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杯!柏林大街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世界文化 > 干杯!柏林大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9-07
ISBN:9787108031020
作者:简铭甫
页数:201页

作者简介

很少有一个城市,会把地下文化变成主流文化;但是柏林这个地方,标榜的就是另类。这个城市,资本主义跟社会主义有着清楚的界限,要找光鲜亮丽,去西柏林的 KDV百货,要波西米亚,就来东柏林的蓝领社区。是柏林,帮助作者找到了不爱物质文明、却又离不开城市包围的平衡点。被欧阳应霁称为“自讨苦吃的天使”的简铭甫,十年来造访德国十多次,为读者展示了一个“看不见的柏林”,即柏林不为常人所知的一面。作者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是柏林置死地而后生的坚韧活力,以及兼容并包的风格;这些,都使得柏林成为一座神秘而有魅力的城市吸引着读者和游人。

书籍目录

推荐序——欧阳应霁 自讨苦吃的天使自序 干杯!柏林大街 遗忘,再发现我的栗子大街 我的柏林,我的栗子大街 栗子大街86号 栗子大街上永远的庞克 栗子大街85号公社 栗子大街77号公社 贫民窟美学 飞跃东柏林1996 我的栗子大街2006 东柏林人 二手衣店 德国人爱车,柏林人爱老车 东柏林的荣耀跳蚤市场,清仓大甩卖! 柏林旧货及艺术市场 柏林艺术及乡愁市场 阿寇那广场 围墙公园假日跳蚤市场 波西广场 莫西兹广场 美丽山丘市政广场 菲尔贝林广场 结语另类夜柏林 红厅 文化艺术中心 家具工厂 黑客任务反骨柏林 涂鸦 不要钱商店 良心酒吧 杜斯曼书店 柏林夏日音乐节 全民有机运动 重回伊甸园 我家咖啡 柏林欧洲同志首都 未来的乡愁索引

编辑推荐

《干杯!柏林大街》是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的。

前言

下午喝茶的时候顺便去买一张机票,来不及跟身边朋友打个招呼,就飞它十几二十小时到了世界的另一头。今时今日,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并不奇怪也并不稀罕。有人为了一件衣服、一把椅子、一盏灯、一出舞台剧跑到老远的异地,更多的是为了一盘无花果沙拉、一份肉嫩汁多羊扒、一件巧克力熔岩暖蛋糕,心血来潮马上起行。到了当地也是睡睡醒醒的,让风景在眼前流动经过,勉强有胃口吃,有精神看,也只是在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以外绕圈,无心也无力进去。这其实也很正常,毕竟文化差异确有其事,到过一百次意大利的人也未必能够说一句完整的意大利语。所以说铭甫是自讨苦吃,到了一个地方,掌握了当地语言,交上当地要好朋友,一头栽进真正的生活里,也就是说,不能也不打算做一个不负责任的旅人。年复一年,铭甫还是风尘仆仆地游走于五湖四海,但走马不是为了看花,他开始把别人的家事当认真,也第一时间把这些有血有肉的对答交往,一一记录传送,让千万里外的我们在笔记本上读到看到另一个世界另一种文化。无论是在柏林,在巴黎,在北京,风景背后都有暗涌,有危机,有能量,有希望。铭甫认识了解关心的,甚至比一个长居当地却又冷漠疏离的人要透彻,要全面,面对异地文化的认知体会,其实也更凸显出对自身文化身份定位的一种着紧与投入。因此在铭甫的台北的家,我耳闻目睹一向温文优雅的他拍案而起有莫大的忿懑必须宣泄,而我觉得,他以身作则地在不同文化地域的来回走动,就是一种民间的自发的交流沟通,扩阔的已经不仅是小小个体的世界观。是电影也是现实,柏林上空有一天使守望众生,我们抬头仰望同时积极修为。在年月日早午晚来回往返的途中,终于明白到旅行并不是一味的快乐热闹,当即使吃苦也自然甘愿,就是天使羽翼长成的一天。

