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化史(上下第2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世界各国文化 > 欧洲文化史(上下第2版)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6
ISBN:9787214081896
作者:(荷兰)彼得·李伯庚
页数:585页

后记

本书出版,要感谢作者李伯庚教授支持;感谢中山大学何博傅教授推荐,得香港铭源基金会资助;感谢潘耀明先生鼎力主事,明报出版公司邝素媚女士和编辑部多位同仁的辛苦努力。在此深致谢意。耀明先生嘱再写短序,谨从命。    十二三岁时读《论语·先进》篇里季路问事鬼神,季路问夫子“敢问死”,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那时正是曰本侵华战争开始的时候,民族和个人的生死存亡问题,对一个弱冠少年也不放过,并不因为孔子的一句俏皮话,自己就得以在生死问题上滑过去。到入大学,开始自己的人生跋涉和对人生的思索,所写的第一篇小文,题目是“未知死,焉知生?”。幼稚习作,并无足观,却是由孔子所受到的启发。从那时起,这问题便陪伴着我,直到今天;只是涉及个人的成分日益减少,因为它的重要性日益减轻了;超越个人的成分似乎日益增多,只因它成了自己安身立命之所。    生和死本来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个人和民族大概也是这样。但个人的物质生命总是有限的;民族(或组成它的其中任何族群)的生命则似乎有物质和非物质两方面,奇怪的是,其中非物质的方面——智性的和心灵(即灵性)的追求——似乎是民族(族群)生命的决定性方面。一个民族(或其中任何族群)在非物质方面的衰亡,似乎直接影响到它自身的衰亡。    一个民族怎样走向老化,走向衰亡?从中外历史看,第一个症状是思想僵化。在成就中自我陶醉,强调本民族、本社会的独特性,拒绝学习、吸收世界其他民族、其他地区的成就;尤其是把影响自身社会最大的体制(无论是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阶级的、个人的、文化的或宗教的体制)神圣化,形成民族的“心血管梗塞”。第二个症状是崇尚物质主义,社会成员沉湎于物质享受,陷于精神委靡。第三个症状是社会失去个人利益之上的共同目标,失去政治、经济利益等强制力量之外的精神凝聚力,成为一盘散沙。第四个症状是社会,无论自愿地,或被迫地,失去了思想上自我分析、批判反思的能力。人类历史里,一切民族社会,无一例外,都面对自身生死存亡,在这四方面不断经受严峻的考验。其实,这恐怕也就是区别人类社会和其他动物社会的地方。    别人和别的民族的历史道路是怎么走的?有什么历史经验呢?《诗经·小雅·鹤鸣》篇里,古代诗人谆谆提醒时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经过2500年,如今,它山之石,还可以攻玉吗?抑或仅成小摆设,供人玩赏?这是翻译本书时的一点困惑。是为跋。    赵复三

作者简介

彼得·李伯庚编写的《欧洲文化史:全球史视角下的文明通典(上下第2版)》首先呈现的是赵复三先生倾情奉献的译序。他以欧洲文化历史为标杆,对中国的文化发展做出比较与建议,并精炼出本书的特别之处,供读者参考;紧随其后的是作者的引言,彼得·李伯庚教授在这个部分介绍了本书的创作思路,每章所涉及的各个概念的定义与范畴,以及本书的结构与阅读建议;然后是在正文部分,读者将被置身于无数个精彩浩瀚的历史故事中,惊叹欧洲文化的神奇之处;书末尾的英文注释部分,则为读者拓展自身知识面提供了查找相关文献的精确线索。语言通俗、条理清晰是本书最大的特点,本书的每一章节都可以作为您的阅读起点。因此,编者建议读者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安排阅读顺序。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感受欧洲文化的魅力。

