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然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论自然

出版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0-1
ISBN:9787500125259
作者: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
页数:212页

作者简介

《论自然(英汉双语)》内容简介:纵观历史,有的书改变了世界。它们扭转了我们看待自身和他人的方式。它们引发争论,产生异见,挑起战争,催化革命。它们发人深省,激发愤懑,鼓动情绪,提供慰藉。它们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摧毁了我们的生活。现在,《伟大的思想》丛书带您领略伟大的思想家、先驱、激进分子和梦想家的著作,他们的思想撼动了旧有的文明,塑造了我们现在的样子。
《论自然(英汉双语)》一书最初匿名出版,在现代散文中第一次提倡把乡野世界看作一种无所不包的积极力量。爱默生的著作无论从风格还是内容上都被看作是典型美国式的,他提出了一个观念:出门散步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新方式。

书籍目录

自然历史自立

编辑推荐

  《论自然(英汉双语)》是爱默生的第1部重要哲学著作,最初发表于1836年。它虽非作者成熟之作,但却集超验主义思想之大成,有新英格兰超验主义宣言的美称。全书由《前言》和《自然》等8章组成。在表达自然神秘的统一性时,爱默生提出了“超灵”的概念。  《论自然(英汉双语)》的发表为美国思想界吹来一股清风,一扫机械主义自然观的乌烟瘴气。

章节摘录

  四 语言  语言是自然赠予人类的第三个礼物。自然是思想的载体,这一点可从三个方面来阐释。  一、词语是自然存在的符号表达。  二、特定的自然存在是精神存在的象征。  三、自然是精神的象征。  第一,词语是自然存在的符号表达。自然史的作用是帮助我们理解超自然的历史。物质存在的作用是给予我们语言,来表达精神的存在和变化。每一个表达道德或精神存在的词语,如果我们寻根究底,会发现它们都是起源于某些物质现象。正确包含直的意味,错误则有弯曲的含义;精神最初的含义是风;谮越原指跨过一条线;傲慢是说扬起眉毛。我们说,心表达情感,头脑传达思想;思想和情感这两个词来自有形的物质存在,现在专门指代精神的意义。这种变化大多教在遥远的语言成形时期就已经发生了,我们无法得知其中详情。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可以在儿童身上发现类似的表现。儿童和原始人只使用名词或事物的名字,他们将这些名称转化成动词,并用来表达类似的精神行为。  第二,所有表达精神含义的词语都起源于自然界的物质,这是语言史上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然而,这远非自然对人类的最大恩惠。不仅仅是词语具有象征意义,物质存在本身都具有象征意义。每一个自然事实都是某些精神存在的象征。每一个自然现象都对应一种思想状态,这种思想状态只有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画才能表述出来。暴怒的人是狮子,狡猾的人是狐狸,坚定的人是岩石,博学的人是火炬。羔羊寓义天真,蛇代表恶毒,鲜花表达爱意。一光明和黑暗是我们熟知的对知识和无知的表述;热则用来形容爱情。我们背后和面前的可视距离,则分别代表回忆和希望。  站在河边深思的人,谁又不会想到万物的流动呢?向溪水中投掷一枚石子,那一圈圈的涟漪完美显现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人类意识到,上帝存在于他的生活中,就像正义、真理、爱、自由在天穹升起,熠熠生辉。他称上帝为理性:它不属于我,不属于你,也不属于他。我们人类是它的财产,它的子民。地球所处的蓝色宇宙,布满永恒的天体,处于亘古不变的宁静中,这就是理性的一种。与自然相联系的理性,我们称之为精神。精神是造物主。它本身具有生命。所有时代、所有国家的人都称其为“我父上帝”。  很容易可以看出,这些类比没有任何偶然的因素在内,没有变化,它们是一贯的、恒定的,在自然中无处不在。这些并非少许几个诗人的梦想,人类是善于类比的,他探究万物间的联系。人被置于万物的中心,联系的光线从每一个事物指向他。没有其他事物,人类无法被理解,没有人类其他事物也不可能被理解。自然历史上的所有存在,如果单独来看,没有任何意义,就像仅有男人或女人,并无生命力。若将它与人类的历史结合起来,就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自然学家关于动植物的著述仅仅是枯燥的对事实的记录。但是,这些事实中最不起眼的部分,如某个植物的习性、某个昆虫的器官、工作或声音,假如用来说明思想哲学的某个事实,或与人类的本性联系起来,就能以一种最为生动和宜人的方式打动我们。植物的种子在有关人类本性的比喻中被应用到了极致,以至于保罗将人的尸体比作种子:“它作为自然的实体被播种;成为精神的实体被收获。”地球自转,产生日夜:它绕太阳转动,生成四季。虽然这些仅仅是光和热的变化,但是人的生活和四季间没有相似之处吗?四季难道不因这种类比而披上华彩,增添感伤吗?假如我们认为蚂蚁就只是蚂蚁而已,它的本能就微不足道了。但是,如果我们将它与人类联系起来,就会对它有新的认识。辛苦劳作的蚂蚁就好像人类的督导员,弱小的身体里却藏着一颗坚强的心。如此一来,蚂蚁的习性,包括最近刚刚发现的它从不睡觉,都变得崇高起来。  正因为可见的物质存在与人类思想具有这种根本的对应关系,只有生活必需品的原始人是以图像来交流的。沿着人类的历史逐步回溯,语言的形象化就越来越明显。语言最初成形时,完全以诗歌的形式存在,所有精神存在都是通过自然的象征来表达。而这些象征正是语言最初的组成部分。人们还发现,不同语言中的成语在那些最雄辩最有力的篇章中是相似的。