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第7版 上册)》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世界史 > 全球通史(第7版 上册)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
ISBN:9787301074237
作者:[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
页数:801页

还不错的

就是一本通史。也就是表述一下观点,象我等没有多少历史知识的人看了真的能梳理一下史观。至少这本书还是很有个性的。不象东亚三国近代史那样无趣。

全球史的另一种读法

全球史的另一种读法 关于那个《全球通史》,一开始我也是买来看热闹的,有人说,这个21世纪的新版好看,有观点。昨晚和老师聊了聊,得出以下结论:1为何是新版呢?新在哪里?前言中说了。其实这个版本和以前的上海社科院的文字不见得相差多大,重要的也并不在这里,所谓的新世纪需要新的全球史观,在我看来,也并没有多大的改进,插图和插页做的好了不少。阅读更加方便罢了。2这个斯塔夫里阿诺思的作品的要点在哪里呢?关键的一点是,他的1500年的划分全球史的方法。作品也因此分为上下两册。但为什么要以1500年为标准呢?按照马克思的说法,直到地理大发现为止,这个地球才真正的称之为全球世界。3为何说作者拥有全球史观?有的观点说这个书的全球观体现在它第一次跳出西方中心论的视角来进行写作,但在篇幅很大的上册中,世界仍然是分开的落笔,各个国家和地区分开写,但这就是全球史观了吗? 其中的逻辑何在?这样的以1500年划分的写作方式,是否暗含了这样的逻辑,1500年以前的全球史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写作,地理大发现才使得世界联系起来,分开落笔因为以前的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而作者的全球史观的表现在于,把真正的历史看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即所谓的蝴蝶效应,真正把世界的各个部分的历史放在以后的进程中考量,并以此作为材料的取舍标准。以前的历史也许是分散的,但不同部分的世界历史进程在1500年以后会聚集并合成真正全球历史。西方的兴起和东方的衰落是在很长一段独自的历史进程中获得了各自不同的动力的,作者真正看到了这一点,那么,上册看似散乱的写作也就获得了自己的逻辑意义。阅读也因此变的简单,你只要看看,这个地区在1500年以前有过什么导致了以后的什么结果。全球史应该是这么读的。

其实也一般

这本书很久以前看到了,内容记得不是很清楚了。整体感觉上这本都是从西方的历史观阐述全球发展,关于中国方面也有特别的视角,但很多也不符合事实,特别是否定了华夏起源,中国人都划入蒙古种这点上看很失败。

英文版的好难度

自己水平有限。。。。我读的是英文原版的,平均一个小时只能读5-8页!不过感觉还是挺好的,英文版的文笔很好。至于观点新鲜与否,我倒是没有看出来有什么特别之处。

记得的礼物

有些时候,记住一样东西,不是因为记住它本身,而是因为别的就比如这套全球通史,是我送给一个好朋友的礼物那时我们都在读大学,我和他是初中起的好朋友,我们经常谈天说地,很是默契,一次偶尔他提起,想看这书,我便记下,等他生日的时候给他寄了过去...几年后,我们因为一件事而再也没有联系,这样一个几年的朋友,竟然就这样成为过去...很多次,我问自己,是否遗憾,我也不曾得到答案...也许,人与人的缘分,就是这样,随风而起,随风而逝....我们平行,相交,而后平行,再无交集...

一本还行的历史通史书

上下都看过,还专门买了下。作者观点比较新颖(对我这种由国内教科书培育的四有新人)。但仅此而已,作者没有彻底论述论证,也是列举自己观点后,没有太多翔实说明,总觉得还有点留在皮毛的感觉。不知道是否国内译文有所删节,总之此书是有点过誉了,也许通史只能浮光掠影吧

向斯塔夫里阿诺斯大叔致敬!

因为备课,认真阅读了此书。深感这才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写的书,书中阐述了诸多观点,使我这个从小学历史课本和中国历史学者写的书的一历史青年,对历史有了颠覆的看法,更对历史学有了看法。从来不曾思考过历史之间、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产生关联,是什么导致产生关联。从来都是要知道是什么,从来没考虑过为什么。这是中国人的悲哀。但凡看过国外的著作就会有此感受,我们从来不用思考,也不需要思考了。到底这种方式还要怎样延续,学生到底要学到什么。在我看来现状,就是老师要维持尊严,不要提问,只要接受,以免老师答不上来时丧失了尊严。而学生也会想,这老师不会,不称职。看看教材,为了评职称,出一些粗制滥造的从别处抄来的所谓一、二、三,管它是否顺应时代,管它学生是否能看懂所谓的一、二、三。向斯塔夫里阿诺斯大叔致敬!

万物自然生长

万物正在自然生长,00后必将成为未来的主导力量。这是一股陌生却真实的力量。无意中看到一段视频《儿童节,怎么认识00后》,分析很中肯、理性,到位,推荐给大家:“怎么理解00后总喜欢把屌丝,傻B这些不等大雅之堂的词汇挂在嘴边呢? 00后,不需要标榜任何高大上的道德典范,拒绝接受成人告诉他的常规。屌丝,傻B,我们觉得这些词汇脏,那是因为我们从小到现在就被灌输,任何表述人体生殖器词汇都是脏的,不能轻易说出口的。但00后不这样想,其他描绘人体器官的词汇都被公允,凭什么和生殖器有关词汇就很脏?这是成人世界的逻辑。00后不需要接受这套逻辑!他们喜欢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用自己的喜好去定义这个世界!他们喜欢有个性地做自己。”

一切历史皆是当代史

这本书最大的几个亮点就在于:一、是非中国人所写,所以就更加客观,避免了以华夏为中心的中国式自欺,能够让我们清晰看到中华文明以及吾国常容易沾沾自喜的泱泱大国地位在世界上的分量究竟多少,从而更有利于避免自大,这大概也就是所谓的以史为鉴吧;二、虽然是美国人写所,但对非西方“主流”文明仍是基本上达到了一视同仁,特别是对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其中就有大篇幅对不同时期中国的历史状况有详细论述,包括很多细节的问题,这非常有助于海外国家,特别是英语区对中国的深入理解,摆脱对中国长期的神秘、肤浅和偏见的认识,这在以前历史中是较少见的;三、对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这也是以前所未曾有过的,这与现今女权主义思潮的兴起好发展有关;四、与当代现状、环保等问题紧密结合,具有很强的忧患意识且对人类的未来持较为乐观的态度;五、对社会主义思潮持相对宽容的态度,无任何妖魔化痕迹,如对马克思的勤勉工作和努力就颇多肯定和钦佩。不敢苟同之处:对西方的很多侵略行为持沉默态度,且对西方殖民化更多是强调其积极意义,着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作者一再宣称要避免的西方中心主义,当然这实非作者之过,这是任何一个人都避免不了的——总会有意无意已自己所成长的语境为中心和衡量一切价值的标准,中国亦有此深刻印痕,且表现极为普遍。比方作者说欧洲殖民者贩卖黑奴的同时从拉丁美洲带回的玉米、番薯等作物养育了更多的黑非洲人就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且作者对所贩卖黑奴持数目持保守态度(1000多万,而对其疾病死亡等则多讳莫如深)且对其“移民后”状况颇多溢美之辞,这与实际的情况多是不符的,因为现今拉丁美洲,甚至美国的黑人生活水平仍然是大大低于该地区平均水平,且从事行业多为“冷衙门”和娱乐业。

好书

作为一本通史, 是合格的. 通史一般都是这样, 整体上正确,局部有小错.不过,小错不影响.这本书, 对照着 http://geacron.com/home-en/这里的5000年世界势力地图变化是最合适了. 当然, 这地图作为整体地图, 也有着大体不错,小问题不少的情况.但是这样的宏观的,用上帝视角去看人类的历史是有必要的,而且,要求一个人精通全世界的历史,也是不可能的.通史里,这算不错的.但是, 这本书的翻译略有问题, 不是说词句, 而且,在书中提到中国, 引用了很多古人名言,还有篇目, 这里其实应该可以由译者加注的.至少, 孔子的话, 用论语的文言文 总是可以, 英文翻译成白话就说不通了.书先总后分, 先略后祥, 所以前面的论述总是会在后面重复.但是,这书似乎不是一个人翻译的, 前后同样的话翻译不一样的情况还不少.然后说下内容, 这里写的很明白, 西方一直不如中国, 整本书里,从作者到西方传统士人都是如此认为的.那么,在很多地方反复的提,中国古人如何如何比西方早了多少年云云,就有点儿扯淡了.感觉到的是A B是同学, B上到大学了,A中间留了两级, 在一块时候自卑, 总说, B很牛, 但是小时候他抄过我作业,他小时候学习没我好.这事儿感觉真的挺丢人的.

这是一本值得看的書

在学生时代,为了考試而讀历史.多年後.. 生活中无时无在..相关历史的简介.所以不想重拾历史教科書..,書店中无異中发现北京大学生版社.出版的从史前史到二十一世纪. 全球通史上下二册. 由(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 尤其下册. 我対印度文明及中亜历史不清楚.所以喜欢看这么書.

全球通史

大学里曾经一口气把上下两册全部看完,既然是全球通史,目的就是为了全面地大概地了解世界历史。当然概括地解说历史是本书的重点,不过作者也非常有见解地对每段历史背后作了一定评注,非常客观中肯,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尤其是对比较了解中国历史的中国读者来讲,感觉作者不像中国人那样喜欢过分吹捧中国古代的强盛,而着重描写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中国历史民族演变进程、中国繁荣的背后以及中国近代的苦难。

1500年前后的世界

这是继《亚洲史》之后,我看到的另一本“震撼”的历史书,同样的,这本书也给我这个对历史一向不感兴趣的人以极大的教育和启迪。从六月份到现在,两本不太厚的书看了整整两个月,因为之间看了些别的书,经历了一些提不起精神读书的事情。读到后面的时候对前面的记忆已经模糊了,不过到昨天晚上,总算全部读完。有人说:“多年以后,即使我们学过的大部分知识都回遗忘,留下的只是观点和结构”,深以为然。所以,即使过段时间,我对书中记载的历史事件又忘记了,也仍然会觉得很有收获。因为,我会留下“观点和结构。”“每个时代都会书写自己的史书,不是之前写的不对,而是每个时代面临自己的问题。”这是作者在序言中的一句话,表明了作者的思想,因而觉得了本书后面的结构和内容,同时,也让如我般对读史很茫然的读者恍然大悟。作者撰写历史的目的,不仅仅是研究过去,更重要的是希望从中找出解决当前世界上许许多多问题的办法。而作者的这个目的也在书中贯穿始终,每一部分的结尾都有一个小节,内容是历史对今天的启迪,有些我觉得有用,有些也不过是老生常谈。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甚少,而这样一种研究历史的精神,却是我以前从未领悟到的。单从这一点上说,我就应该好好读完这本书。按照译者所说,作者对历史的划分和一般史学家不同,而是分为1500年之前和之后两大部分(我没有读过别的东西,所以不能肯定一般史学家是怎样划分的,对这一点不做评价。)读完全书后,我对这种分法深表赞同,因为,恰如作者所言,1500年之前的世界基本上是各自独立的,大洲与大洲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和相互影响都很少,因此那时候的世界实际上只是各自独立的小部分,但1500年之后的世界,欧洲开始崛起,这种崛起不像罗马帝国或是汉唐那样,只是对世界的局部有影响,而是对全世界都有影响,技术的进步让世界变小了,让人们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了,让民族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影响更严重了,许多民族因此放弃了几千年一成不变的生活。可以说,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纪元。所以,对于作者这样的划分,我非常赞同。作者这样的划分也体现了他一个重要的历史观,那就是全世界的历史观。他努力不像以往欧洲或美国的史学家那样,把欧美看作优势民族,把亚非拉看作劣势民族,而力争用一种不偏不倚的口吻来撰写历史,用中立的眼光看世界。当然,完全做到是不可能的。只要稍加留意,作者的倾向性还是会表现出来的。但是,至少他在进行有力的尝试。有趣的一点是,作者不仅将亚非拉的伟大历史与欧洲相提并论,对各民族的光荣传统和历史都有所提到。而且,作者还将古人与现代人相比,提出一个观点:虽然现代人在物质上的富裕程度一定远远超过古人,但快乐程度与几千年前的人类一般无二,甚或不如我们的祖先快乐。作为这一点论据的一个例子是作者对现存的部落生活的研究,他发现作为食物采集者的人类每天只工作一到两个小时,其他时间都在休息,玩耍或者做其他更快乐的事情。这样造成的负面影响当然是生产力低下,但他们生活的却很快乐。而且,对于食物采集者来说,他们的食物来源丰富而有营养,相比食物生产者的农民而言,他们在食物上其实更富足。因此作者对现代科技能否给人类带来快乐表示了质疑。其实作者不止在这一点上对现代社会表现出怀疑,在其他很多方面比如中东问题,核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一系列现代社会的弊端都表示出关注和怀疑。虽然作者说现在盲目悲观是不可取的,但在他这句有自我安慰意味的话语后面,我们隐约可以看到更大的危机。基本上我对这本书是很喜欢的。不过对其中一点却难以同意。或许是我孤陋寡闻,但我不赞同作者把不断扩大的贸易水平作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因。我不是研究历史的,对作者的观点提不出强有力的反驳,只是从感觉上,觉得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强烈推荐对历史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朋友看看这本书,我觉得他不仅可以满足前者的兴趣,更能激发后者的兴趣。http://hi.baidu.com/sandcabin

放眼看世界,胸怀全人类.好书!

大约用了半年时间,断断续续看完了<世界通史>的上下册.在读这两本书的同时,我还看了一系列的有关西方的历史书.在全部结束了对这个主题的阅读后,我个人认为这套书非常值得来阅读和思考,尤其是值得来学习作者从全球史和人类史的高度来看问题和分析问题.这种思考的视角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放眼看世界,胸怀全人类.好书!

再读魏晋南北朝

《全球通史》.美(2005)这是一本值得收藏,可以不断重复翻阅,看上个几十年的书。它有别于国人历史书的阅读体验,在于两点:1、角度换一种口吻、换一种价值观、换一种主观态度,去看我们学习过的历史,这会是一种新的体验。2、宽度在我们过去熟悉的历史前面,加上广角镜头,看到更广泛的周围,不由自主地就可以横向比较、就可以归纳。今天单挑了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翻了翻:这一时期的历史走向,不仅是中国而是整个欧亚大陆都是如此纷乱。在这之前,中国是秦汉帝国,欧洲是罗马帝国,都是相似的稳定结构。这一时期,乱华的五胡同样把欧洲翻个底朝天。在这之后,恢复稳定,中国重归帝国结构,欧洲再无帝国而是邦国林立。在这之前,世界同步,各自发展起璀璨的古典文明。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游牧民族都发起了对农耕民族的入侵。有一种说法是,这一时期地球进入小冰河时期,游牧民族暴发了生存危机;同时亚欧的几大帝国延续百年后都产生了末期的内乱,给游牧民族以可乘之机。于是匈奴、突厥、蒙古、鲜卑等游牧民族向南、向西一路杀了过去!中国政权,北方尽失,汉人政权借淮河长江天堑维系于南方,凭借土地之广袤和人口之众多形成南北对峙。而欧洲就没那么幸运了,遭到东方的游牧民族、北方的海上游牧民族维京人、南方的穆斯林一遍又一遍毁灭式的蹂躏。在这之后,汉民族凭借强大的人口优势和文化优势,使得外侵如泥牛入潭,终究使众多少数民族汉化、北方政权也是以汉民族的名义统一全国。文化上,延续汉民族的文明,政体上,延续秦汉帝国模式。相对照,欧洲在这之后,政治上,再无帝国结构的崛起,文化上,欧洲古典文明永久湮灭,再也无法复原。总结以上历史,单就“之前、之中、之后”这三段而言,中国是幸运的,虽历经磨难,但自己的历史进程并没有被打断,以后的一千多年基本上还是古典文明的延续。而欧洲犹如被城管强拆一般,全部推平!但是,但是!但是!欧洲从此一切归零!一切从头开始,从此开启了崭新的中世纪文明!从这一历史之后,欧亚大陆走向了不同的方向。乃至有了后来那样的近代史!孰福孰祸,谁能定论?(后记:今日阜阳下了2015年的第一场雪,晚上鸭煲一锅、黄酒一坛、通史一本、笔记一篇,不亦乐哉)

用全球的眼光看历史

已经看了第二遍了,从最开始想简单的比较各个历史时期的世界霸主,到后来能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所了解,这本书可挖掘的东西太多太多,这才是真正的历史。它让我知道了历史也是可以形成一个体系的。对于理科生的我来说,极大的改变了我的历史观

一叶障目

从小学学到高中的历史,其实只是其中一个片段,中学考试要求的记住每个事件的时间 地点 人物 ,还考了事件的意义,但就没有像全球通史那样给人历史和现实联系的启发。

高中文科生的噩梦啊

每次历史周考月考模拟考都会做到以斯氏《全球通史》里的某段话作材料的选择题或材料题,从经济到政治到战争,经常是读起来感觉很拗口,也许是翻译得不太好的原因吧,好歹最后高考考了个A+,也算对得起自己了。反正现在还记得历史老师反复强调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其他的都忘得差不多了,历史书读多了,就觉得历史很肮脏,政治很肮脏,更想多关注那些在巨大历史事件中起起伏伏的平民百姓的命运,关注他们就是在关注我自己,可惜相关的书籍还是比较少,读得比较多的还是一些士兵的回忆录。我妈的一个老乡的父亲曾把自己大半辈子的经历写成长诗,算是提前为后人留下了一些史料吧。

不能报太大期望

虽说所有的书都不免带有个人的偏见,但这本书如果作为一本全球历史的书来说,极为不推荐本来是作为哲学史的辅助材料,同时作为熟悉世界历史来看的,当我翻到古希腊想参考一下当时的地理划分和其他历史时。发现其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介绍是不理解的和极为片面的,如果将事实尊重作为历史教材的一个重要原则的话,这本书关于这两位伟大的哲学家的评论将是极不尊重历史的,以至于我不能相信它可以作为一本历史学教材来看,所以如果你是想把它当作知晓历史的入门读物的话,不推荐

在月球上看历史的发展

一本与许多世界历史书的体系不一样的史书,却不在致力于详细的史实的描写,而是以一个宏观的角度带你进入一个辉宏的历史境地,让你走出单独的地区历史。站在“月球上看历史”,开始是不大明白,再细读之下,一个人类发展的线索在作者笔下建立起来。可是关于“世界史”与“人类史”的区别就变得变得模糊了。历史在不停地向前发展,而且是充满了许许多多的未知性,不定性,马克思主义里的“历史是有规律的”有时真的吗?

2012-12-31 G

作者在本书中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即将整个世界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从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诸历史运动、诸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用一句话说。。。。。。

在全世界范围内,能够真正用超脱的全球视角辨析历史事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只此一人。斯塔夫里阿诺斯的研究视角,正是中国历史研究界所缺失的。跳出意识形态、乃至东西方的隔阂,才能还历史一个正名。

应该抛弃某种史观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历史是历史的。至少和前言所说的一致——只有将中国或者说东方考虑进历史的历史才是真实的历史。所以,这里面没有所谓的“中世纪”而是只有“1500”。房龙的历史没有达到所谓的真正的宽容,我相信斯塔夫里阿诺斯作到了。

最好的历史书

大约在2000年的时候我偶然看到这本书,就买了看,连续看了2天,全部看完。之后我总共又买过3次这本书的再版,看了6遍。这本书之前,我已经阅读了大量的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的书籍,但我对历史的了解,只是知道了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在哪里发生了什么事,看了全球通史后,我知道了许多为什么在这个时间在这个地点发生了这个事件。有一种畅通的感觉。可惜的是,老斯已经挂了,如果还有别人能用老斯的方法,分析更多的历史事件就好了。

一直在寻找英文版。

最初看了电子版,一口气把上冊读完。随后买了上下冊,收藏给后代看。看完的感觉是,中学学的世界史课本就是狗屎。但本书中文翻译真不怎么样。

大师的作品

写历史,不光是要写历史的事件,更重要的是事件之间的联系,历史发展的规律。显然,这本大部头做到了这一点。读完这本书,才感觉以前学过的所有历史课本,以及看过的几乎所有历史讲座都只说到了皮毛与表象。

考试卷

就记得刚刚过去的高三生活历史卷上基本上每到主观题 都要引用该书的内容由此可知 其影响力之大

评论全球通史

这本书是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编的一部具有划时代的历史书,该书已被广泛翻译,并成为许多大学的历史教科书。《全球通史》的成功之处,首先就在于它强烈而深刻的现实感。二《全球通史》不同凡响,还在于它是“全球史观”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全球史观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他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整体,每个地区的历史发展都与整个世界息息相关。

近乎偶然的相似

1756年,法国驻君士坦丁堡大使宣告法奥(奥地利)同盟成立,奥斯曼帝国政府这样回应:奥斯曼帝国政府“对一头猪与另一头猪的联合”不感兴趣。在重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时,这个细节再一次引起我的注意。作者如此评价奥斯曼帝国的狂妄:“这种态度在16世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18世纪那就是自取灭亡。我们可以这样理解,1756年,更加狂妄的法王路易十五是绝对不允许自己被称为一头猪的,而好强的奥地利女王玛丽娅·特蕾西娅更不允许自己被叫成“另一头猪”。强盛、繁荣这些用于赞美国家的的褒义词都可以用在这两个国家上。这一年,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已经形成,七年战争爆发,巴黎的协和广场还在建设中,凡尔赛宫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建设终于落成,俄国彼得堡的东宫已经开工了两年,莫扎特在奥地利诞生,这些非凡的事情发生在欧州这个崛起的世界中心。然而在此前,伟大的似乎只发生在欧洲附近的西亚,遥远的印度和中国。1555年,哈布斯堡皇室一名驻君士坦丁堡大使在给家人的书信里可以看出,当时欧洲人对土耳其的普遍敬畏。他在信中这样写道:“像哈布斯堡皇室和奥斯曼帝国那样不同的制度之间的争夺必定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呢?我一想到这一点就不寒而栗。……而最糟的是,敌人已经习惯于胜利,而我们却习惯于失败。……”然而到了18世纪末,奥斯曼在欧洲人心目中早已如同明日黄花,一个名叫威廉·伊顿的英国领事和商人这样描述奥斯曼帝国的无知与衰落:“从穆夫提(伊斯兰教宗教领袖)到农民都普遍相信,地球被一根巨大铁练固定悬挂着,他的外面有七个天堂;太阳是一个巨大的火球,至少也有奥斯曼省那么大,它是因为要给地球提供光明和热量而形成的;月食的发生是因为有时候一条巨大的龙想要吞食月亮;星星是同铁链固定在最高的一层天堂中的……”同样的故事发生在中国。1512年,苏州的一名官吏在忙着建拙政园,半个世纪后,浙江宁波建立天一阁……闲来无事的士大夫们在文化上的追求还是这个世纪主题。当闲逸的文人官员在游园观书时,欧亚大陆的西边的各个港口熙攘嘈杂地繁忙着,商人们已经竖起东行的风帆,来自欧洲的船员、商人、传教士在亚洲东南岸停靠登陆。当文艺复兴的大师们在用绘画、雕塑和诗歌唤醒愚昧的人群时,中国的社会处在令人惊奇的平静中。甚至到了启蒙思想的洪流冲刷欧洲的17世纪,清军刚刚入关,年少的顺治帝还暂时是多尔衮的傀儡,刻着“大明门”的牌匾被工匠翻了过来刻上了“大清门”,一个新的封建王朝才刚刚开始。同奥斯曼帝国一样,当时的中国面对的是内陆,而后背则朝着汹涌的大洋。因此斯塔夫里阿诺斯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些帝国的统治者对海外贸易极其漠视,因此当葡萄牙人开始夺取印度洋上所有的战略位置时,他们都未采取行动加以制止。” 在这上面,奥斯曼帝国与中国惊人一致。儒家的稳定成了思想变革的最大羁绊,长期的相对和平导致了当时中国人没有理由的自信,他们憧憬着未来,金榜题名、洞房花烛或许是那时候一个读书人人生意义的全部。就像作者的评价一样:“有史以来,从未有过一个民族面对未来竟如此自信,却又对即将到来的风暴如此缺乏了解。” MY BLOG:http://www.xuweiming.org

价值

由斯塔夫里阿诺斯所写的这本史书,在我读高中时,因为高考,所以历史老师叫我们去读这本书,很多高考题目的题材是出自这本书,从学习的角度他是值的读 的。从历史的角度他也是值的我们爱历史的人,爱生活的人去读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由价值的知识的,他纪录历史上许多重大的事件,从客观上分析了这些事件的影响 原因。并且加入了他自己的对于这些历史事件独特的理解,深刻的分析了他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它是从全球历史的发展趋势的角度从新解读了历史,对于今天社会中的问题,提供一种借鉴。他提出来的全球史观,对于历史学的研究产生 了很大的影响。

简单明了,详细简约。

这个花了我整整半个月的书。长知识,不像平常的史书一样繁杂,冗长。从史前人类史到现代史。有感觉。作者很了不起。

西方世界的全球角度

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在电脑上看完这本书,忍不住在当当网了订了一套,因为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书。历史是人写的,因此每一本史书都会受到作者本身的身份,经历和立场的影响。好的作者会尽量跳出这个局限。通读本书,我看到了作者在这方面的努力。作为一个西方人写的全球历史,能够以这样客观的角度叙述人类的历史真的很不容易。相比较而言,中国作为一个史学大国,却没有一本像样的全球史,这是一个很值得反思的问题。难道我们自己的历史太长,史料太丰富,没有时间精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吗?这本书也同样是有点颠覆我们的历史观。中国人从小就被灌输我们泱泱五千年的历史,地大物博。其实,以全球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的历史,中国在历史的变迁中还是太封闭了,与外面的历史交流太少。而且真正领先世界其实估计也就唐朝的几十年而已。其它的年代与其它文明相比,并没有太大的优势,至少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的优势。

人是一种通用计算和通用操作设备

forcode:人是一种通用计算和通用操作设备为什么人这种动物如此特殊?大部分动物只能够适应特化参数的环境,他们的生活习性(软件)和身体结构(硬件)已经特别适应某种环境,一旦脱离这种特定环境,就很难生存;而人通过改造环境几乎可以适应一切环境,比如太空、月球这样空气成分、重力、温度与地球差异极大,任何地球生物都无法生存的地方,人可以通过制造宇宙飞船、星际殖民基地来生存,这未来甚至可能是一部分人日常的生活环境。人具备极强的学习、创造和文化传承的能力,这使得人成为一种通用计算设备,可以根据用途、环境需要对自身进行编程(教育、培训、学习、探索),人类社会成为一种通用计算设备相互通讯(社交)有机组合成的一种通用计算网络,任何一个节点积累的经验(逻辑片段、或者可称之为程序)可以迅速在通用计算网络中传播、多重备份和进化,这使得人类得以在相当程度上超越基因的局限,有潜力适应几乎所有环境、主宰地球生物圈。人的大脑是基于基因这个进化编程的操作系统之上的高一层级的操作系统,一般的动物局限在基因这一层级固化在类似BIOS主板中的功能设定,人通过大大拓展强化的人脑操作系统,众多的自编程APP(通过学习、经历、思考获得的各种行为模式、行为倾向、经验、技巧、知识……)可以运行在人脑操作系统之上,很多本来依赖于基因操作系统的本能APP的功能,可以被运行于大脑中的APP所代替,人和人类的进化过程,也就是人脑操作系统之上运行的自编程APP不断替代、覆盖甚至获取超越基因操作系统之上的本能APP权限的过程。超我、自我、本我分别对应了社会、人脑和基因三个层级的操作系统,绝大部分动物局限于本我层级的行为模式,人的第一级突变来自自我层级的觉醒,后来是超我层级的不断发展,自我和超我都依赖于基因锁奠定的底层系统,普通动物其实也具备一定的自我和超我,但比较简单、初级和固化,比如动物的求偶行为、领地意识、觅食行为……体现出了自我和超我的萌芽,但比较直接受制于基因的约束,个体所具备的的自由度、选择空间非常有限,人这种动物的自由意志相对大得多,但也只是貌似自由,本质上也还是受制于基因、本能。在个人计算机普及之前,人类创造出来的很多设备,并不是通用计算设备,而是适应特定需求、目的的设备,比如游戏机嵌入了固定程序的主板,只能玩特定的几款游戏;收音机的电路板也是不支持再编程的,只能用于接收和编译电磁波信号;电话机只能用来语音通讯,功能也是固化的……在更早之前,人类发明的锤子、弓箭、刀枪、自行车、砧板……各种工具的功能也相当固化。后来,人类发明了通用计算设备,可以将各种信息、逻辑予以数字化、自动化,软件与硬件相对独立、可移植,同一个计算设备通过虚拟化编程可以实现无数种功能,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成就,堪比自然界演化出了人这种物种,虽然通用计算机目前还处在极原始初级的阶段,却完全让人对其未来充满信心……但通用计算机的无穷潜力仍然只能局限在虚拟的数字化世界里,我们制造出来的各种实体工具越来越智能化,但仍然是专用设备,只能用于特定类别的目的,比如汽车只能用来交通,不能用来炒菜、防卫、教学、清洁、种植作物、冶炼矿石等无穷的用途,简而言之,不具备通用操作能力,我们发明出了通用计算设备,却仅仅局限于虚拟世界的无穷可能性,如何实现通用计算到通用操作?基于通用计算发展出的机器人(实体化的人工智能)将是人类的终极发明——真正的通用操作设备,机器人不只是可以用来做宠物、做卫生、安保、种植、冶炼、服务……它的用途将无所不包,不局限于特定的功能,机器人将是人类发明出来统领(管理)一切工具的工具,机器人生态系统(数十万种、百万种甚至上亿种不同型号的机器人)的发展将使得人类最终实现整个世界的自动化,人类将不再需要劳动也可以坐享其成,自动化系统将会把自然资源、能量转化为人类需要的任何产品和服务……到那个时候,人作为一种通用计算和通用操作设备,将创造出一种通用计算和通用操作设备,人类曾经在数百万年里过着采集生活,直接从树上摘下果实送到嘴里,在最低的水平实现了坐享其成;后来,人类发明了农业,耕种作物和驯养动物,通过劳动获得生存所需;当通用计算和通用操作设备诞生,人类再次可以回到类似以采集为生的时代,只不过,能够从大自然里采集到的不只是果实或树根,而是人类所需要的任何产品或服务……

历史告诉我的谜题

历史即像轮回又似展开的画卷,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我希望能够为了这个谜题展开自己的思索。历史的尽头似乎给我们以深刻的印象,历史老人如同时间给我们以温馨。没有批判就没有进步,没有进步就没有希望。好了,我摘录一些该书的细节供大家参考。人类文明200万年的世界和人类文明史一样的不可预知和理解。200万年来,我们的祖先没有经历过真正的舒心的生活,都是些惊心动魄的场景,午夜的月光照耀着他们的心灵,给他们以慰藉,也许他们就在此时产生了宗教情结,使得他们能够为之付出全部的心血,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的足迹足以震撼我们的心灵。人类起源于灵长类动物,他们有着复杂的思维和情感,记得其中一句话:“只有人类会笑,只有人类知道自己将死。”真是一句至理名言,不知其他动物作何感想,也不知它们是否可以在临死之前能够好好地思索一下它们的将来。它们难道就没有欢乐,真的替它们哀思。苏美尔文学:“猖獗的洪水呀,没人能和它对抗,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古埃及诗人为描述给万物以生命的大河的慈善做了诗:“看,这位伟大的君王,即不向我们征税,也不强迫我们服劳役,有谁能不惊讶?有谁,说是忠于他的臣民,真能做到信守诺言?瞧,他信守诺言多么按时,馈赠礼物又多么大方!他向每一个人馈赠礼物,向上埃及,向下埃及,穷人,富人,强者,弱者,不加区别,毫不偏袒。这就是他的礼物。比金银更贵重。.......

