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度的人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理论与流派 > 单向度的人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4
ISBN:9787532745104
作者:[美]赫伯特·马尔库塞
页数:208页

作者简介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哲学家、美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被西方誉为“新左派哲学家”。著有《爱欲与文明——对佛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究》、《单向度的人》、《理性与革命》、《批判哲学研究》等。

书籍目录

致谢
导言 批判的停顿:没有反对派的社会
单向度过社会
第一章 控制的新形式
第二章 政治领域的封闭
第三章 不幸意识的征服:压抑性的俗化趋势
第四章 话语领域的封闭
单向度的思想
第五章 否定性的思维:被击败了的抗议逻辑
第六章 从否定性思维到肯定性思维:技术合理性和统治的逻辑
第七章 肯定性思维的胜利:单向度的哲学
进行替代性选择的机会
第八章 哲学的历史承诺
第九章 解放的大变动
第十章 结论
译后记

编辑推荐

《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作了较为深刻的揭露和探索,但暴露出其社会批判理论的乌托邦性质。《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对研究兰克福学派和马尔库塞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内容概要

《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是是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人物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最负盛名的著作,旨在揭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的新型的极权主义特征。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控制的新形式:一种舒舒服服、平平稳稳、合理而又民主的不自由在发达的工业文明中流行,这是技术进步的标志。说实在的,下述情况是再合理不过的了:个性在社会必需的但却令人厌烦的机械化劳动过程中受到压制;个体企业集中为更有效、生产效率更高的大公司;对设备不平衡的经济单位间的自由竞争加以调节;削减对组织国际资源起阻碍作用的各种特权和国家主权。这种技术秩序还包含着政治上和知识上的协调,这是一种可悲而又有前途的发展。权利和自由在工业社会的形成时期和早期阶段曾是十分关键的因素,但现在它们却正在丧失其传统的理论基础和内容而服从于这个社会的更高阶段。思想、言论和信仰的自由,正如它们曾经促进和保护的自由企业一样,本质上是一些批判性的观念,是更有生产效率和更合理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用以取代已过时的文化的观念。这些权利和自由一经制度化,便成了这个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与这个社会共命运。成就取消了前提。免于匮乏的自由是一切自由的具体实质。随着这种自由逐渐增大其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属于较低生产率阶段的各种自由相应地失去其先前的内容。当一个社会按照它自己的组织方式,似乎越来越能满足个人的、需要时,独立思考、意志自由和政治反对权的基本的批判功能就逐渐被剥夺。这样一个社会可以正当地要求接受它的原则和制度,并把政治上的反对降低为在维持现状的范围内商讨和促进替代性政策的选择。在这方面,由某种极权主义制度还是由某种非极权主义制度来满足需要,似乎是无关紧要的。在生活水准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对制度本身采取不顺从态度,看来对社会是毫无助益的;当它给社会带来明显的经济和政治的不利并威胁到整个社会的顺利运转时,就更是如此。的确,至少就生活必需品而言,我们似乎没有理由一定要通过个人自由的竞争性协作来生产和分配商品和服务设施。企业活动的自由一开始就不完全是一件幸事。不是工作酌自由就是挨饿的自由,它给绝大多数人带来了艰辛、不安和焦虑。假如个人不再作为一个自由的经济主体被迫在市场上出售他自身,那么,这种自由的消失将是文明的最大成就之一。机械化和标准化的工艺程序可能使个人的精力释放到一个未知的、超越需要的自由领域。人类生存的结构本身就会改变;个人将从劳动世界强加给他的那些异己的需要和异己的可能性中解放出来。这时,个人将会自由地支配他自己的生活。