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

当前位置:首页 > 烹饪美食 > 饮食文化 > 寻味

出版社:中国友谊
出版日期:2012-10-1
ISBN:9787505730946
作者:汪曾祺
页数:225页

作者简介

《寻味:汪曾祺谈吃》内容简介:汪曾祺既是美文家,又是美食家,他写过很多谈吃的文章,此书所选就侧重这方面的内容。汪老所食、所喜的多是地方风味和民间小食,无论是谈萝卜、豆腐,还是讲韭菜花、手把肉,皆是娓娓道来、从容闲适;所有吃过的和没有吃过的,一经他说,全成了美食。
汪先生之文,是绚烂至极后的朴素回归,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对人间至性至情的热爱,引人无限向往。如此质朴美丽的文字,何止是在谈吃,更是汪老崇尚恬淡自然的精神境界体现。

书籍目录

五味
葵?薤
故乡的食物
故乡的野菜
家常酒菜
韭菜花
萝卜
米线和饵块
食豆饮水斋闲笔
豆腐
干丝
菌小谱
马铃薯
豆汁儿
沽源
烟赋
果蔬秋浓
果园的收获
栗子
肉食者不鄙
鳜鱼
鱼我所欲也
手把肉
贴秋膘
寻常茶话
泡茶馆
面茶
吃食和文学
王磐的《野菜谱》
作家谈吃第一集——《知味集》后记
食道旧寻——《学人谈吃》序
《吃的自由》序
《旅食与文化》题记
宋朝人的吃喝
四方食事
草巷口
草木春秋
昆明的雨
昆明的吃食
昆明菜
昆明的果品
采薇
大等喊
唐巴拉牧场
泰山拾零
长城漫忆
皖南一到
桃花源记
川菜
初访福建

编辑推荐

《寻味:汪曾祺谈吃》编辑推荐:汪老之文,淡远中蕴含宁静,没有十分宏大的主题,却让人在细微之中深受感动。同样是谈吃之文,汪老所写不仅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更充满一种深厚的文化蕴味,读者们在味觉享受的同时更经历了一场精神的升华。汪老所写的谈吃之文颇多,《寻味:汪曾祺谈吃》是编辑在阅读了汪老全集后精心挑选出来的,是目前所有汪老谈吃类散文中最全的一本。

