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花生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1
ISBN:9787020035793
作者:叶兆言
页数:254页

作者简介

文化散文集,收录作品二十一篇。上至康有为、梁启超,下至江南女人,基本以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人物、现象为内容,也涉及高尔基等对中国一个时期的文学产生影响的人物。从中可以窥出作者的阅读轨迹及阅读心得,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书籍目录

自序
周氏兄弟
阅读吴宓
革命文豪高尔基
围城里的笑声
闹着玩的文人
人,岁月,生活
康有为
梁启超
林琴南
严复
刘半农
钱率同
闻一多
朱自清
张闻天
潘汉年
刘呐鸥
穆时英
江南女子
江南文人
从解手说起


 杂花生树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记着以前做作业的时候便是我看书的高峰期。常常一看忘记了作业,想想那些日子真是欢心。《杂花生树》很适合高中生阅读,尤其对五四文人颇感兴趣的孩子。没有夸耀学问的语气,闲适,诙谐的笔调,不夹杂过多的评议以及百度百科的内容,朴实又香醇可心,一书读完,知识长了不少。只是书中钱玄同,潘汉年之类不怎么熟悉的五四文坛上的人,读起他们的段落便不怎么欢喜。书名取之何处也不知,我想大概是随性之取。包括自序读来也是那么地不温不火,完全一个低头做学问,不怎么自信的读书人的感觉。在《读书》上看到的一些对叶的只言片语,常会提及他的家世,说他的今天是借由祖父,父亲之名,这样一来,自序中的怯懦感也许由此而来,或许在加些写书的年龄的原因。在现在书市泛滥的年代,《杂花生树》这本平实而内容丰满的书值得一买,一看。
  •     春天到了。是的,春天,绿色的季节:遐想像纸鸢悠然地在清冽的空气里滑翔,自由的花尽兴地舒展美丽。雨丝逍遥在窗前,透过朦朦纷飞的语丝,是一派《杂花生树》的春景……按照书前“内容简介”的说词,这是一本文化散文集,作者叶兆言。这些年来,写作文化散文仿佛变得非常流行,“伟大”的或“伟小”的,有“文化”的或没“文化”都在写,而这些文章又往往玄妙,专业用语连绵起伏;学者面孔比大学教授端得更像那么一回事儿;悲天悯人的情怀则彰显到了无以附加的程度(我始终怀疑,这种情绪大而无当地当众兜售,是否于书商是极好的卖点,于作者是一笔颇为丰厚的道德资本,而于读者则可得到听阿毛故事的快意)。对于这类大文,我通常很抱歉,实在难得欣赏。散文谈论的话题不妨深远,语言的面目却不宜晦涩。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性灵的抒放与交流,高头文案自可交由学术去作,又何必摆出一副训导众生的架势来显示自己学识思想的深厚?喜欢《杂花生树》,因为没有它这许多毛病。而这里面极有趣的是作家叶兆言的写作状态。以叶兆言的学养与其家学渊源,作家若整出些什么高深的文字,真是再正常没有的事了。然而,他的笔触却全然不如是。作家的写作相当放松。语言畅达、俗白,少雕琢;恬淡中不乏戏谑。散文中大量是百姓人家的浅易口语,那种为夸耀学问而故意拿腔拿调的句式基本看不见。然而,文字的平朴去平庸也仅一步之遥。平易俗白很容易便会步入无聊粗俗的行列。冲淡的文风,我常以为那是文学的一种本真状态。可是很矛盾,问题处理得不好,文章必定寡淡无味。倘有些实在的内容吧,总能挽回个“平实”的名声,若再乏善可陈,那可糟糕,后果自可想见。《杂花生树》的“善”处正在于作家的学养。这本“基本以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人物、现象为内容”的文化散文集更像是一本近现代文学史话的随谈。熟稔的名字,其中的故事一些已被先生们在讲堂上反复咀嚼了多遍;也有不少于我是新鲜的。这会使我得到一点乐趣:当台上的先生不失热情地介绍着鲁迅求学何如何如,台下的我已然睡意朦胧;或是讲到汉语语法的演进,正头疼,不防备地听到刘半农、叶圣陶这样的名字;这种时候,翻出书来瞅两眼,真是很不错的调剂。我以为,对于了解这段历史而又对它抱有兴趣的读者,《杂花生树》不失为书桌前一杯香醇可心的咖啡。同时话反过来说,对不甚熟悉此间过往的读者,则像是在听一个陌生的权威(作者的气度闲适而权威,且他确有那权威的理由)述评一群陌生人的旧事,这种述评,往往微妙;而不妙的是中国的读者容易把小说和散文太当真。这或是忧天之论,作者早已算定了他的读者群。然而用“平实”来评价叶兆言的文字,并不妥帖。我有意无意间会拿他与其祖父叶圣陶先生的文字比较着想。