最古老的语言是这样,最新的语言也是如此。语它对我们的影响力从未减弱过。正是这种影响力使性情刚强酌农夫或边疆居民的言谈增添了一分酣畅淋漓,得到所有人的喜爱。  人类用恰当的象征符号来表达思想,并通过语言描述出来的这种能力取决于他质朴的个性,也即是他对真理的热爱,以及完整传达真理的愿望。人类堕落之后,语言也随之堕落。如果人类质朴的本性和独立的思想被各种衍生的欲望取代,如对财富、享乐、权力、奉承的追求,复杂和虚妄代替了质朴和真理,人类就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利用自然阐释意志的能力。新的形象不再生成;旧的词语受到歪曲,就不再传达正确的含义;当金库里不再有黄金时,纸币就产生了。到了某个时候,欺骗和虚假成为主宰,词语就再也无法达意,不能激发人类情感了。在每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都有数以百计的作家,他们仅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相信,或使别人相信,他们看到了并且说出了真理。他们自身并不是利用自然来表达思想,而是无意识地应用了最早期作家所创造的语言。那些最早期的作家才真正是以自然为语言。  但是,睿智的人会丢弃那些陈腐的措辞,再次将语言与自然之物联系起来。图画般的语言郑重证明了,使用它的人是与真理和上帝站在一起的。有时,我们的语言会超越日常熟悉的事实,充满激情,或因思想而升华,此时的语言完全是各种自然的形象。一个正在诚挚交谈的人,如果他注意到自己的思想历程,会发现与他的每一个想法相伴,都有一个或多或少明亮的物质形象出现在脑海里。这个形象即是思想的外衣。因此,好的作品和精彩的演讲都是永恒的隐喻。这种形象是自然生成的,是经验与即时思想活动的融合,是恰当的创造。它是上帝对自然之子的再创造。  以上事实或许可以说明,对于富有思想的人,乡村生活要胜于拥挤又虚伪的城市生活。从自然中我们知晓更多,而不仅仅是我们想要表达的。自然的光芒洒进我们的思维,我们几乎忘记它的存在。在树林中长大的诗人或演说家,自然那美丽又令人愉悦的变化满足了他的感官需求,年复一年,从无定式,悄无声息。城市的喧嚣或是政界的纷争也不会使他全然忘掉自然的教诲。多年以后,当他身处充斥着愤怒和恐惧的国民议会中,在那革命的时刻,自然那神圣的意象将再次闪耀光芒,就像合适的象征,完美表达了他彼时的感受。受到高尚情感的召唤,他再次看到、听到那摇动的树林、低语的松枝、波光粼粼的河流,还有山脚下的水牛,就像他童时看到和听到的一样。有了这些自然形象的帮助,他就拥有了游说的魔力,掌握了力量之匙。  第三,自然之物帮助我们表达特定的意义。但是,表达这些琐屑信息的语言是多么伟大啊}这些高贵的物种、多姿多彩的自然形态、天穹中那数不清的天体,它们的存在就只是为他市政演说中提供单词和语法吗?当我们利用这种伟大的暗码使生活更加方便时,我们并没有发挥到极致,也没有能力做到。我们就像旅行者,利用火山的余烬来烤鸡蛋。尽管我们知道,自然每时每刻都能传达我们的思想,我们却禁不住要问,自然本身难道就没有意义吗?山峦、海浪、天空,我们将它们作为象征,来表达我们的思想。除此之外,它们没有任何意义吗?世界是象征的。我们言语中的一部分是隐喻,因为自然是人类思想的一个隐喻。精神世界的法则与物质世界一一对应,就像镜子内外的两个形象。“可见的物质世界及其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是不可见的精神世界的刻度盘。”物理学的公理阐释了伦理学的法则。比如,“整体大于部分”;“反作用力等于作用力”;“如果用时间来弥补质量之差,最轻的物体可以撬动最重的物体。”其他类似的命题还有很多,它们不仅具有物理学意义,还有伦理学意义。这些命颢被应用于人类生活时,它们的意义更广泛、更普遍。  同样地,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谚语以及各个民族的格言通常由自然事实构成,用来寓意表达道德上的真理。比如:滚石不生苔;一鸟在手胜于二鸟在林;走对路的瘸子要快过走错路的运动员;趁热打铁;杯满则溢;青出于蓝;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早生根的树更长久;如此种种。这些谚语最初只是琐屑的自然事实,却因为它们的象征意义不断得到重复。谚语是这样,所有的神话、寓言、隐喻都是如此。  物质与精神间的这种联系并非是某个诗人凭空想象的,而是上帝的意志,所有人都可以知晓。它在人类面前时隐时现。当我们在某些幸运的时刻思考这个奇迹时,智慧的人会反思:他在其他时刻是否目不能视,耳不能闻?  ……  P12-17

图书封面


 论自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论自然》是爱默生第一部哲学著作,分为自然、历史与自立三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自然共有八个篇章,篇章之间又所联系,又相互独立,可谓是美国超验主义奠基之作。第二、第三部分充分可以看作是美国如今个人至上、关注当下的价值观的源流之一。这是一本哲学类理论性著作,隶属于哲学中较为实用的部分,讨论我们应如何更好地生活。自然导言:我们生活在一个全新的世界里,却处于一个怀旧的时代。在这新的土地上,我们需要新的思想、法律和宗教。科学已经建立了关于种族的理论,函数的理论,却没有一个关于自然的理论。如今,许多问题仍没有得到解答:语言、睡眠、疯狂、性与梦。(后来20世纪的学者们真的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回答,并改变了人类世界的认知)1.1自然:人要远离社会,远离书本,放开自己的心灵,踏入自然之中,才能真正感受万物的存在。很少有人能发现自然,或者意识到事物的存在,他们对自然的理解是十分肤浅的。若能切实感受自然的变化,这种体验便能带给人快乐,带来上帝的旨意。1.2物质:世界的起源包括以下因素:物质、美、语言、知识。