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呐喊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文学家 > 用文字呐喊

出版社:京华
出版日期:2011-10-1
ISBN:9787550203174
作者:邱晓雨
页数:280页

后记

午夜的花开有一天,我生病了。清晨要去医院抽血,放在9只小小的管子里。因为大家都饿着肚子排队,到了中午还排不到,有一个女人竟然哭了。我们都很惊慌,不知道怎样来安慰。这和我的作家系列访谈有什么关系呢?我只是觉得,如果不来看病,我不知道世界上有那么多人,生这么多种病。我想了解这个世界,但是我不可能去往它的每一个角落。我喜欢月亮,但只是看一小会儿,我就进屋去了,我不能陪她过整个晚上。那些夜晚绽开的花朵,她们的美,她们的艳,她们的轻盈、招展以及孤单,我都因为睡得太早没有看见。我看见的东西太有限了。其实每个人的生命都有限,有时限,有界限。一眼望不到边的生命里,我们浑浑噩噩地在小小的井里蹦跶了几蹦,比身边的青蛙多叫了几声就以为自己是王子。直到有一天,咕咚,我们就死了,接二连三地离开这个纷扰的世界。年龄越大,身边死去的朋友就多了起来,一点一点,超过活着的数量。然后,我们自己就成了别人的故去的朋友。我努力地做好作家系列访谈的原因是,希望在上天给我有限的日子里,到达更高更远的地方。而我知道,仅仅凭我自己,有些地方永远也到不了。这对你也一样。莫言的高粱地后面躲藏了什么样的现实中国?陈忠实在白鹿原上,经历过哪些大悲大喜?王安忆的《长恨歌》,张抗抗的《作女》,迟子建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融入了她们怎样的心路历程?在《废都》的方框背后,谁解贾平凹的真实心境?不止这些,远远不止我提到的这几位。这个系列当中的每一位中国作家,都是这个世界上的思想者,他们写这个世界上的荒诞和娇艳,供我们陷入思考。事实上,和作家对话是件煎熬的事。我老是在压力下觉得恐惧和忧郁,怕我做不好。我经常很烦。我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的主持人,负责的节目有《环球名人坊》和《新闻盘点》。《新闻盘点》每天都要直播,除此之外的时间才属于作家们的系列访谈。我要做的工作包括外联、策划、采访、剪辑、配音。如果不是作协的胡平、李朝全和岳雯三位的帮忙,我一定做不下来。如果不是音频制作杨晓蕾配上无与伦比的音乐,也一定不会有那么多听众喜欢这档节目。如果不是国际台和中国作协的这个平台,我也没有机会做这个项目。我想我应该珍惜机会。但是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我很多次想停下。因为光是看几十个作家们的书,一度完全丧失业余生活的我就已经快崩溃了。能坚持到现在,是因为每采访一个作家,就看见一重世界。每看一重世界,我就想要往下走,继续去看别的世界。你可千万不要以为,我们在同一个世界里。如果你不走进别人,如果你不从别人的视角来看世界,你就永远只拥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世界,往往很狭窄。我感谢央视主持人马东给我的建议:设立同题。这让作家们可以回答相同的题目来彰显不同之处。有些题目,很多人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回答。比如:“如果可以选择,你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死去?”他们的回答和当时的表情,都让我记忆深刻。而接下来,当我问道,他们死后希望转世成什么,回答更是各种各样,有水,有树,有人,有猪。如果你喜欢这些作家,那就猜猜他们为什么如此选择吧。《环球名人坊》不是个八卦娱乐的节目,我们的谈话不是为了满足追星的需要。所有的问题,指向的都是心灵。我希望这些通过他们的回答,显现出他们真实的精神面貌。而他们与众不同的回答,确实给了我们理解和分析他们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单一的作家呈现出来的东西,远远不够重要。当这样一个群体,在我们面前展开,你才会发现,他们就像一张地图,把生活铺展开来。你听到和看到的,已经不是某一个人的心声,而是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思考者,提供的视点和风景。这对每一个关注世界发展,思考当今中国的人来说,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参照和启迪作用。我还喜欢一道题,是让每个作家用三个词来定义自己。我能记得一些答案,比如贾平凹的“胆怯”、韩少功的“知行合一”、张抗抗的“真诚”等。这些特色,你在他们的文字里,也能看得见。但是,绝不会像在访谈里这么明确。书里藏着作家的观点。我的节目里,他们不藏着,直接说。每次准备采访,总是让人揪心。我必须有把握看过足够多的东西,让作家愿意和我交流。而我相信,他们不是随便和谁都敞开心扉的人。在访谈的过程中,我必须时时保持警惕。我看得见,当一个问题和他们的内心世界格格不入时,他们脸上微妙的变化。出于礼貌,我的谈话嘉宾,谁都不会太直接的说出不满。但是,我必须捕捉他们的反应。这让我就像摸着石头过河一样,力图进入他们的思维领土。如果失败,那么有很多独特瑰丽的风景,我们就永远不可能捕捉到了。那对我,对听众和读者,甚至作家本身,都是一重遗憾。我记着,刘振云在《一句顶一万句》里,曾经有过一个形容,大致是这么个意思:两个人的谈话,之所以是吸引人的,是因为谈话让他们到达了一个从来没到过的地方。这个地方,是谈话牵引他们去的。在谈之前,你永远不知道你们会沿着什么样的道路,去往什么样的地点。我还采访过一位德国老人,他也曾经说,任何人之间的交流,远远不是“1+1=2”的过程,互换信息只是最基础的部分,关键是相互激发起的那些东西,使交流更像是乘法而非加法。遗憾的是,我还远远不是一个好的谈话节目主持人。我总是希望,我和作家之间问与答,包括我对他们作品和相关现象的表述,能够激发起他们内心更多的涟漪,是之前和之后他们接受的采访中,不曾也不再有过的。我希望我能够像打一口井那样,可以挖得更深,而让他们涌出更丰沛的内容。但我想,我一定因为能力所限,不能让我对每一位的采访,都做到最好,每一问,都最深入,每一次互动,都最灵巧。虽然大部分作家,也都在采访后,感谢我能够下足够的功夫来进行准备,让我们能够聊起来。但我想,30年以后,如果再让我们聊一次,我一定比今天能挖掘到更多的东西。不过好在,面对他们,我的年轻既是一种浅,也是一种新鲜。我和他们大部分人隔代,但正因如此,我们的交谈才能在逾越年龄界限的同时,连通时代,也连通昨天和今天,现在与未来。我能尽力做到的,就是勤能补拙,多读,多想。有时候,读书累到想吐的时候,我也会想,为什么我非要读这些书而且希望读懂,为什么我要推荐给我的听众这些书和这些写书的人?这些小说里的故事其实你一辈子都没有必要知道,他们既不是常识也不是发财致富的门路。你看书的时候那些人物在你的沙发旁走来走去,你合上书想什么样的沙发既不贵又实用。你在你的世界和他们的世界跳来跳去,像跳棋一样,你一步他们一步。你发现这个世界不只是你在下棋,每个人都在下棋。你可以不光看见自己怎么走,你也看见别人怎么走。多变态的走法都有,多笨蛋的招数都用,多遗憾的棋局都有。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念着别人的经,你发现自己的经虽然还是那么难,但是这个世界本来就很难,而不是一本经难,一个人难,一个家难。让那些午夜的花朵绽放吧。我本来不想说“文学”两个字,不知道为什么觉着做作,因为我不想也没有能力站那么高,作为一个读书的人,我只是摇摇晃晃的拽着这些故事的藤蔓爬到了墙头上,看见别人家的院子里结了些什么样的果子,开了些什么颜色的花。他们,和我们一样活生生的。我不想错过午夜的花开。让我们把那些午夜的花开在心里,一丛一丛。让世界因为他们的卑微、杂乱、藏污纳垢、狰狞却顽强而闪动光芒。我不否认文学在特定时期里可以照亮黑暗,但并不是我们目前的时代。我不觉得现在的诗歌散文和小说能够为活在午夜的生灵扭转时光,但我还是知道他们会绽放。他们像食品填充你的胃一样饲养你的心灵。那些故事,那些人,活的死的,真的假的,也许你真是一辈子都没必要知道。但是,也许某一个契机,你还是知道了,看见了,感觉了。就像进入你的梦里一样,他们进入你这一刻的生命。他们,没有立刻改变那个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但是他们改变了你身体里的世界,里面的世界很精彩。当你听到《环球名人坊》当中我们的谈话,当你看见我们落在文字上的访谈实录,当你看见我手记里的那些访谈外面的细节。我相信,你的世界,一定会感受到我们的到来,让你产生一种,因为你的特别,和别人都不尽相同的体验。我愿意你来听我们的谈话,更愿意你参与其中。如果我们所谈到的任何东西,能让你突然停下来,定睛想几秒,我就知足。邱晓雨2011年8月

