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六万年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212062514
作者:张振
页数:286页

作者简介

《人类六万年》内容简介: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如果基因检测的证据确实可靠,从非洲走出来的人类都是一个男人“M168”的后代,全人类的祖先真的都来自非洲,那么为什么非洲人、欧洲人和亚洲人如此不同?基因技术,就像放出魔瓶的魔鬼,颠覆你所有的想象和认知。
人类基因的十几万年的奥德赛之旅,既有英雄的史诗,也有艰难的跋涉。基因技术在25年时间里,在艰苦卓绝的全球联合研发历程中,一次又一次颠覆了整个人类的观念——全人类属于一个大家庭。
15万-20万年前,人类起源于非洲。6万年前,人类开始一波一波走出非洲。4万年里,人类已经走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所有的人类,都是亲戚。
但是,为什么我们取得如此巨大的物质进步的同时,每一个人都感到压力巨大?甚至觉得物质满足并未带来应有的幸福感觉?为什么现代生活方式成为人类旅程中的巨大包袱,带来越来越多的非传染性慢性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癌症……以及各种精神疾病、沮丧、焦虑……
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人类是一个物种吗?
第二章 女性线粒体DNA的故事
第三章 男性Y染色体的故事
第四章 走出非洲的旅程
第五章 基因图谱工程
第六章 与百万年历史决裂
第七章 农业文化的反思
第八章 必须向新理论开放
结语
附录

编辑推荐

《人类六万年》编辑推荐:波澜壮阔的现代人类物种史诗,迷雾重重的基因六万年奥德赛。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该往何处去?每一个活着的人,都需要一个生物意义上的答案。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我们的DNA代码里。《人类六万年》作者参考了几十本欧美权威著作,并获得了多家海外科研机构和基金的资料支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读者展开了一部严谨的基因简史和人类六万年的迁移史。

内容概要

本书作者张振先生在国内获得学士学位,在美国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后外派常驻美国工作十余年,曾在国家科技部管理机构从事科技管理和咨询工作,涉及电子机械、互联网生物等多个领域。作者长期关注多个学科的发展与科技管理,尤其是发展迅速的生物和基因技术。此外,张振先生通晓多种语言,曾经出版多种语言的多部译著。
本书是他的得意之作,内容参考了几十本欧美权威著作,并获得了多家海外科研机构和基金的资料支持。可见,本书对于基因学界领域的震撼力自不言而喻。
本书以恢弘的视野、最新的数据,并伴以600多幅生动精美的图片,将最近25年来关于人类起源和地球生命起源的最伟大的发现娓娓道来。
本书虽然涉及到几十亿年的生命起源或者人类的起源,但是主要论述的是6万年来人类这一物种走出非洲的旅程,语言也并不艰深晦涩,可以被大众读者接受,也借此为普通大众打开了基因之路的神秘大门,让了解人类基因工程变得不再遥不可及。

