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的山村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饥饿的山村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3
ISBN:9787214067326
作者:智量
页数:389页

作者简介

《饥饿的山村(大饥荒年代的苦难家国史)》主要内容:一位饱经沧桑的文化人,终于萌生一次写小说的冲动。俄罗斯文学专家智量教授在花甲之年握笔撰写《饥饿的山村》,将那段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苦难历史呈现给世界。
《饥饿的山村(大饥荒年代的苦难家国史)》叙述了一个被判为右派的知识分子,被发配到偏僻荒凉的小山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期间,所目睹的当时农村中那些挣扎在饥饿死亡线上的男女老少。在这片凄凉的黄土世界中,在那个饥饿的年代里,一幕幕悲惨的现实让他铭心刻骨:为了一个馍,美丽的女人一次次献出青春的肉体;饿死的婴儿下葬后转?被人挖出下了锅;为了沾点荤腥气,村里人竟舔吃女人的月经……
当所有的欲望都还原到最本初的时候,那种震撼和冲击力是“苦难”二字无法涵盖的。

书籍目录

引子 ...... 001  1“我只要你一个馍”...... 003 2“狗日的舒坦,吃白馍去啦!”...... 011 3 弹性的肉体与坚硬的馍...... 021 4 上村出了吃娃的事...... 027 5 上面来的组长...... 032 6 一个穿土布干部服的人进了秋眉嫂的家...... 038 7 薛组长的马桶盖今天梳得特别亮...... 044 8 李七姑不像一般乡下女人 ...... 053 9 吃娃为什么吃到我头上...... 062 10 李秀秀的馍没有挽回丈夫的命...... 069 11 奶子峰和妹子沟的故事 ...... 076 12 绿化白吃馍,鏖战砸铁锅 ...... 084 13 秀贞嫂板话 ...... 092 14 饥饿年代的淫诗 ...... 097 15 恶棍方成义 ...... 101 16 秋眉嫂的白光 ...... 108 17 浮肿病流行 ...... 121 18 中村地主分子李福有 ...... 127 19 右派分子王良的离婚经历 ...... 132 20 盼水是村里唯一怀娃的女人 ...... 144 21 村里出了离奇的盗窃案 ...... 147 22 不要上了右派分子的当 ...... 154 23 淫棍 ...... 158 24 秋眉嫂的男人神秘失踪 ...... 166 25 二狗子偷吃月经 ...... 173 26 用小木人来改命 ...... 181 27 李秀秀的男人终于断了气 ...... 186 28 一团只会喘气的肉 ...... 190 29 烂女人的价钱是一回一个馍 ...... 196 30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 200 31 李家沟不比牛庄死得少 ...... 204 32 李明贵的女人就是一辈子挨打 ...... 209 33 革命不是绣花,不是做文章 ...... 215 34 生产队干部扩大会 ...... 222 35 二狗子的性饥饿 ...... 230 36 王良的梦一直做到早上 ...... 235 37 牛庄的样板田 ...... 240 38 一个偷吃的贼 ...... 245 39 当了赵太爷的阿Q ...... 251 40 二狗子狂吞25只馍撑死 ...... 257 41 树旺嫂之死 ...... 262 42 七姑对王良动了欲念 ...... 270 43 两厢情愿是为情,一厢情愿是为奸 ...... 276 44 一个阴谋 ...... 281 45 李七姑的苦恼 ...... 288 46 把女人交出来 ...... 292 47 秋眉嫂上吊 ...... 297 48 王良悔得肠子都青了 ...... 304 49 心肠硬的人都是柳下惠 ...... 314 50 饥饿年代的性诱惑 ...... 321 51 李家沟的人命是贵的 ...... 325 52 盼水嫂之死 ...... 331 53 李家沟最隆重的一次出殡 ...... 342 54 强栽的石榴不开花 ...... 345 55 王良配不配吃劳动人民种下的粮食是个问题 ...... 350 56 咱上北京说理去 ...... 353 57 永别了,李家沟 ...... 357 58 忘记这一切 ...... 363  尾声 ...... 370 初稿后记 ...... 386 再版后记 ...... 388

编辑推荐

  这不是小说,这是一部直直切切的回忆录;这不是回忆录,这是小说家心中流出的血。  再读50年前中国的苦难历程,重拾人性与家国命运的非常记忆,我们,都无权忘记过去。  在“种族灭绝”的危难中,人性展示着博大坚韧的生命力。  王智量教授自传体小说,将一段深埋内心的苦难历史呈现,世界震撼!  一个负伤的知识分子所亲历的60年代大饥荒  八旬老人重新审视生命苦难历程情动难已  一部善与恶、爱与欲、生与死的人间活剧  一段艰难坎坷、畸形窒息的历史大戏  五十年前的中国,全体中国人难以湮灭的家国记忆  一切恍如隔世……  白馍本是救命粮,为何却有人一连吃掉二十多个,竟被活活撑死?  火车里丢出的果皮残渣,竟然能成村民们蜂拥争抢的稀罕吃食?  饥肠辘辘的人们,为何不得不沦落到与驴子争草吃?  村民偶尔捉到的蚂蚱,竟顾不得摘掉翅膀和头便一口吞下;  为了沾点荤腥气,女人月经带子上的凝血都被人舔个干净;  刚下葬的婴儿转眼便被挖出下了锅,那是为了给全村唯一的孕妇补身……

内容概要

王智量,笔名智量。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历任北京大学教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长期从事世界古典文学名著的翻译工作和文学创作。
他提出的“文学的民族接受”,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界的代表性观点,并以对托尔斯泰的研究,奠定了在我国俄罗斯文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成为新中国涌现出的学者中的佼佼者。
已出版专著《论普希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主编《俄国文学与中国》、《外国文学史纲》,译有《叶甫盖尼•奥涅金》等。

