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外国随笔 > 误读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9
ISBN:9787802257511
作者:[意] 安伯托·艾柯
页数:231页

作者简介

《误读》内容简介:这是一本很薄的小书,但一个下午绝不能轻松对付了它。需知:这些插科打诨、装疯卖傻、天马行空、颠三倒四的文字中,却有着艾柯最“愤世嫉俗”的批评。 在一个颠倒了的《洛丽塔》版本中,安伯托·安伯托苦苦追求着一位有着“缕缕白得撩人情欲的头发”的老奶奶:乃莉塔。在数学年第121年的一个考古会议记录中,地球北极的约瑟夫王子土地大学的阿努克·奥马教授宣读了一项关于大爆炸发生之前意大利诗歌的发展程度的最新考古发现。我们还被获准阅读出版商的内部审读报告,编辑否定了《圣经》、《神曲》、《实践理性批判》等书稿的出版价值,因为显然,它们或者不能解决版权问题,或者不能适应市场需要。从一个密访天堂被电击而死的记者的笔记本中,我们得知了上帝他老人家的近况,还有,那些惹是生非的天使,由于天堂里的政治动乱,被发配到第十层天的锅炉房里去了……以及,更多无法被转述的文本。

书籍目录

序言
乃莉塔
碎片
苏格拉底式的脱衣舞
很遗憾,退还你的……
新猫的素描
天堂近讯
那东西
波河河谷社会的工业与性压抑
大限将至
给儿子的信
三篇古怪的评论
发现美洲
拍自己的电影
迈克·邦焦尔诺现象学
我的夸想
译后记