名人推荐

逻辑使你从A到B,想象带你到任何地方。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知识局限于我们已知的和了解的一切,想象无所不包,直到我们从不知道和从不了解的一切。学习在昨天,生活在今天,希望在明天。重要的事情是不要停止提问。 ——爱因斯坦 上帝是安静的朋友。看看大自然,树木、花朵和小草都在安静地生长,星星、月亮和太阳都在安静地运行。我们需要安静,才能触到我们的灵魂。 ——德蕾莎修女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这一章,我们主要介绍其中最重要的几个人物,几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以及最新出现的新的生命理论。 这些内容,都与本书的主题、人类6万年的旅程息息相关。 基因的先驱与DNA的先驱 中世纪,“先成者说”(preformationist theory)认为,人类本来就在卵子里。如果“先成者”存在于母体里,那么,母亲的母亲的母亲的……母亲的体内,就应该有一个孩子的胚胎。这个理论有些像俄罗斯的套娃,它的真实涵义是人类是在不断的退化过程中,所以这个理论被抛弃了。 精源论(spermists theory)和卵源说(ovism)更加糟糕。 按照《圣经》的创世逻辑和理论,上帝应该在创世的第六天,把所有人类的精子都塞进了亚当的身体里,包括亚当的孩子的孩子的孩子的孩子……的精子。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同样道理,夏娃被塞进无数世代的无数卵子当然更是不可能的。 科学家们相信,是某种化学物质参与了所有的遗传和进化。 基因与DNA,现在似乎已经成为同义词,其实并不一样。DNA是化学名词,基因是遗传学概念。 DNA一基因构成的大型分子结构叫做染色体,DNA结构蕴藏着基因的信息。 19世纪的中期,基因和DNA几乎被同时发现。两个伟大的先驱,基因的发现者格雷戈尔•孟德尔(Gregor Mendel)和DNA的发现者弗里德里希•米歇尔(Friedrich Miescher)都默默无闻地死去了。 1884年1月,孟德尔去世的那个冬天非常寒冷。修道院里修士们腾空了孟德尔的办公室,无情地烧毁了他的所有文件和院子里的实验设施。当时谁也不承认孟德尔的基因研究,没有任何亲友认领孟德尔的遗物,虽然后来作为遗传学之父的孟德尔成为这座修道院的无价之宝。 1884年,同一个寒冷的冬天,瑞士的米歇尔正在他的修道院地下室里进行三文鱼的实验。他的面前,放着他多年来从三文鱼的精液里提炼出来的一大堆黏糊糊的东西。他沉迷于这些实验,当年他的朋友们把他强行从这个地下实验室拖出来、前去参加他自己的婚礼。正是从这些黏糊糊的东西里,米歇尔提炼出了DNA。 孟德尔和米歇尔所在的修道院,距离仅仅大约600千米。但是,几乎整整一个世纪,没有任何人把基因和DNA联系在一起。


