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小说家的信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外国随笔 > 给青年小说家的信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0
ISBN:9787532734856
作者:[秘]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页数:149页

作者简介

在我们所熟知的拉美作家中,最著名的当数博尔赫斯和马尔克斯,第三位应该说就是略萨。他们曾深度影响过中国当代的年轻小说家,乃至决定过中国当代小说写作的某种走向。十几二十年过去了,今天来读略萨的这本写给年轻作家的书《给青年小说家的信》(赵德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10月版),对早已进入中年的我们来说算是重温,而对现在的风流少年而言则是初读。我很难猜测年轻读者的感受,只是有一种直觉,这本书或许并不能激发初读者如重温者的那种感动和共鸣了。在我们当下的这种文学时代,这本书所崇尚的文学信念和专业探讨精神,可能会显得过于“古典”,甚至有些不合时宜。这本书真的能够指引我们接近文学吗?它对青年作家真的会有实际的价值吗?
全书由十二封信的形式组成。除作为“附言”的末信外,第一二封信谈的都是些“大道理”,第三至第十一封信则具体探讨(长篇)小说的语言、风格、空间、时间、视角等等叙事形式和技巧问题。从纯粹实用的角度来看,写作者主要关心的恐怕都会是后者涉及的那些具体问题。确实,略萨在这本书的大部分篇幅里都在努力探讨写作中的具体问题,他是在用自己的文学经验和理论素养指导年轻作家掌握写作的技巧和克服文学的障碍。不过,他所说的一切,其实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即文学的才能必须首先建立在写作者的大量阅读和写作实践之上。这只要看略萨所同时提及并凭借的众多作家作品的名单即可一目了然。相对于理论而言,阅读和写作无疑是更重要的。理论可使人获得抽象的明白,但真正的文学悟性在我看来只能产生于具体的阅读和写作之中。这也正是文学常常会难以言说的原因所在。如略萨所说:“即使在评论是非常严格和准确的情况下,也不能穷尽创作现象的研究,也不能把写作的全貌说个明白。无论什么成功的小说还是诗歌总会有某个因素或者领域是理性批评分析无法捕捉到的。因为文学批评是在运用理性和智慧;在文学创作中,除去上述因素,往往还有以决定性的形式参加进来的直觉、敏感、猜测,甚至偶然性。它们总会躲开文学评论研究最严密的网眼。”(附言)一句话,相对于文学创作的无限可能性,理论评论不能不是极其有限的。
但是,即便如此,文学仍然有其不变的、恒定的乃至是最根本的要素。这是理论要加以阐明和表达的,同时也是略萨在这本书里列为首要内容而要求青年作家牢固建立的信念。如果说略萨的那些关于形式和技巧的所有说法,不难从别一个老练、成熟的作家口中听到的话,那么这个杰出作家的胸怀气度及文学信念,恐怕就远非一个平常作家所能有或所敢有的了。这就不能不谈谈略萨所说的文学大道理了。
在第一封信里,略萨首先谈及的是写作者的“文学抱负”问题。他认为对一个准备成为作家的人来说,“文学抱负是必要的起点”。什么是作家的文学抱负?“作家从内心深处感到写作是他经历和可能经历的最美好事情,因为对作家来说,写作意味着最好的生活方式,作家并不十分在意其作品可能产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后果。”换言之,作家获得或建立文学抱负的过程是,“一天,突然感到自己被召唤,身不由己地去从事这种活动――比如写故事,根据自身条件,使出浑身解数,终于觉得实现了自我的价值,而丝毫不认为是在浪费生命”。在略萨看来,这样一种内心的或真正的文学抱负的获得和建立,“不能仅仅解释为自由选择”,而应该确切地说是一种“自我选择”。所谓自我选择,突出的是作家对自己的生活及文学的自觉的承担意识。这就需要作家具备源于内心的或精神的支持力量。由此便能够更深入地谈这种文学抱负的起源。不是别的,略萨提供的答案就是“反抗精神”。