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学者 > 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9-01
ISBN:9787535430878
作者:刘道玉
页数:355页

老校长

在令人向往的八十年代,武大的每个学生毕业时,都可以随便去刘校长家里,请他在毕业证上签字,从来不会被拒绝。直到九十年代,他已被免除校长职务的时候,仍然有毕业生去他家,很不客气地把上面印刷的现任校长名字涂掉,让老校长再签一个。武大最好的年代有两段。一是王雪艇校长建校至49年国民政府逃往台湾那段时间,二就是刘道玉校长在任的八十年代。前者资料甚夥,这里只说后者。几乎每位八十年代毕业的校友都满怀感情地回忆过刘校长。易中天说,当他毕业后要被分配回新疆时,是刘校长亲自出面,将他留校任教。杨小凯因政治原因报考各高校及中国社科院不成时,校长顶住压力将其聘为武大讲师,后来亲自拍板让其出国。作家野夫则提到自己89年身陷囹圄,众叛亲离,苦闷绝望时,刘校长竟亲率博士来狱中探监,还拍照留影。学运后,校长上书政府要求释放被捕学生——和七十年前的蔡孑民校长一样——因而获罪,从此再未被起用。而“老校长”一词却从此成为专用,虽然后来又有好几任校长,但对武大人来说,只有一人堪当此称谓。小南学姐去英国前打算跟老校长道别,我也跟了过去,一时仓促,礼物都没准备。坐在他家客厅里,满身都是汗。那是武汉的酷暑天,而我又空手而来,不胜羞愧。老校长看上去不像是已77岁,精神很好,行动自如,只是在签名时——他送了本新的《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给我这个没礼貌的学生——才知道他由于中风,已不能用右手写字,只能用左手,而他又竭力将字写得工整,于是仅仅十几个字写了好几分钟。合影前,他进卧室,换了一件衣服。我两天后看到了照片。老校长目光苦涩而坚定,天蓝色衬衫一尘不染,脸上两道法令纹,一直延伸到下巴。大二时初读此书,总感觉叙述从88年起便开始吞吞吐吐,语焉不详。事与事之间缺少过渡,猝然而起又猝然止息,让人理不清前因后果。直到90年后,才又恢复正常。其实老校长本可以在海外出不删节版,但他却选择将手稿锁在抽屉里——即使受过这么多不公与打压,他始终相信,历史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全本在大陆的问世,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实际上,任何人的自传都不可能是纯粹客观的。作为一种以个人为坐标原点表述历史的方式,自传不可能不为己讳,不可能不夹带感情色彩,套用罗兰·巴特的话,它“是一种建构物(formations),一种变构物(deformations)。”我们当然可以指出这本书的不足和偏狭之处,道德高尚如先生者,也没有免受批判的豁免权。但我们须记住张中晓的话:“对于过去的改革家,人们很容易指出他们主张的弱点和缺乏现实依据......批判他们的理论是可以的,因为任何理论都有历史的限制。但是,抛弃他们的精神,却是不可以的,历史的继承性就是精神。”老校长留给我们的精神,就是一种以理想和学识为基础的勇敢,始终站在弱者和无人代表者一边的良知,对异议者的包容,当然还有对信仰的坚持:“有些事情,是值得为之受难的。”