我眼中的《全球通史》

斯氏试图摆脱西方中心论的局限性,试图找到一种符合全球视野的新观念——即全球史观,他的书相较于其他历史著作而言更浅显易懂,同时又具有相当的深度与广度,而且该书内置精美,配有插图与地图,更容易引发读者兴趣,增加阅读的容易度。

师者如斯

我在这些文字中流连忘返,钟情于斯塔福利阿诺斯的表达方式和董书慧的翻译。在他的叙述中,类似上面对马可波罗的评论带给人倾听现场讲述般的随心所欲。一副蔓延数千年的世界历史从他口中娓娓道来,语气时而兴奋,时而不无遗憾,这些情感只是轻描淡写的在字里行间带过,历史却因此蒙上了可爱温情的面纱。若有这样的历史老师授业,我想我一定会是个优秀的历史系学生。正因为中国的教育方式下,无法产生这样的老师,所以我没能去学历史。我是一个理科生。

《全球通史》读后感

  几个朋友坐在一起,最有趣的话题莫过于回忆过往的快乐时光,一个公司的人坐在一起,最有趣的话题莫过于回忆血泪奋斗史,当一个民族的人坐在一起,当一个国家的人坐在一起,当全世界人都坐在一起,最有趣的事情就应该是回忆一个民族的历史,一个国家的历史,然后自然而然的是全人类的历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就是在做这件事情。  从易中天和王立群的嘴里,了解到了史学界的第一历史,第二历史的概念,而看了《全球通史》之后,似乎感觉到还有第三历史,那就是我们从小学到高中的历史课。  如果说我们的历史教科书是歪曲或者篡改历史的话,那显然是有点儿过火了,不过在接受了这么多年历史教育之后,翻开《全球通史》再看一下,你会有惊讶的感觉,那种感觉,就像上午刚看了《星语星愿》,下午就看到艳照门的照片一样,这种感觉,大家应该了解吧。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历史也是第二历史,也带着他个人的观点,就像他在序言里所说的,“我们每一代人都需要重写历史,因为每个时代都会产生新问题,探求新答案”,每一个客观又具有使命感的历史学家的言论都值得尊重,更何况书中许多让我惊讶的史实,在百度一番之后,发现它们不过是静静地躺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以前都没有被我们看到罢了。  真的,翻开这本书,你会发现它比所有八卦杂志都更能爆料,比如:  狗吃屎这种今天让我们厌恶的行为在原始社会,对保持我们祖先居住环境的清洁起了很大作用;  包办婚姻是为了避免青年男女在被爱情冲昏头脑时做出愚蠢的选择,因为在没有社会保障体系的古代,婚姻是唯一也最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  亚里士多德和阿基米德都认为将科学技术应运于生产是对知识的亵渎;  古希腊人已经知道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也知道地球是圆的,甚至计算出了接近准确的地球周长,一千多年后的哥伦布正是基于这个理论向西航行寻找中国的,但可怜的是,他的计算是基于马可波罗对于东方的描述的,而马可波罗过分高估了从欧洲到中国的距离,这就使得哥伦布以为向西航行只要几天就能到达东方,更加可笑的是,我们这位航海史上最伟大的人物,至死还以为加勒比群岛就是日本;  蒸汽机早在公元3世纪左右就被埃及人发明了,但那个时候只是用于开关庙宇的大门。  多说无益,透露太多内容就没意思了,真正的乐趣要自己去体验才好,说说我看这本书的几个心得吧。  关于为什么欧洲人今天如此强大?  就是所谓的李约瑟难题吧,了解了世界历史之后,就很清楚了。人类文明首先是在两河流域兴起,中东人在早期的人类历史中可谓风光无限,小麦、牛马羊、犁、车轮等都是中东人的发明,后来就是所谓的四大文明古国,其实这四个古国在时间上是有错位的,互相之间也缺乏联系,真正领导了第二波崛起的是东边的汉帝国,和西边的神圣罗马帝国,这是西欧人第一次崛起,也是近代之前唯一的一次,再后来的历史就很有趣了,由于汉武帝以及之后的历朝历代对西北游牧民族的打击,匈奴人、突厥人等在东边得不到好处,就只好往西跑,他们跑到中亚,打败当地的游牧民族,于是这些战败者又继续往西,就这样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最后倒霉的是西欧人,因为他们再往西就是大西洋了,总不能跳海吧,所以神圣罗马帝国衰落之后,西欧人就不断遭到入侵的游牧民族的蹂躏,今天中亚人和中东人的祖先都曾长期骑在欧洲人头上拉屎,直到近代,伊斯兰教的兴起和穆斯林对于陆路的封锁,最终促使西欧人不得不在海上寻找出路,于是大航海时代,工业革命就接连到来了。  总而言之很简单,就是老百姓那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西欧人被其它民族欺负了两千年,现在是人家翻身的时候了,物极必反,这是我们《易经》中的核心理念,我还是非常相信的。  顺便说说咱们中华民族,说实话其实算是世界上最幸福的民族之一了,东边有太平洋,西边有喜马拉雅山脉和天山山脉,还有戈壁,北边是鸟不拉屎的西伯利亚,这真算是块儿风水宝地,所以两三千年都一直比较平稳地发展,一般的战乱都属于窝里反,好不容易被蒙古人和满人突破过两次,还是一个被赶跑了,一个被同化了,直到近代被西方入侵,也不过一百多年,现在又开始迎头赶上,所以比起其它民族,华夏族的生活一直算是很优越很幸福的。  关于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其实几乎就是传说中的天堂。一个原始社会的男人,每天只需要劳动两三个小时就可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对于女人来说,各种家务活和照看小孩子更是十分轻松,所以原始社会的人根本不存在“劳动”这个概念,劳动对于他们来说,就像娱乐一样是丰富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他们因为食物来源广泛,所以身体非常健康,因为经常迁徙,所以居住环境也十分干净,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预期寿命可以达到60岁,更为让人嫉妒的是,生活当中最重要的部分,竟然是谈恋爱,每天谈恋爱,不停地谈恋爱……  之所以后来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是因为世界人口的缓慢增长,最终使得生存竞争严峻,光是依靠采集食物已经不足以维持那么多的人口,于是农业发明了,于是有了阶级,有了战争,直到今天。  更多的收获,是隐性的,古人讲读史可以明智,此言不虚,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虽然是走马观花,但已经可以明显感觉到眼光比以前深邃了,胸怀比以前宽广了,思维方式也更趋合理了,这大概就是所谓历史的力量,事实的力量吧。  最后,分享书中引用的一句话,一句让全人类共勉的话:  现在,人类不再有任何伙伴或敌人,我们面对的只有我们自己,而这也是忧郁症的来源。

让我跳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区分

通过这本书,感觉能让个人跳出以前划分历史的一些局限,来看待历史。感觉历史其实不过就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人物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把这些一系列的时间串接起来,演化成为我们当今感受到的世界。当然历史还在继续

西方人的世界图像

我在图书馆看过,但印象不深。当时是由于无聊才看的,确实很多知识自己是不知道的,所以看得时候还是挺兴奋的。不过,在我关注的对中国的描述上,我觉得这位作者还不及格,有些史实就不正确,对古代中国的评价也不让人满意,带着明显的优越感。尤其在描写亚洲部分时,写日本让人不快。对日本,我是不喜欢的,觉得古代东亚没有中国,还不知道如何野蛮落后,说实话,我以为东亚文明是以中国为主体的,其他只不过是小地方的落后民族在学习我们。所以我对西方人将日本文明看得如何独立,甚至作为世界古老文明之一的时候,我就想说,日本不够格。古代东亚,以中国为文明发源与主创地,这个是无疑的,却没有得到体现,我这个爱国主义者是很不满的。西方的优越是可以被理解,却不是可以被容忍的。希腊文明的后裔们在近现代固然一骑绝尘,让人难以比较,但不能因此就把自己的历史无限美化。虽然,这世界的真正出现,是在欧洲人的头脑里,我也承认欧洲人的成就与历史上无可质疑的地位,但我不认为在整个历史过程中,欧洲就一直领先优越。从文明的角度来看,古代文明中的许多都很厉害,并不逊于希腊。而希腊不过是个小弟弟。当然不是讲资历,讲资历中国也不是老大,埃及、巴比伦都比中国长久。所以,我对全球通史的不满意就在那股西方人可以评定一切的优越感,我想虽然你很厉害,但也不是什么都是第一,也不是一直都如此,所以不要把今天的荣光给祖宗。如果要说这本书,也只是西方人心中的世界图像而已,对于世界究竟如何,这本书和他的文明虽然了解比我们多,却还没有到可以获得他的笔下对象认同的程度,所以说,这本书就是一种大胆而无耻的尝试,也是一次对世界真相的遮盖,如果西方人就是这样看待世界的,我只能说,他们也未免太自大了。

闲来读史

作为一个理科生,我看这样的书是比较费劲的,但是我还是坚持不懈地看了两遍,并且认真地做了读书笔记,不敢说看懂了,但是也不算浪费时间。这是我看得第一本外国人写的历史书,第一次了解东方农业文明和西方商业文明的区别,及其带来的社会不同的发展道路。这本书以后我会在看,慢慢品味。如果是文科出生的人,估计对这本书应该有更多的感想和领悟,希望能够交流。

现在看来对现代世界影响最大的古代大国还是阿拉伯帝国及其变种。

从非洲到到东南亚,欧洲、美国到现在的中国无不受其影响。尼玛打到一个地方就把教传到一个地方,帝国被灭了教还在。刀枪的威力长也只能维持数百年,忽悠人心能维持几千年。遗憾唐帝国在怛罗斯之战输给了阿拉伯帝国,要不然疆人也会像藏人和蒙古人一样信佛,那该多好。古代中国是个伟大的国家,但是文化输出太弱了,对现代世界没什么重要影响,儒教的弊端使然。

斯老师在言传身教,交给我们方法

看了这本书,感觉比较零散。其实老斯不想让读者看完之后,能够如数家珍地说,那年出了啥事。而是想分析,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文化、宗教、政治制度如何互相关联,影响人类发展。包括地理。从这一点来说,他想训练读者的分析能力,他给了个例子而已。好像给你做例题。让你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你跟着他的思路去看历史问题,人类社会的问题,分析新发生的事务,新的技术、新的事件,去想去思考,如何处理问题。还要重读,的确像有朋友说的,每年都要读一遍。

纵览古今全球

从古代文明至现代的巨大时间跨度和全球的范围跨度,让人感觉是在坐着时光机在时间和空间的巨大空间里纵览古今全球。另外作者对历史进程和事件的分析非常到位,鞭辟入里。从猿人到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产者经历着种种艰辛和进步。总体来讲,这本书很不错!

这本书真正的意义也许在此

  作者的全球史观的表现在于,把真正的历史看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即所谓的蝴蝶效应,真正把世界的各个部分的历史放在以后的进程中考量,并以此作为材料的取舍标准。以前的历史也许是分散的,但不同部分的世界历史进程在1500年以后会聚集并合成真正全球历史。西方的兴起和东方的衰落是在很长一段独自的历史进程中获得了各自不同的动力的,作者真正看到了这一点,那么,上册看似散乱的写作也就获得了自己的逻辑意义。阅读也因此变的简单,你只要看看,这个地区在1500年以前有过什么导致了以后的什么结果。

很肝颤的写点评价

刚开了个头,看完身处部落的人类族群,迈向文明化的进程。很少见到如此完整而详细描述的全球历史。历史需要不带功利心地去看。故纸堆如果没有后人发掘,那么依旧是一堆故纸。新的解读成就了过往的延续,而发现的人和独特的眼光视角,才更为重要。

可以让你有个健康的历史观

这本书在宏观上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作者向读者述说了人类从一个个孤立的群体如何走向整体。自由、平等、宽容、民主的理念贯穿其中。

人类文明的牛顿第一第二定律

读全球通史作者说他的作品是宇宙飞船,把人类带到月球,再俯瞰地球上的人类文明。确如其言,上下七千年,纵横全星球的历史,浓缩到一本书里,细枝末节已不重要,在人类文明的大图景里,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屈指可数。在古代文明(公元3500年到公元1000年)里,对文明演进起决定作用的事件是农业生产,亚欧大陆和中美洲驯化了植物和动物,从而开始从事农业生产,而其他大陆依然维持狩猎社会。由此,全球通史的重心只叙述亚欧大陆。农业生产的发展导致了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口增长导致了社会分工,这才为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条件。所以,古代文明总的来看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形态的奴隶制社会。古代文明大约维持了2000多年,古代文明的终结是由游牧民族的入侵引起的,希腊、印度和中国的古代文明在游牧民族的侵扰下,要么全部被毁灭,要么帝国趋于解体。由此我们看到,第一次文明的演进的动力并非来自文明的内部,而是外部的压力造成的。一个文明,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可能会达到一个超稳态,如果没有自然的或者其他人类社会的压力,他也许会长久的维持下去。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500年是古典文明时期,希腊文明出现了数学、生物学、医学、哲学、和历史等一系列领域的辉煌成就,罗马则在民主政治方面成为了全人类杰出的先驱,而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春秋战国归于一统,继之以秦汉两朝,这一时期,是中国古典文明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诸子百家异彩纷呈,哲学、伦理学、史学等著作不断涌现。西方古典文明的终结同样是由于游牧民族的入侵导致的,罗马帝国在游牧民族不断地侵扰下无可挽回的消亡了,而中国和印度的北方也也不断招致游牧民族的入侵,中国还曾两度被游牧民族统治(元和清),但游牧民族建立统治后,仍实行类似于汉唐的统治模式,所以,中国的古典文明一直繁衍至1912年。这一事件是西方和中国命运转折的关键事件,西方由此进入了中世纪,一直没有统一的大帝国,而是城邦、小国林立,而中国仍然维持中央集权的大帝国。由此我们看到,第二次文明演进的动力仍然不是来自文明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在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时期,西欧走上了完全不同于其他文明的道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遥遥领先于世界,主要得益于西欧一直没有建立超稳态的大帝国,其内部的竞争压力驱动技术发明和科学研究不断推进。最近一次文明的演进则是西方的全球殖民扩张,中国、印度这些大帝国在西方的坚船利炮逼迫下,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由此我们看出,第三次文明演进的动力还是来自外部,而不是内部。唯一特殊的是西欧文明,其演化是来自内部的,但西欧并未发展出超稳态的大帝国,这是其具有内部演化动力的原因。牛顿第一定律表明:一切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总保持匀速运动或静止状态。也许人类的历史也存在这样的定律,所不同的是,不是所有文明在没有外力作用下都会保持匀速运动或这静止状态,而是只有那些统一的大帝国统治下的超稳态的文明才具有这一特征。这或许是人类文明的牛顿第一定律。由此又可推出人类文明的牛顿第二定律,压力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文明进化的动力,高度压力的地区会进化出高度文明,中度压力的地区会进化出中度文明,而低度压力的地区只能进化出低度文明。把1500到1700年的二百年作为一个横截面看,有北美和澳洲的原始社会,有中东、南亚及东亚的封建社会,也有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而全球的人类的脑容量相差无几,既然导致这一差别的不是人类自身,就只能是客观环境的压力了。

通史的野心与困境

可能是通史类著作的问题,虽然其野心在于对于整个世界的历史给出一个完整的解释以及完美的历史画卷,但是其结果是给了我们一种混乱的历史断面以及分离的、同时又是牵强的联系。这种联系被人为地分割成几个部分,但是其内部的联系以及特点都没有给我们完整的展示。追求完整的解释,力求用不同的历史结论来解释不同的历史事件可能割裂历史本身的整体性,所以其解释是不完整的。而寻求对历史的一个比较完整的社会科学解释也可能有自身的问题。最终的问题都在于历史本身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以及社会科学在对历史进行解释时面临的工具以及框架的限制,使得对历史科学的研究变成了一种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这可能是《全球通史》所无法避免的。但,我们还是要为其努力致敬!

认真读的第一部史书

因为现在学的专业,让我有机会静下心来读史以前也学历史,不过都是应付考试其实一直以来对历史还是挺感兴趣的一直想仔细的了解欧洲历史同学推荐了这本书很不错正好满足了我这种迫切需要拉拉线条的人要认真去读史的话这本书还是简略了点儿我还是受益匪浅

对于中国的孙、蒋、毛的描述

四、中国在中国,孙中山于1911年创立了中华民国,组织了自己的政党国民党(见第31章第2节)。可是尽管孙中山是总统,是名义上的国家领导人,但是实权却掌握在官僚和军阀的手中,军阀控制着各地。1925年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成为国民党和中国的领袖,在修建铁路、公路、建立工业、提高公共卫生和教育等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但是蒋介石的改革方案有着严重的漏洞,事实最终证明这些漏洞是致命的。广大农民所迫切需要的土地改革由于农村地区的国民党为反对任何改革的地主所控制而被忽视。蒋介石的一党制独裁政府阻碍了民主政治的发展,因此反对党党派不可能通过宪法手段来坚持自己的权利。只有革命才是惟一的选择。如果国民党政权享有长期的和平,那么它的这些弱点也许会逐渐得到克服。但是它却没有这样的机会,因为它有两大死敌:国内的共产党人和国外的日本人。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它的为建立一个更加公正社会的纲领吸引了许多学生和知识分子。孙中山曾与共产党紧密合作,但蒋介石却强烈反对共产党人的激进社会主义。他发动了五次所谓的“剿匪战役”。但是由于共产党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争取了广大农民,共产党人得到了农民的支持,从而幸存了下来。毛泽东是一个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他根据对农村的亲身考察断定,占人口}o%的贫农是“革命的先锋……没有贫农就没有革命。”这对莫斯科来说绝对是异端邪说,但毛泽东却自行其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政府。在与“围剿”进行了几年的斗争后,毛泽东最终冲出包围,到达西北诸省,在那里艰苦奋斗,建立了革命根据地。由于共产党的土地改革政策赢得了农民的支持,同时日本人在东部沿海的进攻又削弱了蒋的政府,毛泽东逐渐地扩大了他的力量,最终迫使蒋介石于1949年逃往台湾地区,毛泽东成为中国大陆的领导者。

你当然要买印刷版的一本书

你当然要买印刷版,缓缓读来,读来读去,方能以平和安静之心理解历史。网上一瞥恐难得其乐。历史有很多种讲法,希望能看到“以阶级斗争为纲”,和之后的“以GDP为纲”之外的种种解读。缺乏这样的知识构成和宏大视野,对当代中国人真是太糟糕了。

历次科技革命为何与中国无缘?

众所周知,科学的根源可以追朔到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埃及、中国、古典时代的希腊和中世纪的穆斯林世界。不过,科学革命却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原因似乎在于,只有在西方,科学才成为社会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只有在西方,哲学家—科学家与手工艺人才实现联合,互相促进。因此,正式这种科学与社会的联合,科学家与手工艺人的联合,大大促进了科学在西方世界的空前繁荣。毋庸置疑,哲学家与手工艺人在某些时代里确曾一起工作,制作出复杂的历法、导航设备和古代的日常仪式。然而,实情仍旧是,直到近代以前,发展趋势仍旧是朝着分离——朝着思想家与劳动者相分离的方向进行,这在古代中国尤其明显。“劳力者受制于人,劳心者制于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以及孔子所说的“吾少能鄙事”等在中国老百姓中耳熟能详。而西方伟大的成就就是使思想者和劳动者结合起来。掌握实际知识与了解潜在原因的结合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推进了科学的发展,使科学成为今日支配的力量。为什么这一划时代的科学革命会出现在西方呢?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手工艺人和文艺复兴时期并不像在古典时代和中世纪时代那样受到鄙视。人们尊重纺纱、织布、制陶术、玻璃制造,特别是日益重要的采矿和冶金术方面的实用工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所有这些行业都由自由民主而不是像在古典时代那样有奴隶经营。这些自由民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上也不像中世纪的手工艺人那样与统治集团相差悬殊。文艺复兴时期,手工艺人各种待遇的提高使得他们与学者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那为什么技术革命也发生在西方呢?那是因为西方在海外的殖民扩张,为他们提供了广泛的市场和原材料。为了满足这些新市场的需要,工业必须改善其组织和技术。要为工业革命建造工厂和机器,就得筹措资金。商业革命即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统一的关税、自由贸易与股票金融市场为这方面所必需的大量资本筹措资金。资本以利润的形式源源不断地流入欧洲——从西伯利亚和北美的毛皮贸易;从墨西哥和秘鲁的银矿;从非洲的奴隶贸易、、、、

高中文科生的噩梦啊

每次历史周考月考模拟考都会做到以斯氏《全球通史》里的某段话作材料的选择题或材料题,从经济到政治到战争,经常是读起来感觉很拗口,也许是翻译得不太好的原因吧,好歹最后高考考了个A+,也算对得起自己了。反正现在还记得历史老师反复强调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其他的都忘得差不多了,历史书读多了,就觉得历史很肮脏,政治很肮脏,更想多关注那些在巨大历史事件中起起伏伏的平民百姓的命运,关注他们就是在关注我自己,可惜相关的书籍还是比较少,读得比较多的还是一些士兵的回忆录。我妈的一个老乡的父亲曾把自己大半辈子的经历写成长诗,算是提前为后人留下了一些史料吧。

