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学者 > 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9-01
ISBN:9787535430878
作者:刘道玉
页数:355页

作者简介

1981年,职称仅为讲师的刘道玉被中央任命为武汉大学校长,是当时中国重点大学中最年轻的一位校长。刘道玉曾说:“我本不想做官,也就不怕丢官,那么,就不会为‘保官’而前怕狼后怕虎了,也就可以无所顾忌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了。”“我这个人最喜欢一个字,那就是‘变’。有这个字,就有了创新的最大驱动力。”正是他的这种 “说话不留余地,办事不留后路”的个性,使他成为八十年代大学中的风流人物,也成就了武汉大学一度的辉煌。他首创并推行的一系列高教改革,如学分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转学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等,都为全国所瞩目,从而使武汉大学成为当时教育改革领域上的急先锋,甚至一度再现“北有北大、南有武大”的说法。电影《女大学生宿舍》中的校长路石就是以刘道玉为原型的。在十六年前,由于种种原因,锐意改革的刘道玉被突然免职,他像一个谜一样从人们视野中消失。本书是刘道玉在沉默了十六年后第一次把自己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揭开了许多隐秘的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它将唤醒他们武大学子心中最美好的记忆,重回武大的黄金岁月,同时也是对弥漫在他们心中的“刘道玉情结”的最完满的注解。作者毕生从事教育改革事业,他的许多改革措施和眼光具有前瞻性,他在书中保存了许多宝贵经验与思索,如大学价值取向、高等教育模式、大学校长遴选等等,对于问题重重的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书籍目录

自序(1)第一章 塑造灵魂的故土(1)一 8岁开始私塾启蒙教育(1)二 小小的牛倌(8)三 栖人“檐”下的小学生活(11)四 冒名顶替的初考(14)五 《三人行》的风波(19)六 “假文凭”进高中(22)第二章 读书到苦方觉甜(27)一 “乱点鸳鸯谱”——珞珈山之恋(27)二 “梦想剧场”——我的诺贝尔梦(32)三 “耐(奈)温将军”(34)四 “三点式”读书法(35)五 通过俄语自学英语(38)六 在郭和夫的研究室学习(41)七 政治运动中的角色行为(44)八 诺贝尔奖牌挡不住丘比特神箭(49)九 “白手起家”搞科研(53)第三章 莫斯科的526天(55)一 留苏预备部(55)二 第一列宁大街30A号(59)三 中将克努扬茨院士(61)四 玛莉娅老太太-(63)五 紧张有序的留学生活(65)六 我在莫斯科惟一的夏天(68)七 “反修”战士(71)八 “不受欢迎的人”(76)九 周总理的接见(79)第四章 “黑炮手”劫后余生(84)一 发奋著书立说(84)二 暴风雨的前夜(86)三 李达“三家村”(89)四 神秘的使命(93)五 提心吊胆的北京大学联络组组长(98)六 “不识时务”的“保皇兵团”司令(102)七 炮打中央文革的“黑炮手”(105)八 第一次逃亡生活(109)九 虎口余生(113)十 接受再教育(120)第五章 拨乱反正当为先(126)一 教育部的“临时工”(126)二 邓小平召开历史性的座谈会(130)三 北戴河十年来的第一批客人(135)四 全国教育工作的拨乱反正会议(142)五 因劳成疾,是坏事也是好事(145)第六章 改革大潮涛头立(150)一 最年轻的大学校长(150)二 “卧薪尝胆,十年雪耻”(159)三 “不拘一格降人才”(164)四 韩德培“晶核”之再生(169)五 教学制度的创新(175)六 感动了“上帝”(189)七 科研实现零的突破(193)八 珞珈山上的快乐学院(201)九 呼唤创造教育(208)第七章 生不愿封万户侯(215)一 教育部里的余波(215)二 团中央书记的候选人(219)三 上访要求不当市长(221)四 北戴河的会见(226)五 厦门大学的盛情(230)六 海南岛之行(232)七 “官贵民贱”的真相(236)八 为何不当官?(239)第八章 不了的化学情结(242)一 一切从零开始(242)二 开拓新领域(247)三 承担重点科研任务(250)四 培养研究生(254)五 国际学术交流(258)六 我的最大遗憾(268)第九章 山外青山楼外楼(273)一 美国西东大学的突破(274)二 中法交流中心(277)三 法国国家荣誉勋章(284)四 耶鲁大学的盛典(287)五 哈佛大学的印象(290)六 中日大学校长会议(294)七 与池田大作先生的对话(298)八 春兰秋菊裨益于我(303)第十章 梦魂萦绕系教育(309)一 我的教改情结(310)二 甘作铺路石(319)三 爱的学校(326)四 太平洋上空的一个梦(331)五 给中学生开选修课(334)六 创造教育三部曲(338)七 “实验田”的辍耕(340)八 人生无怨无悔(345)跋(350)附录:刘道玉生平要事年表(352)

前言

  自序 在古今中外的文献中,叙述那些“远去的事”的传记,是拥有相当数量的一类典籍,它们是传承人类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记是兼有文学和历史特点的作品,就人与事的生动描写来说,无疑是指文学;论事实真相的记述,那当属历史。这正如俄罗斯作家赫尔岑所说,回忆录是要“通过一个偶然进入历史道路的人来反映历史”。   传记是人们比较喜爱阅读的一类书籍,特别是对于那些正在长知识和立志成才的广大青少年——他们希望从中受到启迪,寻求、借鉴和获得前进的动力。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从一个人所喜爱阅读的书,便可以大致了解这个人的性格。一般来说,爱读传记的人,好奇心特别强;怀有..

内容概要

刘道玉,1933年11月生,湖北枣阳人。字叔嘉,笔名路石。中共党员。著名教育家、化学家。1958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62-1963年在苏联科学院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攻读副博士学位。1977年,出任高教司司长,为恢复统一高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组织了24个全国性会议,如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全国高等学校科研规划会议、教材会议等等,还担任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秘书长。在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中,自始至终是一名积极的倡导者和开路先锋。1981年起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成为新中国自己培养的大学生中第一位担任大学校长的人,也是当时中国高等院校中最年轻的一位校长。他有意识地运用自己的校长权力去推动这种解放,从教学内容到管理体制率先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学分制、主辅修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贷学金制、学术假制等等。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其改革举措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受到保守势力的阻挠,1988年3月6日,刘道玉被国家教委干部局负责人奉命宣布免去武汉大学校长职务。
先后出版了《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智力·创造力》、《创业与人生设计》、《爱的学校》等10多部著作。
1985年获法国总统密特朗最高荣誉勋章,1987年获日本东洋哲学学术研究奖章,1993年获英国剑桥名人中心二十世纪功勋章。

媒体关注与评论

  刘道玉教授毕生从事教育工作,在他近50年的教育生涯中,担任高等教育领导工作长达24年,他执著地研究教育改革的理论、创造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并始终关注着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在毕业于武汉大学的部分校友的支持下,他于1994年创建了武汉路石教育改革基金会。2004年基金会根据国务院新颁发的《基金会管理条例》进行重新登记时,经批准将该基金会正式更名为湖北省刘道玉教育基金会。  基金会的宗旨:积极开发教育公益事业,推动创造教育的实施与普及,奖励富有创造性的优秀人才,推广研究教育改革的优秀成果。  基金会的人文精神:为教育改革铺路,为创造性人才的成长铺路,为振兴中国的教育事业铺路!  中国的教育公益事业需要各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参与和帮助,基金会竭诚希望用我们的爱心为教育事业共尽绵薄之力。

