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世界》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文学家 > 昨日的世界章节试读

出版社: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0-4
ISBN:9787108033437
作者:(奥)斯蒂芬·茨威格
页数:482页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39页 - 上个世纪的学校

根据那个时代的意向,学校的真正使命与其说是引导我们向前,毋宁说是阻止我们向前;不是把我们培养成为有丰富内心世界的人,而是要我们尽可能百依百顺地去适应既定的社会结构;不是提高我们的能力,而是对我们的能力加以约束和消除能力上的差异。对青年一代的这种心理上的压力,或者更确切地说,这种非心理性的压力,只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不是使青年人麻木不仁,就是是青年人激奋勇进。看起来挺像我们中国的教育制度,现在社会青年的麻木不仁,大概也是这种非心理性的压力造成的。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30页

由于沉浸在安宁、富足和舒适的生活里,他们很少知道,生活还可能成为一种负担和变得异常紧张。生活中会不断出现意想不到的事和天翻地覆的事。由于沉湎在自由主义和乐观主义中,他们很难料到,任何一个明天,在它晨光熹微之际,就会把我们的生活彻底破坏。即使是在最最黑暗的黑夜里,他们也不可能醒悟到人会变得多么险恶,他们也同样很少知道,人有多少战胜险恶和经受磨难的力量。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很难互相理解。人们总是习惯用自己已经习惯的方式去感知世界。突然要他们改变这种方式,人们就会感到十分不安,会抵触。多经历一些事情,多读一些书,视角就会略微广一些。了解自己的渺小,才能把自己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有句话说,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的头脑,至少要有一个在路上。我想旅行的意义就在于拓宽自己的方式吧。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58页

一个出类拔萃的年轻人,一旦在他自己的领域中一举达到前人未能达到的成就,仅仅这一事实,就会永远鼓舞他同周围和身后的所有青年。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27页 - 太平世界

“过自己的日子并且也让别人过自己的日子”曾经是维也纳人的著名原则,在我看来,它至今仍然是一个比一切绝对的命令更富于人性的原则。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30页 - 太平世界

“过自己的日子并且也让别人过自己的日子”曾是维也纳人的著名原则,在我看来,它至今仍然是一个比一切绝对的命令更富于人性的原则,而这个原则当时曾顺利地被一切社会阶层所遵循。穷人和富人、捷克人和德意志人、犹太人和基督教徒,都可以和平相处,尽管偶尔也有互相嘲弄的时候。纵然是政治和社会运动,也都不带那种可怕的仇恨的心。仇恨之心是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荼毒才侵入到时代的血液循环中的。那时候,个人所作所为的自由被认为是理所当然——而在今天却简直不敢想象;当时人们并不像今天似的把宽容视为一种软弱,而是将它尊为一种道德力量。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1页

我们在一片安谧中长大成人,
忽然被投进这大千世界,
无数波涛从四面向我们袭来,
周围的一切使我们兴趣盎然,
有些我们喜欢,有些我们厌烦,
而且时时刻刻起伏着微微的不安,
我们感受着,而我们感受到的,
却又被各种尘世的纷扰冲散。
——歌德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35页

可以看出茨威格非常不喜欢他的老师,他这样描写他们:对于他们,既不能说好,也不能说坏。他们既不是暴君,也不是乐于助人的伙伴,而是一些可怜虫。他们是条条框框的奴隶,束缚于官署规定的教学计划,他们也像我们一样必须完成的“课程”
我觉得在那个时候的作者,自身也许由于年轻气盛,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老师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的职业而已,有的时候他们会很伟大,但是我不认为老师就必须得伟大。老师也有自己的生活,他们只是一个普通人,选择了教师作为职业,不一定是为了培养人才,也许只是因为要自己糊口。对于任何一个职业,我们都不应该过于神圣化,也不应该过于妖魔化。我们需要看的只是那个人,做出了怎样的选择而已。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19页 - 太平世界

