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味道

当前位置:首页 > 烹饪美食 > 饮食文化 > 上海老味道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2
ISBN:9787807400868
作者:沈嘉禄,戴敦邦
页数:284页

作者简介

《上海老味道》一书是作家沈嘉禄的第四本美食随笔集。收入有关老上海风味小吃、平民菜肴、时令美食和本帮菜点的随笔78篇。以平民生活的草根食物为叙述底本,以怀旧谐趣的文字和生动传神的插图展开对老上海市井生活的回忆。

书籍目录

序  品味何如回味时(沈善增)/1一、水汽氤氲中的寒素生活/5四大金刚/6糜饭饼/11粢饭糕/14老虎脚爪挠痒痒/16丝袜馄饨和柴爿馄饨/20罗宋面包与罗宋汤/23黄楚九和生煎馒头/27油墩子上那只虾/33马南一汤/36流清蛋/39百脚旗下/41含盐菜汤的象征意义/45天吃星出浴/47黄豆的团队精神/49就怕你皮不厚/51三鲜豆皮八卦汤/53军粮也美味/55鸡毛换糖/58糕,你还高兴吗/62“炒米花响喽……”/67二、石库门里的八仙桌/71面疙瘩和面条子/72咪西咪西炒冷饭/75偷吃猪油渣/77槽头肉升级版/80暴腌黄鱼干/83做鱼要厚道,吃鱼也要厚道/85大雪和腊肉的约会/88风干茶干/9l果冻他爹很温柔/94霉干菜情结/96颓废的咸菜卤/99当猪头笑看天下/102乳腐的血色黄昏/105稻谷的最后一次奉献/108最忆儿时菜根香/111有烟囱的锅子/114蘑菇脚、榨菜耳、鸭舌头/117金龟子飞来/119就像胡羊爱大米/122曾经沧海难为汤/124以怀旧的名义纵欲/128阿娘的黄鱼阿娘的面/133我被毛蚶撞了一下肝/135是非之地/138三、时今美食最难忘/141吃什么都有个理由/142琥珀嵌碧玉,木模印寿桃/148一条锋利的鱼/152雨后大嚼/156椒盐咪咪的金花菜/161爱端午,多食粽/164暖风吹来焐酒酿/169家菜不如野菜香/174大隐于市的酸梅汤/177西风吹,山芋香/180秋风起,蟹脚痒,我的心也痒/186雪夜涮羊肉/190冰天雪地一碗粥/194撑死不如冻死/197汤团的手艺精神/199四、老城厢的猪油香/203好一对“鸳鸯”/204整治鱿鱼的两种方法/206槽头肉帮衬糟田螺/209辣白菜/213西哈努克亲王与鸡鸭血汤/215小笼和汤包/218小热昏唱卖梨膏糖/222鸽蛋圆子和擂沙圆/229来三两“葱开”/232青鱼秃肺/235钵头里面都是好货色/237虾子大乌参/239被处以宫刑的那只鸡/241八宝鸭/246十二道金牌/248一粒响当当的“中国豆”/252美食街上的酒鬼们/258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266餐桌上,老九不能走/276后记/279