媒体关注与评论

  遗忘从来是记忆的坟冢,三年大饥荒就一直被活埋在历史的忘冢中。  ——宣树铮 评论家  作品开篇创造了一种“阴曹地府”般的阴森沉郁的氛围,在饥饿的驱使下,十七八个人争食一锅面汤,一个年轻的女人只为一个馍而心甘情愿地出卖自己的青春肉体。小说开场拉开了灵魂搏战的序幕。  ——郝瀚  作家  本书具有“陕军”小说描写人类爱情的穿透力和明晰度,并继承和发展了劳伦斯小说的情爱魅力和朦胧美。  ——雨夏  评论家  《饥饿的山村》最值得称道之处就在于作者不故作高深,也不文过饰非,而是反复咀嚼心灵的历史,无情解剖和拷问人物的灵魂,从而创造出一个经受了农民苦难地火的淬励、在政治炼狱和灵肉碰撞中自质自省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真实形象。  ——戴翊  作家  我喜欢书中在塑造主人公王良时对他所作的无情而坦率的解剖;我喜欢书中那位解放前就参加了革命的党员李江玉能说真话为群众鼓与呼的勇气与真诚;我喜欢作者在小说中明确表达出的那种思想:人即使在坎坷的苦难中,仍需要保持着真、善、美的情感和行动。  ——王火  作家  边看边掉泪,从来不知道有这样悲惨的饥饿的事。饥民为了种族的延续,竟至于被迫给全村仅存的一个孕妇吃死去的孩子的肉;二狗子的死像一块大石,压得我透不过气来。  ——李忆君  读者

章节摘录

李家沟最隆重的一次出殡果然,盼水嫂在那里。她刚刚爬到丈夫的坟边,手里紧紧抱住那包裹着的流产的婴儿,脸朝下伏在地上。秀贞嫂和秋眉嫂扑上去把盼水嫂搂在怀里。两人忍不住放声大哭。盼水嫂一手紧抱住死孩子不放,一手死死地抠住坟边的泥土,不肯抬起身来。“回去吧!回去吧!这咋行啦!”秋眉嫂哭着哀求她。秀贞嫂叫李山梁把身上的破干部服脱下?盖在盼水嫂身上。夜风呼啸,把三个人吹得发抖。盼水嫂发着高烧,她浑身烫得像火炉一样。“回去吧,这样不行的。要出事的!”李山梁决计要把盼水嫂抬下山去。不等他们动手,盼水嫂说话了:“不,不回了……顺子,我对不起你……我来了,我来跟你……跟这娃……”她的手死死地抠在土里,不肯起身。两个姐妹只能更紧地搂住她,用自己的身体尽可能护卫着她。“快去,把被子抱来!”秀贞嫂大声向李山梁喊着。李山梁转身便跑。又听他女人在身后说:“她的,跟咱的!快!”李山梁抱来了两家的一共三床棉被。两个女人坐在坡上,怀里搂住盼水嫂,盼水嫂怀里是那流产的孩子。李山梁用这些被子把她们紧紧捂住,又用土块在脚下压牢,不让山风钻进被子里。盼水嫂滚烫的身子把她们两人都烤热了。这是一个生命最后的燃烧,她是想尽力给这两位亲爱的姐妹一点用自己身体发出的温暖,报答她们一生一世的情意吧。李山梁哆嗦着立在一旁。盼水嫂是在早晨,黎明以后断气的,那时一轮红太阳本来已经升起,但不久浓云密布,变成一团黑糊糊的君临天下的东西。李家沟里仍是阴冷的。秀贞嫂和秋眉嫂直搂到那身体由火烫变得微温,才轻轻脱出身来。她们把她放平,合拢眼皮和嘴唇,并把流产的孩子从她手中取下来,放在一边。天亮后,中村里的人立刻知道了,陆陆续续向山上奔来,上村下村的人也接着过来。王良和李七姑跟上村的几个人来得迟了,到达时已快到中午。看那坡上已经有四五十人。李七姑立刻走向秋眉嫂和秀贞嫂的身边。王良则快步奔向李山梁,李山梁也迎王良走过来,山上的人都向王良和李山梁身后围拢。

图书封面


 饥饿的山村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小说里的欲望基本就剩下“食”和“色”,所有的原初欲望暴露出来的时候,才是真正触目惊心。有为了活命煮掉到村里借东西的小孩、有挖出刚死去的孩子尸首来给村里唯一的孕妇补生的、有抠妇女骑马带子的凝血来沾腥气的?有一见驴子弯头准备吃草就抢挖来吃的、有忍不住诱惑连吃20个白馒头撑死的,有为让濒死的丈夫吃个馍馍出卖自己身体的……所有的所有都源于山村缺食,但你又很难去指责那片土地,因为土地是最友善、最报答人的,只要你依时照律耕种,到年末总会有丰盛的收获来报答你。那问题究竟出在人那,不是么?但看完书后,你甚至根本无法说得清那些淳朴善良的村民、那些飞将军李广的后人、那些生来逆来顺受听话听教的村民到底有什么错。错的究竟是什么,就不用解释了。 这是一段悲伤的历史,不该被我们每个人忘记
  •     在机场和飞机上用了大概六七个小时把书读完,本来对于这本书是充满了期待的,否则也不会特地带着它上飞机。但是完成了阅读之后却总是觉得不知为什么心里觉得并没有最初预期的那种冲击。事情也就放下了,如果不是正好今天有一点时间可以琢磨琢磨这件事,估计也只能就此放下了。想了一会儿,似乎一下子清楚了心中的那种不满,所以写几个字记录一下。小说的文案写的还不错,对于那些心中充满了疑惑与渴求的读者,真的很有兴趣想要去读一下这本书,但是对于本书的评价,我认为可能需要取决于不同读者的需求。如果对于你来说,想要去阅读一下曾经的苦难,曾经的癫狂,曾经的挣扎,也许会对这本书有一个不错的印象。但是如果这些你已经了解,想要去追求思考一些更深入而非浮于文字表象的内容,这本书很可能会让你失望。最凄惨最震撼的景象,实际上在杨显惠等人的文字当中记叙的淋漓尽致,饥饿山村当中可能并不会有更甚的描写。而抛开这个层面的内容,而仅将其视为一本纯粹小说的话,很可能你会发现,主要人物的设置,主要的矛盾冲突以及一些情节的波折,并不会带给人以太大的惊喜。所以,作为一本小说,本书平平无奇;作为一本纪实文学,本书存在一些能够震撼人心之处。但是,至少,这本书并没有打动我,仅此而已。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艺术地再现一段民族苦难历史

    ——读《饥饿的山村》

    《饥饿的山村》,智量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第一版,定价:35元

    这是一部中华民族历史上痛彻心灵、艰难坎坷的大悲剧,是一部善与恶、爱与欲、生与死不断角力的人间活剧,是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悲惨的家国记忆。这部小说为我们展示了那个饥饿年代发生的种种触目惊心的惨事:为了得到一个馍挽救丈夫的生命,年轻美丽的女人一次次献出青春的身体;为了延续村庄的香火,挖出刚刚掩埋入土的孩子尸首给村中唯一的孕妇补充营养;为了沾点荤腥气,年轻的小伙舔吃女人月经带子上的凝血……在饥饿威胁下,人们与驴子争草吃,偶尔捉到蚂蚱顾不得摘掉翅膀和头就一口吞下,火车上丢出的果皮残渣成为村民蜂拥争抢的吃食……这一幕幕真实的历史存在,竟被隐藏了多年,直到智量的小说问世,才得以让今天的人们鲜活地了解这段苦难的岁月。