物质是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使人类在地球上得以生存和快乐。这些物质相互反应、相互作用,循环往复,哺育着人类。有用的艺术与科学是人类利用智慧对自然的馈赠进行再生产或重新组合的产物。1.3美:自然还满足人类另一个更崇贵的需求:热爱美。对自然形态简单的认识与感受就是一种快乐。眼睛是最好的鉴赏家,而光影是最好的画手,自然凭借其自身的可爱就能愉悦人类。美若要臻于完善,则必不可缺少精神元素的参与。上帝将美赋予人类的美德,作为其标志之一,具有美德的高尚之人同样能带给我们愉悦。最后,美也是理智思考的对象,它为人类的思考所追逐理解,又继而转化为行动的力量。自然的存在,满足了人类灵魂对美的渴望。至于灵魂为什么追求美,没有理由,而无法解释。(近代的美学与心理学已经对此问题给出了一些解释,只是尚未得到确证)1.4语言:语言是自然赠予人类的第三个礼物。我们从三个方面来阐释自然是思想的载体这一观点。第一,词语是自然存在的符号表达。第二,特定的自然是精神存在的象征。狡猾的人是狐狸,勇敢的人是狮子。羔羊代表天阵,蛇蝎寓意恶毒,鲜花表达爱意。河水的流动让人思索时间的流逝,种子的萌发使人意识到生命的起始。正因为可见的物质与人类的思想存在这种类比关系,所以在论述某种思想时,若能与此种本性相联系起来(即运用类比手法),就能以一种最为生动和宜人的方式打动我们。人类堕落之后,语言也随之堕落。新的形象不再生成,旧的词语受到歪曲,作家不再利用自然来表达思想。形象是思想的外衣,好的作品与精彩的演讲都是永恒的隐喻。由此,对富于思想的人,乡村生活远胜于城市生活。自然的光芒洒进我们的思维,赋予我们语言的奥秘与游说的魔力。第三,世界是象征的。自然是人类思想的一个隐喻,精神世界的法则与物质世界一一对应,就像镜子内外的两个形象。上帝之律的光芒穿越世界,一代代的哲人们通过对自然的思索而获得真理。当我们思考广博的自然世界时,如果观察得当,就会发现每个自然物都展示了一种新的精神力量。(格物致知?)1.5知识:至此,我们认识到自然是赋予人类知识的导师。每一样物质的各种属性(体积、惯性、抵抗力、延展性、可分割性等)都使人类产生感性认知,这种感性认知经过一系列的融合变化,最终发现该物质在自然界存在的原因和作用。同时,人类的理性推断力意识到物质与精神的联系,将这些感性认知转变成自己的思想。第一,我们在与自然界万物接触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事物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万物的秩序、存在和表象、逐步发展的过程。第二,可感知的事物符合理性的预感,并反映良知。一切事物都具有道德意义;在它们无限的变化中,精神本性是永恒存在的。道德法则是自然的核心,向四周辐射其影响,是所有物质、联系、过程的精髓。万物在表象上千变万化,却具有同样的因。每个个体都是一个微观世界,真实地体现世界的统一性。而正因为人类文明源于自然,所以所有人类共有同一的文明,同一的精神——“我拥有这个星球,拥有北斗七星和太阳年,拥有凯撒的手和柏拉图的智慧,还有耶稣的心灵和莎翁的禀性”[5]。1.6理念:就这样,自然通过每一个感官的对象,将世界无法言说但又可以理解的实际意义传送给人类。自然的法则是永恒的,但自然的(具体)存在是偶然的。理性的介入使人类对绝对自然的信仰受到质疑,人类明白了:世界是一种现象,人类本身却拥有某种永恒的特质(理念)。诗人与哲学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寻求上述真理,前者以美为最终诉求,后者视真理为最终目标。理念的存在让我们感受到,外在的环境只是一场梦、一个影子。我们揭开理念的面纱,直视正义和真理时,就发现了绝对与相对的区别。我们理解了什么是绝对,就好像我们第一次存在了。人类变得永恒,如若我们知晓真理。1.8未来:当我们探究世界的法则和万物的框架时,最高的理性往往是最真实的。经验往往会遮蔽我们的双眼,使眼前的自然一成不变,而理性教会我们去怀疑。人类的优秀品质不仅限于准确和绝对可靠;猜测常常比毋庸置疑的肯定更有用;一场梦让我们知晓的自然秘密比一百次实验还多。今天,人类面对自然只使用了一般力量。他在世界上生活仅仅运用了感官认识的理解力便可以把握生活,但若能诉诸理性,寻回失落的另一半力量,灵魂的救赎就能使世界回复原初永恒的美。当人类思想准备探究自然时,平凡的生活便是最好的材料。日是什么?年是什么?四季是什么?女人是什么?睡眠是什么?事实是真正的诗歌,是最美丽的寓言,这些美景就在我们门前。要记住,它们从不肤浅,每个现象都根植于思想的能力和爱。人类进入他的自然王国,不应有更多的惊讶。历史所有人类共有同一的精神,我们的共同之处远大于差异。一旦获得理性,人类就成为世界的自由民。谁理解了这个精神,谁就成为过去或未来的参与者历史记录了精神的作品,而人类精神写出了历史。由此,历史是对人的阐释,它必须由精神来阅读。个人生活的每个新实施都展示了伟人们所做的事,个人生活的危机也体现了民族的危机。每一次革命最初只是某个人头脑中的想法,当另一个人也有同样的想法时,时代的转折点就产生了。站在历史的铭文前,你在每一个历史人物身上看到自己的善良与邪恶,而不会过分激动。正是这种普遍的本性使个别的人和物具有了价值(因为这些个别的人和物,反映了人类普遍的本性)。莎士比亚对国王的所有描述,那边在角落里阅读的小男孩会认为这也是在说自己。学生应积极地研读历史,将自己的生活视为历史的教科书。我不认为任何人都能正确地阅读历史,都能发现在遥远的年代里,那些名字听上去很遥远的人们所做的事情对他今日所作所为有着深远的意义。世界的存在是为了教导每一个人。历史上不管哪个朝代、哪种社会、哪种行为方式都与人类生活存在某种对应。任何事物都以—种奇妙的方式试图简化自己,给予人类自身的美德。人类应该看到,他本身即可经历所有的历史。他必须稳坐家中,深谙他比所有的疆域、所有的政府都要强大,而不是被国王和帝国处处欺凌;他必须将传统雅典伦敦转移到他自身,坚信他必须将传统的读史视角从罗马、雅典、伦敦转移到他自身,坚信他就是法庭,假如英国或埃及向他提出要求,他就会审判案例;如果没有要求,就让他们永远沉默吧。