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轮下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在轮下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6-1
ISBN:9787532754243
作者:赫尔曼·黑塞
页数:202页

作者简介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轮下》是作者的早期作品。
小说叙述的故事是:主人公汉斯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被大家视为神童。他被送入一个神学院学习,受大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他功名心切,在与世隔绝的学校里拼命学习,没有半点空闲,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同学赫尔曼生性倔强,蔑视功名,为学校不容;而汉斯觉得只有赫尔曼才是知己。汉斯用功过度,身体衰弱,成绩倒退;学校把这些归罪于赫尔曼。赫尔曼被学校开除,汉斯更感孤单,不时受到老师的训斥和同学的耻笑,之后得了神经衰弱症,使他无法继续学业,只得返回家乡当钳工为生。社会的歧视和生活的失意使他觉得仿佛跌在无情而庞大的车轮下。
这是一部控诉德国旧的教育制度的小说,被认为有浓厚的自传色彩。

内容概要

赫尔曼·黑塞(Hesse Hermann,1877-1962),原籍德国,1923年入瑞士籍,以后长期在瑞士隐居乡间。他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其代表作《荒原狼》(1927)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获诺贝尔文学奖。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掮客兼代理商约瑟夫·吉本拉特先生在当地同胞中间绝无特别突出或 与众不同之处。他和旁人一样,身材魁梧健壮,经商才能平平庸庸,对金 钱还抱有一种实实在在的、出自内心的崇拜。再就是:他有一幢花园小洋 房,公墓里的一块家族坟地,一种带点自由化、已变得很空洞的宗教信念 ,对上帝与官厅应有的敬仰和对资产阶级礼仪铁的戒律的盲目服从。他酒 喝得不少,但从未醉过。他顺带做些不是无可非议的买卖,但决不超出规 定所允许的限度。他骂穷人是饿鬼,骂有钱人摆阔气。他是市民协会会员 ,每星期五都去“鹰社”玩九柱戏。此外,每逢烤面包的日子、试食会餐 和品尝香肠汤也都少不了他。他工作时抽的是廉价雪茄烟,饭后和星期天 也抽一些好的。 他的内心生活属于庸俗的。如果他有什么情操的话,那也早已蒙满了 灰尘;其内容不外乎传统的、鄙俗的家庭观念,对自己儿子的自豪感以及 兴致来时请穷人喝喝酒而已。他的智慧才能不超过一种天生的、界限分明 的狡猾和盘算之道。他的阅读范围只限于报纸,为了满足他艺术享受的需 要,观赏市民协会一年一度的业余爱好者演出,间或看一次马戏,也就足 够了。 他可以和任何一位邻居调换名字和住房,也不至于引起什么变化。他 的内心深处,他对于任何超群出众的力量和人物所持的永恒的怀疑态度, 以及出于嫉妒而对一切不寻常的、比较自由的、比较精细的、有思想的事 物所抱有的那种本能的敌意,也都和本城所有其他家长一模一样。 关于他,说得已经够多了。只有深刻的讽刺家才有能力来描绘他这平 庸无奇的一生,及其未被意识到的悲剧性。但此人有一个独生子,我们要 谈的是他。 汉斯·吉本拉特无疑是一个有天赋的孩子,只要观察一下他和别的孩 子相处一起时显得多么温文尔雅、鹤立鸡群就够了。