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利班

出版日期:2015-1
ISBN:978722908704X
作者:艾哈迈德·拉希德(Ahmed Rashid)
页数:376页

作者简介

塔利班是何物  你在三秒内能联系到什么?
9.11事件OR本·拉登?
错错错
你以为你了解,所以你一无所知
一部客观记录塔利班历史的权威著作
全球多国列为禁书 中国读者苦等14年
巴基斯坦战地记者10年冒死采访,21年呕心著述,翻译成26国语言坊间秘传
全世界读者都在盛赞新华社驻外记者联袂写序力荐
立场客观、内容详实,国内首度批露
中文版《塔利班》再增10万字,新增内容聚焦9.11事件后全球新一轮大国博弈
《塔利班》是一部内容丰富、生动详实、分析透彻、客观公正地介绍塔利班发展历史及现实状况的读物,是一部极为生动的教材,是目前世界上了解塔利班最好的读物,没有之一。它让读者清晰而真实地了解真实的阿富汗(不一定是你平日了解到的甚至是和你认知相左的)及中亚各国地缘政治。该书以反极端主义,反恐怖主义为全书的宗旨,充分展现了作者坚持正义、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的鲜明立场。
《塔利班》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塔利班运动的历史;第二部分介绍塔利班的独特性质;第三部分(为作者修订后新增内容,突出911后的大国博弈)介绍和分析了与阿富汗接壤的中亚各国丰富的油气资源及其对塔利班的影响,可帮助读者全面而正确地认识塔利班。

书籍目录

前言
编者按
第一部分 塔利班运动的历史
第一章 坎大哈,1994年:塔利班的起源
第二章 赫拉特,1995年:安拉的无敌勇士
第三章 喀布尔,1996年:信徒的领袖
第四章 马扎里沙里夫,1997年:北方的屠杀
第五章 巴米扬,1998-1999年:永无休止的战争
第二部分 伊斯兰和塔利班
第六章 咄咄逼人的伊斯兰:塔利班的新型原教旨主义
第七章 秘密结社:塔利班的政治和军事组织
第八章 消失的性别:女性、青少年和塔利班的文化政策
第九章 海洛因之惑:毒品和塔利班的经济政策
第十章 全球圣战:奥萨马·本·拉登和阿拉伯人在阿富汗
第三部分 新一轮的大博弈
第十一章 独裁者和石油大亨:塔利班和中亚、俄罗斯、土耳其、以色列的纠葛
第十二章 塔利班传奇(一):油气管道战争,1994-1996年
第十三章 塔利班传奇(二):油气管道战争,1997-1999年
第十四章 操纵者还是受害者:巴基斯坦在阿富汗战争中的角色
第十五章 逊尼派对什叶派: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的争夺
第十六章 总结:阿富汗的未来
第十七章 卷土重来:2000-2009年间的塔利班

内容概要

《塔利班》作者艾哈迈德•拉希德,巴基斯坦人,主要关注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国际媒体称他为“巴基斯坦最佳和最勇敢的记者”。美国华盛顿邮报、国际先驱论坛报,英国每日电讯报评价他是一个超过20年的远东经济评论记者。


