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香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世界文化 > 闻香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
ISBN:9787547401576
作者:叶岚
页数:295页

作者简介

香有十德:感格鬼神,清静身心,能除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障。
——(宋)黄庭坚
香道是日本三大艺道(茶道、花道、香道)之一。这三大技艺最初都起源于佛教寺庙。本书中“香之道”篇,对香道在中国的产生、发展,以及在日本的传承路线,以及日本香道形式受中国历代传入的文化宗教思想影响而产生的变化发展,都做了全面的介绍。同时对日本保留的借香参禅的这一宝贵的修行方式做了整理。
“香之用”篇,则着重宗教用香的心理、生理起源,以及香在各种宗教、修行方式中的应用,包括佛教、道教、密教、炼金术等,还有由宗教、哲学思想发展出的医疗、养生应用,如中医中的局方药、香疗方、藏香、芳香疗法、忍者的香等等。同时,涉及到香的现代应用,改善弥补不良环境对人心理生理造成的负面影响,提高生活品质和工作学习效率。
“香之药”篇,精选10种有特色的香料进行了包括文献记载、药性、宗教应用、分类、评级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介绍。
香的作用在书中被分为三个层面,生理治疗作用、心理抚慰作用,以及用香进行心性修炼。书中不仅仅是对香文化进行介绍,也是对人类古代的宗教哲学思想发展史进行了一个梳理,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文化的发展不是孤立的,都是在各种外来文化交互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并触及到各个微细的领域,因此通过用香的习俗也可以反映出来。对于刚接触香道或宗教的人来说,这是一本有趣的书;对于香道或宗教、哲学、心理学、神秘文化的爱好者、研究者来说,这是一本深入浅出,能受到启发的书。
香味比声音和景象更能拨动你的心弦。
——(英)吉卜林
四株巨树之间,有一两人合抱的大香炉置于两张桌子之上,香炉内一次便要燃放一斤的名香,香气四散,人们宛若置身于浮香的世界。
——(日)《太平记》
他了解,在感官生活中必定有心灵的对应之物,也令自己去发掘两者的真实关系,并揣想:是什么样的成分,使得乳香将人变得神秘,龙涎香激起激情,紫罗兰唤起逝去的浪漫,麝香叫人意乱情迷。
——(英)王尔德

书籍目录

上篇  香之道
3
香道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
3
前香道时期
3
香道的形成
7
后香道时期
10
香道在日本的传承和发展
13
奈良(公元710~794年)、天平时代
13
平安时代(公元794~1192年)
14
镰仓时代(公元1192~1333年)
16
室町(公元1333~1467年)、东山时代
20
战国(公元1467-1573年)、安土桃山(公元1573-1603年)时代
22
江户时代(公元1603-1867年)
24
近现代
28
香道器具与操作程序
29
香道中的禅法
32
鼻根圆通法门
32
香道与心性修炼
33
焚香与坐禅
38
中篇 香之用
39
宗教用香的起源
39
佛教与香
41
香之福德因缘
41
供养品
42
更多用途
43
道教修炼与中医养生之香
46
中国上古用香风习
46
道教炼养之香
48
供养与通神
48
身心兼修
50
中医养生之香
52
中医香疗的演进
52
中医对香药的归类与总结
55
养生思想在合香上的应用
56
密教、炼金术与芳香疗法
58
密教与香