前言

  1959年,我在IlVerri杂志上开了个每月一次的专栏,取名为“小记事”(DiarioMinimo)。我给专栏取这个名字是出于谨慎,同样由于谦虚。IlVerri是一份文学性的杂志,为它撰稿的许多作家后来组成了“六三学社”(“Gruppo63”)。这样一份杂志,充斥着新先锋派的语言实验和讨沦埃兹拉·庞德(EzraPound)以及中文表意符号的很有分量的文章,而我却加入了几页对于一些不太起眼的话题的无拘无束的思考。这些话题常常旨在模仿、嘲弄该杂志的其他撰稿人的作品,他们的写作狂热更甚于我。因此,开门见山,我想向读者道歉,写下了这一页页的文字,蓄意插科打诨、装疯卖傻,所以跟杂志的其他内容相比,显得不那么斯文体面。  从文学体裁来看,最初的文本,无论是我写的还是我朋友的,都类似罗兰·巴特(RolandBanhes)的《神话学》(Mythologies)。巴特的书出版于1957年,那时我已开始写《小记事》,但并不知道那本书。否则,我绝不会在1960年胆大妄为地写一篇谈论脱衣舞的文章。而且,我相信,正是在读了巴特之后,出于谦卑,我放弃了《神话学》的风格,逐渐向混成模仿体裁(pastiche)发展。  我采纳混成模仿体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如果新先锋派的作品在于把日常生活和文学语言颠覆得面目全非,那么,插科打诨、装疯卖傻也应该属于那个活动的一部分。在法国,混成模仿作品的传统有人们引以为荣的、大名鼎鼎的普鲁斯特、凯诺和乌利普创作组,而意大利文学界可就没那么幸运了。  于是,IlVerri上就有了《小记事》。后来,1963年,当那些出版在杂志上的作品被收集成册时,我取了同样的名字,尽管从一般的意义上说,内容其实并非记事。那册书印过了好几个版本,并成为现今这个英译本的基础。由于书名《小记事》,从字面上直译毫无意义,我更喜欢称之为《误读》。  模仿体(parody),如同其他所有的诙谐文体的作品一样,跟时空密切相关。俄狄浦斯(Oedipus)和安提戈涅(Antigone)的悲剧故事依然令我们感动,但是,如果我们对古雅典一无所知,就会对阿里斯托芬的许多典故摸不着头脑。抱歉我用了如此赫赫有名的例子,但这样做比较容易说明我的意图。  虽然本书的内容代表着一种选择,虽然两篇最具“意大利味”的文章被略去不用,我还是觉得应该对外国读者做一些解释。笑话若需要解释必然会扼杀它的效果;但是——“如果可以以小比大的话”——巴汝奇所说的许多话,如果不加脚注,说明那是巴黎一索邦大学所特有的语言,会令人难以理解。  《乃莉塔》(Granita)是仿讽纳博科夫的《洛莉塔》(Lolita),同时也在主人公的名字上做了一番文章,他的名字翻译为安伯托。安伯托。当然,跟小说的意大利文译本相比,我的文章还算不上什么仿讽;但我所写的,即使从意大利文翻译过来,我认为还是有可读性的。仿讽的背景放在我出生的皮埃蒙特大区的一些小镇上。  在《碎片》一文中,显而易见,我采用了意大利流行歌曲的歌词,翻译时则用了在美国流行的等同物来取而代之。然而,最后引用的话是莎士比亚和意大利歌词混为一谈(在原文中,我用的是邓南遮(DAnnunzio),而不是莎翁)。  正如在《迈克·邦焦尔诺现象学》一文的英译者注中,我的翻译所指出的:迈克·邦焦尔诺(MikeBongiorno)虽不为意大利之外的人所知道,但他属于那种司空见惯、各国都有的一类人;而且,就我个人而言,我仍然把他看作是一个天才。  《新猫的素描》(Esquissedunnouveauchat)无疑是指阿兰·罗伯-格里耶(AlainRobbe-Grillet)和“新小说”(thenouveauroman)。如同在其他场合一样,此处模仿的目的应该是颂扬。  《天堂近讯》(TheLatest:fromHeaven)是源于来世的报道,而使用的是当今的政治行话。那虽然是几十年前写的,不过,我认为在罗斯·佩罗(RossPerot)和帕特·布坎南(PatBuchanan)这样的时代,它也会为人们所理解。  盎格鲁-撒克逊人类学(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Mcad],鲁丝·本尼迪克特[RuthBenedict],克鲁伯[Kroeber],等等)的经典著作是创作《波河河谷社会的工业和性压抑》的灵感之源,篇名借用了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的一部著作。它的哲学部分通过引用胡塞尔(Husserl)、宾斯万格(Binswanger)、海德格尔(Heideger),还有其他一些人(做了适当的修改)而得到加强。卢多维卡门悖论在意大利已经成为好几所大学的建筑系固定的研究科目。  《大限将至》(TheEndIsatHand)与之一脉相承,其创作灵感来自阿多诺(Adorno)和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评。有些篇章间接引用了当年那些“阿多诺化”的意大利作家的见解。跟之前的一篇一样,这个文本是今天所说的“另类人类学”(不是我们眼里所看到的别人的世界,而是别人眼里所看到的我们的世界)的一个习作。这种手法,孟德斯鸠(Montesquieu)在《波斯人信札》(LesLettrsPersanes)中早已试过身手。前些时候,一群人类学家邀请非洲的研究人员到法国来,这样他们可以观察法国人的生活方式。比如,非洲人惊异地发现,法国人竟然有骝狗的习惯。  第一次月球之旅在电视上报道,触发了《发现美洲》。在原文中,使用的都是意大利的节目主持人的姓名;在这个英文版中,取而代之的则是家喻户晓的美国名字。  《我的夸想》的标题几乎在字面上重复了论述《为芬尼根守灵》(FinnnegansWake)的著名论文集中的一个篇章。我记得几十年前,美国大学里所盛行的那些评论风格(从新批评到各式各样的象征式批评,还有一些暗示对艾略特的批评),我用这些过度阐释的行为,去阐释19世纪意大利最著名的小说。大多数英语读者不会熟悉《约婚夫妇》(Ipromessisposi)(尽管它的确有一个英文译名,叫做TheBetrothed),但是只要知道我是把对乔伊斯的阅读的理解运用到了早至19世纪早期的经典著作就足够了,它的风格和叙事结构更令人想起(比如说)司各特(walterScott),而不是乔伊斯。今天,我意识到新近许多有关“解构阅读”的习作,看起来仿佛是受了我的仿讽体的启发。这恰恰是仿讽体的使命:绝对不要怕走得太远。如果目标正确,它只不过是不动声色地、极其庄严自信地向人们预示今后可能进行的写作,而无须有任何愧色。

