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外国随笔 > 昆虫记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6-1
ISBN:9787544710817
作者:让-亨利·法布尔(Fabre.J.H.)
页数:344页

作者简介

《昆虫记》是作者对昆虫最直观的研究记录。影响了无以数计的科学家、文学家及普通大众,其文学及科学非凡的成就受到举世推崇:虽然全文用大量篇幅介绍了昆虫的生活习性,但行文优美,生动活泼,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和诗意,被公众认为跨越领域、超越年龄的不朽传世经典!本译本选取的都是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昆虫,如蚂蚁、蝴蝶、蟋蟀、蜘蛛等,特别集中了原著中文学性、可读性较强的片段,保存了其中的风格与趣味。

书籍目录

红蚂蚁…………………………………………………………………………………
蝉和蚂蚁的寓言………………………………………………………………………
蝉出地洞………………………………………………………………………………
蝉的蜕变………………………………………………………………………………
蝉的歌唱………………………………………………………………………………
蝉的产卵及孵化………………………………………………………………………
螳螂的捕食……………………………………………………………………………
螳螂的爱情……………………………………………………………………………
螳螂的巢………………………………………………………………………………
螳螂的孵化……………………………………………………………………………
绿蝈蝈儿………………………………………………………………………………
蟋蟀的洞穴和卵………………………………………………………………………
蟋蟀的歌声和交尾……………………………………………………………………
蝗虫的角色和发声器…………………………………………………………………
蝗虫的产卵……………………………………………………………………………
蝗虫的最后一次蜕皮…………………………………………………………………
大孔雀蝶………………………………………………………………………………
小条纹蝶………………………………………………………………………………
胡蜂……………………………………………………………………………………
胡蜂(续)……………………………………………………………………………
黑腹狼蛛………………………………………………………………………………
彩带圆网蛛……………………………………………………………………………
蟹蛛……………………………………………………………………………………
迷宫蛛…………………………………………………………………………………
克罗多蛛………………………………………………………………………………
朗格多克蝎子的住所…………………………………………………………………
朗格多克蝎子的食物…………………………………………………………………
朗格多克蝎子的毒液…………………………………………………………………
朗格多克蝎子爱的序曲………………………………………………………………
朗格多克蝎子的交尾…………………………………………………………………
朗格多克蝎子的家庭…………………………………………………………………
萤火虫…………………………………………………………………………………

编辑推荐

《昆虫记》:经典译林

前言

1823年12月22日,让一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出生于法国普罗旺斯的圣雷恩村。此后的几年间,法布尔是在离该村不远的马拉瓦尔祖父母家中度过的,当时年幼的他已被乡间的蝴蝶与蝈蝈儿这些可爱的昆虫所吸引。七岁那年,法布尔回到圣雷恩开始上学,但那一段儿时岁月一直深深地铭刻在他的心中。1833年,法布尔一家来到了罗德兹,其父靠经营一家咖啡馆维持生计。四年后,一家人又移居到图卢兹。法布尔进了图卢兹的神学院,但中途退学,出外谋生,曾在铁路上做过工,也在市集上卖过柠檬。后来,他通过了阿维尼翁师范学校的选拔考试,获得奖学金,并在三年的学习后获得了高等学校文凭。毕业后,时年十九岁的法布尔在卡本特拉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所教授的课程就是自然科学史。1849年,他被任命为科西嘉岛阿雅克肖的物理教师。岛上旖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物种,燃起了他研究植物和动物的热情。阿维尼翁的植物学家勒基安向他传授了自己的学识。此后,他又跟随着莫坎一唐通四处采集花草标本,这位博学多才的良师为法布尔后来成为博物学家、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容概要

1823年12月22日,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出生于法国普罗旺斯的圣雷恩村。此后的几年间,法布尔是在离该村不远的马拉瓦尔祖父母家中度过的,当时年幼的他已被乡间的蝴蝶与蝈蝈儿这些可爱的昆虫所吸引。七岁那年,法布尔回到圣雷恩开始上学,但那一段儿时岁月一直深深地铭刻在他的心中。
1833年,法布尔一家来到了罗德兹,其父靠经营一家咖啡馆维持生计。四年后,一家人又移居到图卢兹。法布尔进了图卢兹的神学院,但中途退学,出外谋生,曾在铁路上做过工,也在市集上卖过柠檬。后来,他通过了阿维尼翁师范学校的选拔考试,获得奖学金,并在三年的学习后获得了高等学校文凭。
毕业后,时年十九岁的法布尔在卡本特拉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所教授的课程就是自然科学史。