59
密教修持与用香
59
流派与应用
63
密教中来自西方的影响
68
炼金术与芳香疗法
68
炼金术与芳香精油
68
千年兴衰
70
芳香疗法
75
香与风水运势
76
心与境
76
如何用香氛化解不良环境的影响
78
茶香一味
81
下篇 香之药
沉香
84
沉香与宗教
84
中医论沉香
85
沉香的优劣与分级
86
中国古文献中对沉香的分类与评比
86
日本香道中沉香的分级
88
市面常见的分级方法
90
沉香的另类存储和欣赏方法
90
沉香的气质
90
檀香
90
檀香与宗教
91
中医论檀香
91
檀香的分类
92
檀香的气质
93
龙涎香
93
医家论龙涎香
93
龙涎香的等级
94
龙涎香的气质
94
麝香
95
麝香与宗教
95
中医论麝香
96
麝香的鉴别
96
麝香的气质
96
安息香
97
安息香与宗教
97
中医论安息香
98
安息香的等级
98
安息香的气质
99
龙脑香
99
龙脑香与宗教
99
中医论龙脑香
99
龙脑香的分类与等级
100
龙脑香的气质
100
丁香
101
丁香与宗教
101
中医论丁香
101
丁香的鉴别
102
丁香的气质
102
木香
102
木香与宗教
103
中医论木香
103
木香的气质
104
迷迭香
104
迷迭香与宗教
105
医家论迷迭香
105
迷迭香的气质
105
玫瑰花
106
玫瑰花与宗教
106
中医论玫瑰花
106
玫瑰花的气质
107

内容概要

叶岚  成都人,从事佛教相关文化策划工作,是近年来方兴未艾的中国香文化复兴的先行者之一。同时,也是四川雅龙雅拉品牌藏香的创立者,现创办山风禅文化工作室,致力于包括香道在内的禅文化的整理、交流和推广工作。曾发表《焚香与修道浅谈》、《读诗解香》等等。
作者从宗教开始接触天然材质的香,从神秘感到着迷,再到自己动手实践制作,广泛的涉猎,使其得以从宗教、传统文化、传统医学、神秘文化、哲学、心理学等不同领域着眼,来审视香道这一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书中全面详细地厘清了香道发展的脉路,以及香文化的深厚内蕴。并且对传统用香,包括藏香、中医香疗养生,以及日本香道和芳香疗法都进行了具体探索。

媒体关注与评论

香有十德:感格鬼神,清静身心,能除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碍。   ——(宋)黄庭坚 香味比声音和景象更能拨动你的心弦。   ——(英)吉卜林 四株巨树之问,有一两人合抱的大香炉置于两张桌子之上,香炉内一次便要燃放一斤的名香,香气四散,人们宛若置身于浮香的世界。   ——(日)《太平记》 他了解,在感官生活中必定有心灵的对应之物,也令自己去发掘两者的真实关系,并揣想:是什么样的成分,使得乳香将人变得神秘,龙涎香激起激情,紫罗兰唤起逝去的浪漫,麝香叫人意乱情迷。 ——(英)王尔德

章节摘录

香道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前香道时期汉朝中东和南亚地区盛产各种香料,从汉代起,特别是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出现了中外文化空前的大交融。随着中国和西域、南洋贸易往来的增多,异国香料和印度、波斯、阿拉伯、欧洲等各地的香文化传人中国。汉朝时乐府诗云:“行胡从何方,列国持何来,氍毹、■■、五木香、迷迭、艾纳及都梁。”氍毹为毛毯,后面四种皆是香药。班固给其弟班超的书信说:“窦侍中令载杂丝七百尺,市月氏马、苏合香。”可见当时香药是丝绸之路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汉朝的王公贵族们迷恋各种香料,用这些新奇香料焚香、香身、香口、熏衣等,争奇斗艳,炫耀财富。《汉宫典制》规定,上朝必须佩香:“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墀。”