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乡之谜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还乡之谜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2
ISBN:9787020081875
作者:[海地] 达尼·拉费里埃,Dany Laferrière
页数:304页

作者简介

本书荣获:
二〇〇九年度法国美第奇文学奖
二〇〇九年度蒙特利尔图书展大奖
二〇一〇年度蒙特利尔蓝色都市国际文学节大奖
二〇一一年度傅雷翻译出版奖入围译著
这本小说用诗体和散文体写成,语言优美流畅,书中讲述了一位旅居蒙特利尔三十多年的海地裔作家还乡的故事。“我”在半夜接到父亲去世的电话,赶去纽约参加父亲的葬礼 。“我”和父亲是在海地两代独裁者的统治下先后流亡到北美的,各自在大都市过着孤独的流亡生活。参加完葬礼后,我回到太子港看望母亲和妹妹,在阔别了三十多年的故土,热带的色彩依然浓烈,而现实的沉重与忧虑并没有多少改变。
这个消息将夜晚劈成两半。
这命中注定的电话
每个成年后的男子
有一天都会接到。
我的父亲刚刚去世。
今天一大早我开车上路。
没有目的地。
就好像我的生活现在才出发。
…… ……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出发前漫长的准备
电话 / 013
睡眠的好处 / 022
流亡 / 029
照片 / 039
恰当的时辰 / 042
书的时光 / 048
咖啡馆里 / 052
结霜的窗子后面 / 056
夜间列车 / 059
一位叫塞泽尔的诗人 / 062
雨中的曼哈顿 / 065
布鲁克林的小房间 / 069
手提箱 / 073
最后的早晨 / 077
第二部分 还乡
旅馆的阳台 / 085
人的河流 / 090
众鸟去了何方? / 095
这里不死人 / 099
街区生活(从前与往后) / 102
衰竭期 / 107
房间里的贫民区激战 / 110
崭露头角的作家 / 115
一座健谈的城市 / 120
我母亲的歌 / 124
舞动她的悲伤 / 127
社会问题 / 132
盲射手 / 136
死在一幅原始画里 / 139
饥饿 / 145
外甥的版本 / 151
死者在我们中间 / 155
失去的人与事 / 158
穿过小说的窗 / 163
红色吉普车 / 169
小墓园如同画在索瓦松山边的
一幅稚气画 / 177
热带之夜 / 182
跛脚的一代 / 188
腹泻的颂歌 / 193
雨在飞驰 / 200
一位无忧无虑的少妇 / 204
骑摩托的凶手 / 208
大学附近 / 212
古老的加勒比海风 / 219
贝·布托的死 / 223
远西 / 225
别克57里的老革命 / 230
七十岁如何活在一座美术馆里? / 235
那些信神的人 / 240
坐在香蕉树下的男子 / 244
一扇朝着大海的窗 / 248
父亲的另一个朋友 / 253
绿蜥蜴 / 259
向南方去 / 262
加勒比的冬天 / 266
波利娜·康盖的儿子 / 270
告别的仪式 / 277
巴拉德雷,父亲的故乡 / 281
浪荡子死于浪荡 / 289
故土之子 / 295
最后的睡意 / 297

编辑推荐

  达尼·拉费里埃的这本《还乡之谜》荣获:二○○九年度法国美第奇文学奖;二○○九年度蒙特利尔图书展大奖;二○一○年度蒙特利尔蓝色都市国际文学节大奖。  这本小说用诗体和散文体写成,语言优美流畅,书中讲述了一位旅居蒙特利尔三十多年的海地裔作家还乡的故事。“