“我坚信:凡是刻苦创作与现实生活不同生活的人们,就用这种间接的方式表示对这一现实生活的拒绝和批评,表示用这样的拒绝和批评以及自己的想象和希望制造出来的世界替代现实世界的愿望。”并且,“重要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拒绝和批评应该坚决、彻底和深入,永远保持这样的行动热情――如同堂吉诃德那样挺起长矛冲向风车,即用敏锐和短暂的虚构天地通过幻想的方式来代替这个经过生活体验的具体和客观的世界。”反抗精神即文学抱负的起源,就是堂吉诃德的精神,也就是文学的真精神。它可被视为滑稽,也可被视为崇高;可被视为喜剧,也可被视为悲剧。――但这种精神,恰恰是“文学存在的秘密理由”,“决定了文学能够给我们提供关于特定时代的唯一的证据”。略萨还有下面这段话,把他的文学抱负观推向了极致的表达:文学抱负“是一种专心致志、具有排他性的献身,是一件压倒一切的大事,是一种自由选择的奴隶制――让它的牺牲者(心甘情愿的牺牲者)变成奴隶”。如福楼拜所说,“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真正的作家“不是为生活写作,而是为了写作而生活”。像献身宗教那样献身文学(而非仅仅是“从事文学”)的作家,“他才有条件真正地成为作家,才有可能写出领悟文学为何物的作品”。(略萨)这样的作家也就成为其文学抱负的快乐而幸福的“奴隶”。
由此看来,略萨的这部《给青年小说家的信》,探讨的主旨并不在如何使作家的成功写作成为可能,而是在如何使杰出的作家成为可能――文学抱负的获得或建立,将促使这种可能转化为现实。显然,这与大多数的文学历史和我们的现实状况都是相距遥远的,这同时也就是杰出作家不能不是稀少的原因。
最后再顺便提及两个小问题,也算是读书余谈。一是略萨所谈的文学抱负及反抗精神(诸多引文未录),我以为其实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的,一是文学层面(如本文所谈),二是政治层面。后者显然与略萨所处的拉美政治环境有关(本文未详)。其次,看遍全书,我发现略萨所举的作家作品之例,除美洲以外,几乎都是西欧(法国、英国、西班牙、德国、意大利等)的文学,那么,至少,还有俄罗斯文学呢,为什么未见提及呢?
本书系当代拉美最重要的作家玛利奥・巴尔加斯・略萨的一部讨论小说写作技巧的随笔集,1997年在西班牙出版后,陆续在世界各国出版了多语种版本,是一部难得的文艺散论作品,它以书信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小说创作中,一系列关于技巧和形式方面的基本问题所作的鞭辟入里的分析和见解。巴尔加斯・略萨在这本书中谈及的语言风格、时间、空间视角、不同的现实层面以及许多技巧变化都属于小说创作的“基本功”。读者可以从中窥探到优秀现代小说的欣赏途径。

书籍目录

一 绦虫寓言
二 卡托布勒帕斯
三 说服力
四 风格
五 叙述者空间
六 时间
七 现实层面
八 变化与质的飞跃
九 中国套盒
十 隐藏的材料
十一 连通管
十二 权作信后附言

内容概要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1936―),出生于秘鲁阿雷基帕。1959年以故事集《首领们》初获文名,1963年出版成名作《城市与狗》。他还著有《塔克纳小姐》、《琼加》和《阳台上的疯子》等多部戏剧作品。2002年又有长篇新作《天堂在另外的街角》问世。他于1986年和1994年先后获得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和塞万提斯文学奖。

图书封面


 给青年小说家的信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5条)

  •     诺奖开了,略萨大爷高中。作为一名学艺不精的文艺青年,我脑子里转了三秒,略萨谁啊?然后咯噔蹦出来一本书——《给青年小说家的信》。宾钩,原来就是略萨大爷写的。最终我还是没成为青年小说家,连票友都不算,不过略萨这本入门读物还算精到,此后我也能指指点点一下叙述者空间之类,不像之前单纯被剧情带着走。小说艺术发展到现代,各种形式,定规,藏匿在致密文本之内的技巧,都已经是既成事实,没必要刻意绕开。略萨很精明,给一个想象中的“青年小说家”写信这种方式,假定读者没有相应的知识,但又带进了创作实践的现场感,很方便把老写手的那些小秘密挖出来。