蔡质《汉宫仪》中有“含鸡舌香伏奏事”,后来“含鸡舌香”、“含香”甚至成为在朝为官的代指,王维的《重酬苑中郎》中“何幸含香奉至尊,多惭未报主人恩”也就不难理解了。《汉宫仪》中还有关于尚书郎熏衣的定制,当时有专门用来香熏烘烤衣被的曝衣楼,一首描写宫女通宵紧张熏衣的古宫词写道:“西风太液月如钩,不住添香折翠裘。烧尽两行红蜡烛,一宵人在曝衣楼。”《香谱》载:“金日禅入侍,欲衣服香洁,自合一香带之,武帝果悦。”《赵飞燕外传》记载,赵飞燕浴五蕴七香汤。《太平御览》载有东汉秦嘉给妻子的书信:“令种好香四种,各一斤,可以去秽”,“今奉麝香一斤,可以辟恶气”。麝香一斤在今天看来也许令人咂舌,但总的来说,香药在当时也是非常珍贵的,明德马皇后为树立节俭之风,就曾说过:“吾为天下母,而身服大练,食不求甘,左右但着帛布,无香熏之饰者,欲身率下也。”(《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纪》)魏昔南北朝到魏晋南北朝,香也多为王公贵族使用。据记载东晋巨富石崇家的厕所“常有十余婢侍列,皆有容色,置甲煎(香品名,以甲香[一种动物类香药]和沉麝诸药花物制成,可作口脂及焚燕,也可入药)粉,沉香汁,有如厕者,皆易新衣而出,客多羞脱衣”(《晋书•王敦传》)。一次,平素节俭朴素的尚书郎刘寔去石崇家,上厕所时,以为进了内室,“如厕,见有绛纹帐,茵褥甚丽,两婢持香囊,寔便退,笑谓崇曰:‘误人卿内耳。’崇曰:‘是厕耳’。定曰:‘贫士不能若此。’” (《晋书•刘寔传》)。一般的士大夫尚且不能如此奢侈地用香,更不用说平民百姓了。唐《杜阳杂编》记载:“隋炀帝每至除夜,殿前诸院,设火山数十,车沉水香,每一山焚沉香数车。……以甲煎沃之,焰起数丈,香闻数十里,一夜之中,用沉香二百余乘,甲煎二百余石。”如此焚烧沉香,中国历史上恐怕不作第二人想。现代大多数香氛的女性意味会让人误以为男人好香有点怪异,然而在古时,男人好香并无任何不妥,而且还是雅好风流的体现,并且各种天然香材在气味感受上和现代香水还是大异其趣的。东晋名将谢玄就特别喜欢佩戴紫罗香囊,他的叔父谢安恐其玩物丧志,就巧妙地以香囊作为博戏筹码,将谢玄的香囊赢走并烧毁之,谢安了解到叔父的苦心后,再未佩戴此类物件,这个故事遂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唐朝据载唐时宫中开花时,以重顶帐篷蒙蔽在栏杆上,使香气不散,称为“括香”。和花香的短暂易逝、不能随时随意取得相比,香药能长期储存的优点满足了人们对香气的渴望。唐朝贵族对香料或香材的使用可以称得上是奢靡无度,当时引进和开发了能用于各种场合的香具:镇压地毯一角的重型香炉;帐中熏香的鸭形香炉;悬挂在马车和屋檐上的香球;藏于袖中而动止皆香的香囊等等。据记载唐朝皇帝“宫中每欲行幸,即先以龙脑、郁金藉地”,直到宣宗时,才取消了这种常规。《明皇杂录》载唐玄宗在宫中置长汤屋数十间,即大型室内温泉,银镂漆船及白香木船置其中,楫橹皆饰以珠玉,汤中以绿宝石和丁香,堆叠成瀛洲、方丈(传说中的海上仙山)的模样。开元中,宫中开始流行赏木芍药(牡丹花),玄宗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赏花,召李白作诗,李白遂作《清平调词三首》。宋人陶谷著《清异录》卷下载,唐敬宗用龙脑香、麝香粉末造纸箭,与嫔妃们在宫中戏乐:“宝历中,帝(唐敬宗)造纸箭、竹皮弓,纸间密贮龙麝末香,每宫嫔群集,帝躬射之。中者,浓香触体,了无痛楚。宫中名‘风流箭’,为之语曰:‘风流箭中的人人愿’”。宁王每与人谈话,先将沉香、麝香嚼在口中,“方启口发谈,香气喷于席上”。每逢腊日,君王还要赏赐臣下各种香药、香脂等,张九龄《谢赐香药面脂表》中说:“某至宣敕冒赐臣襄衣香、面脂、小通中散等药,捧日月之光,寒移雪海;沐云雨之泽,春入花门……”皇室如此,权臣富豪、士大夫们自然也不甘后人,著名者如杨国忠的“四香阁”,此阁“用沉香为阁,檀香为栏,以麝香、乳香和为泥饰壁”,甚至比皇宫中的沉香亭更为奢华;长安富商王元宝在床前置木雕矮童二人,捧七宝博山炉,彻夜焚香;柳宗元收到韩愈寄来的诗后,“先以蔷薇露灌手,熏以玉蕤香,然后发读。”