章节摘录

  上一世纪80年代的武汉大学,因刘道玉的锐意改革创新而成为中国高校改革的一面旗帜,成为千万学子向往的精神家园。  在1953年的高考中,我填报的第一志愿是南京大学天文学系,本指望毕业后能上紫金山天文台工作不知是命运的安排,抑或是那时招生工作人员“乱点鸳鸯谱”,1953年8月,我却接到了武汉大学化学系的录取通知书,从此进入了珞珈山。在以后的年代里,虽然有很多“下山”的机会,但由于我太挚爱这一片被“仁者”和“智者”所乐道的山水,以致与它结下了终生的恋情。  比往年新生注册的时间略微晚了一点,大约9月中旬,我如期来校报到。早就听说武汉大学的校园美丽如画,当我置身其中之时,我陶醉了:这何止是画,简直是仙山琼阁,是人间的天堂!那青松翠竹的山麓,碧波荡漾的东湖,鲜艳绿色的琉璃屋宇,拾级而上排云殿式的图书馆,绿草如茵的运动场……简直让我目不暇接。还有那以“天地元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十六字命名的学生斋舍,更是让人感觉到一种古朴、深邃的文化氛围,我一下子找到了感觉:这不就是我梦寐以求的读书地方吗?  开学以后,我很快地投入正常的学习生活。教学中的一切我都感到很新奇,风度翩翩的教授,扶手式的课桌椅,推拉式的活动黑板,教师在讲课中间穿插一些化学演示实验,既直接又富有情趣,这让我很快热爱上化学专业了。大学生上课没有固定座位,完全凭自己兴致自由入座,基础课是180人一起上大课,有的教师要戴着微型麦克风上课。为了便于记笔记,一些近视的同学要设法抢前面的座位,那时到教室或图书馆抢占和代占座位也成了一种风尚。  令我十分怀念的是大学初期的伙食,我们享受的几乎是“小灶”待遇。那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尚属于“精英化”的教育,能够上大学的仅仅是极少数幸运儿。因此,国家对大学生特别重视,基本上实行的是“包干制”,伙食、医疗(包括疗养)、书籍都是免费的。就拿伙食来说,那时的大学生吃包伙,8个人一桌,按班分组入席。早餐备有豆浆、牛奶、稀饭、馒头、肉包、油条,小菜有盐蛋、香肠、咸菜、油炸花生米。中晚餐是四菜一汤,主食有米饭也有面食,各取所需,不限量,吃饱为止。每天的食谱不重复,花样不断翻新,富有营养,味道也十分可口。我记得,早餐剩下的花生米,女同学们把它包起来带回宿舍当零食。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1955年底,后来以人民助学金制代替了包干制,但是那一段连农村地主恐怕也不能比拟的优越生活,给我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回忆。  1954年上学期,学校要从化学系二年级学生中挑选3名留苏预备生,一名是一个调干生,另一名是一心想当“居里夫人”的女同学,还有要立志当诺贝尔式发明家的我。那时审查留苏预备生是异常严格的,必须过三关:一是政治审查关,要查祖宗三代有无政治历史问题,查个人的政治面貌和思想意识;二是学习关,既要看高考的成绩,又要参考平素的学习成绩,要求门门功课优秀;三是身体检查关,要求五官端正,没有任何慢性疾病,应当是一个“完人”。通过审查,我们3个人都没有被录取,他们俩是什么原因我不知道,而学生科负责人告诉我未被录取的原因是因为我的“香港脚”(脚气病)。我真是不明白,为什么脚气会影响留学呢?这到底是中国政府的规定,抑或是应苏方的要求呢?  1954年冬天是武汉50多年从未遇到过的寒冬。大雪纷飞,屋檐上的冰钩足有一尺来长,东湖上的厚厚的冰层,可供人滑冰。学生斋舍前的台阶和道路上,尽管铺上了草垫子,但是结冰以后,仍然十分光滑,我们的脚上即使绑上草索子,也仍然常常跌跤。女同学们无论去食堂还是去教室上课,都三五成群手拉手结伴而行,借助集体力量互相以防摔伤,但有时也出现像拔河一样一摔就是一串的情况,这也成为那时男生们取乐女生的一道风景线。  上一世纪80年代的武汉大学,因刘道玉的锐意改革创新而成为中国高校改革的一面旗帜,成为千万学子向往的精神家园。  正当我在有机氟化学研究领域艰难地跋涉的时候,一个让人又喜又惊的消息传来,学校再次决定选派我去苏联留学,攻读副博士研究生。按照学校的要求,除了政审、体检以外,还必须接受基础俄语的考试。所幸的是,这三关我都顺利地通过了,“香港脚”再也没有成为我留苏的拦路虎了。  在填报留苏学习计划时,我曾找到研究室主任曾昭抡先生,请他为我研究方向的选择拿主意。他说希望你到苏联科学院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去学习,它是世界上研究元素有机化学为数不多的中心之一,克努扬茨院士是世界研究有机氟化学的权威之一。我完全按照曾先生的意见,填报了我的留学习计划。  随后,学校接到北京留苏预备部的通知,命我于1961年1月8日,到那里去接受短期俄语培训和出国前的必要的准备工作。  尽管赴苏留学能否成行尚是个未知数,但是如果真的去成了,那一去就是三四年。于是,我和高伟商量,准备在我去北京留苏预备部之前,完成我们的终身大事,何况我们都已超过了结婚的年龄。我们结婚的时间定于1961年元旦。那时结婚完全是革命化的,只需要到派出所拿一张结婚证,举行一个类似于茶话会的仪式就行了。其时正是困难时期,按规定凭结婚证只能购买两斤用麦芽糖做的黑色糖球,区区数量根本招待不了宾客。我的同事很为难,他拿着已签字购买过糖的结婚证,在黄昏时再次到供销合作社,他略施心计,用手指捏住了签字的地方,售货员没有看出有诈,又签了一回字,所以又购得两斤糖,同时,我们俩从自由市场上买回了十几斤白萝卜,煮了一锅萝卜汤。这虽不成敬意,但对于当时处于饥饿的人们,能喝上一碗萝卜汤,也算是小小的口福了。这样才应付了那个喜庆的场面。婚后我如期来到北京留苏预备部,开始了为期11个月的紧张而又十分艰苦的培训生活。  学习生活是十分艰苦的,最大的问题是吃不饱,每天我们都是处在半饥半饱的状态。每月粮食定量是27斤,肉食1斤,鸡蛋1斤,食用油半斤,蔬菜供应也是限量的。由于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经过长期的磨炼,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使我得以克服那一段时间的困难,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12月中旬,培训任务结束了,在结业考试中,我的俄语读、听、说、写四项成绩均为5分结业考试后,留苏预备部领导宣布:“鉴于中苏关系恶化,苏方至今对我派出留学生计划未作答复,因此大家回原单位边工作边等候通知,一俟苏方的通知来了,我们会马上通知你们的。”出人意料的是,我却被留了下来,成了那一批人中惟一的幸运儿。事情来得如此的突然,从接到通知到出发时间不足半个月,我甚至连回家省亲的时间都没有,以至于新婚的妻子高伟赶到北京为我送行。  出国准备工作,主要是根据国家规定的标准,制作几套“礼服”,因为那时国内生活水平还很低,只有出国留学生才能穿得上由国家配给的毛料衣服。按标准国家为每一位公费留苏学生配制一件带毛领和丝棉胆的厚呢大衣,一套中山装,一套西装,一个帆布衣箱,以及其它限价、限量购买一些衣物和日用品。对于我来说,这些准备工作是很省事的,不需到指定的出国人员服务部去定做,因为在学院的仓库里,堆积了过去多批预备生定做的衣服,由于苏方取消了派遣计划而滞留下来。我被告知到仓库里去挑选和试穿,尽管那些衣服也是新的,但尺寸和颜色毕竟不能完全合乎自己心意,鉴于国家经济困难,也只能将就将就罢了。

图书封面


 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4条)

  •     在令人向往的八十年代,武大的每个学生毕业时,都可以随便去刘校长家里,请他在毕业证上签字,从来不会被拒绝。直到九十年代,他已被免除校长职务的时候,仍然有毕业生去他家,很不客气地把上面印刷的现任校长名字涂掉,让老校长再签一个。武大最好的年代有两段。一是王雪艇校长建校至49年国民政府逃往台湾那段时间,二就是刘道玉校长在任的八十年代。前者资料甚夥,这里只说后者。几乎每位八十年代毕业的校友都满怀感情地回忆过刘校长。易中天说,当他毕业后要被分配回新疆时,是刘校长亲自出面,将他留校任教。杨小凯因政治原因报考各高校及中国社科院不成时,校长顶住压力将其聘为武大讲师,后来亲自拍板让其出国。作家野夫则提到自己89年身陷囹圄,众叛亲离,苦闷绝望时,刘校长竟亲率博士来狱中探监,还拍照留影。学运后,校长上书政府要求释放被捕学生——和七十年前的蔡孑民校长一样——因而获罪,从此再未被起用。而“老校长”一词却从此成为专用,虽然后来又有好几任校长,但对武大人来说,只有一人堪当此称谓。小南学姐去英国前打算跟老校长道别,我也跟了过去,一时仓促,礼物都没准备。坐在他家客厅里,满身都是汗。那是武汉的酷暑天,而我又空手而来,不胜羞愧。老校长看上去不像是已77岁,精神很好,行动自如,只是在签名时——他送了本新的《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给我这个没礼貌的学生——才知道他由于中风,已不能用右手写字,只能用左手,而他又竭力将字写得工整,于是仅仅十几个字写了好几分钟。合影前,他进卧室,换了一件衣服。我两天后看到了照片。老校长目光苦涩而坚定,天蓝色衬衫一尘不染,脸上两道法令纹,一直延伸到下巴。大二时初读此书,总感觉叙述从88年起便开始吞吞吐吐,语焉不详。事与事之间缺少过渡,猝然而起又猝然止息,让人理不清前因后果。直到90年后,才又恢复正常。其实老校长本可以在海外出不删节版,但他却选择将手稿锁在抽屉里——即使受过这么多不公与打压,他始终相信,历史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全本在大陆的问世,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实际上,任何人的自传都不可能是纯粹客观的。作为一种以个人为坐标原点表述历史的方式,自传不可能不为己讳,不可能不夹带感情色彩,套用罗兰·巴特的话,它“是一种建构物(formations),一种变构物(deformations)。”我们当然可以指出这本书的不足和偏狭之处,道德高尚如先生者,也没有免受批判的豁免权。但我们须记住张中晓的话:“对于过去的改革家,人们很容易指出他们主张的弱点和缺乏现实依据......批判他们的理论是可以的,因为任何理论都有历史的限制。但是,抛弃他们的精神,却是不可以的,历史的继承性就是精神。”老校长留给我们的精神,就是一种以理想和学识为基础的勇敢,始终站在弱者和无人代表者一边的良知,对异议者的包容,当然还有对信仰的坚持:“有些事情,是值得为之受难的。”
  •     先说明一点,我是武大大二的一个学生,普通的学生。对于刘道玉其人其事,差不多在大一的时候,我就有了一些了解,但是远没有现在这么深刻,大概每逢现实与自己所思考,所想像的不同时,我就会想起过去吧。想起当时的武大。就像是中国的灯塔,透着自由解放的光,吸引着无数学子。但是,了解的越多,我就越感到失望,不是对刘道玉,而是对武汉大学,从他以后,再无一个撑起武大的大旗的人,反而是人浮于事的做法越来越多,武大高层在斗什么,我不知道,我也不想知道,我只知道的是今年,就在学期开始左右,武大的常务副校长,副书记又纷纷落马了,也不知会连带扯出多少的人出来。这只是一斑,但是足以用来管中窥豹了,刘校长的改革成果被后继之人就这样丢弃,我仿佛看到一个伟大的身影在逐渐远去,每次傍晚骑车出武大正门时,回头看去,夕阳余晖下那大大的“国立武汉大学”六个字,是不是武大最后的遮羞布了,这幅画面极美,但是每到这时,我却有想哭的冲动,是不是武大也到了日暮途穷的时候了。我又特地去看了一下《女大学生宿舍》,那时正是武大最后的黄金时期,校长叫路石,暗含着刘道玉的名字。其实我觉得这个字到更适合刘校长,路石先生思想开化,勇于改革,为学校吹进一股清新之风。但是更重要的不是这些,而是路石甘为学子的垫脚石,引学生走正确的路。改革不是说改就改的,而是要彻底了解学生的需求,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之后才能达成的。我记得当时的记者这样写道:“东南沿海的城市似乎特别喜欢武大的学子,他们说武大学子有一种创新的个性,一种有别于其他学校学生的自由开化的乐观个性。”这就是一个大学的学风。当时的说法是民主的北大,自由的武大。一点也不为过。然而,就在这锐意改革的风潮将要继续下去时,路石先生被意外的免职了,也许这并不意外,或许是触及到了更上层的利益,或许是违背了那些教育部“九斤老太们”的僵化的意志。总之,路石先生就是这样忽然之间在事业最鼎盛的时刻,武大最鼎盛的时刻忽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之后他发誓不再担当任何官方任免的职务。而武大,也在不断啃着老本中步履蹒跚。“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强大民族的标志。”这句话来自丘吉尔,当他在二战胜利后被退下舞台时,他如是说。这里我们不妨引申一下,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强大大学的标志。然而事与愿违,不仅之后武大高层党派林立,内耗不断,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的离去也完全葬送了武大宝贵的学风。而可恶的是,武大校史居然只是一本薄薄的书,其中还有一大部分的阶级斗争内容,而学校高层对于武大校史的编纂,继承更是不闻不问。据我所知,目前吴骁老师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并且努力尝试编纂一本像样的校史出来。是这样的,即使校风不能流传下来,那么至少也要有一个地方能容纳它,让后来人知道,曾经,有一段那么美好的岁月,那么纯真的校风。
  •     没看到这本书,非常遗憾,不知济南的三联书店有没有卖的?当年考武大,第一是因为那里有个刘道玉,第二是因为刘道玉办了个作家班。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了不起,甚是佩服!
  •     武大校长的自传。
  •     老校长化学系出身,文笔浅显,虽略输文采,但大概还是忠于内心,忠于人生。人之所以成为别人眼中的样子,有的靠努力,有的靠运气。在命运关键点的挫折和顺利,妥协与坚持,都很重要。武汉大学受益于他太多,而之后又走了太多有目共睹的下坡路。以史为鉴,为人与治校,都务必开放宽容。
  •        刘校长的理想和精神是十分可贵的,他主导的改革也是有效的,这两方面说明他既有理想也能实干,而这两方面的确是今天大学校长们最缺少的东西。也许刘校长提出的教育改革理想已经过多地突破了今天体制的限制,所以最后改革没能继续和深入下去。到了现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各种矛盾发展得更加尖锐突出,引发了更加广泛地讨论和思考。
       当然如果能完全在不触及现行高等教育体制的状态下来进行逐步改良,使高等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自然最佳,但这种改良目前看来很容易最后落到‘洋务运动’的结局,一些局部的具体措施改变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起效,但要真正解决高等学校‘非学术化’,‘官僚化’的根本问题恐怕还要国家领导人下决心才行。
       尽管刘校长书中的语气显得有些过于自信(请原谅),此书仍然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来关注和思考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未来。
       话也说回来,就算没有体制机制一定的制约,想一步跨越到英美高等教育的水平恐怕也不现实,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如此,只能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为错失的机会感伤不如努力前进,如果碰到暂时搬不动的石头暂时先绕道而行,总有机会再把石头撬动挪开的,因为我们整个国家的确是走在前行的道路上。
  •       我原来对武汉大学一点也不了解,仅存的几个名牌高等学府的印象就是清华与北大,觉得这两所在中国一直数一数二的大学一定内藏着一批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上好的老师与教授,但是看到刘道玉——武汉大学校长的这篇自传文章后,我才明白原来还有这样的一个老师,还有这样一个在传统中国应试教育下不居于安分的老师,觉得实在安能可贵,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好老师,就因为他的贡献太大,作用太广,影响太好,最终被无故的免职,真的不知道掌控中国教育的集权们他们在发展中国教育上作的努力是赢了还是输了。
      