  •     我正打算于极度的悲恸中再度写下一些文字,因为浏览器死机造成八千字以上的关于小说创作的文字付诸东流。希望我的情绪不会影响到我的文字。读略萨是从《世界末日之战》开始,到《绿房子》为止..我读的不多,但是不妨碍我知道他是一位小说创作上的传统主义者,有一种文论中的提法是结构现实主义。日前上译陆续出了几本他的新书,分别是《公羊的节日》及《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等。我对前者尤其感兴趣,是缘于对书名的敏感。因为小说创作的缘故,此刻我同时在读福山的《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一人》以及Mary Renault的《终焉之醇酒》(如果有人对亚历山大大帝感兴趣,推荐读她的三部曲),分别遥指未来与过去。直觉告诉我《公羊的节日》可能会和某一方向相关联,与此同时,一位朋友正好将《给青年小说家的信》加到了“在读”中:书名所使用的宾语及与略萨再度靠近的冥冥巧合击中了我。似做无意的随意闲聊之后,朋友寄给我电子版,且叮嘱我的阅后创作“不要为其所限”——当时我的回话是“体系不能限制方法,这些东西对我根本毫无影响,甚至只惹冷笑罢了”。此刻读完,我认为书名还是言过了,这并非真是写给青年小说家们的信。——在前一版本的评论中我提到乔伊斯“自足的主体”,以及萧伯纳和福柯所持相似的观点,这里因为心情关系不想再说。因为这整本书所持的叙述学立场完全是隶属于旧体系,即使略萨举了马尔克斯、博尔赫斯和格拉斯等人为例,也无法掩饰他作为学院派创作者的蒙田式苍白(请注意,学院派并非不是好的创作者、评论者或者批评者,我同样喜爱委拉士开兹:限定和评价是两码事;在这一点中还有另一种情绪是这样的:创作者、评论者和批评者,后两者间显然要更接近些:而且创作者必定得远离他们)——或许这些和本书的真正目的相关,作为对刚刚开始尝试创作小说的、除了满腔热情之外便一无所有的十六岁青年的教导启蒙而言,这本书是带有启发意义的:根据书中观点,诸如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这种旧经典,尤其是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无疑是必读的,这些都是略萨强调和慎重选取了赞扬倾向的例子,但它们本身指引的是一个危险的方向——尽管极力掩饰,有一句话却无意表明了略萨的立场:“(割裂时间)这种技巧在西蒙娜·德-波伏瓦一部不大成功的小说《人总是要死的》中就出现过……”,这部分我是赞同的.即使我深爱克洛德的《植物园》和品钦之《万有引力之虹》,也确定有一些传统应该坚持——但我显然没有略萨在本书中所表现出的态度那般传统。这很危险:在旧体系中怎样归类诸如《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呢,如何应对尤涅斯科之流的荒诞剧呢(我只是随便举了两个例子)。这一立场实际上是倾向于哈佛高级作家研讨课的看法,认为写作是可教的,而技巧的可磨砺则被强调:一行式短篇《恐龙》的例子有效支持了这一论调。如果青年小说家没来得及看完本书最后的第十二节中、堪称整本书中最为有用的那句话:“谁也不能教别人创作;顶多传授一些阅读和写作方法。”,那么这本书就应被列入危险品——关于这一体系的各类启发会诱人误入歧途,如同《恶搞研习营》的黑色调侃,如同斯特林堡军团的冷峻嘲笑,或者如同《布里格手记》的出世缥缈.我们已经从文学广义到哲学的道路上,如果青年小说家还想前进,更进一步的选择应是米兰昆德拉和大卫洛奇的两本《小说的艺术》,他们会分别函授抽象及具体的小说创作技法;以及安东尼·阿尔托的《剧场及其复相》,后者会揭示出略萨那友善对谈表象中的根本谬误:小说的边界解构正如残酷梦境的扩大化,若果没有痛楚于灵魂的被噬咬中觉醒,小说就不可能!一位可能的青年小说家不应误读这本书,但看过后也不至于会后悔,如果尝试去信仰割裂的主体,再读或者再写一本新小说都与此无关了。因此还是从具体生活的素材里去寻找切入点吧——不过永远记住那并非重点,而创作唯一的重点是你对自身灵魂孤独的奋力发掘,一切以有趣为基点,以解脱为目的。小说创作是人生之桥梁脱胎换骨的一种可行方式。请原谅我的刻薄,我果然因为无可挽救的丢失而变得刻薄了——之前的文论要丰富且和善得多,那些文字好到再也得不到了。惜哉!
