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三世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外国随笔 > 三生三世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1
ISBN:9787530636473
作者:聂华苓
页数:377页

作者简介

中国人活得太不容易了,别人只能活一生一世,而中国人一生就得经历三生三世的试炼和痛苦。也算福气吧。看了她的书,你为她哭还是为她笑?你为大家哭还是为大家笑?当一切都化为陈迹以后,还有文字,还有书。聂华苓、安格尔和我们都活在书里。毕竟有那么多中国同行在华苓的依阿华山坡上,一个叫做渡埠客街的家里,度过那么美丽和快活的时光。那样快乐的时光并不是常常能够得到的。
聂华苓,鹿园红楼的女主人,保罗生死相随的妻子,三生三世,永恋着母土,三生三世,如凤凰一浴火般精彩美丽壮观的奇女子,是她,使小城“爱荷华”名扬世界。

书籍目录


我所知道的一点儿民国史
一、故园春秋(1925-1949)
(一)大江东流去
再生缘
母亲的自由
彩虹小阳伞
爷爷和真君
我的戏园子
满堂红
魂兮归来
一对红帽子
离别家园
(二)流浪,流浪
《念故乡》
《日落西山》
《打长江》
《嘉陵江上》
《黄河之恋》
《满江红》
《玉门出塞》
围城
我是从沈阳来的
外一章:寻找谈凤英 ――五十年后
二、生・死・哀・乐(1949-1964)
雷青天
1960年9月4日
雷震与胡适
母与子
一束玫瑰花
谁骗了我的母亲?
相逢,1963
三、红楼情事

附录:聂华苓作品及相关情况
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和“作家工作坊”华文作家名单

内容概要

聂华苓,湖北人,1948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1949年由中国大陆到台湾,一直到1960年任《自由中国》半月刊的文艺主编和编辑委员。1962年~1964年在台湾大学和东海大学教小说创作。1964年,应邀为美国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坊”访问作家。1967年,聂华苓和美国诗人Paul Engle共同创办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每年邀请世界各地区作家到爱荷华四个月,写作,计论,旅行。1971年,和Paul Engle结婚。两人主持“国际写作计划”21年期间,世界各地区到爱荷华的作家有七百多位。曾经参加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坊”及“国际写作计划”的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作家有八十几位。聂华苓于1988年退休,专事写作。
聂华苓已出版二十二本书,包括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中译英,英译中以及文学评论,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中文地区出版;并有作品在美国、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意大利、葡萄牙、波兰、匈牙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英国、荷兰、以色列等国翻译发表。两卷英译的《百花齐放文集》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

