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尔德读本

出版日期:2016-7-1
ISBN:9787540775629
作者:[加] 格伦·古尔德,[加] 提姆·佩吉 (编)
页数:728页

作者简介

本书编选了格伦·古尔德最富代表性的文章,包括一些从未发表的作品,按音乐、表演、媒体等辑分类,在编者精心的编排下,仿佛一部完整的古典乐章,精彩呈现了这位音乐怪杰的玩笑与沉思,堪称是对其音乐人生的最好注释。古尔德的文风精灵古怪,与他的钢琴演奏形成奇妙的呼应。无论是关于贝多芬 、莫扎特、理查·施特劳斯的评论,还是对于马勒、勋伯格创作的理解,他机智幽默的表达中充满真知灼见。对国内众多的古尔德迷来说,本书是一部缺席已久、期待已久、应当第一时间购买收藏的必读之作。

书籍目录

卷一音乐
威廉·伯德与奥兰多·吉本斯
多梅尼科·斯卡拉蒂
赋格的艺术
哥德堡变奏曲
博基笔下的巴赫
莫扎特及相关话题:格伦·古尔德与布鲁诺·孟塞杰的对话
格伦·古尔德关于贝多芬的自我访谈
贝多芬的“悲怆”“月光”和“热情”奏鸣曲
贝多芬的最后三首奏鸣曲
钢琴上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四段臆造的乐评
几首贝多芬与巴赫的协奏曲
您不爱勃拉姆斯吗?
我们应当挖掘浪漫吗?不,他们只是一时的狂热
格里格与比才的钢琴音乐,请对评论者保持警惕
一路冲天的马勒数据库
为理查·施特劳斯辩护
理查·施特劳斯与电子化未来
理查·施特劳斯的《埃诺赫·阿登》
西贝柳斯的钢琴音乐
阿诺德·勋伯格:一种观念
阿诺德·勋伯格的钢琴音乐
莫扎特与勋伯格的钢琴协奏曲
阿诺德·勋伯格的《第二室内交响曲》
一只鹰,一只鸽,一只叫弗朗茨·约瑟夫的兔子
欣德米特:将再一次迎来他的时代?
双面玛丽亚
斯克里亚宾与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奏鸣曲
苏联音乐
艾夫斯第四
纪念文集,为“恩斯特·某某”而作
贝尔格、勋伯格与克热内克的钢琴音乐
科恩格尔德与钢琴奏鸣曲危机
20世纪加拿大钢琴音乐
十二音体系作曲家的左右为难
布列兹
未来与“扁平足女友”
特里·赖利:谈谈赖利的作品《C音》
古尔德的弦乐四重奏,作品第一号
你是想写首赋格啰?
卷二表演
让我们禁止鼓掌吧!
我们代表将被取消参赛资格的人向您致敬!
即兴的心理
评论家
斯托科夫斯基六章
采访鲁宾斯坦
莫德海港的回忆,或关于阿图尔·鲁宾斯坦的主题变奏
耶胡迪·梅纽因
寻找佩图拉·克拉克
史翠珊,与施瓦茨科普夫一样
间奏曲
格伦·古尔德就“格伦·古尔德”采访格伦·古尔德
卷三媒体
展望录音科技
音乐与技术
被剪掉的草坪总是更加鲜绿:一场关于听的实验
“噢,辛西娅,看在上帝的分上,一定还有些别的能看!”
广播即音乐:格伦·古尔德与约翰·杰索普的对话
北方的概念·引子
《北方的概念》简述
《新来的人》简述
卷四杂集
以赫伯特·冯·霍夫梅斯特博士名义发表的三篇文章
多伦多
奇尔库特港会议
真相、幻相还是心理历史学:P.D.Q.地下笔记
唱片十年
罗斯玛丽的宝贝
荒岛唱片目录
电影《五号屠宰场》
一本格伦·古尔德的传记
终曲古尔德与佩吉谈话录
译后记

内容概要

格伦·古尔德 Glenn Gould (1932 - 1982),加拿大著名钢琴家,被誉为20世纪最具精神魅力的钢琴演奏家之一。他早年就蜚声国际,之后录制了诸多著名唱片,其中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等曲目已被奉为当世经典。
编者 提姆·佩吉 Tim Page,美国著名音乐评论人、作家、制片人,曾荣获普利策奖。他是古尔德的好友,两人交往颇多。
译者 庄加逊,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外国文艺理论硕士,现就职于上海交响乐团。著有《陌上花来》,译著有《雅纳切克私信集》、合译《亲爱的阿尔玛——马勒给妻子的信》。常年为《爱乐》《音乐爱好者》《读库》等杂志撰文。
校者 曹利群,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长期致力于古典音乐的传播与推广,曾任《爱乐》杂志主编。从事音乐写作,出版并翻译过音乐类作品。多次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大学和企业做古典音乐讲座。