      这本书我看的是电子版,可能中间的很多内容并不全,但是就从我看到篇章来看我可以断定刘道玉校长是一个好校长,是一个认真负责愿意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中国教育事业的校长,是一个中国现在教育大环境中难得的一位敢于挑战传统的校长。我真的很羡慕武汉大学曾经有过这么好的一个大学校长。
      
      书中内容的开始部分讲的多是它的一些个人经历,从中我能很亲切的体会到刘道玉老师就和你我一样,也曾是一个还揣大学梦的青年,但是随后的几年里,似乎是命运的安排,刘道玉校长走的并不平坦。经历政治方面的问题后不久,就是文化大革命的重创,不过还好光明总还是会到来的。平反后刘道玉老师在自己的要求回到了自己的母校——武汉大学,并在校内担任了主要职务,最后被选举为武汉大学的校长,这个职位对于刘道玉老师本人来说是个幸事,因为他可以将自己的才华充分的发挥出来,对于武汉大学的学生们来说更是一件幸事,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位始终坚持创造创新的老师,武汉大学的学生们也才能将自己的才华发挥的淋漓尽致。
      
      文章的中间部位讲述了很多刘道玉校长在中国教育中所作的努力,而且这些努力所带来的成效也是大家有目公睹,最为称道的是刘校长他敢于向传统发起挑战,多次的改革是从来没有哪个校长敢勇于冲破的,即使其他学校的同仁也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可谓独刘校长为了自己的学生得到好的教育甘愿自己冒着风险向教育部负责人多次并艰难的获取到改革意向的批准,这不能不说中国教育今年相对于昨天的改变是在刘道玉校长的推动作用下产生的。尽管可能当时的很多举措在今天可能已经落后,但在当时绝对是值得称道和记入史册的。
      
      在我没有看到这本书以前,我一直觉得大学改革是十分困难的,而这个困难是因为控制的难度,影响的不确定性,和执行起来的效果上等等这些问题上,但是看了这本书后得到了一个信息,那就是这么多年来教育管理部门一直在喊教育要改革和也宣称确实在改革,可是问题是教育改革没有任何实质的效果体现,过去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如果有哪些改革的活跃分子那么就视为不安分守己,具有破坏性的作用和影响。这样的教育管理组织怎么能把中国教育改革任务做好。
      
      中国教育应该是中国各项发展任务中的重中之重,可是我们看到的是一代又一代的无奈,继续着毫无现代科学性的教育体制,摧残了无数的中国学生。我原来就一直在说,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悲哀的学生,我们的悲哀不在于没有教育,而是在于一片无知教育中成长。这样的一种成长还有什么宏大指望吗?
      
      不说将来就是现在,现在很多的社会现在就足以证明不正确的教育所到来的教育后遗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招聘方埋怨找不到好的人才,想想一个拥有几十亿人口的大国在招聘的时候犯了难,根本的问题不是教育吗? 各个中小学校都要“花大力气“召集学生,而家长方也要“花金钱“找学校,这种恶性循环不是教育体制的问题吗?面对中国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高素质人口却不段的较少这不也还是归结于教育的问题上吗? 由教育的不当所引发的各种社会现象太多太多了,所以如果一个国家要想健康,稳步,和快速的向前发展,最为首要的条件就是要重视教育,因为教育是一切发展的前提,是基础,是本质。那么我们教育部门有什么理由不实施合理有突破性的教育改革措施呢?
      
      可就在有人愿意挺身而出,耗尽自己毕生的经历大干一场的时候,中国的教育部门却无情的喊了“停“。我不清楚这算不算是主要原因,但肯定的是这么多年来中国在教育方向上没有重大带有突破性的改革一定和上面的保守派有着绝对的关系。而也正是这些人总会口口声声说什么中国要改革。在他们那里教育的改革就是一句空话,唯有做的那点变化也还是换汤不换药,更为残疼得是由于他们缩手缩脚的不科学的教育改革措施使得本来问题重重的教育更加的混乱,最后导致了这些顽固派们对外散播什么教育改革存在苦难的“谣言“,其实这些都是谎话,事情就是他们搅乱的,最终却因为他们的失误造成了教育问题这么多年来越演越烈。
      
      文章中还提到了一个名词——学分制,这项制度最早是有西方国家开始试验和实施的,而且最早将其运用到实践中的就是哈弗。这项制度旨在建立起一个开放自由的教学和学习的环境,它真正的开始实践实在哈弗的20世纪初。想想现在都已经是21世纪了,这项已经被其他多所世界知名的大学广泛推广的学校方向和思想,直到今天的中国还没有被因地制宜的用到中国来,我真的很难想象这种中国普遍大学的教育体制与国外发达国家会是怎样的差距。
      
      
  •     我可没有想神话刘校长,因为我见过他那么多次,要是我都神话他,那可真让我自己都吃不消。现在老校长风烛残年,依然孜孜不倦斗争的样子,你亲眼见过一次,你就能明白一个真正的好校长真的是德才兼备的了。
    不是把人搞臭就是唯一的拉人下神坛的办法。这句你恐怕也要反驳,不过我觉得你是这样做的。
  •     2013-4-20;2013-4-22。读这本书,纯属偶然,不知道从哪发现了电子版,查了豆瓣,得分挺高,就一口气读完了。武汉大学能有刘道玉这样的校长,真乃幸事啊。自传可以补充间接的人生经验。可惜,刘道玉的教育理念终究是太超前了,不容于那个年代。看了书评,原来易中天、杨小凯、野夫都受到过老校长的帮助。
  •     楼上的朋友,你也不要和上面污蔑刘老校长的那位太较真,
    他连刘校长有没有学术论文都在不知道,连十建议书是哪年写得都不清楚,
    你和他讲,太费劲了
    他其实和山水BBS上的儒雅英雄一路货,
    很多常识都不清楚,还出来批判这批判那
    严谨一点吧
  •     汪洋说的好,改革就是要割肉!割谁的肉?刘校长大概是不小心割到某些人的肉了吧,所以不明不白被免职!你免我,我也不鸟你!功夫负了有心人!
  •     一代改革者的心路历程。同时也为“强人”与“体制”的共生关系提供了又一个结论显著的例证——强人之所以不同于伟人,就是因为强人在失去了体制的支持之后,也必将庸碌无为。
  •     没什么想说的,勉强给3分吧。。
  •     让我想起“无知者无畏”那句话~~~
  •     在武汉有线的机顶盒电子阅读中竟然看到了这本好书,文字流畅颇让人向往那个时代,想起了一些人事。
  •     刘道玉不是学者我已经举了证据,就是你找不到他一丝一毫的学术论文,派他去军事研究院做研究就是他研究能力强吗?这么说周恩来还懂化学了?那后来他掌管了更大的学术机构,武汉大学校长,那他就是学者了?笑话,从留学起开始搞政治斗争,搞了几十年,还搞成学者了?上任时不过一个讲师,当了几年校长评教授!难道说刘道玉当校长几年还在化学院做实验,带学生吗?05还是06年发表什么高等教育十意见书,简直可笑,说要缩小教授编制,当然是有问题,比如刘道玉这个教授头衔来得就名不正言不顺!要正人先正己!我瞧不起他的就是这套说一套做一套的嘴脸!标准都是要求别人,对自己无比宽容!
    查全性什么水平我不知道,我没说他水平高,我只说他是学者!在国内给他这个评价我想你不会有意见,特别是跟刘道玉比起来!他的论文我没看过,你说你看过,不知道是不是这样,你好象是文科生,我本科是学纯理科的,恕我看不懂,但是你说你看懂了,而且发现了他水平不行,我只能说你很牛!但是请你实事求是一点,是你看懂的就是你懂的,是你听别人评价他水平不行,就是你听别人评价的,不要麻子裹豆子!
    刘道玉什么地位?退休武汉大学校长,武汉大学谁都承认这一点,还要什么?把他的相挂在校门口?你进门的时候好拜一拜?还搞出什么什么地位来了.难道他受人迫害了?
    你果然比刘道玉还牛逼,刘道玉从没说过他提拔了吴,你借他个胆子他也不敢这样吹!
  •       在图书馆偶然拾得一本《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
      
      刘道玉小时候也是个放牛的。
      
      纵观他的历程
      
      似乎有两个决定性的因素,
      
      一是他大学时的刻苦学习
      
      二是他在前苏联学习期间“反修战士”的“光荣事迹”
      
      第一点决定了他在学术上的成功,为他人生的发展打开了道路,创造了很多机遇,并且培养了他吃苦、做事认真的精神
      
      第二点为他在政治上的成功埋下伏笔。虽然他一直声称自己不喜欢政治,更想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但就是那年少气盛的一次冲动,使日后的人生发生了奇妙的变化。
      
      看的时候很感动,
      
      感动于他的刻苦精神,一个穷学生,大学四年从没回过家,高温酷暑下一学就是一个假期,也读了很多书。这对复习得疲惫了的我是一个鼓励。
      
      也被他文革时的经历触动。第一次看当事人描述文革的实况,不是小说,也不是历史课本。什么“百万雄师”什么“钢工总”,四十年前的珞珈山,四十年前的武汉,四十年前的中国,曾经如此激荡!说“激荡”是美化了。。。简直是一片混乱不可理喻。。。
      
