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所在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外国随笔 > 重点所在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5-1
ISBN:9787532733774
作者:(美)苏珊·桑塔格
页数:424页

作者简介

《重点所在》延续了桑塔格一贯的敏锐和视角的多元,在她这本最新的论文集中,她的目光投向了现当代的重要诗人、作家、戏剧家、舞蹈家,以及各种类型的艺术、文学形式,由于其独特的敏锐性,使得她的文章的意义不局限在某个领域,透过文章本身,我们看到永恒的人性,永恒的正义感,永恒的批判精神、永恒的激情以及永恒的冷静。

书籍目录

一 阅读
1 诗人的散文
2 重点所在
3 死后立传:以马查多・德・阿西斯为例
4 悲怆的心灵
5 智慧工程
6 写作本身:论罗兰・巴特
7 瓦尔泽的声音
8 丹尼洛・契斯
9 贡布罗维奇的《费迪杜克》
10 《佩德罗・帕拉莫》
11 《堂吉诃德》
12 给博尔赫斯的一封信
二 视觉
……
三 彼处与此处
……
说明

内容概要

苏珊·桑塔格1933年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芝加哥大学。1993年当选为美国文学艺术学院院士。她是当前美国声名卓著的“新知识分子”,和西蒙·波伏娃、汉娜·阿伦特被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

