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色铺子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肉桂色铺子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9-1
ISBN:9787533929510
作者:[波兰]布鲁诺·舒尔茨
页数:145页

作者简介

《肉桂色铺子》的作者布鲁诺·舒尔茨的小说,就像一个奇迹。它美丽、奇妙,令人叹为现止,而且——跟所有的奇迹一样——转瞬即逝。而《肉桂色铺子》这本小书想做的,就是捕捉住、凝固住这个瞬间,这也需要您,亲爱的读者,一起来合作。您必须专注、耐心、投入,而且相信(相信自己,相信我们,也相信舒尔茨),因为,跟所有的奇迹一样,它很容易被错过。

书籍目录

缺失:寻找布鲁诺·舒尔茨
八月
探访

人体模型
人体模型论(或《创世记》的另一卷)
人体模型论(续篇)
人体模型论(尾声)
宁录
帕恩
查尔斯叔叔
肉桂色铺子
鳄鱼街
蟑螂
狂风
遥远的秋夜
附录(随笔两篇)
现实的神话
一个怀疑论者的漫游
译后记

编辑推荐

  《经典印象小说名作坊:肉桂色铺子》出版于1934年,由十五个相对独立而又自成一体的小短篇构成一个浩瀚宏大的叙事框架,这是一个神话的世俗化过程,对欲望、疯狂、变形、梦、死亡和美的极端审视,文字晦涩、诡秘,犹如难分难辩的梦境。