内容概要

达尼•拉费里埃(Dany Laferrière)一九五三年生于太子港,二十三岁时流亡到加拿大。他在蒙特利尔从事媒体专栏写作,一九八五年开始出版第一部小说《如何跟一个黑人做爱而不疲累》,立刻引起关注并被改编成电影。之后,他创作了多部自传意味浓厚的小说。二〇〇六年,他出版小说《往南方去》,也被改编成电影。《还乡之谜》是他的第十一部小说,获得法国二〇〇九年度美第奇文学奖和蒙特利尔图书展大奖,并于二〇一〇年获得蒙特利尔蓝色都市国际文学节大奖。

章节摘录

  我们神秘的司机热罗姆先生,总是拒绝告诉我们他的姓氏,他来自任何地图上都没有标识的一个小地方。只有生活在此的人才知?这地方。然而依然有人在这里出生、活着、死去,就像其他任何地方一样。毫厘不爽。当我们停在了当地集市,我才知道我们司机的名字。他们都围上来,动情地抚摸他,温情地跟他说话。“我都没指望在我死之前还能见到你,热罗姆。”这位卖蓖麻油的驼背老妇人说道。对她而言,他是波利娜·康盖的儿子,那个来自黑角的刚果女人一个早晨来到这个村子后就再也没有离开。她们成了最好的朋友,据老妇人说,波利娜·康盖那个部落的信仰是,在非洲死去的人会在海地重新出现,尤其出现在村里。直到她死,波利娜只说起她留在那边的儿?阿兰。她总是说,她来到这里是为了有一天阿兰可以感觉到自己是海地人。我们来自一块埋葬我们母亲的土地。这是最近发烧导致的眩晕吗?我们只知道这个儿子出现了,他来到这个海地失落的村庄,走到他母亲的墓前冥思起来。  我可以告诉你,她像爱阿兰一样爱你,老妇人抚摸着他的脸颊说道。我记得,就像昨天一样,波利娜来敲我的门,给我看她刚刚从集市上发现的漂亮宝宝。我因为发高烧待在家里。如果到中午没有在集市上看到我,波利娜习惯到我家里来看看。她带给我一碗汤或丁香花茶。这个女人真的很好,持重、诚实。?天,她在一块白毛巾里藏着什么东西。那就是你,热罗姆。有人把你放在这块毛巾里,就在她身旁。大白天,集市上有很多人。她好像看到了一个白衣女人,脖子上围着红纱巾,但她一点都不确定。一切都发生得那么快。神灵送来的礼物,这是我跟她说的话。她叫你热罗姆,那是我第一个儿子的名字,三个月大就夭折了。波利娜就是这样,审慎而有条理。也是一个可靠的朋友。回想起母亲,热罗姆先生笑了,他后来在吃中饭的时候跟我们说,这个女人一分钟都没离开过他的脑海。不管您到了怎样的年纪,有了怎样的个人成就,人们在您身上看到的依然是您作古已久?母亲的儿子,这就是征象,您回到了出生时的村庄,一切开始的地方。  而就是在这个村子里,我们的包在吃中饭时被偷了。包就放在桌子脚边,旁边是那只母鸡。热罗姆先生羞愧不已。他不停地重复说世道变了。他的那个时代,所有人都相识。当一个人有了困难,人们就援手相助。我们就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那么小偷不是这里的?肯定从扎波来的,离这里六公里。我熟知这支歌。我到处听到这同一支歌。厨娘建议我们去区长那里做个笔录。到了那边,有人告诉我们,区长这会儿应该在“越南”。我们过了一阵才弄明?,“越南”是村口的一个窑子。热罗姆先生再次羞红了脸。我们还是去了那里。区长正坐在一间昏暗的房间里,呷着一杯家庭式鸡尾酒,“装鞍一套笼”,一种能让你奔驰到天亮的烈酒。他好像感兴趣的并非我们的包被偷,而是别的事情。尽管房间阴暗,他依然戴着墨镜。突然,他开始颤抖起来,用他宽大的手掌拍着桌子,就像他快窒息了一样。