如果生产机构能够组织起来,并致力于满足生命攸关的需要,那么,它的控制还是充分地集中起来为好;这种控制并不妨碍个人的意志自由,反而会使它成为可能。这是发达工业文明有可能达到的目标,也是技术合理化的“目的”。但实际上在发生作用的却是相反的趋势:国家机器把其防务和扩张的经济、政治需要强加在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上,强加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上。当代工业社会,由于其组织技术基础的方式,势必成为极权主义。因为, “极权主义”不仅是社会的一种恐怖的政治协作,而且也是一种非恐怖的经济技术协作,后者是通过既得利益者对各种需要的操纵发生作用的。当代工业社会由此而阻止了有效地反对社会整体的局面出现。不仅某种形式的政府或党派统治会造成极权主义,就是某些特定的生产与分配制度也会造成极权主义,尽管后者很可能与党派、报纸的“多元论”以及“对等权力牵制”等等相一致。今天,政治权力的运用突出地表现为它对机器生产程序和国家机构技术组织的操纵。发达工业社会和发展中工业社会的政府,只有当它们能够成功地动员、组织和利用工业文明现有的技术、科学和机械生产率时,才能维持并巩固自己。这种生产率动员起整个社会,超越和凌驾于任何特定的个人和集团利益之上。机器在物质上的(仅仅是物质上的?)威力超过个人的以及任何特定群体的体力这一无情的事实,使得机器成为任何以机器生产程序为基本结构的社会的最有效的政治工具。但是,政治趋势是可以逆转的;机器的能力实质上是人的能力的积累和表现。工作世界在什么程度上被理解为一架机器并依此而被加以机械化,它就在什么程度上成为人的新的自由的潜在基础。当代工业文明表明,它已经达到了这样一个阶段:“自由社会”已经不再能够用经济自由、政治自由和思想自由这样一些传统概念来说明。这不是因为这些自由已微不足道,而是因为它们过分重要以致超越了传统模式。因此,需要有符合新的社会能力的新的表述方式。这些新的方式只能用否定的字眼来加以表达,因为它们实际上是对现行方式的否定。经济自由因而意味着摆脱经济的自由——摆脱经济力量和经济关系的控制;意味着免于日常的生存斗争、免于谋生的自由。政治自由意味着个人从他们无法有效控制的政治中解放出来。同样,思想自由意味着恢复被宣传工具和思想灌输所同化了的个人思想,意味着把“社会舆论”连同其制造者一起取消。这些主张之所以听起来不现实,并不表示它们具有乌托邦的性质,而是说明阻碍它们实现的力量相当强大。反对解放的最有效、最持久的斗争形式,是灌输那些使生存斗争的过时形式永恒化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人类的需求,除生物性的需求外,其强度、满足程度乃至特征,总是受先决条件制约的。对某种事情是做还是不做,是赞赏还是破坏,是拥有还是拒斥,其可能性是否会成为一种需要,都取决于这样做对现行的社会制度和利益是否可取和必要。在这个意义上,人类的需要是历史性的需要。社会要求个人在多大程度上作抑制性的发展,个人的需要本身及满足这种需要的权利就在多大程度上服从于凌驾其上的批判标准。我们可以把真实的需要与虚假的需要加以区别。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而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那些需要,使艰辛、侵略、痛苦和非正义永恒化的需要,是“虚假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或许会使个人感到十分高兴,但如果这样的幸福会妨碍(他自己和旁人)认识整个社会的病态并把握医治弊病的时机这一才能的发展的话,它就不是必须维护和保障的。因而结果是不幸之中的欣慰。现行的大多数需要,诸如休息、娱乐、按广告宣传来处世和消费、爱和恨别人之所爱和所恨,都属于虚假的需要这一范畴之列。这样的需要具有社会的内容和功能,它们取决于个人所无法控制的外力;这些需要的发展和满足是受外界支配的。无论这些需要有多少可能变成个人自己的需要,并由他的生存条件所重复和增强;无论个人怎样与这些需要相一致并感觉到自己从中得到满足,这些需要始终还是它们从一开始就是的那样——要求压制的势力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产物。 抑制性需要的流行是一个既成的事实,是人们在无知和失望中所接受的事实,同时也是为了个人幸福、为了所有以痛苦为其满足代价的人的利益而必须加以消除的事实。只有那些无条件地要求满足的需要,才是生命攸关的需要——即在可达到的物质水平上的衣、食、住。对这些需要的满足,是实现包括粗俗需要和高尚需要在内的一切需要的先决条件。对于任何意识和良心,对于任何不把流行的社会利益作为思想和行为的最高准则的经验,已确立的各种需要和满足都应以它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这一尺度来加以检验。这些尺度完全是历史性的,它们的客观性也是历史性的。在一定条件下,对各种需要及其满足的评价涉及一些具有优先地位的标准,这些标准指的是最充分地利用人类现有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使个人和所有个人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这些资源是可以计算的。