  •     看书的名字是写给青年小说家,其实不如说写给每个喜欢读书的人。好象现在很流行书信,从傅雷的家书到查令十字街84号的情书,都是炙手可热,这本书也是可不是挂羊头卖狗肉的产品,里面每一封信都是作家写给长江后浪的肺腑之言。还记得上中学的时候,语文成绩特别是作文总会遇到瓶颈,幸运的是自己还足够聪明能模仿单调的八股形式蒙混过关;但是直到高一的时候一个华东师范的语文老师才给我开了窍,自此无往不利,往往周记这种主观性很强的东西都被大量传阅,引起一大群MM侧目,甚至还有人带着自己的”作品“请我斧正。现在想来,这不过是虚妄的荣誉和特别的垂青罢了,在看了《铁皮鼓》的小说后一度很想创作这样一部怪异的东西,但是举笔就是停笔,总是鼓不起勇气进行这一场战斗。也许就是跟作者的想法一样,虽然小说可以带来荣誉,但是那是何其幻灭的东西,虽然小说非常精彩,但是它的虚构性以及它风格、样式、主题的变化又是多么琢磨不透,甚至最后会变成小说的奴隶——“不是为了小说而生活,而是为了生活而小说”。现在,同一个宿舍有个同学天天复习考研,还不忘把自己谈恋爱时的小说一个字一个字的敲入电脑,每一次下床,都觉得巨大的艰辛!也许我不是青年小说家,但是看这本书,你可以更深刻的了解小说的魅力,小说的创作,还可以引介一些好的小说和小说家给你,甚至于可能把你培养成一个对小说创作的爱好者,最后不忘提醒的也是作者提醒的——不要轻易提笔写小说

精彩短评 (总计66条)

  •     最喜欢前几封,尤其是关于写作抱负那篇,都是脑子里长了蠕虫的人啊,为了让它不折磨自己,甚至愿意把它安放在一个安全的灵魂之中,没有激情只有稳定平淡,有时候想这只是一个为了自我的更好消化而选取的一个工具罢了,何必如此在乎呢?可是又怎能是牵强,毕竟是生活活生生的一部分啊。对于后面的说服力,叙述者的空间视角、时间选择、现实层面、中国盒子、连通管等确实读的时候脑子并不能顺畅地运转,理论知识缺乏严重啊。还有最强烈的感觉就是之前自己写的那篇小说实在是垃圾啊大垃圾啊!!!哭!!!
  •     和Rilke的信件较相似,没有阶级没有地位差异的纯客观真诚通信,写作技巧和文学思想的透露对人非常有助益。只是略微有点喧宾夺主,有时脱离写信对象进行太纯粹的诉说。不过略萨的经验和平易终究让人欣喜。
  •     第六篇《时间》特别有意思。
  •     好书!诚恳地言语~精辟地道理~
  •     喜欢小册子类型的书是因为可以像工具书一样随时翻翻,所以这书的装帧我喜欢,小小薄薄一本,既不会有负担感,也会使得阅读的心变得更加精细是从豆瓣上看到这本书的那时正处于写作的(也许也称不上什么正式的写作了)瓶颈期,一个小小的聊斋故事迟迟写不到结尾,于是便有了看些教材的念头,刚好在豆瓣上看到,说略萨是拉美作家里第三个对中国青年写作颇有影响的人物,反正我是没听说过这人,不作评论,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到当当找了书,买了这书,系统是有的,像什么绦虫之类的比喻我也很容易接受,但是有些地方还是拖沓了,不知是不是翻译的问题,感觉语言本来可能应该更有魅力的(恕我对译者不敬了),看到后面的话就不怎么有兴致,尤其有些地方讲的不那么清晰,搞得我有点糊涂,也大概我水平比较低了不过启发还是有的,至少帮我突破了一些地方。我以前一直排斥看写作方面的所谓专业指导,觉得看这些只会束缚了自己的笔力,失去灵性,即使身为中文系的学生,也懒得领会写作老师在课上那些枯燥的理论而且我从小就不怎么看书信体的书,很讨厌看书信体,也不善于写信。这本书看下来,算作一个突破吧,竟然没有很排斥。这么说吧,如果你是想很好很好的学写作理论的话,这本书可有可无。如果你是想入门写作,可以看看。如果消遣,最后不要,因为这本书会催眠你。建议看的时候多注意下里面提到的作品,有些就算我看过了,还是没有书里那样的分析。不动笔墨不读书,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喜欢边看边划,顺便写点感悟,评论。
