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说谎者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外国随笔 > 我是说谎者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0-10
ISBN:9787108014504
作者:(意大利)费里尼
页数:273页

作者简介

费里尼与英格玛・伯格曼、安德・塔尔柯夫斯基并称为世界现代艺术电影的“圣三位一体”,是60年代以来欧洲艺术电影难以逾越的最高峰。费里尼更以他强烈的个人标记――“费里尼风格”,引导了战后意大利的精神进程。本书为其艺术笔记的总集,也是其从事电影艺术数十年的生动回忆录,为我们了解这位伟大的天才提供了最为直接和生动的文本。透过其言谈的直率和其对艺术的独特视角,也使我们重新领略到强烈的“费里尼风格”。

书籍目录

前言 观众口忆录(卡尔维诺)

一 我记得……
二 与罗西里尼相遇
三 开机
四 卡比莉亚之夜
五 信手涂鸦
六 编故事
七 谁迷茱丽叶
八 萨蒂里康
九 献给马戏团
十 电视
十一 罗马
十二 再见里米尼
十三 电影是什么
十四 结语

启示录(丽莉安娜呗蒂)
费里尼大事记(倪安了整理)
费里尼作品年表(倪安宇整理)

编辑推荐

  即使后来他的语汇倾向于矫饰,但费里尼从来没有放弃过与大众沟通的信念。至于他的有计划的反智作风也从不稍减;费里尼的知识分子总是绝望的,在所有例子中,比较好的是在《八部半》中的上吊自尽,当情况失控,像《甜蜜生活》那样,则先把孩子杀掉以后再举枪自戕。费里尼多次被归入巴克洛克主义,是因为他不断强化摄影影像,想把漫画转为视觉。不过他脑中始终有一个像起跑点那样精准的表现法,要找到最具沟通和表达能力的形式。  ——卡尔维诺  我的影片是我终身漫长的、连续不断的一场演出。  ——费里尼

内容概要

费里尼(1920-1993年),生于意大利里米尼小镇。早年当过记者,编辑,喜文擅画。曾为很多电影编剧(如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城市》和《游击队》)。从影后拍摄多部20世纪的伟大电影,如《大路》、《罗马风情画》、《阿玛珂德》等。他的电影多次获得各种电影节大奖,并获得5次奥斯卡金奖。

媒体关注与评论

  即便后来他的语汇倾向于矫饰,但费里尼从来没有放弃过与大众沟通的  信念。至于他有计划的反智作风也从不稍减:费里尼的知识分子总是绝望的  ,在所有例子中,比较好的是在《八部半》中的上吊自尽,当情况失控,像  《甜蜜生活》那样,则先把孩子杀掉以后再举枪自戕。费里尼多次被归入巴  洛克主义,是因为他不断强化摄影影像,想把漫画转为视觉。不过他脑中始  终有一个像起跑点那样精准的表现法,要找到最具沟通和表达能力的形式。  ——卡尔维诺  我的影片是我终身漫长的、连续不断的一场演出。  ——费里尼