需要的“真实”与“虚假”在下述意义上指明各种客观条件:根本需要的普遍满足和辛劳、贫困的逐渐减轻成为普遍有效的标准。但是,作为历史的标准,它们不仅因地区和发展阶段而异,并且只能在同现行标准(或多或少)相矛盾的意义上来加以说明。那么,什么样的法庭可以自称拥有决定性的权威呢?归根到底,什么是真实的需要和虚假的需要这一问题必须由一切个人自己来回答,但只是归根到底才是这样;也就是说,如果并当他们确能给自己提供答案的话。只要他们仍处于不能自治的状态,只要他们接受灌输和操纵(直到成为他们的本能),他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不能认为是他们自己的。同样,没有任何法庭能正当地自认有权来决定哪些需要应该发展和满足。任何这样的法庭都是应该受到指责的,尽管我们强烈地坚持这一看法并不排除下述问题:人们自己既然已经是颇有成效的统治的对象,又怎能创造自由的条件呢?抑制性的社会管理愈是合理、愈是有效、愈是技术性强、愈是全面,受管理的个人用以打破奴隶状态并获得自由的手段与方法就愈是不可想像。的确,把理性强加于整个社会是一种荒谬而又有害的观念,但嘲笑这种观念的社会却把它自己的成员变成全面管理的对象,这样做的正当性是大可怀疑的。一切解放都有赖于对奴役状态的觉悟,而这种觉悟的出现却往往被占主导地位的需要和满足所阻碍,这些需要和满足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个人自己的需要和满足。发展的过程往往是用另一种制度取代预定的制度;而最可取的目标则是用真实的需要代替虚假的需要,抛弃抑制性的满足。发达工业社会的显著特征是它有效地窒息那些要求自由的需要,即要求从尚可忍受的、有好处的和舒适的情况中摆脱出来的需要,同时它容忍和宽恕富裕社会的破坏力量和抑制功能。在这里,社会控制所强求的正是对于过度的生产和消费的压倒一切的需要;对于实际上已不再必要的使人麻木的工作的需要;对于抚慰和延长这一麻木不仁状态的缓和方式的需要;对于维持欺骗性自由的需要,这些自由是垄断价格中的自由竞争,审查制度下的自由出版,以及商标和圈套之间的自由选择。在抑制性总体的统治之下,自由可以成为一个强有力的统治工具。决定人类自由程度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可供个人选择的范围,而是个人能够选择的是什么和实际选择的是什么。自由选择的准绳绝不可能是绝对的,但也不完全是相对的。自由选择主人并没有使主人和奴隶归于消失。如果商品和服务设施维护对艰辛和恐惧的生活所进行的社会控制的话,就是说,如果它们维护异化的话,那么,在大量的商品和服务设施中所进行的自由选择就并不意味着自由。何况个人自发地重复所强加的需要并不说明他的意志自由,而只能证明控制的有效性。我们对控制的深度和有效性的看法会招致这样一种异议,即认为我们过高地估计了“新闻媒介”的灌输力量,认为人们自己会发现和满足如今强加在他们身上的种种需要。这种异议忽略了问题的要害所在。我们的前提并不是从收音机和电视机的大量生产出发的,也不是从集中对它们加以控制出发的。人们早就已经适应于这种控制的接收器。决定性的差别在于把已有的和可能的、已满足和未满足的需要之间的对立(或冲突)消去。在这里,所谓阶级差别的平等化显示出它的意识形态功能。如果工人和他的老板享受同样的电视节目并漫游同样的游乐胜地,如果打字员打扮得同她雇主的女儿一样漂亮,如果黑人也拥有凯迪拉克牌高级轿车,如果他们阅读同样的报纸,这种相似并不表明阶级的消失,而是表明现存制度下的各种人在多大程度上分享着用以维持这种制度的需要和满足。诚然,在当代社会最高度发达的地区,把社会需要移植成个人的需要是如此地有效,以致它们之间的差别似乎纯粹是理论上的事情。人们当真能对作为新闻与娱乐的工具和作为灌输与操纵力量的大众传播媒介作出区分吗?当真能对制造公害的汽车和提供方便的汽车作出区分吗?当真能对实用建筑的恐怖与舒适作出区分吗?当真能对为保卫国防和为公司营利的手段作出区分吗?当真能对提高生育率方面私人的乐趣和商业上、政治上的功用作出区分吗?我们又一次面对发达工业文明的一个最令人烦恼的方面,即它的不合理中的合理性。它的生产率和效能,它的增长和扩大舒适生活品的潜力,它的把浪费变为需要、把破坏变为建设的能力,这都表明现代文明使客观世界转变为人的精神和肉体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异化概念本身因而成了问题。人们似乎是为商品而生活。小轿车、高清晰度的传真装置、错层式家庭住宅以及厨房设备成了人们生活的灵魂。把个人束缚于社会的机制已经改变,而社会控制就是在它所产生的新的需要中得以稳定的。社会控制的现行形式在新的意义上是技术的形式。不错,在整个近代,具有生产性和破坏性的国家机器的技术结构及效率,一直是使人们服从已确立的社会分工的主要手段。而且,这种结合往往伴随着更为明显的强制形式:生计的丧失,法庭、警察、武装力量的管辖。情况现在依然如此。但是在当代,技术的控制看来真正体现了有益于整个社会集团和社会利益的理性,以致一切矛盾似乎都是不合理的,一切对抗似乎都是不可能的。毫不奇怪,在工业文明的最发达地区,社会控制已被潜化到这样的地步,甚至连个人的抗议在根本上也受到影响。拒绝“随大流”的思想情绪显得是神经过敏和软弱无力的。这就是下述政治事件在社会心理上的反映:在工业社会前一阶段似乎代表新的生存方式之可能性的那些历史力量正在消失。但“潜化”一词或许不再说明个人是以什么方式自动重复社会所施加的外部控制并使之永恒化的。

