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日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外国随笔 > 战时日记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3-1
ISBN:9787563338672
作者: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
页数:298页

作者简介

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的这部战时时名著包括两部分:“战时日记”和“战时通信”,前者是奥威尔在任英国BBC电台东方部记者期间所写的一本独特的日记,后者是奥威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书信摘选。他以高超的叙述技巧,在日记和书信中既抒发了对战争的反思,又披露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战争内幕,对战争的残酷性、战争中普通人的命运与选择等都有独特的思考。作者文笔优美,识见独特而深刻,所以这些日记和书信不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

书籍目录

我为什么写作(代序)
第一编 战时日记
1 1940年
2 1941年
3 1942年
第二编 战时通信
1 致维克多・葛兰茨
2 致杰佛利・高尔勒
3 致D.H.汤姆森
4 致杰佛利・高尔勒
5 致勒南・海本斯托尔
6 致勒南・海本斯托尔
7 致约翰・莱曼
8 致《时代与潮流》编辑
9 致吉姆斯・拉佛林
10 致《党人评论》
……
译后记

内容概要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20世纪著名作家、记者、批评家。奥威尔文风朴实,简洁明快。他主张运用最普通、最常见的词,表达最质朴的道理,其文风不仅当时风靡欧美各国,而且直到今天都还有大量的模仿者、推崇者。他的价值,不纯粹在于他在文学上的贡献,还在于他的思想和社会活动,特别是对人类的和平、对道德、对人性的持久关注。

图书封面


 战时日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寻找到这些信和日记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读到它们也是幸运。奥威尔或者说是布莱尔的文字平实易懂,尽管它们涉及了很多深刻的东西。不过对我来说,外国人的日记总是不如中国的好读,那些历史和人物毕竟不是特别熟悉。于是在这本书里寻觅其他乐趣,结果找到了两处关于中国的部分。第一处在130页,1941年10月10日的日记中提到,为庆祝中国革命纪念日,广播大楼升起了中国国旗,结果挂反了。不禁想起最近奏响中华民国国歌的乌龙事件。第二处是249页上的两段,表现了其不同意那种中国从骨子里愿意被日本征服或者同化的谬论。
  •     《战时日记》这本书最出彩的莫过于作者以一名普通伦敦人民的视角记录了从二战开始一直到最后接近结束时伦敦人民对于战争不同阶段的反应,由于作者的记者身份,使得作者更多的分析了在这些大众反应中所反映出的政治因素和在普通人民眼中对待不同国家的不同感情。张伯伦政府绥靖政策、丘吉尔硬汉登场、祈祷苏联被打败、祈祷苏联赶走德国入侵、热盼美国参战、争论开辟第二战场,作者将这一系列重大事件过程中民众的反应一一详细记录下来,中间还夹杂着英国国内不同党派的斗争、英国人民对苏联共产主义的矛盾。作者通过最细小的事情,比如街边群众的谈话内容、空袭时人们的不同反应、人们对待广播的态度等等,细致的动作揭示出当时人民内心深处的思考和反应。在对待苏联共产主义的时候,一开始期盼绥靖政策成功转嫁战争危机的失败,人们反对苏共更甚于反对纳粹法西斯。到后来苏德联盟的建立更加加剧了人们对于苏联共产主义的憎恨。但是当希特勒单方面破坏苏德联盟并进一步进攻苏联的时候,这个时候在英国人民心中,希望苏联赶走德军挫败德军主力的又远多于希望苏联战败的。此时英国人民甚至希望可以和苏联建立更加亲密的英苏联盟,以期共同彻底打败德国。而到了战争的最后,第二战场的开辟与否与战后对德国的处理又重新与苏联出现了对立,此时的人民又开始考虑自身的利益而争论。其实英国人民对于共产主义并没有绝对的反对,他们只是在政府的舆论领导下盲目的反对不同于自己的体制存在,但当他们的利益因此而受到损失的时候又会马上反过来支持。展开思考,也就联想到关于思想建设的问题,说的更白一点就是洗脑的问题,记得很久前好像见过一片周总理关于军队思想建设的文章,想想很有道理,舆论控制、思想控制确实很重要,尤其是面对战争或者灾难的时候,没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很难将大多数人民聚集起来。二战时丘吉尔的上台就是利用了人民坚决反对德国,采取强硬措施的心情,甚至最后在群众中形成了个人崇拜的心情。所以在关键时候,思想的控制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其中很有意思的还有英国国内工党与保守党的斗争,和平主义、失败主义、中产阶级、工人阶级、资产阶级等等,这些甚至有些戏剧化的斗争也无不一一反应着战争的每一点进程,而且是通过最亲切的方式。一般的二战史,总是从一个宏观、客观的角度去记叙,有的时候可能并不能深刻理解到二战所带来的影响,而作者,以一名纯粹的伦敦人的角度,既包含着一个作者对于整个战争过程的深刻分析,也包含着一个参战国人民的内心感受,将整个战争记叙的有血有肉,是一部值得品味的好书。