这种对艺术尤其是对戏剧艺术的狂热,遍及维也纳的社会各阶层。由于近百年的传统,维也纳本身原是一座社会、阶层分明而又相处非常融洽(正如我以上所述)的城市。社会舆论还始终受皇家控制。所以,皇家的城堡不仅是空间意义上的中心,而且也是哈布斯堡帝国超越民族的文化中心。在城堡周围是奥地利、波兰、捷克、匈牙利的大贵族的府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第二道围墙。在这道围墙外面则是由较小的贵族、高级官吏、工业家和“名门世家”组成的“上流社会”,再外面才是小市民阶级和无产阶级。
  所有这些阶层都生活在自己的社会圈子里,甚至生活在自己特定的区域。大贵族住在城市核心区的自己府第里,外交使团住在第三区,工商界人士住在环城大道附近,小市民阶级住在第二区到第九区的内城区,最外面一层住着无产阶级。但是所有的人都会在城堡剧院和盛大的节日里彼此交往。譬如说,在普拉特绿化区①举行鲜花彩车游行时,十万人会热情地向坐在华丽的马车里的“一万名上流人物”喝采三次。在维也纳,凡事都可成为庆祝的理由,让位给色彩和音乐,如宗教游行、基督圣体节、军事检阅、“皇家音乐节”等,无不都是如此。纵使出殡,也是热热闹闹。任何一个讲究礼俗的维也纳人都追求“壮观的葬礼”、豪华的排场和众多的送葬人;甚至可以说,一个真正维也纳人的辞世,对他人来说是一次大饱眼福的盛会。正是在这种对一切声色和节日气氛的爱好之中,在这种对演戏似的生活(生活的表演形式和反映形式;也不论是在舞台上还是在现实中)的乐趣之中,维也纳全城的人都是一致的。
  维也纳人的这种对“戏剧的癖好”,如果按戏迷们的可怜的生活条件来说,有时真可谓达到荒唐的程度,从而很可能遭到讥笑;和刚毅的邻邦——德意志帝国相比,我们奥地利对政治淡漠,经济落后,事实上,其中部分原因就在于过分讲究享受。不过,这种对艺术的过分重视倒使我们在文化方面有了与众不同之处:首先,我们对每一种艺术都抱十分崇敬的态度,其次,经过几个世纪的艺术熏陶,我们有了一种无与伦比的鉴赏力,而且,正是由于这种鉴赏力,反过来又使我们最终在一切文化领域内达到超群的水平。艺①普拉特(Prater),位于维也纳第二区内的多瑙河畔的绿化区。
  艺术家总是在他备受尊重的地方感到最舒畅和最受鼓舞。艺术总是在它成为一件全民族生活大事的地方达到它的顶峰。正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和罗马吸引了大批画家并把他们培养成为巨匠一样——因为每个画家都感到自己必须在全体市民面前与别的画家进行竞争和不断超越自己的水平——维也纳的音乐家和演员们也都明白自己在这座城市里的重要性。在维也纳歌剧院,在城堡剧院里,容不得一点疏忽任何一个错音符都会被立刻发现,一旦进入合唱声部的时间不合拍或音符缩短,都会受到指责。而且这种监督不仅仅来自首演时的专业评论家们,而是来自每天每日的全体观众。他们的耳朵是敏锐的,通过不断的比较更是越来越尖。由于政治、行政管理和社会风纪方面一切都相当安定顺当,所以在这些方面有点“马虎”,维也纳人都能包涵,有点违反常规,都能宽容谅解,但另一方面,他们对艺术方面出现的差错却从不含糊,因为这关系到本城的荣誉。每一个歌唱家、每一个演员、每一个音乐家,都必须始终竭尽全力,不然就会被淘汰。能在维也纳成为明星是非常了不起的,但要始终保持明星的地位却不容易;任何松懈都不能原谅。在维也纳的每一位艺术家都清楚这种从不间断、毫不留情的监督,从而迫使自己锲而不舍,这样也就使整个艺术水平达到卓绝的程度。我们每一个人从青年时代起就已习惯于在自己的生活中用严格、苛刻的标准要求艺术家的每一次演出。一个当年曾十分熟悉古斯塔夫·马勒尔①领导的歌剧院里一切铁的纪律和曾把交响乐团里团员们的干劲和缜密联系起来视为理所当然的人,在今天也是很难对一次戏剧或音乐的演出感到完全满意的。不过,我们这样也就学会了对自己的每一件艺术品提出严格的要求。当时所达到的水平一直是我们的表率,在一个正在成为艺术家的人看来,那种水平在世界上只有少数城市具备。然而,那种关于正确节奏和情绪高昂的知识却又是家喻户晓的,因为即使是一个坐在“酒馆”里的小市民也会要求乐队演奏出高水平的音乐,就像他要求掌柜给他上好的葡萄酒一样。就连普拉特绿化区的居民们也都清楚地知道哪支军乐队演奏得“最带动”,不论他们是“德国的音乐大师”还是匈牙利人;仿佛往在维也纳的人都从那空气中获得了音乐节奏感似的。所以,正如我们这些作家们在一篇特别讲究的散文中表现出那种优美的音乐性一样,其他人则在社交场合和日常生活中充满温文尔雅的礼节意识。在所谓“上流”社会里,一个没有艺术感和不崇尚礼仪的维也纳人是不可想象的。
  不过,纵然在下层社会,一个最贫穷的人也具有某种对美的本能要求,这是那种自然景色和人生物乐趣对他的生活熏陶所致。如果住在维也纳的人没有那样一种对文化的热爱,没有那样一种对安逸舒适生活的享受意识和审美意识,那么他就不是真正的维也纳人。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5页

我目击了人类不可想象的到推倒以为早已被人忘却的野蛮之中,这种野蛮有他自己的反对人性的纲领和自觉的信条,它使我们在经过了若干世纪之后重又见到了不宣而战的战争,见到了集中营,严刑拷打,大肆抢劫和轰炸不设防的城市。所有这一切受刑,是在我们之前五十个世代的人再也没有见过的。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65页 - 上个世纪的学校

一个人的肌肉缺乏锻炼,以后还是可以补偿的;而智力的飞跃,即心灵那种内在的理解力则不同,他只能在形成时的决定性的那几年里进行锻炼,只有早早学会把自己的心灵大大敞开的人,以后才能够把整个世界包容在自己的心中。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35页 - 上个世纪的学校

1.而当那所显赫的学校举行五十周年校庆时,我作为以前的高材生受到邀请,要我在部长和市长面前致贺词,但我婉言谢绝了。因为我对那所学校没有什么可感激的,所以,任何一句感谢之类的话也无非是谎言而已。
2.因为别人知道的稀罕事我们不知道,我们觉得丢人现眼。我们的热情恰恰是要去发现和预先知道那些尚未被人们广泛涉及的最近、最新、最古怪、最不寻常的事——尤其是我们一本正经的日报的官方文学批评尚未涉及的事——这种热情在我自己身上曾持续了许多年。
3.在他真正灵感勃发的时刻,他所接触过的一切:读过的每一本书、见过的每一幅画和每一处风景,都会在他的精灵一般清醒的记忆中复活。
4.一个人的肌肉缺乏锻炼,以后还是可以补偿的;而智力的飞跃,即心灵中那种内在理解力则不同,它只能在形成时的决定性的那几年里进行锻炼,只有早早学会把自己的心灵大大敞开的人,以后才能把整个世界包容在自己心中。
5.但是,由于被生活中的这一部分内容所深深吸引,我们没有注意到美学领域里的这种转变只不过是许许多多意义更为深远的变化的波及和先兆;这些变化将动摇和最终毁灭我们父辈们的太平世界。
6.而最主要的是,希特勒从他那里学会了使用一支肆无忌惮、大打出手的冲锋队,从而也就学会了这样一种原理:用一小群人地恐怖行为来吓住另一些数量比他们多得多但又老实和比较能忍气吞声的大多数人。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7页