      最令我惊讶的是他居然是恢复高考的倡议者——至少从他的书中看来是这样。在文革结束拨乱反正的教育工作会议上,是他向一位武汉大学的代表提出了恢复高考的建议,然后这位代表在会上的发言引起的邓小平的重视,当即决定当年就恢复高考。1977。
      
      当然还有后来他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期间大刀阔斧锐意创新的改革,学分制,插班生,可以想象八十年代的武汉大学是怎样的风生水起,拥有全国最年轻的校长,重建被文革冲击了的各学科,并且花大力气挖来名师,兴建新学科。这其中就有刚刚去世的韩德培教授。文革前就是法学大家,文革中被打倒,刘道玉任校长后,又重新建起了武大法学系。
      
      书还没看完,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刘道玉突然被停职了,改革也停止了,甚至倒退了。
      
      就是这样,刘道玉含辛茹苦,“卧薪尝胆、十年雪耻”重新振兴起来的武大,现在就是我面前这种样子了。不注重学术,不注重教学,不知道注重什么。
      
      老校长去年在人文馆作了告别演讲,没去啊,后悔啊。
      
      我也在想,不管怎么样,刘道玉从一个农村的放牛娃,到现在受无数学子爱戴桃李满天下的老校长,也可以“尽吾志而无悔”了吧。
      
      虽然武大仍然有诸多让人遗憾的地方。
      
      哇
      
      今天写了好认真好长的文字,
      
      真是前所未有。
      
      是真的有所感。
      
      今天最郁闷的是,问了三个同学,都不知道刘道玉是谁。
      
  •     我有点没看明白他是怎么当上校长的,老人家隐藏了自己真正的实力。反正庄果可不是什么好人。想想李达就知道武大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如此吊炸天了。
  •     请来点有料的好不好?
  •       翻开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好像真的在上大学,不得不说,刘校长的一些看法和做法,很好。并且在今天这个急流中,我个人觉得还是没有人能像刘校长那样,真正的为教育改革无私奉献。而中国的真正大学已经在社会的冲击下,已经很少有名符其实的了。
  •     写的中规中矩,并不像个锐意改革的人的自传风格。但是我还是感喟于他的的wenge经历,那段历史,无论谁的经历都是一个让人痛心的故事;和80年代的珞珈山,那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校园。今日我们的种种自由都是由他提出,他下台二十余年,我们的校园改革不进反退。感谢他。
  •     虽然过了二十年,其实很多当年的当事人都还在,楼上的完全可以去逐个验证。刘校长既然敢写出来,那就肯定不怕。要知道,当年整他的人现在基本都还活着,
    其实刘老对于他免职后的挨整,很多没有交代,楼上的有机会看看野夫的文章
    “犹记***风波,先生既只身劝阻学生出校,复联名上书高层开对话之径。孰料后来时事酿成惨祸,先生竟以上书事见罪于有司。于此高压之际,所谓悔过互举以脱罪者多矣,唯先生风骨凛然,不畏威势。一日部署派员令先生去校办谈话,先生谓来人曰:自古只有官拜学者,没有学者拜官。如此节气,试问天下几人曾有?以至后来党员重新登记,先生竟不得过,种种不堪,先生亦至今无悔。
    余求学时,久仰先生,于座谈会上远望而未敢亲謦咳。后入囹圄,故旧犹多回避,先生竟率博士探监,且留影合照。又每年捎药食诸物,以为慰藉。余出狱后亦多蒙先生关照,生死肉骨,海天高恩,当世校长,几人能够?
    武大有先生,实天下学子之幸也。武大无先生,亦后世史家之哀也。先生盛年见弃于浊世,道德文章,几成绝响。今先生亦垂垂老矣,平生抱负,耿耿于胸竟不得大展于世,其先生之悲抑天下之悲乎。年中有作家班诸友发起,为先生塑铜像于珞珈,校方竟不予地。相信先生之伟岸,早已塑像于万千学子之心,而后世之武大,终将被先生之光芒所烛照也。
  •     发信人: boywhu (伊寒), 信区: WHUCentury
    标 题: 【转载】80年代武大校友对于刘道玉和他那个年代的武大的评价
    发信站: 珞珈山水 (Tue Jun 30 22:09:19 2009), 站内
    本文系别人写作,本人受委托代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论述不代表本人观点。
    近日,见到山水BBS评价刘道玉老校长的帖子,可谓众说纷纭,对于我们这些未能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学生,也许要看看当年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同学老师是如何看待刘道玉校长和那个时代的武大的。
    1、方方(著名作家,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中文系):很庆幸自己求学是在刘道玉时代的武大中文系,而不是现在这个充满市侩气、俗不可耐的文学院(全文见方方博客,方方在转载《武汉大学文学院的一次选择》后面的说得一段话)
    2、邹恒甫(经济学家,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本人1987年从哈佛大学回武汉大学讲西方经济学,给刘道玉校长带来许多麻烦,更不用说杨小凯被刘道玉校长送到普林斯顿念书一事。1995年杨小凯在中国讲学还遭到封杀,岂不哀哉!我们这一辈人也只知道一个著名的中国大学校长:刘道玉!(全文见邹恒甫诗作《樱花又一苦劫》1997年3月于华盛顿)
    3、自强:你在武汉大学呆的这些时间里,哪一段是最振奋人心的“风云时期”?
    李工真(教授,1978年10月考入武汉大学历史学系;1985年7月留校任教):肯定是刘道玉时期,就是我们那个时期。(见自强新闻《四名师论风云学子,析武大精神》)
    4、自强:您认为武汉大学特有的精神是什么?
    王三山(刘老校长免职前三年由外校进入武大任教):我其实真的觉得武大没有什么特有的精神,我倒是很怀念刘道玉校长那时侯的自由的氛围的。(见自强新闻《四名师论风云学子,析武大精神》)
    学分制、主辅修制、转学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贷学制等等制度的恢复或建立均出自他(刘道玉)的手笔。武大锐意改革,使当时众多高校所无法企及的,因此才有了“武大是80年代中国的小深圳”的说法。对此,王三山直言那是武大最有活力的一段时期。尽管是由国家分配到武大任教,王三山承认当时武大整个学术影响力很强,学术氛围浓厚,从老师到学生都专心做学问,是个作好学问的地方。(见自强新闻《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武大精神?》)
    5、谈到母校,易中天最感谢的是刘道玉:“他是一个非常爱惜人才的校长。”(见楚天都市报《易中天感恩母校武大反感被称“超男” 风格麻辣》
    \\\"那时的武汉大学是一个没有学者看官员,只有官员拜学者的氛围,\\\"(见自强新闻《易中天:追忆珞珈山下,重温峥嵘岁月--武汉大学访谈》
    “当时胡先生打电话给刘校长说要去向他汇报这件事,刘校长说‘还是我来看你吧。自古没有学者看官员的道理,只有官员拜访学者的道理’”。(见自强新闻易中天:我在珞珈山下的那些日子)
    6、李为(88年武大研究生毕业):
    在做学生会干部期间,我时常有机会见到校长。记得相见时总不外乎以下几个场合:一是与校方开会,讨论研究生管理的问题。我们提出的要求很多,辩论得很激烈,如发展社团,改善生活设施,丰富文化生活等问题。校方主管部门起初总是反对或托故解释,几个回合下来,轮到校长发言,他总是十分平和地把双方的意见做一个归纳,最后总是站在学生会一边。二是学生宿舍停电。每当停电时,很快就会看到校长在其他干部的簇拥下亲临我们的寒舍。用不了多久,我们的宿舍又成了一个读书的不夜城。三是我们举办社团会议和文艺汇演时,他会出席并讲话。四是毕业生典礼,他会语重心长的、激情满怀的向毕业生们提出期望。
    由于校长总是能倾听学生的意见,我们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是十分民主和宽松的。我本科是外语专业的学生,因为当时的武大允许跨专业听课,所以到了武汉大学后常爱去外语学院听课,我还可以去外校听课,我当时每周两个下午都要去中国地质大学听课,考试成绩算入武汉大学研究生的毕业成绩。研究生毕业时我是标准的文理兼学的学生。(见《一蓑烟雨任平生──我所了解的武大前校长刘道玉》)
    7、野夫(武大作家班学生):
    犹记***风波,先生既只身劝阻学生出校,复联名上书高层开对话之径。孰料后来时事酿成惨祸,先生竟以上书事见罪于有司。于此高压之际,所谓悔过互举以脱罪者多矣,唯先生风骨凛然,不畏威势。一日部署派员令先生去校办谈话,先生谓来人曰:自古只有官拜学者,没有学者拜官。如此节气,试问天下几人曾有?以至后来党员重新登记,先生竟不得过,种种不堪,先生亦至今无悔。
    余求学时,久仰先生,于座谈会上远望而未敢亲謦咳。后入囹圄,故旧犹多回避,先生竟率博士探监,且留影合照。又每年捎药食诸物,以为慰藉。余出狱后亦多蒙先生关照,生死肉骨,海天高恩,当世校长,几人能够?(见野夫《大德无言》
    8 陈加宽(现复旦大学教授,82年武大硕士毕业,曾任教于武大):国内形势又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编者注:此处指89年时间,刘校长已经被免职)。我目睹了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又一次遭遇到的麻烦――刘校长的直言给他带来了灾难。当时刘校长在教育界和广大学生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当局对他进行了长达数月的批判,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和重大教育改革措施本来是正确的,可是却成了他的“罪状”。尤其滑稽的是,有两种人批判他让我无法理解:一种人是他亲手提拔起来的中层干部,为了与刘校长划清界线,表现出了特别左的面孔,这些人随着他们以后的升迁而被师生们所鄙视;另一种人在重压之下不得不违心地作出姿态,但他们也未能受到宽恕和信任(见《我与刘道玉校长》)
    9、网友:我是武大数学系七七级的学生,每当我想到在母校的日夜,就激动不已,刘道---当时我们就这样称呼我们敬爱的刘道玉校长,是我们这一代人崇敬的伟人!(全文见http://club.chinaren.com/bbs/detail_msg.jsp?mainmsgid=30126636)
    本文系受委托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论述不代表本人观点,谢谢。
  •     那时的武大真是令人向往
  •     我重申一下我写这篇评论的目的,我其实并不像一个年轻学生,我对很多事情缺少热情,对刘道玉也一样,在05年之前我对这个人没有任何感觉,当然我也不会因为听到一些传言的吹嘘就对他五体投地,这不是我,只是在05年看了这本书,听了他的讲座,以及我毕业之后他在媒体和学校内的言行,让我对这个人产生关注,直到产生反感.
    我并不否认刘道玉在武大历史中的作用,说实话,其实我很不想辩论这个,因为我对刘道玉的改革没有什么兴趣,了解自然也不多,我仅仅只是从他的书里挖掘一些材料,来认识这个人,我要做的就是把他请下神坛,中国的神太多了,最后都只有一个结局,就是连人都做不了,与其这样,为什么我们不能把刘道玉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看待呢?为什么不能接受他可能看起来不那么完美的一面呢?
    我很喜欢你的这种讨论,不像上面几位的漫骂,刘道玉在任确实是做了一些事的,但是对于他的所谓改革以我所了解的情况,我的评价并不高,比如把中文系师资极大部分抽调去搞作家班和新闻系,太急功近利了些,这和他性格有关.
    另外楼上的那位,你作为一个受了高等教育的,讨论的时候能不能有起码的逻辑,不要拍脑袋就放出观点,“可是刘校长当年在苏联学问之突出却是查望尘莫及的”,“査全性学术水平也并没怎么样……”不是我瞧不起你,但是我敢说你对你这两句话拿不出任何证据,何况我讨论刘道玉和查全性学术水平有什么关系?查全性是个垃圾就能证明刘道玉是朵鲜花?能不能有理有据一点,像你上面那位同学一样?
  •     俗话说:“喝水不忘挖井人”。今天是您80周岁的生日,感谢您!刘老校长生日快乐!