    据说,20世纪60年代的大饥荒饿死了四五千万人,虽然仍没有权威的国家统计数字出笼,但灾荒的深重程度在智量的描述中已是惊心动魄了。这与其说是天灾,莫如说是人祸。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李山梁有一回说的好:天不亏人,地不亏人,只有人亏人。这饥饿多一半是人造成的。土地,这黄扑扑的土地,它静静地,一动不动地平铺在那里,等待你去适时地合理地翻耕、播种、施肥、浇水、锄草……然后,它便会默默无声地、不停息地让庄稼生长,到时节,把丰硕的收获呈交给你。而如果你不按照大自然所定下的规矩去做,再好的土地也无能为力。可惜的是,在我们祖国广阔的大地上,现在这时候,几乎到处的庄稼人,都在听命于一些头脑发热的人的胡乱指挥,违背大自然的客观规律蛮干,所以造成了许许多多人的无辜死亡,这是多么愚蠢又多么可悲的事啊!”

    李家沟的人们是淳朴善良的,这些飞将军的后人惯于逆来顺受,非常听从指挥,他们本应生活得自得、自尊,但当所有的欲望只剩下“食”与“色”后,种种的悲剧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但再大的灾难面前,也还有坚韧的生命力存在,也还有人性的光辉,李七姑对王良说的话,典型反映了黄土高坡人的处事原则,她说:“活人呀,就要活得像棵甘草样,对人家有用,不白活一场。可是也要有点厉害处,不能叫人家吃住你,成天价嚼你,捏在手心里欺负你!”李家沟人“肚子饿”,“头脑也饿”,但最终他们选择了抗争,让我们在畸形窒息的气氛中,看到了光明的一面。

    书中描写了王良与李秋眉、李七姑之间欲望挣扎、哀怨缠绵的情爱纠葛,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也多多少少冲淡了大饥荒的悲剧色彩。评论家雨夏说,本书具有“陕军”小说描写人类爱情的穿透力和明晰度,并继承和发展了劳伦斯小说的情爱魅力和朦胧美,可谓一语中的。