作者简介

中国作家协会重点项目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全力打造
华语文坛巅峰作家集体亮相
文人,作为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在中国历代都担负着定位那个时代精神,并反应其韧性和张力的责任。
《用文字呐喊》一书采用人物访谈的形式,记录了阿来、莫言、张贤亮、贾平凹、韩少功、迟子建、张抗抗、陈忠实、二月河、李洱、白先勇等一大批中国当代最特立独行的文人,披露的人生故事、心灵疆域和存在之思。他们用中国最具穿透力的声音,对社会、时代、世界、理想、死亡、幸福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思想评述。这是他们每个人的简明创作史和思想史,所勾勒出来的,是过去30多年中国文人的进化轨迹。

书籍目录

总序
1
阿来:浮华时代之中的本真质感
25
当然我说的这些,藏族人大部分绝对都很不高兴,过去我总是小心翼翼地说。但是我觉得一个民族,总归得有人说一些让大家听不了高兴的话吧。历史本身的真相跟事实,总得有人把它说出来,现在我也想清楚了,知识分子的生活并不是为了讨谁高兴来活的,我们大概就是那种讨人不高兴的。
莫言:梦幻文字背后的现实足音
2
前几年我会说是请看我的《丰乳肥臀》,但是从2006年以后,我会改口了,我说你看一看我的《生死疲劳》,因为那里面我把我很多的个人的奥秘,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全部写出来了。
张贤亮:传奇足迹之下的不老青春
56
第一个,这个世界上没有我恐惧的东西,因为恐龙已经绝种了。第二个,幸福是一种愉快,能够长期的保持愉快,就是幸福,所谓知足者常乐,所谓知足者就是幸福的。
贾平凹:穿过笑骂评说,谁解真实心境
69
一生为什么老受争议,我一生一直在受争议,从我一开始写作就受批评。关键是有时写作我就不管那些东西,我反正把我怎么想的,我把它写出来就对了,《废都》基本上也就是这样。
韩少功:精神世界的山南水北
89
当然,这个时代变化太快,压力巨大,甚至价值观迷茫,也特别容易让人苦闷,让人不舒服,让人很容易愤怒。不过,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价值观非常清晰和稳定的时代,一切都由大人物安排好了,不需要我们思考了,难道就很有意思吗?我觉得也没什么意思吧。
张抗抗:河流般的岁月成长
102
我们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社会承担,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问题。我试图跳出知青文学的套路,站在人性的高度上来反思自身,超越知青文学的局限。
迟子建:心灵在夜晚绽放的光芒
135
这写作的世界里,在你生活很不如意,或者遇到挫折的时候,这个写作的世界给予你的这种力量和安慰,超出了常人。所以我觉得这个写作的世界,跟大自然一样,对我是特别重要的。
后记 午夜的花开
157

编辑推荐

《用文字呐喊》编辑推荐:阿来,莫言,张贤亮,贾平凹,韩少功,张抗抗,迟子建,华语文坛巅峰访谈,中国作家协会支持、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倾力打造毕淑敏、陈忠实、二月河、白先勇、李洱、刘心武、王安忆、贺敬之、刘震云……中国有影响力的作家尽集于此,精彩内容陆续出版。中国最特立独行的思想、中国最具穿透力的声音,时代、社会、写作、人生、世界、故乡、母亲、爱情、幸福、死亡、恐惧……每个喜欢文字的人都来读读这本书!

前言

2010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中国作家协会联合,开始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节目《环球名人坊》中,推出多语种深度系列访谈——“作家与世界”,旨在挖掘作家眼中的独特世界,向全世界推介中国作家及中国文学作品。访谈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受众的热烈反响。不少听众表示,希望能够留住这些转瞬即逝的声音,更细致地感受每一位作家的独特之处。“作家与世界”系列图书,即根据系列访谈节目开播以来的作家访谈实录和主持人采访手记整理辑录而成。本套图书的出版,是作家和主持人交流、节目和公众对话的一种延续。图书采用人物访谈的形式,记录了张贤亮、迟子建、韩少功、贾平凹、莫言、张抗抗、阿来、王安忆、陈忠实等一大批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做客《环球名人坊》时披露的人生故事、心灵疆域和存在之思。知识性兼趣味性,强调书写方式与读者之间的亲切交流,让读者在心灵的喜悦中获取思想的启示,是本书追求的目标。之所以定名“作家与世界”,是希望这不仅仅是一档文学赏析节目,也不仅仅讲述作家的人生故事,更希望读者能通过每次谈话,感受多彩的世界,提取人生的真义,体味生存的韵致,探寻作家的精神家园,破解他们与众不同的思考习惯,对习以为常的世界有更深入的认识。“作家与世界”这档访谈节目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通常,很多大型系列采访节目会采用两名以上的主持人与所有嘉宾对话。而为了使“作家与世界”系列访谈具有更强的连贯性,在整个系列当中,我们只使用了一名主持人。她在对外联络、资料收集、提纲制作、采访剪辑等流程中要全面负责,她在完成了海量的阅读,熟悉大部分评论界对于作家的声音后,能够横向对整个作家群体进行对比,让作家敞开心扉,以他们独一无二的人生态度和话语,留下诸多精彩的瞬间。这使访谈节目真正成为面对面的心灵对话,也烙上了主持人自身的鲜明风格和特色个性。系列节目想要达到的目的是,通过主持人这根丝线,串联起中国作家这个独特群体,织就出一张纵横交错的网络。通过这张网络,让节目的听众和本书的读者,借助顶尖作家所拥有的高度,分享他们之所以成功的心灵底蕴,共同思考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体味一个更为深远的世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是国家对外传播的主力军,经过7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语种最多、全国媒体形态最全、海外受众最广的现代综合新型国际传媒,承担着“向世界介绍中国,向中国介绍世界,向世界报道世界”的重任。中国作家协会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具有文艺门类齐全、文艺资源丰富、文艺人才荟萃的优势。相信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国作家协会联手推出的“作家与世界”系列图书,将让世界更多的人增进对中国优秀作家作品的了解,增强中国文化的全球影响力,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作出积极贡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党组成员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总编辑:王庚年2011年9月