 古尔德读本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古德尔是一个公认的怪咖,似乎是为了哥德堡变奏曲而存在,从弹奏时的销魂姿态到墓前刻着的变奏曲乐章片段,我们看到他的才华与疯癫,却并不了解他。在读完提姆•佩吉所编的《古尔德读本》,看到属于古尔德的文字而非音乐,才发现他原来是那样的古尔德。当莫扎特偶遇吸尘器的喧嚣,却让他感悟了音乐的想象力,更为重要的是,成为了一个有趣的人。古尔德的命运多少有些传奇,他虽然在音乐上颇有建树,却一直在努力摆脱。他甚至一度宣布于五十岁停止演奏钢琴,划上音乐事业的休止符,不曾想,在他五十岁生日后的仅仅十天,古尔德的生命戛然而止于中风。尽管他的生命巅峰于音乐,但古尔德的人生绝不只有音乐,他的多元让他成为了一个极为精彩的人,他可以与宗教研究者探讨技术,也可以和勘探员讨论威廉•詹姆斯,亦可以和经济学家论战和平与反战主义,甚至能和家庭主妇就艺术市场的贪婪展开对话,他写作、创作剧本,当然也评论音乐。正如他自己所言:“最具有启发性的披露只存在于被采访者所专注的领域之外,不与其专业范畴直接相关的话题往往更具有灵光和价值。”在《古尔德读本》中,佩吉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生活中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古尔德,以及其闪闪发光的思想。古尔德曾说:“如果不当音乐家,那么,我想当个作家。”编者提姆•佩吉与古尔德曾有过不少交往,对他的心思颇为了解。因而在编纂时颇为用心,整部文集就像一场精心策划的音乐会,十分契合古尔德的特点,音乐是华丽的外壳,内核则是多元的思想。《古尔德读本》分为上下两册,正如音乐会的上下半场,在音乐、表演、媒体、杂集四个章节四大乐章之外,还编入了作为序曲的演讲、作为间奏曲的自我采访与作为终曲的编者与古尔德之间的谈话录,构成了一场属于古尔德的现代音乐会。对于传统音乐会,古尔德颇有微词,在他的文字中颇多端倪。在他的心中,“音乐厅、独奏场所、歌剧院等诸如此类事物都代表了过去。”剧院文化正在不可抑制地走向堕落与粗俗,观众应该被看到而非被听到,他全然无法忍受无知的观众用掌声打断演出,于是写下《让我们禁止鼓掌吧》,愤愤然指出:“剧场在他们眼中演变成铺着软垫、舒适的罗马竞技场。这令我琢磨起‘鼓掌’与‘音乐文化’的关系,而我的结论是解决此严肃问题的最有效方法便是当今文化生活中逐渐地、并最终完全淘汰观众反应及观众互动。……艺术因为‘内在燃烧’而存在,它可以点燃人们的内心,而非肤浅的、外化的、公开的表现形式。”渴望极致的艺术家希望艺术被尊重,而非沦为荷尔蒙的狂欢,如果无法山水觅知音,不如独自演着,成就属于一个人的舞台。天才的音乐家多少有些伤感,他担忧着终有一天,“今天为人们所熟知的公开音乐会形式将于百年后退出历史舞台,它的功能将完全由电子化媒体替代”。随着音乐会的消逝,音乐的力量会否同样走向衰微?“音乐乃是最不科学的科学,最不具有实质性的实质”,古尔德试图用古怪的方式扭转人们看待音乐与看待世界的方式,即使没有实现“灵性的完美”,至少为之而活过。
  •     生于1932年的加拿大人格伦·古尔德是一位气质特殊的钢琴家。在古尔德身处的时代,多数人都将他看作一位怪人或是一位哲人。如果打个比方的话,古尔德像是世界上最孤独的鲸,终日以52赫兹的声音和时间交谈。由于音频高于绝大多数的鲸鱼,上个世纪语境下的古尔德显得特别酷。  说古尔德酷,一方面基于其音乐地位——早在25岁前他的作品便被奉为经典,另一方面则和大众对他的认知直接相关。许多人认为古尔德行事非同寻常,关于古尔德的逸闻不及备载,比如钢琴技师弗兰茨·摩尔在《与钢琴大师在一起的岁月》里写,“古尔德的琴凳是一把摇摇晃晃的木质折叠椅,椅子的腿锯了一截,只有14英寸高……他的演奏方式非常独特,身体前倾,坐得很低,有时鼻子都快碰到钢琴了”;在纪录片《古尔德的32个短片》中,古尔德习惯一边哼唱一边弹奏,他的歌声(《哥德堡变奏》的Aria)也出现在纪录片《走近钢琴奇才格伦·古尔德》的葬礼片段中;在《傅雷家书》里,父亲教导儿子,“台风不可学古尔德”;最近几年,在小泽征尔和村上春树合著的《和小泽征尔先生谈音乐》中古尔德也有亮相,村上疑惑古尔德和卡拉扬合作的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为何会不融洽,小泽征尔解释彼时刚刚出道的古尔德本应顺服卡拉扬的德国风格,但是古尔德还是要率性地自弹自唱……与小泽征尔的观点不同,《古尔德读本》的编者提姆·佩吉认为“真实的古尔德总是发自内心地在乎人、关注人”,他还引用传记作家杰弗里·佩哲的说法,“他真的一点不怪,也从不以自我为中心”。  