1849年,他被任命为科西嘉岛阿雅克肖的物理教师。岛上旖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物种,燃起了他研究植物和动物的热情。阿维尼翁的植物学家勒基安向他传授了自己的学识。此后,他又跟随着莫坎-唐通四处采集花草标本,这位博学多才的良师为法布尔后来成为博物学家、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53年,法布尔重返法国大陆,受聘于阿维尼翁的一所学校,并举家迁进了圣-多米尼克街区的染匠街一所简朴的住宅里。1857年,他发表了《节腹泥蜂习性观察记》,这篇论文修正了当时昆虫学祖师莱昂·杜福尔的错误观点,由此赢得了法兰西研究院的赞誉,被授予实验生理学奖。这期间,法布尔还将精力投入到对天然染色剂茜草或茜素的研究中去,当时法国士兵军裤上的红色,便来自于茜草粉末。1860年,法布尔获得了此类研究的三项专利。
后来,法布尔应公共教育部长维克多·杜卢伊的邀请,负责一个成人夜校的组织与教学工作,但其自由的授课方式引起了某些人的不满。于是,他辞去了工作,携全家在奥朗日定居下来,并一住就是十余年。
在这这十余年里,法布尔完成了后来长达十卷的《昆虫记》中的第一卷。期间,他多次与好友一同到万度山采集植物标本。此外,他还结识了英国哲学家米尔,但米尔英年早逝,两人酝酿的计划“沃克吕兹植被大观”因此夭折。同时,一大不幸降临到法布尔身上:他共有六个孩子,其中惟一与父亲兴趣相投、热爱观察大自然的儿子儒勒年仅十六岁便离开了人世。此后,法布尔将发现的几种植物献给早逝的儒勒,以表达对他的怀念。
对真菌的研究一直是法布尔的爱好之一。1878年,他曾以沃克吕兹的真菌为主题写下许多精彩的学术文章。他对块菰的研究也十分详尽,并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它的香味,美食家们声称能从真正的块菰中品出他笔下所描述的所有滋味。
1879年,法布尔买下了塞利尼昂的荒石园,并一直居住到逝世。这是一块荒芜的不毛之地,但却是昆虫钟爱的土地,除了可供家人居住外,那儿还有他的书房、工作室和试验场,能让他安静地集中精力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种观察与实验中去;可以说这是他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天地。就是在这儿,法布尔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和科学札记,完成了《昆虫记》的后九卷。如今,这所故居已经成为博物馆,静静地坐落在有着浓郁普罗旺斯风情的植物园中。
法布尔一生坚持自学,先后取得了业士学位、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精通拉丁语和希腊语,喜爱古罗马作家贺拉斯和诗人维吉尔的作品。他在绘画、水彩方面也几乎是自学成才,留下的许多精致的菌类图鉴曾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诗人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赞不绝口。
法布尔晚年时,《昆虫记》的成功为他赢得了“昆虫界的荷马”以及“科学界诗人”的美名,他的成就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承认。法布尔虽然获得了许多科学头衔,但他仍然朴实如初,为人腼腆谦逊,过着清贫的生活。他的才华受到当时文人学者的仰慕,其中包括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9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德国作家荣格尔、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诗人马拉美、普罗旺斯文学家鲁玛尼耶等。由于《昆虫记》中精确地记录了法布尔进行的试验,揭开了昆虫生命与生活习惯中的许多秘密,达尔文称法布尔为“无法效仿的观察家”。当他居住在塞利尼昂时,不少学者、文学家们纷纷前去拜访他。法布尔在自己的居所曾接待了巴斯德、英国哲学家米尔等学者,但与他们的通信并不频繁。公共教育部长维克多·杜卢伊将法布尔举荐给拿破仑三世,后者授予他荣誉勋位勋章。法国政治家雷蒙·普恩加莱途经塞利尼昂,特意绕道荒石园向他致意。
拥有多重身份的法布尔的作品种类繁多:作为博物学家,他留下了许多动植物学术论著,其中包括《茜草:专利与论文》、《阿维尼翁的动物》、《块菰》、《橄榄树上的伞菌》、《葡萄根瘤蚜》等;作为教师,他曾编写过多册化学物理课本;作为诗人,他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语写下了许多诗歌,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 “牛虻诗人”,此外,他还将某些普罗旺斯诗人的作品翻译成法语;闲暇之余,他还曾用自己的小口琴谱下一些小曲。
然而,法布尔作品中篇幅最长、地位最重要、最为世人所知的仍是《昆虫记》。这部作品不但展现了他科学观察研究方面的才能和文学才华,还向读者传达了他的人文精神以及对生命的无比热爱。
1915年,将一生奉献给昆虫研究的学者法布尔逝世了,享年九十二岁,他在钟爱的昆虫的陪伴下,静静地长眠于荒石园,然而他仅有的几张照片,以及他所留下的朴实优美的文字,仍能让读者们瞥见这位学者的身影:一位和蔼老者,鹤发童颜,目光敏锐而纯真,一副法国南部乡间的朴素打扮,头戴宽边遮阳帽,脖系方巾,手里握着他的宝贝捕虫网;不用开口,他嘴边常挂着的舒心微笑,就仿佛已经在邀请您进入他的昆虫世界。
《昆虫记》原著书名可直译为《昆虫学的回忆》,副标题为“对昆虫本能及其习俗的研究”。共十卷,每卷由若干章节组成,绝大部分完成于荒石园。1878年第一卷发行,此后大约每三年发行一卷。
