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 > 教师用书 > 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6
ISBN:9787040247619
作者: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 编
页数:224页

后记

在武术教育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文化转型,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多元化,正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教育的文化发展路向。武术教育改革如何适应新的文化生态环境,重视课程的文化建设,传承民族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是一项亟待研究的课题。为增强广大青少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振奋民族精神,中宣部、教育部联合颁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充分说明在体育课增加武术内容,不仅仅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还关系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关系到下一代的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纲要》的颁布对学校武术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为落实《纲要》精神,抓住3亿青少年这一中国武术未来发展的根基,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邀集全国百余位研究者组建了“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对这一重大课题进行研究。此前,原以为武术是我国青少年广为熟知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纲要》的实施会大大促进中小学武术活动的开展,套路运动制约了中小学学生的习武兴趣;还有着颇为流行的“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课”等说法。然而,调查后却发现中小学学生主要通过影视武打片和武侠小说来了解武术,很多学生将跆拳道和拳击视为武术项目,全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学校竟然没有开设武术课,在学生感兴趣的武术内容中套路名列首位;还发现学生不仅喜欢武术,而且喜欢武术课。以上这些触目惊心的统计结果与鼓舞人心的发现,使课题组深感责任重大,任务紧迫。青少年武术教育问题,关系着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关系着中国武术的未来发展,我们应带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政治责任感去完成好这一研究课题。作为武术工作和体育教育工作战线上的同志,做不好这项研究,就是失职。如何加强青少年武术教育,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武术教育关系着青少年的健康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武术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和富有民族情结的传统健身方法,深受青少年喜爱。参加武术锻炼不仅能增强体质;而且有助于塑造完善的人格,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改革开放后,西方体育项目纷至沓来,NBA、世界杯、职业拳击等赛事吸引着青少年的眼球。近年来,跆拳道、空手道等一些亚洲武技项目,成为部分城镇中小学生追逐的时尚运动。青少年的文化认同问题,在体育领域日渐突出。武术教育在增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基础上,要成为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武术教材应符合青少年的需求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基于武术具有一般体育运动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早在1915年已被有识之士推入近代学堂、学校,并逐渐被视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时至今日,学校武术教育状况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是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培养模式,束缚了武术教育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习武热情。调研是课题的基础,调研结果是选、取、编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我们要在满足中小学生需求,依据其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编选出青少年一见就喜欢,一练就上手,上手就丢不了的武术教学内容;此外,还要针对女生的特点,编选配乐的武术教学内容。武术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武术的个性特征。中小学专任武术教师的匮乏以及传统武术师资培养过程中的不足,导致在武术教学中,很多教师片面强调对技术动作的表象化教授,忽视对武术文化内涵的阐释与武德、武礼的教育,淡化对学生防身技能的培养,造成学生对武术的理解停留于肢体动作,很难达到提高防身自卫能力、传承民族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目的。改革武术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张扬武术个性的前提下,实现武术的多元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武术进入中小学的问题,是贯彻落实《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具体行动。我们要团结社会各界,克服困难,实现新的突破,巩固青少年武术教育这一重要阵地,努力使武术在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中国武术协会主席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院长王筱麟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2008年5月

作者简介

《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可作为体育、教育行政部门研究、制定和实施武术教育及发展规划,学校武术教育研究者、各级各类学校武术教师及教练员、高等学校武术专业学生了解本地区以及全国不同学段学校武术教育实施情况的参考用书。青少年武术教育关系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国民的健康,对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实现民族文化复兴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004年4月,中宣部、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规定:“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 《纲要》强调武术不仅具有体育课中其他体育项目共有的增进健康、提高运动技能等作用,还有着其他体育项目不能替代的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纲要》充分说明在体育课增加武术内容,不仅仅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还关系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关系到下一代的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为落实《纲要》精神,为在学校领域实施武术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2005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邀集全国百余位武术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组建了“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下设一个理论课题组和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华东、华中、华南7个子课题组。课题组在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选取了270所普通中小学,针对学生、教师、学校领导、家长等群体,展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学校武术教育调查。
《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为“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课题的结题成果,主要包括总报告、地区调研报告和理论组研究成果三部分。
调查结果显示,尽管中宣部、教育部联合颁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规定体育课应适量增加武术内容,但仍有70.3%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有的学校不仅没有增加武术内容,反而削减武术以增加跆拳道等域外武技项目;学生了解武术渠道的单一、对武术认识的模糊、武术师资的匮乏、教材内容陈旧……但令人鼓舞的是,在学校武术课堂教学中开展多年的“套路运动制约了中小学学生的习武兴趣”,“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课”等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调研发现,在学生感兴趣的武术内容中套路运动名列首位;学生不仅喜欢武术,而且喜欢武术课。以上这些触目惊心的统计结果与鼓舞人心的发现,使课题组深感责任重大,任务紧迫。为此课题组提出:
●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颁布《国家青少年武术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武术教育,推动中小学武术活动的开展。
●认真落实《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中“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的要求,将武术列为中小学体育课的必修内容,在具备条件的学校单列武术课。
●建立武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解决中小学武术师资匮乏的问题;实行武术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加强行业管理,提高武术师资队伍水平。
●组织有关专家创编与《中国武术段位制》相契合的大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定期组织教学考试与段位制通段考试相结合的校园武术考试,争取将武术段位与运动员等级挂钩,在升学时给予适当加分。
●深化高等体育院校武术课程改革,编写高校武术教材时应考虑到中小学武术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情况;改造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列武术教育方向,疏通武术专业大学生到中小学就业的通道。
●国家体育总局每年从体育彩票基金中拨出专项经费,用于中小学武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评选武术教育先进学校,实施“国家青少年武术教育基地”挂牌及等级评估制度。
●成立“国家武术教育指导委员会”,加强对中小学武术教育的督导。
以上八点建议将成为落实《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实施青少年武术教育改革、制定相关保障制度的重要依据。
《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的出版对国家实施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对中国武术的普及和发展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可作为体育、教育行政部门研究、制定和实施武术教育及发展规划,学校武术教育研究者、各级各类学校武术教师及教练员、高等学校武术专业学生了解本地区以及全国不同学段学校武术教育实施情况的参考用书。

