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世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文学家 > 昨日的世界

出版社: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0-4
ISBN:9787108033437
作者:(奥)斯蒂芬·茨威格
页数:482页

后记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这位并未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而蜚声世界文坛、至今盛名不衰的奥地利著名作家,对中国广大读者而言已相当熟悉。他出生于1881年11月28日,在19世纪生活了十九年,度过了自己对世界最敏感、思想最活跃、接受知识最快的青年时代;他在1942年2月22日悲怆地自尽离开人世,时年六十岁,正值年富力强之际。他在我们这个人类世界生活得不算太长,但他是跨越两个世纪的人,经历了物质文明突飞猛进、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然而社会政治十分动荡的时代。他出生在维也纳,当时,这座奥匈帝国的首都是欧洲文化的摇篮,名流济济,人才荟萃,举世闻名的音乐大师、各色流派的不朽诗人、杰出的小说家和戏剧家、伟大的思想家和学者,都在那里云集,使茨威格自幼处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他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家庭,这使他有条件博览群书、搜集珍藏、游历世界——他到过印度、俄国、东南亚和非洲,两次踏上美洲,横越美国东西,最后寄居巴西,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瑞士、英国、意大利,更是常来常往,似同他的第二故乡——因此他学识渊博,阅历深广。他出身于一个犹太人的家庭,犹太民族的多舛命运使他惆怅、沉思、漂泊……他是一位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年轻时还是一位世界主义者。

作者简介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斯蒂芬•茨威格著,舒昌善译。
作者以饱满真挚的感情、平实顺畅的文字叙述了他所认识的特定时期的各种人物,他亲身经历的社会政治事件,他对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的感受,记录了当时欧洲从一战前夜到二战欧洲危局的社会现实,批露了世界文化名人鲜为人知的生活轶事,同时穿插了作者各种细腻的心迹。

书籍目录

序言
太平世界
上个世纪的学校
情窦初开
大学生活
巴黎,永远焕发青春的城市
我的曲折道路
走出欧洲
欧洲的光辉和阴霾
1914年战争爆发的最初时刻
为思想上的团结而奋斗
在欧洲的心脏
重返祖国奥地利
又回到世界上
日落西山
希特勒的崛起
和平气息奄奄
译者后记

编辑推荐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新译本)》为茨威格人物传记。

前言

我从未把我个人看得如此重要,以至醉心于非把自己一生中的故事向旁人讲述不可,只是因为在我鼓起勇气开始写这本以我为主角——或者确切地说以我为中心的书以前所曾发生过的许许多多事,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代人所经历过的事件、灾祸与磨难。我之所以让自己站到前边,只是作为一个放幻灯的解说员;是时代提供了画面,我无非是为这些画面做些解释,因此我所讲述的根本不是我个人的遭遇,而是我们当时整整一代人的遭遇——在以往的历史上几乎没有一代人像我们这一代人这样命运多舛。我们中间的每个人,即便是年龄极小和最无足轻重的人,在他心灵深处都曾被我们欧洲大地上几乎无休止的犹如火山爆发般的动荡所震撼过;而我知道,在这千千万万人中间,没有一个人具备像我这样的优越条件:我,作为一个奥地利人、犹太人、作家、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恰好身处世界动荡最剧烈的地方。

内容概要

斯蒂芬·茨威格(1881一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人家庭。主要作品有《三大师传》《象棋的放事》《昨日的世界》等。青年时代游历世界各地,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鼓吹欧洲的统一。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和理想幻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似乎觉得,为我们所经历过的那种紧张而富有戏剧性地令人惊诧的生活做见证,是我应尽的一种义务,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些巨大转变的见证人,都是迫不得已成了见证人。对我们这一代人而言,不存在任何的逃避,不可能像我们的先辈那样置身事外……没有一片可以逃遁的土地,没有一种用钱可以买到的安宁。命运之手随时随地会把我们攫住,把我们拽到它的永不知足的戏弄之中。  ——斯蒂芬·茨威格“出于绝望,我正在写我一生的历史”  ——茨威格致友人书