我正准备过去帮他呼吸,这时一个年轻女子从桌子下面出来,额头全是汗水。显然,这不是陈述我们的问题的时候。区长似乎准备要享用他的主菜。我们没有待上多久,尽管他慷慨地请我们分享他的后?。  到达扎波村之前,我们必须穿过一片甘蔗田。男人们赤着膊,汗流浃背。大砍刀嘶嘶作响,如同一条恼怒的眼镜蛇。第一刀挥下去,甘蔗应声倒地。横空撩起第二刀,梢头被斩断。一米来长的主干倒成一堆。热罗姆先生告诉我们,他曾和他父亲一起砍过甘蔗。他试了一下,但只见他手忙脚乱。我看了一会儿他们劳动,梦想着运用句子也同样的轻捷灵巧。我看见远处经过几个影子。有人在举行一个秘密仪式,在冒失的目光注视之下。热罗姆先生要我们上车,而当车子开动时,我依然听到男人们和悦的声音,女人们歌唱着艾朱莉·弗丽达·达奥梅的荣光,这位没有一个男人能够抵抗得了的女神。这片乡间的安宁并没有让我们忘记这些农民从未停止过战斗,先是跟维护奴隶制的欧洲人,然后跟美国占领军(一九一五年至一九三四年),并且一直跟海地政府抗争。  我刚离开公路边的一个临时庆典。在乡村很罕见的一个庆典,它只与凡人有关。这种情况下,只需一把吉他、一瓶朗姆酒和几个从小就相识的朋友就够了。这一队人走到墓园里,来到吉他手未婚妻的坟墓旁,她是去年年初去世的。现在他们巳经在山丘的另一边。当我们看不见那个唱歌的人,这首?变得更加令人心碎。  我们开了很久之后,听到一声枪声般的爆响。人们都从他们的房子里出来,很是不安。一个小男孩指着车的左前轮——已经瘪了。我们停在路边,打开后备箱。没有备用轮胎。“是我的错。”热罗姆先生喃喃着,十分难过的样子。得去找人修爆掉的轮胎。热罗姆先生滚动着轮胎去五公里外的加油站。我们在车旁等他。我的外甥趁此跑到悬崖下的小河里洗澡。水看上去如此清凉,泛着微微的蓝色。我听到外甥的笑声,他试图抓住几条小飞鱼。两个农民从田间回来,平静地观察着他。总是很难?道他们在想什么,即便当我们犯了禁忌。我的外甥看来找到了一种浑然忘我的快乐。对于一个敏感的年轻人的神经,我们无法想象一座像太子港这样的城市施行的恒久压力。P70-273

图书封面


 还乡之谜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电 话》这个消息将夜晚劈成两半。这命中注定的电话每个成年后的男子有一天都会接到。我的父亲刚刚去世。今天一大早我开车上路。没有目的地。就好像我的生活现在才出发。我停在路边吃午餐。熏肉煎蛋,烤面包,一杯滚烫的咖啡。我坐在窗子旁边。炙热的太阳烘着我的右脸。漫不经心地看了几眼报纸。一场车祸血腥的画面。在美洲,人们出卖无名者的死亡。我看着在桌子间转来转去的女侍应。忙忙碌碌。脖颈上流着汗。收音机里播放着的这首西部歌曲讲述着一个牛仔伤心的爱情故事。女侍应的右肩上文着一朵红色的花。她转过身朝我凄然一笑。我把小费留在报纸上就在冷了的咖啡杯旁。朝车走去的时候我不禁想象一个男人面对死亡时的孤独在异国他乡的一张病床上。“死亡消失在一片白色池沼般的寂静里”,埃梅·塞泽尔,这位马提尼克青年诗人在一九三八年写道。关于流亡与死亡,我们能知道什么在一个人刚满二十五岁的时候?我重新开上四十号高速公路。沿着一条冰冻的河一座座冬眠的小村庄。他们都藏在何处?那些看不见的人。好像是要发现几块处女地。毫无缘由地,我开上了这条乡间路这将让我多花一个钟头。冰封的广阔原野。即便这么多年过去我依然难以想象下一个夏天会是什么模样。冰在燃烧比火更深而野草记得阳光的抚摸。在这冰层之下,是更灼热的欲望与更强烈的冲动无论哪个季节都不堪比。这里的女人都知道。男人们流汗劳作而首先张嘴的是一只肥云雀。树林里严守着寂静仿若不想引起熊的惊觉。