法哪个更好(当然他认为是荷马最好)。既然在苏格拉底看来这不属于诵诗人解释的对象(无此技艺),那么无论占卜师技艺是否包含这一内容,诵诗人的解释水平都不会比占卜师更好。(为何在两类人都没有这一技艺情况下,排除出于偶然的胜负?)   对于第二种情况,我们必须首先明白这属于什么问题,或者说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去思考是否应该占卜?回答是这是一个关于生存方式问题,我们追问是否应该占卜即在追问该以何种方式生存(当然占卜本身也是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因此,说这类问题是苏格拉底关注的核心所在是不为过的。那么,诗人或者诵诗人是否以回答此认为为己任?   译者在义疏中表达了这个意思,即苏格拉底启发伊翁去思考,自己的任务不仅在于表演,更在于解释。然而,我认为这并不是回答。答案应该是:诵诗人的任务固然不在于表演,但也绝不在于解释。解释,是哲人的任务。   或许这里对解释做一下分析是有必要的。   可以有两类解释,一在求真,一在求善。因此重新界定诗人或诵诗人的角色,则在求真。求善乃哲人之职责,或者唯独哲人知善。真服从与善,方才有善意的谎言或高贵的谎言。(陈康所说的一元唯善论并不只有存在论意义。)   在求真的意义上,苏格拉底承认存在和御车人技艺相对的诵诗的技艺(538b)。这一承认之所以模棱两可,乃在于普通技艺靠理性,而作诗或诵诗则靠灵感。   所以,诗人或诵诗人的任务并非在于教育或求善,而在于准确地传达神意,求言语之真。解释的任务唯哲人方可胜任。诗与哲学之争,所争或许恰恰在此。   综上所述,本书译者在义疏中提出的这个所谓逻辑错误是不成立的。因为诵诗人的任务只在于传达,而和求善(生存方式)意义上的解释无涉。   至于占卜师是否关注这个问题,并不是我们要考虑的。(同样,为何排除偶然情况?)但是可以补充一点:《伊翁》中苏格拉底三次提到占卜,包含了清醒和迷狂两种情况。因此,可以说无论在那种情况下,占卜和作诗或诵诗都是一样的。   倒是另外有一个逻辑错误,即541a5到b5这段话。那么这里是否可以像译者所说的那样,将其看做是苏格拉底为了让伊翁暴露出自己的无知?逻辑是理性的象征,无逻辑表示无理性。但是伊翁作为诵诗人,无理性恰恰是其特征。那么苏格拉底究竟是为了暴露其无知,还是为了再一次论证自己的观点,只是是以讽刺伊翁的方式呢?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解经成了风潮,似乎只要是个人都可以去解经了,而解经质量是不用多加考虑的。所以有了这篇东西的题目,所以有了上述超简略版的义疏。无论是疏得有理还是疏得胡说八道,总之题目是不会因此而出错的。难道这也是一种反讽不成?      最后有个问题,哲人在铁环链上的哪一环?   如果说是在诗人之前,那么哲人必定是身处理想国;如果说是在诵诗人和人民之间,那么哲人还算幸运,身处尚未无可救药的城邦。可惜,不幸的苏格拉底身处这一链条之外,而我们得知他生活在那个毒死他的雅典。或许这就是为什么牛虻再怎么叮咬雅典都没有用,因为它是只铁牛。   
  •     读柏拉图的《伊安篇》的心得这个周末,只有一天,没有看法律书籍。翻看了《莎士比亚笔下的王者》中的《莎士比亚的凯撒计划》,大致翻看完毕 王双洪 对 柏拉图的《伊翁篇》(或者译为《伊安篇》,以下统一称为 “伊安”)的义疏部分。其实朱光潜先生的翻译《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的《伊安篇》不过16页,朱先生取的 副标题 也是“论诗歌的灵感”,对话集的题解和译后记对于《伊安篇》的分析也主要针对 文中苏格拉底的那个最长的谈论灵感的讲词。.但是难再发现深意。我在2011年一月有仔细看过 朱光潜先生 《伊安篇》的正文,似乎处处看得到 苏格拉底对于诵诗人伊安 的调侃 , 他似乎不像那些有具体 分工 的手艺人能干。似乎有"百无一用是书生" 的调子。此外,我发现不了新内容。但是呢,王双洪的注疏就绵细很多,王的注疏本,除去开头结尾和国外专门论文,第一部分正文加上精密注释,第二部分为义疏部分,再对正文逐段疏解。