历史的拼图

从小就喜欢拼图,喜欢把一大盒零散的小块一片一片地凑合,根据它们各自独有的齿痕,寻找与之相配的小块。不知道最后的效果会如何,只喜欢沉溺于寻找的过程,直到最后,美丽的全貌全部完整地呈现在眼前。在阅读《全球通史》(上)的时候,把本来就留在记忆里的从小收集到的关于历史、世界、事件的点滴用一条绳子连了起来,这种感觉就像拼图。脑袋里的知识如拼图的每一片小块,杂乱,彼此失联。而现在,《全球通史》就像拼图的一个木制底板的框架,把每小块拼图放在里面,逐一地拼接越来,慢慢地,浮现出最终拼图指向的全貌。有人说,现代人就像原始人一样,“身处丰饶之中,却逐渐饥饿而死”。一个答案也许是,我们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各种工具,但,对于自我的评价、自我的调整和自我的认识上,却跟不上技术的脚步。就像古代的中国创造了四大发明,最后,却没有发挥它们该有的作用一样,现在的我们拥有众多的工具,却经常为核武器、恐怖袭击、战争等担惊受怕,并承受环境污染带来的恶果。我们不知道怎么运用它们才能使我们人类获得福利,我们不知道什么样的环境才更适合人类居住,我们“太忙”而不能停下来思考什么才是对人类最好的选择。(这份情绪直接导致了我对世界末日这一观点的认同。)“文明的代价之一就是分成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文明社会里出现的等级观点和性别歧视在原始社会是不在的。在原始社会,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虽然原始社会生存条件恶劣,但那时候的人们,不分你我,分工合作,平等相处,至少给了我一个最原始的幻想和憧憬。正如书中作者所说:“一夫多妻通常是被允许的,但实际上这样的家庭极少。在旧石器时代的几百年中,男女之间的关系比此后的任何时候都更为平等。”书中对人性的本质提供了一些证据,让我有了跟以往不同的看法;让我知道了文化与文明之间有区别;让我懂得了宗教的起源以及它们一些有趣的地方;让我深刻明白了不同的信仰可以对个人、社会产生无法估计的深远影响;让我理解了中国的先进和落后以及西方的落后和先进。一、重新认识宗教从事与神明、宗教有关活动的人从远古时代到现代,一直有原始时代的巫师、古代文明时期的祭司、从古典时代一直发展到现代的教皇/教主/传教士阶级、僧侣、婆罗门(印度的祭司阶级)阶级。每个地方文明各自信仰的神都源于对自然的敬畏和恐惧,但每个民族的神又各有不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苏美尔人对他们的洪水之神是非常害怕的,因为每年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都会爆发洪水。人们在这种自然环境下没有安全感。因为人们缺少安全感,美索不达米亚人的人生观是悲观消极的。从而使他们认为,人类是主神特地创造出来的,建造庙宇和奉献祭品是人类存在的理由。在埃及则完全不同。埃及人的洪水之神是欢乐和受人们欢迎的。因为尼罗河是一条温和的可以预测的河,人们在那儿的生活很稳定很安全。他们的安全感使他们在信仰上,更倾向于关注来世而不是现世。这也就是埃及出现一座座宏伟的金字塔的原因。在古希腊的雅典,人们的神被视为与人很相似,神与人的关系是平等交换的,这种神灵的印象是因为当地人们的生活独立开放民主,对环境感觉安适自在所导致的。自由的生活使雅典市民相信,人生的目的是完满地表现和发挥人的个性。各种各样的思想和宗教,都是为了适应当时的时代和满足人们的需要而产生的。但是,有时候一些宗教的规定让我很疑惑。本来以为西方是种族歧视最严重的地区,在了解了印度教的起源和它的教规之后,不得不让人惊叹,原来印度教才是等级最鲜明最严酷的教派。众所周知,印度有种姓制度,一共有四个种姓,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除了四大种姓以外,印度还存在着另外一个群体,他们“卑贱”得被等级制度排除在外。这一群人,属于贱民,意为“不可接触的人”。他们是“肮脏的”人,因为他们做了一些习俗或宗教认为不洁的行业,如猎人、渔民、皮革工人、清道夫等等。为什么他们要做这些职业呢?因为在印度社会里,种姓和阶级是世袭的,职业也是世代继承的,他们必须要做他们父辈从事的职业。印度教的祭司阶级对贱民们说,“你们之所以是贱民,是因为你前世作了孽,今世来还,是注定的。如果你想来世改变你的遭遇,想变成更高阶级的种姓,你就要乖乖地做贱民,做好本职工作,安分守己,不要反抗。”贱民们之所以被禁止接触其他种姓的人,是因为他们会“玷污”其他人。于是,这样导致的结果是,贱民们要住在与世隔绝的村庄或城镇外面,只能用他们自己的寺院和水井,并安安分分地做社会最底层的贱民。这种种族隔绝在我看来与纳粹对犹太人的隔离如出一辙。难道当地的人不觉得可笑么?同是人类,同是一个国家的子民,却硬要被分割成两个世界生活。被压迫的人还不能反抗,因为统治阶级用了一种很聪明的办法,使被压迫者相信他的地位是他过去所作所为的必然结果。只要他对来生抱有希望,那么,他就绝不会冒险反抗争取现在的自由,因为他害怕这样做换来的是下辈子的永不翻身。这就是宗教的力量和影响。二、一些与宗教有关的有趣故事:1.许多现在的科学和文化都是在对宗教神明的崇拜和信仰中产生的。在古希腊,最先成为有技术的医生人,是在崇拜传说中的医神埃斯科拉庇俄斯的活动中成长起来的;演员是在崇拜酒神狄俄尼索斯的活动中,通过演戏似的表演崇拜酒神的仪式发展越来,并渐渐创造出现代意义的悲喜剧;艺术建筑和雕刻也是因为表达对神明的崇拜而在神庙里得到最高体现;人们开始早期的天文观察运动也是因为对神的敬畏。古代的人们认为天体的运动取决于神的意志,因此,为了明白神的旨意,观察天体的运动是必须的。由此,才会以后天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如此多的史料和记录。2.在古代时期,祭司与部落首领/国王之间的利益是有冲突的;到了古典时期,当教会势力越来越强大时,君王越来越感受到自身利益收到威胁,冲突便越来越激烈,君王镇压教会(尤其是欧洲帝国的君王镇压基督教会)的事件常有发生,而教会也以其势力与之抗衡。但是,到了后来,历史有了不同的走向。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改变了做法,要与基督教合作,而不是镇压,从而谋取两个集团共同的利益,同时使帝国稳定和统一。到此,宫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皇帝采取加冕仪式,他的权力不再来自民众,而是被教会宣扬为“来自于上帝”。他戴着镶了宝石的皇冠,穿着镶了金的长袍,“所有臣民都要拜倒在皇帝面前,只有少数权贵在得到准许时可吻皇帝长袍的边”。从前的管财务的官现在被称作(所谓的)“负责神圣的赏赐物的伯爵”,议会被称谓(所谓的)“神圣的参议会”。似乎所以与皇族有关的东西都有了神圣不可侵的架势。在我看来,这可以被称为“教会与皇帝之间的勾当”。这有关的种种“神圣”的礼仪,让我想起了安徒生的一个童话——国王的新衣,因为他们都一样虚伪可笑。3.印度的婆罗门,即祭司阶级,是社会里最有权势的人。人们对他们顶礼膜拜。凭着“神的代言人”身份,他们拥有在特权和豁免权。婆罗门这样对印度其他等级的人说:“你送礼给我吧,我向你保证,你不仅在来世,在今世也会获得报答。我是最喜欢土地这种礼物的,如果你把你的土地送给我,你的一切罪孽都会解除!”你看,多划算啊,把自己赖以为生的土地都送出去了,自己没吃了,饿死了,然后就去转世了,什么苦都没有了,什么罪都没有了。真的很划算!真的很好笑!真的很荒唐!4.伊斯兰教的诞生和壮大非常具有戏剧性。中世纪时,中东一个叫穆罕默德的阿拉伯人在他的中年“经历了一段精神极度紧张的时期”,(也许,我可以把他的精神极度紧张理解为发神经),然后,他就开始觉得自己是上帝派来的先知,是亚伯拉罕、摩西和耶稣的继承人。有人不信,要他给出证明。那个穆罕默德就说,“我和天使加百列沟通过,《古兰经》就是天使告诉我并叫我重复给人类听的。你们要顺从上帝的旨意,否则要下地狱!”至于上帝的旨意是什么,在当时也许就是“上帝的使者”穆罕默德的旨意吧。后来,穆罕默德对自己很有自信,认为自己应该要受到犹太教的圣城麦加和麦地那的欢迎。没想到,麦地那的犹太人嘲笑了他。于是,(恼羞成怒),穆罕默德调转枪头,开始反对麦地那的犹太人。他不仅抢了人家犹太人的财产,把他们驱赶出麦地那,还要“说服”麦地那的阿拉伯人相信他创立的教义。在麦地那建立了“根据地”以后,穆罕默德以先知的名义,又对麦加多次发动袭击。就像书中作者说的,“他们聚集在‘先知’的旗帜下,希望获得战利品,并顺便得到灵魂的拯救。”原来,打劫和侵袭也是灵魂拯救了一种活动。作者的“顺便”一词已经完全透露出了作者对这种活动的讽刺。5.中世纪时,阿拉伯人自中东地区扩张得很厉害,而他们的侵略方式就像中国内战时期中共的游击战术,让我啧啧称奇:“阿拉伯人一旦开始侵略,便充分利用了他们沙漠作战的经验。他们不像拜占廷人和波斯人那样骑马作战,而是骑骆驼作战。这样可以随意发动进攻,一旦需要,又可撤回到沙漠的安全地带。”三、重新认识社会思潮的转变贸易和商业在古代时期就已经产生,并在古典时期得到进一步的专业分工和发展。古代也会有通化膨胀问题,在罗马帝国时期就曾为了控制通化膨胀而将利息率限制在6%-12%之间。古代国际贸易出现以后,也会有产品短缺的情况,在罗马帝国时期,就曾因为某些产品的短缺而禁止对某些商品的出口,包括各种粮食、铁、铜、武器、军队装备和马之类的东西。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会促使人们自我反省,提出新的问题,寻找新的答案;促使人们重新思想自己的传统。历史上这些一次又一次思想上的动荡和变化,带来了一轮又一轮的思想改革。在古典时期,由于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关系、政治组织、生活方式和谋生之道的深刻变化,此时,人们从各自的神明崇拜转向了新的思索方向——理想的政府应具备怎样的道德基础,社会制度和它的作用,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以及目的。在希腊化时代,被罗马帝国征服的地方,人们被迫走出传统的环境,面对新的城市,新的生活。当时的环境促使人们思考当人在非人力能改变的环境中应如何处世立身的问题。由此,产生了神秘主义、犬儒主义、怀疑主义、享乐主义和禁欲主义等哲学思想。人们的焦点不再是社会福利,而是追求个人的幸福。因为这些提问,产生了以后的哲学、宗教和各种社会体系,并且在以后的发展中,加上地理位置因素的影响,使各种独特的哲学观念和社会制度在不同的地方诞生。希腊的雅典和斯巴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雅典地处多山地区,每个小村庄都被隔离开,人们需要到海外谋生,由此而产生了开放的城邦文明,在那里生活的人独立民主,生机勃勃;相反,斯巴达位于肥沃的平原,使斯巴达人不需要扩张就能安然地生活,从而没有与外界交流,最终,斯巴达人变成了一群生活保守刻板,对哲学和思考没有兴趣的人。在中国唐朝灭亡到新朝代的建立这段过渡时期,人们生活动荡,促使人们重新评价人类与宇宙的问题,由此,就产生了通过对儒家文化的反思而发展而来的理学。四、重新认识中国历史自秦朝统一了中国以后,中国的文明始终一脉相传,从没像其他文明——美索不达美亚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因为遭受毁灭性的影响而永远消失。相反,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外族入侵,都是以外族被同化,中国文明得以继承为结局。因此,中国商朝的文字,现代的中国人仍然能够看懂。而中东人却只能对着他们祖先留下来的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摇头轻叹了。还有就是,就算在秦朝发生的焚书坑儒事件,并没有断绝儒家文化的传递,因为“那些文人学士不惜冒一切风险把书藏起来,或者交出之前将它们整本地背下来。”一般人提起中国的英文名“China”,都会认为那是因为中国以生产陶瓷出名。但是,除外,也许也与秦朝的读音“Ch’in”有关。自隋朝开始,中国的疆域就扩大到了台湾,台湾从隋朝就与中国有关联。自秦朝中国成为统一的国家以后,隋是第二个朝代。“中国”一词在秦朝有了国家的意义。所以,“台湾是中国自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说法是有历史根据的。本来对台湾回归问题持有宽松的态度,但是,现在看来,“坚定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信台湾在不久将来会回归”,才是最正确的。作者认为中国的哲学观念是“现世的”中国人更注重家庭的关系,存在强烈的祖先崇拜和对历史研究的重视。国家利益从来都比宗教重要。作者的观点是,对于典型的中国人来说,宗教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是为国家精神机构发挥作用的。中国的国家机器从来都控制着,甚至贿赂和拉拢寺院和庙宇。当最终的控制失败后,国家就采取迫害的政策。从而导致宗教,特别是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微不足道。对于作者的这些观点,我存在怀疑,无法接纳。但是因为缺乏资料和证据,我也未能理清真相。不过,我倒觉得,作者的这些观点,在西方具有代表性,因为西方就是这么认为中国与宗教的关系的。有一点我很好奇,就是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过祭司阶级呢?从古到今,在中国最有权力的人始终都是皇帝。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从未有过祭司阶级的文明。其他国家都会有教士和俗人的矛盾,有教会和国家之间的斗争,但中国没有。为什么呢?希望有一天我能找到答案。从唐朝盛世以后,古代的中国就开始走下坡路。其实,中国是那时候是有可能发展成比西方更先进的文明,如果当初没有放弃海外探险的话。(当然,历史是没有如果的。)至今在中国被称颂的郑和下西洋,在作者眼里,是一种遗憾。为什么?因为自这次伟大的远航后,中国就与海洋隔绝了。因为中国的闭关自守,因为中国自满了。在明朝,我们有指南针,我们有火药,我们的航海技术非常先进,把其他国家远远抛在背后。令人不解的是,当海外经商活动开始兴起,中国存在通过海外经营和贸易获得巨大财富的潜力时,明朝的皇帝却戏剧性地发布了禁海令,并禁止商人海外经营。从此,中国就把世界海洋的机遇留给了西方,自己则守着自己的那块土地慢慢落后。正如书中的一段话:“中国的文明根深蒂固,中国的帝国组织渗透甚广,决不允许这些发明(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破坏传统的制度和习俗。于是,印刷术用二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对商业的忽视和压制,对古老思想的墨守成规,都使中国在当时落后于西方,并于二十世纪遭受炮火的蹂躏。

文明的轨迹

思考当下之中国,通常是两种途径,一种是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参考老外的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种是把头伸进故纸堆里,看看我们的老祖先是怎么说的。一个是更重视国际经验,另一个是注重中国国情,理论上来说,并不能分个孰优孰劣。而无论是考虑是宪政的建设还是市场经济的运行,这些现代化的问题,对于中国来说,无不是舶来品,我们在高谈阔论时,难免要将东西方的过去放在一起比较一番,思考一番中国始终在王朝中循环中原因,探索一下西洋工业革命的源泉。究竟是为什么不是中国的舰队去敲开不列颠的大门,又是什么使得西方没有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中国与欧洲为何会走向歧途,这是个问题。毫无疑问,导致东方与西方殊途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不可能只有一个原因或几个原因。而此文只是想从地理环境这个角度出发,尝试着讨论下、推导下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如果要讨论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地理环境决定论”是一定绕不过去的,在读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强调了气候环境对于人的品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试图通过一些生物学的理论来支持这个理论。现在看来,这个理论或许能解释一些问题,但却不免偏颇,所以本文不予以讨论。以下收起闲言碎语。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尤其是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改造自然能力还较弱的时候,显现的尤为突出。而在此时,东方与西方在地理环境的一些不同或许就让双方奔往了各自的道路。对于东方来说,文明起源于黄河——我们称之为母亲河;而对于西方,希腊则是西方文明的滥觞。在地图上一目了然:希腊临海,而且临近有诸多岛屿;而中国黄河流域则是深处内陆,离海岸线距离甚远。对于一个文明,想要生存延续,离不开各种资源的支持,诸如木材,石料,铜矿,食物……想要获得这些资源,无非是两种途径,一种是自己搜集,另一种是通过交换。在黄河边上的东方人,相对于拥有曲折海岸线的希腊人,拥有更加肥沃而又适宜耕作的土地,同时也拥有一条更易威胁到文明自身的大河,因为适宜耕作,遂农业成了理所应当的选择;因为大河泛滥,遂治理河流成为必须要做的工作。农业的发达使得临近大河的文明更容易形成一套等级森严的制度,因为如果有大量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就会带来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农民的生活方式容易倾向于顺从自然,他们爱慕自然,谴责人为,在原始的纯真中,也很容易满足。他们不喜欢变化,也无法想象事务会变化”。而这种稳定,也会体现在人口的流动上,爱慕稳定的农业天生不喜欢人口的流动,而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农业社会里,人的地位是很容易安排的,长辈的地位很自然的会高于晚辈,从而整个社会会变成一个以家族为根基的社会。大河的泛滥让大型的水利工程成为必须。“在当时的落后条件下,治水必须依照严明的纪律,动用整个国家力量,组织大规模的协作,于是一个遍及全国的资源和关系网组建起来了。控制这一网络的人,就顺理成章地掌握了国内实权,如中国的大禹。全国人事上的生杀予夺、升迁进退,都与治水的业绩相关联,财物资源的调度使用,也一切服务于治水,大禹作为治水的总负责人,全面拥有了这些资源和权力。而这些资源和权力的拥有,又使大禹无形中控制了整个国家机器,形成了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在爱琴海边的希腊人,面对曲折的海岸线,使得航海成为了理所当然的选择,而航海所用的帆船,尽管还很粗糙,但对于繁重的交通运输而言,海运远比驼驴、牛车等路上交通工具效率要高,成本要低,所以,海运的高效使贸易的繁荣成为可能。希腊人靠商业维持其繁荣。他们根本上是商人。商人也是城里人,他们的活动需要他们在城里住在一起。所以他们的社会组织形式,不是以家族共同利益为基础的,而是以城市共同利益为基础的。由于这个原故,希腊人就围绕着城邦组织社会,与中国的社会制度形成鲜明对照。在一个城邦里,社会组织不是独裁的,同属市民阶级,没有谁天生比谁重要。但是在一个家族里,社会组织就是独裁的、分等级的,父亲的权威天然地高于儿子的权威。以上就是东西方两大文明的基本情况,不同的地理环境带来了不同的文明类型,冯友兰先生将希腊称之为“海洋国家”,将中国称之为“大陆国家”,此等划分类似于 “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划分,大抵如此。按照孔子的话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换句话说:海洋国家的人聪明,大陆国家的人善良。中国的思想繁荣时代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希伯莱的先知以及印度的佛陀及其他早期宗教领袖的时代几乎同时产生。不断涌现的各项人类发明创新:交通条件的改善,农业水平的提高,以及铁器开始得到运用,使得传统观念开始受到挑战,因此各地方的人们开始自觉思考生命,社会之目的及其意义等重大课题,各自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给出了大相径庭的回答,诸多文明从此开始分道扬镳,即使是在当代,当时的余波依旧可以感觉的到。孔子面对如此动荡的社会,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大河文明的特点,提出了以家庭为基本结构的社会模型:“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尽管在当时思想界确实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最终被历史选择的思想正是儒家的这一套伦理道德。这个思想在以后反过来对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施加影响,哪怕是到了今天我们几乎可以完全忽视自然的影响,孔子的影子依旧把我们笼罩在内,这就是思想的力量。对于希腊的先贤们来说,自然也是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来解释如此变革。希腊人靠贸易维持繁荣,在贸易中,更多的是与不相识的陌生人打交道,贸易愈发达,遭遇陌生人的可能性就越高,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是一个几乎完全由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区别于我们所熟悉的,在“乡土中国”能看到的,“熟人社会”。在一个“熟人社会”里,基于信任,很容易去控制交易成本;而在一个“陌生人社会”,双方基于自己的理性,面对不熟悉的对方,需要一种各方都能接受的“习惯 ”,大家基于对这种“习惯”的信任,完成交易,而这个“习惯”,就是所谓的法律。同时,在贸易中,至少会牵扯到三个概念:交易的主体(参与交易的人),交易的客体(东西),以及双方的债务关系。贸易越发达,以上三个关系就越复杂,而这三个关系正是民法的基础。而在中国,按照梁慧星的话说:统治者根据自身农业社会的特点,长期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被限制在狭小的范围之内。市场经济不发达,且在政治上实行专制主义统治,个人的自由、平等、权利,义务等观念无从产生,所以根本就不具备民法产生和发展基本条件。民法作为私法,不同于其他法律,是以保障个人权利为主,而其中自然也包括土地,而民法则是保护这些财产的最好武器,尤其是民法发达到“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的地步。理查德·派普斯的《财产与自由》一书中如是说:由于土地私有权的不可侵犯,反而国王必须请求财产所有人交税,由于私人财产所有者财政上独立于国王,反而是国王有求于百姓,所以交税一直是一个头疼的事。早期王室出卖土地得到相当的财政收入,后来主要靠税收。为了解决税收困难,国王开始召集国会,让国会自定税率,并形成宪制承诺“不经国会同意,不能加税。最早的宪政起源于英国,英国的贵族们因为拥有对土地的所有权,所以手中有和国外谈判的筹码,不像中国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对土地拥有所有权的主教、贵族,骑士们在自己的领土内直接经营,也可以继续分封,形成新的封主与封臣的关系。封主和封臣都享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尽管他们地位不平等,一种法律合同关系还是形成了。即使是国王也不以违背合同的方式,命令封臣绝对服从,一旦和国王发生冲突,英国贵族总是试图用法律高于国王的理论来限制王权。由此,宪政开始走上历史舞台,在此后,不断的有思想家,法学家,以及各种各样的家开始了对于宪政理论的阐述实践,多数都是以英人为师,从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洛克受到英人的启发,到麦迪逊、汉密尔顿、杰弗逊,华盛顿的身体力行,再到梁启超、康有为、孙中山、李鸿章,袁世凯开始自强变法,宪政开始走向全世界,为人类所接受。同时,人类的生产力已经突飞猛进,地理环境的影响早已是与日俱减,但当年,地理环境对人类打下的烙印依旧是挥之不去。尽管东方与西方早已分道扬镳,但双方的轨迹并非是不会相交的平行线。鸦片战争让这两条轨迹彻底的相交在了一起,西风在那时起开始压倒东风,随后,双方开始融合,一面“国际化”,参考洋人的经验,一面“本土化”,在故纸堆里寻找解答,就这样,才有了当代之中国,而以后,大抵也会沿着这条轨迹继续走下去吧。我还是要重申一下:文明发展到今天绝对不是受一个因素或几个因素的影响,而是一系列的因素夹杂在一起,在不同时期,决定了文明的走向,探寻文明的轨迹是艰难的,尤其是要在诸多复杂的线索中抽丝剥茧。而我抽的这根丝,就是地理环境,而在抽丝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有疏漏,甚至是完全的误区,走到了岔道上去,文明的轨迹更有可能并非是按照我思考的这条轨迹再走,我所做的,只是把我思考的记录下而已,仅此而已。From http://shiyuhang.org/blog/

又想玩《大航海时代》了

有以下几个感想:1、这本书对中国的评价是不公平的。反复的说,因为儒家文明怎么怎么发达,所以就自以为是了,所以怎么怎么了。但是他自己也情不自禁的说出,假如最先向美洲移民的是中国人,那么现在中国人占世界人口的比重就不会是1/5,而是更接近1/2了。这表明,中国确实有希望仍然领先于世界。中国在闭关锁国之后的落后是一种偶然而不是中国文化的必然。一个假设,假如在永乐年间中国的航海继续发展下去的话,假如中国一直跟世界保持接触的话,那么到2007年,地球上最发达的地方一定还是在中国。实际上,在这段时间,中国经历了两件可悲的事情。第一,郑和下西洋以后中国的航海事业没有继续下去,反而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第二,落后的满族统治了中国。第一件事情导致中国没有能够更进步,第二件事情让中国倒退。2、大航海时代的确激动人心,让我又想玩《大航海时代》了。单机的那个。

一次历史盛宴

前后大约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看完了上下册。利用每个空闲的时间把这部历史盛宴读完了,也终于在今天有时间腾出时间来写一篇关于此书的书评。全书从人类的起源一直写到二十世纪末,并且对21世纪人类历史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前对历史只有一个模糊的理解,只能够从历史书中粗略的知道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时间,却忽略了历史的继承性。而此书将人类的历史全然的展开在我们的面前,对历史深处的某些转折点也进行了可观分析。我们以为每一次的偶然时间,都有深层次的必然原因,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或许,读历史就应该这样读。我们应该从整个宏观的架构来看历史的变迁,以及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人类是做怎样的抉择的。我们可以称此为历史的视角,读历史给我带来最突出的冲击,就是从大视角去看待某个问题。当我们以这样的视角去看待问题的时候,就可以知道心中想要的答案是怎样的。整个人类历史的变迁从食物采集者阶段开始出现分化,分出一部分人从事农业另一部分人则成为游牧名族。而因为农业社会里有充裕的粮食和舒适的环境迫使着游牧民族在历史上不停的去攻击农业国家。而历史上的很多战争都是因此而发生的,人类会追逐很多东西,归根结底还是在利益的驱动下去做很多的抉择,尤其是国家之间更是如此。另外,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是在古罗马的时候已经出现过技术不断的革新和社会的稳步进步,为什么会中断这种进步,又是为什么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会出现技术和商业的进步呢,而这种趋势又是一发不可收拾。书中给我的解释是,一方面罗马当时认为从事体力劳动是很低贱的,又有充足的奴隶,因此会让奴隶去干这些事情。也就在此将思考和实践相剥离。希腊和罗马有很多哲学家,而却很少有又去劳动又懂得思考的人。直到西方文艺复兴的时候才推翻这种观念,赋予体力劳动的人应有的地位,也将思考和实践相结合实现了技术最原始的创新状态。又因为最初的西班牙和葡萄牙需要海外扩张拓展贸易,所以当时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后又是荷兰和英国、法国陆续的实现海外扩张去争夺殖民地。这是这些欧洲国家最原始的动机,有了需求就有了市场就需要有人去满足这样的需求。也就在此基础上带动了欧洲国家在造船技术和船上的火炮技术的发展。我们读历史的时候会发现历史的继承性以及每一部分是环环相扣的。我们不能够仅仅简单的取出某段历史来进行讨论,每一段历史都有其自身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就是这段历史的大背景和之前的每一段历史对这段历史带来的影响。每一段历史都有着前面每段历史的烙印和痕迹。这是世界历史,那么对于个人而言呢?我们每个人每天所做的事情都是在书写着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历史。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件事都会是自己的重新塑造,发生过的每一件事都有着其内在的意义,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

我也不记得

高中时看完了,距现在也好几年了,忘得也差不多了。不过一直都觉得这是一本好书,大概他给了一种另外的视角吧~~~~

解读历史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代表作。全球通史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有强烈的现实感。自问世以来,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这部通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本书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读来颇觉新颖,有强烈的现实感。所以,本书在20世纪中期一问世便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颇受好评。《全球通史》有人类的过去就有如一幅由远及近的画卷, 一幕幕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里有人类的起源,文明的嬗变,有帝国的更迭,宗教的扩散;有对欧亚大陆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运的宏观思考,也有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的详细介绍;有对人性善恶本质的哲学分析,对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的辩证评价,也有对世界愈加两极分化的人道关怀,对人类历史上诸多灾难的渊源——社会变革总是滞后于技术变革——的忧虑与警示。不同于那种把自己的观点和观念强加给读者的历史学作品,这本书平心静气,娓娓道来,没有教育人的口吻,却把读者引入到一种求索的境界,让你不由自主地手不释卷。阅读历史,特别是通史类的教科书,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书却可以让读者比较轻松地读下来。这本书问世30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不断再版,不仅为英语国家读者所喜欢,而且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在全世界拥有最多读者的通史类作品。《全球通史》虽是史书,但却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它虽然是一部历史教科书,但并不是一味地把读者拉向遥远的过去,而是随时把历史上的重大变故与当今世界的现状联系在一起,提醒读者认清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与历史的内在联系,从而使读者的思想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在历史与现实的两个时空里驰骋,甚至由此产生出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联想与对比,产生出自己思想的火花和创作的冲动。由此,阅读历史成了一种乐趣,成了一个对历史和现实两个世界的疑问同时不断探询和解答的过程。

不只是历史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但是这个如何“明智”取决于如何读史,读史是否能让人有所思考。与教科书式的让你记住一些时间、地点等细节的历史书籍不同,笔者认为,本书的意义通过同一时期(准确的说是同一时间区间内),发展程度相当的几个文明进行对比,对思考产生引导作用。

浅见

这部书写得太好了,一个美国人能把中国部分写得这样客观真是可贵,尽管他一再强调经济的先决性,但却没有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痕迹,而且分析问题透彻全面,只是在各个国家的联系方面论述的不是太多,主要的还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撰写

一部从逻辑角度讲述的全球通史

从西方的逻辑学看世界历史的变化,让我从另外的一个角度对于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也第一次从逻辑上明白了为什么中国没有工业革命,为什么会走社会主义道路,世界大战为什么会发生等历史发展的缘由和必然因素。不同于传统纯粹的说史,而是从逻辑发展的前因后果对历史过程的必然性和结果性进行了理论的阐述和描述,棒,非常棒!

看今日之世界

从人类出现起,世界开始发生变化,从东方的民族觉醒到西方的殖民扩张,从神学到自然科学,地球在变化,经济在发展。

全球视野的话,这一本最有趣客观了!

也许我还没读过太多的全球史,目前还在读《新全球史》,读完印度就提不起一点兴趣。《全球通史》是在永昌路地摊上买的,没想到自己这么有追求啊~可还真是读完了,虽然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专业的评价也不会写,只是觉得是本好书。有句话对我这个悲观的人来讲,特有印象,印象也是个大概吧:中国人一旦富起来,是多么可怕的事啊!这论调不是所谓的“黄祸”,主要是从环保的角度出发。现在兰州就这么私家车,我是觉得有点可怕了!

从西方人的立场上来思考世界

我对于书中关于亚洲的部分特别感兴趣,因为之前接触到的历史大部分是我们国内的教科书,这次跟着作者从西方人的角度来思考这个世界,感觉非常的有新意!一口气读了六七个小时,感觉全身三万六千个毛孔无一个不畅快!据说文革的那段被删掉了,英文影印版也不能幸免,还没买英文版,跟买了英文版的大大们求证下,是真的吗?