内容概要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从小受传统文化精神熏陶,师从沈从文等名家学习写作。毕业于西南联大后,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主要著作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其代表作品有《大淖记事》《受戒》等。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寻常茶话 我读小学五年级那年暑假,我的祖父不知怎么忽然高了兴,要教我读书。“穿堂”的右侧有两间空屋。里间是佛堂,挂了一幅丁云鹏画的佛像,佛的袈裟是朱红的。佛像下,是一尊乌斯藏铜佛。我的祖母每天早晚来烧一炷香。外间本是个贮藏室,房梁上挂着干菜,干的粽叶。靠墙有一坛“臭卤”,面筋、百叶、笋头、苋菜秸都放在里面臭。临窗设一方桌,便是我的书桌。祖父每天早晨来讲《论语》一章,剩下的时间由我自己写大小字各一张。大字写《圭峰碑》,小字写《闲邪公家传》,都是祖父从他的藏帖里拿来给我的。隔日作文一篇。还不是正式的八股,是一种叫做“义”的文体,只是解释《论语》的内容。题目是祖父出的。我共做了多少篇“义”,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有一题是“孟子反不伐义”。 祖父生活俭省,喝茶却颇考究。他是喝龙井的,泡在一个深栗色的扁肚子的宜兴砂壶里,用一个细瓷小杯倒出来喝。他喝茶喝得很酽,一次要放多半壶茶叶。喝得很慢,喝一口,还得回味一下。 他看看我的字,我的“义”,有时会另拿一个杯子,让我喝一杯他的茶,真香,从此我知道龙井好喝。我的喝茶浓酽,跟小时候的熏陶也有点关系。 后来我到了外面,有时喝到龙井茶,会想起我的祖父,想起孟子反。 我的家乡有“喝早茶”的习惯,或者叫做“上茶馆”。上茶馆其实是吃点心,包子、蒸饺、烧卖、千层糕……茶自然是要喝的。在点心未端来之前,先上一碗干丝。我们那里原先没有煮干丝,只有烫干丝。干丝在一个敞口的碗里堆成塔状,临吃,堂倌把装在一个茶杯里的作料——酱油、醋、麻油浇入。喝热茶、吃干丝,一绝! 抗日战争时期,我在昆明住了七年,几乎天天泡茶馆。“泡茶馆”是西南联大学生特有的说法。本地人叫做“坐茶馆”,“坐”,本有消磨时间的意思,“泡”则更胜一筹。这是从北京带过去的一个字。“泡”者,长时间地沉溺其中也,与“穷泡”、“泡蘑菇”的“泡”是同一语源。联大学生在茶馆里往往一泡就是半天,干什么的都有。聊天、看书、写文章。有一位教授在茶馆是读梵文。有一位研究生,可称泡茶馆的冠军。此人姓陆,是一怪人。他曾经徒步旅行了半个中国,读书甚多,而无所著述,不爱说话。他简直是“长”在茶馆里,上午、下午、晚上,要一杯茶,独自坐着看书。他连漱洗用具都放在一家茶馆里,一起来就到茶馆里洗脸刷牙。听说他后来流落在四川,穷困潦倒而死,悲夫! 昆明茶馆里卖的都是青茶,茶叶不分等次,泡在盖碗里。文林街后来开了一家“摩登”茶馆,用玻璃杯卖绿茶、红茶——滇红、滇绿。滇绿色如生青豆,滇红色似“中国红”葡萄酒,茶叶都很厚。滇红尤其经泡,三开之后,还有茶色。我觉得滇红比祁(门)红、英(德)红都好,这也许是我的偏见。当然比斯里兰卡的“利普顿”要差一些——有人喝不来“利普顿”,说是味道很怪。人之好恶,不能勉强。我在昆明喝过烤茶。把茶叶放在粗陶的烤茶罐里,放在炭火上烤得半焦,倾入滚水,茶香扑人。几年前在大理街头看到有烤茶罐卖,犹豫一下,没有买。