前言

  缺失:寻找布鲁诺·舒尔茨 鲁思·富兰克林 1941年,纳粹德军占领了波兰德罗戈贝奇小镇。负责掌管犹太劳动力的臭名昭著的盖世太保军官费利克斯·兰德对布鲁诺·舒尔茨,一个寄望于向犹太居民委员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在犹太人集居地指定的 )投稿来获得工作机会的本地小说家和画家很感兴趣。兰德对艺术设计颇有鉴赏力——战后,他在巴伐利亚开设了一家室内装饰公司,他委托舒尔茨创作了不少作品,这其中包括绘在他儿子卧室墙壁上的一组描绘神话故事的壁画。作为回报,兰德送给舒尔茨一些配额之外的食物,并提供保护,使舒尔茨暂时能过上艺术家的生活。兰德的一番好心却导致了舒尔茨的悲剧。1942年11月,兰德杀害了他的对手盖世太保军官卡尔·金特保护的犹太牙医。再后来便是那个众所周知的“黑色星期四”了,金特终于找到了报复的机会。这天上午,一个由盖世太保自发组织的疯狂射杀犹太人的“ 野蛮行动”开始了。舒尔茨还没开始一天的工作,但待在集中营里,可能正在设法弄点食物,为那天晚上策划的逃跑做准备。据舒尔茨的朋友伊茨多·弗里德曼透露,当天他亲眼目睹了舒尔茨的悲剧,金特在米奇维茨街和扎基街口追上他,朝他的头部连开了两枪。“你杀了我的犹太人,我也要杀了你的。”事后他洋洋得意地对兰德说。  战后,德罗戈贝奇成了前苏联的一部分,想要凭借政府官僚机构去找寻这些壁画的可能性已经不存在。2001年2月,德国纪录片导演本杰明·盖斯勒带着工作人员深入当时已隶属于乌克兰的德罗戈贝奇去寻找它们。在小镇居民的帮助下,他们进入了兰德当年的住所,如今已被改造为公寓。  就在那里,一个被用来当做储藏室的小房间内,在墙上的一层石灰涂料下,他们找到了舒尔茨壁画暗淡的轮廓。在擦拭墙壁的过程中,明亮的色彩斑点逐渐显露:舒尔茨的国王、王后和守护神们,在被关了如此漫长的禁闭后终于得见天日。  艺术杰作无论何时失而复得都值得庆幸,但纵观舒尔茨的生活背景,能够失而复得似乎是个奇迹。他生前只出版过薄薄两册短篇小说集,《肉桂色铺子》(英文版译作《鳄鱼街》)和《用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此外还有一些插图和素描。这些作品却使他成了欧洲现代派的先声之一。评论家把舒尔茨称作象征主义者、表现主义者和超现实主义者,并拿他与同样别具一格的卡夫卡和普鲁斯特作比较。他的小说具有前者让人物变形的魅惑及后者对童年生活的崇敬,同时又包含了独一无二的强烈的感官享受。  但要十拿九稳地评价他的作品却是困难的,因为很多他曾经写下的或者写到一半的作品都已遗失。死前一年,在被迫搬进德罗戈贝奇犹太人集中营后不久,舒尔茨曾把自己的作品分成了几个部分,据说至少包括两部未出版过的手稿和上千张素描、打印稿和油画,交给几个非犹太血统的朋友保存。但直到现在都没有浮出水面。  当务之急是修复这些壁画。乌克兰文化部长宣布,舒尔茨的作品将列入受国家保护的文化遗产清单。不久以后,三个来自耶路撒冷亚德瓦谢姆大屠杀纪念馆的代表,来到这个公寓内撬走了舒尔茨的壁画。一块块壁画被“仓促而野蛮地从墙壁上撬下来”,“留下了支离破碎的残片”,杰兹 ·菲兹奥夫斯基在舒尔茨的传记——《背驰者的王国》中这样写道。一夜之间,布鲁诺-舒尔茨的名字出现在了各大报刊的头版。“他们窃走了舒尔茨”,成了波兰第一大报Gazeta Wyborcza的头条新闻。德罗戈贝奇犹太协会成员多拉·凯茨尼尔森给编辑写了一封信,“不仅是犹太人和波兰人还有乌克兰人,我们在当天的乌克兰的报纸上读到舒尔茨壁画被窃的野蛮行径,都感到震惊:‘亚德瓦谢姆?它无权!’”在沉寂了数天后,一名亚德瓦谢姆大屠杀纪念馆的官方发言人宣称,壁画搬迁“是在德罗戈贝奇市政当局的全力配合下进行的”。又说,因舒尔茨系犹太人且为纳粹所杀,出于“人道主义”的情感,他们有监管和保护这些艺术品的义务。菲兹奥夫斯基认为这种反驳“缺乏逻辑,违背常理,弃波兰一代知识分子的成果于不顾,与其驱使一个民族牢牢抓紧属于自己的过去的目标相去甚远”,他最后补充道,“尽管有貌似来自地方政府和世界组织的抗议,这些艺术品却是在得到许可的前提下流失了”。  不过,失去壁画却不可思议地合理。舒尔茨的小说总是试图定格那些失去的东西,从一本童年时见过以后再也不曾见过的精致的图书,到他的父亲。那些关于父亲之死的描写,曾出现在他的很多篇小说中。其实,缺失的概念一直是舒尔茨在小说中致力的重要方面:重构童年世界,一个只有通过作家回忆和想象才能靠近的世界。这是一个幻影幢幢的地带——夜间的徒步行走,行走过程中的不期而遇——世俗生活被拓展至一个神秘的领域。“一个事件在它刚开始被孕育的时候可能显得渺小而微不足道,一旦凑近了看,它就会打开内核浮现出无穷无尽的灿烂远景,因为一种更高的法则或存在正在试图阐述它自身并使它熠熠生辉,”舒尔茨说,“因此我们应该收集这些幻影,这些世俗生活的近似值,这些出现在我们生活道路上的站台和舞台,它们就像一堆镜子的碎片。” 舒尔茨的传记也是这些碎片的收集。菲兹奥夫斯基定义它为“生平肖像画”,但将它称之为“生平速写”可能更恰当,因为这个作家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已无从考证。舒尔茨1892年7月12日生于德罗戈贝奇,后来那地方变成了奥匈帝国的一部分。(他曾就学于以弗兰茨·约瑟芬名字命名的高中,当他回到那里成为一名教师时,波兰刚独立,学校便以中世纪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雅盖沃名字命名,以示爱国。)舒尔茨在成长的过程中说波兰语和德语。他刚开始画画时年龄还非常小,距他的第一次写作尝试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学会说话之前,”他告诉一个朋友,“我常在白纸和报纸的边缘涂涂画画,引起了我周围人的注意。” 1910年高中毕业后,舒尔茨去了省会城市利沃夫学建筑。但他的学业因健康原因受到干扰——心脏病和肺病折磨了他一生。当1914年战争爆发时,他不得不中途放弃学业。第二年,父亲离开人世,舒尔茨承担起部分支撑家庭的重任,包括照顾他丧偶的姐姐和她两个孩子。在战争爆发后的头几年,他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在了绘画上,在利沃夫、维尔诺和华沙等地的画廊举办过画展,并以《膜拜者之书》为名将一些画装订成册出售。不知是出于尴尬还是谦虚,他告诉他的助手学生们,这些画是利奥波德·范 ·萨克一马索克所著的《穿裘皮的维纳斯》一书中的插图。这倒为理解(馍拜者之书》的内容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视角——旺盛的性欲,一名男子拜倒在长腿裸体女性的脚跟前是反复出现的主题。(当舒尔茨的作品在一个他经常前往治疗的温泉小镇上展出时,有地方参议员指控这是些淫秽的色情画,并威胁要撤掉展览。)但是,他终究无法靠画画来谋生,而且来自家庭的责任也压得他透不过气来。1924年,他在德罗戈贝奇小镇上的一所高中开始教绘画和制作店铺里出售的那种手工艺品。  差不多从这时候起,舒尔茨开始认真写作。在课堂上,他会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那些吵闹的学生安静下来并集中听讲。一个他曾经的学生称, “那些故事中的哪怕一支铅笔,一个不起眼的水壶,或者一口火炉都有属于它们自身的历史,以一种与我们差不多的方式生活着,与人类是如此相似”。舒尔茨在讲故事的时候经常会“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写画画,但只需寥寥数笔”。好像在有听众的情况下,他就能发挥出最大才能,这种倾向让他更擅长写信。在几封写给诗人德博拉·瓦格尔的信中,他撰写了很详尽的附言——那些篇幅很长、描写他童年生活的段落。瓦格尔鼓励舒尔茨把它们写成书,后来,这本书稿便传到了小说家佐菲亚·纳尔克斯嘉的手上,她是华沙文学舞台上一个举重若轻的角色。读毕手稿,她惊叹舒尔茨是“我们文坛最轰动的发现”,并答应亲自将他的书稿带给出版商。1934 年,《肉桂色铺子》出版了,《用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也在三年后出版。  “我们童年时读的那些书已经不存在了;它们随风飘得无影无踪,只留下光秃秃的骨架,”在1936年的一封信中舒尔茨这样写道,“任何人只要还保存着有关童年生活的记忆和精髓,都应该重新撰写那些他们曾读过的书。”这就是创作的基础,在他第二本合集开篇,一个简单的以“书”( 最初可能是一篇小说的一部分,如今已经遗失)为题的故事中他强烈地意识到这一点。这个故事的叙述者回忆起一本书,书页被磨损而残缺不全,显现出万花筒般的色泽。  “有时候,父亲会出去溜达,扔下我和那本书单独相处;风吹得书页沙沙作响,里面的插图会随之立起。被风吹拂的书页翻了过去,颜色和形状融为一体,一阵哆嗦纵向穿过书页,字母丛中释放出一群群燕子和云雀。这些飘浮在空气中的纸片浸润在柔和的亮光里头。有时候,那本书安安静静地躺在那里,风含情脉脉地打开了它的身体,如同一棵绽放着的巨大的玫瑰,一层层的花瓣就像叠在一起的眼睑,那梦幻般眼睑天鹅绒般柔软,视而不见,缓缓地露出一个蓝色的瞳孔,如同五彩斑斓的孔雀的心脏和喋喋不休的蜂鸟的鸟巢。” 若干年后,当小男孩向父亲问起那本书的下落,他被告知这只是一个 “我们年幼时深信不疑长大后不再当回事的神话”。有一天,他找到了几页破烂的纸片,他相信就是那本珍贵的书的缺失部分。