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世界各国文化 > 菊与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1990-6
ISBN:9787100012935
作者:(美)鲁思・本尼迪克特
页数:218页

作者简介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任务——研究日本
第二章 战争中的日本人
第三章 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第四章 明治维新
第五章 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
第六章 报恩于万一
第七章 “情义最难接受”
第八章 洗刷污名
第九章 人情的世界
第十章 道德的困境
第十一章 自我修养
第十二章 儿童学习
第十三章 投降后的日本人

编辑推荐

《菊与刀》看点:中文世界第一个译本,日本文化研究权威翻译!《菊与刀》中文版最早由商务印书馆于1990年6月出版,出版以来畅销不衰,至今已重印16次,印数达12万4千册。 读者对象:对日本文化感兴趣的一般读者。

前言

1981年夏,金克木先生发表一篇文章,从美国女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的名著《菊与刀》谈到比较文化和比较哲学①。文章写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亟需制定战后对德、日的政策。对德国,美国比较了解,政策也比较明确,即武装占领,直接管制。对日本,美国不太了解。当时有两大问题需要研究:第一,日本政府会不会投降?盟军是否要进攻日本本土而采用对付德国的办法?第二,假若日本投降,美国是否应当利用日本政府机构以至保存天皇!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美国政府动员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研究日本,本尼迪克特这本书就是受美国政府委托(1944年)研究的结果。她根据文化类型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把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写成报告。报告中推断出的结论是: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直接统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机构。因为日本跟德国不同,不能用对付德国的办法对付日本。战争结束,美国的决策同这位人类学家的意见一致,事实发展同她的预料和建议一样。1946年,本尼迫克特把这份报告整理成书出版,立刻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1949年初被译成日文,1949年至1951年,日本几家杂志约请专家举行座谈。

内容概要

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年生于纽约。原姓富尔顿(Fulton),其祖先曾参加美国独立战争。她本人大学时期主修英国文学。1919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类学,是Franz Boas的学生,1923年获博士学位。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的文化,写成《文化的类型》(Patterns of Culture,1934年出版)一书。1940年著《种族:科学与政治》(Race:Science and Politics),批判种族歧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而以对日本的研究,即《菊与刀》一书成就最大。战后,她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当代文化研究”,于1948年9月,病逝。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读《菊与刀》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 “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如是评说。 “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她研究日本文化的重要著作《菊与刀》中如是概括“最琢磨不透的”日本人的矛盾性格。 在她看来,醉心于菊花栽培和崇尚刀剑两者都是日本民族性这幅绘画的组成部分。理解《菊与刀》这本书的书名,通常是从这一涵义上。但我认为本尼迪克特以《菊与刀》为这本书命名,用意不止于此。 一场空战结束,一位日军大尉第一批飞回基地,他站在那里,数着归来的飞机,数完最后一架后他写了报告,到司令部向基地司令汇报完毕。