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完全学会了一种妙法,对失去的一切从不眷恋。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1页 - 太平世界

我们在一片安谧中长大成人,
忽然被投进这大千世界,
无数波涛从四面向我们袭来,
周围的一切使我们兴致盎然,
有些我们喜欢,有些我们厌烦,
而且时时刻刻起伏着微微的不安,
我们感受着,而我们感受到的,
却又被各种尘世的纷扰冲散。
—— 歌德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38页

国家就是要充分利用学校作为维护自己权利的工具。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36页 - 上世纪的学校

我们当时面临的世界,或者说,主宰我们命运的世界,将一切里面都集中在追求一个太平盛世的偶然上,这样一个世界不喜欢青年一代,说得更透彻一点,它始终不信任青年一代。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30页 - 太平世界

那种抱怨更多的是出于习惯我也常常出于习惯而去抱怨。抱怨最不好了,要么改变要么接受,要么行动要么闭嘴=X=,改掉抱怨的习惯!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5页

鉴于一场将人类上千年的努力毁于一旦的灾难,在我们这些得到惨重教训的人看来,我们父辈们的那种轻率的乐观主义十分迂腐。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36页

我们当时面临的世界,或者说,主宰我们命运的世界,将一切理念都集中在追求一个太平盛世的偶像上,这样一个世界不喜欢青年一代,说得更透彻一点,它始终不信任青年一代。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1页 - 1