 人类六万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此书读过两遍,第一遍读后觉得很精彩,前面主要讲述人类基因的探索故事以及揭示其隐含的大历史,走出非洲后的旅途,真是太精彩有木有。读完过后对非洲的感情真是不一般好了啊。人类是一种,早就耳闻,读罢更能体会,而且是更为深刻的理解了。后面讲农业的负面因素,这个大概深受戴蒙德博士的影响,看得出来,戴蒙德估计对本书的诞生曾经有过很大的促进作用。推荐其他读者读《第三种猩猩》和《细菌,钢铁与枪炮》,后一书名字可能不完全对。唯一不足是此书的文段稍欠打磨,前后文不连贯,有时表述会出现小问题。不过已经很精彩了,强烈推荐!!
  •     看了「人类六万年」这本书,是讲人类DNA的科普书,不枯燥,甚至觉得不少地方可以再写得深入些。不少细节,很有意思。在寻找人类共同祖先之前,作为尝试,科学家验证了目前世界上数百万只金丝熊(叙利亚仓鼠)都是1930年被捉到的1只母鼠的后代,同时被捉到的还有3只公鼠。而金丝熊身上的花斑是1947年才出现的变异。
  •     我们的母亲都在非洲———读《人类六万年》来源:新文化报 - 新文化网■王元涛  几乎所有人在懂事伊始,都会对“我”的存在生出好奇。妈妈,我到底是怎么来的? 不是三岁,就是五岁,必有此一问。不知道现在的年轻妈妈怎么回答,我们小时候,总是被骗的。耐心的妈妈会说:妈妈生的呗。再进一步追问:怎么生的呀?妈妈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开始搪塞:用胳肢窝生的。当然,更多的家长,早料到了第一问之后必有第二问,乃至无穷问,所以干脆说,是在马路边捡的,或是在垃圾堆捡的。  长大之后,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总会知道自己另有来处,这个疑问不难解决。那么,人类整体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这就是一个比天还大的难题了。它不仅伴随我们的终生,而且已经伴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终生。可以说,包括达尔文在内,还没有任何科学家能够提供一份完全自洽的答案。因此,各大宗教由此找到破绽,宣扬他们的创世论。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说要有亚当,就有了亚当。说要有夏娃,麻烦点,要从亚当身上拆下骨与肉。这种说法最大的好处是,不需要你去考证,信就行了,信则安。  但总有那么一些不服气的人,一直在苦苦地探寻思考,试图揭开人类起源的奥秘。他们就像一群纯真的孩子,仰着脸不停地追问大自然母亲:我们到底是怎么来的?《人类六万年》就是这样一部带有纯真气息的书。我知道,它也不会给出最终答案,但却可以带领我们向真相迈进一小步。至少,可以让我们离胳肢窝远一点,离垃圾堆远一点。  初翻《人类六万年》,看作者张振的经历,会觉得书的原创权威性不足,因为遗传生物学不是张振的专业,他也不是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但是,张振做过翻译,曾在美国留学,后在科技部工作,他最大的优势是可以接触全世界最新的科技情报。同时,作为读者,我们也不是专业人士,对这类书,怀的只是科普版好奇。因此,如果由专业科学家来撰写,我们可能根本看不懂,而《人类六万年》对于我们现有的求知欲而言,已经足够。  事实上,长到足够大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人类起源问题,凭我们的能力是无法彻知的,因此早早就放弃了追问的兴趣。《人类六万年》开篇即承认,它不可能告诉我们关于人类起源的终极秘密,它只是想让我们了解,关于人类的起源,现在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我们知道的是,15万到20万年前,人类起源于非洲;6万年前,人类一波一波走出非洲;4万年前,人类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些结论,并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有着可靠的实证基础,其工具,即为基因技术。在最近的25年时间里,人类在艰苦的全球联合研发历程中,一次又一次颠覆了整个人类的观念,让众多流行的看法得到修正,最后发现,全人类属于一个大家庭。  达尔文早早地就天才地预测到了人类起源于非洲。 今天, 化石与DNA给出了证明。根据美国遗传学家贝丽卡·卡恩提供的实验结果,人类DNA都来自非洲一位女性, 被称为“线粒体夏娃”。这并不是说,十五万年前,只有一个夏娃在地球上生存。当时会有很多女性,但只有这一个“线粒体夏娃”的基因流传了下来。随后,“线粒体亚当”也被发现了,由此可以说,今天活在世界上的人类,都是一个男人的后代,他的学名叫“M168”。因此,张振说:“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对人类起源于非洲已经没有什么争议。”  但说人类起源于非洲,问题马上来了,我们为什么不黑?进化还能让黑人变成白人吗? 那么科比的第几代子女可能自动变白? 科学家告诉我们,非洲人的黑是今天的黑,六万年前他们未必黑。科比黑,因为他是班图人。科学家已经发现,非洲真正的土著不是班图人,而是桑人,他们来自古布须曼人。在所有的非洲人中,桑人的“DNA多样态”最为丰富,这就可以证明,他们最为接近人类起源点。而且他们说地球上最为复杂的语言,英语有31个发音,他们则有141个。 更为重要的是,桑人不黑,他们的皮肤颜色很淡。  人类起源于非洲,在六万年前,人类开始分批踏上征服地球的漫漫长路,这种判断离历史事实有多吻合?没有人敢说百分之百,争议或将永远存在下去,但大多数科学家对此已经没有疑义。当然,他们表示同意,只是依据现有的证据。一旦出现新证据,他们可能又会改变立场。在科学的问题上,科学家永远都是最翻脸无情的。  关于人类起源,《人类六万年》没有最终答案,而是系统梳理了追索答案的完整过程,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科学家们掌握的秘密,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随着DNA技术在相关领域的广泛应用,你会恍然发现,原来,我们还囿于达尔文阶段,对于人类进化研究的最新成就,了解得实在太少。而张振给我们补课,恰逢其时。搜寻证据,建立模型,分析线索,这是一个神奇又壮丽的过程。关于我们的来处,有《人类六万年》这样有张力的科学故事,值得我们为之激动一次。

精彩短评 (总计47条)