    这是不该遗忘的一段历史,愿每个人都读读这本书!
  •     故事展现了一段真实的历史,这是难得的好题材,算是抢在我们的社会完全被金钱和欲望湮没之前为后人留下些许反思过去苦难的线索。本可以打5星,但遗憾有两处败笔使本书难称完美:一是新版最后的“尾声”,完全是狗尾续貂,和谐的痕迹太过明显,估计是不加上不让再版吧;二是小说中的色情描写不够含蓄,笔墨也用得过多,这种题材不用靠这个抓眼球吧。总之,仍是瑕不掩瑜。
  •     这本书作者以“右派”王良的角度,将李家沟一群村民在3年大饥荒时期里的生死存亡呈现给读者,3年饥荒,教科书说是“3年自然灾害”,但历史真相是无法掩埋的,实质上人祸造成饥荒的因素更大,李家沟的村民在饥饿的迫使下做出了一系列现在想来难以想象的事情,比如吃人肉、以肉体换取一个馍等,让人震惊之余更是悲叹不已,这就是50年前在中华大地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李家沟贫困善良的村民不仅肚子饥饿,他们的头脑跟心灵更是饥饿的!在薛永革、冯万利等一系列当地领导的压迫下,只能委曲求全,丧失尊严,村民李明贵甚至为了5块钱将自己的老婆“卖给”禽兽不如的组长薛永革!看了这本书真是让人了解过去那段悲惨黑暗的历史!
  •     我一次性买了60多本书,当然是给公司图书室买的,但我选择阅读的第一本书就是这本书,在选择书的时候,就被简介所吸引,什么吃死孩子、舔女性的月经血等等,刚好我宿舍的同事在说他上一辈的人,还真亲见一个快死的人被村民割肉吃,如是选择这本书看,书基本是纪实性的自传性的,很真实很震撼!看到结尾时,生活好转了的时候,真的感动得快掉泪了(本人是男性)。
    真的值得一看!特别是现在的小青年!
  •     七绝
    读王智量《饥饿的山村》二首
    二0一三年十二月
    王放鸣
    万斤亩产震人寰,遍地高炉更壮观。
    孰料睿思成噩梦,千秋惨祸漫悲叹。
    无语苍天不忍看,饥民濒死弃尊严。
    天灾人祸难评说,真象成因史海潜。
  •     本书以带自传色彩的笔述,描绘了那个年代的真实一面。而这只是整个中华大地遭遇苦难的缩影。引人深思!
  •     读的时候没觉着什么,合上书后才发现浑身起了鸡皮疙瘩。如此可怖,试想一下在现代发生这般的饥荒又会如何?
  •     我还没有看,老爸先看完的,据他说看完了有点堵心,原因是想起了他小的时候经历过的那种饥荒年代,不知道别的读者有没有共鸣。
  •     死在历史或命运巨轮下的蚂蚁历来有之,或多或少罢了。相比当年我们是幸福的一代,至少目前为止,我们还说着冠冕堂皇的话,拜这拜那的好不忙活。不过回想想那时候的人,确实傻的可爱。也许,今天的人满足了生存需求后想的太多,追的太多,活的太累吧。。。
  •     三年饥荒时期的真实记录吧,比各种牛棚杂记更贴地气,西北地区的那个时代真是充满苦难。其实半个世纪过去,中国没大变,还是集权社会,还是小官大权。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应该会改变。
  •     作者还是缺点才华
  •     我感觉这本书是每一位中国人应该读的,大饥荒年代少有人知道的中国历史,她,真真切切的发生过,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她曾真的来过??? 为了生存,人性和尊严在生命面前大打折扣,而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又有多少像薛组长这样的人渣在不停地摧残着生命.........太多的太多 ,你们慢慢体会吧!
  •     想起爷爷奶奶讲述大饥荒事情,和书中似乎没有没有太大差别,上山挖野菜吃;有人因为饿了很久,然后猛吃一顿猪肉然后肚胀而死。
  •     这本给朋友的,建议了解苦难家国史。
  •     很喜欢这类书,以真实的年代故事为背景。这书是以一个真人真事写的,虽然结局不是十分完满,但是很真实,世界就是这样没有事情是十全十美的。里面的吃死婴、吃月经这些看似很恶心的情节,更真实反映了但是那个饥饿年代的无奈!当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就会觉得理所当然了。故事也揭露了一些当时阶级斗阵存在的问题。我们80后虽然没有经历那段艰辛,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文字了解体会,现在我们是幸福的。
  •     写的非常真实,和父辈说的基本差不多
  •     回想过去饥饿的年代,与今天的衣食无忧相比,确实感觉到现在很幸福!值得现在生活富裕没有吃过苦的人们看看,不过,有些内容有点过!总体来说,是一部不错的书!
  •     饥饿的山村(大饥荒年代的苦难家国史)
  •     读中国近代史上的那次大饥荒,难免总带着读报告文学或者纪实文学的心态去看,然而,读到最后才意识到此本首先是一篇小说,其次才是照应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书中带给我们后一代人难以想象的荒凉和饥饿感,难以切实体会的那段实在没有东西果腹的感觉,历史的车轮下,我们有幸没有成为那一大群被碾死的蚂蚁,而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生活赋予我们的主题似乎也已不再只是“吃什么”的问题了。天灾还是人祸,大多数人心里自有一份盘算,好在近来共产党也已不再依赖那所谓的愚民政策来专政或者压制了。“三年自然灾害”也逐渐转变成了“三年经济困难”,洗刷了大自然的冤屈,却也含蓄到了一定程度。书中的故事是精彩的,人性险恶的同时仍流露着人性真善美的一面,但通读下来,不禁还是认为作者的笔犹豫了些。在那“以阶级斗争为纲”无数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作威作福的其实并非个别的一两个人,而养虎为患的根本原因在哪?相信现在的人们都能体会一二。文内的薛永革不过是作家笔下集万恶于一身,以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讲述什么叫“穷凶极恶”而已,故事更核心的东西隐藏在作者心中,也许未必敢于直言抨击。这是一代人的悲哀,一个国家的悲哀,更是一个执政党的污点。拿什么能换取本不该经受如此命运的人们的宽恕?拿什么能换取本不该死去的人们的生命?拿什么来面对这段历史?我们的国和家。
  •     反应六十年代,饥荒的中国山村的人心百态。
  •     了解那个饥饿年代的一本好小说
  •     如果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真的无法理解!故事里的很多故事都感觉不可思议
  •     不能忘记的一段历史,饥饿使人堕落,饥饿使人坚强,你是否对某些事情有饥饿感,那你该读读。
  •     记实的,还真是应了佛洛依德那句话“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性的延伸”。人物有血有肉,读起来没有预期的震撼
  •     本书与杨显惠的《夹边沟记事》的情景何其相似。那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发生中国苦难岁月,那揪心动地的场面,时时泪如泉涌,一遍又遍,不忍再看,但又放不下,只能艰难地负重痛切去体会...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忘记我们曾经的苦难,更重要的是我们以后不再发生这样的悲剧,不能再发生了......无论对与谁!
  •     写的是大饥荒的事情,买来和夹边沟的对照来看,听那些人说,还不错,我想,做为一个80后,应该对那段历史多点了解,不要一味的打游戏。看电影,要多读点书,现在的好多年轻人都是数典忘祖,这是一个可怕的问题。
  •     开篇便是情色濠头,文化大革命的文学作品虽然描述的对象野蛮,但善良的人性你可有表现?平铺直叙,呆板,这不是借历史背景来渲染故事吗?嚼之无味,除了对历史事实的揭示,其他不值得一读。
  •     作者写的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让我欲罢不能。小说主要背景是写我们国家发生三年自然灾害的大背景,以一个小山村的人们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活下去,淋漓刻画了小人物的内心世界、各种鲜为人知的事情。尤其让我感觉是对人性感动、感人、真实的写照。
    小说,前后呼应、构思奇特、故事新颖独特,每个人的结局都有很好的交代,真是一本好书。值得收藏的好书 。
  •     一本小说,一个故事,更是一段历史。一口气读完,仿佛随作者回到当年大饥荒年代,那种物质上的匮乏与精神上的充盈对比鲜明,另现代人深思。
  •     这不是小说,而是真正的历史记忆。应该让我们的下一代看看,让他们知道饥饿是什么感觉。
