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宗教哲学概论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宗教 > 印度宗教哲学概论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9
ISBN:9787301107171
作者:姚卫群
页数:382页

作者简介

本书全面介绍了印度宗教哲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主要内容。共分为三编,二十五章。
第一编论述了印度宗教哲学的发展线索与思想渊源,除了勾画出它的主要发展阶段之外,还侧重分析了吠陀、奥义书和六师的基本思想。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构成了印度宗教哲学的发展起点及其后世思想的形成基础。
第二编论述了印度宗教与哲学的主要流派,即婆罗门教系统的六派哲学(包括数论派、瑜伽派、胜论派、正理派、弥曼差派、吠檀多派)、佛教(包括早期佛教、小乘部派佛教、早期大乘佛教、中后期大乘佛教、后期佛教) 、耆那教、顺世论,以及近现代宗教哲学。
第三编对印度宗教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些重要观念或基本问题进行了专门探讨,如实有与空无、事物形态类别、轮回、解脱、神、思维方式、伦理等观念或理论。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编 发展线索与思想渊源  第一章 印度宗教哲学的发展线索与基本特点  第二章 吠陀赞歌  第三章 奥义书宗教哲学  第四章 六师思想第二编 主要宗教与哲学流派  第五章 数论派  第六章 瑜伽派  第七章 胜论派  第八章 正理派  第九章 弥曼差派  第十章 吠檀多派  第十一章 顺世论  第十二章 耆那教  第十三章 早期佛教  第十四章 小乘部派佛教  第十五章 早期大乘佛教  第十六章 中后期大乘佛教  第十七章 后期佛教  第十八章 印度近现代宗教哲学/第三编 核心观念与基本理论   第十九章 实有与空无观念  第二十章 事物形态类别理论  第二十一章 轮回观念  第二十二章 解脱观念  第二十三章 神观念  第二十四章 思维方法  第二十五章 伦理思想主要参考书目索引

编辑推荐

印度宗教哲学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智慧,斑斓卓异。该书介绍了印度古代宗教哲学的产生背景、部门流派、源流演变和发展过程。

内容概要

姚卫群,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佛教与道教教研室主任,哲学博士。祖籍江苏启东,1954年4月28日生于江苏徐州。现主要在北京大学从事佛教、东方哲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被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任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曾赴荷、奥、英、法、德、日等国作学术研究或访问演讲。出版《佛学概论》、《佛教般若思想发展源流》、《印度哲学》等著作六部,发表论文八十余篇。著作曾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图书封面


