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与村落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理论 > 生育与村落文化

出版社: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
ISBN:9787811157390
作者:李银河
页数:244页

作者简介

《生育与村落文化》内容简介:费孝通教授对后辈耳提面命时,说过一句带点哲学意味的话:社会学研究要出故事!费孝通说要“出故事”,不是说让我们去编些故事出来,而是要我们去研究人与文化的始终,有头有尾地去说明问题。
以前做独身、同性恋的研究,多少还是些老的故事,因为这些研究在国外早有人做过;而这次的研究就是个新的故事了。透过这些故事,我们就能够克服文化中心主义的偏见,克服文化差异的壁垒,去了解与自己不同的文化群体及其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至高无上的目标是真实。而恰恰是这一点,总是被人遗忘。

书籍目录

序言
一、生育文化类型
1.生育文化的定义
2.生育文化类型
3.我国的三种生育文化类型
二、人口学的困境
1.宏观人口学的描述
2.微观人口学的解释
3.农村养育孩子的成本与效用
4.贝克尔理论不适用于中国农村
三、村落文化
1.村落文化的定义
2.村落与宗族
3.村落文化如何影响生育行为
四、生育的物质动机
1.孩子的直接经济效用
2.孩子的养老保险效用
3.老年自养问题
4.现行赡养法规对生育行为的影响
五、生育的精神动机
1.生育以满足成就感
2.生育以传宗接代
3.生育以满足亲子感情
六、生育动力的抑制
1.两大抑制力量
2.宏观分析
3.计划生育因素的作用
七、生育文化的现代化
1.生殖与性
2.传统与现代化
3.传统文化变异的可能性

附录
附录一:余姚马渚八卦坟以来陈氏系谱
附录二:计划生育父母养老保险制度
附录三: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二胎生育政策的暂行规定
附录四:计划生育合同书
参考文献

前言

  这本讨论生育文化的书,原本不在我的研究兴趣之内。回国后,我一直在做婚姻、性爱方面的题目,这主要是因为我喜欢较小的、容易掌握的题目,不喜欢那些没有研究条件、没有研究手段、也无法界定范围的大题目,因此就很少涉及国计民生。最近经过反省,想到学者的公民义务,开始朝这个方面努力。然而我至今仍认为,学者的主要任务,是尽自己在学术上的本分。把自己兴趣内的题目做好才是本分,虽然我们也不能拒绝尽义务。  现在在中国出版的每一本有关生育文化的书,都要在两个入的研究之外拔到它的位置。其一是贝克尔(Becker,G.s.)的人口经济学,这是因为中国的学者应该把自己看成世界学术大家庭的一分子。其二是费孝通对生育制度、生育文化的讨论,这是因为我们必须尊重学术传统。假如别的人可以不必提的话,那么提到这两位实在是必不可少的。贝克尔把生育行为纳入了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之内,在这个领域里建立了精确的数学模型;而费孝通把人们的生育动力归结于制度的力量,并且总结出中国人生活方式中与欧美人不同的一面(接力模式与反哺模式),由此论到了中国人对待生育的态度为什么与英美人有很大的不同。这两位卓越的学者一位是经济学家,一位是社会学家,都做了开拓性的工作。

内容概要

李银河,1952年生于北京,山西大学历史系学士,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系硕士、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银河是当代中国最富社会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主要研究领域是妇女社会学、家庭社会学、性别研究、性社会学。她的许多理论对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进步起到了推动性作用。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2004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之一。2008年,入选“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名社会人物”。

章节摘录

  全村89户人家除了3户放羊和出外打工外,全都或多或少承包了几亩土地。具体说,平均每户承包9.5亩土地(中位值为10亩,众值为12亩)。这仍是一个以农为主的村庄。除种粮之外,部分村民近年来最大的一项收入来自养蚕。全村有36户人家养了蚕,占总户数的40.4%。养蚕的收入从每年100元至1600元不等。多数养蚕人家每年都能收入五六百元。全村有53户人家养了猪,占总户数的59.6%。其中大多数只养1头猪,最多的一户养了3头。养羊的有43户,占全村总户数的48.3%,羊只从1只到30只不等。全村大多数人家都养鸡,计82户,占92.1%。在生产商品化极低的时代(现在也不高),鸡蛋成了人们换零花钱的主要来源。可以这样说,鸡蛋是南山头村经济生活中少数几宗上市场交换的物品中不小的一宗。  村里人的居所有三类:一类是两层小楼,大多是土坯墙木梁瓦顶,二楼只堆放粮食农具杂物,并不住入;另一类是平房,一般都是早年兴建的,已有几十上百年的历史,有些窗棂还雕成古色古香的图案,但已被经年日晒雨淋烟熏火燎搞得古旧不堪;第三类是少量窑洞,因为这里是黄土丘陵地带,窑洞是方便省钱的居处。从住房情况看,虽然房子质量很差,但村民住的比起城里人尚属宽敞,全村平均每户拥有3.6间楼房,1.6间平房和0.3间窑洞。有66户人家有楼房,30户有平房,14户有窑洞。这三个数的总和不是89户,原因在于不少人家既有楼房也有平房。村民在盖房上最是不惜工本,只要有了钱就想盖房,有些旧房子还能住就另盖新房,盖好就把旧房闲置在那里。城里人看了一定会觉得浪费。