为了增强这寂静空洞占领了它而人不过是一棵干枯的树在雪地里噼啪作响。饥饿使狼钻出树林将伐木工赶回家。喝过汤之后,他在壁炉旁边昏昏欲睡。女人讲着收音机里说的事情。总是关于战争或失业。北方乡村的几个世纪就是这般流过。在温热中,悠然自得地谈着天忽而想起了昔时的伤口。一道道让人羞耻的伤口无法治愈。我总是惊慌失措当我听不到一点人的声音。我是一只城市动物身后总是咯噔咯噔作响那是女人的高跟鞋。我失去了所有的地标。雪覆盖了万物。而冰激起了各种气味。冬天统御一切。只有本地人才能在这里找到路。一辆明黄色的大卡车掠过。司机很高兴在他的路上终于碰上某个人,迎面响起了喇叭声。他向南奔去。我继续向着明亮的北方这让我目眩又兴奋的北方。我知道在这条路的尽头一个留胡须的人,充满愤怒和温情,在一群狗中间,试图写出美洲最伟大的小说。他埋在沉睡中的三币村里在一条冰封的河边,而今他是唯一懂得与幽灵共舞的人,那些疯子和死者。一道微蓝的光擦过河面让我倒吸一口气。汽车突然偏向。我刚好及时控制了方向盘。死在万物之美中我这个小布尔乔亚可没有这个福分。我意识到自己在某个世界上的存在它就在我的世界的对面。南方的火北方的冰交错成一片温暖的泪海。当道路像这样笔直的时候两边的冰还有正午的天空万里无云如此统一的蓝色我触摸到了无限。我们如同在北欧人那里他们放纵地饮酒跳着一支疯狂的快步舞。他们朝着天空淫声浪语很是惊奇地发现自己孤零零在一片如此辽阔的冰原之上。有如就要驶入挂在壁炉上方的这些廉价画中的一幅。风景内部的风景。就在这条土路的尽头飘过这位黑发少女她穿着鲜黄色的裙子脚不沾地。同样的少女占据着我的梦境自从我十岁那年的夏天以来。往仪表盘瞥了一眼看看还有多少汽油。在这条路上发生最小的故障也等同于死路一条。寒冷宽容大量,冻死之前就已冻麻。几条狗在桌子底下殴架。几只猫嬉戏着自己的影子。小山羊啃着地毯的毛绒。屋子的主人去树林里了去一整天,老厨娘跟我说。我走出门,退出了屋子看见那几只猫扯弄着楼梯上掉下的一部厚厚的手稿。厨娘宽容的微笑似乎在说在这里,动物比文学重要。即将回到蒙特利尔。疲惫。我停在路边。在车里小睡童年已紧闭在双唇之后。我游荡在热带的阳光下却冷得像死一样。尿欲将我憋醒。一阵剧痛之后喷射而出。每次都生出同样的心情当我远远望见这座城市。我从河底下的隧道穿过。总是忘了蒙特利尔是一座岛。灯光擦过白杨角那些工厂的烟囱。那是汽车忧郁的灯塔。我一路疾驰直到白马酒吧。傍晚的客人都走了。夜里的客人还没有来。我喜欢这短短的空档如此罕有人至。我的邻座趴在吧台上嘴巴张着,眼睛半合。有人给我倒了杯常喝的朗姆酒。我想起一位死者,他脑袋上脸庞的线条,我并没有全部拥有。
  •     既然这本《还乡之谜》的作者达尼·拉费里埃要来广州方所,还怎样都要写写书评吧。作者用了不少“诗”作为叙事体放到故事里面,不得不说,有些诗是真的挺美的!“归乡”这个主题,剧情不是主要推动力,而是记忆中的碎片那种深沉的感情,带我们进入到一个旧时光。不过说真的,这样的作品很多时候是比较难“共振”的,要不你会觉得比较乏味,要不你会觉得——无病呻吟!甚至更多的人会倾向于后者。但当你在某个阶段再找出好好读读,你真的会有一个说不出来的喜爱。《流氓的归来》之于我就是这样,但这本《还乡之谜》还不是时候。流亡,这个或多或少牵扯到政治的东西——政治更多的时候是让人无奈,就是无办法的东西啊。所以,有些人注定离乡别井,去到远方,但即使日后他再回到故乡或者永远定居在故乡,他,还是属于他乡——一个不存在的他乡,就是他永远没有故乡,他只能是处于一种流亡状态,直到死去……这样是挺可悲的,但事实就是这样。但愿还能在记忆中寻找点幸福。阿门!