 塔利班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是什么“梦想”催生了塔利班作者:六神磊磊 http://dajia.qq.com/blog/465313089826201(来自: 腾讯大家) (一)如果一个记者劈头问一个塔利班头目:“为什么妇女不能工作?不能接受教育?”他会得到怎样的回答?在多数人对塔利班的固有印象中,有理由为这个记者捏把汗。但在《塔利班》一书中,该书的作者、同时也是记者的艾哈迈德·拉希德得到了一个有意思的答案。他战战兢兢地把这一问题抛给了塔利班头目卡拉穆丁,对方是大名鼎鼎的“促进道德反对陋俗工作部”的负责人。几乎就在提问进行的同时,这个宗教警察头子还在签署一堆限制妇女的禁令,比如严禁妇女走路的时候鞋跟磕出声音等等。面对记者拉希德提问,这个身形壮硕的警察头子并没有勃然大怒,而是“轻声细语”地给出了答案:“如果我们不开展妇女教育,肯定会招人唾骂。不过,安全是最大的问题。此外,妇女教育需要专门的交通工具、专门的校舍和基础设施。这些东西我们一应俱缺。”“我们之中有许多败类不知道如何与妇女礼貌相处。苏军入侵让200万同胞殒命,这都是教法缺位的恶果。”说完,他还为自己很国际化的措辞满意地笑了笑。从回答来看,记者拉希德得到了足够认真的对待。这很大程度上或许是因为他的巴基斯坦人身份。众所周知,巴基斯坦曾是一手扶植和力挺塔利班的最大后台。今日的你我,包括众多的阿富汗人在内,都可以轻易地指出其中的逻辑漏洞:如果队伍里有太多不尊重妇女的败类,那么受惩罚的应该是败类,而不是妇女。然而,这就代表我们都很聪明吗?如果塔利班限制妇女的逻辑真的这么漏洞百出,当初人们为什么又支持和拥护它,让它从一股弱小的势力成长为庞然大物的呢?人们都是傻子吗?先把一句话按在这里:若要知叹息是从何而来?去问问当初的梦想。(二)1979年苏联军队的入侵,开启了阿富汗人的噩梦。在畅销小说《追风筝的人》中译本里,译者大约是出于无奈,煞费了苦心,把侵略者“苏军”统统译成“俄军”,一些读者弄不好还要以为侵略者是沙皇甚至彼得大帝。拉希德本人亲眼目睹了第一批苏军坦克的到来。但在写作《塔利班》时,他从不感情浓烈地铺叙侵略者的暴行和人民的苦难。他仿佛身在百尺高空俯瞰,总是操着一种不紧不慢的调子,慢慢讲述一个个城市是如何变成地雷阵和废墟的。比如被抹掉的五千年古城——赫拉特。这座绿洲古城是中亚的明珠,文艺和手工艺之都,富饶丰足。大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和巴布尔大帝都对这里留下了赞颂。记者拉希德还特意记录了英国大探险家康诺利关于古城的日记:“……小村、花园、葡萄架、玉米田,四下流出无数条涓涓溪流,它们闪着银光,蹚过田野,把一切照耀得亮亮堂堂。”它几经劫难而重建。蒙古大军曾在这里大肆屠戮,拖雷——就是小说中郭靖的结义兄弟,他下令屠城,数月后蒙古军队又二次屠城,将35万—50万人口的赫拉特屠戮得只剩40人。两个世纪过去,高贵的文明浴火重生,古城又渐渐焕发生机,“一座座清真寺、经学校、公共浴室、图书馆和宫殿拔地而起,市场里应有尽有,地毯、珠宝、刀具、盔甲和瓷砖都精美之极”。天文台修起来了,历法和星象学成就斐然,细密风格的绘画也独步一时,曾任宰相的阿里·谢赫·纳瓦依甚至自豪地宣布:“在赫拉特,每跨出一步,都会踢到一位诗人。”然而记者拉希德笔锋一转:“1979年苏军的侵略,对赫拉特造成的破坏甚至超过了当年的蒙古人。”为了镇压赫拉特的反苏暴动,苏军坦克从土库曼斯坦南下,滚滚而来。镇压使成千上万赫拉特人身亡,炮弹和航空炸弹毁掉了这座最古老的城市。被蹂躏后的赫拉特是什么样子呢?“瓦砾遍地、弹坑密布,形如月球表面。”阿富汗人梦想驱逐侵略者,让难民重返家园。此后十五年间,反苏的圣战组织遍地开花,全国战火熊熊。今天“圣战”一词常常被误解,一些极端组织也歪曲和滥用“吉哈德”一词,似乎“圣战”就是驱逐、杀死外国人或异教徒。事实上“圣战”的本意往往指自我心灵的斗争,从灵魂中清除低级欲望,获得高尚的品质。