这个黑森林的小角落 还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人物昵,这里从来没有产生过一位能超脱狭窄圈子而 有远见、有影响的人。天知道,这孩子打哪儿来的那双严肃的眼睛、那个 聪明的前额、那种雅致的步态?也许是来自母亲吧?她已经去世多年,生 前除了病个没完没了和郁郁不乐之外,身上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地方。要 说是来自父亲,那是绝对不可能的。这样说来,果真有一星神秘的火花从 天而降,落到这个古老的偏僻角落里来了?这儿在八九个世纪里出过那么 多能干的市民,可从来不曾产生过一个天才呢。 一位受过现代教育的观察家,回顾到体弱多病的母亲以及这个历史渊 源的家族,会认为聪明过度现象是一种开始蜕化变质的征兆。幸亏这个城 镇还不曾有过这类人,只有官吏和教员中比较年轻和机灵的人,通过杂志 文章隐隐约约地晓得有这个“现代人”的存在。没有听说过萨拉图斯特拉 言论的人,在那里照样能生活,照样能算是有教养的;他们的婚姻牢靠而 又常常美满幸福,整个生活保持着无法改变的老习惯。那些饱食终日的富 裕市民,——近二十年来有些人从手工业者变成了工厂主——虽然对官吏 恭恭敬敬,想和他们交往,私下却骂他们是穷鬼和办公事的奴才。令人奇 怪的是,尽管这样,这些人所抱有的最大虚荣心却是让他们的儿子尽可能 念大学,将来可以当官。可惜,这始终只是美好而无法实现的梦想。因为 小辈们大多数要费九牛二虎之力,并且一再留级,才能勉强念完文科中学 。 汉斯·吉本拉特的天赋是无可怀疑的。教师、校长、邻居、本城牧师 、同学,人人都承认这小伙子聪明伶俐,是个出类拔萃的人。这样也就决 定了他的前途,因为在施瓦本这个地方,对于有天赋的孩子来说,除非父 母富裕,否则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可走:通过邦里的考试进入神学校,从那 里再进图平根神学院,毕业后不是当传教士就是当教师。年复一年,总有 三四十个本地区子弟走上这条平稳的道路。这些瘦削和用功过度的刚受过 坚信礼的孩子们,由国家资助修完了人文科学的各门课程,八九年后踏上 他们人生道路第二个阶段,这往往也是更为漫长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里, 他们得向国家偿还过去接受的资助。 没几个星期又要举行“邦试”了。这名称就是指一年一度献祭时,“ 国家”将在祭礼上挑选本邦的精华。在此期间,从乡村到城镇,许许多多 家庭在关注正在进行考试的地方——本邦的首府,朝着它叹息、祈祷、祝 愿。 汉斯·吉本拉特是这个小城镇准备送去参加这场激烈竞争的唯一考生 。这真是莫大的荣幸,不过他决不是不花代价就能获得的。他每天上课上 到四点钟,紧接着就到校长那里去上额外的希腊文课。到了六点钟本城那 位牧师还热心给他复习拉丁文和宗教课。另外还有每星期两次晚饭后到数 学教师那里上一小时的辅导课。在希腊文方面,除了不规则动词外,重点 放在用小品词连接句子的各种各样表达方法上。而拉丁文方面则要求学会 写文体简洁清晰的文章,尤其要懂得诗体之间的许多细微差别。数学课重 点放在复杂的三率法上。正如教师经常强调的那样,表面上看来数学课的 这些内容似乎对往后的学习和生活没有多大价值,但这仅仅是表面上看问 题,其实是很重要的,甚至比有些主课还重要,因为它能培养一个人的逻 辑推断能力,并且是进行任何清晰、冷静、卓有成效的思索的基础。 为了不让精神负担过重,同时避免因为智力训练而忽视或破坏个人情 操,汉斯每天早晨在学校上课前一小时可以去听坚信礼课。在那里,从布 伦茨的教义问答里,通过提神的朗读和背诵那些问题和回答,有一股宗教 生活的新鲜气息沁入年轻人的心灵。可惜他自己给自己破坏了这些令人神 清气爽的课,剥夺了它给自己的恩赐。原来他把写有希腊文和拉丁文单词 或习题的纸条偷偷藏在教义问答里,几乎整堂课都在研习这种世俗的学科 。可是他的良心毕竟还不迟钝到他在这样做的时候,不会持续地有一种提 心吊胆的感觉,一种轻微的恐惧。 P1-5