他必须获得并保持高超的洞察力,只有这种洞察力才能使历史事实传达他们的秘密,诗歌和编年史同样如此。我们自身必须看到每个事实的必然原因,明白它为何如此,又必然如此。人类个体的不同在于联系的原则。有人通过颜色和大小区分事物,有人以外表来判断,还有人凭借内在的相似性或因果关系来划分事物。理智的进步是为了超越表象的不同,对原因有着更清晰的认识。天才在完成自然的轮回中,透过所有面具注视物质的起源。天才从无数的个体中发现固定的类,从许多类中发现属,从所有属中发现恒定的类型,从所有有序的王国中发现恒定的统一性。历史的同一性是本质上的,它的多样性同样显著。社会史、自然史、艺术史和文学史,必须通过一个人的历史来阐释,否则,它们永远只是词语而已。所有公共的事实都可个体化,所有个体的事实都可一般化。这样,历史立刻变得流动真实,传记也变得厚重神圣。波斯人的建筑中,纤细的轴和柱模仿了荷花和棕榈树。波斯宫殿在它的极盛时期从未因野蛮部落的流浪状态而遗失,却从春天的埃克巴坦纳,流传至夏天的苏萨,再到冬天的巴比伦。希腊的历史、文学、艺术、诗歌,从荷马的时期直到四五百年后雅典和斯巴达人的家庭生活,所有人都为之着迷,这种兴趣的基础是什么?原因只能是,每个人都会经历希腊时期。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骑士精神来理解历史上的骑士时代,通过自己相似的小规模经历来解读航海探险和环游世界的年代。对于神圣的世界史,他用同样的钥匙来开启。当远古时期一位预言家的声音仅仅使他回想起童年时的情感、青年时的祷告时,他就穿透了所有混乱的传统和制度的乱象,发现了真理。我不再详细探究这种联系的起因。我们明了以下两个事实就足够了:思想是同一的;自然是它的关联物,历史是可读出可写出的。你不必告诉我阅读过的历史书本清淡和语言,却应让我感受到你所经历的历史时期。于是,历史不再是沉闷的书籍,它将化身为每一个正直智慧的人。在他身上,我看到前世;他的童年,我看到人类的黄金时代、知识之果、阿尔戈的探险、亚伯拉罕的呼唤、神殿的建造、耶稣的降临、黑暗时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大陆的发现、新科学和新宗教的诞生。认了应是畜牧神的祭司,将晨星的祝福、天堂人世有记载的所有财富带入简陋的茅舍。自立“不要在自我之外寻求自我”我们认为摩西、柏拉图、弥尔顿最大的优点是,他们蔑视书本和传统,他们表达的不是大众,而是自己的思想。一个人需要更多地学会发现并观察来自他内心的光芒,而不是诗人和圣人光辉的思想。然而,他却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舍弃了自己的思想,因为那是他的。在每一本天才的著作中,我们发现自己被否决的思想;它们带着陌生的威严再次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伟大的艺术作品对我们最感人的教导了。它们教导我们,即使所有的声音都反对,也应心平气和地信守内心自发的感想。否则,明天会有一个陌生人,以极佳的判断力准确表述出我们一直以来的所想所感,我们将不得不羞愧地从其他人那里接受我们自己的观点。我们独自一人时,会听到这样的声音,但若我们进入人类社会,它们就变得微弱起来,无法听到。社会像一个股份合作公司,为了更好地保证持股人的利益,牺牲了所有成员的自由和文化。社会要求的一大美德是顺从,自立是它的反面。社会不喜事实和创造者,却爱名号和惯例。加入你完全听从内心来生活,一切神圣的传统又与你有什么关系呢?我的朋友说:“这些神圣的传统或许来自上苍,而非人间。”我回答说:“它们在我看来不是这样。假若我是撒旦之子,我将追随撒旦生活。”在我看来,除了我的本性,没有任何法则是神圣的。好和坏不过是随时可以用指称事物的名字;唯一正确的是追随我的内心;唯一错误的是违背我的内心。我们屈从于徽章、名号、大的团体和僵死的制度,想到这一点我就非常羞愧。我的生活理应正直而充满生气,无论用什么方法,我都应直言不讳地说出真话。假如恶意和虚荣披着慈善的外衣,应该放过它们吗》你的善良必须有棱角,否则它什么都不是。不要像今天的某个好人,告诉我,让所有穷人过上好日子是我的义务。他们难道是我的穷人吗?我告诉你,愚蠢的博爱主义者,我舍不得给他们一块钱、一毛钱、一分钱。他们不属于我,我也不属于他们。有一类人,在精神上我是他们的奴隶;如果有需要,我愿意为我们去坐牢;但决不是你那五花八门通俗的慈善,不是对傻瓜的学院教育,不是建造毫无意义的聚会之所,不是对酒鬼的施舍,不是成百上千的救济团体。尽管我羞愧地承认,有时我会屈服而施舍一块钱,但那块钱却是邪恶的,不久我就会有勇气不再施舍。人们会做一些好事,比如英勇行为或是慈善活动。他们的行为是对其生活的歉意或辩护。我想要的不是赎罪,而是生活。我的生活是为了生活本身,而不是供他人观看。我必须要做的是与我有关的事,而非别人认为我该做什么。这一标准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精神生活中都难以达到,却是伟大和平庸的区别。我之所以反对遵从已经死亡的习俗,是因为它会分散你的力量。它耗费你的时间,使人看不清你的性格。假如你信奉已经死亡的宗教,捐助毫无生命力的圣经团体,跟随一个政党投票支持或反对政府,像一个卑下的女佣一样摆放你的餐桌,在所有这些遮蔽之下,我很难看清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但是,做你自己的事,我就会认识你。做自己的事,你会强化自己。人类必须明白,这种顺从的游戏不过是捉迷藏罢了。如果我知道你的派别,我就可以预测你的论点。另一个使我们担心自信的事情是我们的一贯性,一种对我们过去言行的尊敬。因为,他人只有通过我们过去的言行才可推断我们的做事方式,而我们不愿让其失望。但是,你为什么要时刻保持清醒呢?为什么要拖曳着死去的记忆,唯恐自己与此前公开的言行产生不一致呢?即便你前后矛盾,又如何呢?永远不要仅仅依赖你的记忆,将过去置于当前,在几千人的注视下进行评判。每天都是新生活,这似乎才是智慧的准则。伟大的灵魂与一贯性没有任何关系,否则,他大可关注自己在墙上的影子了。坚定地说出今日所想,明天继续表达那时所感,虽然它可能与今天的看法格格不入。伟大的人注定得不到同时代人的理解。独立行动,以及你已经独立完成的事将为现在的你辩护。伟大诉诸未来。假如我今天足够坚定去做正确的事,鄙视他人的目光,我必然已经做了足够多正确的事来为现在的我辩护。不管将来会如何,现在就行动吧。蔑视表象,一直都要这样。性格的力量是会累积的。我希望,在这些日子里,我们已经最后一次听到循规蹈矩和一贯性,让这两个词见诸报端,从此变得荒唐可笑吧。