流风所及,在唐朝贵族中无论男女,都讲求名香熏衣,香汤沐浴,以至柳仲郢“衣不熏香”,竟被作为“以礼法自持”的证据。外来香料还被赋予了种种神奇的特性,各种奇异的传说更助长了这一风尚:据载,番禺牙侩徐审与“舶主何罗吉”相善,临别,何罗吉赠三枚鹰嘴香,可避时疫,后番禺大疫,徐审全家焚香得免,后来这种香就被称为“吉罗香”。杨贵妃所佩交趾国贡献的蝉蚕形瑞龙脑香, “香气彻十余步”,玄宗曾在暇时与亲王奕棋,贵妃立于局前观,乐工贺怀智在侧弹琵琶。风吹贵妃领巾落于怀智幞头上,怀智归家,觉满身香气异常,遂将幞头收藏在了锦囊中,多年之后,仍然香气蓬勃。唐懿宗的女儿同昌公主乘坐的七宝步辇,辇的四角缀有五色锦香囊,内装辟邪香、瑞麟香、金凤香,都是外国进献的贡品,其中还杂有龙脑金屑。同昌公主每次乘坐这具步辇出游,都满街流芳。当时有一群权贵子弟到广化旗亭买酒喝,忽然互相询问:“咱们坐在这里,哪来的香气?而且这香气也太奇异了?”伺桌的一位说:“这不是龙脑香吗?”另一个回答说:“不是,我小时候为嫔妃宫中办事,常闻到这种香。不知道今天是什么缘由在这里闻到了。”于是,他问当垆卖酒的,卖酒人说:“同昌公主的步辇仆夫,在我这里用锦衣换酒喝。”众人让卖酒的将锦衣拿出来看,果然异香是从衣服上发出,众人皆叹稀有。咸通年间(860~874),崔安潜至宰相杨收家中,见客厅台盘前置一香炉,烟出成台阁之状。但崔安潜闻到另有一种香气, “似非烟炉及珠翠所有者”,不同于熏香和女性佩戴的香气,异常酷烈,于是崔安潜四下顾望,不明所以,杨收见状,问明原由后,命仆人从厅东问阁子内缕金案上, “取一白角碟子,盛一漆球子。呈崔公曰:‘是厨宾国香。’”崔安潜感到非常惊奇。《太宗实录》上记载有厨宾国进献拘物头花,它散发的香气数里地内都能闻到,大概这就是杨收说的厨宾国香,拘物头花也是佛教经典中常提到的供佛香花之一。熏笼是罩在香炉上的笼架,可将衣被放在上面以熏染香气,也可覆盖于火炉上烘物或取暖。反映官庭生活的诗词中常提到熏笼,熏笼所激起的热烈温馨的记忆反而在被冷落嫔妃的哀怨中凸显出更大的落差,如自居易的《后官词》:“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王昌龄的《长信秋词》:“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李煜的《谢新恩》:“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熏笼。”等等。温庭钧的《清平乐》“凤帐鸳被徒熏,寂寞花锁千门”,则表现了一种徒然无望的等待。现在日本香道中还有类似的架子供熏衣时搭衣服用。香和香具在描写宫廷贵族生活的诗词中总是被提到,不提不足以显示豪华富丽,亦不足以衬托繁华背后无可排遣的闲愁。唐宫中用以熏衣的熏炉,也有传至日本皇室的。号称盛唐博物馆的正仓院御物所中即有遍体镂空雕花的球形银熏炉一件,从中半为启阖,内置灰盘,焚香于中,藉熏卧褥衣服,应该就是《西京杂记》所称的“卧褥香炉”:“长安巧工丁缓者,又作卧褥香球,一名被中香炉,本出房风,其法后绝,至缓始复为之,为机环转运四周,而炉体常平,可置被褥,故以为名。即今之香球也。”正仓院中还藏有与银熏炉同形的铜熏炉一件。《清异录•熏燎•斗香》中记载,唐中宗时,宗楚客兄弟、纪处讷、武三思以及皇后韦氏诸亲属等权臣常举办雅会,“各携名香,比试优劣,名日斗香”。同样的资料也出现在周嘉胄《香乘》卷十一,至于如何斗香,则未见进一步说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出现了专门用于品香的闻香炉,这标志着焚香已经从生活的附属品和修行的辅助品,开始上升为一门艺术。与之相应的隔火熏香法也流行起来:不直接点燃香品,将特制的香碳烧红后埋入香灰中,灰面置银叶、云母片或小瓷片,再将香品放在上面,以热力使香味散发出来,这种没有明火和烟气的熏香方法,使香味更加纯粹,舒缓绵长。李商隐的《烧香曲》中“兽焰微红隔云母”就是指的这种熏香方法。