图书封面


 重点所在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在薩拉熱窩等待戈多》是蘇珊•桑塔格《重點所在》中的一篇“重點所在”的長文,記述了她於1993年塞族圍城轟炸薩拉熱窩時在城中青年劇院導演《等待戈多》的故事。桑塔格在當年四月第一次訪問這座戰火中的城市,又在七月毅然決然地返回到哪裡,她說:“我不能再僅僅作一個目擊者”,在這裡,作家的使命已經不再是迫不及待地將消息傳遞出去,而是真正地做些事情。面對著炮火、轟炸、死亡;面對著食品、物資的短缺;面對著不斷蔓延的悲哀、甚至絕望的情緒;面對著頹危黑暗的劇場、簡陋的道具;面對著語言不通的演員;面對著並非故意歪曲的媒體報導,她沒有退縮,硬是將這齣“如此適宜闡明薩拉熱窩人此刻感受”的戲排練了一個月,連演了三場。雖然她也曾懷疑自己,“直到開幕前一周,我都不覺得這齣戲會很好”,因為甚至演出前一天有演員還背不熟台詞;雖然被助手批評“太過和善”,不夠嚴格、嚴厲,但桑塔格“還是按照我的方式,希望不會太壞;在最後一周,他們突然轉好,一切都協調起來,到彩排時,我覺得這齣戲終於能夠感人,不斷地引人入勝。”
  •     2004年,桑塔格的名字突然被出版界提起,大量作品被译介过来。在此之前,几乎很难在国内找到她的书,只是在一些实验艺术丛书中,出现过她的《论摄影》。最初在书店看到上海译文出版社一套三本的批评文集。《反对阐释》、《重点所在》以及《疾病的隐喻》。犹豫了没有买。我怕自己因为那份沉重与艰涩而读不进去。后来又在学校的图书馆再次看到它们,终于得以在自己的阅读中补上重要的部分。然后看到了很多她的作品,南京译林出版社,晨星和麦田等出版社……各种小说、随笔、戏剧还有其他文选。这是2005年的时候,桑塔格因为癌症已经去世。作为一个文艺批评家,桑塔格的名字十几年前便为中国知识分子熟知。但当时能看到的汉译文章也仅止于《反对阐释》节译本而已。因其碰巧投合了时代思潮,苏珊·桑塔格成了人们口头上和文章中一个重要人物,虽然这个名字只被简化为一个代名词。始终冷静。美丽。忠诚。阅读。写。在我所能见到的有关苏珊·桑塔格照片中,有一张照片让我印象最深刻。严厉而明净的大眼睛,浅浅的笑容,带着机警的平静。留披肩发,间夹着标志性的白发。穿随意的衬衫,一手执烟,一手伏案。桌子上堆满了书籍文稿,一架老式电话。在有苏珊·桑塔格的风景里,她的智慧与敏锐让人们了解的不仅是知识的力量,还有的是她作为知识分子的魅力所在。从《重点所在》开始认识桑塔格。此前听到她的名字的时候充满敬畏。在这个纷乱的时代她用高人一筹的头脑透视了许多重大文化问题。如此聪明,并且坦诚而无所畏惧。但当我真正坐下来阅读那些流动的文字时,却被某种难以言传的愉悦带动起来。不停的思考,没有时间去敬畏。一旦你读进去她的文字,便会享受到思考的欢乐之中。这本题为献给诗人毕晓普的随笔集,读起来更让人感觉有文学的亲切,思辩也要随和得多。阅读、舞蹈、戏剧、摄影或者是电影;诗人、艺人、演员或者是摄影师;关于艺术的本质、意识的真相、现代化的核心,等等。桑塔格的视角一贯的敏锐而多元,思维技巧精确而深刻。简洁而节制的文字,独树一帜。她把自己摆在了文字的中央,把批评变成了一种倾诉。她使用滚烫的选择性的语言,神经质的标点符号,反复无常的句子节奏烧灼人世的纷繁,挖掘晦暗深处的真相。作品遵循现实,但不会被现实所蒙蔽,没有无所不在的保守,也没有无所不在的激进。她那种时刻审视身边一切现象的智者的清醒,足以让我们敬佩不已且心醉神迷。我从这里开始学习有距离的观看。包括与自己的距离:我看见我在看。我也在看,不单以眼睛,以摄影机,以电影,以各种影像,以语言,以脚,以身体,以音乐,以他人之在去看。播种者与种子互不相认,我心中的感激却已是无处言说了。在不同人眼中,桑塔格可能是思想者、人权活动家、文化批评家、小说家、戏剧家、电影制作人、学院临时兼职教员、自由写作者。但这一切称谓以外,她更偏爱一个令人敬佩的称号:知识分子。这个称号代表的并非一份职业而是一种承担。在一次访问中桑塔格说起生活的困难。她没有在大学里教书。拒绝在大学里教书对她来说是一种高贵的姿势,她也许并不愿意从属於任何机构。我们不知道她为这个高贵姿势付上了多大的代价。她始终坚信自由言说,并与权力保持距离;冷静的看,呈现美好事物。世人并不知道,在桑塔格一生的大多数岁月里,她居无定所,经常入不敷出。她是一个靠教书、写作和编书维持生活的清贫知识分子。在1976年患上癌症前,她一直靠借住朋友的房子栖身纽约;因为付不起医疗保险,她是仰赖朋友的慷慨筹款,才得以同病魔搏斗,并完成了轰动一时的名著《疾病的隐喻》。越战时她在北越河内。她在纽约。她在伍迪艾伦的电影里出现。她在萨拉热窝出现,1993年围城时期,她在那里导演戏剧《等待戈多》。她在拉丁美洲。她承受癌症。她的生活呈现出她所相信的。无论在书斋里,还是奔波在世界各地的穷街陋巷或战争废墟上,她都不知疲倦又实实在在地维护着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价值观:信仰普遍正义,承担对弱者的责任,支持多元文化,追求国际团结。在生命的最后时期,桑塔格仍然保持着一种文化守护者的姿态。她是那么顽强的人。1978年医生诊断她的癌症只有百分之二十五的生存机会。她活了下来,并且活得美丽丰盛。从很多年前开始,她身上突发的极度疼痛会持续数月,甚至连走路都成问题,生命依靠吗啡制剂来维系。她同疾病斗争了三十年后,终于得到安宁。71岁。纽约。冬天。死亡。这个令我仰望的女子。她经历过荣耀、光环,还有疾病的折磨,她的去世,几乎是完美的,仿佛有某种宁静的温暖。没什么再可以说的了,她的生命是最好的解释。《可兰经》上说,每个人都处于归途之中。关于她,可能只应该是:「在此葬了苏珊·桑塔格,1933﹣2004」。对于热爱她的读者而言,死不是永别,而是再见。面对她,我静默。简单的静默,这也可以说是桑塔格在中国的命运。http://blog.sina.com.cn/u/46956193010000ky
  •     第一部分的叙述因为有大量陌生文学作品的内容,故而理解起来似空中楼阁。只是匆匆阅读了前面的序言中提到这么一首小诗:莽原,都城,邦国,尘寰。选择无多因为身不由己。去路非此即彼,所以,我们当伫足家园,只是家在何方?我不知道这首小诗是不是这本书的写作主旨,只是觉得她在每一篇的论述中都包涵着一种面对后现代主义对于相关经典的消解,只能无可奈何的淡淡哀愁,从对散文和诗歌的区别的阐释,到对罗兰巴特尔的追忆以及和博尔赫斯的对话等等,都体现了这种可能性。第二部分主要是关于视觉艺术的表达,当中也涉及到佳片不再而徒有狂欢和娱乐的一种遗憾,其中也有一句话说得很好: 一部无名的小说可以当做拍片的原由和主题库,导演可以自由发挥,而对一部优秀小说,就有一个忠实于原著的问题。

精彩短评 (总计54条)