章节摘录

  生命流逝缓慢,在“商业咖啡馆”亦然。它位居卡富尔广场转角,一个正派经营的咖啡馆,镶木地板、下午五点的巧克力、台球桌、西洋棋,来往的客人都是资产阶级和专业人士。老年人的咖啡馆,这使人有点却步。在商业咖啡馆有一个智力发育不全的朱迪吉欧,他帮女士们搬卸车上的货,工作得像个傻子,因为他本来就是傻子。傍晚六点,他突然丢下这些白干的工作,到沿海公路去散步,穿得跟小丑一样。其实,在陌生人之间,他受到一种上流社会的热情尊敬。冬天时,他则帮忙把台球桌的小木柱归位,换取几根香烟。他懂得所有以一球击两球的技巧。晚上,他负责额外的夜间巡逻。把一顶不知道从哪儿找来的帽子套在头上,在真正的巡夜警察把“查过了”的小纸条放进商店铁卷门缝里之后,塞进另一张写着“还有我”的纸条。一天晚上,我们在咖啡馆进行老掉牙的永无止境的争论时,听到一辆汽车的尖鸣。门一开,出现三个外国人:就像是汉斯、阿尔贝斯、安妮塔·艾克柏玛丽莲·梦露站在一起。我们大家都出神地看着他们。那个男的,穿着一身皮衣,点了某一个牌子的酒,但柜台没有,便只好叫另一个牌子。  两个女人中的一个,最震撼人心的那个,眺望着远方。之后他们离开,上了那部古怪的汽车,在夜色中消失。我们犹哑口无言的时候,朱迪吉欧在静默中说:“每,塞一奎拉一乌一得斯一兹匡达一法兰克,艾伊一达利阿一随一波大。”(我,要是那个女的给我五十法郎,我就上。)“艾挂”皮肤黝黑,双眼通红,红得像那些只有三月在港口才钓得到的黑鱼。他说,他参加过1915年到1918年的战争。可是年岁显然不符,因为尽管“艾挂”说他50岁,但他绝对没超过30岁。  他鞣制皮革,在工作上的表现十分出色。他的工作室像一种没有门的山洞,而他在里面一待一整天,从不跟任何人说话。只有放映战争片时,他才去戏院;下午两点进去,半夜瞪大着眼睛出来,喃喃自语。一转眼,仿佛他听到一个声音、一句口令,挨了一记“疯拳”的“艾挂”马上丢下一切,匆忙穿上他某一套军服(冲锋赶死队、水兵、山地狙击部队,他有各式各样的制服,破破烂烂的、滑稽可笑的;还有一仓库的匕首、刺刀、手榴弹,真假掺半),拉下工作室的铁门,像一只猫沿着房子外墙匍匐前进,牙间咬着刺刀,手上握着手榴弹,到达广场,扑倒在地。然后就扁扁地趴在那儿,脸贴着石板路,一动也不动,咬牙切齿地低声念着:“托尼尼!该死的托尼尼!”托尼尼指的是德国人。一声驴叫后,“艾挂”跳起来,在枪林弹雨、榴炮弹的呼啸声中展开攻击,新的咒骂、爆破、踉跄,萨伏伊王朝@前进!意大利万岁!