接着他便倒在地上,身体凉得如冰块一样。原来他胸部中了致命伤早已死亡,“因为一个刚断气的人身体不可能是凉的”。原来已死去的他,用他的精神、他的“强烈的责任感”支撑着完成了这次报告。这是《菊与刀》的作者选取的一段堂而皇之在战时日本正式广播的极端“奇迹”的报道,来说明战争中日本人比西方人更重视精神的作用。要回答那支要“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上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的军队的精神世界是什么,要理解日本人的这种思维倾向,就要对明治以来统治日本的精神结构进行分析。 如众所知,《菊与刀》不是通常的学者著书。这本书的基础是一位人类学家为战争期间的美国政府提供对日决策参考而做的研究报告。它的一切论述都服从于一个目的,即揭示一个未知民族的灵魂深处的世界。菊是日本皇室的家徽,刀则是武士文化的象征。作者正是从日本人对待天皇的态度入手,通过明治维新以来天皇与武士关系的变化来解剖日本统治思想的演进,从而对上述一问题作出了回答。 本尼迪克特敏锐地注意到,从鎌仓幕府到江户幕府,天皇尽管权力衰微,仍执有祭祀权力,并一直与以幕府为核心的武家统治方式并存。明治维新后,明治政府把幕府将军、藩、武士阶层取消了,但等级秩序并没有取消。重新获得权力的天皇,成为日本内部等级秩序的最顶端,成为超越一切的日本精神的象征。民众取代将军、大名和武士,直接面对天皇尽“忠”。天皇的命令则通过敕令或通过大臣等间接传递给民众。“菊”与“刀”由是重新结构成一个本尼迪克特称为“双重体系”的意识结构。 在这个结构里,对所有日本人来说,天皇就是一切。所有的日本军人,也都是“皇军”,是天皇的部属,是神的选民。这一构造的成功之处,在于迅速完成了日本国民意识的整合,而其软肋则是对已经落后时代的非理性给以绝对强调。由此她得出结论———日本会投降,要利用日本原有的统治秩序,美国不能直接统治日本。事实果然是即便战争胜利无望,神风特攻队仍拼命用自杀式攻击报答“皇恩”,但一旦天皇宣布投降,日本人马上采取完全合作的态度。 《菊与刀》中,还蕴涵着本尼迪克特对日本未来发展的期待。她认为,日本人为他们的生活方式付出很大的代价。但是,战后日本转入了扩大精神自由的过渡期,一切将有所改变。 在全书将要结束的部分,她讲到一位叫杉本的日本夫人。这位夫人在东京教会学习英语时体会到了自由种植花草时的喜悦之情。在日本,那些为参加展览的盆栽菊花,每朵花瓣均经过栽培者细心修整,用看不见的金属线圈维系,以保持形状。在她的笔下,杉本夫人最后摘掉了那些金属线圈。那些恢复自然的盆栽菊花满心喜悦。 本尼迪克特强调,要解放一朵朵被看不见的线圈捆绑的菊花,日本人要负责擦掉自己“刀上的锈”。而这刀“不是进攻的象征,而是理想和敢于自我负责者的比喻”。读到这里我不由得回忆起在日本京都参观菊展的情形。今天日本盆栽的菊花,栽培时大多依旧缠绕着那些线圈,可见一个民族要改变审美是很难的。不过京都鸭川河原上,秋天里盛开的野菊花,那份灿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摘自:新京报 2005年5月13日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任务——研究日本  在美国曾经全力以赴与之战斗的敌人中,日本人的脾气是最琢磨不透的。这个强大对手,其行动和思维习惯竞与我们如此迥然不同,以至我们必须认真加以对待,这种情况在其他战争中是没有的。我们正如前此1905年的沙俄一样,作战的对手是一个不属于西方文化传统、而又充分武装和经过训练的民族。西方国家所公认的那些基于人性的战争惯例,对日本人显然是不存在的。这就使得太平洋上的战争不仅是一系列岛屿登陆作战和困难卓绝的后勤工作问题,从而使了解“敌性”成为一个主要问题。为了与之对抗,我们就必须了解他们的行动。  困难是巨大的。自从日本锁国的大门被打开以来的七十五年间,对日本人的描述总是使用一系列令人极为迷惑的“但是,又……”之类的词句,远非对世界其他民族的描述可比。一个严肃的观察家在论及其他非日本民族时,是不大会既说他们彬彬有礼,又加上一句说:“但是,他们又很蛮横、倨傲。”他也不会既说该民族无比顽固,又说:“但是,他们又极易适应激烈的革新”;也不会既说该民族性格温顺,又说他们不轻易服从上级的控制;也不会既说他们忠诚、宽厚,又宣称:“但是他们又心存叛逆,满腹怨恨”;也不会既说他们勇敢成性,又描述他们如何怯懦;也不会既说他们的行动完全出自考虑别人的评价,即自己的面子,又说他们具有真诚的良心;也不会既讲他们在军队中接受机器人式的训练,又描述那个军队的士兵是如何不服管教,甚至犯上作乱;也不会既讲该民族热诚倾慕西方文化,又渲染他们顽固的保守主义。他不会既写一本书,讲这个民族如何普遍爱美,如何对赏和艺术家给予崇高荣誉,如何醉心于菊花栽培,又另外写一本书来补充说,该民族崇高刀剑和武士的无上荣誉。

图书封面


 菊与刀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24条)