  •     写得很好啊,得多看几遍。
  •     很好!值得一看
  •     为什么写作;写作的主题来源;说服力(取决于小说的形式);小说的风格;如何写作:四个视角(叙述者、空间、时间、与现实层面的关系)以及各个视角的变换、两个技术手段(俄罗斯套娃和连通管)
  •     2015-08-10
  •     因为短所以片面,论点也不是很精密,典型一家之言。
  •     真的很棒物有所值
  •     字字中肯,语语中的。
  •     都能当上小说家的,也并不是谁当上了小说家是因为他看了什么小说技巧,但是不可否认,对小说技巧的了解还是很有必要的,起码它对以下两种人是有用的:对纯文学已经从仅是阅读过渡到了非常喜爱而志在研究的读者们,对正在致力于小说写作却始终苦恼于写不好或不知如何处理实际操作问题的人。《给青年小说家的信》假借通信方式,阐述了作者作为小说家,对小说创作以及小说本身的见解,读起来还是很轻松有趣的,每一章讲解所涉及的方面,也无不是当代小说本身必须具备的东西。作者的真知灼见、虽然有些“古板”但实是必须了解的技巧,我认为应该是所有真正热爱小说以及写小说的人所需要知道和清楚的,最起码作到“心里有数”。这些内容涉及的问题是基础问题,也是绕不开的问题,它在现今看来,特别是对从基础、基本来了解小说的人看来,最具有必要性。当然,这本书是挑读者群的{世上其他的书又何尝不是呢},它对自己内容的限定就将自己圈在了一个狭小的范围之内,让一些读者感到无趣或者无所谓,但是,好的东西从来都是这样。世上的书有很多,但都遵循一个不可漠视的传统,那就是,凡是从众的书和对读者不加“排斥”的书,从来都寿命很短。这本书倒不是。
  •     小说的说服力和连贯性~~~~~
  •     大师就是大师,写得好讲得也好
  •     受用
  •     作为一个青年写作者来说,我更喜欢评论性的东西。比如:巴尔加斯·略萨就是我喜欢的一个。整本书并不是教一个刚起步的写作者怎么样去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更多时候他是用一种劝戒的口气来让我们面对。对于文学,真的是没有想好走这条路,那就趁早放弃吧。这的确是一条忠告。本书是智慧和经验的炫示。作者在书中以准确干练的笔触列举了大量的作家和作品,并在全书结尾处说:“亲爱的朋友,我试着告诉您的是,请忘掉我在信中提到的那些关于小说形式的内容:还请忘掉一下子就动手写长篇小说的念头。”
  •     特里 · 伊格尔顿的《文学阅读指南》、夏尔 · 丹齐格的《什么是杰作:拒绝平庸的文学阅读指南》、托马斯. 福斯特的《如何阅读一本小说》与《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詹姆斯 · 伍德的《小说机杼》、马里奥 · 巴尔加斯 · 略萨的《给青年小说家的一封信》六本书不相上下,精彩纷呈,都保留在这里。
  •     虽然有点不懂,但还是觉的有收获!
  •     我觉得内容挺单薄的......作者说的技巧等都是泛泛而谈,无甚深意。
  •     还不错呀听了一些以前没想过的东西。。因为不是小说家。。(你不也看了青年艺术家的信,青年诗人的信了么…我要写一篇给青年网络管理员的信……
  •     我对译者有意见。。
  •     有收获!