图书封面


 我是说谎者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买回费里尼《我是说谎者》,原因居然有大半来自书的前面那篇序言。显然,出版商也在绞尽脑汁扩展自己的读者群,才在书的封面上印下“卡尔维诺 序”的字样。仔细瞅瞅,“请君入瓮”的架势就摆开了,在书店看了很多次,终于没忍住,把它买回来了。(封面上卡尔维诺的名字印刷成Stalo Calvino,责编实在太不负责了。)在那部短篇小说《弄错的车站》里,卡尔维诺写道:“对于那些居住条件糟糕得令人厌恶的人来说,寒冷的夜晚最理想的去处自然是电影院。马科瓦尔多迷上了彩色电影,因为巨大的银幕足以展示最宽广的画面,辽阔的草原,连绵的山峦,非洲的丛林,鲜花遍野的岛屿。他每一部影片都要连看两遍,直到电影院关门他才不得不离开,但他的脑海里依然萦绕着那些自然景观,他似乎依然在呼吸着那些鲜花绿草的芬芳。”今天看完这篇名叫《观众回忆录》的序言,忽然发现卡尔维诺对于电影观众心理叙述的来源,这时,卡尔维诺与马科瓦尔多合而为一。现在他开始讲述自己作为观众对于电影的回忆。与所有卡尔维诺作品相似,回忆录的开头,可以隐约听见作家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嘿嘿冷笑。尽管,他在后面的文字中不断标明自己作为“纯观众”的立场,并将关于电影的记忆视为自己“始终不愿意和总记忆库相混的一个存放个人感觉的记忆库”,但不可避免,从回忆录的开始,便让人窥见他的晚年在《美国讲稿》中提出的一些关键词的“蛛丝马迹”。“电影是一种逃避……这一点在当时正是我所需要的,满足我对异乡的向往,将注意力放到另一个空间去的渴望”,“想开辟一个不同的空间,自然还有别的更充实,更个人的方法:但电影比较容易且唾手可得,在瞬间就能把我带向远方”。对于一个14岁的孩子而言,生活的重负来自家庭的管教,他被管得很紧,母亲尽可能避免他和世界有“不在计划中和缺乏既定目标的接触”。于是,银幕世界带给这孩子的惊喜、承诺与期待,伴着他在许多个下午沉浸于幻想中,微微地心神荡漾,轻逸而快捷。卡尔维诺在文中写到电影的叙事技巧。“在那个时候,我们所接触的叙事技巧要比今日电影还矫揉造作,把故事的线性时间打散,变成一块一块组合起来的拼图,或者就硬要人接受支离破碎的模样”。这些句子让我想到自己第一次看《低俗小说》或《21克》时那种“直想挠墙”的兴奋。只是,卡尔维诺所说的“叙事技巧”,却来自当时的生活习惯,当片子开演后才入场,与当时意大利观众对待其它事物的态度一致,今天亦然。他比我们幸运的是,可以随机性的观看一部或几部电影的片段,使这种在电影故事中摆弄拼图的乐趣持续了几十年。他迷恋着消逝的那个电影时代,那个“符合对距离的需求,脱离实物限制的需求,看到周遭向度无边无际敞开的需求,跟几何观念一样抽象,又很实际,充斥着与亲身经验的那个世界有交错(抽象)关系的脸孔、情境和环境”的电影时代。他不得不面对新的电影时代到来,银幕成了对准庸碌外界的放大镜,外面的世界支配银幕,征服了在光束中逆转的属于放映厅的黑暗。然而,作为一个电影观众,他逐渐发现今日电影迥异于昨日电影的认识功能:“一是它向我们提供了因为某些客观或主观因素,让我们无法直接感受的外在世界的鲜明镜像;另外一个则是强迫我们正视我们自己和我们庸庸碌碌的存在,以期改变与自身的关系。”正如大多数从青春期逐渐走向成熟期的青年,对世界的幻想终究会一点点破灭,最终,以生活的名义将自己束缚在某个地方,终老一生。卡尔维诺说:他(费里尼)逼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最想摆脱的其实是我们的本性。费里尼说:我的影片是我终身漫长的,连续不断的一场演出。带给人们巨大快乐的距离感,在这个观众回忆录的最后,消失了。