图书封面


 闻香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印度香,在印地语以及其它印度语言中称为agarbattī。印度有着制作香的丰富传统,这种传统可以追溯到一千年前。许多印度香有着独特的香型,在全球其它国家找不到同种味道。统一制作香的体系最先开始于印度,尽管吠陀梵语文本记载了香的功效—除臭、制造令人愉快的香味。在经典文献《吠陀经》中,有关于印度香的记载,这是印度香最古老的资料。在《阿闼婆吠陀》和《梨俱吠陀》详细记载了印度香。熏香是一种令人愉悦的芬芳剂并具有一定的药用性。在《阿育吠陀》的第一段中介绍了印度香的药用功效。因此,大部分香的制造是由僧侣完成的。在早期的印度教中,印度香的特殊治疗功效并入了宗教行为。随着印度教不断成熟起来,佛教也相继建立,印度香成为了佛教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公元200年,一批佛教徒游走至中国,并引进了印度香。现代制作香的体系有可能是由当时的药师所制定的。因此,现代的制作香与其发源的印度草药体系有着内在的联系。 印度香自汉唐时代引进中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现代,随着瑜伽养生在国内的盛行,印度香薰产品也越来越多的受到广大中国消费者的喜爱,形成一种养生、美容、品味及修养之风。 近年来,经科学家研究分析证实,气味分子通过呼吸道黏膜吸收后,能促进人体免疫球蛋白的产生,提高人体的抵挡力;气味分子能刺激人体嗅觉细胞,通过大脑皮层的高兴抑制活动,调节全身新陈代谢,平衡植物神经功能,达到生理心理功能的相对稳定。这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证实了香气对人养生的重要作用。   用香制成的香药多属植物类,也既是现在中药类属中的芳香类药物。如乳香、沉香、檀香、丁香、苏和香等。目前,人类已知且使用的香药有三千六百余种,常用的也有四百余种之多,制香常用的香药约为130余种。香药的药性在《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中都有具体地、权威的界定。它们的共同点是具有“驱邪扶正、痛经开窍、疗疾养生”的作用。如《神农本草经疏》中说“凡邪恶气之中,人必从口鼻入。口鼻为阳明之窍,阳明虚,则恶气易如。得芬芳清阳之气,则恶气除而脾胃安矣。” 在古代,人们根据这些香药的综合药性,按君、臣、佐、辅(使)组成各种方剂,制成各种剂型、各种外形的的香品,以供人们焚烧(香饼、香丸、线香、盘香等)、佩戴(帷佩、香包、香囊、帷香)、铺枕(香枕、香被、香褥)和食用(香食、香粥、香饭),以达到养生保健、防病治病、陶冶性情、营造和美化环境的效果。 印度香有大量的香料。根据阿育吠陀印度草药按摩原理,所有的香料分成5个类型: 1. 天(果实)例如:八角茴香;    2. 水(茎、枝)例如:檀香、沉香木、雪松木、肉桂、乳香、没药、龙脑;    3. 土地(根)例如:姜黄粉、岩兰草、姜、木香根、缬草、印度甘松; 4. 火(花)例如:丁香;    5. 空气(叶)例如:天竺薄荷。
  •     内容绝对比同样入门的《中国香文化》好想当的多,除了中国香历史,亦对日本香史香道做了全面的简述,香料一章也详细说明了常用香的香性用途,引用古籍论点,更甚一筹,算能做到细致了解~~~~~~~~除此之外,这本书的基础上如果还想继续深入了解,《香典》必备~