  •     译后记这部诗体小说的作者来自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海地。除了二〇一〇年初的那场大地震以及国际社会对海地的救助行动,我们对这个加勒比海岛国几乎一无所知。从哥伦布(1492)到拿破仑(1804),这片土地经历了西方殖民的三百余年,然而,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独立的黑人共和国。只是对于海地人来说,独立并不就意味着自由,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里,海地发生了三十二次政变,其间还有美国的占领(1915-1934)。作者达尼•拉费里埃年轻时曾生活在人称“宝宝医生”的独裁者让-克洛德•杜瓦利埃的统治之下,而作者的父亲温泽•克雷贝尔•拉费里埃,则曾生活在“爸爸医生”弗朗索瓦•杜瓦利埃的独裁统治之下。两代独裁者,两代抗争者,再加上两代人的流亡,这几乎就是海地近半个世纪的历史缩影,也是这部以“还乡”为主题的小说的叙事背景。达尼•拉费里埃于一九五三年四月十三日出生在太子港,本名与父亲相同,也叫温泽•克雷贝尔•拉费里埃。那时正是违宪攫取政权的马格卢瓦尔上校当政,而作者的父亲时任太子港市长,后改任国家工商部副部长,四年之后,弗朗索瓦•杜瓦利埃上台,由于政治主张截然相悖,温泽•克雷贝尔•拉费里埃流亡美国。他的母亲玛丽•内尔森担心孩子遭到独裁者的报复,将他送到了离太子港六十八公里的小城小戈阿沃,与外婆妲一起生活。妲经常给他讲各种传说和故事,这段生活成为他最美好的童年记忆。后来,他在多部小说中写到妲,尤其在《咖啡的芬芳》(1991)中,妲更是成为故事的中心人物。十一岁那年,他回到太子港读中学,与母亲一起生活。后来,他成为文化与政治周报《周六小聚》和海地国际广播电台的专栏作者。但是,一九七六年六月初,他在这份报纸上看到了与他同龄的记者朋友加斯内•雷蒙被总统的私人武装“通顿•马库特”暗杀的消息,他担心自己也被列入了暗杀名单,遂逃出了海地,流亡到加拿大的蒙特利尔。他住在圣德尼路,做过许多工作,到工厂打过工,直到发表了第一部小说《如何跟黑人做爱而不疲累》(1985)。这部长篇处女作立刻引起媒体的关注,并被改变成电影,小说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版本。此后,他为几家电视台做专栏节目,还做过气象预报员,同时继续他的写作生涯。至今他已出版了十八部叙事作品,大部分都富有自传性,也就是说,故事中很多情节都是他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二〇〇六年,《向南方去》出版,获得当年法国雷诺多文学奖提名,这部小说也被改编成电影,引起强烈反响。二〇〇九年,他的这部诗体小说《还乡之谜》为他赢得了多项文学大奖,首先是法国的美第奇文学奖,接着是蒙特利尔书展大奖;二〇一〇年上半年,这本书又荣获了蒙特利尔蓝色都市国际文学节大奖。流亡与还乡,这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学母题,是一个永恒的小说和诗歌题材。从荷马的《奥德赛》到乔伊斯现代版的《尤利西斯》,是否人在某一天终归要回去寻找那片安宁之乡,那个人类的童年?晚年的荷尔德林在诗行间沉吟道:“请赐我们以双翼,满怀赤诚,返回故园。”或许,每个人的还乡之旅起因各异,而那想要抵达的地方总是同一个。达尼•拉费里埃的还乡之旅是这样开始的:这个消息将夜晚劈成两半。/这命中注定的电话/每个成年后的男子/有一天都会接到。/我的父亲刚刚去世。//今天一大早我开车上路。/没有目的地。/就好像我的生活现在才出发。而在小说的最后,我们读到这样的诗行:在吊床上,/这种哥伦布时代之前的发明/悠长地讲述着/这个社会的/优雅程度,/一个人可以睡着午觉/度过他的一生。……有人还看到我/在睡眠中微笑。/如同我还是那个和外婆/共度幸福时光的孩子。/一段时间终于回来了。/这是旅行的终点。