内容概要

简铭甫,1970年生,台湾花莲人。在欧洲游历多年。开过咖啡馆(咖啡土豆Cafe tutto),现在经营欧洲复古家具。喜爱旧货到难以自拔的地步,计划开办欧洲跳蚤市场之旅,著有《男生爱北京》等书。

章节摘录

插图:时光倒回1996年,那时我刚结束法国的游学生涯,开始在欧洲到处旅行。旅途的最后一站,我选择来到柏林。当时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决定直奔东柏林。那个时候普林兹劳尔山的丹奇格大街(Danziger Strasse)还像是贫民窟般满目疮痍。我投宿的地方,更是在幽暗的后巷里,阴阴惨惨。我的房东Andreas是个录影带制作人,为了赚点生活费,便把客厅布置成另一间客房,当作假日套房出租。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客厅后来还成为道具摄影棚!几个想应征演员的少男少女,自费来这里拍了一小段节目影带,准备寄去电视台毛遂自荐。当时柏林还真的有一家公共电视台,专门播放观众主动寄来的录影带,而且完全没有审查,不过拍摄者要自负播出后的所有法律责任。我真看过观众拍一场婚礼的实况录影,一播就是两小时,镜头动都没动……但这已经让我见识到了柏林民主多元的一面。11月的柏林已经要迈入冬天,我生平第一次见识到室内没有中央暖气。这位Andreas抱歉地频频问我冷不冷,我则客气地回答:“晚上给我多一点棉被就行。”后来,我还是受不了,跑去超市买了好几瓶廉价红酒,睡觉前,先喝上一大杯御寒。