纷繁的说法塑造出了古尔德的雕像,古尔德内在的思想则潜藏在今年刚刚出版的《古尔德读本》之中。当乐评和古尔德的唱片一齐摆在人们的面前,如果没有听过唱片,看过再多权威乐评的读者也很难确证自己知道古尔德音乐的形状。同样,在过去漫长的时间中,很多人都收集了不少古尔德的逸闻趣事,可以讲述给自己家刚开始学琴的孩子,可以作为音乐会开场前、散场后的谈资,可以写成自媒体中发布的名人故事,然而这些故事都不是古尔德的声音。  《古尔德读本》分为上下两册,收录音乐、表演、媒体(尤其是录音技术)、杂集四卷。除却少量对谈性的内容,《读本》以古尔德本人的文章为主,这一点尤为宝贵。过去在中文图书市场上著者为古尔德的作品几乎都不是钢琴家古尔德的作品,而是另一位生物学家古尔德的著作,《古尔德读本》对我国读者来说是全新的。  古尔德的文章每一篇有每一篇的意思,他写《哥德堡变奏曲》的唱片内页说明,也写回应伦德纳·伯恩斯坦的《您不爱勃拉姆斯吗?》,也关注《理查·斯特劳斯与电子化未来》,古尔德写自己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不与人客气。这种不与人客气有时会遭到误解——古尔德是否在为了反对而反对?古尔德的行为可以作出回答,《您不爱勃拉姆斯吗?》在《古尔德读本》集结成册前乃至古尔德生前都没有发表。  对于大众对古尔德过于自我的质疑,古尔德的声音亦可作出回应:“个人可以在丰富自己时代的同时并不属于这个时代;他可以向所有时代述说,因为他不属于任何特定的时代。这是一种对个体主义的最终辩护。它声明,一个人可以创造自己的时间组合,拒绝接受时间规范所强加的任何限制。”古尔德的价值在于超越时间和空间。  《古尔德读本》中有一些文章原本不是以文章的形式出现的,比如他的一篇可以归入影评的文章《电影〈五号屠宰场〉》,目前读者看到的这篇文章来自CBC广播公司资料。对电影作出评论的古尔德本人正是电影的音乐总监,他理解电影的主题“生活与死亡”,关注电影中的英雄与反英雄,把握剪辑技术和导演技法。古尔德对知性的探索不仅仅局限在音乐,他在面对新世界时的开怀与他不爱与人握手的表现并不背离,不握手是因为爱惜手,求知是因为珍重这个世界。古尔德爱惜与珍重共同成就了他今日的经典地位。  我们说古尔德是“昨日之酷,今日之古”,反过来说他是“昨日之古,今日之酷”也是合理的。在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古尔德都既经典又酷。刊于中华读书报
  •     古尔德的一些文章的合集。其中有一些比较有趣,比如他自己对自己的采访。总体来说比较艰深难懂,有许多很专业并且又是很偏激的观点,同时又是以一种(不知是不是那个年代比较流行的)讽刺诙谐的语气写出来,所以有时候如果不是自己真正理解的话,可能甚至都不太清楚他要讲的是正面还是反面,所以有些地方过得比较粗略,等我以后音乐水平提高了也许可以再看一遍吧。古尔德是一个观点鲜明又奇特并且备受争议的人。不仅是在他对某些音乐的独特解读上,也包括它对音乐整整个行业的见解,在 1964 年毅然告别音乐会,仅进行唱片录制,并预言音乐会会在 2000 年消失。推崇技术发展和后期剪辑,认为技术让艺术家得到了解放,以自己的最高水准去呈现一部作品。反对炫技、竞争并波及协奏曲。另外似乎特别推崇复调音乐,喜欢巴赫和勋伯格,同时批判莫扎特和贝多芬,认为肖邦不是一个很好的作曲家。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放弃了巡演看起来是巨大的损失,可实际上收获了更多,广播,纪录片,作曲,古尔德先生拥有了更丰富的生活,并享受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
  •     总结一下本书中心思想,世间万众皆可嘲讽,为我对位法永垂不朽。这老爷子真好玩……
  •     mark
  •     对人有距离感,同时又超爱沟通的古尔德,表现就是在广播里、电话线上、录音室说啊、谈啊、弹啊,就是不见人。“我是个作家、作曲家、广播员,有空的时候弹弹钢琴。” 妙人一个。年轻时的文字并不算好,40岁之后写的评论和对谈更有光彩。
  •     坐矮板凳的天使吗,不全是吧,还是个小恶魔.令人欲罢不能
  •     想看原版嘤嘤嘤
  •     唱片封套部分翻译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