  •     非常啰嗦……字多赚稿费的
  •     除了旁征博引和滔滔雄辩的文风,我很难把《重点所在》的苏珊·桑塔格和《疾病的隐喻》的苏珊·桑塔格联系在一起。
  •     必须反复阅读的
  •     苏珊桑塔格深喑人性,看透种种荒诞的欢愉,又揭示美妙动人经验。冷静的在缤纷迥异的经验里跳转,化难为易。但势必冲击人的固有认知,慎读。推荐给@Daisy戴教头
  •     她的书看过一些。能记下的,好像也只有书名了。
  •     我看不到
  •     罗兰巴特喜欢“在饱和的文学外另辟蹊径”,苏珊桑塔格则是加以精炼,后者当然更厉害,因为我没有这种能力。
  •     谈论范围很广,思想上较《反对阐释》成熟一些。
  •     見識淺薄,沒看懂……
  •     苏珊·桑塔格的文章,无论是看原著还是看译本,都是件苦差使,但是她智慧和犀利的文字就是会吸引我一遍遍去玩味。
  •     书是崭新的,纸张,行刷都很精美.感谢当当!
  •     桑塔格的小说虽然不咋地,但写评论却不逊于耶鲁四家。
  •     “那种处于本能与理智之间的冷漠性格,使我对别人的激情和冲动感兴趣,我想揣测,但似乎走得很远,使我的心肠没有人性。”
  •     读完这本才让我无比佩服她。彼处,此处还有论知识份子那两篇实在精彩。
  •     不好看?你他妈写写试试。
  •     第三部分读完心情有点沉重
  •     : I06-53/7944-1
  •     她对西蒙娜薇依非常不公正,这让我对她有一种整体上的怀疑,怀疑她的学术能力和个人品格。尽管这样,还是推荐她写瓦格纳《特里斯坦和伊瑟尔德》的文章,写得很好。可以对照DH劳伦斯论爱伦坡的文章一起读。
  •     翻译······
  •     值得一看再看,这几年常常不知不觉回想起《反对阐释》里的一些文句……
  •     ……
  •     08 细腻
  •     好吧我想要用心读懂……
  •     等着重读
  •     已经读不了这类书了~
  •     文中列举出的大量作家和艺术家更加彰显桑格塔本人的博学。在几十年前透过女性摄影集大谈女权主义一口气读下来真是大快人心。《试论被翻译》一文中还对“翻译”这一词的实际含义做出考究。以及,真心觉得黄灿然的部分翻得不错。
  •     阅读量不足,无法评论。
  •     一直买她的书,成为一种习惯
  •     文艺兴趣之广泛令人瞠目
  •     susan sontag做翻译练习是大好……(重点错
  •     一直喜欢她,智慧的女性.
  •     在期中考试前夕看的欲罢不能TAT——并没有看完。重点只在于:就是看了桑塔格之后,我才开始变得放心大胆地啰嗦起来的。——也就是说,她或多或少地使人感到放松
  •     关于“坎普”的札记=谈野营?????
  •     走弯路了不是?太聪明果然不是好事 你可以抽丝剥茧,但要牢记它和琐碎一墙之隔
  •     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读的书,我没读完。
  •     也许是我最喜欢的桑塔格作品,只是对南斯拉夫散文家的归纳无法苟同。前南斯拉夫最著名的散文家当属Bora Ćosić
  •     如桑塔格所说,反对阐释的那个年代已经过去
  •     只看了第二部分中的舞蹈文章,以及第三部分。佩服桑塔格在萨拉热窝的导演工作。但是...此文是自述的报道?让我想起感动中国.....又如巴特勒的《消解性别》虽然免去了《性别麻烦》的自足理论性,开始关怀“民生”...但是,共鸣之余依旧为这些纷繁的社会活动所扼腕
  •     三星半吧…桑塔格为什么这么火
  •     读不下去,停一停。
  •     黄灿然。
  •     伍尔芙:「有时我想,天堂就是持续不断、毫无倦意的阅读」(;博尔赫斯:「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     精彩的文化随笔
  •     我想说黄灿然翻译的很不错~
  •     彼处与此处
  •     没《反对阐释》好。
  •     十年前买的书,到今天也没有读完,对于做笔记而言,只能记下一些句子和少部分段落,对此类作品的感觉始终觉得是拿着铅笔在钻墙,很难穿透。
  •     这是一本好几年前读过的书。只记得里面有一篇文章是桑塔格写给博尔赫斯的信。
  •     意 难 忘
  •     不知是翻译的问题,还是怎地,观念精湛,但语言上阅读起来不够亲切。
  •     一张肖像画,一部传记。
  •     自己学现代舞,于是看懂了里面写现代舞的;以及讲欧洲的部分,也是多有感触。07年买的书,趁着现在回家的时候翻完。
  •     看完它耗时又耗力
  •     知识分子里的知识分子。看不太懂。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