太平世界
p16
谁都知道维也纳市一座享乐者的城市,而所谓文化不就是用最美好,最温情和最微妙的艺术和爱情美化赤裸裸的物质生活吗?享受美食,喝一瓶上好的葡萄酒和一瓶微苦的新鲜啤酒,品尝精美的甜食和大蛋糕,在这座城市里是属于一般享受。而从事音乐演奏,跳舞,演戏,社交,讲究修养和风度仪表,才是这里的一种特殊艺术。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社会生活,头等重要的事,不是军事,不是政治,不是商业。一个普通的维也纳市民每天早晨看报的时候,第一眼看的不是国会的辩论或者世界大事,而是皇家剧院上演的节目——这座剧院在公众生活中具有其他城市几乎不能理喻的重要性,因为这座皇家剧院——即城堡剧院对维亚纳人,奥地利人而言,不仅仅是一座演员在上面演戏的舞台,而是反映大千世界的小天地,是五光十色的反照,社会本身可以从中观察到自己。
p26
在维也纳,唯有对艺术,所有的人才感到有同样的权利,因为对维也纳艺术的爱护被视为是一种共同的义务。
p30
“过自己的日子并且也让别人过自己的日子”曾是维也纳人的著名原则。
巴黎,永远焕发青春的城市
p138
昔日的奥地利,在它的一片友善氛围之中,一切都显得自由自在,漫不经心,一位虔诚地信赖自己的皇帝和信赖赐予他么如此安逸生活的上帝,难道人们今天还能设想这样一个奥地利吗?今天的俄罗斯人,德意志人,西班牙人,他们都不再知道:“国家”——这个残忍的饕餮从他们心灵深处的骨髓里吸走了多少自由与欢乐呀。
p146
想要了解一个国家的人民活着一座城市最关键和最隐秘之处,绝不是通过书本,也绝不是通过整天四处游逛本身,而是始终只能通过和这个国家的最优秀人物之间的友谊。唯有和这个国家活着的人们在思想上建立友谊,方能从中了解到这个国家的人民和他们生活的土地之间的真正联系;从外部观察到的一切往往是一幅不真实的粗略图像。
巴黎的画家们只有一幢带一间美术创作室的小房子,巴黎的诗人们的生活也和画家们一样简朴。他们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小官职,但工作不多。在法国,从上到下对从事文学艺术工作都非常尊重,于是多年来形成了这样一种聪明的办法:给那些从自己的工作中得不到高收入的诗人和作家们一些不惹人注意的清闲差使做做做,例如,聘请他们当海军部活着参议院的图书馆员。窗外是卢森堡公园,室内又安静又舒适,而且不必为稿费着忙。
但是没有一个人像他们后辈似的自命不凡;他们的后辈全被电影和大量的印数给毁了;刚一崭露艺术的锋芒,就立刻想过一种随心所欲的生活。而当时的那些诗人们却从不慕虚荣,他们之所以从事这些捡到的卑微的分外职业,无非是想使自己的物质生活略有保障,以保证自己精神劳动的独立性。因为有了这样一种生活保证,他们就能够不去理睬腐败的巴黎大报纸;他们就能够为自己的小杂志写文章而不取任何稿酬——维持这些小杂志总是要做出个人牺牲的;他们就能够平心静气地接受这样的事实:他们的剧本只有在文学家的小剧场里演出;他们的名字起初只被少数人所知。他们是繁忙的闹市区里唯一从容不迫的人,为了能在艺术方面进行自由和大胆的思想,对他们来说,默默无闻地生活,为一群远离“闹市区”的安静的人们静悄悄地工作,比去出风头更为重要,他们甘心过一种淡泊的小康生活而不觉得羞涩。他们的妻子自己下厨和操持家务。晚上朋友们聚会的时候,招待都很简单,因而显得更加亲切。大家围着一张上面马马虎虎铺了块花格台布的桌子,坐在廉价的草编椅子上,他们没有电话,没有打字机,没有秘书,他们避免使用一切机械器具,就像他们不愿使自己成为宣传机器的工具一样。他们像一千年以前似的用手著书。他们不追求外表,不为追求名望和排场而浪费时间和精力。怀着对生的乐趣而生活着,诚然,是以他们最高尚的形式,即怀着对写作的无限喜悦而生活着。
p155 里尔克
在那些诗人们中间,也许再也没有一个人会比里尔克生活得更隐秘,更不显眼。但那不是一种故意的,被迫的(或者说,像牧师似的出于无奈的)孤寂。不论里尔克走到哪里或在那里驻足,在他周围就会产生某种安谧的气氛。由于他规避一切喧哗嘈杂,甚至规避对他的赞扬——正如他自己所说,那种赞扬是“围绕一个人的名字积聚起来的全部误会的总和”——因此,那种华而不实的好奇的滚滚巨浪只能沾湿他的名字,却从未沾湿过他本人,要找到里尔克是很困难的,他没有住宅,没有能找到他的地址,没有家,没有固定的寓所,没有办公室。他总是在世界上漫游。没有人能事先知道他会到哪里去——就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对他那颗极其敏锐和多愁善感的心来说,任何死板的决定,任何计划和预告,都会使他觉得是一种压力。
他的眼睛在注视别人的时候,目光含蓄,从而使他本来并不引人注目的容貌分外有神,不过,恰恰是那种不引人注目的仪表是他性格中最深的秘密之处。...他的性格特点,即内心那种不同寻常的压抑,只有在和他的进一步交往中才会显露出来。他的言谈举止是难以形容的斯文。当他走进一个众人聚会的房间时,步履之轻,几乎不会被人察觉到他的光临。然后他会坐在一旁静静旳听。有时候,当他对什么发生兴趣时,就会无意识地昂起头。在他自己开始说话时,他从不装腔作势活着慷慨激昂。他说话自然,简单,就像一个母亲给自己的孩子讲童话那样亲切。听他讲话,让人高兴。即便是最一般的题目,到他嘴里,就能讲得生动有趣。但是,一旦当他觉察到自己成了许多人注意的中心时,他就会立刻中止,重新坐下来,悉心静听别人讲话。他得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是这样的斯文;纵然发出笑声,也都是表示出那么一点意思后就立刻收敛。轻声细语是他自身的一种需要。所以,再也没有比喧哗嘈杂和感情上的激动更使他心烦意乱。除了举止的慢条斯理之外,整齐,清洁,安静,也都是他自身的一种需要。每当他不得不乘一辆拥挤的电车或者坐在一家嘈杂的饭馆里时,都是使他心绪不宁的时刻。他不堪忍受马虎潦草,尽管境遇不宽裕,他对衣着还是非常讲究,打扮得干净,入时。他的一身打扮也同样是一件不惹人注意的经过精心设计的艺术品;而且还总带着一点不显眼的,完全是他个人的标记:那就是戴一件他心中暗自得意的小小装饰品,比如说,在手腕上戴一只薄薄的银镯。这是因为他要求完美和对称的美感一直渗透到了他的内心深处和个人生活之中的缘故。
每次和他做较长时间的谈话之后,我总有几个小时或者几天的脱俗之感。
对他的特别多情善感的性格来说,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件事和他过于接近,他都无法忍受。尤其是所有刚强的男性,都会引起他浑身不快的感觉。他到更愿意和女人们交谈。
p161 罗丹
伟大的人物总是心肠最好的。
伟大的人物在自己生活中几乎都是最朴实的。
我在那一小时之内看到了一切伟大艺术的永恒的秘密,即看到了世间任何一种艺术创作的诀窍:全神贯注,不仅思想高度集中,而且要集中全身精力;每一个艺术家都得把自己置之度外,忘却周围整个世界。
p173 威廉 布莱克
他们并不清楚知道自己的道路,而是像张有翅膀的天使凭借各种幻象在想象的荒野上翱翔。
欧洲的光辉和阴霾
p229
我在他的房间里感觉到一中人性的,道义上的优势;一种不带骄傲情绪的,内心的自由——一个坚强的人所拥有的不言而喻的自由。我一眼就能看出,他在关键性的时刻将代表欧洲的良知。
我们谈论起《约翰克利斯朵夫》。罗曼罗兰向我解释说,他写这部书是相近到三重责任:第一,向音乐表示他的感谢;第二,表白他对欧洲统一的信念;第三,唤起各民族的思考。
他说,人们从《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出这样一种不合情理的事,而对这样一种不合情理作斗争甚至比我们的艺术更重要。
罗曼罗兰在他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整部作品中赞美了艺术的不朽;但我却从他身上感觉到他对世界结构的脆弱充满加倍的悲哀。他在回答我的问话时说:“艺术能使我们每一个人的到满足,但它对现实却无济于事。”
1914年战争爆发的最初时刻
p250
他们都承认有一种莫名的力量使自己脱离了原来生活的轨道。纵然是母亲们的悲伤,女人们的害怕,在热情洋溢的最初时刻也羞于把这种最自然的感情流露出来,不过,说不定在那种飘飘然的感觉之中还有一种更深,更神秘的力量在起作用呢。那股向人类袭来的惊涛骇浪是那样猛烈,那样突然,以致把人这种动物身上暗藏的无意识的原始欲望和本能都翻腾到表面上来了,那就是弗洛伊德深刻看到的,被他称之为“对文化的厌恶“,即要求冲破这个有法律,有条文的正常世界,要求放纵最古老的嗜血本能。也许这样一种暗中的力量也参与到这种飘飘然的感觉之中呢,热烈的亢奋中混杂着各种成分:牺牲精神,究竟,冒险的乐趣,纯粹的信仰,古已有之的军旗的魔力和爱国主义言辞的魔力。那种可怕的,几乎难以用言辞形容的,是千百人忘乎所以的亢奋情绪,霎时间为我们那个时代的最大犯罪行为起了推波助澜,如虎添翼的作用。
回到祖国奥地利
p323
才使人们更看重生活——工作,爱情,友谊,艺术和自然风光——的真正价值。处于灾难之中的整个民族生活得比以往更富有情趣,更充满活力;小伙子和姑娘们上山远足,回家时已拆的肤色黝黑;舞厅里的音乐一直演奏到深夜;……我们以前认为重要的东西,在那几年里变得更加重要了;我们在奥地利从来没有比在那混乱的几年里更加热爱艺术,因为由于钞票既不可靠,我们反倒觉得自己心中认为永恒的东西——艺术才真正可靠。
p329
一个青年人年纪越轻,学得越少,就显得和各种传统越没有联系,因而也就越受欢迎——青年一代终于成功地对我们父辈们的世界进行了大报复。
那是一个多么狂热,混乱无序,难以捉摸的时代啊!因为在那几年里随着货币的贬值,奥地利和德国的其他一切价值观也都在下降。那是一个心醉神迷喝天昏地暗的时代,是焦躁和盲从的罕见混合。
任何正常和恰如其分的事都会遭到贬谪。
我们在为争取思想自由的斗争中,往往由于过于热衷于自己的自由和独立而不断遭到失败。
重又走向世界
p335
难道我可以率先不友好地把自己拒之门外吗?
p346
对德意志共和国来说,再也没有比这一点更具灾难性的了:即共和国的那种理想主义企图——它既要给人民以自由,又要给自己的敌人以自由。由于德意志民族从来都是讲秩序守纪律的民族,所以对自己获得的自由茫然无措了,他们正急不可耐地巴望着那些将要来剥夺他们自由的人呢。
p352 对于缩写作品
我对一切繁琐和冗长所抱的反感,势必会对外国作品的阅读转移到自己的写作上来,同时是我养成一种特殊的警惕性。本着这种警惕性,我的创作刻意追求轻快和流畅。书的第一稿,我总是信手写来,把心中的构思倾泻到纸上。同样,在写作一部传记作品时,我首先把一切想到的可供我使用的文献资料上的细节利用起来;一本书的第一次未定稿刚刚誊清,对我来说是真正的工作开始了,即进行压缩和调整结构的工作,我一遍又一遍地推敲各种表现方式。这是一项无止境的工作,一项不停去芜存菁,不断地对内部结构进行精炼的工作。当其他大多数人无法下决心对他们自己所知道的一切事情保持缄默,而热衷于在字里行间表现比自己原本知道的更广和更深的内容时,我的抱负却在于:始终要让人知道得比从表面上看到的更多。
夕阳西下
p363
蓄着场胡须,一半像农民一半像先知的男人。
和平气息奄奄
p442
当人类通过技术把大自然最秘密的威力掌握在自己手中时,所有的技术成就又会同时搅乱人类的灵魂——看来,这似乎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恶意报复。技术给我们带来的最坏的诅咒,莫过于它会阻止我们逃避哪怕只是一刹那的现实。
p448
一切都凝结成了像盐一样苦涩的历史。
世界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开始变得不正常——我们这个世纪的精神瘟疫才开始,作为首先看得到的现象是对异族的病态恐惧。
人的尊严在我们这个世纪失掉了多少啊。
在一个人的生命价值比货币的价值跌落得更快的时代里。
野蛮残酷和原始的毁灭冲动在人们心灵中是铲除不掉的。
“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
Let's withdraw And meet the time as it seeks us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38页 - 上个世纪的学校