图书封面


 干杯!柏林大街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读台湾作者的书,你要事先调整自己的心态——他们大都是浮皮潦草的作者,台湾和我们大陆不同,极少有几个踏实做学问的,他们就是写旅行随笔,也矫情意味过重,就像洋人的腋臭,不用香水是遮不住的。
  •     每个城市都是独一无二的虽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一直努力让所有的城市看起来都差不多但在欧洲所有的城市都各有各的特点而这其中巴黎、柏林、罗马、伦敦和琉森是我最爱的城市或许去了北欧之后我会在这串名单之后继续增加柏林的特殊因为这是一个两次发起世界大战的国家的首都也因为这里曾经被人为地分成两个都市和国家体制还因为这里一直保留着原始的对自由的信仰看完这本书你会发现柏林不是一个细腻的城市也不是一个平淡的城市太多的包容力,让太多的文化在这里混杂太多的沉淀,让太多的历史在这里酝酿不去柏林,绝对无法体会但是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而且我认为作者就是一个充满艺术特质的同志他对文化的品味对多元文化的辨赏对同志文化的体会有它的独到之处读过之后柏林更加清晰让我更加向往这是我的旅行计划在2014年
  •     在欧洲生活的时候,发现欧洲的年轻人可以用一个方法去判断---向往不向往柏林。如果向往柏林的,就是cool people.这包括了许多潜台词----请原谅我的刻板印象----基本上具备了一个左翼很酷的年轻人的特质,比如素食,party animal,不相信宗教但是非常追求spirual喜欢meditation…这都是很酷的事情。比如喜欢clubing的年轻人,喜欢Berlin和喜欢Ibiza的就是完全两类人。Berlin夏天24小时不间断的party,在地下室里,在装修得alternative的club里,在楼顶上,在草坪上,在肮脏的楼里,总之不会是像ibiza那种posh和fancy的club里。对的,Berliner不屑。柏林是一个形容词,Berliner的基本素质是Open minded,easy going and cool.这逐渐就成了欧洲年轻人的主流价值观。就算你找张沙发,也要在CS网站上declear你这个人open minded 和easy going。这里有个笑话,回国之后大家问我找男朋友的标准,我说open minded,easy going,cool and interesting.于是大家尴尬地说,这要求太高了。高么?---这就是在欧洲找个陌生人沙发睡一晚的标准啊。柏林是我的精神故乡,我住在维也纳的时候没事就出门搭个车,十个小时之内,穿越四个国家的首都,晃晃悠悠地到了柏林,住上半个月。我也曾经想过搬到柏林去,最终我因一种莫名的恐惧而退缩了。因为我害怕失去柏林。后来我那些好朋友们,同学们,莫名其妙认识的神经质的年轻人都陆陆续续地搬家到了柏林,柏林变成了我心里的一根刺,一旦有任何的只言片语去触碰,就生痛得没了力气。在柏林,如果你是一个artist,那么注定你的生活会很艰难。因为满大街的,出租车司机,咖啡馆女招待,看门的,都可能是没有成名前在努力维持生活的艺术家。柏林永远只有一种人,就是artist/某某职业。比如我一个波兰的女性朋友,生物学博士,依然只能找到咖啡馆女招待的工作,然后业余的时候在另外一些空间,比如另类土耳其餐馆里策一些不出名艺术的展。呃。貌似我说了太多我自己的乡愁。这个德语词汇叫Fernweh.意思是,对于除了故乡以外其他地方的乡愁。简铭甫写的柏林非常私人和主观,作为一本私人游记非常棒,而且很少有华人可以从这个角度去写出真正的柏林,柏林的惊世骇俗,如同魏晋时代的名士风流。可是作为一本介绍柏林另类文化的书,我觉得略显偏颇。比如我气愤的是,他居然说techno已经成了历史。可是柏林的techno文化一直没有萧瑟过,柏林大部分的party,club,festival依然是techno为主的,而且越来越白热化。推荐简铭甫可以去看看一部电影Berlin calling,就是讲述Techno文化和柏林的地下文化。政府依然在主打Techno。事实上有一部记录片,大约是2003年的,叫做《We call it techno》,就讲述了Techno文化运动,不仅仅是音乐,还包括了各种态度----techno文化是德国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属于自己的流行文化运动。我很气愤的是,事实上我在维也纳曾经做过techno的DJ,维也纳也是一个techno重镇,区别是Berlin更偏重于音乐本身,而Vienna更篇重于visual.在欧洲地下文化里,vienna和berlin是最受到关注的audiovisual arts的中心。再比如,简铭甫居然没有写Kreuzberg!这是柏林最最最重要的地下文化中心,投奔柏林的年轻人,十有八九是冲着Kreuzberg去的(这就是文中非常轻描淡写地提到的十字山)我没有办法想象一本写柏林文化的书,居然不提或者没有着重写Kreuzberg!虽然现在哪里因为过多的hipster和hipper还有慕名而来住在哪里的艺术家,导致房租上涨得很厉害,他们正在寻找新的乐土。还有好多细节,比如居然没有提到柏林夏天的电子音乐节---总的来说,不提techno文化的柏林是失去了核心灵魂的柏林。。。

精彩短评 (总计59条)