章节摘录

这种太平的感觉是千百万人所梦寐以求的财富,是他们共同的生活理想。唯有这样的太平世界,生活才有生活的价值,而且越来越广泛的社会阶层都渴望着从这种宝贵的财富中分享自己的一份。最初只有那些有财产的人为自己遇上这样的太平盛世而庆幸,但是后来渐渐扩大到广大群众。于是,这个太平的世纪便成了保险业的黄金时代。人们为自己的房屋作了防火和防盗保险;为自己的田产作了防雹和防灾保险;为防意外事故和疾病作了人身保险;为自己的晚年买好终身养老储备券;同时在女孩子的摇篮里放上一张保险单,作为将来的嫁妆。最后甚至连工人也都组织起来,为自己争得了一份合理的工资和医疗保险;佣人们为自己储蓄了老年保险金和预先存入一笔自己身后的丧葬费。只有那些把未来看得无忧无虑的人才尽情享受眼前的生活。在这种以为能阻止任何厄运侵入自己生活的深刻信念中,包含着一种巨大而又危险的自负,尽管生活的态度十分克勤克俭。19世纪在自由派的理想主义之中真诚地相信自己这个世纪正沿着一条万无一失的平坦大道走向“最美好的世界”。人们用蔑视的眼光看待从前充满战争、饥馑和动乱的时代,认为那是人类尚未成熟和不够开化的时代;而现如今,只需要再用几十年的工夫,一切邪恶和暴虐就都会被彻底消灭。对这种不可阻挡的持续“进步”所抱的信念是那个时代的真正信仰力量,人们相信这种“进步”已超过相信《圣经》,而且他们这样的神圣信念似乎正在被每天每日科学技术的新奇迹雄辩地证实。事实上,在这个和平的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普遍的繁荣变得愈来愈明显、愈来愈迅速、愈来愈丰富多彩。照亮夜晚街道的,已经不是昏暗的灯光,而是耀眼的电灯。从主要街道到市郊的沿街店铺都散射出迷人的新的光辉。人们已能用电话进行远距离的谈话。人们乘坐的车辆已不再用马匹拖拉,而是以新的速度在飞驰。人们已实现了伊卡洛斯的梦想,能在太空翱翔。舒适方便的设备已从高贵的府邸进入到市民家中;水已经不再需要从水井或者从水渠里去提取;炉灶生火也不再那么费劲,到处讲究卫生,已不再满目肮脏。自从用运动锻炼身体以来,人们变得愈来愈漂亮、愈来愈强壮、愈来愈健康。畸形残废、甲状腺肿大、断肢缺腿的人在街上已日益少见,而所有这些奇迹都是科学——“进步”这个天使创造的。社会福利也在不断前进:每年都赋予个人以新的权利;司法愈来愈温和与人道;纵然是一切问题的问题,即广大群众的贫困问题也不再显得无法克服。愈来愈广泛的社会阶层获得了选举权,从而有可能通过合法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社会学家和教授们为使无产者享有比较健康乃至比较幸福的生活状况而竞相出谋划策——因此,这个19世纪为自己所取得的成就而不胜自豪,并觉得每隔十年就会更上一层楼,这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人们不相信还会有像在欧洲各族人民之间发生战争这样野蛮的倒退,就像不相信还会有女巫和幽灵一样;我们的父辈们始终不渝地深信宽容与和睦是不可缺少的约束力。他们真心实意地以为,各国和各教派之间的界限与分歧将会在共同的友善中逐渐消失,因而整个人类也将享有最宝贵的财富——安宁与太平。那是被理想主义所迷惑的一代人,他们抱着乐观主义的幻想,以为人类的技术进步必然会导致人类的道德同样迅速的提升,而在我们今天把“太平”一词早已作为一种幻想而从自己的词汇中抹掉的人看来,那是十分可笑的。由于我们这一代人在这个新的20世纪里已学会了对任何集体兽行的爆发不再感到惊讶;由于我们等待着在未来日子里还会有比以前更加臭名昭著的一天,所以我们对人的道德的可教性抱着怀疑态度。我们不得不承认弗洛伊德的正确。他看出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文明无非只是薄薄的一层,随时都可能被潜意识的破坏力量所冲破。想必我们这一代人已渐渐习惯于生活在一个没有立足点、没有权利、没有自由、没有太平的世界上。我们早已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摒弃了我们父辈们的信念——他们相信人性会迅速和不断提高。鉴于一场将人类上千年的努力毁于一旦的灾难,在我们这些得到惨重教训的人看来,我们父辈们的那种轻率的乐观主义十分迂腐。然而,尽管那只不过是一种幻觉,却也是我们父辈们为之献身的高尚和美好的幻觉,比今天那些惑众的口号更有人性和更有益。所以时至今日在我内心深处似乎还没有完全摆脱那种幻觉,虽然我对此已有充分的认识和完全失望。一个人在童年耳濡目染的时代气息已溶入他的血液之中,根深蒂固。不管现在每天在我耳边聒噪的是什么,不管我自己以及无数和我命运相同的人经历过怎样的侮辱和磨难,我仍然不能完全违背我青年时代的信仰:尽管有这样那样的挫折,总有一天会重新好起来。纵使我们今天怀着惘然若失、一筹莫展的心情,像半个瞎子似的在恐怖的深渊中摸索,但我依然从这深渊里不断仰望曾经照耀过我童年的昔日星辰,并且用从父辈们继承下来的信念安慰自己:我们所遇到的这种倒退有朝一日终将成为仅仅是永远前进的节奏中的一种间歇。在巨大的风暴早已将太平世界击得粉碎的今天,我们终于明白,那个太平世界无非是空中楼阁。然而,我的父母生活在那座空中楼阁里,就好像住在一幢石头房子里似的。从未有过什么风暴或者仅仅是一股强烈的穿堂风闯入过他们温馨、舒适的生活;当然他们当时还拥有一种预防风云的特殊手段:即他们是有钱的人,他们正在渐渐变得富有,甚至会变得非常有钱,这在那个时代是抵挡不测风云的可靠窗户和墙壁。我觉得,他们的生活方式是那种所谓“优裕的犹太中产阶级”的典型,这个阶层曾对维也纳文化做出过非常重要的贡献,而所得到的报答,却是这个阶层被彻底消灭。所以我在这里叙述我的父母的那种悠闲安适和低调的生活,其实讲的并不是个人私事,因为在那个一切价值都有保障的世纪里,在维也纳有一万或者两万个像我父母那样生活的家庭。

图书封面


 昨日的世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7条)