  •     五十年前的中国,全体中国人难以湮灭的家国记忆。 一切恍如隔世……
  •     什么时候能买带啊!!!!
  •     竟然再版了。不知道有没删节捏。想当年花15块从孔网买回来,比现在的售价划算多了。
  •     文化是有厚重感的 自有好坏 留给时间述说
  •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但我们似乎还从未正视过这段历史,为何人类人民几千年的二十世纪,仍有贫穷饥饿、尸横遍野,是天灾还是人祸如今看来已不需要太多证明,改革开放以后,肚子里的饥饿少多了,但头脑里的饥饿还在继续,因为这里还没真正的得到“开放”呢
  •     苦难的历史不能被忘记。要珍惜如今的生活。
  •     小说里的欲望基本就剩下“食”和“色”,所有的原初欲望暴露出来的时候,才是真正触目惊心。
  •     一本有血有肉的书,一本让人看了心情无比沉重的书,从头至尾压抑之感都未曾消退过。相信作者是带着历史使命来完成这本书的,是知识分子的良知促使他来完成这项工作的。苦难虽已过去,但仍有许许多多值得后人深刻反思的东西。
  •     过去常听父辈们讲那段不堪回首的苦难日子,都是泛泛地说常常挨饿,所以一直想找这方面的书籍了解一下。昨天刚拿到手就开始阅读了,由于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书中内容是不是客观再现了历史我无权评论。但就文笔而言,生动流畅,每个人物刻画地都活生生的,值得一读。
  •     以前只知道智量是一个外国文学学者,曾经看过他翻译的外国文论,有传统学人的认真。看完此书才知,先生也曾经是一个右派,并经受了苦难的人生历练,这个经历经过这本书又转换成人生财富了。就目前来看,这是一本写苦难时期比较有内容,细细读来有比较有味的书。
  •      再读50年前中国的苦难历程,重拾人性与家国命运的非常记忆,我们,都无权忘记过去。  在“种族灭绝”的危难中,人性展示着博大坚韧的生命力。  王智量教授自传体小说,将一段深埋内心的苦难历史呈现,世界震撼!  一个负伤的知识分子所亲历的60年代大饥荒  八旬老人重新审视生命苦难历程情动难已  一部善与恶、爱与欲、生与死的人间活剧  一段艰难坎坷、畸形窒息的历史大戏  五十年前的中国,全体中国人难以湮灭的家国记忆  一切恍如隔世……  白馍本是救命粮,为何却有人一连吃掉二十多个,竟被活活撑死?  火车里丢出的果皮残渣,竟然能成村民们蜂拥争抢的稀罕吃食?  饥肠辘辘的人们,为何不得不沦落到与驴子争草吃?  村民偶尔捉到的蚂蚱,竟顾不得摘掉翅膀和头便一口吞下;  为了沾点荤腥气,女人月经带子上的凝血都被人舔个干净;  刚下葬的婴儿转眼便被挖出下了锅,那是为了给全村唯一的孕妇补身……
  •     食色性也.
    古人的智慧真是令人折服,区区四字,食:衣食饱暖.色:男欢女爱,传宗接代.性:人类本性的需要.食与色这不就是人活一世的根本吗?
    看这本书之前对三年大饥荒也有些许的听闻,但没想到是那样沉重.,胸口堵得慌.在人最根本的需求都落空.在肚子和脑袋一样空的年代.,各种人性在饥饿的驱使下呈现出来:李秀秀,一个美丽的年轻女人为了一个馍,一次又一次的出卖自已; 李七姑,一个率真火辣的半老徐娘.为了能让村里唯一的孕妇生下婴儿,竟敢用死去孩子的肉去给孕妇补营养,说用死苗去救活苗.看到这时心里一阵绞痛;说实在我是喜欢她的,她的爽朗给这死寂一般的村庄带来一丝生气.她的敢爱敢恨也让我佩服.是一个真性情的女子,可惜了一个女丈夫; 秋眉,中国传统的温良.柔弱.美丽的女子,本是个十全十美的可人儿.但在那个年代,美丽竟是一种过错.遇到一个极其自私的丈夫,为了小利把她卖给了所谓的领导. 王良是一个下放的右派,本是一个热血的人,也许是被整怕了吧.在关键时候总是犹豫,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多是不敢造反的,书读的多,想得多,计较得失,想得总是名声.前程之类虚的东西.等想好什么黄花菜都凉了.李江玉,这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分子,有文化也有真性情,在那个年代也注定了他悲壮的命运.这人真是有悲天悯人的宽大胸襟.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就是他了.喜欢他那句;'东风毕竟压西风."坦坦荡荡的胸怀跃在纸上. 李山梁,一个有担当的汉子,可惜书读得少,对领导的指令有些盲目听从,他代表了那个时代很大多数善良的老百姓,总觉得哪不对,但又说不出道不明,只是一味的相信上头.一味的做着自已的本分. 李明贵,秋眉的丈夫,这个可恨又可怜的男人,不该称之为男人,用老婆去换一点蝇头小利,反过来还打老婆..无耻到如此地步. 薛永革是一个披着领导外衣的畜生.在那个穷得光荣穷得有理的年代,有多少这种人性扭曲的人,在天灾时更添上了人祸.正所谓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这种人终将受到惩罚,有时我想,这种人如果没有受到惩罚呢?那他会受良心的谴责吗?如果也不会呢?那就不用和他计较了,因为他本不和我们同类. 尤其是二狗子的死.:一个憨厚中透着机灵,.本性善良的半大小伙子,在饥饿的年代竟然偷吃二十五个馍活活撑死了.饥饿对撑死,多么强烈的反差,竟叫我哭得唏哩哗啦的......
    看完这书我是重重的吐了口气,似乎是一种解脱.这书还讲了一段男女的爱情,爱情真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在那沉郁的历史瞬间,在生存都是问题前提下,爱情是多么奢侈的,一个眼神,一个小动作,一句话都是那样的耐人寻味,这样一种美好的感情注定没有好的结局,中国人的爱情受到太多的约束,尤其是老一代人,总是在矛盾.犹豫.苦恼中求生.活得太累也太紧,但也因为这样纯粹而刻骨铭心.有句歌词我是相当喜欢的"越单纯越幸福,心像开满花的树"........现在的人活得太自我,过多的考虑自已的感受,还叫喊着不幸福.......七十年代的夹心饼干最无奈,受着老一辈的教育长大,骨子里有太多传统的东西,又受到现在社会太多的诱惑,何去何从就要看各自修为了........
  •     久不读小说,感触颇深。
  •     这是一本读了以后让人震惊的书,描述了一个可怕的年代里的人和事,当历史走到今天,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引起我们的反思和警醒,让如此荒诞的事情永远留在那个荒凉的山村……
  •     苦难家国史
  •     历史就是如此的残酷,不管在饥荒年代我的先辈们依靠意念、思想、侥幸活了下来,当从今天的眼光来看,饥荒除了天灾,也无法回避人祸的涂炭,现在的孩子们无法想象当时的景象,让他们也了解真实的历史阶段,珍惜现在的富足,努力实现将来的发展。
  •     看完之后,内心澎湃震撼不已。问了母亲,母亲说确实是这样的,只不过那会母亲的家乡没有笔者去的地方贫穷,所以母亲的姐妹兄弟5个都没有被饿晕的经历,归功于外婆的勤俭持家。当然,母亲说起小时候吃不饱,几个孩子就晚上去偷生产队的南瓜,被邻居当着干部的八婆看见了,呵斥加羞辱了一顿,并且让家长来受训领人,说要没收拿去食堂交公。结果第二天,八婆居然在家和另一个干部(让她小三的)在家里开小灶煮了吃了。母亲到这么多年想想都气的,我们孩子偷的被骂了,最后交公大家一起吃也就算了,你干部作风不好和老百姓不相关,也算了。结果最后被你们贪污了,真是不值了。所以,母亲说,贪污在中国永远是春风吹又生,野火烧不尽。想想现在的世道,我是感慨万千!
  •     读过的人好少。。 觉得最后结尾把档次拉下来了。。主旋律需要什么的吧
  •     悲惨
  •     从人性的角度写的很好,文笔粗犷,体会出黄土的倔强和凄凉,比平凡的世界更加有爆发性,适合快速阅读去体会那个年代的人情冷暖,看这个的时候,画面感很强烈,但是构思的略微简单了。
  •     那段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小人物们的悲哀,历史的教训是血淋淋的,尽管那段岁月早已从我们的生活中远去,可是那个年代留下的是宝贵的情谊,是特殊年代对人性的真实考验。看过后对于我这个80后来说,虽然没有经历过那段沉重的历史岁月,但是却能帮助我更深的去理解和体会那个年代中国人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与痛苦。
  •     我是个80后,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对那段历史有着模糊的印象,偶遇到了《饥饿的山村》,没像被她牢牢吸引住,莫名的亲切感伴我入读其中,欲罢不能。非常感谢“智量”为我们这代人和下代人展现了历史真实的一角,那鲜活、血肉且真实的人物,让我身临其境,觉得我是这个村子一员,二狗就是自己的朋友,秋眉、七姑就是自己的邻家姐姐。