唉,只可惜所有的章节都遭受了灭顶之灾,只留下一些广告。即使这些也都已经“从日常事务的范围升华到纯粹的诗歌领域”:一则金丝雀的广告带来了鸟的啁啾,一群残疾人折服于远处的风景。没有一个重复出现的意象,作品“在阅读的同时被打开,它的边界向所有的激流和波浪敞开”。小男孩确信,这本书是“真实”的,也是所有的文学作品所渴望抵达的“真实”。如果没有这种真实,“他们只能过一种虚假的生活,这一刻,所有的灵感都将退回到它古老的源头”。  舒尔茨相信,所有的艺术家毕生致力于诠释那些从童年起便像邮票般粘在他们脑海中的意象。他这样写道,“从那以后他们再也没有发现过任何新东西,不过是学着如何更好地理解在生命源起阶段就交托给他们的秘密;他们创造性的努力变为一个永无止境的注解,一条对指派给他们的那一联对句的评价。”在舒尔茨那里,“对句”是他早年生活的神话——他称之为“精神族谱”。这些相互关联的故事构成了那两本以小男孩视角叙述的小说集,而那个小男孩显然是作者的替身。父亲是所有故事的主角,在这个角色的身上,融合了来自肉身的缺陷和不可思议的精神能量。在为《用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所作的一张插画中,卧床不起的父亲体内的气场依然十分强大,他那被放大了的球状额头和用绳子捆扎而竖起的头发显露了这一点。在《人体模型论》中,一个人体模型启发父亲想象如何用随意的形式去再次创造人类:“为了一个动作,一句台词,我们赋予一个新的角色以生命。”他儿子称他为“背驰者”,但这种独特的异端邪说并不是针对某种宗教信仰,而是针对平庸乏味的世俗生活:舒尔茨的小说试图用魔术般的转化手法和超越时间的瞬间去征服线性流动的每一小时每一天。  “现实和纸一样单薄,从它所有的裂缝中泄露了它模仿的特性,”舒尔茨在一篇小说中这样写道。他的小说透过那些裂缝来窥视。熟悉的街道意外地变成了有着隐蔽角落和陌生庭院的迷宫;被遗忘的过道变成了通向另一个更加充满生机的世界的入口。在《肉桂色铺子》中,被派去跑腿的小男孩迷了路:“在小镇的纵深地带,折射反光的街道、酷似的街道和给人以错觉的虚幻的街道,都一起敞开着,被误导和蛊惑的想象力创造出表面上早已熟悉的小镇的虚假地图。那些原本拥有自己特定位置和名字的街道被夜晚不竭的创造力虚构出新的轮廓。”在《人体模型论》中,当父亲进入古老的公寓中一个被遗忘许久的房间时,他吃惊地发现:“从地板上的每一条缝隙,每一个檐口和壁龛的内部都长出了细细的枝条,灰蒙蒙的空气被闪闪发光的枝叶填满。那就像是温室丛林,到处是沙沙声和闪烁的光亮,暗示着一个灿烂而虚情假意的春天。”然而,这一幕景象很快便消失了,“虚妄的景象犹如海市蜃楼,现实世界的神秘幻影,埋藏在表层生活底下的实体奇妙地模拟外部世界的一个例子”。  如同散文诗,这些小说并不以情节和人物这样传统的结构来展开,而是通过集结各种意象,创造它们自己的逻辑关系。那些拟人化的特征可能会让人头晕目眩,“现在,被空荡荡的广场上空的强光刺瞎了双眼的窗户,已经入睡了,”舒尔茨在《八月》中这样写道,“阳台向天空展露自己的寂寥;宽敞的走廊上飘荡着一股凉爽和酒香味。”在《鸟》这个短篇中,我们被告知,“在寒风和腻烦中变硬的白昼,就像去年的长条面包”。  接着,舒尔茨使用了一个比我们的心理预期只多出那么一点点的明喻:“ 我们用钝刀切割它们,却提不起一点胃口,懒洋洋的只想睡觉。”舒尔茨的小说语言中所体现的感官享受扎根于波兰的诗歌传统,但超现实和怪诞扭曲的风格却是他的独创。  尽管舒尔茨的小说沉迷于超自然的内容,他的书信却显示了他的注意力完全投入在世俗生活中。他发现教书已经变成一项难以承受的负担,他多次申请请假却没有得到批准,为此一直焦虑烦躁。“时间对于那些提出了申请,对那些提出最低限度要求的人来说已经腐烂,溃败,不可用了, ”他在1934年的一封信中写道,“当我不得不为第二天的课程做准备,去木材市场买材料——对我来说,这一整个下午和晚上都毁了。”同时,他也为作家生涯中的繁文缛节感到无奈:他作品的书评(是拼凑的),奖项提名(从未获得),外文翻译(有生之年还未出现)。他渴望逃避和他住在一起的家人,然后和天主教学校的教师约瑟菲娜·赛琳思嘉结婚,他俩于1935 年订了婚。但他担心那份微薄的薪水养活不了两个家庭。两年后,他们解除了婚约。  除了财政危机,舒尔茨还担心个人安危;在传记里,菲兹奥夫斯基详述了这么一个细节,当舒尔茨感到焦虑时,为了让自己尽快平静下来,他会描画一座小房子的外部轮廓。如果他发现身边没有铅笔,就会用手指代替。这些焦虑的情绪,自然而然地妨碍了他的写作。在写完了后来出版的两本短篇小说集后,他再也没有享受过持续创作所带来的快感。好多年后,他才艰难地写出了一个长篇《弥赛亚》,是关于犹太教救世主弥赛亚现身德罗戈贝奇小镇的故事。除了收录在舒尔茨第二本书中的很有可能是这个小说原始组成部分的两个小故事外,《弥赛亚》从未被出版过。但来自这部显然早已遗失的伟大的艺术作品身上的浪漫诱惑为后来者提供了无穷的创作灵感,至少有两部作品受到了它的启发,辛西娅·奥泽克的《斯德哥尔摩的弥赛亚》和大卫·格罗斯曼的《证之于:爱》。考虑到舒尔茨缓慢的写作节奏,我们有理由怀疑(《弥赛亚》到底完成了多少。在一封1935 年的信中,舒尔茨写道,“我等待着有更多空闲时光回头写《弥赛亚》。  ”“工作进展异常缓慢,”在接下来的一封信中舒尔茨又说,“我没有灵感,整整一个假期我什么都没写出来。现在当我终于可以写了——学校却开学了。”一直到1937年,这本书“还处于它的婴儿期”。  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仅过了两个礼拜,苏维埃军队便收复了德罗戈贝奇。相比德军,苏军让舒尔茨的人身安全更有保障,但在新的政治环境下,他也遭受各种打击。他无法出版他的作品,那些显然与社会主义所标榜的现实主义冲突的作品,他却通过为政治家(包括斯大林)画肖像赚到了一笔钱。(当一幅绘在德罗戈贝奇市镇厅里的斯大林肖像被漫天飞舞的寒鸦破坏时,舒尔茨曾庆幸地告诉他朋友这些破坏事实上让他感到非常满意。)战时的相对缓和状态没有持续多久。1941年6月巴巴罗萨行动期间,德军再次攻占了德罗戈贝奇,舒尔茨被迫离开家庭搬进犹太人集中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一事件反倒唤醒了他的艺术创作。菲兹奥夫斯基在传记中写道,在舒尔茨惨遭杀害的十天前,他曾告诉一个熟人正在为一部“ 史上最恐怖的殉道”为主题的作品搜集资料。“我已经,”他说,“做了整整一百页笔记。” 这些笔记拥有与舒尔茨遗失的那些小说手稿相同的命运,再也没有找到。搜寻作家生前的手稿成了菲兹奥夫斯基致力一生的事业,他满怀激情地展开搜寻,有时近乎疯狂。菲兹奥夫斯基在提及《弥赛亚》时写道,“ 整整半个世纪我都活在期待中,在相信和不相信我是否最终能看到它的轮回中度过。”被称为舒尔茨的“编年史家和考古学家”的菲兹奥夫斯基自行充当舒尔茨的身后经纪人,编辑了多部舒尔茨的小说、书信和绘画集,并将它们在波兰和国外出版。他还建立了只有他一个人的“文学侦探机构 ”,在波兰和乌克兰的报纸上做广告,恳求那些曾受舒尔茨委托保存其作品文稿的人站出来,并试图寻找那些依然活着的曾与舒尔茨有关联的人,只为了找到那些剩下的作品,哪怕只是一封信或者几页纸,无论里面的内容有多无关紧要。  有几次,菲兹奥夫斯基离成功已经极其接近了。1987年,一名自称是作家布鲁诺-舒尔茨堂兄弟的男子亚历克斯.舒尔茨,主动联系上了菲兹奥夫斯基,告诉他有一个来自利沃夫的男人,可能是一名外交官或者克格勃官员,主动提出卖给他一口装有舒尔茨手稿和绘画的两公斤重的袋子。菲兹奥夫斯基欣然应允前往核对资料的真实性。几个月过去了,亚历克斯· 舒尔茨死于脑血栓。菲兹奥夫斯基失去了与那名来自利沃夫的神秘男子接触的唯一通道。几年后,他见到一名驻华沙的瑞典大使,他告诉菲兹奥夫斯基有一只装满舒尔茨手稿(压在手稿顶部的是一部叫《弥赛亚》的小说) 的“鼓鼓的口袋”被封存在克格勃的档案室里。这名大使是从一个无意中见过那口袋的俄罗斯人口里得到的消息,口袋被收藏在一个默默无闻的波兰人名下,很有可能是舒尔茨当年给过手稿的其中一人。他让菲兹奥夫斯基和他一起去乌克兰寻找,但乌克兰当局两次拒绝了这名大使的签证申请,而他也在不久后死去。疑团依然没有解开。  这些如同间谍小说般的情节,让人不禁怀疑菲兹奥夫斯基也许已经成为了被玩弄的对象——“顶部压着《弥赛亚》的鼓鼓的口袋”这个说法太过于动听,让人无法不去怀疑它的真实性。就算那次历经半个世纪的寻找最后也只发掘出一百封信,而且很有可能已是舒尔茨最后手稿的物证。然而,关于菲兹奥夫斯基孜孜不倦寻找的章节依然是舒尔茨传记中最引人人胜的部分。在不断寻找舒尔茨的过程中,他所遭受的挫折解释了当德罗戈贝奇镇上的壁画被发现时他的狂喜,以及当壁画遗失时他的失望。对于当地那些舒尔茨的追随者而言,壁画的遗失无异于一次精神重创。一个民族的珍宝流失了,事实上,把壁画强行从墙上取下就已经是一种无法挽回的损毁。  发生在德罗戈贝奇公寓里的事件却有某种令人发憷的逻辑。舒尔茨的小说暗示了这一点,正如他重新构想的童年生活片断,艺术作品也拥有与生俱来的倏忽即逝,它们在被人们感受的那一瞬间开始消失。那本书、《肉桂色铺子》中最神秘的风景、空房间里的海市蜃楼——所有都是转瞬即逝的幻象,还未来得及惊鸿一瞥,细小的缝隙便已闭合。它们的存在只是辉煌的一瞬间,因为无法重现而更加绚烂夺目。舒尔茨在他的一篇小说中将它们比喻成了流星,“每一颗都只逗留短暂一瞬,那一瞬间就像一只凤凰呼啸而过,书中所有的纸页都在燃烧,”他写道,“就因为那样一个瞬间,我们从此永远深爱它们,尽管它们很快便化为灰烬。”