书籍目录

译 序 面对大海的断想
导 言 在历史中的今日欧洲
第一部 传承与变化:生存的新方式
第一章 欧洲还未命名的时期——朝农业和定居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源自非洲和东地中海地区的、非欧洲起源的欧洲文化
第二节 农业、神殿和国家的兴起
第三节 入侵、征服和变化:第一波
第四节 末次冰川时期后起源的欧洲
第五节 入侵、征服和变化:第二波
第六节 一种边缘文化?以色列宗教和国家的形成
第七节 另一种“边缘”文化?腓尼基的交通和贸易活动
第八节 又一种“边缘”文化?希腊的民主政制和它的局限性
第九节 又一种“边缘”文化?欧洲凯尔特人的部落社会
第十节“欧洲的诞生”和希腊人的“世界观”;或,如何定义自己的文化?
第十一节 亚历山大大帝的世界
第二章 罗马和它的帝国——文化融合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第一节 在阿尔卑斯与地中海,伊特鲁里亚与古希腊世界之间:早期罗马人的扩张
第二节 由非正式帝国到正式帝国
第三节 罗马文化
第四节 罗马帝国和它以外的世界
第三章 罗马帝国的沦亡和另一个王国的胜利?——基督教和罗马帝国
第一节 在犹太人世界里的演化发展:基督教的诞生
第二节 从犹太人到外邦人到基督徒:拿撒勒人耶稣及其追随者的功绩
第三节 罗马帝国的各种宗教
第四节 下层贱民的一个教派
第五节 一个既是罗马又是基督教的帝国之形成
第六节 公元4、5世纪的罗马及其邻近地区:政治帝国的瓦解和文化帝国的残留
第七节 帝国和语言
第二部 传承与变化:信仰的新形式
第四童 走向一种普世性宗教
第一节 基督教世界观:在基督教和欧洲的环境中幸存的古典文化
第二节 一种普世的宗教:基督教和欧洲的融合
第三节 一个新帝国的兴起:法兰克人的政治体制和基督教会对它的理论维护
第四节 文化与凝聚力:意识形态和教育在加洛林王朝统治下对欧洲的作用;第一次文艺复兴?
第五节 修道院的影响
第五章 地中海周围的三个世界——西方、东方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
第一节 从6世纪起的对峙和接触
第二节 先知的世界:伊斯兰
第三节 人间的上帝国:东正教派的基督教国
第四节 大地遥远的一角:罗马公教派的基督教国
第五节 十字军东征:西方基督教国与伊斯兰及东方基督教国的对峙
第六章 一个世界和多种传统——上层文化与大众文化:世界性的规范与地区性的差异
第一节 欧洲的“封建”政治体制
第二节 教会和早期的国家
第三节 经济、技术的变化与早期的国家
第四节 国家的强盛和强有力的统治者?
第五节 城镇和早期的国家
第六节 基督教一统世界抑或各基督教国家组成的世界?
第七节 上层文化和各种大众文化:世界性的规范与地区性的差异
第八节 大学的重要作用
间奏曲 约公元1400—1800年的欧洲
第一节 农村的世界
第二节 城镇的世界
第三节 果真是两个世界吗?
第三部 传承与变化:对人与世界的新看法
第七章 一个社会——欧洲出现各种对人的新观点
第一节 古典文化的延续和人文主义的萌芽
第二节 拜占庭的沦亡成全了欧洲的进展:人文主义在意大利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节 从人文主义到意大利文艺复兴
第四节 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意大利以至其他国家
第八章 一个新社会——欧洲成为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第一节 经济、科技变化与“现代”国家的确立
第二节 文字从手写到印刷
第三节 火药和罗盘
第四节 国家和教会:基督教大一统的分解
第五节 印刷术、阅读和学校:教育开始向大众开放
第六节 同一性和多样化:印刷术带来的文化革命
第七节 欧洲和它的边界:国家意识和文化上的自我意识
注释(上册)
第九章 一个新社会——15世纪以后的欧洲与广大的世界
第一节“旧”世界与更古老的世界
第二节“旧”世界与“新”世界
第三节“哥伦布式的交流”
第四节 美洲的各种形象和反照欧洲的多面镜
第五节 扩张的迸一步文化后果
第十章 一个新社会——移民、旅行以及在欧洲的文化扩散与整合
第一节 移民、旅行与文化
第二节 不自愿的旅行:人口流动的文化意义
第三节 文化旅行的三种模式
第四节 旅行的实际情况
第五节 要不要旅行
第六节 旅行作为促进世界观念和文化融合的一个因素
第十一章—个新社会——以文坛谋求正义的世界,反对分裂的现实世界
第一节 在文坛上:对和谐的追求
第二节 文坛与宽容的理想:理论与实践
第三节 文坛与它的敌人:国家主义的文化政策,把文化用于政治
第四节 文坛在无形的体制下如何沟通
第五节 文坛与思想交流的三个实例
第十二章—个新社会——从人文主义到启蒙运动
第一节 理性和启示之间的人文主义与经验主义
第二节 由科学上的经验主义到对人和社会的新展望
第三节 由人文主义到启蒙运动:漫长的黎明
第四节 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截然对立?
……
第四部 传承与变化:消费和交流的各种新形式
后记 今日欧洲:面向未来
译跋
注释(下册)
图片索引
地图索引