    那个时代、那段背景、那种生活环境,人们只有用信念和盼望来维持眼前生命,而不是生活。只是单纯的活着,只存下人类最原始本能,活着的饥饿同饥渴的欲望,人性只在这时才是最直接、最赤裸的真实,善良的村子啊、淳朴的亲人哪还有丑恶的混蛋们~~呸。

    这里记述的仅是历史车轮进程下的一处低洼吗?如一粒不起眼的土石随之溅起又随意落地吗?我不能断定,只感到这给予了我一次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激荡!
  •     结局又红旗飘飘了
  •     人间悲剧啊,心情很沉重的把这本书看完。。。现在我再看到那些写风花雪月的书就烦,人快要饿死了,要讲什么风花雪月???向每一位看见我的这篇评论的人推荐《饥饿的山村》!!!
  •     也就是小报记者的水平。
  •     看了之后很震撼,在那样一个物质,食物极其匮乏的年代里,人性的光辉被磨灭,黑暗笼罩大地,但光辉任然在闪耀,书里写了太多让人叹息历史
  •     一段艰难坎坷、畸形窒息的历史大戏
  •     这本小说只是揭露了那个荒唐时代里一个下方的知识份子在这个小小山沟里的所见所闻,这定然是历史的不幸,更是这个小山村里每个人的不幸。悲哀的是这种不幸只是当时中国万千村庄的一个缩影,故事中的人物有你的祖辈也有我的祖辈。愚昧荒唐悲哀的不是山村的那些村民,而是当时的每个泯灭良知的执政者。读此书一直有一种压抑的感觉,这种感觉在胸,让人苦闷难耐;这种感觉在喉,让人不吐不快,却又咽不下去。还好还能出版出来,让每一个人都能有可能了解那段岁月,那段凄凉。
  •     这是一段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本不该有的悲惨历史。
    现在有人故意淡忘它,甚至把那段历史描绘成天堂。
    相信一个十几亿人的大国不会举国都患失忆症,
    尽管“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但要想闭着眼睛把黑的说成白的,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     开头就写的很阴沉,很压抑,读起来很累
  •     上学的时候读过,深深地震撼。
  •     苦难的中国,苦难的人民!我深深为其震撼。
  •     这本书带给我的那种震撼和冲击力是"苦难“二字无法形容的。阅读完后已是深夜,我感到了很强烈的饥饿感.
  •     不管是“李秀秀的换馍,还是秋眉嫂子的遭遇,盼水嫂宝贵和怀着李家沟的希望,山梁叔的耿直和服从,江玉老师的无奈与迷茫等等。”当然还有主角王良的人生的挫折,都是那个年代不可磨灭的历史痕迹,是我们这一代人该去了解和记住的历史。同时真理是存在的,邪不可胜正所有的一切都是会一步步往前走,走向光明的。往好的方向发展但不可忘却过往的疼痛。是本好书,特别适合不明白“文革”那段时间历史的人看。它可以带你去了解,懂得......
  •     苦难的历史,沉重的代价。作为70后无法想象当年的这一段苦难史,希望国家更强大,人性更坚强。
  •     记住苦难,给我们那些在特殊年代不该死去的亲人和朋友。怀念我的外公、大舅、姨妈。
  •     一切关于此小说并非实录的可耻诬蔑与议论,都使我感到出离的愤怒。看到书评区中有人认为这部小说并非实录,甚至还有极个别人诬蔑这部作品是造谣,我真感到恶心。拜托,在发表议论之前,可不可以稍微懂一点儿常识,可不可以稍微读一点儿历史,可不可以稍微有一点儿良心?
    说这部作品是造谣,让那些饿死、冤死在历史黑暗最深处的人,如何能够宽恕你?
    时至今日,在我身边,或者在芜杂的网络上,都还有不少人把那段历史描绘成天堂,进而丑化现在这个正在进行的伟大时代,我真为这个民族感到悲哀。
    英雄与小丑,智者与愚顽,从来都共享一个时代。书友“才貌双缺”的评论说得真好,特此引用:
    “这是一段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本不该有的悲惨历史。
    现在有人故意淡忘它,甚至把那段历史描绘成天堂。
    相信一个十几亿人的大国不会举国都患失忆症,
    尽管‘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但要想闭着眼睛把黑的说成白的,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饥饿的山村》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但我仍然要为它指瑕:
    其一,如一位书友所说,“文笔一般,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有限”,人物形象和性格也有限;
    其二,重点内容,只是“食与色”,其实农村生活范围很宽广,要做的事情非常繁琐劳累;
    其三,所指归的历史时间,非常短暂,只是大时代中的一段碎片,不太能见出深刻长久的历史现实根源;
    其四,所写的北方农村,尚具备较强的宗族观念,人们比较团结,其实它没写到的当时南方农村,人们四分五裂,比这更惨酷。
    是的,食与色很重要,但仅仅写这些,似乎也不算独具一格。很多伤痕文学,知青文学,严歌苓的作品,还有一些颇具名气的电影,不也擅长写“食与色”吗?不要小看了农村人,不要小看了中国人,我们生活的内容,我们思考的方向,绝不仅仅限于这些。

    无论鲁迅本人如何,至少有一句话他说得非常好:“墨写的谎言,绝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着瞧吧,虽然,作为事件亲历者的老一辈,渐渐凋零,但他们还没死绝呢,他们中,一定会有人写出真正的家国春秋,控诉那个罪恶滔天的旧时代,为现在这个虽然远非完美但已进步亿万倍的新时代献上诚挚的颂歌。
    这绝不是说大话!因为,我母亲也正在写她的自传体小说《枯边草》。与本书作者不同,我母亲是真正的农村妇女出身,在南方农村呆了长长的三十多年才进城。母亲的一生,差不多伴随着共和国的整个历史,因而,母亲的作品,完全是一部共和国前三十年农村妇女的悲愤家国史,是吁天呕血的《春秋》,更是当时6亿以上农村人口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
    当时那些城市青年的悲惨遭遇,大多数所谓知青文学,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关于“右派”的叙事,以及本书这样以“下放干部”视角写就的作品,你们的作品是伟大的,我要热烈歌颂你们,赞美你们,因为,你们的作品揭示了一个永远不能被掩盖被涂改的时代真相,闪烁着历史黑暗深处最惨烈最悲痛的怒火!在这个意义上,在这一点上,你们是真理的化身,是进步的使者!
    但,与我母亲的作品比起来,不得不说,那些作品,包括本书,很多都显得苍白无力!
    曾经沧海难为水,不身为沧海中之一滴,怎能代表那个时代最深沉最普遍的苦难!什么是沧海?就是那广大的、永远沉默无语的农民,尤其是农村妇女。那时候,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80%以上,而所谓“解放了的农村妇女”,更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迫害与压榨。仅仅以“知青”、“下放干部”的旁观身份,仅仅凭一个从城市“空降”到农村的角色,不足以完全理解那个时代。