  •       日本大地震后,起初是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了解了一些日本的情况,自己的思想也随着对日本这次灾难的深入了解有了一次大转变,这次灾难不仅是一次普通的灾难,同时也是对国人思想的一种洗礼。对于日本来说,这次地震后的危机处理,是最好的国家宣传片.记得得知日本地震消息的时候,宿舍里几个人几乎都是在叫好,包括我在内,可是熄灯后躺在床上深入了解到日本地震的时候思想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由幸灾乐祸转变为同情,在我们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我们脑海里对日本的直观反映是侵华战争,看到他们的惨状唤起了我们的理性,这个时候,我想有一大部分人思想都是矛盾的,发动侵华战争的日本与被地震袭击的日本,这是同一个日本,中国人对日本仇视度是极高的,这是历史所造就的原因,对于大难后日本从政府到民间所展现的冷静、开放,以及井然有序的危机应变,确实不得不让人对日本的国民素质感到佩服,日本国民惊而不乱、治安状况大致良好,媒体表现专业,防震设施稳固,政府危机处理井然有序.整体而言,在日本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虽然灾情仍然不明,但日本政府与人民所展现的高素质危机应变作为,已让世人印象深刻;事实上,每一次的天灾地变,都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严厉考验,日本这次面对大地震的经验,让全体人类上了宝贵的一课。  随着关注的深入,我对日本产生了浓厚兴趣,经过朋友的推荐,我看了这本《菊与刀》  读完此书后让我对日本人有一个深入的认识,书中的很多观点确实发人深省。书的名字叫“菊与刀”,这是日本人的双重性格的体现。他们可以有如菊花般的恬淡与优雅,却也可以像刀一样锋利而凶狠,日本人是矛盾的,日本人的很多传统和习俗对于他国来说是非常独特的。这本书是美国人鲁思•本尼迪克特在二战结束后写的,这是一位女性作家,是公认把日本人描述的最成功的。在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浮现了很多关键词,虽然不多,但是细细品味,可以对这个国家有一定的了解.下面由我一一道来  各安其位。  这本书前两章主要是让人对日本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我就从第三章说起,第三章的标题是各安其位,各安其位的意思大概就是各得其所,各安其分,我个人认为大概就是类似于君臣父子,有着严密的等级,日本人对于“各安其位”的信奉就像美国人对于自由和平等的信仰一样,这是两个国家最基本的一种准则,人人遵循的规律,是理所当然这样,就像我们在孩提时代家长就告诉我们说是中国人,我们要爱党,而我们从来不会去问为什么,因为感觉这些都是理所应当与生俱来的。日本的这种各安其位的等级制也是一样。等级制是日本有文字历史以来生活的准则,以性别、辈分以及长嗣继承等为基础的等级制是家庭生活的核心。众所周知的天皇是处于等级制的最高层的,那么日本人对于天皇当然就有着极为特殊的情结了。天皇是日本现代国家神道(教)的核心,天皇和日本是分不开的,“对所有人来说,天皇就是一切。”对于天皇的攻击或侮辱会极大地刺痛日本人。电影《南京!南京!》在最后的时刻有个日本人的祭祀仪式,这个仪式充满神道教风格,对于日本军人来说绝对是灵魂上的洗礼,将鼓舞他们继续战斗下去。这个仪式在我们看来是很夸张的,网上也有人说主人公像小丑一样,导演陆川回忆说当时那位日本演员在做活动的时候很认真,而中国的演员在笑,那位日本演员的爷爷是当年日本侵华的士兵,他也顶着很大的压力来拍,当看到中国演员以及员工在笑的时候他不想继续拍下去了,他认为这是对日本的一种不尊重,日本人对于这种祭祀活动当做是一种信仰的仪式,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尚的多,这也告诫我们:“不要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无知”。对于不同的宗教,不同的信仰我们要尊重,我们虽然不懂,但是一定要尊重,不要以嘲笑来展示自己的无知。  日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也把各安其位当作最高准则。他们不仅为每个人找到位置,而且越俎代庖的要为每个国家打上标签。这正是日本发动大范围侵略战争的深层动机,他们认为自己在该地区内是处于等级的高序列,处于金字塔的顶端,因此它要整饬这个地区的秩序,让每个国家处于自己应该的位置。日本人意图构建的大东亚共荣圈和国际关系的等级秩序,只不过是一厢情愿。他们只会输出自己的等级意识,从来没有考虑过别的国家是否会接受,在他们看来等级制度是理所当然的,喜欢把自己的意识强加于人。侵华战争在我的意识里是出于日本人本性的恶,但当我看完这本书,明白了这种可怕等级秩序以后对了侵华战争的发动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这是一种民族使然性,即便是过了多少年,这种行为还是会有的,只不过现在隐藏起来,并不会彻底的改变。  作者提到日本战俘曾表示对皇室的忠诚和对军国主义以及侵略战争的政策是两码事。日本这样森严的等级制度,在战争中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天皇的存在在日本俨然已经发展成宗教,神的话语是没有人可以质疑的,这就为日本的战争找到了借口。所有的屠戮都可以以对为天皇“忠”找到借口。