内容概要

安伯托•艾柯(Umberto Eco) 1932年出生于意大利的亚历山德里亚。博洛尼亚大学符号学教授。
艾柯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哲学家、符号学家、历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小说家。艾柯极为博学多才,他的作品有140多种,横跨多个领域,并在这些领域中都有经典性的建树。艾柯还是位积极的公共知识分子,他为多家报纸撰写专栏,透过日常小事进行社会批评。他在欧洲已成为知识和教养的象征,许多家庭都会收藏他的作品,无论读懂或读不懂。

媒体关注与评论

  对于“误读”,当代最负盛誉的符号语言学大师安伯托·艾柯显然有话要说。本书是他发表在意大利文学杂志的专栏小品,从对纳博科夫名著《洛丽塔》意大利译本的讽刺、向法国新小说作家格里耶致敬,到对出版社编辑品位的挑战及对媒体荒谬的讪笑……,作者虽自言是“插科打诨、装疯卖傻、天马行空”,其中精彩之处,却绝非“生动有趣”所能形容。

章节摘录

  1第一部分乃莉塔  一九五九年,我在IlVerri杂志上开了个每月一次的专栏,取名为\"小记事\"(DiarioMinimo)。我给专栏取这个名字是出于谨慎,同样由于谦虚。IlVerri是一份文学性的杂志,为它撰稿的许多作家后来组成了\"六三学社\"(\"Gruppo63\")。  序言(1)  序言(2)  乃莉塔(1)  乃莉塔(2)  乃莉塔(3)  2第二部分碎片  会议记录,数学年第一二一年,天狼星第四区举行第四届星系际考古研究代表大会,由地球北极约瑟夫王子土地大学考古学系的讲座教授阿努克·奥马宣读论文。  碎片(1)  碎片(2)  碎片(3)  碎片(4)  3第三部分苏格拉底式的脱衣舞  当莉莉·尼亚加拉(LillyNiagara)在一层黑色的网眼幕布后面,出现在\"疯马酒吧\"(theCrazyHorse)的小舞台上时,她已经是全身赤裸。不过,比赤裸更有过之:她戴着一个没有扣上扣的黑色胸罩和一根吊袜束腰带。  苏格拉底式的脱衣舞(1)  苏格拉底式的脱衣舞(2)