原著内容如其名,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对昆虫的研究记录。作者数十年间,不局限于传统的解剖和分类方法,直接在野地里实地对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种类繁多的昆虫进行观察,或者将昆虫带回自己家中培养,生动详尽地记录下这些小生命的体貌特征、食性、喜好、生存技巧、蜕变、繁衍和死亡,然后将观察记录结合思考所得,写成详细确切的笔记。
但《昆虫记》不同于一般科学小品或百科全书,它散发着浓郁的文学气息。
首先,它并不以全面系统地提供有关昆虫的知识为惟一目的。除了介绍自然科学知识以外,作者利用自身的学识,通过生动的描写以及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昆虫的生活与人类社会巧妙地联系起来,把人类社会的道德和认识体系搬到了笔下的昆虫世界里。他透过被赋予了人性的昆虫反观社会,传达观察中的个人体验与思考得出的对人类社会的见解,无形中指引着读者在昆虫的“伦理”和“社会生活”中重新认识人类思想、道德与认知的准则。这是一般学术文章中所没有的,但却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不同于许多文学作品的是,《昆虫记》不是作家笔下创造出来的世界,所叙述的事件都来自于他对昆虫生活的直接观察,有时甚至是某种昆虫习性的细枝末节。
其次,虽然全文用大量笔墨着重介绍了昆虫的生活习性,但并不像学术论著一般枯燥乏味,本书行文优美,堪称一部出色的文学作品。作者的语言朴实清新,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和诗意。作者对自然界动植物声、色、形、气息多方面恰到好处的描绘,令读者融入了19世纪法国南部普罗旺斯迷人的田园风光中。作者在描写中使用大量栩栩如生的比喻,此外,他凭借自己拉丁文和希腊文的基础,在文中引用希腊神话、历史事件以及《圣经》中的典故,字里行间还时而穿插着普罗旺斯语或拉丁文的诗歌。法布尔之所以被誉为“昆虫界的荷马”,并曾获得诺贝尔奖文学奖的提名,除了《昆虫记》那浩大的篇幅和包罗万象的内容之外,优美且富有诗意的语言想必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昆虫记》融合了科学与文学,这也意味着它既有科学的理性,又有文学的感性。书中不时语露机锋,提出对生命价值的深度思考,试图在科学中融入更深层的含义。
作品中的理性成分体现作者的研究与思考中。法布尔在对昆虫的观察研究中,反复试验,并考证多方资料,对主流学术观点敢于质疑,探求真相,追求真理,竭尽自己之所能对知识结构不断探索和补充,对自己的观察结果不轻易下定论,同时表明自己的怀疑态度与自身的局限。他在观察昆虫之余抒发感想时,清醒地认识到人类的自大,机械化社会的野蛮,话语间时常讥讽人类僵硬不化的成见,并谨慎地对社会现状进行冷静的思索。
这部作品中的感性成分,不仅反映在作品的内容与语言表达上,甚至还反映在作者的研究与思考中。从行文来看,作品充满了拟人化的昆虫生活,从用人类着装来形容昆虫的外部特征,到用婚礼来象征昆虫求偶交配的过程,再到对它们在自然界所做贡献的歌颂,作者的情感随着昆虫的命运而变化。此外,在研究记录之余,作者在字里行间也提及自己清贫乐道的乡间生活、所居住的庭院、外出捕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膝下的儿女,乃至他的家犬,这正符合了“回忆”二字,充满了人情味。而作者在研究与思考过程中,使用野外实验法与观察法等研究方法,研究活着的昆虫,悉心观察生命,这与解剖分类相比,本身就带上了感性的色彩。他在许多观察之后的想法也无不与生命有关,建立在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之上。
可以说,这部作品的感性基调以及动力,就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关爱,一种对生存的清醒认识;一种对生活的深厚感情。而科学的理性就是得到了这种感性的支持,才能持续下去。作者由热爱自然、热爱生命而产生了对生命的好奇,于是在观察中认真体验生命的每一种表现,并陶醉其中,乐此不疲,这继而又支撑了学者一心探求真相的科学精神。
如果说法布尔的《昆虫记》是一般文学作品或一般科学作品所无法企及的,那么严格来说,它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以专业的标准来衡量,法布尔是个博物学家,“非专业”的昆虫学家;其文学手法也不能超越当时所有卓越的文学作品。在作品中,人作为观察者,用文学的笔调让昆虫带上了“人性”的色彩,却不足以成为社会学或伦理学的专著。总之,单独从昆虫学、社会学或伦理学的任何一个角度来看,这部作品都是有局限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承认,将科学研究成果与文学写作相结合,历史上并非只有法布尔一人。然而,《昆虫记》以自己的特色,获得了极大的影响与声誉。
《昆虫记》并非刻意写就,而是作者自得其乐地观察与写作的成果。这便定下了作品的基调:看似平平淡淡,但却无时无刻地反映出作者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一如其朴实清贫,但宁静美好的乡间生活。他留下的观察记录是不变的,但给读者的思索却是灵活可变的,他没有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只是给读者带去了知识、趣味、美感以及思想的享受。

章节摘录

