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夜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十三夜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6
ISBN:9787544714754
作者:[日] 樋口一叶
页数:255页

作者简介

古日本女性文学之绝唱
最具古典情怀的近世作品
樋口一叶可能是日本文学史上最短寿的知名作家,享年廿四。她的肖像被印在二○○四年新版五千元日币上,可见地位之崇高。她的小说多取材于其居住的东京半下流社会,笔致细腻绵密,对世态百相刻画入微,陋巷中的庶民众生、男女欢愁莫不跃然纸上。林文月选译最著名的十篇,详加注释,每篇附有译后小记,是一部规划完整,好看而重要的名著。

书籍目录

古日本最后的女性——樋口一叶及其文学
暗樱
下雪天
暗夜
大年夜
比肩
檐月
浊江
十三夜
吾子
分道
与一叶对话——代跋

前言

  简体版序言  林文月  翻译的目的,简单说,是把一种语文转换成另一种语文。懂得两种或两种以上语文的人,时则会有需要为自己,或为别人做这种“翻译”的工作。  三十年代出生于上海虹口江湾路的我,作为台湾人法律上隶属日本公民,而闸北虹口一带当时为日本租界,所以到了上学年龄,我就被指定去上海市第八国民学校读书。那所日本人设立的学校,除我和我的妹妹之外,其余都是日本孩子。说实在的,我们当时还以为自己也是日本孩子,只是家里有些生活习惯和别的同学们略微不同而已。  我的启蒙教育是日语文。我读日本书,也用日本语文思想,或表达心事,似乎是自自然然的;直到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中日战争结束,日本投降,中国胜利,我们台湾人的身份由日本籍变成了中国籍。次年,我们举家由上海乘船回到台湾。台湾是我们的故乡,却是一个陌生的故乡。  在陌生的故乡,我们开始了新生活。我听不太懂台湾话,而且在推行国语的环境之下,校内是禁止使用日语的。老师用台语解释国语。从小学六年级开始,我突然需要适应两种新语文。如今回想起来,大概我的翻译经验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的脑中经常需要把中国语文翻译成日本语文。这样的习惯,使我在读大学和研究所的时期,能够驾轻就熟地为台北东方出版社的两套少年读物:“世界名人传记”和“世界文学名著”译成了五本书。那些书都是经由日本人改写为适合少年阅读的文体,所以几乎没有什么问题和困难。  任职大学之后,教学与研究成为生活的主轴,除了有限的一些日文的汉学研究论著之外,不再有空闲执译笔了。至于再度促使我提笔从事翻译工作,实缘起应邀参加一九七二年日本笔会主办的“日本文化研究国际会议”。依大会规定,参加者需提出一篇与日本文化相关的论文。我以日文书成《桐壺と長恨歌》提出发表。其后,我将日文的论文自译为中文:《源氏物语桐壶与长恨歌》,在台湾大学《中外文学月刊》刊载,同时为了读者便利而试译了《源氏物语》首帖《桐壶》,附录于论文之后,那篇日本中世纪文学深受白居易《长恨歌》的影响,中文的读者感觉既熟悉又陌生,产生莫大的好奇与期待,透过杂志的编辑部鼓励我继续译介全书。我在没有十分把握之下,答应下来,开始逐月在《中外文学》刊载的长期翻译工作。费时五年半,共六十六期而译竟了百万言的《源氏物语》全书。  那五六年的时间里,我教书、做研究、又翻译,过着与时间竞走的生活,十分辛劳,却也感觉非常充实。翻译遂成为我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我选择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为自己翻译的对象,是基于两个理由的:一者,日本文化从中世纪以来深受我国隋唐文化影响,而且日本人早已有系统地译介了中国的重要著作;相较之下,我们对日本的文学作品则相当冷漠。虽然近二十余年来逐渐有人译出日本文学,但以近、现代作品为主,古典文学的译介仍嫌不够。再者,我个人具备日语文根底,其后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或可在这一方面略尽绵薄之力,弥补我们所当做而未做的事情,故自一九七三年以来,自我惕励断续译出了《源氏物语》(一九七三—一九七八)、《枕草子》(一九八六—一九八八)、《和泉式部日记》(一九九二)、《伊势物语》(一九九五—一九九六)等四本平安时代的日本文学名著,以及十九世纪明治时代的樋口一叶短篇小说集《十三夜》(二〇〇一—二〇〇四)。  以上五本书,前四本的著成年代都在千年以上,最后一本也在一百多年前。每一个国家的语文都会随时间而有所变化。现在的日本人阅读古人的这些文学作品,多数会觉得很困难,所以与谢野晶子(一八七八—一九四二)以降,已经有多种现代日语译的《源氏物语》等书出版了。  我的中译本诸书,虽然采取白话文,但是仍有许多地方非译文本身所能传达清楚,或者表现原文的巧妙之处,则不得不借助些注释。注释之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原著里引用日本的古老诗歌或隐喻,乃至于唐代以前的中国古诗文,因此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明白了这些道理,就会觉得既陌生而又熟悉,格外亲近动人。  《源氏物语》、《枕草子》、《伊势物语》和《十三夜》即将在大陆以简体字横排出版。容我在此感谢南京译林出版社所有帮助我促成此事的各位。