  •     上周看过两张碟,如果不算我反复看的Everybody Loves Raymond的话。一个是法国片《侍读女郎》(La Lectrice),以一个女人提供上门朗读书籍服务而围绕她和几个顾客之间展开的故事。有趣的因素在于所读的书籍作为文本元素的加入,而挑战也恰恰在这里,文字和影像属于不同的媒体,处理得不好就是奇怪的组合。这个电影就没有处理好。如果我是导演,我会让所读的书籍的作者和人物(比如列宁等)出场,而且融入各个故事中去。另一个是意大利的《西西里的美丽传说》(Malena )。以暗恋一个少妇的少年的视角,描绘一个西西里小镇的风情,展示二战对一群小人物的影响,记录一个少年青春觉醒的历程,旁观一个女性的悲剧命运。我刚才上网搜索了一下才知道,这部片子的导演,和《海上钢琴师》、《天堂影剧院》的导演是同一个人。不过,这部电影不如另外两部感人。《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的故事是完整的,尤其是结尾女主角及丈夫的重返小镇还有少年和她的唯一一次对话都处理得很好。从一个少年的眼光来讲述一个大时代背景下的人性悲剧,其视角也是讨巧的。我喜欢看战争背景的爱情,也会无一例外地被儿童或者少年的成长故事所打动,但是却不能被《西》震撼,我想是因为片子中的“主题”太多了,而影片没有宏大到能够包容所有的主题,反而使得任何一个单一的主题都没有发展出电闪雷鸣的高潮来。不过这部电影仍然值得一看。女主角非常迷人,不过迷人得恰如其分,不像《布达佩斯之恋》中的女主角迷人到了过分的地步。女主角出场的身份是教师,本来安分守己,却因为过于性感而成为男人的话题。后来传来丈夫阵亡的消息,在小镇居民的唾弃下,无助的她沦落成了妓女,甚至接待(为那些意大利人所不耻的)德国人。盟军进入小镇,镇上的正义的女居民们将她(她这时染了发,很难确定是她)当众痛打、羞辱了一番。她默默地离开了小镇,而唯一知道她离开的就是一直暗恋她、跟踪观察她的少年。然后,她丈夫回来了,他只是负了伤,没有人告诉他妻子的消息,他还遭到男人们的羞辱。少年匿名给了他一封信,告诉他说只有他知道(因为他一直在偷窥,所以许多真相确实只有他知道),他妻子一直是爱他的,她坐火车去了某某地方。然后他去寻找妻子了,一年后他和他妻子勇气十足、镇定自若地回到了小镇上。她去市场买东西,正义的女居民又对她友好起来。她已经给人沧桑之感。少年帮她拾起掉在地上的西红柿,对她说:“谢谢你的帮助。”她似乎什么也没有想起来,走回了日常生活中。少年说的帮助,也许是指:少年的父亲觉察到了少年的性成熟,带他到了妓院,少年选中的妓女好像就是女主角(或者是一个极像女主角的妓女,我没有搞清楚)。从艺术的角度,是像女主角更好一些,这样韵味更足。这样的话,帮助就另有所指,同样说得通。把封箱五年的图书搬回书架,发现一本《我是说谎者:费里尼的笔记》。不记得买过这本书,认为自己买回来就没有读过。匆匆读了一遍,有两处细节提醒我以前读过这本书。在《天堂电影院》中,主人公的第一次也是给了妓女(或者“荡妇”)。费里尼书中有一段可以作为注解:“妓女是意大利母亲不可或缺的对照。不可能只想到一个而不想到另外一个。母亲把我们养大。照顾我们穿衣,同样必然的,至少,我指的是我这一代,妓女开启了我们的性生活。我们很感激那个接下我们的欲念、希望和幻想,把它们引导到一个贫乏脆弱但仍旧奇妙的方向去的女人,我们欠她一份情。因此,尽管妓女是地狱的动物,却也因此拥有宛如非人类世界的力量和魅力。是不可知的,所以浩瀚、捉摸不定、无所不知、天真无邪。”不知道费里尼是否是父亲带着去的。父亲来安排好像也是拉美的传统。大作家博尔赫斯就是父亲安排的,但据说这次安排给博尔赫斯带来了终生的伤痛。
  •     没有读过这本书是一种损失,我在这里并不去推荐他,喜欢看他电影,我觉得也该去看看这本,关于他的书,世面上有的,我都一一读过,特别有意思。在这里我都不说什么了!我喜欢这个人,包括他的电影,还有他的书。看过的两本书里有一些话说的有意思,容我摘几句放在这里.  "我喜欢害怕的感觉,这种感官经验隐藏着某种精细的快乐.任何令我害怕的事物永远吸引着我.我认为害怕是一种健康的感觉,是享受生命不可或缺的,人要摆脱害怕是既可笑又危险的.疯子\漫画中的超人\超级英雄都没有恐惧.我对我所不知道的一切更觉心安,对不确定\半隐藏\幽晦的情况觉得更自在些.我相信就因为我是这个样子,所以一些不寻常\神秘或者说得宽泛一点,一些奇怪的东西会在我人生道路的某个转弯处等着我..我们大多数人最不解\最不信的是没有可以经由理性常识控制的东西,所以举凡那些从灵魂最深处发出的洞见\讯息\警告\那些连最关心我们\最聪明的朋友都无法给我们的忠告,我们都完全不予理会.我们不听这种没有理性的灵魂之声,于是越来越聋,终于迟钝到再也接收不到这些讯息"摘自<费里尼谈话录>  "我无法理解怎么有人老是那么愤怒,甚至连上床都还穿着风衣?"  "我喜欢基顿更甚于卓别林,卓别林猫样明澈的眼和锐利如鼠的牙齿让我产生不信任感.