编辑推荐

《欧洲文化史(第2版)(套装上下册)》将读者置身于无数个精彩浩瀚的历史故事中,惊叹欧洲文化的神奇之处;书末尾的英文注释部分,则为读者拓展自身知识面提供了查找相关文献的精确线索。语言通俗、条理清晰是《欧洲文化史(第2版)(套装上下册)》最大的特点,《欧洲文化史(第2版)(套装上下册)》的每一章节都可以作为您的阅读起点。因此,编者建议读者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安排阅读顺序。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感受欧洲文化的魅力。

前言

第一版《欧洲文化史》于1988年在荷兰问世后,迅即在欧洲学术界和普通读者群中传播开来,引起强烈反响,好评如潮,引发了欧洲文化界的轰动,读者们纷纷竟相购买。1998年,登陆美国、加拿大,又引起美洲出版界关注,并数次再版。香港版本国内于2004年引进第一版,由著名学者赵复三先生(知名学者,曾译《西方文化史》《西方思想史》《中国哲学史》等经典著作)翻译。《欧洲文化史》甫一出版,立即受到国内众多读者好评:被各大高校作为研究欧洲文化学科的必备参考教材;与此同时,深刻而不深奥,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使它成为了窥探欧洲文化潮流发展的入门级读物,获得了广大普通读者的青睐。    彼得·李伯庚教授因《欧洲文化史》一书受到各界赞誉,被认为对研究欧洲历史做出了主要和独创性的贡献。为了更好地扩大本书的阅读价值,彼得·李伯庚教授于2006年对第一个版本进行了修订,推出第二版。在修订版中,作者广泛收集并大量采纳读者意见,除了保留原书的精华部分外,还对在欧洲文化中产生重要影响的宗教方面做出了大量补充;对20世纪末和21世纪早期的内容进行了彻底修正;同时,引用更加丰富的史实内容支持其观点,并配以当代歌曲的歌词和许多插图,向读者展示了欧洲最新的文化潮流。此版一上市,立即雄踞欧美各大畅销排行榜。因此,本社也随之引进该书第二版,以飨广大读者。    在图书的结构方面,首先呈现的是赵复三先生倾情奉献的译序。他以欧洲文化历史为标杆,对中国的文化发展做出比较与建议,并精炼出本书的特别之处,供读者参考;紧随其后的是作者的引言,彼得·李伯庚教授在这个部分介绍了本书的创作思路,每章所涉及的各个概念的定义与范畴,以及本书的结构与阅读建议;然后是在正文部分,读者将被置身于无数个精彩浩瀚的历史故事中,惊叹欧洲文化的神奇之处;书末尾的英文注释部分,则为读者拓展自身知识面提供了查找相关文献的精确线索。语言通俗、条理清晰是本书最大的特点,本书的每一章节都可以作为您的阅读起点。因此,编者建议读者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安排阅读顺序。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感受欧洲文化的魅力。    由于编者的学术水平有限,该书难免出现一些错误,但我们仍会进一步加强研究,使本书日臻完善。同时,我们也希望广大读者进一步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