图书封面


 在轮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4条)

  •     “树被砍掉主杆之后,会在根旁发芽,同样在患了病和被摧残之后,人的心灵往往会回到春天般的萌芽时期和充满遐想的童年,好象它能在那里发现新的希望,把被扯断的生命线重新连接起来似的。这些根部萌发的枝条虽然茂盛多汁,生长迅速,但这种生命只是表象,它永远也不会再长成一棵真正的树。” ——Unterm Rad在一个淅淅沥沥的黄梅天午后翻完了这本200页出头的小说,怀疑自己也像主人公汉斯那样,看似快速地学习了很多知识,到最后却是头脑里一锅混沌。或许是我对黑塞的作品理解尚浅,或许是我眼下的心境所致,但无论如何,我并不认同主流评价中的抨击教育和压抑的气息。汉斯和海尔纳应该是黑塞自身写照的两面,他真实的教育经历与汉斯并无二致,而内心却是海尔纳那样的诗人情怀。他的确借海尔纳的行为抒发自己对当时教育的不满和愤懑,也像海尔纳那样逃离神学院的教条禁锢。至于书中两位主人公之间的情谊,虽有过甜蜜美好却终究无疾而终,也是对自身社交不圆满的映射。总体上这还是对黑塞的过去一个比较客观的回顾、对黑塞心理一个比较深入细致的记录。或许是这次暗下决心为自己定了读书目标,于是习惯性地在翻到封底之前的那页确认了有202页之后开始读序言。结果被这种正统文学的译者序剧透了一脸O__O "…也许是因为知道最后主人公汉斯投河自尽就接受这一设定了,之后阅读全程也不觉得很压抑。相反,不禁想起之前读过、看过的一些作品:在前1/4段(大致,1~50页)的“邦试”和大自然游乐中看到了《anne of green gabels》小伙伴们去考女王学院的影子,2/4段看到《花子与安妮》的腹心の友的感觉,这样大家互相交好的简单学院生活本身并无不好(只是在这部写于1903~1904年的著作中读到两个小男孩kiss的场景真是毫无防备,不禁感叹一定是自己长期混迹B站不读书,强烈要求以后纸质书也要开弹幕“前方高能预警”)=.=,3/4段才有些日耳曼文学的压抑和晦涩,最后50页则是宁静祥和的普通手工者生活,甚至让我联想到几年前看的韩影《诗》一顶女式宽沿草帽顺流而下,平淡明亮中娓娓道出对生命的无奈与解脱。我并不认为汉斯的死与爱玛的不告而别、他与海尔纳友情的无疾而终或是他从优秀的神学院生沦落到最终“被迫”成为钳工的心理落差有关,因为他从一开始就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他的自杀更大程度上只是对自己无知无措的一种解脱罢了。“我原先坚定不移的志向是要在神学院里保持前面的名词,尽可能成为第一名。你把这称作向上爬,也许你说得对,可是它曾经是我的一种理想方式,我并不知道有什么更好的。”(S106~107)他自小生活在父亲、牧师、校长和所有人的期望之下,没有自己的追求,刻苦勤奋以保持前茅已经占据他年幼时光的很大一部分,又没有明智的长者向他灌输那种如今烂大街的“follow your heart”的观念(鞋匠的身份和自身经历以及他贫瘠的劝说不仅无用、反倒是一种讽刺),小汉斯自然没有想过自己需要追求什么。贫乏的生活经历让他的三观在与海尔纳的接触中逐渐分崩离析,原先“坚定不移的志向”也轰然倒塌,人总是向往那些自身不具备的特质,汉斯被海尔纳吸引,也纯粹是因为他自身的单纯单薄,包括对恋爱的概念、对神学院教育的反叛和对死读书意义的反思,其实都不是自身的。树被砍掉主杆之后,会在根旁发芽。黑塞终究还是将汉斯的循规蹈矩和刻苦努力视为树的主杆,却刻意回避了汉斯不审视内心、寻找本能追求的主要矛盾,然而这主杆又怎能成为是构成一个人灵魂的主心骨呢?说白了也只是用外在的忙碌掩盖内心的空虚、用行为的勤奋掩盖精神的懒惰罢了。