内容概要

布鲁讲·舒尔茨(1892—1942)

20世纪最伟大波兰语作家之一,一个有异常禀赋的作家和画家。舒尔茨的一生十分传奇。他出生于波兰德罗戈贝奇小镇,年轻时学习建筑,并在当地高中担任美术和手工艺课老师。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身为犹太人的舒尔茨被关人集中营,不久,便被纳粹党卫军射杀在小镇的一个街角。舒尔茨一生仅出版过两本短篇小说集《肉桂色铺子》和《用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还留下了一些杰出的画作。1963年,上述两部小说集的英文版问世,顷刻间被广大文学爱好者所关注,带起一股新的文学潮流。他的作品语言瑰丽,想象丰富,充满奇思,被认为是“一个难以突破的极限”。

章节摘录

  “我们不关心那些绵延而不朽的创造物,”他说,“我们的创造物不是浪漫史上被通篇书写的主角。他们只是短暂易逝的角色,对它们的个性没有进一步的设计。通常,仅仅为了一个手势或一句台词,我们费尽心思让他们拥有短暂的生命。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并不重视这项技艺的永久性与持续性;我们的创造物都是临时性的,某种程度上,只适用于这一刻的场景。比如我们创造人物,我们只能给他一张脸的侧面、一双手和一条腿——也就是说,完全按照角色对人物的要求来创作;担心另一条腿则显得多余。至于人物的背面,可能拿帆布来制作,或直接用泥灰刷白。我们将自豪地用下面这句口号作为座右铭:每一个姿势都用不同的演员。为了一个动作、一句台词,我们赋予一个新的角色以生命。然而,这是我们的突发奇想,这个世界将根据我们的趣味来运转。造物主倾向于精致、完美和缜密的材料;而我们呢,总是优先考虑废品。我们为之神魂颠倒,我们被那些廉价、劣质、破旧的材料给迷住了。”“难道你们明白,”父亲问,“那个嗜好的深沉含义,那种对彩色纸、废纸浆、油漆颜料、填充物和锯末的迷恋?”他悲哀地笑出了声,“那是我们对实体本身的真爱,它的柔软和布满小孔的特质,它那独一无二的神秘的一致性都是我们所喜欢的。造物主,那个杰出的大师和艺术家,却把实体藏了起来,藏在生活的表象底下。而我们呢,则正好相反地爱上了它的粗陋、任性和笨拙。我们乐意在每一个姿势和动作的背后看到它的惰性、它的艰辛和它熊一样的笨拙。”两个少女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听父亲演说,眼神呆滞,面容憔悴。她们听得云里雾里,双颊通红,这时候,已经很难分辨出她们究竟是第一还是第二创世的范畴。  “综上所述,”父亲开始总结道,“我们要参照人体模型的形状对人类进行二次创造。”在这里,为了陈述的准确性,我有必要摘取发生在演讲过程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插曲,但我们并不想夸大这件事的重要性。在事态的进展中这个小插曲荒谬而不可理喻,或许视它为没有前因后果的某种下意识行为会比较合适——一个心理学范畴关于实体罪恶的特殊案例。亲爱的读者,希望你们可以不要在意,就像我轻描淡写的叙述般一扫而过。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当我父亲说出“人体模型”这个词时,阿德拉看了一眼戴在腕上的手表,并和波尔达交换了一下眼神。她把椅子往前挪了挪,不过并没有站起来,而是掀起裙子,慢慢地露出裹在黑色丝袜中的一只脚,紧绷的足看上去像蛇的扁平脑袋。  ……

图书封面


 肉桂色铺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5条)