 印度宗教哲学概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看入门教材一定要看正宗当代中国教授写的,因为这些人写东西真是旁征博引,观点中庸而不偏激,认识全面而又辩证,基本没有创新、读起来无须过多思考。这本书对了解神秘的印度哲学有入门指导的作用,不仅仅可以了解古代印度宗教的奇特魅力,更可以在里面瞥见在人类的第一个文化发展高峰、东方西方已经分道扬镳,东方哲学已经有了相似的基础。印度教线索很简单,吠陀文献(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奥术书)——六师(瑜伽、胜论、正理、弥曼差、吠檀多、耆那教、顺世论)和佛教。印度宗教没什么政治性,主要是哲学味道很浓。印度教的神就是为哲学服务的,三个大神:梵天,毗湿奴,湿婆,衍生出三个神学派别,毗湿奴派、湿婆派,性力派,印度教对性的崇拜搞得藏传佛教也这样。具体论点不赘述,比如梵我同一,因中有果,不二论等等。另外比较重要的就是印度教哲学里面的逻辑思维,经常吵,吵出了经验。比较特别的是遮诠法。比如问,梵是什么。他的逻辑就是,“梵”不是这个,不是那个,不是什么,反正就不告诉你“梵”是什么,否定到最后你就会明白“梵”是什么。。。
  •     梵:梵语Brahmā音译词“梵摩”的简称,意义是清静、离欲、寂静,后来引伸为由祈祷而得的神秘的力量,又引伸为世界的主宰。中国古文化中还有梵心(清净之心);梵志(以清静为志)等说法。中国管大自然或者宇宙叫“天”,而印度则称之为“梵”,中国的“人”,印度称之为“我”(Atman,阿特曼,灵魂)。总起来看,中国讲“天人”,印度讲“梵我”,意思基本上相同。宇宙、梵是大我;阿特曼、我是小我,印度古代哲学家有时候用tat(等于英文的that)这个字来表示“梵”。印度古代梵文很有名的一句话tat tvam asi,表面上的意思是“你就是那个”,真正的含义是“你就是宇宙”(你与宇宙合一)。“梵我合一”(Moksha)是在古印度奥义书中提出的哲学命题,成为奥义书的精华,同时也是古印度文化的精华。一如就是等同﹑无差别。梵即是是印度语中的天,我即是人、人类。梵我一如与中国古代所说的天人合一在思想上不谋而合。天可以看做是自然,那么意思就是我与自然的相容,自然与我的和谐。后来佛教也采用了梵我一如的思想,把它改成“佛性”(Buddhatva)的说法。 梵我一如,溯其根本,可远就吠陀时期,成熟于奥义书时期,以及今日的印度宗教,人们对宇宙与人生都作了层层深入的思考观察,所以,想了解印度从古到今的宗教哲学的思想内涵及其思想背景,就有必要学习了解“梵我一如”的思想。印度哲学的核心是:“灵魂源自于无限,也必然复归于无限”;用印度人的话说,就是“我源自于梵,也必复归于梵”,最终达到“梵我合一”。文化无国界,从中国古代思想和印度古代思想,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使用的名词不同,而内容则是相同的。换句话说,“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东方思想的普遍而又基本的表露。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上下与天地同流’等,都是一种与自然无所违的思想哲学。梵我一如的哲思也正是古印度文化史上的一个顶峰,在人类思想史上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梵我一如作为印度人最基本的世界观,数千年来支配着印度的文化和思想,成为印度各民族共同的思维和信仰模式,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乃至人们的日常行为,无不围绕着它而展开。梵我一如是印度天人关系的极致表达。印度人的人生目的在于学习梵我理论,获得有关梵的一切知识,亲证梵我意味着走向解脱。 印度古奥义书认为,宇宙最初的状况是梵,梵化为一切,我从“梵”所生,死了复归于“梵”,当证至梵我一如即证至真我,才能得到彻底解脱。“梵”是最高的绝对存在,也是普遍的存在,“我”是“梵”在人身上的体现,它富有普世意义,记录人生命现象的全部密码。因此,任何人通过努力学习梵的知识都有亲证梵我的可能。印度人的人生安排和日常生活几乎都围绕着实现梵我一如的目标展开。“梵”作为世界的最高实在,一切事物的主宰。印度人用否定达到肯定的方法论证梵是既不具有任何属性也不表现任何形式.既超越于人类感觉经验又不能用逻辑概念或用语言来表达。他们把这个梵和作为人的主体的阿特曼结合并相等同建立了“梵我一如”的原理,其意为:作为外在的,宇宙的终极原因的梵和作为内在的、人的本质或灵魂的阿特曼在本性上是同一的。本我(Atman)则是梵在各别事物中的呈现(That art thou)。阿特曼终究应该从梵得到证悟,但是由于人的无明(无知),人对尘世的眷恋,受到业报规律的束缚,因而把梵和我看作了两种不同的东西,如果人能摈弃社会生活,抑制七情六欲买行达磨(法)的规定,那么,他就可以直观阿特曼的睿智本质,亲证梵和我同一,从而获得解脱。人生种种的修炼,只为求得一个完美的归宿,获得最高的梵,获得彻底的解脱。印度的圣人如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耆那教创始人大雄等,他们终其一生思索,创立学说,皆为亲证最高的实在——梵。 印度古经典奥义书的思想中相信创造神做完创造之后,即进入万物之中,因此万物之间的关系就是“梵我一如”,所强调的是“我就是一切”,也就是我与一切之间并无分别。奥义书的思想借由翻译广泛地流传至西方,并且对西方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力。印度哲学的最重要命题为“梵我同一”或“梵我一如”。“梵我同一”论,是几千年来印度人生哲学中最根本的学说。它发源于古代奥义书,大成于中世纪的吠檀多哲学,发展到今天,历经两千余年,始终如一,对印度民众产生了深远而不可磨灭的影响。印度文化一直劝导人们,要消除物质欲望,克服肉体性,把自己内在的精神本性(我)恢复和显现出来,使其复归于梵,达到“梵我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印度人所追求的“灵魂”复归“宇宙”,“有限”复归“无限”,人与大自然相结合的最高理想境界(即解脱)。众生惑于“无明”(原初妄念),以幻为真,以虚为实,如认绳为蛇,以贝壳当银片,所以随业流转、轮回不息。然而,一旦了幻归真,合我于梵,证悟绝对的“大我”,则生死顿止,永获解脱。 在印度文化中,相关的思想有:1、业〈karma〉;2、因〈hetu〉;3、果报〈phala〉;4、轮回〈samsara〉。印度教徒相信自身的行为存在一种必然性的力量,让自身陷入轮回之中,直到寻求到解脱之路为止。这种牵引自身的力量就是正法﹙dharma﹚。在奥义书的思想里,从“业”的力量里面之解脱,就代表着自我从生活的现象世界的解脱,就可使自我实现“梵”的境界,也就是进入“涅盘”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自我归入永恒的状态。 如《唱赞奥义书》所称:“斯则吾内心之性灵也。其小也,小于谷颗,小于麦粒,小于芥子,小于一黍中之实也。是吾内心之性灵也,其大,则大于地,大于空,大于天,大于凡此一切世界。是涵括一切业,一切欲,一切香,一切味,涵括万物而无言,静然以定者,是吾内心之性灵者,大梵是也。”我即是梵(aham? brahmasmi)成为奥义书时代的名言。我创造了世界,也就是梵创造了世界。作为外在的,世界本原的梵和作为内在的,人的本质的阿特曼在本性上是同一的,大宇宙和小宇宙是统一的,梵与我是如一的。奥义书认为“我”最终要因“梵”而得到亲证。然而,梵我的亲证并非易事。梵创造了世界,掌控世界,并通过幻力——摩耶使得世界变得纷繁复杂,使众生受到“幻”的制约。幻是梵与人之间的一道精神屏障,世人由于无知,由于尘世生活的诱惑和业报规律的束缚,总是将我和梵分离,看不到梵的真相,因而错误地将“幻”当做梵的真相,难以达到梵我一如。奥义书主张人们通过禅定,摒弃凡尘干扰,践行达磨之道,精进修持,参悟反思,穿透幻的屏障,进而直观“我”的本质,亲证梵我一如。