  •     茨威格描述他们那一代人,心情是复杂的,他即为自己没有像父辈和子辈那样享受太平盛世而惋惜,又因为经历了这样跌宕起伏的时代感到自豪(有自豪的感觉吧)。如果他直到去世时仍在战争的枪炮剑影中,这样的自豪感或许能永久保存下来。但不是,茨威格在写这本充满纠结爱恨的回忆录时,已在战后稳步恢复的世界中。茨威格的时代是一个保守又稳定的时代。道德观稳步地建立在现在被看来有些虚伪的一套世界观上。良家妇女必须穿着铠甲一样复杂的衣服以事对道德的尊重。道德的进步,有的时候会有反复。就如书中引用过的话“我们一会儿酒不够,一会儿酒杯不够”。60岁的茨威格在拉丁美洲看着年轻人自由地恋爱,滑雪、游泳,拥抱亲吻,发觉自己和他们之间“似乎隔着不止一个时代,而是1000年”。当看到新新人类正享受着年轻时打心眼里觉得对的青春年华时,自己的老迈身躯就成了最大的伤疤。能理解他有多郁闷。就像发糖果给每个孩子,发到他前一个却突然停止,经过一番无意义的抗争后又从他后三个起一直发。他又开始抗争的时候,毕业了。所以茨威格发现自己虽然活到了新世界,却被整个留在了昨日的世界。
  •     茨威格摒弃了浮华激荡的文采,不紧不慢又充满哀伤绝望的讲述自己的故事和那个时候的欧洲。很多时候历史总是相似的,一战前到二战前的欧洲和我国居然有很多共同之处。其实我一直很喜欢这种社会白描似的历史读物,比王侯将相史逼真多了。读完了不奇怪茨威格会在几年之后自杀辞世,那种无国无家被掷向虚无的绝望。
  •     如果现在我们说起犹太这个民族,首先我们想到的是2点,财富与智慧。美国一个评级机构得出结论,世界上最聪明的2种人,一个是犹太人,一个是我们华人。一般人会认为发财致富是犹太人的最终和典型的生活目的,茨威格写到,发财致富对犹太人来说只是一个过渡阶段,是达到真正目标的手段,一个犹太人的真正愿望,他的潜在理想,是提高自己的精神文明,是自己进入到更高的文化层次。今天在美国流传着一个笑话:犹太人不仅“控制”着华尔街,“统治”着好莱坞,甚至“操纵”着美国的新闻媒介,甚至美国总统也是犹太人选出来的。在美国的资本市场,到处弥漫着犹太人的味道。高盛、雷曼兄弟、所罗门兄弟等著名金融公司都是犹太人创建的。在华尔街,金融精英中有50%是犹太人;美国富豪排行榜中甚至一半以上都是犹太人。好莱坞八大电影公司都是由犹太人创办。甚至在他们目的仅仅是拍一部纪念自己民族的电影而不图利益的《辛德勒名单》,也依旧使他们获得巨大财富。诺贝尔奖至今已颁给800多人,其中至少有20%是犹太人。就是这样的一个民族,在他们的背后忍受的是驱逐,是战争,是随着祖国的灭亡所失去的远比那片有限的国土多得多的东西。早在一战前的犹太学校,坐在硬板凳上的学生,除了每天学校长时间的“常规教育”,学习几何,物理,音乐外,课余时间则完全被作业占满,除此之外,还要学习古典希腊语,拉丁语,法语,英语,意大利语这5门外语。在心理方面,当年轻人怀着最真诚的学习目的,要求解释一些问题时,遇到的总是盛气凌人的训斥:“这些事你还不懂呢."总是被一再提醒:你还没有”成熟“,还什么都不懂。而在学校,你只需要局限在”敬学计划“中,无论是否觉得舒服,都是无关紧要的。学校的使命不是培养年轻人成为丰富内心世界的人,而是尽可能成为百依百顺适应既定社会结构的人。不是提高个人的能力,而是对能力加以约束和消灭能力差异。在今天,我们的教育方式中,依旧延续着一战之前犹太学校的理念。我们的学生,不被允许你在所热爱的方向去拓展,而是束缚在固定模式的教育。学习的方向,不再是为了使自己形成一种性格,或者丰富的眼界,而仅仅是所认为的易就业、收入高的方向。这种心理压力下,只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不是使我们麻木不仁,就是使我们激奋勇进。在这种形势下,显然茨威格以及他的同学是属于第二种结果。不仅更加快速完成了”常规教育“,还热爱起诗歌,剧本。达到疯狂酷爱的程度。当他身边出现出类拔萃的年轻人时,一旦在他自己的领域中一举达到前人未能达到的成就时,就会永远鼓舞他周围和深厚的所有人。因为这个事实本身就清楚的说明了,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同一座城市里,同样的教育背景生活环境下,同样会有这样的杰出的人出现。榜样的力量。这段时期也正是他奠定功底,以及结识当时欧洲几乎所有的作家,画家等方面的名人的基础。一位经历过2次世界上最重要的战争的人,而每一次战争又是这样与自己的祖国息息相关的人,他的一生,与和平的追寻向往,与没有民族的观点,与没有种族的歧视,注定无法分割。一战后,他毅然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奥地利。在那个食物发霉、单调,政府征用房间给居无定所以及战争归来的士兵居住,货币不断贬值,新印刷的十万元的货币扔到水渠,连乞丐也会无人问津,在那个战败的冬季没有煤取暖,借债人已不再还债的奥地利,茨威格与祖国再次站在一起。