前言

  读了嘉禄收在《上海老味道》(上海文化出版社)里的那些叫人馋涎欲滴的文章,尤其是那篇如闸不住的洪流的后记,我首先想到孔夫子的那句话“必也正名乎”。  自从陆文夫写了小说《美食家》,“美食”就是个新概念(名)了。而在大讲“文化”的时代,“美食文化”就是个词了。  让我们来看看嘉禄在“美食文明”方面有何建树。人有视听嗅味触五觉,而能为文字作审美描述的大多数是视听两觉的对象,味嗅触三觉,绝少表现。而写美食,却是要以味觉为主,兼及嗅触(如口感),在这方面不说前无古人,也是少有借鉴。写美食的散文我看得不多,就嘉禄文中所引周作人、梁启超的谈饮食的文字,美则美也,但总觉还在外围打转,不像嘉禄单刀直入,淋漓尽致。这固然与他有饮食业的实际操作经验不无关系,但我认为,更与他擅长味觉情绪记忆的独特个性密切有关。嘉禄的高明就在认识并开发了自己的天赋富矿。《老子》说“自知者明”,我一上来就说,嘉禄那些写美食的文字,能叫人馋涎欲滴,这就像写音乐能让人如闻其声,写山水能让人如临其境一样,是很不容易的,而且可能更不容易。在这方面,嘉禄的描写有很大的原创性。这原创性不仅是表现在“句”上,从“篇”上说,嘉禄可以说原创了一种情味体散文,情绪记忆由味觉串联起来,味道真正变成了文章的灵魂。例如书中《糜饭饼》一文,以习惯的散文标准来衡量,这篇文章显得太散了些,主旨不明。但若从味道角度来细品:“旺火烘出来的糜饭饼很香,吃口甜津津,回味有点酸,那是发酵的缘故”,那么,全篇就浑然一体地交融于糜饭饼的发酵的甜味中。书中文章都是这样围绕味道结构起来的。所以,对习见的散文有一种解构的飘逸,信手拈来,行云流水,而味觉意象的浑成,又使之臻于“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至于嘉禄对“草根”的强调,我读出的是文明创造与传承者的自信。  如果“美食文明”、“情味体散文”今后能成为新概念,那么,《上海老味道》一书将成为这种文明、这种文体的奠基石。

内容概要

沈嘉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美食家。

受聘岗位:《新民周刊》杂志社主笔。

回家作业:有《东边日出西边雨》、《被收藏的青春》、《寒夜醉美人》、《紫瓯乾坤》、《暗香浮动》、等多种长篇小说及中短篇小说集出版,作品曾获《萌芽》、《上海文学》、《广州文艺》、《山花》等文学奖,并翻译介绍到国外。

日常操练:有《徘徊酒缸边》、《饮啄闲话》、《等待月亮的石头》、《消灭美食家》、《今夜,我们穿唐装》等多种散文集出版。

业余爱好:逛地摊,淘几件价钱不贵的旧瓷器、老家具。听京戏和交响乐,看画展。看电视烹饪节目。

章节摘录

  小热昏唱卖梨膏糖                                                   逛城隍庙,从华宝楼前面的中心广场往北穿过,就来到上海梨膏糖商店,一块黑底金字招牌高悬着,说给你听听:这家老字号创建于咸丰五年,也就是1855年,至今已有一百五十个年头啦。那会儿,宫里的叶赫那拉氏还没有被封为懿贵妃呢,垂帘听政更是后来的事,世界上还没有光绪的影子,大清国刚败在英国人的大炮利舰下,上海滩已经开埠通商,黄浦江上出现了挂米字旗的轮船,深目隆鼻的传教士在徐家汇土山湾一带出没。