图书封面


 生育与村落文化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这是国内研究社会学的一个异类,从方法论上来看是如此。和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是同一个脉络。李先生后来的关于其他方面的研究,基本上延续了这个研究方法,个人觉得没有超越,只是横向扩展,本书是李先生学术研究的巅峰之作。
  •     费孝通的弟子李银河,在《生育与村落文化》这本书里,承袭了不少其导师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决定了尊老、养儿防老”的观点。但她在1991年对山西沁县南山头村(贫困、杂姓、核心家庭为主)、1992年对浙江余姚南阳村(经济层次较丰富、单姓、家庭类型多样)、对北京自愿不育者和独身者进行对比调查分析后,提出了村落文化这一根植于乡村村民心中不可动摇的传统文化对他们将生育置于人生首要甚至唯一目的的重要结论。    在农村,尤其是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南山头村,农村养育孩子的成本不仅包括成年前的义务养育,更包括占养育成本大头的婚事操办——定亲、年节礼物、房子与装修、娶亲日的现金、婚宴。而这种“过分养育”在当地人眼中,既是父母自己人生责任和社会规范的要求,又是老年保险的投资。儿子愿打,父母愿挨。这与西方人成年后绝对独立的观念非常不同。生育成本如此之大,为什么村民还争前恐后地抢生、超生呢?    对生育观念起决定作用的村落文化内容是什么呢?李银河认为,村落文化与都市文化相对而言,指以信息共有为其主要特征的一小群人所拥有的文化(包括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在这个小群体内,一切信息都是共享的。所以每个人的行为都难有隐秘的空间,并且行为极大地被小群体共享的这些信息所约束——如,具体来说,生不出孩子的妇女会被指指点点,生不出男孩的妇女同样也会被指指点点。只因为在村落文化中,传宗接代是为人父母的义务。而对于经济条件较为发达的北京自愿不育者们来说,他们不受村落文化的禁锢,反而由于自己经济独立、职业独立的社会身份,生育与否完全是自我权利的选择,不受任何观念、长辈的约束。 “世界上有不少学者用罪感和耻感来概括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认为西方社会是‘罪感社会’,东方社会(尤其中国社会)是‘耻感社会’;前者产生‘罪感取向人格’,后者则造就‘耻感取向人格’。我认为,村落文化就可以说是一种耻感文化。正因为人生活在这样一个没有陌生人的地方,每个人都熟悉他,注视他,评说他,他才会在做‘错事’时产生羞耻的感觉。因此可以说,村落文化既是耻感文化所产生的源头,又是它的载体。在生育这件事上,罪感文化不会促进生育,因为不生或少生并非犯罪;而耻感文化却可以促进生育,因为它对于非罪的行为也作出了规范——人人都要生育,不仅如此,还要多多生育,生育男孩。不愿这样做或做不到的人就会蒙受耻辱。”    生育的行为并非可以凭空而生。除人的本能外,一些物质动机推动了生育行为的发生。 1、孩子的直接经济效用 孩子的直接经济效用,主要限于农业地区。在务农为主的村落,劳动力,尤其是男性劳动力在家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今日农村还留有部分均分制时代的痕迹,如房基地按人口分配的方法。 2、孩子的养老保险效用 在村落这一仍以非货币经济为主的群体中,老年人无法依赖以货币储蓄形式作为养老手段。在真正年老之后,照顾老人一类的服务除了依赖亲人以外,找到其他途径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他们不仅期待儿子为老年提供生活来源,也期望儿媳妇提供照顾老年生活的服务。所以,农民的生育行为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投资”。 3、老年自养问题 农民怕货币贬值、养老政策难落实,所以不愿进行养老储蓄;城市自愿不育者虽有养老制度、养老设施做保障,但目前为老年人提供的社会服务的水平还不够高。    在物质动机之外,生育还为村落文化中人提供了坚强的精神动机。 1、生育以满足成就感 对于中国女性尤其是农村妇女来说,生育的冲动是发自内心的。这种内心的冲动是由几千年的文化习俗深深教导下,扎根内心的冲动。 2、生育以传宗接代 有西方学者认为,传宗接代是中国人唯一的宗教信仰。