我们的全部情感和渴望都局限在“教学计划”之内。至于我们在学校里是否感到舒服,那是无关紧要的事。根据那个时代的意向,学校的真正使命与其说是引导我们向前,毋宁说是阻止我们向前;不是把我们培养成为有丰富内心世界的人,而是要我们尽可能百依百顺地去适应既定的社会结构;不是提高我们的能力,而是对我们的能力加以约束和消除能力上的差异。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38页

而年轻人的天性,就是要不断进行迅速和激烈的变革。因此他们也就成了一种令人忧虑的因素,这种因素必须尽可能长时间地被排斥在外或者被压制下去。所以,国家根本没有打算要使我们学生时代的生活过得愉快。任何一种形式的往上提升,我们都得通过耐心等待才能赢得。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50页

我们是每一种新艺术的突击队,到处为它充当开路先锋,只因为它是新的,只因为新艺术要为我们改变世界——现在该轮到我们过我们自己的生活了——只因为我们觉得新艺术“是和我们相关的事“。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18页 - 太平世界

以前人在维也纳因为贝多芬的音乐不肯离去、啜泣;现在人在台北因为五月天的演唱会不肯离去、欢呼。这是五月天的伟大还是时代的退步?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27页 - 太平世界

“过自己的日子并且让别人过自己的日子”曾是维也纳人的著名原则。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5页