内容概要

樋口一叶(ひぐち いちよう 1872~1896) 日本女小说家、歌人。本名夏。生于东京,师从半井桃水,因患肺病早逝。以描写女性生活的短篇小说名世,被誉为“古日本最后的女性”。2004年日本政府将其肖像印制于五千元纸币之上。
林文月
台湾彰化县人,1933年出生于上海日租界。1952年入读台湾大学中文系,师从台静农等名师,后留校任教,专攻六朝文学、中日比较文学。历任美国华盛顿大学、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大学,捷克查理斯大学客座教授。作品曾获中国时报文学奖、台北文学奖、中兴文艺奖等。

章节摘录

  暗樱 上 这两家之间,只隔着竹篱笆。共用的井水,既深且清。开在 屋檐下的梅花,一树两家春,连香气都分享着。这两家是中村家 和园田家。 园田家的主人前年去世,由二十一岁的年轻人良之助继承, 据说是某学校的通学生。中村这一家,只有一个女儿。原来也 是有儿子的,但早天折,就剩下这么个宝贝,如同掌中之珠一般 宠爱着,唯恐风吹拂发簪上的饰花,但愿她能享鹤寿干岁,遂以 “千代”命名。可真是天下父母心啊。人说:“白檀双叶已闻芳 香”,当她三叶、四叶地逐渐成长时,世人纷纷都已经期待日 后的姿色了。春山微雨花稍绽,更添增览眺的景色,那教人惊艳 时节究竟在何时?犹如月影穿松叶,绰绰约约十六岁,梳起了成 人高高的发髻,髻上系着一只扎染的蝴蝶结,真个是万绿丛 中一点红,在哪儿都醒目。“中村家的小姐”,人人争相谈论她。 生为美人也是够麻烦的。 习惯真是有趣。当年,北风中放风筝时,电线杆老嫌它们碍 事儿。那是过去从前的事情了;可良之助、干代这两个人相见 时,总改不了往日玩儿布偶的心。虽然发型姿态都改变了,却仿 佛也没怎么注意到,依旧是“阿良”、“阿千”地亲热叫唤着。谈 谈笑笑,有时甚至还吵起架来。“你甭再来了!”“来干吗?不来 就不来!”说着说着,互相赌气,却两天不见面又来道歉:“昨天, 是我不好。以后不会再跟你那么使性子了。原谅我罢。”给她 这样子一说,自是如春冰之化解,“不,是我不对。”结果不外乎 如此。 虽然,自己没有妹妹,若有之,大概也就是这般可爱的罢。 她笑容可掬地拉着他的袖子说:“阿良,昨天做了个好梦。梦见 你学校毕业,不知道就的是什么职,戴了一顶高帽子,坐在一辆 黑色马车上,要进洋房子哩。”“人家说,梦是相反的。可别被 马车撞倒才好!”说着大笑起来。这边则是颦眉道:“说什么话 呀!今儿礼拜天,你可是哪儿都别去。”这话,与受过当今现代 化教育的身分很不相称,盖因为真情关怀之故。 这厢既然没有隔阂,那厢自亦不客套。所谓浮世忧虑,这两 个年轻人晓都不晓得,尽是欢笑过日子。这一天是春日二月中, 倒是尚有些料峭春寒,约好去赏梅,又值德大寺的祭日。两 人手挽着手,倒是挺暖和的。 “阿良,别忘了跟你约的事儿哟。” “嗯,没问题。不会忘记的。只是,……约的是什么呀?” “瞧你。临出门还那样子拜托你的呢……” “哦,对啦。想起来了。你想看卖菜阿七故事的西洋镜, 是不是?” “咦,胡扯!” “不然,是那个乞丐扮野熊的把戏?” “算啦,算啦。我回家了。” “道歉,道歉。方才都是胡扯。中村家千代小姐交代的,怎 么可能是这些。我,良之助所奉命的是……” “好,啥也不要了。” “别生气。边走边吵,路人会笑的呀。” “都是你,讲那种话!” “所以不是跟你道歉过了吗?瞧,尽顾斗嘴,杂货摊儿都走 过了。” “哎呀,那怎么办。不知前面还有没有?” “谁知道。刚刚说啥也不要的人,在哪儿呀?” “不要再讲那些了。” 争来争去,终究还是和乐一条路。路旁有许多树。“来这 儿。”一个招手,另一个就跑过去。木屐踩在地上,发出卡郎克 隆的声音。那弹琴的盲女,可是今世的“朝颜”吗?“露未唏兮 光照花,可怜微雨稍稍落。”“吃点儿甜品好吗?”那招徕顾客 的声音倒也甜甜的。另一旁卖的是成烧饼。隔邻互竞,相安无 事,可真有趣。 “阿千,你看看,那右边第二棵。” P1-3

图书封面


 十三夜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9条)