内容概要

邱晓雨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硕士。
曾经的《北京晚报》摄影记者,曾经的北京女子手球队队员,曾经的模特、外企文秘和电视编导,今天的电台主播。
目前负责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的《新闻盘点》,每天和嘉宾聊最热闹最重要的国际大事。同时负责《环球名人坊》的采编和主持,和名人们聊他们自己,也聊这个世界。

章节摘录

贾平凹:穿过笑骂评说,谁解真实心境他是当代中国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一生为什么老受争议,我一生一直在受争议,从我一开始写作就受批评。”他的长篇小说《废都》被禁近20年后,依然是话题的中心。“我反正把我怎么想的,我把它写出来就对了,《废都》基本上也就是这样。”今天他如何回顾那些被删减的文字?“最后是出版社删了一部分,我也还删了一部分,但是当时我都要写了,不写,那一种真实感不能出来。”而在细密的文字背后,他有什么样的内心?“我见人多的时候,我就害怕了,为啥老得病,有好多压力,叫我去开会,我都不知道咋开,就紧张了。”什么是他眼中的爱情?“原来说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其实癞蛤蟆从来不想吃天鹅肉,因为它太远了,离它太远了。”他又用怎样的方式诠释死亡?“人到老的时候,到死亡的时候,真正的生命枯竭,他是没痛苦的,只有幸福感。”他是一个自称为农民的作家。“你骂我,我一般也不骂你,你欺负我,就欺负,这也是当时无奈的一种社会把你变成这样子,这种心理一直贯穿到现在。”在《秦腔》《高兴》等作品中,他对乡土一往情深。“再没有那些很温暖的东西,那些人就没办法活了。”他的《浮躁》《废都》等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但他却曾如何看待写作?“在年轻时写作也跟赌博一样,谁也看不来前头。”他如何定位自己的读者?“写腐败,写反贪的小说,哪个贪官看了,反倒都给不贪污的人看了,给写民工,实际上民工看得少,都是给不是民工的人来看,引起社会一些关注就对了。”本期《环球名人坊》,对话作家贾平凹,穿过笑骂评说,解读真实心境。“写得多了以后,人越来越害怕,这像开车一样,开头的时候,啥都不怕,越开越胆小。”我就是石头变的吧?各位好,这里是《环球名人坊》,我是邱晓雨。本期“作家与世界”系列深度访谈中,我将对话的是贾平凹。从1973年发表自己的处女作开始,贾平凹已出版了小说、散文、诗歌、书法、美术等方面的著作一百部以上。30多年的作品就算挑着说,我也很难在一到两期节目中说完。因此在我们的对话当中,主要谈到的只有四点,它们是:病、农村、女性和爱情。我相信关于每一点,贾平凹都有最充分的发言权。贾平凹不是第一次做客《环球名人坊》了,几年以前在他创作长篇小说《高兴》的时候,我们的主持人弥亚牛曾经到往他在西安的家中进行专访。而这次,我们则是在多雨的重庆和他聊了很久。邱晓雨:你好,贾平凹,欢迎再次光临《环球名人坊》。贾平凹:好,谢谢,谢谢。邱晓雨:我记得上一次应该是好几年之前,我们的主持人弥亚牛采访你的时候,你正在写《高兴》那本书。贾平凹:对,对,那是1997年,1996年了。邱晓雨:我们这次约你,是在“两会”的时候,你病了,所以拖到现在。贾平凹:对。邱晓雨:最近身体怎么样?贾平凹:还可以。因为“两会”的时候,开两天会就发烧了,发烧就走了,但是我没想到这次你又到会上了。邱晓雨:所以我特别怕你这次又生病了。贾平凹:不敢说,一说就病了,就是(笑)。邱晓雨:我采访莫言的时候,觉得饥饿这件事对他的创作影响特别大,其实从你好多作品里面,我觉得“病”这件事对你的影响是很大的。贾平凹:我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得过一场病。大学毕业后,在30多岁的时候,病特别多,从那以后,病就再没断过。当然这几年还算好的,比我30多岁那个时候状态要好一点,体质不是说多强壮的。一劳累,就啥也不想了,所以一般我不爱出门,也不爱到哪儿去,旅游也不爱跑,一累,就没有啥兴致了。邱晓雨:你说你是适合静养的那种类型。贾平凹:对,我也不锻炼。人绝对是分两类,一个是动的,一个是静的。有些人,动物变的,托生的,他就要动。有些他就不是那一种托生的,他就必须要养。邱晓雨:你觉得你是什么托生的?贾平凹:我就是石头变的吧,反正就是不动了。庄之蝶是有趣味的,他有他的苦闷在散文《人病》当中,贾平凹提到了自己在患上肝病之后感到的人情冷暖。文章里说:“惟有父亲和母亲、妻子和女儿亲近我,他们没有开除我的家籍。他们越是待我亲近,我越是害怕病毒传染给他们。我与他们分餐,我有我的脸盆、毛巾、碗筷、茶几,且各有固定的存放处。我只做我的坐椅,我用脚开门关门,我瞄准着马桶的下泄口小便。他们不忍心我这样,我说:‘这不是个感情问题。’我恼怒着要求妻子女儿只能向我做飞吻的动作,每夜烧两盘蚊香,使叮了我血的蚊子不能再去叮我的父母,我却被蚊香熏得头疼。我这样做的时候,我的心在悄悄滴泪,当他们用滚开的热水烫我的衣物,用高压锅蒸或熏我的餐具,我似乎觉得那烫泡的,蒸熏的是我的一颗灵魂。我成了一个废人,一个可怕的魔鬼了。”如果说散文《人病》是贾平凹因为自己的病,感受到社会的病,中篇小说《病像报告》则是致力于贯穿不同时代的“病”。家喻户晓的《废都》虽然在性描写上广受关注,实际呈现的也是一种都市生活的病态。邱晓雨:你那么多作品,像《人病》《病人》《病相报告》都跟病有关,是不是人自己生病的时候,特别容易观察到其他人的病,包括社会的病,很敏感。贾平凹:病吧,也是一种体现生活的、人生的一个方法。人一病以后,他看别的啥也不一样,尤其在特别痛苦的时候,感觉一切都发生变化了,这起码影响你的情绪,情绪低落。邱晓雨:你的一些作品写出了当代社会的通病,像《浮躁》。而《废都》是不是也在说文化界的一种病?贾平凹:拿我自己来讲吧,比如说小时候,个子小,不像你那么大的个子,像你这么大个子,那我性格现在绝对不是现在这性格。个子小,再接着文化大革命,家庭又打成反革命,我父亲打成历史反革命。出身不好,政治地位没有,身体又不好,他这个就形成一个特别敏感的人,不是说慷慨激昂的那一种。他是把你整个的人生基调给确定下来了,内向、老说话、不爱动。他内心可丰富,他敏感,他能感受好多东西,就像眼睛不好的。盲人的耳朵就好了,聋子的时候,眼睛就亮了,道理是一样的。邱晓雨:所以不管是《浮躁》还是《废都》里面那些社会现象,你容易看得更清楚一点?贾平凹:嗯。反正文学作品它基本上就是,如果一个人生活状态,生命状态和这个时代在某一点投合的时候,你虽然写自己,其实投合的是中国时代的东西。就害怕找不到这个点,或者是偶然碰到这个点,你把他拿来,像曹雪芹他写大观园一样,这个点正好和那个时候当时那种社会,衰败它是投合了。经常是个人命运和这个时代,和这个社会,一旦达到,有的是有意识,有的是无意识,容易能写得好一些。邱晓雨:你举这个例子,《红楼梦》里面有一种衰败,而《废都》也有一个字,是“废”。贾平凹:嗯。《废都》基本写上世纪末的那个时候,写知识分子的一些心境的,精神状态。在当时写出来,一般人不愿意承认那个东西,谁也不承认,就包括知识分子,他也不承认,是我我也不承认。精神状态不好的时候,你也不愿意承认那些东西。实际上过一段时间以后,你冷静下来,就是那回事情,大家当时都对性的描写,那方面,关注的那方面,引起争论,当时写的还是有些早了,但是文学作品,不管是你对社会的感知,还是对人生的感知,我觉得一定要预见性,或者前瞻性,或者提前性的那些东西。邱晓雨:我想问,如果在生活里面,如果有一个人是庄之蝶,在你的身边,你会跟他做朋友吗?你怎么看待他?贾平凹:现在这种人也多得很,朋友吧还是可以交朋友的。你不能把家里人当成你自己,不能把亲戚当成你家人,也不能把朋友变成你家里人。朋友就是有个事情互相帮助,互相关照着,这就是朋友了。庄之蝶是很有才华的一个人,很有趣味的一个人,生活作风那是他个人事情了,愿意干啥你干啥,与我无关了。现实生活经常有好多人,他本身就是很正经、正统的一个人,他对你也特别好,但是这个人老没趣味,你和他待在一块也难受,给你拿钱,送钱来,你就希望赶快把钱放下,你赶快走,因为他没啥意思。有些人明明知道,说来说去啥东西,就要占你便宜,但是他有意思,你还愿意来和他谈话。邱晓雨:你就让他占便宜?贾平凹:嗯。往往人就是这种毛病,就是觉得有意思,这个人有趣味,庄之蝶应该是有趣味的一个人,他有他的苦闷法。邱晓雨: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他们的这种困境。贾平凹:对,对。