图书封面


 误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评四星只是因为系统要求我评星 不代表我看这本书的感受因为很多内容自己都看不懂 不能装懂嘛 — —反正推荐给朋友估计也没人懂 就不管它值得多少星了— —另外新星对这本书的简介非常贴切 — — 真的 这回可以相信出版商了 —_,—
  •     安伯托 艾柯 在2016年的2月19日逝世,那一天是节气雨水。看到他去世的消息,才发觉我有好几种艾柯呢,春节假期整理书柜,五六种正好和伍迪艾伦的几本放在一起。这俩老头在我脑子里有点混淆,我觉得他们都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但是在荒诞不经下又透出真知灼见来。买的第一本艾柯是三联的《带着鲑鱼旅行》。天马行空,脑洞清奇。后来陆续买了误读,别想摆脱书,玫瑰之名,开放的作品和植物的记忆与藏书乐。记得悠游小说林看过。但是这回整理没见,内容也不记得了。看他的介绍很多的头衔:享誉世界的哲学家、符号学家、历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小说家等等,因为先看的是带着鲑鱼旅行,看他的书怎么也正襟危坐不起来,总有点谐谑的味道。别人老生常谈的东西在他那里总有新的意思,历史的未来的杂糅。当然他著名的推理小说,玫瑰之名我只读了100页还是败下阵来,不读了。别想摆脱书是对谈,基本就是书籍印刷史了。对他的纪念大概就是再读他的书了。误读不厚,只200多页,开本不大,正好可以在旅途中读。所以从2月23日起,这本书一直在我的包里。跟着我到杭州到南京到徐州,在高铁上在车站在旅馆都会拿出来读一点。但每次都读不多,一篇半篇的,看他戏仿纵论古今。乐不可支。也有时候读着读着睡着了。所以这本小书直到4月初的清明小长假才读完。接触的越久,佩服与日俱增。不管他如何着笔,他身上的深厚学力在字里行间喷薄而出。我越读也是越伤感,原来古往今来一切都没什么 变。也许工具在变,但是人还是那些人啊。印象最深的是《那东西》,当年的石斧不就是现在核弹?科学家对自己的发明束手无策,被蛮横的军人所用。哪个时代不都是那样?真是伤感啊。是从《大限将至》看出不是胡说八道,不是逗你玩儿啊,他真的大学者写小文章,可是我觉得这世界真的不好了。越看越悲伤,哪里有什么新的希望有乐土!也许是年龄大了。看什么也带着自己的有色眼镜了。也许哪天我去尝试玫瑰之名。不过在我看完已有的艾柯之后。
  •     依旧是艾柯,他最轻松得意的风格,或者说是懒散调皮的发挥,同《带着鲑鱼去旅行》一样,《误读》同样为1959年以来艾柯为“咖啡馆”杂志“小记事(Diario Minimo)”栏目每月写下的文章,内容皆为模仿,嘲弄和调侃他人作品,就社会和生活中的事情进行知识分子式的过度阐发,无一不是蓄意插科打诨,兼卖弄知识的玩笑之作。读完此书,不得不服气大概也只有艾柯这样的人,热衷于把严肃的学术知识和肤浅玩笑的流行文化拼接杂糅在一起展示给读者,大名鼎鼎的《玫瑰的名字》便是一本借助悬疑犯罪小说的框架杂糅了20世纪学术界时髦话语,用自身擅长的符号理论为学术界奉献了一道轻松又不失内涵的文化大餐。自然,艾柯作为一个学者,并非是想要浮夸的表现自身掌握了多少知识,看了多少他人不知道的书,用别人不懂的观点和对生活中平凡现象的的过度阐释来彰显自己多么渊博和厉害,当然不容否认的是,他擅长并享受这种炫技式的写作,但更多得是,他想要用一种通俗文化和严肃学术杂糅的方式,以解构主义的风格来瓦解学术和知识的权威感,“幽默本身就是一种冒犯”,他用自己对知识的蓬勃兴趣和从中得到的乐趣,来告诉普通读者,学术和权威并非那么不容侵犯高高在上,而生活中看似乏味平庸的小事也未必就没有内在的更多启示,换而言之,他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经过冲淡和包装来服务大众,仅仅是为了让人会心一笑。然而普通读者也万万不可冲动就买了这本“幽默小随笔”,它很大程度终究还是为了某种意义上的“理想读者”而作,简单地说,他取悦的这样一类读者:他们热爱文学和艺术,对柏拉图到康德,从荷马到乔伊斯有着简单的了解,但并不深刻到通透,而是心中知道它们的某种“地位和牛逼之处”,他用你熟悉的文学和经典,熟悉的典故和哲学为材料,经过自身知识的加工和搅拌,奉献给你,这些文章充满了对你所熟知事物的吐槽,不断的在严肃和轻松之间撩拨你,让你在看到熟悉的人物和情节时会心一笑,并说:“太对了,我一直就是这么觉得的!”然而终究是本人的学识有限,对于其中诸多的学术界时髦话语,那些人类学,哲学,社会学的笑点并未能一一把握,而艾柯对于将学术和流行文化融合的尝试或许也并没有他所能想到的那么成功,或许是语境和文化环境的不同?