我不明白

先说明一点,我是武大大二的一个学生,普通的学生。对于刘道玉其人其事,差不多在大一的时候,我就有了一些了解,但是远没有现在这么深刻,大概每逢现实与自己所思考,所想像的不同时,我就会想起过去吧。想起当时的武大。就像是中国的灯塔,透着自由解放的光,吸引着无数学子。但是,了解的越多,我就越感到失望,不是对刘道玉,而是对武汉大学,从他以后,再无一个撑起武大的大旗的人,反而是人浮于事的做法越来越多,武大高层在斗什么,我不知道,我也不想知道,我只知道的是今年,就在学期开始左右,武大的常务副校长,副书记又纷纷落马了,也不知会连带扯出多少的人出来。这只是一斑,但是足以用来管中窥豹了,刘校长的改革成果被后继之人就这样丢弃,我仿佛看到一个伟大的身影在逐渐远去,每次傍晚骑车出武大正门时,回头看去,夕阳余晖下那大大的“国立武汉大学”六个字,是不是武大最后的遮羞布了,这幅画面极美,但是每到这时,我却有想哭的冲动,是不是武大也到了日暮途穷的时候了。我又特地去看了一下《女大学生宿舍》,那时正是武大最后的黄金时期,校长叫路石,暗含着刘道玉的名字。其实我觉得这个字到更适合刘校长,路石先生思想开化,勇于改革,为学校吹进一股清新之风。但是更重要的不是这些,而是路石甘为学子的垫脚石,引学生走正确的路。改革不是说改就改的,而是要彻底了解学生的需求,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之后才能达成的。我记得当时的记者这样写道:“东南沿海的城市似乎特别喜欢武大的学子,他们说武大学子有一种创新的个性,一种有别于其他学校学生的自由开化的乐观个性。”这就是一个大学的学风。当时的说法是民主的北大,自由的武大。一点也不为过。然而,就在这锐意改革的风潮将要继续下去时,路石先生被意外的免职了,也许这并不意外,或许是触及到了更上层的利益,或许是违背了那些教育部“九斤老太们”的僵化的意志。总之,路石先生就是这样忽然之间在事业最鼎盛的时刻,武大最鼎盛的时刻忽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之后他发誓不再担当任何官方任免的职务。而武大,也在不断啃着老本中步履蹒跚。“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强大民族的标志。”这句话来自丘吉尔,当他在二战胜利后被退下舞台时,他如是说。这里我们不妨引申一下,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强大大学的标志。然而事与愿违,不仅之后武大高层党派林立,内耗不断,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的离去也完全葬送了武大宝贵的学风。而可恶的是,武大校史居然只是一本薄薄的书,其中还有一大部分的阶级斗争内容,而学校高层对于武大校史的编纂,继承更是不闻不问。据我所知,目前吴骁老师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并且努力尝试编纂一本像样的校史出来。是这样的,即使校风不能流传下来,那么至少也要有一个地方能容纳它,让后来人知道,曾经,有一段那么美好的岁月,那么纯真的校风。

数风流人物,当年的刘校长可以用这句话来评论的。

没看到这本书,非常遗憾,不知济南的三联书店有没有卖的?当年考武大,第一是因为那里有个刘道玉,第二是因为刘道玉办了个作家班。

大学

翻开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好像真的在上大学,不得不说,刘校长的一些看法和做法,很好。并且在今天这个急流中,我个人觉得还是没有人能像刘校长那样,真正的为教育改革无私奉献。而中国的真正大学已经在社会的冲击下,已经很少有名符其实的了。