图书封面


 寻味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作者走过很多地方 遇到很多大事 吃过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作者是幸运的 经历抗战 经历建国之后的诸多运动 能够健康的活到新世纪在人生的道路上 遇到的人和事 太多太多 当时食用的美食无意间成为一个标签 一条线索 加上美食的回忆 是精彩的 彩色的有些人走过很多地方 吃过很多特色食物 貌似很辛苦 也是一种幸运
  •     - 第一次讀寫食的文章時, 真的會流口水, 食指大動. 汪老的文章精練, 易讀, 真有大巧若拙的感覺, 特別是描述食物/菜色的製作時, 非常精彩!- 這本書應該是匯集吧, 文章有點鬆散; 而且有些題目/點子不斷的重複, 比如昆明的米線店呀, 高郵的鹹蛋呀, 不過也可以看作是汪老先生非常 consistant.- 汪老提到廣東的南乳, 把它理解為腐乳的一種; 我有印象南乳乃發酵的芋頭, 不過未有時間求證, 先留個事情日後跟進.- 把煙寫成像豆腐, 雞蛋, 蘋果那樣, 真是沒有墨水不成呀.- 汪老對食材(即植物,動物) 十分熟悉, 對它們的形狀顏色等都很容易描寫, 也是上幾代人與土地比較接近的'功底'吧.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读来垂涎欲滴,但是有些章节有重复
  •     建议深夜阅读效果更佳.
  •     汪曾祺这位老作家绝对是中国文人中的一号吃货。
  •     听汪曾祺老先生娓娓道来“吃事”,方知唯有美食与爱不能辜负。
  •     相当好看的书,汪先生的文字颇有韵味,个人认为《舌尖上的中国》里面的多种美食均源于此书
  •     喜欢吃,但想看看文人才子怎么吃,结论是都是用嘴吃。
  •     素食主义者把荤菜部分都简看了,等到最后才讲福州啊。
  •     值得吃货和文化人一读的好书
  •     吃吃吃。我还是更爱汪老的小说。
  •     写美食文的老饕大致分两类:只吃与点评而鲜做的,如陆文夫《美食家》中的朱自治,称其美食评论家更合适;会做会吃再加上会写的,汪曾祺即是。后者谈起美食结合自身经验更注重操作性,故可供参考实践。文字韵味自是引人入胜如珍馐在前,惜此选本文章与文中所述典故轶事重复实在过多。
  •     集子七零八落,但是老汪的语感还是那么好,值得入手一本。
  •     包装不错。书也不错。汪老的文字有看头。
  •     最欣赏他谈昆明吃食那一段,道遍世俗生活的无限风光与乐趣。
  •     一直喜欢汪曾祺作品,正在阅读。
  •     汪老会吃,会做吃,会写吃,难得。
  •     就是重复的地方太多了
  •     淡淡的语言,淡然的态度,大家风范。非常喜欢汪老的书。
  •     书中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更充满一种深厚的文化蕴味。汪老所食、所喜的多是地方风味和民间小食,无论是谈萝卜、豆腐,还是讲韭菜花、手把肉,皆是娓娓道来、从容闲适;所有吃过的和没有吃过的,一经他说,全成了美食。
  •     娓娓道来的日常美食大全!
  •     喜欢汪老的书,看了有食欲
  •     汪曾祺的书没得说,文字耐人咀嚼。
  •     你写的都有味道,都喜欢。
  •     很喜欢哦。汪曾祺的文字一如既往的隽永悠长。
  •     在看 汪曾祺有意思
  •     笔法很细腻,各种小食的滋味在字里行间慢慢渗透,文化人谈吃,也是一种风雅。
  •     喜欢吃,爱做美食,吃货必读。
  •     汪曾祺文笔清丽,写吃的又很诱人。
  •     书的排版有些奇怪,上边留白太多。不过书是好书,汪曾祺和沈从文都是我最爱的文人,喜欢他们平和的叙述方式。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生活之道。
  •     讲吃的学问,很喜欢汪老
  •     汪曾祺语言很有味道,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     看过的饮食文字里最喜欢汪曾祺的!不掉书袋,质朴地讲吃法说故事,最重要是透露着深情~怀念在昆明徽州桂林甘南等吃过的各种美食呜呜。发现“按图索骥”的读书挺有道理的~喜欢白先勇,然后发现也喜欢他喜欢的沈从文,然后沈从文的学生也挺喜欢的:)