图书封面


 上海老味道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记平凡的吃食◎乃鼎齋無機客“所有的美食感受 都离不开情境体验 所有的美食故事 其实都是一个人的成长史”为了找一本曾在上海古籍书店里看到过的书,我在卓越网上狂搜索,这么也找不到那本关于老上海行当、图配文的书,但发现了沈嘉禄先生的这本《上海老味道》,看了下目录,头一篇就讲“四大金刚”,还有许多熟悉的吃食的描述,哇,这本书必买不可。买了,也看了,果真没让我失望,书里的插图都是戴敦邦先生绘制的,他与贺友直老先生一样,都是绘制老上海风情的第一把好手。图配文,看得个乐滋滋,虽然书里写及的吃食多半是吃不上了,但看看作者的亲身回忆,勾起自己的那份记忆,也是好的。《上海老味道》,作者都是写了一些很普通的小吃或者菜肴,颇具“草根精神”,下里巴人中显露出真诚,不像先前看过的一本《川菜杂谈》,作者车辐写吃仿佛只会炫耀他与一众名人吃一桌的经过,譬如某某人吃某某食必要某某店的等等,此种事也写出来骗稿费,让我真是感叹巴蜀无人了哟。值得注意的小吃:四大金刚,即“油条大饼粢米饭豆浆”,作者说到甜大饼中的馅要白砂糖加面粉,是“为了增加黏度,防止咬破后糖液直接流出来烫了嘴舌”,解我的儿时疑惑;而豆浆呢,孩提时会去粮油店(似乎?)门口去买豆浆,用铝锅盛,顺路买几根油条,回家后爸爸就烧成了咸豆浆,里面有油条片、虾米、紫菜、青葱,调料是酱油、醋、盐、味精。不过当时的豆浆要浓郁,不像现在超市里买来的豆浆,依样烧好也没旧日的味道。如今的上海街头,好一点的大饼裹油条也吃不到了,大饼干瘪瘪的,不像里面会有点猪油盐粒,再加点青葱,味道要好得多。粢饭糕现在都有卖,前天还买了两块,7毛一块,但不好吃,似乎是粢饭糕本身做得不好,沈嘉禄写到切开粢饭糕,是用弓弦一样的东西,有趣得紧。上海人管生煎包子为生煎,生煎饺子为锅贴。我挺可怜作者的,竟然会认为丰裕的生煎也蛮好吃,真的应该到我家小区里的铺子里吃一下。上海做生煎的,往往煎制时都不加水,弄出来会很干,底很焦,吃起来容易上火。我在上海,发现这儿竟然没有鲜肉烧卖卖,仿佛就只会吃糯米烧卖,难吃死了。鲜肉烧卖,里面裹着冬笋丁,蒸得恰到好处时拿下来,那味道十分的棒。然则现在的人对口味咸淡的要求很苛刻,我有时发现小区铺子里的烧卖咸了一些。我妈的一位朋友会作点心,她做好烧卖拿过来,我觉得比点心店的还好,家里其他人却觉得淡了,唉,所以说口味难调!猪肉皮冻:为什么一些肉馅的小吃里有汁水,多半是靠了猪肉皮冻。家里做小吃时,见老爸操作过,以后要学来。爆米花:不是作者说了,我还没有想到爆米花业者以前一手拉风箱,一手转爆米花锅是多么的困难!左右手的控制力要好,否则是做不了的。捏面人、糖画人、吹糖人:其中我对吹糖人影响最深,以前嘉兴北京路上的吹糖人摊子前,我常常呆那儿看半天,不过现在都大致忘记光了,不知现在哪里还有得看?猪油渣:猪油渣烧青菜,再落面吃,味道老好!咸菜卤、咸鱼卤,糟卤,洒东西往里面浸一下,都蛮好吃,在店吃吃饭,我肯定会点一份糟鱼。猪头肉:也是好久没吃过了。甜酒酿:最近迷上了孝感米酒,虽然叫做米酒,但和江南的甜酒酿是一回事情,它味道比甜酒酿要好一些,估计是酒药的原因。回族的包子饺子牛肉汤:不知为何作者一直没提起这个,以前我一家周日上午定会全家出动,去一家回族经营的饮食店吃中饭,煎牛肉包子、煎牛肉饺子、咖喱牛肉汤,回族的包子饺子面粉都是发好的,属于熟粉,牛肉汤味道非常浓郁,配上包子饺子,赞死了!还有许多好吃的……
  •     有次去看黄,问他最近在看什么书。他说最近很迷一位师兄的书,说他写东西很有上海的味道。如果没记错,指得就是本书的作者。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味道,插图也很灵。作者的文笔很好,遣词造句特别到位,感觉不是一般人能写出来的。记得黄说过,“中国人最爱吃,什么节日都跟吃有关。”所以说,吃也是一种文化。作者虽然写吃,但加上与吃有关的奇闻轶事,相信不经意间就唤起了很多人对老上海的回忆。既是写吃,更是写史啊。高脚布,我好怀念啊。9.5.18晚写于402
  •     也许是因为是北方人,同时因为专业的关系,对于上海相关其实不那么感冒,总觉得吧……有点矫情……不过对于真正的好书还是难以抗拒,写得好就是写得好,无关京派或是海派。精彩的文字配上精彩的配图,很过瘾!(当然我怀疑和我喜欢老东西也有点关系……)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本科读过
  •     历史悠久的地方就是这样,处处都显得不同却又如此自然。虽然过去的味道在慢慢消失,但是总有新的味道在慢慢出现,也没什么遗憾的。
  •     饮食大于天,一粥一饭,一汤一菜,都是人间烟火人间情。
  •     11.07.22