图书封面


 单向度的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在这学期之初,我本拟定了一个10本西方现代哲学的读书计划,充满热情地想去完成它。我捧起过查拉图斯特拉那比老子还玄幻的诗歌,浏览过精神分析中的各种房子、气球等性象征,翻阅过存在管他与虚无还是与时间那厚重又不知所云的文字,最后我放弃了,实在是能力有限,看不下去。最近,一方面为了完成作业,另一方面决定一定要通读一本西方现代哲学以不负上了这门课,我选择了这本《单向度的人》,一方面它很薄,另一方面它很经典。事实又一次无情地证明我错了,这15万字的一本书,我不日不夜地啃了3天还没啃完,更严重的是,虽然书中的每个句子单独看来我都能分清主谓宾(在这一点上已经比《存在与xx》好多了),但组合成段我就彻底不理解了。一本书我认为我能基本读懂的只有导言、结论和译后记……但不论如何,即使再看不懂,也还是有一点心得体会的,我觉得与其上网找找抄抄他人的言论,不如写点自己的不成熟的看法。先从书名说起吧,“单向度”是马尔库塞描绘当代工业社会尤其是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时所使用的一个自造的专用术语,表示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方面的评价都只是肯定和认可,不再具有批判性和否定性,变为单向的了。马尔库塞认为,正常社会中的人有两个“向度”或“维度”,即肯定社会现实并与现实社会保持一致的向度和否定、批判、超越现实的向度。而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已蜕变成了一个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它成功地压制了这个社会中的反对派和反对意见,压制了人内心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因而使这个社会成了单向度的社会,使生活在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在作者的论述中,一个没有反对派的“和谐”社会已经产生,它同以往的社会形态不同,在政治的大环境中,各种政策的制定以及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亦是)的性质的转变,使得革命性在社会中渐渐丧失,人们对社会的批判仅仅停留在某些具体的行为措施,而不能本质又深入地去探讨社会深层的缺点。在思想领域中,各种广播传媒被政治所控制着,对人们灌输各种娱乐、假新闻和舆论,使得人们丧失了内部自由,伴随着工业社会政治的一体化,文化领域也出现了一体化的倾向。比如,以往高层文学是批判的阵营,是供高级知识分子赏玩的,而现在文学也走向了低俗化,丧失了批判性。而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再是人需要什么,资本家就生产什么,而是资本家生产什么,人才买什么。不是人的需求引导生产,而是生产在引导着人的需求。甚至连人的闲暇时间的玩乐,都有公司帮你设计好了,你只要跟着他就行。所有的一切都不再需要人自己动脑筋,人要做的就是选择———在提供的选择项里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我影响深刻的一个观点是,发达工业文明的一个最令人烦恼的方面,就是它的不合理中的合理性。确实,人们的挂在口边的话就是日子越过越好,越来越自由。可在作者看来,“单向度”的人已经变成了金钱的奴隶,自由的奴隶。殊不知,单向度的人判断生活好了的标准就是单一的经济富裕,而自由,也不过是一种政治上的强有力的统治手段而已。“自由”这个词看起来是那么美好,而我们所获得的,不过是艰辛工作的自由和挨饿的自由罢了,看似有所选择,实则没有选择——因为单向度的价值标准是单一的。我们追求自由,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选择工作与否的自由,真正的政治参与的自由,而这在现在看来还是不可能的。那么,这样看来,我们是否无法摆脱这样的社会,并且这样的社会是否会一直长存下去呢?当共产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间的斗争转向了经济领域,而且合作越来越频繁,我们是否会再次经历社会形态上的革命呢?马尔库塞是悲观的,他以瓦尔特•本杰明的“只是因为有了那些不抱希望的人,希望才赐予了我们”这句充满幻灭的话结束了本书,给人们留下了一个不抱希望的希望,这就是他对“单向度的人”的命运的定语。而在我看来,乐观还是应该保持的。毕竟几千年人类文明经历过比现在更加黑暗的日子,不还是顺利地走过来了吗,何况现在的日子虽然让人们少了些批判的意识,但生活条件的改善确实让人们更加能够享受人生。未必就不可能在未来的日子里,通过某种觉醒或者和平演变,使社会在一种和平的进程中走向新的更好地形态。“革命夺取政权”未必就是真理,我们还是应当对我们自己抱有信心!