当然是无法苛责一个从小就成天埋头苦读的孩子的。只是所谓的压抑也应是这个层面的压抑才对。另外是一些小感想。1.赫尔曼黑塞在塑造这部作品的两位主人公——汉斯.吉本拉特和赫尔曼.海尔纳时或许是在名字上暗示这两位就是黑塞本人的两面的,“赫尔曼”很显然,而汉斯或许是从HESSE演化的变体或昵称也说不定【有待考证】。2.为自己的记忆力和脑回路点个赞:这部《在轮下》是机缘巧合借来的,然而一看到名字就联想到很久以前读过村上春树先生的《挪威的森林》,似乎主人公渡边君就在绿子家书店里度过这部作品,后来发现果然是。3.人果然还是要多一些自己的经历才好,不至于在一个新的层次上初来乍到被诱惑被迷惑。4. 看到unterm Rad这个标题才第一次知道原来除了es还有这样省略e的缩写惹~
  •     也许好的作品就应该能触动最大部分人,而怎么才能做到?对于人性的书写应该算是真理了。当然,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你的文字能感人,能让人常常想起,那么必定是触碰了人性这个领域。有人说,文学史就是一部人类的精神史,我再同意不过了。这是我接触的第二部赫尔曼·黑塞的作品,第一部是他的《悉达多》,一部涵盖面更广的作品,至今仍然不敢动笔对它说三道四,唯恐这样乱敲一气就把对它的肤浅理解定格了。当然这不是对于《在轮下》的贬低,只是因为这部作品更贴近于我的生活罢了,所以感受可能更为真切一些。小说以一个天才三好学生作为主角,天啦,这种人在当今的中国是多麽普遍啊!甚至在我身上,也有这个形象深深的烙印。他们往往是家庭的骄傲和希望,他们并不是生下来就注定这个样子的,只是因为他们在教育制度下更为驯服,更愿意牺牲自己的天性来服从政治和道德对于自己的规范,逐渐变成了伯乐驯服的千里马,成了工匠手中的中规中矩的模型,成为了园林手中曲直符合世人审美的景观树。他们刚开始很享受,即使这种过程意味着部分痛苦,但是与众不同超越世人满足世人的感觉更让人心灵满足。直到心已经扭曲到感觉不到世界的温暖,曾经受到的赞美和肯定都只是对你的驯服评价,而非对具体的真实的你。于是,你的世界开始崩塌。天才最后得了精神衰弱症,他回到家回归到朴实的生活中,开始了一个星期的学徒的生活,跟他下时候的玩伴一起。然后,最后他仍然死去了,作者认为他已经不肯能重新开始一段健康的生活。这样的结局未免残忍了些,我甚至对于作者的狠心有些惊讶。这么一个年轻的生命,并没有做什么恶事,相反,他一直很刻苦地学习。但是,最后的结局,精神奔溃,失去了生命。也许是处于对自己的境遇的惶恐才对结局如此惊讶,在这个提倡你自律向上、不断追求向上的社会,没有人关心你是否做到了你自己。这并不表示做你自己要排除社会所有的干扰,人是社会的,但是,这个社会太急功近利,急于成功,急于享受,所以大部分人踏着别人成功过的路奋力追赶,孰不知当所有人都朝着一个目标在同一条路上奔跑的时候,我们都分不清彼此了,因为,我们都一样了。也许你想过自己想要的成功,或许它与书本上、媒体上及亲友口中所说的成功长得很不一样,于是你偷偷地把它藏起来,唯恐怕别人看到了回给你鄙夷的眼神。于是,渐渐的,你把它忘记了,看到别人有相异的想法时,你也跟别人一样,投去鄙夷的一瞥。历史的车轮就这样碾过了一代又一代人,于是人类就一样的创造着周而复始的历史。
  •     高三的寒假读完了《德米安》 顿时心潮澎湃 感慨万分 。黑塞给那时汲汲功名并手足无措的我带来的心灵震撼是莫可名状的。于是无限期待着高考完之后能够疯狂阅读的时光中与黑塞的曼妙重逢。高考方去 辄急不可待购置了一堆书籍 《在轮下》便是其一。花了三日时间读完了《在轮下》却有些失落了,窃以为《德米安》比《在轮下》精彩太多……我以为可能有如下原因:1.《在轮下》是黑塞早期的作品 十余年之后 《德米安》横空出世 洛阳纸贵。彼时黑塞的写作语言、手法上更臻成熟,思想也更为深邃。2.纯属个人臆想… 谢莹莹的译笔似乎更为流畅,富有灵韵。不过 也许是早年黑塞作品本身的语言不及后者,与译者无关。