对于很多细节的点拨很到位,从荷马史诗到 当代布鲁姆等人的注释,要言不烦,引用恰当。比如这个对话刚刚开头提到的伊安 穿越本邦 参加外邦 的对于医神 埃斯库勒普 的祭典 的诵诗活动获奖,就做了仔细的注疏。 这些行吟诗人居无定所,仿佛 走穴歌手,择水草而居,相对应的,苏格拉底在《克利同篇》中,就表明自己既然选择在雅典这个城邦生活,无意间因为自己的信仰和言论触犯了城邦大多数人 ,他就甘愿留在这个城邦受死。 对医神 埃斯库勒普 的祭典,说明了旧的城邦信仰的解体,由关注公共生活 和灵魂的平安转向为关注 个体和肉身的健康。关注个体在更早期的城邦生活中,是自私的受到鄙弃的。正如亚里士多德 的名言“离开城邦而生活的人,非神即兽”同样个体 的词根id 在英文中 有个贬义词 idiot,在古希腊的词源中这两个词 是一体的。其余正文部分的注疏,还是推荐看王的书好了。诗歌的创作和朗诵,是那个时代的城邦教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苏格拉底的一系列诘难,将 诗人以及誦诗人的事业 与 具体细化的普通的手艺或者劳动区别开,但是 伊安 显然 缺乏对于自己事业的理解,他更多时候,只是擅长背诵 荷马的诗句,对于 其他诗人的作品感到乏味、打瞌睡,比如赫西俄德的。在舞台上面,他关注 各位听众的 表情变化,适时调整自己 的表演技巧,他虽然偶尔被 诗歌内容打动,但是更多时候,关注的是如何迎合观众需求,如何让他们满意地掏出银子。如此,苏格拉底认为的誦诗人的理想的 自上而下的教化 作用,在伊安那里转变为 卑躬屈膝的迎合。这种 剧场政体的模式,让苏格拉底非常反感,他认为这是 城邦德性败坏的征兆,在《理想国》(或称《王制篇》)还有《法律篇》(或称《法义篇》),苏格拉底更加旗帜鲜明地 举例要对 荷马史诗 的某些不适宜内容进行删节,要限制某些诗人进入城邦,甚至要驱逐一些诗人出城邦。这类 举动,不免有 现代 警察国家的言论管制嫌疑,但是 语境却是完全 不同的。那么诗人的作用,誦诗人的作用是什么?仅仅是 在迷狂状态下,在灵感的鼓动下,成为神意的传达者和再传达者?伊安在某个时候难得悟出誦诗人“会知道男人和女人,自由人和奴隶,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在怎样的身份,该说怎样话”,这样的表述,难得和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契合。但是很快,这个难得的顿悟又被 苏格拉底的调侃淹没。ps:虽然《伊安篇》记录的场景发生在公元前400多年,但是也的确 和当下的环境很类似。我们的教育、工作越来越注意细化的分工,越来越具体化、技术化,国外精英大学的前2年会引导学生阅读 经典作品,塑造某种 共同体意识,不管学生 以后选择什么专业从事哪种工作。教化城邦的职责,在东方,很早就由 学者-教师转向帝王。难得眼下有了市场的空间,培育 更多的人,只能像伊安那样 懂得表演,却忘记了 誦诗人的另一个 职责--解释、教化。我自己也深深感慨自己因为 工作上面如果要尽快摆脱现状,必须 尽快通过技术化的考试,但是眼界也逐步压缩受限。ps2:大家不妨先看朱光潜翻译的版本,整体上先弄清原文,实在发现不了新内容的时候,再对照王双洪的注疏本,精细阅读。

精彩短评 (总计42条)

  •     玷污原著的注疏
  •     我还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把好好的《伊安篇》改成《伊翁》的行径。。。就像《王制》比《理想国》再对应原文,也不能替代“理想国”三个字传达出的东西一样……刘教主V5。。。
  •     注疏者在抽自家釜底之薪而不自知,叹
  •     《ION》读解辅助
  •     所谓的义疏本,其实有些时候就是重复累赘,浪费读者的时间和金钱,最坏的,当然是借着柏拉图推销自己的东西...按此书提供的信息量,不必有现有的篇幅。
  •     苏格拉底的聊天记录
  •     读的英文译本Ion,可能是本期reading中最有趣最好懂的一篇了。所有同学都不喜欢柏拉图,但是,我喜欢。
  •     专英。。。!!!