  •     略萨的作品我没有读过,但从这些信来看,他很专业,而且阅读量极大。福楼拜,福克纳,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等人的作品几乎随口就来,而且对小说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但有些地方显得太深奥艰涩了,对小说理论不感兴趣的人可能不那么容易读。
  •     生动好读的小说叙事理论入门+经典叙事作品推荐
  •     看这本书之前最好把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起》、卡夫卡的《变形记》《城堡》、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麦尔维尔的《白鲸》、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胡里奥·科塔萨尔的《跳房子》、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岔的花园》《恶棍列传》等书看完。这样,略萨在书中举例的时候你就不会一头雾水,毫无印象了。
  •     给我感觉比较像中学读物。语言和解构方式都中规中矩了一些,好像没有谈到真正重要的东西,总之是我不太喜欢的类型吧。
  •     时态很重要,嗯。
  •     从短篇写起。
  •      2013-04-15 技巧方面还是有助益的 但略萨内核太不对点可能要弃……最后一章倒是为我懒得写长评找了个好解释(平躺
  •     看写再看
  •     福楼拜曾经说过: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谁把这个美好而耗费精力的才能掌握到手,他就不是为生活而写作,而是为了写作而生活。 真诚或者虚伪在文学领域不是道德问题,而是美学问题。一,叙述者;二,空间;三,时间;四,现实的水平。一部虚构的小说能否令人震惊、感动、兴奋或者讨厌,如同取决于风格是否有效一样,也取决于对这三个角度的选择和把握。无论什么成功的小说还是诗歌总会有某个因素或者领域是理性批评分析无法捕捉到的。因为文学批评是在运用理性和智慧;而在文学创作中,除去上述因素,往往还有以决定性的方式参加进来的直觉、敏感、猜测、甚至偶然性,它们总会躲开文学评论研究最严密的网眼。因此谁也不能教别人创作,顶多传授一些阅读和写作方法。剩下的就是我们自我学习,从跌跌撞撞中一再地学习。
  •     用到阅读小说上也挺棒。
  •     通俗易懂,易于小说写作爱好者读!
  •     作为本身就以结构见长的小说家,略萨对文本的拆解颇具价值,但正如他自己所说,这也仅仅是一点阅读和写作的方法,距离写一部小说相距甚远,别把它当成操作手册。
  •     对文学感兴趣的人,喜欢写作的人,值得一读。请听:没有早熟的小说家,任何大作家,任何令人钦佩的小说家,一开始都是练笔的学徒。作家从内心深处感到写作是他经历和可能经历的最美好事情,因为对作家来说,作家并不十分在意其作品可能产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后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文学算不上什么大事,文学在社会生活的边缘处苟延残喘,仿佛地下活动似的。从一个喜欢展开想象的翅膀,远离现实世界,远离真实生活的倾向,到开始文学生涯,这中间还有个大多数人不能跨越的深渊。作家能够获奖,作品畅销,拥有极高知名度,都有着极其独特的走向,因为有时这些名和利,会顽固的躲避那些最应该受之无愧的人,而偏偏纠缠和降临到受之有愧的人身上。重要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拒绝和批评应该坚决,彻底和深入,永远保持这样的行动热情--如同堂吉珂德那样挺起长矛,冲向风车,即用敏锐和短暂的虚构天地通过幻想的方式来代替这个经过生活体验的具体和客观的世界。对于我们读者来说,不能奢望太多了,就以上这些真知灼见,已经够我们受用终身。
  •     哈哈,无论如何,请忘掉一下子就动手写长篇小说的念头。
  •     很好看,很受启发。只是写作没到那个火候的话,是不能全部体会的。
  •     图书馆借书的好处就是可以看到前人注释。这本书上好像有一个非常认真的人,勾下了很多段落。“因为对作家来说,写作意味着最好的生活方式,作家并不十分在意其作品可能产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后果。”
  •     关于小说写作的书竟然也可以写的精彩,我的确不得不读一读略萨的小说了。
  •     给青年小说家的信,从题目来看,是比较有局限性的,首先你要喜欢读小说,然后喜欢写,甚至想到小说家。当然,这里面只是作者(略萨)和一位立志成为小说家的年轻人之间的书信。从旁观者的角度是这样,所以也就没有那么多类似做秀的噱头。对热爱文学的人来说,读读还是有益处的。这是挺好的一本书,说得很诚恳,不过我觉得有些太偏重讲技巧了,忽略了文学本身。真正写小说哪有那么小心?