3.《德米安》的心理描写精彩绝伦 第一人称的讲述方式也许更符我胃口再谈谈作品本身吧…我心中没有汹涌澎湃之情,欲言的不过是些碎片化的东西。1.不是每一个厌恶学院陈腐教育的孩子对生活中其它一些事情仍充满热情。海尔纳喜爱诗歌,他生性敏感忧郁又满怀激情。而我身旁却是有不少人既烦厌学校教育,对其它事情也感到索然无味。他们混沌迷茫,谁能指引他们,找到心中所爱?倘使找到了,若他们所爱违世乖俗,他们能否摆脱众多桎梏,去苦苦求索,做一个坚毅的朝圣者呢?2.海尔纳家境优越……3.青年人怎样做到不被家长的严威或关怀所牵绊,做那羽翼渐丰的鸟儿去自由之空自在翱翔呢?汉斯洞悉了父亲的失望之情 是多么张惶无错啊很多问题我现在都不得其解这本书引起了我的思考 我却得不到答案……长路漫漫 来日方长以后再去思考吧……2015.08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没有预想的深刻,但对于像本人这种体制下的残次品来说,还是有代入感。
  •     想表达的东西非常明显,几乎看了简介就知道会写成什么样。黑塞的文字嘛...看的时候甚至觉得不应该那么长,再短点就好了。
  •     那个泪流满面的人慢慢地朝四周望望,就像是一个沉睡初醒的人。“害臊?——怕给你们看到?”然后他大声而蔑视地说,“才不呢,我的好兄弟!”他擦了擦脸,愤然一笑,吹熄了他的灯,走出房间。// “别走呀,”他用一种装出来的诙谐声调说,“我不是那个意思。”
  •     黑塞是1.4亿册发行量的大作家,在国外影响巨大,在中国应该引起重视。这次买了很多黑塞的作品。
  •     有些阴郁,黑塞的书里的杰作。
  •     我只是帮忙买书的
  •     可能是早期作品的原因,(也可能和译者有关)觉得是读过黑塞作品最平庸的一本,不过倒是有反讽现实的意味。
  •     非常好看的一本书,包装很好
  •     用一个老师、家长眼中“优等生”的视觉,来诉说一代青年的压抑。心灵深处灵魂的呐喊却被现实生活的种种阻碍置之不理,永远无法摆脱那道枷锁,放飞真正的自己,做回最美好、最原始的自己。最终,主人公汉斯·吉尔斯特以死结束了叙述自己的故事与灵魂。
  •     原来旧时的德国也是如此僵化的教育体制,成绩藐视一切,学校家庭都给孩子巨大的精神压力,督促学习。在美好的乡间钓鱼玩耍被禁止。扼杀孩子在大自然之下的那份天真无邪。最后因病辍学的讥讽和痛失美好爱情,借醉投河自尽,酿成凄惨的悲剧。父亲和老师校长,似乎都是凶手。
  •     几个月之后我甚至不记得看过这本书
  •     别人推荐的,挺好的小说。很不错的外国文学。
  •     自我发现,自由思考后反而是更加迷茫的未来,还是被动接受却前路可期的未来,哪个对一个人来说才是幸运的?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     还没看呢,挺期待的~【包装很好,速度很快,中通快递员也非常不错!
  •     很喜欢的一部黑塞的作品!
  •     去北海道的路上看完,我现在看书好快啊!上海译文翻译版本的比人民出版社好,人民出版社翻译的有一股冯唐式酸气!
  •     看了《荒原狼》,就购了他的好几本书
  •     只是听到了一小段,已经被这本书迷住了!这是我第一次读赫尔曼·黑塞的作品,却已被深深迷住!
  •     意料中的猝不及防的结局
  •     书的封面很好看,也没有磨损,纸张也挺好的~看了一点内容,觉得还不错,总之很满意!
  •     书的质量不错,封面也很喜欢。这一个系列的都不错
  •     海尔纳走后就在没出现了 像是年少至交 陪伴过再难觅寻
  •     包装很精美,纸张也很好...喜欢这个故事,尤其喜欢里面的风情.
  •     也是我的故事,希望不会是我的结局
  •     小说不错,很有感触,结局很悲!