  •     ----NATURE and My HAPPINESS 自然所给予我的----NATURE and My HAPPINESS 很难得我能有兴情来再次认真地记录我的快乐,如此叙写的感觉在今日这个忙乱的时代实在不容易获得。经常能写作的人们,无论是写博客日记还是报刊专栏,应该会比不常写作的人更幸福。至少,他们内心有所思有所表达,比他人有着更丰富的精神世界。我想在这个时期,是有必要梳理一下我此前的生命以及远望一下我未来的路。我会是今天这样一个状况,且不论好坏,除了我的父母的教育,就是自然与生命之美造就的。我是一个热爱自然和生命的孩子,我一直为美丽的自然生命所着迷,被他们引领着我的道路。艾默生在<论自然>里说道:“自然的存在,满足了人类灵魂对美的渴望。我称其为一种终极目标。至于灵魂为什么追求美,没有理由,也无法解释。在最广泛的最深远的意义上,美是对世界的表达。”估计我对自然之美的追求比别人保留了更多从小,自然教会我以发现美的纯真的好奇探求这个世界,而同时,更教会我永恒不变的优胜劣汰的真理。某种程度上说,我是看着“美丽的”弱肉强食长大的。小学时天天都在爸的陪同下看野生动物节目;高中时期我所养的物种大部分皆为既毒又凶的猎食者。每周末回到家里,一项很大的乐趣便是看着他们如何迅速抓获蟋蟀,然后一口一口地嚼食,吸食。我崇拜他们的速度和姿态,竟很喜欢听着蟋蟀的外壳被咬开破裂的让我发毛的声响。于是从小,我对这个世界,我周围的社会,都用着明确的冷漠的姿态来看待,优胜劣汰弱者没有任何借口,吃掉你毫无情面可留。以至于长大后,看到了比有如自然界的残酷的黑暗的社会,我仅仅赋予一笑,因为规律本来就是这样的。但是,我喜欢自然界的弱肉强食而毫不欣赏人间的斗争。理由很简单,自然界中的弱肉强食很直接,大部分情况下很迅速,有野性的质朴的美感。而人间的斗争,则纷繁复杂,规则多多,不按规则来的更多多,暗中的多,正大的少,总有着一种遮掩的阴暗感,你必须花大力气才能看清一起斗争事件。所以之前,我对人事以及普通的人造物几乎没有兴趣。那时在我看来,光一个男的喜欢一个女的,如此明了的事情就可以耗费大量的精力,够浪费时间的。一般地说我对明星美人也便没有任何兴趣;当然生活中有意思的人很多,也有跟我有相同兴趣的人。我的这种兴趣还使得我养成一个习惯,习惯于独自寻找快乐,无论是从生命还是艺术,从林间还是草上,从来到阳台取食我放的面包虫的缝叶莺的鸣叫,从播放安宁或激荡的乐曲,从拈举放飞刚羽化的蝴蝶的振翅的一瞬,看着它飞往自由……于是我不像很多人在他人的眼光和评价中寻找快乐,我不需要他人为我提供快乐。但我固然知道人总需要认可,我便以自我爱好的奇特来获得安慰。年少之时,在广州这样的都市里长大,却完全分离于同学的好些娱乐。那时我不知道逛街是为了干嘛,一堆男男女女混在一起怎么就能那么乐,追随潮流的衣鞋款式又有什么值得骄傲。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不好的一面在于我缺失了能轻易在众人里谈笑的性格,更愿意跟少数的朋友一起开怀。《论自然》里讲,“有些人因为自然而快乐,这种对美的热爱是一种喜好;还有一些人同样热爱自然,他们不满足于仰慕它,还要以新的形式将自然表现出来。这种对美的创造就是艺术。”是不是无法论证,而自然确实给予了我对艺术的热爱,后来转化为对摄影的热爱。 我还感谢网络,我得以在这样的平台上学习增长见识,不断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它不断激发我的惊叹和好奇,激发我继续探索的动力。无论是爱好者的论坛,设计精美的昆虫网站,抑或摄影社区图集,总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让我保持着纯洁的精神世界。如此爱好更培养了是一种追求目标的无限激情和新想法的涌现。如何捕捉不同的品种,如何布置一个好的饲养环境都使我头脑不死于题海中。寻找自己所爱,做自己喜欢的事,简单的真理。如今我在北京的中国农大读大一,而我也是因为上多了论坛才了解到这所其实是挺不错的学校。当别人争先报北理交大中大华工等学校,我坦然地报了农大,以不高的分数来到了北京。来到之后我了解到大学的现状又决定马上离开。大一上学期两个月的奋斗,得到伊利诺伊大学的生物专业的录取以及下个学期的自由。自然之于我更重要的是让我寻找到我生命的方向,找到我的梦想。我希望能在国内建立一所自己的,全世界最好的自然博物馆。做不到,那我尽量去种树,种十万课树。所以,我的生命将奉献给所有美丽的生命,我要让每一个世人,至少让更多的中国人欣赏它,赞美它。我幼小时想人类社会实在繁乱复杂,即使我为了人类更好的活着而奉献一生,我的作为大概不会有什么作用,可能一生的奋斗会被他人在一瞬摧毁,或者说影响其微。单是给亲人提供更好的生活就是不小的成就了。我没有能力做继续的解释。但是我每帮助一个自然生命,是实实在在的一次生命,这能给予我挺大的价值感。我只属于大地。