相比在国际上被孤立的苏联,阿富汗的抗苏组织源源不绝获得境外援助,包括美国、西欧及沙特阿拉伯等众多伊斯兰国家,据说总额达100亿美元。这些援助的主要形式是致命的武器。(三)15年反侵略战争后,阿富汗人的梦想似乎实现了:苏联认栽撤军。但眼前的国家却远不是人们当初想象中的模样。战争这种东西,一旦开始,就总有人不想它结束。各个圣战组织不断堕落,为了利益争斗不已。有枪的人互相混战,全国四分五裂,普什图人、塔吉克人、乌兹别克人彼此攻杀,军阀和土匪到处鱼肉百姓。在南部的坎大哈是什么情形?“其危险程度让国际救援组织望而却步。各军阀都习惯抢占民居和农田,原主人被强行逐出家门……无数男女青年横遭绑架,以满足军阀的兽欲。集市中的商贩……时刻面临着被抢劫的危险。”“战争进行到这个阶段,内容就只剩下残害百姓了。”1993年,抗苏战争结束已4年,《塔利班》的作者拉希德曾在从坎大哈到奎达的路上走了一遭,沿途130英里的路,至少有20股武装分子设卡拦路,索要财物。当初的梦想显得可笑——那些滞留在巴基斯坦的难民不但无法返回家园,更多的阿富汗人反而被迫背井离乡,踏上逃亡的道路。当今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一个词语——国难,正是对当时阿富汗的最恰当描述。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在此时有一个人、一个组织站了出来,斥责那些腐朽堕落的圣战组织,声称自己要救国救民,并承诺以下几件大事:建立和平环境、解除军阀武装、确保教法统治、捍卫领土统一,将会得到怎样的拥戴?于是,这个组织应运而生,它就是塔利班。揶揄当时拥戴塔利班的阿富汗人和普什图人,是没有意义的。人这种东西,往往是面向过去的智者,面向未来的盲人。(四)读着书中塔利班草创时的故事,每一页都让人唏嘘,甚至是感动。那些塔利班的创始人,许多是反苏圣战组织的老兵,几乎人人身带伤残,以至于后来塔利班有着世界上残疾率最高的领导层。苏联撤军后,他们有的一度解甲归田,有的回到故乡的宗教学校继续读书或者授课,但却都关注着时局。奥马尔、哈桑、高斯以及拉巴尼,这几位塔利班的创始人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国家命运。每当说起人民的苦难、军阀的横暴,都非常气愤。读着他们的陈述,你会感到,他们正是我们印象中标准的仁人志士。“许多人都在寻找救国救民的途径……原有的圣战组织无法实现阿富汗的和平大业……我们转道前往坎大哈,和奥马尔共商大计。”这是阿巴斯,后来塔利班政权的公共卫生部长。“为了扭转残破的时局,大家常常讨论到废寝忘食。举义之前,我们都没有十足的把握,甚至认为行动必将失败。不过,我们都相信自己是沿着安拉和圣徒的足迹在前进。”这是高斯,后来塔利班政权的外交部长。“我们举起武器,是为了……打倒所谓圣战组织的统治,拯救饱受摧残的人民。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对万能的安拉的信仰。”这是领袖奥马尔。也和我们印象中的“仁人志士”一样,在经历无数次思想碰撞之后,他们草拟了一份救国救民的行动章程——建立和平,解除军阀,确保教法,捍卫统一。每一个词都让人热血沸腾。他们选择了一个朴实的词汇talib的复数形式来为组织命名,意为“宗教学校的学生们”,你可以理解为“学生军”。15年战乱后,阿富汗人的和平梦想,似乎正儿八经启航了。(五)人们拥戴他们。记者拉希德写道,一些阿富汗人认为塔利班是“和平的使者”,“在塔利班身上寄托着无限希望。”一个个除暴安良的故事在民众中流传:塔利班如何保护平民,杀死罪人,把他们的尸体悬挂在坦克炮筒上示众。