如果刘道玉校长还在,今天的武大会是国际上的好学校

一口气看完的。就是难过。刘校长的自白如此热情、坦诚,又有着无穷的遗憾,这个遗憾,不仅仅是他的,也是武大的,是无数武大学子和老师的,是我的遗憾。现在,每年都出的全国大学排行榜,武大的排名总是徘徊在5-7名的位置,各个学科,也很少有在全国赫赫有名、极为拔尖的。虽然很多人,不太把武大当作特好的学校,它的位置也还在这里维持着。然而,我总在想,如果当年,没有刘校长的突然被免职,一切应该大不相同。如果当年没有刘校长的突然免职,让武大的复兴之路终止的话,我想今天的武大会是国际上的强校,而不仅仅是中国的一家较好的大学而已。每个人对于青春年少、单纯浪漫时的环境,应该是一生的最爱吧。那么,对于我而言,就是武大了。太爱它了。爱它的自然环境,春有桃花灿烂、樱花婉约,夏有玫瑰盛开、浓荫盖地,秋季桂花飘香、梧桐飘黄,冬季腊梅、梅花的香雪海。更何况,武大的校园建筑和规划做得太好,依山伴湖。在全世界,这也是能排到前面的美丽校园。也爱它的独特,在近20年前,我们学校的女生宿舍就不是熊猫馆,而是自由的;学习,有你所需要的老师、全国前列的图书馆里,各种资料应有尽有。我始终觉得,大学,是培养一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地方,而不是一个填鸭的地方。那么,武大就是这样了。当我进校时,刘校长已经不在了,但是,他定下的各项制度还在。这些制度,都是为了让学生和老师有一个好的教学和学习的环境,都是非常人性化的。我们仍然受惠于他。这也是武大到今天,还能维持在全国5-7名的原因吧。还在书中看到了好多熟悉的名字:杨小凯、邹恒甫、易中天……杨小凯是中国人在经济学的骄傲,他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在当今经济学界提出了很多创新的思想,如果假以时日,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经济学家是完全有可能的。可惜天妒英才,他英年早逝。邹恒甫,也是留学海外的中国人中最杰出的、国际上知名的宏观经济学教授之一,现为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到今天,在重重阻力下,他在武大开设的高级经济学研究中心的宗旨与方式仍然是领先潮流而独特的。易中天,这个就不必介绍了,他的社会知名度已经到了影视明星的地步。而这三个人,都和刘道玉校长有着强烈的共同点,就是不畏权威、有独创性。难道这就是武大人的精神吗?这样的性格不适合中国的传统社会,但是我相信,这将是未来的中国社会所需要的。还有刘校长关于文革中自己作为的叙述,其中很多当时的套话他也原封不动地采用了,还像是那个时代的语言。看的时候,有时候让我忍不住微笑。然而他的坦诚,又让我体会到了当时人们的真切想法。时代的局限永远都是有的,像他这样,敢于承认的人又有多少?我爱武大,爱我们的刘道玉校长。希望武大能够成为更加出色的学校。