日本人在战时也批评政府、大本营以及他们的直接上司。但是,对待天皇却是个例外——天皇不会受批判。只要天皇一声令下,日本人会使用“竹矛”战斗至死,同样,天皇下令,日本人也会平静的接受战败,接受占领,日本投降后,士兵表现的非常配合,因为这是天皇的命令,投降这一行为也是对天皇“忠”的表现。忠,孝。  日本人把“知恩图报”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在他们看来,接受恩情是一种让人难以承受的情分,因此,必须倾尽全力去偿还。但是有两种恩情却是他们必须报答而无法回报完毕的:一类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孝”;另一类是报答天皇的栽培之恩,即“忠”。日本虽然从中国引进儒家伦理中关于忠和孝的观念,但却极为鄙视被儒家视为最高准则的“仁”。 因此,忠和孝成为他们伦理中最主要的点。而在对待天皇的态度上,这两种力量完全则是成为了合力。日本人的这种忠、孝观念与中国有着根本的区别。在中国人看来,“忠”与“孝”是有条件的,只有符合了“仁”的条件,才会履行忠与孝的义务。但是日本人却认为忠、孝是无条件的,他们并不赞同中国关于仁、忠、孝关系的道德观。事实上,“仁”始终被排斥在他们的伦理道德体系之外。在他们看来“行仁义”是指做法律规定范围以外的事情”, 我国的“仁”扮演的是一种内省的力量,调和各种矛盾,接近于最高行为准则。儒家思想在中国占有很高的统治地位,但在日本,却没有真正吸收儒家文化的精华。从另一个侧面来看,正是因为有天皇的存在,使得这种民族情节和“仁”的思想水火不容。一个不“仁”的皇帝在中国会被民众反对,只是因为他行使的不是“仁”。而作为中国的帝王,也一直试图宣布自己是天子,是天庭的代言人。而日本,由于有天皇这个不可动摇的事物的存在,完全摒弃了这种伦理。对中国人来说,统治者不“仁”,大家就可以揭竿而起,父母不“仁”,孩子就可以拼死拒绝,甚至大义灭亲,当然这些孔子并没有说。而在日本,这是绝不可能被接受的。由于追求无条件的“忠”、“孝”,导致日本从未改朝换代过,而直到90年代,跳槽在日本也是难以被人接收的。在日本工作会被问是否会对自己的老板忠诚,在美国这一问题则被认为是可笑的。日本人不管做什么都觉得自己是在为天皇效忠,包括其参与的各种战争,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人并不认为他们侵略了其他国家的原因——他们只是执行天皇的命令。这种尽忠思想在日本投降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天皇宣布投降昭书之前,日本人还在准备奋勇作战,即使是手握竹矛也要战斗到最后一刻;但昭书一经发布,所有的人就放下了武器,停止了战争。在他们看来,无论是作战到底,还是放下武器都是在尽“忠”。  对于日本人来说,日本战犯作为军人,一生尽“忠”职守,不论他究竟做了什么都是值得敬奉的,由于没有“仁”的概念,所以他们顽固地认为山本五十六们是民族英雄,不会认为他们是反人类的,日本人的思想很片面,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认为别人应当像自己一样思考而不是主动去考虑别人的感受,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然,我不是为日本人开脱。 恩与情义。 “恩”在日本社会同样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每个人自出生之日,就有着向天皇来偿还恩情的义务。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恩情是一种让人难以承受的情分,因此,必须倾尽全力去偿还。但是报恩是有条件的,就是说施恩给别人的人必须认为自己是高尚的,可以接受别人来偿还恩情。  日本社会所讲的“报恩”和“雪耻”的概念在我们并不陌生,但在日本文化中却有异于我们熟悉的东西。“雪耻”是对自己名誉的的洗礼,当名誉蒙羞时,如果不报复、不洗刷罪名就对不起自己的名誉。这几乎和我们中国人正相反,我们讲究“大人不记小人过”,原谅和容忍是美德。不过日本社会的报恩和我们的有恩必报还是很相像的,日本式的报恩,要像“义务”一样的去完成,恩是一种债务,是必须偿还的。对天皇报恩就是“忠”,给父母报恩就是“孝”。这些都是强制性的,是与生俱来的。这样的思想带有很深的东方色彩,一个小孩子自呱呱坠地开始,就已经背负上了一身的债务。  日本人把“恩”这种行为分为了许多不同的种类,一种在数量和持续时间上是无穷的,而另一种在数量上不会增值,并在特定的需要时刻进行偿还。对于那些永世难报的恩情,日本人称之为“义务”,认为“人们永远连那份恩情的万分之一都无法回报”。日本人的恩情都是从被动产生的,皇恩——从天皇那得到的恩情;亲恩——从父母那得到的恩情;主恩——从上司那得到的恩情;师恩——从师长那得到的恩情。在日本人的一生中,会在各种人际交往过程中得到恩情(所有对自己施恩的人都是“恩人”)对于日本人而言,恩情的义务是每个人都必须“偿还”这些债务,每个人都必须向“恩人”回报这些义务。情义,在西方人看来,“情义”包含一系列混杂的义务从报答旧恩直到复仇。难怪日本人不想向西方人解释“情义”的含义,就连他们自己的辞书也很难对这个词下定义。有一本日语辞典的释义(按译者的翻译)是:“正道;人应遵循之道;为免遭世人非议做不愿意做的事。”