  •     老头儿盛年时的灵气在这本书里只剩一点乍现,文字简短朴素,近似白开水,虽然可以说经过了岁月的沉淀,到底少了很多阅读的趣味。
  •     好好味。 也有旧式文人不得志而寄情山水草木吃食的淡淡感怀
  •     写吃写得真好啊 感觉镇江扬州又白去了…
  •     呵呵其实才知道他也是个吃货!
  •     虽然谈吃 但不会看饿 除了天南地北的很多没吃过不认识外 大概还因为清淡 读来淡雅 偶尔也觉得有点意思 就是做摘抄有点累 全书都是知识点 还会出现大段菜谱 如虎皮豆腐 文思和尚豆腐 麻婆豆腐 小炒豆腐 少豆腐 汪豆腐等 简直连环炸裂 只能挑几段有趣的和喜欢吃的随便抄抄 往后也大可以再随便翻翻
  •     在图书馆借阅的这本书,已经没有了外面鲜艳的封皮,是米白的素净的书皮,看着让人觉得舒服多了。里面夹了一个女装的吊牌,还有“溜溜梅”里杨幂的卡片……估计是哪个吃货女同学之前借去读了。
  •     余杰说的一句话,汪曾祺先生在民国连三流都排不上,在现代作家中足可笑傲江湖!一声长叹!
  •     让一个吃货有文化,快乐又充实着。
  •     汪曾祺的书,只适合买书,在淡淡的茶香中品阅,回归宁静的心。
  •     除了饿还是饿
  •     和《四方食事》一起看的,基本上是一样的内容,排版顺序的先后改变而已。图书馆还去掉了书皮,里面白白的差点没认出来。
  •     想吃...结果.......
  •     汪老的文字一直是我的大爱,平淡却有味,浅显却不会腻味,是本好书
  •     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好吃的东西大家都爱吃。
  •     汪曾祺的文章有意思。
  •     文坛巨匠 汪曾祺先生 那端午的鸭蛋,那陈小手,早已让我铭记!
  •     汪增祺所谈的美食我大多是没听过的,很多蔬菜更是叫不上名字,汪曾祺走过很多地方,一生可谓是历经风雨,诉诸笔端的文字读起来令人只觉得轻松自在。我想,这一生必须要为自己的嘴巴,自己的胃好好活着。
  •     喜欢这种自然随性的文风
  •     重复率真高
  •     早前读过几篇汪曾祺写的短篇。久久不能忘怀。终于买来合集非常好看。
  •     汪先生散文极有味,专谈吃就更有味了
  •     是谁来自山河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吃完了我所有的零食还不够
  •     记着这个名字是因为他那篇端午的咸鸭蛋,很朴实,是我中学时代的平实记忆,所以买来这本书,看他如何谈吃
  •     超棒的一本。随时拿起来读都会有味道
  •     从高邮的咸鸭蛋就喜欢上汪曾祺先生笔下的格式吃食。
  •     喜欢汪曾祺从课本中那篇《端午的鸭蛋》开始。这本书很真诚。
  •     在汪先生平淡的文字中,吃到生活的真味
  •     很喜欢汪曾祺,挺好的书
  •     没想到和我图书馆借的《食事》是同样的内容 这两个命名都很喜欢 汪爷爷正是这样可爱入微的人 认认真真地把各种小吃家常看做正儿八经的一桩桩事 寻味版本里做了比较系统的归类 还多收录了一些篇章 比如川菜 游福建等等 觉得字里行间是很包容的人生态度 很博大的人生观!
  •     很有烟火味的一本书,可以看的出汪老也下得了厨房啊,他的拌菠菜,茶粥,奶油栗子粉让我垂涎了。自己也吃过的小吃如鳜鱼,饵丝,鸡枞,拌香菜,成吉思汗料理看着很有趣,湖南人拿生姜串当零食太逗啦。泰山游记说一家人养着许多绣球在小院石条上,我依稀记得自己也见了呢,好巧。中华美食就是要需要大师用笔发扬光大。
  •     最喜欢吃饭的时候看跟吃有关的书
  •     吃,也可以谈得如此
  •     汪老书的又一选本。就是为了收藏。书印得比较有品味。
  •     是看文章推荐知道的,确实值得一看,很能代表汪曾祺作品风格
  •     亲切,就像作者在你的对面,谈着悠远的往事,和其中浸透着的生活的味道,让人欲罢不能
  •     精于食事
  •     看完梁实秋《雅舍谈吃》才看这本,更喜欢这本。梁实秋的太“雅”了,不如汪曾祺的有趣。不过两本都让我看得饥肠辘辘,对着食堂的大锅饭难以下咽。
  •     很好,汪老教我们下厨。
  •     吃货的孩子,超级喜欢这本书。很好