给我一个更大的世界框架

偶然的机会,在同学家里看到了这本书。翻开之后就坐在那里看了两个小时。回到家意犹未尽,继续在网上下载了电子版。这本书不是太学术,不会给你具体的时间具体的内容。也不是太通俗,因为有些名词是需要有一点地理社会背景知识的。之前学过一个学期的欧洲文明史,特别对古希腊那段时期很感兴趣。然后又看过一点西班牙的历史,可以说大概对欧洲文明史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以此为基础,再继续扩大知识面也算是一种对比和复习。在看本书的过程中,书中经常提到中国,偶尔激起我了解中国朝代历史的兴趣,我便会去搜索一点通俗小说来扩大自己对朝代的了解。有时候在阅读宏大的国家变革时会想到自己个人的生活,以及属于自己的人性,算是以大窥小了。说是全球通史,不如说是人类史。因为它是围绕人类社会来写的,不过这次把视角跨越到了全球。我还看过一点《世界简史》,里面就描述了其他物种与环境等等,这在《全球通史》里面是比较次要的部分。因为是中文版,所以可以看得很快,但很多地方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而不求甚解。我只是想大概建立一个框架,即使细节错误没关系,之后还会阅读更加细节的部分和其他著作。就像软件工程,先把测试版本做出来,接下来根据反馈一点一点去完善功能。我想用这种方法来完善我对世界的了解,建立属于我自己的观点。这样对于我自己来说不会半途而废,而是持续地去更新知识。据说中文版是阉割版本。我觉得译者已经很不容易了,至少他们保存了大部分的内容,加速了知识的传播。有机会去重新阅读英文版本,相信会加深自己的理解。有时候我觉得我和野蛮人一样。对世界了解地不多,所以一些东西用简单的猜测或道听途说代替自己的思想。但是正如野蛮人也会随着文化的熏陶慢慢变成文明人,我尝试通过不同的途径慢慢修改自己的思想,通过思考和输出去巩固自己的观点。现在是全球化的时代。偶尔在学校或一些场合也能碰到外国人,我经常发现我对外国人了解很少。而很多来到中国的外国人却在了解我们的文化。突然想到这是不是一种傲慢的行为呢,就像闭关锁国的时候天朝不愿意了解外国。考虑到个人的发展和未来的趋势,了解一些基本的外国文化我认为是很必要的。(待编辑)

这本书读的是历史观

这本书作者的前言“问题的关键是在从技术变革的产生到允许其大规模发挥效用所必需的社会变革的出现之间,存在着一个时间差。造成这种时间差的原因是:技术变革因为能够提高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通常很受欢迎,所以马上就会被采用;而社会变革则由于要求人类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调整,通常会让人感到受威逼和不舒服,因而通常也就会遭到抵制。这就解释了当今社会的一个悖论,即人类在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变得越来越能依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环境的同时,却不能使他们所处的环境变得更适合于居住。简而言之,人类作为一个种群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自身知识的不断增长与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智慧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我们将会看到这一平衡问题曾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反复出现,并在今天由于我们运用知识的智慧无法赶上人类日益增长的知识而显得更为频繁和迫切”从文明之前开始写起人类的部落生活,先是主要以捕猎为生,后来变更为农业。也就促成了游牧转定居的生活方式一项新的发现,可以带来生产力的提升,同时由于生产力提升了,人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这个世界的规律而不是仅仅为温饱而活在这里就不得不说提一下马克思的唯物历史观 历史就是阶级斗争 很好的总结了 人类从最原始的人人平等的状态 结束后的历史是的,人类早期是绝对的平等我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文明是如何产生的?人们学会驯化动植物之后,生产力大大提高,人类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温饱之外的问题。文字是祭司们勇于记事而做出的一大发明,他们除了承担超自然现象的解释,还必须负责管理社会。城市发展越大之后,纯粹的宗教法令已不具备约束力,战争开始频繁起来,当一个公社偶遇外来的进攻时,成年男子便会推选出这一非常时期的战争领导人,但是随着和平的间隔越来越短,任期越来越长,于是在这一基础上产生国家文明的特征?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王朝更替的原因?1.其他民族技术上的突破2.本民族的统治者管理不善这并不是什么坏事,有的时候战争带来多民族文化的交流资本主义是如何产生的?资本主义是伴随着货币的而产生的,没有货币的时候,物价是由行会控制的,它的存在是问了维护传统的生活方式。货币出现之后,企业家开始绕过行会,自己购买原材料并出售,利润被用来再投资,剩余价值被转化成更多的资本。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一些金融家族会支助航海家,在世界各个地方进行贸易活动和探索新的原材料产地,于是便有了航海技术的提升,并且一些国家开始在海外建立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历史的规律被马克思概括成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那么历史会怎样发展下去呢?到了现在,我觉得人类面临的最大敌人就是自身的愚蠢了。

新世界需要新史学。

斯塔夫里阿诺斯,第一次听这个名字就是在别人推荐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很难想象一本这类型的书能够一版再版,这也另一方面的说明这本书的可看性了。书中用比较通俗的语言讲解从人类有历史痕迹以来的历史,涵盖各大洲,正如书中所说:从史前到21世纪。无论是东方文明还是西方历史,都能够较公正的叙述。适合精读。新世界需要新史学。

历史是一面镜子

“每个时代都书写他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书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临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这在变化节奏成指数级增长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们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问并给出新的答案的新的历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中华民族重视修史,上下五千年,绵延二十五史。正是由于灿若星河的史料,才使中华文明传承发扬。中国人也善于学习借鉴历史,常常从中国古代史中以史为鉴,再而读史明智,读史修身, 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需要一本能够引导我们全面认识这个世界的史书。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的《全球通史》就是用全球观点进行世界史写作的经典之作,它被称为:当今社会的"救世箴言"、现代社会的《资治通鉴》、当代世界史编纂的一个新起点、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经典著作、影响世界历史的10本书之一等。《全球通史》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吸收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读来颇觉新颖,有强烈的现实感。本书一问世便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广受好评。美国许多大学已把《全球通史》作为大学基础课程的教材,甚至连美国的许多军校也把此书作为教材,规定每个学生在毕业前都要修这门课,从90年代起该书就成为北京大学教学的参考教材。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在回答出此书的理由时说到:“新世界需要新史学!”。回答尽管简单,但是却把一个史家的责任感完整的展现在人们面前。《全球通史》虽是史书,但却有着强烈的现代意识,当阅读了它之后,会对我们当今世界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会对这个世界走向有一个自己的判定。当前是一个发展的时代,人们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的发展超过了以前的总和。但这也是一个让人类悲痛的时代,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人类在发展中也被一些问题所困扰,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水资源短缺,资源枯竭,恐怖主义,宗教矛盾……这些让在发展中的人类陷入了迷茫,斯塔夫里阿诺斯正是为在迷茫中的人们写成了《全球通史》。正如他在书中说“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拥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纪。至于这些可能性中的那些能够实现则取决于这本书的读者,你们在未来几十年中的所作所为将是有决定意义的。”“现在到了对现存的实践和机制做一个冷静的再评价的时候了,我们应当保留那些性质有效的,抛弃那些不合适宜的——这正是当前全世界正在努力做的。”从这段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的话语中,我们所能感到的并不是简单偏见的对一国的情感,而是对人类发展的深深的忧虑,正他在书中的最后说到“人类还从未看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也同样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这也是本书所凸现的“全球史观”的精髓。书中还有许多有启迪的思想如:“人类历史中的许多灾难都源于这样的一个事实,即社会的变化总是远远落后于技术的变化。”“人类进步关键在于各民族之间的可接近性和互相影响。只有那些最接近、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民族,才最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他们是被迫这样做的,因为这样做既选择了机会同时也选择了压力。如果没有抓住机会,他们就会不断被同化或消灭……”。这样的理论不仅让人深思,还可引用到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作者也希望广大读者阅读此书,能有助于实现培根所提倡的“改善生活”,抛弃他所反对的“卑微目的”。因此可以说《全球通史》是一面镜子,它映照着无数的你和我。作为新时代背负新使命的我们,要放眼全球,心忧天下,都应该仔细读一下这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史书。

视野绝对一切

当我从月亮上遥望地球,其实它只是一个普通星体,上面存在着一群普通的生物。历史,被无数人演绎,但是从月亮之上,大概是第一次。视野影响思想,思想控制行为,行为改变世界。一只蝴蝶可以引起风暴,这是科学事实,但是当你卷缩在一个小小角落,你永远不会知道,永远不会理解。怛罗斯之战,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看到的只是大唐王朝的一次的惨败,看不到大唐与中亚诸国战后的交流,看不到战后中国文化的顽强传播,看不到,此战,大唐虽败犹不败。看不到,儒家文化与阿拉伯文化的角逐中亚,看不到那些被俘的工匠军士,对日后阿拉伯文明,乃至西方近代文明的贡献。这无关智力,财富,只是视野。

历史的魅力散发

哈哈---我是历史控来的。所以之于自然风景,我更偏好历史景点,因为他们承载这人类的智慧及生活故事。对于这本书,我总是会很贪婪地想知道一个外国人是怎么看待中国历史以及他们自己的历史。正如作者所提到的,一本好的历史书不应仅仅是一部编年史,而应该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总之,这本历史书是散发着魅力的,喜欢历史的你应该会沉浸其中。

评《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是一本鸿篇巨著,要读完它不容易,要将它所有的历史脉络、事件完全了然于心更是不容易,毕竟全球这几百年的历史不是通过一本书就能完全掌握的,需要更多的后续的、有针对性的阅读。但是,这本书却是掌握全球历史发展不可不读的巨著。读完后,有一种全身通畅的感觉,好像全人类(包括各地区,各文明)几百年的历史缓缓地,表面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涌动地从我眼前流动了一遍。这应该也是本书最大的特点。一,本书的成书结构作者将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1500年以前的世界形势。此时,世界分为三个主要区域:不发达的西欧,迅速发展的穆斯林世界和发达文明的儒家世界。这一时期的其他地区仍处于野蛮、原始的状态。尽管这三个区域都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彼此之间只有偶然的、零散的联系,各文明都只在自己的区域内兴起、衰落。世界史以1500年为起点,是因为“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有第一次直接的交往”。 这时,处于文明边缘的西欧在经济、技术上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凭借着宗教热情和好战精神向外扩张,但是已形成自身文明的儒家世界和穆斯林世界或淡定或高傲地看着跳梁小丑般的西欧,平静地但也一成不变地享受着高度的文明。第二部分介绍了1500-1763年世界,作者将这一阶段称为过度期,因为从这时起,世界历史无可避免地进入了欧洲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欧洲急剧变化,对航海事业的热情不但极大地发展了欧洲的科学和技术水平,也促成了全球的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浪潮,更是极大地开阔了欧洲人的视野。他们不再偏居于文明世界的边缘,而是用自己的勇气和技术将世界连接在一起,也使自己成为了世界的中心。与西欧的大变动(同时期俄国也在扩张)相比,穆斯林和儒家世界由于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继续保持原样,作者断定:“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作者在第三部分介绍了1763-1914年的世界历史,以1763年为分界点,是因为在这一年,英法百年战争以英国的全胜结束,英国这一国家引领了西欧的整个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形成了西方占据显著优势的世界。这一优势对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俄国借用欧洲的技术成为了横跨亚欧的强国;在中东,奥斯曼帝国苟延残喘,阿拉伯和波斯人的领土被俄国、欧洲瓜分;英国完全占领印度;中国成为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然而日本却通过学习欧洲实现现代化并对外扩张;非洲成为奴隶市场和欧洲冒险家的乐园,并在20年内被瓜分完毕;南北美洲和英国自治领完全欧化。必须提出的是,北美十三州殖民地通过独立战争打败英国而完全独立,1776年成立美利坚合众国。第四部分从1914年一战爆发到1970年作者成书时为止,作者将这一阶段称为西方衰落和成功的世界。两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毫无疑问衰落了,美国取代欧洲成为世界霸主,但是欧洲也是成功的,欧洲和美国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作为优等文明而被各地人民崇敬、向往。世界人民也已经觉醒,为了自己国家的平等、自由、富强而不懈努力。但是,理性的作者也提出了这样的忧虑:这是文明的黄金时代吗?如今,“变化的过程在速度、广度和深度方面都是空前的”,日益深化的全球化会带来希望和幸福,但是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和危险,因此“标题后的问号是完全有道理的”。二,本书带来的关于历史发展的启示1, 是人类史而不是欧洲史作者花了一个章节讲,为什么世界史是全球史而不是地区史。首先,世界史“不是由所有国家的历史合并而成的”。每个国家、民族支撑着世界历史向前发展,它的兴盛、衰亡,所发生的历史事件都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而不能代表整个历史。在实际写作过程中,作者也谨遵这一原则。他很少具体、表格化地介绍某一国家、事件,而是站在全局的高度上,论述其发展在整个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影响。他转化了读者学习历史的方式,不再是通过具体事件、某些国家记住历史,而是在历史河流流过面前时,让读者发现,原来在这一时期,这些国家、事件起了这样的作用。另外,世界史是全人类的历史,而不是地区史,更不是欧洲史。“欧洲中心主义”使我们陷入了这样的习惯,世界史是由欧洲史构成的。一来是欧洲足够强大,所有影响世界进程的事情都在欧洲发生;二来是如中国这样的国家过于封闭,没有也不愿对外界产生影响。第三是其他地区过于弱小,要么偏远封闭太过原始,对世界产生不了影响,要不被欧洲征服,从属于欧洲体系之内。然而,作者致力于写人类史而不仅仅是欧洲史,虽然那些国家对全球发展进程构不成影响,但是作为人类的一部分,作者也愿意去考察他们的源起、被迫加入世界体系的过程、以及最后独立自主的努力。2, 历史是流动的由于作者站在全局的角度写历史,因此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历史是流动的。对于什么是历史,我没有找到一个确切的定义,有的说是过去发生的事实,有的说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对于本书,我似乎觉得,历史好像就是文明的发展进程。当然对于文明是什么,就更难定义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都可以包括在文明之内,历史发展过程就是这些文明的发展过程。因此,不如说,历史的流动表现在文明的流动。世界历史无疑以这样的方式流动。早期,某些民族建立了自己的文明,各自兴盛衰落,文明在一个民族内部流动,它不会是一成不变的。辉煌和发达如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等,最终也没有逃脱灭亡的命运。到1500年左右,儒家文明和穆斯林文明依旧灿烂夺目,西欧各国在中世纪有着不同的发展,总体仍处于混乱之中。文明主要从儒家和穆斯林流向西欧地区,商业的流通也是如此,西欧大量需求来自中东、远东的瓷器、香料、丝绸等,但是儒家和穆斯林地区却对西欧的任何东西都不感兴趣,因为西欧与他们相比,太落后了。但是,随着地理大发现,西欧各国征服海洋,发展殖民地,进而发生了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商业革命)、政治革命,西欧无论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大大优先于其他国家,可以说,西欧是在此时才最终形成了可以传播给世界的文明。从此,文明的方向改变了,西欧将其文明源源不断地输送给落后、不变的儒家和穆斯林世界,还有好学的俄国地区,同时,还输送给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形成了全球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到了二战结束,尤其是20世纪末期,这一流动的过程又发生了变化,西方(包括了美国)仍旧被认为是最先进的文明,但是这一过程不再是单向的了,文明越发显现出多样性,不但美国、欧洲有相互的文化流动,新兴国家如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也首次明确向世界传递了价值观和经济实力,反馈给西方文明,成为当代世界不能忽视的重要力量。因此,没有哪一种文明是可以长久不衰、一成不变的,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长期称霸世界,历史是不断流动的,人类每一个阶段都在经历变革,每一个国家的兴衰都只是历史长河的一部分,每个时代都是一个过渡期。而只有那些开放的,不断吸取经验,不断变化、进步的民族才能在历史长河中坚持得更持久。作者也指出:“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集团的经验。如果其它地理因素相同,只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民族,才最有机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段话可以解释为什么从1500年起,欧洲成为最有生气的地区。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发展出了让欧洲羡慕的文明,却仍旧被征服在欧洲的铁骑之下。3, 如果历史可以有假设作者的语言并不晦涩难懂,相反很平实流畅,体现了历史责任感。在阅读时,我注意到,作者很喜欢对历史进行假设。在描绘欧洲人对美洲、大洋洲人烟稀少地区的占领和殖民时,作者感慨:“如果设想一下,最先达到并拓居人口稀少的大陆的是中国人而非欧洲人……”在描述一战英国海军没有坚持打击达达尼尔海峡而丢掉了一次最大的取胜机会,作者写道:“假如这支分舰队再折回的话,世界历史的进程会何等不同……君士坦丁堡将会被攻克,土耳其将被迫退出战争,俄国就会得到所需要的供给物,其军队的处境也会比当时好些,沙皇专制政权很可能得救,或者,至少可以避免布尔什维克革命”。也许有人会说这种假设是毫无意义或者从来不可能发生,但是,做出这种假设是很有趣的,也并不是毫无意义。它有助于开发我们的想象力:如果我们到达美洲需要拓居,具有一定历史和社会知识的我们会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制度?会在现有各国制度中做哪些取舍,有哪些创新?另外,研究历史是为了对今天具有指导意义。“历史如果得到适当的研究,就能表明各种条件和政策的什么样的结合在过去导致了暗杀、革命和战争,如果我们了解了这类过去的模式,那么我们对现在和将来就有了某种指导。”历史不会再重复过去,如果对过去没有想象力,就不能在当今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里找到正确的道路。三,作者眼中的中国过去,我们看过很多中国人写的世界历史,大多大同小异,毕竟他们使用的是同一套思维方式,同样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如今,看外国人写中国,也许会有不一样的启发。在作者的眼中,中国文明是发达的,也是封闭的、保守的、一成不变的。作者认为,中国形成发达文明的原因很多:地理优势、庞大的人口,农业生活方式,共同的书面语,考试制度,儒家学说的遗产。但是对于中国后来的落后,作者也有一番自己的评述:“在中国,儒教尊崇老年人,忽视年轻人;尊崇过去,轻视现在;尊崇已确定的权威,轻视变革。从而使它成为维持现状的工具,最终导致了处处顺从,事事以正统观念为依据的气氛,排除了思想继续发展的可能。”“中国能有四大发明,却在之后没能提出系列科学原理,导致科学落后”。诚然,通过作者的历史观,我们可以将中国的落后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历史上看,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民族是发展最缓慢的民族,在其他民族有变革,而中国没有,中国就相对的落后了。其次,中国儒家崇尚的父权体制,在国际关系上表现为朝贡体制,这在西方入侵之前发展良好,但是世界全球化之后崩溃,中国花了很长时间才能融入现代国际体系。最后,不能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在封建社会,对皇帝的尊崇和信赖体现了中国良好的信仰传统,但是中国却没有将这种信仰发展为对自身行为的规范和克制。“中国人是最缺乏革命性的,但是却又最富有反叛倾向。”可见,作者为我们提供了看待世界历史和中国的不一样的视角,我们应该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发扬优势因素,避免不利因素,同时要善于吸收其它文明的精华。毕竟历史是流动的,在日益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保持自己的特色,同时善于吸纳它民族的优点,才会不断进步。

重读世界

这本书的宣传噱头很大,本人觉得主要的史料没有新增多少,只是视角会很新鲜,文字的铺排会显得独到。读此书会引发许多思考。

这种著作不敢说是书评只能算点 微不足道的小体会

第一个疑问是 为什么合订比上下分开卖还贵了 第二个疑问我 为什么要看这种东西= = 我一个80后腐宅双修就应该好好的看天涯明月基啊讨论下 叶小开的哪个眼神又怨念中带着销魂展现深情啦好吧其实我也看了 作为新时代优秀的文艺女青年 咱的搞的了基也读的起历史啊 严肃的返回正题了...一直喜欢历史大概 伟大的祖国天朝历史太辉煌了 与尴尬的现状相比 灿烂的不可直视 哪怕多了解一点也好 都无比自豪的澎湃涌上心头 同理的 古希腊 古罗马 所有曾经盛极一时的国家 文明 我都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 深深热爱 也深深悼念 因为时代的淘汰 历史的更迭 都太引人深思 又无可奈何 对国家兴替的原因分析 从经济角度出发我是非常赞同的 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 养民 修道 财政支出 加重税负的恶性循环 不是一两个昏庸的皇帝和贪官污吏就能造成的 这是历史的车轮 滚滚前进 没有先见之明的凡人 一己之力 又怎能阻挡呢 我们存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代也不代表将来的社会还能保持当前的形态 战事不断的国家 受苦受难的人民 仍然比比皆是 从历史中学习与思考每个人都可以但吸取教训后去身体力行 为谱写将来的辉煌篇章贡献力量就不是一颗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心 就能为之的 至少在天朝 政党霸权 所谓的人大代表代表人民 做出的决定 真正的人民都只是在接受从来没有决定权 我的感想针对历史多一些 倒没有特别针对这本书但 毕竟是它引起了我的感思 况且光是 在选择一本世界史来读的时候我的决定已经是在向您致敬了啊 小斯斯 如此 三言两语难以尽诉的历史情怀等我通读完全书 再来继续 如果我有耐心读完的话

只是因为需要

中华文明是先进的吗?西方文明是先进的吗?中国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文明的封闭性和独特性,这里的环境给国民提供安全和富足的保证,没有向外扩展的动力。当然在历史上仅仅是从黄河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用了大约一千年,至此中国可以独特发展。中国的发展仅仅限于此。西方地理环境最差,他们需要扩张,因此各国之间的竞争导致脑力的急速发展。但是发展的过程中,战争导致人人之间的相残。反观中国,是的,统一阻碍的扩张,闭关锁国导致了落后,在明清500年里,国家安定,民众满足,没有战争没有发展,大部分人过着桃花源记的生活,虽没有现代的享受,但没有破坏的可能。大部分人安享着生活,不是世间最大的幸福吗?现在,中国依旧是全球的大国,我们的文化一点都不比西方差,当我们有了需要(变为全球发达国家),给我们国民提供最好的安定和幸福,必定迸发最强大的力量。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看世界的另一个角度

两个特点很喜欢这个书,其一,历史的空间纵横感特别好,将小时候总是分开学的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隔开的问题,汇总到了一起,讲到某国的某个重要时期,如果其他地区也发生类似重要事件,一定会提及。其二,看到了外国人眼中如何看中国,很好。

写历史一定要中立

很好的读本历史最重要的是要用中立的角度来评论。这本书就用了作者很中立的态度。能说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各方利益与纷争,至于对错,留由读者自己去评判。非常喜欢的写书思路。不太爱把很多东西放在一起评论。不过相比于本书作者的中立态度,还是忍不住要批评一些某些史学家,写出的历史书籍,先冠以一个评论,然后再说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敢问您有资格评论古人嘛~

读史小札

近日在翻读史书,小有感触。中国古代先是使民无知,万民无知,才可长统。《道德》云“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古能千寿之国。实是读书人少。而治国久安也。后孔子开学,儒家开道,人民有知,必争其权。这是封建王朝覆灭之根。于是有唐一代,开科举制度让民间读书人,能有个进仕地途径,以安其心。但是,国家再如何开放官位,也难以满足士人阶层的上升欲望,而且开国功勋享国日久,皇室、贵族、大臣子孙繁衍。他们必优先占有士途空间,久久。上层滴水不漏。外人难以进入,上位空间越来越狭小。这时,东西方的差异就体现出来了。中国的历代皇帝大多认为自己控制现有庞大的帝国已经力不从心,根本不会去想开荒拓边之事以解决人民生存,官员安置的问题。但是,你不取。你不封,也自有人崛起,这也是唐后金、辽、元、清胡族崛起入主中原地原因之一。而西方却无处弊端。大航海大殖民,一时间,无论上至贵族国王,下到百姓。都获得了空前的空间,而莫定了数百年西元大盛地气数。

球通史与高中历史对着读(哈哈哈哈哈哈)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这部潜心力作自1970年初版问世以来,赞誉如潮,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经典之中的经典。第7版在保留原文精华的基础上,融入了时新的研究成果,新增了数百幅生动珍贵的图片和脉络清晰的地图,使这部名著在内容和体系上更加完善。这本书中文翻译的不太好,好多句子都是磕磕绊绊的。但是全球通史与高中历史对着读(哈哈哈哈哈哈),嘿嘿嘿嘿嘿

只有知道历史,才能了解现代

看过几本关于历史的书,也看过现代的一些小说。但才觉得就像是在管中窥豹,不知道现在全球的环境是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全球的历史会发展成这个样子,更不知道未来的世界会朝着哪一个方向演进。这个世界有太多我们想不清楚的东西,为什么有些国家和某些国家结成了联盟,为什么有些国家和有些国家老是怄气,为什么有些国家发达有些国家贫穷。。最最重要的是,我们中国到底在整个世界处于怎么样一个地位?在未来的几年几十年中,我们应该怎样建设自己的国家?我只读的下,在从1500年到现在的500年时间里,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地球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由于各种关系变成了错综复杂的一个组合。从世界上各个国家建立联系的几百年时间里,这一段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而后面的驱动只有一个--经济利益。里面看到一些让我非常印象深刻的事件,中国在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之后,日本侵略了我台湾,澎湖,辽东,中国这个时候祈求英美两国进行调解,注意,是调解,不是参战,但英美两国拒绝调解。然后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读到这的时候大家可以想一想现在的局势,美英大力鼓吹他们的民主,声称要为我们的人民着想怎样怎样,但那个时代他们在做什么样的事情?当时他们连中国的存在,人民的生命都不放在眼里,现在会打了鸡血一样拼了命让我们过上好日子?自己思考一下。美国搞工业化的时候,他们自己开上了汽车,但当工业扩散到全球时,他们开始计算工业化带来的危害,他们开始计算每个国家的汽车数量,表示每个国家应该有多少多少辆汽车。但中国的人口你有没有算?难道让你美国和梵蒂冈拥有一样的汽车数量你们可以吗?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他们会千方百计的表现出他们的“先进”的文明,而一旦你的文明开始接近或超过他,他就会列出一堆虚头八脑的”文明“来迷惑你。所以,你一定要分清楚,什么样的文明是我们需要的,什么样的的文明是糖衣炮弹。再有就是一个小细节。当时英国统治印度的时候,在搞和平统治。但是,就是在这种和平中,他们取得了巨大的利益。和平不一定是好事,和平为他们创造了更好的剥削环境。总的来说,这本书讲的还是不错的。也只有把整个历史读过之后,才能对现在有充分的把握。推荐大家多读书,读好书。

在星空下仰望

第7版的改动不少,比如之前一个版本看到的:达伽马越过好望角的时候,得到了一个阿拉伯航海家的指点,到达了印度——此后历史进入了西方为主体的时代,所以这个航海家后来一直遭到他同胞的诅咒。他的名字叫艾哈迈德·伊本·马德吉德。类似的轶事在新版的书里看不到了。“每个时期都需要一部新的历史。不是因为原来的历史不对了,而是因为新时期需要解决新的问题。”本着这样的目的,以及短短时间内的7版(也是最后一版),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历史观显然有些功利。按他的说法,他的这本书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埋进故纸堆,但事实上,这是一部了不起的著作——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加熠熠生辉。人类的文明前进的道路上,是否走得太远,以致迷失了自己呢?原始人有两个重要的时期,即农业革命前后。在此之前,人们以采集经济为生,在此之后,人们以种植经济为生。这一切不是偶然的,甚至在种植经济之前千年,人们便已经了解种子生长所需要的一切技巧,不过采集经济实在太过舒适惬意了,人们更乐于摘摘果子打打猎来生存。那时候,人们每周为了寻找食物的时间不会超过20小时。随着文明的进步,枷锁也一步一步套到了人们的身上。先是贫富差距,再是等级差别。越来越多的人被踩到了脚底下。出身变成了人类最大的不平等:很长时期内,是性别;更长的时期内,是老爸。而不久之前的一千年,人们的生活并没有本质的差别。从秦朝到明清,中国人生活的是一个模式;自君士坦丁到新航路开辟,欧洲人都一样的生存。但工业革命开始之后,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逐渐加强对大自然的主导权,对欲望的满足超过了对一切的追求。似乎还失去了什么?当欧洲人扛着火枪准备把光明带到世界各处的时候,他们却讶异地发现当地的人们虽然茹毛饮血,却从来不缺少笑容。工业文明以势不可挡的势头将一切横扫殆尽,世界开始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时候,开始有人逃离了这样一个世界,躲到各种海岛上寻求桃花源。人们终将征服一切,并毁灭自己。多久了,你没能看看身边小草的生长,和那天空中眨眼的星星?

不明白为啥很多人推崇这部书?!

我一直倾向于看美国的教材,有两个原因:(1)来龙去脉,思路清晰,(2)实事求是,引经据典。相对而言,很多中国教材只是把结论一一列出来,要求学生们背下来。但是,《全球通史》在这两个方面丽连中国的中学生历史教材还不如,很多地方像一个美国乡下小子农闲时候围坐着叼着纸烟侃大山说出来的一样。比如,说中国的第一部水车是公元前60年安装的(上下文是中东和西方的第一部水车分别是什么时候安装的,并且附近没有任何citations)。作为一个读者,我是实在不明白人们如何考证中国的第一部水车的。再比如说中国的冶铁始于公元前350年(上下文有西方和印度开始冶铁的时间)。这样的年代考证每隔几年就因为新的历史发现而改变,因此列出citations就更显的重要。不然的话,谁都可以瞎说,比如“我家后院发现了一柄公元前450年的铁锹”。说更大的方面:这本书在介绍中西方交流的时候,说了突厥人、契丹人和蒙古人西方的战争,但是漏掉了匈奴人。从文字上看,似乎是把匈奴人和蒙古人混淆了。而从此书字里行间体现了西方人的狂妄自大心态来看,让我怀疑作者模糊这些概念是不是有意的。因为他在兴奋的描述伟大的罗马帝国(西罗马)和拜占庭帝国(东罗马)的时候,漏掉了这两大帝国毁灭的军事原因:—— 西罗马帝国是毁于汉帝国的手下败将,匈奴人,—— 拜占庭帝国是毁于唐帝国的手下败将,突厥人在这部书的中译本的评注中,有北大的教授说到此书很多年来是北大历史系的教材。这个让我很纳闷——是北大的同学们要批判的学习,还是我的业余历史知识完全错了,还是北大也强制要求同学们买各种教材而拿回扣(像我们中学时候老师们帮助推销各种高考习题一样)?