甚至传统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既无个人观念,也无社会国家观念,只有家庭观念。在绝大多数人心中,家庭远比一切重要。尤其是中国的孝道,这种鼓励人口增殖的道德标尺,也解释了家庭本位的文化逻辑中人口增殖现象的产生。 3、生育以满足亲子感情    过度生育导致了计划生育的出现。除计划生育外,对人类生育冲动的抑制力量还主要有社会经济因素。但在我国村落文化中,甚至在城市中,计划生育是所有抑制生育行为的始作俑者。计划生育也自然成为了我国行政队伍中一支醒目又“功勋卓著”的先锋队。    在最后一章中,李银河对生育与现代化进行了阐释。 如性与生育。性是快乐的,生育是痛苦的。对村落文化乃至中华文化而言,性是隐晦的、不光明的,而生育却堂而皇之地占据头筹。崇尚生殖并非不可取,但性的愉悦也不应被人为抹杀。 如家庭与幸福的关系。西方人认为,家庭和美才是幸福;而中华文化却偏执地将家庭等同于幸福,而无谓家庭团圆与否、经济能力高低等因素。    整本书的最后结论,即经济水平提高才能带来社会身份的独立;经济水平的提高,才能使更多的人脱离村落文化的环境,进入都市文化之中。不然所有外力的挣扎,都无法改变村落文化造就的生育观念。    李银河在这本书中,以贝克尔的人口经济理论贯穿始终。利用三个样本的对比分析,指出贝克尔的理论不适用于中国农村的原因。条理清晰,语言也朴实。简简单单一个“生孩子”的故事,讲得有根有据,有滋有味。每一个看似愚昧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文化观念做支撑。而经济发展水平,又是这碗浑水中,最重要的水质问题。
  •     一个较为原始的文明很显著的标志就是,身在其中的人们不怎么过问传统的来源,也不去设想是否有遵从传统以外的其他可能,只是服从世代延续的行为规范,把自己填到种族延续的序列中去。从达尔文主义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文明显然是最具有生命力的。它远离个人意识的醒觉,忽略个体选择的自由,有助于保种,扩大这一文明的范围。高级文明是反自然的,从土地中连根拔起的人,不再回到土地中去,没有了传宗接代的欲求,也就自然会渐渐被自然选择湮灭。因此罗斯福称不生育的女人如不上战场的男人,这是“种族自杀”,文明自毁。一个繁殖能力极强的文明所造成的便是个人自由的抹煞。中国大部分地区至今仍在盛行着的传宗接代的观念,让人像生命大轮回中微不足道的一环一样,从根本上失去了选择的自由。如李银河老师所言,这样的生命更近似于动物,一切行为都是出于一个更高法则的限制而非个人欲望。动物的性交是为了繁殖。以猫为例,这一过程前后都极其痛苦,毫无快乐可言。发情本身就是一种折磨,为了平息发情时的痛苦,只好性交,性交时也很痛苦。性交过后便是怀孕生育,整个过程都是修罗。大自然只在意让物种延续,并不在意个体是否情愿。又或者说,这些动物在繁殖过程中本来也没有多少情愿不情愿可言,只是被自然法则强迫着走,没有什么个体的欲望在其中。人之所以为人,便是因为有了醒觉意识。文明之所以发展,是因为醒觉意识可以给予不自由的肉身更多自由的选择。性欲和生殖的分离,是文明发展的典型标志。然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至今都在否定一切个人快乐,以快乐为羞耻,却像动物一样把传宗接代看得极其重要。这样的一种传统自然有利于种族的扩大,但是却极大地消耗着一代代人的生命,人不在意自己活得如何,只想要子嗣发达,家族兴旺,个人的价值在种族延续面前变得不值一提,连自己都信服只要子孙过得好,就什么苦都值得吃。村落文化中的多数人并不去想还有这一条路之外的其他可能。父辈倾尽全力养育子女,子女反哺,被高尚化成了一种不得不背负的道德。早就没有人追究这种道德背后最初到底是怎样的成因,到今天是否依然适用。不追究的人自然不去追究,想要追究的人也不敢追究,因为一旦质疑,便会背上道德的骂名,在中国,没有什么比道德更令人胆战心惊。生育观念或许只是践踏个人自由的一个典型。我们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多得是先天就被给定的枷锁,多数时候理所当然地被禁锢着,甚至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好在文明开化毕竟还是会给我们觉醒的机会,也许等我们这一代人或者下一代人长大之后,社会的舆论会逐渐淡化所谓的各种道德传统,个人可以不必活在一条生而拟定的路线里。我不大在意几代之后文明是否得以延续和繁荣,那是后辈人的事了。我只希望有生之年我们也能勉强获得一点个人的自由。