书籍目录

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华北地区中小学武术教育调研报告东北地区中小学武术教育调研报告西北地区中小学武术教育调研报告西南地区中小学武术教育调研报告华东地区中小学武术教育调研报告华中地区中小学武术教育调研报告华南地区中小学武术教育调研报告当代武术教育在弘扬民族精神中的地位与作用附录1 全国中小学武术教学改革教师调查问卷附录2 全国中小学武术教学改革学生调查问卷附录3 “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子课题组第一阶段工作方案附录4 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附录5 调查学校名录后记

前言

2004年4月3日,中宣部、教育部颁发《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规定:“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在这份《纲要》中作出这样的规定,强调了“武术”不仅具有体育课中其它项目共有的增进健康、提高运动技能等作用,还有着其它体育项目不能替代的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为贯彻《纲要》精神,把握武术教育发展现状,发挥武术教育在培育下一代中的重要作用,2005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建了“关于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课题组(以下简称“总课题组”)。在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领导下,由王筱麟主任担任课题组组长,康戈武(常务)、邱丕相、蔡仲林担任副组长,洪浩担任秘书;成员有(以姓氏笔划为序):吕韶钧、关铁云、李旺华、李小杰、周之华、陈亚斌、郭志禹、曾于久、温佐惠、虞定海、蔡宝忠、翟少红。总课题组下设1个理论课题组和7个地区课题组,分别由总课题组成员担任组长。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共邀集全国各地的百余位研究者,分别参与了各课题组的调研工作。2005年3月29日,课题组全体成员在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会议室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经过研讨,与会者进一步明确了这项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了研究方法、研究要求、工作步骤、职责分工等,议定了《关于组建子课题组的程序和要求》、《子课题组第一阶段工作方案》,《全国中小学武术教学改革调查问卷1、2》,为各子课题组协调一致地展开调查研究做出了部署。2005年4月5日起,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华东、华中、华南7个地区课题组同时开始对所在地区内,抽取各省的3个城市(其中包括省会所在城市、1个地级城市、1个县级城市),每城市选取3所学校(其中高中、初中、小学各1所),每校取一个年级的任意一班的全体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高中选一年级、初中选二年级、小学选五年级任意1班);每校在体育教师中任选1位为调查对象。共对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270所普通中小学,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学校武术教育调查。经过历时半年的实地调查研究,各地区课题组撰写出了调研报告初稿。2005年10月下旬,由康戈武主持,在首都体育学院召开了以调研报告执笔人为主的修稿工作会议。参会人员有(以姓氏笔划为序):王明建、吕韶钧、李小杰、李朝旭、李龙、周之华、洪浩、姜娟、彭鹏、翟少红。在为期一周的会议中,与会人员认真学习了教育部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邀请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课程教材评审委员会委员、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主任周登嵩教授,进行了专题讲座;在交流各组调查和写作情况的基础上,拟定了检核数据、规范格式、扣紧要点、统一思路的修稿方案;在回顾武术教育历程的基础上,围绕突出武术个性特色和价值,构建武术教学体系,确定了选编教学内容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将武术教学内容划分为趣味武术、技能武术和文化武术三个层次;提出了示范性、拳种特色和女生专用三种模式的武术教学内容,以“打、踢、拿、摔”的系列进行分类的徒手教学内容体系,以短棍、两节棍、剑术和流传较广的武术器械内容为主的器械教学内容体系等构想;还提出了借鉴山西形意五行拳和五行生克拳、永年太极拳架和推手,以及原国家体委组织专家集体编创的“青年拳”为样本,排编主要教学内容的方法。会后,各课题组按照会议纪要的要求完成了调研报告,为汇总撰写出课题组的总报告《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总报告显示:尽管中宣部、教育部联合颁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规定体育课应适量增加武术内容,但仍有70.3%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有的学校不仅没有增加武术内容,反而削减武术以增加跆拳道等域外武技项目。此外,学生了解武术渠道的单一、对武术认识的模糊、武术师资的匮乏、教材内容的陈旧等方面诸多触目惊心的统计数据,也都引起了课题主管单位——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高度重视,指示中心科研部组织起草了《国家青少年武术教育指导纲要》,建议通过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审定下发,真正将中宣部、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落到实处。并于2007年7月底,邀请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的有关负责人和部分大专院校的学者一道在北京召开了“《国家青少年武术教育指导纲要》论证会”。与会人员一致认为,青少年武术教育关系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国民的健康,对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实现民族文化复兴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王筱麟主持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以姓氏笔画为序):卢逊、冯宏芳、张天白、关铁云、吕韶韵、邱丕相、肖彤岭,李旺华、陈国荣、陈亚斌、周之华、张明廷、季克异、洪浩、郭志禹、曾于久、曹京华、温佐惠、蔡仲林。2007年10月,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在北京体育大学举行,康戈武教授代表课题组作了题为《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研究》的大会专题主报告,首次系统地展示了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历经近三年的努力,课题研究成果即将付梓出版。在此,感谢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教育部体卫艺司、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对课题研究的重视与支持,感谢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中心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和经费资助,感谢高等教育出版社社会学习事业部肖彤岭主任的鼎力相助,感谢责任编辑曹京华女士的热心指导和辛勤劳动。课题研究得以顺利完成,离不开全国270所中小学万余名师生、家长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数十所高校的积极参与和众多课题组工作人员的默默奉献,更离不开社会各界对学校武术教育的高度关注。本书是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重大研究课题《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的结项成果,主要包括总报告、地区调研报告和理论组研究成果三部分,全文由康戈武、洪浩统稿。这一研究成果是在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的统筹安排下,由众多研究者共同完成的集体之作。由于调查范围广泛、涉及问题较多,文中难免会有疏漏与浅薄之处,请读者同仁批评指正。“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课题组2008年3月30日