  •     在政治的包裹之下,当下谈论更多的是社会制度,即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问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绞尽脑汁,企图排挤甚至进而同化仅存几个社会主义国家;而以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则明暗双管齐下竭力自我维护。造成的结果是——不说别人,只谈国内——态度两极分化严重,即所谓“五毛党”“美分党”。但我们似乎忽视了一个更为重要也更为根本的事实,造成社会问题的深层原因并非“姓资”“姓社”的社会制度问题,而是《单向度的人》作者马尔库塞先生所提出的,依托于工业发展的极权主义问题。不论是轻工业,还是重工业,抑或是化学工业,工业发展俨然演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工业发展在现阶段已几乎全部依赖于科技发展。我国科学发展观的七大主题之一即是“集中关注科技进步对于发展瓶颈的突破”。但是,当大家纷纷将工业发展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和国防事业发展的前提来大力发展工业时,很不幸,人的异化已达成而毫不知情。人们只知机器是手段,是奴隶,殊不知“机器是一个可用来使他人成为奴隶的奴隶”。这便是不能认识自身悲哀的悲哀。作者马尔库塞在导言部分便一针见血指出,这是批判已停顿的社会,是没有反对派的社会。说批判停顿并非因为无人批判,而是批判仅仅停留在表象,而未鞭及工业社会本身。于是现存绝大部分的批判都是无关痛痒的,真正意义上的反对派——“微斯人”。因此,虽然作者称自己的分析“集中于当代最高度发达的那些社会”,但因为“这个社会作为总体是非理性的”,这本书对于我们作为工业快速发展中的国家的借鉴作用也是极强的。为什么我们总是感到生活的惬意,却又有难以描述的不适感存在?作者在第一章开头做出了回答——我们处于“舒舒服服、平平稳稳、合理而又民主的不自由”的工业文明中。政府“成功地动员、组织和利用工业文明现有的技术、科学和机械生产率”,达成了伪装下的逐步完善,也在同时达到了对人的隐蔽的控制。社会在向前迈步的过程中一片祥和,又有几人会察觉到不幸福?即使有微小的不幸福,但“在生活水准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对制度本身采取不顺从态度,看来对社会是毫无助益的”。这便是文明的控制达到的境界。作者在第二章引用丹尼尔•贝尔的《自动化和主要技术变化》:“工业化不是随工厂的兴起而产生的,它产生于对工作的计量。当工作能被计量,当你能把一个人与工作联系在一起,当你能约束他,按照一件一件的工作来计算他的产量并且按件付酬或按时付酬时,你就达到了现代工业化。”现代工业化的达成是以人沦为机器的奴隶这一异化和牺牲作为垫脚石的。各工厂利用种种手段,如入股,将工人和公司联结起来,促使被剥削者自发地主动地关心剥削者的利益,因为那同时也关系着自己的既定利益——“双赢”由此产生。“技术的面纱掩盖了不平等和奴役的再生产”,但受到抬举的奴隶始终还是奴隶,因为人沦为一种单纯的工具,人沦为物。工业社会的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社会。在大众传播媒介的推波助澜中,当交换价值比真实价值更为重要,所有领域,包括文化领域便具备了一个共同特征——商品形式。文化的物质化商品化使文化从作为人的理性的清醒剂产生畸化,寄托于文化的理性思考也丧失了想象另一种生活方式的能力,剩下的是“想象同一生活方式的不同类型或畸形”,这种“对已确立制度的肯定而不是否定”的思想正是单向度的社会下的单向度的思想。这种幸福意识,不论是何种方式的对已确立制度的肯定,都是一种新型的顺从主义。时下沸沸扬扬的关于“外语热”的批判将语言提上台面。有一种说法是,语言只是一种交流工具。这些人没有意识到的是,语言是指向思想和文化的,对思想和文化的异化是通过语言实现的。作者在书中列举数例揭示了通过语言达成的“洗脑”。有一些比较有意思。一是通过“在发达交流形式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格化语言”,“强加于人的、标准化的、普通的事物和作用被描绘成‘专门为您的’”,这种变化的所有格用法借亲昵感与尊敬感,在满足人的爱慕虚荣等心理的同时,达到了将本作为自由独立个体而拥有自我价值的人化为“仅仅是其处境、职业、雇主或企业的附属物和专有财产”。人在这种语言用法中丧失了自主认知价值,屈从于“对一种不可置疑的事实的认可”,进而屈从于“现存政权的语言是代表真理的语言”的认识。现存的批判和讽刺的对象只可能是另一种操纵和控制技术而不是生活方式,这是因为批判者和讽刺者在使用被异化的语言时就默认了这种控制的存在,也默认了人不再是人的既定现实。