  •     装帧非常精美,纸张质量非常之好。而且全彩色印刷。翻译的也非常好,并且语言平实,不会非常专业,在DNA这部分讲解的生动有趣,并且有非常多的插图。我极力推荐的一本书。
  •     原来如此
  •     幸好坚持读到农业文明的反思一段,前面的内容太冗长了……
  •     最后的盖亚理论跟阿西莫夫笔下的盖亚行星好像啊。。。。科幻跟科普离的很近很近
  •     最后几张对人类进化的反思与展望发人深省,地球就是一个自稳定的细胞,人类也不具备挑战这种稳定的可能,否则要么共同毁灭要么人类毁灭,更重要的还是反思人类文明以来的错误以及重新认识人类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     从基因的角度讲述人类的进化
  •     挺不错的,就是有些生物学的知识有点深奥。
  •     历史大概有三种:遗迹,文字和推断。遗迹难免挂一漏万,文字则完全受写作者的意图所影响,反而是推断,只要逻辑正确,证据明显,更有可能是真的。基于基因的人类学研究,应该是最为科学而又有说服力的。建议对人类起源感兴趣的人阅读此书。书的材料详实,论证也不错,但是章节安排有些乱,要仔细阅读才能理清思路。
  •     这本书的信息量极为丰富,人类走出非洲六万年的历史,与我们从中学课本上得到的知识有太多不同的地方.我记得我们课本中教中国人是北京猿人的后代,是从直立人直接进化而来的,有几百万年历史.但基因学告诉我们,我们中国人的基因里没有来自直立人的基因,我们是与直立人完全不同的智人.全世界的人类都是智人的后代,中国这次不能与众不同了。这本书另一个令人震惊的地方就是对农业文明的认知和反思,也与我们的传统认知大不相同.怪不得作者说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人类一次又一次发现自己真的错了.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是——清洁的空气对我们的重要性远远超过食物和水,因为是线粒体为我们活着提供了所需的绝大部分能量而不是食物,线粒体依赖的是清洁的空气。雾霾、PM2.5、GDP……关心自己的生存环境关心自己的生命的人,都来看看这本书吧,知道是怎么回事。
  •     体系编排混乱,叙述结构也是乱七八糟,即使是同一节里也常常出现上下文前言不搭后语的情况,文字跳跃性很大,而且还有很多重复的内容,很明显有东拼西凑之嫌。。。好在我第一次接触到人类遗传学的东西,觉得还蛮新奇,确实能涨点姿势,而且这书彩图很多,对于理解那些杂乱的文字有一定的帮助。。。
  •     能如此流畅地阐述一个主题的科普书,居然不是老外写的,很好很强大!
  •     全彩图,质量很好,还能增加好多生物知识。
  •     翻看此书的时候 激动心情溢于言表 实在太超值了吧也 这种用纸和装帧卖这个价钱 更不用说里面的全四色印刷了 哦哦 买给学生物的孩子看还蛮适合的
  •     中国人不是由中国的猴子进化来的。
  •     讲得很流畅
  •     内容丰富,客观,引人入胜
  •     这书确实不错,我买的是彩图升级版。
  •     看了前面一点,感觉还好啦。因为是学生物的,所以没有觉得很神奇。。但是书是很不错的!编排得很好
  •     尽管图书封面很简单,甚至可以说设计的有点不够出彩,但是内容实在是非常好!希望喜欢人类学的人都可以好好看看!
  •     本书从基因学的角度重构人类起源与演进的历史,你我的祖先都是黑皮肤的非洲人,你信吗,反正我是信了
  •     传说中难懂但是超赞的书就是你呀!
  •     装帧、用纸、插图是真不错。体系稍显混乱,文字跳跃性有点大,趣味性吸引指数一般,感觉作者搜集资料下的功夫挺大,但是组织语言方面有点糊弄
  •     不错的科普读物,虽然各种错误比较多。。比如说到线粒体作为远古生物成为哺乳动物的一部分,此处应该仅写明动物即可。。线粒体成为细胞器时,哺乳动物还没影子的事情呢。。另外对于尼安德特人,下了结论性的论断,没有和人类进行杂交。不过据我所知,学界就此事依然在争论不休。看作者简介,学业并非专业,工作也非专攻,凭着个人爱好能写到这个地步,实属不易。文章对各个学科的交叉领域颇多涉及,是一本扩大知识面的好的读物,不过文字处理略显生硬,一开始我还以为是译作。。。
  •     基因科普吧,可读性比较高,重复的也挺多