图书封面


 用文字呐喊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开始着手编辑这本书之前,我决定先听歌,听的是王扶林版《三国演义》的插曲《卧龙吟》,听了一下午,什么都没做。诸葛武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从古至今能与其相比的人不多。但歌中那句“束发读诗书,修德兼修身”却可以看作历代文人的行为标准。世界,是通过三种人在表达着自己,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哲学家负责把这个世界扒光,然后说:看,这个赤裸裸的东西。他们是一群告诉你你是如此无知并且这种无知完全是你自己的错误的人。作家负责给世界修饰,青春或老成,轻浮或深刻,繁华或落寞,光明或阴暗,绝望或希望……他们是一群通过文字的声音,告诉你你所知道或不知道的世界还有另外一种表达方式的人。科学家负责解读世界的秘密,剥离出感性和神秘,然后指出从逻辑的角度应往那边去。他们是一群告诉你人不过是碳、氧、钙以及其他若干元素的聚合体的人。这本书中所采访的作家,韩少功、贾平凹、张抗抗、张贤亮、阿来、莫言、迟子建,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在华语文坛中独树一帜。所以刚刚看到这个选题,我就决定:就是这本书了!因为作为一个编辑,或许今后还有机会能够参与贾平凹的作品,或韩少功的作品,或阿来的作品,但一次读到这么多作家的个人思想世界,我想,今后再有机会编辑或者阅读这样一本书的可能性,是不大的。不仅仅是因为这是一次历时两年的采访,也不仅仅是因为所采访的作家中有几位已经进入古稀之年,同时也是因为这些访谈都是出自同一团队,这个访谈都有着同一主题——“作家与世界”这个主题,在同类访谈中,已经很难再外延了。作家的世界并不完美,但唯有作家的世界,才深刻触及百态,最绚丽多彩。古罗马思想家奥古斯丁说过:世界是一本书,从不旅行的人只看了这本书的一页。其实,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翻开书的人,等于认识了一个新的世界。那么这本书,就是七个世界,七位华语文坛巅峰作家的世界,同时又是一个世界,一个同属于华语文坛思想者们所构筑的多彩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对于他们所经历的时代的反思,有他们最得意作品诞生幕后的故事,有他们对自己的总结,有他们对于幸福的定义,甚至,有他们所期望的死亡方式。这是他们每个人的简明创作史和思想史,所勾勒出来的,过去50多年中国文人的进化轨迹。文人,作为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在中国历代都担负着定位那个时代精神,并反应其韧性和张力的责任。作为时代的一分子,这些作家能否成为这个时代的精神代表,还有待于时间的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有这些作家以及其他许多“束发读诗书,修德兼修身”的思想者存在,所以中国仍有文化,仍有精神。世界未死,还精神着呢。
  •     在如今这个文化不受重视的年代,主持人能坚持把这档系列节目做完想必也是成熟了相当的压力,我要感谢她为我们展现了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对今后的生活产生了新的想法。这种书是我们这个社会很需要的。顶
  •     外面很冷,我窝在书桌前,看本书的最后两位作家的访谈。到现在可以说,这是本很不错的书。虽然访谈的人物都是当代著名作家,但7位作家中,我只完整读过莫言的一本书。——这还挺让我自己吃惊的——感觉读的书挺多,怎么忽然又觉差远了。。。一路看下来,恩,三字,有共鸣。——能引起思考的点很多,就不一一分析了。真想像编者一样跟他们来场对话,不是任务,是自由的交流。平时跟朋友们在一起,若忽然跟他们谈严肃的诸如“人生意义”的问题,要么是被认为疯了,要么是谈也谈不出啥结果来。那些暗自思考很久而不得的问题,目前只有从阅读中找寻答案吧。然而阅读本身是单向的,还是难以满足交流的需要啊……或许,自己写?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中国最特立独行的思想、中国最具穿透力的声音,时代、社会、写作、人生、世界、故乡、母亲、爱情、幸福、死亡、恐惧……每个喜欢文字的人都来读读这本书!
  •     物流很快很精美,记录了阿来、莫言、张贤亮、贾平凹、韩少功、迟子建、张抗抗、陈忠实、二月河、李洱、白先勇等一大批中国当代最特立独行的文人,披露的人生故事、心灵疆域和存在之思。
  •     本书采用人物访谈的形式,记录了一大批中国当代最特立独行的文人,披露的人生故事、心灵疆域和存在之思。
  •     文人,作为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在中国历代都担负着定位那个时代精神,并反应其韧性和张力的责任。
  •     这仿佛是他们作家每个人的简明创作史和思想史,所勾勒出来的,过去50多年中国文人的进化轨迹
  •     在如今这个文化不受重视的年代,主持人能坚持把这档系列节目做完想必也是成熟了相当的压力,我要感谢她为我们展现了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对今后的生活产生了新的想法。这种书是我们这个社会很需要的。
  •     本书采用人物访谈的形式,记录了阿来、莫言、张贤亮、贾平凹、韩少功、迟子建、张抗抗、陈忠实、二月河、李洱、白先勇等一大批中国当代最特立独行的文人,披露的人生故事、心灵疆域和存在之思。他们用中国最具穿透力的声音,对社会、时代、世界、理想、死亡、幸福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思想评述。
  •     这不仅仅是一档文学赏析节目,也不仅仅讲述作家的人生故事,更希望读者能通过每次谈话,感受多彩的世界,提取人生的真义,体味生存的韵致,探寻作家的精神家园,破解他们与众不同的思考习惯,对习以为常的世界有更深入的认识。
  •     《用文字呐喊》讲述了很多的人物,阿来、莫言、张贤亮、贾平凹、韩少功、迟子建、张抗抗、陈忠实、二月河、李洱、……读来,这些人物是这样的真实,但又是这样具有吸引力,我想,这就是人性的真实与美吧。
  •     迟子建、阿来的访谈很喜欢,其他较无感
  •     《用文字呐喊》一书,用新颖的访谈形式,讲述了阿来、莫言、张贤亮、贾平凹等一大批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的人生故事和心路历程,以及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在为读者讲述这些作家背后的故事的同时,也兼具了知识性和启发性。它的意义在于,读者能通过作家的每次谈话,感受到他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更重要的是,能从中提取人生的意义,探寻作者的精神家园,和通过作家的视角,对我们现有的世界有更深入的认识。这是这本书最重要的意义。