  •     樋口一叶,在2004年,她的画像被印上日本五千元的纸币之上,在日本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作家。翻译者林文月先生在本书的序言中用“古日本最后的女性”来称呼她,可以说是对她的创作最为精确与深刻的概况。樋口生活在明治维新时期,只受过小学教育,曾在当时著名的前卫女性中岛歌子所主持的私塾“萩舍塾”中勤学古典文学。她的生命只有短短的二十四个春秋,她的创作生涯也不过四年有余,却留下了二十二篇中、短篇小说、七十余册日记及超过四千余首的和歌咏草。她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中,无奈地看着古老的传统与道德在时代的大潮中走向没落,却又不忍放弃那曾经有过的高雅与尊贵。只能用自己特有的细腻笔触,记录下了那个变革的时代,那个急速旋转的时代,那个诞生了无数美好梦想,又吞没了无数高尚品行的时代。她的作品好似一幅用淡水墨勾勒成的市井图卷,以清丽的笔调刻画出繁华的街巷,但画面中总有些淡淡的寂寥,让人感到丝丝苍凉。“事如春梦了无痕”,她的作品也如一场春梦一般,来去无痕,只在人们的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明治维新之间的江户幕府时代,是古日本最鼎盛的时代,德川家三百年的太平天下,一方面造就了江户浮世的繁华,另一方面也让文人开始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于是,有了井原西鹤的《日本致富宝典》中所记录的生机勃勃的市民阶级,用尽心机来追求财富。也有了以领悟禅为最高宗旨的茶道,将“空灵静寂”的理念用园林、插花、精美的茶具展示出来。但这一切都随着幕府的衰落而渐渐发生改变,最终,高雅的情趣、高尚的理念消失了,而对于财富、名利的追求却愈演愈烈。在樋口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传统的道德被无情的抛弃。《暗夜》中的阿兰、《下雪天》中的阿珠、《十三夜》中的阿关,都曾经有过浪漫的爱情,但又均被爱人或丈夫抛弃,她们只能在孤寂中将痛苦默默忍受岁月的煎熬,默默忍受爱人的背叛,最终无声无息地消失在这浑浊的世间。对朦胧爱情的描述同样也是樋口作品的一个主要内容。《暗樱》里的中村千代无意间忽然感到青梅竹马的玩伴竟是自己心中的爱人,却又羞于启齿,情愫暗生却难以表述,最终抑郁成疾而终。《比肩》中的美登利与正太、信如本是无话不谈的亲密伙伴,朦胧的爱意也在渐生,可随着年龄渐长,终于踏上殊途,沦落风尘,往日的朦胧爱意在现实中无情地被冲毁了。《浊江》中的阿力虽堕落风尘,但依然对爱情有着执着向往,最终被往日的情人残忍地杀害,却沦为市井中人的谈资。爱情也罢,理想也罢,就这样在冷漠的人世间消失了。爱情如樱花般壮丽地凋落,正是一个时代的消逝的见证。樋口善于将樱花的灿烂与美丽,以及在风雨中无奈毁灭的命运赋予她的女性主人公。她们或是末落世族的小姐,或是市井街巷的女孩,以及孤寂家庭的主妇,还有一些身份低微卑贱的妓女等人,但在她们的身上,似乎总留存着《古事记》《源氏物语》中那些高贵女性的身影。樋口也善于把日本古典和歌中的一些诗句化入文中:“也无风,檐上却见樱花纷纷飘落,满天夕照,晚钟幽幽催人伤悲”(《暗樱》);“墙间虽然不见瓦松草,瓦溜下却长着苔藓斑驳,能不令人追思往昔?蒿艾花盛之际,犹似移来鹿鸣呦呦的宫城野之秋”(《暗夜》);“放眼望去,大地一片敷盖着银沙。轻轻如飞舞的蝴蝶,枯木之上竟似春花满开”(《下雪天》)……往日的繁华与尊贵不得不消逝了,只把一些陈迹留给世人欣赏、回味。读着这些语句,我的眼前总会出现一地落花,只有樱花凋落时才会有如此凄美的景象。“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通观樋口的作品,正如一首《葬花辞》,一厥送春歌。她同样擅长描写市民日常的生活,例如《比肩》中对江户底层生活的描绘,绘声绘色,让人们对那个平常的,甚至有些低贱的生活有了细致的了解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比肩》的结尾,有这样一段描写:“有一个霜皑皑的晨朝,有个人在木格子大门上插入一朵纸制的水仙花。不知是谁插的,美登利不由得感怀伤情起来。她把那花儿插在架上的小花瓶里,幽幽地欣赏那清雅的姿色。”而樋口的作品,正如同那朵纸制的水仙花,饱含着脆弱而又清雅的美。