我承认也许他比基顿伟大,但基顿不会以流于情结作用的感伤来唬你,他的挣扎\噩运都不是为了改过向善\争回正义而来,也不会刻意要感动你,引发你的正义感.他最大的力量来自他隐隐指出一种观点,一套完全不同的见解,几乎是一套哲学,一种颠覆\嘲弄所有固定僵化的公式\思想的宗教.他是一个直接从禅宗里出来的喜剧角色.事实上,基顿无表情的脸上自然焕发出一股东方人特有的沉着,他所有的幽默就是梦境的幽默,在梦境中寓意\讥讽\滑稽全都沉淀在最深处;他的幽默是一声沉默的大笑,笑一向在人的认知与事物自身的神秘两极之间存在着截然对比."  "我喜欢自己写剧本的马克斯兄弟和天真无邪的劳莱和哈苔这两个小丑,也一直深受基顿那种对人\生活\事物超然而公平的看法感动,他不像卓别林,易感浪漫,什么事都含着社会批评的意味."  "我反对一切历史性或哲学性的理性,它们都太浮泛了,不将个人考虑在内,而我的理性是来自厌恶一切形式\一切意识形态的暴力."摘自<费里尼谈话录>  "我喜欢把我的电影看做是我自己的见证,我所叙述的每一个故事,我都觉得属于我生命中的一个时节,或至少这些故事试着要去表达它.因此,影评人,他的评论及他的分析,不管是好是坏,我老觉得不太恰当,不要脸,就好像有人胆敢批评我这个人,就好像有人想要把我的经验分类\估价,给它一个分数,也许把它当掉,或放它一马.我和我的工作是全面\彻底地融合在一起,不论什么评论,涉及了我的电影总让我觉得是多管闲事,是令人手足无措\不舒服的冒失举动.通常我对那针对我电影所作的评论的第一反应,是虚荣的高兴和不安.为什么他们要管我?管我做的那些事?难道这回就不能不去谈它吗?然后带着一位被冒犯了的女士悻悻然的伪善神情跟自己说,我绝不会去论断\批评一个人,相反的我会先试着去了解他.不过,这些当然属于绝对私人的范围.  如果我一定得比较客观地去看这件事,我可以说,大致上,我对于那些方式不夸张,谈电影好像谈一个生物\一个人,不带诊断式\自以为是的冷漠,不带工程师式的冰冷疏理,或者更糟的警察式的讹诈威胁的影评人还挺有好感的.面对一本书,一幅画,一部电影,所有值得谈论的事物,我比较信任那些使用专业术语时流露个人感情和限制的人.要不然,还有,像莫拉维亚正好是之前提到我比较欣赏的评论态度的相反,对莫拉维亚来说,电影变成意识形态和社会学分析的机会,有点果断,有点急躁,而且往往有些简化,不过作家的省思常常由他得自经验的真实情感而生,是撇开一切肺腑之言不谈\沉着理性的感情;像我们则自始自终受到迷信\温情主义\激动和无能的个人主义制约,不断为不明所以\幼稚的兴奋所苦,尽己所能地崇尚仪式主义.喜欢歪曲,处心积虑要把真实事件和数据简化为差不多,这已经变成我们人的典型特色了......是的,没错,差不多是我们乐意悉心培植的心理才能,有时甚至还以此自傲,好像能够不精确是一种机智,独家遗传,教他人钦羡的皇家戳印,而别人是可怜\顺从地在苟且偷生(就连这也仅是差不多而已)"  "试着保持清醒\有组织的头脑,企图赋予事物一个意义或提出观点自觉,指出更成熟和自主的假设,我认为是必要的,也是能鼓舞士气的.可是,怎样才恩能够跟那些利用各种机会没头没脑地炫耀他们的博学,把他们的藏书整段抄下来,在一大堆引述中自乱阵脚,张冠李戴(我觉得他们还有点失礼),像僧侣般冰冷地传诵文化警句而且身体力行,私底下也装出一副深信不疑样子的影评人意见一致呢?正因为这点,我认为影评人应该跟大众一起看电影,对他们娇贵的工作多加训练,好让它有比较健康\实际的发展,甚或使它更振奋,总而言之,更不受感情和积怨的牵制,不受频频以评论权威自居的领导人架势的桎梏."  "我想到了要叙述一个从未出生的男人的故事,一具行尸走肉的奇遇,一个没有个人理念\感情\观点的死气沉沉的傀儡;一个幽禁在母胎里的"意大利人",在那儿浮沉,幻想着一个他没有真正活过的人生,令人不知所措地催眠般地反复吟诵着,他的躯壳栖身在那个缺乏激情的世界里.空无的形体,组合又拆散,有水族箱式的魅力,属于海洋深处的健忘,在那儿一切都是扁平的\陌生的,因为少了人类的归属感和透彻.一部关于"非生命"的抽象和不正规的电影.没有人物\剧情,没有开场白没有进展也没有净化,一场机器芭蕾舞,疯狂且缺乏目标,属于电动蜡像博物馆.小木偶.在绝望中我抓紧了这个"空无的晕眩"作为惟一的参考点,来述说这个人和他不存在的一生.这样一个不用评断介入,不用感情诠释,对事实视而不见的呆滞眼神,我觉得是使我们今天得以幸存的悲剧性几无生命的象征."摘自<说谎者笔记>