内容概要

  彼得·李伯庚(Peter
Rietbergen),1950年出生,荷兰天主教尼梅根大学文化历史系教授,自1993年以来,被认为是研究欧洲和非欧洲世界之间关系史的权威。著有《荷兰简史》和《欧洲文化史》,后者对欧洲文化历史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受到各界赞誉。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在远古的几十万年间,所有人类都从事狩猎和采集活动。直到公元前10000年,北非和近东的居民都是如此。当时撒哈拉地区并不是沙漠,而是沃野,气候宜人,因此人们长期在那里居住,甚至发展工艺,包括制作陶器。而在近东联结欧亚非大陆的陆地桥梁地带,在红海再一次变成海之前,非洲的居民仍然可以移居欧洲和亚洲——那儿的气候条件不如非洲,最后一次冰川期退却带给近东地区干旱的环境。当地的居民不得不到处收集野生植物,剥下它们的种子,以供食用。在这地区发掘出的妇女遗骸,脊椎扭曲,这是她们长期从事一种劳动所造成的。这些野生植物的种子,落入土中,又生出新的植物,结出新的种子。起初,这完全是偶然的,渐渐地,人开始有意识地种植,由此“发明”了农业。(10) 大约公元前9000年,人类开始有谷类食物。稳定的食物供应有利于人口的增长;人口增多,相应地又有利于农业的繁荣。在地中海东岸的地区(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和叙利亚),以及现在的士耳其东南部、伊拉克和俄罗斯南部,都开始有了农业。农业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是否也有类似的发展,或者农业是否由这个地方传播过来的,是人类早期历史中争议不休的问题:许多学者认为农业的“发明”同时出现在别的地方,比如说中国,当然,农业也可能从近东传到印度。确实,农业由这些地区扩展到了全欧,起初是在黑海沿岸,而后进入印度。由于有肥沃的冲积物,及便于灌溉的河流,在地中海东部沿岸的无数河谷和爱琴海诸岛上,农业也传播开了。从那里又传播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11) 关于欧亚大陆的欧洲部分,怎样缓慢地由渔猎经济发展为农业经济,我们只有从考古发掘中取得证据。从中亚又发展到南亚、北非沿岸和气候温和的欧洲中部的这个发展过程,现在还是可以追溯的。 在近东开始有农业以后不久,灌溉问题随之而来,由此发展了人工灌溉,畜力耕种又推动了畜牧业;相应地,一些本来野生的植物如葡萄、橄榄开始人工培养,一些本来野生的动物如产毛的绵羊开始被驯化。(12)本来游牧或半游牧的人群,开始定居下来,形成聚居的村庄;为防野兽侵袭,周围用土或石块砌起围墙。这些村庄有时可以发展得很大。例如在小亚细亚安纳托利亚(Anatolia)的恰塔勒胡由克(CataIhoyük)发现,公元前7000年新石器时代牧放牛群的牧民,聚居一处有近1万人,他们狭小的住屋是由屋顶出入的。他们的雕刻和彩色图画表明已经有思想,并不是仅仅在求得生存。这个小村落,有约2000年历史,后来不知是为了什么原因,被遗弃了。另一个有名的例子是《圣经•旧约》中有记载的,位于巴勒斯坦的耶利哥城(Jericho),它的历史也同样悠久,直到现在还有人居住,因此被称为“世界最古老的城镇”。 这个定居的过程往往伴随着过渡到私有财产制度。这种新制度,后来的人会觉得并不是完全公平和人道;但如果从经济着眼,这种制度已经证明是人类历史上最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的制度:每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要努力多生产,由产品交换发展到货币制度,以至逐渐出现更为复杂的社会和文化结构。 历史的事实的确表明:何种地方最有利于农业发展,在那里分工的社会组织也最先开始发展。埃及尼罗河每年泛滥一次,在沙漠中造成一条狭长的沃土地带,带来农业的丰收。处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也一样。