  •     舒尔茨的这本《肉桂色铺子》具有一种难以归类的文学个性,正如作者所言,这是一个家庭故事,但不是以传记或是心理学的方式,而是以神话的方式讲述的。正是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赋予了这本书与众不同的个性,作为神话,他不必追求逻辑上的严谨,不必使得故事看上去像是“真实”,但作为家庭故事,他却同时具有了无可争辩的绝对真实性。神话的场景转移到了家庭中,但故事的神话色彩并未消退,故事的神话特征像是恣意生长的藤蔓,汪洋恣肆的裹挟着家庭故事的内核,直至神话特性与现实的特征彻底的纠缠在一起。《肉桂色铺子》虽然名义上是短篇小说集,但每一篇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说他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也不过分。虽然舒尔茨的叙述常常显得恣意而为,但是在书中却很少出现明显的时空错乱。即使认为每一篇故事是严格的按照时间顺序讲述的,似乎也不会出什么差错。而且有些篇目的衔接(《鸟》和《人体模型》)确实明明白白的告诉了读者某种确定无疑的时间关系,即后一个故事确实发生在前一个故事之后,这种明显的时间关系似乎是在向读者宣称这本书是某个长篇小说的一部分,或者说,每一个梦境实际上是某个完整的宏大的梦境的片段。与许多同样具有“异境”色彩的小说不同,舒尔茨在叙述时似乎不太在意逻辑性,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格里高尔虽然因为某种超现实的作用被变成了甲虫,但作者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描述格里高尔翻身的动作,从而把读者拉回到现实世界,读者不再追问格里高尔的变形是否合理,而是接受了这个荒诞的变形事件,而作者在此后的叙述中也不再把超现实的元素强加于读者,似乎读者与作者达成了某种心照不宣的共识,读者默许了作者的荒诞设定(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变成了甲虫),不再追究这种设定的合理性,而是关注格里高尔先生变成甲虫之后的命运,而作者也不再用其他荒诞的元素把读者从“现实(即格里高尔已经被变为甲虫)”中拽出来。在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中,作者同样强行将一种超自然的失明症纳入了故事中,但此后作者的叙述却严格的遵守自然主义的准则,此后发生的一切事件看起来合情合理,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不再参与其中,而读者也慢慢接受了全国的人都在几周内相继患上神秘的白色失明症的事实。但舒尔茨似乎无意与读者达成这种协议,舒尔茨的故事中的超现实主义色彩是贯穿始终的,作者似乎根本就不想让故事显得“真实”,而是从一开始就告诉读者这只是梦境,可能在某些方面是某个真实世界的反应,但没有理由遵守现实世界的逻辑。从弗洛伊德学派的观点看来,《肉桂色铺子》的梦境色彩意味着大量的隐喻。但试图从这本书中寻找各种各样的隐喻以此来解读这本书同时也是危险的,这样的尝试可能是出于一种要把一切问题都纳入到现实世界的理念。出于这种理念,我们往往想要让一切问题都简单化,合理化,所以我们才不再追究格里高尔的变形的合理性,不再追究全城失明的合理性,而是旨在关注故事的后续发展是否合理,但这种力求把一切事件都拉回到理性世界的范畴的想法也有可能使得我们破坏了作品的个性。如果我们非要给舒尔茨书中的那只塞满锯末的秃鹰标本找一个现实世界的对应物,也许我们最终能够做到,但是这将导致整个梦境的坍塌,故事将会变得支离破碎。舒尔茨的叙述似乎有一种碎片化的倾向,这一点在第一篇中更加明显,而在《鸟》,《查尔斯叔叔》,《鳄鱼街》等篇章中,这一倾向并不明显。这种叙述方式使得故事的流畅性受到了影响,虽然舒尔茨是个难以归类的作家,但仅就叙事的流畅性这一维度而言,他显然更加接近卡夫卡,而与卡尔维诺有很大的不同。虽然在《帕洛玛尔》和《看不见的城市》中,卡尔维诺的故事也显现出了碎片化的特征,但卡尔维诺的叙事,即使在最具跳跃性之处,仍然是轻盈流畅的。即使卡尔维诺在《美国讲稿》中把卡夫卡的《木桶骑士》当作符合他“轻逸”的文学趣味的典范,卡尔维诺与卡夫卡的风格仍然有不容忽视的巨大差别。卡尔维诺在叙事上往往有一种对轻灵风格的刻意追求,但卡夫卡在大多数时候似乎宁可牺牲掉作品的轻灵,任由故事变得碎片化也要把梦境的每一个细节都塞进故事里,在这一点,舒尔茨的《肉桂色铺子》与卡夫卡更为接近。在舒尔茨的叙述中,相较于形式和风格,详细的描述显然更为重要,一方面,这使得舒尔茨的作品色彩斑斓,具有梦境的华丽特征,另一方面却也显出了作者在推进故事的能力上的不足。在大部分篇章中,故事往往进展十分缓慢,有的甚至于没有完整的故事主线可言(第一篇),但在某些篇章中,故事性与梦境的华丽色彩结合的相当完美(《鸟》,《遥远的秋夜》),从而展现出了舒尔茨与众不同的文学个性。
  •     与它在图书馆偶遇,娇小的身躯藏匿在巨大的诗歌喜剧读本之间。精装书,褪下护封便露出黑底烫金的书脊,32K大小适中,印刷排版对于学平面的我来说也无可挑剔。《肉桂色铺子》真的是一本好书,尽管最后《现实的神话》和《一个怀疑论者的漫游》两篇文章我并没有读,但这绝对不妨碍我对它进行客观的评价。鲁思·富兰克林这样说:如同散文诗,这些小说并不以情节和人物这样传统的结构展开,而是通过集结各种意象,创造他们自己的逻辑关系。舒尔茨相信,所有的艺术家必胜致力于诠释那些从童年起便像邮票般黏在他们脑海中的意象。他的小说试图用魔术般的转化手法和超越时间的瞬间去征服线性流动的每一小时每一天。而我觉得这本书就像是一个美丽任性并且充满内涵的女人,必须要做你的妻子而不是情人。她就是要让你记着一辈子,一有空有燃起触碰她的欲望,让你这一生都沉浸在她温柔的韵味中。“有时候,那本书安安静静地躺在那里,风含情脉脉地打开它的身体,如同一棵绽放着的巨大玫瑰,一层层的花瓣就像叠在一起的眼睑,那梦幻般的眼睑天鹅绒般柔软,视而不见,缓缓地露出一个蓝色的瞳孔,如同五彩斑斓的孔雀心脏和喋喋不休的蜂鸟的鸟巢。”夸张却又恰如其分的比喻充斥字里行间,精致华美的辞藻仿佛一场盛大晚宴上精美的食物,吃一点味道美妙绝伦,但是吃多了必定会感觉烦腻。开始的时候我也被这种感觉压迫的喘不过气,但是舒尔茨对弱智少女特鲁嘉的生动描写就像大餐后凉爽的甜品,让人感觉到一阵清凉。原文这样描写道“那个弱智少女还在用嘶哑的嗓音喊叫,疯狂的抽搐。为了发泄情欲,用丰满的前胸蹭一棵老树,老树在这阵淫欲的不断挤压下发出轻轻的呻吟,犹如被可怕的合唱煽动起来,堕落为有悖自然的交媾。”舒尔茨的小说语言中所体现的感官享受扎根于波兰的诗歌传统,但超现实和怪诞扭曲的风格却是他的独创。人体模型论中对父亲的描写简直怪诞至极。“父亲简直受不了了,泪水夺眶而出,紧接着,一种无声的笑扭曲了他的脸,一阵快意突袭而来使他的身体不断哆嗦。他浑身发痒,几近疯狂。”“有时候,忘乎所以的他会突然从桌旁的椅子上站起来,像拍打翅膀那样挥动着双臂,一边发出悠长的鸟鸣,同时双眼蒙上了一层薄翳。”而在《人体模型论》(尾声)中父亲的演说又让我感到振奋不已。