    现在就开始怀旧似乎早了一些,但是那些与童年有关的上海老味道,却又让人格外怀念。

    作者的文字让我有先入为主的好感,对于美食的点点滴滴心存念想,童年残留的记忆让我有种莫名的感动。那些美味而又安全的味道,似乎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     老沈的书是第一次读,感觉流口水。对老上海的吃食,可以说描绘得色香味俱全,虽然是读书,但感觉是美食热腾腾的摆在你面前。加上对一些老上海风情的回忆,非常值得一读。
  •     我是江苏人,老公是上海人,看了这本书都爱不释手。写的贴切有趣,栩栩如生。很多都是儿时的美好回忆。
  •     旅行的时候有需要把这本书带出去了。晚上睡觉之前都会翻一下。记得曾经有人说,上海没有好吃的,东西都是外来的,其实不然。要发现吃的东西光有钱是不行的,还需要惦记着食物的心。这世界上本无菜系,一个地方吃某些东西的人多了,也就凑成了菜系这东西。。。
  •     写得好传神,配上戴敦邦的画真是相得益彰,咂咂全是老味道!
  •     讲阿拉上海的美食 有些也是我记忆中的味道
  •     和作者同一个年代生就有幸亲身经历了吧也许
  •     还是比较推荐的一本书,里面教会我了我如何品尝老上海的美食,语句诙谐
  •     第一次读美食类读物,很佩服老先生能把食物的口味用各种你想不到的比喻来描写,真咋进!很好看,可惜很多老字号都关了,现在都不能去享用了
  •     看著看著就餓了 好像食物有關總是那麼治癒!深夜的時候看〜
  •     不知道去到上海还能不能吃上地道的老味道!
  •     非常喜欢这本书读沈先生文字轻松幽默描述美食时又极其生动感觉曾经在上海时的那一幕幕又浮现眼前里面还配有民间艺术大师所画的插图简练概括人物很传神
  •     上海味道之类的书读了不下十本 稍有厌倦 幸而过几日可以北上次次妈妈菜了
  •     书的内容还是不错的,让我从一道道上海老味道里品出了我想了解的上海风情,插画很好,排版也不错。美中不足的是书的背面有包装袋捆扎的一道深深的印痕,唉,希望以后发货时好好检查,尽量发些完好无损的书给客户。
  •     它以平民生活的草根食物为叙述底本,以怀旧谐趣的文字和生动传神的插图展开对老上海市井生活的回忆,收入文章78篇,内容涉及老上海的风味小吃、平民菜肴、时令美食和本帮菜点等
  •     这是本美食随笔集。它以平民生活的草根食物为叙述底本,以怀旧谐趣的文字和生动传神的插图展开对老上海市井生活的回忆,收入文章78篇,内容涉及老上海的风味小吃、平民菜肴、时令美食和本帮菜点等。文字活色生香,如临其境,如品其味。 本书是作家沈嘉禄的第四本美食随笔集。收入有关老上海风味小吃、平民菜肴、时令美食和本帮菜点的随笔78篇。以平民生活的草根食物为叙述底本,以怀旧谐趣的文字和生动传神的插图展开对老上海市井生活的回忆。文字活色生香,如临其境,如品其味。戴敦帮先生欣然作画,海上风情,恍惚如昨。
  •     看来作者是和我一个年代出生的,写出的东西虽然看似轻淡、随意,但引起了我的共鸣,好象我又回到小时候上海的弄堂里,鼻端缭绕着那熟悉的味道,令人神往。但书中的小吃,基本上是找不到了。
  •     好书融美食文化和知识与一体,这样的书不可多得。
  •     幽默诙谐的标题,将老上海的街头巷尾名吃,饮食风俗习惯描写的淋漓尽致
  •     经常到上海,在上海走到哪里吃到哪里,特别是一些小门脸,外面看很不起眼,但菜做的非常精细、地道、干净(不包括外来的.......),里面座的也大都是附件的居民,老板对大家一视同仁很客气,感觉很好。但随着老城区的改建,老的东西正在快速消失,快的好像你嘴里还有那么点味道的时候,这些老传统、老文化、老味道已经不见了,所以只能在这本书里翻翻思绪勾勾馋虫了。