  •     在通常的映像中,Emerson是美国社会的世俗宗教领袖,当我进入Nature一书他散文诗式语言描绘的超验主义情境中时,难免会在将个人主义色彩带入这一碗“心灵鸡汤”时感到尴尬。大致了解了Emerson的思想体系后会确信,这种阅读时隐隐的割裂感实则反映了其思想体系的内在矛盾——“理性”的至上与“知性”的复辟(虽然这种随着时间推移,同一思想家前、后期思想的分野无可厚非),同时,作为鸡汤的重要原料之一,Emerson的自然观很好地展现了这一矛盾的纹理。 从超验主义到个人主义——独自的洗礼 作为超验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Emerson哲学思想的形上学部分具有明显的唯心主义色彩。然而,与其他的超验主义者同仁们一样,Emerson对19世纪的美国社会与民主制度状况抱有极大的不满。所以在超验主义诞生伊始,就明确负担着对现世社会的抱负:应对时空与感官经验对苏格兰常识哲学的“道德感”的限制(这被看成是美国社会精神和文化极度贫乏的根源),以及科学发展挑战基督教教义所带来的信仰与经验的脱节(毛亮,2010)。在这个历史的境遇之下体会年轻的Emerson“超验”思想的诞生过程,就不难理解他于其中对个人意志宗教式的解放的潜在动机。 本文集中分析Nature(《论自然》)一书中的第一章Nature,以期对Emerson思想中的自然观的地位做一阐释。在Nature章节伊始,Emerson给出了个人思想生活的理想场景: To go into solitude, a man needs to retire as much from his chamber as from society. I am not solitary whilst I read and write, though nobody is with me. But if a man would be alone, let him look at the stars. The rays that come from those heavenly worlds, will separate between him and what he touches. One might think the atmosphere was made transparent with this design, to give man, in the heavenly bodies, the perpetual presence of the sublime. (Emerson, 1849: 5) 星空下的英雄式的个人精神形象被Emerson置于祭坛中心。在这里,由于人之“理性”与自然之“精神”[1] 在本质上的同一,人与上帝(需要注意这里“上帝”与“自然精神”同义,而自然现象则是)的交流被简化为个人行为:独立于他人或经验的帮助,完全借助理性(Reason,人分有的神性部分)与上帝完成交流。所有的仪式感塌缩在“to go into solitude”这一点之上,而“look at the stars”像一场洗礼,帮助人脱离社会的枷锁(否则即使孑然独处也无法走出)。受洗的过程转变为独自步入自然的过程。 自然中的个人——独自的圣餐礼 前文中,Emerson笔下祭坛中心的个体,光芒耀眼而又与周围连成一片看不分明。这种映像来自于其将个人与自然的理性本质的抽象统一,要分辨出其中个人的具体身份无疑是困难的。下面的段落进一步欣喜地展示这种交融的状态: Standing on the bare ground, --my head bathed by the blithe air, and uplifted into infinite space,--all mean egotism vanishes. I become a transparent eye-ball; I am nothing; I see all; the currents of the Universal Being circulate through me; I am part or particle of God. The name of the nearest friend sounds the foreign and accidental: to be brothers, to be acquaintances,--master or servant, is then a trifle and a disturbance. I am the lover of uncontained and immortal beauty. (Emerson, 1849: 8) 明显地,通过“眼球”的比喻,Emerson完成了一次圣餐礼的仪式:进入自然如同进入上帝的身体,个体成为上帝的一部分(并似乎获得了神性的延伸)。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它与基督教中圣餐礼的意义差别,即基督教中的圣餐礼的原意为同Jesus一起受难与赴死,而这里成为“眼球”并融入普遍存在则没有这一层涵义。 对于人与自然和解后的绝对平等,Nietzsche在《悲剧的诞生》中也有描述: 此刻,奴隶也是自由人。此刻,贫困、专断或“无耻的时尚”在人与人之间树立的僵硬敌对的藩篱土崩瓦解了。此刻,在世界大同的福音中,每个人感到自己同邻人团结、和解、融洽,甚至融为一体了。摩耶的面纱好像已被撕裂,只剩下碎片在神秘的太一之前瑟缩飘零。人轻歌曼舞,俨然是一更高共同体的成员,他陶然忘步忘言,飘飘然乘风飞飏。他的神态表明他着了魔。就像此刻野兽开口说话、大地流出牛奶和蜂蜜一样,超自然的奇迹也在人身上出现:此刻他觉得自己就是神,他如此欣喜若狂、居高临下地变幻,正如他梦见的众神的变幻一样。(尼采, 1986: 6) Nietzsche这一早期著作中所描述的情景是:人以神的姿态达到与自然的和解。这与Emerson所述的“进入自然”有着本质的不同。虽然二人在字面上都导向了人与人之间的绝对平等,但是这时的人性处于不同方向上,Nietzsche的个人分有神性与神的创造力(全能),Emerson的个人则分有神的全知(也就是说在“全能”的层面并没有提升)。 基于这个认识,在体会Emerson塑造的人格时那种对自然的超验的体验带来的欢畅及随之而来的对经验生活的无力感就都得到了解释。人的理性作为内在神性,成为了沟通感官与灵魂的唯一通道,而人格化的自我则被消解了,正如上段引文中所述:I become a transparent eye-ball; I am nothing; I see all。 