“生命究竟包含了多少苦难,残缺和支离破碎的形式,就像被胡乱钉在一起的衣橱和桌子,它们都是不合乎自然的丑陋形体,这些被钉在一起的木板,是人类残酷发明的殉道者。原本陌生和相互敌视的这些木头,被粗暴地移植在一起,形成单一和哀怨的特质。谁又知道有多少折磨被藏在我们所熟悉的古老柜子的纹理和轮廓里?抛光和组合磨去了他们的音容笑貌,谁还能认出它们原本的特征?”倘若我是编辑,也许在刚开始阅读这篇稿子的时候我甚至会把它批为儿童作品,满满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这简直就是语言的游戏。但是越向后读,思绪跟着这些语句一同延展开,每一次修辞的使用都会令你叹为观止。舒尔茨的野心和高超的表现手法向我展示了他文字的魅力,很多段落如果只截取一句单独去读也许给人完全摸不着头脑的感觉,这些句子就像构成魔力药剂的原材料,一只丑陋的蟾蜍,一条干瘪的蜘蛛腿,或者是剃光了毛的黄鼠狼,但它们凑到一起的时候,却构成了最令人赞叹的伟大魔法。舒尔茨就是这样一个魔法师。经历的越多的人越觉得这本小说荒诞离奇,但是当我们真的以小孩子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原来一切的存在都可以如此奇妙与合理。其实荒诞的不是小说,而是我们日益屈服、苍老、枯萎的生命。最后再附上一篇舒尔茨在《遥远的秋夜》中对夏天的口诛笔伐吧。(夏天实在太热太难过,秋天快快来吧。)夏天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它老人似的放纵——徒有欲望和姗姗来迟的活力。通常,八月已经过去,而夏天那年迈,粗壮的躯干依然习惯性地生长,从朽木中生长出野蛮的日子,杂乱无序的日子,荒凉愚蠢的日子,额外还增加一些畸形,空虚,无用的日子,那是些空白的日子,令人迷惑的多余的日子。这些日子不断地生长,既不规则也不相同,没有固定的形状,像是后来接到某个怪物手上的手指,握成拳头似的残桩。PS:这本书虽然基本上翻译充满诗意,但有些地方的翻译确实不尽人意。“以及舔舐着烟囱管道内闪亮的煤烟的火舌的绝妙的抚摸。”这句话读起来令我烦躁至极,不管是忠于原文还是如何,这句话的翻译确实令人失望。并且P46的标点还有错误。
  •     2002年,《纽约客》的专栏作家鲁斯•富兰克林发表了题为“缺失:寻找布鲁诺•舒尔茨”的人物评论,八年后的今天,这篇文章被施齐平教授完整地转录在译作《肉桂色铺子》的卷首。这篇评论由布鲁诺•舒尔茨的出生说到死亡,从画风说到文风,勾勒出他身兼画家和作家双重身份之下的传奇一生。也许受布鲁诺•舒尔茨飓风般吸引力的影响,鲁斯•富兰克林为避免形象“失真”援引了布鲁诺•舒尔茨的许多原话。“现实和纸一样单薄,从它所有的裂缝中泄露了它模仿的特性。”“虚妄的景象犹如海市蜃楼,现实世界的神秘幻影,埋藏在表层生活下的实体奇妙地模拟外部世界的一个例子”。“有时候,那本书安安静静地躺在那里,风含情脉脉地打开了它的身体,如同一棵绽放着的巨大的玫瑰,一层层的花瓣就像叠在一起的眼睑,那梦幻般眼睑天鹅绒般柔软,视而不见,缓缓地露出一个蓝色的瞳孔,如同五彩斑斓的孔雀的心脏和喋喋不休的蜂鸟的鸟巢。”这些话都似以奇诡想象力和深刻表现力精制的炸弹,不断把读者的心炸出大大小小的窟窿。因此,在阅读《缺失:寻找布鲁诺•舒尔茨》时,在尚未真正敲开鲁诺•舒尔茨之门时,这些隐喻已让他留下了“美而深刻”的印象斑点。据说在小说界,布鲁诺•舒尔茨与卡夫卡并肩。同时,他也是乔伊斯最崇拜的作家。虽然被诺奖遗忘了,但他终以精湛、细微、优雅、犀利等复杂的气质俘获了小说界的后来者,坐上了一流小说大师的座椅。正如诺奖得主艾萨克•辛格所言,布鲁诺•舒尔茨有时候写得像普鲁斯特,有时候写得像卡夫卡,而且时常成功地到达了他们没有到达的深度。潺缓如溪的意识流笔法和极细腻处仿佛真借来了普鲁斯特的几缕魂,而在以失败者案例出现的父亲表达“异化主题”时,他又如此挨近了卡夫卡。在前居的小说大师群里,布鲁诺•舒尔茨很难归类,显得特立独行。他就像怀着超大野心的八爪章鱼,一条条敏感强悍的触角紧紧勒死了回忆、梦境和生活。阳光下,勒痕上不断涌出的细密血珠闪着熠熠的七彩光,共生出每个读者源自深腹的快楚。跟普鲁斯特一样,布鲁诺•舒尔茨的现实人生也曾备受病痛和幻觉的滋扰。心脏病和肺病成就了他超人般的敏感和深度,而幻觉让他的文字充溢着迷幻复杂的色彩。走近布鲁诺•舒尔茨,就会发觉他极善压缩现实生活,释放出另一个曾被我们忽略和假装“视而不见”的深广无际的隐秘世界。在他的世界里,隐喻超过了现实,一个个“仿佛”、“似”或“像”此起彼伏蜂拥而至,像一条柔软的旧桌布温柔地覆盖了日常生活,那些穿透织理扶摇而上才是他的真正所指,所谓深陷于日常之下的神秘芬芳。在《鸟》中,我们读到:“在寒风和腻烦中变硬的白昼,就像去年的长条面包。”在《宁录》中,他将人性挪到一只小狗的身体上表述:“生命最本质的秘密,在我贪婪的好奇心上赤裸裸地呈现——简化为这个朴素灵巧、玩具般的形体。”《八月》中,笔触如晃荡不定的镜头随意探伸随意攫取,他捕捉到被“时间”抛弃的愚蠢女人玛丽丝嘉,“仿佛为了利用她熟睡的机会,寂静开始窃窃私语,这金色、耀眼、邪恶的寂静在喃喃自语,又好像在争辩什么……玛丽丝嘉的时间——囚禁在她灵魂深处的时间——离她而去,在房间里四处乱窜——真实得吓人……”这些极富想象力和深度的隐喻就如高亮度的后视镜,照出作家和读者某些酷似和重叠的人生感验。也许有赖于“画家”的第一身份,布鲁诺•舒尔茨对世间万象的描绘易让人察觉到他对美和色彩的超强感悟力。而在人性的深度表达方面,则要归功于作为天才小说家身上所具备的深邃洞察力了。阅读布鲁诺•舒尔茨,我们会随之闯入隐喻的密林,瞥见人性的种种裂痕,这些裂痕颠覆性地在不同方向折射出人生的多种侧面。隐喻作为布鲁诺•舒尔茨打开神秘的精神世界的常用手段,为读者复活了经往的一腔愁绪、一缕光线、一种色彩甚至一角童年,有时他有血淋淋的残忍,有时却如丝绒般柔软温情。很多小说就像跑步比赛,起点即已暗示了终点的方向。开始、高潮和冲刺贯穿如线领着读者们一起跑入小说家的价值观。而布鲁诺•舒尔茨的小说脱离这个常轨,消解了故事性,彻底抛弃方向性,没有起点和终点,瓦解结构和脉络,篡改了滥调常谈的线性叙述。他貌似一个无所事事者,丢弃了”线索”,站在“时间”以外,笔随兴往地不断在小角度和小细节上玩着“爆破” 试验,悠游于梦境、记忆和现实的三维空间中。精致的隐喻,复叠的意象以及奇异的想象,都让布鲁诺•舒尔茨产生了超强的磁场,引来国内外的大量读者紧跟其后。布鲁诺•舒尔茨奇巧在用一双魔术手摔碎了“生活、记忆和梦境”的镜子,锯齿状的碎小镜子散落在蓬草繁花间,散落在父亲的“异域”空间里,散落在八月燠热难耐的空荡走廊上,散落于时间以外意念的荒野下,冷月下狞厉冰凉,暖阳下温馨动人。阅读之旅中,读者在带着好奇心小心将这些碎片捡入囊中,等到合上《肉桂色铺子》的那一夜,寻完遗落于布鲁诺•舒尔茨世界里的最后一片碎镜,重圆了有着若干条裂痕的读者和他共同的“人生原镜”。首篇《八月》,他带着和普鲁斯特的某种“神似”走到读者面前。在描摹八月所特有的燠热时,表现燠热之下人的焦灼、紧张或亢奋时,文字的穿透度和精准度丝毫不差,足令人瞠目结舌。当然,精湛文字之上笼罩的层层诗意也是他致命的“蛊药”。作为读者,遇到书中那对平凡而奇怪的中年夫妇时,也许会背脊生凉,会唏嘘人性的相似度。原来,我们的肉体凡胎其实早在许多年前布鲁诺•舒尔茨的现实世界里借“尸”还魂地活过了几辈子。该书末尾的随笔《一个怀疑论者的漫游》区区数千字,隐含的容量和重量却是奇大,堪称哲学的变体,让人分外清晰地辨认出这是个以感性文字剖解理性世界的大师。这篇寓言体随笔,带着强悍的思辨性附体于一个怀疑论者的肉躯上,逡巡在世间曾经的和未来的荆棘路上。这个持怀疑论的孤独者带着读者一起在探索中迟疑、反思和追问,直至剖出荒诞却真实的“太阳下无新鲜事”的血腥内核。自1992年《外国文艺》首度译介布鲁诺•舒尔茨的《鸟》到最近施齐平翻译的《肉桂色铺子》面世,带着精神性叛逆的他在大陆好像受到了相当时间内的冷遇。跟布鲁诺•舒尔茨的画作一样,他的文字存世量也实在少得可怜,凑齐文本也就数百来页的册子。就文字容量论,与托尔斯泰或普鲁斯特等作家也许不堪比,但他似乎一贯遵循“不写多,只写好”的信条,让精心提炼后的这些“干货”叫读者们永远不会失望。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短篇小说读来真是爽啊,看电影简直要昏睡过去