插图:六七月炎热的午后,我经常看到这些亚马逊人走出兵营,出发远征。它们的队伍可达五六米长。如果一路上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东西,队形便一直保持原样;可一旦发现有蚁窝的迹象,领头的蚂蚁便立刻停下散开,后面的蚂蚁大步赶上,大家便乱哄哄地挤成一堆。一批侦察兵被派了出去,原来是弄错了,于是队伍继续前进。大队人马穿过花园的小径,消失在草坪里,在稍远一点的地方又冒出来,再钻进一堆枯叶,然后又钻出来,一路盲目地寻找着。终于,它们发现了一个黑蚁窝!红蚂蚁们立刻下到黑蚁的蛹房,不一会儿就带着战利品上来了。于是,在地下城堡的门口,黑蚁红蚁混战在一起,一方要保卫自己的财产,另一方则竭力要把它夺走,真是触目惊心。不过交战双方的力量过于悬殊,结果毫无悬念。红蚂蚁大获全胜,它们带着战利品,颚间衔着襁褓中的蛹,匆忙打道回府。对于不了解奴隶制习俗的读者来说,这亚马逊人的故事也许很有趣;但很遗憾,我不能再讲下去了,因为这离我们要谈论的主题——昆虫回窝——相去太远了。强盗红蚂蚁队伍的远征路线长短不一,取决于附近黑蚂蚁窝的数量。有时候只要走十几步、二十步的距离就够了,可有时候却要走五十步、一百步,甚至更远的距离。我只看到过一次红蚂蚁到花园以外远征。这些亚马逊人爬上四米高的围墙,翻越过去,一直走到稍远处的麦田里。至于远征的路途如何,行进中的红蚂蚁毫不关心。无论是不毛之地还是浓密的草坪,是枯叶堆还是乱石堆,是泥石群还是杂草丛,它们一样走,并没有哪一种路特别偏爱。回来的路线却是铁定不变的:红蚂蚁们去时走哪条路,回来时就走哪条路,不管这条路有多么蜿蜒曲折,也不管它经过哪些地方,又是如何艰难困苦。红蚂蚁带着战利品回窝时,所走的原路是根据捕猎时出现的意外情况决定的,而且往往十分复杂。它们走的就是去时的那条路,这对于它们来说绝对必要,即使这样会加倍辛劳,甚至会冒生命危险,它们也不会更改。我猜想,红蚂蚁们刚刚穿过厚厚的枯叶堆,这对它们而言是一条危机四伏的道路,随时都有失足坠落的危险;为了从洼地里钻上来,爬上摇摇晃晃的枯枝桥,走出迷宫般的小路,许多红蚂蚁累得筋疲力尽。但不管怎样,哪怕背负的战利品使它们步履维艰,回来的时候,它们还是会选择穿越那个困难重重的迷宫。要想减轻疲劳的话该怎么办呢?只需稍稍偏离先前的路线就可以了,在不到一步开外的地方,就有一条平坦的好路。可红蚂蚁们对这条近在咫尺的归途却视而不见。有一天,我发现它们又出去抢劫了,它们排着队,沿着池塘砌砖的内侧行进。池塘里的两栖动物前一天已被我换成了金鱼。呼啸的北风从侧面横扫队伍,把整排整排的蚂蚁都刮到了水里。金鱼们蜂拥而至,张开大口,吞噬着落水者。雄关漫道,天堑还没越过,队伍就惨遭涂炭。我以为它们回来时一定会改走另一条路,绕过这致命的危险。可根本没有。衔着蚁蛹的队伍依然沿原来的险途返回,于是金鱼们吃到了从天上掉下的双份馅饼:不仅是红蚂蚁,还有它们的猎物。红蚂蚁宁愿再一次被屠杀,也不愿换一条路线。如果这些亚马逊人在远征途中随意兜圈,经常走不同的路,那么它们回家识途的困难就会陡增;一定是因为这个原因,它们养成了原路返回的习惯。如果不想迷路,红蚂蚁就别无选择:它们必须走自己认得、并且刚刚走过的那条路。爬行毛虫从窝里出来,到另一棵树或另一根树枝上去寻找可口的树叶时,会沿途织一条丝线,回家时它就循着这条丝线走。这是远行时可能迷路的昆虫所使用的最基本的方法。相对于爬行毛虫和它们幼稚的丝路,石蜂和其他昆虫的方法大不一样,后者依靠某种特殊的感觉来指引方向。虽然红蚂蚁和石蜂一样,也属于膜翅目昆虫,但它回家的办法却没那么高明,这一点可以通过它只能顺着原路返回的事实得到证明。那么,它会不会在某种程度上效仿爬行毛虫的办法呢?也就是说,它不一定在途中留下指路的丝线,因为它不具备这样的工具;但它可以留下某种气味,比如某种甲酸味,然后靠嗅觉来给自己指路。很多人就是这样认为的。那些人说:蚂蚁是靠嗅觉来指路的,而嗅觉器官似乎就是那动个不停的触须。对这个看法我不敢苟同。首先,我不相信嗅觉器官会是触须,理由前面已经说过了;其次,我希望通过实验,证明红蚂蚁不是靠嗅觉来指引方向的。花整整几个下午等候我的亚马逊人出窝,而且常常无功而返,这实在太浪费时间了。于是我找了一个帮手,她可没有我那么忙。她就是我的孙女露丝,这个小调皮鬼对于我跟她讲的有关蚂蚁的故事很感兴趣。她曾经目睹了红蚂蚁和黑蚂蚁的大战,对于抢夺襁褓中孩子的事情一直若有所思。她脑子里充满着崇高的职责,对自己小小年纪就能为科学这位贵妇效力感到万分自豪;天气好的时候,她便满花园地跑,监视红蚂蚁,她的任务是仔细辨认红蚂蚁所走的路线,一直跟踪到被它们洗劫的蚁窝。她的热情已经经受过了考验,所以我很放心。那天,我正在书房写每天例行的笔记,她突然来敲门了:“砰!砰!是我,露丝。快来,红蚂蚁进黑蚂蚁的窝了,快来!”“你看清它们走的路了吗?”“是的,我做了记号。”“什么?做了记号?怎么做的?”“就像小拇指那样,把白色的小石子撒在路上。”我赶紧跑过去。情况就像我六岁的合作者露丝刚才所说的那样。她事先准备了小石子,一看到红蚂蚁的队伍出动,就一直跟着,每隔一段距离,便在它们走过的路上撒下几颗石子。现在,亚马逊人已经抢劫完毕,开始沿着用石子标出的路线回家了。这段距离大约有一百米,我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我事先策划好的实验。

图书封面


 昆虫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美妙的大自然--读<昆虫记>  今天,我翻开了法布尔的<昆虫记>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惊叹于作者观察之细致,自然界竟然如此生动有趣,各种动物有着不同的习性,还有其独有的特点:鸽子被带到几百里之外的地方,它会回到自己的鸽棚;燕子在非洲过完冬后,能穿越茫茫的海洋重返旧巢。蜜蜂和红蚂蚁也能在外出觅食后准确无误地沿原路返回家园,它们的许多神秘功能为人类所不知,许多现象尚未破解,自然界了充满了奥妙,也充满了乐趣。身边许多不起眼儿的事--比如蚂蚁搬家--但你若细细观察,便觉其乐无穷,就如在欣赏一个生动的童话!  美妙的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科学观察的材料,让我们不断去探索,扩充着人们的想像力,成为无数文艺作品的主题,让无数人从中得到欢乐与启迪!