  •     深度对话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读懂莫言,才能更深沉地理解他的作品
  •     某公司的书就是徒有其表,我自己也上当了。。。
  •     七个作家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迟子建,以前从未读过她的书,却从她的一个访谈中深深地......
  •     这是一群中国最特立独行的文人,这是当代华语文坛最具穿透力的声音
  •     张贤亮
  •     其实陈忠实、贾平凹也都很不错,但可能因为风格原因,更喜欢读韩少功的作品
  •     他们用中国最具穿透力的声音,对社会、时代、世界、理想、死亡、幸福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思想评述。
  •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化解那些苦难的。也不是每个人,都懂得用别人的角度去理解苦难。不管是阿来还是莫言,不管是韩少功还是迟子建,这些人在岁月中穿越的痕迹,都给我们留下一种宽容和接纳,让我们的心贴近那种叫做善良的东西,并且不恐惧不埋怨。
  •       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翻开书,等于认识了一个新的世界。北京联合出版社近日出版的《用文字呐喊》这本书所展示的,就是华语文坛巅峰作家的世界,同时又是一个同属于华语文坛思想者们的世界。
  •     《文字的呐喊》通过主持人这根丝线,串联起中国作家这个独特群体,织就出一张纵横交错的网络。
  •     倾听这些巅峰作家的谈话,真的受益匪浅。从他们的谈话中,从他们对自己创作的叙述中,从他们对社会、时代、世界、理想、死亡、幸福所发表的意见中,我仿佛隐约看到了过去几十年中,中国文人的前进轨迹。贾平凹的病,莫言的饥饿,张贤亮眼中的性文学,阿来眼中的西藏,作家们的丰富经历和开阔的眼界,像一串串解读时代的密码,带领着我走过不同时期的喜怒哀乐,又或者可以这样认为,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张藏宝图,散落着时代和社会的印记。
  •     很好的一本书,书中作者与之对话的都是我国当代文学标志性的人物,从对话录访谈中可以看到那些耳熟能详的文学名家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和特立独行的思想建构
  •     “自信其实并不是说我就是骄傲,我就是什么样,而是说自信自己选择的这样一种方式是正确的。”---阿来 “童年时期的各种各样的环境,实际上影响了一个人的一辈子。”--莫言 “这个世界上没有我恐惧的东西,因为恐龙已经绝种了。” --张贤亮 “再没有那些温暖的东西,那些人就没法活了。” ---贾平凹 “精神的彼岸还很遥远,在地平线之下的某个地方,我之所以还在写下去,是因为不愿意放弃和背叛,还因为自己已无法回到三十年前。” --韩少功 “幸福不是一种恒定的状态,幸福只是个瞬间的感觉。”--张抗抗 “我最羡慕的就是繁华都市的一只鹰。因为你不知道它从哪里来,也不知道它要向哪里去。它有无限来处,也有无限去处” --迟子建 用文字呐喊的是人性,是理想,是向往,是每个人的独立存在,是这个世界的美好明天。
  •     这本书汇编自“作家与世界”这档访谈节目,这个节目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通常,很多大型系列采访节目会采用两名以上的主持人与所有嘉宾对话。而为了使“作家与世界”系列访谈具有更强的连贯性,在整个系列当中,我们只使用了一名主持人。她在对外联络、资料搜集、提纲制作、采访剪辑等流程中要全面负责,她在完成了海量的阅读,熟悉大部分评论界对于作家的声音后,能够横向对整个作家群体进行对比,让作家敞开心扉,以他们独一无二的人生态度和话语,留下诸多精彩的瞬间。这使访谈节目真正成为面对面的心灵对话,也烙上了主持人自身的鲜明风格和特色个性。
  •     书的编者也是这个广播栏目的主持人拥有丰富的职业经历和阅读体验,她能够深入到这些前沿作家的灵魂深处,挖掘作家以及作品的思想与精神内涵,从一个独到的视角向读者展现作家精神世界里动人心魄的思考。
  •     亚马逊买书时凑单的产物,却让我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7位中国现当代作家,对于一个缺乏常识的人尤其可谓,可以作为一种引导。可见书或许不分好坏,只看对谁来说,有人已不缺这些引导类的物品,他们的感悟来自于生活,而我还需要他们。
  •     知青题材的小说,记录着那个时代的苦难的那些作品,难道是一种知青对社会对自身的误读?这让我不禁想,什么才算是苦难?什么人有资格去讲述这样的苦难?假如叫做苦难的话。看了张抗抗访谈的那章,我很激动,我很喜欢张抗抗的作品,几乎每部都看,现在看他的聊天,我觉得更亲切了,他写出了我们这些知青共同的状态。
  •     作为时代的一分子,这些作家能否成为这个时代的精神代表,还有待于时间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有这些作家以及其他许多“束发读诗书,修德兼修身”的思想者存在,所以中国仍有文化,仍在用文字表达着发自社会各阶层的声音。我们仍需要从倾听这样的声音中,去发现和解读这个时代。
  •     喜欢韩少功甚少有这样,很多人觉得中国作家充斥着世俗与功利心,但是我看到他的却是一个作家的理想主义情怀,以及一个湖南蛮子的愤世嫉俗。
  •     他们用中国最具穿透力的声音,对社会、时代、世界、理想、死亡、幸福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思想评述。这是他们每个人的简明创作史和思想史,所勾勒出来的,是过去30多年中国文人的进化轨迹。
  •     这本书中所采访的作家,韩少功、贾平凹、张抗抗、张贤亮、阿来、莫言、迟子建,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在华语文坛中独树一帜。所以想找本书的时候就决定:就是它了
  •     用文字呐喊(深度对话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读懂莫言,才能更深沉地理解他的作品。更有张贤亮、贾平凹、韩少功、张抗抗、迟子建、阿来等中国文学大师最后一次集体亮相)
  •     几个作家的闲聊,作家版《鲁豫有约》
  •     文字是用来表达思考的一种工具,是一种用来表述呐喊的能力。谁的文字在思考?就是他们——韩少功、张贤亮、张抗抗、迟子建、阿来、贾平凹、莫言……
  •     有点意思,值得一看~ 莫言:知识分子与懦弱。 韩少功:理性永远不是知识的终点。 迟子建:文学的局限,其实也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     谁的文字在思考?就是他们——韩少功、张贤亮、张抗抗、迟子建、阿来、贾平凹、莫言……