纵使我们今天怀着惘然若失,一筹莫展的心情,像半个瞎子似的在恐怖的深渊中摸索,但我依然从这深渊里不断仰望曾经照耀过我童年的昔日星辰,并且用从父辈们继承下来的信念安慰自己:我们所遇到的这种倒退有朝一日终将成为仅仅是永远前进的节奏中的一种间歇。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1页

显然,从来也没有任何东西是可以取代失去了的同伴的,人们不能给自己创造故交老友。没有什么东西能比那么多的共同回忆,那么多共同患难的时刻、那么多的龃龉、那么多的重新和解、那么多的内心共鸣更加宝贵的了人们不能重建这些友谊。如果你种下一棵橡树,你想很快就能在它的树荫下乘凉是办不到的。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17页 - 太平世界

不过话又说回来,在维也纳,一位全国闻名的女演员是属于全城的集体财富,所以她的死也会使一个毫不相干的人觉得是一种莫大的不幸。任何一个受人爱戴的歌唱家或者艺术家的去世,都会顿时成为全国的哀痛。我还记得,当曾首演过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的“老”城堡剧院拆毁时,维也纳整个社交界象参加葬礼似的、神情严肃而又激动地聚集在剧院的大厅里,帷幕刚刚落下,全部拥上了舞台,为的是至少能捡到一块舞台地板的碎片—他们喜爱的艺术家们曾在这地板上演出过—作为珍贵的纪念品带回家去。而且几十年以后还可以看到这些不会闪光的木片在数十户市民家中被保存在精致的小盆子里,就像神圣的十字架的碎片被保存在教堂里一样。而当那座被称为伯森道尔夫音乐厅的建筑拆毁时,我们自己的举动也不见得理智多少。那座专供演奏室内音乐用的小小的音乐厅原本是一座完全不起眼的非艺术性建筑物—它早年是利希腊施泰因侯爵的骑术学校,后来改建时也只不过在四壁镶上木板,以适应音乐的需要,一点都不富丽堂皇,但它却像一把古老的小提琴似的扣人心弦,对音乐爱好者来说它是一块圣地,用为肖邦、勃拉姆斯、李斯特、鲁宾斯坦都在那里举行过音乐会,许多著名的四重奏都在那里首演。而现在,它却要为一幢新的实用建筑而让路,这对我们在那里度过了难忘时刻的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当贝多芬乐曲(由红玫瑰四重奏小组演奏,表演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出色)的最后旋律渐渐消失时,没有一个人离开自己的座位。我们喝采、鼓掌,一些妇女激动得啜泣起来。谁也不愿相信这是最后的告别。大厅里的灯光熄灭了,为的是把我们赶走。可是在那四五百名音乐迷中没有一人离开自己的座位,我们在那里呆了半小时、一小时,仿佛我们用那种行动能够迫使那座古老的神圣大厅得到拯救似的。而我们当大学生的时候,又是怎样为了反对拆毁贝多芬临终的寓所而用请愿书、游行和文章进行斗争的呵!在维也纳,这类具有历史意义的每一幢房屋的拆除,就象从我们身上夺取了一部分灵魂。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6页

【未来就是历史的一再重演。】
我总是这么隐隐觉着。
茨威格自言自语:总之作为整体人类,在我们之前既没有露出我们所见到的那种恶魔般的狰狞面目,也没有建树过那种好像是神明创造的业绩。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些巨大转变的见证人,都是迫不得已变成了见证人。对我们这代人来说,我们不存在任何逃避,不能像我们先辈那样置身事外;由于时间同步的新机制,我们始终和时代戚戚相关。
由于报纸,电报,甚至现代的网路。炸弹在非洲摧毁房子,受伤的人还没有被搬出他们的房屋,我们在中国的房子就已经知道了。随后印出照片,网路同步更新,Twitter Facebook 长着翅膀在世界飞来飞去。
没有一片可以逃遁的土地,没有可以用钱买到的宁静。命运之手随时随地地会把我们攫住,把我们拽入到它永不满足的戏弄中。
我们其实也是这样的。虽然我们现在貌似已经习惯了现在这个世界。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5页

不管现在每天在我耳边聒噪的是什么,不管我自己以及无数命运相同的人经历过怎样的侮辱和磨难,我仍然不能违背我青年时代的信仰:尽管有这样那样的挫折,总有一天会重新好起来。纵使我们今天怀着怅然若失、一筹莫展的心情,像半个瞎子似的在恐怖的深渊中摸索,但我依然从这深渊里不断仰望曾经照耀过我童年的昔日星辰,并且用父辈们继承下来的信念安慰自己:我们所遇到的这种倒退有朝一日终将成为仅仅是永恒前进的节奏中的一种间歇。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7页 - 序言

如果我们能以自己的见证为下一代人留下我们那个时代分崩离析的真实情况,哪怕是一星半点儿,也算是我们没有完全枉度一生。
现在的中年作家就可以写当代的中国了,我觉得不久会有巨变的。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48页 - 上个世纪的学校

艾尔格列柯 西班牙画家,原籍希腊。受威尼斯画派和风格注意影响。作品大多数是宗教题材,人物形象瘦削修长,色调阴冷,表现超现实的气氛,为反对宗教改革服务。作品有《奥尔加斯伯爵的葬仪》、《尼诺 德 盖瓦拉肖像》、托列多风景等。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7页 - 序言

将这件事纯粹偶然地记住和将另一件事偶然地忘却,而是这样一种能力:知道如何整理记忆和果断舍弃。从自己一生中被忘却的一切,本来就是由一种内在的本能在此之前早已判断为应该被忘却。而只有我自己要保存的记忆——也正是要为他人保存的记忆才不会被忘却,所以不妨说,是你们在这里叙述回忆和选择回忆,而不是我,但这些回忆至少也反映了在我的生命进入冥府之前的人生!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3页