  •     在整本《顾城哲思录》中,顾城说起话来,总带着股邪气,虚无缥缈的,让你不自觉的想往深处琢磨。可看的多了,才缓过神来,他聊什么都这个味,就像是聊天前,刚吃了不少的韭菜或者几瓣蒜。不过,这味儿并不是重点,你得学会分辨其中的诗意。比如,在这本书中,顾城是这么夸《昆虫记》的:你从微小进入,发觉越来越宽阔盛大。抛开韭菜味不说,其实他的意思是:美,不是模糊成片的,而是蛛丝,是蝼蚁,是新起的苔藓,是下降的微尘,是从小孔中观察整个世界。我这么翻译,老谋子肯定不同意,毕竟当初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人山人海的广播体操,加上亮晶晶的led灯,唬的没见过世面的外国友人一愣一愣的。而到了整个仪式最后的8分钟,下届奥运会主办国英格兰只整了辆大巴,来了7、8舞者,让小贝开了个大脚(还踢呲了),就匆匆而退,别提多寒酸了。可到了现在,我再一琢磨,有变化,要是顾城还活着,总得指着电视先骂娘,当然还带着蒜味:“人以为上树必须有梯子,他们忘了苹果并不是爬上去的。”翻译过来就是,去他妈的人山人海、led灯,广播体操好看是好看,可是与美背道而驰,而到了英国那段,顾城则会夸上两句:“形式不是灵魂的道路,而是它留下的脚印。”翻译过来就是,一花一世界,就这几个人挺好。当然,顾城说的“小孔成美”,不是只有蛛丝、蝼蚁等实物,它还可以是光线,是颜色等等。比如,《惶然录》里佩索阿是这么夸早上的阳光的:“清晨向城市敞开胸怀,夹在一片街市的光亮和暗影之间。因为光亮来自城市的墙垣和房顶,所以,早晨似乎不是来自太阳,而是来自城市本身。”佩索阿的这感觉我也有,第一次进城时,正逢腊月寒冬,整个雾蒙蒙一片,就那么一会,觉得世界是由哈气围成的。由于能见度太低,城里街道两旁路灯全开,橙黄橙黄的连成线,远远的看着像是铺上了排弹球。好多的人就在我面前穿梭,猛一出现,继而消失,而且身边的白气不停翻滚,像极了《西游记》里天宫的神仙。自然,回到村里后,我都对来我家蹭电视看的小朋友说,原来天宫就是城里,而神仙就是城里人化了个花脸。我拿自己和佩索阿比,叫无知者无畏,毕竟,我的感觉叫:没见过世面,而他老人家无疑见多识广,道行颇深,关键夜里不怎么睡觉,东方红,太阳升这类的场景恨不能天天见,但他仍能这么形容,就只能说成是返璞归真,胜在单纯。不过在老人家眼里,早晨、阳光,这些名词太诗意,从这里看出美来,太过容易,于是,他选择了垃圾。没错,他决定从垃圾桶里看出美来:“当我平静下来,想弄明白生活到底长什么样,就会觉得它就是巧克力的外包装,雪茄烟的标牌环之类的,最终,总会像面包屑一样,被女佣丢入垃圾桶。我的生活,就显露在这些碎物中。”上学时的语文考试中,总有一道题叫“结合上下文分析…”。假如此时用这道题来考我,我会信心满满的填上:第一,老人家一定不怎么勤快;第二,老人家还没学会垃圾分类;第三,老人家失眠的时候就爱瞎琢磨事;第四,结合一二三,老人家就这么从垃圾里看出了美来。同样是失眠,佩索阿总睁着眼,所以才有写不完的光影斑驳,而卡尔维诺就科学了很多,他闭着眼,但瞎琢磨事的毛病也不少,只不过他偏爱声音。在《不存在的骑士》里,他是这么说的:“我闭上眼睛,将耳朵里听到的那一切都化做图像。”换句话说,就是听写训练,咱们都练过的那种,只不过,卡尔维诺也沾上了顾城的毛病,落在纸上的除了文字,还有浓浓的意大利蒜味。比如,隔壁的赵杰如果大半夜不睡,弄几个破碗刷个不停,吵得我睡不着,我就想问候下他的妹妹。但到了卡尔维诺这儿,就变了天了,生气那是没有的事,而且总会乐不可支的提笔就写,“在水槽里的碗碟的响声中我仿佛听见长矛戳响盾牌和铠甲互相碰撞的声音,从院子里传来织布的修女们织机上弄出的嗒嗒声,我觉得那就是骏马奔驰时的马蹄踏地声…”除了耳朵,卡尔维诺的鼻子也没闲着,他说:“也许今天的空气燥热一些,白菜的味儿比往常更频繁地飘过来…,法兰克和敌人们在同一时辰捧着一盆味道极次的白菜汤狼吞虎咽。昨日战事甚少,今天尸臭味儿不觉太浓。”我常想,如果让卡尔维诺在我住的城中村里过上一夜,总得疯了不成,且不说那些吵架、音乐、狗叫、孩子哭,单说偶尔飘来的哼哼唧唧,外加有节奏的吱吱呀呀,卡尔维诺总得写出好几部《金瓶梅》来不可。