  •     一开间的店堂里只摆得下两张小桌子,桌子上排列着辣酱和咸菜等小碗。墙上开了个大小不超过12英寸电视屏幕的孔,阿娘的面碗从这里不停的送出来。
  •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对饮食也越来越感兴趣,特别对许多美食的历史更感兴趣!!!而《上海老味道》这本书,既能了解到美食的历史,也能使我们50年代出身的人,唤起对过去生活历史的回忆,感到极为亲切和温馨。现在的年轻人也值得好好阅读,对了解过去的饮食和生活有极大的帮助!!!
  •     美食的魅力往往不会仅限于餐桌上那十五分钟,而在于它身后的故事,这部书描述的其实是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读来令人浮想联翩
  •     #生煎
  •     是看了很多网友的评论才买的这本书,没想到一拿到就爱不释手,一回家就基本看完了,很吸引人,勾起了我很多小时候的回忆,尽管作者比我年龄大很多,但是很多小吃或者点心在我小时候还是经常见到的,所以非常有亲切感.作者文字也比较朴实,平易近人,就像书里的点心一样让人觉得很温馨.真是一本好书.如果你对上海的老点心,老小吃感兴趣的话,这书不妨一读.
  •     让我妈回忆起她小时候在上海弄堂的生活,把老上海的小吃又重温了一遍,非常的有趣味,她很喜欢
  •     虽说是介绍美食,但在文中我回到了童年美好的时光。
  •     半夜在床上看得肚皮直叫,沈先生文笔好,干净利落,读来如闻上海话
  •     好看,好玩,看完想吃的同时也有那种会心一笑的感觉。热闹过后再想,对于家乡消失的老味道的唏嘘,必是饱含了对于过去美好单纯生活的怀念和感慨。饮食文化传承的意义并不仅仅停留在味道上,手艺与精神,比单纯的滋味更值得珍藏与传承。
  •     最爱书之一!喜欢沈嘉禄的文、戴敦邦先生的画~!
  •     与我太远的距离,也罢也罢。
  •     写得妙趣横生,让人心生向往
  •     充满老味道的文字+戴敦邦的插画
  •     文笔很好,插图增辉
  •     沈先生的文章,戴先生的插图,大家之作,美!
  •     虽然我的年纪不足以大到体验过书中所有的“老味道”,但是,笔者勾勒出的繁忙的上海弄堂的早晨的情景仿佛让我又回到了童年,所有的味道又回来了。可是,我依然伤感,我要怎么告诉我的孩子,这些小食的味道,因为很多小食已经在上海滩销声匿迹了,亦或已没有以前的那种味道了。
  •     这本书很不错。写的不是高堂大殿的珍馐美味,只是市井小吃,平民纯朴。
  •     很有味道
  •     倒觉得像是江浙老味道噗
  •     朴实而到位的文字,复活了四大金刚和十二道金牌
  •     老上海的贫民百姓的美食……现在哪里找正宗的 非流水线味道?
  •     一边看一边勾起我童年的美好回忆,我还是更喜欢老上海的感觉。
  •     介绍上海以前的小吃,很多现在找不到了!
  •     很好看的一本美食大全,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面面俱到。值得拥有的一本好书!
  •     好吃!
  •     懐かしい
  •     2013年10月于图书馆。
  •     这本书让我品到了老上海的味道,令人直流口水,可惜有些美味已成为过去,在现在的上海已经再也找不到了。
  •     书内容很不错,描写了老上海的风味小吃、平民菜肴、时令美食和本帮菜点,对点菜和提高厨艺,美食欣赏都有帮助。
  •     居然有老澡堂子的介绍====