也许正是这种货币瞬息万变的贬值下,反而使人们不再对金钱如此的痴迷,更加看重生活的本质--工作、爱情、友谊、艺术和自然的真正价值。不愧为艺术之都的维也纳,处在灾难之中的整个民族生活得比以往更富有情趣,更充满活力。人们在一间寒冷的剧院看着演出。不管男士还是女士,都穿着着正装,对艺术的敬畏没有战前的丝毫减少。因为金钱的背叛,奥地利人们觉得自己心中这种永恒的东西--艺术才真正可靠。茨威格最后一部作品,对于二战中,希特勒对犹太人的行径,国家的灭亡。这一切,都付诸了悲伤地情调。这样的一生经历着太多我们无法想象的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舒昌善先生描述到:他以诗人的姿态登上文学的殿堂,却以小说家闻名于世,以卓越的传记作家载入史册。这便就是他的一生--斯蒂芬·茨威格。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虽是回忆录,实则异常丰富,是世界之交至一战再至二战前欧洲社会风貌的展现,一个自由多元的欧洲如何一步步走入战争和纳粹的沼泽;也是当时文人群体的绘本,作者交际广泛,全欧洲名流都与之有过交往。我们既能以此为镜,反思中国当下,并做好准备,又能借此了解,成为一位知识分子,应该经历怎样的成长和思考,才能领悟时代和思想的意义。
  •     书中有句话讲,约伯问:无辜的约伯为何遭受如此迫害?上帝回答:约伯遭受如此迫害并非由于约伯有罪,而且由于上帝的安排。
  •     一个超级精英作家对欧洲的回忆。
  •     茨威格的传记小说,读来一点不枯燥,这本书对于了解欧洲一战期间历史很有帮助。
  •     茨威格文笔如何不须再赘述,这本自传,完全可以作为历史写作的一种参考。
  •     怎么会没塑封啊,茨威格的书
  •     之前看《我执》里面有一段话大致意思是回忆 无论如何都是悲伤的 如果记忆是美好的 那不免要为失去的美好难过 如果记忆是痛苦的的 那岂不是要再经历一遍这样的痛苦 看这本书的时候一直在想这段话 出于绝望来回忆 得有多心痛
  •     舒昌善的译本,值得一读
  •     字里行间携带着时代的震荡和脉搏 写的真好看
  •     穷尽一生,只为追寻内心的自由。可惜茨威格没有等到二战的结束,还没来得及成为世界公民,就绝望地和妻子一起离开了这个他曾深爱的世界。他笔下的罗曼罗兰,坚守在第一战线,无愧于“欧洲的良心”;虽然和高尔基语言不通,但善于讲故事的高尔基总能通过表情和动作让他明白一切;还有就算在病榻上,也坚持写作和思考到最后一刻,坚强到骨髓里的弗洛伊德。茨威格说,如果可以重来一次,他会选择用笔名发表作品,这样既能享受文学上成功的喜悦,又能隐秘地生活。奥地利的沦陷夺去了茨威格最后一丝希望,他成了一个没有国家的人,他第一次感到如此的孤立无援,一步步失去自己为人的尊严。那个他记忆中重视戏剧和文艺的维也纳已经被纳粹摧残得体无完肤。而他,也在对人性的绝望中走向生命的终结。我只想和茨威格一样,不图其他,只求内心的自由。
  •     被铁拳击碎的旧文明;一切美好被瞬间击碎。个体命运支离破碎。看哭了。总觉得各种
  •     非常喜欢的一本书,有两种版本,我都买了……
    虽然是同一个人翻译,但是由于时间的积淀,两种版本的翻译内容各有不同!
    看的时候想到了国内种种,充分明白了什么叫做以史为鉴!
    也很羡慕茨威格所访问的那些大师们,他们的国家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大师们去创作。
    同时,也深刻理解了一战二战期间欧洲人的心理变化以及一个犹太人的心路历程!
    隆重推荐!!!
  •     “毕竟,任何阴影都是光明的产儿”。我们一直在追逐着光明,却总是笼罩在阴影之下,自由和和平只有很少的人才会珍惜。我是悲观的人,总是在困难来临之前就感到痛苦,茨威格是个洞察力十足的有良心的作家,却在苦难的两次世界大战中生活,命运带给了天才和厄运!6
  •     好书。推荐给大家。茨威格的文字太有感染力了。
  •     喜欢茨威格,喜欢看他的书,觉得认识他是相见恨晚。我看过他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后就觉得他是我的知己,果然,看《昨日的世界》的时候也一样有很多共鸣。看该书的时候,每到触动我的地方,我就掩卷感慨:其实,他的一些想法一些经历我也有过,只不过他用了生动的语言表达而我欠缺这个能力。
  •     “所以他们(犹太人)会在逃亡的路上瞪着焦灼的眼睛互相凝视——我为什么要逃亡?你为什么要逃亡?我既不认识你,也不懂你的语言,也不了解你的思维方式,我和你为什么要逃亡?我跟你毫无关系,为什么要和你一起逃亡呢?”