初学者的教材

相对来说,我建议一个喜好历史,同时又苦于无书可读的初学者翻阅。首先,这本书与国内书籍相比,并非单纯的线式结构,横向布局让我们阅读的时候能感觉到整个世界连成的整体。我只看完了上册,下册是最近才买来,还没有时间翻阅。就上册而言,对西方的描述并非完全站在西方的立场是一件值得东方读者庆幸的一件事,较为详细的印度,新月地域的描写,让我找到了一种其他书籍找不到的风格,是一种全面,但另一方面,对于还在就读高中的我来说,它有时偶尔未免教条化了。所以的老师都与我说过,历史,就是从它的背景,经过(其实这个可以省下),意义,来让我们了解,并影响整个纵向世界。而《全球通史》恰恰也就是在这方面非常的严格,我不知道应该说是保守,还是其他。不过这只是一个方面,可能这样来说,对于想要真心研究历史的爱好者们来说,也未尝不是一种好事。总体来说,建议读一读,而不是简单的看看。

《全球通史》书评及读后感

本书从2010年的6月开始阅读,正式结束是在昨天,也就是2011年的1月30日。期间断断续续,没有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主要作为茶余饭后的休闲和放松。睡觉之前,或者睡不着的时候,打开翻看几页,促进睡眠。推进速度不快,一是书籍本身涉猎范围较广,部头超大,尤其关于经济、文化的描述部分,读起来没有战争部分容易理解和顺畅。无论如何,过去的一年里,完成了毛泽东传和《全球通史》的阅读,心情还是比较舒畅的。具体的细节已经记得不算太清,却给我留下了无限的畅想和感叹,历史长河中,多少风云人物,多少命运转折,多少文化积淀,多少风流情殇。从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起源,到农耕文明的全球蔓延,随着大河带给人类以食物和生命,这卑微的生灵从连接的大陆中逐渐成长起来。从希腊、从非洲、从亚洲、到美洲。回想起希腊的古典民主、那如神话般魅力文明的传播。温泉关八百斯巴达勇士与波斯大军背水一战的温泉关战役。波斯文明与希腊文明的对抗,野蛮的罗马人对欧洲大陆的征服,从而建立起一千多年的东罗马、西罗马帝国。从拜占庭到伊斯坦布尔,那欧亚大陆分界线上的钻石之城,从基督天主教到东正教。从十字军东征到威尼斯商人的诡计,才有1200年拜占庭被自己的十字军攻占的谐趣故事。1500年前的世界,是分裂的世界,却不缺英雄,亚瑟王、凯撒、埃及艳后、汉尼拔、亚历山大大帝,战争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财富和人民,而是为了幻想中的传奇,为了荣誉和流传后世的传说,为了寻找神话中的特洛伊,向自己梦中的英雄致敬。那段历史离我们太远,战场的硝烟已不见踪影,而那直面人生的浪漫主义情怀却打动心灵最易动情的那一部分。了解战争,才懂得和平的幸福。明白贫穷,才珍惜平淡与富足。中华民族的命运,千年以来、万年以来是幸福的,因为两天大河给予了这片土地农耕的最好条件。秦始皇的统一和长城的建筑,使一脉相承的文化成为可能,并使这片土地长期来免受蛮族的侵扰。回首历史,看地球上的生命迁徙,既有宿命推进的无力感,又有人类抗争的激情。正如《铳梦》中的一句,这个星球上每一寸土地,无一不曾经历过战争和鲜血的洗礼。无论你是伟大还是卑微,你是智慧还是愚钝。人不能选择在哪里出生,不能选择自己的贫穷和富有,不能选择自己的资质和体能。但更重要的是你选择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看诸文明的现在,南北美洲本土文明的消亡、澳洲文明的消亡,伴随着欧洲殖民者的迁徙。 世间万物、此消彼长、变幻无常,欧洲的没落,正如欧洲文化的崛起,现代的文明,既记录了欧洲人的野蛮征服,也收益于欧洲文化的广泛传播。曾是欧洲野蛮人的迁徙地的美国,如今已是世界的风向标。中东石油的发掘,使这片古老的文明之地焕发出第二青春,而两河流域,却已物非人非,曾经这片文明的主人,已在历史长河中不知所踪,而阿拉伯人,不过是作为波斯和东罗马两败俱伤的黄雀在后。合上书,万年流光,转瞬即逝。那一幕幕悲欢离合、烈马长歌、英雄回首、刀剑如梦。多少风云人物,即是时间长河中一粒尘埃,也是历史中的一座丰碑。一本好书,让你明了了自己,一段故事,让你懂得珍惜。对于命运,不使一天虚度,选择一种勇往直前的方式生活,乐观平淡,享受生活,感受人生。对于爱情,历史长河,广袤天地,茫茫人海,你我相遇,且行且珍惜。

蛮好

本科时读的,看后痛觉自己常识不足,无知处甚多,然如对某历史问题有兴趣,此书却觉只指拨一二,却需更多的书补充了解

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有用材料

常常无奈于儿时教科书的偏颇,但是长大以后又一直找不到一本合适的书,直到有一天发现这本《全球通史》,从一个相对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这个地球和人类的历史。辩证而非主观的看待历史,不带任何阶级或者主义的色彩,不将历史做文章来说事儿,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我想如果我的孩子长大成人,我会早点推荐给他看这本书,让他知道我们中国曾经很发达,但是现在很落后,无需崇洋媚外,只需奋起直追,地球上的各民族是不断相互赶超的,西方因为中世纪的动荡而奋起领先,东方则会因为近现代的屈辱和落伍而奋起,并有可能在未来赶超西方。骄奢淫逸者必然落伍,能立于不败之林的民族,就是像犹太那样永远有忧患意识并一直卧薪尝胆的民族。

全球通史与历史研究...

很多人经常把这本书和汤因比老师的那本并列推荐,但是我觉得这本书基本是历史小白的普及读物,汤老师那本又有点太难懂了..

做准备

西方人的视角里对中国及东方的理解和我们的有一些些不同。下册我还没有准备好去读。面对问题就逃避的心理始终没法克服。评论罢了何必纠结在字数上。

挺不错的

言简意赅,不错。华夏文明真的是世界历史上重要的一笔。成吉思汗太残忍了,简直就是一个战争狂。希特勒或许就是他转世投胎的。我不愿意以他为骄傲。也找到了一些为什么近代西方文明超过东方文明的原因。

全球通史上

我认为斯塔夫里阿诺斯著的《全球通史》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如果大家留心,会发现我们平常引用的资料很多都是出自这本书。这本书不是简单地对人类文明进程加以概括总结。它把过去同现在联系了起来,以一种对现在有意义的方式去分析过去。作者更像一位沉着而富有智慧的导航者引领我们沿着历史长河逆流而上,去找到今日世界的注解。每一编后附有一篇"历史对我们今天的意义"的短文,很象一篇篇思想随笔,让人跟着一同思考历史。作者不仅把史学著述与现在联系起来,而且还把现在同未来联系在一起。正如作者所说,历史学不能像水晶球那样用来预言哪个政党获胜、哪个国家领导人遭到暗杀、哪个国家会发生一场革命或哪个地方会爆发一场战争。但是,历史若得到适当的研究,就能表明各种条件和政策的什么样的结合在过去导致了暗杀、革命和战争。如果我们不研究过去,现在就会显得很神秘,而未来则会显得很可怕。有鉴于此,全书显得气势磅礴,抒写的是一种大历史却又让读者感到强烈的现实感。所以,我认为作为历史教师有必要阅读这本专著。

另一个角度看历史

往常我们在学习历史要么是从纵向来学,即按照时间顺序,要么就是横向来学,即进行同时期的国际比较,这本书则是按照两个方向来叙述,而且一些观点与教科书上的相对立,有利于开阔眼界~~

女权主义的到来--读全球通史后的感想

当看着这个社会的人们趋向于中性人的时候,我不知道是什么滋味,男人们也开始用洗面奶,打粉底,做面,去黑头........而女性们则向男性发展,在每一次的变革中从事能找到些历史的影子,在以前大概公元前1500年,中国还是大规模的进行耕地,这需要体力,但女性要照顾孩子-“耕地的结果带来了定居,耕地带来了更多的粮食,直接导致孩子的增多”,在外劳动的时间就越来越少,最后女性的地位直接下降,但在原始社会男女还是很平等的。 回到现在,有效的管理,和学习能更有效的提高效率,也就是说这是一个脑力活,加上越来越多的女性有了自己的资产,和这是一个学习性的社会,让更多的女性有了知本,直接的结果,也就是这是个循环,这个循环,使女性这个大市场越来越大,女性的地位 也越来越重要,maybe,再这样下去,男人的地位将不保,如果男人们还是认为女性还是女性的话,可能男人们会认为男人也在学习,我想据个例子,这个例子有点片面,因为我只知道这个例子,这个例子来自美国,是去年的数据,女性占大学生的比重已经超过男性,也就是说,慢慢的,美国的知识分子中,也就是高学问人群中,女性的成分越来越大~ think about it,,

每一个文明都是不朽的

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完全是因为陪金主席去图书馆借书,随手从书架上抽了这本书,没想到竟是妙手偶得一本好书。我对于世界历史的了解始于两本漫画版的《上下五千年》,内容已经记不得了,印象里只有花里胡哨得挺好看。算是给我的世界史开了个头。对于历史,我们说的最多的就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从小就明白这个道理,但也仅仅是明白而已,很少知道该怎么做。哪怕是在我们学习了教科书上的历史以后,也只不过是学习了一些零散的革命史,没有能力去把地球村的过去串联或者并联在一起。在《全球通史》的序言部分,有两位中国学者写的序,无不批判了书中的“西方中心论”,但反过来想想,在我们的思维里,同样充斥了“中国中心论”。我们习惯于标榜自己“文明古国”的标签,从“四大发明”到“勾股定理”,好像全世界的古代文明都是中国人发明的一样,在历史课本上一个最常见的句型就是 “XXX的发明比欧洲早了若干年,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们的勤劳与智慧”,种种。中国人确实有理由自豪,因为中华文明是这个星球上唯一没有被中断过的文明,但也仅此而已了,这不过是由于中国边缘的地理位置以及庞大的人口所决定的。中华文明确实对世界文明起到了推动作用,但这作用同希腊,罗马,埃及,阿拉伯所做的贡献并无二致。中国从来都不是地球的中心,球的中心在它的内部,中国和其他文明一样,都是历史洪流的一部分。读这本《全球通史》,有一个感觉,仿佛自从一开始,所有文明的命运都是纠缠在一起的,哪怕他们之间相隔万里,但一个微小的技术进步都会引发连锁反应,历史的小溪终会汇聚为一条洪流,我甚至从这本书中嗅出了些许地理决定论的味道,一个文明所处的地理位置对于文明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在诞生时期,而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不同的文明会产生不同的哲学思想,而这些哲学思想会进一步强化文明的特性……有点“心理史学”的味道?或许我应该写一篇文章严格论证下这个观点,应该很有意思的。全部历史都像一张不断刮干净重写的羊皮纸。这一工作完成后,无论如何都无法证明曾经发生的伪造历史的事。——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我的BLOG http://shiyuhang.org/blog

世界史的一个框架,看完后要丢掉

真正的通史型大家从来没有,也不会有。这本书不过是对曾发生的事件的一些鸟瞰罢了,但比起国内那些乏味的教科书而言,有趣味,有文采,也别忘了改革开放才三十年出头,所以想想国内史学,比美国还落后也是必然的了。

《全球通史》读后所感

这是一本好书,一部鸿篇巨著,我在Kindle上花了一个月读完,光是摘录就达5万多字,解了我多年的困惑。虽然经过这么多年的正规教育,中学时代历史课也上得不少,但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在接触到更多真相和现实以后,心中的迷惑反而越来越多。除了对自己国家历史的迷惑和反思(发现多年来学到的东西都是假的),世界是怎么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怎么会发生?人和人之间的仇恨怎么会到这样的地步?虽然零零星星看过很多历史著作,不过大都是中国历史,没办法把中国历史和整个世界的历史放在一起做观察比较,更加不知道地球上各个文明的发展消亡,宗教的繁荣昌盛是如何进行的。这时候碰到这么一本书是一种运气,看完之后,解答了我心中许多疑惑,有一种痛快的感觉。说来好笑,看这本书的直接动因是几个月前开始玩《文明5》这款游戏,迅速沉迷,玩得不亦乐乎,玩得过程中觉得这许多文明我都不了解,有种雾里看花的感觉,于是动手去寻找好的讲全球历史的书。可以断言的是,只要刻意去搜,找到这本书是必然的,因为它太经典了,各处都在推荐它。它也是很多国家的历史教科书。对于非科班的历史爱好者来说,历史分两种,一种是细节的历史,某朝某代,某个人物或者某个事件,从这样的历史里我们了解到人的风格气节,团体的行事遭遇,从中吸取教训,完善自己,以及在事来临时做更好的选择。另一种是宏观的历史,顺潮流而动,细节和人都只是滚滚潮流中的小片段而已,从这个角度思考历史,能够更懂我们身处的社会和国家,更懂芸芸众生为何而生,为何而动,也更能完善我们自己的人格,清晰地认识这个世界,思考自己需要主动去选择怎样的生活。这本书就是后一种,从史前时代到21世纪,作者把每个时代的全球文明放在一起来做比较和阐释,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1500年以前各个文明之间的交往和影响还不算密切,1500年以后,伴随欧洲的工业革命,世界开始频繁的交互起来,每一个文明都深受影响,都逃脱不了。这本书还值得称赞的一点是,每段历史都能够给现在的我们以教训和启迪,比如为什么现在的中国社会会有这么多问题,会显得这么浮躁和焦虑,大概可以用书中的一段话来解释:”问题的关键是在从技术变革的产生到允许其大规模发挥效用所必需的社会变革的出现之间,存在着一个时间差。造成这种时间差的原因是:技术变革因为能够提高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通常很受欢迎,所以马上就会被采用;而社会变革则由于要求人类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调整,通常会让人感到受威逼和不舒服,因而通常也就会遭到抵制。这就解释了当今社会的一个悖论,即人类在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变得越来越能依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环境的同时,却不能使他们所处的环境变得更适合于居住。简而言之,人类作为一个种群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自身知识的不断增长与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智慧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我们将会看到这一平衡问题曾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反复出现,并在今天由于我们运用知识的智慧无法赶上人类日益增长的知识而显得更为频繁和迫切。“目前的社会如此,个人也同样如此,我们所追求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心灵生活却有些赶不上。读一读历史,能够更懂一些。既然已经提到了《文明5》,再顺便推荐这款游戏吧,玩一段时间,你会对整个世界和整个历史的形成更加了解,许多东西都会更懂(例如为什么边境国家会爆发冲突,国与国之间的猜忌和怀疑是怎么形成的,如何部署兵力,如何合理的外交纵横)虽然只是个游戏,但能增加一份独特的生命体验,也是很棒的。这本书和这款游戏搭配一起,真是相得益彰最后,斯塔夫里阿诺斯本人在“致读者”中有这样的表述:“每个时代都书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书写得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临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这在变化节奏成指数级增长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们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问并给出新的答案的新历史“。这样的一本历史著作,大概也是时代的最好注脚。

关于日本

日本,确实是落后民族的榜样,全球那么多被殖民的民族,为何只有日本能第一个战胜欧洲列强,获取完全独立,追上发达国家的步伐,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日本在国外历史学家中的地位,远比在中国史学家的书里重要的多,可以想象,当年日本一步步成世界强国时的国民是多么团结,自豪,而中国却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使日本侵华成为一个必然的事件。

高中文科生的噩梦啊

每次历史周考月考模拟考都会做到以斯氏《全球通史》里的某段话作材料的选择题或材料题,从经济到政治到战争,经常是读起来感觉很拗口,也许是翻译得不太好的原因吧,好歹最后高考考了个A+,也算对得起自己了。反正现在还记得历史老师反复强调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其他的都忘得差不多了,历史书读多了,就觉得历史很肮脏,政治很肮脏,更想多关注那些在巨大历史事件中起起伏伏的平民百姓的命运,关注他们就是在关注我自己,可惜相关的书籍还是比较少,读得比较多的还是一些士兵的回忆录。我妈的一个老乡的父亲曾把自己大半辈子的经历写成长诗,算是提前为后人留下了一些史料吧。

由于与我们教科书所学的历史完全不同,所以力荐,我们应当以多元的角度看待问题

里面有句话印象很深,生命是物质的高级形式。还有就是对ZG的封闭性确实打到了俺们的七寸上。国门刚刚打开,借助互联网,封闭会慢慢转向开放,在这种信息冲击下,俺们ZG真的能再次起飞么?

不错的书

这本书很客观的分析了历史的进程,一个王朝的衰亡不是由于很简单的起义或者帝皇的昏庸,都是由于经济科技人口等诸多因素,以前看东西太片面了,看过这本书后,知道历史要不仅仅在一个高度上看,还有从它的细节上看,很推荐这本书