教育改革这么多年原来一直在被无情的扼杀

我原来对武汉大学一点也不了解,仅存的几个名牌高等学府的印象就是清华与北大,觉得这两所在中国一直数一数二的大学一定内藏着一批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上好的老师与教授,但是看到刘道玉——武汉大学校长的这篇自传文章后,我才明白原来还有这样的一个老师,还有这样一个在传统中国应试教育下不居于安分的老师,觉得实在安能可贵,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好老师,就因为他的贡献太大,作用太广,影响太好,最终被无故的免职,真的不知道掌控中国教育的集权们他们在发展中国教育上作的努力是赢了还是输了。这本书我看的是电子版,可能中间的很多内容并不全,但是就从我看到篇章来看我可以断定刘道玉校长是一个好校长,是一个认真负责愿意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中国教育事业的校长,是一个中国现在教育大环境中难得的一位敢于挑战传统的校长。我真的很羡慕武汉大学曾经有过这么好的一个大学校长。书中内容的开始部分讲的多是它的一些个人经历,从中我能很亲切的体会到刘道玉老师就和你我一样,也曾是一个还揣大学梦的青年,但是随后的几年里,似乎是命运的安排,刘道玉校长走的并不平坦。经历政治方面的问题后不久,就是文化大革命的重创,不过还好光明总还是会到来的。平反后刘道玉老师在自己的要求回到了自己的母校——武汉大学,并在校内担任了主要职务,最后被选举为武汉大学的校长,这个职位对于刘道玉老师本人来说是个幸事,因为他可以将自己的才华充分的发挥出来,对于武汉大学的学生们来说更是一件幸事,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位始终坚持创造创新的老师,武汉大学的学生们也才能将自己的才华发挥的淋漓尽致。文章的中间部位讲述了很多刘道玉校长在中国教育中所作的努力,而且这些努力所带来的成效也是大家有目公睹,最为称道的是刘校长他敢于向传统发起挑战,多次的改革是从来没有哪个校长敢勇于冲破的,即使其他学校的同仁也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可谓独刘校长为了自己的学生得到好的教育甘愿自己冒着风险向教育部负责人多次并艰难的获取到改革意向的批准,这不能不说中国教育今年相对于昨天的改变是在刘道玉校长的推动作用下产生的。尽管可能当时的很多举措在今天可能已经落后,但在当时绝对是值得称道和记入史册的。在我没有看到这本书以前,我一直觉得大学改革是十分困难的,而这个困难是因为控制的难度,影响的不确定性,和执行起来的效果上等等这些问题上,但是看了这本书后得到了一个信息,那就是这么多年来教育管理部门一直在喊教育要改革和也宣称确实在改革,可是问题是教育改革没有任何实质的效果体现,过去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如果有哪些改革的活跃分子那么就视为不安分守己,具有破坏性的作用和影响。这样的教育管理组织怎么能把中国教育改革任务做好。中国教育应该是中国各项发展任务中的重中之重,可是我们看到的是一代又一代的无奈,继续着毫无现代科学性的教育体制,摧残了无数的中国学生。我原来就一直在说,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悲哀的学生,我们的悲哀不在于没有教育,而是在于一片无知教育中成长。这样的一种成长还有什么宏大指望吗?不说将来就是现在,现在很多的社会现在就足以证明不正确的教育所到来的教育后遗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招聘方埋怨找不到好的人才,想想一个拥有几十亿人口的大国在招聘的时候犯了难,根本的问题不是教育吗? 各个中小学校都要“花大力气“召集学生,而家长方也要“花金钱“找学校,这种恶性循环不是教育体制的问题吗?面对中国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高素质人口却不段的较少这不也还是归结于教育的问题上吗? 由教育的不当所引发的各种社会现象太多太多了,所以如果一个国家要想健康,稳步,和快速的向前发展,最为首要的条件就是要重视教育,因为教育是一切发展的前提,是基础,是本质。那么我们教育部门有什么理由不实施合理有突破性的教育改革措施呢?可就在有人愿意挺身而出,耗尽自己毕生的经历大干一场的时候,中国的教育部门却无情的喊了“停“。我不清楚这算不算是主要原因,但肯定的是这么多年来中国在教育方向上没有重大带有突破性的改革一定和上面的保守派有着绝对的关系。而也正是这些人总会口口声声说什么中国要改革。在他们那里教育的改革就是一句空话,唯有做的那点变化也还是换汤不换药,更为残疼得是由于他们缩手缩脚的不科学的教育改革措施使得本来问题重重的教育更加的混乱,最后导致了这些顽固派们对外散播什么教育改革存在苦难的“谣言“,其实这些都是谎话,事情就是他们搅乱的,最终却因为他们的失误造成了教育问题这么多年来越演越烈。文章中还提到了一个名词——学分制,这项制度最早是有西方国家开始试验和实施的,而且最早将其运用到实践中的就是哈弗。这项制度旨在建立起一个开放自由的教学和学习的环境,它真正的开始实践实在哈弗的20世纪初。想想现在都已经是21世纪了,这项已经被其他多所世界知名的大学广泛推广的学校方向和思想,直到今天的中国还没有被因地制宜的用到中国来,我真的很难想象这种中国普遍大学的教育体制与国外发达国家会是怎样的差距。