《塔利班》书中描述,那时他们俨然是除恶济贫的绿林中人,奥马尔则成了阿富汗的罗宾汉,不求财也不求物。在他们的感召下,成千上万普什图族的年轻人、巴基斯坦的学生兵和难民对革命心向往之,自愿投奔塔利班,成为该组织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后来的事人尽皆知。他们闪电般攻城略地,数年之间击败了绝大多数反对武装,在阿富汗建立了全国政权。攻陷首都喀布尔,是标志性的重大事件之一。喀布尔的老百姓对这股新势力十分欢迎。当然,动荡时代里的选择,总是伴随着意想不到的代价。新的占领者首先做了一件让其后台巴基斯坦和沙特阿拉伯脸上无光的事。他们找到几年前下台的前总统纳吉布拉,割掉了他的生殖器,打得半死后,挂上皮卡车拖行,直至奄奄一息,最后一枪打死。天亮后,好奇的市民在交通指挥亭上发现了他脖子上拴着电线的尸体。紧接着是严苛的禁令。所有妇女不得参加工作,所有女子学校一律关闭,7万多女学生被遣散回家。当时的喀布尔有2.5万个家庭没有男主人,妇女一旦不能工作,这些家庭只有坐以待毙。查阅1996年喀布尔陷落后塔利班的法令,比比皆是“女性无故不得离开居所”“男女医务人员不得同坐,不许聊天”“禁止裁缝为女客量体度身”“所有家庭的长者严格管控自己的家庭……否则违规妇女会遭到严厉惩罚,其家人也会被波及”。很快,这座首都变得和坎大哈一样,每周上演砍手、鞭打、石刑之类的公开表演。宗教警察甚至要求每户人家将窗户涂黑,以防止女性的身影暴露于外。电视机、录像带、象棋、足球、舞蹈、风筝等均被禁止。播放音乐也被认为是严重的错误而被禁止。这座百万人口的城市没有了音乐。塔利班的教育部长哈尼非说,禁止音乐是因为“音乐在头脑中制造的旋律打扰了伊斯兰学习”。(六)目光回到的古城赫拉特。数千年的文明传统,让这里的人尊重教育。1993年之前,当地的教育正在艰难地恢复着,学生之中半数是女孩。记者拉希德曾在一所学校看到,1500名女学生在这里上学,她们席地而坐,教学活动就在露天进行。塔利班攻陷赫拉特之后,大力逮捕异己,关停学校,推行禁锢。几年间的教育成果被毁弃了,学校全部停课,女学生遣散回家,并不准在家接受教育。当地妇女为了关闭公共浴室而抗议,遭到暴打,被全部监押。对于占领者和被占领者双方,记者拉希德都不时流露出一丝悲悯的诗情。他描绘的塔利班战士是这样一群人:部分老战士对阿富汗的历史如数家珍,他们曾见过过去那个和平的、没有外敌入侵的阿富汗,他们“个个都怀抱着沉重的乡愁”。多数新战士则不然,他们不知道祖国的今昔,对过去一无所知的,对未来也毫无计划。他们在没有女性的环境里长大,对母亲、姐妹的爱完全陌生。他们没有任何专业手工技能。“战争是他们唯一的依靠。”而对于被占领的赫拉特人,拉希德写道:“在外来者的武力威胁下,赫特拉人的唯一反抗途径,是到诗人贾米的墓前凭吊怀古,吟诵这位诗人最后的话语:当你的脸从我面前消失,好像月亮消失在深夜之中。我流下了星星的眼泪,虽然漫天星光灿烂,却也无法照亮我内心的黑暗。”前文中我说,若要知叹息是从何而来,去问问当初的梦想。但其实这话难以成立——当初哪里有什么梦想呢,不过是狼来了他们寄望于虎,虎来了他们寄望于豹。动荡中的人民没有资格梦想,唯有摆好姿势接受。
  •     塔利班曾受到巴方情报人员的扶植,然后美国又是一直义无反顾地挺盟友。但是现在这两个国家都自食恶果,塔利班最近袭击了巴基斯坦的学校,140多条生命就此消失。从这本书中,可以明显看到塔利班从产生到现在是如何运转的,对了解中亚地缘政治是很有启发的一本书。