精彩短评 (总计51条)

  •     本来是一本好书,但学术专业性太强,写得不是很通俗,我读不下去了。
  •     三大哲学传统之印度哲学
  •     虽然不够细致,但基本把印度哲学大概的轮廓讲明了了。
  •     北大教材?-_-
  •     文字较为清丽,是同类作品中较为好读的一本。
  •     其实,写得并不是很好,感觉打一枪换个地方,看来还是得读专著。。。希望会有引述地址,此外,梵中英应该一起才会不容易误解。要知道,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文言文也是一门新语言。
  •     姚卫群的大名呵呵听说过好多次了。
    通过一本书可以看出他对印度哲学的理解与热爱。
  •     教材,太教材的
  •     对于我这种入门的来说感觉还可以啊
  •       
       两天时间,看了姚卫群编著的《印度哲学》,时间短,泛读而已。
       从全世界来看,哲学体系和宗教流派是相区分的,但是印度从来宗教和哲学结合的都极为紧密,主要收获(1)佛教从原始佛教,再到后来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等众多流派的发展和异同。(2)瑜伽实践的八支行法:静制(遵守不杀生不偷窃等戒律)、劝制(清净满足苦行等道德准则)、坐法(保持身体安稳自如)、调息(调节控制呼吸)、制感(控制感官)、执持(心注一处)、静虑(心持续集中于禅定对象)、等持(心与禅定对象冥合为一、主观意识犹如完全不存在)。(3)古代婆罗门教的六派哲学,其中心概念“梵”既是哲学上的最高本体,也是宗教上禅定的根本对象,“梵”与个我的关系。婆罗门教(主要是吠檀多派和瑜伽派)在近代的影响和发展,明显受到西方哲学的影响。(4)印度哲学博大精深,转变说,集聚说,因果观,直觉思维,辩证思维,量论,我论,解脱论,社会伦理思想都影响深远。
      