  •     华丽的辞藻,美丽的意象,不完整的断章,逝去了的遗憾
  •     充满了丰盈、多彩、梦幻般的细节,温柔如童话,让人分不清是不是已经沉潜进睡眠,并得以飞升随舒尔茨遍游中欧的平原和古镇上充满了神秘的奇迹般的美景,但揭开的却是世界无尽的空虚,说不清里面是失落、残忍还是什么都没有的一片茫然。
  •     外观很让人喜欢的一本书,舒尔茨写的很棒,大师无疑。
  •     物流比我想象的要快,书还没看,肉桂色铺子封面的感觉还不错,但里面的纸质并不是很好,内容不详,不多..还没看,又寂寞又美好...由于我没看内容买的,所以不是很合我意,
  •     现实与想象不同的存在。父亲身上不断出项的现象及我的不同的想象,一切都隐喻 暗示着什么。生活不是我们所见的。精神病人在西方的著作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明快的色彩运用,大胆异常的想象,是一个需要静下心来领悟的书。
  •     2012-07-31 他说他试图通过“语言的回归与逆溯达到真义”(引)。大概这就是他毫不吝惜笔墨,用瓢泼淋漓的丰硕词语堆砌成叙写之塔,以求抵达上帝国度的原因。他的童真含有某种弗洛伊德式的不洁,不过余味仍然甘美。另外与其说我喜爱舒尔茨,不如说我喜爱雅各。血液里含有疯狂因素的人对我总有长久的魅惑力。
  •     个人问题吧 我看不懂....
  •     今天看到一句话,"舒尔茨在《鳄鱼街》里令人发指的比喻"。我觉得这个犹太人是在梦里,试着描述一个梦,这就是他的观察和表达方式。奇诡艳丽,沉郁婉转,童年和性…
  •     4.5星| 诗意的荒诞,所见的只是幻化的瞬间和其中的细碎触觉。"他们在灯光底下不停地眨眼睛,眸子里饱含着夜色,每眨一下眼睛就溢出黑暗" "语言的存在方式及其发展轨迹被置入了新的路径—参照生活的路径,并受制于有关意义准确性的全新概念。然而,一旦实际生活的桎梏在某种方式下松动,语言变会从禁锢状态下挣脱,任其回到本来世界并恢复其自身法则。于是,在其内部产生一种回溯,一种逆向式流动,语言退回到开始时的组合状态,并再一次达至完美真义— 语言的这种朝向原始状态的回归,渴望找寻本源,回归文字故乡的冲动,我们称之为诗。 诗是藏匿于字词间真义的瞬接循环,是对原生迷思急躁而凶猛的重建"
  •     用文字记录所见的所有,不免过于繁复,虽然有华丽的比喻修辞修饰,但还是觉得有些流于表面,晦涩是因为思想太内敛。其中《探访》、《鳄鱼街》和《蟑螂》倒还不错。
  •     很温馨的童年,尽管永远都是在梦中。
  •     童年如诗一般混乱荒唐
  •     非常不错的一本小说集
  •     舒尔茨的《肉桂色铺子》,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     由于第一次读类似风格的书,着实被作家异于常人的细腻感官震撼到了,美丽的辞藻,生动的比喻,作者的童年。
  •     诗一样的语言。。。。。。
  •     当收到《肉桂色铺子》这本书时,赫然见腰封上标注着:乔伊斯最崇拜的作家。
    以我对乔伊斯的崇拜,一直以为能写出那种文字的人,不可能再崇拜别人,所以对着这行字心存疑惑的琢磨了一会。
    好吧,还是从文字开始。
    “他在黑暗中盲目地摸索着,陷进冰冷的白色羽毛堆,刚躺下就昏然入睡,不是横躺在床上就是脑袋向下耷拉着,深深地扎进枕头的温柔之中,似乎在睡眠中还想钻探,彻底探寻一番从夜色中升起的羽绒被坚硬的山丘。他在梦中与床铺拼命地较着劲,犹如一个泳者拼命地迎击湍流。他用自己的身体搓压着、揉捏着床铺,像在对付一盆巨大的面团,黎明醒来时气喘吁吁,浑身大汗淋漓,被抛弃在那堆无法驾驭的被褥的海滩上。从潜意识的深渊中着陆一半后,他仍然悬吊在黑夜的边缘,大口大口地喘着气,这时被褥开始在周围壮大,不断地膨胀着、动摇着 然后他再次在沉重、雪白的面团般的大山中被吞没了。”
    我不能设想有人能如布鲁诺 舒尔茨这样,用文字把颜色搅拌,把空气烘热,把空间拉大缩小,把光线截断或者弯曲,把视觉听觉嗅觉幻觉放在一个独立的空间,全力以赴的去感觉,痴迷到抛弃了人本身这个存在。
    据说这个爱尔兰人写东西很慢,一生只有两本薄书,还是短篇,却以此成名,这有点匪夷所思。
    步入这本书,第二小节,就忽然想到齐邦媛讲自己在美国学习,住一独院,院子周围多苹果树,秋日,苹果红了,纷纷落地,想吃就下去抱一抱上来,过后来车拉,也拉不到那么多,装得满满的车开出去,车轮碾过铺了一地的苹果,连车辙都流着红色的,香甜的汁液。
    读肉桂色铺子,立刻就有这样的感觉,如踩进了秋日丰盛的果园,地上铺满成熟的各种水果,一路踩过去,成熟丰富的颜色迸溅开来,在耀眼的光线下泛着油彩的光泽在烈日下猛然折断;随着纷杂的碎裂声,心生永远无法满足的忧伤;裂开的果子汁液横流,芳香四溢。
    或者得益于画画的缘故,布鲁诺 舒尔茨对光线的描写尤其到位,光线下的颜色让人痴迷,如幻觉一般,甚至直接能感觉到油彩的成熟跟丰富。
    这本书虽然如此铺张想象力,却依然简洁干净,极少废话,通篇像一首完整的诗,充满张力跟暗喻,我虽然贪婪阅读,中间总会走神,琢磨这些暗喻通向了哪里,几个想法总是齐头并进,让我十分混乱跟兴奋。
    父亲的形象从病痛开始,到紧张,神经质的封锁自己,到神谕似的演讲,一直到后来逐渐萎缩,坍塌,干涸,逐渐缩小到不能寻找,跟黑暗融为一体,有种控制不了的悲戚跟绝望。然后涅槃,透明,羽化,消失,这个最应该能顶天立地的形象,消失了,世界必然悲惨。
    毋庸置疑,这人是天才,我总觉得天才跟疯子本就是一类的,如果没有疯子的紧张情绪化,烦躁跟固执,神经质的幻想幻觉,他怎么看到那些疯狂的幻像,听到那些飘渺的轰然的音乐,看到那些燃烧的颜色。无穷无尽的想象,不是他的想象,是他放逐了自己内心疯狂的狮子,让它漫步在幻觉边缘所看到的风景。在文艺复兴时代,疯子还没用被关进修道院,他们得到天才一样的尊敬,只在后来才跟流浪者,麻疯病人,性病患者,乞丐混为一谈,一直到现在的明确区分。我想肯定有个细节弄错了,要不就是后来的分类过于正常了。
    当纳粹持枪在集中营追杀 舒尔茨时,他在逃跑中会呼唤什么?他的恐惧如果用他的文字来表达,该是怎样的心碎跟绝望?两声枪响,时间瞬间凝固。他遗留下的所有文字,都化成一曲赞歌,随着每日太阳的升起而飞升欢唱,随着黑夜的降临而躲藏呻吟。
    书拿回家,给女儿挑了充满想象力的细节来大声朗读,后来发现通篇都是细节,都可以读给她听。