当我们阅读时,也许只觉得普通,但当我们掩上书卷,细细回想时,往昔的时光如水般涌上心头,却又引起心中的无限惆怅,正如纳兰词中的名句:“当时只道是寻常”。在很久以前,我就对日本的文学产生了兴趣。家中有几本少儿出版社的《世界民间故事丛书》,其中的一本名为《天女的羽衣》,第一次打开了我对日本文学的视野。这本书的题目来源于文中的一篇如诗般优美的故事,讲述一位樵夫偶然捡到了一件天女的羽衣,而他将羽衣归还的条件就是让天女在他的面前穿着羽衣舞蹈。在那如梦如幻的舞蹈中,天女缓缓升上了天空。这情景,就宛如一场美梦,美丽易散。樋口的作品一如这个古老的故事,在唯美的情节中留下了无奈的终结。我曾经在《读者》上读到的一篇有关日本文学的文章,题目已经记不清了,但记得作者用“小”字来概括日本文学的特点。“小”包括体裁小,日本文学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那些长篇小说实际上都是由短篇小说所联缀而成的;“小”也包括题材小,日本文学缺乏厚重的主题,所谓的徘句、和歌都只是诗歌的断章罢了。日本的文学的确小巧,但不乏精致,就好像晶莹剔透的水晶球,里面包裹着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日本的文学并非不能有深邃的思考,而是作家更在意对美的瞬间的把握。樋口一叶就是在用她纤细的笔触,去挽留那美丽的瞬间。本书的翻译者林文月先生,自小生活在日本法西斯占领下的台湾,受的是日本教育。中学时日本投降,他又系统地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因此,在他的译文,充溢着中国文言文典雅的氛围,也不失樋口所特有的柔美秀丽的特色,无愧于“信、达、雅”的评价。
  •     很久没有好好的读一本书,看一个故事了。天气很冷,我坐在办工作前,手里抱着暖水袋,百无寂寥的打开一本书。《青梅竹马》这本书是弟弟推荐给我的中学生必读课本。哈,我已经毕业的姐姐还没有看过。时隔两个星期的样子,我读过了“青梅竹马‘”大年夜“’埋没‘“行云”,在这里,我看到了“十三夜‘,短短二十分钟的样子,从浅浅的打发时间的到我整个身心满满的陷入到这个情景中。从女主人公阿关唯唯诺诺驻守在屋旁,内心的纠结,神情恍惚的一不小心猛然间撞在格子门上时开始,一叶就开始了向我们记述了生活在这样时代里,妇女们,孩童们迫于社会风气,父母之命,受命压迫于各种不幸。外表光鲜的裹着原田家少奶奶的高等头衔,”夫人",多高等的一种称呼啊,就连自己的父母也会因为“夫人”二字对自己尊高相待,多令人可笑。文中性格乖巧,做事慎翼的阿关因为自己和夫君地位的悬差,受于没有在贵族学校里念过书,不会花道、茶艺、作歌、画画,无法陪夫君谈论这些风雅的事,而被夫君公然讥讽,甚至在女佣面前也抬不起头来。阿关说:“真的,他不是丈夫,是魔鬼。”在这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我甚至于可以感受到阿关这样子的女子用着这样的口气形容自己的丈夫,在自己的父母前哭泣,是经历着怎样的痛楚。为人妻者, 要遵守为妻之道,“对夫之词色应殷勤而恭顺,不可怠慢与不从,不可奢侈而无理,此女子之第一要务。夫有教训,不可违背。疑难之事问诸夫,听其指示。夫有所问,宜正答之,返答有疏者,无礼也。夫若发怒,畏而顺之,不可争吵,以逆其心。女子以夫为天, 若逆夫而行,将受天罚”。一个女性一旦结婚为人妻,丈夫的家就成了她的世界, 她就成了这个家的奴仆。她的职责就是小心翼翼侍奉丈夫、公婆,操持家务,为夫家生儿育。在这样的任劳任怨下,丈夫是她的天,她的太阳,整日整日的得到的只是一味的乱骂。亲爱的阿关,苦楚的一叶,你让我如何不为之动容,深缓不出这样的情节。生得标志是她的不幸,当我看到这句话时,内心是怎样的一个难过。真的就假若阿关没有这样精致的面容,那么还是否可以和她的纸烟店的录哥在一起生活。这样不相称的婚姻,难道就仅仅只是阿关那张漂亮的脸吗?一叶说自己就是为了申诉妇女的痛苦和不幸而来到这个世上的。一叶短暂的人生岁月里饱尝人世的辛酸是否透过这样样位女主人公表漏出来.....因为父亲和孩子阿关再一次的回到自己口中鬼一样的丈夫身边。如果仅仅是这样子,又怎能表达日本明治时期,一叶笔下的妇女那尊卑分明,心灵身体多受到痛处的生活呢。世界是圆的,、让我们相遇,相知,分离,又一次的相遇。可是我们应该开心还是难过,当处于某些客观的原因无法在一起时,你又是否会去打破这样的现状呢?在月光的皎洁,风声的簌簌,阿关在搭乘父亲帮忙拦下的洋车赶回家中,遇到了那个特别难忘的'挚友”。在这个妇女一生”三界无家“的命运中,女主人公阿关说:"虽然心里巴望着嫁给纸烟店的录哥,但那时童年的痴念,对方也并没有正式开过口。我自己就更不用说了。我那种相思就好像一场不可捉摸的梦似的,还是死了这条心,断了这个念头吧,想开些,才下了决心嫁到现在这个原田家来。可是,他的心也跟着我一样。“可是,他的心也跟着我一样,阿关,你是后悔了吧,心疼了吧,你看,高坂家的儿子像是中了魔一样的成为了一个浪子。如今他皮肤黑黑,个儿不高,身体很瘦的的车夫是你曾经的录哥呢,“太晚了,路上就更冷清了。”录之助说罢,就拉着空车转身去,一个向东,一个向南......