图书封面


 三生三世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写于2004年7月2日。突然想起来,翻出看。当时还年轻;当时的感情是真切的。四年后,读了《三生影像》,觉得自己很难被感动了,聂女士的语言,却依旧拨起我心底的某处)能看到的是美丽的心和她真诚的一切。——读完书,突然这样想着。当时的自己有些迷迷糊糊,《红楼情事》读得人恍惚得很。李欧梵在书评中,认为本书第一部分《故园春秋》之《大江东流去》写得最好,我的感动却来自于第三部分《红楼情事》的阅读,最喜欢的部分则是第二部分《生•死•哀•乐》。东晋画家顾凯之啃着一根甘蔗,故弄玄虚地说“啊!渐入佳境”,现在想,我的读书也是这样的感受。1聂华苓拥有传奇般的人生经经历,但她真挚从容的书写疏离了传奇,重在倾诉。聂华苓经历了苦难,但她坚韧的性情使她与苦难达成了和解,只留一份备忘录。聂华苓拥有过一个女人最丰盛的爱,即使她忘了整个世界,爱对她来说也是不可忘记的。——苏童苏童所说的,也是这本书最感人所在。对于即将逝世的母亲的描述中,她写道:“悠悠万年,一个人和一只蜻蜓在黑暗中碰上了。蜻蜓轻微的颤抖仍留在我指头上。那就是生命。那就是我母亲渴望的生命。我从床上跳起,从字纸篓里抓起那一团破报纸,打开来一把扔出窗外,扔到凤凰木下。凤凰木旁有一朵粉蓝小花,太阳会再升起来。蜻蜓会再飞起来。天下雨了。我听见以打凤凰木的声音。雨打破报纸的声音,蜻蜓翅膀颤抖的声音。”对于爱荷华,她写道:“爱荷华的秋天透着凉意了。爱荷华河边绿得透亮的叶子,一片片染上了淡淡的金色,逐渐泛开来,染透了一树的叶子,再也无处染了,就哄的一下红了。”对于Paul,她写道:“他1991年突然在旅途中倒下。天翻地覆,我也倒下了,12年以后,我居然写出了《三生三世》,也是死里求生挣扎过来的。……没有了Paul的日子,回想起来,只是一片空白。不写也罢。……‘待续’吗?那份情缘完不了。也许有来生,也许有天堂。聊以自慰吧。”这些文字,从容而沉静,在追忆和冥想中,拉近了你和她所写的事物的距离。但淡淡地有一层东西,你知道你无法感受,而那就是聂华苓真诚的心所到达的地方,用她的经历和体验,那是属于她自己的生活。画家黄永玉说:我的生活是很特殊的,我要将它们写下来,否则以后的人,就无法知道这些了。聂华苓的生活同样是特殊的,和同代人一样,和那个时代无法脱离的联系着:她“半开放”的母亲,她被红军打死的父亲,她共产党员的勉公舅舅,她在中央大学的经历以及“竹林七贤”的故事,《自由中国》的人、事、情,爱荷华的每一天……从风雨飘摇的中华民国到阴晴不定的台湾再到山水旖旎的爱荷华,变的是政治、人物、景致,不变是聂苓华自己。《牡丹亭》中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但聂华苓没有如此看待,她用自己不变的爱,与人、与自己,分享着快乐,她的开朗和真诚感染着每一个人,也伴随她走过人生的每一程。“父亲死后42年,家和国都翻天覆地地变了样。……两房的儿女就在那样的平常心情中相见了。没有尴尬,没有怨恨。我们只是到后台换了服装,换了粉墨……我们唱的是一台不同的戏。”(283页)对于1978年重返大陆,她写道。30年的别离,这样淡然地写过。王羲之有言:“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在聂华苓,感慨有之,但没有刻意的追求,顺其自然。也许,Paul对丁玲的一段话,可以用在聂华苓的身上:“受了罪,挨了打,坐了牢,没有一句怨言。还笑得这么开心,好象谈的是别人的事。中国人,中国人,我永远也不了解。”是,聂女士对丁玲和陈明分别六年后见面时的高兴,说的也是“我不懂”(317页),但只一句话,就可看出在她心底所潜藏的那种中国人不变的性情:“长长一串板车载着稻草包的货物,一人拖一辆板车走过来了,弯着腰,绳子搭在肩上,很坚定,很吃力,一步步想前拖——那是一幅永恒不变的中国人雕像,当年我在大江上看到的纤夫,也是那样子拖着粗大的绳子,在峭壁悬崖上,一步一步向前拖。”(289页)2我是一棵树。