  •     原来人类是从非洲来的~
  •     很合适的科普读物,如果有高中生物底子的话,读这个作品没问题。如果想更深的了解的话可以在网上多了解复旦大学分子人类学实验室的学术研究。
  •     分子人類學專業的人都太忙 沒工夫寫科普 農業文明的反思第一次見
  •     前半部分不错。中国人也是可以写好看靠谱的科普书的。
  •     刚刚拿到手还没看,图片显示和实际有点差距,没有显示的那样厚,印刷不错,给儿子买的应该还不错吧
  •     内容还是杂乱了些,没有主线,后面又不断重复讲过的东西。为了Y染和线粒体的部分买了这本书,比较满意。
  •     前面介绍近年基因研究的成果部分不错,后面讲自己对文明的理解部分终于显示出了作者的傻叉本质。左手拿着冰河期人类只剩2000人的数据转头说农业文明害了人类也没有提高人均寿命,逻辑混乱到令人发指。
  •     东拼西凑抄书之作。并且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文献。顶多叫编纂。
  •     开阔眼界,乐趣无穷。
  •     以前在电视上看过一套走出非洲的科普,知道人类从非洲起源,从非洲走出来走向世界,但是不知道这是基因结合骨头和化石研究的结果。这本书太让人震惊,充满了不知和新知,恨不能一气读完好知道人类起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的祖先到底是谁、为什么西方理论和我们的周口店猿人祖先说相差那么远? 人类起源于非洲,六万年前开始走出非洲,正如作者所说充满了艰辛。人类是个了不起的物种,同样,研究人类到底是谁、又是如何遍布全球也是一个充满了艰辛的过程。 这本书的文采也不错,有一段 其实读完全书最让我震惊的是作者对农业文明的论述。我们高中学的课本都是农业文明是人类最大的一个进步,解决了食物,促进了人口增长。作者在这里说农业文本质上是贪婪的,农业促成了政府的形成。 “10,000年前,人类定居下来,作出了一个改变人类与大自然
  •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兄弟姐妹!我们所共同的父亲竟然只是数万年前的一个人,而这一切事实都存在于我们身上的每一个细胞中。如果全人类都接受了这样的认识,还会有如此多的冲突和杀戮么?
  •     墙裂推荐!虽然作者的表达能力很弱、逻辑混乱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但它讲的最新的科研成果随便列两条都会让你震惊:比如地球上所有人的男性先祖在6万年前是同一人、比如细胞中的线粒体是上古时代被吞噬的细菌…
  •     15万—20万年前,人类起源于非洲;6万年前,人类一波一波走出非洲;4万年里,人类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 有意思的科普文!
  •     其实刚开始看封面真没觉得有多好,颜色有点深了。但是打开以后看纸张和插图,真的品质相当的好呢!内容也不错,喜欢这类书
  •     各种起源,各种基因,各种人种,各种学说——绝对是一本不错的人类学科普读物,还有图片照片
  •     所有的书都没有讲清楚的故事,这本书讲清楚了,600多幅彩照彩图很棒
  •     讲得很细的人类远古演进故事,以基因为线索
  •     虽然是一本“攒”的书,内容很多重复,偶有矛盾之处,但仍然很值得一读。介绍了很多90年代以来的新发现,对史前史、上古史感兴趣的人都应该读一读。
  •     作者是坚定的现代人类单起源说支持者,但最近通过对克罗地亚洞穴中的尼安德特人骨骼进行基因检测,有证据表明欧洲人拥有1-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
  •     在火车上读完这本书,很有收获。
  •     人类学扫盲书,非常好。
  •     灰常好的科普书,严谨又不失条理,果然比看纪录片能学到更多=。=
  •     内容很充实,对人类史及其科学理论和研究的相关发展做了详细的描述,文笔科普化,也不难理解,适合非专业人士,非常值得推荐。唯一的小缺憾就是作者可能是从大量资料中摘选引用,所以内容体系编排上有重复混乱的地方。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