    我的母亲聪明勤劳,记忆力极佳,更有语言天赋,她的小说朴素无华,却极具震憾力。她的作品内容丰富深沉,包罗万象,完全不限于“食与色”。几乎可以说,母亲所写的每一件农民的小事,都是国家大事!或者反过来说,那个漫长时代,几乎所有与农村有关的国家大事,都会在母亲所写的农民的小事中得到反映。
    母亲有两位文学博士女儿、一位法学学士女儿、一位在读博士生儿子,还有两位理工科博士女婿。所有的儿女都一致认为,母亲这部作品极为伟大,不光是文学性,更具有罕见的文献史料价值!
    多少人死去了,又有多少人越来越老,可我们最为伟大的、关于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还只有寥寥几部。我确信,天命所归,这部《枯边草》也会进入未来的文学史——农民,尤其农村妇女,有真实足够的亲身苦难,可是写不出;作家或知青,有文笔才华,可是没有足够的真实经历。而母亲,再加上她的儿女,难得的达成了两者兼顾,在亿兆国人之中,真的可以算是天命所归。
    我指着九天发誓:我这渺小微末的一生,最为伟大神圣的使命之一,就是帮助母亲完成这部《枯边草》!我一定让世界看见,看见这部作品,看见真理,看见历史,并且,看见这个新时代的进步与光荣!

    杨显惠《定西孤儿院纪事》内容简介:“现实‘绝境’的残酷性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像力,是作家虚构不出来的。这些以细节构成的个人的故事,使惨绝人寰的灾难变得具体可感,将之铭刻在我们的情感记忆中,不再容易被任何人用抽象的数字和话语所模糊遮盖,逼迫要继续活下去的人们不得不面对、反思。我们常说,文学的力量在于虚构,但在这样的真实面前,你会觉得一切虚构都失去了力量。”
    杨显惠、邵燕君《文学,作为一种证言——杨显惠访谈录》(《上海文学》2009年第12期):“《定西孤儿院纪事》是真正的苦难写作。这本书的存在,让过去一年流行的所谓底层文学作品失去了重量,让文学采风和体验生活式写作显得轻佻可笑。”
    “直白地说,我的作品就是对专制主义的激烈批评。我们的民族遭受了那么大的灾难,却没有人认真表达过,一句‘母亲打孩子’就放过去了。我放不过去,我要表达愤怒,做个‘愤怒的作家’。”
    “自马原之后,当代创作最缺乏的不是想象而是经验——原创性的想象固然缺乏,但更缺乏的是培养原创性想象的土壤——原创性经验。特别是随着文学的边缘化,越来越多的作家远离时代、偏居一隅,又持续不断地从自己的小头脑、小心灵中挖掘想象。这种想象看似有七十二般变化,实际上跳不出一个既定的圈子。因为想象力的飞翔其实是有疆域限制的,它受制于个人和人类经验的广度。当历史有可怕的经验一直被尘封,当下有大量鲜活的经验不能被作家感受表达时,经验比想象的疆域要大。”

    兜兜转转多少年,山穷水复多少年。
    英雄与小丑,智者与愚顽,从来都共享一个时代。
    不知不觉之间,宛然发现,原来,平凡如我们,也可以成为英雄,成为智者。我发现真理可以被发现,只要有一颗易感的爱心慧心,在生活与历史中观察与经验,在书籍中猛烈顽强地求索,不停地思考,不停地观察,不停地阅读。
    最怕的是“知识
  •     饥饿的山村(大饥荒年代的苦难)只写了困难时期的一些人和事,再深入一些就好了。
  •     出卖贞操,吃死娃子,偷舔月经,他【她】们饿啊。我哭了。我已失声痛哭。我诅咒那个罪恶的时代,诅咒那个被疯狂的暴君,调教出一批疯狂的暴徒的时代,诅咒独裁者违天意,造人祸,菅人命,诛无辜。,星那是一个人类史上最残暴,无耻,真理被强奸,魔鬼成救星,人妖颠倒,是非不分,充满各种杀戮手段,善良的中国人民陷入屈辱,杀戮的深渊的开始。灾难刚刚开始,一直到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
  •     体现了那个没有经历过的苦难历史,很现实
  •     了解历史,记住历史、人民的苦难
  •     人物刻画还不错……就是结局有点水……跟《通往奴役之路》算是互为表里吧
  •     那段饥饿的岁月被无数的谎*言和宣*传掩盖,还好有家族记忆的传承,可以贴近感受那代人的苦难。
  •     不如定西孤儿院
  •     虽早听说过饥荒时人吃人的状况,但书本所写情况比我听说的更残酷。书本写的都是我想象不道德事情,原来饥饿能把人逼到如此的地步。
  •     看了简介之后,我决定把这本书买下来,因为没有经历过这个年代,很难相信人到底能饥饿成怎么样。
    看书的时候,我不断地想,明明有一条桃花河,河水清甜,为什么要喝水窖里面的苦水,臭水??大地干旱,颗粒无收,为什么不在水源的地方引水耕种??不能想象野菜饼子什么味道、和燕麦皮一起磨的粉是什么味道,吃糠咽菜是我这个80后不能想象的。
    在这个开口闭口讲革命、讲政治、讲思想觉悟的年代,即使人饥饿到连死的力气都没有,这种痛苦,这种饿的感觉我们没有经历过,但它是历史的一部分,不能把它遗忘。
  •     吃人肉 饿死人 文化大革命时期对百姓的残害
  •     其实饥饿只是作为这本书的背景,写的是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事。
  •     初中的英语老师有一次就提起了大饥荒的年代,亲眼看到自己的两个妹妹在母亲的怀抱中饿死,不得不看的书。
  •     薛永革这样的人如今遍地都是了。可能我们不会再肚饿,但是我们的思想却从来没有改变,一直饥饿着,饥饿着。
  •     2011年5月10日读。2011-80。
  •     恐怖的年代
  •     【20120504今日购书】结尾太自欺欺人了。苦难的岁月是人祸大于天灾。谁要是说毛是伟大的,我不想和他多说一句话。
  •     肚子是空的脑袋也是空的,典型的中国人。不喜欢结尾,有点媚气。
  •     因为实在无法在各类历史教科书中翻找到关于文革前的历史记述,于无意中看到关于此书的介绍,便毫不犹豫地下单买下。
    王良,一个被划为右派的知识分子怀着一颗虔诚的接受改造的真心来到了这个正在饥饿中的山村。短短一个月,他与山村里淳朴的乡亲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情感方面:最关键的两个女人——温良谦恭的秋眉嫂,敢爱敢恨的李七姑,与王良发生了暧昧的情愫,如此特殊情境中的情感透着股无邪的可爱。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党代表邢永革无耻卑鄙的奸淫村妇却安然理得。便是在这样的纠葛中每个人的人性都鲜明地表现出来。
    残酷的现状:李秀秀为了吃饱肚子用自己的身体与男人进行交换;荒芜干旱的黄土地上生产不出可供村民填饱肚子的粮食,饥饿像笼罩在大家头上无法散去的阴云;大家的党代表却顿顿吃净面馍,任凭村人陆续死去,而当时村人的死亡竟然被上级领导视如草的萎去;死了的孩子被扒出来剜了肉,竟然是为了给孕妇增添营养;久未见净面馍,一顿饭吃了24个,活活撑死了二十几岁的男人……
    饥饿面前,所有的一切都已不足为奇。没有经历过那种日子的人,怎能想像得出?就是这样的现实中,王良因其所学专业竟然与村里曾经的小学老师也是共产党员的李江玉有了深厚的交往,关于写作与诗歌关于人生与人性关于道德与良知等等,这样的交谈便成为了这灰暗生活中的一抹亮色。而女主人公秋眉嫂对书籍的喜爱,也是吸引王良最重要的一点。
    匆匆走入大家生活中的王良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便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却是在主持正义之后被上级调往他处,他的离去牵扯了好多乡亲的不舍之情。明知无法与他相守的两个女人——秋眉嫂李七姑,于无奈中送别了这个善良的年轻男人。秋眉嫂送给王良的那枚黄铜顶针,在本书的结尾成为了那么深入人心的关键物件。
    包括在尾声中,那份令人感动以至唏嘘的镜头依然在延续——已是矿区中学校长的张秋眉在面对曾经喜欢过的男人的儿子时,回忆一下子跨越了三十几个春秋。而她曾经喜欢过的男人却已经化为了灰烬,此次他儿子的到访就是要为父亲寻一块最后的归所。在面对昔日深深影响了自己的男人的遗物时,张秋眉内心再也不能平静,那是自己一生中最艰难时期让自己充满希望的美好相遇啊。阅读那洋洋洒洒的正文时,眼中没有泪的涌现,却是在简短的尾声中被女主人公细微的动作感动得湿润了眼睛。还有下葬时。还有李秀秀的最后出场。
    尾声便成了整部小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次刻骨铭心的阅读历程,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深冬时节。