被“激赏”的浪漫主义自然观 当看到Emerson在文章中与大自然亲近,其文笔下透露出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欢愉十分容易被理解为简单的拟人与抒情,至多是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自然歌咏: The greatest delight which the fields and woods minister, is the suggestion of an occult relation between man and the vegetable. I am not alone and unacknowledged. They nod to me, and I to the. The waving of the boughs in the storm, is new to me and old. It takes me by surprise, and yet is not unknown. Its effect is like that of a higher thought or a better emotion coming over me, when I deemed I was thinking justly or doing right. (Emerson, 1849: 8-9) 对于Emerson的观点的普遍曲解是显而易见的,至少是普遍的简化。同Thoreau的散文一样,Emerson的文本极易被理解为一种浪漫的世界观的表达继而广受欢迎(后面可以看到,这种广泛的欢迎态度与Emerson在性善论中对人性的“激赏”是那么的一致),Nature正是如此。但是存在这样流行的简化并非观众的一厢情愿,Emerson的前期与后期个人思想的转折也体现出,他怀着对现实世界的抱负,放弃了对理性力量的狂热崇拜而导向与现世知性生活的和解。 毛亮在论文(2010)中总结了Emerson的两种调和抽象理性与具体经验的模式:早期的“转换-变型(transition and metamorphosis)”模型将精神与经验之间的象征与对应的关系想象成一种永恒转换的过程——抽象的精神时刻在某个日常的经验对象中得到具象的表现,但是这种具象一旦完成就要立刻放弃,就必须转向另一个具象物;而之后这个具象物又要被放弃,以便重新开始另一个转化的过程。晚年的Emerson不再如此绝然地处理抽象与具象之间的断裂,在其新的转换原则“补偿的法则(the Law of Compensation)”中二者的联系表现为一种个体发展和整体秩序之间的和谐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在“转换-变型”模型中人为了摆脱无往不在的限制,而将每一“瞬间”的精神狂喜转化为经验生活中的意义片断,并紧接着摒弃迅速被具象世界污染的快感。人的自由正在这一次次的对“新”的狂热追求中实现。整个过程,按照笔者的理解,用一形象的比喻就是“用银筷子喝不老泉(Tuck Everlasting)之水”。而在“补偿”模型中,他恰恰放弃了这一“摈弃”的过程,将理性所代表的宇宙主宰理解为无限增长的源泉(“善意的宇宙”说由此诞生),允许个体在其内充分的自我行为。这似乎是设置了一个“众人皆得救”的末世大团圆(这样对宗教性的取消,使得人成为了Kierkegaard定义的陷入对永恒幸福的希冀的“宗教A”的信徒),个人的自由连同责任一起被摘去了。正是如此温和的“心灵鸡汤”为美国与“善意的宇宙”划上了等号,随着Emerson的哲学由原先的“激进的个人主义哲学蜕变成一种‘团体性的个人主义’(corporate individualism)”(毛亮,2010),它成了美国,当然也是现代社会,在自我批判与自我肯定间游刃有余的意识形态基础。 上述分析已说明,Emerson对于经验世界与理智世界的态度是恐惧与暧昧不清的,而正是这种不彻底的保留,使得他的学说成为了知性生活的藏身之所。信奉Emerson的人们(美国人/现代社会的你我)在行动与思维上充分靠近经验的个人主义的一端(往往演变成虚无的功利主义),同时,对理性世界的恋爱成为了华丽的托辞。 至此,本文已展示Emerson的自然观依附于其个人主义哲学气质的嬗变,值得思考的是,当我们在城市生态学的学科语境下以人类中心论的方式讨论对自然的利用时,那此刻大家喷溢不止的对自然的恋爱是不是也不啻为一种“华丽的托辞”? [1] Emerson也称之为上帝(或“父”),对这一问题的具体叙述在Language一章中: Man is conscious of a universal soul within or behind his individual life, wherein, as in a firmament, the natures of Justice, Truth, Love, Freedom, arise and shine. This universal soul, he calls Reason: it is not mine, or thine, or his, but we are its; we are its property and men. And the blue sky in which the private earth is buried, the sky with its eternal calm, and full of everlasting orbs, is the type of Reason. That which, intellectually considered, we call Reason, considered in relation to nature, we call Spirit. (Emerson, 1849: 25) References: R.W Emerson. (1849). Nature. James Munroe & Company 本雅明, & 陈永国. (1999). 历史哲学论纲.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毛亮. (2010). 抽象与具象之间: 爱默生个人主义的形而上学问题. 外国文学评论, 2, 015. 尼采. (1986). 悲剧的诞生: 尼采美学文选 [G]. 周国平, 译. 北京: 三联书店. 赵敦华. (2001). 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Vol. 2, No. 0, p. 0). 北京大学出版社.