尤利西斯的还乡,是在途中就满怀乡愁(Nostalgie),那片阔别了二十年之久的故土早已成了他梦萦魂牵的地方,还有那个美丽的妻子佩涅洛普,更是他心之归属。而本书中的“我”,却是在去另一个异乡都市奔丧之后,带着丧父的消息回到暌违三十余年的故土探望母亲和妹妹,然后去走访和外婆一起度过童年时光的小城,以及探访父亲出生的村子。也许正是这种带着游子愁怀又无所期待的情绪,让“我”在故乡成了一个观察者和思考者。为了避免让母亲产生今后将要与她一起生活的幻觉,“我”选择住在旅馆里而不是家中;而住在旅馆里又被同胞当做外国人,尽管这是“我”的故乡之城。这就是流亡者的还乡困境,一旦离开,就再也无法真正回来了:离开故乡的人,将两次失去故乡。而“我”看到,新的一代已经在做出发的准备,包括“我”的外甥,也在为“留下还是出发”而焦虑,向“我”打听那边怎样。在大学附近的小公园里,当有个年轻人表露想“去那里转一转”时,这位还乡者这样回答:“我们永不会去那里转一转。一旦去了那里,就要在那里过一辈子了。”从父亲流亡并死在异国他乡,“我”已经看到了流亡者的命运,而整装待发的新一代,又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许这正是作者将此书题献给外甥的用意所在吧。当尤利西斯返回故土之后,他才发现自己真正精彩的人生是流亡中度过的二十年。而流亡者“我”或者说本书的作者,也不可能在流亡地找到栖身之处,“我从来就没有弄懂,人是怎么做到生活在自身以外的另一种文化里的。”在流亡与怀乡(Nostalgie)之间,他将永久地飘荡,成为一个浪子或游魂。达尼•拉费里埃另有一句流传颇广的话语,恰当地描述了流亡者的心境:“我离开了那儿,但我还没在这儿。”这句话也准确地道出了海地作家们在世界上的散居状态(Diaspora)。像达尼•拉费里埃一样,他们有的流亡在美国或加拿大,有的流亡在法国。还有一些作家,则留在海地,像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弗兰科田、加里•维克多,其他还有列奥奈尔•特罗约(Lyonel Trouillot)、让-克洛德•费尼奥勒(Jean-Claude Fignolé),等等。流亡美国或加拿大的海地作家有安东尼•菲尔普斯(Anthony Phelps)、埃米尔•奥利维耶(Émile Ollivier)、玛丽-瑟利•阿尼昂(Marie-Célie Agnant)、斯坦利•佩昂(Stanley Péan)、 让-罗贝尔•雷奥尼达(Jean-Robert Léonidas)等。流亡在法国的海地作家有勒内•德佩斯特(René Depestre)、让•梅特鲁(Jean Métellus)、让-克洛德•夏尔(Jean-Claude Charles)、路易-菲利普•达朗贝尔(Louis-Philippe Dalembert)等。非但海地,整个安的列斯法语文学,包括海地、瓜德罗普、马提尼克、法属圭亚那,也都是这种散居的情形。出生于瓜德罗普的圣-琼•佩斯一般被认为是法国诗人;于一九二〇年获得龚古尔文学奖的首位黑人作家勒内•马朗来自圭亚那;而于一九九二年获龚古尔文学奖的帕特里克•夏穆瓦佐,在法国完成学业后即回到了马提尼克,一边写作一边从事克里奥尔语研究。在本书开篇和正文中,作者引用了马提尼克诗人埃梅•塞泽尔的一些诗句,皆出自诗人一九三九年的著名诗集《还乡手记》。“我”一直带着这本诗集,无论在蒙特利尔的小房间里,还是在还乡的旅途中,可以说,本书的写作受到了埃梅•塞泽尔这本诗集的启发,也形成了两本书关于还乡主题的互文阅读。埃梅•塞泽尔一九一三生于马提尼克,二〇〇八年在马提尼克辞世,而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在巴黎和几个黑人学生一起,领导了后来影响整个黑人世界的文学与政治运动——“黑人态度”(Négritude)。这些黑人学生是:利奥波德•塞达尔•桑戈尔、列奥•贡特朗•达马(Léon Gontran Damas)、居伊•第罗利昂(Guy Tirolien)、比拉果•迪奥普(Birago Diop)和勒内•德佩斯特。