另一有意思的是对“是”的剖析。“因为按照真理来思考就是答应要按照真理去生存”,所以“‘是’也蕴含着‘应当’”,也就蕴含着对既定事实的否定。所以在说“语言是一种工具”的同时也默认了语言现在不只是一种交流工具的事实,是一种对语言控制的承认。但是,假使在语言变为单向度的同时保留了思想的否定力量,通过语言的异化以达到人的异化的目的就不能达到。因而诞生了转译——“把概念忠实地转译成实际的行为、癖好和倾向的种种方式”,转译接受者“便把经过剪裁和整理的现象(它们本身是够真实的!)当成了现实”。作者引用《管理和工人》的例子说明,在转译的过程中,一个工人/雇员——即一个阶级的一员(仅是一员!),被公司个体化为某一工人/雇员,因而属于某一阶级整体的既定诉求就变成该个体的在特定阶段的诉求,如工人认为工资低并非因为工资本身低而源于该工人在个别阶段的私人额外要求。该例很好地说明了在工业社会的极权主义下的人的幸福意识并非源于自身主观幸福感受,而是客观标准的强加。或者说,即使感觉到非幸福,也会自发地考虑自身的偶然原因,而非统治与异化。人因意识不到不幸福而感到幸福,便是最大的不幸与恐怖。另外,作者还谈到了技术(或者说是化为技术的科学)对哲学的异化。科学通过消除中世纪的神话而起步,然后因为操作主义,科学变成技术,成为另一神话。对物质甚至是对人的操作性定义导致了其本质的丧失。笛卡尔将人的身体视为物体,但至少灵魂因理性而存在。在操作主义下,理性的丧失导致了人作为整体沦为机器,也即是默认了霍布斯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人趾高气扬地把机器视为奴隶是一件滑稽的事,因为这些人已经沦为其奴隶的奴隶。我想到了罗素的《论国家》。国家的建立是统治阶级借以满足欲望的手段。他们通过群众或多或少的集体主义感,利用他们的归属感与正义感,以国家的名义行事。工业社会是国家发展的必然阶段,而工业或者说技术本身也成为了国家统治的工具。为原子弹的投放披上正义的面纱,极大程度上弱化其非正义事实;以“氢弹之父”强调科技发展的可喜成绩,掩盖氢弹本身的罪恶。当我们为国家研发核弹而不使用感到正义的自豪时,会否想到,研发核弹本身的非正义?国家安全成为对科技对工业的投入的前提,统治阶级以国家的名义完成了过度强调科技与工业地位的扭曲解释,即因为国防是合理的,所以扭曲的做法也是合理的。这便是操作性目的所导致的悲哀。在第三部分,作者谈到了“路在何方”。显然,“解铃还须系铃人”,哲学的问题需要哲学解决——保证哲学的理性和科学的中立性。哲学的理性是人觉醒的基本条件,只有在理性的前提下才会有更多的人认识到工业社会存在的不合理,才会陆续开始寻求解决之道。同时,科学的中立性需要理性的指导。受操作主义、实用主义以及政治的影响,科学与哲学相行渐远,导致了科学的扭曲与变质。科学的技术化,也即是科技的发展,正是实用主义的结果。当然,并不能一味否定科技本身。工业社会现存问题是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正如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到相当阶段后才能达到社会主义,科学的中立性也是科技发展到更高阶段才能达到的。因为在发展阶段,尤其是高速发展阶段,人的实用与功利被暴露而不被制止,社会追求更高成就而忽略其他。只有当对应阶段让大部分人满足,他们才会停下脚步而用哲学的眼光审视发生的一切。这与许多商业大亨在年过半百后突然变得淡泊名利是一个道理。可是我们是否真的能等到这一天的来到?毕竟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这一问题很难作答,但至少还可以依靠下层以及社会边缘群体的觉醒,因为他们的独立性相对最高。对于这一略显渺茫的希望,作者引用瓦尔特•本杰明之言:“只是因为有了那些不抱希望的人,希望才赐予了我们。”读完全书,在深深的震撼与悲哀之余我想到了乔治•奥威尔的《1984》,那个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的极权主义社会给人以绝对的压抑与绝望。那不是身体的压制,是思想与身体的双重压抑(这与马尔库塞在书中所表达的对社会现状的评价相当)。那个社会并非没有觉醒与革命者,但思想警察的存在导致了一切革命终将暴露而被推翻的可能。一切觉醒都止步于个别而不可能成为集体。幸而现实社会没有公开的思想警察,我们的觉醒是可能达到改造或至少是改良的水平的。另外,作为从小受集体主义文化熏陶的中国人,我认为作者马尔库塞的个人主义倾向还是比较严重的,甚至有无政府主义之嫌。人的自我认同感总是需要在一个集体中体现,这导致了归属感的产生,也间接决定了“国家”形式的必然性。而国家既然是国家,必然会有一定程度上的集权。因为绝对的自由是不自由,绝对的民主也将是不民主。百家争鸣固然有益于人均思想素质的提升,但众说纷纭、各行其是未必有利于社会的进步。