  •     可以这么说,只要是茨威格的历史作品,你都可以买回来看一看
  •     茨威格以隽永,流畅的文字,叙述自己生平所经历的欧洲重大历史事件。他以诗人的感情,小说家的技巧来再现历史,熔哲理于抒情,使历史事件变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更重要的是,他描写了时代的氛围和人们的心态。披露了在那时期,他所交往的世界文化名人鲜为人知的生活轶事。正因为此,《昨日的世界》不是自传,胜似自传,不是回忆录,胜似回忆录,它在广大读者中永远具有魅力。
  •     人文主义,自由,世界主义
  •     读了再发心得。不过,茨威格的作品不会差的,世界名著。
  •     上学时看的老版,很喜欢,茨威格的书不需多说了吧,很好的三上读物
  •     “出于绝望的我正在写我一生的历史。”还是忍不住哭了。
  •     书还没看 买是因为《往西,宁静的方向》里看到一篇文章里引用茨威格本作的一句话 很喜欢 所以义无反顾买了 要是书再装订好一点就好了 刚到手就脱胶了。。。
  •     茨威格太墨迹了。这本书把之前因为人类群星闪耀时对他积累起来的好感毫不留情地尽数摧毁了。但对意识形态的影响还是大,觉得战争可怕且毫无意义。确切地说,我现在觉得啥都没有意义。
  •     纸质印刷都很好,无插图字很多,不过我个人比较喜欢这种,有图会干扰我阅读。但就翻译版本而言我比较偏向老版,新译本很喜欢用破折号。但《昨日的世界》本身是经典,瑕不掩瑜。
  •     了解欧洲,了解茨威格。好书!
  •     特别要说的,翻译得行云流水很赞
  •     一个对世界的现状产生了怀疑,而怀念过去黄金时代的书籍。茨威格的书,是良知的书。
  •     相当不错的一部书,特别值得看,茨威格的作品,让你绝对不会为所花费的时间感到后悔,反而会感觉相见恨晚,这是茨威格最后一部作品,作品中散发出的魅力使之恒久弥新,有人说,这是绝对不会过时的一本书,强烈推荐!!!
  •     喜欢宅在家阅读这样的文字,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时空去感受。觉得茨威格是位善感的大师,丰富清新。
  •     茨维格简直是欧洲当时的交际花,带我们重温了那一代的文学及艺术的生活。
  •     2016年度过最好的一本书,作者的文笔好,舒昌善先生的翻译也特别推荐。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世界的改变,作者通过自己的独特的视角和经历把那个特殊的时代刻画出来,同时也对奥地利有了更多的了解。
  •     读着爽的不行 文学小说般的语言描述激荡的欧洲历史 写的很细腻 了解欧洲人民对一战二战的内在理解的佳作
  •     我给我茨打满分【暴风哭泣】。真喜欢那个时代的欧洲,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那个真正人类群星闪耀的时代。
  •     欧洲人写的经典作品大多我都觉得有描写过多,罗里吧嗦的特点,这本也是,不过却看得我很感动,作者已经达到了一种精神层次很高的境界了,低调,内涵,高雅,睿智,追求精神上的修养而不在乎物质,虽然整部作品沉浸在一股悲伤当中,却让人感受到正能量,真实的回忆记录,切身体会到伟人的内心世界和仿佛置身那时那地,很妙的体验
  •     比起抒情大师(陌生女人)、浪漫大师(群星闪耀),茨威格的新印象是一个无比聪明的写手...看得清记得牢事实,知道善恶,善于激发读者的激动心情,很现实,却缺少了一种自然的忧伤。
  •     获得新知
  •     斯蒂芬。茨威格真的很棒
  •     茨威格的书都不错!他的语言真的很棒,老师当事在班上读了一段印象深刻啊。
  •     茨威格文笔流畅,译得很好。
  •     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都是茨威格对祖国和欧洲的爱,现实让人心碎心疼
  •     带我回到那个年代的欧洲人的想法。唯一的不足在于自己,书中列举了成百上千的名人,可惜自己只知道寥寥。想想当时的中国还只是清末和北洋时期,欧洲已是黄金时期,叹息
  •     茨維格生前最後一部散文,一部振聾發聵的自傳、自白,甚至有遺書的味道。在《約翰·克里斯朵夫》的很多年後終於有一本書,讓我沈迷其中且多次落淚,讓我如此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與寫下那些文字的人有相同的靈魂,我們同呼吸共命運。