  •     好书
  •     评论的书是很枯燥的,但是他写的字字一针见血。如果大家都来看看这书,也许网络上的写手能写出更好的作品来。
  •     讲风格那一章给我很大启示,后面的就只是定义和举例,感觉没什么实际性的东西。
  •     嗯,对外行人来说,相当于一份书单和阅读指南吧~XDDD
  •     大可以继续挖苦讽刺打击我 在我的能力范围内 决计不和这个操蛋的世界妥协。
  •     对喜欢写字的朋友很有用处,虽然不必去照搬照学,但肯定有启发
  •     想学写小说,是个很浩大的工程,但是喜欢读小说的人,应该看看。从相对浅显的角度,慢慢过渡到小说的各个层面,都讲了一些,很不错。之前我看小说,很注重故事性,当读到一些有名文学家的作品,有点不得要领。这本书就从时间空间和叙述者的角度来说小说,部分解答了我的困惑。
  •     以为读了之后就能下笔千言,如有神助。那都是美好的幻想。27.09.15
  •     最后三篇《中国套娃》、《连通管》和《隐藏的材料》还是有点惊喜。还有一些也比较赞同,文学的反抗精神(鼓励对现实世界的焦虑)、那些如同卡托布勒帕斯的这类小说家(如普鲁斯特)迷人之处、《包法利夫人》中农展馆那章开启了现代小说关于连通对位的叙事技巧、《一千零一夜》引起的故事镶嵌的套娃模式带来的阅读诱惑、海明威福克纳之辈引起的冰山理论给小说注入的简洁和深邃。
  •     深入浅出 最后说道 要忘掉小说形式技巧来写小说 真是最棒的advice
  •     看了电子版,他确实写的挺认真的,但是可以看出还是一个实用主义和细碎的人,论抽象性和总结功力还是要数卡尔维诺。
  •     在哪发现的这本书记不清楚了,只记得略萨是诺贝尔奖得主,想必应该不错的。应该是2013年略萨获得诺贝尔奖才发现这本书的,看了3次才看完,有3个章节还是一知半解的,不想看,很难看进去,还得看,实在是晕,下次在看吧
  •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的装帧,小小的很精致,所以把它从图书馆的书架上借回了寝室。
  •     例子都挺奇特的...长见识了...
  •     题目写得很清楚,这些信是给青年小说家的,也就是说对普通读者不大适用。书里所说的诸多写小说的技巧很有趣,想要写小说的人是应该照此锤炼自己的写作能力的。作者在末尾写道:“亲爱的朋友,我试着告诉您的是,请忘掉我在信中提到的那些关于小说形式的内容;还请忘掉一下子就动手写长篇小说的念头。”这让我想起了“无招胜有招”,记得是《倚天屠龙记》里张三丰教导张无忌时所使用的方法。写作技巧是写小说的基础,只有娴熟掌握以后才有可能写出好作品。没有前面的刻苦锻炼,当然也就不可能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地。前面有朋友说本书“太偏重讲技巧了,忽略了文学本身。真正写小说哪有那么小心?”,我觉得这话不妥。没学会走又怎么可能学会跑?学书法的人不先摹先辈书法家的帖子,怕也是不能最终写出自己的风格。刘翔之所以能跑出12妙88,就在于他之前十年如一日的苦练。我认为虽然各行各业有各自不同的技巧,但其本质都是一样的。真正写小说当然是需要基础磨炼的,根扎稳了,接下去就是发挥多年的辛勤积累了。说白了,就是在充分掌握了写小说的技巧以后,开始动笔写小说的时候再把那些技巧忘掉,不刻意,不过分谨小慎微,而是自然而然地发挥出那些技巧来,并且不让读者看出作者在炫耀技巧,仿佛没有技巧般浑然天成......这就是我读完此书所理解的。
  •     亲切友好接地气的一场交流,不适合我,也不适合写书的人,更适合评论者
  •     坐书店地上看到第三封信,可爱。
  •     理论性太强
  •     得花些时间和精力去领会。因为翻译的问题,使得理解又远了一层。可惜,在学生时的英语水平大部分还给老师了。呵呵。
  •     我覺得翻譯的內容實在不很好。譯者還不如不翻譯吧。讀了幾篇,沒什么新意。就拿說明小說寫作要有說服力吧,扯了一堆我們都不知道是什么的例子。可笑的是你并不知道他說明了什么問題!建議大家購買的時候務必慎重。
  •     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剑法之翻版。3.5星。
  •     作家从内心深处感到写作是他经历和可能经历的最美好事情。
  •     感觉就像在读自己,一个导师在引导我,全面地看待小说写作,分析心理,创作……好适合我。
  •     一本短小精悍的小书,个中观点虽然不见得都支持,但没有居高临下,而是用探讨的语气娓娓道来还是觉得颇为亲切,相信文学是人们为抵抗不幸而发明的最佳武器,要多读书,但是不要模仿,最后一句提示忘掉他提到的关于小说形式的内容,更是忍俊不禁,顺带还见识了世界上最佳的最短短篇之一:“当他醒来时,恐龙仍然在那里”
  •     送朋友之前再读一遍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