精彩短评 (总计55条)

  •     孩子在看,鼓励一下
  •     书的风格很喜欢。小儿美。
  •     因为是作者的处女作 文风没有后期作品逻辑性强而语言风格质朴
  •     印刷很好,很窄的一本,双语很实用。
  •     喜欢艾默生写的散文,清新朴实。
  •     很喜欢,可以反复阅读的好书 很有共鸣
  •     一直都想买这本书,主要是做研究用,其实网上也有,但总不如看书舒服
  •     超验主义代表人物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的代表作,值得一看。同时该系列丛书(企鹅《伟大的思想》)内收录了很多名家名片,传世经典。最主要的是开放自由智慧的思想。推荐~!
  •     您好,这本书没收到,希望你们能核实一下,收到请回复
  •     旁征博引太多,不是都能看懂。自然和历史的部分看得有些昏昏欲睡,最后一部分却让我热血沸腾!“假如我是撒旦之子,我将追随撒旦生活”
  •     书太小了,中英文不能很好对照
  •     中英结合,挺好的。还有就是书比想象的还要秀气,不过也没什么啦。
  •     刚收到货,还没来得及看,先顶一个
  •     最喜欢的是最后的自立
  •     这本书可以作为三联出版的《论自然·美国学者》的补充来看。因为其中多了两篇《历史》《自立》,是三联出版的版本里未曾收录的。读了,可以补全对爱默生对自然与人的论述思想。
  •     这是一本大小类似手册的一本书,美文精选,对英语感兴趣的值得大家看~呵呵
  •     很好的一本书,可以随时携带~
  •     很有哲理。。大家之作
  •     力量是与生俱来的,人类之所以软弱无力,是因为他在自我之外寻找善的存在。当人类认识到这一点时,他毫不犹豫地专注于自己的思想,即刻纠正自己,笔直站立,控制自己的四肢,创造出奇迹。直立者总是比倒立者强大。
  •     老公最近喜欢看英文版的。喜欢。
  •     爱默生的思想是反社会的,但他同时是最自立,一个安宁,自由,充满力量和理解的人。或许社会是平庸的,伟大从来只能从个体身上体现。正如他的比喻“社会如同波浪,水滴只是上下起伏,并没有前进”。
  •     这本书挺好,已经看了两遍了。
  •     让人变得更加心情舒畅
  •     听讲师介绍的,双语版,挺不错!
  •     在路上读的书(箭扣,15号线)
  •     英汉对照本,便于理解原文
  •     超验主义
  •     保守与革新
  •     就是喜欢,质量和内容都不错,当然内容是更棒的。
  •     典型的美国思想
  •     让我觉得美国文学真恐怖的一本书啊
  •     有利于提高英文写作水平。
  •     人类在宇宙的一隅中用狭隘的目光认识世界,傲慢地自身意识和所在环境为中心提出所为的物质为综的世界观,是单面的。在此我首先体会到高层意识和灵肉结合,浓浓的海天互溶气息,自然和灵识的和谐。作者跳出了时代的物质世界观主流,他并不是第一人,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但终究逃不出作为人渺小个体的渺小目光,有些观点逃脱不了作为人的视角。我认为他始终没有达到神的境界。
  •     ?清新的自然主义者,梭罗的好盆友
  •     是一本很小的书,内容清新,充满对自然的崇敬。
  •     说不错啊
  •     这本书对我来说,实在难懂,大概功力不够。后要多看看书,遇到自己不懂的事,不应该逃避
  •     最近最大的收获就是了解了超验主义。值得反复阅读和认真思考的作品。
  •     爱默生的力作,要读。
  •     真是一本奇妙的书,虽然是在论自然,论历史,但从头到尾说的还是自立。返诸己身看世界,他说:力量是与生俱来的,人类之所以软弱无力,是因为他在自我之外寻找善的存在。他说:我必须要做的是与我有关的事,而非别人认为我该做什么。这多少让人想起孔子的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还行,就是书有点脏~~
  •     感覺很好,精神很好,平靜很多,語言很美。
  •     浓重的超验主义色彩,自然也是精神的缩影,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     伟大的小书
  •     中英文对照,翻译的好~~~~哈哈哈哈
  •     书好,小红帽快递也好,非常满意
  •     好书,双语版的,超验主义思想的杰作
  •     热爱大自然是因为内心的纯真和诗情~
  •     这学期的美国文学课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爱默生的超验主义。“世界是象征的。我们言语中的一部分是隐喻,因为自然是人类思想的一个隐喻。精神世界的法则与物质世界一一对应,就像镜子内外的两个形象。”PS爱默生旁征博引的能力堪比培根,相较之下这个版本太缺乏注释了
  •     老师推荐的,富有哲学性,要心沉得下来才可能读的进去!
  •     受益匪浅的书,中英双版,虽然书很小,但是很精致,值得一看,,,
  •     一般
  •     这是值得体会和思考的一本书。曾经读到击节拍案,觉得这就是我想,我爱,我要的。
  •     小小一本很方便携带。这个哲学的思想似乎有点发散,对我来说好难看进去啊~等静下心来再慢慢看吧。。。
  •     立冬日地铁阅读。文笔优美,更重要的是他对自然的热爱。那些感受正中下怀。对比买给格格的那本《爱默生随笔全集》,还是更喜欢这个译本。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