  •        读了读《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心中有种莫名的触动,刘校长是敢于改革的。八十年代的武大是辉煌,尽管今日风光不再。
       最近看人大复印资料《高教研究》比较多,对教育逐渐有了兴趣。BBS这方面的讨论也较多,清华大学的学生联名发帖要求顾秉林院士退位,中山大学的博士发帖《中山大学微生物专业艾云灿教授:请您不要再害人了好吗?》,还有之前的种种。。。这些都说明中国的教育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改革。
       作为大学校长,既要有教育家的眼光,又要有政治家的魄力,要敢于真言,不憾于世俗。
  •     谁是位高权重者?比起刘道玉,查才是名副其实的学者,而不是像刘,总是自居,从批修小将,到武汉大学革委会副主任,到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再到武汉大学校长,刘一路走来都是一个官员,跟查比起来谁是位高权重者? 不过你说得对,位高权重者经常说假话,刘道玉就经常说.
    那我一再请你反驳一下我说的一些推断,或者按你的语言,是质疑,但是你为什么一直不谈呢?你的反驳就是不要当法盲,你才学了科学发展观这类语言吗?做足了工夫再来!不要转载!我很想向你请教你所说的我不清楚的基本事实到底是哪些,我那些质疑有哪些逻辑错误?你却总是一句话,你不懂,但是你又不告诉我.我确实在质疑,但是那是建立在材料的基础上,你所谓的那种扣帽子好象你一开始就在用,怎么反倒说到我这了,一开始是扣给我,后来又扣给了刘以后的诸位校长和查全性院士,这几位你了解几位啊?恐怕有些连像都没见过吧.就连你最崇拜的刘,你都说不出个123来,还要不停地转载,更何况后面这几位呢?先去做点功课吧!
  •     第一次听说刘道玉校长是大三的时候去参加武大的夏令营。看到刘道玉基金会的志愿者在武大校门口做活动,同行的同学说这是刘道玉是武大的老校长。 当时不明白老校长这个称号是如此有份量,前段时间无意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文中的轶事确实不可思议,80年代就能够实施如此超前的教育改革,其眼光其魄力真的让人敬佩。可惜上天只留给了他不到十年的时间,若能长久也许于武大,与中国高等教育都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     我觉得你虽然学水利,却更适合研究大学史,这也是中国所稀缺的。如你所知,北大、清华和西南联大培养出来的许多学者,都转换过专业。
  •     对异议者的包容,当然还有对信仰的坚持:“有些事情,是值得为之受难的。”
    中国教育的桎梏,至今犹害,也并非是我们没有真正的“教育家”。只是教育家,都被体制扼杀或压抑了……惟有感喟世事无常,逝去的风,我们还能看到当年的武大重现吗?
  •     乖乖,查全性老爷子搞了一辈子学术,可是刘校长当年在苏联学问之突出却是查望尘莫及的。可惜了他碰上中苏不再友好。
  •     曾经的武大真让人向往,像老校长这样锐意改革的教育家太缺乏啊。。。。
  •     为人,为学,为事都是一流的。
  •     虽然我很尊敬老校长,不过这本书太难啃下去了_(:3」∠)_弃之
  •     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一个大学校长60多年的教育历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自传,更是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历程。书中,武大校长刘道玉,从自己孩童读书开章,一直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任何领域的改革都不是易事,刘校长耕耘这片土地六十多年,一生心系教育,对于中国教育的改革鞠躬尽瘁,成果显著。书中描写的艰苦生活仿佛让我回到了孩童的时代,有些事情经历过就感受特别深刻。看看如今中国的教育,看看如今功利化的教育,误人子弟的老师该有多少?这个多么可悲呀,一个好的校长结果被人推下台。不以成败论英雄,不已好恶判是非,不已得失分亲疏。愿中国的每一位校长都能读其本书,学其学术精神,学其人格精神,中国教育怎能不兴?当代的大学生才能真正称为学者,当代的工厂式学校才能真正成为学东西,学做人的现代式学校!
  •     永远向前看,过自己不后悔的生活,呵呵,我还是很喜欢这个老校长的。。
  •     相比无数前人,人生不必言苦,更不可自暴自弃。
  •     不以胜败论英雄,不以好恶判是非,不以得失分亲疏
  •     很可惜我没有能力去一一探访这些人来求证,我只是从刘道玉自己写的书里面挖掘一些材料来论述,我并没有批评刘道玉的意思,相反我一直承认他是一个好校长,请注意这个前提,我不过是要打破神话,盲目的崇拜,让人回归人性的本位,我在校时也常听同学说起刘道玉如何如何,绝大多数不过道听途说而已,连刘道玉的面都没见过,如果没有这本书的出版,我对刘道玉这个人也不会有什么想法,正是这本书和以前听过的一些传闻,让我对这个人有了兴趣,我看了他的书,听了他的讲座,然后还把网上关于他的资料阅读了一下,形成了一些我自己的认识,当然你可以认为这个认识不对,这个我们可以探讨.
    这个野夫先生我不知道是谁,文章内容我也没有仔细看,粗扫一下好象是武大学生,而且是刘道玉对其有恩之人,为什么你会认为这位野夫先生的文章比刘道玉自己写的自传更有参考价值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他把刘道玉像拜神一样地夸了一番吗?网上我也看过一些人写的关于刘道玉的材料,大部分出自武大学生的手笔,其中所述事情大多雷同,大概都是转述自刘道玉自己的文章,没有新意,我想这些学生无一人是当年刘道玉事情的亲历者,现在写这些文章,多半有些跪着看人的意味,就如同你现在采信这位野夫先生的文章更重于刘道玉自己的论述是一样的心理.
    野夫的文章我没有细看,说句实话,有些太肉麻,自古只有官拜学者,没有学者拜官,不知道这句话是否是刘道玉说的,还是作者杜撰,我从不认为刘道玉是学者,有兴趣的可以搜索他的学术论文,比起他后来的很多武大校长,他一点也不像一个学者,在学术上差得太远,他自己从来走的就是官员路线,他拜的官恐怕不会少,自古只有官拜学者也是一句屁话,自古也没有官拜学者,这种又要面子又要里子却言行不一的言论也只能博大家一笑了.
    最后说一点,我知道我这个评论写出来肯定会遭到很多校友攻击,要是转载到珞珈山水恐怕更不得了,我很欢迎这种讨论,因为我自己武大出来的人,对刘道玉有这个评价确实会有些感情上接受不了,我希望看到的对我的反驳是来自于挖掘刘道玉自己的书中的材料,这是目前我认为对于评价他最可信的材料之一.
  •     不要动不动就来一句我瞧不起你唉,很打击人的~~我看你这口气都这么大把年纪了,矜持下不好么?
  •     真是明白人写的好文章
    你的文章和你的名字一样有意思。
  •     工科生看教育~
  •     皇皇武大,80年代何等辉煌;想如今,甚是伤感!
  •     刘道玉的成就仅仅是得益于大乱之后的短暂时间,一旦控制加强,则一切恢复原样。纵是昙花一现,依然璀璨难忘!
  •     他已被免除校长职务的时候,仍然有毕业生去他家,很不客气地把上面印刷的现任校长名字涂掉,让老校长再签一个。
    一种以理想和学识为基础的勇敢,始终站在弱者和无人代表者一边的良知,对异议者的包容,当然还有对信仰的坚持:“有些事情,是值得为之受难的。
    嗯,大学要有真正的大家!
  •     这么大把年纪了果然容易恼羞成怒。
    你这样想一下问题:其实周完全不用懂化学就能知道这个国家谁化学搞得好你明白这个道理不?刘道玉真的那么沽名钓誉干吗让他夫人一辈子当了副教授?
    高等教育十意见书是啥时候发表的你都不知道都在笑话人家说的可笑……有意思,还真有纯正的理科生的严谨哦。
    査的论文我看不懂,嗯,我也没说我这个证据是一手证据,但是化院自己的人说的,还有我看査对自己的电化学的吹嘘,联想到这些年国内理工科研究的普遍的水平,所以说他水平没那么高,你能看懂人话嘛?
    刘道玉说他推荐了吴,我顺口说了句提拔,意思没变,你看不出来?人家刘道玉说的是中央让他当武汉市长他不干,中央让他推荐个他就推荐了吴官正,这不是提拔之功?你懂中国文化么?
    刘道玉在武大现在是受到封杀的,你可能离校太久了不知道吧。去年的时候刘道玉告别讲座,我未来网的朋友硬是把这个新闻放了上去,结果直到现在校团委对未来网和珞珈青年报都是每条新闻都审查的,这对学生媒体来说是致命的打击!这次评审影响湖北省的五十个人,武大选上了五个教授就没有刘道玉,你能明白是什么意思吧?你个人不喜欢他不代表他没这个实力吧?他这样的都不叫受迫害,你还长不长人肠子了?
  •     而且说老实话,査全性学术水平也并没怎么样……
  •     你为什么不引用查全性院士的回忆说恢复高考的提议是他提出的呢?
    难道不比这些学生更有价值吗?
    如果把刘道玉比做一个罪犯,你举的这几个学生似乎都是需要回避,不能作证的吧?
    你说我不清楚基本事实,那么请你有逻辑一点把我原文举的几个事实驳一驳,而不是转载,要是转载我也可以转载来很多批评刘的文章,有点独立思考,ok?
    另外不要把你的思维用来揣测我好不好?只要是你有理有据地引用,我绝对不会说刘道玉美化自己的,不会像你一样先说他是学者,被我否认后,又改口说不是学者做校长也做得好,怎么什么都是你在说呢?人要有点坚持好不好?相信你也是读了大学的,形成个观点要思考,并为这个观点负责,你懂吗?不是像墙头草,可以随口乱说,在这点上,你和你的偶像很像,他现在说的和他当年做的很多不是一回事了,大概是学了科学发展观的.
  •     读完此书,深深为自己是武大学子感到自豪。
  •     大学已不谓“大学”
  •     想起容闳。
  •     当我用刘老他自己书中的材料的时候,你可能会说他自己美化自己,不可信。
    所以我选用在那个时代和他有过接触的学生的话,来佐证。
    亲身经历的人所说的话,你如果认为都不算,那我也没有办法。
    刘老说没有说过“自古只有官拜学者,没有学者拜官”,这句话易中天也可以作证,请见易中天最近这一次在武大的演讲。
    搜索他的化学论文,比起齐民友、陶、侯、刘,他的学术水平或不如他们,但是在校长这个职位或教育家这方面上,绝对比他们称职的多。
    自古只有官拜学者,没有学者拜官,那是他在做校长时说的,而且也确实这么做的,比他年龄大的教授有事找他,他一般要上门去。这时他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官的位置上,尊重学者。
    当他被免职以后,他不是官了,回到化学系,在省里的高官面前,此时他是一个学者。所以当高官要找他谈话,他要官来上门找他。
    你的评论是你的看法,别人无法左右。
    只是觉得你对一些基本的事实都没有搞清楚,就瞎发评论,失之严谨
    野夫是一位作家,曾于86-88年武大作家班学习,毕业后做过警察,后被捕入狱,具体原因请看他的作品《是非恩仇二十年》和《卿本佳人、奈何做贼》。
    野夫和刘在上学期间没有打过交道,野夫入狱后,刘曾去监狱看望,并送补品。具体见“余求学时,久仰先生,于座谈会上远望而未敢亲謦咳。后入囹圄,故旧犹多回避,先生竟率博士探监,且留影合照。又每年捎药食诸物,以为慰藉。余出狱后亦多蒙先生关照,生死肉骨,海天高恩,当世校长,几人能够? ”和李为的文章
  •        两个月没有看书,一直在为了前途奔波,这本书也主要是在公交车上和等人的空隙中看完的。
       刘道玉先生是我敬重的大学校长之一,从他身上看到了中国教育家的激情与勇气,为了教育舍身忘我的精神在当代大学校长中已经很难寻觅了。
       刘道玉先生八十年代在武大推行的改革现在多已成为各高校的现实,然而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总是滞后的,在二十一世纪已经过去了十多年的今天,仅仅是实现了刘校长当年的若干项改革理想,未免不让人扼腕叹息。
       大学本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地方,要像农业生产一样,根据各人不同的资质、理想提供合适的空气、阳光和水分以及相应的呵护,使之能够最大程度上地实现自身的潜质,而不是像工业生产一样,流水线作业,本来个性迥异的学生从大学里出来之后反而千篇一律了。这是刘先生一直以来所痛惜的,只是至今也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大学没有自主办学权,衙门作风盛行,官本位思想突出,学生亦难在大学中得到质的提高,苦熬四年换来一纸不断贬值的文凭。
       最喜欢刘先生书中那率真而坦诚的文笔,让我等晚辈对于一流教育家的一生能够有一个直白的感受。刘先生写书的风格更像是在演讲,其实我就是其中的一个听众。
      