内容概要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为国家武术研究机构,原称中国武术研究院。1986年3月在北京成立。1998年4月改现名。武术研究院是国家体育总局直接领导的司局级武术研究机构。主要任务是对武术的历史、理论、技术和有关方针政策进行研究,培养和训练武术骨干队伍,为国内武术运动的发展和将武术运动推向世界服务。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邀集全国百余位武术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组建了“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

章节摘录

《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总报告)摘要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和逻辑的方法,对我国普通中小学武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作为国粹的中华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很不乐观。有70.3%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有些学校不仅没有增加武术内容,反而削减武术以增加跆拳道等域外武技项目。学生主要通过武打影视片和武侠小说了解武术,受其影响,学生心目中的武术与现实存在错位;学生对武术的认识模糊,有42.6%和25.4%的学生认为跆拳道和拳击属于武术;学生的习武动机主要是强身健体和防身自卫;34.5%的学生不了解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75.0%的学生认为武术课能够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武术课主要由一般体育教师担任,所占比例达到67.2%,武术专业教师只占23.5%。各地普遍以《体育》(小学)、《体育与健康》(中学)为首选教材,县级学校教材的选用相对杂乱。已开课学校中,教学内容以套路为主;学生对体育老师所教武术内容的喜欢程度稍高于不喜欢程度;学生感兴趣的武术项目依次为套路、格斗和功法。针对目前中小学武术教育中存在着对武术运动的内容、文化特色和功能价值认识模糊,忽视武术的文化内涵以及受竞技武术模式的束缚等方面的问题,研究认为:要革新旧有武术教学观念,突破旧有武术教学模式,改革武术教学内容,加强武术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新时期的武术教学内容应遵循传统与创新、简易性与系统性、统一性与多样性、健身与技击、尚武精神与爱国主义相结合的原则;教学内容的层次分为趣味武术、技能武术和文化武术;教学内容的类别有全国统一的示范内容、地方拳种特色内容和女生学习内容;教学内容的构成包括徒手、器械和理论知识,徒手按照“打、踢、拿、摔”的系列进行分类,器械以青少年喜爱、便于开展、安全性较高的短棍、两节棍和剑术以及流传较广的武术器械内容为主。还提出了以武术段位制的段级标准规范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武术段位制的晋级、晋段引导青少年逐步进入武术锻炼行列,通过循序渐进的武术学习和锻炼增进身心健康、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图书封面


 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花了大力气完成的调研,不错,对于了解当前学校武术发展有一定帮助。
  •     文中对全国主要地区的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等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非常有意义的指导建议,很适合指导基层中小学武术教学改革工作。
  •     到了很多家书店,一直没有这本书,在卓越网上看到了,很好,正是我想要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