很明显,“平实”,对于叶圣陶老先生更为合用。老先生是认真之人,小说和散文亦是一贯的平实。我记得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中对叶绍钧的散文十分不以为意,他说叶绍钧“他的文章好处是平稳,缺点是平庸,一般说来抒情写景的文字都平稳流畅,但谈问题便捉襟见肘了。”话虽刻薄,也的确说在点子上了。文章工稳不是错,只是该展颜的时候,仍是止水般的平静,就不怪读者兴味索然了。先生课上曾犹豫地谈到《潘先生在难中》的幽默是平实的幽默,我明白“平实的幽默”诚是个颇为牵强的搭配。我一直以为《潘》是一篇很不错的小说,今天看来依旧鲜活如初,然而它的腰眼也正如先生所述:平实的幽默,遗憾的幽默。在“笑的艺术”上,叶兆言的技艺显然更为精熟。他的散文不但充实且富于谐趣。谐趣,一方面是由文字的俗白造成的,然而,俗白的言语终是难敌浓重的墨香,学养这东西,伪作不易,弄丢也难。语言仅仅是一个表情,在这层体用关系中,更深入而更有趣的是作家的心理优越感。这样说:作家在以旁观者身份讲述故事,他笑着把尘封的记忆一一说下去的,这笑容不免有点儿坏,还是由叶兆言自己说了吧:“不管怎么说,笑是批判也罢,笑中包含同情也罢,作者和人物的关系,总不免居高临下。”(录自《围城里的笑声》)我看,作家的优越正在于他“进得去,出得来”。身为职业作家,生就一种优越,批评人物,自有门外汉无望企及的独到处。堡垒里头的事情,有时还真得堡垒里头的人才拎得清,穆时英泡舞场找灵感这类的笑话法眼难逃是自然而然。但话说回来,“不识庐山真面目”者,又怎知不是此山中人呢?这里恐怕又得感谢作家的既有知识,学养的浸润为作家打开了一扇走出围城的门。作家坏坏地笑讲老辈的故事,读着读着,我也跟着傻笑起来。笑,是认同的标签。这世界已没有“新”,连烦恼也是很旧的东西了。我在猜:作家是不是看见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是潘汉年的混迹扬名?是刘呐鸥的有恃无恐?还是穆时英的靓照包装呢?我不知道,我只是猜,我只是笑。一本有趣的书,一次愉快的交流,这就是我想说的《杂花生树》。你看,春天来了,沐着南风,杂花生树…… (备注:本文已发表,2002年)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散文很不错.
  •     阿旺推荐,质量保证
  •     读书笔记 http://www.douban.com/note/128198407/
  •     高中时一次参加作文竞赛,居然就是他的命题。真不明白,弄一大帮孩子跑到一个地方写作文,能写出真是的感受么?
  •     看到有人记在书上的一段书评:名门之后的名人情结不浅,这是宿命。能不枝不蔓娓娓道出丰富的细节及感人的情节,兼及趣味,确实有些花头经。但自恃高明的说三道四折射出党同伐异的文人恶习令人不敢苟同。如此针对前人的文字“鞭尸”,游戏有余,厚道不足,有失大家风度。--其实这个评论也有些片面,看书本是启发人思考,除了作者告诉的故事,更多的是引导读者去探求这些故事的真实性或者其它更深层次的东西。本书提到了一些名字,周氏兄弟、吴宓、高尔基、钱钟书、康有为、梁启超、林琴南、严复、刘半农、钱玄同、闻一多、朱自清、张闻天、潘汉年、刘呐鸥、穆时英,有的名字早已耳熟能详,有些却比较陌生。有时间慢慢了解了。另有关于江南女子、江南文人、关于“解手”,似乎对原来的历史观有些冲击,也不见得是坏事。
  •     没看完。散文写不好的人的小说一定也好不了。因此为我不喜欢叶的小说的又一理由哈哈
  •     其实我蛮喜欢叶兆言的笔调。可是,我看到的对他的评论总是会提及他的家庭。又怎么样呢?真是的。
  •     评述南京,感觉很好
  •     高中时期看的书。喜欢叶兆言多过苏童。喜欢他讲秦淮八艳。
  •     民国文人的八卦,很好看!
  •     学现当代的时候要是多看些八卦就不会觉着无聊了。基本上都挺喜欢的,似熟非熟的名字一下子就亲切了许多。《革命文豪高尔基》看得人心惊肉跳。谢谢阿尔的太阳的推荐。对南京一直有憧憬。
  •     也许因为生在书香门第,所以能感觉到儒家的feel 看一个人写的文字就能看出他到底是读的是红楼梦还是郭小四。 也许也因为生在书香门第,他显得格外谦虚,不仅对自己,也对他人。在他的文字里,所有的名人都成了平凡人和普通人。 好书!好书!好书!
  •     现代文人们的八卦集合,没有辜负这么美的名字
  •     叶兆言很适合写这类文章。
  •     遗忘多年叶老之孙
  •     没看完~~
  •     非常喜欢叶先生的文章。。。
  •     语言平实而自信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