  •     得重新审视这个老头
  •        一直觉得武大人有种独特的气质。在武汉有人说高傲,在广州有人说能闯,有北京有人说特别……在武汉呆的那段时间,经常跟一帮人聊天到一半的时候就被问:“你是武大毕业的吧?”
       只是很奇怪,武大人大都在武汉呆不住,一个个渐飞渐远。我也是。
       当初进武大就不断听到刘道玉的轶事,后来读本科的某一年,又听说他办的民办学校新世纪外国语学校垮了,被人骗了。越来越觉得这是个了不起的神奇人物——能被人骗的校长会是多么地可爱和简单。尤其是跟在任的很多“极左”倾向的武大领导人比起来,越发衬托出他的可爱。
       去年老校长全国轮回演讲,在广州和深圳据说震了,回到武大的时候,却已经有很多人不认识他了。
       今年到广州才看到他的这本书,不由叹息,属于他的那个时候真的过去了!语言文字丝毫不懂取巧,虽然难得的真诚,但估计不会合时下人的口胃。他所讲述的那些往事,我辈依然会激动,但仅仅局限在有过那些经历和回忆的人群中。
       只有我们才懂得,那是个多么美好的年代,那个年代的那群人是何等地幸福。每当看到在任领导长篇累犊地往外倒官话时,就有人叹气:当年刘校长很少这么讲话,从来都是即兴演讲,像聊天一样。每当有毕业生感叹读了四年书就是入学和毕业典礼时见过校长时,就有人唏嘘:当年刘校长从没这样过,经常就能在寝室或者湖边碰到他。刘道玉时代简直就代表着武大曾经的盛唐景象,一种值得所有人向往和追忆但又残酷地越来越遥远的年代。
       来到广州,接触到越来越多其他高校的人,很多时候,我们实在不愿但又不得不在心里承认,武大的衰败已经越来越明显!
       能有什么办法?再出现一个刘道玉也无济于事,因为他已是属于上一个时代的人。只是,他的那种标新立异和锐意进取,绝对是现在的武大所需要的。太需要了。
  •     离开武大,初入燕园才读这本书,彼时被怀旧伤感情绪笼罩,多借书寄情了。读到文革纷争内容,竟一片混乱理不清。原谅我此刻已对老校长印象淡漠
  •       查是院士,学术水平比刘高,是不是就代表他说的是真话?疑
      证人没有回避一说,请仔细读法律,
      要我说出个123,简单,请辛苦一下一二三把你的质疑整理成条,我一条一条的来说,ok?
  •     很偶然读到这篇评论。我是城市设计学院的一名学生。我们专业从1986年开始筹备,而直到1988年才申报成功,当时由张在元负责筹备,而刘道玉校长给了大力支持。两年期间申报了两次都未通过批准,并非是筹划不当,其实是与教育改革有关,我国建筑系多设在工科院校,这种教育体制不利于培养具有综合性知识结构的建筑学人才。在综合大学搞建筑城规专业,也只有有幸遇到刘道玉校长才能得以实施,各方面遇到的困难也依靠他的帮助才得以顺利解决。这项行动便是教育改革冰山一角,也是导致刘道玉下台的一方面原因。之后张在元也就是我们院的院长写了一本自传叫做《红环0.18》,在开创新专业的那一部分提到了一些关于刘道玉的事实。从我们院长的经历来看,他该算是地地道道的学者,书中对刘道玉的评价虽寥寥几语,却该是公正客观的。
  •       在令人向往的八十年代,武大的每个学生毕业时,都可以随便去刘校长家里,请他在毕业证上签字,从来不会被拒绝。直到九十年代,他已被免除校长职务的时候,仍然有毕业生去他家,很不客气地把上面印刷的现任校长名字涂掉,让老校长再签一个。
      
      武大最好的年代有两段。一是王雪艇校长建校至49年国民政府逃往台湾那段时间,二就是刘道玉校长在任的八十年代。前者资料甚夥,这里只说后者。
      
      几乎每位八十年代毕业的校友都满怀感情地回忆过刘校长。易中天说,当他毕业后要被分配回新疆时,是刘校长亲自出面,将他留校任教。杨小凯因政治原因报考各高校及中国社科院不成时,校长顶住压力将其聘为武大讲师,后来亲自拍板让其出国。作家野夫则提到自己89年身陷囹圄,众叛亲离,苦闷绝望时,刘校长竟亲率博士来狱中探监,还拍照留影。
      
      学运后,校长上书政府要求释放被捕学生——和七十年前的蔡孑民校长一样——因而获罪,从此再未被起用。而“老校长”一词却从此成为专用,虽然后来又有好几任校长,但对武大人来说,只有一人堪当此称谓。
      
      小南学姐去英国前打算跟老校长道别,我也跟了过去,一时仓促,礼物都没准备。坐在他家客厅里,满身都是汗。那是武汉的酷暑天,而我又空手而来,不胜羞愧。老校长看上去不像是已77岁,精神很好,行动自如,只是在签名时——他送了本新的《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给我这个没礼貌的学生——才知道他由于中风,已不能用右手写字,只能用左手,而他又竭力将字写得工整,于是仅仅十几个字写了好几分钟。
      
      合影前,他进卧室,换了一件衣服。我两天后看到了照片。老校长目光苦涩而坚定,天蓝色衬衫一尘不染,脸上两道法令纹,一直延伸到下巴。
      
      大二时初读此书,总感觉叙述从88年起便开始吞吞吐吐,语焉不详。事与事之间缺少过渡,猝然而起又猝然止息,让人理不清前因后果。直到90年后,才又恢复正常。其实老校长本可以在海外出不删节版,但他却选择将手稿锁在抽屉里——即使受过这么多不公与打压,他始终相信,历史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全本在大陆的问世,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实际上,任何人的自传都不可能是纯粹客观的。作为一种以个人为坐标原点表述历史的方式,自传不可能不为己讳,不可能不夹带感情色彩,套用罗兰·巴特的话,它“是一种建构物(formations),一种变构物(deformations)。”我们当然可以指出这本书的不足和偏狭之处,道德高尚如先生者,也没有免受批判的豁免权。但我们须记住张中晓的话:“对于过去的改革家,人们很容易指出他们主张的弱点和缺乏现实依据......批判他们的理论是可以的,因为任何理论都有历史的限制。但是,抛弃他们的精神,却是不可以的,历史的继承性就是精神。”
      