图书封面


 欧洲文化史(上下第2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突然想了解欧洲史,图书馆借了几本回来,前两本都是教科书式年代数据陈述,干巴巴木乃伊一样难啃,直到随机遇到本书,虽然反其道没了年代数据陈述,读完也没能了解历史细节,但是,很痛快,很满足,获益匪浅,作为欧洲文化入门著作,还能要求更多么?文史类才开始读,很不好意思写评论,就不费劲心思写总结了,哦,点开本页的书友抱歉,这里没有干货,算是私人的无关感慨吧。认真读完上下两册,跨越1516新旧之交,14年底12月在图书馆办下读书证,为的是能读到PKD的《仿生人能梦见电子羊》一套科幻小说,然后一整年都在读科幻小说,平均一天一本,不夸张,有时两本,这么泛读持续一年,一来科幻类无新书读了,二来审美疲劳,夹杂读的推理犯罪冷硬派也读腻了,目光转回文史类,嗯,其实一直都喜欢文史类著作,买过不少书,但书非借不能读也,都摆在搁架上落灰了。现在借书能认真读了,因为每次借满15本,再加上老公的读书证,每次至少借25本以上,还期催债似的逼着赶紧读赶紧读不然对不起来回背书的辛苦劳累,于是这本500多页的欧洲文化史也和其他通俗小说同等对待,速度阅读,一句一句认真啃完,很累很专注,很满足,忍不住要写点什么,但是肚子里没有墨水,就跑偏写成总结,鸠占鹊巢,厚脸皮不管。译者赵复三先生的跋字字箴言,它山之石,还可以攻玉吗?答案是明显的。16-1-4
  •     刚开始买的时候,是上半年,为的是系统了解欧洲文化,总觉得国内学者写的书,多会有点隔靴搔痒的感觉,所以就挑了一本外国人写的。但是部头太大,一放就是小半年,这次捡起来,没想到却出奇地轻松,安安静静两天就啃完了。之所以能啃那么快,我想和翻译应该密不可分,我觉得原文应该也是通史类书籍中笔调比较明快的。记得导师的一次成果介绍会,另一个教授评论我导师的文笔,说这种通俗的笔调,没有几十年功力是写不来的,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大致就是这样,因为很多东西都吃透了,所以都不需要用很艰深的语言,这些历史、文化、人物,甚至都积累到了作者的日常生活,所以才能这么轻松地写出来。则其中,翻译也有很大功劳,把这种笔调比较原汁原味地翻译了出来,晚上读到欧洲妇女“温良恭俭让”,真有拍案叫绝的快感。所以这本书到中国来,实质上也是融合了这种中西文化的优长,进而也真的实现了这本书想说的一个比较核心的观点——欧洲文化也离不开世界。如果把文明简单分隔为东西两个文明,那么这两个文明的发展实在是大相径庭。环绕地中海的文明从诞生之日起就没有消停过,内部一开始就爆发着一个又一个的战争,但是我们似乎在秦始皇以后,真正就进入了一个大一统的时代。而文化的争鸣则更为强烈,我们的文化在周以后就进入了一个核心文化的年代,但是从《欧洲文化史》中反映出来,却是当时几个支流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这就包含以古希腊为代表的思辨文化,以希伯来——中东为代表的崇拜文化,以腓尼基为代表的商业文化,这些类型文化杂糅到一起,形成了欧洲文化的性格,乃至继续发展,推进了欧洲最后的启蒙以及现代化进程。原来没有一种文明是能独立发展的,欧洲的文化发展得到世界助益颇多,而中国文化的发展又何尝不是。中国本土没有宗教,得到佛教影响形成了自己的道教,而佛教带来的思辨,又推动了中国文人对本身智性的认识,最后形成心学。至于制度文明,则更不用说,陈寅恪先生的隋唐制度考证,已经证明了我们鼎盛时期——唐代的政治制度,实际上离不开西域各少数民族,尤其是南北朝的魏齐周。进而就是一个文化和民族的问题,近代国家理论最为重要的就是民族文化,在民族文化语境下,国家和国家都分裂成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单位,彼此之间还有竞争,在作者看着,这极大程度上造就了欧洲的分裂格局,而这种格局却恰好应该被警惕。