  •     摘自《时代周报》 作者:龚剑飞在日本文学史上,樋口一叶身处的时期近乎可以看作是一次“文学大爆炸”, 诸如夏目漱石、森鸥外、岛崎藤村、德富芦花这样的名家在此交相辉映,开创了日本文学走向世界的序幕。日本只有两位作家的头像上过日元,其一是“国民大作家”夏目漱石,另一位就是樋口一叶。巧合的是这两位作家都在人生的后期开始文学创作,且时间极为短暂,但樋口一叶凭借着自己短短二十四年的人生经历、在不到五年的时间内创作出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译林今年出版的这套“林文月译日本古典”是近两年来少见的综合装帧、纸张、内容相对较好、较有诚意的一套丛书。《十三夜》是其中一本。  樋口一叶的小说质朴恬淡,铺成不徐不疾,情节设置上没有多少奇峰突起,情感表现上通常也是采用相对隐忍和克制的笔调。只有用心揣度作家对人物形象、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细节的刻画,才能体味到她的文字在很多地方并不像表面上看到的那么简单。在一叶的很多文章中,我都真切地感受到了她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哀伤感,有时候这种哀伤感甚至深邃得近乎阴暗,类似连城三纪彦在《一朵桔梗花》中营造出的那种氛围。  大约是作家的身世造就了这种风格。樋口一叶出身贫寒,为了生计早已饱尝人间艰辛。面对无奈的生活处境,即便是再坚强的人也难免会多生感慨。一叶为改变自己的生活作出了努力,但积极的写作仍旧宛如杯水车薪。樋口一叶可能并不绝望,也不抱怨,但在创作小说的字里行间却也流露出了绵里藏针般地对于社会现状的控诉和批判,不直接却深刻,体现出一种真正的内心诉求。  一叶擅长写情,也擅长描绘底层社会的千姿百态,对于私情、婚姻的拿捏也是非常精到的。试想一个刚过豆蔻年华不久就开始写作的女性、一个饱受生活摧残一直为生存努力的女性,是如何把那么多和她自己生活完全没有联系的东西表现得如此圆熟、贴切的?我想这绝对是一种超乎常人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一叶不是天才,她只是做了生活的有心人。  如果樋口一叶只是一个描写世情的通俗文学作家,那她绝对不可能在日本文学史上达到如此高的地位。樋口一叶的小说,最精妙的地方在于她设置的开放性结尾,很多小说她都没有给出明确答案,我们只能通过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一些表述以及故事进行中的一些铺垫去猜测故事结局最后的走向。一叶对于开放性结尾的应用,比之西方最善使用这种手法的作家卡佛来说,毫不逊色。  小说中,一叶经常使用大量的典故、和歌、古诗词,很多地方的表述都采用典故的形式来代替,类似于中国古诗创作中的“用典”。这种手法让小说显得韵味十足,但对后世的读者以及外国的读者来说,这在阅读上增加了难度。《十三夜》小说集选取了樋口一叶最具代表性的十篇小说,每一篇小说都是写情,每一篇写的情却又各不相同,唯一近似的是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不太幸运的,这大约也是作者的一种自况。樋口一叶的文字擅长造势,尤其是擅长通过景物的描写传出心绪、展现情节。  我猜想樋口一叶之所以能够在日元纸币上出现,是因其在日本文学史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她继承了平安时代紫式部、清少纳言等作家的古典风格,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又在随后的德富芦花、永井荷风、坂口安吾、川端康成等人的作品中得到了继承—直到今天,甚至在日本侦探小说作家东野圭吾笔下的女性身上,也还是能看见丝丝缕缕的、属于樋口一叶的痕迹。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古日本文学太让人失望啊。反而是聊斋一类的奇谈特别而简促。不要浪费时间去看了,我浪费了时间就为了得出这个结论