而在人的现有素质水平下,无政府更是天方夜谭。所以更为重要的是,在保证国家正常发展的前提下,竭尽所能维持科学的中立性。因为利用科技发展的需求,不能成为使哲学与科学操作化实用化的借口。不论是利用科技统治人的工业极权主义,还是各种形式的乌托邦,都只是一种社会可能。只有保证更多人的理性,或者说是思维的多向度,才能避免或减小极权主义的悲剧性。至于书中亦涉及到的,科技对于人的生活的影响,直到现在也是社会讨论热点。工业化社会的发展愈来愈快,人对于发展速度的“快”的欲望也随之增强,其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生活节奏的加快,尤其表现在大城市。这些大城市的一大共同特点是,工业化成果被充分利用。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了人的浮躁和功利,而快速更新换代的科技产品使之加剧。这便是社会从各方面对科技口诛笔伐的原因,也是工业化社会造成的典型事实。所以现代社会的特点已不仅仅是本书作者所说的机器使人成为奴隶,更甚的是人成为产品的奴隶。所以尽管那些对科技发出批评的人士过于偏激,我们亦能因有人意识到工业化社会所带来的问题感到欢欣鼓舞。我们的希望不在于“资”与“社”,在于哲学的理性,在于科学的中立,更在于思想的向度。
  •     从批判学者的书里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里面的有些观点不是很认可,而且读懂需要一定的哲学基础,但是了解作者的主题思想其实并不难。这本书后面有刘继写的译后记,如果前面有一些问题的话那么看了后面的译后记会有一些启发。

精彩短评 (总计73条)

  •     第一部分可读
  •     有时候会觉得,读书不过是把自己能读懂的句子用自己的一套逻辑拼接成一套对作者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就像是一个自我印证的过程……不过马尔库塞明明也是一个很激进的作者,明明也和马克思并称三马之一,但是为什么读他却没有读马克思的那种青年的义愤和热血贲张之感呢……
  •     左左左和对工业革命、商业化的厌恶。愤世嫉俗。
  •     书还可以,继续支持!!!
  •     书很好 是正版 还会过来买
  •     批判意识。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了,据说是里面最好读的,不过还是需要一点哲学基础。
  •     个体应该在任何时空里不失其独立性。
  •     译后记能看懂,作为推荐给高中生阅读的材料合适,正文部分比较抽象,难懂
  •     “审美革命”
  •     书很好,导师推荐的,特价时收的!
  •     翻译的太差
  •     翻译质量明显不好,语序错乱,用词不当,有很多地方让人产生歧义,比谷歌翻译好不到哪去。我怀疑是研究生用在线词典翻译的。这种机翻水平的作品简直让人崩溃。
  •     左派批判,年少无知,什么都不懂,但也不是像年轻时候理解那样肤浅,有机会还要重新再来念……
  •     图书质量挺好的,发货速度快。
  •     翻译得很不好,建议最好买英文原著。再配套阅读翻译的。
  •     喜欢
  •     老师推荐,值得一读。
  •     嘛也就这种还算读得下去了
  •     发达工业社会并非没有专制存在,技术进步取代了传统社会的暴力成为了新型压制方式,从而造就的是一群单向度的人——不再具有批判意识的顺驯之徒。
  •     哲学课上老师推荐的一本书。
  •     法兰克福学派领军人物!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者?总之我并不觉得提出在一个高度工业化的社会里我们每个人是处于一个高度封闭、没有也不愿意找另外一个出口的情况有什么问题!它是真实的!
  •     没有看完,所敬佩的人所有的一本书之一
  •     老师推荐的,但是真心不是很满意这本书的纸质
  •     也许是翻译问题,看起来好慢;但是太精彩了......
  •     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太大了,不过我自己还是很喜欢马尔库塞的。本来挺容易懂的,翻译得实在是太过佶屈聱牙了。
  •     未完成,读不懂
  •     到最后就是记住了本雅明的那句话,其实作者的框架挺清晰的,就何以我们的社会是单向度的社会这个问题从几个层面展开,然后进一步宣告我们难以改变的现实,只是有些环节的论述不知所云,这大概也是翻译的纰漏。其实就个人的看法,单向度的人是被控制的人,是失去批判能力的人,那么,这似乎与伯林说20世纪的人比18世纪更不自由在一些方面是呼应的?
  •     我这种水平要如何读懂这本书?