尽吾志而无悔

在图书馆偶然拾得一本《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刘道玉小时候也是个放牛的。纵观他的历程似乎有两个决定性的因素,一是他大学时的刻苦学习二是他在前苏联学习期间“反修战士”的“光荣事迹”第一点决定了他在学术上的成功,为他人生的发展打开了道路,创造了很多机遇,并且培养了他吃苦、做事认真的精神第二点为他在政治上的成功埋下伏笔。虽然他一直声称自己不喜欢政治,更想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但就是那年少气盛的一次冲动,使日后的人生发生了奇妙的变化。看的时候很感动,感动于他的刻苦精神,一个穷学生,大学四年从没回过家,高温酷暑下一学就是一个假期,也读了很多书。这对复习得疲惫了的我是一个鼓励。也被他文革时的经历触动。第一次看当事人描述文革的实况,不是小说,也不是历史课本。什么“百万雄师”什么“钢工总”,四十年前的珞珈山,四十年前的武汉,四十年前的中国,曾经如此激荡!说“激荡”是美化了。。。简直是一片混乱不可理喻。。。最令我惊讶的是他居然是恢复高考的倡议者——至少从他的书中看来是这样。在文革结束拨乱反正的教育工作会议上,是他向一位武汉大学的代表提出了恢复高考的建议,然后这位代表在会上的发言引起的邓小平的重视,当即决定当年就恢复高考。1977。当然还有后来他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期间大刀阔斧锐意创新的改革,学分制,插班生,可以想象八十年代的武汉大学是怎样的风生水起,拥有全国最年轻的校长,重建被文革冲击了的各学科,并且花大力气挖来名师,兴建新学科。这其中就有刚刚去世的韩德培教授。文革前就是法学大家,文革中被打倒,刘道玉任校长后,又重新建起了武大法学系。书还没看完,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刘道玉突然被停职了,改革也停止了,甚至倒退了。就是这样,刘道玉含辛茹苦,“卧薪尝胆、十年雪耻”重新振兴起来的武大,现在就是我面前这种样子了。不注重学术,不注重教学,不知道注重什么。老校长去年在人文馆作了告别演讲,没去啊,后悔啊。我也在想,不管怎么样,刘道玉从一个农村的放牛娃,到现在受无数学子爱戴桃李满天下的老校长,也可以“尽吾志而无悔”了吧。虽然武大仍然有诸多让人遗憾的地方。哇今天写了好认真好长的文字,真是前所未有。是真的有所感。今天最郁闷的是,问了三个同学,都不知道刘道玉是谁。

理想与现实

刘校长的理想和精神是十分可贵的,他主导的改革也是有效的,这两方面说明他既有理想也能实干,而这两方面的确是今天大学校长们最缺少的东西。也许刘校长提出的教育改革理想已经过多地突破了今天体制的限制,所以最后改革没能继续和深入下去。到了现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各种矛盾发展得更加尖锐突出,引发了更加广泛地讨论和思考。当然如果能完全在不触及现行高等教育体制的状态下来进行逐步改良,使高等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自然最佳,但这种改良目前看来很容易最后落到‘洋务运动’的结局,一些局部的具体措施改变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起效,但要真正解决高等学校‘非学术化’,‘官僚化’的根本问题恐怕还要国家领导人下决心才行。尽管刘校长书中的语气显得有些过于自信(请原谅),此书仍然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来关注和思考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未来。话也说回来,就算没有体制机制一定的制约,想一步跨越到英美高等教育的水平恐怕也不现实,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如此,只能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为错失的机会感伤不如努力前进,如果碰到暂时搬不动的石头暂时先绕道而行,总有机会再把石头撬动挪开的,因为我们整个国家的确是走在前行的道路上。

杯具

书中也算预言了现行教育体制弊端的必然性。大学校长作为教师和国家公务员的双重身份,在自由教学理念和官场潜规则之间不可避免会产生很多矛盾。读完后心情是低沉的。里面有很多官场生态潜规则的描述(前任教育主管官员北戴河疗养院的描述和巡抚大人火车抢卧铺的情景印象比较深,哈哈)。刘校长不是失败者,希望这样的教训会给以后立志从事教育的后来者带来启示。