“黑人态度”运动突出宣扬黑人身份和黑人文化传统,以反对殖民主义。埃梅•塞泽尔这么阐释“黑人态度”:“这个词首先意味着弃绝。对文化同化的弃绝;对认为平和的黑人无法创建一种文明的某种印象的弃绝。文化优先于政治。”桑戈尔则将“黑人态度”看作“黑非洲文化价值的整体”。这一运动也获得了包括安德烈•布勒东、让-保尔•萨特等法国知识分子的支持,萨特将这个词解释为“对黑人的否定之否定”。散居,是的;但维系海地及至整个安的列斯乃至整个法语黑人作家群体的精神一直延续下来。“黑人态度”运动至六十年代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之后,八十年代起又掀起了以夏穆瓦佐等作家为代表的“克里奥尔”(Créolité)文学运动,此一本土语言文学运动至今方兴未艾。何家炜二〇一〇年岁末于上海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受不了这种吊诡的文风
  •     有多少人看过这本书后励志成为一名诗人?再看一遍!
  •     流畅的行文,强烈的画面感,沉重的忧虑。故乡的未来该何去何从。
  •     睡去,以便在我離開的國度找回自己
  •     文体于我而言是新鲜的。当做诗看则诗意不足,当做散文或小说则叙述零落。情境大于叙事。适合做车上/睡前/咖啡馆读物。看完后最大的感受是,我是不是先要去读一下《还乡手记》?
  •     达尼用诗的语言回顾了三十年前自己在海地苦难而快乐的生活,用时光告诉我们作者对世界的感悟和对海地人民的同情。还乡就像一个谜语,每一个人也许都要去猜,但每个人的谜底可能都不一样。读这首诗,就像又回到了外婆的澎湖湾,只是老船长换成了独裁者。。。
  •     其实没有读懂啊!
  •     2012-03-21 简单的句子,沉重的思绪。“定居者总喜欢看到/游牧者归于停滞不动/”
  •     充满自传意味的小说,对故事的政治背景不是很了解,看书之前去查了一下海地的历史,单看这本书的话,是喧闹又苍凉的感觉,看完后记不住什么细节,但好像曾经亲眼目睹过那里的故事一样深刻。
  •     呃,这种诗体散文还真是大大增加了书本厚度,看的时候还要自己将断句连接。感觉上更像是随笔,书上更多的记录了偶遇的一些人和事。一般读。喜欢的句子:冰在燃烧,比火更深,而野草记得,阳光的抚摸。
  •     书中贯穿适中的浓郁的乡愁却吸引着我,让同为异乡客的人为之心情灰暗下去。作者是在听到父亲的去世才回到家乡的,只是那街、那人、那事已面目全非,总是泪水纵横也追不回逝去的二十载,如同龙应台《目送》中提到的一幕,大意是时光将一个小便女变成白发苍苍的老妇人,门前的柿子树还在,只是其他的都变了模样。
  •     写作者都在本能的将自我放逐至远方,而流亡作家更是将现实和精神的流浪二次叠加,成了历史边际的游荡者。从此,返乡的旅程显得更遥远,更艰难,更暧昧,接近于无限,无限至永无抵达之日。
  •     时间的回响与谜
  •     年前陪父亲去邻县打针,关于他的往事仿佛就在窗外流淌,他偶尔皱起眉头是因为有些记忆闪烁不定无法捕捉。快到家的时候他忽然说了一句:现在再去养蜂的那些地方,老朋友应该都去世了吧,大概也没有人认得我了。那种暮年的落寞映衬着发亮的回忆让我一下子不知如何是好,然后他如释重负的笑笑,可能也是对在我面前无端感慨的自嘲。
  •     那是一段珍贵的岁月。
  •     贫穷练就了人的耐力与冷静
  •     诗歌与小说,流亡与还乡
  •      果然这种文体读起来很费劲 不过总算看完了 一个生活在两个世界的人
  •     豆瓣阅读
  •     长篇诗歌。许多句子非常美。我把它们抄了下来。但是即使不抄下来,我也不会忘记的。
  •     痛苦。緘默。缺失。
  •     我努力的看呀看呀看呀,除了发现整本书如诗一样美丽外,我真的没有看懂。也许,这类书本就不需要看懂,觉得很美亦足够。
  •     在忙到加班车上只能发呆的程度 居然还能看得进去的诗,怎么能不打五星
  •     纸张做得这么厚才卖28???