  •     在上海养成了逢上地铁必读书的习惯,在体制内,又养成了逢开会必读的习惯,是从《十三夜》开始。文字细腻且典雅,并且总是带着惆怅的,确实不枉“古日本最后的女性”之称。又有时候遥想日文的原文,是否看起来也是那样“不接地气”虽然“结构十分完整”并且语言“功底很好”“用典甚多”然则“不够平实”,”看似感性实则十分理性“呢。拿旧时散文课上的评价与此相照应,倒有些有趣。毕竟这些评价无非关乎文风,无关优劣。有人欣赏就好。
  •     难得一见的纯美之文
  •     樋口一叶,日本的婉约女子;翻译也特别精美~
  •     林文月译的樋口一叶的作品,封皮很漂亮。
  •     读此书,知日本。
  •     中间有两章觉得译者翻译的很模糊
  •     林女士的翻译很有特点,本人比较喜欢。文笔细腻、典雅,正与古典文学相得益彰。
  •     惶惶俗世百态。
  •     言语很美,细腻的感情是我喜欢日本文学的一大契机,作者真是发挥到了极致,故事的架构真是出色,简短的几句话就勾勒出了场景,只可惜故事多忧伤。
  •     充满古典日本文学的含蓄唯美,很忧伤。翻译的不够好吧,有的地方有点啰嗦,有的地方只是觉得翻译的差一口气
  •     一直很喜欢日本文学作品,这本是用来收藏了
  •     作者文笔清丽,林文月先生的译笔也好。而且书中引用白居易的诗、庄子之类的典故让人很亲切。不过可能由于作者自身经历凄凉,故事大多是伤感惆怅的结局。
  •     很多时候,都没办法用安静的心去生活
    这是一本能让你安静品味的书,安静细致,女性的叙述,静下心来,就像是雪后的窗外,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就这样发会儿楞吧。
    书的纸张摸着很舒服,会有想要读下去的欲望
  •     读十三夜值钱曾买过她翻译的《枕草子》,樋口一叶通古典文学买他的小说有种清新的美感,我觉得还是值得一读的。
  •     有几篇精品挺好的,其他的不咋地。
  •     带有日本文学一贯的淡淡的味道,一种值得慢慢品尝、回味的味道
    十分喜欢
    强烈推荐~!
  •     本书分为四个故事。阅读的这段日子里恰逢我部客户开发高峰期,很忙,吃住都在单位。几乎没时间细细阅读。后来,这期工程的投标结束。工作稍有闲暇。我才忙不迭地翻出本书。未曾想已经落了薄薄的一层灰。见此,心中不禁唏嘘,自己把时间都贡献给工作了。感叹之间,翻开本书。竟发觉书中的内容有许多处都与我如今的生活很相似。譬如说第四个故事、那个折返回家的女性,所嫁的家庭衣锦荣华,几乎什么也不缺。但她却是不幸的。面对着无尽富贵而含恨还是面对着家庭和谐而含笑。始终是困扰着无数代人的一个难题。
    看介绍说,一叶写本第四个故事时,恰逢她的创作高峰期。十三夜等几部作品的连续获奖,也使得一叶获有古日本最后一位传统女性文人的雅号。她的作品中包涵着她短暂人生中强烈的主观情绪。这是别的作品所不曾有过的。
    有不少朋友说,读过去的小说没什么现实意义了。但我偏爱古一点的东西。一叶的作品连同古今。看到自己的生活被工作不断侵占。以至于自己只能成为工作的机器。渴望解放、渴望自由的激情让我的情绪一次又一次地在阅读一叶的作品时爆发着。
  •     唉 这样的世界啊叫人怎么办呢
  •     书皮是樱花粉一样的颜色,特别喜欢啊。书里面是一片一片的小小说,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日本女孩的故事。我就仔细的看了第一篇《暗樱》,觉得阿千和阿良的恋爱太令人纠结了,儿时的时光又是那样美好纯真,可是等他们都长大了,心思也多了,得知暗恋阿良的阿千日日夜夜犹豫着,不安着,最后病重的倒在床上。结尾很是耐人寻味,引人无限遐想。真希望阿千的病能奇迹般的好起来,然后可以和阿良有情人终成眷属。后面的故事都很期待,很不错的一本书,建议大家买来看看,作者的感情真是细腻啊~
  •     古典精致的一本书,让人能反复回味,了解日本市井文化的书,适合慢慢的读
  •     书名真好听
  •     特别喜欢日本的书籍。非常的有味道。文笔十分细腻。
  •     理解不了,时代不同,读起来有些脱节
  •     林文月的翻译本来就是保证。