精彩短评 (总计31条)

  •     内容还没有看不过质量实在是……封面都破了
  •     通过奥威尔描写的真实战争的形态来理解作者的思想
  •     für mich, die nicht besonders interesiert über Politik bin, ist mir ein bisschen langweilig. Aber es ist gut, dass er merkt, die Krieg gegen Nazis baut man wie Nazis. Das ist interessant, dass England mal mit Sovien Freundschaft haben.
  •     好书。记者出身的作家总是更尊重阅读感受。
  •     我倒是没发现翻译的有多优美
  •     日记不是小说,不一样的奥威偶尔
  •     奥威尔行文简洁,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当时被轰炸下的伦敦人和他们生活的面貌。他对时局政治关注甚切,勤奋地阅读各类报纸搜索各类动态。他批评各派人物的虚伪无能,他对人性的反思甚至近乎刻薄,但他又始终怀有改造成一个更平等美好社会的希望。透过此书,可感受到一个真实的奥威尔。
  •     没耐心读完
  •     以记录普通百姓的变化反映出二战不同阶段的特点,解释了政治与战争在普通百姓间的影响。
  •     翻译大体通畅,但“正在发生了什么事”、“被撤退回国的人接到命令尽可能迅速地被从火车站转移走”之类还是很叫人抓狂。
  •     感受那段岁月的好文章。很有切实感觉。
  •     奥威尔战时的日记和书信选,可以看出很多闪光点 2009.9.30
  •     可读性不强
  •     英国人的敏锐总让人感到不舒服
  •     他从小就知道自己要干嘛,难怪写出1984
  •     写得很闷,翻译得也蹩脚。勉强看完日记部分,书信实在看不下去,匆匆翻完。
  •     悲怆而且真实
  •     要承认奥威尔有敏锐的政治眼光。但在日记和书信中毕竟也只是一家言论难免出现错误。之前阅读中一直回避的政治话题渐渐使我产生兴趣,条分缕析的解剖层层深入核心,让人激动不已。
  •     原来说奥威尔的语言平实还真是点评的十分到位。 在这本日记和通信中更立体的看到了英国及英国各界对于二战的反应,并不是教科书上写的那么的不真实。
  •     真的太喜欢乔治·奥威尔的风格,简约而清晰又是孙宜学先生的译作,真的太感谢了
  •     看了此书后就会对他写《1984》时的背景有所了解和共鸣了。
  •     细节的触感
  •     史实、思想、文笔并重。
  •     二战生活的琐碎,这本日记淋漓的体现了奥威尔所追求的“政治目的的书”。一本充满战时生活的混乱的书:伦敦被轰炸的混乱,新闻报道的混乱,欧洲战事的混乱。但考虑到奥威尔生活在被狂轰滥炸的伦敦,以及保持清醒和一致的不易,也不必奢求太多。但总之,读得无味。
  •     历史背景匮乏只能当作战争发生时一般规律的解读。
  •     ……您能把Partisan Review前后翻一致了嘛?!
  •     按简介说,原文应该是很简洁、精练的,可惜,译者的中文表达得拖泥带水,长句比比皆是啊。
  •     喜出望外
  •     二战部分真相
  •     很少能够看到从另一个角度看二战,政治的风云变幻是如何使二战之后发展到现在的西欧社会.很有意思,让人思索.
  •     这本书里,根本看不出奥威尔有那么深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