  •     K951.65 /1
  •     一个既复古又有创新精神的城市,一个既另类又很包容的城市
  •     关于柏林很私密的日记,游柏林时建议随身挟带。
  •     收到就一本可以打开的书,包装纸都免了,谁知是二手还是压舱底的书。
  •     德国柏林:有比现在更糟糕的世界么?现实就是如此没有下限
  •     带着本书去柏林,除了LP之外
  •     向往旅居他乡的感觉。
  •     ★★★☆同志,庞克,复古怀旧,社会主义倾向……精神不灭。
  •     “我一来到这个城市,便如获至宝似地疯狂喜欢上这里!柏林,摆在历史里,硬是掷地有声!我其实更爱的,是这个看起来宛如死灰槁木,爹既不疼娘也不爱的城市,竟然有着置死地而后生的坚韧活力。狠少有一个城市,会把地下文化变成主流文化。”
  •     只有真正热爱行走的人,有梦想的人才会写这样一本书。喜欢那些细节,让柏林的日常生活像电影一样鲜活。
  •     这本书总能让我想起自己的日记,住过柏林方知他多样的美,有机会想和作者聊聊
  •     在一个微博上看见的这本书,再加上自己比较喜欢这类书籍,就毅然买下来啦
  •     文字没什么可说的,我随便一个师弟师妹都能写得比他好十倍。但是,但是!书中柏林那些NB的破烂地方破烂玩意真是太尼玛让我心动了,大晚上看得我欲火焚身劲儿的。。。旅行计划需要重新思考。
  •     凭着对德国的一腔莫名激情买了下来,可惜并不是完全的游记,当中关于无政府主义、理想社会主义等等思想流派的描绘,太过“高深大义”了。望而生畏。
  •     没读完,个人不太喜欢这种风格的叙事!
  •     三联的书的装帧印刷都没得说,很舒服的质地。作者很迷恋东柏林的理想主义,很多内容都写的这些,文笔还行,看着挺有感觉的。
  •     啥都看……
  •     没想到柏林竟然还有如此社会主义的地方,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却找也找不到。柏林的多元,年轻人对理想的追求,应该是建立在富足的国家基础上的,正国如此,一些有个人主义理想的年轻人才得以有所追求,不工作也能到全球旅行。换在我国,被工作给绑架了,被生活给绑架了。就是是有低保的日子,哪也走不了。
  •     整个欧洲全是涂鸦!!!!!
  •     看完非常有想去柏林的冲动!
  •     满身风雨我从海上来~~听歌正好听到这里~~图书馆里关于德国的游记我定期借阅,一段时间来,也是翻了不少本了。这本只是随手翻翻的,却颠覆了我对柏林的印象。我对柏林能有什么印象呢,只是很浅、脆弱的一个映像罢了——我对很多事物都是这种印象吧,根本没有客观的认识,只是个模模糊糊的概念。人学习事物的正确顺序是从直观印象到抽象概念,我全倒过来了,在靠着不靠谱的、七零八落的概念活着啊,然后一点点通过犯错来修正这些概念。做人so难!但直观认识生活我却也已践行一段时间了,走路上课时多看看周围,感受脚下的土地;吃饭时尽量不玩手机,一心不两用;看看周围树有几棵,猫有几只,河面的波纹,今日小河的气味,马路对面的美腿……笑闹人间~无止境的画面~或柔情或狂颠~最后以句歌词结束吧!
  •     关于怀旧东德人文主义、共产主义、集体主义情怀的书。对于德国民众中的次文化公社现象,有一个非常温暖的介绍。不同我们的生存方式。
  •     文笔一般,角度独特,描述过于细节表面并没有深入。对德国亚文化感兴趣可一看。
  •     强烈怀疑作者的性向。。。
  •     如何在不过度涉及历史、文学和政治的前提下介入普通德国人的生活?这本书或许是个例证。然而,对于一个没有在共产主义国度真真正正生活过的台湾人来说,他内心的左派、无政府以及共产主义情结,看起来怎么都有点像叶公好龙。作为一本旅游指南应该是很不错的,至少指出了本地人才会悉心关注和体验的一些地点,比如某些市集和Pub,而且,作为常年在柏林生活的设计师,他虽然并没怎么涉及所谓的建筑和城市规划,却久久地徜徉于东柏林和东德人中间,这使得这本书异常生活化,很多文字细节的价值反而超过了图片。
  •     柏林是如此的喜欢怀旧,到处的二手巿场,淘到各种旧古董让简单的生活充满惊喜,泡上一壶茶沉浸在这个安宁的乌托邦里。。连红绿灯都是带帽子的老绅士,顿时就溢满了温暖。。。
  •     没有亲近感。。。。
  •     喜欢看这种“居民”写的游记。。
  •     受访者说,作者有些细节怕是记错了。。。
  •     我的柏林才不是这样子的...
  •     De相好靓,睇左后想去柏林行下。