这便不得而知了。第一篇《乃莉塔》便是对经典轻松误读的优秀示范,艾柯把少女洛丽塔置换成了老太婆乃莉塔,原文故事大纲都保持着原有框架和逻辑,每一个熟知纳博科夫的读者想必都会为这种无伤大雅的调皮和小幽默所感染。《碎片》同样是一篇范例,将流行文化进行文化学上的过度阐释,满大街被知识分子不屑的流行歌成了《诗经》一般的古典名著,从中被挖掘出了诸多所谓的先民的生活图景,这是许多人在对经典暗自开玩笑时都有过的心态,但艾柯娴熟的把它变成了现实。《很遗憾,退还你的》更加疯狂,直接肆无忌惮的以现代商业文化的视角点评了《圣经》,《奥德修记》,《神曲》,《堂吉诃德》以及康德,卡夫卡等人的作品,《新猫的素描》则在形式和写作风格上完全模仿了格里耶的新感觉派小说。剩余的文章在我看来便不再如前面几篇如此轻松精彩,它们要么开始晦涩,诸如《波河河谷社会的工业与性压抑》中对于政治,人类学,拓扑空间以及工业与宗教的巧妙描述,《大限将至》以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评理论对雅典文化的大众化庸俗化的阐发,《拍自己的电影》和《我的夸想》两篇文章对于不熟知诸多意大利大导演和乔伊斯《为芬尼根守灵》的人来说恐怕将是难以卒读的。而对于《苏格拉底式的脱衣舞》中对于社会和心理学的揭示,《天堂近讯》,《那东西》,《给儿子的信》里对于政治,战争的调侃都未免过于轻巧和简单,虽然也时时会心一笑,但并不让人眼前一亮。艾柯始终坚持运用着自己擅长的文字游戏,为流行文化和学术之间搭桥,往往犀利幽默的对经典进行反意解读和庸俗化诠释,而对于流行文化也反其道而行之,进行高端的知识包装,不知他这样是否会产生一种异装癖般的顽皮快感。《误读》顾名思义是对经典文本和学术理念的故意歪曲和过度阐释,这样一种故意如同裂开的枝丫,对每一个充满“可被阐发性”的点进行解构,并生出更多分支,最终得到解构主义的目的,瓦解权威,释放压力,带着读者走向一个多元和衍义的开放文本世界,正如他本人所总结的:“这恰恰是反讽体的宿命:绝对不要怕走得太远。如果目标正确,他只不过是不动声色地,极其庄严自信地向人们预示今后可能进行的写作,而无须有任何愧色。”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知识渊博的人炫技真的是对你的一种碾压。看得出很有趣,然而很难读懂。这样的书只能拿来显示逼格了hhh。
  •     补记
  •     没看懂
  •     很薄的一本书,不过涵盖的内容倒是不少,艾柯的书已经收了不少的感觉,都很棒
  •     艾柯的小书都挺好看
  •     延续他以往的风格,插科打诨,满本书抖机灵,随处可见隐语、掌故、仿讽,所有看过人的评论都会提到“薄薄一本,却不易消化”~
  •     看不懂……
  •     看看符号学大师的书
  •     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典范
  •     比较简单的一本练习册
  •     晕
  •     这本真是超值啊。。。艾柯这个坏蛋。
  •     因为有好多梗不了解所以有些篇目看起来有些勉强自己。然而从能看懂的梗看来是有意思的,好牙尖,一本正经地不正经。
  •     正在看 感觉不错 每天读一个
  •     安伯托.艾柯的“愤世嫉俗”
  •     一定是有趣而又博学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书
  •     书虽然很薄,但是这些文字足够对付一阵子,天马星空的文字中透着耐人寻味的批评……
  •     在一个颠倒了的《洛丽塔》版本中,安伯托·安伯托苦苦追求着一位有着“缕缕白得撩人情欲的头发”的老奶奶:乃莉塔。在数学年第121年的一个考古会议记录中,地球北极的约瑟夫王子土地大学的阿努克·奥马教授宣读了一项关于大爆炸发生之前意大利诗歌的发展程度的最新考古发现。
  •     渊博到令人发指。
  •     或许很多的作品,就是在误读中成就了作者。
  •     休闲的书,适合找一个下午一口气读完
  •     大学者的小书,知识分子式幽默就是吊着书袋抖包袱,译者真不容易!un pastiche parodique
  •     内容不是很长,价格非常便宜。作者显然有很深的思考,所以读起来并不轻松。
  •     大概是有趣的一个天才
  •     艾柯的书向来在晦涩和简俗之间。好读耐看。
  •     从朋友那里抢了《带着鲑鱼去旅行》被作者犀利风趣的文风所吸引,而后买了《误读》不错的书。