    主人公去世了,不只是他的不幸,不是命中注定
    我是认为,死了,也许,是这个世上最好的解脱了
    世上有太多的不舍,也有太多的欲望,让人不得不迷失自我!
    很喜欢!生命终结在那张巨大的轮下!
  •     感受大师作品,启迪心智灵魂。
  •     犹豫的和人向那习以为常的挫败走去。。。好吧!黑塞大哥,你成功的吓到我了。
  •     没有多少黑塞的道的思想,很反映现实的一本书吧
  •     喜欢黑塞
  •     读过此书,心灵会被深深地震撼。那两个少年所经历的一切,现时依然存在。
  •     私心里好喜欢这本书。羞涩善意的两位少年,却被生活碾压、命运捉弄,如同置身在无情的轮下。
  •     一个并不足够特别的必然性悲剧。海尔纳妄想在一个憋屈的躯壳里塞进一个自由的,桀骜不驯的灵魂——怎么可能呢。
  •     令人想到了天朝…
  •     黑塞书中总有一个黑塞
  •     对德国旧的教育制度的控诉。只是结尾不一定要把汉斯的命运终结,社会的歧视和生活的失意,沦为庸人或者普通的劳动者,这也有一定的力度。年轻的生命还会再次焕发出它应有的魅力。
  •     立意太直白了别的还好吧…
  •     原来中国的现在早已几百年之前发生过了
  •     帮大学同学买的,她说很喜欢,内容好。。。。
  •     看书的不理智,看书的乐趣
  •     故事叙述手法很不一样,虽然我已经看过简介,但还是把我带入了情节,甚至仍为结局吃惊。如果阅读者也是在这个教育制度下的承受者,相信不同的人会从里面看到不同的东西。(纯属一家之言)
  •     喜欢这本。
  •     一个人最可怕的是无法自由的生活,无法自由的面对自己的心。
  •     一开始觉得不会喜欢,但看到最后才发现作者用一个平铺直叙,死气沉沉,呆板无力的手法描写了一个深刻生动的故事……不愧是大师。译文小说我们无法体会语言的魅力,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表达。如果你有时间,也去看看吧,一天的时间而已,不会占据你太多的时间
  •     又一次引发我对教育的思考,汉斯的悲剧每天都在世界各地上研
    教育什么时候能够不再如此功利呢?
  •     我的gaga女大王非常棒的一张专辑爱她么么哒
  •     悲剧故事,孩子喜欢听
  •     名著就是名著,具有大家风范。值得观看
  •     人的成长和树的生长果然相似,人为追求的正确几乎都是错误的,唯有自然的力量永恒,这可以成为悲观论调的根源。作为结局的死亡早就可以预见,而从中逃离是否又是一切天才最佳的选择呢?逃离之后的问题暂且不论,人唯一可能的出路只有逃离。本书的暗示似乎到此为止,不满足。
  •     第一次看黑塞,喜欢这本书里景色的描写。
  •     “那么多辛劳,努力,汗水,牺牲了那么多小小的欢乐,那么多的自豪和虚荣心,以及充满希望的美梦。一切都白费力气,这一切,只不过为了使他现在,比所有同学都更晚些,能进工厂去当一名最小的徒工,受众人的嘲笑”……………QAQ
  •     也是帮同学买的。。。
  •     我们奴役或强奸着自己的天性,心甘情愿地加速着脉搏的跳动直至榨干自己的最后一滴血,都只为了两个字:高考。——给所有经历过高考的孩子们推荐一本书:黑塞的《在轮下》
  •     不知道是不是德国的小说的通病,叙述的风格不太喜欢。故事也是有点简单,半自传式的小说。「吉本拉特先生由于此刻的寂静,由于此刻充满奇特痛苦的思想,正犹豫地、不知所措地向着他那习以为常的生命的下坡路走去。」
  •     黑塞作品质量保证 值得一看
  •     在停电的图书馆读完 被美的狂热所虏获
  •     讨论了教育!