/根在大陆。/干在台湾。/枝叶在爱荷华。——聂华苓(《三生三世•序》)这就是聂华苓的“三生三世”。“我这辈子恍如三生三世——大陆,台湾,爱荷华,几乎全是在水上度过的。长江,嘉陵江,爱荷华河。”(273页)聂华苓深情地书写着。她秉承着中国人的坚韧和中国女性的执着,坚强而开朗地活着,一生坎坷,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而她娓娓述来,仿若昨日,真切地浮现,于隔代的我,又真切地隔世。书的第一部分《故园春秋》,写1925—1949她在大陆的一切。和此前那一段《我所知道的一点儿民国史》相比,她的叙述只是个人的感受,可又何其不是她眼中的历史呢?在后面的篇章中,她说到:我关怀政治,但不喜欢参与政治。在这一部分,时光中的年轻的聂华苓也和丁玲在爱荷华所讲的一样,不得已被卷进了政治。但在她的文字中,传达的信息只是家庭琐事和同窗之谊,感受到的,是一个女子清新的气息,在一个风雨如磐的时代。她写母亲:“母亲一身黑端旗袍,长长的白丝围巾,围着脖子闲闲搭在肩后。玳瑁黑边眼睛,衬出白皙的脸蛋。手里拿着一本书。一脚在身后微微踮起,脚尖仍然点在地上,半转身微笑着,要走又走不了的样子。”——极好的描述,用作开篇,年轻时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结构上干净利索。她写爷爷:“他捧着小宜兴茶壶咕噜:革命?这叫什么革命?城里扔几百个电灯泡当炸弹,说是武昌城里炸弹响了,城外的炮兵马上响应打炮,革命就成功了。革命有什么用?民犹是也,国犹是也。革了命,剪了鞭子,男不男,女不女。说话也不成体统,男女不分,长幼不分,统统叫同胞!我和我儿子是同胞?我和我孙子是同胞?哎?”——把语言放入描述,不显山不露水,这是聂华苓全书的风格之一。她写母亲送她上学:“母亲擦干眼泪,对我斩钉截铁地说:你舍不得妈,妈又何尝舍得你?不舍也得舍!我就靠你们以后为我扬眉吐气了。“那最后一句话,决定了我的一生。”这一部分最出彩的却不是语言,而是如李欧梵先生所言,将传记写成小说。像小说一样好看,没错,她不同的结构文章的方式,同意在时间的线索上,每一个故事又独立成章,每一个故事又铺展开一层又一层。多是白描,却自有活泼于其中;多是叙事,却自有观点和情感含蕴着。书的第二部分《生•死•哀•乐》,写1949到1964她的台湾生活。和第一部分一样,她没有多少直接写自己的,不同的是,在第一部分中,她的情绪主线串着所有细碎,感受到多是追忆时的柔情;这一部分,感情仍然浓厚,却是沉淀下的,看到是人,感受到是她对这些人——而不再是事——的情感。她写道:雷震的党籍、官籍、人事关系,一层层像剥笋子一样,全给剥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笋心了,孤力在海岛沙锅内。真正的雷震挺出来了:诚、真、憨、厚,还加上个倔。——她笔下的雷震,从那个保守的国民党员,到正义感赫然世人前的知识分子,不同于曾经看到的关于这位《自由中国》的发行人的描述,他有对胡适完全的崇拜,他有从对于党的忠诚到后来完全奉献给国家的精神的转变,他把聂华苓的一张纸条在同人中传阅着,他面对国民党老人们的奔波终于同意在被改动的誓书上签字。“雷青天”,不是单纯一个敢怒敢言的知识分子形象,活生生可敬的人而又“天真烂漫得像个孩子“(297页),这才值得Paul说“你是我这辈子见到的最伟大的人物之一”(299页),这才让同人们长久以来希望为他立像,而这像,早清晰地浮现在人们心中。她写道:“他接过钱,自顾自说:书和花,应该是作为一个人应该有的起码享受。愤愤不平地咚咚走开了。”——她笔下的殷海光,可爱地让人真想见一面。他血气方刚,早期谈到《自由中国》,会“气得两眼发火地说:‘雷震!到底还是个国民党!’”。他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执着,只要一有稿费就去买花,买书,并竭力营造着他“梦想的庄园”。他性格直率,“你批评他?也可以,只要你有道理。”