  •     《苏格拉底式的脱衣舞》和《迈克·邦焦尔诺现象学》是同样的主题,作者在脱衣舞上看到社会阶级的同构,在迈克·邦焦尔诺受热捧这一现象上看到平庸者的共鸣。不可能写的更好了。其它基本都是文学戏仿(有几篇就是小说),以装疯卖傻的姿态讽刺社会现象。但毕竟是戏仿,所以需要读者多少有点文哲素养;因为是讽刺,所以需要读者多少解点儿风情。
  •     艾柯的书都要买
  •     艾柯的书,很有趣
  •     一开始买这本书除了价格方面便宜,还有就是本人对小语种国家的作者比较感兴趣。此书真的挺内涵,就像书名一样,每篇文章都是疯癫的误读产物,而且要是对文章所暗喻的不了解,整篇读下来都会不明所以,是比较适合琢磨的一本书。
  •     如果这都不算一流文学。。。(要是能读懂原文就好了。。。。。
  •     最牛叉的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轻松写意的戏仿和讽刺建立在超级广的知识面上,看原文得有多爽。乃莉塔和审稿报告写得太高级,天堂近讯感觉不动声色地黑了一把老毛
  •     癫狂如《乃莉塔》,幽默如《碎片》,黑色如《大限将至》,一针见血如《迈尔·邦焦尔诺现象学》(中国也有不少这样的人不是吗?)…这本书里的艾柯异常迷人。7个小时,一口气读完。
  •     “年轻人在群体面前完全没有能力捍卫自己。平等主义削弱了年老者和年轻者之间所存在的一切差别,这样一味的扯平,人们便越来越无须表达个人的感情了。人工制造的感情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 《大限将至》安伯托·艾柯
  •      2012-10-11
  •     原是意大利文,中文是经英文翻译,不得不说,可能会丧失了很多味道。艾科的插经打诨其实阅读起来相当困难,并不是一本可以随意打发的小书。也只能先看看乃莉塔和脱衣舞娘了。
  •     没有读完。艾柯真是个犀利的公知。
  •     作者精通六国语言,显然是才子,译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书中文章很短却很有意思,推荐一读。
  •     本人水平有限,故书中大部分文章看的似是而非,但是就看懂的几篇来两,很有趣的文章,角色的错为引发的系列,让人啼笑皆非,史上名著的版权作者问题导致退稿,很有意思
  •     艾柯的随笔,写得很有见地
  •     感觉在影射什么
  •     艾柯就像中国的钱钟书,学问真的好,但也喜欢卖弄。读后印象深刻的两篇一是名著被退稿一篇,二是电影制作一篇。和译者的印象一致
  •     胡说八道的有趣,荒诞不经表皮下的真知灼见
  •     实在是喜欢艾柯,已经买了他好几本
  •     非常有趣很好玩的一个作品
  •     一段时间以来,很喜欢读一些平时接触不多的作品。这一本就是了。多些耐心,倒是觉得书中的故事很好看呢。
  •     虽然薄薄的一本,但是需要花很长时间,很多精力才能够读完的书,看的时候一直在百度,但是看完之后觉得懂了很多东西,尤其是关于意大利的文学,很有成就感!
  •     非常有趣,好多梗
  •     有些作品会让你遗憾没有选择以文学为生因而失去很多智识上的乐趣,艾科这本作品就是如此。
  •     艾柯喜欢玩弄下三滥的事物。
  •     意大利作家的作品给人以地中海风情那不一样的异域体验,将原本一个萝丽的故事解构成完全相反的情节,也揭露了人性的恶,这是部现实主义的好作品。
  •     《误读》尽管很薄,但内涵很重。那些插科打诨、装疯卖傻、天马行空、颠三倒四的文字中,却有着艾柯最“愤世嫉俗”的批评。
  •     老不正经!这书不好翻译,自讨苦吃。
  •     艾柯作品还是不错的
  •     艾柯不是你想看就能看懂的T T
  •     误读。买来收藏。有空时在慢慢品
  •     作者确实是博览群书啊,有点俏皮,对一些经典的"误读"很有意思
  •     一直觉得安伯托艾柯很古怪,也许是种误读。这本书让我觉得他很可爱鲜活~
  •     书比初中语文书小一点,薄一点,字体很清晰 由于自己的文学功底不过关,不怎么看的懂,总的来说3元还是很值得
  •     简直是群鸦的盛宴:)
  •     非常有意思,但不得不说好些地方不懂,不止隐喻,可见所涉及的知识面远非本人所及。还是读书少啊!读有难度的书才能有收获不是吗?
  •     ECO的書還是一樣值得一讀
    很久以前就有了 這本是買來收藏的
    愛柯總是能用輕鬆的筆觸
    信手拈來 把許多文學理論駕輕就熟地發揮完成
  •     内容少而精,最爱的艾柯~
  •     书中提到懂得很多东西我都不了解,只能说我才疏学浅。只能继续读书。我是先买《带着鲑鱼去旅行》的,《误读》感觉比《鲑鱼》难懂一点