这当然无法使西方人得其要领,但“不愿意”一语却指明:“情义”与“义务”显然有别。“义务”,不论其对个人要求如何艰巨,至少总是指对其骨肉近亲,或者对代表其祖国、其生活方式及其爱国精神的最高统治者所应尽的一系列责任。这种牢固的联系是与生俱来的,因而理应履行。尽管“义务”中的某些特定行为也会使人“不愿意”,但“义务”的定义中绝不会有“不愿意”做的意思。对“情义”的报答则充满内心的不快。在“情义”的领域中,欠情者的难处是无以复加的。 享乐。 像日本这样极端要求回报义务和自我约束的道德准则,似乎坚决要把私欲谴责为罪恶并要求从内心根除它。古典佛教的教义就是这样。但日本的道德准则却对感官享乐那样宽容,这就更加令人惊异。日本是世界上有数的佛教国家之一,但在这一点上,其道德伦理显然与佛教对立。日本人并不谴责满足私欲。他们不是清教徒。他们认为肉体的享乐是件好事,是值得培养的。他们追求享乐,尊重享乐,但是,享乐必须恰如其分,不能侵入人生重大事务。晨浴、艺妓与酒食,日本人对自我的约束虽然格外严格,但他们对于感官享乐绝对宽容。他们像艺术品一样培养肉体的享乐,又享乐去献身义务。 日本人一方面培养肉体享乐,另一方面又规定不能把享乐当作严肃的生活方式而沉溺。日本人就使生活变得很难处理。他们把肉体享乐当作艺术一样加以培养,在品尝各种趣味之后,又牺牲享乐,献身于义务。日本人把履行义务规定为人生的最高任务。他们完全承认,报恩就是意味着牺牲个人欲望和享乐。他们认为,把追求幸福当作人生重大目标的思想是令人吃惊的、不道德的。当能够沉溺其中时,幸福只是一种消遣,如果郑重对待,以幸福与否作为判断国家和家庭的标准,那是不可思议的。人们履行“忠”、“孝”及“情义”的义务,要常常经受苦难,这是他们早己想到的。 在评价自身生活或周围所认识人的时候,日本也使用同样的标准,他们认定,在欲望与义务的准则发生冲突的时候,如果一个人关注自身的欲望,那么他就是沉溺者。与西方伦理根本相对的是丈夫对妻子的态度。妻子处于边缘地位,父母才是中心,因此他的义务很明确:道德优秀的人必须服从“孝”道,如果母亲要自己的儿子和妻子离婚,即使他深爱自己的妻子,也应当选择离婚,对待妻子最多不过是“仁”。在日本忠、孝是道德的核心,因此,一个人不能把妻子与提高到同父母(孝)或祖国感情(忠)相同的位置。书中提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生了一件有名的丑闻,以为著名的自由主义者公开声称他非常高兴的回到了日本,并且提到了与妻子团圆就是其中一个理由,为此他备受指责。其实,他应该是因为见到了父母、见到了富士山而高兴,而他的妻子显然不属于这个层次的。  在日本的家庭中妻子的地位很低,至今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也不是很理想,日本的家庭主妇一般会受到婆婆的压迫,有点类似古代中国的妇女。这种现象产生的弊端就是等到媳妇熬成婆的时候会把年轻时候受到的压迫继续转嫁到自己的儿媳妇上。但是在日本没有三妻四妾,妻子只有一个,但是包二奶在日本也是存在的,但是与二奶生的孩子要算在妻子的名下,二奶在这个家庭中只是一个佣人的地位。规则的习惯。日本九级地震的时候我看了很多关于日本的报道,对于这个国家人民的素质我很是敬佩,与其说是素质,不如说是日本人的习惯,日本人从众的心理也很强。他们遵循某一种规则会到一种刻板的地步,这种规则形成了一种体系,把孤立的行为之间连接成某个系统,数以百计的细节形成了一个总体模式,无论有多大困难,人们都试图把这些公认的处事方式融合起来。人们既然接受了赖以生活的价值体系,就一定要在个人的生活中按照相同的价值体系来思考和行动,否则就会陷入无效和混乱中,他们力求保持统一,日本人对于自身的这种规则一种刻板的遵守,使整个社会像齿轮一样相互配合运转着,每个人认为自己在这个社会中都是自己的等级中的一员,自己努力工作就是在尽忠,每个人都像飞速运转的齿轮一样工作。日本的报刊杂志经常打出一些鼓励民众的标语,比如“从消沉中站立起来”“整个世界都在看着我们”这类标语,每个人都遵循着规则并且约束自身行为,接受社会的公认的价值观,把社会系统内耗降到最低。想到这里,再看看自己的国家,我感到很可怕。既没有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发挥出来,也没有学到西方社会的民主与自由,徘徊在这两者之间演绎出了一种很特别的制度,甚至自己也不知道在走向何方。  作者作为一个从未到过日本的人类学家,以一个很客观的视角,描述了他研究下的日本。然而,本尼迪克特毕竟是一个美国人,日本这个民族的形式作风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但是我们和日本同为东方的民族,或许对于这种文化会有更深的理解。日本的文化,我觉得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除非你是一个日本人,否则你永远无法理解日本这个民族。对于这个民族我们太多的困惑,抛开历史,日本这个民族同样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虽然《菊与刀》写成到如今已经有70余年了,但是仍然为我们更好的理解日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者的结论让人深思考,对于日本人在失败后表现出对强者异乎寻常的恭顺,日本人要硬不要软,你硬,他就软了。