天鹰读书笔记--只是笔记连起脉络

1. 第一编 史前人类1. 第1章 人类--食物采集者1. 从人类到猿类1. 两种起源论1. 400多万年前起源于非洲2. 多地域起源论3. 需要以后得考古对两个观点进行验证2. 地球发展转折点1. 生命从无机物中脱胎而出2. 人类的出现3. 人类既能改变其生存环境,又能改变自己的基因3. 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出现时间差1. 技术变革能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所以很受欢迎,且很快便被采用2. 社会变革由于要求人类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调整,通常会使人感到威逼和不舒服,因此受到抵制2. 食物采集者的生活1. 人类制造并使用工具2. 男性和女性的差别没有那么明显1. 男性狩猎提供肉食2. 女性采集水果、昆虫等,提供的食物是男人的两倍3. 通过粪化石研究进食的食物,史前人类食谱更有益于健康,南非亢人平均60多岁4. 巫师的出现,由于没有进入农业社会,无法供养僧侣,不可能出现有很大的凝聚力的神学。5. 人类工具多样性,应用工具和武器得出现3. 种族的出现1. 旧石器时代人口出现了第一次爆炸增长,12.5万增长至532万2. 能有效地开发一定环境中的能源的文化体制,常常会牺牲开发效率较低的体质,以求的自己在该环境中的扩大。3. 人类发展 非洲→中亚→亚洲→南亚→澳大利亚;中亚→欧洲;东亚→白令海峡→北美→南美2. 第2章 人类--食物生产者1. 农业的起源1. 新旧石器时代区别1. 新石器时代是用打制法,不再用磨制法2. 新石器时代食物来源大半甚至全部靠栽培植物、畜养动物,而不是靠狩猎或采集2. 人们早就知道植物生长原理,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才开始种植--原因:动力1. 游牧群体经常迁徙,因此人口不能过多,出现了如果一个孩子还在哺乳期,再有一个孩子就杀死2. 狩猎和采集食物花每周工作15小时,布希曼人10%可以活到60岁。3. 人口不断增长,靠采集和狩猎已经满足不了食物供应,因此被动的转向种植业。2. 农业的传播1. 农业发源地:中东,中国北部,拉美2. 大麦、小麦起源于中东3. 粟、高粱、大豆、桑树起源于中国4. 玉米起源于墨西哥5. 番茄、花生、土豆起源于秘鲁3. 农业的种类1. 三大谷类植物区1. 稻米:东亚、东南亚2. 玉米:美洲3. 小麦:中亚、北非、欧洲、印度和黄河流域2. 刀耕火种3. 梯田技术4. 块状根植物4. 实物生产者的生活1. 农业革命最明显的影响:定居2. 这个时期技术飞跃原因:定居提供了更丰富的生活资料3. 新石器时代:房子、陶器、建造窑或炉、纺织(粗线)4. 每个家庭拥有生活必须的技能和工具,都有权使用自然资源,男女平等或女性地位更高5. 由于平等主义,制约了生产力发展!!6. 宗教:新的信仰和新的神。5. 对人口和种族的影响1. 利用母牛、山羊提供奶水1. 拥有驯化的牲畜,每个妇女平均生6个孩子2. 游牧生活,每个妇女平均生4个孩子2. 由于人口压力,定居人不断迁移,并于当地人通婚混血3. 迁移结果:公元前8000年全体狩猎,公元前1500年,减少到占人口1%6.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1. 人性1. 人类生来既不爱好和平,也不喜欢战争;既不倾向合作,也不倾向侵略。2. 决定人类行为的不是他们的基因,而是他们所处的社会教给他们的行事方法。2. 人类学家阿什利•蒙塔古对人性结论1. 人生来就有做出各种行为的潜能,潜能变能力来源于学习和训练,如何塑造和完善自己的能力,使自己成为命运的主宰。2. 第二编 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公元500年之前)1. 第3章 最初的欧亚大陆文明(B.C.3500年--B.C.1000年)1. 古代文明的起源1. 文明出现的原因:新农业生产技术和新社会制度相互作用,引起的连锁反应。2. 灌溉技术和冶金技术不断发展1. B.C.3000,犁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广泛应用,后传入印度,B.C.1500传入中国(待证)3. 农业生产率增长→食物有剩余→阶级分化→祭司集团出现4. 公社遇到外来威胁→选出临时领导人→任期越来越长→永久军事首领→国王→招募军队→建立帝国5. 阶级分化→奢侈陪葬品2. 古代文明的传播1. 印欧人→B.C.3500巴比伦文化2. 印欧人→B.C.2500米诺斯文化3. 印欧人→B.C.印度河文化4. 印欧人→B.C.1500赫梯文化5. 两河流域→B.C.埃及文化6. B.C.商朝文化、3. 古代文明的类型1. 古代文明的共性1. 社会不平等:所有文明都建立在纳贡关系,而不是血缘关系。2. 两性不平等:先进的农业为文明提供了经济基础,破坏了妇女经济独立的地位。2. 美索不达米亚1. 美索不达米亚的历史:印欧人和闪米特人争夺两河流域的历史2. 帝国奠基者1. 闪米特人:萨尔贡一世(B.C.2276-2221)2. 闪米特人:汉莫拉比(B.C.1704-1662)3. 最早文字(楔形文字):经营管理的一种工具。4. 美索不达米亚常年收到洪水的威胁。5. 汉莫拉比法典:明确地、永久地调整一切社会关系。施行同态复仇法、阶级歧视、保护私有财产、规定利率、规定男人相对女人的优越地位。3. 埃及1. 地理位置优越,不易遭受外族侵犯。2. 尼罗河平缓,提供了可靠的交通运输线。、3. 埃及无法律,法老被神化,他的话就是法律。4. 国家税经济生活绝对控制,所有人的食物供给都由国王负责。5. 埃及工匠的技术,尤其奢侈品,举世公认。4. 克里特1. 米诺斯文明→海洋文明2. 从事海洋贸易,海上力量强大。3. 复杂的给水和排水系统。4. 妇女地位较高,可以拥有私有财产,可以参加战争,可以自由离婚。5. 印度河1. 假说:社会纪律严明,精神上的力量2. 没有军事装备,没有城防工事。3. 主要是农业文明,海上贸易主要同美索不达米亚进行。6. 商朝1. 中国地理位置封闭2. 假说:B.C.1500,被游牧民族入侵,从而掌握了小麦、冶炼青铜、制造马车3. 第一个养蚕,不用动物乳汁和乳制品普遍食用。4. 殷墟甲骨文。5. 两性不平等。4. 游牧民族获得权力1. 动物驯养,改变游牧民族1. B.C.1100,闪米特人驯养骆驼。2. B.C.2500,驯养野驴和野马。3. B.C.2000,战车出现。4. 前20世纪末,骑兵出现。2. 冶金技术发展1. 前20世纪中叶,冶铁在小亚细亚东部出现。2. B.C.1200,赫梯帝国灭亡后,冶铁才可以流传。3. 农业效率提高,游牧民族获得更便宜的新武器。5. 游牧民族摧毁古代文明1. 中东1. B.C.2000,赫梯人进入小亚细亚,建立小亚细亚、叙利亚,但不包括美索不达米亚的帝国。2. B.C.1500,第一波入侵平息,三个帝国建立1. 北方:赫梯帝国2. 南方:埃及帝国3. 东方:亚述帝国3. B.C.1200,第二波入侵来袭。1. 腓尼基人:地中海2. 阿拉米人:叙利亚、巴勒斯坦、美索不达米亚北部3. 希伯来人:巴勒斯坦、叙利亚4. B.C.1100,第二亚述帝国: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5. B.C.550-529,波斯国王居鲁士:西起尼罗河,东至印度河,中东第一次处于一个国家统治下。2. 希腊1. 迈锡尼时代1. 以米诺斯文化为基石2. 建立海军,B.C.1500,入侵克里特岛,B.C.1150米诺斯文明灭绝。2. 多利安人1. B.C.1200,攻占迈锡尼的城市,希腊黑暗时代来临,直至B.C.8002.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记录了这一黑暗时代的战争、冒险、贵族和国王的生活。3. 印度1. B.C.1500,印度被雅利安人入侵。2. 雅利安人初到印度仍是以放牧为主,后被印度同化,以农业为主。4. 中国1. B.C.1500,中国北部被入侵,带来了青铜器、车等(真假?)2. B.C.1027,商朝→周朝,分封制。3. B.C.771,西周被蛮族占领。东周列国兴起2. 第4章 古典文明使欧亚大陆趋于整体化(B.C. 1000-A.D.D500)1. 整体化的根源1. 欧亚大陆整体化基础:技术进步2. 冶铁技术1. B.C.2000小亚细亚→B.C.1200赫梯王国灭亡→冶铁技术流传→劳动效率提高→砍伐森林速度加快2. 印度:B.C.800→发展恒河流域3. 中欧:B.C.750→发展中欧4. 中国:B.C.600→发展长江流域3. 农业生产率急剧增长,贸易发展,手动业兴起4. 货币取代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方式5. 海运和陆地交通建设6. 部落酋长、部落议事会等被王国、帝国所取代。7. B.C.6世纪前后,哲学出现,开始思考宇宙、生命起源,理想政府的道德基础,社会制度的作用2. 商业联结1. 农作物传播1. 印度的棉花传到了欧洲和中国2. 中国的茶叶、桃树、菊花等传给了欧亚其他地区2. 穿越欧亚大陆的陆路和环绕欧亚大陆边缘的海路开始出现。1. B.C.1100-B.C.800,腓尼基人控制了地中海海上贸易2. 希腊人发现黑海地区。3. 贸易的兴起1. 贸易盛衰:取决于社会秩序和治安的维护情况。2. A.D.7世纪,穆斯林阿拉伯人征服中东,扩张到中亚,穆斯林帝国成立中国和西方之间,中国和印度之间的障碍。3. 文化联结1. 希腊文化传播靠追随亚历山大军东进的商人,佛教传入中国靠丝绸之路2. 拉丁文经过罗马人向东传播。3. 希腊文化没有将统治下的居民希腊化,但是将城市希腊化了。1. 选举的地方行政官、议会、市民大会。2. 希腊对罗马的建筑风格产生了影响,罗马学习还是要到希腊去。4. 罗马人将希腊文化据为己有,适度改变,传给高卢人、日耳曼人、不列颠人、伊比利亚人。5. 基督教和佛教共同特点:都是着重于灵魂的拯救,允诺来世可获得永恒的幸福。6. 基督教1. 开始只是犹太人的地方性宗教。2. 开始犹太教徒社会的、注重道德的。3. 从B.C.6世纪开始,改变了宗教观--顺从上帝就可升天堂,繁殖堕入地狱。4. 保罗生于小亚细亚的塔尔苏斯城,否认耶稣仅仅是犹太教徒的救世主,耶稣来人间是替全体人类赎罪。7. 佛教1. 佛教是印度人民明显反对不公平的种姓等级制度和婆罗门祭司阶层剥削的过程中产生的。2. 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B.C.563-483)3. 大乘佛教在中国兴起,并经过四次灭佛运动。3. 第5章 希腊--罗马文明1. 形成时期(B.C.800--B.C.500)1. 随着12世纪多利安人入侵,希腊堕入“黑暗时代”2. 希腊没有肥沃的土地,因此希腊人在地中海沿岸进行殖民。3. 阶级斗争加剧:民众要求废除债务,重新分配土地;城市中产阶级要求获得政治地位。4. B.C.7世纪改革运动加强,步兵替代骑兵,使得农民和工匠可以进入军队,提高了他们的地位。5. B.C.594年,梭伦为首席执政官,将土地归还债务人,因负债沦为奴隶的人重获自由,永远禁止债务奴隶制。6. B.C.560年,庇西特拉图成为雅典第一个僭主。2. 古典时代(B.C. 500--B.C. 366)1. 希波战争1. 第一次1. B.C.5世纪中叶波斯征服小亚细亚希腊城邦→城邦B.C.499年起义→ 求援希腊→ 希腊援助→ B.C.494年被镇压。2. 第二次1. B.C.490年波斯皇帝大流士在雅典北面的马拉松登陆,希腊给予侵略者打击。2. 马拉松:斐力庇第斯3. 第三次1. 波斯王泽克西斯一世(即薛西斯一世)亲率陆军25万及战舰1000艘再度进兵希腊。2. B.C.480年→ 波斯人卷土重来→ 希腊人和斯巴达人联合→ 斯巴达在温泉关战至最后一人→ 波斯人洗劫雅典→ 雅典海军在萨拉米斯湾击溃波斯人→ 小亚细亚人摆波斯人统治。3. 斯巴达300勇士:温泉关2. 伯里克利--古典希腊的黄金时代1. 民主政治在伯里克利(B.C.461--429)达到最高潮。2. 雅典通过希波战争,建立雅典霸权。3. B.C.429年希腊遭受瘟疫,一半人口死亡。3. B.C.404年雅典投降。4. B.C.371年,底比斯人使斯巴达人遭受到第一次惨败。5. B.C.338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夺取希腊统治权,B.C.336年亚历山大继位。3. 古典时代的文明1. 希腊距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很近,能够从取得好处,但是没有近到不能保持其自身特点的地步。2. 希腊山多,不能建立区域性帝国,距离海近,可以维持自己的经济。3. 希腊人有不受束缚的自由思想。4. 演员、戏曲、哲学、艺术都是这一时期不断发展起来的,形成了希腊文化。4. 希腊化时代(B.C. 336--B.C. 31)1. B.C.336亚历山大继位→ B.C.334年攻打波斯占→ 领小亚细亚、叙利亚、埃及、美索不达米亚→ B.C.330占领大流士波斯波利斯征服波斯→ B.C.329年东进至兴都库什山→ 进军印度旁遮普→ 撤回巴比伦→ B.C.323患恶性疟疾病逝终年33岁2. 亚历山大死后,分成三个王国,后B.C.一世纪,罗马征服了地中海沿岸。3. 希腊本土经济衰微,希腊人移居至中东而致富,掌握了公共工程和国有企业,矿山、采石场、盐等。4. 分裂的三个国家,不断被希腊化,接受希腊的政治体制和文化。5. 亚历山大的征服,提供了经济两级。扩展市场,激发人们改进技术,提高产量,增加收益。6. 埃及博我管1. 埃及的亚历山大图书博物馆,历史上最早由国家供养的研究院。2. 数学:欧几里得《几何原本》。3. 宇宙学:阿里斯塔克:日心说。4. 力学:阿基米德,流体静力学。5. 博物馆鼓励从事解剖学研究。7. 希腊化时代的历史意义:打破了历史上形成的东西方各自独立发展的模式,将它们合二为一。5. 早期共和国(至B.C.264)1. 罗马初期由两个文明移居1. B.C.800,小亚细亚的伊特鲁斯坎人2. 不久之后的,希腊人2. 罗马能够统一的原因1. 意大利没有东西向的山脉,而巴尔干半岛都是山脉。2. 罗马人对待意大利其他民族开明,给予四分之一居民享有公民权。6. 后期共和(B.C.265--B.C. 27)1. 迦太基1. 迦太基是B.C.850的腓尼基人建立的殖民地,控制了西西里岛西部,由于非洲西北部、西班牙南部、撒丁、科西嘉。2. 三次布匿战争,最终奠定了罗马的统治地位。迦太基被攻占,城市遭到彻底毁灭,2. 统一地中海1. 尤里乌斯•凯撒(B.C.58-B.C49)征服了高卢。2. 吞并马其顿、希腊、小亚细亚的帕加马、比西尼亚和西里西亚、叙利亚。3. B.C.31年,征服高卢。3. 罗马军团由平民军队变成职业军队,士兵对指挥官效忠,当军队供给不是由国家,而是由自己获得,将产生军阀割据的局面。4. 罗马帝国扩张:传统勤俭的美德,随着大量财富涌入首都,暴发户炫富、挥霍浪费、对人类一切社会准则的冷漠无视成了共和国末期的特征。5. 凯撒B.C.44被元老会暗杀,他的养子屋大维同安东尼进行了13年的争权夺利,他为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长达200年的和平和稳定奠定了基础。7. 早期帝国(B.C.27--A.D.284)1. 屋大维1. 创立了亲自监督的中央集权制度2. 严惩腐败3. 规定税收标准4. 控制军队,镇压海盗,保护帝国商品和军队的运送2. 屋大维之后的四个皇帝是不称职的(14-68)3. 后来出现了“五贤帝”(96-180)4. 帝国经济繁荣1. 诚实而有效的行政管理2. 稳定的币制3. 大规模的公共工程4. 国内外广泛的贸易5. 文化方面1. 公共剧场、公共澡堂、住宅区、公共市场、商店2. 大众娱乐活动:赛车和斗牛6. 公路建设、桥梁建设、铺设下水道管网7. 《十二铜表法》、《万国法》8. 后期帝国(284-476)1. 235-294期间,罗马有24个皇帝,只有一个是自然死亡。2. 公元3世纪,帝国戴克里先(284-305)和君士坦丁(306-337)先后继位。1. 物价敕令:应对通货膨胀。2. 限制利率3. 对短缺商品限制出口3. 分区治理1. 建立君士坦丁堡2. 395年1月17日,罗马分裂为东西罗马3. 东罗马帝国及拜占庭帝国4. 基督教1. 君士坦丁同基督教合作2. 313年,基督教因君士坦丁公布米兰敕令而得到宽恕3. 399年,被罗马帝国接受为国教5. 西罗马灭亡原因1. 476年,西罗马最后一个皇帝退位,西罗马灭亡。2. 技术停滞不前3. 奴隶制4. 军队在帝国扩张时,带来大量的战利品,一点稳定,军队就成为负担5. 扩张肿胀起来的官僚机构6. 过度的支出,导致通货膨胀6. 西罗马陷落,东罗马没有崩溃的原因:西部经济没有东部经济发达4. 第6章 印度文明1. 雅利安人的影响1. 印度B.C.1500被雅利安人入侵2. B.C.800,冶铁传入印度,扩张加快。3. 四大种姓1. 祭司(婆罗门)2. 武士贵族(刹帝利)3. 农民(吠舍)4. 达塞人(首陀罗)5. 除此之外:贱民,从事不洁的行业(现今占人口的七分之一)2. 改革与反改革1. 婆罗门:能够高于世俗首长刹帝利的印度领导人身份,实施自己的主张。2. 婆罗门:享受特权、豁免权,拥有大量土地。3. 面对婆罗门的种种要求和强行勒索,公元前6世纪至5世纪,印度进行宗教改革,出现了佛教。4. 佛教曾在印度盛极一时,但后来婆罗门在自身改革下,战胜了佛教,在印度居于主导地位。3. 孔雀帝国1. B.C.322,旃陀罗笈多夺取了摩揭陀国难陀王朝的王位,建立了孔雀王朝2. 旃陀罗笈多的孙子阿育王征服了东印度。3. 阿育王采取温和的教义:朴素、同情、相互宽容和尊重各类生命。4. 阿育王没有使佛教成为印度国教,也没有迫害其他宗教。他统治印度41年。4. 侵略者、商人和传教士1. B.C.2世纪初,孔雀帝国溃灭后500年,印度混乱和黑暗。2. 入侵者:亚历山大及手下希腊人、帕提亚人、西徐亚人、贵霜人。入侵的同时也促进了大陆贸易和海外莫伊。3. 公元1世纪,基督教由海路传入印度。1. 圣多马52年前后抵达印度南部,并建立许多教堂,68年被杀。2. 他在马拉巴尔地区传教,相当多的基督教团体一直存在至今。5. 笈多古典时代1. 笈多时代开始于320年,是一个北印度帝国。2. 梵语获得成功的时代。3. 提出了“0”的理论。5. 第7章 中国文明中国文明的特点是聚合和连续,原因:较为与世隔绝。各时期都存在惊人的统一,原因:唯一一个在任何时候都没有产生祭司阶层的文明。1. 过渡时期1. 铁器促进了长江流域的开发。2. 商品经济过程中,产生了商人和匠人阶级。3. 分封制转为中央集权制。2. 哲学家和经典1. 四书五经2. 孔子儒家统治中国思想3. 秦帝国1. 三次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大革命1. B.C.221,秦朝,中央集权代替分封制。2. 1911年,建立共和国。3. 1949年,共产党领导政权。2. 设立县治,中央集权,解除其他原有武装。3.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4. 焚书坑儒,结束了百家争鸣的中国思想黄金时代。5. 修建长城。4. 汉帝国1. 建立丝绸之路,联系西域。2. 官僚机构的特权集团。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 发明纸张。5. 《史记》,中国绵延几千年的编史工作,留下了其他任何国家都望尘莫及的大量史料。5. 帝国的衰落1. 建立王朝能干的皇帝→人口增加→收入增多→个人野心、制度压力→皇帝承担过多的义务→ 财力分散至边疆战争、道路、水利、宫殿→自耕农将土地转让→大地主出现→赋税减少→民不聊生→起义2. 汉武帝赢得了战争,但是也使帝国资源过度消耗。6. 第8章 古典文明的终结1. 古典文明的衰落1. 衰落原因:生产技术相对停滞不前→生产率低下2. 新石器时代技术:带轮子的车、帆船、犁3. 后期的三大发明:铁、字母、铸币4. 唯有战争能将古典文明从其生产技术的昏睡状态中唤醒。5. 汉王朝和罗马帝国衰落:捐税提高→贫困增加→激起城乡暴动→招致蛮族入侵。6. 只有技术发展,才能为帝国提供经济基础,才能打破恶性循环。1. 奴隶制:造成技术停滞不前2. 奴隶制对劳动持否定态度。对劳动的轻视,哲学家与工匠相分离。2. 蛮族的入侵1. 蛮族入侵基本因素1. 游牧民之间的相互影响日益增长。2. 游牧民族定居于帝国周边。2. 中国在蛮族的入侵下没有发生根本变化1. 中国人在数量上远远超过蛮族入侵者,入侵者被同化2. 北方部分蛮化,被中国文化向南扩张而抵消。3. 印度拉其普特人成为”刹帝利“种姓,保持了印度没有发生根本变化。3. 日耳曼人和匈奴人在西方1. 日耳曼人攻击罗马,日耳曼人部落不团结,使罗马帝国长久幸存下来。2. 公元前1世纪,日耳曼就开始逼近罗马边境,不过轻易被罗马打败。3. 后来罗马衰落,考离间计苟延残喘。4. 匈奴人1. 4世纪,欧洲迎来了新入侵者--匈奴人(被汉武帝赶过来的)2. 410年,洗劫了罗马3. 452年,阿提拉带领匈奴人到罗马城门下,被教皇利奥一世忽悠走了。5. 455年,汪达尔人洗劫罗马。6. 法兰克国王克洛维建立了墨洛温王朝。7. 查理丁尼大帝收复意大利。4. 蛮族对西方的不断入侵1. 568年,匈奴人再次来袭,将日耳曼人赶到了意大利。2. 732年,”铁锤“查理•马特,在图尔战役中打败穆斯林军队。3. 751年,”铁锤“的儿子废黜墨洛温王朝末代皇帝,建立加洛林王朝。4. 800年,”铁锤“的孙子被教皇加冕称帝。5. 好景不长,中亚游牧民族马扎尔人,北方维京人,穆斯林等将欧洲团团围住。6. 10世纪,欧洲成为了屠宰场,最黑暗时期来临。5. 西方的巨大例外1. 相对中国和印度古典文明的延续,西方的古典文明被永久湮没。2. 不破不立,正因为欧洲古典文明被粉碎,为早应发生技术革命扫清了道路,所以才能够产生新的文明,尽管这一文明的产生伴随着杀戮、黑暗。3. 为什么中国和印度保存了古典文明,而西欧不能?1. 西欧没有中国富饶,中国粮食产量高。2. 西欧没有中国那样的文字系统和科举制度。不能像中国一样,用科举制度减少阶级矛盾,建立官僚系统。4. 中东的历史同欧洲的历史何其相似1. 公元前2000年,中东经过侵略文明保存了下来2. 边远地区文明被毁灭--为古典文明的出现扫清了道路。5.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1. 新石器时代村庄特征:经济平等、社会地位平等。这个时代的文化是单一的、自主的。2. 文明的到来,使经济和政治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3. 文明的到来,对人类平等来说是一种倒退。文明也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和成就。4. 高雅文化付出的代价是多数人,但是正是这种积累,使人类取得了进步。5. 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取决于人类将积累的知识用于破坏还是建设。6. **但是发展到一定时期,必须通过痛苦的经历,才能向前再迈出一步,这个历史规律是谁都打破不了的。当前中国所经历的一切,不管是阵痛也好,是罪孽也罢,想要往前走,这些痛苦必须默默的忍受下来,中国的奴性恰恰为忍受这个过程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不幸中的万幸??3. 第三编 欧亚大陆的中世纪文明(公元500-1500年)1. 第9章 中世纪文明使亚欧大陆实现整体化1. 商业联盟1. 稳定是商业大发展的前提1. 罗马帝国和汉帝国的存在,促进了贸易全面发展2. 两个帝国败落后,消弱了贸易3. 中世纪伊斯兰帝国和蒙古帝国的出现,使贸易达到了一个新高潮。2. 航海1. 穆斯林商人,671年到达广州2. 宋、元期间,中国是世界的贸易中心3. 明朝郑和七下西洋(1405-1433),后被朱棣停止,开始闭关锁国。4. 1498年,葡萄牙人绕过非洲,逐步建立西方海上霸权。3. 陆路1. 伊尔汗国改为伊斯兰教,切断了欧洲去香料群岛的路线。2. 达•伽马开辟了环非洲航线2. 技术联盟1. 三角帆和三桅船的出现2. 三大发明改变了世界3. 中国的船尾舵、马镫、胸戴挽具对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3. 宗教联结1. 伊斯兰教自632年崛起2. 基督教传入中国4. 扩展中的视野1. 通过马可•波罗、传教士、商人,东西方加强相互了解。2. 第10章 伊斯兰教的兴起1. 穆罕默德1. 569-632年,出生于麦加,后迁移至麦地那(622年),最终夺回麦加。2. 40岁相信上帝选他为先知3. 伊斯兰→顺服上帝的旨意4. 伊斯兰教:既是宗教信仰,又是社会法规和政治制度5. 622年,移居麦地那,伊斯兰教将这一年作为纪元年。2. 征服时期1. 634年,哈里发欧麦尔开始对外征服战争。2. 由于波斯和拜占庭一直在相互掐架,所以穆斯林对外的扩张势如破竹。3. 732年,穆斯林在比利牛斯山被查理•马特打败,停步于西班牙。3. 从阿拉伯国王到伊斯兰教帝国1. “马里瓦”人数不断增长,财富不断增加。2. 750年,阿拔斯哈里发王朝建立,将军人由特权阶层变为皇家常备军。3. 哈里发不再是部落酋长,而成了“安拉在大地上的影子”。4. 762年,首都从大马士革迁址巴格达。4. 伊斯兰教文明1. 商业、工业逐渐繁荣。2. 900年,从中国学到的造纸术,传入西班牙。3. 《一千零一夜》描述哈里发哈伦•赖世德(786-809在位)。4. 阿拔斯王朝在宗教事务上比较宽容,允许基督教和犹太教在可控的范围内存在。5. 持续观测天文,为文艺复兴积累了900年的观测资料。6. 翻译希腊著作,在西欧人对希腊学问缺乏直接了解的情况下,对其起到了保护作用。7. 伊斯兰教文明:带有基督教、犹太教、琐罗亚斯德教和阿拉伯宗教的成分,带有希腊-罗马、波斯-美索不达米亚的行政、文化和科学等成分的综合体。5. 哈里发通知的衰落1. 由于哈里发统治的跨度长,东西3000英里(4800公里),因此西方不断脱离其控制1. 756年,西班牙脱离;788年,摩洛哥脱离;800年,突尼斯脱离。2. 巴格达朝廷极度奢侈,官僚开支浩大,国力亏空。1. 9世纪中叶,哈里发失去对军事和行政的控制,被土耳其雇佣军随意废立。3. 由于几个穆斯林国家相互厮杀,十字军东征1096年迅速推进。4. 萨拉赫丁统一了穆斯林叙利亚和埃及,并于1187年开始反攻十字军,1193年他去世的时候,已收复耶路撒冷。5. 第三股侵略军来自于东方的突厥人和蒙古人。6. 穆斯林的派系1. 两派历史之争1. 主要是对哈里发继任者的认可角度,产生了逊尼派和什叶派。2. 穆罕默德死后,其岳父接人哈里发,后又有两任哈里发。3. 第三人哈里发被害后,第四人哈里发阿里(穆罕默德的堂弟兼女婿)接任。4. 661年阿里遇刺身亡,穆阿维叶取得哈里发地位,建立了倭马亚王朝。2. 两派的区别1. “逊尼”和“什叶”都音译自阿拉伯语,前者意为“道路”,指在穆罕默德之后,接受艾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和阿里四大哈里发所确立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后者意为“追随者”,特指第四大哈里发阿里的追随者。2. 逊尼派就认为,为倭马亚王朝是合法的,以后的哈里发继任者都是合法的。3. 什叶派就认为,阿里的后代(哈希姆家族),才是真正的继任者。1. 所以什叶派就不承认哈里发,把伊玛目作为穆斯林政教领袖和统帅。3. 分布1. 目前全世界穆斯林90%的是逊尼派,10%的是什叶派。2. 什叶派目前主要是伊朗、伊拉克3. 第11章 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略1. 突厥人入侵1. 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1. 匈奴人一开始是在中国西北部及中亚地带。2. 后来被汉武大帝给撵到中亚,并对中东和欧洲进行了洗劫。3. 突厥人和蒙古人都是匈奴人的后裔,两者同根2. 突厥人进攻拜占庭1. 突厥人不是一个民族或种群,而是一个语言群体。2. 6世纪,突厥人统治了蒙古草原到阿姆河的广大平原3. 751年,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后,击败唐朝军队,突厥人受到伊斯兰教影响。4. 后来哈里发王朝衰败,970年,突厥人进入穆斯林地区。5. 1071年,突厥塞尔柱人打败了拜占庭,并俘虏了皇帝罗曼努斯四世。小亚细亚变为穆斯林地区。至此拜占庭开始没落。3. 突厥人进攻印度1. 马哈茂德以阿富汗为基础,对印度开展征战。2. 1192年,攻占了德里3. 获胜原因1. 印度种姓制度使阶级分化,而穆斯林宣称天下皆兄弟。2. 印度过时的战术和参战人员只限于“刹帝利”。2. 成吉思善的征服1. 成吉思汗生于1167年,死于1227年2. 蒙古人日常生活就是在马背上,一直在演习。3. 引诱敌人,拖垮敌人,较好的远程攻击武器(弓),合理的使用检点。4. 难得的时机:中国分裂为南宋、金、西夏,逐个歼灭。1. 1205-1209,灭西夏。2. 1215攻入北京,1216攻陷满洲,1218攻陷朝鲜,1219-1221打到花刺子模范边境(今乌兹别克斯坦)3. 蒙古帝国1. 窝阔台继位大汗(1229-1241)2. 1234年,灭金兵。3. 1237年,攻入俄罗斯中部各公国。4. 1240年,占领基辅。5. 1227年,占领广州;1229年,南宋灭亡。6. 1258年,占领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达。7. 1260年,埃及马木留克军队以外战胜蒙古军队。8. 由于不能继续扩张,蒙古国很快土崩瓦解。4. 蒙古帝国的衰落1. 衰落原因:蒙古相对于被征服的民族,人数少,文化原始;蒙古内部持续的内战。5. 突厥人的复兴1. 帖木儿帝国1. 1369年,帖木儿占领撒马尔罕2. 先后消灭了:伊尔汗国(波斯和美索不达米亚)、金帐汗国(俄罗斯)、奥斯曼(土耳其)、印度。3. 1405年帖木儿去世,帝国崩塌的比蒙古还快。2. 奥斯曼帝国1. 1299年,奥斯曼摆脱塞尔柱帝国,宣布独立。2. 1362年,占领阿德里安堡。3. 1384年,多去索菲亚,包围君士坦丁堡。4. 1402年,被帖木儿打败,但是1405年帖木儿就死了。5.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东罗马灭亡,中世纪结束。6. 突厥人和蒙古人侵略的意义1. 1000-1500年间,突厥人和蒙古人入侵的结果:新的力量对比,伊斯兰教是主要的,决定性的力量。2. 入侵的深远意义:促进了欧亚大陆内部相互得益的交流。3. 伊斯兰教1. 开始比较善于借鉴已经被确认的伟大文明,并创新出新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东西。2. 800-1200,穆斯林世界远远超过西方;16世纪这种差距已经消失,西方迅速发展;伊斯兰教世界停滞不前,甚至倒退。4. 印度、拜占庭1. 被伊斯兰教征服,陷于停滞不前。5. 中国1. 1368年,将蒙古驱除出去,但表现除了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对外国以及外族所有东西近乎本能的敌意和轻蔑。6. 西方1. 发生巨变,以新技术为基础的现在文明。4. 第12章 传统的拜占庭文明1. 拜占庭出现1. 起源于:公元前7世纪,希腊城邦迈加拉人建立的城邦。2. 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将此重建为新罗马。3. 地处中心位置,被多方入侵。1. 北面:多瑙河北岸的蛮族2. 西面:欧洲扩张冲击3. 东面:复兴东方的袭击,波斯→穆斯林阿拉伯→突厥人→奥斯曼结束。4. 476年,奥古斯图卢斯皇帝被废黜之后,查士丁尼恢复了北非、意大利、西班牙部分,但只是昙花一现。5. 627年,赫拉克利乌斯皇帝大败波斯,迫使波斯人退出占领的拜占庭领土。6. 8世纪拜占庭比查士丁尼时期小的多,但是更加和谐,同伊斯兰教和西方新欧洲截然不同,核心剩下基本上是希腊的东西。2. 拜占庭的黄金时代1. 9-11世纪,拜占庭帝国臻于极盛,经济建立在自由农民村社的基础上。2. 拜占庭人称自己为罗马人,但是希腊语做为帝国通用语言。3. 拜占庭皇帝和东正教之间互相支持,关系密切。3. 拜占庭的败落1. 1041年,巴西尔二世在巴尔干半岛取得对保加利亚人的胜利,但是他死后,继任者软弱无法控制军队。2. 1071年,拜占庭被突厥塞尔柱人攻占,帝国衰落开始。3. 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将进攻目标对准了君士坦丁堡,连续三日遭到掠夺和屠杀。4. 拜占庭灭亡1. 1453年5月29日,土耳其攻陷了君士坦丁堡,东罗马灭亡。5. 拜占庭的遗产1. 拜占庭的保护作用:保护了西方能自由的发展自己的文明。2. 促进贸易和经济全面发展。3. 挽救了古代文化艺术珍品。4. 拜占庭对东正教的影响,后来俄罗斯东正教也是对沙皇效忠。5. 第13章 传统的儒家文明1. 隋朝和唐朝1. 隋朝(589-618年)1. 重建部分长城,开凿京杭大运河。2. 四次征高丽,未果。3. 开科举之先河。2. 唐朝(618-907年)1. 重建强大的中央政府,有实力开疆扩土。2. 为了解决地方割据势力和寺院对中央的冲击,实行“均田制”3. 通过科举,选拔才干,组成精干的官僚队伍。1. 科举制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赢的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2. 另一方面,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奴性)4. 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5. 佛教被中国化,同时佛教挑战了传统儒家思想1. 国家试图按照典型的中国人的观念--宗教应为国家利益服务,应为国家精神机构发挥作用--来控制、贿赂和拉拢寺院和庙宇。2. 拉拢不成,就灭佛。政府垂涎于寺院在数世纪里累积起来的巨大财富和地产。3. 宋朝的黄金时代(960--1127--1279年)1. 外交关系被动。2. 文化同唐朝一起达到顶峰。3. 科学技术发展。4. 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4. 元朝蒙古人的统治(1279-1368)1. 中国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完全由游牧民族统治。2. 蒙古被汉化。3. 选择北京作为首都。5. 明朝的民族优越感与回缩(1368-1644年)1. 从明朝到清朝,500年的稳定时期。1. “理学”占统治地位2. 贵族统治阶级的顽固势力--同时占有土地和官职的势力3. 中国稳定的根源:三个信条和一种制度1. 三个信条1. 靠道义而不是靠物质治国2. 让贤能为国家效力3. 皇帝不行,人民造反2. 一种制度1. 科举制度2. 中国虽然有四大发明,但是这四大发明没有形成生产力3. 明朝竭力反对海外经营。6. 中国文明在日本1. 日本距大陆非常近,足以从中国的文明中获得益处。2. 同时又可以说非常远,可以随意选择和拒绝。3. 645年大化改新,试图将日本变成中央集权国家,效仿唐朝。4. 天皇有名无实,大权掌握在旧贵族阶层。7. 日本的封建制度1. 由于贵族可以享受免税的政策,农民将土地交给贵族。2. 12世纪,纳税的土地仅占10%,甚至更少。3. 武士在法律和利益上享有特权,但反过来必须绝对效忠他们的封建领主。8. 日本的回缩与孤立1. 12世纪,日本人开始渡海到朝鲜和中国,为贸易和海上掠夺做准备。2. 14世纪末叶,海盗兼商人已经活跃与东南亚。3. 17世纪初,德川幕府采取锁国政策,日本退回到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步。4. 日本没有成为近代扩张主义的民族国家,相反,德川幕府锁国政策挡住了外界的影响,保护了日本的封建制度。6. 第14章 革命的西方文明1. 西方的多元化1. 法王腓力六世大臣:祈祷上帝的人;经商种田的人;为了保护前两种人的骑士。封建制度→采邑制度→ 教会制度。2. 采邑制度随着大规模的经济组织的崩溃而出现。3. 因为罗马的灭亡,教皇变得更为强大。4. 西方多元化组成:1. 不受皇帝支配的独立的教会;2. 代替皇权和封建君主的封建领主;3. 代替罗马时期奴隶时期奴隶种植园、分别开垦荒地的自治采邑;4. 以城市为根据地,反对贵族、高级教士、君主的新兴的商业阶层。2. 地理背景1. 欧洲处于亚欧大陆西端,避免了公元1000年的大规模入侵。2. 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3. 技术进步1. 庄园主和农奴保持充分接触,对劳动产生了解,体力劳动获得一席地位。2. 基督教的人道主义理论,认为劳动就是祈祷。3. 三田轮作制、挽具的推广提供了充足的食物。4. 水车和风车的使用,提高了劳动效率。4. 发展中的经济1. 新的采矿方法,提高了各种矿石的产量。2. 大片荒地得到开垦。3. 商业的发展,提升了商人的政治地位。中国的文官、日本的军人,马来地区和印度拉其普特人的一些国家是地方贵族。5. 新的君主国的崛起1. 查理曼死后,西欧政治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 9-11世纪,教皇和皇帝是合作的。3. 1073年,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即位,教皇至高无上的时期开始。13世纪,教皇英诺森三世控制欧洲各国,国王和皇帝由他任命或废黜。4. 1305年,法国大教主当选教皇,此后70年,阿维尼翁的教皇们成了法王的工具。5. 15世纪,成了君主制国家,英国、法国、葡萄牙等。6. 文艺复兴运动的蓬勃发展1. 罗马陷落到公元1000年期间,构成了西方历史上的黑暗时代。2. 11世纪,主教创办教会学校,当时教士垄断了文化职业和行政职位。3. 13世纪,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开始。7. 西欧的扩张主义1. 4-10世纪,欧洲杯日耳曼人、匈奴人、维京人、马札尔人和穆斯林不断的入侵。2. 10-14世纪,这种情况发过来,欧洲开始进攻周边的地区。3. 15世纪末,斯拉夫和波罗的海的广大地区成了德意志各个阶层的领土。4. 先进的技术、商业复兴、人口增长促使欧洲贸易、城市和文化发展。5. 13世纪,马可波罗旅行是欧洲知道了中国的存在,并想尽办法想同中国一起夹击中东,同时对黄金和香料的渴望,促使其发展航海。6. 中国和欧洲对航海的态度截然相反,因此致使中国近现代处于下风,而欧洲借助航海的发展,实现了大范围扩张。8. 西方文明中的女性1. 女性在西方文明中的地位主要由两种制度所决定:天主教会、封建制度。2. 女修道院为女性提供了除婚姻以外的另一种生活方式。3. 女性在封建制度下,相对于男性一直是从属关系。9.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发展中的社会与“受到阻滞的领先”1. 西方和中国的对比1. 500-1500年,西方是不发达地区,中国有高度发展的文化、技术、商业、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教信仰。2. 正式这种优越感,使中国盲目自大,而西方却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3. 最终在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的过程中,欧洲人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2. 中东1. 在公元前3500-1000年,中东各方面都处在领先地位。2. 在古代文明转变为古典文明的过程中,反而是偏远的中国、印度在革新中起来先锋作用。3. 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1. 最具有适应性、最成功的的社会要在转变时期改变和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是极为困难的。2. 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4. 第四编 1500年以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1. 第15章 非洲1. 地理环境1. 非洲南北是狭长的肥沃土地2. 非洲不是与世隔绝,商路把非洲南北连接在了一起。2. 农业和铁器1. 铁器是在非洲自行发展起来的,并不是从外界引入的。2. 铁器的出现提高了劳动效率,导致诸民族分裂代替简单的亲属关系。3. 9世纪前后,出现了明确的国家。4. 大面积采集的整套工具和粮食作物出现可以追溯到18000前,这些工具是非洲的,后来传到中东。3. 伊斯兰教1. 伊斯兰教7世纪沿着非洲东岸传入。2. 穆斯林商人开拓了新的商路,后来贯穿整个撒哈拉沙漠。3. 印度洋使东非和中东、印度、南亚甚至远东诸民族之间产生了影响。4. 伊斯兰教大大促进 苏丹为文化生活,建立《古兰经》学校。4. 贸易与苏丹诸帝国1. 三个主要帝国1. 加纳帝国(400-1200年)2. 马里帝国(1200-1500年)3. 桑海帝国(1350-1600年)4. 三个帝国共同特点:以贸易为基础,向北控制食言进口,向南控制黄金买卖。5. 王国与诸侯国1. 贸易的发展,促使莫诺莫塔帝国和沿海的基卢瓦城邦2. 1497年,瓦斯科•达•伽马带领船队绕好望角后的十年内,葡萄牙人洗劫了东南非许多沿海城市。2. 第16章 美洲和澳洲1. 陆地和人民1. 欧洲在美洲没有遇到抵抗。2. 美洲锯齿状的海岸线,比非洲更多的港口。3. 美洲的气候比非洲更接近西班牙等欧洲国家。4. 印第安人在3万年以前就已经生活在美洲大陆。5. 所有的印第安人可以归入蒙古人种,他们越过白令海峡达到北美。2. 文化1. 印第安人有2000种截然不同的语言。2. 印第安人培育了100多种植物。最重要的是玉米。3. 文明1. 4-10世纪的玛雅文明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文明。2. 阿兹特克人之后进入墨西哥。他们发动战争,主要是为了获得俘虏,并将其用于祭祀。3. 印加文明,基于对太阳崇拜的宗教,认为“印加”是太阳的后裔。4. 历史上的美洲印第安人1. 印第安人虽然艺术、科学和宗教高度发展,但是经济和技术上远远落后于欧洲。2. 印第安人之间基本上也相互隔绝。3. 对于军事的理解不同,西班牙人杀人是为了获得胜利,阿兹特克人只是想捕捉俘虏。4. 欧洲人带的去的病毒,令美洲人口急剧降低。5. 澳大利亚1. 澳大利亚是最与世隔绝的大陆。2. 30万欧洲人来到澳大利亚,对土著人的屠杀,致使人口减少到今天45000人。3. 第17章 欧洲扩张前夕的世界1. 12世纪,西方开始崛起。1. 在长期、成功地反穆斯林和异教徒的十字军东侵中表现出来欧洲的活力。2. 后来又在对世界各地的海外扩张上体现出活力。3. 奥斯曼土耳其人感叹:“上帝赐给我们的是陆地,海洋则是赐给基督徒的”2. 文明的开端1. 古典时期和中世纪都是以游牧民族的陆上侵略开始的。2. 近代是以西方人的海上侵略拉开序幕。3.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历史上的种族1. 各种族之间不存在基因上的优劣。2. 决定人类不同发展水平的关键:各民族之间的可接近性。1. 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民族,最有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2. 环境也迫使他们不得不迅速发展,否则将会被淘汰。