应该说,作者整体思路还是立足于“大欧洲”的观念,一个强盛、文明、开化的欧洲,才有可能对世界作出贡献,我想这也是作者写本书的立足点所在,梳理历史源流,欧洲并非某个民族的欧洲,现在很多观念都是被当局所重塑的,因此欧洲人更多强调自己是法兰西、英格兰或者德意志民族,而忘记了,其实不论哪个民族,都只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并且不断融合的产物。以法兰西国家为例,作者指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法国境内的语言都是不统一的,只是随着教育的普及,以及王政的强势,这才统一了整个法国的语言。而作者也不在一处论证民族观念也仅仅是在某个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我想这就是所谓“全球视角”的真正含义,如果我们破除总总民族的视角,回归到人的本质,也会发现,其实很多民族问题,也都只是经济、政治上的问题而已。所以这样的书放到现在的中国就显得特别有意义,对于如何认识中国,以及建设怎样的一个中国,或者说官方一点,中华民族的崛起,都有值得思考的地方。其实一本好书真的就是能激发人的思考,而不是说这本书的观点多么引人入胜。中国的民族问题很复杂,但是以往都能比较好解决,至少没有出现很大的民族问题,而当民族国家的概念输入到中国以后,却发生了许多危机,包括领土的。孙中山先生是最早接受民族国家观念的人,然后提出了三民主义,但是就辛亥革命的结果来看,三民主义没有一个最终实现。民生中所谓的平均地权,直接流产。当初想建设成美国式的三权分立国家,最后也不得不临时变成了责任内阁制,而以政党政治为核心的责任内阁,最终也没有实现,反到在北洋史上还经历了两次帝制复辟。而民族问题,在最初提出的时候,是一个排满的口号,主打的就是驱除鞑虏,但是最后随着辛亥革命的和平终结,最后也变成了一个“五族共和”的口号,这个口号至于原来孙中山对民族国家的认识,其实已经大大退步了。因此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孙中山后来所谓的卖国协议,其实在他的民族国家概念下,已经都不是问题。比如让出满洲权利给日本,让出外蒙权利给俄国,其实都不是只是一个空头支票——因为这些都不是汉族的地界。其实,很大程度上,清朝统治者,也并没有将关外视为汉族的地界,不然也就不会有当年闭关之举。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则极大规避了这样一个问题,创造性共冶一炉,把中华民族的概念提出来,这个比五族共和更加先进,直接否认了民族差异,而在改写历史的过程中,提出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尽管这种说法十分牵强。这种史观明显不合于历史的真实,历史上其他民族跟汉族就是对立而仰慕的关系,觉得共同创造灿烂文化,而且很多民族的确现在看就是别的国家,比如阿富汗、越南等,和当时的西藏、蒙古并没有多大区别。但是这个史观可以面向未来,文化始终是一个融合的过程,欧洲文化从小萌芽,发展到现在蔚为大观,离开世界的帮助是不现实的,如果世界能从对立走向合作,正如同我们现在处理国内民族问题一样,那么人类的未来才有可能。
  •     我也是因为课程作业才买了这本书来读的,我本来记忆就不好,像这种大量史实类的书我差不多看过就要忘记大半部分。但因为作者很生动的描述,把自己史观融入进了作品里,这本书就看起来不是那么死气沉沉了。虽然花了两个星期才看完,用平时边角料一样的时间终于把它看完。直到一个学期以后的我才又想起来我们的课程作业快要教了,书评还没动笔,就赶紧来豆瓣找找大家的看法。没想到书评这么少,而且质量不好,短小,而且几乎都是老生常谈。说什么文笔好,结构好,观点好,这些要么点到为止,要么遵循常规,真正有感而发几乎没有。这样的程度显然达不到要求,之前我是这么觉得。那么怎么样的书评才是真正值得看的呢?创意。一篇书评就像是一篇独立创作,已经写过一万字的调研报告的我岂会怕这8000字的书评?只是最后需要上台演讲将所感所想表达出来还正是不简单。