精彩短评 (总计60条)

  •     original points
  •     费里尼的文字与他的电影一样充魅力,原来我和他很像。
  •     八又二分之一
  •     电影达人,必然首选。
  •     我买了四本费里尼的《我是说谎者》,当当的货来的很及时。这点很好~但是来的4本书,那个封面全都超级脏!我当时拿到书很气愤,当当怎么能这样对待书啊。那个封面是奶白色的,我拿到手的时候很脏,就像被人用脚踩了一样。我在卓越上买的书人家都保存的很好。希望你们当当以后注意点,好好保护好书!
  •     费里尼和卡尔维诺。
  •     你喜欢色彩鲜艳的东西
  •     结语前面的一页写的比较好
  •     据说这本最权威。
  •     对话录,电影笔记,自述,越看越喜欢费老师~~费老师的浪荡儿是在罗马拍的不在利米尼;甜蜜生活没得奥斯卡外语片啊当年的人民日报是肿么回事?最后,费里尼年轻的时候好帅!
  •     我收有四本关于说谎的书:尤雷克·贝克尔《说谎者雅各布》、苏菲·马素《说谎者》、《我是说谎者:费里尼的笔记》、保罗·艾克曼《说谎》,还有河莉秀的一张CD专辑《说谎者》。还好,至今没有一本是让我失望的。
  •     很好很好(除了翻译)
  •     费里尼的电影,能找到的都细看,不能找到会觉遗憾,用“总会遇全的”来做安慰。他不愧是编剧、记者,文笔感性、层次深富。是那种看了可触动心灵的文字。译者功力也深,赞~!
  •     你比他们谁都逗
  •     伯格曼写实,费里尼写诗。序言是Italo Calvino的。
  •     费里尼把拍电影比作搬房子,丢掉的是他的关于家乡的回忆,留下的空处却不知用什么来填充,于是他所做的一直是记忆的“清仓大扫除”工作。挖掘记忆,虚构记忆,再组装到电影里,最后丢弃掉。我一直在想,假如费里尼失忆了,他要怎么拍电影。
  •     相同问题,书有点脏
  •     文笔较之伯格曼略逊一筹
  •     喜欢
  •     读得蛮艰难的。
  •     【阿玛柯德】中的很多疑问都得到解决。
  •     实际上是一部访谈录而不是笔记。译笔过于小心翼翼,而显得凝滞,这影响了谈话者在中文读者面前的发挥。我在《我,费里尼》中读到的那个无所不能的大魔法师,在这本书里变成舌头打结、似是而非的暮年小丑。
  •     你这么爱笑!
  •     2
  •     超爱 超可爱
  •     “我打算撒一个弥天大谎。”我悄悄地告诉链。
  •     没怎么读懂,需要在读几次
  •     三联书店居然把卡尔维诺印成“Stalo”……
  •     好想念费里尼啊!
  •     这么调皮又清醒,这么悲伤还懂得快乐,上帝真是偏心呢
  •     以前从不觉得乡愁也会是我的注脚之一,直到费里尼提起。这是一个切切实实的说谎者,但谎言里又有最真诚的情感,用谎言建构真实,也是没谁了。如果一切确实如他所言,那么我得承认他是天才,再也不试图解读其作品。翻译很不顺畅,但因此形成一种不太真实的风格,与内容产生了关联
  •     导演回顾了自己的童年生涯和电影拍摄细节。文笔生动,坦率朴实。
  •     仙
  •     书很喜欢,但是送来的时候很脏,对这点很不满意!
  •     看得有点拧巴。
  •     好象看起来有点吃力唉,可能自己功力不够吧yoyoujoyce
  •     费里尼是一直活在梦和回忆里的人,从来都是在梦里看见真实
  •     为什么豆瓣都只有最新版封面?最有治愈功能的一本电影书
  •     很久以前读的
  •     非常喜欢的导演之一~~