  •     很赞!!
  •     去了柏林来来回回N趟了,不管是学校组织的Exkusion,还是去跨年,吃火锅,逛KADEWE,读了Prost, Berliner STRASSE让我越发喜欢东德,去追求简单而充实的生活。
  •     太喜欢里面的每一张照片了!在柏林待了六天五晚,还不够!喜欢它的颓废感,它的宽阔,一点都不小清新。这个台湾男森,心思太细腻了,就是长得有点粗犷。
  •     一直想在另一个城市生活一段时间,哪怕一年。直到现在,于我依然是梦想。好在遇到了简铭甫和他的这本书,让我的梦想得以稍微释怀。 很少有旅行类的书,能有如此深入一个城市血脉的书写,简铭甫以他生活柏林十余年的经历,写出了一个外乡人眼中不为人熟悉的柏林,却也写出了柏林精神重要组成的一部分。 书里的那些人,那些地方,那样的集体生活方式,其实,或多或少地蕴藏着青春年少的梦想。只是,我们没能、没法、没有去实践的,简铭甫用他的笔帮我们实现了,他笔下的那些人,实现了。 看完书,让人有去柏林那样生活一下的冲动。
  •     彩色的 创意的 复古的 柏林
  •     他写的德国我很喜欢
  •     各種羡慕啦。歐洲等著我。我一定會去滴!!!
  •     在巴黎待完4个月,又在柏林带了三个月。心理难忘的一直是巴黎。本想说建立一些对柏林的依恋感,就买了这本书。谁晓得书里写的就是我本来就建立起来的对柏林的印象,那种alternative的风格,可能一开始会觉得新奇有意思,但是会觉得怎么个个都是怪胎。柏林确实是很自由。他那种对自由的包容和巴黎的对自由的包容却不一样。因为巴黎终究还是有个主流在,让人觉得非主流玩累了,还有歇脚的地方。但是柏林就整个都是非主流。在享受自己的自由的同时,也有种隔离感。不过这也培养出了我见怪不怪和尊重别人自由和生活方式的能力。这书多少还是有点走马观花。所以主观上讲,不是很喜欢。可能也不是因为书的原因。二是柏林这座城很难让我爱?
  •     非常独特的视角,虽然没有明说叫“私旅游”
  •     因为是陈绮贞的《不在他方》中提到特意找来看,写得很乱,就是感觉柏林的复古和反叛精神很吸引人。。。
  •     1、简铭甫和他的mooi;2、复古拾荒,东柏林再好不过,96~06十年的栗子大街;3、概念性的想法,比如以后sxlh的利用方式;
  •     喜欢彩页的带有插图的邮寄为了我的德国呀 认真读书
  •     内容重复...凑页数 观察和认识也没有宣传的那么深
  •     编排简陋。。两页之间居然出现大段的文字重复。。。作者的布尔乔亚意识太强烈了,即使生活其中,身份意识依然取代了旅人的状态构成对其笔下生活的观望态度……却又缺乏差异所产生的奇特和激情,从叙述本身来说很没意思,也许是我不看旅行书吧……给四星不是因为柏林的美通过他的描述得以呈现,而是恰恰相反,那种力量不需要渲染。柏林太棒了
  •     太潦草
  •     是一个身份特征很明显的作者写的特别注重bar、公社和跳蚤市场的书
  •     喜欢作者拍的照片,但写的内容都是垃圾
  •     对于旅行,参考价值貌似不大。。。好多东西早已不是写的那样
  •     作者觉得自己很布尔乔亚?!我看了着实莫名。看在沾边了一些边缘文化的份儿上,我还是坚持把这本书给读完了。
  •     有feel
  •     柏林是我的精神故乡. Fernweh.
  •     柏林是一个很特别的城市,有朋克的嚣张,也有小资的安静;一堵布满涂鸦的柏林墙,把两边分割的既清晰,又模糊
  •     作者所写的也只是旅记!但是那种乌托邦的精神还是很值得期待的!!!当然是“积极”的精神,消极的省略。。。。。。
  •     完全出乎意料的一本好书。远超出市面泛滥的西游小清新、小情绪、小慵懒、小向往类空洞文字。作者揭示了一个年轻、开放、包容、反资本主义、反物质消费的鲜活柏林;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年轻人让人动容
  •     旅行书里读不到的柏林。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速写。排版实在太差了,简直难以理解到我会怀疑是不是有意为之,营造出混论不羁的阅读体验来映照柏林的性格。
  •     把柏林写得如此浪漫迷幻
  •     哎哟喂,爱死这本书了!
  •     现实版的Rent么。。。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