  •     第一次全面集中地阅读韩少功是本科撰写毕业论文时,“城里人下乡”小说叙事的研究让我在偶然中必然地接触到这位中国当代文坛的重要战将。说“偶然”是因为论文开题时我并未料到自己最终会在众多经历过上山下乡、拥有知青身份的作家中选择韩少功作为我研究的代表作家之一;而“必然”则是因为韩少功对城乡二元关系的深刻认识和独到思考注定将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自然也该成为我的叙述对象。就这样,我和韩少功及其作品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日后对他阅读的不断拓展和深入中越发欣赏其人,其作。
  •     莫言在自己的作品当中不止一次的反思自己,也反思中国人身上的弱点。
  •     作家敞开心扉,以他们独一无二的人生态度和话语,留下诸多精彩的瞬间。这使访谈节目真正成为面对面的心灵对话,也烙上了主持人自身的鲜明风格和特色个性。
  •     
    书中既有作家对自己创作历程的回顾和作品的评价,也有对其所经历的时代的反思和当下社会的认知。访谈在充分每个作家的经历和作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挖掘思想主题,比如贾平凹的病,莫言的饥饿,张贤亮谈性,阿来说西藏。每个人身上都有一张藏宝图,他们是这个时代的一串密码,供你解读不同角度的社会存在。
  •     在莫言的世界中,饥饿成为他最屈辱,也最幸福的一段经历;特殊的劳改经历赋予张贤亮异于常人的坚强,使他比别的作家更能经受摔打与磨难;贾平凹一直被病魔所折磨,他喜欢一个人静静待着,因为人多,会让他感到害怕;而身在西藏的作家阿来,对人们眼中的西藏,更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和理解……
  •     迟子建
  •     我一直记着陈忠实的话,说文化人做文化产业,只有张贤亮能成功,因为他与众不同。我问张贤亮你哪里不同?他说自己比别人经得起摔打。这让我相信,曾经经历的一切,不管是张贤亮写在书里,还是留在书外的,都激发了他身体里巨大的能量,让一个文弱的书生在劳改中找到自己的身体,在时代的剧痛中磨砺自己的心灵,又在经济放开的环境里敢于重新定位。
  •     每个人对于作品的解读是不同的,但是我感觉得到那些善良带来的美。如果在内心不贴近它的人,捕捉不到这些作家的文字中的光辉。比如对迟子建,我觉得作为一个女人,我只是觉得如此脆弱的生命要生成菩萨一样的胸怀,必然要经过一段颠簸的路。所以,我想知道一个人,怎样才可以在不美满的命运面前平复自己,让心灵通透而广阔。
  •     这本书想要达到的目的是,通过主持人这根丝线,串联起中国作家这个独特群体,织就出一张纵横交错的网络。通过这张网络,让读者借助顶尖作家所拥有的高度,分享他们之所以成功的心灵底蕴,共同思考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体味一个更为深远的世界。
  •     如果说每个作家的语言恍如不同的衣料,莫言的文字总是像绸缎那样细腻闪光。那些被莫言剪裁好的故事,通过最光滑的语言包裹着阅读者的心灵,令你在低下头看它的一刻,隔离在眼前的世界之外。
  •     世界,是通过三种人在表达着自己,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
    哲学家负责把这个世界扒光,然后说:看,这个赤裸裸的东西。他们是一群告诉你你是如此无知并且这种无知完全是你自己的错误的人。
    作家负责给世界修饰,青春或老成,轻浮或深刻,繁华或落寞,光明或阴暗,绝望或希望……他们是一群通过文字的声音,告诉你你所知道或不知道的世界还有另外一种表达方式的人。
    科学家负责解读世界的秘密,剥离出感性和神秘,然后指出从逻辑的角度应往那边去。他们是一群告诉你人不过是碳、氧、钙以及其他若干元素的聚合体的人。
    这本书中所采访的作家,韩少功、贾平凹、张抗抗、张贤亮、阿来、莫言、迟子建,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在华语文坛中独树一帜。所以刚刚看到这个选题,我就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把这本书签下来。
    因为作为一个编辑,或许今后还有机会能够参与贾平凹的作品,或韩少功的作品,或阿来的作品,但一次读到这么多作家的个人思想世界,我想,今后再有机会编辑或者阅读这样一本书的可能,是不大的。
    不仅仅是因为这是一次历时两年的采访,也不仅仅是因为所采访的作家中有几位已经进入古稀之年,同时也是因为这些访谈都是出自同一团队,这个访谈都有着同一主题——作家与世界,这个主题,在同类访谈中,已经很难再外延了。
    作家的世界并不完美,但唯有作家的世界,才深刻触及百态,最绚丽多彩。
    古罗马思想家奥古斯丁说过:世界是一本书,从不旅行的人只看了这本书的一页。其实,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翻开书的人,等于认识了一个新的世界。那么这本书,就是七个世界,七位华语文坛巅峰作家的世界,同时又是一个世界,一个同属于华语文坛思想者们所构筑的多彩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有对于他们所经历的时代的反思,有他们最得意作品诞生幕后的故事,有他们对自己的总结,有他们对于幸福的定义,甚至,有他们所期望的死亡方式。这是他们每个人的简明创作史和思想史,所勾勒出来的,过去50多年中国文人的进化轨迹。
    文人,作为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在中国历代都担负着定位那个时代精神,并反应其韧性和张力的责任。作为时代的一分子,这些作家能否成为这个时代的精神代表,还有待于时间的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有这些作家以及其他许多“束发读诗书,修德兼修身”的思想者存在,所以中国仍有文化,仍有精神。
    世界未死,还精神着呢。
  •     看完这本书,才知道有多少好的中国作家被自己忽略了。期间看了阿来的《尘埃落定》,确确实实是透着中国味道和外国文学截然不同的一本小说。
  •     喜欢那些对话, 也喜欢这个美丽、知性、认真执着的女记者。 受益匪浅。
  •     用文字呐喊,看中国文学大师最后一次集体亮相
  •     “作家与世界”这一采访主题,具有足够的内容张力,对作家进行的访谈,其涵盖度很难超越这个界定。除了常规的向每个作家提问其创作经历和作品评价外,书中还要求作家对时代、自我评价、最恐惧、幸福的定义、可选择的死亡方式等进行了个性回答。比如,作家笔下人物命运多波折,死亡不可避免,并且在文学作品中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作家自己是如何认知死亡,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作家本人期望以何种方式死去。