我曾经在那里长大成人的世界和今天的世界,以及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世界,在我的心目中显得愈来愈不一样,成了完全不同的世界。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23页

他们觉得只有通过自己对9维也纳艺术的热爱,才能成为维也纳人。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1页

我们在一片安谧中长大成人,
忽然被投进这大千世界,
周围的一切使我们兴趣盎然,
有些我们喜欢,有些我们厌烦,
而且时时刻刻起伏着微微的不安,
我们感受着,而我们感受到的,
却又被各种尘世的纷扰冲散。—歌德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34页

在八年之中没有一个教师问过我们一次,我们希望自己学些什么,更没有鼓励的意思,而这正是每个年轻人所悄悄盼望的呀。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15页 - 太平世界

这种兼容并蓄的艺术――犹如交响乐中柔和的过渡艺术。维也纳城市边缘的房舍,有的倒映在多瑙河的流水之中,有的面向辽阔的平原,有的散落在园林和田野之中,有的分布在树木葱郁的阿尔卑斯山最后余脉的不陡峭的山冈上,人们几乎感觉不出哪里是自然景色,哪里是城市的起端,两者和谐的交融在一起。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5页 - hh

那部像流星似的坠入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品——一部互不关联,充满孤独感的作品原来是他写的。(詹姆斯乔伊斯)
正因为以往最稳定的货币现在天天贬值——这件意想不到的事,才使人们更看重生活——工作,爱情,友谊,艺术和自然风光——的真正价值。(描述一战后的奥地利)
虽然偏激和过分的做法使我们诧异,但是我们觉得我们没有权利去责备那个时代和鄙视地否定那个时代,因为从根本上讲,新的年轻一代企图弥补我们这一代人由于谨小慎微和袖手旁观而贻误的一切,他们纵然做的过于急躁过于激烈,但他们内心深处的直觉却是正确的。(一战后奥地利的年轻人)
如此浑浊的天气没有一阵暴风雨是不会晴朗的。——莎士比亚
罗马的太阳已经西沉,我们的白昼已经逝去;乌云夜露和危险正在逼近,我们的事业已成灰烬。——莎士比亚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3页 - 太平世界

1.对这种不可阻挡的持续“进步”所抱的信念是那个时代的真正信仰力量;人们相信这种“进步”已超过相信《圣经》,而且他们这样的神圣信念似乎正在被每天每日科学技术的新奇迹雄辩地证实。事实上,在这个和平的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普遍的繁荣变得愈来愈明显、愈来愈迅速、愈来愈丰富多彩。
2.一个人在童年耳濡目染的时代气息已溶入他的血液之中,根深蒂固。不管现在每天在我耳边聒噪的是什么,不管我自己以及无数和我命运相同的人经历过怎样的侮辱和磨难,我仍然不能完全违背我青年时代的信仰:尽管有这样那样的挫折,总有一天会重新好起来。
3.发财致富对一个犹太人而言只不过是一个过渡阶段——是达到真正目标的一种手段,绝非是他的内心目标。一个犹太人的真正愿望——他的潜在理想,是提升自己的才智,使自己进入到更高的文化层次。
4.只是20世纪的最近几十年想把这座城市强行民族化和地方化的企图,才大大亵渎了维也纳呢,因为这座城市的意义和文化恰恰在于最多元化的要素在这里交融——在于这座城市在精神上超民族性。维也纳的天才——一种独特的音乐天才,从来都是把民族和语言的一切对立因素和谐地融合在自身之中;维也纳文化是西方一切文化的综合。凡是在维也纳生活和工作的人都感觉到自己摆脱了偏狭和成见。没有什么地方能比在维也纳更容易当一名欧洲人。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36页 - 教育

只是到了很久以后我才意识到,对我们青少年的教育采用这样一种冷漠无情的方法,并不是出于国家主管部门的疏忽,而是包藏着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秘而不宣的既定意图。我们当时面临的世界,活着说,住在我们命运的世界,将一切理念都集中在追求一个太平盛世的偶像上,这样一个世界不喜欢青年一代。对自己有条不紊的"进步"和秩序感到沾沾自喜的市民社会宣称,从容不迫和中庸节制时人们在一切生活领域中唯一能见成效的品德。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33页

我们从那些经院式的内容或装扮成经院式的内容感觉到,那些内容和现实生活,以及和我们个人兴趣毫无关系。那是一种无精打采,百无聊赖的学习,不是为生活而学习,而是为学习而学习,是老式教育强加于我们身上的学习。而唯一真正令人欢欣鼓舞的幸福时刻,就是我永远离开学校的那一天——我得为那一天感谢学校最后一句讽刺很犀利,教育总是一个大难题。不过最让人郁闷的是,你既不觉得你是在为生活而学习,也不觉得你是在为学习而学习。学习的问题可以说是个历史遗留问题了,牵扯到太多方面,作者本身也只是以自己的视角来看待这一个问题,如果有人觉得那样的教学是有帮助的,我想作者在那个时候一定会强烈的鄙视他吧。学习本来是比较个人化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但是由于人生存在社会当中,竞争之中,所以学习又变成了社会化的事情了,有统一的学校,但是统一就肯定不能满足一些个人的需求,所以就越来越复杂。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47页

年轻人总能发现自己想要的诗人,因为他们愿意为自己去发现这些诗人。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1页 - 序言