  •     书中说尽的分析了塔利班的来源,并对塔利班的形成做了详细的阐述,起初的扶持,及到最后的反目,都体现了各个大国之间的博弈,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很多,书中也说了许多,如苏联的进攻,西方的冷漠以及曲解宗教的原因等等,这一切都是促成塔利班的原因。但这一切的原因都是表面的,在我看来,真的原因不过是大国之间的游戏而已,西方与苏联的冷战正是这一切的诱因,造成了阿富汗的悲剧。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信息量太大,边读边忘
  •     搞明白了这个常识误区:塔利班并非基地组织,奥马尔并非拉登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世界是各族人民的,是各国人民的,更是老大哥们的~
  •     首先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篇很出色的新闻稿,很真实的还原了塔利班这几年来的所作所为 作者其实采访的大多都是塔利班的敌对者,或者一些塔利班对外的表现和做法,对于我们来说塔利班确实是过于野蛮并且无知,但是塔利班能够这样长久存在下去必有其特点,如果作者能够深入采访些塔利班,从他们角度写一下就更棒了。
  •     想想看看
  •     说来惭愧,因新华书店促销方才买了此书,初读颇为枯燥,随后当事件脉络徐徐展开,纷繁复杂的国际纠纷逐渐登场,倒也越发喜欢,看完后沉重、迷茫,塔利班的发展,无关对错,只是一个疯狂的时代的产物。
  •     没有文化底蕴的武装组织就是流氓团伙,虽然可以兴风作浪,却无法形成大气候!知道为什么美国的军官都会研究孙子兵法之类的兵书,而塔利班和基地组织只能像突厥、胡马、羌笛一样的生存,归根结底在于文化统治内心,信仰指导行为!
  •     新年70本之46。我有一个阅读习惯,是把系列相关,但交叉重叠不太高的类型,放在一起集中看,前段时间看过的《末日巨塔》,恰好和这本书可以做清晰对比。末日一书,出自美国记者,书中回避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美国对中亚各国,对基地组织的介入究竟有多深,在哪种程度上导致了今天的政局。末日中,只是援引了联邦调查局对美国本土遭受威胁的无知,但在塔利班一书中,巴基斯坦记者毫无保留,直接指出,负责对外事务的中情局,和巴基斯坦的合作,直接导致了塔利班的出现。从这点说,该书不可能像末日一样得普利策奖,但更清晰准确的勾勒了中亚大国角力中的地缘政治。鉴于国内所谓专家,在中亚问题多为闭门造车,翻查资料,且普遍缺乏中亚语言能力,此书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     现实远比书本残酷,国际竞争不是请客吃饭,来不得温良恭俭让
  •     不得不说这本书是人生的读物,一直都想写一本书评,缺苦与不知道写什么。我觉得我看了这么多说。就这本书让我能更加直观认识战争,人性的残忍。 我觉得活着就要无愧于心
  •     从80年代到00年代,虽然这时看这本已经有点落在时局后的意思了,但好过不看。keyword是地缘政治(美俄巴),民族纷争,军阀混战,石油,走私,毒品,以及女性政策。认真讲,都是在收保护费,就不能好好收么。
  •     ISIS火了之后,塔利班似乎快被忘了,然而ISIS现在已是昙花一线,塔利班却依旧在,911事件十五周年纪念日,值得深思。
  •     信息量很大,书本身内容非常好,可惜被翻译毁了,文字组织欠条理,有很多歧义之处,无处不在的“不过”让人心生厌烦,甚至有连用三个“不过”,就不能换个句式么?