然而,让日本人承认失败是非常不容易的,除非你打的他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他才会真行屈服。在这之前,日本人的抵抗将非常顽强,甚至超越人类的极限。日本人屈服于强者,但是并不屈服于强硬者。我认为,日本绝对不会屈服于态度,而是屈服于实力。  我们和日本同属东方国家和东方文化,日本的哲学、文字的渊源都与中国息息相关。中国和美国都是多民族融合成的国家,但是日本是一个岛国,单一民族,一种道德,一种风俗,只有少部分的差异。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心情很矛盾,有时候读着读着就停下来看看别人的评注,有时候甚至不想读下去,可能还是自己看的书太少,了解的太少,看了这本书发现自己对于日本这个国家真的是很陌生,真心希望每个人都能读一读,日本有一个电视台叫NHK,这一电视台编排了很多关于中国的纪录片,北漂、粉丝、快男、超女,这些词语在日本的纪录片里都有专题的记录,包括中国钢铁企业在澳大利亚铁矿石的损失,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等我回过头来想找找中国官方电视台关于日本的记录,寥寥无几,多数都停留在抗战题材,日本人认为美国人对他们的改造是加速了他们的现代化,而我国一直停留在对日本侵华的仇恨中不能自拔,真是让人难过!!日本人的爱国情源于信仰,美国人对于国家(country)的爱同样发人深省,身边有个亲人和我提起她的姐姐因为地震后核辐射回到了中国,她的丈夫是一名日本人,当她拉着她的丈夫回来的时候她的丈夫说“我要与日本共存亡,你一个人回中国吧。”这种勇气和魄力恐怕是我们难以理解的吧。二战期间,罗斯福和黑手党有很深的矛盾,希特勒想要抓住这一关系,准备联合黑手党共同对付罗斯福,他们合作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认为罗斯福是“狗娘养的”,但是美国黑手党给希特勒的回复是:“是的,罗斯福的确是狗娘养的,但是他是我们的狗娘养的”至此,希特勒这一计划泡汤了。  看完这本书后后,还是本尼迪克特的一句话最能完整的概括我心中的矛盾:“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但是菊和刀正好象征了这写矛盾的结合。  日本,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去了解的民族,无论是作为朋友,还是作为敌人。-----------------------------转载请注明出处,因为我们老师让交一份读书笔记,我就看了这本书,如果你转载了没有注明是我写的,我老师会说我是抄袭。。。其实这本书最后两章我还没有怎么看,但是时间仓促,要交作业了我就草草写完...感觉语言比较混乱,缺乏条理,归类摸棱两可。那天要交作业中午都没吃饭啊啊啊啊 。。=-==-=-=-=-=-=-=-=-=-文章关于“仁”的概念是借鉴的,因为自己对儒家文化真的不是非常理解(让我老师知道我会死的很惨)=-=-=-=-=-=-=-=-=-=-=读完这本书和我一个日本的阿姨聊天的时候说我对日本文化很了解,所以我用了这个题目。-=-=-=-=-=-=-=-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给我提一些意见,语言过激也无所谓,我会很理性的看待。----------------------                   这可是我的原创啊啊啊
  •     读了本书以后,对日本民族了解了更多。深感中日两国同种的血气、同源的文化。有点喜爱武士道了,哈哈……
  •     1.重精神轻物质。2.无处不在的等级制度。3.不忘记恩。忠孝为大,不同于中国的仁为至上。4.对于“名分的义理”,日本对于感激和报复两个范畴持无所谓的态度,不似西方人那样泾渭分明。5.推翻了肉体与精神的力量在人的生活中互争的哲学,认为肉体不是罪恶。6.日本人对其同伴的评价通常不是把他归于一个完整的人格,而是分割的部分,比如“不懂义理”或“不懂孝”。7.很多我们认为的自我牺牲在日本人看来不过是自我修养。8.日本人松两头紧中间的U型育儿方式,区别西方人紧两头松中间的反U型育儿方式。

精彩短评 (总计76条)

  •     多年以前…
  •     等级制,忠,义务,义理,耻感文化。
  •     了解日本人的小读本
  •     相对而言,其实买书还是要看出版社的牌子的,虽然不能保证一个出版社出的书都是精品,但是还是相对有些保证的、《菊与刀》这书还是研究日本社会的入门书的,所以呢,市面上的版本还是不计其数的。至少我就见过至少四五个版本,但总之,还是以商务的最好,不过据说萨苏的那本注释本也不错,至少对普通读者还不错,但是我个人还是觉得这种注释加入了太多的注释者思想,这样以来难免也会有误解作者原意的地方,所以,一般而言,还是看这样的简洁版最好,当然如果有能力,看英文原版更是最好选择。。。
  •     卓越第一次让我失望,整本书从印刷上来讲,完全就是盗版风格(除了封面)。拿在手里看,像在地摊上卖两元一本的盗版书。
  •     对日本人的心理特点乃至民族性的解读很不错。什么是他们的诚,他们的耻,他们的情义,等等,值得深思和推敲。
  •     对这个民族有了一定的了解,很多观点现在看来依然如此。