  •     哪个臭傻逼翻译的,我要报警了
  •     翻译确实有问题,但是买了原文自己翻译的还是不行,但是作者的思想广度十分辽阔,是在那个时代潮流中的一位斗士,曾经在寝室被窝里挑灯夜读
  •     好久就想买了,终于如愿。。。
  •     终于找到一个在晦涩程度上能与麦克卢汉相匹敌的作者了,不过,天才们大都是不说人话的吧…
  •     翻译打负分
  •     这书的翻译太赞了,,,,,,
  •     向度的人:发达工业单社会意识形态研究
  •     这本书写得好晦涩
  •     完全看不懂,还是要推荐下
  •     1、本部著作的中心论题为: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因为它成功地压制了这个社会中的反对派和反对意见,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从而使这个社会成了单向度的社会,使社会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 造成它的极权主义性质的主要的不是恐怖与暴力,而是技术的进步。由于技术进步的作用,发达工业社会虽是一个不自由的社会,但毕竟是一个舒舒服服的不自由社会;虽是一个更有效地控制着人的极权主义社会,但毕竟是一个使人安然自得的极权主义社会。 2、只是因为有了那些不抱希望的人,希望才赐予了我们。——本杰明
  •     庄镇简约大方世纪文库里有许多的经典,可以参照卡尔·雅斯贝斯的《时代的精神》来阅读,一个侧重存在在工业化时代的崩溃,另一个侧重意识形态的对抗
  •     读不懂,又觉得分分钟写着我们的当下
  •     哲学向的书,比较难懂,不过发货速度快
  •     社会大分工与现代制造业,将深刻的影响人类的思维模式,砸。社会物质的创造将个人按照其能提供的对社会最有利的贡献做分工,同时强制人类去接受这种分工。并由此摧毁碾压过去一切纽带式关系,取而代之的是:每个人都只是社会这个庞大系统中的一个小零件,虽独一无二,但是却也无足轻重。
  •     这本书,是任学院教授的演讲老师推荐的,因为说起书中理念,我听了觉得很接近我所追求的那种感觉,所以就毅然买了这本书。它没有让我失望,里面的理念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在翻译上有些许小瑕疵,可能是因为原文就比较难懂的,所以译者不仅要理解原文,还有有深厚的哲学知识作为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一名译者不易。ps鄙人是英语翻译专业学生。
  •     我自己都忘了为什么挑了法兰克福学派的书看。也没时间看完QAQ。
  •     这翻译直接让人看不下去了!
  •     好书,值得一读和收藏
  •     dimension,用来定义向度的词原来也就是我平时不离嘴的“次元”,其实无论是次元还是向度,失之对立面的倾向一直存在。
  •     中宣部那帮人真该读读法兰克福
  •     东西不错,服务好,推荐购买。
  •     可以 这很马克思主义 细思极恐 人类的灭亡
  •     法兰克福学派对技术理性的批判 因为不太懂政治和他的术语体系 百分之八十理解困难
  •     主要观点:资本主义通过给予大众物质满足来维持统治,这其实是另一种控制。作者从政治、文化艺术、语言、思想等方面论证了我们如何成为单向度的人,我们的社会如何成为单向度的社会。 第二部分开始,哲学满天飞,实在是想看而无能=_=
  •     哲学书本
  •     书的质量很好。有两篇论文,本书的有些观点对我在思路上启发很大
  •     译后记写的真清楚....
  •     今天下午在圖書館看完了 。。然而 可能沒看懂呢
  •     看到有评论说西马小清新代表作,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后半部分看的头大
  •     根据我总结的经验,举凡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翻译版本,都很烂。本书推荐重庆出版社 张峰 翻译版本。
  •     不忍心给三星 但是翻译太糟心了太烦人了!
  •     只有具有否定潜能的辩证法才能实现解放的目标 单向度维护的是一种虚假的满足
  •     单向度的人,不再有多向度的思考!
  •     书的质量还可以,版面都好
  •     批判与虚无
  •     看一半就撂了,越到后头越看不懂,稀奇古怪的感觉(倒不是说他的批判方向)。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马尔库塞本身就写的很晦涩。当然了,开头的导言和前两章给人的思想冲击还是蛮大的。
  •     为嘛老师这次判完读书报告连分儿都不给我了......后怕
  •     嗯嗯,很好,因为专业的需要买的,不错
  •     理论性很强 如果要看有情节的东西 绕路 本来就是理论的
  •     哪里看得懂~当然可能是版本原因~可是~已经没有再看的激情了~
  •     这个翻译啊,给自己打六十分及格吧
  •     囫囵吞枣、似懂非懂地读完了。文化批判和哲学批判鞭辟入里,但缺乏政治经济学角度的分析和批判,就像跛子走路快不了。总体感觉理性有余科学不足。
  •     大一时读过的书,一直忘了标记,最近对西方左派感兴趣才又想起来此书。中文翻译实在是太糟糕了,记得当时读的时候非常想摔桌。马尔库塞的批判非常戳中现代人的痛点,但未免过于绝望。个人还是相信人的自主性和超越性的,只不过这种超越性因人而异。
  •     ( ˙-˙ )并没有读懂…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