  •     这是一本写得很不错香文化的书,刚开始感觉有些闷,但深入读下,读起来也挺有趣味,大大加深了对香文化的了解,呵呵。应该是我对香味的了解,书中引入很多典籍和故事以说明香文化,可以看得出作者的用心,采材也较深入。从书本中,也了解到很多关于日本的香道,关于日本文化的浅薄了解。对于日本的蝉文化,以及中国的古典文化的部分了解理出了一些脉络。由这本书,我又可以发展出看其他的书的想法,但是目前还是打住在这里,当是一个知识的了解就好了。因为这个还是要看缘份呀。不过有了这个基础,我甚是觉得欢喜,作者写出这么好的一本书。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除了散文一向很少读别的闲散之作,此书令我惊艳,将香道文化和传统文化结合阐述的非常好,对个人艺术修养大有裨益。
  •     之前读了甄嬛传之后一直好奇麝香真的有这么猛吗。。后来无意中从一个个性小店里看到了这本书。回来就不厚道的搜了电子版粗粗读了一遍。答案是麝香很珍贵,然后有钱的古人姑娘们佩戴的挺多的,没那么邪乎。。
  •     我是有多喜欢冷门旁道的稀奇知识!本想了解一下香道,没想到误打误撞居然看到有关密教的故事和忍者的知识,意外收获,很好!
  •     香道文化的传播,有助提高人的精神层面。
  •     我是抱着了解下的想法买这本书的,感觉涵盖的内容比较全面,我不是调香师,应用方面的适用性,有待专业人士评价了
  •     讲香与香道的书,很有知识性与趣味性
  •     人們總是關注茶道花道比較多 但香道也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去瞭解文化根源和心理狀況 真的是一本很不錯的書
  •     书中除了有介绍各类香史,香的来历及历史渊源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香炉的图片与介绍
  •     深入浅出,作者很有潜力,期待更多更好的作品,
  •     梳理得還不錯
  •     作者很有誠意~~但從書後的跋可看出其文字能力欠佳~~另書中對於引用內容的解讀還需考證~不可全信~~
  •     这是一本研究中国古代香文化的好书!
  •     踏实宁静
  •     因为喜欢,前后买了2本《闻香》。
  •     对于香道来说,是经典图书,丝绸古道的商路上西方向东方运送的是香料,东方向西方运送的是丝绸,但是香道感觉是没落了,看了这本书,然我对古人的生活方式有个更深入的了解。感谢作者。
  •     大量堆砌材料史实,少有逻辑联贯,更莫提有任何洞见。更不能忍受的是校对粗劣,错别字时见,全书拼凑感强烈,不值一读。
  •     闻香也是一门艺术,好香能使人改变精神状态!
  •     香道始于中国,却流于日本。。。
    每每看到香道、茶道、相扑……这些成为日本文化名片的词,总在心底泛起一股悲凉。作为藩属国,能将宗主国的文化保存发扬的如此成功,不能不让我敬佩。
    书的封面是安静的秋香色,配着淡淡的飞天仙女图,午后酌一盏清茗,焚一支沉香,开卷细品,怡情养性。
    书里详细介绍了各种香料的来历和用途,以及和中医的关系。都是我喜欢的。
    很值。
  •     由香道入禅道
  •     闻香这本书借鉴了很多历史的记载,并非主观的给“香”贴上一些多应不上的标签,我会将这本书推荐给爱香的朋友。
  •     以香品文化
  •     开篇和尾篇还好,中段材料堆砌得乱七八糟,很多牵强附会
  •     很不错的书,香道入门的好书
  •     有些拼凑感,但起码还有信息量
  •     对于中国人而言,香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给佛进香,给衣服熏香,把房间和人都弄得香喷喷的,生活得很精致。到了日本,香演化作香道,与茶道一样,拥有严格的程式,没有多年的培训,当不成香道师。香中蕴含如此丰富的内容,还真让我大开眼界。
  •     很好的了解了香道方面的知识,并且推荐给朋友了!!