奥尔罕·帕慕克在《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里这么说:“小说就像绘画一样呈现凝固的时刻,但它不会只包含一个这样微小的、无法分割的时刻(就像亚里士多德式的时刻):会有成千上万个这样的时间点。”这句话是在说,好的小说,不只有故事,还要有细节,有色彩,就像画画,有时候,色彩本身就能让小说质感飙升。比如,在王小波的《万寿寺》中黎明是这样的:“黎明可能是这样的:红线倒在薛嵩怀里时,周围是一片淡淡的紫色。睡着以后,她那张紧绷绷的小脸松懈下来。然后,淡紫色就消散了。一片透明的浅蓝色融入了一切,也融入红线小小的身体…后来,一切颜色都褪净了,只剩下灰白色。不知不觉之中,周围已经很亮。这段话说明,王小波不怎么赖床,早睡咱不敢说,早起那时常有的事。当然,这么美的黎明我是没有见过,主要是我喜欢赖床,但相似的深夜我可是见过不少。看过《万寿寺》后,晚上没事我就往楼顶一坐,仔细的数数天上的颜色。数的多了,就觉得书上总说黑漆漆的深夜都是骗人的。深夜的天空颜色是一片一片出现的,光蓝色就分了好几种,月亮边的那是浅蓝色,星星边的是深蓝色,而有云彩的带着点浅红,没云彩的掺着不少紫青。前面的这几位,失眠的失眠,早醒的早醒,好歹都顺其自然,可《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就不同了,自己不睡不说,还拉上全家老少陪着,80几岁的人,为了看蝎子洞房,夜夜枯坐到10点多。让人欣慰的是,蝎子们也挺谨慎,法布尔蹲守了两年,也没瞄着几眼。不过,洞房不让看,可生孩子这事,他老人家却赶了个正好,“我感觉自己自己年迈的血管中似乎涌动奔流着二十岁时才有的热血和激情”。除了蝎子,法布尔不睡觉的时候,祸害的小动物不少,蚂蚁、蜘蛛、知了、蜜蜂…..,而且喜欢给它们添堵,比如,在蚂蚁回家的路上倒上水、挖个坑,给知了的肚子扎几个孔,给蝴蝶剪掉触须,让螳螂和蝎子比功夫,让刚下崽的蜘蛛尝尝换子之痛,…..当然,法布尔最热衷的还是角色扮演游戏,写蝎子他就弯起了带毒刺的尾巴,写蜘蛛他就爬上刚织好的圆网。比如,他写大孔雀蝶,“它有两三个晚上、几个小时时间,来寻找爱人并与之嬉戏。但如果它没能抓住机遇,那么一切都完了,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他写刚出生的小蜘蛛,”这些小动物在空中俯瞰,被太阳照的闪闪发光。它们懒洋洋地荡着,接着突然就飞了起来。…风吹断了缆绳,于是小蜘蛛就被自己的降落伞带走了,多么光荣的出发方式啊,他们多么神奇地进入了这个世界!小动物们攥着自己的飞行线,上升到了一个辉煌的顶点。“老人家最感兴趣的还是爱情,萤火虫是怎么吃烛光晚餐的,蟋蟀是怎么洞房花烛的,螳螂婚后是怎么吃掉新郎的等等。其中,最感人的要数是蝎子们的爱情了:“两个蝎子面对面,螯钳并在一起,互相握住对方的指节,然后,这一对蝎子将尾巴绕成漂亮的螺旋形,迈着整齐的步伐,沿着墙壁闲逛。它们游荡者,无所事事,护送秋波,在我住的村子里,星期天晚祷后,年轻人就是这样沿着篱笆,和自己的心上人一起散步的。”,而到了散步的最后,“它们额头碰着额头,两张嘴满怀柔情地粘在一起…,都说吻是鸽子发明的,可我找到了比鸽子更早的接吻者,那就是蝎子。“,每看一次这段,我都会老泪纵横,恨不能生活在蝎子的世界里,哪怕是约完会第二天就成了母蝎子的盘中餐。对于法布尔笔下的虫子们,顾城除了开头用韭菜味夸了一回之外,还用蒜味夸了一回,“《昆虫记》让我感到一个人跟一个小虫子一样,他看不见自己的命运,但他能看见早晨和夜晚,春天和秋天。”这话翻译过来就是说,从一个小虫子视角来看世界,挺美。不过,在我看来,前面提到的光线、声音、颜色、虫子等等,都还是在高点上俯瞰这个世界,美有了,可离大美总差了那么点什么。思来想去,大美就是,不矫情,不居高临下,不带着蒜味,当然韭菜味也不行,不推己及物,不勉强,不费力,不失眠,不早起,一切都刚刚好。比如,《万寿寺》的开篇,有一章写道薛嵩的寨子时看过。在通往山寨中心众多道路中,王小波特意写道下面几条:“小路两面有猪崽子走的路,有时是一道印满了蹄印的泥沟,有时是灌木丛上的缺口。在猪崽子走的路边,有蛇行的小道──在压弯的茅草上面蜿蜒的痕迹。