  •     斯茨威格的名字还是在那年高考阅读题里见到的,但他的文章从来没有读过,上次买了人类群星闪耀时,感觉相当满意,他的笔触细腻,文字流畅,极见功力;捧起看后便有不忍放下的感觉,说起我的阅读史来很少有这样的感觉,大师的魅力正在于此,推荐大家一读
  •     文笔细腻,很喜欢茨威格的文字!
  •     在命运面前,茨威格最终还是没有走出
  •     昨日的世界,每个人都应读的好书。
  •     读完心里很难受
  •     看了半个月
  •     茨威格的文笔非常不错。
  •     内容有深度,就是觉得字有点小。感觉上看上去还是不错的,就是感觉这种书要慢慢看,觉得自己的看书速度有待加强。文笔很细腻,茨威格的书就是不一样。这是我第二次读他的书了,每次感觉都很不错。很舒服。不过就是有点忧伤。需要很好的心理素质去看。
  •     茨威格说:记忆是这样一种能力:知道如何整理记忆和果断舍弃。“从自己一生中被忘记的一切,本来就是由一种内在的本能在此之前早已判断为应该被忘却。只有我自己要保存的记忆,也正是要为他人保存的记忆。”茨威格是一个极具历史感的人,所著《昨日的世界》正是他为同时代、未来时代诸如我们这样的他者所保存的历史记忆。
    此书成书于1939-1940年,是法西斯势力极力扩张的时期。出身奥地利,自青年时代至终保持对个人自由和欧洲整体自由与和平和人道主义追求的茨威格,不仅是享誉世界文坛的作家,而且兼具犹太人的身份。这使他得以用生动细腻的笔法描述的亲身经历和心理历程,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观察历史的细节视角。翻开书页,便是翻开了泛着微黄色彩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期的生活画卷,从他的记忆中我们所能感知到的很多。
    开篇的扉页,茨威格引用了莎士比亚的一句话:“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怎样的时代呢?
    一 19世纪最后十年
    茨威格生于1881年,首先经历了19世纪的最后十年。我们知道这恰恰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诸多的发明使人类更多的相信自己的力量就可以创造更美好、更明亮的世界。而德国已经通过王朝战争撇开了奥地利,并且最终击败法国(1870年)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在经济上赶超英国成为全欧洲实力最强的国家。奥地利当时称为奥匈帝国,虽然在工业上赶不上德国,仍然有所发展。犹太人在这样的时代发展浪潮中受益良多,追求精神力量的最终本性使犹太人不仅经商致富,而且在财富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到19世界末奥地利贵族没落后的文化建设和发展中,为奥地利维也纳文化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9世纪末的维也纳保留了文化的繁荣,学校枯燥的学习生活并没有给青少年时期的茨威格带来丰富的精神营养,应该说,正是维也纳人对文化的推崇和尊敬高于政治的传统氛围滋养了茨威格的精神世界。在茨威格的记忆中,人们仍然尊崇旧时代的等级观念,遵从权威(皇帝和贵族)。在社会风尚上由于时代的变迁虽然出现了表面上旧有道德严格约束与实际人欲泛滥的错位表现,从而被茨威格批评为人性“矫揉造作”的时期.但是在我读来,这一时期的人们应该是愿意在原有的秩序框架下,在各自的等级范围内,在温和的阳光下,在花香鸟语中争取过彬彬有礼的体面人的生活.一切的色调都是明快的,一如一帧美丽的水彩风景。
    然而在这样风景之下,还有别的不引人注目的变化。今天看来,这正是工业发展带来巨大生产力飞跃的同时,带来的另一面的社会变动:工人阶级要求改善生活、小手工业者和小资产阶级要求免于破产免于最终抛入失业大军、富有的工厂主银行家要求保持富有的生活、生活在奥地利边境的少数人仍然抱着由俾斯麦传承下来的形成大德意志统一国家的梦想……..于是人们开始结成不同的政党:有主张马克思主义的,有主张自由主义温和改良的,有主张经济上排斥犹太人的,有以暴力的手段进行激进行动的(茨威格特别提到了自中世纪以来德语世界大学生拥有的某些特权的传统影响,对理解后来的冲锋队的横冲直撞非常有帮助)而面对所有的这些,人们看着、咕噜议论两句就继续了自己的生活(今天的人们亦然)谁会想到其中的某些因素后来竟然变成了颠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魔鬼呢?
    有些事情确实是要很多年以后回过头来想,来看才会有些明白的。这大概就是人类命运悲剧之所在。
    二 一战和二战