真诚的校长

两个月没有看书,一直在为了前途奔波,这本书也主要是在公交车上和等人的空隙中看完的。刘道玉先生是我敬重的大学校长之一,从他身上看到了中国教育家的激情与勇气,为了教育舍身忘我的精神在当代大学校长中已经很难寻觅了。刘道玉先生八十年代在武大推行的改革现在多已成为各高校的现实,然而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总是滞后的,在二十一世纪已经过去了十多年的今天,仅仅是实现了刘校长当年的若干项改革理想,未免不让人扼腕叹息。大学本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地方,要像农业生产一样,根据各人不同的资质、理想提供合适的空气、阳光和水分以及相应的呵护,使之能够最大程度上地实现自身的潜质,而不是像工业生产一样,流水线作业,本来个性迥异的学生从大学里出来之后反而千篇一律了。这是刘先生一直以来所痛惜的,只是至今也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大学没有自主办学权,衙门作风盛行,官本位思想突出,学生亦难在大学中得到质的提高,苦熬四年换来一纸不断贬值的文凭。最喜欢刘先生书中那率真而坦诚的文笔,让我等晚辈对于一流教育家的一生能够有一个直白的感受。刘先生写书的风格更像是在演讲,其实我就是其中的一个听众。

作为大学校长的教育家

读了读《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心中有种莫名的触动,刘校长是敢于改革的。八十年代的武大是辉煌,尽管今日风光不再。最近看人大复印资料《高教研究》比较多,对教育逐渐有了兴趣。BBS这方面的讨论也较多,清华大学的学生联名发帖要求顾秉林院士退位,中山大学的博士发帖《中山大学微生物专业艾云灿教授:请您不要再害人了好吗?》,还有之前的种种。。。这些都说明中国的教育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改革。作为大学校长,既要有教育家的眼光,又要有政治家的魄力,要敢于真言,不憾于世俗。

高教改革背后的勇士

因为这本书,看完了电影《女大学生宿舍》,先讲讲书评吧。影片中几个女主角从初入大学的各种不和谐,难相处,到最后亲姐妹般相亲相爱,确实是那个年代的电影风格。那个年代的武大是令人神往的,不管是学习环境还是自然环境,武大在八十年代确实是首屈一指。许多老一辈的朋友都说因为这部电影更加渴望上大学了,尤其是武大。而作为八十年代的武大校长刘道玉同志在影片仅有一个小片段体现。因为不满段亚兰的助学金申请情况,其室友小心肝单枪匹马冲进了校长室,而她并不知道面前的这位中年男人竟是校长。一通抱怨下来,校长默不作声,随后立即招人来开会,下达重新评定奖学金助学金的指令帮助贫困学子。刘道玉的教育方针可见一斑。这篇影片颇有几处泪点,险些令我热泪盈眶。再回到这本书,电影中表现的只是刘道玉在任期间与青年大学生打成一片、热心帮助大学生的一面,自传中他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我一向是喜欢读自传的,不管是伟人,抑或是一般人,读一本自传,好似在品悟一次人生,是一次令人受益匪浅的旅程。刘道玉在武大历任校长中,兴许是最受人尊进爱戴的罢。经历了少年的贫困生活,又熬过了十年文革浩劫的践踏,终于在高教领域大展拳脚,出任武大校长后又推出一系列改革,以双学位制、学分制、插班生制等八项制度无人能出其右,当时就连北大校长都会向他请教教学改革问题。随后因改革力度太大,因其高层九斤老太不满遭到卸任。卸任后先后拒绝武汉市长,厦大、海南大学校长等多处高官邀请,只因一心扎根武大,建设武大。他的成就我就不再赘述了,他的苦难和彷徨也都跃然纸上,有兴趣者自可一读。我向来是有做高校教授,甚至是校长的念想,读罢此书,又一次认识到了自己的差距,但是也看到了前人的奋斗历程,相信这也会让我更加明白形势,斟酌方向。从刘道玉同志的人生轨迹中我看到了未来我所需要克服的困难,也仿佛感受到了那些荣誉及爱戴正在向我招手。我最该做的,是放下目前缠据身心已久的对于金钱的追求,转身去追求符合我自身发展的更高指标。终有那么一天,金钱束缚不了我。我向来不会怨天尤人,刘道玉也不是这种人,此书给予了我一定的思想明悟,以及对未来道路的指引和希冀,衷心感谢。