在蛇行的小道边上,有蚂蚁的小道──蚁道绕开了绵密的草根。在蚁道的两侧,理当还有更细微的小道,但不是人眼可以看到的。”出入山寨的,除了薛嵩们,还有猪崽子、蛇、蚂蚁,在这里,万物各有法则,尽可自由生长,你抢你的红线,我吃我的新郎,属于蝼蚁的世界,与属于薛嵩的世界一样迷人,一样美丽。最后,我想起了钱钟书在短篇小说《猫》中这样一段:“一切调情、偷情,在本人无不自以为缠绵浪漫、大胆风流,而到局外人嘴里不过又是一个暧昧、滑稽的话柄,只照例博得狎亵的一笑。”对我来说,这句话有两个作用,第一,提醒我,永远别和姑娘搞暧昧;第二,纯粹是为了让本文的结尾看上去更加牛逼闪闪。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我的肯定不是2010年版的,但样子是这个样子。
  •     如同见所未见,读完如同未读。
  •     昆虫的世界也充满了奇趣,很不错的书
  •     看过法布尔昆虫记彩图版,姑娘开始读这本了,翻译的很好,书也很精致!
  •     经典作品,融文学性与科学性于一体。外国经典,我相信译林!值得收藏!
  •     孩子喜欢看,就是字有点小了。适合大一点的小朋友
  •     生命的奥秘我们永远探究不尽,唯有好好珍惜吧,真羡慕作者生活的勇气和与虫虫生活的美好时光。
  •     经典的名著,还没有看,但是肯定是不错的。纸张和封面都喜欢啊,硬皮什么的最好了。
  •     我们是一样的卑微伟大有趣
  •     源于对自然的喜爱与好奇,与数年如一日的细致观察,才能对种种昆虫如数家珍。阅读的体验,就像大雄夏日去山中捉大甲虫,或像自己小时候满地扑蚂蚱捉蝉捞蝌蚪般。
  •     还行,感觉节选得太多了
  •     译林的这套很经典,纸张封皮都不错,价格亲民
  •     非常喜欢他做的实验!很好的一本昆虫书。
  •     书内容很好孩子收到书后就迫不急待的看起来。
  •     孩子学了法布尔昆虫记课文后买的,很喜欢
  •     一本并非刻意写成的昆虫版动物世界,书中却处处能看出作者的用心与热爱自然。
  •     给译林点个赞 !!!内容自然不用说 译林出版的书籍 都是很利于收藏的 一直很喜欢 以前在书店太贵了都舍不得买 现在在当当 每次都有打折 赞!!!
  •     很好的一本了解大自然的昆虫的书,通俗易懂
  •     我看了之后,知道了许多昆虫。
  •     质量真的很和想象中的一样好!经典好书 不错,非常满意
  •     适合儿童的科学
  •     虫子的世界很好玩
  •     经典读本,对开拓眼界,增长知识有益。
  •     鳕鱼之所以非常多产,是为了养活无数受饥挨饿的生命。精湛的技艺和不可思议的愚蠢结合在一起。觉得是最好的神创论的证明。
  •     这是一本科普读物,但是法布尔的文笔极好,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
  •     好书,勾起很多童年的回忆,也解决了以前的一切好奇
  •     挺有趣的一本书,我好象不怕虫子啊!哈哈哈
  •     译林的这套书确实不错,硬质的封面也适合做收藏或经常拿来读。
  •     适合10岁左右的、喜欢研究问题想问题的孩子。
  •     语言优美,没想到读起来会那么引人入胜
  •     昆虫的史诗
  •     很有趣,属于童心的快乐,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 渐行渐远,想念~
  •     没看完呢
  •     有趣,生动,不乏哲理,适合中小学生读,特别是小学生!
  •     这本书真心很棒,将来有小孩,我会在10~13岁的时候推荐ta读。
  •     我一直记得昆虫记里一句描写,就像从月亮里面掉落的一朵朵可爱洁白的小花朵,想想真美呀
  •     2008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     我儿子就喜欢看译林翻译的
  •     字比较小,还没细看.