  •     其中思想,用心感悟
  •     曾有幸读过其中莫言的《我的高密》,其朴实无华的无言让人难以忘怀。这如那张所题:梦幻文字背后的现实足音。  苏童曾经说过:“大约没有一个作家的故乡会比迟子建的故乡更加先声夺人了,太诗意了。”    
  •     常听邱晓雨姑娘的新闻盘点 就想看看她的文字 作为一个对中国当代文学不甚了解的人来说 这个是一个不错的导入点 比如我看了以后就很想看看张贤亮老先生的书
  •     看完了,了解了一些当代中国作家,我买的时候莫言还没获奖。。。
  •     《丰乳肥臀》的最后一个章节当中那种美好的瞬间,也许只是写尽中国母亲们的苦难之后,莫言为他们找到的一片羽毛那样的幸福梦想。
  •     真的很喜欢贾平凹,最初买这本书也正是冲着贾平凹,但是读完却发现,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比如迟子建的自然美,比如张抗抗的洒脱,比如韩少功的理性。
  •     都是文学大家观点,都是当今中国的一流作家的访谈思考,对当今社会现象的看法。
  •     你以为能依赖语言走进他们吗?不,一定是文字,文字暴露的才是最真实的想法。作家好尴尬,一不留心,笔下就是你赤裸的全貌。
  •     已放于枕边~
  •     迟子建,以前从未读过她的书,却从她的一个访谈中深深地被她吸引,善良、平和、还有淡淡的伤感,组成了她这个人
  •     中国最具有穿透力的声音 :用文字呐喊 。这是当代所有心怀理想者的声音。不禁潸然泪下。
  •     莫言总梦见自己爬梯子爬不上去,而阿来总梦到在人流中,全是陌生的面孔那样,我们每个人心怀着自己真实的恐惧,却用虚幻的梦境来显现。
  •     闭上眼之前,发表这几句话的评论吧 、 第一 :贾平凹不愧是当今文坛的巅峰级人物 第二 :莫言等一系列人物也没有让人失望 第三 :总之 ,是本好书。
  •     看完了,挺喜欢的,我每天晚上读一个作家的采访。访谈式的问题让你看的很快,但是中间的确有些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很值得借鉴。本书的作者也就是这个主持人采访的功力很高,只是每篇采访后有她自己写的后记,小清新小惆怅型的,个人不太喜欢。
  •     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的。最初决定要看这本书,是被封面上的作家阵容所吸引,贾平凹、莫言、韩少功••••••这些名字就如同有魔力一般,让我急切想要走近、了解。在莫言的世界中,饥饿成为他最屈辱,也最幸福的一段经历,这或许是如今的我们无法想象的事。贾平凹一直被病魔所折磨,那种因为病痛而生的胆怯和悲哀,和无法融入常人群体的无奈让我深感遗憾。而身在西藏的作家阿来,用一种更加深入的了解和理解,诠释了这个民族的精神。这些魔力的文字仿佛一台无形的时光穿梭机,将我一次次卷入作家们生活的时代,带领着我走过不同时期的喜怒哀乐。
  •     从小就喜欢听广播,CRI是我比较喜欢的电台,虽然那时只是听到轻松调频和部分转播的节目,但是对CRI还是有着几分向往,邱晓雨的书吧访谈以文字的形式落实在纸上,通过一席简单的话语,把文学家的思想和对生活对文学的见解展现给我们。
  •     呐喊的不是声音,是人性 无论是《红高粱》中的“我奶奶”九儿,还是《丰乳肥臀》中的“母亲”上官鲁氏,在莫言小说中的女性总是让人印象深刻
  •     作为一位作家,张抗抗具有良好的艺术感觉和艺术素质,一方面她以女性的温柔和细腻探索青年一代的追求与痛苦,以敏锐、潇洒的笔揭示人的心灵底蕴,作品中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和纯净的诗意;另一方面比之于其他女作家的作品,她的作品包含着更多的理性思考。
  •     看完这本书,我就迫不及待的去了西单图书大厦找张贤亮的书,当我带着张贤亮的《习惯死亡》走出西单图书大厦,作为《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替代品。我拿它回家,但不想翻它,因为我刚刚认识它,我们不熟。我对于曾经的放弃感到垂头丧气,它一定是因为我像主人公章永璘一样转头就跑而积怨很深。
  •     心胸里的秩序。
  •     阿来和迟子建的访谈,韩少功的后记。邱晓雨很善于比喻和总结,像是比被采访者都更懂他自己。
  •     《用文字呐喊》一书采用人物访谈的形式,记录了阿来、莫言、张贤亮、贾平凹、韩少功、迟子建、张抗抗、陈忠实、二月河、李洱、白先勇等一大批中国当代最特立独行的文人,披露的人生故事、心灵疆域和存在之思。他们用中国最具穿透力的声音,对社会、时代、世界、理想、死亡、幸福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思想评述。这是他们每个人的简明创作史和思想史,所勾勒出来的,是过去30多年中国文人的进化轨迹。  这是一批了解中国必先了解他们的人,他们的作品和思想推荐到国际上,将会颠覆传统对中国的认识和价值评价。世界只有聆听了来自他们的声音,才是叩开了一扇正确理解中国的大门。
  •     老实话,本来对这样的访谈类书籍不抱有太多奢望。因为担心访谈者与被访谈者无法站在一个层面上交流,导致隔靴挠痒,既说不到点上,也浪费机会。但这本书给我很大的惊喜,邱晓雨是个才女,不仅工作准备充分,并且善于调动被访者的激情,问了很多深层的事,得到了很多深层次的答案。不仅仅被访者我都喜欢,访问者也很棒,完全超越了我对一个主持、编辑、或者说记者的期望。超赞!!!期待下一本!也让我认识到,在目前仍有像邱晓雨这样能够沉得下心来看点东西,做不错的节目,写不错的东西的媒体人。
  •     作为一个编辑,或许今后还有机会能够参与贾平凹的作品,或韩少功的作品,或阿来的作品,但一次读到这么多作家的个人思想世界,我想,今后再有机会编辑或者阅读这样一本书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     邱晓雨很不错,里面作家都很交心
  •     这本书记录了阿来、莫言、张贤亮、贾平凹、韩少功、迟子建、张抗抗、陈忠实等中国作家的人生故事和创作感悟。
  •     他们或许不是最可爱的人,但他们是最善于居安思危的人。他们,就是我们那群用文字呐喊的中国作家。
  •     大部分作家都是第一次听过。
  •     一星给被采访对象迟子建。作者完全不懂文学,并且写大量矫情文字抱怨工作又苦又累。
  •     https://book.douban.com/people/2696758/annotation/6847534/
  •     用文字呐喊(深度对话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读懂莫言,才能更深沉地理解他的作品。更有张贤亮、贾平凹、韩少功、张抗抗、迟子...