那个年代的武大学生真幸福

一直觉得武大人有种独特的气质。在武汉有人说高傲,在广州有人说能闯,有北京有人说特别……在武汉呆的那段时间,经常跟一帮人聊天到一半的时候就被问:“你是武大毕业的吧?”只是很奇怪,武大人大都在武汉呆不住,一个个渐飞渐远。我也是。当初进武大就不断听到刘道玉的轶事,后来读本科的某一年,又听说他办的民办学校新世纪外国语学校垮了,被人骗了。越来越觉得这是个了不起的神奇人物——能被人骗的校长会是多么地可爱和简单。尤其是跟在任的很多“极左”倾向的武大领导人比起来,越发衬托出他的可爱。去年老校长全国轮回演讲,在广州和深圳据说震了,回到武大的时候,却已经有很多人不认识他了。今年到广州才看到他的这本书,不由叹息,属于他的那个时候真的过去了!语言文字丝毫不懂取巧,虽然难得的真诚,但估计不会合时下人的口胃。他所讲述的那些往事,我辈依然会激动,但仅仅局限在有过那些经历和回忆的人群中。只有我们才懂得,那是个多么美好的年代,那个年代的那群人是何等地幸福。每当看到在任领导长篇累犊地往外倒官话时,就有人叹气:当年刘校长很少这么讲话,从来都是即兴演讲,像聊天一样。每当有毕业生感叹读了四年书就是入学和毕业典礼时见过校长时,就有人唏嘘:当年刘校长从没这样过,经常就能在寝室或者湖边碰到他。刘道玉时代简直就代表着武大曾经的盛唐景象,一种值得所有人向往和追忆但又残酷地越来越遥远的年代。来到广州,接触到越来越多其他高校的人,很多时候,我们实在不愿但又不得不在心里承认,武大的衰败已经越来越明显!能有什么办法?再出现一个刘道玉也无济于事,因为他已是属于上一个时代的人。只是,他的那种标新立异和锐意进取,绝对是现在的武大所需要的。太需要了。