  •     写的极其精彩 本来还以为巴基斯坦的作者 看问题视角会不够宏大。但文中 作者清楚的展现出国家博弈的过程 对于其中最强大的下棋者—美国的阿富汗政策的几次变化也有着深刻的解读
  •     这本书,用“酣读”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巴基斯坦战地记者探秘十余年阿富汗的经历深刻的揭露了一个事实,没有人去管阿富汗平民的死活,所谓口口声声的和平停火,不过是大国之间为了自己的利益,将阿富汗争来夺去罢了。结果,利益没得到,惹上一身癞。表面上,阿富汗驻扎着本土的塔利班和来自沙特阿拉伯的基地组织。实际暗潮涌动,塔利班与反塔联盟各有大国靠山,每个对立方还有自己的军阀派别争端。是为人,所以才会这么贪。另一方面,本书作为科普也值得一读,书中介绍了基地组织,塔利班,原教旨主义,塔利班新型原教旨主义,瓦哈比主义等形形色色不为所知的武装力量,宗教派别,还有阿富汗的各路军阀。与此同时,也写出了沙特,美,俄,前苏联,伊朗,巴基斯坦以及中亚几国间的大国博弈。
  •     文笔太青涩了,像是论文
  •     感觉在读古代史
  •     出乎意料的精彩!第一次读巴基斯坦记者的作品,却毫无违和感,大概因为作者多年为英国媒体担任记者,文风丝毫不晦涩陌生,完全是英美畅销书式的流畅(译文也极为精妙,不乏幽默与洒脱,可读性超棒),信息量庞大到不可思议(让塔利班高层自己写都未必如此详尽),塔利班的愚昧罪行确实令人痛恨,阿富汗的战乱复杂度堪称空前,尤其是后半部对塔利班周围的国际政治风云描述,各种勾心斗角和外交角逐内幕黑暗诡异无比,作者地图炮狂开,毫无偏袒,将美国巴基斯坦伊朗沙特各国政府的自私短视揭露的体无完肤(中国和俄罗斯侥幸被提及不多),抛开发人深省的政治内涵不说,单纯当做军政类纪实文学也颇具娱乐性!(书中多次提到的所谓暴恐分子来自“远东、东亚某大国”肯定是中国吧,日韩哪有穆斯林暴徒?估计是翻译时为过审的曲笔)
  •     国际局势上的棋子,可悲可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那片土地上的人民真是水深火热啊!愿世界和平!
  •     读了胡赛尼的三本书,断断续续对阿富汗,对塔利班有了一些拼凑的印象和了解,于是找到了此书进行恶补~如果说胡赛尼是我对阿富汗这个国家产生兴趣的启蒙者的话,那拉希德就是领路人~
  •     打着原教旨主义的旗号,迎合了极端主义思想,他们想要统治全世界。塔利班,基地组织,伊斯兰国都是通过极端手段来实现这个目标,这种思想没法消灭,人类生来就不平等。西方列强或是周边国家想要在中东造成影响最后也会引火烧身。
  •     写得很完整。拓展三观。突然想起自己读过这本书,寒假有空再写书评咯。
  •     看完这本书,彻底搞清楚了阿富汗战争久拖不决的内因外因。绝对值得一读的好书
  •     严重怀疑这本书删了很多关于中国的内容,写到后面“联合国某安理会大国”以及“东亚、远东来的kb分子”有明显的暗示,不过书是非常的精彩,很有学术性
  •     此书流于形式,与愿望中的内容相差甚远,过几年再写内容就更充实了。
  •     “宗教沦为野蛮人的猎物”,这也许就是伊斯兰教的命运。作者见解独到,但部分观点前后矛盾,倾向性叙述令人怀疑这是不是一本严肃的著作(对塔利班运动的否定贯穿全书,并且没有揭示塔利班从“宗教学生”蜕变为阿富汗军阀和恐怖组织的深层次原因)。另外,本书翻译和编辑中的纰漏时现,显然过于草率。
  •     很明白,然后会想怎么办,该怎么解决,很复杂,各国博弈,然后还会想为什么会选择极端的思想,这似乎书中没有很深入地写出来,当然那个大背景还在
  •     让我开拓了视野
  •     对塔利班对阿富汗问题的由来剖析的很全面,很立体,站在一个客观角度来叙述,就是对巴基斯坦明里暗里嘲讽不知是否与其有矛盾有关。
  •     ╮(╯▽╰)╭
  •     有些枯燥,但是能更加了解这个国度
  •     前面部分觉得好稀奇好好看,看到后越乏味……
  •     本书一开始看的时候,让读者了解到塔利班的种种反人性政策,十分震撼!