  •     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可以说是对其前期几部作品的抽绎!
  •     北京大学姚卫群教授开设的佛教导论课程的教材之一。
  •     很棒。
  •     蛮详尽,不过缺乏一些田野感受。
  •     这本书很不错,无论是对一般普通读者,还是对学界中人来说,都很有可读性和参考价值
  •     今天才看完,了解印度哲学必备的
  •     课程参考书
  •     印度哲学入门书籍
  •     读起来虽有点枯燥,但对了解印度宗教、印度文化及其重要。
  •     中式马克思那一套屁话太多
  •     可能对于专业哲学研究者来说这说是参考学习教材,但对于你我来说就是个百科书,做了解之用为好……
  •     不错的,书质很好。
  •     这个书很专业 还是让我了解了不少知识.
  •     老师我好爱你~~~
  •     论文需要
  •     对于印度包括佛教婆罗门教的主要思想进行了梳理,结构清晰,有一定文献
  •     国内最好的了
  •     应该是这本。。
  •     三星半(四星于我算高分)线索很清,像那种考试大纲一样,具体的概念就一句话,削去多少好东西呀
  •     虽然有教科书的表象,然而内容还是繁多的。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等的简略思想史写的很清楚,最后对印度思想特征的梳理也很中肯。不错的概论性著作。
  •     读起来很快。有意思。有缺陷。
  •     还真是概论,不深入。但做为国内为数不多的介绍印度宗教的书,还是值得看看的。
  •     老师太萌了
  •     期中作业抄书,期末考试抄书,总算两次抄了不一样的章节。
  •     还是天书,,,虽然这个老师我见过,,,,不过他是讲墨子的。。。
  •     就引用来说,抄抄六十年之前的日本就可以了,英美人文学科幼稚三流,国内学了一个下三流,个别对自己传统的指指点点下三滥,那被父权抬高不如全部砸入最底层,大家要活在一次,祖国的意义
  •     因为是老师写的书,是期末印度佛教史这门课很好的复习资料。只当作一本科普读物的话也很不错,理论很清晰,佛教的体系也梳理的很好,如果是对佛教真正感兴趣的人应该会很喜欢。如果只是想随便了解佛教的话,这本书趣味性不强。
  •     完全基于作者十四年前的著作。
  •     流水帐,考试应该够了
  •     教材嘛 略读 梳理了很多知识 对巴厘岛 马来西亚游的补充了解吧 很有意思
  •     对印度的各个流派都有简明扼要的介绍!
  •     学习哲学,必须要学习三大哲学派别,西方哲学,印度哲学,以及中国哲学。写作印度哲学面临比其他两派哲学大很多的挑战。原因是印度哲学留下的文献零散,历史不详。这也许和印度哲学的特点有关。印度哲学和宗教结合非常紧密,基本上所有的印度哲学都是来源于宗教中的哲学思想,而宗教的传承并不留下很多文字记载,我们可以理解宗教中修行的传承更多是以上师传给弟子一代一代脉脉相传。而非修行的写作者也很难理解以致表达出深刻的内涵。尽管印度宗教的哲学思辨性很强,但宗教毕竟不同于纯粹的思辨哲学,不修行而单纯靠文字学习是不能领会其内涵的。但无论如何,整理并撰写印度哲学史会让局外之人多少对印度宗教哲学有所瞥见。读这本书是有价值的。如果阅读之后又更多兴趣做深入学习,可以进而学习以下两本推荐经典-------中文和英文音译梵语对应的《薄伽梵歌》和派坦加利的《瑜伽经》。
  •     姚卫群先生在序言中说到,“本书是概论型的著作,其中的内容要照顾到全面性和学界的一般看法,因而书中有相当部分的叙述是依据国内外有定论或相对通行的观点或间接,尤其在对早期印度宗教文献内容和各派主要历史和理论进行叙述时更是如此。”
    自己刚读了一半多,情况如作者所说。这本书作为了解印度(宗教)哲学是有用的,姚卫群先生对各派思想都进行了清晰的梳理,详略还是比较得当。印度(宗教)哲学里名目繁多,姚先生也有所选择地进行了叙述,比较简洁。相对于汤用彤先生的《印度哲学史略》来说,可读性更强,因为汤先生所用语言毕竟是文言,可能会造成一定的阅读困难。
    总之,如果想入门、了解,这本书可以当首选。
  •     奥义书和正统婆罗门哲学也很驳杂
  •     纲要
  •     这个书很专业 还是让我了解了不少作者可能佛教知识比较扎实 但是对瑜伽的论述过少作者可能对印度的大神不大熟悉 所以找不到krishna shiva的名字倒是看到有黑天这个名字 会不会是krishna呢希望作者不是那些光有头衔却成天开会的学者 不然如果书里有错误而我不知道从而被误导就糟了
  •     不错的
  •     这种没有真正宗教经验的学者写的书,只是隔靴搔痒
  •     有很多重复的地方
  •     大国学基金会于2010年5月30日捐赠
  •     一切因暑期课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