  •     回来前读完的。话说,我可以说读的没有感觉么= =
  •     没耐心像注疏者那样字字不放地读完,不过觉得这里的义疏其实相当有说服力。“苏格拉底”以恢诡之词凿开七窍与绝地天通。显然这里的苏格拉底不是色诺芬所说的使接近他的都变得更好的人,对伊翁他并没有什么使之醒悟与提升的善心,而是将对方纠缠得汗涔涔下而后一拍其臀:“滚吧”。
  •     很不错的书,注疏很全面,但是译者不好的一点是用了斯特劳斯的观点,(完全照搬)没有说明。令,发来的书不干净。
  •     有待提高
  •     苦心穿凿,过度诠释。臃冗如阿公,琐细如阿婆。
  •     一口东北大茬子味儿的苏格拉底真是一言难尽……………………
  •     义疏部分写得不好。
  •     就算用了施派大法,但还是写得这么平庸和琐碎,我都替你们捉急啊,真的!p.s附录里的翻译文章不错,月盖日辉。
  •     这套书最终还是要收入怀中
  •     第一个人的第一篇
  •     没读完
  •     探讨诗歌和诗人向上、向下的张力,诗歌与诗人在城邦教育中的位置。疏解总体来说很贴合文本,步步深入。P.S. 不要被豆瓣那个内容简介里说的“从艺术角度谈诗”以及“谈及艺术灵感”带偏了!当然,读完全书就不可能有这种想法了。
  •     本书旧译名为《伊安篇》,副标题为论《伊利亚特》,朱光潜曾译过,完成于公元前399年前后,乃柏拉图早期对话。伊翁是诵诗人,自举办阿斯克勒皮奥斯神(《斐多》)祭奠的厄庇道洛斯游荡而来雅典,苏格拉底难得主动搭话,与之展开了一场一对一性质的哲人-诗人、城邦-个人间私人对话。伊翁的诵诗,并未思及高于自己的荷马和神,而是反过来强调他对荷马的美饰与表演,他的重心在于计算自身的收入和形象。苏格拉底避而不谈美学与文学批评,以诗歌之整全和诗教问题切入,诱导伊翁上升,而自我扮演偏激片面的技艺切片,奈何伊翁(低俗版韦伯)却始终分不清事实与价值的分野,无法识破苏格拉底设下的百科全书逻辑陷阱(罗德之),转而将苏哥捧为磁石环链的上位身份。苏哥毕竟不是面对败坏青年现场的智术师,遂称伊翁诗艺为神赋,阐释架构神人智艺之间的张力
  •     一般,有几个点不错。有个意见,那啥,除非是一些有特殊含义的词如有新译就用新的,但诸如人名地名什么的用大家约定俗成的不好么,非得创个新词来迷惑大众。
  •     读完这本书以后,才知道苏格拉底是怎样的在引导年青人。
  •     割裂,无整体感
  •     尼玛……敢不敢再扯一点。这本书唯一的价值,就在于剔除作者内容的剩下集注。
  •     认真倒是认真,不过通篇神逻辑啊……
  •     把如此好懂的Ion阐释得如此难懂也算是煞费苦心了……
  •     重读的时候感觉起了微妙的变化~4星了
  •     附录两篇文章,留待日后再读。
  •     刘小枫先生弟子译作 虽不尽美,已属不易
  •     又是一场诗与哲学之争
  •     2014.11.19
  •     为什么在西方美学史上,疯癫着魔磕药流往往是哲学家提出的,而稳扎稳打技术流一般都是创作者坚持的呢?
  •     这本书发货很快 可是我同一订单的还有很多书 已经一个月了 还没发货 。。。其中有一本是预订 这么长时间还没有货么?
  •     不知道翻译的怎样,只感觉其疏正如苏轼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语文学是把双刃剑啊~~
  •     伊翁何以成为主角?大概因为他承担着城邦重大的诗教责任吧,他是一个荷马诗教传统上必不可少的连接。尽管真正的诗人被苏氏认为应该追求“真正的美”,但缺乏反思,缺乏责任意识的下等诵诗人在当时却占多数,如伊翁之流缺乏理解力的诵诗人必然是不利于城邦教育的。所以苏氏便试图步步诱导伊翁进行反思,以重塑诗教。他的磁石之譬喻绝非赞扬,而是为了强调教育者在属人和属神的中介地位,只有真正对整全有把握的哲人或者诗人才能担当这一高位。苏氏在此透露了一种诗人哲人身份合流的可能性。
  •     作业式注解,有收获有启发,僵硬了些。
  •     继续古希腊,我最喜爱的著作
  •     解读细致到位
  •     施特劳斯学派
  •     口头表演。。
  •     #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