(186页)她笔下的殷海光,完全的性情中人,他买了新笔,把旧的送给聂华苓,后来又要换回,却好象别人送了他什么重大礼物一样开心。在这个逻辑学天才心中,“花香,书香,咖啡香,再加上微雨黄昏后,就是说罗素的时候了。罗素可不是随随便便谈的。天时、地利、人和,都得配合才行。”(189页)他跟你借钱,要说好了哪天还,你跟他借东西,如果没准时间,也借不成。他崇尚西方文化,但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断断续续地说:“中国文化不是进化而是演化,是在患难中的积累……我现在才发现,我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希望再活十五年,为中国文化尽力。”书的第三部分《红楼情事》,写1964到1991,从她前往爱荷华到定居,到Paul的猝然离世。这一部分是在凌晨阅读的,黑暗里,更感到她沧桑之后的平静,如此动人,而又让人无法可想。不想评论,用书中的一句话,来表达全部:一个延安的共产党员,一个流亡小女生,在爱荷华河上同声唱松花江上。前生,现世,混混沌沌,分不清了。——聂华苓(《三生三世•红楼情事•那条小船》)……这段写丁玲和陈明夫妇在爱荷华的访问中,唱起《松花江上》,聂华苓也情不自禁。时光一下被拉远,距离猛然被拉近;历史和个人不再分得清,人与人融为一体,美国和中国开始模糊。3对于聂华苓,Paul和母亲的记忆,是她这三生三世的财富,无法再拥有。对于我,阅读,是一种体验,体验一个女子一生的故事。读后,我无法走入她的生活,也无法走出对生命美好的认同。
  •     陈映真在《现代主义底再开发》一文中写过: 一个思想家,不一定是个文艺家。然而,一个文艺家,尤其是伟大的文艺家,一定是个思想家。而且,千万注意,这思想,一定不是那种天马行空不知所止的玄学,而是具有人的体温的,对于人生,社会抱着一定的爱情,忧愁,愤怒,同情等等思索的人的思索者,然后他才可能是一个拥抱一切的良善渝罪恶的文艺家。陈映真对第三世界的作家非常有兴趣。他特别访问菲律宾诗人、戏剧家和文学批评家阿奎拉(Reuel Molina Aguilla),谈论菲律宾在西班牙和美国殖民期间的文学和语言问题,以及目前的文学思潮。在长时间的访问中,最后他问到文学和革命的关系。阿奎拉的回答是:"文学不能使革命成功。文学也不可能改变世界。文学只能唤起民众,唤起他们对公理、正义、爱和和平的意识。"保罗•安格尔在一封信的结尾对聂华苓写道:“我只愿生生世世守着你。”聂对安格尔说:“和你在一起生活过了,就无法再和别人一起生活。”当我死的时候(Paul Engle)不要带纸巾,不要带手绢,不要哭泣。  在那一世同仁一尘不染的日子,放一把冲天炮,冲向俯视的蓝天,大叫:Paul Engle上路啦。邀请铜铃叮当的山羊,那谷仓上的山羊摇着铜铃翘着一把胡子的山羊。他捏着鼻子咩咩地叫:Paul,你真臭呀。苍蝇在暖和的空气中,闪闪地,聚拢了,听见Engle死了………
  •     返回北京的机舱里,看完《三生三世》,在最后的红楼情事里很多次地要流泪。聂对安格尔说“和你在一起生活过了,就无法在和别人一起生活。”这一句,便让我眼泪决堤了。我知道那种难过,知道那种在面对完美事物时所产生的怅惘、悲伤。男女之情升华到一个境界,就成为了心灵的盟友,那是精神上的相依为命,那是最让人无法割舍的感情。两个懂得爱,勇于爱,彼此尊重着爱着护着的人,常常会觉得悲伤。他们一心一意地要让对方成为最幸福的人。他们彼此都没有占有心,因为他们都是太清醒的人,清楚地知道所有的都将要失去,你并抓不住完美,只有成全完美。这种清醒的疼痛,才是真正的痛。情到深处,人孤独!自认为自己可以感知到聂先生和安格尔的情感,因为觉得自己正在经历着这样类似的感情生活……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开始不习惯使用“爱情”这个词,而喜欢说“感情”。就是这样的,曾经被火花烧到的感觉,记忆留不住的,而那些最日常的生活中有过的心灵交汇,每一次回味都有诉不尽的感动。