  •     我算是道地的北方女子了,却不知缘何对南方吃食的味道情有一钟。自开始煎炒烹炸起就向来喜欢在菜里面加一小匙细密的白砂糖。蜜月里去上海,街角早点摊上蒸笼里氤氲的蒸汽里递过来的素的肉的包子,咬一口竟也会有甜的味道,我竟欢喜的不得了!贪贪得连着吞下两个,看着冲我和上海包子摇头的亲密爱人,我痴痴的笑了……买下这本书也是想要收藏起那份香甜的老味道。却没曾想到,刚刚7岁的女儿看到这本书后竟也爱不释手呢!这几天,只要她有空闲时间,就会抱着这本书一篇一篇地读,直弄得他姥姥一直以为那是一本儿童读物呢!有趣吧?书里黑白线条的插图,很有儿时小人书里的怀旧味道,每一篇文章都细细的回忆描述了作者从孩提时就噎噎难忘的上海家常街边的各种而今已消失难寻或依稀健在的老味道,有时,也不免同他一道唏嘘伤感,只因那曾弥漫的老味道印在我们味蕾上的黑白记忆……
  •     不知道是谁趁我不在的时候给顺走了,tnnd
  •     许多童年的美食再次呈现在脑海里,很美妙,很回味!
  •     美文加美图,是我这种老饕的最爱。我喜欢这种柏拉图式的美食,享受而不会长胖!
  •     沈嘉禄的作品,一看到他的名字就知道是质量的保证。非常草根的吃吃喝喝,但是文学色彩很浓,文字很具张力和美感。对于旧上海很多老去的传统小吃以及旧时时光,应该是一种很好的纪念和留存。读完之后,并不觉得是一本讲吃喝的书,反倒像是掉进旧上海的味道里面去了,非常真实具体地活在当年的上海,体验着当年上海人那一份对生活的热爱甚至窘迫。应该说这本书的文化价值一点不低于饮食领域价值,值得一看。
  •     翻开这本书,装帧朴素,插图精美,书中熟悉的地名,熟悉的店名,好像又到上海的大街小巷逛了一圈,有的有去过,有的路过没进去过,但那种故地重游的感觉,非常亲切!
  •     当初读的是图书馆的书
  •     老上海风情,总有种生不逢时的赶脚。
  •     我一直就喜欢读饮食文化方面的书,特别是介绍小吃的书,已经买过好多了,这本书的包装还是印刷都挺特别的,就是书有点大,拿着有点儿沉,哈哈。不过内容很好,看的我都想去沪杭扬州等地旅游了
  •     此书文笔流畅生动,所描写的上海味道确实在我们的身边经历过品尝过现在大多也存在着,作者写的上海的美食让我把上海美食重温了一遍,非常的有趣味,非生长生活在上海不能写出如此好书!
  •     50岁以上的老上海读来回味无穷,色、香、味、形和儿时的美好回忆一起呈现。
  •     非常好的美食文,装帧也不错。
  •     老家在上海,书,是为父亲买的。但一样让我爱不释手,文字和绘图同样精美,还原了那个时代的上海特有食文化。
  •     好好吃。
  •     第一次看沈嘉禄先生的文章,文笔朴实很具有亲和力。这本书应该能够勾起很多老上海和本帮上海人的儿时记忆吧,我是北京人,出差到过两次上海,还蛮喜欢上海的氛围。这本书可以让我通过饮食/厨房来了解上海的平民生活,真得很喜欢。
  •     和作者一起回味很多年前的美味记忆,感觉那些美食又回到了你面前。上海人的共同美食财富。
  •     为买陆文夫的《美食家》上当当看到这部书,立刻就买了,一星期以后的今天刚拿到就被同事立马拿下,虽只是粗看了看,已是爱不释手,赶紧上网再买,还好啦买到了呵呵
  •     上海老味道”
  •     一本关于老上海美食的书,那些曾经街头巷尾的吃食,对生煎、油墩子的印象最深,还有许多“吃”而来的故事。
  •     我饿。
  •     如果还能回到童年,一定一定将这些老味道铭记于心,永不忘记。
  •     我母亲是上海知青,她的一生可谓曲曲折折,但是我们子女都是在幸福的成长着,记忆中我母亲所准备的美食无不是此书上所提及的美味,只是现在她年纪大了,还有很多食材也找不到了,所以好怀念好还念那些美味,买了这本书,既是回味,也是当做收藏了。
  •     最近美食类书籍看得有点多,造成了审美疲劳,看美食类书籍都是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初看此书也是如此,兴味索然,但看了几篇之后有一种令我耳目一新的感觉。上海地道小吃尽显眼前,虽然没有去过上海,更没有吃过道地的上海风味小吃,但看过之后却如同这些美食都曾吃过的感觉,脑海中萦绕的是许久之前的回味