  •     被时代抛下的书。 很有意思,很让人能看进去。只怪时间过的太快了。
  •     卧槽 看的好生气 浪费时间 真是瞎扯
  •     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快递非常好
  •     自由才有民主 阶级带来的极端压抑
  •     简装本,容易携带。内页没什么花哨,但对于关注内容的读者来说足够了。
  •     我深刻理解了人的世界观是不一样的,你的习以为常是别人眼中的不可思议,没读这本书从中国人的视角是无法理解日本人的想法做法的,所以别轻易评论别人,也许你也正是别人眼中的怪人
  •     版本比较久
  •     商务版《菊与刀》是本书众多版本中比较好的一个。价格不高,翻译排版都很不错。其实要了解日本文化,看一个美国学者短期突击而成的研究报告,远不可能知道真相。但本书至少可以折射东亚文明在一个美国学者眼中的形象,还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     说真的,觉得日本的文化和我们的太相近又太不相近了……理解有困难。而且书中的内容是关于二战前的日本,如今大概已经面目全非了,虽然耻感文化好像倒是还在。新的日本只从动漫、电视剧以及NHK的纪录片里有些许印象,不过没涉及到文化,所以还是不理解这个国家。
  •     书店看上了这本书
  •     但是还是不太懂日本人这种双重性的性格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他们始终不肯承认战败的原因是懂了~可是不能认同~
  •     信仰不同,价值观不同,并不能成为斗争的理由,我们每个人都要试着去理解和接受。
  •     本人是同时参照《菊与刀》日文译本和此书一起看的。大家知道《菊与刀》的原文是英文写的,翻译成日文后信息的准确度已经有所下降,而且商务印书馆这个译本并不是根据英文原文翻译的,而是从日文译本翻译成中文的,信息准确度就又下降了一层,而且翻译的比较粗糙,有不少错译的地方。如果是想认真研读的话,这个版本不推荐。排版和外形,很糟糕。爱书的人就别买了,摆在书架上很煞风景,更何况翻译质量又如此不好。
  •     本尼迪克特作为人类学家的惊人观察力令人咋舌,但是不能掩盖掉由于种种限制而造成的错误。一直以来都很怀疑把一个民族作为整体来研究民族性的做法的可靠性。
  •     是不可多得的从新视角来看日本,对日本的民族性进行阐释,很透彻,但有一种局外人不是很了解亚洲人种特性的感觉,有很多作者不理解的地方。
  •     了解日本文化的必读书目,非常好
  •     日本人对于名誉极度珍惜,正是因为这种非常敏感的耻感文化,才会为了一点名誉的受辱而选择自杀,用这种方式挽回名誉。
  •     死亡是精神的胜利,对日本这种刻在骨子里的物哀,对死亡谜样情感表示摊手。作者的叙述方式让我想起了赛珍珠的那本《我的中国世界》。
  •     得到听的书,很想知道这些文化背后的成因,以耻感和罪感来区分文化的根基,两者之间存在着多少差异?
  •     本书现已出没于梓润教育书吧,欢迎借阅交流 人类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有人类学家曾说:我们的工作就是了解一群人并听他们讲述他们的故事,通过我们整理之后,再把这些故事讲述给其他人听。我想,这是最温柔最贴切的说法了吧。然而《菊与刀》这本书却是人类学最残酷的一次表达。 它对于美国来说很重要,对于人类学来说很重要,当然对于与日本有着深深地爱恨纠葛的中国就更加重要。 所以更加了解日本是我们处于和平年代最需要做、也是最值得做的事情。中国有句俗话说的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假如你连这本最基础的《菊与刀》都没读过就成天叫嚣着要灭了日本,或是如何看不起日本,那么我只能说我很遗憾。键盘侠谁都可以当,可是你一旦付出了行动,去了解日本,像日本人一样放低姿态向世界学习,那么我可以保证你得到的成功和成就感会比去日本国
  •     “任何民族在观察生活时所使用的镜片都不同于其他民族使用的。人们在观察事物时,也很难意识到自己是透过镜片观察的。”所以,与其说这本书剖析了日本民族文化,不如说它道出了二战时期美国人眼中的日本精神更为合适。
  •     所以有恨有爱
  •     可以窥见日本人行为背后的很多逻辑,力荐力荐
  •     给我表妹买的,她很喜欢
  •     纸质就一般,书的内容不错
  •     很水
  •     对于了解日本这个民族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是,我个人观点,这本书成书于二战前日本,二战后的日本社会发生了相当大的改变,很多东西需要换一个观点来看了
  •     理解日本文化的一个视角
  •     这本书给了认识日本社会及人们思想的另一面,很有大开眼界之感。
  •     一本介绍日本历史、民族、文化、传统、性格、家庭等方面内容的书,对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借鉴作用。
  •     企图通过一本书来了解一个民族,这个想法从一开始就是错误
  •     什么鬼、人能这么简单的判定吗?