  •     这是一本从文化角度来阐述的香学书籍,而非教授香之技艺,也非香道入门,但可取之处不少。顺着作者理出的脉络来看,香最早源于宗教,经过发展变迁逐步成为今天为更倾向于艺术和生活的样子,由此看出,人类对于香的热爱是始终如一的。同时,对各类宗教的相互影响以及与茶之间的共生也有诸多描述。内容很充实,但是主题不突出,可以看作是一本借由“香”来认识宗教、艺术与生活变化的通俗读本,值得一读。
  •     里面的很多内容不是自己想象中了解的这么懂香道,很多还是要细心学习的
  •     适合喜欢香道的人,对香道历史介绍的比较详细,还不错!推荐看看!
  •     全面理清了香道的发展脉络和深厚内蕴,值得细细品位的好书!
  •     不好,掉书袋拼凑而成的东西,入门者不用看,里面啥有意义的东西都没有,精通者更不用看了。
  •     还是不够细~
  •     这书好拼凑的说
  •     用baidu写的吗,很多素材看着眼熟,跋语倒是很中肯
  •     香道入门书~~挺不错的~读后我也有点想玩香了
  •     粗略翻看了一遍,对于日本的香道的历史、发展现状,对于不了解的人来说,耳目一新。对中华香道文化的起落做了很多总结,那么多文人雅士走在思想和潮流前面,她们的力量算不算在引领文艺复兴之路呢。
  •     讲述了古籍中提及的香道历史,香对于人们生活的价值。但对各种香的特性介绍以及香道的阐述,可见一斑。
  •     这是一本较经典的著作!香的历史,平常生活中大家对它知之甚少,读完这本书后,收获很大。
    当当的发货速度很快,满意。
  •     一直对香道很感兴趣,于是就在当当上找到了这本书。深入浅出的理论阐述,细致入微的细节诠释,不错的入门级宝典。
  •     挺喜欢这本书的,对于了解香料来说还是很不错的。后面还非别介绍了各种香,作为入门,个人觉得不错。当然,若是你想深入了解的,不建议买这本。
  •     可作为香道初级入门书来读~一些关于香道的古人轶事很有趣~
  •     就这样..
  •     很好的香文化入门书
  •     少见讲香道的书
    内容好读 书印刷手感都不错!
  •     闻香好看啊
  •     内容虽然通俗易懂 但是比较全面 各方面讲的也都有了 适合香道初学者
  •     好书更多的了解香文化的渊源。
  •     已经开始晕香了 花了一个小时看完
  •     资料集而已
  •     信息量很大,适合入门,有些教派内容参考一下就好。仔细想想这种花开于中国,结果于日本,现在在国几乎内断流的文化,又岂止是香道?复兴又谈何容易,一声叹息...