    《十三夜》其实是一本合集罢了。里面都是短篇的故事,在字句背后,尽是日本美学。因为爱上同伴而欢喜憔悴,郁郁而终...因为无法逃脱歌伎之命而肆意放荡,后又无奈惆怅...为得到心爱的人而背叛妻儿,与其同归于尽...这一个又一个的故事,都散发着物之哀。

    也许,《十三夜》这本书本就应该坐在夜里发光的樱花树下细读,一切皆如夜,一切皆梦。
  •     包装精美,内容还行,可能是日本文化差异,不是能很透彻理解。
  •     不是写论文就浅谈一下吧。樋口一叶的文笔力度是刀尖上的蝴蝶,看似温润细腻,实则是踩在那个肃杀凋零的年代之上一个个劳苦大众的悲歌。当然,人无完人,作为作品来说,它也无可避免有着缺点,不过樋口一叶的价值已经可以体现在日元上,也就不多谈了。林文月的翻译功底实在令我惊叹,古典文学的造诣在字里行间呼之欲出,使得译文同样饱满充满着时代感,不足之处也有,例如似乎有点拘泥于日语表达,有些东西如若不是有日语基础或许一时还真反应不过来。
  •     樋口一叶的文笔细致优美,林文月的译文优美流畅,真可谓相得益彰。
    而且在每篇文章的后面都有详尽的注释及译后小记,可以看出译者的
    良苦用心,值得尽心品读。
  •     这本书是林文月译的 她译的书都很好看 樋口一叶的
  •     能洗涤心灵的日本名著
  •     买了两本 一本自读 一本收藏。喜欢林文月的译笔
  •     笔触细腻 风格典雅
  •     感觉霓虹的古典文学...读起来都差不多...
  •     最喜欢第一篇暗樱,和青梅竹马。相比较后期的批判文学更喜欢早期单纯一点的故事
  •     太娘了િ
  •     13夏
  •     读得我快昏古七,遣词造句太他妈嗲了好吗
  •     如一朵古典淡雅的花,让人痴迷,顺便也能了解日本的文化
  •     書的質量很好,很喜歡。很喜歡日本文學。
  •     不知为什么,出版社对日本文学作品的定价都略高了一点。
  •     译者过分自恋(呵) 在翻译过程中硬生生的注释 插图 超越了作者的存在感 除去翻译 书本身的话也不算喜欢 平淡可以 但怎么这么平凡
  •     文章很细腻 描绘的很美 看了别人的书评 原来大家都对译者的注释感到不解
  •     “音信全断,一日不见如隔千秋,却度过了如万代一般悠长的时光。”
  •     与枕草子一起看的,喜欢一叶胡忧愁,想到日本的历史,觉得很真实。
  •     说它是“好书”,是因为它版本好(林文月译著,兼具信达雅;难得的是,书中还配有译者手绘插图),印装也可以,适合阅读,亦适合珍藏。
  •     日本名著,推荐有兴趣的朋友读一读
  •     很喜欢林文月作品,已经迫不及待读完了《读中文系的人》,喧嚣红尘中守护一方安宁纯净的心田。《十三夜》还未阅读,读后再评
  •     明天,跟你道歉……
  •     樋口一叶,不愧是能放在日本纸币上的文学家,从20岁初次发表作品到24岁因病逝世,在困苦短暂的生命里奋力写下文字,写尽年少之爱而不可得,下笔情深,虐死了,简直是明治时代的言情小说后妈。最喜欢比肩,大年夜,暗樱,十三夜。#仿佛看了好几部虐心电影#
  •     「小さい頃本屋で立ち読みした時、中国語に翻訳された樋口一葉の短篇小説を読んだことがあり、印象が深かった。あれから、伝統的な日本文化と文学の興味を持って、日本語を勉強したいと思い始めた。」
  •     收到这本书,目前已出的林译日本古典已收齐。译文清新优美,要慢慢读才有味道。如果是繁体竖版的就更好了。
  •     凡是喜爱中国古典文化的人,都会不由自主的对日本文化产生亲切感,固然是两个民族,但两个民族的文化却可以说是一个起源。而林文月的文字是我极为欣赏的,樋口一叶更是近代以来日本最有影响力的作家。这两个人加起来,这本书是非常值得推荐的。
  •     林文月译,读过数篇,文字意境美。
  •     曾经买过枕草子,很喜欢林文月女士的译作风格,同时也对日本古典文学很感兴趣,
  •     就读了暗樱和比肩,少女在青梅竹马时候的心事写得传神,二十多岁就能有这样隽永的笔触实属不易。
  •     了解日本是为了打倒日本,这本书很好
  •     看了有种冲动要去深入了解日本文化
  •     林文月的译本,绝对没话说!再就是樋口一叶早就如雷贯耳了,身为5000日元上面的女性作家,绝对值得尊敬!
  •     我还想买林文月翻译的其它作品啊?很喜欢
  •     自立门派的文体,永恒的少男少女主题,横跨社会的生活截面,细腻入微、千回百转的心理。
  •     自我意识过剩的译者。以后坚决绕道
  •     是个短篇故事的集子,文风清典秀丽具有古韵,有时候读的时候会突然发觉,咦原来这是借用的我国唐代甚或更久的文学典故,有跟过去的本国历史恰然重逢之感。清秀又恰到好处的短句比比皆是,尤其喜欢这句,“俗务缠身,处世有若小舟披分芦苇而行。”三个字概括,很喜欢。
  •     因为读了林文月先生的《回首》,里面介绍了这本书和作者,于是特地买来阅读。书中描写了日本下层人民的生活,由此了解一下异国的百姓的日子,也感受日文的表达方式,很不一般。
  •     最近正在看林文月的散文集,在当当网上搜了下,决定买下这本译本。很有大家风范的一位作家,因为研读经典的缘故,林文月的文章也很经典,有种“贵族”文学的味道,“贵族”是指她笔下文字的高贵,正统贵族血脉相承的味道。贵族的味道不是一朝一夕能求得的,几代方可成。感觉她是很幸福,能品得那么多经典,能与那么多大家为友,这样的精神世界和人生内涵世间几人能有?
  •     非常不错的了解日本文化的书。
  •     日本物哀式的淡淡忧伤。非常好
  •     有点可爱