  •     在购物车很久了
  •     该书毫无疑问被奉为经典,名气也很大。但是由于其成书时的特殊年代决定了作者的视野有局限;另外,从一个西方人的眼睛价值观来考量东方人的世界,有些东西作者并不能弄清楚。另外语言也是一个问题,东方文化翻译成英文,再翻译成中文(当然中译者也参考了日译本),有些词就很不好懂了,比如书里说的“情义”
  •     暴露对手及其残忍本性的最好方法,是让着他。
  •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不是很好,就像是九几年的东西,感觉像本老古董,油墨印刷得很不好,有些地方是模糊的。
  •     也许会发现某种行动方式与我们所熟知的不同,但未必就一定是邪恶的。
  •     这本是介绍日本社会的经典书籍了,内容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一个美国人研究的日本社会情况,看了这书除了增加对日本的了解,其实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增加了对美国的了解,因为作者偶尔通过与美国情况的对比来介绍日本的。至于纸质方面,可能是我对纸质比较挑剔,这本书的纸质是比较薄的带黄的那种纸质,给我的感觉是七八十年代的数学教科书那种黄黄的有点乏味。如果不介意纸质的朋友,这个版本也不错的,书的样式小巧简单。
  •     内容中肯。值得看看。
  •     研究对手才能打败对手,我们都日本研究的还不够
  •     内容没得数,字迹不清晰,看着版面不好
  •     评价、晒单会改发“京豆”来作为奖励。
  •     U型的关系
  •     书本身是不错的,对了解日本文化、民族特性有很大的参考意义。但卓越居然卖盗版书,之前就听说卓越上的一些书是盗版的,比较热门和买的人多的书还是真的但像《菊与刀》这样比较偏门的书可能是难找到正版货源就卖盗版,实在是让人大倒胃口。其他还有什么书我不知道但这本在这里卖的是盗版,各位还是绕道而行吧!
  •     读书心得:如何最快地汲取营养
  •     差不多,感觉也没有很深地挖掘日本人的性格
  •     做过读书笔记
  •     1.本书的逻辑性不强,没有一个明确的叙述脉络 2.企图通过一本书来了解一个民族,这个想法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
  •     菊与刀!!!!!!!!!!!!!
  •     书纸张太差,可透视下一页内容
  •     对于约束人性阴暗之处,制度比道德更加有效
  •     不知道是翻译的原因还是著作本身的叙述原因,好难读通顺啊。。。看的很费劲
  •     看完了再去看日本的文学影视作品,乃至回顾历史,都有一点能理解他们的行为什么意思了
  •     为了写论文看的这本书,一本专门研究日本人民族性格的书,就如同书名一样,菊与刀,象征着日本人矛盾的双重性格,既爱美又黩武。
  •     读了这本书,我感觉日本是一个让我可敬,可怜,可恨,可畏的国家,在某些方面,如日本人坚强的意志力,做事谨慎小心的态度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     尝试对陌生文化进行代入性的思考,能就矛盾的群体行为有理据的解释。若得以接近真相,研究手段大抵不外乎如是。
  •     真是一个可怕又令人崇敬的民族,匠人精神做到极致,真是可怕
  •     耻感文化,由外部的评价来规整自己的行为;日本人的极端性格可能是由于成长时的不连贯造成的,小时候幸福,突然开始学习义理;集体大于个人;
  •     一直在亚马逊买书,但这次这本是质量太差,感觉像盗版,失望!大家慎重选择。
  •     这个时代啊,总会想到总司,剑之道,如同光之道,走错一步,便会坠入黑暗,化为修罗。。。
  •     需要仔细琢磨研究
  •     启发很大,不过应该找点写现代日本社会的书看了
  •     纸有点薄,内容很细致
  •     纸张有点薄,有点透,看起来像是一本小册子。略微有些失望。
  •     最后两章没细读,感觉当成历史书看看可以,如果是参考现在,恐怕早就过时了!很多文化现象已经是废弃的了!
  •     日本旅游时读完的这本书,对日本人的性格感同身受,中国人好面的性格及其相像。可日本人对性的开放、对天皇的尊敬、对“正确性”的执着。 刚好旅游的时候是天皇生辰,去日本皇宫参考了一下天皇。大部分都是日本老人前去以及游客。还是能听到“天皇万岁”的呼声...
  •     大致阐述了日本文化的内核,菊与刀,日本皇室家徽与武士道文化两个方面。但是较为单一,不准备二刷
  •     很适合对日本文化一点都不了解的人
  •     怎么感觉跟精神胜利法这么像,中国的社会是日本文化和美式文化的杂糅,既有唯心的纠结又有唯物的洒脱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