  •     香文化近年来非常的热,作为培训者,也推荐刚入门的朋友多看看。很不错的书。
  •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感触颇多,闻香感受另一种生活情趣,尤其是在现在快节奏的生活,这本书就是一个可以让你心灵放松的地方,回到最初,宁静的感觉
  •     浅而较全
  •     学到很多关于香道的知识,并了解了香的历史与文化,再介绍香道同时插入些禅学,让香道更有味道与内涵
  •     发现不少错别字,编校不是很好,文字本身是很好的
  •     想知道香道的形成,就看此书,好
  •     喜欢香道的朋友可以拿来仔细看看 很有帮助的
  •     朋友借给我看的,觉得好所以买了本收藏。现在对于香道介绍的书还是比较少的。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香道的发展,尤其是在日本传承和发展。让我们看到香文化的博大精深。
  •     闻香识生活
  •     值5块钱
  •     大概翻阅了一遍,未细读,作为粗浅的了解,不做钻研。
  •     闻香而动,香史潮流,香香。
  •     内容很丰富,对想了解香道文化的朋友还是很实用的
  •     这本书写了香之道、香之用、香之药三部分,香之药中还涉及到了部分香在宗教里的故事
  •     内容很丰富,值得研究,可以很系统的学学香道方面的知识,唯一的缺憾就是文中大量的图不是彩图。
  •     学习香道入门的好书,通俗易懂,只不过纸张质量欠佳。
  •     草草扫过,没闻过没法说。
  •     了解香道的渊源必看啊 ,书中讲日本的香文化挺多的,旁征博引的书。
  •     不多见的香道书籍,很喜欢
  •     相当有水准的书籍,且通俗易懂。学到很多关于用香方面的知识。
  •     看了这书使我了解香的有关很多知识,受益匪浅。
  •     目前所读香道书籍中最具内涵者
  •     有涵养,有见识,有功夫。
  •     精彩的入门书籍
  •     从香道的起源到现状做了清晰的描写,可以说是香道入门的启蒙书
  •     很少这样有关香的比较彻底的讲述的书了,很好,起点格调较高,有内容,是对香文化/香道/香知识有兴趣的人很有帮助的一本书
  •     总算有点文化了。
  •     果然还是算了,蚊香就好
  •     看看关于香道和品香的书
  •     详细香道的历史、工具;经典香的介绍;入门阅读。
  •     呃...很驳杂,入门貌似还不错!
  •     有一些有趣的知识点。整体脉络不够连贯。
  •     一直很想学香道的~只是开始入门觉得花钱不值当~那就买本书在家先研究研究~这本书很值得一读,不仅仅是对香文化的理解还有对中国和日本文化的了解!
  •     淘到的一本香气缭绕的书。使人忘俗~
  •     对香料系列性地介绍,包括对中国历史中的香文化和日本香道的系统描述。
  •     很好的一本是,对香感兴趣的是人值得一看!
  •     《闻香》装帧尚可,印刷清晰,纸页颜色适宜阅读,但图片清晰度不够。
    书中内容包括对香道的发展、传承、发扬有较详细叙述,引用多部古籍著作,行文流利。
  •     不浮不躁一书,若能加之注释与参考文献更佳
  •     入门好书,待入手
  •     新年第一本书,好开心。
  •     学习香文化的同学可以一读。
  •     一本较专业的书,可以把玩的好书,让人对香道有基本的认识,提高生活品味。
  •     这个主要讲香道在中国,日本,佛道两教的发展史,一点点香道用具介绍,还有些香品原料的介绍。但是我主要想知道的没写……古人焚香主要是香篆还是空熏?空熏和香篆各可焚多久?书中对焚香的方式没有很具体的介绍,是个遗憾。不过这书也很不错了。
  •     香具宜简素、古拙。古朴的香具更能使人沉静,专注于香本身,而不被香具的雕饰与价值所迷惑,产生不必要的分别攀比之心。千利休曾说:“如果你的茶具比客人的好,请不要拿出来招待客人。
  •     熏香之人的入门读物,读书满屋皆是香!
  •     形神兼备,风骨绝佳
  •     做中华达人的野心要靠海量阅读来实现。这边《闻香》是属于中华生活经典系列的读物,其中的古文部分我只能看懂约70%和我初到任何一个城市听本地话是一个概念。非常好看的一本书很浪漫,看好了书,行动派的我立刻纳入了土沉沉香来烧,并且准备纳入全套香道用具来凹一次中华达人造型。之前基本不了解中华文化的我,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揣摩理解古代中国了。书中自有黄金屋此话当真不假。
  •     闻香识女人
  •     《闻香》《拈花》《闻茶》这下全都齐了
  •     品相不错 有彩图 对香品初步认识
  •     这本比《中国香文化》要好不少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