  •     翻译者应该是有做再创作,感觉翻译才是真正的作者。封面很别致,但这类风格的书不是偶的菜。
  •     不纯粹的诗歌体小说,不好看
  •     延伸:塞泽尔诗集:还乡手记。
  •     这部诗体小说的作者来自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海地。作者达尼•拉费里埃年轻时曾生活在人称“宝宝医生”的独裁者让-克洛德•杜瓦利埃的统治之下,而作者的父亲温泽•克雷贝尔•拉费里埃,则曾生活在“爸爸医生”弗朗索瓦•杜瓦利埃的独裁统治之下。两代独裁者,两代抗争者,再加上两代人的流亡,这几乎就是海地近半个世纪的历史缩影,也是这部以“还乡”为主题的小说的叙事背景。
  •     流亡作家的诗真是美啊。
  •     作者下周会来北京,去年十二月新晋不朽者。
  •     好书推荐。作者笔下的海地怎么看都是天朝。他甚至写到“一个姑娘强奸了我 为了让我明白 我周围发生着什么 当我们还学习着《新中国》的时候 从收音机听滚石乐队的她们 已经开始了性革命”
  •     Il a dit: "Si je parle tant de ma grand-mère, de ma mère, de mes tantes, c’est pour les garder avec moi partout où je passe. C’est cela qui m’a permis de garder mon équilibre dans la vie, sinon j’aurais le vertige." 因为一旦离开,便再也无法真正的回来。
  •     即便还乡也无以排遣的恬淡乡愁;父亲之死,及父辈在独裁历史后影影绰绰的面孔;诗歌的形式,一边读一边溶解、消散。也许读这本书最好的方式是整本背下,在异乡咂摸其中片段。
  •     朴素文字,诗意叙述。
  •     哈哈哈老觉得写的是歌词想唱出来
  •     詩化的散漫筆觸。
  •     诗体小说,情节还成。因为是诗体,翻译得差强人意,对原书的精彩程度影响肯定很大,导致缺少诗意。
  •     翻译不好
  •     法语文学都剑走偏锋……喜欢诗散文和散文诗但不喜欢这种mix。另外zz梗和里面提到的作品了解得太少,很降低阅读兴致……
  •     诗歌散文混合的一本小说,带着浓重的个人体悟,许多句子让人感慨不已。诗歌的翻译不易,读者的阅读体验难免受到限制。前面的部分看得仔细些,看到后来就有点失了耐心。
  •     “没有归程的流亡,谜一般的还乡。”
  •     前面的詩不錯。後面乾癟。
  •     很厉害
  •     当我看到第133页“如果说他对穷人一无所知,而穷人却是寸步艰难”,我终于受不了这种抽象的病句,果断弃书。
  •     期待作者更多作品翻译过来
  •     这个文本里诗歌和小说没有边界,有点像中国戏曲中的说和唱结合的戏本。
  •     怎么说呢,不喜欢作家隐约有点高高在上的姿态
  •     特别好。。。许多主题混合在一起的散文+纪录片+诗
  •     读到远在北美国家在独裁的统治下人民穷苦悲惨命运,总是和我们现在的现状产生共鸣,虽然我们现在面对不是饥饿这个主题,游离故乡的子女追溯着过往的时光,投身于自己国家的复苏不正是我们应该所承担的事情么
  •     光是作者【流亡作家】这个身份,这本书就已经很吸引人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