  •     每年这个时候,在法兰克福书展过后不久,媒体人都会聚在一起讨论一个共同的话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什么与其综合实力不成正比?
    当我们国家挥舞着不算强壮的经济臂膀,高喊着口号要援助人均收入是我们10倍的欧洲的时候,参加书展的代表在国外书店中却难以寻觅到中国文学家的作品——相对于时常畅销国内的欧美作品,中国的文化在国外的认可度更多的仅仅限于交流、展示性质的文化展会,而在那些真正的阅读者之中,并没有盛行起来。
    当我们说中国走向世界的时候,是否真的在依靠自己的力量向世界走去?是我们走向了世界,还是世界走向了我们?
    阿来说:“不是我要走向世界,而是这个世界扑面而来,就是今天我们不走向就不行了,这个世界他自己来了。”
    我们应该把什么样的中国文化呈现在国外面前?
    迟子建说:“像张承志有独立的精神气质,而且他甚至带着一种决绝的姿态,我很尊敬他。像韩少功,王安忆、阿来,我觉得你访问的这几个也都是我的朋友,就是说,这些人的作品,我觉得西方人如果更多的译介这些作家的作品,他们会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不一定的认知,这是一批有独立人格和想法的知识分子。”
    究竟是因为世界认同而接受了某种文化,还是因为某种文化影响而改变了世界?我们应该以什么样形象去表达我们的文化?
    韩少功说:“我们对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用一个理想主义的态度,去高估它,或者否定它。”
    当然,文字的声音也是一种总结、定位、改变当下社会的积极力量,无论我们是通过网络的论坛、微博、评论,还是通过图书、报纸、杂志等,都在对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产生影响,那么我们如何提升我们自己的影响力,更准确地表达?对于当下时代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张抗抗说:“我们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社会承担,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问题。”
  •     读这本书能让我们更清晰地抓住每一个作家的特色。贾平凹的病,莫言的饥饿,张贤亮谈性,阿来说西藏。每个人身上都有一张藏宝图,他们是这个时代的一串密码,供你解读不同角度的社会存在。可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访谈,这其实是一次作家群像的图谱,这幅画同时也画出了这个时代的脉络。
  •     张贤亮的一生是富于传奇色彩的,他的作品和他的经历一样,带着时代的烙印。他所经历的苦难和折磨既是传奇的素材,也是一种延续生命思想轨迹的资本。
  •     中国最具穿透力的声音、中国最特立独行的思想
  •     莫言、贾平凹、张贤亮聊得还好。于韩少功比较失望。
  •     第一次深入了解作家的内心世界。
  •     访谈形式记录阿来 莫言 张贤亮 等一大批当代作家的个性观点,是很值得一读的经典。
  •     前不久,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结果终于揭晓了,莫言的《蛙》,榜上有名。在我看来,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作为中国当代名声赫赫、最具个性、最多产的作家之一,莫言获此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当之无愧。也许《蛙》不是莫言的登峰造极之作,也不是他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但是这丝毫不影响《蛙》的成功。我想这成功,不只是“书信、剧本”文体的炫目,也不仅仅是“计划生育”题材的新颖,最重要的是人物塑造的成功。不是主要人物塑造的成功,而是边缘人物塑造的成功。
  •     这本书的难能可贵在于,它并不是单纯的对作家精神世界的探寻,也穿插了很多作家本身的极具趣味性的小故事,如莫言在谈到吃的时候,聊到自己因为饥荒而产生的对食物的疯狂渴求,张抗抗在谈到用一张鲁迅画像做桌布的有趣经历等。
  •     这本书是作家和主持人交流,节目和公众对话的一种延续。图书采用人物访谈的形式,记录了张贤亮、迟子建、韩少功、贾平凹、莫言、张抗抗、阿来、王安忆、陈忠实等一大批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做客《环球名人坊》时披露的人生故事、心灵疆域和存在之思。知识性兼趣味性,强调书写方式与读者之间的亲切交流,让读者在心灵的喜悦中获取思想的启示,是本书追求的目标。
  •     了解一下别人的生活。诚然很多对话都没能听懂
  •     贾平凹注重中国传统美的表现方式,真实地表达了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情绪,为中国文学的民族化和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
  •     文革吐槽集。
  •     阿来、莫言、张贤亮、贾平凹、韩少功、张抗抗、迟子建,华语文坛巅峰访谈
      中国作家协会支持、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倾力打造,毕淑敏、陈忠实、二月河、白先勇、李洱、刘心武、王安忆、贺敬之、刘震云……中国有影响力的作家尽集于此,精彩内容陆续出版。
      中国最具穿透力的声音、中国最特立独行的思想,时代、社会、写作、人生、世界、故乡、母亲、爱情、幸福、死亡、恐惧……
      每个喜欢文字的人都来读读这本书
  •     阎连科写到过,他永远觉得对他影响最大的作家是张抗抗。对他影响最大的作品是张抗抗的《北极光》。就是这部书和当时远在东北黑土地上的这个女子,召唤阎连科从事写作,教导他通过写作的方式,来离开农村来到城市。张抗抗也是我很喜欢的作家,他在写作上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
  •     之前看莫言的《丰乳肥臀》,感觉有点看不明白,甚至觉得有点肮脏和丑陋,通过此书里面的访谈,希望能够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深刻解读书的灵魂。
  •     一个作家的创作,就是像爬楼梯,爬高坡一样,你一直想努力动弹,但是动弹不的,动弹的过程是困难重重,非常的恐怖,但是邱晓雨:有个问题是请所有的作家都要来回答的:如果现在你是我,您是一个记者,要采访一个著名作家,这个作家叫莫言,你会想问他什么?
  •     这本书引起了我对文化大革命那一段不为中国人所熟知历史,我决定要去了解它!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