  •     这本书我很想要,基本是看完真假学院之后,内容很不错,结局写得很平淡
  •     读了很多黑塞的书籍,觉得这本保持了他的一贯风格
  •     质量一流 内容精彩 物美价廉啊
  •     悲剧少年
  •     2017年补作业第12发:2013年读过《在轮下》
  •     别人推荐的,很期待
  •     黑塞的书 找了本来想要买另一本 可是已经没货了
  •     帮同学买的 同学比较喜欢这种书
  •     一个月了,还没看。好书,留着慢慢看,细细品。
  •     书挺好,给同事女儿买的,她很喜欢。
  •     虚妄的理想杀死相信虚妄理想的少年
  •     阅读黑塞的这部小说,联系当今中国式教育体制,不禁感慨:应试教育害死人啊!
  •     帮同学买的。她挺满意的,就是不满意书名翻译。
  •     这本没看,打算过段时间再说吧
  •     纸张比较黄同样是精装本加缪全集拿在手上明显更厚重
  •     痛苦可否改写的结果写在基因里。
  •     优美动人,尤其是最后,缓慢的叙述,像金戒指掉进银瓶一样的静谧的死亡(托马斯-曼),想去黑塞的故乡。
  •     我要爱上黑塞了【。
  •     讲述被压迫的少年,只能被卷入巨大车轮之下。值得反思
  •     黑塞的作品对我的影响很大,这本书也很好
  •     代入角度太奇妙了以至于没有办法讲什么……还有一点奇妙的是完全不记得看过,但是看了纳尔齐斯和荒原狼之后就感觉到很有联系的黑塞感(黑塞感是什么啦)
  •     交友不慎和物极必反的牺牲品
  •     跟着作者一起思考,这样的人生看似寂寞,但有真正的快乐!
  •     2014-3-17 教育丛书。深刻、残酷。
  •     如标题所示:“在轮下”就是在历史的巨轮之下接受生活,无论是教育制度的巨轮对青少年的碾压还是社会的评价对你我的影响,都是如此。有所谓的至理名言,指导我们吗?有吗?告诉我,怎么做。
  •     看完之后有种受伤的感觉,不愿捧起下一本书
  •     喜欢黑塞的书大概只是因为自己浅薄愚蠢的骄傲使总能有代入感,毕竟他的主角从来都是自带天赋的孩子,而我这种大部分的人类总是自命不凡超人强烈自负自傲不甘平庸说自己傻逼实际上还是觉得自己聪明透了的平庸的傻逼。说着我都要哭出声了,呜呜呜23333
  •     我喜欢
  •     太自然的悲剧了,我都没来得及反应,他的人生已经结束
  •     这类书通常很快脱销!
  •     这是我第一次读黑塞的书,很震撼。那个可怜的孩子是如此牵动着我的心。这是一本与心灵对话的好书。
  •     也忘记都是什么时候在读黑塞了
  •     没有想到死亡是这么突然,就跟玩笑似的
  •     同类主题已经有人比黑塞表达得更深更好了。不过,作为早期作品,文笔算是十分成熟。
  •     黑塞的书 终于又再版了
    第一时间买下
  •     一直在仰慕黑塞!黑塞一生推。。个人最喜欢的一本
  •     全面了解黑塞童年或者德国彼时教育体制的书
  •     树被砍掉了主干之后,会在根旁萌发新芽,同样,在患了病和被摧残之后,人的心灵往往会回到春天般的萌芽时期和充满遐想的童年,好像它能在那里发现新的希望,把被扯断的生命线重新连接起来似的。这些根部萌发的枝条虽然茂盛多汁,生长迅速,但这种生命只是表象,它永远也不会再长成为一棵真正的树。
  •     很好看,矛盾的小孩,苦難的小孩……
  •     挺好懂的书。更深的层次……原谅我读不来所以欣赏起来可能不及大家。
  •     黑塞的早期作品,依稀能看到汉斯修道院里被桎梏的天性,日后纳尔奇斯的影子。汉斯离开修道院,回归世俗生活中,并没有和生活和解,因而品尝了短暂的恋情后的猝然而亡于山谷,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也是这部早期作品不成熟的地方,以维特式的方式。后来的乡愁、歌尔德蒙都明亮了许多。
  •     这个商品不错,还不错,很轻松读的时候
  •     这本书很不错,正在看中
  •     正品!很好~
  •     抑郁症全过程描述,不知黑塞年前时经历了什么……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