  •     《误读》是本很好玩的书,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思考方式,对写作的人来说值得一读。
  •     精辟,幽默,,小短文。和《带着鲑鱼去旅行》同时购买阅读,两书各有特色,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带有不同时期的时代特色。
  •     艾柯是个最有趣的毒舌婊
  •     意大利超级才子艾柯宣称:“我是一个经常被误读的人。”这本题为《误读》的小书,是对西方文化时尚甚至经典的“误读”与恶搞之作。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插科打诨、装疯卖傻、天马行空,以展现其愤世嫉俗的批评。阅读一下这些才华横溢的愤世嫉俗,中国愤青们最好不要再网上码字了
  •     艾柯的随笔风趣,不错。两本一起买,这本和《带着鲑鱼去旅行》。
  •     我们换一个角度去看生活中的事物,会有不一样的想法。
  •     比较喜欢天马行空胡言乱语类的哈哈
  •     翻译是英文直接转译的。艾柯的博学,翻译起来应该很不容易吧。书不太好读,这哪里是一般专栏的水平啊。比较好玩的是讲脱衣舞那篇,竟然透过脱衣舞看到社会阶层和文化,然后是恶搞一些名著的退稿信那篇,和表面写希腊实际反讽现代工业文化的那篇。原来希腊文化还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看!
  •     12.24于热河。
  •     艾柯脑洞给跪,读下来又享受又折磨,特别适合抖M
  •     艾柯,还用说吗?价钱也不贵,很不错
  •     读了《带着鲑鱼去旅行》,认识了艾柯,他的幽默、博学、见识很让人钦佩,所以又买来误读,希望不会让我失望
  •     读不懂系列
  •     精读
  •     很不错 作者真的很有才 插科打诨中尽显其深层的思考
  •      我心爱的加伦德式半自动步枪已经被哥伦布和拉德茨基元帅做成丽都饭店的大盘鸡了吧
  •     本想图省事读个中文版,这么看着还是至少得读个英文版才行啊
  •     parody,老爷子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充满喜感…
  •     没咋读懂 但是有很多文学上的实验很有意思
  •     学识之深,心向往之。
  •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鲑鱼还在我家书架上 可惜这本要还回去了 小小一本十分爱不释手
  •     之前有说是小本,其实是正常16K,而且有一定厚度,不是小册子,应该把带着鲑鱼去旅行业买了。
  •     艾柯的书很有意思,买了好几本,都不错
  •     cute
  •     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读了也白读
  •     也许正如翻译所说,太难翻。也许是作者确实太卖弄,让普通读者傻眼。也许是一部好作品,但我确实读不懂。
  •     艾柯的书很颠覆传统
  •     喜欢艾柯,他的书一定有趣。
  •     旧瓶装新酒
  •     艾柯终究忍不住在序言里给出钥匙:是体贴还是傲慢?有趣是有趣,不过有的篇目大概就只是为了满足作者本人的玩心。标记几篇:退稿,脱衣舞(神似巴特),猫素描,以及迈克邦焦尔诺(我想到了鲁豫...(又摸鱼了无言以对
  •     很值得看的一本书 符号学的经典 很喜欢 因为要写论文 所以买了 很好的 包装业很好 给力
  •     只读了第一篇乃莉塔,作者这天马行空的想象令人佩服,文中似乎是对老年人赞颂的语句让人读起来却觉得恶心无比
  •     那只猫,有点意思。 没看完,弃了。
  •     书很薄,内容却很多
  •     《带着鲑鱼去旅行》就非常喜欢,想来这本不会差。我觉的他就是意大利的艾柯卡
  •     还没时间读完整本书,真应了一句话,书非借不能读。呵呵,不过很喜欢他幽默犀利的文峰,大笑之余,不忘反思。大师看的书太多,需要补课才能彻底读懂。
  •     读了好几年的误读,终于在今天完结掉,只可惜埃科已经离世。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乃丽塔了。2016.05.09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