  •     想起在张家港时候的早点摊。
  •     好怀旧。。长见识,真的很喜欢这一类的书~上海拧模子!!
  •     冲着戴敦邦的插图买的,戴老经典后期风格。纸张也很好,印刷很好!插图印的很清晰。文字部分嘛,闲暇之余看看不错,整体很好的一本书!
  •     真不错,在大众书局看了一晚上,浓浓老城乡特色。
  •     往事已经如烟
  •     好味道
  •     可以说,绍兴人最懂吃的艺术
  •     难忘'葱开'
  •     虽然上海已经成为我的过往云烟,但是骨子里却永远少不了那份情节。
  •     离开上海多年了,常常怀念弄堂里的老味道。书不错,平凡中的记忆才有感动!
  •     同时买的几本美食书,对这本是最不抱希望的,因为自己的味蕾对上海小吃从未亲近过,但看过书之后却发现这本书最精彩,不禁对上海小吃心生向往~
  •     沈家禄先生的行文很有特点。现总结为三。其一是翔实,文中到处可见的做美食的方法,具体到原材料的采购,刀法,做法等等,似乎真的想让人亲自下厨尝试一番。其二是生动,回荡在文中的拟声词(“笃笃笃”之类),吃到嘴里的快感,排队的见闻,无不仔细刻画,犹如当时在眼前浮现。其三是厚重,美食承载文化,依托于文化,呈现着文化。在沈老先生的笔下,对美食的刻画,或者说是回忆,无不带着文人的趣味和眼光打量。尤其是文中充斥着时过境迁的对比,今昔生活方式的差异,使行文充满了较强的可读性。
  •     了解一下上海老派市井小吃。
  •     写美食的文章里这本蛮好的
  •     看得出作者在研究上海滩传统小吃上是下了不小的功夫的.文笔轻松,娓娓道来,不知不觉就被书中所描写的场景吸引了.书中的插图也很形象.作者与画者是绝配.非常经典的一本美食散文.只是不知作者对其他城市的传统小吃是否有同样的了解?
  •     书的装帧很朴素,牛皮纸的封面让人想起遥远的童年,作者文笔流畅,描写生动,既细数了老上海的传统美食,更演绎出老上海的风土人情,令人掩卷思乡,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     说实话,只对糟货有兴趣
  •     非常平易近人(比如周作人的饮食散文就算是不平易近人的),在文字笔法上不及汪曾祺的,但比梁实秋的要好。
  •     对于中国的很多人来说,上海应该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名字,十里洋场,奢华无比的大上海。读到这本书很庆幸,感谢当当的相关推荐功能吧。其实里面不只有上海老味道,还有很多其他地方的老味道,这是所有这些,才构成了上海的味道。对于作者在书中描述的种种,个人因为没有品尝过而无法置评,不过以后有机会再去上海的话,一定要去那些地方一探究竟。
  •     @玉子 那个相册里面的上海美食好看是好看,但是错处不少,这本书文字一般,但是干货不少,里面提到的都是比较正宗的方子和味道。
  •     简单的翻了翻
  •     这次买了四本书。都很喜欢。这本书里面感觉有上海清清淡淡甜甜的味道。不沉闷。是一本愿意慢慢读的书。
  •     很不错,回忆老味道,里面有浓浓的感情,很好的散文
  •     下午拿到书,一口气读完了,是我喜欢的类型,个人版的《舌尖上的上海》,字字句句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体会,还有就是作者的妈妈好能干啊。
  •     有些掌故挺有意思的 但是也有和别人重复的部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