名不副实

想来想去还是给出这么个评价,刘道玉以前读中学就听说过,那时他在办一个外语学校,后来好象办得不怎么好,不了了之了,说是武大校长,传言是在某运动中同情学生被免职了,其实刘被免职是88年,某运动还没开始,这就是流言,往往不是事情本来的面目,就像刘道玉的传说一样,有部分真实,也肯定有不真实的地方,我是05年看的这本书,那时侯这个书刚刚出来,还听了他的讲座,讲座后面有个签名售书,不过我听完后就决定不买了.我读本科的时候刘道玉好象只是在学生里面有些人提,从没听老师提起过,刘道玉好象也从没做过什么讲座之类的,所以不太了解,一直以为他这个背景,可能不住在武大了,或许早就出国了.一直到这个书出来才慢慢了解这个人,我是在书店翻完这本书的,他应该堪比后来山东大学的校长展涛,都是少年得志,此书大概可以摸出他的人生脉络,我觉得有这么几个事情对于了解他比较重要,第一个他在苏联留学,参加了批修小组,批判赫鲁晓夫,后来遭到遣返,中断学业,回国后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周恩来接见,书中有一张照片是遣返回的学生和周恩来合照,他站在周恩来旁边,想必他应该是批修小组的骨干吧,这个事情大概是他在政治舞台初次露脸,也应该是后面他发迹的一个起因.77年,年轻的刘道玉上调教育部任高教司司长,这是他开始走上政治舞台了,他的高层路线一直很好,后来他在武大校长位置上很多改革能展开,和他这个背景是分不开的,这里面他记述了一件事情,就是邓小平召开的高等教育工作会议,据记载会上武大化学系副教授查全性提出了恢复高考的建议,而刘道玉在此处的记载是他有这个想法,然后授意查全性在会上提出,我对此是存疑的,我不是要考据这个事的真相,没有意义,而是这些说法可以看出刘道玉的心态,书后还有很多.然后就是81年刘道玉出任武汉大学校长,书里面记载了很多他在任时的改革,和培养的学生,这里面记载了现在很多武大的杰出校友,我看了一下,基本是谁有名刘道玉必然会写谁,当然我不是否认他的功绩,我从不否认这一点,我还是说这里面可以反映他的心态,里面有个人似乎是新人,就是易中天,看了一下刘道玉在易中天出名之前的文章,好象没见此人,而这次榜上有名,当时正是易中天如日中天之时,里面还写了现在在世界银行任职的邹恒甫,当时被哈佛大学和另一所什么大学都录取了,但是另一所大学的学费比哈佛低得多,教育部就派他去另一所大学,刘道玉为此事亲上教育部找教育部长,后来邹恒甫去了哈佛,这些人现在出来说话把刘道玉捧得很高也是有道理的,这一方面说明他很愿意为学生创造些条件,另一方面也说明刘道玉在上面是很闹得开的,当然他和现在的北京大学一样,出了个范跑跑,立即发表声名,出了那么些贪官也没见说话,刘道玉手上也并不都是英才,只是他不愿意写,湖北省天门市的前市委书记,人称五毒书记的张二江,是82年于武汉大学毕业,在校期间是校学生会主席,刘道玉大概不会不认识他.然后就是88年的突然免职,刘道玉没有交代原因,但是显然怨气是很大的,口口声声说自己的免职非正常的,没有民意测试的,自己的任期原本是无限制的,现在的突然下台不可理解,此处老先生显然是过于激动,有些欠考虑了,当然也暴露了他现在对教育现象的一些攻击恐怕并不是出于那么无私的心,我在这里想问一下,校长任免是体制如此,到现在也没什么民主选举,我不想讨论这种做法是否合理,这样扯远了,但是你刘道玉当年上台是否是民意的结果呢?还不是一纸任命!也没见你坚持不就啊?现在口口声声谈民主,难道无限制的任期就是公平民主的做法?未免太可笑了,既然曾经是这种体制的既得利益者,在享受这种利益的同时,你就应该容忍这种体制的弊端,而不是把社会主义优越性都占到自己身上,而社会主义弊端都想推到别人去承担!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就是如此!书的后小部分写得就比较可笑了,让我一度怀疑他是不是老糊涂了,书里记载了武汉市的老市长不止一次对他说不当校长了就来市里当市长吧,这个说法也太可笑了,北京还有个八王议政,怎么武汉市的老市长就可以隔代指认呢?夸张!后面的就更可笑了,刘道玉写到他坚决不愿意,但是他推荐了一个人,觉得这个人可行,这个人以前是葛店化工厂的技术员,此人名叫吴官正,看到这里就不禁要让人哑然失禁了,刘道玉的心态也基本没什么隐藏了.总的来说,看了这本书,我觉得刘道玉是个好校长,特别是用现在的眼光或者西方的标准来说的话,他就更是一个好校长了,其一他会走关系,会走上层路线,其二他会挖人,他在任的时候还是挖了不少人的,西方的好校长还要会弄钱,那个时候对他没这个要求,如果有的话,我想他也是可以胜任的,所谓什么改革不改革到是其次,那个时候基本上所有大学都在搞改革,而且刘道玉的改革是否成功今天可能还会有不同评价,我们同城的华工,朱九思照样在搞改革,只不过刘道玉比较高调,因为他当时应该算是党的红人,我理解的刘道玉是个好校长就是这个意义上的好校长,而决不是刘道玉自己想要树立的那种道德和行为上的楷模形象,下台是受了小人陷害,这大概差得太远了,对于刘道玉的非正常下台,联系到当时的北京政局,刘道玉的背景和行事风格,一个可能的解释大概是站错了队伍,这当然是他不愿意明说的,也不可能说的,刘道玉起于政治,现在却要竭力洗去身上的政治色彩,而让我不太理解的是,刘道玉书中和讲座里表现的名利心太重,七十多岁提起这些事来还不能释怀,有些事情写得明显编造,太不明智,我觉得这本书的出版是老先生人生中的又一大败笔,只增笑尔.


 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