  •     我是译林的忠实用户,读的放心,
  •     昆虫家是不害怕虫子的人。
  •     毫无疑问,这是一本经典。所以我孩子能认识这么多字以后我就买给小朋友看了。
    任何一个领域,研究钻研下去,都会有无穷尽的知识可以获取。小小的昆虫,也是一个大大的世界。
    如果他们能从书中获得乐趣,学会尊重自然和生命,就是莫大的收获了。
  •     限于那个年代的科技,很多东西法布尔仅根据观察提出了问题,却无力给出答案。但他坚持不懈的观察实验真的让人感动。只可惜这是节选版。(这么老了才来看初高中世界经典著作,p(# ̄▽ ̄#)o )
  •     喜欢的作品,很有帮助的内容。
  •     这个出版社出品的都还不错,晚上读给孩子听听。
  •     经典书了,买了暑假看看
  •     不过这个版本的对于二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字有点小,有点难。
  •     一百多年前的法国,已经拥有如此缜密的科学研究方法,实在让国人汗颜。新文化运动之后,受杜威实用主义影响,胡适提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中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思想。我一直诧异地大物博人才济济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与发展中,竟然没有出现一位牛顿或爱因斯坦式的人物。
  •     我26岁才看完,不算晚吧。他留下的观察记录是不变的,单给读者的思索却是灵活可变的,他没有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只是给原读者带去了知识、趣味、美感以及思想的享受。
  •     想当初去读书馆借这套书都要等好久,很多人喜欢看
  •     这是一本你听书名时不一定想读,但当你一旦打开并开始阅读它的时候就会感到再也合不上甚至非一口气将它读完不可的那种书。
  •     能了解很多昆虫
  •     十岁前最喜欢的书Q_Q 又买一遍电子版…………
  •     法布尔经典巨著,耗时一生,生动幽默,绝对不会让你有枯燥的感觉!
  •     171♛ 棒棒哒,为什么我小时候没能看到那么有意思的书,不过现在看也不晚@( ̄- ̄)@如果有法布尔这样一个亲朋好友,想必日子会很有意思…
  •     经典名著。这个版本是孩子老师推荐的。孩子也喜欢读。
  •     我很喜欢,为我的名著阅读测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此书属于的精选本,是比较适合对昆虫的初步了解
  •     这个商品不错,是本非常好的书籍,值得阅读,绝对经典
  •     就科普类文章而言,法布尔的《昆虫记》的确已经竭尽全力地有意思了,我也的确学到了些新鲜的东西。然而还是觉得大多数实验太过残忍,为了实现自己的认知,然后伤害这些细小的生命,我们是否活得太自我了呢?
  •     interesting
  •     儿子一直惦记的一本书,经典!
  •     包括“昆虫记”在内,这次网购了译林出版社的这个系列版本6本,我和孩子都非常喜欢,儿子说就是想要这种的,比学校统一订购的好很多了。纸质好,字体和行间排版给人感觉都非常舒服,精装版,排列在一起感觉不错,适合收藏。
  •     书很好,就是字有点小,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有点吃力,等大一点的时候再看了。
  •     老师要求买的经典名著,译林出版社的还是翻译得不错,硬书皮,包装很好,字的大小适中,适合小学高年级及初中孩子阅读,孩子也很喜欢看,希望下次当当能有更多的活动
  •     很不错的 一本科普小说,应该好好看看,推荐啊
  •     《昆虫记》融合了科学与文学,这也意味着它既有科学的理性,又有文学的感性。书中不时语露机锋,提出对生命价值的深度思考,试图在科学中融入更深层的含义。
  •     增加了孩子对昆虫的了解。
  •     译林的书没问题,很棒
  •     精装 超经典
  •     书很不错,只是对二年级的孩子有点难了
  •     只是节选的部分,但应该也是选出的精华部分.
  •     我们应该向动物学习,那么纯粹、那么真。
  •     书是好书,但是带着目的看总是很难受,估计不会再碰它了。想我小时候是个多么喜欢动物的孩子啊
  •     名家作品,非常生动,我很喜欢
  •     作者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来阐述科学,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科普作品,在让读者轻松惬意的同时,还能获得大量的知识,非常喜欢读这种风格的作品!
  •     小时候拿来读童年记忆啊23333
  •     读起来蛮不错的
  •     未删减版,内容全
  •     节选的版本的确文学性强一些,语言生动有趣。原来雌性的蝎子和蜘蛛都有在交配后吃掉雄性的习惯。。。。。
  •     ?-130718(作家出版社);160905-160925。
  •     看下去需要耐心。书中不仅仅是为了写昆虫。更是诠释了自然规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想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在任何时候都能符合当下社会的原则吧。
  •     很好看
  •     小时候读的时候 so 无聊
  •     小情趣
  •     发货很快啊。书的质量也不错。
  •     昆虫记的版本很多,之前帮朋友买过新课标的昆虫记,感觉不是很好。译林出版社的书纸张好,硬书皮的,翻译也很好。很喜欢!!!
  •     童年
  •     普罗旺斯的风情,有趣
  •     妙趣横生的昆虫世界给我们带来的是无尽的快乐
  •     经典作品值得一读
  •     中午刚收到,感觉还不错,我先读,孩子小点,还看不了,字小点,主要是相信译林,呵呵
  •     呕!心!沥!血!
  •     小时候的课外读物啊,骗我妈说是学校推荐的呢~
  •     书还不错,适合小学生,就是快递送过来书有些坏了。
  •     寄一本书到珠峰~
  •     意外地喜欢。读的时候,总是想起丁木坡那片荒地。
  •     老师要求读的!!
  •     印刷很精美,很好!值得初中学生读!
  •     非常好的一本书,女儿小时候看过注音版的,现在还是超喜欢
  •     我当时一直想的是,怎么会有人写这样的一本书,将昆虫观察得如此细致入微。 即使打了4颗星,法布尔也无法改变我对昆虫的恐惧。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