      老校长留给我们的精神,就是一种以理想和学识为基础的勇敢,始终站在弱者和无人代表者一边的良知,对异议者的包容,当然还有对信仰的坚持:“有些事情,是值得为之受难的。”
  •     太让人失望了,居然骂人,可能是我瞧不起你刺激你的神经是吧,但是现在我更瞧不起你,我说你拍脑袋,拿不出证据,事实你确实拿不出证据啊,你的结论根本不可能证明啊,且不谈你有没有能力证明,退一万步说,我暂且承认刘道玉学问突出吧,何以见得查全性不能望其项背呢?这难道就是意淫挺刘法?你说查全性学术水平不高我也可以暂且承认,但是你能给出的证据太不能推敲啊,且不说查的高水平论文都是英文的,就是中文你也看不懂啊,你如何可以说翻阅了他的论文呢,哪怕你是化学院的学生,一个刚读了两年的化学系学生都只有极其少数具备查找英文文献的能力,更不要说看了,你知道电化学方向的高水平期刊在哪几个数据库搜索吗?查找查全性的论文又用哪几个关键词呢?署名都有查全性的论文如何分辨它是属于查全性的还是不是的呢?你没有检阅他的所有论文,而且不光是他的,可能要电化学中和他相关方向的大量其他人论文,又如何可以的出这个结论呢?仅仅是因为听人说,然后联想吗?记者难道现在只会八卦吗?我说你这两个结论是拍脑袋又有什么错呢?你大概是把你的脑袋当了刘道玉的屁股.写东西都是从证据到结论,查全性写论文大概也是先分析数据,再得出他的观点,既然你觉得他水平有限,为什么连他可以做到的事情,你却做不到呢?
  •     武大有三宝:樱花、老图书馆、刘道玉。
  •     身为武大人,怎么能不去了解这位武大永远的校长?
  •     你瞧得起我那么让我在乎的话我干嘛跟你吵架?我的意图的确是劝你,可惜你已经不是一个可以塑造的人了.
    如你所说我是个玩文字游戏的人的话,会至于被你不连贯,无重点的语言给气到么?
    别拿英文吓唬我,也别以为查最好的论文是英文写的,怎么跟小孩儿吵架一样,想起啥嚷啥.动动脑子给我回一下不好么,都给你说了这么多了.
  •     直到九十年代,他已被免除校长职务的时候,仍然有毕业生去他家,很不客气地把上面印刷的现任校长名字涂掉,让老校长再签一个。
  •     全文:
    大德无言——记老校长刘道玉
    作者:野夫 日期 2006-2-8 14:54:00
    中国的新式教育不过百余年耳。自京师大学堂迄于今,前后身任大学校长者,何止十万。而其中堪称教育家者,不过数十。尤其所谓新中国以来,堪当此誉而无愧后世者,又不过三五人矣。而武汉大学刘公道玉先生,则必入此选也。
    先生执长武大,大抵十余年。受命于拨乱反正之际,夺职于山雨欲来之时。凡此前后受教者,约略十数万人。今日修成名流高官巨贾大材者多矣,私议闲话间言及先生,则仍必恭称“校长”,此所谓天道人心自存公论也。
    自先生主校以来,武大校风学风皆为之遽变。彼时浩劫初度,左风犹炽。先生巨擘独支,打破坚冰,不拘一格,广录人材。后日名震海内之经济学家杨小凯,当时以反革命戴罪十年,初出牢笼即应高考,各校皆不敢取。唯先生知此中委曲,斗胆招录。以后杨君去国游学,有司又百般相阻,校长亲自游说,方允成行。当此犬儒流行之世,非教育家之胆识,焉能于风尘中辨物色,救英雄于末路,为当世留一杰士。
    先生素倡独立人格自由精神,尊重专家,敬惜学者。四方延揽有识之士,不问学派出身,授以教席。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一时间俊杰云集,蔚为大观。当时以人才学而声名初显之雷祯孝君,即为先生破格高聘。此乃五四时代聘任制之传统,即今日高校犹未敢承继,唯先生二十年前即已开风气矣。
    为国家抡材,为民族养士,此乃教育家之大命也。先生素知动乱时代,误人多多,遂百般努力,在武大率先实施插班制度。九州怀抱利器者,起于蒿莱,风随景从。日后脱颖而出者不胜枚举,非先生之大德,诸子何以至今日。
    犹记***风波,先生既只身劝阻学生出校,复联名上书高层开对话之径。孰料后来时事酿成惨祸,先生竟以上书事见罪于有司。于此高压之际,所谓悔过互举以脱罪者多矣,唯先生风骨凛然,不畏威势。一日部署派员令先生去校办谈话,先生谓来人曰:自古只有官拜学者,没有学者拜官。如此节气,试问天下几人曾有?以至后来党员重新登记,先生竟不得过,种种不堪,先生亦至今无悔。
    余求学时,久仰先生,于座谈会上远望而未敢亲謦咳。后入囹圄,故旧犹多回避,先生竟率博士探监,且留影合照。又每年捎药食诸物,以为慰藉。余出狱后亦多蒙先生关照,生死肉骨,海天高恩,当世校长,几人能够?
    武大有先生,实天下学子之幸也。武大无先生,亦后世史家之哀也。先生盛年见弃于浊世,道德文章,几成绝响。今先生亦垂垂老矣,平生抱负,耿耿于胸竟不得大展于世,其先生之悲抑天下之悲乎。年中有作家班诸友发起,为先生塑铜像于珞珈,校方竟不予地。相信先生之伟岸,早已塑像于万千学子之心,而后世之武大,终将被先生之光芒所烛照也。
  •     对查老的回忆,并不是没有人表示怀疑,有人质疑的。查老的回忆比这些学生有价值?并不见得,位高权重的人不一定说得都是事实。
    “似乎要回避,不能作证”,拜托读一点法律知识,不要当法盲。
    你的文中大部分在质疑心态,何尝不是你的琢磨和思维强加在别人的身上。正如我D凡遇X事先扣一个别有用心。
    再有,你才学了科学发展观!
  •     再多说两句吧。我没觉得査全性老爷子是个垃圾,我见过他几次,很是喜欢他。因为目前为止武大活字典里面恐怕只有他是最权威的了,对老武大査老说起来那是神采飞扬的,正合我们这些人的口味。
    如果上面所说,你还是觉得我对那两句话“拿不出任何证据”,那我只好认为你说的是对的了。这个学期不做校史了,也没时间去探访了,最多给你提供点儿线索。
  •     这本书的内容值4星 刘道玉先生的品格和追求值6星 所以我给它打五星
  •       书中也算预言了现行教育体制弊端的必然性。大学校长作为教师和国家公务员的双重身份,在自由教学理念和官场潜规则之间不可避免会产生很多矛盾。读完后心情是低沉的。里面有很多官场生态潜规则的描述(前任教育主管官员北戴河疗养院的描述和巡抚大人火车抢卧铺的情景印象比较深,哈哈)。刘校长不是失败者,希望这样的教训会给以后立志从事教育的后来者带来启示。
  •     然后就是88年的突然免职,刘道玉没有交代原因--------在现实允许的条件下,校长已经最大程度地交代了原因。
    书里记载了武汉市的老市长不止一次对他说不当校长了就来市里当市长吧-------好像校长并没有如此说过,让他当武汉市市长是八十年代初期某特定时间内中央有意让他当武汉市市长。
    老兄看来没有细读此书,对相关的历史背景也了解有限,对武大的情况了解有限
  •     怎么着查资料我是会的,天天在期刊室还不会么
  •     楼上说的有理。可惜楼主不太想去探讨事实。
  •     作者针对特定历史环境的记录和描述的价值远胜于其自身经历
  •     “说话要明明白白,不留余地;办事要勇往直前,不留后路”。有意思的是,刘道玉恪守信条而变成“一部推土机”,“只顾勇往直前地开辟道路,但是人家却用你铲出的土,埋了你的后路”——被免去武大校长后誓不为官。也是信奉官学不同道,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道理。——2013-10-30 23:11
  •     可敬的老校长。读之欣喜,读之叹息。掩卷仍要长思,长啸。仅仅知道而已。罢了。
  •     欢迎反驳,不欢迎扣帽子
  •       想来想去还是给出这么个评价,刘道玉以前读中学就听说过,那时他在办一个外语学校,后来好象办得不怎么好,不了了之了,说是武大校长,传言是在某运动中同情学生被免职了,其实刘被免职是88年,某运动还没开始,这就是流言,往往不是事情本来的面目,就像刘道玉的传说一样,有部分真实,也肯定有不真实的地方,我是05年看的这本书,那时侯这个书刚刚出来,还听了他的讲座,讲座后面有个签名售书,不过我听完后就决定不买了.
      我读本科的时候刘道玉好象只是在学生里面有些人提,从没听老师提起过,刘道玉好象也从没做过什么讲座之类的,所以不太了解,一直以为他这个背景,可能不住在武大了,或许早就出国了.
      一直到这个书出来才慢慢了解这个人,我是在书店翻完这本书的,他应该堪比后来山东大学的校长展涛,都是少年得志,此书大概可以摸出他的人生脉络,我觉得有这么几个事情对于了解他比较重要,第一个他在苏联留学,参加了批修小组,批判赫鲁晓夫,后来遭到遣返,中断学业,回国后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周恩来接见,书中有一张照片是遣返回的学生和周恩来合照,他站在周恩来旁边,想必他应该是批修小组的骨干吧,这个事情大概是他在政治舞台初次露脸,也应该是后面他发迹的一个起因.77年,年轻的刘道玉上调教育部任高教司司长,这是他开始走上政治舞台了,他的高层路线一直很好,后来他在武大校长位置上很多改革能展开,和他这个背景是分不开的,这里面他记述了一件事情,就是邓小平召开的高等教育工作会议,据记载会上武大化学系副教授查全性提出了恢复高考的建议,而刘道玉在此处的记载是他有这个想法,然后授意查全性在会上提出,我对此是存疑的,我不是要考据这个事的真相,没有意义,而是这些说法可以看出刘道玉的心态,书后还有很多.然后就是81年刘道玉出任武汉大学校长,书里面记载了很多他在任时的改革,和培养的学生,这里面记载了现在很多武大的杰出校友,我看了一下,基本是谁有名刘道玉必然会写谁,当然我不是否认他的功绩,我从不否认这一点,我还是说这里面可以反映他的心态,里面有个人似乎是新人,就是易中天,看了一下刘道玉在易中天出名之前的文章,好象没见此人,而这次榜上有名,当时正是易中天如日中天之时,里面还写了现在在世界银行任职的邹恒甫,当时被哈佛大学和另一所什么大学都录取了,但是另一所大学的学费比哈佛低得多,教育部就派他去另一所大学,刘道玉为此事亲上教育部找教育部长,后来邹恒甫去了哈佛,这些人现在出来说话把刘道玉捧得很高也是有道理的,这一方面说明他很愿意为学生创造些条件,另一方面也说明刘道玉在上面是很闹得开的,当然他和现在的北京大学一样,出了个范跑跑,立即发表声名,出了那么些贪官也没见说话,刘道玉手上也并不都是英才,只是他不愿意写,湖北省天门市的前市委书记,人称五毒书记的张二江,是82年于武汉大学毕业,在校期间是校学生会主席,刘道玉大概不会不认识他.然后就是88年的突然免职,刘道玉没有交代原因,但是显然怨气是很大的,口口声声说自己的免职非正常的,没有民意测试的,自己的任期原本是无限制的,现在的突然下台不可理解,此处老先生显然是过于激动,有些欠考虑了,当然也暴露了他现在对教育现象的一些攻击恐怕并不是出于那么无私的心,我在这里想问一下,校长任免是体制如此,到现在也没什么民主选举,我不想讨论这种做法是否合理,这样扯远了,但是你刘道玉当年上台是否是民意的结果呢?还不是一纸任命!也没见你坚持不就啊?现在口口声声谈民主,难道无限制的任期就是公平民主的做法?未免太可笑了,既然曾经是这种体制的既得利益者,在享受这种利益的同时,你就应该容忍这种体制的弊端,而不是把社会主义优越性都占到自己身上,而社会主义弊端都想推到别人去承担!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就是如此!书的后小部分写得就比较可笑了,让我一度怀疑他是不是老糊涂了,书里记载了武汉市的老市长不止一次对他说不当校长了就来市里当市长吧,这个说法也太可笑了,北京还有个八王议政,怎么武汉市的老市长就可以隔代指认呢?夸张!后面的就更可笑了,刘道玉写到他坚决不愿意,但是他推荐了一个人,觉得这个人可行,这个人以前是葛店化工厂的技术员,此人名叫吴官正,看到这里就不禁要让人哑然失禁了,刘道玉的心态也基本没什么隐藏了.