  •     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语言平实,娓娓道来。处处见精致。
  •     汪曾祺说自己写东西的目的是让人觉得活着真好,是。活着真好可以食前方丈 大快朵颐 尽情饕餮
  •     编辑糟糕
  •     这本书看了很久了,有一种很难看下去的感觉。其他与食物有关的书都看得很容易。仔细想想大概因为他自称沈从文的学生,我总忍不住要对比,他比老师差多了。另一个原因大概觉得他的说教意味比较明显,我不喜欢。还有就是这个选集不知道谁做的,不同的文章里常常出现同一件事,比如女演员在四川要求馄饨不放辣椒的事,至少出现过三次。阅读体验不好。想来谈吃的书也看了不少,这是读得最不开心的一本。
  •     冲着汪曾祺的文字和美食去的,有人还记得初中课文里的高邮咸鸭蛋吗?
  •     喜欢汪曾祺~~果然他是中国文人中写吃很有感觉的~~
  •     20170201?-20170216 读的很随意的一本书 可以随时停下来 大师谈吃 不止是吃啊
  •     推荐,非常棒
  •     好书,汪曾祺的文字很好,很感人
  •     芦山地震前订购,地震第二天送达,似乎一场灾难,并不曾影响天府之国的生活。看起来,常能想起那时。
  •     255 几乎都看过,之前看过《食事》,不过重温也挺好的。
  •     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
  •     一连看了几本谈吃的书。逯耀东可以超越时间的限制,一谈就从古到今;唐鲁孙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古到今天南海北;汪曾祺写吃却是受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如念念不忘的联大时期的昆明,虽短短几年却一生影响。但这三人各有千秋,不分高低。孤独的美食家片头这么说:“不被时间和社会所束缚,幸福的填饱肚子的时候,短时间内变得随心所欲,变得“自由”不被谁打扰。毫不费神的吃东西这种孤高的行为,这种行为正是平等地赋予现代人的---最高的治愈!”吃这东西,口味有差别,但到底还是心态决定一切。
  •     食无定味,适口者珍
  •     每次被同事看到我拿着写吃的书,个个都会吆喝我这个吃货。后来都懒得辩解了,写吃的书多接地气啊!!不爱吃写不来吃的人,怎么会热爱生活写出好文字呢?其实汪老就是想说“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     最近购入若干本关于饮食的随笔,最值得寻味的是那些旧时风物。
  •     最爱的就是汪老的五味吃喝,絮絮叨叨从吃喝杂事说到人生百态,从不造作浮夸,和舌尖上的美食一样能说到人心里,最适合闲暇时候懒散的读~
  •     文字好吃又有趣
  •     文章不全 读完还是饿(๑•؎ •๑)✧
  •     没事的时候看看挺好
  •     一直喜欢汪老的文字,温暖、亲切,很家常,风趣、自然,有味道。
  •     汪老里面讲的让我口水都下来了 真正的美味从来不是海参翅肚 那是土豪吃的 真正懂吃的应该像汪老这样
  •     因为老汪的人生轨迹,书中谈及最多的是北京,江苏(淮扬菜系)和昆明的美食,其他地区稍微偏少的介绍,可以看出老汪是很懂得吃,算是一枚标准吃货吧。书中有不少重复介绍,但是介绍豆汁那段感觉很好,“豆汁儿是什么味?这可真没法说。这东西是绿豆发了酵的,有股子酸味。不爱喝的说是像泔水,酸臭。爱喝的说:别的东西不能有这个味儿——酸香!这就跟臭豆腐和‘启司’一样,有人爱,有人不爱。”
  •     没事的时候看这书挺好
  •     虽然写得都是白话,平铺直叙,但是就像唠家常一样,很亲切,结合当时的背景,让人很向往。可惜书中写的很多美食都不见了呢
  •     汪老写吃是一绝,不过内容和《故乡的食物》有很多重复,这俩看一个就好。
  •     晚上饿着肚子读这本书是对意志力的煎熬
  •     汪曾祺的经典作品 值得一看
  •     很细致、很用心的描述。既是“吃货”又是能用心制作出精品的大厨。
  •     吃货必看的书!!!
  •     心向往之。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