    人们并不知道原本期望的一个崭新的、充满希望的世纪就要以黑暗的拳头对他们予以迎头痛击,让许许多多的人最终沉没在黑暗之中。现在看来那只“梦幻之船”泰坦尼克号的命运难道不正是那个时代人类命运的写照?
    当茨威格回首的时候,他仍然有些不理解为什么在40年的和平之后,会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他的解释是“力量的过剩”,国家发展膨胀后力量的过剩,用今天社会时髦的话来说,即是国家说:“这个可以有,这个应该有!”每个主要的欧洲国家都这么说,就糟糕了,因为资源总是有限的,“这个”到底应该谁拥有呢?国家最终采用了“武力”的手段来解决问题,这原本就是一个利益之争,从开始到最后的结束——条约的缔结。但是从茨威格的亲身体验来看:广大的民众在战争中不仅输掉了战争,而且输掉了和平,最严重的是输掉了传统的价值观念。一战前不管是哪一方的民众,都相信自己参加的战争是为了“正义”,自己忍饥挨饿残缺身体是为了“爱国”,相信国家和政府的号召。而最终国家和政府欺骗了他们,战争换来的是满目疮痍和物价飞涨的屈辱的生活。这让人们去信什么呢?尼采曾经对这个时代进行了预言,他说:“上帝死了”,而现在随着上帝之死,很多东西都被人类自身打翻在地,死去了。
    茨威格对一战后贫困生活进行了大量的细致描写,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场景有了深切的体会:战争带来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整体秩序的崩溃,让习惯了被权威统管的德国人无所适从,自由而混乱、贫穷和屈辱的共和国是德国人最不愿意要的,各阶层的人们从内心从血液中期待“强权”的出现,这不能不说是民族的传统显示了巨大的力量。希特勒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中上台的,他原本是一个小人物,在看重等级的德国社会中,知识分子看不起他,大资本看不起他,军队看不起他:他不过是时代的跳梁小丑,不过是一个过客而已,暗中支持他的力量看上他的是:他可以是一个可资利用的工具。当然,这个“工具”具有自身的才能————善于寻找可资利用的思想、传统和人力资源,拿来为己所用,拼凑了自己的行动理论,尽可能去迎合所有人的愿望——在美好的诺言面前谁会最终想到鲜花背后隐藏的黑暗?对普通民众来说:他就是救星。
    “救星”变成“灾星”的过程是从小心翼翼到明目张胆的叫嚣,其间充满了背信弃义和对个人自由全面的扼杀。我们从茨威格的笔下看到了自由主义力量在强权面前的固有软弱,人们要最终相信最坏的结果需要很长的时间,人们要抛却幻想需等到火烧到自家的门口。一向如此,正义和善良力量的集结总是慢过黑暗的势力,在我看来这毋宁说是人性的软弱使然。茨威格本人由此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难民生活,因为他是犹太人。所有的曾经的生活与今天的他断然割裂,成为了昨日的世界,让他没有了立足的根基。这位伟大的作家最终于1942年2月22日选择离开这个纷乱的世界——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成立、1943年战争出现了转折、1945年战争结束——他没有坚持到光明到来的那一天。但是他在离开前清楚的指出:二战与一战的不同之处还在于,二战的人们为了一个信念而战,那就是“自由”。这正是茨威格自青年时代树立并捍卫了几十年的理想和追求,在这本似自传的书中可以看到他为此信仰而做的种种努力,由此我们可以理解“欧体一体”思想的源远流长。
    茨威格生活的时代已变做了昨日,诚如他在书中所说:一个人对周围社会(哪怕是几条街外)发生的事的了解可能不及千里之遥的人。正是在70年后,我们重新看到了70年前遭到禁止和焚毁的茨威格的著作,这长长的时光距离。茨威格离开人世之际是否会想到70年后,或者100年后有这样或那样的人翻开他的
  •     今日又似昨日的重现
  •     这个版本是新译本,就再买一本,非常喜欢茨威格的书,基本上慢慢的买齐了。
  •     略啰嗦,可能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怀念感差异导致
  •     茨威格永远不会让人失望!!!
  •     舒昌善的译本很棒,让我可以很流畅的将整本书看的很舒服。
  •     茨威格的所有作品里,这本回忆录对后世的意义最大!!这么晚才由舒昌善先生独译出版,真是可惜!还好三联没让我们失望。建议这本书出精装本,因为多看几遍书的封面就破了,并且只要两个人细读过的话,这本书的封面必破!!
  •     喜欢看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良知对抗暴力》继续阅读...
  •     细腻,理智,人物描写栩栩如生。
  •     “所有的政治煽动和仇恨宣传只会使人们头脑短时间发热”
  •     茨威格的作品很好~ 可读性很高哦~
  •     他写的名人传记不少,这本是自传性质的一本书。些\为新译本,超值。
  •     这次对当当超级满意。。。这本书基本上快绝版了,之前在淘宝上找都很少,没想到当当网上还有而且价格相当实惠!茨威格的经典之作,不得不读,其实这是一部被低估的作品,读过就知道了。三联的版本很好,翻译棒,最爱三联的书了!包装什么的都不错,书角完全没有挤坏什么的,就是封面上被用圆珠笔划了一道,不知道为什么……总之还是很满意的!
  •     质量还不错哦,,发货也相当的快,茨威格书中必看的一本的书
  •     茨威格的著作 大师的书 需要慢慢体会
  •     “任何阴影毕竟都是光明的产儿,而且只有经历过光明和黑暗、战争与和平、兴亡与衰败的人,他才算真正生活过呢。”
  •     茨威格出生在一个犹太富商家族,殷富的家底让他能够有条件博览群书、搜集名人的手迹和游览世界接触各阶层的人士,再加**时的维也纳是欧洲的文化艺术中心,名流荟萃,拥有一个及佳的文化氛围,这一切为他日后成为一位著名的作家、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年少的茨威格生活在一个美好的太平世界,周围的人有着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道德和尊严神圣无比。虽然他的父亲思想有点腐朽,他也不能容忍学校千般一律的教条式教育,但这不能阻挡一颗青春炙热的心对美好艺术的狂热追求,并渐渐获得了成功。
    然而,好景不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成千上万的人背井离乡,道德和尊严沦为废墟。曾经的朋友由于战乱和思想道义上的分歧而分道扬镳,以至当茨威格收到罗曼罗兰的来信时,竟然将其譬喻成从诺亚方舟飞来的白鸽。他试图去驱逐内心的孤立和绝望观,可却徒然无用。他将罪恶归咎到那些狂热的好战分子身上,他认为士兵没有错,怜悯他们遭遇到如此罪恶和黑暗的时代。战争是降临到他们身上的灾难,他们无力抗拒,而每个陷入这种厄运的人,都是同病相怜的兄弟。