  •     2004年,日本政府将作都樋口一叶的肖像印在纸币上,可见其影响力不是一句话能评价.
  •     因为是日语专业,所以想了解日本文学,故此。包装很精美,很好看。
  •     很喜欢林文月的翻译,印刷很清晰,特别是有些小插图深得我爱,了解了明治时期妇女的生活。
  •     很久之前,我的同学,我叫她薇薇安,就向我推荐这本书了。这家伙经常很久不联系,突然向我推荐一本书,一部电影,一首歌什么的。我一直记着,但是一直没去找来看。直到看了一篇关于林文月的文章,才在当当找到这本书买来看。嗯,看完觉得,薇薇安的推荐,不辱没她一向的品位。
  •     风格极淡,文字很雅,大量的对白和独白,作者视角的侧写大都只有几句点睛之笔。描摹底层人物甚是生动,青少年角色更是活灵活现。最欣赏这样含蓄的空镜头结尾:“也无风,檐上却见樱花纷纷飘落,满天夕照,晚钟幽幽催人伤悲”。“屋檐处有月光溜入,风声清清”。《比肩》《浊江》作为其代表作名不虚传。
  •     喜欢一叶,但是不喜欢林文月太过小气的翻译。忧郁冷静的市井观察者变成了写情书和秘密日记的小儿女。酸溜溜的文字扭曲了日本的平民世界。
  •     《暗夜》里薄情虚伪道貌岸然的负心汉,依然很让人动心。
  •     质量不错日本文学值得阅读
  •     林文月译本以她细腻和深厚的语言能力展现了日本文学的物伤与幽怨的古典魅力。讨厌日本,但对其文化和艺术保留一份清醒的敬意。
  •     喜欢的还是前面几篇,就算“掉书袋”也无所谓。
  •     纪念一叶。
  •     最近很喜欢日本的文章
  •     古典、细腻。
  •     2012-72
  •     泉镜花是从中国古典文学走出来的,樋口一叶是从日本古典文学里汲取养分,所以本来想说一叶为什么每次都写了一半就戛然而止,因为本来就是平平淡淡如枕草子般的生活,只不过将身份变成庶民,将文体变成白话文,但是这样我觉得就有点别扭了,整天为了生计而发愁的百姓用平安时代风流贵族的描摹手法,实在是非常有违和感啊!必须抽时间读原文,实在不信任林文月的译笔,极其不喜,过于做作了,但也有可能这才是正在的日本文学风吧。。。。
  •     自己的欣赏水平有限,看完有点勉强。
  •     看了序言,去世时年仅二十三岁的女子。满身才情的女子。从书中来看,作者意外的对下层人民有很多的了解,因为作者自己的后半生也是处在社会的底层,用心观察,用心体会,才能为他们发声,说出他们的故事吧。文笔优美,故事很有意思。然而可能翻译不是我的菜,觉得做到了信达没有做到雅。总觉得学过古代文学的作者的文字不应该有日此的涩滞感。
  •     “开在屋檐下的梅花,一树两家春”,开篇精巧抓人眼。好比当初《枕草子》的开篇:“春,曙为最”。林的翻译有几处着实简劲幽美。 总地来说,林的译本颇为古雅,读起来有点费力,萧萧译的则更加通俗活泼,不消说「比肩/青梅竹马」那篇萧萧译得更好。 十篇看下来,一叶后期写市井生活的故事最佳。
  •     很喜欢林文月,包括她翻译的所有书籍。
  •     了解古日本下层人民生活
  •     可以说是雅俗同赏,也可以说是风雅附庸,总之,是那个时代。
  •     年初才看的,到现在忘完了……可以说是印象不深。一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很大一部分还是跟她“本人”有关唉。至于林文月的翻译,其实看了她译的源氏物语就习惯了,没什么感觉。
  •      不愧是古日本最后一位女作家,文笔很古风,题材很女性化。译者的注释很不喜欢!根本就是批注嘛老把自己的解读当注释标出来,谁要看你解读啦!还有一些生怕别人看不明白的段落,有那么隐晦吗还非得你解释才能看懂?《比肩》和《浊江》确实不错,尤其《比肩》视角很独特。很喜欢《暗夜》里的女主,虽然也许在男性一方可能会觉得此女心理阴暗,但是看她接到那个轻浮男的约炮信的态度真的很让人赞赏,这才是一个自立自尊的女性该有的智商。她的小说都特别适合大开脑洞,故事总是有始无终,余韵悠长啊!之前曽野绫子的小说让我对日本近代女作家产生了错误的不屑一顾,果然没经历过生活历练的富家女写出来的东西就是没味道。一叶让我从女性的视角重新认识了一下那个年代的日本。很喜欢!
  •     如题,还没看,但林文月+樋口一叶,一定不会让人失望。跟《枕草子》一起入手,正在看《枕草子》
  •     这种日式的古代随笔一直都有一种魔力深深吸引着我,可能是对日本古代时光那份唯美而神秘的向往,像《枕草子》、《十三夜》等等这些作品只听名字就让人陶醉其中,感觉舒缓而美好,阅读唯美的译文一下子把我带回到神秘而又略带伤怀色调的东瀛民间,有一种从当今枯燥、浮躁、甚至让我厌恶的生活中逃离的愉悦。
  •     《比肩》和《浊江》好看,普遍风评好像也是这样。总得来说还是太年轻。这个译确实有点烦人。
  •     如信如哀
  •     非常好的书,翻译的很好,质量也很好,林文月翻译的很好,很有感觉
  •     文美图美,一切都美。
  •     早秋月夜清凉凉的哀伤,世间逃不掉不可得的男女之情和不可拆的血缘之爱…看着真应景啊
  •     看过林译的《枕草子》,然后再买的这本书。本身很喜欢林文月的译文风格,加之作品本身价值很高,推荐~~
  •     林文月的译本有着古代诗歌的精髓 很不错
  •     是通扣一叶作品小集,其中包含著名的《青梅竹马》一文,只是将作品名翻译为《比肩》。
  •     这是读的一叶的第一本书,在她逝世120周年之际;而正在读着她作品的我差不多正是她生命最后的年纪。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