  •     无论哪个政权要掌握阿富汗的明天,它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让这些梦想实现,哪怕只是在部分程度上。
  •     十分精彩,穿着宗教的外衣,执行反宗教路线,如果能早点看到,早点问世,或许会是另外一本《西行漫记》的反面载体
  •     事实是什么 谁知道呢
  •     看完这本书,基本上对阿富汗的乱局的来龙去脉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而且不知为何,在塔利班的身上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地方,似曾相识啊。。。
  •     纪实的写作手法有时候看着会有些枯燥,但是看完之后会对塔利班有一个很好的了解
  •     塔利班代表着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未来,他们的目的是把阿富汗社会带回7世纪先知默罕默德所在阿拉伯世界的理想状态,但塔利班倡导的伊斯兰教法之严厉在伊斯兰世界史无前例,他们不了解祖国的今夕,也给阿富汗同胞带来深重灾难。可惜越往后信息量越大,没完全搞懂。
  •     随便看看。
  •     可读性强。介绍了塔利班的来龙去脉,以及其发展过程中背后的大国博弈。
  •     恩,莫名奇妙的买了这么一本,因为书名吧。经常听,不了解,通过这本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书里的民族 教派 实在太硬 读起来实在有点硬,但为了作者的勇气,不得不给出五星。 印象最深的是塔利班的暴政吧,怎么说,虐杀异教徒,完全不讲人道的妇女政策,让我深深为之震惊!掌权者可以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肆意的杀戮,不管人民的死活,不管儿童的教育,人们天天生活在饥饿,恐惧之中,所以好多战地照片里孩子的微笑会显得那么珍贵,现在真的可以更加理解了吧。 我是幸运的,我身边的人也是幸运的,认识了这个世界的残酷就会学会感恩。
  •     阿富汗现在这样都是各种势力参与导致的,大家都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可怜了普通老百姓。中东真的好复杂,书中有句话说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混乱将导致将来中东和欧洲的混乱,真的是啊,现在极端主义真的好可怕啊。
  •     很不错!
  •     试图通过干预别国武装斗争的方式来获取自身利益的行为都是在玩火。中亚的混乱原因之一也是其自身内部利益的无法调和,与中国不同的是其也缺乏一种文化的凝聚力。就宗教这方面想,李泽厚说,中国很早就脱离了“巫统”、“政教合一”中的迷狂成分,虽然在日后世俗的统治中,其核心仍然有某种意义上的“政教合一”,但其内涵是不一样的。伊斯兰世界有着政教合一的传统,而宗教教义的内涵的解释是多样的,这也许更容易诞生极端的思想。
  •     塔里班并非基地组织,奥马尔并非本拉登
  •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主要讲90年代阿塔,干货很足(难怪在沙特和中亚是禁书),作者是名记,叙事的功力很强,译者的水平也相当不错,大部分专有名词都翻出来了。
  •     讲真,读第一遍很多地方挺晦涩的,很多次翻回去重新读之前看过的地方,从阿富汗到前苏联到美国,再到伊朗巴基斯坦,再到沙特,再回到喀布尔,完整讲述了塔利班从产生崛起到扩大到激怒美国,911后中东乱局的复杂程度堪称经典,大国博弈下的平民百姓却又如蝼蚁般苟活,一个个新闻纪实,仿佛一幕幕幻灯片般深刻阐述了这片混乱的土地上经历的一切。
  •     史观很新闻。东亚某国难道只有石油那么点事情?
  •     作者是亲西方的MSL。本书解释了我长期的两个困惑:一是美国“养肥”了塔利班,其实美国资助的反苏武装大多为世俗化的军阀,那会儿塔利班还在穿开裆裤;二是塔利班的厌女症,由于战乱的特殊情况,塔利班分子在年少时失去亲人,生活里没有母亲姐妹,也没有女同学、玩伴,一群小伙子长年在毛拉的宗教教育下,对女性天然产生恐惧。同为极端组织的穆兄会,对女性就没那么多限制。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