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莎士比亚:《辛白林》最好的开始与结尾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5页

所以,不管现在每天在我耳边聒噪的是什么,不管我自己以及无数和我命运相同的人经历过怎样的侮辱和磨难,我仍然不能完全违背我青年时代的信仰:尽管有这样那样的挫折,总有一天会重新好起来。纵使我们今天怀着惘然若失、一筹莫展的心情,像半个瞎子似的在恐怖的深渊中摸索,但我依然从这深渊里不管仰望曾经照耀过我童年的昔日星辰,并且用从父辈们继承下来的信念安慰自己:我们所遇到的这种倒退有朝一日终将成为仅仅是永远前进的节奏的一种间歇。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65页

一个人的肌肉缺乏锻炼,以后还是可以补偿的;而智力的飞跃,即心灵中那种内在理解力则不同,它只能在形成时的决定性的那几年里进行锻炼,只有早早学会把自己的心灵大大敞开的人,以后才能够把整个世界包容在自己心中。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28页 - 太平世界

当时人们并不像今天似的把宽容视为一种软弱,而是将它尊为一种道德力量。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1页 - 序言

序言:
1.我从未把我个人看得如此重要,以致醉心于非把自己的生平历史向旁人讲述不可。只是因为在我鼓起勇气开始写这本书以我为主角或者确切地说以我为中心的书以前,曾发生过的许许多多的事情远远超过以往一代人所经历过的事件 灾难和考验。我之所以让自己站到前边,只是作为一个幻灯报告的解说员;是时代提供了画面,我无非是为这些画面做些解释,因为我所讲述的根本不是我的遭遇,而是我们当时整整一代人的遭遇.......我,作为一个奥地利人 犹太人 作家 人道主义者 和平主义者 恰好站在地震最剧烈的地方。那剧烈的地震三次摧毁了我的家园和生活,使我和过去脱离了任何联系,戏剧性的激烈动荡把我抛入一片空虚,把我投入‘我不知该奔向何方’这一种我已经十分熟悉的境地。
但是我对这些并不抱怨,因为恰恰是流离失所的人才会获得一种新的意义上的自由,而且只有和一切不再保持任何联系的,才不必有任何顾忌。所以我希望我至少能满足任何一部真实反映时代的作品所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公正和不抱偏见。
2. 老一代人以革一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自始至终过的是一种生活,没有平步青云,没有式微衰落,没有动荡,没有危险,是一种只有小小的焦虑和令人察觉不到的渐渐转变的生活,一种用同样的节奏度过的生活,安逸又平静,是时间的波浪把他们从摇篮送到坟墓。
可是我们这一代人过的生活,一切都不会重复,已过去的生活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再也不会回来。我们这一代人最大限度地饱尝了以往历史有节制得分落到一个国家,一个世纪的一切,以往,充其量是这一代人经历了革命,下一代人遇到了暴乱,第三代人碰到了战争,第四代人尝到了饥馑,第五代人遭到了国家经济的崩溃,况且,总有一些幸运的国家,幸运的几代人,根本什么都没有碰上............我曾在战前享受过最充分的个人自由,但在战后却尝到了数百年来最大的不自由。我曾被人大肆赞美过,也曾被无端排斥过,我曾自由过,也曾不自由过,我曾富有过,也曾贫穷过。《约翰启示录》里那几匹苍白的马全都闯入过我的生活,那就是革命和饥馑,货币贬值和恐怖统治,时疫疾病和政治流亡。我曾亲眼目睹各种群众性思潮--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俄国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产生和蔓延,尤其是那不可救药的瘟疫毒害了我们欧洲文化之花的民族主义。于是我也就势必成了一个手无寸铁,无能为力的见证人,目击人类不可想象地倒退到以为早已被人忘却了的野蛮之中,这是一种有它自己纲领性的自觉情条的反对人性的野蛮,使我们在经过了若干世纪之后,重又见到了不宣而战的战争,见到了集中营,严刑拷打,大肆抢劫和对不设防城市的轰炸。所有这一切兽行是我们以前的五十代人所未曾见识过的,也但愿我们的后代人再也不会容忍的。
3.关于我自己过去的一切,仅仅是凭我脑子里的记忆。至于记忆之外的其他一切,眼下无法找到,或者说已经失掉。不过,我;嗯这一代人已完全学会了一种妙:对失掉的一切从不缅怀。也许文献和细节的欠缺恰恰是我的这本书的得益之处吧。因为在我看来,我们的记忆力不是吧纯粹偶然的这一件事记住和吧纯粹偶然的另一件事忘掉的一种机制,而是知道整理和睿断舍弃的一种能力。从以及一生中忘却的一切,本来就是一种内在的本能在此之前早已断定认为该忘却。唯有自己想要保存下来的事,才要求为他人而保存下来。所以这里叙述和选择的并不是我的回忆,而是作为为他人而作的回忆,但这些回忆也至少反映了在我的生命进入冥府之前的一生。
序言写得太好 语言隽永流畅,无不见茨威格的坦率真诚。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4页

我的父亲,我的祖父,他们每个人都是以单一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没有式微衰落,没有动荡,没有危险。是时间的波浪将他们从摇篮送到坟墓。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27页 - 太平世界

“过自己的日子并且也让别人过自己的日子”曾是维也纳人的著名原则,在我看来,它至今仍然是一个比一切绝对的命令更富于人性的原则,而这个原则当时曾顺利地被一切社会阶层所遵循。

《昨日的世界》的笔记-第14页

所谓文化不就是用艺术和爱情把赤裸裸的物质生活蒙上最美好、最温情和最微妙的色彩么?


 昨日的世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