精彩短评 (总计52条)

  •     一直很想看李银河的书,有深度
  •     changed my view of one child policy. her fort is clarity and organization
  •     还没来得及看,单还是觉得挺有研究价值的~
  •     最后一章太精彩了
  •     本书写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时隔这么多年,村落的生育文化想必早已有所改变。文化影响生多还是生少,生育行为的改变要有文化的改变,而文化的改变又怎离得开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说,事物错综复杂,尽量把一件事情弄明白,是一件有趣的事。
  •     逻辑严谨的社会学研究,既有实证研究,也有田野调查,对传统追根溯源重新审视。只是有些先入为主地以国家角度赞誉计划生育制度,而有意忽略制度产生的初因与后续影响,有失偏颇,因而在现今看来不太适用。
  •     如果有一本书把我想写的都写完了,那就是这本书。李老师,你让我的博士论文可怎么办啊!!!
  •     读书和行走一样,都是为了去了解这个世界。刚好这本书可以让我了解生育,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村落。很精彩一本专著,很用心的在说理。
  •     重新认识自己成长的世界
  •     已经算是旧书了,但是作者的立意、观点依然没有落后于现阶段的当下中国。中国人的问题,更需要用中国人的思维去解决,当然解决的办法不一定是中国式的,但是脱离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国民素养是绝对不行的。
  •     选了一些不同地区的村落,很有参考价值
  •     祖先崇拜、传宗接代是中国人最带有的宗教意味的观念。祖先崇拜是源,家庭观念为流。长期以来,行政机构的管理并未渗透到乡村一级,而宗族特有的势力却维持着乡村的安定和秩序,家庭制度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社会制度和组织。农村经济又基本上属于非货币经济范畴,使得以货币储蓄形式作为养老手段的可能性非常之小,使得老年赡养成为子女的绝对责任。人们把生育后代当做自我延续的手段之一,因此,结婚成家是中国人视为最重要的一件事,留下后代是成家的第一目的。中国文化有幸延绵千年,崇尚生殖固然功不可没,但这种执着变成偏执,把生殖与繁衍当做头等大事,个人兴趣、感情与幸福都放在了次要地位。本书对中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说明比较透彻,但并不苟同书中强制推行计划生育与农村养老保险的观点,无论是经济形态、大众心理,时机都未成熟。
  •     这本书挺好的,从根本上思考中国传统生育观念
  •     看完之后想想,发现李银河在这本书里从语气中可以明显感受到有个人倾向。起码在生育文化上,她看不起又怜悯农村人,崇尚城市和西方的开放。但是,既然抄论文嘛,就要客观点,不带感情色彩。
  •     之前听高中的地理老师讲过,很多地方的现状就是 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看完李银河老师这本书,就觉得更透彻的理解了这个问题,高生育低占有 就是我们国家的现状,不知道国人什么时候才能正确的开始对待生育这个问题,特别是在比较落后的区域,不知道人么什么时候才能够不把女人当成生育的工具。我们国家人口爆棚这个问题,令人担忧啊。
  •     写得相当好!看得我对作坊里的那些民工为啥会有那样的思维方式有了个全方位立体化的了解。
  •     与人类相关的核心问题永远只能是人口问题
  •     哪里谈得上是学术,就是个杂文集子。
  •     絕好的文化田野研究,拜讀!白色的書皮,看前還得洗手!
  •     因为从小生长环境的原因,对村落文化知之甚少,看那些毕其一生所得于“一婚”的乐此不疲,真是既可悲又无奈。“耻感文化”和“醉感文化”的东西冲突真是无处不在。
  •     从王小波的文章中,知道了李银河的这本书,她从人类学角度研究村落与社会的关;如果选择从细微处研究中国当代社会,这是很好的榜样
  •     非常专业的学术著作,随便看看对中国乡土文化和生育文化也会有进一步了解。
  •     我希望可以有非城市化的办法。
  •     这件可怕的事情是谁都怨不得的,硬要怨,只能怨祖宗。本书虽然写的还是二三十年前的农民生存状况,但还很值得女青年读读,看完就知道为什么不要嫁凤凰男了。