感觉----这本书给我的

这本书第一次读是在图书馆看了一大堆历史方面的东西后,还是觉得不过瘾,上网,查找,发现这本书评价很高,于是便有了找来看看的念头。于是呢,在街头小贩那买了本盗版的,同时的还有一本许先生写的好像是中国历史吧,名字忘了。全球通史我花了几乎是三天时间囫囵吞枣的看完了,觉得感觉很不一样,和以前看的果内的历史不一样。有些问题说的比较中肯的还是。工作后,买了正版的全球通史,不过只有上册。我还是喜欢现代史以前的历史,最主要是没有太多的钱来买。这本书比较值得我称赞的是他把同一时期,全球不同地方的历史拿到了一块,这个我比较喜欢。因为看历史多了,我就想看看在我们发生某件重大事情的时候,别的地方在干什么?以前都是哗啦啦的一阵翻书,找到那个时候的几页来看。可是这本书不同,给我把同一时期的拿到了一起。而且还有作者的比较和评论。观点也是比较中肯的。喜欢这种历史的观点。呵呵~~

战争的根源和全球的忧郁症

看完下册之后,让我突然想知道为什么会产生战争?无疑,本书给了我答案:正是过去的技术进步使得人类的暴力从个人间的斗争主板升级成为全面的战争成为可能。只要人类是食物采集者,就既没有动机也没有手段进行大规模的战争。但当人类的技术改进到他们已积累了值得为之斗争的财富的地步,他们就会采用这种手段和拥有这种动机,这是随着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到了而出现的。物理学家沃纳汉森伯格断定:“在历史进程中,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只面对自己,他们发现不再有任何其它的伙伴和敌人。”在我们这个时代,正是我们自己导致了全球性的忧郁症。在消除所有可能的竞争对手之后,我们人类不再面对任何敌人,我们面对的只有我们自己,正所谓高处不胜寒那。

云烟飘过

前前后后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在Kindle上把这本书看完了,书的时空跨度都很大,上下千年,纵横万里。每一个历史阶段,地球上每一个区域的历史几乎都有论述,这对以往所学的零零散散的历史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梳理。印象中的历史知识都是一个个片段,彼此孤立,而此书花了很多的笔墨来讲述同一时期里不同区域之间的历史交错,相生相克,共同构成了人类历史的完整画卷。一页页翻过,一幅幅历史画面依次展开,古罗马帝国,大汉帝国,拜占庭帝国,蒙古帝国,波斯帝国,奥斯曼帝国,一个个帝国崛起,又一个个帝国相继衰落。帝国的兴亡伴随着文明的发展与衰退,希腊文明,拜占庭文明,印度文明,儒家文明,古典文明,中世纪文明,革命的西方文明。与之相随的还有宗教力量的崛起与更替,犹太教,基督教,东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等等相继出现,并彼此影响。文明与宗教伴随着征战与杀戮,而后渐具教化之功,抚慰心灵。伊斯兰圣战,十字军东征,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冲突,从基督教分离出来的东正教与基督教的冲突等等,宗教与文明冲突的背后其实是利益的争夺和帝王的意志,只有那些不辞辛劳四处传播爱的福音的传教士才是虔诚的信徒。各类文明的激烈冲突和合理冲撞塑造了今日之世界格局,而此种格局的形成的主要力量还要算革命的西方文明,或者说欧洲文明。默罕默德的信徒曾经让基督教世界诚服,成吉思汗的铁蹄踏片欧亚大陆,甚至一度远大美洲大陆,而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华帝国则一直远东这片温度适宜、水源充足的土地上维系着农耕文明,自我更替,近乎一个独立的世界。而只有当冲破黑暗的中世纪的欧洲人开始崛起的时候,原本远离欧亚大陆的美洲大陆和澳大利亚也受到了扰动。 欧洲孕育了早期的市民精神,公民意识,民主制度,还有冒险家,敢为真理献身的科学家。这些都为其日后的发展及称霸全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这里不能不提到我们常说的中国四大发明,造纸术加速了早期基督教的传播,指南针为探险船队的远航指明了方向,当中国人发明火药只是用来燃放烟花的时候,欧洲人却制造出了杀伤力极强的枪炮,这一系列因素大大加强了欧洲人开拓全球的能力。由此可见,发明工具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使用这些工具。王朝更替,帝国兴衰,成就了帝王将相,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文韬武略也推动了王朝更替。他们有的值得歌颂,他们有的值得唾弃,他们有的铸造了丰功伟绩,他们有的也罪恶滔天。成王败寇之下,是民众的疾苦和血泪。但他们都是历史天空里的星宿,辰宿列张。征战没有止步,文明也没有止步,征战能到达的地方,文明也能够到达。

读《全球通史》

我最初被这本书的名字给吓到,因为在我以前的印象中,历史是初中高中课本中的连串事件,历史这本学科也仅仅是一门记录、传承的刻板学科,于是我怀疑这本书能记录多少故事。之前听梁文道的节目谈到,任何一门学科当有人开始研究它的历史时才可以称为一门真正的学问。其实单独的“历史”二字是个缩略词,实质是人类文明之历史,故而这历史一词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所以读史书是可以从中窥见些什么的。作者Stavrianos凭借此书享誉世界,而这也是“全球史观”的代表作。作者以全球化的角度来看待世界各地文明的起源、发展、交流、毁灭,将历史大致分为古代文明、古典文明、中世纪文明、全球性统一开始、全球统一性巩固、西方衰落等阶段,力图寻找各个文明兴衰的共性,并为新的时代提供新的答案。跟随作者的思路,读者能够置身于这个星球之外,来看待人类这一物种的文明演变,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阅读快感与思考乐趣。在这本书中,Stavrianos提出了很多睿智的见解,很多都能引起我的思考,我无法一一详述。对于人类文明史上诸如战争、歧视、环境恶化等一切有害的不公正的问题,他把它们归咎于“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的时间滞差,这是全书的核心观点。技术革命由于能够立竿见影的提高生产力,改善人类的生活,在世界尤其是当今世界很容易被统治者以及民众接受。然而社会变革往往要延迟很久,甚至于以革命的形式得到解决,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而古往今来,改革成功的例子却并不多见。在Stavrianos看来,这是因为现存的体制和习惯总是受到历史传统的维护,对社会现状的挑战总会受到排斥、迫害。在我看来,我们仍需要将法国启蒙时代的思想作为前提:文明总是越来越进步的。在食物采集时代,人是没有阶级之分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集体剩余产品的增多,催生了祭祀等特权阶级,催生了私有制,反过来特权阶级掌握文化,统治集体,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真像是压迫推动进步,剥削促进提高。在社会学家发现的一些部落社会中,生产效率是十分低下的,然而他们的幸福感通常很高,这又是另一个深刻的本质性的有趣问题。新航线的开辟原本是为了突破穆斯林的贸易封锁,然而这条被封锁的贸易路线确实上层社会的“专有路线”,香料与丝绸并不是贫苦大众的需求,较之于此,他们更渴望面包。然而正是这统治者对利益的追求,导致了美洲的发现。随之而来的是令现代人感到残忍血腥的方式开始了全球化,开始了欧洲对全球的统治,不仅是政治经济上,文化亦然。而今,地球上的几乎每一个人,都从欧洲的思想上获得益处,这也是毋庸置疑的。往往资本主义对工人的压迫是被共产主义者深恶痛绝的,然为不可否认,十九世纪一个英国的普通工人也比非洲内陆一个土著国王享受到了绝对质量更好的生活,在医疗教育尤为明显(当然精神上的体验另当别论)。这当然得归功于资本主义。对于现代人类,你究竟是愿意选择做一个美国的普通工人,还是查理曼时期欧洲的一位爵士,这是一个问题。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应该把人类当作一个整体,通过这个整体的科技水平的高低以及发展的速度作为衡量整个人类种族的进步程度的标准。而个体以及民族之间的平等是否属于这个标准,或者孰轻孰重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有一种追求快速发展而舍弃种族个体之间平等的本性呢?前面的种种罪恶,不正是这种“本性”的极端表现么?可喜的是,到目前为止,社会的绝对发展水平还是在进步当中,反对战争,追求和平,消除贫困的思想是获得普遍赞同的。在一个国家里,当特权阶级开始考虑如何改善贫困人民的生活条件,这就是很大的进步,而这一进步思想在一百多年前西方就获得了肯定与实施。文明的进步总是渐进的,好比女权主义运动,曾经有人以“如果女人获得权力,那动物为什么不可以”来反驳,这样的反驳可以用文明渐进发展来解释,任何进步不可能跨越式发展,要想让一个视奴隶为财产的社会瞬间接受共产主义,让奴隶主和奴隶兄弟相称互相帮助,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女权主义运动的确是文明的进步,那么它必然会逐渐为人接受。回到这本书中来,作者以全球史观的角度洋洋百万字描述了人类的文明历程。而我向来认为基本的历史观与地理观是学习一切文化学问的基础,相信每个对历史有兴趣的人看过这本经典著作之后,都会对历史与现实产生新的思考,你甚至会发现自己其实¬¬也身在历史之中,这种感觉何其美妙。2010/2/26

刹那

佛教經典《仁王經》中提到:「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历史的洪流里,普通人的命运是如此的轻。当你了解自己不过是这个星球上60多亿人中的一员,当你明白人类历史与地球的历史相比不过是刹那,而你自己的人生又是这刹那中的刹那。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于我,这是一种救赎。静下心,深呼吸,刹那间有种感觉,自己的一切都消失了。虽然不过是红尘中的刹那,却足以释放自我的喜、怒、哀、惧、爱、恶、欲。全书还有个特色,在每一编后都有一篇关于历史对于今天的启示。最有趣的是,最后一篇里提到:"人类学家普遍认为,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的人类比现代人拥有更多的休闲时间。他们一般每周只用15-20个小时来采集食物。而人类历史上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这种方式中度过的,直到大约1万年前的农业革命。" 是的,人类作为生物,其实只需要足够的营养摄入就够了。可是现代人从出生开始就被教育,你需要这个,你需要那个。你真的需要那么多么?在不算狭小的房间里,躺在床上,用笔记本电脑写输入对于旧石器时代人类简单快乐时光的憧憬。实在有点可笑?“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熟悉么?是的,我们都已经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囚徒。

人生不过是尘埃中的尘埃

利用整个清明节假期读完了这本书,当然是囫囵吞枣,不过也好久没有这么畅快淋漓的读完一本书了,以下是几点感受:1)开篇作者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地球之于宇宙,犹如尘埃之于太平洋;忽然之前又想起自己之于地球,那更是尘埃之于尘埃,一种谦卑之心油然而生。果然读完这本书后,顿时感觉自己一直犹如井底之蛙。2)全书语言优美,流畅。实际上剑桥插图中国史一直就没有读完,典型的英文式汉语,而这部全球通史一点也不枯燥,大概一本书能引起读者兴趣的就是最好的书。3)修正了很多观点,人的认识总是在新的环境中来修正原来的观点,从总的尺度来看时,就不一样了。中国到底扮演什么角色?文明的进展什么规律?世界以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人到底是什么样的物种?和平和战争的发展?相信每个人读完这部书以后都会有不一样的想法。

两千年的超稳定体

看其中关于中国的部分,似乎我们两千年的封建历史在其中比例很少。认为这两千年基本是朝代更替,没有什么创新。不过确实也是,控制论的作者金观涛在讲稳定的概念是,就认为这两年的中国是一个超稳定体。基本没有什么革命性的事情发生。基本赞同。

百万年的旅行

这本书我没有读完,一方面是因为太厚了,另一方面却是因为我跟不上书中的节奏,所以到现在也还是一点一点的看。对我来说,这本书中对人类的发展历史的叙述就像是一次旅行日记,或者是纪录片,关于文明的起源、传播和发展的详细叙述让我有幸参与了这一次时间跨度达百万年的旅行。早期我对“通史”的理解是很错误的,我觉得通史似乎就是所有历史事件的集合,放在一条时间线上来讲述,后来才明白,研读通史的意义并不是那些有名无名的历史事件,不是那些风云人物和古今大贤,更不是为了寻求历史的真相。其实,历史就是我们自己的记忆,人类的记忆,而通常我们回忆的并不是那些事情,而是在想“当时我为什么会那样做?那年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也包括了很多的悔恨。我们回忆过去的动机中除了想再次改变当初的选择,也包含着对自身的反省和新的期望,人类似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继续着自己的旅程。这部书起始视角就放在全球化上,着眼于整个人类,从全球这个大舞台研究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每一次重大行为,这些历史行为或者说事件,跨越了地区、民族和文化的闭塞与差异性,其互相之间或复杂或简单的影响和联系直到我们像这样回头看的时候才幡然醒悟。这时候会产生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敬畏感,对某些历史的必然感到无力,而对这些相互间看似遥不可及但却紧密相连的“必然性”感到敬畏。

读全球通史点评

1》人类学家M.D.萨林斯和E.R.塞维斯提出的文化支配定律:……能够较有效地开发一定环境中能源的文化体制,常常会消灭开发效率较低的体制,以求得自己在该环境中的扩张……高级体制的特点就是在于其能比低级体制更有效的开发各种不同的资源,因而在大多数环境中他们都比后者更有效,其活动范围也更为广阔。(无论何时,适应性最强的种类,即利用自然环境最有效的种类,总是会在活动范围中占据优势并不断地扩展其活动范围。)2》不赞同本书观点:中国人是蒙古人种。3》不可思议:印度人创造了0,和十进制。4》在评价中国《史记》的时候,作者认为《史记》缺乏先后的统一风格,原因是作者(司马迁)承认自己“仅仅是使过去传下来的资料系统化,因而不是创作,只是如实的表述。”我非常赞同司马迁的做法,做为一个史学工作者,能够把历史资料如实、准确传承是最重要的,是伟大而难得的。至于风格统一嘛,与真实性相比较,那是可有可无的。5》汉帝国的衰落 P167作者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基本符合事实,是当代政府值得借鉴的地方。

全球通史一本在外国卖不动,没权威的书,成了中国的童话

我是历史爱好者,读过几本书,我以前的选书就是大家评分高的书,专家推荐的书会优先选择。有人提出书评不代表书好,你人云亦云凭几点就作判断跟本不分好坏。首先不会把书或者任何事物以好坏来划分,所以有可能不分好坏吧。我不是研究历史的当然分辨出那本书的“好坏”,所以就会找权威找评价高的去读,我不会无聊到不看别人的评价拿起一本书就读,我没那么多的时间去看书,而且汗牛充栋我也看不完,还有人会说看完书以后你就能做出“好坏”的判断了吧。呵呵本人知识浅薄尤其是历史,当看完一本书是会以它作为参考,不可能做到每段历史都了解研究查资料,并且查谁的资料好呢?我又怎么去判断“好坏”呢?但我利用找到的信息做出判断,如果不同意欢迎找出资料反驳我。我们来看看我是怎么会看全球通史这本书的。当当 :全球唯一中文译本!中国畅销200万册,修订版新增数百幅珍贵的图片和脉络清晰的地图。你将看到一个从来就存在,却被大多数人无视的真实世界。评价各个版本产不多4万编辑推荐: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这部潜心力作——《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7版修订版)(中文版)(上下册)》自1970年初版问世以来,赞誉如潮,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经典之中的经典。第7版在保留原文精华的基础上,融入了时新的研究成果。新增了数百幅生动珍贵的图片和脉络清晰的地图,使这部名著在内容和体系上更加完善。作者文笔隽永,笔力深厚,才思横溢,整部著作风格前后一贯,令您在颇具历史韵律的行文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亚马逊和京东差不多,多出了媒体评论为什么本书第1版问世才30个年头,现在就又要出版面向21世纪的新版本呢?因为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西方导向的历史观是落后于时代潮流并有误导性的。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还是那句话:新世界需要新史学。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给了我强烈的现实感:它可以用来救治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由于陶醉于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深重的精神危机的一种思想武器;它有助于人们理解未来——包含各种可能性和选择的未来。  ——阿诺德•汤因比  近年来,在用全球观点或包含全球内容重新进行世界史写作的尝试中,最有推动作用的那些著作恰恰是由历史学家个人独立完成的,其中以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最为著名。  ——杰弗里•巴勒克拉夫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这部《全球通史》,是全球史潮流的一部奠基性的杰作。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起,它就一直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教学的首要参考教材之一,对我国高校世界史教材编写工作产生了革命性影响。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高毅  本书享誉世界几十年,与汤因比的《历史研究》齐名,但比《历史研究》通俗易懂。与《梦的解析》、《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时间简史》等并列为20世纪影响世界的十本书。  ——吉林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心教授,刘德斌豆瓣:全球通史第五版9000多人评价高达8.9首页就一个四星剩下全是五星。百度百科当今社会的"救世箴言。"现代社会的《资治通鉴》当代世界史编纂的一个新起点。影响世界历史的10本书之一。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经典著作。美国许多大学已把《全球通史》作为大学基础课程的教材,甚至连美国的许多军校也把此书作为教材,规定每个学生在毕业前都要修这门课。这部通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这本书就是享誉世界几十年、已经与汤因比的《历史研究》齐名、但比《历史研究》通俗易懂、被称为“经典中的经典”的《全球通史》。作者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尽管这个名字对中国人来讲过长难记,但它已经随着《全球通史》一起进入了中国人的知识殿堂,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中国读者所熟知。毋庸讳言,阅读历史,特别是通史类的教科书,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书却可以让读者比较轻松地读下来。这本书问世30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不断再版,不仅为英语国家读者所喜欢,而且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在全世界拥有最多读者的通史类作品。有人把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与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阿尔贝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基础》、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J.M.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与虚无》、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斯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和维微克•拉纳戴夫的《未来之路》等并列为20世纪影响世界的十本书,可见其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以上就是中国网上的评价,天花乱坠世界顶尖,那么我的推论就是它全世界广为人知,当现在知识增长回看的时候觉得好笑——现代社会的《资治通鉴》当代世界史编纂的一个新起点(这段是谁编的太有才了),下面就这本书搜索一下外国网站作为对比。有人可能会说销量书评不代表书不好啊,好吧如果你认为这本书是世界十大历史书证明给我看。我只能找到一些线索,销量书评不代表一切,但这么天花乱坠的书没人看没人买没人评论,一点问题不说明吗?美国亚马逊这本书评价只有12条,而且库存只有5本goodreads(英文版豆瓣读书)为例为了避免误会横向纵向对比飘 豆瓣评价57809人 goodreads gone with the wind评价 479,753 换到全球通史豆瓣9244 goodreads A Global History: From Prehistory to the 21st Century 34人在看看英文版的维基百科Leften Stavros Stavrianos (1913 – March 23, 2004) was a Greek-Canadian historian. His most influential books are considered to be A Global History: From Prehistory to the 21st Century and The Balkans since 1453. He was one of the very first historians to challenge Orientalist views of the Ottoman Empire.对比一下傅高义他写了邓小平时代中国很火他的维基百科不是很多但是有career一栏(他的书评论查了一下好像是180多条 邓小平都比全球通史评价高)而全球通史的作者则是Biography一栏(什么啊)写剑桥中国史的费正清页面也是很长的。谷歌首页也没什么有价值的。台湾网站金石堂没找到全球通史,有兴趣同学可以多查查。(要翻墙不方便)。

了解世界历史的入门

无疑,这本书是非常经典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在写作的时候,尽量想要保持一种客观无偏的视角,虽然历史既然是人写的就做不到绝对的客观,但看得出来,作者是在努力争取做到这一点。我通常认为,写历史的出发点是一部历史书的关键所在,所以,我认为这本书在这一点上是做得很好的。这本书的插图也很多,很适合大众阅读

仿佛是知道了一些事,但还是记不住

不在于记住多少人物和事件,而在于解答了一些疑惑,各地区、国家在人文、政治、制度上不同的原因是从人类起源便有迹可循的,因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强大,造成了文化制度上的稳定,就像国有企业越庞大,改革起来越困难,因此民主、制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何况中国向来都是一个注重历史的国度。政治只不过是中国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出现这个dang,也会有那个dang,不必那么激动,淡定处之,大国兴盛、衰退、崛起总是一个规律。理解了,没有那么多不满,自己也舒服了,不是么。

看完之后很想去再看一遍《大国崛起》

《全球通史》看完了。表示果然对西方历史兴趣不大,看的不是很仔细。在写中国部分时,偏见和偏差都存在,有些看得还很不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些描述也存在错误。记得的几个错误有,女子缠足时期错误,古中国不存在一夫多妻制,还有对法家思想认识不清。看这书没有受到新思想冲击的感觉,而且从他对《史记》批评缺乏评论和缺少戏剧性来看,跟我对史书的观点也是不同的。但近现代部分,能看到我当年的历史课本有很多借鉴了这书里的内容。另外,此书在大部分地方还是尽量不带其意识形态来写的,但仍能读出很浓的对西方文明的推崇(骄傲),以及对西方倾略部分的轻轻带过。在看书时也能看出文化的差异。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这个事件,他的叙述中提到,明朝是有实力控制海域的,但后来却停止了这种下海行为,这是为什么呢。在我看来,很正常,没意思不想玩了呗。海域又不是我家的,而且一弄一次,劳民伤财的。西方人却要问为什么不继续。我并不认为科技进步意味着社会和历史的进步。所谓建设创造与破坏也是双生儿。生产的进步带来不可避免的财富分配不均。一个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经济体制经历多年的变化和妥协,与人口增长相互作用,形成在其现有的人口数量下稳定而又逐渐僵化的社会。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就会一直发展下去。看似一次变革促进了发展,但除却人口又一次膨胀和大面积地使用资源外,还有什么呢。

地图6,找不到

加深了印象有个疑问,不知道是书商错了还是我错了,找不到地图6。看过这本书的朋友们能找到那张地图吗?