精彩短评 (总计96条)

  •     我已经迫不及待的要去读了,只是上次买的中国近代史还没读完,而且高中每天都很辛苦。。。
  •     内容很多 有一定的深度 适合喜欢文化史的人阅读
  •     质量挺好的,内容还没细看,貌似不错的样子
  •     送货速度非常快,书的质量很好,好书。
  •     还没看,粗略翻翻,书质量不错
  •     正在看,还没看完,觉得趣味性有待加强
  •     很棒的欧洲历史,不错
  •     没有文化,历史将会是多么苍白!
  •     入门好读物,文化演变脉络清晰,深入浅出,翻译自然流畅,激发去找相关的历史哲学专著深入研究。十颗星力荐!
  •     非常好上午著作,非常好的翻译,推荐大家
  •     不了解欧洲史的人需要好好阅读。
  •     欧洲文化
  •     目录都没有,回来一打开目录就是扯的
  •     帮别人买的,不知道看得怎么样!不过看她看的蛮好的!应该还不错!
  •     非常基础
  •     书籍印刷不错,纸很白,字体大小合适,看着顺眼,内容还没有详尽的阅读,翻阅了下,感觉还是气势恢宏,严肃认真之作。
  •     书的外观和质量还是很有保障的
  •     昨天刚到的,还没来得及看~估计不错呦~
  •     视野宽广,脉络清晰,积极推荐。
  •     很棒,值得推荐。
  •     这本书条理清晰,但是翻译有点绕口
  •     这个很好很好的,看起来很好精彩
  •     把欧洲文化的发展放到和众多国家的相互关系中去考察,将这种传承与变迁娓娓道来
  •     纸张啥的挺值
  •     备用查阅
  •     对欧洲有了更深的认识,是今年目前为止读的最好的一本书。宗教,文化,社会,分析极为透彻,有时间需再读。
  •     知识性读物
  •     速度还是很快得,第二天就送了
  •     刚刚开始读,感觉还不错!
  •     这书有利于了解点历史,不错。
  •     经典之作,很不错
  •     文化史很有意思又很枯燥,待看。但是包装不错,而且内容很多,应该值这个价码了
  •     此书的价值不仅在于介绍了欧洲文化的来龙去脉,更在于指出了欧洲文化的形成不是一个封闭的地域性行为,以及业已形成的西方人文观念存在的问题与欧洲的未来走向。中国也需要一部这样的文化史,一个民族文化的强大首先需要国民了解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之根。
  •     赵先生的译本比较可靠
  •     1/4
  •     强烈推荐,包装好,逻辑清晰
  •     可以入门后收藏的一套更深入的专业书
  •     书里的历史内容参考文献挺丰富的,但对于宗教只是按无神论的角度去解析,也难怪,为了不得罪人
  •     比较学术,所以只是想简单了解欧洲文化的就要慎重了!
  •     这是一部开阔眼界的书。当我们把全球化作为一个视角的时候,我们会颇多收获。
  •     还没开始看,貌似不错。
  •     书不错,更加的了解了欧洲的文化发展,值的一读
  •     一部关于欧洲文化史通俗读物。适合大学生和对欧洲文化历史感兴趣的一般文化人士阅读。
  •     感觉书写的有点飘,不太适合没有基础的初学者。
  •     还没看呢,怎么写读书心得?
  •     书写的轻松易读
  •     还没读呢,了解一下欧洲。。
  •     赞
  •     谢谢赵复三先生,愿您在国外生活得安心幸福。
  •     没看完,有点枯燥,或许是急功近利吧
  •     纸张很好,内容也不是很枯燥,要好好读下去~
  •     研究欧洲文化,也是研究欧洲人的意识形态。
  •     收藏,慢慢欣赏
  •     哎呀妈呀,前言和后序是俺翻的。
  •     发货一如既往的迅速,目前还没拜读,内容不知道如何,不过纸张摸着很舒服
  •     终于入手了~~读~~
  •     还没看。感兴趣,价格实惠。