    2012-01-05
  •     话说那年月的苦难已经不是我们今天能感受到的,但历史不能忘却。
    无论兴亡,国家的大趋势总是影响着普通民众的生活。
    书的品相不错,虽然不是一版一印了......
  •     大饥荒年代的苦难家
  •     带自传性质的小说,在那个饥饿的年代,饥饿会使一个少女愿意用肉体去换取一个馍馍,饥饿会让人把掩埋的死婴挖出来吃掉,饥饿使得人们守在铁路线旁捡拾旅客丢弃的残渣,饥饿驱使小伙子去舔舐月经带上经血。难以想象!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在那个饥饿的年代,居然还有诗和远方,不禁让我回想起当年在福建大山里听到的传说。 两天看完,五味杂陈。饥饿的山村,除了对食物的饥渴,还有对性、人性、知识的饥渴,最终便是对美好未来的饥渴。各种惨状,不忍目睹。 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讲述的是真实的故事,赤裸裸的真实,足以让你怀疑人生。 ——《饥饿的山村》读后感
  •     民间的人文革命
  •     看过学术著作《墓碑》看过杨显惠的三部曲之后,自然而然地看看《饥饿的山村》。人祸造成的大饥荒。刚听闻广州美院副教授被杀的原因是因为凶手因为饥饿。
    饥饿的人们为了沾点荤腥,竟然舔舐女人的月经。
  •     小说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直面人性最根本最裸露的本质,深刻反省那段天灾人祸并重的扭曲政治。只有亲身经历这段历史的人们才能有如此深刻的洞察和阐发。
    小说的好不在于作者的手法有多高明,文笔有多优美,而在于真实地记录了这段悲剧性的历史,这才是珍贵的。
    只是小说结尾有点突兀,自王良离开后,就基本结束,交代了所有人的后续故事,唯独没有对主人公王良的结局有任何交代,只谈到最后死了。中间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没有再回去等等一系列问题均没有回答。读来很不爽。
  •     比较怀旧,对那段历史有着深深的感触!饥饿的山村,真情不在,人心不古,这些卑鄙的佞妇简直是禽兽!
  •     小说质量不是很好
  •     看完之后我也很佩服自己会花三天的地铁时光,也许是我对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小说期望值太高,看之前多了点渴求的情感欲望。不过也挺佩服以大饥荒为北背景,整篇贯穿人最基本的食、色需求,不管是当普通小说还是纪实文学,居然都没有一点点的震撼。看过杨显惠写书,通篇都在期待一个挣扎,最挣扎的却是看完之后实在平平无奇的失望。
  •     虽然生长于农村,听父辈讲过以前的穷苦日子,但是未经历过饥荒年代,没有感同身受,读此书忆苦思甜。
  •     饥饿显出人的本性,而现实社会精神上的饥饿也突显人的本性。
  •     鼠标摇曳在三星和两星之间最后还是做出了个选择。读关于三年饥荒时期的书也不是一本两本了,感觉作者王先生硬是把《平凡的世界》中农村生活的家长里短安在了这三年。感谢王先生,我们确实需要更多关于饥荒时期的文艺作品,以免历史被后人遗忘。可惜除了挖坟吃死婴、二狗子吃月经、秀秀用身体换馒头这几个噱头外,本书过于平庸。
  •     和平年代出生的我们,是那么幸福,未经历过灾荒饥饿,又是那么幸运,值得去看,去反思!
  •     那个饥饿的年代,描写得非常细致入微,能透露出一种绝望,好书。
  •     与其说是山民的饥荒遭遇,不如说是右派知识分子精神折磨。
  •     内容很震撼,作者很真诚,文笔略有不适应~还好,其实想给7.5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