  •     没有看过一部费里尼的电影,就来看他基于电影的若干谈话,实在是有些吃不消。但通过这些个人化的访谈,我看到了一个文人费里尼。这文人,不是中国式的那种油腔滑调或者酸腐拿架子的文人,而有着谨慎的学者姿态,的确是在琢磨事,也就回到了我心中文人的本意——谈你所能谈的,做你喜欢做的。
  •     费里尼的每一部电影都值得一刷再刷。
  •     肿么那么好看,好想去意大利。看不懂八部半的可以看这个。费里尼一直在说自己有多爱老婆,都没提到那些花花草草,这个跟伯格曼对读,不知道哪个更好一点。
  •     知道费里尼是位导演,所以想看看这本书
  •     对于我这样笨拙的人来说 很多时候upside down then up again虽然看起来并无二致 但完全是不一样的 费里尼比我想象的诚恳且广袤的多 如coney island the playground一样存在的里米尼 无法真实抵达的罗马 他眼见的无性别 母亲 女性 梦里的孩童姿势都深深让我着迷 是会愿意一直读的书
  •     我是说谎者。。
  •     个人一直不喜欢费的东西
  •     世界同样是谎言
  •     翻译好烂。嗷嗷~~!
  •     巨有个性的导演!我的电影就是说谎了,说谎才艺术,怎么着?呵呵,“说谎”还能表达得如此理直气壮。。还有这样的!还有他挑演员也是独具一格。知道启用临时演员的艺术。总之,他是个有思想有一定深度的导演。真有所谓的大师的风范噢~
  •     我可能在剧本里写了一个很“刻薄”的微笑:但淘汰这个淘汰那个以后,我发现那个微笑应该是“温柔”的,而不是“刻薄”的。我在想像中找到了一个比任何“刻薄”微笑还要更刺眼的“温柔”的微笑。__费里尼
  •     A.有点儿理解林纾老先生把留学生翻译的英文名著修改成文言文的必要性——文言文不是重点。 B.费里尼是个热闹而有趣的人。他也并不需要你“看懂”他的片子。
  •     很早就听说这本书了,费里尼独树一帜的电影风格本身就增加了导演的神秘色彩。费里尼对故乡、故人亲切、淳朴地情感让人动容。
  •     浪荡子费里尼实在是崇尚固执的想象力,甚至为营造想象里的世界牺牲真相。他认为所有说他电影是自传的都是嫌仓促的断语,他几乎虚构了一切,童年、人物、乡愁、梦想、回忆,而为的是叙述它们。完全的客观并不存在,创作显然会带有虚构,承认虚构也是艺术家自我保护的手段。不管费里尼是否是定义自己是“说谎者”而为掩盖私心,我们却在他营造的虚构世界里看到自己的本性。
  •     费里尼从不掩饰地胡说八道,就像他从不掩饰对丰乳肥臀女人的爱好。帕索里尼坐在他的车里,他看见费里尼开着车,但他的眼睛时刻盯着那些丰满的女人。
  •     谎言家
  •     1.“电影是一种仪式,大众愚昧地屈服其下,所以谁拍消费电影,谁就要为那些每天接受大量银幕影像造访的大众,设定思维、习俗、心理氛围的意义.” 2.“巴斯特基顿始终让我深受感动的是他对事物、人和生命疏离、没有偏见的看法,和夏尔洛感性、浪漫、足以引发社会批判的态度迥异.”3. 费里尼的电影里他始终都在寻找与再现过去的记忆和幻想,妓女、小丑、马戏团、里米尼、罗马、孤寂与欢乐,满满的乡愁,挥之不去,虽然他自己不承认.4. 看到后边的他5获奥斯卡,简直要泪奔啊!获得终身成就奖几个月后脑溢血离世,一代巨人终将倒下,玛西娜亦在几个月后随他而去,感动ing...
  •     “我如此巨大,但大海终究是大海。”
  •     哎 有个鸟用
  •     我看的不是这个封面啊。好奇怪。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