    一次世界大战后茨威格的事业也达到了事业的巅峰,他的每本书都极为畅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仿佛一切黑暗都已经结束,和平的橄榄枝已遍洒人间,光明即将带来。可一切都是假象,以希特勒为首的狂热分子逐渐壮大并最终控制了德国,一场更大的战争已然是不可阻挡,和平奄奄一息,身为犹太人的茨威格背卷进了战争的漩涡,先是书籍在德国背禁止出版,然后被迫离开自己的祖国,成为一个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沦亡者,受到自己国家和所处土地的人民的歧视。随着希特勒不顾和平协议的条文,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此时再无茨威格可立锥之地,被迫流亡,两年后在巴西自尽。也许,这是他向那个堕落黑暗的世界发出的最后的抗议,用他的死向和平发出了最后的呼唤!
    今天,我们没有忘记这位伟大的作家、人道和平主义者和那些为争取和平而奋斗过的人,虽然如今的社会并不尽善尽美,但是比起那个年代,该感到多么欣慰。
  •     这书的电子版(又是盗版)我已经读了四五次了,映像中还有一本《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也读了好几遍,读茨威格的书过瘾啊!还是买个正版的吧,尽管斯人已经作古!我会继续购买正版同时也会继续阅读盗版……
    没办法,这年头知识有价但是大米的确不多!
  •     他的文字简单、流畅,语言舒缓、感性,字里行间流路出对家乡奥地利的眷恋与哀愁,客观地审视这本书就会发现一战与二战之间欧洲到底经历了什么,影响人类的大事在当时究竟是什么样子
  •     这本书像是一位慈祥的老者像我们讲述在那个遥远的欧洲大陆,在那个罪恶的年代一代人所经历的苦难。从中感受到的不止是作者的文学才华,更多的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向往。
  •     一本跨了年陆陆续续在今天终于收了尾,昨日的欧洲,昨日的维也纳,感觉随便一遇就是个大天才,想起午夜巴黎这部电影,想想我们昨日的中国,5000年的中华历史,学的太烂了。终于搞清楚了一战跟二战的时间跟皮毛,可见甭管世界史中国史,都烂
  •     从一个文人的角度观察一战二战的历史
  •     有时候世界就是疯狂的,但总有少数人保持着理智
  •     在我自愿和神志清醒地同这个世界诀别之前,一项最后的任务逼使我必须把它完成,向这个美丽的国家——巴西表示我衷心的感谢,它对我是那样善良,给予我的劳动那样殷勤的关切,我日益深沉的爱上了这个国家,在我自己的语言所通行的世界,对我而言,业已沦亡,和我精神上的故乡欧洲业已自我毁灭之后,我再也没有地方可以重头开始重建我的生活啦。年过花甲,要想全新的开始全新的生活,也需要一种非凡的力量,而我的力量在无家可归的漫长的流浪岁月中,业已消耗殆尽。这样,我认为最好是及时的和以正确的姿态来结束这个生命,结束这个认为精神的劳动一向是最纯净的快乐、个人思想的自由事实上是最宝贵的财富的生命。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 愿他们在漫长的黑夜之后,还能够看得见朝霞。而我,一个格外焦急不耐的人先他们而去啦。
  •     喜欢斯蒂芬·茨威格就不能不看这本《昨日的世界》!!!!!!!!!!!!
  •     女神推荐的,不错
  •     茨威格经历过一战和二战,与同时期的欧洲著名作家、音乐家、画家等交游甚广。这样一位大人物写的回忆录,为那些历史事件提供了个人视角。茨威格深感战争、革命、暴力,将欧洲文明毁坏殆尽,精神上的故乡从此消失。
  •     茨威格的书没的说,一周就看完了,很不错
  •     2017.03.05 珍珠和血泪
  •     我想去看一看茨威格笔下那个昨日的世界。人们自由,热情,世界充满了希望,友好。好像一切都会这样继续进行,欧洲夏天的阳光与欢乐,自然与人文的美好,都在那笔下栩栩如生。
  •     语言果然洗练,可以一口气读完,符合作者对自己所坚持的文风的描述。中欧,尤其是奥地利这样衔接西欧、南欧、东南欧的国家,他们的人民视野兼顾东西,对欧洲的全貌有更为完整的认知。
  •     我很喜欢茨威格的作品,尤其是舒昌善和高中甫的译本,这种风格的文字令人感到舒适,而且书中营造的旧欧洲,令人感到新奇。
  •     “我们这一代人最大限度地饱尝了以往历史有节制地分别落到一个国家、一个世纪的一切。”……“从自己的一生中被忘却的一切,本来就是由一种内在的本能在此之前早已判断为应该被忘却。而只有要为他人保存的记忆——也正是我自己要保存的记忆才不会被忘却。所以不妨说,是你们在这里叙述回忆和选择回忆,而不是我。”
  •     一位世界公民的回忆录
  •     伟大的作品,优秀的译本,出色的出版社,完美了
  •     茨威格通过自己过人的语言天赋,将自己经历的世界徐徐道来,很有味道!读过之后让人回味无穷。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书!
  •     有人性的回忆录
  •     每心灵震慑
  •     并非传记,体现了茨威格对大家的兴趣和观察入微,对当时笼罩欧洲的社会氛围的把握能力。
  •     茨威格的这本自传记很有思想深度,让我们从不同视角了解一个时代
  •     书的信息量很大,读过之后,让不知道的那些事了解了,对那些知道的事又有了更明晰的理解。昨日的世界,那个回不去的远去了的时代,怀念,了解,也有向往。
  •     在英国读完这本写世界大战前、战时欧洲的书。很有感触。尤其是读到茨威格写在巴斯度过的那段客居的日子。因为布达佩斯大饭店这个电影,而动了想读这本书的念头,读到书中的一些片段时会闪现电影里的画面和对白。总之在欧洲还尚存着对人道主义的热爱,可惜茨威格不能看到战后近百年来人们的努力。
  •     发现茨威格是个被低估的作家,传记写得很棒!语言描述冷静、细致、形象,相比《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那是个什么鬼?另外,他的朋友圈强大到不可思议。
  •     书还不错,很干净挺新无残缺,也不算沉。封面比较典雅内敛,只是文字稍小(比5号字小点),还在视力承受范围之内。译本没得说,目前是最好的了,价格也不贵。
  •     译者赞 今日与昨日的世界是有相似之处的
  •     命运从不曾放手,造物主那无情的心~
  •     作者的自传,描述了一生当中的重要事件和心路历程,十分生动,读来也很亲切
  •     口碑很好的一本书,喜欢茨威格。买来暂时没有时间读就借给室友了,据说特别好,过几天还我了会很迫不及待的读的。。
  •     传记的可读性非常高,文笔优美流畅,毫无晦涩难解之词。大师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看待人性,世界的角度,发人深省。
  •     两次世界大战使茨威格成为世界公民的决心受挫。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