      总的来说,看了这本书,我觉得刘道玉是个好校长,特别是用现在的眼光或者西方的标准来说的话,他就更是一个好校长了,其一他会走关系,会走上层路线,其二他会挖人,他在任的时候还是挖了不少人的,西方的好校长还要会弄钱,那个时候对他没这个要求,如果有的话,我想他也是可以胜任的,所谓什么改革不改革到是其次,那个时候基本上所有大学都在搞改革,而且刘道玉的改革是否成功今天可能还会有不同评价,我们同城的华工,朱九思照样在搞改革,只不过刘道玉比较高调,因为他当时应该算是党的红人,我理解的刘道玉是个好校长就是这个意义上的好校长,而决不是刘道玉自己想要树立的那种道德和行为上的楷模形象,下台是受了小人陷害,这大概差得太远了,对于刘道玉的非正常下台,联系到当时的北京政局,刘道玉的背景和行事风格,一个可能的解释大概是站错了队伍,这当然是他不愿意明说的,也不可能说的,刘道玉起于政治,现在却要竭力洗去身上的政治色彩,而让我不太理解的是,刘道玉书中和讲座里表现的名利心太重,七十多岁提起这些事来还不能释怀,有些事情写得明显编造,太不明智,我觉得这本书的出版是老先生人生中的又一大败笔,只增笑尔.
  •     20世纪80年代,刘道玉率先在国内推行学分制、双学位制、转学制、导师制、贷学金制和插班生制等等教学创新,武大才成了今天的武大,也差不多止步于那时。 刘道玉这样的人写自传会有些尴尬,即使秉笔直书也会有种“给自己脸上贴金”的感觉。
  •     感动和遗憾:老校长原可以位高权重,但他不愿做官,却为中国教育事业奉献了大半辈子,他的执着令我感动;武汉大学改革即将进入第二阶段,老校长却突然被免,还有他的化学著作和武汉大学之后的教育实践都最终折戟,甚是遗憾!P.S.:老校长不愿当武汉市市长,推荐了吴官正,吴官正后来的仕途甚好啊!
  •     咳咳……又被戴帽子了。我没有说证据是因为觉得麻烦,不是没有撒~~
    你说中文系师资抽调去搞新闻系和作家班这个事儿,我倒觉得做的挺好的,为什么呢?因为事实证明至少他搞的新闻系是非常成功的~而且还有一点在于当时刘道玉校长请到了何威先生(你大概不知道何威是谁,自己google,我不揭你)来武大领导新闻系,这在共和国的新闻教育史上是难以替代的人物,所以如果不以这样的机会发展改革开放之后必将成为显学的新闻,那刘道玉才是罪人呢。你看一下国内文坛和学术界这些年的发展,假使我们中文系的老师没有被抽调去教新闻,那他们恐怕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培养出的学生也像现在的那些作家们那样无用,而去新闻系做老师却可以培养出很多得意门生,成为重要媒体的领导,影响这个社会。你如果说我这样想太功利,只能说咱们俩对大学的理解不同。
    刘道玉的学术水平被我拿来说,完全是因为您自己提了一句“比起刘道玉,查才是名副其实的学者,而不是像刘,总是自居,从批修小将,到武汉大学革委会副主任,到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再到武汉大学校长,刘一路走来都是一个官员,跟查比起来谁是位高权重者? 不过你说得对,位高权重者经常说假话,刘道玉 就经常说. ”看到这句我才忍不住想说两句的,因为你非得拿一个学者的一 个官员的形象来形容这二位, 搞得看的人还以为真的是刘用自己的位高权重来压呢!其实人家査家比刘道玉享受位高权重享受的多了,査全性老爷子的爸爸査谦教授那是华工的创始人,一堆的晚学后辈在中国位高权重,跟査全性年龄相仿,査全性老爷子又是院士,刘道玉写这本书的时候是个啥地位你不知道?
    而且刘道玉说他提拔了吴官正你不相信是吧?那你以为他胆敢编排常*委的发迹史的话这本书能出版?动动脑子好不好?
    刘校长在苏联的学术做的如何咱俩在这儿瞎掰一点意义也没有,我只能根据我听到的以及看到的周恩来总理直接叫刘道玉校长去军事科学院做研究知道,刘校长那时候做的学问是不错的,你恐怕是找不出他学术差的理由来。
    査全性学术水平的确没你想的那么高唉,我去化院蹲点采访过很他们的实验室,接触过他们的院领导介绍院里的一些情况,也看过不少査老写的文章,当然还专门就化学这个学科在全国比较过,他所讲的化院的电化学在全世界已经达到了同步领先水平,的确是不对的,你也可以查一下~~~而査老做的研究就是电化学。
    我原来是搞校史的,总怕别人说我们掉书袋,罗列别人不知道的一对证据……没想到在这儿刻意避免了一下结果被骂了……
    PS:恢复高考这件事,刘道玉恐怕真的写错了,这一点我承认,很可能是査院士自己的想法。
  •     : K825.46/0431
  •     创新是推动变革的实在内涵。
  •     当时存在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     质朴真挚的语言。较少的修饰。对教育对创新对改革的向往和执着。前半部分对自己取得的所有学习好成绩都淡淡的带过。希望刘校长可以安享晚年。
  •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新图的新书展览区旁,未上大学之前就听说刘道玉时代的武大多么令人向往,课堂上老师也多有提及。看这本书,越看越难过,为太多人太多事难过了。看到别人的书评说校史的问题,加上这学期一直想上的吴骁老师的校史课没有了,加之120年校庆。也许,刘道玉之后再无刘道玉。以前看到有人说,比刘道玉校长好的校长,民国时候那么多。用前几天老师讲授的历史分析方法,这些就不用赘述了。真正自由、民主的大学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在中国出现。作为武大人,不论武大怎样,我还是爱她,爱她的一切。我只是希望,武大能够再次成为所有人向往的大学。
  •     作为武大人应该了解的历史,敬佩老校长的敢于大刀阔斧改革的勇气与坚韧,很羡慕那个年代的武大学生,也为此后停滞不前的母校担忧。为老校长加一星
  •     无意在网上找到的,怎么说也是刘道玉的大力支持才使得查全性有机会提出恢复高考的:
    1977年8月,人民大会堂江西厅,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召集了一次科学教育座谈会。当时还是副教授的査全性也意外地被邀请参加座谈。
      8月3日,查全性按通知赶到北京饭店,发现出席会议的有吴文俊、邹承鲁、王大珩、周培源、苏步青等著名科学家以及科学院和教育部的负责人。相比这些科学家,查全性分析自己被邀请的原因时说:“教育部长刘西尧和部办公厅负责人刘道玉跟我是校友,知道我敢讲真话,有意这么安排的。”
  •     我也想这么干 生科院旁边的丑石头…
  •     自己对自己都过誉了,更别说其他人的评价
  •     中国最后一个大师吧
  •     话说对老校长的爱戴源于这本书 当时是以为陌生的好心人把这本书放在院图的皮沙发上
  •     多想在他在的时候去看下老校长 看看八十年代的武大
  •     说的很好。这本书在我们学校的借阅排行榜上在十几名左右,我这几天一直都没有借到,越来越急着要看了
  •     虽然自传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 但是也多少了解了些当时的历史 锐意改革本来就是高风险高回报的事
  •     mark
  •     我看是的
  •     唯读完。但先生风度,是80年代的大学之幸事。
  •     大学应该去行政化
  •     你别联想了嗨。化院的人有实指,但是我不能告诉你。至于对记者的这个蔑称,我也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你这样的人就是被这些记者所塑造出来的,潜移默化,你还不如妓者。
    其实看得出来你内心不定什么是你的观点,只是受不了被一个人指着鼻子这样指责所以要表现的强壮就是了,好可怜,大学都毕业几年了还这么差,武大真是培养出了一批这样的人了现在。自己别图嘴上的高兴了,反思一下吧,真的。你这样的功底来把人请下神坛真的是弱了点。这么喜欢自己想当然之后又不允许别人想当然,干嘛呀,还玩不玩了?
    功勋湖北不是武大评的,这也就是你的见识太浅了的原因。你不晓得这是几方利益互相妥协的结果?你以为这个和武大没关系?好单纯,单纯的可怕,不知中国还有多少年轻人以这样的好意来揣摩上面的人。偏偏又以政治是肮脏的来描述一个不愿意向政治妥协的人。
    还有,别文科生理科生的分了,我现在的确在学文,可是我高中参加全国物理竞赛复赛以及因为备考主动放弃全国数学竞赛的时候还不知道您在干嘛呢。化院的那些事情我不便在网上说的太清楚是因为的确不方便,因为武大有很多网络观察员天天在网上找,我有一篇文章就是被他们这样转载到珞珈新闻网和武大校友总会的网站上去的。我至于为了跟你吵架赢的彻底而把这些捅出来吗?
    天哪。我嘛时候以文字游戏做我的专业了,你个傻逼。
  •     听谁说的呢?这个人有实指吗?哈哈,一会是看了他的论文,一会又是听说,还联想了一下,我听说有人把记者叫妓者,那么我联想了一下,是不是可以质疑你的道德呢?我听说政治是肮脏的,刘道玉搞了一辈子,我联想了一下,我是不是可以说刘道玉不地道呢?虽然我是这么认为的,但是这个逻辑实在是.这样有意思吗?文字游戏,是你的专业,不是我的专业.
    我确实不记得那个意见书是什么时候写的,05年写的还有06年写的,或者其他什么时候写的,就可以说它是一篇狗屁很通的文章吗?文中所写有多少都是他当年倡导的?怎么科学发展了?与时俱进了?开篇几句最恶心,"作为一个旁观者,我愿为教育领导当局解谜",一副不得志的政治混混嘴脸.
    功勋湖北又不是武大评的,遭封杀他可以在校内做讲座,可以参加校内党派活动,快别说那个什么告别讲座,引得学生如丧考妣,结果后来又在媒体上露了多少次面,他是一个耐不住寂寞的人,他喜欢别人对他的欢呼,为了达成这个目的,他可以毫不原则,严重一点是毫不要脸,这也是为什么他好意思写什么十意见书.要说遭封杀,也是被D封杀了,为什么省里不选他?一个D的弃儿,虽然他现在仍然在削尖脑袋紧跟脚步.
    不就刘道玉的问题再与你讨论.
  •     再有,关于恢复高考的事情
    我觉得有可能性
    首先刘老校长是组织者之一
    查老前两天也没有发言
    刘和查以及刘西尧是校友,两天不发言
    当天会议结束两人又交谈时正常不过的事情
    不过这是一对一的口子
    谁也无旁证
    只能见仁见智
  •     坦诚真挚,改革的勇气让人肃然起敬。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