  •     中国人是有信仰的——祖宗和生殖崇拜——原始的农业文明产物,倘若这么说,城市还是个人主义的良药了
  •     好看!!!!
  •     很多自己想不通不理解的问题在这本书里有了答案。作为理科生,记得老师曾说过能用数据说明的问题就不要长篇大论的絮叨。书中结合数据分析当时中国社会的生育和文化。村落文化,读到这个词的时候从来没想过自己也是深深受着这种文化的熏陶,很多事情耳濡目染也在骨子里形成了一定的村落文化。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成了农村人一辈子的大事。传统观念,宗族意识在老一辈的人眼里也是根深蒂固。奶奶那一辈人算是计划生育以前自由生育的最后一辈人了。那时一个家庭少则四五个孩子,多则七八个。爸妈那辈人算是兄弟姐妹最多的了。而且一家必须要有一个男孩,在村里意为每家都必须要有一个顶梁柱。母亲这辈人也是有这种传统思想的,但是比起上辈人也算是稍有不同。毕竟父母辛苦供养的子女在物质上没有太过明显的区别。
  •     不错,我很赞成这里面的观点
  •     每个人都无法逃脱所处文化的影响,但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看,这都只是一个阶段或是像一部神奇的电影而已。就像三维生物看二维生物一样。
  •     总之就是一句话:传统观念惹的祸。我接受它的存在,但不会受它的影响。
  •     李银河老师90年代初的作品。敬佩!喜欢!
  •     「啬而不勤的中国人,唯一勤的地方就是生孩子。」作者做这份调查研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仔细读下来,许多习俗和观念至今未变,只不过因为通货膨胀,数字后面的零增加不少。
  •     写得很好啊,建议大家都读一读
  •     它帮我解释了我想知道的两个问题。01.农村人为什么这么喜欢修房子。02.农村人为什么这么喜欢生孩子。
  •     1.农村姻亲发展范围之窄:竟然在周边数村内。 2.计划生育工作实施之变态:检查女性XX。 师从费孝通,文章有其影子,但高度凝练概括和浓缩能力显然不能望其项背。 通过此书对于村落文化理解比之前改变不少,对一些之前难以理解的风俗习惯有了追根溯源的认识。
  •     知道那些重男轻女的人是怎样为了生男孩一胎接一胎生女儿的,看到那些孩子因为他们父母的生育冲动不得不生活在贫困恶劣的环境中,真正的去过农村亲眼看见了这些事情的李银河,实在是要比那些可能一辈子没去过农村只知道一味的骂政府反计生的臭公知跟风脑残强太多了。
  •     话题不新奇但有些观点挺有趣的,印象最深的是对生育观念与文化“内倾性”的探讨。不过全书有些混乱,有些东西反反复复谈了好几次。以及虽然表面是中立的研究,文字间依旧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色彩,文化中心主义难以避免。
  •     李银河老师早期的著作还是条理还是不太清晰的。
  •     论在中国施行计划生育的正当性和必要性
  •     这本书深受费孝通先生观点影响。读这本书时不免想到自身境遇,生在农村是一件非常痛苦悲哀的事,只有尽可能脱离与那块土地的一切关系,才能实现个人的幸福和自由。其实整个中国又何尝不是一个大农村呢?
  •     “比之尖牙利齿,忍让不争加上三月一窝确实是更为强大武器”噗~李老师真是吐的一手好槽啊
  •     乃是对费孝通先生研究领域的横向拓展,放置于今天的中国,依然很有现实意义。读罢此书,联系成长周边的所见所闻,亦觉收获良多~
  •     看得出李银河真的有在做学术,里面的研究有意思。挺佩服。
  •     很具体,很严谨又平和的叙述和调查,既是社会学的,又是人类学的。受益匪浅。
  •     环境对人的影响
  •     看了太多佶屈聱牙的专业书,看到这种例子鲜活、语言平实又不乏学术条理的书,真是舒服极了!
  •     这书很早以前就买了,,搬家的时候没有带走,现在买一套收藏,好评。
  •     缺少了点人文关怀和宽容心态,仅从实证角度评价,确实不错
  •     其实现在的情况就已经和写作时大不一样了。
  •     李银河老师不遗余力让你相信,你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     偶尔会有黑色幽默的彩蛋跳出来。
  •     还是第一次读这方面的著作,虽然书的主题并不陌生,但是通过科学的思考方式看计划生育还真是第一次,觉得搞这些人文的研究也很有趣嘛。但是!为毛我看不进自己的专业书啊!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