    “冬季稍纵即逝、睡意沉沉的白天两侧,附着黑夜毛茸茸的边缘——黎明和黄昏。当天空中的树枝愈发清晰地伸向寒冬的迷宫内部,小镇被转瞬即逝的黎明给摇醒了。我父亲已经失踪,被拐卖、抵押给了另一个世界。”

    “我在那些令人陶醉的斜坡上看到一群群漫步者,他们聚集在长满苔藓的沼泽地、灌木丛以及已被雪沾湿了的陨落的星星中间。路变陡了,那匹马开始打滑,得费好大劲儿才拉得动吱吱嘎嘎的马车。我感到很开心。我的肺吮吸着空气中甘美的泉水--那种白雪和星星的清新感。”

    我试图截取一段放在这里,结果发现可以整篇的截取,于是我放弃了。
  •     第一次看布鲁诺的书,看起来有点晦涩难懂,但是几页过后又觉得不知不觉走进一个奇妙的世界,天马行空,为所欲为,变成了文字的游乐园,引人入胜大约就是这个意思吧。
  •     好吧,这个系列的书设计很喜欢
  •     相比别的出版社的版本,这个从装帧到内容都更胜一筹
  •     没有完整的故事,但是想象力惊人!好吧,没有故事对于我来说看起来确实有点慢,不过书中华丽的语言,近乎荒诞的想象都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     第一次接触舒尔茨的小说,还没来得及细看,因为要赶着写几句评论,不然过了期限就没办法写了。我先看了一些其他评论,有一个对我的印象很深,虽然话很短。他说这是最棒的小说。而介绍中也说到了舒尔茨的小说晦涩难懂,光着两点就够了,值得我认真研读,并作为真品收藏。
  •     奇瑰诗篇。
  •     舒尔茨,的确很意识流啊。。。
  •     非常不错,对西方文学爱好者,不要犹豫。
  •     噩梦般美
  •     看过评论有关这部小说,才买到手
    好书就应该这样的包装
    但,腰封上的话整得太大了
    文学不是拔高所能拔起来
    是有其规律才可称为大师作品
  •     精致的隐喻、复叠的意象、奇异的想象,感叹文字的穿透力与精准度!
  •     买这一套书,更看重装帧,而非内容。
  •     既是以幼年儿子的视角又是全知全能的视角,所以读起来有时候不知该怎么代入,就觉得这孩子怎么什么都知道
  •     或许因为作者同时也是一名画家,就感觉他的思维与想象是超乎常人。也让他的作品视野与众不同,值得一读
  •     对不起 我总是盗窃你的美丽意象 我觉得我终其一生也写不出这样的语言 我爱你。
  •     喜欢舒尔茨更喜欢导读,要不是真的我还需要走很多弯路才能好好欣赏
  •     不喜欢这种病态的想象力…
  •     舒尔茨的意象繁复,绚丽,又晦涩。 他倾尽局促的一生来还原童年时感知世界的图景并为之注解。 从那个世界的缝隙里不断伸出巨大的,转瞬即逝的幻象,茎干饱满,盘根错节,枝叶纠缠,光华流泻四散。 必须调动起全部感官才能体会。 修辞丰富到令人难以承受。 他太奇妙了!
  •     已经看射了
  •     不愧是代表作,很值得购买,
  •     内容就不说了,大名赫赫的舒尔茨先生,文笔还是一贯的华丽啊。
  •     浙江文艺出版社的这套书选材很精,装帧也很精致,就是定价高了一些。
  •     读不懂 待第二次阅读
  •     文笔很优美
  •     构思精巧,也极富艺术性和人文色彩,想象力的奇特更是难能一见。
  •     虽然晦涩但是很好看
  •     还没看,书挺好蛮新,比较薄
  •     这本和《鳄鱼街》收录有差别。舒尔茨笔下是一个五彩缤纷、光怪陆离的世界,你必须习惯他超强密度的语言,然后进入他的世界,你会发现,他梦里的铺子是肉桂色的。
  •     先前我买过另一种译本,这个译本不错.
  •     父亲疯狂了,父亲是无能的巫师,父亲的死亡断断续续,他是那么的狡猾肮脏,他退回了自己的房间,那里有羞愧淫乱的乐园。
  •     喜欢,不要理由。
  •     文字这么非常美,情节偏平凡
  •     也许大概很不错
  •     《肉桂色铺子》(波兰)布鲁诺.舒尔茨著,施奇平译,浙江文艺出版社“经典印象.小说名作坊”系列,2011年9月1版,精装定价22元,当网15.2元。舒尔茨是一位很有语言天赋的独特作家,“文学史上遗落的大师”、“乔伊斯最崇拜、与卡夫卡并肩的作家”、“世界大师们推祟的伟大之作”、“一部挑战人类智慧与想象力的天书,一座奇迹与噩梦的博物馆”。我曾购买过新星出版社的杨向荣译本《鳄鱼街》(收录了《鳄鱼街》、《用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两部短篇小说集及三篇集外文),书名来自《肉桂色铺子》这个短篇小说集的英译名,集合了舒尔茨存世的全部小说。而这个施奇平译本前阵也在关注中,权衡再三准备放弃,不期于天涯网“闲闲书话”读到朋友极力否杨赞施,来了兴趣,购回比较着读了前两篇《八月》和《探访》(杨译为《圣显》),感觉似乎两译者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都有些令人惊喜的好句,施译本前面附录的《纽约客》专栏随笔不错,对了解舒尔茨其人其文很有帮助,而杨译本中余华的代序文章也可算一大亮点,为杨译本加价多多。另外一个不得不提的事实是,舒尔茨小说本就只有两部不大的短篇集,这个施译本缺了另一部《用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至为遗憾。
  •     明明只是一种颜色,肉桂色好像特别吸引人,好像除了颜色的意义外还有味道。以前想到‘肉’,后来做甜点爱上了肉桂粉的味道。可能太主观了,觉得这里的肉桂色很符合舒尔茨诗意的味道。翻开来发现他的短篇以前大部分都读过,重读还是很有感觉,‘我的父亲’在每一篇独立的短篇中形象越来越深入人心。
  •     渴望舒尔茨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冲击力和新奇感。
  •     光滑 绚丽 的 丝织锦缎 中捉迷藏
  •     大师大师!!!
  •     还未看~好评个~~~~~~~~~~
  •     著名作家余华先生在他的随笔《文学和文学史》一文中对布鲁诺·舒尔茨的小说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说,并与卡夫卡的作品进行了比较。作家辛格说:“而且时常成功地达到他们没有达到的深度。”
  •     浙江文艺出版社的“经典印象”系列书籍值得收藏。
  •     舒尔茨令人叹为观止的想象力和细腻地描写把童年那些转瞬即逝时刻都升华成每一篇耐人寻味的哲学。
  •     太迷人了,奇幻、诗意、病态、炫目,拓宽了语言、想象与我们对世界的认知的界限。
  •     写得很生涩,看不懂.
  •     这是我最近看过最棒的小说集。书做的也非常漂亮,翻译语言功夫不错,推荐这位作者的作品。
  •     很好看???
  •     挺不错,受卡夫卡影响,但对生活要乐观些
  •     确有不少卡夫卡的影子。且通篇都有拟人和通感,望不着边际的想象 力,但容易看着看着思绪就飘走了。开头有一篇写“我爸”灌肠的事让 我很惊讶。总体来说,不明觉厉。
  •     还是更喜欢杨向荣翻译的那个鳄鱼街版本
  •     我的书架上已经有新星版的《鳄鱼街》了,但是依然毫不犹豫的买了这本,因为布鲁诺舒尔茨!
    两个版本的翻译都不错。版式上这本是遵照英文版的原样来的,新星版的包含了这本,另外还包括了《用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和《集外》。
    再说一遍在那本的书评里说过的话吧,这不是一本用来消遣的书--这是一本需要灵魂来拥抱的书。
  •     已经是买的第二本了,很喜欢这版的封面。
  •     等看了再说。商品外包装很好。
  •     小众小说的极品
  •     每次重读都会瞠目结舌,尤其最容易被忽视的那两篇“附录”,非常棒。
  •     只有修辞
  •     童年的诗,膨胀的白昼和溢出的黑夜。
  •     和我在图书管看到的那本一模一样 ,很好,送人的。
  •     在文学语言上,舒尔茨是大师
  •     《鳄鱼街》:现实和纸一样单薄,它的每一条裂缝都泄露了模仿的特征。 时而沉湎鸟类的孵化工程,时而痴迷人体模型的“背驰者邪说”,时而迷失在分类帐、日历本的运算迷宫内部,最后蜕变为蟑螂的父亲:一个被击败的男人,一位失去了王位和王国的流离失所的国王。
  •     场景布置非常完美,动词形容词非常有味道,喜欢爸爸的世界,属于他一个人的世界。看完有种梦幻的感动,但并不难受。
  •     让人凌乱的想象和表达,一种特殊的平和的哲理意识流,舒尔茨绝对算被埋没了,绝不逊卡夫卡.建议买那本鳄鱼街,这本作品不全
  •     人类的精神总在乐此不疲地用神话为生活打磨上光,不断寻求现实的意义
  •     所有的瞬间都在舒尔茨笔下变得神秘、迷人甚至魅惑。非常适合读书会时朗读的一本书
  •     很棒的一本书,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已经厌倦了长篇的描写,但是这篇的描写令我重新点燃了对描写(尤其是环境描写)的热爱。非常有趣的一本书,描写流畅而绮丽,说是短篇小说集但我个人看来更像是随笔一类的(仅一己之见),里面对“父亲”这个形象的塑造,安排的所有情节都十分精彩,我看完全文之后不能免俗,我最喜欢的一篇是题目同名《肉桂色铺子》,里面有很长的一段描写太动人了,而且明亮的冬夜这种情景也令人非常容易共情,沉浸在文章所描述的奇妙场景中。再次赞美一下这本的描写,有很多摘抄要做,有机会希望能读到更多的版本译文,甚至非常想看一下原文(然而语言上的鸿沟真是令人绝望),书不长,将近9万字,很容易就看完(我前后分两次看完,用了睡前和起床清醒时间),以及再感慨一下果然画家写小说的感觉超有趣!
  •     将自己隐藏在华丽的文字中,这点像波德莱尔啊
  •     超级棒的散文集,丰富的语言让人舍不得读完,所有意象仿佛长出触角伸出书外,拖曳这读者一起沉入这个色香味俱全的世界里。
  •     喜欢
  •     浙江文艺出版社的经典印象丛书,非常!
  •     虽然此前已有杨向荣的近乎全译本,但大致比较一下这两本的译文,就发现重译很有必要。对比同样篇目,杨译暧昧不清的句子甚多,且喜用成语(对于译本这一习惯似乎取得的效果大多都不太好);而此本尚不知名译者的译文就显得清晰、流畅得多,虽然其中出乎意料的句子似乎少了点。套用一个字画评用字,未见令人惊叹的“生”句。
  •     米沃什说,唯有乐园是靠得住的,世界是靠不住的。于是舒尔茨就用密集的比喻搭起了一个色彩浓重的乐园,或说是平行世界,并让自己在时间之外的这里居于了绝对的幸福之中。
  •     最终还是没能读完。还是布尔加科夫适合我。
  •     最爱
  •     这金色、耀眼、邪恶的寂静在喃喃自语,又好像在争辩着什么,随后,放肆地发表粗俗而又疯狂的独白。玛丽思嘉的时间——囚禁在她灵魂深处的时间——离她而去,在房间里四处乱窜——真实得吓人,发出令人厌恶的喧嚣声、撞击声,在那个寂静的上午回旋升腾,就像被喧闹的挂钟的齿轮碾碎的时间的齑粉——易碎的齑粉,错乱者愚蠢的齑粉。
  •     浙江文艺出版社的“经曲印象”系列非常漂亮。小32开本,精装,印刷、装祯的质量很好。
  •     “一个怀疑论者的漫游”其实只看明白了这篇 需要耐心重读
  •     喜欢这个翻译版本
  •     朋友推荐的书买来看看
  •     Fascinating,就像是造梦者编织的奇幻的,瑰丽的梦~
  •     看前面,有“我”和作者都是女性的错觉;特色是想象力与童心,意象讨巧
  •     听说又叫《鳄鱼街》
    听起来很灵灵怪怪
    人物很纠结
    情节很平凡但很有感触
    巨作啊~~~
  •     有点像卡夫卡
  •     肉桂色铺子
  •     满是童年生活梦境般的瞬间印象和片段,在一个模糊了具体时间和人物的回忆性空间内部,在那些更为活跃、简单或复杂地带的火山出口,过滤、萃取了形形色色的色彩、光线、气味和韵律。在这些飘荡的声音里面,是对于一个渐行渐远时代的深切怀念。 看着会不知觉走进入自己的幻想,不过不会有被作者落下的感觉,每一句又是一个新的精彩。妙不可言的视角和想象力,充满魔力。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