精彩短评 (总计56条)

  •     腔调蛮好,很方便读
  •     生活不是诗,而是一块粗糙的顽石,磨得人叫痛,但也更有光彩,更为坚实。开篇用的是再生缘的典故,点出了聂华苓母亲被骗婚的一生,这一段写的尤其让人动容。
  •     中间很多情节是不连贯的,不知道是不是审查的原因
  •     了解了一些国民史 仍然是希望通过别人的一生来了解一段历史 被作者的坚强和幽默所感染 最后的红楼情事很感人很真挚
  •     2013/06 大陆、台湾、爱荷华恍若隔世
  •     聂华苓的一生也是有趣
  •     百页弃。遗少们的回忆录普遍雷同,也没文字感动
  •     为什么看那一代人的经历总是沉重和沧桑,尽管大时代的环境就是那样。回忆怎么那么沉重啊。
  •     不过,感觉书本身并不是那么精彩,平铺直述式,也许这本书只是作者的流水帐吧,有点让我失望
  •     根在大陆,枝干在台湾,叶在爱荷华。如此一生,如此一书。奇好。
  •     因为比较喜欢聂华苓的作品,所以想了解她所经历.读了此书,对她的一些情况尤其是到台湾以后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值得一看.
  •     前半ok
  •     三生——昨日,今日,明日
  •     读完很是佩服聂华苓,这本书开始读之后让人不想停下来,一点也不枯燥。从书中我看到一个女人的一生,她的家庭,爱人,事业,生活。作者从小时候写起,小时她一定是一个很招人喜欢的女孩,很活泼天真;等到上高中时也有好人缘,性格很是不错的;后迁到台湾开始了事业,也就做了一生的写作事业;也是因为这份事业,遇到了终生的爱人。我觉得,只要是一个女人就会羡慕聂华苓的这份爱情,真挚,深沉,一旦爱上,就是一世。我亦羡慕她的红楼,在一个小城,和爱人住在一个自己的小院子里,不时有松鼠小鹿光顾,周围有朋友,夫复何求。不论她经历过什么,她还是一个幸福的女人。
  •     由于年岁及对那个时代的不了解,我读不出它该有的味道。
  •     哎 那个特殊的年代。
  •     你知道,有些透露着人情味的温暖故事,读来也是会让人盈眶的,那是因为我们知道这种温暖有多么的难得,而那些夹杂着苦痛的历史,也是我们无法感知的痛,到过那么多的地方,听过那么多的故事,其实最喜欢的还是故乡的一切,在那里,我们变得简单,变得生存。湖北的土是黄的,是肤色,是一切爱与美的来源!
  •     如果用前半生的动荡漂泊,能换来后半辈子遇到一个人,从此相护、相抚、喜相逢,那么,那些受过的苦,经过的难,都可以淡然回望了吧。
  •     跨越了一个人的一生,内容多,倒不乱,挺触动人的。最后被PAUL的事狠狠戳了下。
  •     她与PAUL的真挚情感令人感动。
  •     细腻而自然
  •     其实是前年看完的。。。
  •     现在慢慢不喜欢看情感和细节太多的书了,女作家尤甚。张爱玲除外。要片中逻辑分析的。
  •     那个年代的历史与个人命运紧紧交织,大悲过后往往淡而亦坚,柔而不弱的女子,是一道雨后彩虹
  •     爱情是两份孤独,相护、相抚、喜相逢
  •     美丽人生
  •     三生三世,最后的最后都是最好的归宿
  •     聂华苓在《三生三世》里说:“每当我看到美好的事物时,我就会特别想你。”我想到我现在在做睡前阅读的摘抄,咖啡瘾就像这自动铅笔的笔芯一样在纸上沙沙作响,一件事、一个人若成了习惯,我说的是成了生理上的不可克制的习惯,那就像这些断裂的铅笔芯,在迸发的时刻完成升华。
  •     这样的人,这样的作品,不赢得喝彩是没有道理的。丰富的人生没有丝毫的做作,让你深刻感受传奇人生,但愿,大陆出版的作品未被删过。奇女子啊!
  •     她是幸运的。
  •     久久没看回忆录,聂华苓是个能写之人,遣词造句铺排什么的都很不错,生动而且不罗嗦,难得是也有情感见其中,且相当“老派”,藏而不露,然而深。但是怎么说呢,她就是没写到我心坎里去。我羡慕她,佩服她,就这样,就这样而已。
  •     文字中总透露出一种豪爽,是军人父亲的遗传吗?
  •     一个长江边上的女子,用她特有的经历,诠释了中国女性骨子里的坚毅与勇气,从内陆到台湾,从台湾到美国,无数次的跋涉,心中依旧散发爱与光芒。