  •     作者是欧洲人,但对内地的翻译有些担心(你懂的),不过看了一下,还是比较中肯的,译者的态度也很正面。预感会是很值得看的书!
  •     陆陆续续,读了快一年
  •     本书的特点在于:破除了西欧中心论的框架,将欧洲文化放到它与其它文明相互交往的关系中考察。注意到了欧洲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不仅关注“正史”,同时关注下层人民的生活。从历史发展中把握文化的特性。没有永恒不变的文化,只有绵延不断的历史。对于我们自身的文化不是也应当持如是观念吗?
  •     没意思,为什么分两本出……
  •     地球变成村子,书籍开阔眼界~
  •     看出是大家写的,但是奈何手头书多,静不下心看.........
  •     翻着感觉不错
  •     还没开始读,不过内容估计不错
  •     去年买的 嗨没怎么看 没时间
  •     赵老的两部译作,已经齐了
  •     刚收到,翻了翻,没发现与第一版有什么区别。
  •     非常好,是真的非常好,句号
  •     欧洲文化的权威之作,全球史视角下的文明通典,展示最新的欧洲文化潮流
  •     其实更喜欢上册
  •     了解欧洲文化的一种渠道,写的很祥细
  •     蛮好的,了解欧洲
  •     很喜欢这套书,很好看的!
  •     看了整整三个月才在学期末看完 #进程一##翻看笔记#
  •     如按它详实的内容来评价,可谓价廉物美了。畅销书自有它畅销的理由。可归入好的藏书一类。
  •     能开阔视野 但是欧洲历史了解的少 看起来有些难
  •     欧洲文化史之类的书,读过一两本。买一本细读。不知此书好坏。
  •     概述
  •     作者脱离了西方中心论的圈套,展现了一幅欧洲文化史的全景。其深度与广度都达到预期,而更让读者服膺的,是其渊博的学识之下的问题意识。在全球的语境下,欧洲文化如何驮着历史继续走,这是一个问题。
  •     惦记了很久,终于入手了。印刷和纸张都不错,语言也不算晦涩。接下来,就老老实实的读起来吧。
  •     满意~了解更多文化~
  •     本来觉得它应该是一本颇为难懂的一本书,或者枯燥乏味的,但是当真的静下心来读了一天之后,才知道这是一本非常有意思而且又不乏专业感的一本书,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     很好懂,而且有意思
  •     描写的并不细致,时间轴的顺序也好混乱,对以前完全没了解过西方文化的人简直不能读进去,不算是大众普及的书籍,只能说可能对专业人士有用吧。想了解西方文化的话,还是建议到大学选修一门西方文化史,老师要讲的细致的多~
  •     过去只是序幕,而失误是进取的代价。
  •     内容很详细、、对学习很有帮助。
  •     还木看,应该不错!
  •     还不错,但是得慢慢看才行,有一点晦涩吧
  •     了解欧洲的教科书
  •     看下边的评论好像这版译本挺不错的,可是我读着怎么还是觉得有点乱呢,做了一些笔记前后整理,有些疑惑是理清了,又滋生出新的疑惑...
  •     信息量太大,有点吃不消,比如:“凯尔特文化的中心地带大体是在法国东部、德国南部和捷克斯洛伐克西部,最核心区在现奥地利萨尔茨堡以南的哈尔施塔特和萨尔茨卡默古特山区,以及邻近纽夏特湖的拉抬那地区。那里有一些军事贵族建立的酋长国,他们控制铜、银、锡矿和欧洲主要的一些河道,如塞纳河、索恩河、隆河、莱茵河、多瑙河,由此可以延伸到欧洲大陆的各个角落。”
  •     很值得一看,学习欧洲的文明。
  •     需要假期慢慢研读的好书。
  •     特别不喜欢这个纸。纸太差了。
  •     非常具有可读性,非常具有科学性,内容系统完整涉及文化的各个方面,观点也很独特,当然翻译的也不差,对于欧洲感兴趣的童鞋们、极力向你们推荐的哟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