不为历史而历史以及其他——《全球通史》读后很杂的记

L.S. Stavrianos,这个姓氏听起来颇像瑞典王室的加州大学历史学教授,以一部《全球通史》继续验证着我以为所以是著名学者的标准:人因书名,书由人贵。历史上,大凡有名的文人,学者,都会留下各自的文字。而且,正是因为这些文字,使得他们成了名垂青史的人物。不苛刻的说,如果一个人没有写出一些有影响的佳作,即使他侥幸被时代认同了,也很难被历史所铭记。历史总是滞后于时代的。不过,总有人争着向时代献媚而忘记了历史正在未来从容的等着,尤其是在我们这个国家,比如这几年“专家”特别多,娱乐圈内的人红歌不红(比如某某宏)等等。从整个世界的角度来看,近代和现代享有世界声誉、影响人类发展的著作几乎均出自西人之手,尤其是在自然科学和人文哲学领域。近些年随着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我们对这样的事实理解的越发深刻。原先我们接触不到的各种信息尤其是原版著作正在加速进入我们的视野,并逐渐开始影响我们的思考方式,对社会的认识,对自然的态度等。言归正传。显然,通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开始渴望了解过去的产物。在近代以前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编写了蔚为大观的史书,但是不可能有对全球历史进行叙述的史书。实际上,连研究欧亚大陆甚至于东亚圈的通史都不可能产生。唐代是中国古代一个空前绝后繁荣的时代,疆界远至近日的中亚,但是仍然不会产生哪怕范围稍微扩大的史书,最多只有一些游记而已。从现代的角度理解,编写通史远不止是简单的技术问题,根本的,它涉及到对于人类自身的反思和再理解。这样看来,在人类发展历史的纵轴上,在某个时间点之前,通史的产生是不具备条件的。它不像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导致工具和技术的进步那样自然而然。或者作作的说,影响通史产生的变量更为多样、复杂。如此,通史观点或者通史性的历史著作在西方产生也是必然的。个中的原因现在人所共知:正如书中提到的那样,从15、16世纪开始西方文明首先开始全球扩张并领先于其他的地域文明,且时至今日仍然占有绝对的优势。本书是《全球通史》的第七版。在序言中,Stavrianos教授说明了为什么需要一部21世纪的全球通史。简而言之,我的理解是,由于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已然成为自然界的主宰。在这种情况下,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追求何在?也许,Stavrianos教授是在给我们一个暗示或者说一个警告:前进的时候不要停下来回想走过的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序中两次提到了中国。看得出来,Stavrianos教授也担心类似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会严重的增加全球的负担(而不是所谓的威胁)。实际上,如我们所觉察到的那样,当代中国的发展已经对局部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惊人的影响,并且势必也将会极大的影响全球环境,这远比蝴蝶效应要严重得多的多。甚至于,一些激进的西方人可能会认为,没有中国人,这个世界会更加美好。为这次第七版作中文序的,分别是吉林大学的刘德斌教授和北京大学的高毅教授。冒昧的猜测,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为了迎合大部分国人的口味,在中文序言的结尾部分,不约而同的都对本书中似乎有所残留的“西方中心论”气息进行了点名。我不以为然。西方中心论无论从当代还是从以后的历史来看,都是一个事实,一个以后也会被当作历史一部分的事实——正如之前中国曾有过的辉煌一样,我们为何要紧揪不放、耿耿于怀呢?虽然冠冕堂皇的说,人类社会的发展追根到底是全人类的努力,但是自五个世纪以来,其直接的动力来自于西方文明。当欧洲正在探索世界的时候,看看东亚和中亚、中东——实际上也就是整个亚洲,他们的确正在毫无意义的重复、重复,连螺旋式上升似乎都不及。如果不能正视这一点,那么我们的态度就至少不是历史的。批判西方中心论甚至于称其为余毒真的会让我们有祖上曾如何如何的快感吗?认识到这只不过是历史进程中一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游戏,可能会使我们的心态更加平静、镇定。不过,由两位教授的点名颇有些蜻蜓点水、隔靴搔痒来看,他们似乎只是言不由衷的写作或者是为了照顾一下国人而逢场作戏,尽管大可不必。我自己把它看成是先前教育的惯性结果。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流行的一句话是:我不同意您的观点,但是我捍卫您说话的权利。Stavrianos教授贯穿全书的一个观点是“社会变革滞后于技术变革一直是人类许多灾难的根源”。如果我们把这句话同马克思主义的一句话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相互结合起来,其中自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从历史上看,社会的进步、变革总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基本上来自于上层建筑,而与农夫、走卒、商贾、工匠无关。从不说错话的春秋大儒和圣人有言在先: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然也。技术的进步中,我觉得有两个是最重要的:铁器的利用和火药的发明。当然,其余的,比如印刷术、造纸术等等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比较而言,这两个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铁器使得人类无往而不利,火药则使得人们尤其是传统意义上的强者和弱者学会了坐下来谈判——人自身的力气不再是强弱的根本。有必要浅浅的谈谈中国的史书。无论如何,中国的史书本身就是一个不容错过的研究对象。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到清代,留下了世界上绝无仅有、卷帙浩繁的史书,包括史书性质的游记、笔记等。有时候我会想,这些史书除了对考古、某些学术研究有参考价值外,还有什么作用呢?试想想,这些史书几乎成了皇帝和臣民的“默认契约书”,无论是官修还是民编。皇帝从这些史书中试图寻找让臣属“文死谏,武死战”的依据,而臣属试图通过史书来提示或者暗示皇帝应如何才算是“圣明”,双方以史书为媒介进行着沟通,各取所需,达到各自都能接受的默契程度。从这一点来说,中国的史书对于维护传统社会的形态和稳定真的是深藏不露啊。试问一下: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而遭受宫刑之后,仍然完成了《史记》的编写,支持其的根本动力是什么呢?我没有更好的答案。欧亚大陆另一端的欧洲所编写的史书似乎远较同时代的中国为少。但是,这对于他们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在他们看来,只要有一部《圣经》足亦。在某种程度上,《圣经》的出现、印刷是西方文明发展过程中最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混乱的欧洲有了共同的准则(即使后来发生了教派分裂),下里巴人也有机会借此学习文字,德意志的文字得到了较好的统一,民族和国家意识也因圣经刊印所用的文字而得以萌芽。后来教皇和教会的权力过大导致的灾难当然也是它的不幸。虽如此,仍不能掩盖《圣经》对西方文明直至今日的伟大历史功绩。缺少了系统性史书的欧洲,因“祸”得福,少了成文规则、繁文缛节的羁绊,有的只是内心驱动下对社会、自然的改造。比较而言,中国的史书虽然也可以看成是行事准则,但是并不具有如圣经那样的普世意义,它的约束力较弱,人们畏惧的还是皇帝的金口玉言,任何人都不得触逆龙鳞。《圣经》则得到了包括上至教皇、皇帝,中至领主、骑士,下至农夫、佃户的一致支持,虽然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目的和利益。再简单比较一下欧洲的圣经和中国的史书。从本质上看,《圣经》不过是宗教的载体而已,其中的根源在于宗教的力量。恰恰相反,中国几乎没有宗教,原生的道教和后来引进的佛教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欧洲是强宗教,弱史书,中国是强史书,弱宗教。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圣经遵从于人的内心,这可以激发出人类所具有的潜能,易于达到类似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一直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效果(墙里开花墙外香),我们有理由认为,宗教冲动是亨利王子探索非洲和大西洋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史书服务于社会尤其是政治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掩饰了我们的虚伪,或者说,异化为了欲盖弥彰的遮羞布。当然,中国没有有影响力的宗教并不代表没有社会、个人的信仰。中国古代社会得以维持了几千年,其中的根源又是什么呢?答案或许是一个横批:国泰民安。显然,这句话的角度是“国”和“民”的主人。除了上述作为沟通媒介外,中国古代的史书已经退化到单纯为了历史而历史的地步了。即使如此或者说正因如此,历史仍在简单的相似和重复中进行着:清朝和汉朝甚至于秦朝几乎仍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作为个体生活得更加舒适而已。Stavrianos教授在《全球通史》中对前苏联多花了些笔墨。由于所接触过的专门有关前苏联的书籍有限,这次阅读几乎是我第一次比较简洁而完整的了解苏维埃从一战末期至二战再至解体的整个过程,虽然以前我也知道前苏联肯定有许多的所谓“秘密”——按照Murphy’s law。实际上,正如这本《全球通史》所表现的那样,所谓的“秘密”甚至于就是社会和自然灾难。书中只用数句话描述了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是中国独有的且几乎在与世隔离状态下发生的。Stavrianos教授不可能有更为详细的描述了。与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而言,人类所居住的自然环境几乎在宏观上没有改变。历史与地理,向来是烟酒不分家的。地理因素也是决定历史进程的幕后原因之一。借助于现代科技的力量,我们普通人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颇为有趣的探索。互联网上有一个最知名而有趣的软件,就是Google Earth了。使用Google Earth,我们可以俯视蒙古人的发源地蒙古高原上的色楞格河流域,中亚的费尔干纳盆地,阿穆尔河,阿拉木图,比什凯克,帕米尔高原,咸海,波斯人的伊朗高原,阿拉伯人的伊拉克,希腊人的伯罗奔尼撒半岛,拜占庭的达达尼尔海峡,土耳其人的托罗斯山脉等等。从亚欧大陆到南美,从南亚到非洲,任何一个地方我们都可以“飞到”。如果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不时的在世界上“飞来飞去”,看看哪个地方是罗马和东哥特人夹击匈奴阿提拉部队的战场,哪些地方盛唐和阿拉伯帝国曾经发生过战争,哪些地方曾经有过蒙古大军激起漫天征尘,想必对于历史的兴趣也会有所增加。Stavrianos教授在每一编的结束,都有一个大标题为“历史对今天的启示”的总结性短文。蛋糕上的奶油。一个有着一定世界历史基础知识的人,如果因故不能通读全书的话,只阅读这些短文也是大有裨益的,甚至于,醍醐灌顶,朝闻夕死……书中配有精美的图片和历史地图,尤其是地图,如前所述,可以借助于Google Earth进行一番对比探究。所有的这些插图使得本书在阅读完后更具有收藏的价值。提供一系列的参考书目一向是国外著作的特色。《全球通史》也不例外,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历史学书籍的“中心广场”,从这里,我们可以放射状的到达各个专门的“地方”。我试图在参考书中找出是否有华人的著作,不出所料的 遗憾,仅仅有三个类似于华人发音的姓名,如下:第31章589页的Ssu-ye Teng;第4章99页的Ying-shin Yu;第8章后195页的Chang Kwang-Chin,这个自然是著名的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了。前两者我在网络上简单查询了一下,无果。我没有读过1982年版的《全球通史》,但是感觉这次翻译的很出色:通过文字直觉上知道它是翻译作品,却没有“翻译文”的啰嗦和多“的”的感觉。最后,再说一下国内出版社的恶癖。可能是怕卖不出去印数,近些年国内的出版社在引进外文书籍时,总自以为是的在封面或者封底上印有什么“必读”、“经典”、“畅销”等煽动性的词语。一本经典的传世之作,真的需要出版社来促销吗?一本蹩脚的拼凑书籍,印上这些词语就能朽木雕金吗?一个爱书的人,一般都会事先知道在某个领域有什么好的作品,机会来临时他自然不会错过。反之,如果有人对以素面装饰的好书或者说璞玉视而不见,只能说他叶公好龙,和好书无缘。这样的人,书不卖给他也罢。好在这次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全球通史》把这些煽动性词语印在了封底,不为大过。不过,在书的封底内,仍旧增添了一些无聊、无关的书目信息页。我对待这些信息的方法同以前一样:买到书后,先把它们做手术给去掉,尽管留下了一些痕迹。任何对世界历史有着一定兴趣或者想从另一个不同于传统角度阅读世界通史的人,都可以从这本大而全的《全球通史》中开卷有益,甚至于称其为入门性的通史百科全书也不为过。一书在手,世界在我心中。又想起了前苏联的高尔基(时至今日,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个名字)说过的一句话,大意是: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那还等什么呢?

世界的一部分

初读是在大学时期,读的酣畅淋漓。相对于一些严谨的历史书,世界通史确实是一部妙趣横生的著作。和许多历史学家不同,斯氏更注重的是历史的宏观层面以及历史对现在、未来的影响,而且内容上精彩纷呈,文字潇洒富有洞察力。可以说,其与黄仁宇先生提倡的“大历史”观念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处。现在的很多人对当下时事都漠不关心何况历史。历史可揭示我们从哪来往哪去,可丰富每个人的人生。就像许知远说的:“我要成为世界的一部分。”的确,现在我们年轻人的思想和眼界应该放之四海,寰宇全球。切勿再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本书提供给我们一个了解和认识人类和世界的开阔视野,登高望远,眼界大开,受益匪浅。

读《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是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一本著名的著作,他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记录了从史前史到21世纪的一系列事件,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宗教等等领域,他一分为二地看待分析历史事件,观点鲜明,从全球的角度来看问题,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重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这本书是我们了解世界通史的上等教材

为了读书而读书

当初是因为高考选了历史,然后我们的历史老师力荐,加上很多题目都从这本书立摘录所以才去借来看的一看之后就觉得自己以前看的那本上下五千年弱爆了很早以前就有人总结出了历史发展最深层次的规律,这是需要很多认识历练的也因此自己对未来的目标有了更远的打算

一本好书

据我所知,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所体现的大历史观至少在视野上与此书很相似,都超越了所谓断代史或国别史的蕃蓠。迄今,没有任何一位中国人,包括海外中国人所写的任何一部全球性的历史书籍能达到斯塔夫里阿诺斯的高度。

不一样的史观

有些观点不太赞同 依然很赞这本书喜欢西方人实地考察和与时俱进的治学态度 中国学者可能有些不及更喜欢上半部英文版正在读 感觉有些地方中文版的翻译还是晦涩了点 意思不一定准确

明晰而流畅

可以说,作为一部通史性的著作,这本书长而不乱,条理十分的清晰,翻译的也还好,较为流畅。特别是作者的一些观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因为自己所知太少吧。某一时段的先进与稳定可能会导致下个阶段的保守与落后,历史的证明令人深思啊,凭这一点或许可以意淫一下中国可以后来居上。期待下册……

甲骨文图书2014年拟出版书目

社科文献出版社·甲骨文致力于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高品质读品。译介国外的经典社会科学类理论著作和学术畅销书是我们图书系列的主要方向。作为一个新的品牌,敬请广大读者关注、批评!您的任何意见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提供给我们:在我们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oracode(社科文献出版社甲骨文)]上私信或者评论;在豆瓣小站或者甲骨文所出图书的豆瓣页面留言或参与讨论;直接给我们发邮件(oracode@163.com)。甲骨文图书2014年开年新书1.《美国和中国最初的相遇》(When America First Met China: An Exotic History of Tea, Drugs, and Money in the Age of Sail)(埃里克•杰•多林著 朱颖 译)豆瓣链接: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727410/2.《原始的叛乱》(Primitive Rebels)(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著 杨德睿 译)豆瓣链接: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788880/3. 《迷一样的清明上河图》(谜の名画・清明上河図 )(野岛刚著 张慧君 译)豆瓣链接: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776316/4.《法兰克福学派史》(Geschichte der Frankfurter Schule: Kritische Theorie und Politik)(埃米尔•瓦尔特-布什 著 郭力 译)(莱茵译丛)豆瓣链接: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788842/5.《资本的内部》(Im Welt-innenraum des Kapitals )(彼德•斯洛特戴克 著 常喧 译)(莱茵译丛)豆瓣链接: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788846/甲骨文图书2014年拟出版图书1.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1453: The Holy War for Constantinople and the Clash of Islam and the West)(罗杰•克劳利 著 陆大鹏译)(地中海史诗三部曲)2.财富之城:威尼斯海洋霸权的兴衰(City of Fortune: How Venice Won and Lost a Naval Empire)(罗杰•克劳利 著 陈磊 译)(地中海史诗三部曲)3.海洋帝国:地中海大决战(Empires of the Sea: The Siege of Malta, the Battle of Lepanto, and the Contest for the Center of the World)(罗杰•克劳利 著 陆大鹏译)(地中海史诗三部曲)4.血色大地:希特勒与斯大林之间的欧洲(Bloodlands: Europe Between Hitler and Stalin)(蒂莫西•斯奈德 著 黎英亮 冯茵 译)5.失败的帝国(Failed Empire)(弗拉迪斯拉夫•祖博克 著 李晓江 译)6.乔治•凯南:冷战之父的传奇人生(George F. Kennan: An American Life)(约翰•刘易斯•加迪斯 著 何慧 董风云 王睿恒 译)7.午夜将至:古巴导弹危机中的肯尼迪、赫鲁晓夫和卡斯特罗(One Minute to Midnight: kennedy khrushchev and castro on the brink of nuclear war)(米歇尔•多布斯 著 陶泽慧 赵进生 译)8.前朝旧人:俄国贵族的最后岁月(Former People: The Final Days of the Russian Aristocracy)(道格拉斯•史密斯 著 杜然 译)9.大师与市场:西方思想中的资本主义(The Mind and the Market: Capitalism in Western Thought)(杰里•穆勒 著 佘欣承 译)10.上帝与黄金:西方与现代世界的塑造(God and Gold: Britain, America,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瓦尔特•拉塞尔•米德 著 涂怡超 译)11.无情的革命:资本主义的历史(The Relentless Revolution: A History of Capitalism)(乔伊斯•阿普尔比 著 宋非 译)12.机械宇宙:牛顿、英国皇家学会与现代世界的诞生(The Clockwork Universe: Isaac Newton, the Royal Society, and the Birth of the Modern World)(爱德华•多尔尼克 著 )13.摩登时代(Modern Times: The World from the Twenties to the Nineties)(保罗•约翰逊 著 秦传安 译)14.阿拉伯的劳伦斯:战争、谎言、帝国与现代中东的形成(Lawrence in Arabia: War, Deceit, Imperial Folly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斯科特•安德森 著 陆大鹏 译)15.天国之秋(Autumn in the Heavenly Kingdom: China, the West, and the Epic Story of the Taiping Civil War)【裵士锋(Stephen R. Platt) 著 黄中宪 译 】16.中国通(China Hand: An Autobiography)(小约翰•派顿•戴维斯 著 李敏 译)17.中国的翅膀(China’s Wings: War, Intrigue, Romance, and Adventure in the Middle Kingdom During the Golden Age of Flight )(格雷戈里•克劳奇 著 陈安琪 译)18.亚洲的去魔化:十八世纪的欧洲与亚洲帝国(Die Entzauberung Asiens: Europa und die asiatischen Reiche im 18. Jahrhundert)(尤尔根•奥斯特哈默 著 刘兴华 译)(奥斯特哈默作品)19.中国与世界:十八世纪至当代(China und die Weltgesellschaft. Vom 18. Jahrhundert bis in unsere Zeit)(尤尔根•奥斯特哈默 著 孟钟捷 译)(奥斯特哈默作品)20.世界的演变:十九世纪史(Die Verwandlung der Welt: eine Geschichte des 19. Jahrhunderts)(尤尔根•奥斯特哈默 著 强朝晖 孟钟捷 刘风 译)(奥斯特哈默作品)21.存在的力量:享乐主义宣言(La Puissance d'exister : Manifeste hédoniste)(米歇尔•安弗哈伊 著 刘成富 王奕涵 译)22.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Power and Privilege: A Theory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格尔哈特•伦斯基 著 关信平 译)23.伊丽莎白女王(Elizabeth the Queen)(艾莉森•威尔 著 董宴廷 译)24坎奈的幽灵:汉尼拔与罗马共和国的黑暗时刻(The Ghosts of Cannae: Hannibal and the Darkest Hour of the Roman Republic)(罗伯特•奥康纳 著)25.疯狂的郁金香(Tulipomania : The Story of the World's Most Coveted Flower & the Extraordinary Passions It Aroused)(麦克•戴什 著)26.改变世界史的中国茶叶(For All the Tea in China: How England Stole the World's Favorite Drink and Changed History)(萨拉•萝斯 著 孟驰 译)27.哈贝马斯手册(Habermas Handbuch)(豪克•布伦霍斯特 著 曹卫东 译)(莱茵译丛)28.汉娜•阿伦特手册(Arendt-Handbuch)(Wolfgang Heuer 等著 寇瑛 王旭 译)(莱茵译丛)29.德意志灵魂(Die deutsche Seele)(Dorn, Thea Wagner, Richard 等 著 丁娜 等 译)(莱茵译丛)30.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Strukturwandel der Öffentlichkeit : Untersuchungen zu einer Kategorie der bürgerlichen Gesellschaft )(哈贝马斯 著 曹卫东 译)31.德意志文化(1945-2000)(Deutsche Kultur 1945 – 2000)(赫尔曼•格拉泽 著 周睿睿 等 译)32.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真实的战争与和平(Russia Against Napoleon: The True Story of the Campaigns of War and Peace)(多米尼克•列文 著 吴田甜 王晨燕 译)33.当总统撒谎(When Presidents Lie: A History of Official Deception and Its Consequences)(埃里克•奥特曼 著 王本涛 译)34.杀戮与文化:强权兴起的决定性战役(Carnage and Culture: Landmark Battles in the Rise to Western Power)(维克多•戴维斯•汉森 著 傅翀 译)35.隐形军队:游击战的历史(Invisible Armies: An Epic History of Guerrilla Warfare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马克斯•布特 著 赵国星 译)

此书不错

这是一本我见过的最好的世界史的书籍,严谨的史学态度,扎实的史学功底,广博的学识,开阔的眼界,流利的文笔,使该书成为世界通史类书籍中的佼佼者。该书由古及今,不仅有当时最新的考古学和历史学研究成果,还有作者自己对当今人类社会的一些观点、看法,这些足以让我们思考。对于一楼朋友的留言,我觉得是看书太少的缘故,中国人本就是属于蒙古人种,这是事实。

很值得一看

这本书写得很好,从始前人类到现在代文明,一一讲述了人类发展的历程。最主要的是闸述了过去的事情对于如今社会的影响,以及人类对未来发展的思索。就像书中所说的,文明到底是福音还是诅咒?取决于人类是将过去文明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用于破坏还是用于建设。

历史是这样研究的

通过他,一位睿智的老人,似乎看到了人类社会的轨迹。疑团都会解开,只要你慢慢看,这位老人将他的感悟都含在这本书里。和大师在对话,心灵相通。

用全球的视角看人类历史

我们打小就开始学习历史,我们都接触过与之有关的各种教材和课外书,不得不说全球通史是塑造我们历史观的一部佳作。与我们接触较多的以地域为限的史书不同,它让我们从全球的视角去看待整个人类的历史,从人类的起源、迁徙、科技的发展、停滞、文化的封闭、开放、人性的光辉、暗淡等多个方面让我们对更加宏观的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看完上册,谈谈对人类在1500年之前的历史的感受:人口增长、物质稀缺、人口迁徙、冲突增多、为了生存、科技发展、地域不同、步调不一、文化先进、兼容并包、与此同时、阻滞创新、妄自尊大、反遭毁灭、不破不立、新生发迹。

评,3

一书非借不能读。哈哈。其实我不经常借书。我一般用KINDL,或者直接买书。但这本书是借的,确切的书是从朋友的办公室书柜里搜刮的。二我偏爱历史类书籍。可能是满足了一些好奇心的关系。这种偏爱延伸到对虚构世界的历史也产生了相似的好奇,比如魔兽世界的历史。这还真是件有趣的事。三3月5日,刚看到上册第64页。大体介绍了人类从50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大陆,逐渐扩散到全球。在此过程中发生了农业革命,食物采集逐渐被食物生产取代,而随着食物越来越充裕,阶级开始出现。公元前3500年左右,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催生了人类文明的萌芽(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时间),随后印度河、黄河流域也出现人类文明。和国内教科书观点不同的,中国文明的萌芽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发生,比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晚了500年左右。四3月7日,上册123页。这一部分讲述的是人类文明诞生后到公元500年左右的,将近4000年的历史。这一阶段,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逐渐被希腊和罗马文明所取代,中东和欧洲经历了数个帝国的更替,文明也出现了飞快的发展。希腊是由多个殖民地城邦组成的联盟。城邦之间的战争使得希腊一直处在内耗之中,差点被波斯人灭绝。斯巴达和雅典抵御了波斯的入侵,但随后斯巴达和雅典开始相互征战。再之后,亚历山大大帝统一了中东和地中海区域。

让我痛苦的专业课

作为历史专业的学生,大学期间拜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总体来说有些深奥,但是,影响深远。

写在读《全球通史》之前

这种想法很奇特,就是我突然想在读一本书之前写点东西。大家一般都是读完一本书之后再写读后感的,相信在中学时代我们就这么做过,而当我们越来越大之后别说写读后感了,就是连读书的闲暇都没有了,顶多会上网看看简介和评价,而各式各样爆炸式的信息却让我们难以建立自己的思考,仿佛经典已离我们越来越远,前贤智慧已与我们无关,历史已与现今时代失去了联系……其实这本书我关注很久了,还在学校的时候我去图书馆借过,曾满怀激情对自己承诺,一定会把它读完,结果两次续借的机会都用完了,这本书还是被我翻过不到十页。因为有许多的课程、无聊的作业等占据了我大部分时间,而可笑的是我甚至连这些在当时看来那么重要的课程和作业都记不起来了,却还能记得我借过的这本几乎是还没来得及读的书的名字。事实上大学才过去不到一年,可见在当时看来需要我们花掉大量时间的事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却不一定有意义,不仅从一个人一生的长度来看如此,从整个人类历史来看也有这种规律,那就是大部分事情并不重要,只有关键的少数事情才能拥有决定性意义。这种认识会让我们拥有深邃的思考和长远的眼光而不局限于眼前暂时的情况:无论是困难时刻还是顺利时分。如果说更早些我对历史的兴趣,就不得不说我曾经买过一本“世界历史上下5000年”中学生读本,这本书主要是以说故事的形式讲述人类文明历史,而我深深地被人类历史上许多不可思议的故事吸引和震撼了,当简简单单的文字慢慢经过眼睛进入大脑而幻化为许许多多鲜活的场景,我仿佛突破了时间的限制而回到遥远的年代,见证了许多人类伟大奇迹的时刻。我难以不停止想象,这实在太有趣了。当然我看的时候是很轻松的,而历史本身是很沉重的,说到历史其中不得不提一下人类曾经有多么悲惨的命运,因为历史总是与战争、冲突、英雄、血泪等这些沉重的事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别告诉我从教科书上也能了解历史,我觉得这很可笑,我们花了6年的中学时间只是了解了一些历史常识,其中又用去一大部分时间去背诵别人的历史观点,我相信除了常识大家的看法一致以外没有人会把别人的观点当成自己的观点而不加思考, 虽然书上告诉我们应该持什么样的观点是对的,但那并不代表让我们停止思考不能有自己的理解。假如和TMD日本韩国人吵架,我一定会选择国家教我做的,但当我面对自己的事情的时候,我想我会选择自己的理解。人类历史是一座无穷的宝藏,任何人都可以从中汲取营养,它是如此地丰富多彩,所以我很愿意花一小部分时间来做这件意义不小的事,是以准备把这本《全球通史》(1500年前、后的世界)(作者:[美]斯塔夫理阿诺斯)读完。当处理完这件关于人类的事情之后,站在2010年之端,面对未来100年,我会好好考虑再决定自己的事,事实上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我只是借题胡乱写些东西,我知道我还是得用大部分时间面对并不太重要的事情,人生的未知性和对未来美好的期望令人充满信念并值得拼搏,历史之美在于它的已知,而未来之美在于它的未知。我是这么想的。——写在读《全球通史》之前。先锋读书2010.03.06

他人眼中的历史

我想对于我们这代从小用简体字的人来说,电视里那些闹哄哄的国外新闻中的绝大多数看起来都是不明所以甚至是难以理解的,比方说永远不太平的中东和明明相互不喜欢还要挤在一起的欧盟诸国。而究其原因,想必我们对于当地历史的不了解占了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当然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内在文化根源来说,要理解他国文化是有难度的,因为我们的文化是这样的与众不同,比方说我就是花了很多时间才搞明白现在的埃及人和造金字塔的埃及人除了居住地大致相当以外,基本是没有什么关系的。而从外在的后天历史教育来说,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的别国历史,基本可以说是“别国革命史”,观点的偏薄甚至对于史实的断章取义都让我们原本就不怎么样的史学观雪上加霜。当然做为一个都市人而言,我觉得要大家去深入研究那些枯燥晦涩的别的国史那是毫无意义的,然而适当的了解,却是件有趣的事情,比方说看世界杯的时候,只要知道些巴尔干半岛的历史,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东欧小国的球队就能和那些传统强队叫板了。而在此基础上,我觉得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的这本《全球通史》就是很好的选择。全书的脉络很清晰,完全米国人提纲工作的风格,还配合着适量的地图,完全可以当做闲书每天读一段。最重要的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本人的观点可以说是比较公正客观的,尤其在从十六世纪开始西方崛起进而开始全球殖民的那段历史上,他对于史实的分析都是很理性的。当然作为一个西方人(在文化上美国人也算西方人吧),他对于东方的文明或者说对于除了西方以外的其他文明的了解是很皮毛的。而且虽然他努力的保持着客观的眼光来审视所有的文明现象和史实资料,然而毕竟是站在一个西人的角度出发,所以有些观点不无偏薄,比方说书中对于老子思想的描述,就是非常马可波罗的。然而这所谓的偏薄其实就是人和历史之间的矛盾,只要生而为人,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必定带着我们与生俱来基因和身处环境的双重影响,就好比吃蛇在我们眼里算不什么大事,但在很多西方人眼里这还是个挑战。那么由此开去,只要是人写的历史就是有偏薄的,这是我们必须接受的事实。任何所谓史实,也不过如此。然而我觉得这未必是件坏事,读他人的著作就好比用他人的眼睛来打量这个世间,固然斯塔夫里阿诺斯对于东方有很多误解,然而作为东方人只要站在他的角度,就能明白这些误解的由来,进而从另一个视角来重新审视这些我们平时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件和人物,这未尝不是件好事。其实所谓主观和客观亦是相对而言的,既然我们只有一双眼睛,那为了尽量可能的圆满,那么博采众长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尤其在历史这种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上。

《全球通史》摘抄

技术变革因为能够提高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通常很受欢迎,所以马上就会被采用;而社会变革则由于要求人类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调整,通常会让人感到受威逼和不舒服,因而通常也就会遭到抵制。这就解释了当今社会的一个悖论,即人类在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变得越来越能依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环境的同时,却不能使他们所处的环境变得更适合于居住。正如爱因斯坦所警告的那样,人类迫切需要学会在获得知识与运用知识的智慧之间达成平衡。每一次壮观的人门剧增都是在生产技术获得重大突破时发生的,原因很明显:技术的发展导致生产率的随之提高,从而使得可以供养的人口大大增加。造成人类发展水平不同的关键是不同种族的易接近的程度。那些最有机会与其他种族相互影响的种族,是最有可能处于领先地位的。但也不可否认,它们是被迫这样做的,因为这样做既选择了机会也选择了压力。如果机会没有抓住,这种接近就包含着不断被同化或被消灭的危险。相反,那些与世隔绝的种族则既未受到刺激也未遭 受危险,因为它们没有选择压力。因此几千年来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就相对保持不变,其生存也未受到危险。(有道理)农民因为工人的贫困而变得贫困;同时,工人也因为农民的贫困而生活困苦。这两类人都没有钱去购买对方的产品,因此我们也就同时在同一个国家中遇到了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的现象。希特勒是通过许诺解决失业问题、砸碎《凡尔赛和约)的枷锁以及污蔑犹太人为从事剥削的资本家和唯物主义的共产主义者而赢得支持的。其实希特勒在过去几年里就一直在为这一政纲奔走游说,但反响却很小。是大萧条为他赢得了狂热的听众,他成为了越来越多的人所爱戴的元首,因为他为他们的不幸找到了替罪羊,为个人和国家愿望的实现提供了行动 纲领。没有更高的正义规则规定一国国民必须挨饿。惟一起作用的只有权力,它创造正义……上帝只帮助那些自助的人。

关于下卷第十六章第五节“政治影响"结尾

“……不能让官僚承担中国失败的全部责任。年轻的、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人也应负部分责任。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在民国初期起了主要作用,但他们却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学习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他们所建立的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美国一位权威人士对这些不老练的政治家的这一失败作了生动的描写: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那一种共和政体是一个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被除去。它不代表政治思想,只是政治思想的一幅漫画,一幅粗糙的、幼稚的、小学生的漫画。……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请教看过英文原版的豆友,原文是这样的吗?

简评

确实是经典。我看的是中文版,所以对原文的文笔不敢妄加评判。从内容上说,是一部可读性非常强的历史入门读物,没有任何历史基础的人也可以看。其特点是作者的全球视野,在各个大陆的关联中叙述人类的历史进程。当然,欧洲的历史还是被摆在了比较中心的位置,这是欧美学者很难摆脱的局限。

我的世界史启蒙,很庆幸选择了《全球通史》

大四时花40元买的盗版,上下册一体。刚买时读了前面关于原始人类的部分,然后一直放着没读。要工作了,才发觉属于自己的时间是多么宝贵,军训时每天读十几分钟到一个小时的时间,渐渐对它爱不释手。读到一半时狠心买了本印刷精美的地图集,边读边查,不厌其烦。入职后更加珍惜每天读它的时间,上周读完全书。有些意犹未尽,打算再读些世界史读物。当然,尽量要挤时间再读一遍此书。 这本书对得起它的名字。地域上鸟瞰全球,时间上贯穿古今,有助于更加清晰地理解历史问题。例如说起中国文明的惊人的延续性,除了儒家思想的聚合力和中国高超的农业生产力,作者提醒我们中国北边是沙漠和西伯利亚无人区,西边是青藏高原,东边是太平洋,这使得她注定较易稳定;另外,入侵过中国的民族基本都只是文化不发达的民族。读到这里我顿悟到:这方土地上的文明,就算历史多次重演,也会大致与今天相同。今日之保守陈旧不够民主,或许只是巨大的惯性使然。感触颇深的是作者读书之多,在每章最后,作者会向读者推荐参考读物。与一般的参考书列表不同,作者推荐时会简要的说明这本书的内容观点,或是介绍其在学术界的影响。从推荐书名中还会发现,Oxford、Cambridge、Stanford等西方牛校关于世界的几乎每个地区的每个时代都著有权威的研究,非汉语读物所能及,再次燃起了我对出国深造的向往。感谢L. S. Stavrianos及全体译者, 是这本书让我真正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高中历史的教材

看到这本书就想起高中的历史老师,一个坚持自己立场和历史真相的人。从这本书中学到了很多,一本很好的历史学入门教材,尤其适合中国的高中生阅读。虽然很功利,但是对于高考的确很有用。该书的史观已经不似最新的,但是其分析仍然有其独到之处。


 全球通史(第7版 上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