  •     这本书扉页的扉页上写着:我是一棵树,根在大陆,干在台湾,枝叶在爱荷华。不由让人想起林海音。聂华苓长于武汉,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赴台,赴美。旷世流离,身世远远不是一本书可以写完的。然而幸亏她写了,后来的读者才能于颠沛中看见生命和时代的真实。
  •     一编辑朋友强烈推荐,于其说是本传记小说,我却看出散文的韵味。
  •     不过对书的质量有点失望...我买这本书书是送给女朋友的,她点了名的,可拿到手后发现书好象是旧的,有点遗憾...
  •     不知为何,读了之后,感到作者的第一生最为刻骨铭心,她最爱母亲。最后部分的爱情,反而不觉得作者如何用力,或许是paul太爱华苓,或许是外国人总直率的表达爱。可我总觉得,作者的前半生太过用力,后半生已无力去拼命的爱。但她又是聪慧善解的,懂得什么最该珍惜,所以能完满的回应爱。
  •     文字一般。只记得Paul对聂华苓说,我看到美好的东西,就会想到你。
  •     我愿望再见你,再见你,再见你! 爱情是两份孤独,相护,相抚,喜相逢。
  •     买它是因为想看她所回忆的台湾知识分子。但是看到书后,那么多“知名人士”的推荐只让我反感。
  •     在某一段电台里听到这本书的介绍,真的很不错,那些快乐的悲伤的家国情怀等等的,都有或轻或重的历史烙印。值得推荐
  •     非常传神,非常具有画面感,非常亲切的记录了身边的人
  •     在从彰化回高雄的火车上,刚好看到绿岛小夜曲这一章,一种强烈的对比感,书里戒严的台湾,现实中我所处的民主自由的台湾。雷震先生自由斗士的精神真的把我看哭了N次,嶙峋风骨,真的是仰望。回忆此书又想起在湾湾那些日子,生活就是上课,看书,吃,玩。。。生活什么时候才可以重回如此简单的节奏?
  •     因此而爱上了诗人
  •     殷海光人好有意思啊
  •     依然是,当史料读所得更多,所以第三部分基本没什么兴趣,迅速翻过了。可惜自由中国时代这一部分的信息量太小了。
  •     哎呀 妈 最讽刺那张是爷爷与真君。那是真菌啊。
  •     個人的民國史。質樸的文字。於我而言,最有價值的還是利用這樣的回憶去發現一些被掩蓋的事實,與瞭解書中所涉一些讓人欽佩的人物。
  •     『些許自戀中帶著稍許狡黠』人生經歷過這麼多,早已看開沉浮起落,也只有與Paul的愛情
  •     过了好些年重温才明白生活不是诗,而是一块粗糙的石,磨得人叫痛,也让人心底更为坚实。
  •     這學期選修了IWP的一門翻譯課,前兩天去了Mayflower山上的安寓探望了聶老師。88歲的老太太了,笑起來依然那樣大氣爽朗,真情至性。保羅91年去世后她就一人獨居在那幢胭脂紅的小樓里,她介紹書房時指著牆壁上兩幅Portrait點給我看,左邊是她右邊是Paul,那望向亡夫畫像的眼神,依然充滿深情。聶老師的一生,見證了北伐、抗日、內戰、國共破裂、中美建交,解放前她去了台灣,在台灣因雷震案又遠走美國,三生三世,大江大海,家仇國難,民族大義……她的名字,和中國、台灣緊緊相連,更和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中無數優秀文學家的名字緊密相連。她說,文學,是一個民族的根,一個國家的經濟毀了還可以再建設再迎頭趕上去,可如果精神和風骨垮了,就完了
  •     在这本书里面,我感受到的是生命是一段旅程,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聂华苓先生一起去经历,人世的变故,沧桑狱无奈。
  •     温柔的克制。
  •     一本关于作者在不同年代不同环境下的生活书籍,人的喜怒哀乐,总的来说是离不开大环境的渲染,同样一个环境下的人生,就看各自的修行了。
  •     最喜欢的果然还是其中关于民国的各篇......后面写爱情的读起来真感觉没意思,我是有多不相信爱情......
  •     看过两遍。真心喜欢。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